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审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22:4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审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权利与义务不平衡对审计
信息质量的影响在法律上,权利是关于权利主体具有一定作为或不作为的许可;义务是关于权利主体应当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权利与义务密不可分,一方有权利,他方必有相应的义务,或者互为权利义务。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是保障各权利主体利益的前提条件。
社会审计的权利与义务主要是一种经济性权利与义务。在这一权利与义务体系中。存在着三种权利主体:会计信息提供者(被审计者),会计信息使用者(审计信息需要者)和会计信息鉴证者(审计者)。从审计产生的历史来看,三者应有如下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被审计者的义务是向审计者提供审计所需的全面、真实的会计资料,权利是要求审计者公正评价其提供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审计信息使用者的义务是向审计者支付合理报酬并按约定范围使用审计信息,权利是要求审计者提供有关会计信息公允程度的审计报告;审计者的义务是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鉴证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提供相应的审计报告,并在约定范围内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承担责任,权利是向审计信息使用者(理论上的审计委托人)收取审计费。
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审计信息使用者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审计者既不知道有多少人使用审计信息,又无法向使用审计信息的人收取费用。因此,审计费用转由被审计者支付成为司空见惯之事。这就在被审计者、审计信息使用者和审计者三方之间产生了权利与义务的不平衡。(1)就被审计者而言,通过支付审计费用成为审计委托人后,就享有了要求审计者出具审计报告的权利。当作为审计委托人的被审计者有不良企图且有多个审计者可供选择时,被审计者可以较容易地寻找到易被其操纵的审计者。(2)就审计信息使用者而言,由于不承担支付审计费用的义务,也就丧失了作为审计委托人的权利。相应地,他们获取真实审计信息的权利也会受到影响。(3)就审计者而言,其权利是针对作为委托人的被审计者而言,义务却是针对非委托人的审计信息使用者而言。这样,审计者正常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经济联系被割断了,审计者的义务约束全来自于法规形式的社会责任,而非合同的经济约束。
这种三方权利义务不平衡状况的最终后果是:审计者不是以满足审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为目的,潜心研究如何提高审计信息的质量,而是以回避法律责任为目的,潜心研究回避法律责任的审计方法和程序。现代审计中的诸如内控制度测试、重要性判断、抽样审计、风险控制等方法均深深地带有回避法律责任的烙印。可以说,社会审计中权利与义务不平衡是影响审计信息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审计市场不健全是审计权利与义务不平衡的根源
根据委托理论,审计是由于委托人需要了解人对其委托财产的经管状况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委托人远离其委托财产的经营过程的条件下,委托人对委托财产经管情况的了解,主要依靠人提交的反映受托财产经管情况的会计报告。而该报告又是由人编制的,其公正性容易受到质疑。委托人为了获得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就产生了聘用外部审计的需要。
按该理论,在规范的审计市场中,供需双方分别应是审计者(审计信息供应方)和财产委托者(审计信息需求方)。审计信息就是该市场中的商品。这种商品所具有的专门为财产委托人“订做”的特殊性,并不妨碍审计信息买卖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关系。因为在规范的审计市场中,要求审计者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不允许审计者与被审计者(财产人或会计信息提供者)发生任何经济利益关系,使审计者能从始至终不受外来和内在因素的影响或干扰,能够客观、公正地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并得出结论。
但目前我国经济体系中,特别是公有经济中,由于委托关系尚不完善,审计市场中缺乏出资聘请审计者对财产人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的财产委托人,社会审计不是建立在市场需求之上,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良好愿望推动形成的。审计信息的使用者首先主要是各类政府机关,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财政部门、海关、外汇管理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等等。其次才是债权人和投资者。从理论上分析,由于会计信息的真伪与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切身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债权人和投资者有购买审计信息的动机。但由于我国资金极度短缺,拥有资金的债权人和投资者处于优势位置,普遍不愿意为进行正确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支付审计费用,而是将该费用转嫁到寻找借贷和吸收投资方。这样,在实际生活中,被审计者就成为审计委托人,审计人员与被审计者之间产生了经济利益关系。这使审计人员的独立地位受到影响,相应地,审计信息质量必然会受到质疑。可见,中国社会审计难以真正保持其独立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不存在健全的审计市场。
在以行政命令方式建立的非规范的审计市场中,审计信息使用者不承担义务只享有权利;审计者只对被审计者享有权利,但却对审计信息使用者承担义务;被审计者则只承担义务,却无什么法定权利可言。因此,当某利益主体承担的义务大于其享有的权利时,该主体必然会为追求相应的权利而努力,以求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不承担义务只享有权利的审计信息使用者,可能会为节约的审计费用支付高昂的代价。
会计信息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信息,它既是财产委托人与人订立经营责任契约的基础,又是两者经营责任契约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评价财产人经营责任契约执行情况及结果的重要手段。会计信息与财产人的经济利益的密切相关,不可避免地使某些财产人产生操纵会计信息的动机。在审计存在的情况下,财产人自然也会产生操纵审计信息的动机。而在激烈竞争条件下,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社会审计者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审计委托人,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果一旦作为审计委托人的被审计者有了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那么他们总可以找到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虚假审计信息的审计者。使该动机变为现实。这可以从我国出现的诸如深圳原野、北京中诚、海南新华、琼民源、成都红光等虚假审计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诉讼案件中,得到证实。
三、平衡社会审计权利与义务的对策思考
目前在呼吁打击虚假审计报告时,各方面十分重视加大注册会计师违规的处罚力度。笔者认为,这虽必要。但毕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要彻底解决注册会计师有意造假,确保审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还得从平衡社会审计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入手。平衡审计的权利与义务,说到底就是将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者相分离,使审计者在经济上完全独立于被审计者。
篇2
申报 社会新闻 猎奇性 趣味性 寓教于中
周玉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一、美查、《申报》与社会新闻
《申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中文商业性报纸,也是中国报刊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发行量最大的中文商业报刊。原名《申江新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三月二十三),由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与他的朋友伍华特、普来亚、瓦基洛等4人各出资400两白银,合计资金1600两兴办。作为《申报》的创办人,美查早在同治初年就与其兄弟来到上海,从事外国洋布的进口和中国丝绸与茶叶出口等贸易。关于美查为何选择投资报业,历来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的生意“某岁折阅,思改业”,[1]所以改行办报;另一种说法则是他经营的江苏药水厂生意兴隆,资金颇为丰足,因而将部分资金投到报业当中,选择了创办《申报》。实际上,美查之所以投资办报,主要是听从了其买办江西人陈莘庚的建议。由于此时上海仅《上海新报》一家华文日报,不仅销路不错,利润好,且也为外国人所举办,因而这些因素对美查颇具吸引力。
作为商业性报纸,其主要目的是获取商业利润。要获取利润首先须赢得读者的阅读喜爱,这样才能引起大量读者的购买欲,才能扩大报纸的销售量和影响力,并进而推动更多信息的和商业广告的刊登,使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如何才能使读者喜欢、订阅购买报纸呢?美查办报时已在华生活多年,对中国的习俗、文化及礼仪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知道怎样使报纸获得华人的关注。那就是要从华人尤为关心的报纸内容入手,只有“优良的内容是赢得大量读者的根本,读者数量直接关系到以‘眼球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商业报纸的经济收益”。[2]1871年美查在筹办《申报》之际,就派钱昕伯到香港学习如何办报的经验,同时总结了之前已举办10年之久的《上海新报》的办报经验,从而在内容的选择与编辑上,更加注重以赢得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为首要目标。
《申报》主要面向市民读者,因而在报刊编排内容与形式上,自然更多考虑广大市民的阅读需要和心理诉求,满足其好奇性、通俗化、娱乐化和贴近现实生活的阅读兴趣。这样,反映现实社会中诸如伦理道德、礼仪风俗、奇闻逸事、婚姻家庭问题等社会新闻就成为其首要选择。“社会新闻以其独有的广泛性、趣味性、贴近性,很能吸引一般市民阅读、购买。再加上受当时社会条件和报馆条件所限,社会新闻自然成为《申报》的主打产品。”[3]
社会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产品,向来颇受人们欢迎。此概念涉及范畴较广,诸如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社会道德、社会风习、民情生活等,都属于社会新闻报道的范围。据《中国报学史》记载,20世纪20年代的报纸将穷困、饿死、游艺、球戏、马戏、赛枪、土匪攻城夺地、绑票劫人、集会(欢迎、欢送、追悼)、诉讼、慈善(施粥、施衣、施棺)等内容都列为社会新闻,并称社会新闻为“里巷新闻”。这些内容大多贴近普通人生活,故事发生在人们身边,因此社会新闻对普通市民极具吸引力。《申报》正是以大量贴近生活、带有趣闻性和新奇性的社会新闻编辑,逐渐扩大了读者群,在赢得读者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可谓名利双收。“可以说《申报》用浅近有趣的社会新闻报道开发了一个新的、广大的读者群,唤起了普通大众的读报欲望。使大众愿意靠拢报纸、亲近报纸、熟悉报纸。读者群的扩大也为《申报》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同时使《申报》知名度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成为近代上海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4]
二、《申报》早期社会新闻内容编辑猎奇性
《申报》创办之初,延聘浙江人赵逸如为买办、蒋芷湘为主笔,后来由于各种缘由,人员虽有所更换,但主笔一直都由中国人担任,其他工作人员如记者和编辑也大都为中国人。《申报》办报人为华人,针对的读者也是华人,其性质属于外国人在华举办的华人报纸。这也使得它与由西方传教士主笔的华文报刊在内容定位上有很大的不同。教会报纸虽说也刊载一些时事新闻,但其主要注重对信教者的宗教宣传,而不是如《申报》“所卖之报张皆属卖与华人,故依恃者惟华人,于西人犹何依恃乎”。[5]因而其新闻内容也更注重中国人的文化内涵,新闻标题和主题也更重视中国人的阅读心理。长期以来,国人喜好“传奇”与“志怪”的大众阅读偏好,对《申报》早期社会新闻的猎奇性编辑有直接影响。《申报》的早期社会新闻大量采用搜奇志怪手法,市井传说、奇闻轶事、逸闻趣事等都打上了明显的猎奇性烙印。
《申报》在多期《本馆告白》《本馆自叙》《采访新闻启》《本馆自述》中都表明了猎奇性这一办报方针,并多次对此进行了阐释。如《申报》在1872年创刊,在《本馆告白》曰:“今天下可传之事甚多矣,而湮没不幸者比比皆是。其故何欤?盖无好事者为之纪载,遂使奇闻逸事阒然无称,殊可叹惜也。……求其纪述,当今时事,文则质而不俚,事则简而能详。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者,则莫如新闻纸之善矣。”并在《本馆条例》中表明得更加清晰:“启者新闻纸之设,原欲以辟新奇广闻,冀流布四方者也。使不事遐搜博采,以扩我见闻,复何资兼听并观以传其新异,是不可徒拘拘于一乡一邑也。”[6]其中“新奇广闻”“ 遐搜博采”“传其新异”等关键性词语都表明了《申报》新闻编辑的猎奇性原则。在随后的《申报新报缘起》中又阐述了其办“新报”的缘由,即“吾申新报一事可谓多见博闻而便于民者也”,同时再次强调了社会新闻编辑“新”“奇”“广”的原则。“仆尝念中华为天下一大邦,其间才力智巧之士,稀奇怪异之事几乎日异而岁不同,而声名文物从古又称极盛……惜乎!闻于朝不闻于野,闻于此不闻于彼,虽有新闻而未能传之天下尤可异者。……是故新闻者,真可便民而有益于国者也。”[7]“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因此通过新闻纸的“遐搜博采”,才能“博闻便民”,可谓于国于民皆有利也。又如1872年《本馆自述》中对其他报纸搜奇猎异甚为羡慕,如其所言粤东新闻报“网罗轶事,采访奇闻,论可解颐”,沪上字林馆“寻奢富有点缀生新,真无美之不至奉,亦有奇之必录”。[8]随后更是在多日出版的报纸中表明,“以录订骖鸾,广采遗问于桑峤;词吟打鸭,博搜轶事于枫泾”;[9]又如“凡有奇闻要事,耳目所周者,妄不毕录”“于各都会延请中士搜剔新奇,访求利弊”[10]“博采奇闻,万象维新”“不惮旁搜而远访”。[11]正是在猎奇性社会新闻编辑原则指导下,《申报》编辑了大量带有新奇性、趣闻性又贴近市民生活的社会新闻,既丰富了报纸的内容,也增长了市民的见识,达到了报纸利润与读者识见增长的双赢。
在《申报》社会新闻编辑猎奇性方针的指引下,早期社会新闻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下面从早期《申报》择其部分新闻标题及内容加以简要说明(以1872-1874为对象)。
1. 奇闻传说。这类新闻数量颇多,这是与“博采奇闻”理念直接相关的。如《汉口奇闻》(《申报》1872年四月十五)述汉口一奇事:掘地得一石窖,中有米二千余石,石碑云乃三国鲁子敬藏米。米历时二千余年不霉变,真乃奇事也?类似这样的还有:《记清河异事》(1872年四月二十一)、《一睡七十年》(1872年四月二十二)、《遍奸缢鬼》《鸡异》《黄鱼胎生》(1872年四月二十八)、《西湖异事》(1872年四月三十)、《胎异》(1872年五月初二)、《纪观世音咒灵验事》(1872年五月十二)、《蟹佛》《秃龙变异》(1872年五月十四)、《金华兰溪六月飞雪》(1872年六月三十)、《鬼讨房饭钱》《山狗移祸》(1872年六月十九日)、《嫁鬼奇闻》(1874年四月初十)、《宅异》(1874年四月二十七)、《败钮成鳖》(1874年五月初四)、《韶城蛇异》《贞节获报》(1874年五月初七)、《异蛇抱怨》(1874年五月初十)、《志异》(1874年五月十一)、《狐仙》《异事纪闻》(1874年五月二十)、《牛异》(1874年五月三十)、《刘大力冥中报德》(1874年六月十一)、《笛中奇遇》(1874年六月十五)等。如此奇闻传说故事可谓每日报纸都有,很能满足读者的好奇搜异之心。(注:时间皆用农历,下皆同此)
2. 因果报应,善恶皆报。在这类新闻故事中,也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如《完人夫妇得善报》(《申报》1872年四月二十三)、《寺僧报》(1872年三月二十九)、《匿财害命》《且物雷击》(1872年四月初二)、《盗嫂受谴》(1872年四月初五)、《间人婚姻获谴》(1872年四月十六)、《雷击不孝》(1872年四月十七)、《杀生孽报二事》(1872年四月二十八)、《阴刻现报》(1874年四月十四)、《电击隐恶》(1874年五月初四)、《巧报善良》、《惩责贪夫》(1874年五月初十)等。这些新闻故事既奇特,又符合中国社会普通人的道德价值观,正所谓为善为恶皆有报,颇具教化劝说之义。
3. 市井轶事趣闻。如《选香港三月十九日新报》(1872年三月二十三)述“被拐,而后骨肉团圆”之事;《吴书卿轶事》(1872年三月二十九)记奇人轶事。类似者如《寺僧坐关》(1872年四月初五)记奇僧坐关,男女膜拜;《瞽女捐设医院》(1872年四月初八)记一瞽女因己失明,而怜悯其他失明者,自己捐设医院救助,可谓奇女子也。还有许多有关社会风化和教化,如《二人摸乳被枷》(1872年四月二十九)、《二人共娶一妇》《鬻拳贻笑》(1872年四月三十)、《骈头剪》《少年怕妓》(1872年五月初五)、《藏奸薮》(1872年五月初六)、《孝子水小记》(1872年五月十五)、《少年窃烟枪》《雄酒精毙二子》(1872年五月二十七)、《老翁风臂》(1872年五月二十八)、《捕头为贼诡计所卖》(1872年六月初八)、《学究好色》《十八钱毙一命》(1872年六月初十)、《尼持戒行》(1874年四月十三)、《脱衣妇》(1874年四月十五)、《白衣寺僧》(1874年四月二十八)、《贞节获报》(1874年五月初七)、《捕猫败兴》(1874年五月初九)、《活门闩》(1874年五月二十)、《误尼为僧》(1874年六月初四)等。这些发生在市井里巷的新闻因为贴近市民生活,且俗异有趣,因而也很受市民读者的欢迎。
上述三类社会新闻仅为大致区分,实际上这三类新闻也有很多交集的地方,如传奇性、寓教于中基本融于每一社会新闻中。由于编辑强调的猎奇性原则,社会新闻带有很强的传奇性、趣闻性,更为贴近现实生活,因而对读者颇有吸引力,也逐渐赢得了广阔的读者市场。
三、《申报》早期社会新闻编辑猎奇性背景分析
《申报》创刊之初,原始资本为美查四人合股的白银1600两。美查经营《申报》仅有16年时间,就创造了回归英国时个人收回股份10万两与公司尚存资本30万两的辉煌经营业绩。这是与其善于坚持正确的办报宗旨与先进的报刊市场经营之道息息相关的。美查在中国经商多年,深谙在华的经营之道,更通过考察与学习,深知怎样的新闻产品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贴近读者的心理。为迎合中国人猎奇心理,他在办报中很好地贯彻了“华人办报华人看”原则。正所谓“为了要盈利,就必须在新闻、广告等各方面满足读者的广泛需要;为了深入社会,就得了解读者,研究读者,适应在中国土地上生活的读者的心理”。[12]其中,社会新闻编辑注重猎奇性原则也是《申报》善于走本土化、大众化道路的突出表现。
为更好地践行猎奇性方针,《申报》从办报宗旨、编辑队伍、读者市场等诸多方面进行适当把握,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 读者市民化,促使《申报》社会新闻内容编辑注重搜奇猎异、趣味通俗。上海是中国近代最为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随着上海经济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开埠通商之后,外来人口大量增加。据有关资料介绍,上海县的人口从1852年的54万余人,增加到1910年的128万余人,净增74万人。[13]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外地迁入上海的外来人口,尤其以江苏、浙江、广东人为多,还有从北方、西北、西南等地迁入的移民。由于上海是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他们很快融入社会之中,成为从事商业贸易、作坊加工以及服务业的主力军。他们所需要的文化消遣自然以通俗化、传奇性、趣味性为主,加之生活在社会中下层,受到上层人的欺侮以及外国洋人的轻视和压迫,因而迫切希望有媒体能够表达其精神诉求,获得情感的共鸣与慰藉,如前所述《本馆告白》与《申报新报缘起》多次申明了这一原则。为更清晰地说明新报宗旨,《申报》还特意撰文以示区别于京报和邸报。如《邸报别于新报论》曰:“中国之邸报与之别者,邸报之制但传朝廷之政事,不录闾里之琐屑而已。故阅之者学士大夫居多,而农工商贾不预焉;反不如外国之新报,人人喜阅也。是邸报之作成于上,而新报之作成于下,邸报可以备史臣之采择,新报不过如太史之陈风,其事虽殊其理则一,其法虽异其情则同也。”[14]其“农工商贾预”“成于下”的表述清晰地表达了办报的读者定位。何以《申报》社会新闻内容编辑注重满足市民的好搜奇猎异、好通俗趣闻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2. 编者本土化,大多传承传统志怪记异法。《申报》在1875年5月10日(九月三十日)《论本馆作报本意》曰:“所卖之报张皆属卖与华人,故依恃者唯华人,于西人犹何依恃乎?”文中所言表明其面对的读者主要为华人群体。而要更好地满足读者,还需了解读者的文化背景、心理诉求和阅读兴趣,相较而言,华人自然更了解华人。因此,美查大量任用华人为其办报,“秉笔者皆华人也”。[15]让他们根据中国读者的口味办报,在办报当中主动应对外来的麻烦,保护华人主笔。且应聘《申报》的华人不用信教,工作待遇优厚,还可自由著述,又不耽误其春帏秋试和仕途进取,这对广大士子而言,颇具诱惑力。因而《申报》招揽了一大批当时有名的才子文士。如《申报》开创时期的总主笔蒋芷湘就中过举人,他在担任总主笔12年之后又考取了进士;后任主笔的钱昕伯,有“神童”之誉的何桂笙、当过知县的沈定年、做过部下幕僚的吴子让等人,都做过《申报》的主笔,且都是秀才出身。生活在洋场的文士,不仅关注当前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同时由于长期浸染于民间生活,对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陈规陋习也体会深切。因而在撰写、编辑社会新闻时,谙熟市民的阅读心理和兴趣爱好,大量采编具有传奇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的市井逸闻等新闻内容。
加之主笔大多为秀才或举人出身,长期接受的是传统文学与文化教育。而中国古代历史、散文和小说都喜以传奇志怪手法,这对《申报》主笔编辑早期的社会新闻影响很大,这也是为何带有传奇志怪色彩的市井传说、逸闻趣事等大量刊登的重要缘由。因此《申报》在《本馆告白》中曰:“博览鸿儒,通时硕彦,或得之于阅历沿革参稽;或证之以史书讲求切实;或事可资夫鉴戒不徒夸干宝搜神;或言实妙夫新奇竟可抵虞初作志。”[16]
3. 办报践行“谋利而兼仗义”宗旨,尊重华人文化心理。《申报》坚持“谋利而兼仗义”的办报宗旨。虽作为民营的商业报刊,从创办开始就明确了以谋利为第一要义,但并不是为“谋利”“营生”而“忘义”。在《论本馆作报本意》一再强调了要坚持谋利而兼仗义的宗旨,虽“疏义以仅谋利者或有之;其谋利而兼仗义者亦有之”,但“若本报之开馆,余愿直言不讳焉,原因谋业所开者耳。但本馆即不敢自夸,唯照义所开亦原自伸其不全忘义之怀也”。因此,《申报》不屑于为“媚阅报者,多销报张”,“自欺自害实莫大于此矣”,而是“劝国使其除弊,望其振兴是本馆所以为忠国之正道!”[17]在“谋利而兼仗义”办报宗旨下,编务人员聘请中国文士,能够保证报纸在内容的编辑上站在华人立场,从而反映他们对国家民生的关切之心、对民俗陋习的厌弃之情,以及对市井善恶行为的褒贬态度。具体呈现在早期编辑的社会新闻内容上,则是以惩恶扬善为主题,大力褒扬市井奇人的孝行忠义,惩治贪婪小人的不良行径,对社会风习的转变有一定的教化劝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戈公振. 中国报学史[M]. 长沙:岳麓书社,2011:66.
[2] 罗国干. 美查时期《申报》的经营之道――媒介经营管理研究之一[J]. 广西大学学报,2006(6).
[3] 彭巍然. 美查时期《申报》社会新闻特色评析[J].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3):41-42.
[4] 王晴晴.《申报》办报理念之民生关怀――对30年代《申报》社会新闻透视[D]. 长春:吉林大学,2009:5.
[5] 论本馆作报本意. [N]申报,1875-05-11(九月三十日).
[6] 本馆条例[N]. 申报,1872-04-30(三月二十三).
[7] 申报新版缘起[N]. 申报,1872-05-06(三月二十九).
[8] 本馆自述[N]. 申报,1872-05-10(四月初一).
[9] 本馆告白[N]. 申报,1872-05-16(四月初七).
[10] 本馆告白[N]. 申报,1872-05-19至5-30(四月初十日――二十一日).
[11] 采访新闻启[N]. 申报,1872-05-31、06-01(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
[12] 秦绍德. 上海近代报刊史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28.
[13] 唐振常. 上海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44.
[14] 邸报别于新报论[N]. 申报,1872-07-14(六月初八).
[15] 本馆自叙[N]. 申报,1872-08-13(八月初七).
篇3
【关键词】 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审计资源整合
审计资源整合是通过对现有资源科学的配置组合以及对潜在资源的充分挖掘和提升,构建出新的审计资源组合,提高审计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审计监督工作的需要,以最小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审计效益。
我国的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社会公众利益、规范企业行为、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两者之间的协调一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由于其职能不同,因而有其各自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整合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以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降低整个社会的审计成本,促进审计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一、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的优势与弱势
(一)政府审计资源的优势与弱势
政府审计资源的优势体现在政府审计机关是依据宪法和审计法而确立的,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和广泛的审计监督范围。通过对财政、金融、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有关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和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性的审计,查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和严重损失浪费,发挥宏观监督、惩治腐败、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职能。同时,对内部审计负有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职责,对社会审计的审计业务质量也有监督的职责。
政府审计资源的弱势为:一方面,由于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国有企事业单位众多,这都是政府审计监督的对象,政府审计机关依靠其有限的资源,很难做到对众多审计对象的监督,以至出现审计监督的空白;另一方面,政府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主要以会计、审计人员为主体,财政、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很少。因此,从整体素质上说,尚不能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要求,也不能完全满足高质量的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项目的要求。
(二)社会审计资源的优势与弱势
社会审计的资源的优势在于社会审计的资源配制以市场供求为导向,服务于广大的投资者,具有高度的竞争性和风险性。为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必须选用先进合理的审计方式,聘用高素质人才,建立完善的审计准则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依据注册会计师法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具有鉴证和服务职能,其审计报告的使用范围具有广泛性。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审计资源的弱势主要是社会审计是受托审计,不具有强制性。对委托单位违反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审计人员只能提出调整建议,并视被审计单位是否采纳其建议而发表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没有处理处罚的权力,其审计范围也受委托目的的限制。加之社会中介机构间不存在正当竞争,引发审计报告失真的诉讼案件增多,需加强监管。
二、整合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整合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的必要性
1. 整合审计资源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国家审计机关工作人员的数量都比较少,大量审计项目外包给有资格的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国家审计机关主要负责审计计划制定和审计项目的管理,指导和监督社会审计机构按照既定目的和方案实施审计监督。如美国、德国、瑞典等国家审计机关通常将绩效审计项目外包给社会审计机构,同时通过行业组织对参与国家审计的社会审计机构实行资格管理。澳大利亚议会下达的审计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外包审计项目聘请社会审计机构人员的数量、费用预算,并规定费用由政府预算和审计对象共同承担。这表明,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实施国家审计项目,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比较成熟的实践基础和相对完善的制度机制。
2. 缓解政府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审计资源紧张已成为我国政府审计反映强烈的问题。据资料记载,全国审计机关仅有8万多人,以平均每人每年审计1个对象计算,一年也只能审计8万个。更何况,一些审计对象资产规模非常庞大,机构分布十分广泛,其工作量之大,远非少数几个审计人员可以胜任。我国中央一级预算单位有100多个,每年预算执行审计的覆盖面为50%左右;对二三级预算单位审计的覆盖面则更小,大约只有20%;县以上国税局有3 000多个,每年审计不足5%;海关系统有250个分关,每年只能审计20%。由此可见,审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远远没有做到全面审计。
(二)整合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的可行性
1. 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在职责目标上容易达成一致认识。从法律条文上看,政府审计的目标表现为对财经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社会审计职责或者目标定位则是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或公允性发表意见,这与政府审计目标中的真实性、合法性是高度契合的。管理者和经营人员不能对经济实体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做出自我鉴定,第三者的独立评价才具有权威性,正是基于这一共同特点,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在整合审计资源时,可以采取政府审计主导式、委托外包监管式等各种紧密程度不同的组织方式,使整合审计资源的具体方式有了更为灵活的选择。
2. 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利用上便于获得互补效应。从审计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审计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形成了相对的竞争优势,其中关键的优势表现为项目管理和业务技能上的优势。从横向上看,这种细分的优势领域可能体现为国民经济某一行业,比如金融业、制造业、流通业等;从纵向上看,这种细分的优势领域可能体现为财务核算、税务申报、基建结算等不同环节。但政府审计以法律授权、经费自理为保证的高度独立性,则是社会审计无法比的。此外,政府审计还具有行政强制手段,以及开展外部调查的职权。
3. 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技术手段上具有同质基础。从本质上看,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都是代表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其所辖制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记录进行监督的活动。这种活动都需要对审计对象的财务资料及其经济活动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对货币资金和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对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质询,并对其市场交易的对方进行调查,收集各种证据以形成并支持评价结论。在审计程序安排上,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都遵循大体相同的规律,从审计计划(包括审前调查、方案制定等)到审计实施、审计报告,三者都大同小异。同时,两者在内部控制测试、审计风险评估、抽样审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具体方法手段的运用上也存在广泛的共性。技术手段上如此众多的同质性,为整合审计资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社会审计人员只需稍加培训,即可编入政府审计项目的审计组中工作。整合审计资源的成本可以由此实现最小化。
三、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的共享与协调
(一)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的共享
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共享,首先是审计资料的共享,其次是人才共享,最后是审计技术和方法共享。
1. 审计资料的共享。在国有企业的审计中,政府审计在确认社会审计组织资质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利用社会审计结果,而对相同内容不需要再作重复审计;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审计时间一致、审计内容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实施协同审计,共享审计成果,审计完成后分别出具各自的审计报告。政府审计应在审计报告中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所遵守会计原则的一贯性发表意见。社会审计也应扩大报告的范围,披露被审计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情况。相互利用工作成果,减少重复审计。
2. 审计人才共享。在人才储备上,社会审计已走在了政府审计的前头。每年一次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人数在逐年增加,我国目前有 5 200 多家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注册会计师队伍约有6.7万人。同时,会计师事务所用人机制灵活,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聘请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优势明显。这一切都为社会审计人才结构的优化提供了保证。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借助社会审计的人员和技术力量,弥补政府审计的不足,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更好地实现审计目标。
3. 审计技术和方法共享。政府审计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不断提升审计技术和方法。由于社会审计对象的广泛性,其在审计技术和方法上具有多样性。政府审计在提升审计技术和方法过程中,应加强与社会审计的交流,共享有关技术与方法。这种交流既可以体现在具体审计实践的合作上,如政府审计机构对社会审计机构的委托,同时在理论上也可以进行合作,比如采取召开研讨会的方式及以联合课题攻关的形式进行合作。
(二)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的协调
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审计活动。要真正实现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资源共享,必须重视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的协调。两者的协调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审计范围的协调。从审计范围来看,目前,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重合处主要在于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方面。我国的政府审计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国有企业。要对国有企业逐个进行详细审计,政府审计已显得力不从心。按照国家改革的思路,实行抓大放小,将某些审计对象移交给社会审计执行。因此,范围的协调关键是要使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国有企业审计上加强合作,实行制度分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具体实施中,蔡春教授对其进行研究后认为,对于国家控股50%以上(包括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虽不足50%但拥有实质上控制权的非上市企业(公司),政府审计应保留全面的必审权。而对于满足此种条件的上市公司,政府审计可以仅保留对公司财务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必审权,而把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权交由社会审计去实施。另外,对于国家不控股的企业,再划分一部分出来(比如国家持股10%)作为政府审计有实施选择审计权的范围,重点关注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其余部分可完全由社会审计负责。
2. 审计优势领域的协调。如果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双方都能从劣势区域退出,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具有优势的审计领域,不仅能取得较好的审计效果,对发展各自审计组织也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审计领域优势的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政府审计在审计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主要精力应放在财政、金融、国家建设项目和重点的大中型企业的审计上。通过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改进宏观调控的建议,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服务业一般是社会审计的主要阵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越来越高,但单个服务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没有大型工业企业大。因此,政府审计可以进一步放弃对服务业以及其他小型企业的审计工作,将这些审计领域出让给社会审计。
3. 审计目标的协调。关于审计目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作为社会审计,目前主要是合法性、合规性审计,这在其审计报告的用语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在标准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中,第一句话就是要表述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是否符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政府审计强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三个方面的审计。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政府审计的目标正在发生变革。中国审计署在有关规划中正努力将我国政府审计转向新型绩效审计上。事实上,政府审计的重点转向绩效审计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逐步扩大效益审计的比重,不仅代表了政府审计发展的方向,既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也有利于缩短我国与西方审计的差距。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小秋. 对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探讨,陕西审计,2005,(5):15-16.
[2] 《中国审计》编辑部. 整合审计资源――扩展审计功效的战略举措.中国审计,2004,(4):32-35.
[3] 卢家辉. 关于整合审计资源的几点思考.
[4] 陕西省审计学会西北大学课题组.审计机关审计资源整合研究. 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4):5-7.
[5]张洁.我国审计人力资源的现状及整合方案探讨. 审计月刊,2007,(4):10-11.
[6] 蔡春.环境变化条件下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及其实现形式. 中国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篇4
论文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对策
1、会计信息的概念
会计信息(Accounting Information)是用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其变动和经营成果的经济信息。《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说过:“要有效的生活就要有足够的信息”。会计信息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源,在这个变化日益加快的社会中显示出日益趋强的重要性。任何形式的企业对内、对外都要披露适当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包括两个方面: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企业对外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的、不需要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一般都是发生在对外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因此本文中所涉及的会计信息仅限制在财务会计信息的内容。
2、会计信息失真及分类
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信息没有反映经济真实,企业的经济真实是企业客观存在的经济事项及其状况。不管会计上如何反映经济事项,这个经济真实总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的一切活动,包括生产、销售、投融资决策等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资料综合分析上。在会计中,要反映的现象就是经济资源和债务,以及使这些资源和债务发生变动的业务和事项,当会计没有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就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3、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形式
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原始凭证失真失实,主要表现在内容虚假、以少报多、无中生有等现象;其次是帐务处理不规范,比如收入不入帐、不提折旧、乱摊成本等;第三是帐外设帐问题。比如“小金库”等现象;第四是会计报表不真实不完整。目前会计报表漏项、错栏、勾稽关系不对等情况较为普遍,甚至缺报、估报,各报表汇总上去,每到一级调整一次,最后报表上反映的情况与真实情况会有很大差异。
二、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1、企业产权不明晰
任何一个利害关系人都有可能成为企业的产权关系人。产权不明晰是我国企业制度变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会计信息造假的根本原因。而只有企业的产权归属人才会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付出成本,因而才有动力去监督企业的会计信息,并愿意为此承担一定的代价。所以只有明确企业的产权归属,才能明确谁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拥有监督权。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之所以成为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制度转型期的企业产权归属关系界定不清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受害对象不明确,因而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
2、各产权主体信息不对称
公司股东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过程,只能通过管理层提供的会计信息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股东是“外部人”,企业管理层是“内部人”,股东对公司状况的了解程度不可能比得上管理层,股东只清楚管理层大致的经营状况。这样,在相关信息占有方面,管理层相对处于优势地位,股东相对处于劣势地位。由于这种博弈双方信息占有的不对称,股东就不能对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公司获利能力、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等做出可靠的判断,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去比较选择管理层。
3、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扼杀了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本的应有价值,这在经济转轨时期国企改革过程中已暴露出诸多的问题。作为企业控制资产的风险决策者,经营者承担了经营中的风险,也参与了利益的分享,但风险和收益是很不相称的,往往风险很大,因为国有企业几乎不存在破产风险,所以经营者承担的经营风险就几乎是全部的企业风险了,而收益只有很少,不比一般的员工多很多,由于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经营者就会利用这种不完善谋私利,从而产生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三、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一个重要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因而形成企业外部的资源所有者(委托人)将其所拥有的资源(资本)委托给企业经理人员(人)经营管理,并对人进行监督和控制。这种所有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称为公司治理结构。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这套制度安排中扮演信息提供者的重要角色,成为所有者控制经营者的一个重要工具。财务会计和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系统和环境的关系,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信息的真实程度。完善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健康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较高相关性和可靠件的体制保证。
2、加强内部审计的建设
内部审计制度本质上说也是公司治理机制的一种措施,但鉴于其在信息质量 控制方面的突出作用。建立科学的内部审计制度是控制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手段。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出现而出现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产生的基础是一样的,都是基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导致的所有权监督的需要。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组织、管理、经营的日益复杂,内部审计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最终发展成为企业最重要的内部控制措施之一。
企业内部审计具有评价、监督、鉴证和防范功能,其中尤以监督和防范职能最为重要,对会计信息质量能发挥以下几个作用:通过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以及经济活动进行的审查,可以发现内部人造假的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合理、合法的披露;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对企业内部潜在的舞弊人员具有威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舞弊的发生;内部审计对发现的错弊情况予以纠正和查处,能防止类似行为的再次发生。
3、提高外部监督的质量
结合我国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首先,严格处罚所发现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我国新颁布的《会计法》对于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和违规处罚予以更加明确的规定,这代表着处罚力度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会计信息的失真。但其要真正发挥作用,真正能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还要依靠于指法者的严格程度。只有拥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企业违规被处罚的可能性,即处罚概率,则企业违规的平均利益才会减小,企业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才会增强,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其次,改善监督方式,确定合理的复核范围。由于社会审计机构的专业性,我国企业的外部监督方式应更加侧重于社会审计监督。而由于目前社会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社会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社会审计规范不够健全等因素的存在,社会审计人员不公正行为的发生概率较高。这便要求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监督,抽查其审计结果,并对所发现的不公正者进行严厉的处罚,降低不公正行为的额外收益,才能提高其行为的公正性,保证监督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严琛,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经济师》,2008年03期
[2]左继男,唐素香,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辽宁经济》,2007年01期
篇5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二是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二是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 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我院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 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 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颖.对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Zz66免费论文资源网.
篇6
中国地质大学硕士32002班
地址:河南油田设计院-郑维
邮编:473132
电话:0377-3826628
013633772070
浅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
前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一些企业的财经违纪问题有增无减。显示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十分薄弱。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内部审计已近由早期的查错防弊、发挥保护作用发展到强调经营审计重点。内部审计人员已经有早期的发现问题发展到不仅仅善于发现问题,还要善于解决问题。故强化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就成为会计界的当务之急。而我国国有企业也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如何强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
审计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对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会计报表和其他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力进行审查并发表意见。
审计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参考,可以作出不同的分类。本文就是从被审计单位关系不同,所划分的内部、外部审计入手,浅谈一下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相并列的一种审计形式,是与外部审计(包括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对而言。
一、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职能,是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审计制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这对深刻、全面地认识内部审计的本质,正确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内部审计具有管理职能
从内部审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内部审计一直是为管理者服务的。事实上,内部审计从查错防弊到参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发展到风险管理一直都是作为管理的一种手段为管理者服务的。
有人认为内部审计没有管理职能,它独立于管理部门之外,是对管理控制的再控制,是对管理监督的再监督。如果我们从某种角度上孤立地看待内部审计,则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从企业整体来说,内部审计应服从于企业的总目标。如果把内部审计置于“对管理控制的再控制,对管理监督的再监督”的地位,反而会损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及其审计效果。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内部审计不应独立于管理之外,而应从属于管理,发挥管理职能,它在企业内部应处于“参与者”、“协调者”的地位。
(二)、内部审计具有经济控制、内部公正两大职能,经济控制是其基本职能
内部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控制,它是通过对流入一个企业的具有控制功能的信息的质量和完整性进行评价来实现的。所以,从内部审计的目的和本质上看,经济控制应是其基本职能。
内部审计的另一项职能是内部公正。它从属于经济控制这一职能,并为之服务。
内部公正这一职能是从经济评价、经济鉴证这两个功能引申、综合得来的。从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来看,无论是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需要对其经营的效率、效益、责任进行评述。如果没有这一过程,则会使内部责任不清,赏罚不明,造成内部环境的不公正。因此,我们可以说进行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其实质就是在企业的内部行使公正职能。但如果我们简单地以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这两个职能来代替内部公正,则既掩盖了其实质,也影响了对内部审计实质的理解。
二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参与了对多家二级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发现了许多问题(附件)。可以说只要有审计,就有错误。一些国有企业的财经违纪问题有增无减,屡禁不止,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企业内部审计是十分薄弱。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使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产生了许多误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充分发挥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必须澄清对内部审计的某些错误认识。
(一)、内部审计认识的误区
误区一:内部审计具有“双向服务职能”。既承担着代表国家对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加强监督管理的职能,又要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误区二:强调领导重视,认为应由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主管内部审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内部审计的职能。
误区三:过分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主张内部审计实行派驻制,并赋予其处罚权力,完全把内部审计同本单位割裂开来,其实质是把内部审计变成外部审计,扭曲了内部审计的本来面目。)
(二)、产生认识误区的根源
我个人认为,产生以上内部审计认识误区的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观念导致了行政管理模式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不完善。企业的内部机构被按照国家行政单位设置。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方式,一切都要按照国家需要设立机构,内部审计机构被当作行政部门来设置。其目的就在于把内部审计作为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以监督企业的行为。正是这种制度的缺陷,使得内部审计职能、目标不明确,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处于两难境地,弱化了其监督职能。
传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缺陷也是产生内部审计认识误区的重要根源。其主要表现在:政府履行经营者职能,因而企业不负盈亏;剩余所有权不可转让,企业没有被淘汰的压力。在这种残缺的产权制度下,尽管实行委托制度,但由于缺少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得权利与责任失衡,产生了“内部人控制”问题。把内部审计置于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之下,无异于形同虚设,又怎能发挥其监督企业的职能作用呢?
三中美内部审计比较分析
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必不可少需要了解、借鉴外国的内部审计。在这里我对比分析了中美的内部审计之异同。
(一)、中美企业内部审计主要特征
美国现代内部审计的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内部审计机构在70年代末以前,大多设在管理层以下,独立性受到很大的限制。70年代末,出现了新的组织机构,既董事会下设与高级管理层平行的审计委员会,业务直接受审计委员会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与中国内部审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下表:
中美内部审计的特征对比
美国内部审计的特征
中国内部审计的特征
1、内部审计对本单位的一个权威组织负责
1、内审机构被按照行政部门设置
2、内部审计师的工作计划、人员配置、财务预算呈送本单位高级管理部门
2、内部审计人员就工作计划、人员配置、财务预算与上级审计机构直接联系
3、内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更要善于解决问题
3、工作的重点在于发现问题,作为一个监督部门存在。
可以看出我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部审计制度上有一定的差距。在这些方面,我国的内部审计在近年内已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
(二)、对比中美内部审计与政府的关系
在美国,内部审计行业与政府基本上没有关系。政府对内部审计没有专门立法,内部审计具体规定取决于各个企业。唯一有政府性质的、在美国最有权威制定规章制度的权力性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定:第一,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由不参加经营的外部董事组成;第二,任何一个企业必须有内部审计部门;第三,必须有独立于该公司的审计人员。内部审计协会规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道德准则和从业准则,因此,内部审计机构是一种企业内部自律性组织。
我国内部审计从体系到主体都与政府有紧密的联系。国家审计监督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成为整个国家审计监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比中美内部审计的职权与内容
中美内部审计的职权对比
美国内部审计的职权
中国内部审计职权
1、监督企业遵循已有的政策和规则
1、要求有关单位按时报送有关文件资料,对其进行审核、取证
2、检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2、参加有关会议
3、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对违纪、违规、违法及阻碍审计工作的行为提出处理意见
4、检查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欺骗或会计记录虚假现象
5、检查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或政府的法律
中美内部审计的内容对比
美国内部审计的内容
中国内部审计的内容
1、财务收支审计。
1、财务计划或单位预算的执行和决算
2、违纪审计
2、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
3、效益和效率审计
3、经济效益
4、合法合规审计
4、内部控制制度
5、内部咨询。投资决策分析
5、经济责任
6、建设项目预、决算
从两国的审计内容看,是基本相同的。从两国的审计人员职权对比,我国注重于保证审计行为本身,如审核资料、取证、参加会议了解情况及审计结果的处理意见;而美国注重于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有效、企业效益与效率及遵纪守法。
(四)、美国内部审计值得借鉴之处
1、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机构需要根据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推进进行彻底地变革。
我国企业目前正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行股份制和有限责任公司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正在发育,随着股份持有者、董事会的出现,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内部审计的职权的变更也成为一种客观需要。
2、加快制定内部审计行业从业准则和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准则、制度的步伐。
规范、科学、严谨的内部审计执行标准和准则,是内部审计客观、公正和职业权威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建立我国内部审计监督体系的需要。
3、尽快提高内部审计师的素质和实现审计电脑化。
四、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议与思考。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内部审计则是企业转化经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内部审计认识的误区
建立一个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的内部审计制度首先需要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内部审计认识的误区,必须重新认识内部审计,首先确认内部审计仅有单向服务职能——为企业服务职能;其次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审计才能受到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其权威性在于功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要受技术、人员素质的限制,内部审计人员资格应实行统一选择制度。笔者认为,对内部审计的上述认识,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1、变传统企业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传统企业制度的产权制度本质上是政府产权制度。这种单一化的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容,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能发挥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产的终极所有权和企业的法人财产权是分离的,在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下,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之间是分权制衡的关系,企业“内部人”会格外关注内部审计,以使其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监督其他“内部人”的行为。
2、变行政设立内部审计为企业按自身实际需要设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可根据其经营规模、管理复杂程度等,确立建立何种形式的内部审计。或者不设立内部审计,常年聘用社会审计人员等,这样更能体现内部审计仅有单向服务职能——为企业服务职能;的本质。
3、变行政管理模式为协会管理模式。由于我国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行政管理模式成为经济管理的主要模式,各行各业里,本来应由民间或行业自行管理的领域,也深深烙上行政管理的烙印,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内部审计发达的西方国家,大都实行协会管理,由协会对内部审计进行监督,并协调其与各方面的关系,政府机关仅仅就某些方面对其加以限定,没有太多的干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很有利于内部审计的发展。
4、变企业选择内部审计人员为协会统一选择。在改变行政管理模式之后,加强协会对内部审计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可以对内部审计人员实行统一注册考试制度,做到持证上岗,促使其在业务水平和技能上满足现代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
(二)、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
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是各企业单位建立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一种措施,其目的在于加强对本单位的审计监督,促进提高本单位的工作效率,提高其经济效益。一般而言,审计机构隶属的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就越强,地位就越高。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份制是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国有企业的原有内部审计机构模式已经不适应股份制企业的要求。目前,股份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按隶属关系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
2、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
3、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
在这种组织模式下,内部审计能够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地位。但是,由于董事会实行集体讨论决定制,这会影响内部审计的正常进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由执行董事和内审人员组成,内审机构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这样的组织模式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以上几种组织模式各有利弊,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三)、内部审计应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中心
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查、评价及报告。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则应该站在企业的立场上,为维护本企业正当的经济利益,以经济效益审计为工作的中心,着眼于挖掘企业增加利润的潜力;注重于本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审查和评价;注重于如何当好领导改进经营管理的参谋,发挥内部审计建设性的职能作用。同时,应搞好效益审计和其他各类审计的结合,更好地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服务。
内部审计要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中心,在核实财务会计资料真实、正确的基础上,展开经济效益审计。审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财务成果是否真实、准确,审查利润率等,还可以对影响企业财务成果的因素进行分析,以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挖掘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
(四)、内部审计应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
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管理职能部门,向本单位负责,是企业管理机能的一部分。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因此,内部审计要做到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使之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首先,要对会企业的计划、决策进行审计,审查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审查决策所依据的资料、数据的可靠性,审查决策有关保证措施的可行性和执行情况与结果。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内审机构应积极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对各方面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论证,提出自己的意见,作为企业的决策参考。项目上马后,要进行跟踪审计调查,对计划的实施、方案的落实和决策的执行、经济效益和工作效果进行分析。当经济活动结束后,内部审计应对计划、决策的完成情况作全面、综合的审查、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降低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消耗,挖掘企业的潜力,从而保证企业预期效益的实现。
(五)、内部审计应做到规范化,内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存在,就应该有一套公认的职业规范,即把内部审计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机构不再是作为国家审计机关的附属机构对企业进行监督,而是企业内部管理自我约束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仅接受国家审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因此,适合于国家审计机关的有关工作规范并不一定就适合于内部审计,而现代企业制度为内部审计又赋予了新的内容,内部审计在新形势下,应有自己的职业规范。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否真正地能为企业实现其最终目标服务,不仅要有完善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作为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批合格的、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除应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度的责任心,还须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要提高我国内部审计水平,应该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入手,为此,应建立“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制度。这样,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使内部审计机构真正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臂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我国现阶段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产权清晰、权责明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公司制是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一般是根据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原则,依据法律制定企业的章程,组建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公司组织机构。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机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包括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工作重点、人员的素质等都需要提高和改善。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关键。为了充分发挥内审的作用,企业在设置内审组织机构时应坚持两条原则:
1、独立性原则。这是设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最重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内审组织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股东、总经理、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干预,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如果将内审机构隶属或合并于本单位的其他部门,就会使内部审计失去其应有的独立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它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一开始就强调: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核的活动”“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鉴证和评价,这对于正确的审计工作实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点,是“要通过组织状况和客观性来获得的”。
2、权威性原则。这是内审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内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审组织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审组织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美国内部审计的实践也表明,内审的组织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作用的扩大为内部审计赢得较高的组织地位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组织地位的提高,独立性增强又为内部审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条件。另外,内部审计要有一定的处罚权,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审机构模式的最佳选择
从内审机构设置的原则上看,第三种模式最为科学、有效,即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在行政系统——经营管理系统设置审计机构。内审机构,作为审计业务,要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作为行政内容,要向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委员会成员由董事长、非执行董事、总审计和非公司董事(外聘)等组成。这种组织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内审组织机构的最佳模式,其理由如下:
1、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现代企业制度强调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强弱取决于内审机构的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的高低。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和权威性越高,反之越弱。董事会和经营管理机构是企业的主要领导机构,故在其领导下的内审机构能够较好体现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为内审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这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保持双重关系的组织形式,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要求相一致。该准则在它的绪言部分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协助该组织的管理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而内审所要协助本组织的“管理成员”,是“包括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两方面的成员的;内审机构是“根据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所规定的政策来执行其职能”的,其宗旨、权力和责任的说明(章程),是“由高级管理层批准并得到董事会认可的”。
3、这种内审组织机构模式,有利于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内审职能的发牢挥。传统审计多强调和偏重于内审的监督职能,忽视了内审的评价、鉴证和服务职能。从西方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来看,其重心已转移到评价、鉴证和建设的发挥,这同样也是我国内审的发展趋势。在这种组织模式下,内审机构作为审计业务,主要发挥监督职能;作为行政内容,则承担评价、服务等职能,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职能的发挥。
展望内部审计的未来
应该看到,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社会对更大的会计责任和更多有效地控制费用及资源的需要,都会对内部审计向职业化迈进产生很大影响。内审人员只有充分充实自己,能够对内部控制进行独立的观察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才可能被看作是管理机构的助手,树立自己的地位。任何一个职业其权威的来源存在于职业本身;它的知识体系、内部制度规定、成员的素质等等。目前,内部审计在某些方面尚有所欠缺,在其向职业化迈进的过程中仍有重重困难,但内部审计界对此充满信心,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雄心勃勃、方兴未艾、还没有成熟的职业。
结束语
实践证明,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的难度很大,稍一放松管理,不仅内部审计会走过场、走形式,且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只有注重实效,从责任管理上强化,才能保证和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才能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作用。主要加强三个方面的责任管理。首先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审计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落实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增强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强调企业内部审计的“单项服务职能”,使企业内部审计摆脱计划经济的烙印。以真正强化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服务功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化。
【参考书目】
1]冯均科《论审计体系的目标设定》经济科学.1999.4
2]苏德硕《建立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审计
理论与实践.1999.2
3]严俊芳《二十一世纪中国审计走向》经济研究参考.1999.83
4]刘志坚《审计机关文化建设窥》审计研究.2000.2
5]朱小平《关于股份制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的探讨》审计研
究.2000.2
6]刘桂良.《论独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广西审计.1999.2
7]曾铁兵杨援朝《深圳市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调查报告》财
会通讯.1999.5
8]蔡春《审计理论结构新探》《会计之友》2000年第4期
9]叶素明《规避审计风险》《财会世界》
10]武汉大学(余玉苗)《西方现代内部审计理念与方式的特征》
《财会通讯》1999第6期
11]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会计研究》2000年第5期
12]冯均科.论审计体系的目标设定经济科
学.1999.4
13]林颖《协调内外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效率》财会通讯2001-2
14]戴晓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中的常见误区及纠正:《上海
会计》2000年第1期
15]peterb.b.turney,《abctheperformancebreakthrough》,1996
16]明亮、吴征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成因及规避《上海会计》2000
第7期
17]卞继红知识经济对审计的影响初探财会月刊2000年第6期
致谢词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毕重荣老师。无论是在我拟题还是定稿时,毕老师都给我莫大的关怀与帮助。在我选题时,她经过反复的思考,为我的题目与提纲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这对我开拓论文写作思路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另外,在我论文完毕之时,她又耐心地为我的论文进行修改,细心地指出我论文中的不足之处,使我论文的思路更为清晰,道理更为透彻。
篇7
高校内部审计要践行促进高校法制建设的增值路径,首要任务就是建章立制,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首先是要建立健全与审计业务直接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高校审计部门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开展工作,因此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各项审计业务管理制度,如重要审计项目审计方案外部“论证”和内部“会诊”制、审前调查操作规程、审计组长岗位目标责任制、委托社会审计相关办法等。同时要建立高校审计联动机制,一是要建立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保障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反馈渠道畅通,促进审计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审计实施顺利及审计结果运用。二是要建立审计公告制度,规范审计公告的程序、形式和内容,真正履行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职能。三是要建立跟踪审计整改落实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督查机制。四要建立内部审计轮审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开展对若干下属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年限内完成一轮审计,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二、优化高校内部审计资源配置
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是高校内部审计正常履行职能、提供增值服务的基础保障,在总量稀缺的客观条件下,审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考虑风险、重要性水平和审计目标等因素,对审计资源科学有效地加以配置,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价值实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依据风险分配审计资源,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去识别学校各部门、领域的风险系数,根据高风险高配额的原则分配审计资源,将审计力量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和关键控制点上,放弃低风险环节得以释放审计资源,减少审计成本。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也要依据重要性水平来分配审计资源,审计人员靠专业判断科学合理地对各个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进行确定,包括性质、涉及金额、牵涉面等,确定审计资源的配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还要依据审计目标来分配审计资源。按审计目标分主要有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财务收支审计、预决算审计等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目标,一般不能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促进规范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管理效益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则侧重于效益性审计目标,能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促进被审计单位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等量的审计资源投入,效益性审计为高校增加的经济效益一般要大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是内审机构发挥增值功能的本源条件和筹码,其控制可从机构质量和项目质量两方面上下功夫,确保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能满足内审增值服务职能的要求。
1.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实现独立机构的设置,实行向校长报告的工作负责制,配置合理数量、合理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过硬的专职内审人员,提供系统性长期性的后续教育和培训机会,使得内审人员的能力和资质与内审工作的要求相匹配。利用高校特有的学术优势,建设“研究式”内部审计组织,可以使审计人员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审计,以先进的技术实施审计,以专家型的审计队伍创新审计,理论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形成良性循环。
2.高校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要确立“质量至上”的理念。针对高校机构运行特点,合理选择内部审计增值点,加强贯穿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完结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审计准备阶段,要加强对审计项目立项和审计计划编制的质量控制。要建立和执行审计立项相关制度,围绕高校中心工作,提高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和针对性;成立可胜任的审计小组;备足审前功课,抓住关键节点,编制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细化审计步骤,合理组织、分配审计资源。在审计实施阶段,要加强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复核的质量控制。善于解剖易麻雀,坚持查深查透,灵活应用观察、询问、函证、监盘、审核、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和整理充分有效的证据,适时做好延伸审计、追踪审计,并设置审核环节,落实审计承诺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客观的审计评判;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格式和内容,建立多级审查机制。在审计完结阶段,要加强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管理的质量控制。可出具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在相关范围内限期征求意见,正式的审计报告要求事实清楚、重点突出、证据充分、表述完整、评价客观、定性准确,审计建议切实可行;确保审计信息资料归档的及时性、完整性、延续性,为日常工作提供档案保障;要加强后续审计,切实抓好审计意见书的整改落实,提升审计结果运用水平,确保审计价值的最大化。
四、内部审计工作向广度深度拓展
高校内部审计为学校提供增值服务,这种增值型价值可分为批判型、建设型和防护型三种形式。在各种审计形态中,财务收支审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批判型,内部控制审计则侧重于建设型和防护型。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设置上不能仅仅考虑就事论事式的财务审计或专项审计,要强调制度层面的干预,将制度的完善视为起点,也视为归宿。同时也要从“物本审计”延伸到“人本审计”,将审计内容和着力点从货币财产收支等物性的标准转移到人及其经济行为的合规性、经济性、效益性以及其行为产生的经济价值。高校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的路径之一便是拓展其广度和深度。
1.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进高校领导干部、学院二级单位(部门)、下属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关注领导干部“一观三化一廉”即决策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权力运行的公开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操作行为规范化以及个人廉洁自律。实务操作中,紧紧地围绕内部管理领导干部岗位职责,检查单位(部门)的预算执行、国有资产采购和管理、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等情况,关注领导干部有关目标责任完成、重要经济事项决策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建立和推行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实施办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加强高校基建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基建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对建设工程项目从立项、竣工到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着力做好重点环节的跟踪审计,加大工程量清单审核力度,促进在源头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整合审计资源,适当依托社会审计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经验,对受托中介机构审计质量进行评价,努力提高基建工程审计质量。
3.拓展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高校设有多个职能部门和学院,以及各个经济实体,可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高校内审部门要为各个组织提供监督、签证、咨询、评价等增值服务,必须实行借助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的方式,掌握被审计对象的信息,为做好审计项目打好基础。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时效性高,代表性突出,因此确立专项审计项目必须遵循高校内审项目立项制度,关注学校师生关心的热点、高校管理工作的难点、学校发展的关键点等方面,比如各类学生活动专项经费审计调查、科研经费审计调查、学科建设经费审计调查、实验室建设经费审计调查、研究生培养经费审计调查、对外投资审计调查等。
4.着力抓好审计整改落实。高校内部审计开展的每一项审计,都要通过边审边改、下发审计整改通知、典型问题通报、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回访等方式,确保审计发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全部整改到位。努力做到审出一个问题,完善一项制度,堵塞一个漏洞。尽量避免做无用工,对反复出现、屡审屡犯的问题,切实地将任务分解到位。
5.探索构建信息系统审计。探索搭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对于资料管理、功能应用、系统设置等进行合理的功能设计与功能组合,建设在审计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审计项目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加强审计工作自身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以达到“整合审计信息资源、夯实审计结论,加强审计质量监督、促进审计管理,实现审计工作规范、推动方法创新,提升审计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拓宽审计范围领域、实现过程监督,保障审计成果利用,加强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相关部门利用好网络资源,搭建畅通有效的信息资源收集方式和渠道,让信息资源得到充实、完善和丰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整合。
五、有效管理审计冲突
审计主体和客体之间目标冲突的客观存在,是横亘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鸿沟。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要在强调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更重视服务、咨询职能,构建和谐审计环境。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从过去单一的监督审计,向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审计过度;加强审计双方的互动沟通,可采用“参与式审计”,与被审单位开展座谈、反馈会、审计联席会等形式,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商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要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在沟通的基础上,注重平衡报告审计结果,不仅要将审计查出的问题客观公正地陈述在审计报告中,也要对合规合理效益性审计事实做出正面评价;要建设审计人员兼容心理,要学会换位思考,分析被审计部门的主观动机,注重合作性人际关系的建立,避免审计工作陷入人际困境,创建和谐审计环境,这是实现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的人文条件。
六、构建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篇8
审计环境对审计证据、合理的职业谨慎、公允反映、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人员的道德行为等都具有内在的、必然的影响。脱钩改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更大的独立性,然而其外部环境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将影响高质量的审计工作:
首先,有些企业在法人治理结构上极易发生“内部人”控制现象,当审计人员与管理层出现意见分歧时,容易发生购买审计意见行为。其次,有些企业对会计信息弄虚作假,经济利益驱使其串通某些审计人员作弊,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再者,有些企业缺乏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只考虑审计费用,忽视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和执业质量。最后,当会计市场供求失衡变为买方市场时,同行间无序、不正当的恶性竞争就会变本加厉,行政干预的指定垄断,经济拉拢的佣金回扣日益泛滥,会计师事务所就会面临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
所以,开展高质量的审计工作,离不开高效有序的审计环境。在良好的法制环境下的审计,其质量肯定要高于法制程度不高条件下的审计,而注册会计师行业法制化的进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和配合,在规范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的过程中更离不开高素质审计人才。
二、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素质与高审计质量的冲突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忙季人员严重不足,淡季人员又无所事事,因此,许多会计师事务所都采取了忙季临时招聘试用或兼职人员的办法,这些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业务水平,有时甚至会损害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形象。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在职审计人员素质不同程度上存在如下问题:
1、思想观念有误区。
没有树立“以质量取胜”的良好思想作风,实际工作中,不注重审计质量,偷工减时,片面认为只要项目做得多就会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巨大利益;为了节约审计成本,让只接受过有限专业培训,缺乏执业经验的新手担当重任;为了不失去客户,对客户管理层过于宽容,过分信赖客户内部审计的工作;为了开拓业务,在对客户的经营业务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接受委托,一旦客户管理层的诚信度不够,迟早会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甚至会涉及官司。
2、业务水平不很高。
首先,知识面不宽。审计人员基本上都能较熟练地掌握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及部分常用的经济法规,对于较为特殊的行业的会计知识不太了解,真正懂得经济学原理的人很少。其次,知识的深度不够。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国内知识较为丰富,国际准则及国际惯例等知识较为贫乏;对国际会计学界的新问题、新思路、新动向等了解不多。最后,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较差。从发展的眼光看,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业务不应只局限在年度审计业务上,更应该扩展到财务顾问、管理咨询等方面。除了要具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外,还要善于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运用。
3、职业道德失水准。
会计师事务所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实施高质量审计带来的公众利益之上,听命于客户管理当局甚至有求必应;审计人员对非常熟悉或信任的客户不能保持适度的怀疑;当客户以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相威胁时,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以丧失职业道德为代价迎合客户;有些审计人员对道德和非道德行为的界限认识不清,不能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为了牟利会计师事务所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招揽客户,不仅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受到整个社会的质疑,而且严重威胁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全面有效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已呈现出终身化的趋势,在职审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有效提高,不再是几次短时间的培训、辅导,而是必须要经常地、系统化地进行。
1、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同行间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会计师事务所应始终坚持“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要摆正和客户的关系,对客户做客观分析,项目要有取舍,对风险要做事前评估;从领导至每位员工都有明确的质量责任制,并把质量的考核与职务、工资、奖金挂钩;配备高素质审计人员,提高社会公信力;加强专业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从精神面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管理水平、社交能力等诸多因素入手,构筑自身的文化内涵。
2、提高业务素质水平。
在人员聘用上,要严把进人素质关,全部要求大学本科以上的会计和审计专业学历,不仅注重学识、经验、业务水平,同样注重思想作风、道德品质;要体现用人价值关,只有用足用好人才,会计师事务所才能出业绩、出效益。在人员培训上,审计人员应加强自身修养,注重业务实践的锻炼;会计师事务所要真正重视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如上岗培训所有业务人员,及时全面地掌握必需的政策法规,执业规范、执业技能及职业道德要求;不定期举办国际会计师讲座,与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学习他们先进的审计方法和风险意识;选拔一批人员到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学习;定期召开人员经验交流会,对专业人员进行案例教育。在人员晋升上,搞好质量奖罚机制,让加薪、晋级与其审计项目的质量评分直接挂钩,质量分比重大于业务数量分。
3、营造诚信大环境。
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诚信教育应当从全社会抓起。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充分认识到社会审计的目的、重要性及企业自身的会计责任,并建立健全各种配套的法律法规,严肃查处一批属于会计责任的违规企业,为会计师事务所创造一个诚信的执业环境;审计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按德办事,才能真正树立会计师事务所在社会公众中应有的威信和形象。
会计师事务所只有以人才为起点,逐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才是提高自身执业能力最基本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质量审计高素质人才全面有效
篇9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者;股票市场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以来,国企改革稳步推进,但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阶段,国企改革目标是政企分开,权责分明,将国企推向市场,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仍是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下面对于如何将国企推向市场提出一些改革建议。
1 股权改革
国家拥有国有企业的控制权,不仅分享国有企业的利润,还要参与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这就会阻碍国有企业市场化。如何进行股权改革?国有股权占多大比例不是重点,关键要确定两条核心原则。第一,国家不参与国有企业的经营,只参与利润分配。这样才能放开企业,走向市场。第二,不管国家参与分配利润的所得是多少,其拥有否决权。拥有否决权的意义在于国家可以控制国有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不影响到国家发展战略。
2 经理人市场的建设
我国国企规模大、管理层级多,经营者和所有者利益诉求往往并不一致。要想使国有企业高效运转,就需要建立对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这就要依靠经理人市场的建设来完成。
建设经理人市场实际上是为了建立一种竞争机制,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就是通过竞争的方式,进行优胜劣汰。建立经理人市场,可以使管理者永远处于被替代的威胁之中,这就促使各企业管理者产生危机意识,把建立和管理国有企业的责任与自身利益联系起来。国企经营状况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管理者的职业发展、财富收入。这就激励管理者以完善企业管理、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具体来讲,可以采取竞争上岗机制,好的管理者经营业绩显著,可以继续留任,而经营业绩达不到标准或者职业操守出现问题的管理者就要被“踢出”圈外。这样,管理者为了自身名誉和发展前途,一定会恪守己任,使出浑身解数来经营好企业。
一旦有了经理人市场,就相当于股东可以到公开的市场上去雇拥好的经理人,而经理人的雇佣价格跟其历史业绩挂钩,价格由市场决定。经理人市场的建立是为了减少寻找、更换经理人以及确定经理人价格的交易费用。市场建立后的问题是经理人的业绩如何进行评价,且评价的交易费用要足够的低,方法就是股票市场的完善,通过众多关心公司业绩的股东在股票市场上用脚投票的方式无情地给出股票价格。
3 股票市场的完善
我国股票市场正处于发展完善时期,存在的问题不仅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甚至还牵连甚广,对多方经济实体产生间接的不利影响。目前股票市场存在的关键问题是股票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市场价值。商品市场上,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价值规律是商品市场上最基本的运行规律之一。股票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遵循这一规律。但在我国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往往脱离了企业的真实价值,出现严重的偏离。造成这种偏离的主要原因就是股票市场投机行为严重。
这里我们要区分投资和投机这两种不同的含义。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区分只限于股票市场中的投资和投机行为。投机是不以企业价值面信息为参考的短期套利行动。其特征表现为换手率高。反之,投资则是以企业基本面信息、潜在盈利水平等为基础进行的中长期经济活动。其特征表现为投资期限较长,换手率低。短期投机行为会造成股票市场无故大幅的波动,这样就会扭曲价格信号,浪费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价格脱离价值而变动,企业经营好坏的真实信息无法为投资者正常获取,管理者的外部监督环境被破坏,也就无法考量其经营管理国有企业的真实绩效;而中长期的投资行为要求投资者关注企业基本面信息,根据企业成长前景及盈利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断,再根据其预期理性地做出投资决策。一旦投资者以投资行为来参与股票的买卖,那么股票价格信号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社会公众才能通过股票价格如实地判断企业管理者业绩。企业效益好,投资者就会购买,企业市场价值进一步上升。相反,如果企业经营状况差,就会从股票市场上反映出来,投资者也就不会购买该企业的股票,企业价值下降,这就会促使企业为了实现转亏为盈而努力,企业管理者承担来自内外部的压力,必须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使企业的经营业绩得到提升、经营状况得到改善,以此达到监督管理者的目的。这才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的股票市场环境。
我国股票市场上之所以投机行为多,投资行为少,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健全、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获取企业真实基本信息的交易费用太高。同时,投机成本又太低。理性股票投资者必然选择投机。所以,必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3.1 降低交易费用
(1)完善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
这是从加强国企内部治理结构的角度来谈的。内部加强治理,主要是会计制度建设。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全体人民,人民有权知晓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这些信息只能从企业财务报告中获取。因此,会计信息质量至关重要。会计信息失真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国有企业的社会形象,以致影响广大投资者的判断决策,逐渐使得信息使用者对其产生不信任的感觉。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股票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国有企业内部要自觉建立起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投资者对其信赖程度。另外,还要做到定期及时地披露企业会计信息及相关所有非会计信息。特别要注意所披露信息的可理解性,一般个人投资者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所以对相关信息的理解掌握程度不高,这就要求信息披露者以简洁易懂的语言或数据描述清楚,加强信息使用者的可理解度。这样做才能减少投资者为寻找有用信息所花费的成本。
(2)加强外部审计职能的作用。
这里的审计主要是指社会审计,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社会审计职能部门主要对国有企业起到了外部监督及复核的作用。外部审计是为了加强国有企业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使决策者从中筛选出可用的信息。因此,审计职能部门必须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加强审计管理,提高审计质量,真实的反映被审计企业的相关信息。
(3)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
法律法规包括了相关会计、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包括了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例如,对管理者的惩罚激励措施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是保证国有企业管理者实现其经理人职责的重要保障。
3.2 增加投机成本
这里的投机成本主要是指每次进行股票交易时所收取的税费。目前股票市场的投机成本之所以过低主要还是路径依赖问题,之前的贸易、货币和汇率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我国资本项目又未完全对外开放,导致没有很好的投资渠道,股市房市都成为了“蓄水池”。如果冒然增加投机成本,就会使这些流动资金从金融领域流向经济领域,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解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加快资本项目的开放。
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使得“蓄水池”被打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就为构建增加投机成本的政策扫清了流动性障碍。
篇10
摘要在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的过程当中,要如何合理地促进国有资本的流动,并让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和增值,充分发挥社会审计、政府审计以及内部审计的作用,这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所必须研究探索的问题。本文就内部审计如何参与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内部审计国有资产参与管理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通过建立有效可行的国有资产审计管理机制,以保证国有资产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当中能实现保值和增值,并使盘存量资产的效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是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下面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对国有资产执行内部审计的管理机制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分析,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1.对国有资产存量资产的管理
对国有资产存量资产的管理是为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通过评价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健全性,认定国有资产的合法性和真实性,验证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目标的完成情况,并综合分析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以及获利能力。
1.1评价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健全性
要推动国有资产经营法人负责制的积极实施,为了明确企业法人对于净资产与法人财产资产所承担的增值和保值责任,企业法人代表要和国有资产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只经营部门签订相应的经营责任书,而企业则需要建立与之想对应的管理体系。对于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健全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1.1企业有没有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岗位或者是机构,有没有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比如说《财务工作程序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资金的管理办法》等规范财务管理工作的流程,有没有在企业的内部经济责任制中纳入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指标;
1.1.2认真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通过专项审计、常规审计以及审计调查对各部门负责的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评审,以检验其履行责任的情况;
1.1.3应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范畴和相关经济业务进行深入的审计,为使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可按制度建设、资产的管理、收入、成本费用、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财务费用和各种税费的提取等内容进行分口审计。主要采用盘存法、详查法、抽样法、审阅法、核对法等。
1.2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率和增值率的测算
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率和增值率的测算,可以从量上及时反映其保值和增值的情况,通过测算的保值率和增值率,可以检验国有资产的保全性以及完整性,下面为保值率增值率的计算公式:
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当保值增值率大于100%的时候,表示国有资产实现了增值,增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种是外延增值;一种是内涵增值。所谓外延增值是期初追加投资基础上的增值,而内涵增值则是在原始投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创新、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等手段使企业增值。同属于增值,其效果却不可等而论之,显然后一种增值是集约化经营的集中体现,是当前企业改革的方向;当保值率等于100%的时候,表示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在计算保值增值率时,需要注意下面几点引起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情况:一是由于上级部门或者国家的拨款和投资,而导致的资本金或者资本公积金增加;二是按规定进行的国有资产重估、评估,而导致的资本公积金增加或者减少;三是按规定对核资进行清产,而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或者减少;四是经由国有资产的上级部门或者经营部门确认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或者减少等。
2.对国有资产变动资产的管理
对于国有资产变动资产,要实施动态的内部审计管理,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对于国有资产的减少部分要按权限经由相关部门明文批件,对于出借和出租的国有资产要完整办好相关手续并规定出借资产的有偿使用等。
2.1做好国有资产的价值评估以及产权界定
企业要做好资产变动时的资产价值评估和产权界定工作,在此,内部审计要主动介入并且全程参与并要协助企业,要选择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资产评估师,做好对资产变动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中介机构对于资产的评估结果以及经营部门确认过的每个项目都要进行抽查与核对。
2.2以调查论证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的最佳形式
对于企业要在经营中要采取何种形式才能在当前的行业市场特征、产品以及资产结构下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张,要通过内部审计的调查论证才能实行。
2.3选择合适的经济规模
通过采用兼并和收购来进行企业的资产重组可以是其资源配置更趋于合理,以发挥其作用。但是如果不顾实际情况,麻木的进行企业规模扩张,则会令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应当从实际的市场、管理、产品、技术和资金等情况出发,选择比较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经营规模。此时,内部审计则要帮助企业分析国家对于产业政策的要求,确定企业的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战略目标,确定在不同行业特点下的企业规模水平等。内部审计在这里的职责主要是在资产规模扩大能获取较高收益的前提下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3.结语
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资产配置不合理以及资产短缺,是各个国家都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所有企业决策者和经济工作者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而在我国,由于国有资产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对于这份资产的配置是否合理则影响了我国整个社会资产的合理利用。为此,应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参考文献:
[1]王玉起,郭勤安.浅谈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