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问题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21:3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安全问题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全体师生的安全信念系统安全信念是指全体师生所具有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和对安全行为规范的认识等内容,具体表现为在教育教学、科研、学习生活中所具有的安全道德、安全习惯、安全传统等水平和差异。
1.2基于安全标识的安全文化教育系统安全教育的方式除了通过第一课堂的安全教育课来开展以外,还有更多隐性的方式进行,比如以安全校园建设为目标的校园安全氛围建设、规范化的校园安全标识系统本身就是一种职业教育的场所和阵地,可以为学生养成安全意识和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提供帮助。
1.3基于平安校园创建的学生安全活动体系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类校园活动。以安全为主题的学生活动可以将安全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让安全的意识深入人心。
2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
校园安全文化体系一旦形成,将会把全体师生对于安全的基本需要转化为具体的管理目标、生活信条和行为准侧,促进校园内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同时对于广大师生形成正确的安全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安全理念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对于成长中的青年学生更好地体验规范的安全管理环境、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与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自救水平,提高安全文化素质和安全意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1创建更加科学的安全管理氛围,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职场的教育环境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势必要确保安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和硬件设施的到位,通过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来加强安全宣传工作,以约束不安全行为和防止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引导广大师生形成正确的安全思维习惯,调动大家重视安全的积极性。在这样的一种管理氛围下,安全的意识深入人心,安全的要求转变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在这样的校园安全文化体系之下,安全文化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不仅可以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更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贴近职场要求的教育环境,让大家在校内就可以体验到职场对于安全的重视程度,以及职场安全管理的基本氛围和要求。校园安全化体系所强调的生命价值、规则意识、细节管理等精神都是职业世界普遍需要的基本素质,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下,能更加自觉去锻炼和塑造自己的职业素质。
2.2采取更加规范的安全管理措施,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积极的安全行为强化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除了受到环境的作用影响外,还取决于强化的作用,强化是指紧随着某种行为重复出现而起到维持或加强作用的任何刺激,是操作产生的中心环节。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可以对学生的积极的安全行为进行强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塑造和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可以修正学生的错误或消极的行为方式。同时,在学生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奖励、惩罚、教育等强化的方式,来改变学生对于安全的认识,从而达到改造和管理学生的安全行为的出现频率、实现期望行为的目标。
2.3创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在校园内建立起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可以使广大师生真正认识到安全对自己、对学校、对他人的重要性,改进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被动地接受管理转变为自觉地按安全规范采取行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包括了显性的安全教育和隐性的安全活动,其本质就是要利用安全文化的载体来引导和转变师生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和态度等,引导学生在安全文化氛围下不断提高安全知识和素质,具备未来职业世界所需要的安全伦理道德、安全思维方式和安全行为取向。同时,在校园的安全管理体系中,师生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要素。校园安全管理既要求全体师生遵守规则,又要求大家具备大局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通过全面参与校园安全管理的实践活动,可以形成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补位意识等基本的职业素养。
3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
3.1在师生中倡导“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生命价值”等安全理念学校的安全管理是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其本质就是为广大师生服务。在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学校的决策应尊重师生的实际需求,多渠道、多形式地听取师生的意见,在校园内倡导科学的安全价值观。近年来,“安全第一”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关注安全”已成为广大师生在所有活动中普遍认可的理念;然而如何在“关注安全”的同时做到“以人为本”,让广大师生去思考“生命价值”,却是学校管理层的深层次使命。
3.2制定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一个管理科学的高职院校,应形成独具特色又形式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应以“依法治校”的精神为指导,从校园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做到校内的安全管理制度既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又具有很好的操作性。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安全管理的领导组织体系、责任评价与考核体系、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应急与预警机制等内容。
3.3加大对“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投入力度,确保校园安全管理设施设备的有效性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基础是校园安全基础设施设备的完好性和有效性。为了防范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校园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的力度,确保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和保障力度。同时,对于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建立完善的管理、考核和培训制度,让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在理念和实践上都能做到与时俱进。
3.4建立起系统的校园安全文化标识系统校园的安全文化标识系统包括校园的环境与分布指示标识、校园的消防安全标识、校园的公共安全防范标识、安全行为引导标识等内容。这些标识的规范程度作为一种隐性的安全教育载体直接影响到广大师生安全意识的形成。
篇2
一、高职院校网络安全问题形成的主要因素
高职院校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较为成功,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由于信息网络的客观因素影响,网络安全时有发生。严重的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病毒感染、系统断网等网络安全问题困扰着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只有确认高职院校网络安全问题才能够进行及时的有效的解决,避免危害的进一步提升。
高职院校网络安全问题多样化,发生较为频繁,对高职院校的影响较大,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不断的强化高职院校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明确其中发生的根本原因。在网络应用高峰期是网络病毒出现的时候,网络病毒一旦影响到计算机的运行,就会造成师生网络使用的困扰,降低计算机运行速度,影响工作效率,教学质量水平不高。伴随着病毒的侵害会发生网络攻击事件,服务器遭受破坏造成的恶意性攻击会删改系统程序,这样就为高职院校网络系统办公造成困扰,为信息化建设带来影响。针对这种情况要及时的进行解决,提升网络安全运用意识。
造成高职院校网络安全的因素具有多样性特点,但是主要可以区分为内因以及外因两种。高职院校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都是这两种因素导致的。外因将会使计算机出现断网、停电等情况。这种情况需要时刻的进行注意,做到早知道早预防。内因是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出现的主要因素,由于网络设施更新较慢,不能够适应新时期网络需求,网络系统建设抗病毒效果不明显,师生对于网络安全专业论文应用不重视等都是造成高职院校网络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
二、提升高职院校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
为了能够保证高职院校网络正常运行,需要对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确认,明确高职院校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不断提升对于高职院校网络运行规律的研究。网络安全建设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构建完善的网络应用价值取向。促进安全指导工作的正常进行。
宣传网络安全应用理念,推动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工作的长效健康的开展。网络安全工作是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应用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未来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应用建设的发展趋势。网络安全工作的开展需要坚持科学发展为基础,构建安全应用价值理念,将高职院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确认,实现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工作协作运行效果。网络安全建设理念创新将会使网络安全工作遵循科学发展规律,这是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工作重点。
网络安全内容完善将会推动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工作水平进一步的提升。网络安全工作顺利开展需要高职院校对网络安全工作进行相应的宣传,在根本上能够认识到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将安全理念融入到网络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促进校园网络安全系统的正常运行。网络安全信息理念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预防网络系统运行过程中故障的出现。高职院校日常管理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不断的完善网络安全体系。高职院校要注重网络安全的应用,将网络安全影响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项目。针对网络安全日常管理的要求,不断的推动教学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建设。这样能够不断的扩充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内容。
整合网络安全建设的模式与方式,提升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建设的强度和力度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网络安全建设时,要多元化的促进校园网络安全建设。推动校园网络安全模式化发展。不断的完善校园网络监督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管理方式。推动校园网络安全制度化运行。现代高职院校发展发展的过程中更加的注重环节的影响,完善校园网络办公,根据自身的需求制定网络安全应用管理细则。
结束语: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要信息化不断的完善。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是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在网络安全上需要不断的强化教学质量,这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高职院校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强化制度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园网络安全机制,充分的发挥网络安全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不断的推动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工作可持续发展,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使高职院校综合水平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一、引言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高原地区,地形多山、农村学校分散、办学条件差,校园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云南省学校师生非正常伤亡统计表》显示:全省平均每月丧失一个中等规模的教学班,在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中,7岁~16岁学生均占到85%以上。大量安全事故的发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创伤。如何摸清边疆农村中小学校园安全各方面现状,探讨出一系列对策措施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全省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论文是教育部/英国政府“双边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研究”项目之“云南省农村中小学校园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在综合考虑了地理位置、人口密度、校园安全问题急迫程度等因素之后,我们确定了云南省X地区作为课题研究点,通过对能够代表全区并覆盖城区、坝区、山区安全现状的三个乡镇(11所学校)的基线调研(包括座谈、访谈、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明确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对其做出归因分析。制定出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对策措施并切实行动,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全区安全事故的发生。推广课题实施得出的成功经验,以促进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X地区安全问题研究
1.试点乡镇基线调研结果
城区、坝区和山区的三个试点乡镇分别用A办事处、B镇和C乡来代替,排除自然灾害,从校内和校外两个角度将基线调研得出的安全问题和隐患描述如下:
(1)校内
基础设施:危房问题突出。A办事处中小学校舍占地面积为24449平方米,其中,危房有9001平方米,约占总校舍面积的三分之一;C乡中小学校舍占地面积为24748平方米,其中,危房有12478平方米(全部集中在小学),约占总校舍面积的二分之一;B镇居于二者之间。部分学校教学楼的走道女儿墙高度低于国际标准120CM,学生有跌落的可能。教学楼的楼道较窄,学生在课间操、下课、放学时候容易发生拥挤踩踏事件。大部分学校消防设施配备不足,无安全通道标志,无应急照明设施。食品卫生:多数中小学校食堂硬件设施严重滞后,远远达不到食品卫生环境管理的硬件设施要求,食堂从业人员不经培训、无证上岗,导致不规范操作。学校保卫:由于经费不足,多数学校无力聘请专门的保卫人员,只能由教师轮班执勤,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疏漏;C乡大部分学校没有围墙和大门,难以管理外来人员。青少年校园暴力、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体育运动损伤等现象时有发生。
(2)校外
交通安全:A办事处车辆较多,B镇逢赶集日便会交通拥堵,C乡学生私自乘坐非客运车辆,三个试点乡镇的学生上、下学路途中均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食品卫生:校外“三无”(无工商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饭馆及流动摊点占道经营,阻碍交通,食品质量不堪一提,却治而不止。校外劫持:不法青年校外拦路抢劫,学生的财产安全难以保障。部分学校附近农户私自将房屋出租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喝酒、打架斗殴的场所。网吧、录像厅、游戏室等娱乐场所为求暴力而留宿非住校学生。靠近水库、河流学校的学生存在溺水隐患。
2.对安全问题和隐患的归因分析
(1)投入不足
投入主要包括财力和人力。“排危”工作的顺利进行,消防设备、照明设施和食堂硬件设施的添置及保卫人员和医务人员的聘请、学校大门和围墙的建设无不与经费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对184名试点学校教师的问卷调查中90.2%的教师认为学校安全工作还需要投入财力。某些校园安全管理的疏漏是由于没有做到专人管理,责任到人。校外周边环境(主要包括流动摊点、娱乐场所、交通等)的整治,需要工商、卫生、交通等部门人员的协助。
(2)安全意识薄弱
大部分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私自游泳、乘坐非客运车辆、租赁民房、夜不归家、购买“三无”食品等现象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问卷中有93.5%的教师认为“学生安全意识差”是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100%的家长与学校签订安全责任书,然而,仍有4.9%的家长认为安全管理是学校的事,他们不愿意参与到学校的安全工作中,参与的家长有96.7%也只是通过“家长会”,形式单一。此外,极少数教师及校长的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安全工作的重视度不够,有6%的学校未组织学习《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3)自救自护能力弱
2004年~2005年,全区中小学校非正常死亡主要源于溺水和交通事故,分别占死亡总人数的53%和90%,溺水死亡人数居于首位,平均约占死亡总人数的77%。据调查:全区有98%的中小学校没有配备体育专业专职教师,导致学生缺乏游泳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自救自护能力较弱而导致溺水死亡。学生安全演练没有日常化,学生及家长问卷中有26%的学生回答学校没有经常开展各种安全演练。
(4)心理障碍
青春期这一特殊的人生发展阶段兼有儿童期和成年期的特征,青少年幼稚的心理状态使他们随时可能成为“越轨者”,导致一些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有4%的学生认为学校经常发生打架斗殴事件。由于少数教师法制意识淡薄,无法承担学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压力,变得性情烦躁,而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安全事故发生后,归责问题缺乏法律依据,各种纠纷不断,该调查中有97%的家长愿意通过协商调解的方式解除纠纷,然而,学校筹集资金的方式单一,抗安全风险的能力极弱。
3.对策措施的行动干预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如下对策措施并切实行动:
(1)投入保障
从财力上,把安全投入列入区教育局的经费预算,构建了安全投入保障体系。每年定期召开四次安全会议,会议经费纳入教育局的工作经费预算。学校校长培训费、校方责任保险费等统一纳入各学校的公用经费预算。从人力上,区教育局成立了学校安全监督管理股,配备3名专职人员督查和指导学校安全工作,使安全监督日常化,聘请了508名专(兼)职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分散到各学校,学校联合交通、卫生、工商等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整治。
(2)宣传教育与培训
由于多数学生安全意识薄弱,自救自护能力弱,教育部门在3月和9月两个“安全宣传月”充分利用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对师生进行交通、消防、饮食卫生、用电等方面的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安全演练活动和应对洪水、泥石流、火灾、地震、拥挤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训练,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针对家长参与学校安全工作形式单一这一问题,学校成立“家庭教育委员会”,使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良好;确立学校(园)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安全工作责任制,以督促少数不够重视安全工作的校长;对学校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和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为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各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建立心理健康协会,暂时没有条件的学校把“举报箱”改成“知心话信箱”,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的变化;关注工作和家庭生活压力过重的教师,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问题;定期举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4)风险防范
大力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制,以增强学校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
案例:2006年10月19日下午2时30分,小学五年级学生杨某,课间休息时离校外出游泳,不慎溺水死亡。经当地司法所、村委会和死者家属共同协商,由学校赔偿死者家属2.66万元。因学校投了校方责任保险,2.66万元赔偿金由保险公司支付。
三、结论与展望
1.结论
在X地区安全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将做好校园安全工作的关键概括为:“建好机构、抓好制度、做好教育、关注心理和加强联动”,具体来说:
建好机构,抓好队伍是前提。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到各中小学校,建立健全一整套安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使安全工作日常化。
抓制度建设,突出抓好痕迹管理是基础。出台《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学校安全管理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和台账制度,规范痕迹管理。
强化安全知识培训,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是关键。通过黑板报、讲座等形式对师生进行交通、饮食卫生、用电等方面的安全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各类安全演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
关注心理健康,加强德育工作是根本。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源于德育工作的缺失。学校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各项以提高中小学生道德素质为目标的德育系列活动,形成家长、学校和社会相互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加强部门联动,改善法治环境是保障。中小学安全工作需要众多部门的参与,在加强中小学安全工作法治效力的同时,有效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
篇4
关键词:安全教育 意义 现状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095-03
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立足点,如何有效做好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目前,各地高校都在探讨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教育,中国教育学会专门在“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将“学校安全教育与校园安全防范应用性研究课题”作为一个重点课题,面向全国征集论文。说明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尤其是安全教育的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旨在从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和安全教育方法等三个方面阐述高校的安全教育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建议。
一、做好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伴随人类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社会发展,相同和类似的安全问题不断重演和再现。高校学生,正处于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缓冲地带,即将脱离父母、师长独自应对社会问题。在学生的这个关键转型时期,学校应通过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安全问题,感知处理安全问题的思想,掌握处理安全问题的方法,依靠现有的社会和法律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社会、自身的各项合法权利和利益不受侵犯和伤害。
1.高校安全教育的概念。高校的安全教育是指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维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所以,高校的安全教育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各种安全教育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努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素质,使学生学会从安全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要从事的活动和面临的形势,用安全的观点解释自己遇到的新情况,用安全的方法处理自己遇到的非安全的新问题。
2.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特殊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群居式的生活中环境相对封闭,环境相对安全,秩序相对规范,价值取向相对统一。但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再加上个性化的生活追求,带来大学生安全意识不高,对社会冲击的抗冲击能力不强,遇到安全问题没有处理头绪等等严重问题。所以,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在于向大学生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由此可见,安全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产生安全行为。
3.做好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高等院校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办学模式多元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更多的青年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深造,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国家社会的进步。但是,作为高等学校本身,扩招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方方面面的新问题,尤其是作为重中之重的安全问题,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高校已由过去的封闭型办学变为开放型办学,高校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造成了校园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在社会治安形势严峻、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复杂、校园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从而起到维护高校安全和稳定的积极作用。所以,做好安全教育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是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是适应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的要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
2011年5月,全球最大的中文调查网站——问卷星网站,对6所高等院校的280名在校学生的安全保卫工作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应用问卷星的部分调查数据来说明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问卷星——高等学校安全问卷调查相关内容(2011年5月):
14题:在校期间,您获取安全教育的途径; [单选题]
15题:在校期间,您参与的安全教育以何种形式; [多选题]
第16题:在校园内开展安全教育,您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排序题]
18题:认为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有必要吗? [单选题]
19题:对以下哪些安全教育内容感兴趣?按感... [排序题]
23题:对学校安全教育情况满意程度?[单选题]
24题:认为贵校安全教育哪些方面做得不足等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 [排序题]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82.5%受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这一方面说明了社会治安的复杂性和不安全性,另一方面说明了身处象牙塔中的同学对自身安全的渴求和得到指点的迫切心情。而受调查者表示大学生在校获取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自学,这暴露出学校安全教育的缺失和不足。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安全教育形式还是比较多样的,但课堂教学、宣传板报、走廊标语、校园网络等传统方式成了绝对主力,而模拟演练等教育方式开展太少,有待加强。受调查者一致认为在校园开展安全教育是最好的方式是逃生演练模式,其次是视频教学。而我们经常使用的讲座被列为最无效的教学手段,这是对从事安全教育工作者的一次警示和提醒。
在对哪些安全教育内容感兴趣的调查中,排名最高的是人身安全,而排名最低的是国防安全。如果说人身安全排第一是可以理解和无可厚非的,那么国防安全排在最后,则是惊讶和不可思议的。这个结果让我们了解了90后学生的心理,但同时也给我们的整个教育敲响了警钟,国防安全竟然被列为当代大学生最不被关注的一个方面。这不能不说我们的教育存在重大缺失和不足。今后,有必要反其道行之,大力加强国防教育,唤起大学生这个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国防意识、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未来的国家、民族才有生存的支点。
在对学校安全教育的满意程度这个问题上,多数学生认为一般,但也有近20%的同学不满意。依据调查结果,在学生对安全教育需求很迫切的情况下又对学校的安全教育很不满意,这只能说明是安全教育方法的问题。在你认为学校安全教育哪些方面得的不好的方面,调查者认为学校在安全教育方面流于形式、有限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多样化安全教育形式的占了大多数,这说明我们的安全教育形式确实不够吸引大学生。学校应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安全教育改革和硬件建设,使得安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需要、学生喜欢、实用有效的教学课程。
根据这个全球最大的中文调查网站公开的数据综合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在安全教育方面的需求十分强烈,但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质量不高,学生满意率低下,在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上,满足学生需求上处于供求不平衡的局面。
三、高校安全教育方法探索
尽管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把安全教育列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但由于对安全教育存在理解上的单一性、片面性,以及教育观念、内容和方式的滞后性,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安全教育工作开展了,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往往是人到耳不到、耳到心不到,听了记不住,记住不会用,效果不理想。基于此,如何改进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成为各高校安全教育从业人员研究和探索的一个主题。在此,笔者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供借鉴。
1.实行小班制安全教育模式。传统的安全教育,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全体新生几千人坐在一起听讲座,在人员众多的情况下,教学气场小,效果不佳。而且这样仅靠新生进校时的有限时间进行安全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开始按学院分别实施安全教育,尝试以学院为单位的小班制教学,人数多的学院还分批进行。这样,首先从教学环境上确保了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学院的特点设计教学重点,如男生多的学院,着重讲述酗酒、打架斗殴的危害;女生多的学院则侧重诈骗防范、身体侵害防范等问题,使安全教育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效果自然较好。
2.安全教育过程中多种参与式教学法的综合运用。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参与教学的师生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主体,融听、看、做、教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有目标和要求的思维环境,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对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参与式教学法的方法,主要有交际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
在云南农业大学开展的安全教育过程中,参与式教学法成为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依托多媒体技术,采用互动游戏,情景模拟、小品表演、案例分析、安全措施提问、视频短片等多种形式,将在大学生活中常见的各类安全事件贯穿其中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角色扮演和角色体验,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充分体会,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学气氛热烈,学生记忆深刻,收到了很好效果。
3.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安全教育。为有效地开展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云南农业大学保卫处组建了一个部门下属的学生社团——“军事爱好者协会”。军事爱好者协会成立几年来,已成为保卫处力量的有益补充。近期,还根据安全形势的需要,保卫处与相关学院合作组建了另一个学生社团——消防志愿者(益公馆)。依托这两支学生社团,吸收积极分子参与校园安全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人力资源和学生社会网络,有效地开展安全教育和信息收集,并利用学生社团成员的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使得安全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宽广持久。
4.利用多种活动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在实施安全教育活动方面,云南农业大学借鉴省内外各高校的成功经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如消防运动会、消防文艺晚会汇演、冬季消防安全宣传启动仪式、春冬季、节假日安全知识宣传、收缴的危险用品展示、校园安全案例宣传、校园每月案情通报、校园安全简讯,邀请交警、派出所、消防部门到校讲座、消防技能表演等方式,多层面、多形式地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安全氛围。
四、高校安全教育的关键
做好高校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切实提高学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于安全教育结合校情,在于安全教育突出重点,在于安全教育效果持久有效,在于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使之规范化、制度化。要真正建立学校安全教育机制,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落实学校安全教育的责任;(2)设置学校安全教育的时间;(3)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设计;(4)学校安全教育的方法和形式;(5)学校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开展。
总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培养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关键场所,高校学生的安全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成败。我们只有深入研究高校安全教育问题,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才能使高校学生健康成长,使高校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促进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方案
2.东北石油大学保卫处.关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个问题
3.蔡正奎,谭寿能,王柳如.浅谈新形势下高校的安全教育.华南农大学报,2010(1)
4.问卷星——高等学校安全问卷调查.2011,5
5.董振寿,吴星旭.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
6.刘勇.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教育
篇5
关键词:校园 安防系统 智能化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领域巨大延伸,人为的治安问题日趋动态化和复杂化,自然灾害也呈现突发性和严重危害性的特点,高技术犯罪上升,新安全问题突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受到来自于多方面的威胁。为避免人身受到伤害、财务受到损失,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不受干扰,针对各种主要安全威胁的综合安防系统就应用而生。综合安防系统是指利用各种高科技的监控手段和信息处理技术,对各种居住环境加以监控,及时反馈环境中的各种事故、灾害和违法事件信息,从而对治安和安全进行预防和有效处理的安全防范系统。高校校园作为特定的人群居住环境,保证该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校园安防系统的概念
校园综合安防系统就是以一般人居环境安全防范系统为基础,结合高等学校建筑物多、人员密集复杂、环境功能主体繁杂的特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和公安部门的有关规定,对大学校园中重点要害部门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使校园安全管理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防范系统。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1 重要性的特点。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在高校校园生活的学生属于特殊群体,其人身和财产安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的稳定,因此在高校校园建立的综合安防系统较其他人群居驻地有着独特的重要性,属于重点监控和防范的区域,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认识上都具有重要性的特点。
1.2 高技术的特点。在我国,高校本身是技术生产的重要场所,与此相对应的治安案件、灾害事故也有着同样的高技术性质。学校聚集的人群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其知识水平造就的治安案件或者违法事件以及灾害事故的技术水平也相应较其它区域有所提高。因此防御此类事故的发生必须与其相对应,使用高技术的手段和措施加以预防和处理,决定了高校校园综合安防系统的高技术的特点。
1.3 广泛性的特点。在其他人群聚居地,进行综合安防系统设计与管理的时候,公安部门或者安全保卫部门独立工作和行动的特点很突出。但是在高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中,综合治理的特点十分明显,它需要有着广泛地参与,调动环境中一切有利于系统实施的因素协同进行工作。因此便决定了高校校园综合安防系统的广泛性特点。
1.4 预防为主的特点。其它环境之中的安全防范系统除了强调预防功能之外,更加注重事件的事后处理问题,而系统主要是提供事件处理的各种重要信息。但是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考虑到对整个社会的突出影响,一般不允许重大不稳定事件发生。因此高校校园综合安防系统必须注重于事前预警和防范功能,使各类事件的发生最大可能的被消灭在萌芽状态。所以说,高校校园综合安防系统必须是以预防各类治安案件的发生为主要功能。
2 校园综合安防系统的组成
为了更好的营造高校教学、科研氛围,保证良好的治安和安全环境,在高校校园建立综合安全防范系统越来越显得十分必要。按照当前安全防范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三个主要部分。通过这三个部分的正常运转,及时将各种有利于解决校园安全问题的信息传递到相关职能部门,促使相关职能部门做出正确的安全管理决策,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
2.1 信息采集部分。信息采集部分的功能主要是在第一时间获得校园区域内各种人员及事件的信息,其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监控系统或红外探测系统完成。信息采集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通常的采集渠道不仅仅限于单一的途径,往往在安全防范区域内设置多重防线,分层管理和布控,获得有利于安全决策的相关信息。
2.2 信息传输部分。当信息采集设备收到的各种有用信息之后,需要将这些信息及时传送到信息处理系统,以便决策设备或机构及是获取正确信息。信息传输部分对整个系统的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必须考虑信息传输介质,如光缆、电话线等;信息传输介质的分布也是在设计安防系统时必须仔细研究的问题,例如,如何使传输距离最小化、传输信息损失最小化等。
2.3 信息处理部分。信息处理系统是整个综合安防系统的核心和心脏,承担对所采集到信息进行处理的全部工作,并且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最直接的信息支持。通常信息处理部分在安防系统中被称为“监控中心”。它负责整个安防系统的动态图像监控、显示、控制、记录、指挥、调度、电力供给等任务。
不论校园综合安防系统的功能如何,其组成部分均为上述三个内容,在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区域中,安防系统的主要功能集中体现在对人的防范和对事的防范上。这里所说的对人的防范主要是通过电视监控系统来完成,通过电视监控系统的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实时了解和掌握各种嫌疑人作案的治安隐患;对事的防范主要是通过报警系统来完成,报警系统负责收集校园内各种灾害事故发生的前兆信息,以便有关部门作出及时正确的事故判断和安全管理决策,其实施的过程也是通过上述三个组成部分来完成。因此,一个完整的校园综合安防系统应该是包括有电视监控系统和防盗及灾害报警系统两大部分、三个阶段的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3 建立智能化校园安防系统
建立智能化校园为基础的综合安防系统除了应该具备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周界防盗报警系统和消防报警系统之外,还应该包括对讲/可视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门禁系统和公共广播系统等内容。
3.1 对讲/可视控制系统 在各个办公楼或建筑物及教师住宅的单元入口处安装防盗门和对讲装置,以实现访客与建筑物内人员(住户)对讲/可视,可以实现语音/图像传输;通过室内分机可以遥控开启防盗门电控锁,也可利用门口主机通过密码、钥匙或者感应卡开启防盗门;在有火灾报警的情况下可以自动开启楼梯门锁以及向所有室内人员群发报警信号。该系统主要用于校园教职工的住宅楼中。
3.2 电子巡更系统 该系统可以指定保安人员巡更校园各区域及重要部位的巡更路线,并安装巡更点。保安巡更人员携带巡更记录机按照指定的路线和时间到达巡更点并进行纪录,将记录信息传送到监控中心。管理人员可以调阅、打印保安人员的工作情况,加强保安人员的管理,实现人防和技防的结合。转贴于
3.3 停车场管理系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校园区域内的车辆也越来越多,因此停车场管理系统也应该是未来综合安防系统的发展目标。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校园停车场的出入口进行控制,对校园内人员和外来人员的车辆进出及收费进行有效管理,包括记录各种车辆进出及存放的时间,对内部车辆进行存放管理,对外部车辆进行收费管理等。
3.4 门禁系统 主要应用于重要部门的入口。用户采用非接触感应卡出入大门,通过电脑编程在控制主机上进行开门/关门的设定,系统可以任意对卡片的使用时间、使用地点进行设定,对门户的状态包括门的打开/关闭、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等都被记录在电脑之中。系统还可以通过硬件触电联接或通过网关与闭路监控,防盗及消防报警实现系统间协调联动。
3.5 公共广播系统 在校园的广场、草坪、绿地、道路交汇处等位置设置音响、音柱等放音设备,由监控中心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控制,在每日早晚及特定时间(课间、休息时间等)播放音乐、通知、娱乐节目等。在有紧急事件发生时监控中心可以强制切换至紧急广播状态,进行各种灾害报警或者事件消息广播。以智能化校园为基础的综合安防系统建设必须以校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既要符合校园区域的安全要求,还要考虑合理的经济性,不能盲目建设,求大求全。以上所列的是构建智能化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一些可选择的子系统,在资金投入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加以应用。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快速的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者众多的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正是这种情况使得高校校园的安全管理成为不仅涉及自身区域环境的问题,而且成为影响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愈来愈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和核心,成为众多学者关心的重要课题。
对于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小区环境,必须利用有效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稳定的、长期的实时监控,保证高校校园的安全,积极寻求改变学校的安全防范手段和途径,使校园的安全防范模式不断向信息化、综合化、网络化和主动化方向发展,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国斌.校园安防系统建设方案[M].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99.
[2]王军,马青波,隋虎林,赵辉.火灾自动报警监控联网技术的应用于发展[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8(12):5-10.
[3]刘光德,一种报警系统的设计方法[J].机械与电子.2008.(7):72-74.
[4]陈海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途径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刘宏.高职院校大学生管理对策[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3月.
[6]赵有生.国外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8 月.
[7]陈昭明.关于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8期.
[8]吴建设.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核心技能培养:意义、现状、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11月.
篇6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非传统安全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基本安全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和今后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影响大学生安全因素的增多,安全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安全概念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大幅的扩充和加深。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学生面临的安全问题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范围,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开始对高校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应在大安全观的框架下,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结合,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非传统安全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一)非传统安全的内涵
非传统安全问题由来已久,但直到目前,学术界对“非传统安全”尚无被统一认可的权威定义。通常认为,相对于以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外交安全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安全而言,非传统安全更关注那些由非政治因素、非军事因素和非外交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的生存、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的稳定发展等方面造成重大影响和威胁的安全问题。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一方面,部分非传统安全问题是从传统安全中演化而来,只是各自的具体成因、安全主体、涵盖范围、关注重点的不同。另一方面,两者研究的主要焦点和由此形成的路径却有本质上的差异。余潇枫、林国治认为,传统安全更关注“战争现象”,主要是通过技术来应对安全的挑战,形成“战争—和平—不可持续安全—战争”的循环式路径。而非传统安全则更关注“非战争现象”,主要是通过价值来应对安全的挑战,形成“发展—和谐—可持续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上升式路径。
(二)非传统安全的主要内容
非传统安全问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社会公共安全、金融经济安全、科技信息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以及其他安全领域。一般认为,第一,社会公共安全指社会全体成员公共生活的安全,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和重大等内容。第二,金融经济安全指国家金融经济秩序正常,根本经济利益不受损害,以维护国家经济正常运转为核心内容。第三,科技信息安全指国家科技发展、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安全。第四,生态环境安全指人类的生产、健康和生存环境等的安全。第五,能源安全指为保障一国的国防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通过维护能源供需渠道,规避对本国的生存和发展构成的重大威胁。第六,文化安全指维护本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及核心价值体系,防止其遭到外来破坏和颠覆。第七,其他安全领域。如人口安全、宗教安全、生物安全等。可见,非传统安全对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十分重要,是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安全问题不仅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毕业以后走向社会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因此,掌握包括非传统安全在内的一定安全防范知识和方法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的过程中获益良多。同时,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显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施状况并不乐观,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现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材时代性、现实性、科学性、实用性稍显欠缺,内容也不够完善。二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体系急需更新。目前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体系基本还属于传统架构,并没有从整体上完成对大学生传统安全教育和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理论构建。三是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传统的安全防范教育,对新出现的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问题探讨不透彻,对如何开展这方面安全教育的研究也显得模糊。因此,将非传统安全的内容纳入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一般认为,非传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安全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构成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尤其是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2003年“非典”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高度关注。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加强非传统安全的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与时俱进,主动地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更密切地关注和应对当前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家的威胁和影响。
(三)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活可以说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但是,一部分大学生在大学里思想单纯,安全意识淡薄,往往不太关注自己的安全,对各种安全隐患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这当然也包括了非传统安全问题。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相关安全常识和社会经验而处置不当,给自己、学校、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他们提供安全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学会在学习生活及社会活动中更好地保护自己,防范各种对自己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临危不乱,逐一化解,确保自己的健康成长。
(四)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战略机遇期,综合国力发展迅速,GDP总量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还有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风险在等着我们去克服。从国家安全领域来讲,当前我国的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仍存在许多复杂、瞬息万变的因素,切不可掉以轻心。从高校的安全稳定来讲,境外敌对势力以高校大学生为重点目标,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手段,加紧各种渗透破坏活动。例如,通过互联网络对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和价值观进行宣传,散播诋毁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煽动民族分裂等破坏活动等。可见,高校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仍然较大。因此,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将有利于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有效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
三、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主要策略及途径
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各高校需要转变安全教育观念,积极扩展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优化非传统安全教育方式,强化非传统安全的实践演练,全面提高大学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一)转变观念,增强大学生安全的责任意识
“学生安全无小事”。安全是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应首先转变观念,增强大学生安全的责任意识,在把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非传统安全的研判,做好教育,备有预案,深入推进安全、稳定、和谐校园建设。在此过程中,高校要特别关注非传统安全问题对高校的新威胁,在思想、安全层面上加强对学生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切实担负起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学校保持安全稳定。
(二)与时俱进,积极扩展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
以往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关注传统安全问题。但是,在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的新形势下,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却未能及时纳入我们的安全教育中,这就使得高校的非传统安全教育严重滞后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给大学生的个体安全和校园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因此,随着非传统安全问题影响的扩大,应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拓展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1)经济安全教育;(2)生态环境安全教育;(3)信息安全教育;(4)流行疾病安全教育;(5)科学文化安全教育;(6)校园恐怖暴力安全教育;(7)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安全教育;(8)重大事件、敏感日期、个体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等。既要关注国家安全,又要关注个体安全、社会安全、地区安全和全球安全等,使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实现常态化、系统化。
(三)优化方式,构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应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将大学作为一种生非传统教育现实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抓,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逐步构建起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第一,加快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第二,渗透于“两课”教学。“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要结合“两课”教学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将非传统安全教育渗透于 “两课”的教学中。第三,贯穿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9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可以根据这些特点, 通过主题班会、特色活动、专家讲座、图片宣传、播放相关教育影片等各种形式,对其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此外,还可以将非传统安全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爱国爱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感恩教育之中。
(四)提高能力,强化大学生非传统安全的实践演练
篇7
[论文关键词]高校 安全教育 和谐校园 问题 对策
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首先把安全逃生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此后国内各大高校也相继效仿。2006年北京市将安全课设为高校的必修课,并和其他课程一样记入学生成绩册,这种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成熟的经验,有些高校对安全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与科研、教学等相比,安全教育仍处于边缘化地带。
当前的形势对高校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认识到安全教育对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进高校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一、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认识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1 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快速扩张期,高校领导主要关注校园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对外交流等有形的成果,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缺失,致使安全教育在实施中形式大于内容。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而且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安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运行体系不够成熟,安全教育未能规范化、常态化,系统性不够理想。有些高校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 安全教育师资不足。当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学校保卫干部和部分辅导员承担,而保卫部门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复转军人,也有留校的毕业生,还有人才引进时安置的家属,由于教辅部门编制有限,这些人经常是超负荷运转,并且他们的工作中心还是在安全管理上,整天忙于“灭火”。兼职教师的数量都不能满足要求,更谈不上专职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了。有的学校主要依靠聘请社会相关人员来学校开设讲座,人员的流动性更大。
2 部分人员素质难满足需要。现有的安全教育队伍中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对安全教育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遑论进行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一些学校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又很少对安全教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更谈不上对相关人员的实践锻炼,导致安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亟待充实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教育、既能做好具体工作又能开展教学的安全教育师资。
(三)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时效性有所欠缺
1 安全教育课程缺失。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高校未能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导致安全教育缺少主渠道;有些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却没有把它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安全教育的课时、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规范管理,教学体系不健全;有些高校经常以讲座、报告、公益宣传等替代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零敲碎打,系统性不强,因而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2 安全教育内容陈旧。现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内容老化,体现不出时代性。现阶段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与大学生有关联的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但是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等相关内容并未被纳入教育的视野,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新内容也亟待完善。
(四)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如人意
1 安全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目前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采用集中授课、展板宣传等传统方式,也有的学校通过开设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为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曾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应该创新教育手段,采用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从而使安全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当前安全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输,忽视了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传输安全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如果只限于纸上谈兵,会导致知行相背离的现象,削弱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1 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是高校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加强对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安全教育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规划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加大投入以满足安全教育软硬件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方法,逐步健全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2 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高校的管理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目标规划、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效果考核等方面建章立制;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力求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得到保证,从制度上确保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合理选配授课教师,并对安全教育进行全程监督管理,统一组织考查,实行责任追究制,以保证安全教育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从而使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1 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建设。在校内建立一支以高校保卫干部、部分辅导员、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等相关课程教师为主体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还需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以及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在此基础上要正视物质保障,确保这支队伍的基本待遇、工作条件、职称评定以及今后的发展路径等,以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基本的工作热情。
2 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安全教育师资基本素质的研究,做好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确保在岗教师熟练掌握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及时做好继续教育工作。高校还要关注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优选基础较好的教师,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帮助他们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专业教师。
(三)切实做好安全教育进课堂
1 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规范有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天然的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落实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的要求;要优化安全教育内容,依据制定出的教学大纲,系统、规范地进行教学活动;严肃课堂管理,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确保教育的效果。
2 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渗透安全教育。首先要利用成熟的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体系,有意识地渗透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是要发挥专业教学课堂的作用,任课教师在授课时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安全教育的内容,部分专业课程也应当传授一些专业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高校的特点,做好阶段性的安全教育,对重点人物、重点阶段、重点任务要做好专题安全教育。
(四)安全教育应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
1 理论教育要生动活泼。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丰富安全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在理论灌输时注意结合案例加以解释,把生活中的案例编印成册供学生阅读、借鉴,或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例,做到以案施教;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安全问题,以开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形势报告会或组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活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也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栏、校报等传播媒体和各种有效手段,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使安全意识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并成为一种习惯。
2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利用学生组织活动的热情,使安全教育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对学生宿舍中的安全行为进行教育、引导、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学之间相互教育和提醒,增强防范意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引导学生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把安全教育与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把安全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以达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3 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安全演练、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通过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责任感;也可尝试在校外建立安全教育基地,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五)安全文化的隐性教育
1 注重校园安全环境建设,营造高校安全文化。高校的安全教育,应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安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安全观的形成,使大学生对安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安全教育中,要把潜移默化的环境文化熏陶与直接活跃的教育活动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篇8
【 关键词 】 IPS;校园局域网;安全体系
Base on 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 ‘s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in Campus network Security System
Lu Xu-xia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 Abstract 】 In network security, 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 is a defensive nature of the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It is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network firewall and IDS. Different 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 realization way is different. They are defensiv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urrent campus network security risks, the IPS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how to deploy the IPS in the campus networks, and the advantage of IPS.
【 Keywords 】 IPS;campus network;security system
0 引言
目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方便和快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获取信息。其中校园网是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环境的逐渐复杂多变,各种入侵手段的层出不穷,如何保证校园网络环境不受威胁,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使用,是我们渐渐要引起重视的一个课题。
1 目前校园局域网存在的安全隐患
目前校园网存在的安全隐患表现在多方面。如图1所示。
校园网存在的安全隐患虽然众多,但是归类一下主要表现为几大点。
a. 由系统或者应用软件漏洞引起的安全隐患。Windows系统存在很多的系统安全漏洞,浏览器IE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一些技术爱好者对黑客软件的好奇,如一些系统漏洞探测工具等,盗号工具等很可能含有木马程序的黑客工具,如校园使用的E-mail服务系统没有任何安全管理和监控保护。
b. 由外部设备插入引起的安全隐患。如移动硬盘、U盘携带病毒的传播。
c. 外部攻击。黑客攻击校园网等。
d. 人为因素。主要分为外部人员攻击、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安全意识淡薄、学生上网安全意识淡薄等。
校园网络安全的形势非常严峻,为解决以上安全隐患和漏洞,结合校园网特点和现今网络安全的典型解决方案和技术,我们引入IPS技术来提高和保证校园安全。
2 IPS概述
2.1 IPS的概念
IPS是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的缩写,即入侵防御系统。位于防火墙和网络的设备之间。这样,如果检测到攻击,IPS会在这种攻击扩散到网络的其它地方之前阻止这个恶意的通信。一般来说,IPS系统都依靠对数据包的检测。IPS将检查入网的数据包,确定这种数据包的真正用途,然后决定是否允许这种数据包进入你的网络。
2.2 IPS的分类
IPS主要分为三大类:对host的入侵防护、应用入侵防护和对Web的入侵防护。
对host的入侵防护HIPS: 这种入侵防护是将IPS软件安装在主机上,其软件具有对主机的防护功能。一般的HIPS利用实时入侵检测,网络上的状态包检测,状态包过滤等方式,可以防止非法进行用户验证、非法改动数据库、防止缓冲区溢出等等的入侵。由于HIPS需要安装到主机上,所以与主机上安装的操作系统平台紧密相关,不同的操作系统需要不同的IPS的软件程序。
应用入侵防护AIPS:AIPS是在网络链路层对网络进行防御保护,由于其工作在链路层,所以和主机的操作系统平台无关。它是在对主机的入侵防护基础之上的位于应用服务器之前的网络设备。未来的NIPS很有可能成为交换机的附加功能,对交换机功能进行进一步扩充,在交换机上就对数据包进行检测和阻断功能。这样每一层的交换机都成了网络保护的手段。
对Web的入侵防护NIPS:这种入侵防护通常设计成类似交换机的设备,提供了多个网络端口,原因是NIPS需要实时在线,需要具备很高的性能,否则会成为网络的瓶颈。NIPS是通过实时检测网络中的网络流量来判断网络是否异常。NIPS使用在线连接各台主机的方式,一旦发现有入侵活动,就立马隔断整个网络的会话。
3 校园网中如何部署IPS
3.1 部署
既然IPS是在威胁进入网络之前进行防御,所以我们一般需要在“前端”进行部署。如在校园网与外部网络的入口处部署、重要服务器集群前端和校园网内部接入处部署等。
3.2 具体部署
校园局域网中有学生宿舍网络、图书馆网络、教学楼网络、各种服务器如课件服务器、学分查询系统、教师宿舍网络。我们需要在这些网络和外部网络的接口处设置IPS。在IPS之后再安装硬件防火墙,然后再连接到internet。其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通过部署IPS来实现对内部网络的整体网络访问的控制和流量的控制,尤其是限制P2P下载,实现网管级别防病毒;通过在互联服务区的接口处部署入侵防御系统,实现对众多服务器开放业务的更高级别深层防御。具体可以根据具体校园网络的不同进行不同的部署。部署关键点是主要是与因特网的连接都对IPS进行部署。
2.3 对部署的IPS进行测试
我们需要对IPS进行多方面的测试,以保证IPS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安全。主要有对IPS系统基本管理功能的测试,测试IPS的测试策略定义能力,测试IPS针对具体环境对入侵事件做进一步精确分析的能力,IPS系统软件、攻击特征升级能力等。我们主要对几点测试进行详细介绍。首先我们可以在真正部署IPS设备之前部署一个测试网络。如图3所示。
IPS系统基本管理功能的测试:
登录控制管理端界面,查看其各组件的分布情况,如管理界面、报警显示界面、数据库、日志查询界面等。配置多级管理模式,满足控制台―控制台―控制台―引擎的部署结构。添加多个虚拟引擎,看其是否有数量限制,查看可支持的其他组件。
测试IPS的测试策略定义能力:
打开策略管理菜单,自定义用户策略user,针对http协议不同字段设置各种参数,打开新策略user,并定义某一条事件的响应方式,定义响应模板,将新模板应用到所有TCP协议事件中,导入导出策略等
测试IPS针对具体环境对入侵事件做进一步精确分析的能力:
在显示中心的环境匹配信息设置中,配置好被攻击机的相关信息,如主机名teacher、IP地址、操作系统类型,协议=TCP,端口=80,打开环境匹配报警窗口,从Windows攻击机上采用GUI_UICODE工具对被攻击机发起UNICODE攻击,然后查看综合显示中心的报警情况。
4 校园局域网使用IPS的优势
入侵防御系统的优势有很多,与入侵检测系统的争论比较颇多。IPS的优点如表1所示。
5 总结
校园网络的安全性越来越引起重视,入侵防御系统的介入,大大提高了校园局域网的安全性,也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随着校园网的告诉发展,入侵防御系统还会面临新的挑战,会根据新的安全问题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龙. IPS入侵预防系统研究与设计[D].山东大学,2006年.
[2] 黄律,傅明,曾菲菲,宋丹.入侵检测系统及其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04年01期.
[3] 罗桂琼.基于协议分析的入侵检测系统[J].电脑与信息技术,2005年04期.
[4] 梁琳,拾以娟,铁玲.基于策略的安全智能联动模型[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4,(2):35-37.
[5] 梅锋.入侵防御系统研究 [期刊论文] .有线电视技术,2009(8).
篇9
论文摘要:文章从高校保卫工作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对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就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体系、形式和内容提出了对策。
近年来,高校校园安全和大学生安全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已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199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若干规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此外,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动准则(试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中,也都明确了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这从法律层面将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依法治校确定为高校的法定义务,推动了高校各级组织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管理工作。
然而,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尚存缺失,大学生的安全状况、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等现状不容乐观。
安全状况方面,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校对外交流机会增多,办校规模和招生人数扩大,高校及其周边治安状况日趋复杂,各类刑事、治安案件时有发生,不安全因素增多。据统计,2001年全国58所高校共发生刑事、治安案件11725起,平均每校202起,发案率占管辖人数的3.45‰,占师生员工总人数的4.87‰;立案5736起,立案率49%(2002年10月在浙江召开的全国特大规模高校保卫工作会议)。以我校为例,2000年至2005年,校园区共发生刑事案件共45起,其中有13起涉及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占全部发案总数的约30%。
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方面,有调查显示:52%的大学生曾在寝室违章使用电器、71%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43%的大学生对安全防范怀有侥幸心理;80%的受调查人员的消防观念仅仅局限于火警电话119或发生火灾后等待消防队员的扑救,对于消防监督、火灾隐患整改、火场逃生和疏散以及如何加强消防工作感到茫然;63%的受调查人员对消防防范工作认识不清或持无所谓的态度。
上述局面的形成因素较多,客观方面:第一,高校与国际接轨,校园实行开放式管理,校外人员进出校园流量猛增;第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校内外聘人员、临时工增多,进校经商的校外人员增多;第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娱乐和消遣方式呈多样化,校园及其周边的娱乐场所迅速增多,但配套的规范管理还不到位,各类娱乐场所成为治安事件和事故的多发场所;第四,高考制度改革后,大学生的年龄差距增大,其生理与心理差异很大,在应试教育和独生子女两大背景下,大多数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基本常识,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易走极端,导致事故发生。
主观方面表现为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缺位,具体表现为:部分高校管理层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安全教育在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得不到体现;安全教育在高校各部门中权责划分不明晰,二级学院认为安全教育是保卫部门的工作,而保卫部门或是认为安全教育是学院和教育部门的责任,或是因“无权管辖”而兴叹;现有安全教育无体系可言,没有规范的教材,没有固定的课时和相应的学分,没有专职教师从事安全教育,因此,多数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任务来了一阵风,任务走了都轻松”;安全教育经费不足,安全教育与其他课程相同,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现实中,鲜有高校能够将安全教育作为一个常规项目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导致不少好的安全教育活动无法开展,或不能满足年轻受众的需求。
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这项工作应当包含哪些内容,又该如何开展?
作者认为,“安全教育”就是教育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在突发状态下,具备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应对社会发展形势,确保校园乃至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各高校进一步加强管理,降低安全管理成本的需要。理想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当具备如下特点:
第一,安全教育主体权责明确。高校保卫部门,有特有的人力资源和对本校及周边安全环境熟悉的优势,应当成为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责任单位。同时,高校内部各相关部门,如学生管理、教育、后勤保障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能和特点,共同做好配合工作,最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二,安全教育系统化、常规化。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包括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与政治素质、法律意识等一样,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被列入大学生基础课程中,并配给适当的学分。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尽量为安全教育课程安排固定的课时和教师。通过上述措施,建立起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避免形式主义。
第三,安全教育应手段丰富,能够吸引年轻学生。由于安全本身的内涵与外延极广,安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也应相对全面,以使受教育者掌握尽可能多的安全知识,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同时,由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安全教育手段应当丰富多彩,利用前沿的教学手段和技术,以保证受教育者参与的积极性。在我校的保卫工作实践中,我们尝试开展了贴近学生的主题征文、知识竞赛和座谈活动,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如前所述,大学生安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国家安全、治安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应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第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保护大学生远离危险的思想保障。当代青年学生成长于新旧体制转换的伟大变革中,在社会秩序多样、价值观念多元化因素影响下,其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确立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艰难。尤其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成型,尚未适应社会生活,这导致他们的思想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旦遇到诱惑,就可能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所以,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应着力解决其思想上对“理论”、“理想”、“政治”的轻蔑和错位,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的“航船”,学会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学会与他人正确相处。
第二,法制教育。良好的法律意识,为大学生形成安全意识、正确地选择自我保护手段和防范法律风险提供有力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法制进程也在加快进行。浩繁的法律条文,正在无声却有力的调整着我们的生产生活。通过选择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开展教育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法律意识,从而为大学生正确地保护和约束自我创造条件。从实践看,除已被列入高等教育基础课程的《法学概论》及其中包含的民、刑相关法律知识外,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应包括《国家安全法》、《治安处罚法》、《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等相关法律知识。
第三,安全防范技能教育。过硬的安全防范技能,是大学生抵御各种危险的最终屏障。对于大学生防范各种危险来说,仅具有安全意识仍显不足。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突发状态下,具备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教育者可采用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同“危险状况”下,如何进行正确操作,采取及时措施,防范危险。此外应着力通过训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卫技能,以防范可能发生的暴力危险,最大可能地降低危害。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思考,才能探索出一条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相适应的道路,才能真正地使广大学生成为保卫工作的受益者,才能真正将高校的中心精力解放并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中去。
【参考文献】
[1]刘勇.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教育[J].科技资讯,2008,(6).
篇10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引发的法律纠纷不断增多,大学校园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学校、家长们关注的焦点。从法律的视角探析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内涵、类型及责任认定,多措并举建立起一个系统而高效的预防机制,是高校安全工作现状提出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推进教育法制化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以及高校在学生管理上的疏忽等因素,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呈现出了增长的趋势。大学生伤亡事故的频发不仅给受伤害学生及其家长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给学校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造成管理上的困惑和不安。
大学校园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学校、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围绕高校对学生伤害事故是否有责任、责任如何认定、是否应当赔偿,学界众说纷纭,实践中因此而产生的大量法律纠纷成为困扰高校和学生家长的难题。我国法律对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认定、事故的处理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由此而引起的法律纠纷也日渐增多,严重影响着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以及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大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和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如何从法律视角探析学生伤害事故的内涵、类型及其责任认定,多措并举加强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则成为关乎各方利益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概念及特征
教育部颁布并于2002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为《办法》)第二条规定:“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适用本办法。”根据这一规定,笔者认为: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是指在高校实施或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高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高校负有管理职责的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大学生遭受人身伤害或致他人人身伤害的事故。特点如下:
1、主体的特定性。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主体包括:一是全日制的公立大学的在校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二是各种民办大学的在校学生;三是在公立大学和民办学校注册的函授生、自考生和成教生,但是前提是伤害事故必须发生在学校管理范围内。
2、时间的特定性。从时间上来把握,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应该是发生在“在校期间”,即在学校有教育、管理、服务等职责的期间内。具体说,可以细分为三个期间:一是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服务时间,从学校规定学生学期开始时的报到时间到学期结束时规定的离校时间,寄宿生从开学走进校门一直到放寒、暑假规定的离校时间走出校门,走读生每天从走进校门到走出校门的期间学生上学、放学、返校、离校的时间,放假后学生私自滞留在校的时间,学生自行外出或擅自离校期间,不能认为是“在校期间”。但是,为了完成学校、教师者班级安排的工作任务或公益事务而滞留在学校或假期提前到校,应视为“在校期间”。二是学校节假日调课或补课的时间。三是由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的时间从学生到达指定集合地点时开始到活动结束宣布解散时为止,包括春游、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校际体育竞赛、参观、学生实习等。
3、空间上的特定性。从空间上来把握,只要损害行为或者学生伤害的结果有一项发生在学校负有教育、管理、服务等职责的地域范围内即可。该地域范围不仅仅指发生在“校内”,而且包括发生在学校管理范围内的所有教育场所;具体的包括:一是在校园范围内,包括学校的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运动场、厕所、花园、植物园、电影院、礼堂、体育场地、校办工厂以及其他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教育教学设施或者生活设施。二是在学校组织校外活动的场所或交通工具内,包括春游、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校际体育竞赛、外出演出、学生实习等场所和路途中。
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类型
根据教育部的《办法》第八条之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是说,学校对学生伤害事故承担过错责任。接下来在《办法》的第九条至十四条中,明确规定了学校承担或者不承担责任的各种情形。因此,根据《办法》的相关规定,根据高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所承担责任的大小,可将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分为高校全部责任事故、高校部分责任事故、高校无责任事故三种情形: 1、高校全部责任事故。指学生伤亡事故的发生学校要承担全部法律责任的情形。具体表现:①学校有关人员渎职致使校舍倒塌、脱落、坠落造成学生伤亡的;②学校的校舍场地、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③教师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的;④学校向学生提供的食品、饮用水、药品学习用品等不符合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标准和要求的;⑤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教学活动未按规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或者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的;⑥在体育课或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学校未落实安全保护措施或教师违反教学大纲的;⑦正常教学时间内教育人员撤离工作岗位的;⑧因学校环境污染造成的;⑨学校饲养的动物致学生伤亡,受害人没有过错或第三人没有过错的。
2、高校部分责任事故。指学生伤亡事故发生在校外或本校同学之间,具有一些非学校因素。但学校存在某些过失或事后措施明显不当的情形。如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事故的直接责任为校外部门,但学校组织管理措施有不当之处;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没有及时采取措施,由此导致加重后果等情形。这类伤亡事故学校承担次要责任,行为人承担主要责任。
3、高校无责任事故。这类情形指学生伤亡事故的发生完全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学校在事故发生过程中没有任何过错,包括因不可抗力、受害人过错、第三人过错、受害人和第三人共同过错等引发的在校学生伤害事故。如果学校已经履行了相应的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法律责任。在高校无责任的情形下,学校可以从道义上做适当的补偿。
三、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防范机制
面对日益高发的高校校园伤害事故,必须从根本上有效的控制和防范。笔者以为,防范措施的制定,是高校安全工作现状提出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推进教育法制化的必然选择。目前许多学校在处理伤害事故时,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没有一套成熟处理机制。因此,如何能够合理、合法、有效地解决纠纷,学校就必须制定完善的防范措施和救济措施,形成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针对各种类型的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笔者认为,要采取各种相应的预防措施,建立起一个系统而高效的预防机制。
1、完善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立法体系。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以《教育法》、《学位条例》、《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为基本法律,并辅之以《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规章的相对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但同时现行教育法律体系也明显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不断完善教育法律法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伤害事故的相关问题,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在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在学生伤害事故立法方面,日本已形成了一套上自国家的法律、法规,再至地方有关机关的地方性法规,下至学校的规章制度,效力上高低错落、内容上相互衔接的完备而具体的法规体系,为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有效预防、处理、法律责任追究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和重要的运行机制。我国应充分吸收日本的成功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完善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法律法规,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宪法的有关规定、基本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几个层次,使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防范、处理和由此引起的民事纠纷有法可依。
2、规范学校管理制度,提高学生法制观念。一方面,应加强法制管理,提高学校领导及学生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应把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并列人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使学生管理实现民主法制化。另一方面,强化大学生法律素质建设,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的特点,在各种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积极开展法制安全宣传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