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8 22:2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干部先进事迹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干部先进事迹材料

篇1

到村任职优秀选派干部先进事迹材料:情系乡村

市区审计局选派干部同志,怀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腔热情,深入农村工作实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经区选派办和市选派办考核,同志考核为市级优秀。

区审计局干部11月被选派到乌衣镇白庙村担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后,他在与村“两委”成员促膝谈心、了解村情、融洽关系的同时,又带领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和村“两委”成员提高依法治村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本领。通过深入村民组调查了解,在村“两委”成员的支持下,开展了扎实工作。

——兴办实事 为民谋利

黄寺村民组排灌站年久失修,已成废弃电站,每逢旱季,抽不上水,村民心急如焚;每到汛期,村民又提心吊胆,担心内涝,淹没农田,但村里经济薄弱,无力更新。急群众之所急,他和村干部一道向相关部门求助,共争取财政局和水利局项目资金20多万元,不仅对黄寺村民组排灌站进行了彻底的更新改造,还修建了永久性排灌渡槽,使周边300余亩农田免遭洪涝损失。

针对大徐村民组至胡庄村民组2.5公里防汛路年久失修状况,他带领村“两委”多方筹资2万余元铺设了砂石路。路修成后既保障了汛期防汛物资运输,又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该村实施4.5公里“村村通”工程,须配套资金14万余元,因白庙村是个贫困村,拿不出这笔资金,于是他又与村“两委”多方努力,取得帮扶单位区土地分局和公路局帮助,终于解决了配套资金难题。

——拓宽思路 谋求发展

水稻生产是该村的一项主导产业,为了提高水稻种植效益,他积极引导农民种植笑丰1号、4号等优质品种,并请农技专家到村进行病虫害防治知识讲座。该村农户种植3500余亩优质水稻,每公斤价格高出其他品种0.2元,全村农民仅此一项增收30多万元。

近年来,该村苗木花卉已发展到500多亩,为提高苗木种植效益,积极谋划,培养苗木经纪人,拓宽苗木销售渠道。现在该村已有苗木销售经纪人5人,苗木种植户增收近10万元。

他还想方设法帮助该村富余劳力增加收入,经常组织党员收看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纪录片,注重在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全国“苗木之乡”汤泉镇每年需要大量有技术的挖树和栽树人员,充分发挥本村有技术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他们向有意向的村民传授技术,开展有组织的劳务活动,增加收入。目前,全村已有200多人长期从事这项劳务活动,年人均收入在8000元左右。

篇2

一、建站点,强管理,配套设施到位

石头梁村作为第二期远程教育建设站点,一开始,我们就按照“站点管理规范化、管理员操作熟练化、学用活动制度化、辅导培训经常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要求,将接收站点建设成为高标准、规范化的示范点。一是专门腾出一间50平米的房子作为远程教育播放室,购置了投影仪、数字接口电视机、影碟机、照相机和音响设备,投资3.5万元粉刷墙面、贴地砖、装修门窗,安装了防盗门、防护网,落实了“五防”措施;为播放室配置桌椅40套,制作了远程教育制度牌、节目预告牌。确定大学生村官、村主任助理贾丹宁担任村远程教育管理员。我们还建立健全了《远程教育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学习收看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二、抓播放、建基地,分类指导到位

我们把播放收看工作作为远程教育工作的主要环节,把开展学用活动作为远教工作的关键环节。一是制定播放收看计划保证学习时间。我们制定了年度学习教育培训计划,党员每月集中学习最少两次,两委会成员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4次。结合推行“一册两聚四会”制度,实行播放收看“四前”制度,即:在支部提议前、两委会审议前、党员评议前、村民代表决议前都要先组织与会人员观看远程教育专题节目。二是预告远教节目突出学习教育针对性。根据我村产业发展情况,由管理员把远教节目分成党建知识、建筑劳务、养殖专业、良种核桃、商贸经济五个类别,在预告牌上公布节目内容,针对不同的收看对象发放节目预告单。根据分工,由包产业的支委牵头按期组织收看,并适当引导党员群众观看思想性较强的影视节目和娱乐性节目,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今年以来,共组织收看党建知识专题10场次、建筑劳务技能4次、养殖技术6次、良种核桃技术8次、商贸运输技巧等各类专题节目30余次。通过有组织的观看专题节目,邀请专业人员讲授辅导,增加了培训的针对性,激发了农村党员学习的热情,提高了教育的效果。三是建立实践基地增强远程教育的学用效果。为了使远教节目学得会、用得上、见实效,村支部结合产业发展,先后建立了陕西中大建筑公司、丰幸养殖专业合作社、核桃协会等三个远程教育实践基地,村支部根据党员各自的技能特长,安排党员群众分批分期进行实践。大多数党员群众凭着自己掌握的一至二门实用技术,找到了创业路子或用工单位。

三、兴产业、促增收,示范带动到位

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我村的党员群众劳动技能和致富带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建筑劳务、畜牧养殖、良种核桃、商贸运输等为主的四大产业初具规模。全村党员在陕西中大建筑公司、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良种核桃基地、商贸运输产业中成为骨干力量,发挥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他们的带动下我村的建筑劳务大户已经发展到29户,从业人员800余人;千头生猪养殖基地2个,养殖大户50户;良种核桃发展到1300多亩;长途客车运输和县内班车12辆、出租车8辆、农用车21辆、各类商贸经营大户16户。其中党员示范户崔明平每年吸收本村外出务工人员100多人,年创经济收入500多万元;以党员程明泰为互助组的养殖户达60多户,今年还引进了特种山鸡只,为农民增收创出了一条新路子。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

篇3

一、抓学习,提高党员群众素质

远程教育“学用”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后,我村及时制定了实施方案,组建了宣传发动组、调研选题组、组织培训组、课后辅导组等组织,确保了学习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党员干部和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将参训人员分为政治理论、畜牧养殖、种植技术、计生知识等6个培训班级进行培训。通过精心选题、强化培训使群众的养殖、种植技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宋家庄组的李刘记、肖银娥等6户群众通过远程教育学到了养牛技术,成为养牛大户,平均养牛10头以上,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散养户迅速达到65户。大家普遍反映远程教育对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构建和谐新农村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宋家庄组李刘记高兴的说:“刚开通远程教育的那段日子,我还不愿学,后来才知道了上面有种养殖技术、动物防疫等方面的专家讲课,为我科学养牛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指导,通俗易懂的讲解,很快吸引了我。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现在在牛的疫情防治方面,我已学到了经验,自己就能发现牛身上的疫情所在,及时的做好防疫工作”。经过一年来的学习,村民普遍认为远程教育的教育模式效果很好,不但能学到科学技术知识,促进致富,还能丰富群众娱乐生活。远程教育使我村广大党员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党员群众致富领富的本领明显增强,也为养牛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办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村是一典型的山区小村,群众居住分散,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属亚热带气候区,土地肥沃,桔草丰富,而且本村素有养牛的习惯。但饲养分散,没形成一定的规模。要想带领群众致富,就要大胆思维,开阔创新,5月,我带领部分群众外出考察,结合本村丰富的土地、饲草和人力资源与当地65户群众致富带头人筹资200万元组建了一家集良种肉牛选育、肉牛饲养和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丹凤县兴农养牛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社员65户、牛存栏853头。兴农养牛合作社的成立直接带动了土门镇古路河、神其沟、龙泉、七星等村,竹林关镇雷家洞、洞底、张塬等三个村,促进了银花河沿线的经济增长,把过去视为废物的玉米秸秆卖给合作社,仅此一项就能帮农民增收达到20万元以上,部分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割家草,增加劳务收入,一些不能外出打工的群众也利用农闲来合作社喂牛。合作社的牛粪又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为沼气池的循环利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料,既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又清洁了能源,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合作社的发展也带动了山阳、洛南、商南等几个县养牛产业的兴起,不断有群众来合作社交流学习,合作社专业人员为他们培训指导,既为合作社增加了经济效益,又带动了周边几个县群众致富。

三、搞创新,成就百年兴农养牛

在合作社的运作上,我们大胆创新,积极推行“支部+远教+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农村致富带头人投资,以合作社养殖为主,依靠合作社的资金在形成规模养殖的基础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由合作社向饲养户免费提供子牛。同时组织党员、干部、专业人员成立协会,协会负责向养牛户提供养殖技术培训和指导,协会成员成为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均占、风险共担的内部机制,发挥“上联合作社、下联农户,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服务水平。牛出栏时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出售,形成合作社带头、协会服务、社员受益的发展体系。同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使防疫工作有了确实的保障。积极发展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本着“服务三农、促农增收、帮农致富”的宗旨,按照“示范引导、服务社员、让利农户、共同富裕的经营思路,实现互利双赢,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先进的市场运作模式,用运作工业的经营理念来经营畜牧业,延长畜牧发展产业链,做好牛沼菜(粮)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网上进行交流。最终实现“打造陕南养牛航母,成就百年兴农养牛”的根本目标。

四、见实效,群众致富奔小康

篇4

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优秀教师事迹演讲稿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5月13日22时12分,当搜救人员从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他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落泪。

 

他叫谭千秋,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被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誉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村里有名的“大孝子”

 

1957年8月,谭千秋出生在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他的父母老实善良,有5个儿女,他排行老大,由于家境贫寒,每顿饭都是以红薯、豆子等杂粮为主,只有一点点米饭,他总是将米饭让给弟弟妹妹吃,自己和父母吃红薯。

 

谭千秋深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学习非常刻苦,村民都将他作为“勤学楷模”教育孩子。为学好英语,他将英语单词写好贴在墙上,睡觉时就记,记不上就点亮灯看一下再记。1975年夏,他高中毕业回家务农,但他没有放松学习,白天跟大家一起出集体工,晚上学习到次日凌晨,劳模事迹演讲稿困了就用毛巾沾点冷水敷在脸上。两年后,他成了一名代课教师。

 

1978年夏,谭千秋考上了湖南大学。1982年大学毕业,主动报名到四川东方汽轮厂职工大学当了一名“支边”教师。

 

谭千秋成家立业后,考虑到三个弟弟都在农村,他一人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还花钱为家里装了电话,并竭尽全力帮助弟弟妹妹。

 

大弟弟谭继秋在家种地收入甚微,便借了几千元买了一台三轮车跑运输。1993年夏季的一天,不慎车翻人伤,花去了几千元医药费。旧债未还,又添新债。谭千秋闻讯后,立即给弟弟寄来20__元钱,还写信安慰弟弟,只要人没事就好,并要弟弟到他那去散散心。车祸对谭继秋身体影响很大,但为了生计,不得不到云南打工,谭继秋便写信鼓励弟弟,还在信中夹寄了40元钱。谭继秋和二弟都没房住,两兄弟建了房,谭千秋给每位弟弟资助3000元。

 

20__年6月,父亲不幸患上骨髓癌。教师先进事迹演讲稿谭千秋立即回老家召开家庭会,他体谅弟弟都在农村,家境不好,便主动要求负担父亲的医疗费。他怕弟弟和弟媳不同意,便找了个借口:“我在家时间少,平时你们照顾父母很辛苦,就给我一个尽孝的机会吧!”兄弟们拗不过他,只好同意,父亲住院花去医疗费2万多元,他一人承担。谭千秋工资不高,生活非常节俭,他衣着朴素,大热天连冰棒和矿泉水也舍不得买,口干了他便到附近找井水解渴。他几年才回家一次,因车费太贵,来回一次要20__多元,他便将这些钱省下来支援家里,帮助别人。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谭千秋为人正直,富有爱心,很有正义感。还在念小学,他就特别喜欢帮助别人,如果在放学时下雨,他一定会把雨伞让给没带伞的同学,自己则淋着雨回家。

 

岩前村现任村支书谭永生与谭千秋是小学同班同学,关系很好。一次,谭永生和另一个同学打架,他正好路过,谭永生叫他来帮架。没想到他跑过来,不但没帮谭永生,反而将他们拉开:“都是同学,不好好相处,打什么架啊!”随后,耐心地做两人的工作,直到他们握手言和。

 

高中毕业后,村里许多村民不识字,他便向村干部建议,办起了扫盲夜校。优秀干部事迹汇报会演讲稿他主动当起了教师,白天出工,晚上义务为村民上课,手把手地教村民写字,学文化,他让不少一字不识的村民能看懂报纸,懂得如何科学种田。

 

谭千秋多才多艺,会吹笛子,拉二胡,写歌词……为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他与几个年轻人组成村文艺宣传队,晚上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表扬村里的好人好事,批评赌博、不尊老爱幼等社会不良现象,成为村民喜爱的一道“文化大餐”。有一天晚上,他和谭永生参加村里的文艺表演,来不及吃晚饭,便带上两个红薯:“来,快吃,我刚从家里吃过了。”第二天,谭永生才从他弟弟那里得知,他当晚在家里根本没吃晚饭。

 

谭千秋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村里修路、建校,他都捐了款。他对学生非常关心,哪怕是操场上有一颗小石子,他都要捡开,怕学生玩耍的时候摔倒。哪位学生有困难,他就尽力相助;学生没吃饭,他会将学生叫到自己家里做饭给学生吃;学生身体不舒服,他会掏钱带学生去医院看病,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他经常教育弟弟妹妹要乐于助人,在他的熏陶下,弟弟妹妹总是去帮助别人,妹妹和妹夫曾一年供养了五个贫困孩子上学!他的人格魅力还深深地影响了下一代,他的大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她说一定要用法律为众多受害者讨回公道。

 

谭千秋经常教育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检察院机关集体先进事迹材料1982年6月大学毕业后,学校准备让他留校任教。当学校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主动请缨:“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也需要人才啊。”领导反复做他的工作。当他得知四川东方汽轮厂职工大学急需教师时,便立即申请到那里去,一个月后,他如愿以偿地分配到该校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20__年。

 

1996年,一个朋友准备把谭千秋调回衡阳,待遇从优,被他婉言拒绝。父母见他离家太远太孤单,极力劝说他回来,他便耐心地对父母说:“湖南培养了我,四川养育了我,还是在四川多干几年再说吧。”后来,汕头、韶关有关单位高薪聘他去工作,他还是选择留在四川,直到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这片热土。

 

张开守护的翅膀

 

5月12日,一个黑色的日子!

 

清晨,天空阴沉沉的。

 

下午2点多钟,谭千秋在教室上课,他正讲得起劲时,房子突然剧烈地抖动起来。地震!谭千秋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上跑。房子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还有四位同学已没办法冲出去了,谭千秋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盖着四个学生。轰轰轰——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房子塌陷了……

 

13日22时12分,谭千秋终于被找到。“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人民医生先进事迹演讲稿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他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是他这一生永远忘不掉的。“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回忆当时的情景,获救的学生神情仍然紧张。

 

同在一所学校任教的妻子张关蓉终于在次日清早见到了自己的丈夫。她拉起丈夫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她轻揉着丈夫的手指,痛哭失声……张关蓉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蓬乱的头发被细细地梳理成丈夫生前习惯的发型:“我的爱人,让我给你细细擦去手上的污泥,就像你曾经温柔地擦去我脸上的泪水。我的爱人,你宽阔的臂膀给了我栖息的港湾,更给了大震中四个孩子生命的新岸。男子汉也会累吗,卫生局长先进事迹演讲稿你怎么躺下就不再起来?让我跪下来,依然和你保持最近的距离,让我为你温暖冰凉的手指……”

 

张关蓉和谭千秋曾相约相亲相爱到地老天荒。地震前一天,丈夫给小女儿买了两双鞋子、一条裤子,她还问丈夫为什么一下子买了这么多,谁知,这似乎就预示了阴阳永隔。

 

“他肯定舍不得我们一家。”张关蓉说,将丈夫送到殡仪馆火化时,鞭炮响了两下就熄灭了,似乎丈夫还在眷顾着她们母女。如今,一岁半的女儿还不能理解这一噩耗,她一直喊着要爸爸。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谭千秋不少在湖南的老同学都焦急地与他联系。当大家从媒体上得知他救人献身的事迹后,既感到悲痛又为他自豪。同班同学、湖南大学学院院长柳礼泉追忆说:“1978年,我们一道考进湖南大学。他同我一样来自农村,都是享受国家助学金完成学业的。他经常对我说,没有国家的助学金,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哪能完成学业?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去边远不发达的地区,一干就是20__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篇5

——孙晓秀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孙晓秀是夹江县市场监管局的一名普通干部,自孙晓秀同志参加脱贫攻坚驻村工作以来,她坚持以紧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以优秀党员同志为学习榜样,坚定扎根基层、扶贫为民的信念,履职尽责、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扎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实际行动获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赞扬。

一、深入走访农户,掌握村情民情

为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孙晓秀驻村后与村干部一起,加班加点深入开展走访农户活动,全面掌握白果村的基本情况。白果村位于夹江县木城镇西部,幅员面积10.2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共909户2659人,有贫困户83户211人。大多数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茶叶、黄花,科技含量较低,群众技术水平不高,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且增长速度缓慢。虽有一小部分农户从事养殖业,但养猪、养鸡数量较少,均没有形成养殖规模,没有形成经济增长的支撑产业。且全村留守老人、儿童较多,缺少青壮年劳动力。

通过深入走访,全面了解掌握了村情民情,为群众发展生产,实现增收献计献策奠定了坚实基础。白果村七组陈玉琴,家境困难,家里有一个80多岁的奶奶和一个50多岁的父亲,但是不幸的是在2018年11月,这个年仅10岁的小姑娘失去了唯一的父亲,这个家的顶梁柱倒了,就剩下这一老一小。孙晓秀得知后经常到孩子家问寒问暖,为陈玉琴买生活和学习用品。为从根本上解决陈玉琴家经济困难,孙晓秀积极努力,最终为陈玉琴办了五保。幸福总是很短暂,不幸再次降临到陈玉琴身上,陈玉琴的奶奶在今年2月因病去世。知道这件事后,孙晓秀立即组织村干部、帮扶责任人入户慰问、帮助处理奶奶的后事。在奶奶的后事处理结束后,孙晓秀用心给陈玉琴做心理疏导,鼓励陈玉琴勇敢地生活,并积极与陈玉琴的亲属协商,落实陈玉琴的抚养人,还为陈玉琴发起爱心捐款活动,共筹集6000余元的爱心款,让这个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感受来自社会大家庭的爱,让她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觉得孤单。如今,只要孙晓秀去看她,己经懂事的小姑娘总是多远处出门脸上带着微笑迎接孙晓秀……。

二、讲究工作方法,稳步推进驻村帮扶工作

(一)全面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孙晓秀作为第一书记,带领驻村帮扶工作队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理清思路、强化责任,增添举措,切实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努力下功夫,扶贫攻坚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二)深入抓好驻村帮扶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建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致贫原因,并驻村帮扶工作队结合产业发展、民政保障、社会解贫等帮扶政策措施,量身定制“一户一策”帮扶措施,进行挂牌公开帮扶。

(三)狠抓政策落实。孙晓秀自身加强对政策的学习,并通过脱贫攻坚专题会、主题党日活动、农民夜校、入户宣传等多种方式向村民宣传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医保、低保、危房改造、教育救助、残疾补贴等各项惠民政策,确保扶贫政策应享尽享,各项惠民补贴准确无误。

(四)实施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做到精准识别。掌握贫困对象变化情况,及时更新信息,做到贫困对象有进有出,进出有据,保证贫困人口信息真实、可靠、管用,实现动态管理。

(五)抓典型示范,倡导新风正气。深入了解贫困户,及时掌握贫困户的思想动态,引导贫困户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来创造美好生活,消除“等靠要”思想;另外通过开展 “感恩奋进,抵制等、靠、要思想教育活动”,评选典型示范,增强贫困户勤劳致富的信念,引导新风正气。

三、心系贫困群众,帮扶务求实效

白果村属于山区,农业生产品种单一,除了采茶期间群众有稳定收入,其余时间的收入只能靠外出务工。但对于一些年纪大的群众来说,外出务工基本不可能。孙晓秀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老人户都养了鸡,但山路偏远,存在销售难题。孙晓秀暗下决定,一定要帮助群众销售鸡蛋,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把自己的蛋变成钱。她利用网络以及自己的朋友圈宣传村里的土鸡蛋,不辞劳苦,自己做起了“鸡蛋的搬运工”。有人曾问:“你是第一书记,只是来扶贫的,怎么干起了卖蛋的活,你又不赚钱,天天这样跑,不嫌累呀?”她说:“群众再小的事都是大事,只要是能帮到他们的,我都愿意。”。除了这样的事还有很多,群众随叫随到,孙晓秀在驻村期间,敬业爱岗,勤奋工作,并带着最深的感情去深入群众、走访群众、关心群众,坚持进门入户,讲解相关惠农政策、研究富民门路、与他们一起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她的努力与付出也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白果村七组71岁村民刘延洪去年得了偏瘫,唯一的儿子又要养家又要照顾生病的刘廷洪。孙晓秀下村了解后及时向相关领导汇报。同时,又联系相关部门最终给刘延洪儿子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解决了该户家庭困难。孙晓秀这位年青扶贫干部赢得了群众好评。

四、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

篇6

生 命 在 燃 烧—记镇综治办主任***

在**县政法综治战线,有一位人人熟悉的老兵。20多年来,这位“综治老兵”如“老黄牛”般默默无闻地耕耘着,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马蹬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去, 取得了众人瞩目的成效。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矗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就是镇综治办主任王铁群。每当人们提起时,他的辉煌业绩和一件件动人的事迹就在人们脑海中闪现。

甘于吃苦 身先士卒抓落实

1982年,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原本担任村治保主任的王铁群被镇派出所聘用为合同制民警;1988年被调入了镇政法办工作;1993年被任命为镇综治办主任。二十多年来,王铁群在综治战线上默默地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始终将自己定位于镇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为综治工作理思路、出主意,创造性地把全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推进到了一个新水平。在他的带动和努力下,全镇综治工作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年年面貌变化大。他以对综治工作极端认真负责、扎实苦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展现了自己的魄力,也赢得了同志们的尊重和钦佩。

我镇集山区、库区为一体,地域复杂,加之处于社会转轨时期,诱发违法犯罪和矛盾纠纷的因素增多,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盗窃案件频发,许多农民被迫养牛跟牛睡、买车跟车睡。2005年春,**县委、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使用公安部门鉴定和生产的“气死贼”和“十户联防”电子防盗报警器。为了把县委、政府的这一“民心工程”落实好,他决定亲自带队进村入户向群众推广宣传。刚开始的时候,很多群众对这一新奇的东西都心存怀疑,对他的一番好意不领情,甚至有些人还认为他是在做生意骗老百姓的钱,他常常是到处碰壁。但是,他没有退却,仍然坚持拖着病体走村串户为群众讲解和示范,有些群众对报警器的作用持怀疑心理,他就自己垫钱让其先用后买。因为在长期的基层工作中,他始 终坚信一条真理,那就是“只要是真心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最终是会披群众认可的”。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能早日用上电子防盗器,不再睡牛棚、睡车棚,即便是烈日炎炎,或是秋雨绵绵,他也从未中断过自己的工作.去年夏天,在高庄村安装完电子防盗器后,天空中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村干部劝他避过雨再走,他却说:“时间就是安全,耽搁不得,我必须赶到下一个村去。”说完骑上摩托车就向任沟村赶去.等他到达该村村部时,已经全身湿透,面色发黄,不断打冷颤,还发起了高烧,但老王依然执意要下到村里去。他说:“昨天建生跟我约好了去他家安装防盗器。我不能失信于群众,不然不利于下步继续推广。”

2005年冬,雨雪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为了把三个村防盗器安装到位,让群众能过个平安无忧的春节,王铁群带领综治办人员撑着伞,穿着黄球鞋整天穿梭于千家万户。有一次,去观沟村安装,要走过一段低洼路段,但道路被雨水浸泡变松,鞋不时陷进去,为了节省时间,老王干脆挽起裤管,赤脚走在冰冷的雪水里。当翻过几架山坡到达最偏远的观上组时,他已累得有些站不稳了,加上糖尿病做怪,疼得他额头的汗水掺杂着雨水顺着鼻梁直流, 同行的同事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再劝他歇歇再走。他却幽默地说:“我们闲,小偷可不闲呀”。待该组安装完防盗器,已是夜色笼罩,累得老王一个趔趄坐在泥水里,可他满是汗水、雨水的脸上却挂着昔日难见的微笑。

在他的耐心工作下,全镇共安装电子防盗器8000多台,使80%的农户实观了科技防范,极大提高了群众的治安防范能力,弥补了单靠人防的缺陷。我镇盗窃案件的发案率比没安装前下降了60%,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乐于奉献 架起干群连心桥

王铁群十分重视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他常常告诫同事们,工作一定要主动出击,要有预见性、要有前瞻性,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各类矛盾纠纷要做到早发现、早知道、早解决,实现“小纠纷不出组,一般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决不能等矛盾激化升级了才去处理,亡羊补牢永远是被动的。

我镇河道落差地面积很大,也是矛盾多发点之一。2004

年冬,向阳村两户群众因争种河道落差地发生了争执,王铁群得知后,通过走访了解大量居住在河边的群众,详细调查了解近期的水文情况,认定了往年的地界,并亲自为他们丈量面积。经过苦口婆心的调解,终使两家握手言和。为了防止日后再起争端,老王还搬起一块大石头为双方定上了石界。

类似这样化干戈为玉帛的事情,老王每年都要解决好几件。全镇35个行政村,到处都留下了老王的身影。面对领导的赞扬,同事的夸奖,他却谦称“自己是在履行职责,不值得一提”。

严管厚爱 洒向人间一片情

认识王铁群的人都说他性格倔,脾气怪,干事总爱较真。他工作起来雷厉风行,说一不二,对下属在工作中所犯的错误批评很严厉,但是大伙儿都信任他,佩服他,因为跟着他干工作有劲。

2004年,王铁群严格按照县综治委的要求,狠抓镇、村、组三级治安联防队建设。他认为,联防队作用发挥的好坏,首先取决于队员素质的高低。因此,要严把进口关、严把政治关、严把培训关。集镇治安联防队成立时,老王主动请缨任队长,亲自给队员上课,并严格考勤、训练、学习制度。无论春、夏、秋,冬,他坚持以身作则,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带领队员出操训练,晚上亲自查岗,还经常替请假的队员顶班。为了这支巡逻队,老王可真是操够了心。在一次查岗中,他发现自己的外甥在值班室睡觉,立即将他辞退,为此亲戚关系搞得很僵。有人说情给老王:“为这点小事不至于就辞退吧?’可老王却严肃地说:“越是自己人越要严格要求。他如果真正识到了错误,今后巡逻队公开招人时他还可以再考。”

但对下属一向严厉的老王,也有温情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个长辈、是老哥,用一个贴切的词来形容就是严管厚爱。工作中,他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的传给大伙;生活中、他总是竭尽全力帮同事们排忧解难。2005年春节,老王自己花了1000多块钱,为全镇35个村的治保主任每人订

做了一双皮鞋,以嘉奖他们在2004年度综治工作中的突出表现。

默默无闻 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多年来,王铁群一心扑在工作上,为了大家,顾不上自己的小家。对于老伴与孩子,他没有尽到义务,只有愧疚,但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却没有半句怨言。他患有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却长年带病坚持工作,从未向组织上请过一天假。他的责任心很强,手头的事情没做完,他就睡不着觉。

2003年,修建25公里的环库公路时,他徒步走完全程,检查每一处工程质量……

2004年,修建黄余公路时,长期驻守工地,时值高温天气,全身生病,仍战斗在第一线……

他数九寒天,亲自带队检查各村巡逻打更情况……

他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他虽年逾50,但思想毫不松懈,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任何工作必争第一……

然而,由于他长期积劳成疾,已身患糖尿病,加上无钱支付高昂的药费,病情日益严重。他的爱人无业在家,也患有多种疾病。儿子离婚在外打工,7岁的小孙女也跟着他们老俩口住,家庭负担相当沉重。为了补贴家用,他利用闲暇时间在镇政府后的小山上开辟了一小块菜地,一年四季种些简单的蔬菜。

王铁群的情况也时刻牵动着上级有关领导和镇党委、政府的心。在办公用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镇政府无偿给他提供了两间住房。在他的带领下,我镇综治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他的健康状况却越来越不好。镇领导多次叮嘱他要注意身体,他总说“没事,没事。”同事们也曾多次劝他好好休养休养,可他多次谢绝了大家的好心相劝。也许,是他这个土生土长并且长期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农民干部才最了解基层,最了解广大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也才能最好地服务好老百姓。在他的心里,只有默默的工作、无私的奉献,才是他生命的全部。如今,50多岁的他已卧病在床,但他的心仍在工作岗位上。他把病床搬进了办公室,经常把综治办人员叫到床前,询问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