粮食安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05:3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安全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粮食是人民群众生存和生活必需品,是特殊商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粮食安全是关键。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对粮食安全,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乐清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县市,应该认真对待粮食问题。“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确保粮食安全任重道远。乐清市存在着“人增、地减、粮食消费水平提高”的变化趋势,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大量外地来乐务工的人口流入,粮食需求量越来越大。国际国内粮食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全市粮食购销工作就会陷入被动,120万人民有饭吃、吃好饭就难以保障,就会影响全市社会发展和稳定。所以说,确保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二、乐清市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产量减少,粮食消费剧增,产需缺口扩大
近几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和经济建设的加快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乐清市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由于种植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比种粮的经济效益成倍提高,于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随着城镇扩容和流动(旅游)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日益扩大,按人均日消费成品粮0.3公斤计算,净增1万人口,年净增原粮消费110万公斤。即使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重视、巩固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粮食产销缺口仍逐年增大。预计“十一五”未全市粮食总产将低于15万吨,总需求为35万吨,需求缺口将达到20万吨。虽然通过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不确定因素很多,粮食安全仍是乐清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二)本地粮源缺乏,外购困难多,储备粮源不稳定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本地无粮收购。外购粮食,粮源紧、价位高、损耗大、成本高。2007年,由于全国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引起产地早籼谷价格大幅上升,乐清市到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采购的早籼谷价格由最初的88元/50公斤,上涨到95元/50公斤。同时,外购粮食不确定因素多,遇到粮食趋紧,交通瓶颈制约和地区间相互封锁,会导致应急状态下粮食流通受阻,影响或加剧县域粮食供应安全。因此,乐清市的储备粮源存在着不稳定性。
(三)储备粮规模小,缺乏粮源基地,宏观调控能力偏弱
乐清市还没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粮食基地,与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及我省周边县、市等粮食产区虽有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但缺乏稳定性,这对弥补本市粮源不足,造成被动。与此同时,纵观全市的仓储和储备粮状况,仓储条件薄弱,储备粮规模偏小。除中心粮库外,其他粮库设施陈旧,已经不很适合储藏粮食。全市县级储备粮只能保证3个月的口粮销量,根本不足国家规定的销区6个月销量的储备要求,明显不适应全市经济发展。而且,储备粮食均以原粮形态保管,且品种结构单一,再加上全市只有一家大米加工厂,无法直接控制的粮食加工能力和供应条件,缺乏应对突况和自然灾害确保粮食有序供应的有效手段。
三、确保粮食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一)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认真落实粮食工作行政领导责任制,强调行政领导对粮食生产负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二是认真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守住淳安县17万亩耕地,依法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三是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水稻品种,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逐步建立可靠的本地粮源。
(二)依法管粮,促进粮食有序流通
一是建立健全粮食产销合作机制,扩大调控粮食供应渠道。加大粮食购销的对外合作,建立形式多样的产销协作模式,不断延伸和完善合作领域和机制,积极探索粮食产销合作新思路,争取在主产区建立收购点参与主产区的粮食收购和调运,用于储备粮轮换或本县市场供应。二是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工商、物价、质监、粮食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大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力度。及时掌握粮食市场动态,超前分析、科学预测、宏观调控,保障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加强对粮油质量的监测,防止以次充好;在粮价波动时期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以规范粮食市场。
(三)奠定调控物质基础,提高粮食调控能力
一是加强储备粮管理。粮食收储公司是地方储备粮食的“蓄水池”,不仅需要引活粮源“收得进”,更需要保质保量“储得好”。同时,适当增加地方储备粮食规模,按照国务院“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地方储备粮规模的要求,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和外来人口增长因素,逐步增加地方储备粮规模。二是加快市中心粮库扩建工作。扩建中心粮库是走“建仓引粮”之路,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积极主动争取中心粮库扩建工程建设资金,抓紧上马工程,确保储备粮在需要时拉得出,用得上,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做好应急大米加工厂及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建设。根据《乐清市粮食安全应急预案》要求,评审几家资质高、信誉好的粮食经营企业作为应急加工及供应点,常年保持一定数量的周转库存。四是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要及时监测市场动态,研究市场行情和出台一些调控举措,进一步落实应急加工,供应,运输网络。组织实施粮食应急预案演习,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增强社会危机意识。
(四)强化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调节功能。
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的今天,乐清市粮食供求平衡主要靠市场调节,全市60%以上的人口都将“米缸”建在市场上。要充分发挥粮食部门的主渠道作用,掌握粮源,控制风险,考虑储备适当的成品粮,以防应急。粮食批发市场是一个流动的大粮仓,可称为“动态储备粮库”。要繁荣农村粮食市场,大力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扶持粮食企业拓展农村粮油销售业务,提高农民的粮油消费水平,支持新农村建设。
篇2
一、完善粮食收购机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民的“收入安全”与“粮食安全”互相制约,没有农民的“收入安全”就不可能达到“粮食安全”。现在很多农民种粮没有什么积极性,关键在种粮的效益不高。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达到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农业投入252.5亿元,直接补贴给农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三次提高农资综合直补标准,两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但是大部分散户农民甚至连自己的补贴是怎样算出来的都不知道,很多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粮农种粮积极性下降,导致技术推广不畅,种粮效益难以提高,所以有关部门还要在制定政策的基础上,扎实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如何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保证粮食补贴落实到每个农民手中。
有的人认为:按农民向国家交售粮食的数量对农民进行补贴,更有利于调动那些真正种植粮食的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让国家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也有人认为:改成了按交粮量来发放补贴,腐败的空间会猛增,有粮的农民可能一斤粮都交不上去,反倒是那些有关系的粮贩子与有关部门官员,勾结起来狼狈为奸大食其利。农民可能连现在仅有的一点粮食补贴都拿不到,种粮意愿必然更加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还是得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与农民签订能体现保护农民利益的收购订单。只有这样才能免除粮农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这是搞好粮食收购的前提。
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惠农政策的宣传、贯彻实施及监督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绝坑害农民利益的腐败现象的发生,确保农民多种粮多收入,从而真正得到政策补贴的实惠。
二是如何稳定农资价格,使大多数农民得益。
稳定农资价格,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完善化肥、种子、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调控机制。
第二方面:强化农资成本监审工作,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
第三方面:完善并落实农业生产用电、用油的优惠政策,降低农民种粮成本。
第四方面: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农资经营中的牟取暴利及价格欺诈行为,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储备粮是政策性的计划管理物资,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的重要物质保证。储备粮在国家需要时,必须要从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确保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不发生任何问题。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国家拥有充足储备量
丁声俊说:按照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我国粮食储备数量应该在8500万吨~9000万吨之间,而我国粮食储备数量的安全警戒线应高于国际粮农组织确定的17%~18%的标准线,以相当于全年粮食总消费量的25%~30%为宜。我国粮食年总消费量大体为5亿吨,按此标准计算,国家粮食储备量应保持在1.25亿吨~1.5亿吨。国务院总理在今年两会时指出,我国目前的粮食储备在1.5亿~2亿吨之间。我国经受住了今年汶川大地震和南方雪灾等多次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就是充足的粮食储备在粮食流通和宏观调控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2.进一步加大绿色储粮力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储粮损耗和污染,延缓粮食的陈化速度,保证储备粮的品质。
进一步加大绿色储粮力度,不仅可以使国家储备粮在储藏过程中的数量损失和质量安全风险降低至最低限度,而且能在国内外粮食市场较为顺利地实现轮换更新和保值增值。
加大绿色储粮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建立真正的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实施粮食标准化生产,切实从源头上确保国家储备粮收购的原粮质量安全。
第二方面: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推广绿色储粮技术,限制使用各种杀虫剂。
第三方面:确保粮仓及配套机械设备和材料不污染粮食
第四方面:重视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和有毒有害生物的检测技术,特别是快速检测技术。
三、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开发无形粮田
据统计:全国60%的粮食储存在农户。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忽视了农户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相对于粮食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村粮食的储藏技术落后,农户储粮状况令人堪忧。据调查,每年仅农户储粮损失达1500万吨至万吨,造成经济损失180亿至240亿元。因此,做好农户储粮工作,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相当于开发了无形粮田,增加了粮食产量,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
四、加强市场宏观调控,确保粮食流通的良性循环
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合理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拓宽轮换粮源市场,增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手段,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储备体系宏观调控载体作用,保证市场供给,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抑制通货膨胀,确保粮食流通的良性循环。
五、阻断粮食能源化道路,保证粮食供求平衡
以玉米为例:最近几年,为了提升其附加值,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予以扶植,一时间号称东北万吨级乙醇生产企业达百家之多。这加速了玉米等粮食的工业性消耗,刺激了玉米价格的飙升,不仅如此,现在的玉米加工产品已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向发酵、精细化工产品过渡,目前由玉米生产的产品已有200多种,这些产品被广泛用于食品、纺织、汽车、电子、医疗等领域。因此,可以说玉米价格的微小变化就可能在商品市场上造成“蝴蝶效应”。由于能源紧缺,中国必须大力发展生物能源,但应把重点放在发展以木薯、甘薯、甜高粱等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技术,以及以小桐子、黄连木、油桐、棉籽等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并积极发展以纤维素等物质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技术,而尽快阻断粮食能源化之路。可以说这是保证粮食供求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有效对策手段。
六、保证原粮及粮油食品卫生安全
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重视,颁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三绿工程”、“放心粮油工程”以及“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等保障粮油食品安全的一系列施,逐步构建了“从土地到餐桌”的技术、质量、认证全过程质量监督标准体系,使得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声誉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新技术和化学品的广泛使用,粮油食品在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粮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为了保证原粮及粮油食品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建康,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粮油食品市场管理和监督体系,不仅要在粮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全面、严格、高质量地实施haccp质量管理体系,而且在储藏、运输及经营过程也要注意存在的或潜在的危害因素。
2.坚决打击不法生产和销售食品的黑窝点和商贩,进一步开展“放心粮油工程”。
3.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大力培养食品安全领域专门人才以适应科技的进步和检验技术的发展。
4.提高粮油食品安全科技水平,优先研究可靠、快速、精确的粮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并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控制技术。
5.大力加强粮油食品生产企业iso9001、iso9002、is014000、haccp体系和gmp、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
6.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工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技术的研究,确保粮油食品安全。
篇3
关键词: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的发展也面向了全世界,为了促进各国的交流与发展,食品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食品安全问题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引起社会、经济、政治和贸易往来的动荡不安,因此,国家必须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以保证各国的友好往来,从而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食品安全关系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重视食品安全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进口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控制,改善了出口食品的环境,提高了食品安全的质量,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和各国对食品安全准则的提高,我国要不断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系统,加强对出口食品的监管,从而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交流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1中国出口食品安全概述
1.1出口食品安全定义
在广义上,出口食品安全属于国家食品安全范畴,要求食品中不可以存在损害和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毒物质,不可以含有导致消费者疾病的安全隐患,要尽可能做到杜绝疾病隐患的发生,与此同时,在养殖、生产、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中,需严格按照国家安全标准和法律法规进行生产监督,加强对食品出口的管理,全方位实现绿色无污染的食品保障。
1.2中国出口食品安全现状
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国成为出口第一大国,在食品出口方面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中国是农业大国,出口食品主要是以农产品为主,而且都是绿色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与国际自由贸易相融合,加快了食品出口的发展,给国家食品出口企业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由于食品安全质量得到了保证,食品合格率也基本保持在了99%以上,但有将近50%的出口食品遭受到了国际技术壁垒的影响,严重损害了对中国出口食品安全的信任,如果不加强管理和应对方法,中国的食品出口将会在将来遭受到严重的阻碍[1]。
2中国出口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近几年,中国的食品出口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着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中国的国际形象也遭受了不好的影响,产生了信任危机。想要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一定要清楚地知道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
2.1国际市场
(1)绿色无公害食品、绿色消费理念在全球持续扩展,消费者也逐渐关注到环境和人类在平发展中的重要性。所以,绿色无公害产品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认可,在国际贸易上更要注意进口食物的环保性和绿色性,要多多倡导绿色消费。(2)国际市场保护主义盛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外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对外食品贸易,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进口国家的食品行业发展,对其贸易利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些国家针对我国使用技术贸易壁垒方法,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中国的出口食品。(3)每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都不相同。食品安全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安全标准,高低不一。很多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把食品的检测准则持续提升,大大增加了中国的出口食品成本[2]。
2.2国内市场
(1)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系统并不完整。法律系统的协作性较弱,要求每个部门协同合作,一般都会产生很多问题和错误,法律的操纵性并不是很强,《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的一些内容过于抽象,并没有详细的准则,现实操作起来力度不够。(2)中国食品安全准则系统并不完整。在食品制造流程中检测缺少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标准参照,中国的食品标准相对国外较低,而且适用性也较差。各个企业需要按照该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来酌情对食品生产准则进行内容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内部情况,制定一套更为适用的生产制度。(3)食品安全及时测验系统并不完整,检测机构体系也不健全,这就很难保证测验的正确性,测验装备跟技术也比较落伍,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别。(4)中国食品生产技术落伍。中国食品制造企业群体巨大,种类繁多,差距较大,有些中小型企业运用的技术都比较落后,经常使用添加剂和抗生素,特别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5)中国环境污染问题较重。食品的制造原材料都是来自于自然,如果环境污染严重的话,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食品原材料的品质,引发其他国家对中国绿色食品的信任危机[3]。
3完善中国出口食品安全的保障系统的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食品出口贸易量也会逐渐增大,这样就需要我们对于现在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制定出有效的方法,完整食品安全的保障系统,因为其他国家的不确定因素,中国也只有尽力在自身方面实行改变,才可能适应全世界贸易的发展。
3.1完善中国出口食品法律安全规定和体系
(1)法律规定要跟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进,依照市场状况跟国际形势,给出口食品安全拟定越来越具体的法律规定。(2)建设食品安全危机估测和监督体系,收集市场信息,实行市场估测,提早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要做到未雨绸缪。(3)政府机关要增强管理力度,把食品安全责任详细明确的分给每一个部门,避免每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脱责任,加强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人员惩治力度,绝对不能姑息。(4)建设出口食品诚信等级规定,对于那些优良品种的食品要进行鼓励与支持,并且要进行诚信等级评测。
3.2完善中国食品标准化准则
(1)对于中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开始整顿,提升中国的安全标准和食品品质,防止制造商投机取巧,乱用添加剂和防腐剂等有害物质。(2)向国际安全标准系统靠拢,依照出口食品稠密国家,拟定与其相符合的安全标准体系,尽可能降低食品入境时的检验时间和步骤。(3)依照国际市场状况及时改进安全标准体系。
3.3提升对中国出口食品的生产检测
(1)针对食品制造商增强监管。在养殖、制造、包装、运送等方面实行全体检测,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加强国际企业优秀技术的交流探讨,改进制造能力和方法。(2)加强宣扬绿色加工、绿色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理念,使中国出口的食品更加符合国际化,扩展市场需要。改进国际对于中国食品的不好认识,改进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原材料的生长环境,给中国的食品制造提供一个优良的条件。
3.4改善中国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
(1)提升测验部门技术员工的总体素质,严格处理各种违规行为,必须要保障测验的可靠性跟真实性。(2)政府定时组织和委派技术人员学习国外先进技术。(3)依照现实状况,对测验装备及时更换,使用准确、先进的测验装备,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4结语
由于中国对外出口贸易的总额比例日益增加,食品安全成为一个国家的焦点,同时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所以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统,使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得以巩固。
作者:孙优源 单位: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孙建国,马祖玲,姜维珍,等.我国出口食品企业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机制亟需建立[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9-11.
篇4
1.1违禁保鲜剂、储藏剂的使用
符合国家标准的保鲜剂、储藏剂通常价格相对较高,与之相比,一些违禁化学剂的成本则较低。例如,一车10t的蔬菜,用冰瓶的储藏成本为35元,用风筒的储藏成本为80元,但如果用甲醛来保存,成本约为3.5元[1]。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不良商贩在运输途中大量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制剂充当保鲜剂、防腐剂,不仅破坏了农产品原有的品质,甚至会导致农产品产生一些对环境、人体有害的物质,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2保鲜剂、储藏剂的超标使用
在流通领域内使用的保鲜剂、储藏剂,其用量和残留量必须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之内,过量使用往往有害无利,以荔枝、龙眼这类水果为例,适量的二氧化硫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并不会引起质量安全问题,但过量使用则会导致食用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其肝肾的代谢功能会受到损伤。虽然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对保鲜剂、储藏剂的使用已有明文规定,但由于我国农业从业者文化水平大多较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对保鲜剂、储藏剂的使用往往存在许多不科学的地方。过量使用保鲜剂、储藏剂会对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影响,从而为害到消费者健康。
1.3生物毒素的为害
生物毒素是食用农产品的三大为害之一,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高脂肪、高蛋白或高淀粉类的农产品特别容易受生物毒素的污染。生物毒素还会通过作为饲料的农产品进入动物体内,从而影响动物健康,而人类也因为食用了这类农产品而受到生物毒素的威胁。生物毒素主要产生于食用农产品的流通和储存环节。食用农产品流通对温度、湿度、储藏方式等都有相对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运输条件相对落后,在流通过程中并不能对生物毒素的产生进行有效控制。
2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2.1从流通主体角度分析
①从业者文化水平低,责任意识淡薄农业从业者是食用农产品的流通主体,但我国农业从业者的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较为薄弱。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下问题更为突出。受科技文化水平和责任意识的限制,生产者对农产品的追求仍简单地停留在数量层面,质量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从业者文化水平低、专业知识技能不足、责任意识淡薄,加大了食用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风险。②从业者盲目追求利润在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一直较高,流通环节的自身特点、设施落后、损耗严重等都是导致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在农产品最终价格中占较高比重,生猪、肉鸡的流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达到13%和23%,而蔬菜的流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更是高达54%,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2]。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从业者们通常会违规使用保鲜剂、储藏剂等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以此来提高价格,获得更高的利润。
2.2从政府角度分析
①农产品政策、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标准体系很不完善,在颁布的两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产品相关标准所占比例不到10%。以蔬菜为例,目前我国常用的蔬菜有12类89种,但其中拥有质量标准的却不到20种[3]。此外,我国在批发市场、冷链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政策扶持也不到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我国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发展,影响了流通先导功能的发挥,还加大了经营主体和消费者的成本负担。②政府监管方面存在漏洞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挂牌成立,我国开始了由卫计委、农业部门、食药监总局共同负责的综合监管模式。农业、卫生质量监督等部门均在自己的领域内设立了具备一定检测检验条件的机构来进行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监管[4]。但在某些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人力不够、经费不足、设备老化等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管仍然不能真正有效实施。从另一角度来说,如果监管部门内部的权力制衡机制存在缺陷,往往会影响到政府监管的力度。③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虽然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形成了一套包括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在内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其中仍有不少逻辑缺陷,比如《食品安全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就存在衔接协调问题。我国法律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重点主要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立法和质量标准的建设,对于法规、标准的可执行性考虑不够,国家将更多的精力投向监管体系的建立,但忽视了市场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体系背后的管理信息不及时和效率低下等问题[5]。
2.3从流通形式角度分析
流通形式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物毒素产生的概率与数量,而生物毒素对农产品的污染是非常严重且不可逆转的。为了降低农产品的损耗,保持农产品的新鲜度,人们往往会选择在农产品上喷洒保鲜剂和储藏剂,从而影响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解决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
3.1提高参与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文化水平
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普通农业从业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农业从业者的责任意识和文化水平。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送法下乡、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进行撒网式的广泛宣传。对于特定的农业从业者则开展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比如对于农业流通领域内的管理者要加强生产管理系统技术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对于农民、农业企业、合作社等要正确引导,努力解决目前制约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重点问题。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当重视职业教育,加强农业有关的学科专业的建立与发展,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农业工作,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向知识型、信息化方面转变。
3.2加大设备设施的投入,改善流通形式
流通形式的改善,可以更大程度地保证食用农产品的新鲜程度等,降低流通过程中保鲜剂、储藏剂的使用。我国应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强化食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各项技术,比如加强对冷链物流的发展,改变我国食用农产品流通领域内以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的局面;完善物流技术标准,保证农产品流通监测有章可循;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各个领域内推广认证工作,如种植养殖领域内的GAP认证,加工领域内的HACCP认证,产地和产品领域内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
3.3加强政府与社会监管,逐步形成社会共治
首先,完善政府监管需要提高监管的效率,加大行动的执行力。我国在食品质量监管方面的“大部制”改革已经开始,今后要真正做到职能明确、分工协调、权力制衡,逐步建立起明确的约束机制与激励制度。其次,需要加强监管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树立正确的判断标准,有效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系统,结合政府、媒体、行业协会和消费者4个方面来共同监管食品质量安全[6]。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早已不再局限于政府一家,而是社会各团体、群众的共同职责。一方面,媒体等机构需要发挥“人民喉舌”的作用,对监管过程中的行为积极进行披露、报导,承担起政府与群众之间消息传递的桥梁;各食品质量安全的社会协会、组织也需要积极做好质量监管的社会监督工作,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人民群众需要提高自身的质量安全意识,对发现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勇于举报,逐步形成以政府监管为主,消费者、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会共治体系。
3.4完善流通环节的法律、制度
篇5
1.1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朝着山区地区不断地深入,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由于桥梁纵坡大,平面半径比较小,再加上桥墩处于地形陡峭的位置,导致施工人员在施工时常常会发生堕落、被落石击打等安全事故,同时在加上山区的交通设备不完善,一些大型建筑设备没有办法开展工作,导致一些工作不得不由人工操作完成,这就会增加施工人员的劳动量,导致他们因为工作量巨大而发生各种安全事故。虽然我国也加大了对山区桥梁施工安全的管理工作,但是每年发生的山区桥梁施工安全事故的案例在逐年的上升。
1.2山区高速公路桥梁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造成山区高速公路桥梁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多:首先施工单位的违章操作,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根据以往的安全事故分析,95%的安全事故发生并不是因为施工技术的原因,而是因为施工单位的违规操作,比如施工单位没有制定严格的安全事故管理制度、没有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实处、违章施工、违章操作结果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桥梁施工设计的不合理。桥梁施工设计是施工安全的重要保障与前提,如果设计方案不合理,那么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施工技术都很难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再次是施工人员没有对山区地形等进行准确的勘察,导致对山区的地形地貌没有全面的了解,最终导致桥梁的主体结构设计等发生错误;最后是施工单位没有投入足够的安全生产资金,导致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或者机械设备等
2导致山区高速公路桥梁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2.1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基于山区的险峻地形,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并没有树立严格的安全责任意识,其主要表现在: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带安全帽、系安全带;施工现场没有配备必要的安全保护设备,比如没有针对高空作业的安全网和防坠网;没有定期对施工现场以及相关设备进行检查与检修,导致一些安全隐患的存在;没有制定相应的紧急事故处理预案,导致在发生安全事故时不能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救治。
2.2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山区桥梁施工中,施工单位缺乏安全管理制度,导致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不到实处。首先施工单位对施工设备的管理不到位,施工设备经常出现“带病上岗”的现象,对于一些细小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的清理,导致发生较大的人身安全事故发生;其次对施工操作没有做出明确的规范措施,比如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上一个施工还没有经过验收就开始下一工序的操作,影响了桥梁施工的质量;最后没有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具体人。
2.3自然环境的影响
山区的自然环境比较复杂,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的地质灾害,比如山体滑坡、山洪等,因此需要施工单位要及时根据气候变化做出快速、准确的应对措施,但是施工单位对此问题重视的程度不够,结果导致往往在自然灾害到来的时候才采取临时措施,其结果必然会给施工单位造成巨大的人身、财产损失。同时再加上施工单位没有与当地居民搞好关系,导致当地居民偷盗建筑器材事件经常发生,最终导致了群殴事件,影响施工进度。
3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与控制的具体措施
3.1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的施工给施工人员造成的工作强度要远远高于平原地区的桥梁施工,因为山区的地形复杂,一些大型设备很难进入施工,因此一些部位的施工不得不要求施工人员手工操作完善,因此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尤为重要,首先要施工管理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根据施工人员的心理特点,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山区施工的强度都比较大,因此施工管理人员一定要确定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合理的分配工作任务,避免施工人员出现疲劳操作;其次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实施持证上岗制度。
3.2加强对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与控制
首先要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检修与保养。机械设备是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高效、安全的机械设备不仅可以提高施工进度、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降低人身安全事故发生率,但是由于机械设备的自身性能、结构等方面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要求我们在使用机械设备时一定要定期对其进行检修与保养,保证机械设备能够充分的发挥功率,坚决杜绝机械设备出现“带病上岗”的现象,因为一些细微的毛病没有及时被发现或者处理掉,就会造成更大的故障,最终发生较大的安全事故;其次要及时地淘汰落后的机械设备。机械设备都具有使用寿命,一旦超过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就会造成施工效率受到影响,严重的话可以会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在机械设备达到其使用寿命后要及时更换,对于没有达到使用寿命但是只要结构性能已经发生严重损坏的也要坚决予以淘汰;最后要严格执行特种设备安全检测制度。特种设备与安全事故有着密切的联系,特种设备发生故障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对于特种设备要执行严格的检测制度,保证设备在取得相关部门的检测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3.3管理的安全性控制
管理的安全性控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法律手段。国家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制度,约束山区桥梁施工的安全管理,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二是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安全管理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手段,国家政府部门通过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促使建筑企业加强安全管理,比如国家为了避免安全事故所造成的影响建立了职业伤害保险制度;三是文化手段。文化手段就是建筑企业通过树立安全管理的企业文化,熏陶与感染职工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四是科技手段。施工单位要提高施工技术水平,通过提高技术,降低施工人员的手工操作,通过技术提高可以解决施工工程中的许多安全隐患,从而提高政府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有效地控制建设过程中发生损害的可能性。
3.4环境因素的控制管理
篇6
关键词:桥梁设计 安全耐久性问题设计规范标准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K9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桥梁的安全性是指在桥梁正常设计、施工和使用情况下,桥梁能够承受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桥梁的耐久性又称为桥梁的使用周期,是指桥梁建成和投入使用之后,桥梁能够随着时间延续而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桥梁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涉及面广、投入资金巨大、项目风险巨大,如果在设计的时候存在着安全耐久性问题,必然影响到以后桥梁施工的顺利进行桥梁的正常使用。因此,必须认识到安全耐久性不足的危害,认真分析导致安全耐久性不足的原因,并在设计工作中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桥梁的安全耐久性,保证桥梁工程的质量。
二、桥梁设计中安全耐久性不足的危害
桥梁设计必须满足相应的安全耐久性指标,如果安全耐久性不足,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发严重的工程事故。统计显示,在发生的桥梁施工事故当中,大约有80%的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要体现在管理不到位,质量不可靠,安全事故频发,而设计工作中的安全耐久性不足是引发工程事故的重要原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很容易引发工程事故。
2、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桥梁设计中安全耐久性不足往往会给桥梁质量带来巨大的影响,轻者桥梁的维护管理费用巨大,重者引发严重的工程事故,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还影响工程进度和桥梁的正常通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引起恶劣的社会影响。由于设计中安全耐久性不足,桥梁建成和投入使用不久便要维修甚至拆除,我们常常看到的情况是,在修建桥梁的同时,也有大量的修建不久的桥梁被拆除,引起人们对工程质量的不满,降低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桥梁设计中存在安全耐久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引发桥梁设计中存在安全耐久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这些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规范不完备。桥梁设计规范是提高桥梁质量、保证桥梁安全耐久性的依据和前提条件。但是设计规范存在着不完备之处,并没有明确相关的权利和义务,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构,在桥梁设计的时候,任意修改与设计变更屡见不鲜。此外,一些相关的标准还没有得到运用和验证,设计规范的科学性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桥梁设计的水平,导致安全耐久性不足。
2、设计细节问题不被重视。例如,设计人员盲目的追求速度,为了赶工期,往往忽略设计中的细节问题,导致设计方案不科学,不合理,引起桥梁设计的安全耐久性不足,对桥梁工程建设也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此外,对于设计中的细节问题,设计人员也不认真调查和研究,不了解桥梁工程的实际情况,而只是单纯的依靠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对施工带来不利影响,也影响了桥梁工程质量。
3、设计人员素质较低。一些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水平较低,不重视对新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难以胜任桥梁设计的实际工作。为了赶工期,没有时间对相关的技术规范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往往照搬相关的规范,导致设计存在着安全耐久性问题。因此,为了提高设计水平,必须注重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4、施工与管理水平较低。在桥梁施工过程中,质量标准没有达到相应的规范和要求。施工材料的质量不达标,施工工艺不合格,施工管理工作不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桥梁工程的质量,还直接降低了桥梁的安全耐久性。
四、桥梁设计中存在安全耐久性问题的对策探究
为了提高桥梁设计的安全耐久性,保证桥梁工程质量,根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桥梁设计的实际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应对桥梁设计中存在的安全耐久性问题。
1、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设计人员需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提高对桥梁设计的安全耐久性的认识。由于在桥梁设计中,安全耐久性不足往往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设计人员应该充分了解桥梁在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可能遭到的各种破坏,深刻认识其巨大的危害性,进而对桥梁设计的安全耐久性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做好自己的各项工作,提高设计水平,提高桥梁设计的安全耐久性。
2、完善相关的设计规范标准。设计规范和标准对桥梁设计发挥指导作用,也是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不断完善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重视相关经验的总结,更新设计技术手段,明确设计工作的职责和权限,促进设计规范体系的不断完善,保障设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高桥梁设计的安全耐久性。
3、创新桥梁设计思路。在桥梁设计的实际工作中,相关的设计理念并没有过多的考虑桥梁的安全耐久性,更多的是考虑桥梁的强度问题,忽视对桥梁结构的维护。因此,必须转变这种观念,创新桥梁设计的思路。在桥梁设计中,既考虑桥梁结构的强度,也考虑桥梁的安全耐久性,同时还考虑对桥梁结构的检测、维修和加固问题。也就是说,在桥梁设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桥梁结构的牢固和稳定,还应该考虑结构的寿命问题。将这种理念融入到桥梁设计工作中,有效的解决安全耐久性问题。
4、设计方法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桥梁设计不应该照搬某种设计方式,而应该考虑桥梁工程的实际情况,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果设计人员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必然难以进行良好的设计,也难以提高桥梁的安全耐久性,设计方案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运用。具体策略是:设计人员需要重视和施工单位、监理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对于施工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比如材料防腐、工程维护技术等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特定的工程,编制专用技术指南。实践表明,这种注重将设计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桥梁设计的安全耐久性。
5、注重对疲劳损伤等问题的研究。疲劳损伤是桥梁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桥梁结构承受的荷载会引起结构的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损伤往往会进一步加剧,进而引发结构的脆断,引起严重的施工事故。而桥梁的早期疲劳是难以检测出来的,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必须加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着重研究疲劳损伤对桥梁安全耐久性的影响,并采用正确的设计方案,设计工艺,设计方法,提高桥梁设计的安全耐久性。
五、结束语
总之,在桥梁设计工作当中,导致安全耐久性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危害也是巨大的。今后在设计工作,我们需要分析安全耐久性不足的原因,认识安全耐久性不足的危害,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保证桥梁的安全耐久性,提高桥梁工程质量,为车辆的安全通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查春辉.论桥梁设计安全性、耐久性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技创业家,2011(2)
[2]王春剑.公路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探讨[J].科技信息,2007(28)
[3]梁润泽.论述路桥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J].中华民居, 2012(1)
篇7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 质量安全 监管体系 改进措施
近年来,食用农产品安全事故频率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竞争强度的增加,各大商业运营商已经开始调整其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
一、食用农产品监管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国农业生产早期阶段的销售情况是不理想的,农业监管体系还没有发育完全,给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国内市场增长速度加快,现有监管体系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新时代的要求。
1 法律不足
农业监管工作的主要依据是法律政策,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可以监管食用农产品的各项活动。
2 体系不全
一个完整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监控系统应涵盖整个消费的生产和加工的整个过程,现行的监管制度,重点仅限于在市场上出售的农产品,不重视原有的加工、包装处理、货物运输和其他方面的问题。
3 策略不当
对于出现在市场上的食用农产品,监管部门未能严格把关,未能充分考虑各种问题及采取相应措施以至影响了整个监管制度性能的发挥。
4 人员不多
由于市场是一个广泛的经济交易平台,整个市场的食用农产品的监管策略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二、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的作用
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措施,须从整体市场经济活动监管,维护市场经营主体的利益,更新现有的监管制度且也是市场经济的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监管制度的作用体现在:
1 规范市场秩序
当今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世界贸易是一个开放的格局。在这个开放的过程中,还必须依靠各种监管策略加以保护,从而创造良好的交易环境。改善监管制度,可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引导各交易活动的主体,按照规定,以避免市场交易混乱。
2 维护各方利益。
运营商,在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制度下交易,通过业务发展产生的收入,以确保经济利益的合法性。消费者依照监管制度,以保障购买安全的食用农产品,遇到各种质量问题时,可以按照监管要求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些都表明食用农产品监管的重要作用。
3 保证产品安全
近几年,国内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产品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农产品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能够引导经营者规范经营,保障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指标,以确保安全和可靠性。
4 创造经济效益。市场稳定是经济利益的前提条件,只有监管制度完善,才会合法经营,同时这也是运营商获取经济利益关注的重点。完美的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制度,是各种交易活动的有序进行的保障,并引导各主体正确的交易,以避免各种纠纷的出现。
三、切实加强监管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力度
1 加强资源整合,落实资金保障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政策支持的联动机制,立足现有农业政策和项目,并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业主体培育、动物和植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作为工程应用和检验测试的内容,有关政府部门要加大整合力度,应设置专门的预算,落实资金保障。
2 健全源头管理,推进全程监管制度
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覆盖城市和农村地区是一个最基础的工作,基层安全监管网络延伸,可以提高小规模生产消费农产品市场准入的门槛,提高小规模生产者的教育和监督,而从使农产品生产投入品得到更好的管理和监督。
3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管理责任制度
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乡镇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动物和植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监管目标和责任,按照管理制度、生产记录、质量检测、产品标识等的相关要求,全面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的监督。
4 实现标识管理,建立可追溯制度
生产经营者必须对生产经营的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负责,对其提供的农产品出具追溯凭证,能找到相应的产地及操作人员,以确定该产品的身份,历史和来源。食用农产品原料采购应索要凭证,更加有购买和销售台帐,档案管理等等,实现食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性,严把市场关。
四、一个健全的监管制度的有效策略
1 加强立法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立法部门应制定农产品相关法律,调整现有的监管制度且不断更新,以确保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制度的执行。
2 依法监管
食用农产品监督人员在监管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处理工作,对于假冒伪劣食用农产品,必须立即处理回收。
3 搞好宣传
为了使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高安全意识,执法工作人员应做好宣传工作,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经营,确保食用农产品符合质量要求,使消费者放心购买。
4 宏观调控
篇8
关键词:粮食产量;回归预测;马尔可夫过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12-0068-04
近年来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对此河北省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把粮食安全问题列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相应地,对河北省粮食产量有效预测方法的研究也摆在了重要位置。目前,国内关于粮食产量预测问题,研究的文献大多采用回归预测、灰色预测、马尔科夫、神经网络等几类方法,这些均为单一方法地建立模型进行预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测的精度。本文尝试用回归和马尔可夫预测联合模型的方法对河北省的粮食产量进行预测。
一、预测模型的选择
(一)模型选择的依据
粮食产量的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气候影响为主要因素。由于气候的变化带有明显的周期性,它与粮食产量的变化几乎同步进行。根据多年统计资料显示,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它的趋势增长;二是随气候条件变化的波动性。因此,我们认为,粮食产量的变化既有按回归规律变化的趋势,又受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的影响。选择一元回归与马尔可夫链联合预测模型能同时兼顾粮食产量的两种变化过程,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对粮食产量的变化规律进行描述和预测。
(二)建立模型的原理
1. 回归预测模型简介
在农业中生成“S形”的生长曲线是很普遍的,反映了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以及资源的稀缺性。由于Logistic曲线具有“S形”的特征以及在生物生长曲线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所以本文采用Logistic的回归模型,其表达式为:
Y(t)=
式中:L、a、b是参数(a>0,b>0)。当t-∞时,Y0;t+∞时,YL,L是Y的增长上限。
2. 马尔可夫预测模型简介
马尔可夫将时间序列看作一个随机过程,其理论基础是马尔可夫过程,具有无后效性的特点,即:已知过程在每一时刻t所处的状态Ei,仅与t-1时刻的状态有关,而与t-1时刻之前的状态无关。因此,只需知道各状态间的一步转移概率就可以知道从初始状态到将来时刻转移到另一状态的概率。在实际计算中,计算一步转移概率的公式为:
Pij(1)=(i,j=1,2,…m)
式中:Mij(1)为随机变量由状态Ei经过1步转移到状态Ej的原始数据样本数;Mi为处于状态Ei的原始数据样本数;m为系统的状态个数。
由于系统的状态共有m个,所以系统一次转移概率的全体组成一个矩阵,记为:
P=P11 P12 … P1mP21 P22 … P2m┆┆ … ┆Pm1 Pm2 … Pmm
如果系统的状态不只经过一次转移,而是经过多次转移,则可以用m步转移矩阵来描述。记m步转移矩阵为P(m),有:
P(m)=P(m-1)•P=Pm
预测模型为:S(m+1)=S(0)•Pm+1,其中S(0)为系统的初始状态向。
(三)建立联合模型
根据前文所述,趋势变量的变化规律可用回归预测模型进行预测;而随机变量则用马尔可夫过程的转移概率矩阵进行状态的转移。因此,建立回归与马尔可夫联合模型来预测粮食产量,可以兼顾作物本身的生长曲线性和产量的随机性两种变化规律,还能提高预测的精度和准确性。这就是本文建立回归与马尔可夫联合预测模型的思想。其模型为:
(t)=+s(t)(t=1,2,…n)
式中:(t)为回归预测趋势拟合值;s(t)为随机变量;(t)为联合预测值。
二、实证分析
(一)回归预测方程的确定
根据河北省粮食总产量原始数据绘出趋势图(见图1),运用SPSS11.5选择与原始数据拟合较好的趋势线,确定趋势方程。关于Logistic曲线中L的确定是目前理论界的难点,本文根据河北省历年的产量及年增长幅度,确定2015年粮食的极限产量为4 000万t,即为L=4 000。
((t)=
(R2=0.938)
(二)粮食产量的状态划分及随机变量数值的确定
当预测对象本身已有明显的状态界限,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状态界限;若不存在明显的界限,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人为地划分界限;划分时要注意对预测对象进行全面调查和了解,并结合预测目的加以分析确定。对于随时间变化而呈现某种趋势变化的非平稳随机过程,状态的内涵和边界都要求发生变化。许多实践经验表明,当样本较大时,状态数目不妨多些,这样有利于从有限的资料中掌握更多的信息,也有利于避免系统封闭于一种状态的僵死局面的出现。
1. 状态划分
状态的划分可定义为根据随机变量占趋势变量的比值来确定状态区间[Ci,Di]。用随机变量占趋势变量的比值来确定:
s(t)/(t)×100%
其中,s(t)=M(t)-(t)为联合随机变量的随机部分。M(t)为t时刻原始数据,(t)为t时刻回归拟合值。
根据原始数据大致可以把粮食水平划分为五种状态,并通过计算确定了相应的变化区间[Ci,Di](见表1)。
2. 随机变量的数值的确定
对状态未来转移作出预测,实际上预测了系统未来时刻的取值区间。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确定了随机变量未来状态的转向后,即确定了其值的变动区间为Ei=[×Ci,×Di],。最有可能的预测可认为是该区间的中点,则随机变量的值为:
s(t)=
(三)粮食产量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通过图1以及各年的状态表可计算得到一步转移矩阵为:
P0=4/501/5001/12 7/12 2/12 2/12 004/197/19 7/19 1/1902/177/174/17 4/170 0 1/5 4/5 0
可以发现,对于状态一步转移矩阵P0满足:矩阵中各元素aij>0(i=1,2,…,n ; j=i=1,2,…,m),且aij=1(i=1,2,…,n)
所以矩阵P0为标准概率矩阵,即马氏链必定有稳定状态。所以任一时刻t的概率可由初始概率确定,即:Pt=(P0)t。通过MATLAB软件处理得到主要矩阵:
P4=0.4193 0.1109 0.2222 0.1508 0.04020.1247 0.2388 0.1830 0.2182 0.06260.0462 0.2025 0.1611 0.2365 0.07520.0257 0.1273 0.1094 0.1760 0.05160.0212 0.1535 0.1337 0.2096 0.0800
P9=0.1756 0.1402 0.1587 0.1893 0.05020.0901 0.1323 0.1222 0.1523 0.04600.0584 0.1148 0.0997 0.1319 0.04030.0370 0.0770 0.0663 0.0888 0.02720.0418 0.0941 0.0801 0.1088 0.0333
(四)预测河北省各年粮食产量
根据表2的实证分析结果,选择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中后期河北省主要年份的实际产量和联合模型预测的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三、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用回归和马尔可夫预测的联合模型,比单个模型预测更加符合实际产量和更加准确,所以本文的模型选择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根据已知粮食产量的数据特征,将已知粮食产量的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1965年粮食产量在1 000万t以下,在这一区间内粮食年产量极差为495.03万t,环比最大波动幅度为35.46%;第二阶段,从1966-1987年粮食年产量在2 000万t以下,在这一区间内粮食产量极差为989.13万t,环比最大波动幅度为28%;第三阶段为1988-2007年粮食年产量大于2 000万t,在这一区间内粮食产量极差为819.1万t,环比最大波动幅度为10%。这说明河北省粮食产量增长逐渐稳定。再从上述预测结果可以看出,2006-2010年粮食增长率为15.2%,而2015相对于2010年的增长率为15.1%,这说明在“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的粮食产量增加的幅度不明显,粮食产量增长潜力不足。随着未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剧,大量的耕地被占用等问题的出现,保证粮食的平稳发展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粮食增长的潜力不足或是增长缓慢,也会影响到河北省未来经济强省的实现。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和河北的省情,提出以下建议:
1. 保护耕地面积,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提高其种粮积极性。要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协调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矛盾,不断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三补一减”政策,建立对种粮农民的收入补贴机制,稳定种粮收益预期,农民种粮实行政府最低收购价。
2. 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增加粮食对外贸易。扩大河北省自己的粮食品牌,争取让本省的粮食产品走入国际市场。一方面,增强了河北省农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不仅增加了种粮农民的收入,而且提高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3.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粮食种植品种和种植数量。河北省有山区县28个,平原县91个,丘陵县19个,沿海开放县12个,位于九大农区―黄淮海区的县以及县级市达106个,位于九大农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的县以及县级市达23个。所以要充分利用不同地形,区分不同市场及不同经济发展区,种植不同的作物,使粮食产品形成差异化,这不仅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也可保持农作物市场的稳定和良性循环。
4. 尽快减少贫困人口及缩小贫困地区范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目前河北省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39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甚至是河北省经济的发展。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贫困人群的扶持和引导创业力度,开办特色农业,从多方面争取粮食的创收。
5. 积极开展农业市场经济培训,尽快培养一支沟通城乡市场的农村经纪人队伍。要积极把河北省的粮食市场融入到京津唐和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框架中,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之能够充分利用商品期货交易等一系列工具保障农户的利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胡木强.WTO框架下的河北省粮食安全问题[J].经济论坛,2002,(8).
[2]孙文生,扬栋,赵慧峰.河北省粮食生产安全问题与生产景气安全研究[J].预测,2002,(2).
[3]胡岳岷.中国粮食安全的政治经济学[J].经济评论,2007,(4).
[4]李小燕.农业强省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优秀硕士论文.
[5]徐学荣,林少伟.福建粮食单产风险预警的马尔可夫方法[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
[6]李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优秀博士论文.
[7]易丹辉.统计预测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4).
On the New Forecast Method of Food Output of Hebei Province
Zhang Caixia, Wu Zhangwei
(School of Maths and Statistics,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篇9
关键词:社会转型;金融互联网技术;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
一、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现状
事物的发展都存在两面性,我国经济形式的发展也存在着成绩和问题。从召开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有了超过了十倍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些都是人民可以共享到的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不健康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威胁到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市场经济多元化。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实施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趋势,多元化的经济必然会导致竞争的加剧,市场作为调节经济发展的无形杠杆,它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仍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合理进行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元化的市场竞争势必会带来机遇和挑战,我国国有企业和各种大中型企业要及时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让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更为健康规范。
2.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走势。社会转型,就意味着一场社会变革。在这个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复杂的经济结构转变。如今,我们已进入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代表的第三个阶段,虽然市场经济还处于规范和调整阶段,但总体趋势还是在向前发展。社会转型对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在这个特殊时期,贫富差距问题成为了经济发展中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经济越发展,贫富差距的距离拉的越大,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存在着问题和阻碍。
(1)经济结构不合理。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包括地域结构,城乡结构,以及分 配结构等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并长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2)地域结构重复。近年来,我国不同地域的企业在生产内容,生产样式等方面都存在相似的现象,从而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有些企业投机倒把,进行不良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
(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我国和大多数国家一样,也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和保护,超出了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
(4)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由于受到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等多种条件的限制,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众多资源的浪费。
二 、未来10年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的精心部署,鉴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来看,我国要重点促进金融互联网的一体化发展,同时在生态文明建和粮食安全等领域还要继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探索出一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综合国力的整体跃升。
1.金融互联网技术一体化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金融制度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金融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抑制,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金融系统逐步具有了市场化的特征,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不仅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金融机构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急速发展的今天,金融系统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加速了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结合,形成了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2.提高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如今,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已令人堪忧,环境污染仍在加重,形势依然严峻,我们不能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老路。可以说,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因此,我国必须重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加大对粮食生态产业的投入。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是确保我国粮食生态安全的根本,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因此,重视农业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保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要确保我国的粮食生态安全,就必须坚持“科技兴农”的战略。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推动重要农业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工作。
三、 结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新的阶段性特征,这就需要我们要审时度势,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不能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争取做到稳中求进,又快又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创新
特色专业建设问题是当前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工作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格局中,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点,引导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为此,笔者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建设的实际,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和体现数理分析的特色,为“三农”行业及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竞争力和高等农业院校特色的创新教育活动。
一、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经济学专业创办于1994年9月,于2009年6月通过评审被确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形成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三个大的专业方向。三年来,专业教师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中心,扎实有效地展开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1.着力科学研究与专业教学结合,突显数理经济分析特色
经济学专业建设立足于当前经济热点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突出以“三农”问题为研究对象,将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经济理论与实践统一,着力农村一线调查和数据获取,培养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数量分析的能力。如在进行“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研究中,特别强调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社会调查能力,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方式:第一阶段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明白粮食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一般商品波动和农产品波动的共性与个性;第二阶段引导学生在学院资料室和学校电子图书馆查找中外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动态,把握当前研究的成就和不足之处,探寻我们在进行“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中的突破点;第三阶段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的预调查发现和修正设计中与实际不符合的地方,通过团队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讨确定调查问卷;第四阶段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带领学生从事农村的一线调查,让学生掌握农民和农村干部对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认知、预期和建议,使学生具备对基层经济现象的强感性认知;第五阶段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采集和描述性统计,并与数量经济学团队密切协作,使学生掌握Eviews的软件使用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计量实证的回归分析;第六阶段引导学生对“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进行理性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和专题论文,并通过课堂讨论,提升报告和论文的内涵和深度,争取在专业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第七阶段将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形成简洁和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为调查地区和相关政府决策机构提供参考,切实服务于基层和整个社会。
2.着力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数理经济分析思维
为把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数理经济思维这一核心目标和特色,经济学系对专业教学计划和激励机制进行了改革和修订。一是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设社会调查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改变数量经济学单一上机实习模块,将上机实习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书本练习和模拟问题的设计,使学生了解计量软件及操作的基本性能,对思考问题进行模拟设计;其次对自己设计的模块进行社会调查和数据采集,掌握数据的采用方法,学会处理数据和对数据基本特征的把握;第三是再回到实验室,将模拟模块付诸实践,做好数理经济学的分析。三是改革激励机制,引导数理经济分析思维创新。经济学专业为体现自己的特色,重点对通过英语六级和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给予奖励,特别对学生发表的数理经济方面论文,利用模型解决“三农”、企业和政府实际问题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给予相应的资助。
3.着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强化数理经济分析技能
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之一是训练学生将一般知识和数理经济分析技能有效结合,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综合型人才。为此经济学专业在两年的实施中着力于理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学生数理经济分析的综合技能。具体而言:一是精炼教学团队,增加提高学生数理经济分析技能的新课程。根据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组建了由教授领衔,副教授和博士为骨干的教学团队,形成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三个特色领域,促进了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的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为强化学生的数理经济基础性技能,新设置了行为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经济数学课程。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专业教材编写和研究,探索经济学专业特色的经济学系列教材。目前组织和撰写了本科生、研究生用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体现数理分析特色的专业教材。三是依托创新实验班,大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和数理经济分析技能。创新实验班的培养计划更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专门设置了创新实践课程,设计了包括社会责任培养、专业素质培养、团队精神培养、求职和考研指导等内容的创新实践方案;实行导师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开设了导师与学生互动的创新实验班讨论、创新理论与方法等创新类课程,组织了学生假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性数量模型设计与应用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四是开辟实习教学基地,创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平台。近两年以来,经济学专业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新开辟了“望城工业园示范区”的实习基地和“湖南御邦大宗农产品交易所”基地。利用这些实习基地,集中组织学生进行以理论经济热点、产业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特色为主题的专业实习和统计计量分析,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理性分析和数理经济分析的技能,确保学生实习任务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顺利完成。
二、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绩效
1.经济学专业平台建设逐步提高,研究特色与成绩显著
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确定以后,结合经济学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学院领导深谋远虑,精心规划和指导,采取多项积极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经济学科与专业建设。通过不懈努力,目前专业已逐渐形成了以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为核心,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专业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团队领衔人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充分发挥了领军作用。三年来,专业教师的研究主要沿着理论经济、应用经济和数量经济学三个专业领域展开,在高层次,高级别课题申报和高等级成果奖励获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成绩,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12项,横向课题2项;年在研项目科研经费60万元以上。出版专著3部,100余篇,其中CSSCI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项,校级奖3项。 转贴于 2.经济学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对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划思路清晰,措施有力,管理规范、工作扎实,目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年来,在过级及证书方面:2006级经济学创新班全部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和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有16人通过英语国家六级考试,通过率为53.3%,其中500分以上的有7人;1名学生通过雅思考试,3名学生获得证券从业资格证,4名学生获得银行从业资格证,7名学生获得普通话二级甲等以上证书。07级创新班四级和计算机省二级通过率为100%,六级通过人数为26人,通过率为86.7%;9人获得机动车辆驾驶证,12人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6人获得普通话等级认证,1人获得证券从业资格证,1人获得银行从业资格证。08级经济创新班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27人,六级一次性通过17人,并有7名学生的分数在550分以上;计算机省二级通过率100%,其中还有6名学生通过了计算机国家二级。09级创新班,目前湖南省计算机二级过级率为80.95%,英语四级过级率超过80%。
在保研、考研和公务员方面:2006级经济学专业共有14人考取了西南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学校研究生,其中1人被英国利兹大学录取,3名学生进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2007级经济学专业共有9人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大学、湖南大学等学校研究生。
在科研与创新方面:2006级有6名学生参与导师省社科基金、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研究,有7名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有3名学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创新实践活动有8名学生被评为“优秀”;2007级目前有多名学生在《当代经济》等杂志共发表了4篇论文,在 《郑州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了10篇报道,主持校团委创新课题6项,教务处创新课题1项;2009级主持校团委创新课题2项,教务处创新课题1项,省级创新课题1项。
3.重视目标管理和过程,专业教学研究成果丰富
本着“既重视目标管理,又重视过程管理”的思路,结合评估指标体系和学院的实际情况,修订规范教学管理文件,通过教务处的学生评教系统及教学督导相结合的方法,健全了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了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建设。2009-2011年,经济学特色专业取得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立项5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2项,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省级创新实验项目2项。获得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材奖2项;主编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6本,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也按质按量顺利完成。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和服务地方经济突出
基于学校特色和本专业建设需要,我们在社会服务工作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成果显著:一是主持研究了多项与“三农”问题相关的科研课题。近年来,专业教师围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粮食安全体制政策、现代农业建设、湖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了大量富有积极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决策者制定湖南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二是积极创建产学研基地建设。如在怀化等地区开展农科教相结合研究与实践,在醴陵市进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为湘大集团唐人神肉制品有限公司策划,创建了新型的企业运作模式等,为当地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2011年又先后在长沙、浏阳、望城、宁乡等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有力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三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服务、“双百”工程建设。将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知识与技术传送到千家万户的农户手中,为指导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引领市场经济下农户经济和农业专业化组织的发展出谋划策。
三、进一步推进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议
1.加强经济学专业平台建设,精炼教学团队
继续加强现有经济学专业平台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加强科研方向的凝练,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项目及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横向项目的立项,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激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提高CSSCI、EI等的收录数和引用率;通过学科平台的建设和专业教学团队的精炼,带动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实现经济学特色专业办学能力、办学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学特色专业的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优化精品课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了解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树立扎根基层、奉献自我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培育其专业责任感,鼓励教师将科研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深入基层和企业生产一线,指导学生开展学术型实践调查和研究,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经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以科研促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加大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的建设力度,实施“精品、优秀课程建设工程”,以精品课程、优秀课程为核心建设课程群。
3.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丰富多样的探究性实践
本科阶段适宜开展的研究型学习活动有:专业研讨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等,目前已开设了专业研讨课、大学生科研训练实践。下阶段拟依托农业经济管理省部共建特色实验室和我院优势师资力量,开设实验室科研探究性课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获得技能的增长和知识的构建,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