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审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3:0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收账款审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应收帐款,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促进销售,越来越多的采用赊销等市场策略,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应收账款余额的增加,风险加大,怎样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因此有效的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课题。
一、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影响
应收账款作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高额的应收账款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直接引发财务危机。企业通过赊销方式不断扩大销售收入,而赊销的背后就是不断上升应收账款。很多企业在具有良好的赢利状况下,因应收账款管理不善而面临财务危机。我国许多企业包括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经常出现利润可观,账面状况不错却资金匮乏的状况。
2.应收账款管理的坏账风险对企业赢利状况的影响。逾期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危害直接体现在坏账风险上,据统计逾期应收账款在一年以上的其追帐的成功率在50%以下,二年以上的债权成功率就更低了,有的企业因为收入回笼不畅而无法购买生产用料,导致企业破产。所以企业全年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占全年平均销售收入较高的比例,必然会对个别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发生不良影响。
二、应收账款管理存在问题
1、企业的经营观念落后,盲目追求收入、利润,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一些企业存在着一味抓生产、重产值;抓销售、重收入的观念,而忽视了对资金的管理,忽视了资金作为企业经营“血液”的作用,他们缺乏独立开拓市场、占据市场的意识,为了扩大销售,完成任务,盲目地通过赊销去争夺市场,使其不能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最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企业风险意识低,缺乏足够的风险防范思想
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初,为了尽快打开营销局面,在事先未对资信作深入调查,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下,采取和客户签订短期的、一定赊销额度的销售合同来吸引客户,争夺市场。只重视账面的高额利润,而忽视了被客户拖欠所占用的大量流动资金难以收回会给企业带来风险等一系列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基本建设领域,施工单位为了中标,而建设单位资金不能按时到位,甚至长期拖欠,从而形成呆账、坏账。
3.缺乏信用管理
大多数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不了解客户的资信状况,就轻易地将产品赊销出去,这就加大了坏账的风险。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信用程度普遍较低,相当数量的企业或单位不能严格信守合同契约,而很多企业并未对此引起足够重视。
4.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
目前,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的问题屡见不鲜,这也不利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发生应收账款后,企业应该及时进行清算,催收,定期与对方进行对账,进行核实,对于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冲减坏账准备金。因为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再加上业务复杂,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另外,对于应收账款的问题,在内部审计中不容易被发现,这很容易成为会计人员作弊的工具,造成企业资产流失。而且企业往往不会有专人关注应收账款,及时去催收应收账款,导致应收账款累计越来越多,即便对方商业信用下降,还款困难,企业也很难及时察觉。论文写作,企业应收帐款。
5. 企业激励机制不合理
从企业内部绩效考核方面来看,目前大部分企业为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实行职工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浮动挂钩的工资形式,却忽略了产生坏账的可能性,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因此,业务部门为了达到考核的目标,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等手段强销商品,而不管应收账款是否能收回,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论文写作,企业应收帐款。而对于这部分应收账款,一些企业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要求有关部门和经销人员积极催收,造成账面资金短缺,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给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四、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应收账款管理的目的是节约企业在应收账款上垫支的流动资金,提高成本费用利润率和资金利用效率,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流动资金用于生产。应收账款日益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企业要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减少坏账损失的发生,主要应在健全信用政策管理和加强内部控制方面下功夫,只有抓好信用政策的管理,严格控制应收账款投资,才能减低投资风险,使坏账损失控制在较小范围内;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完善管理办法,防微杜渐,积极清理旧债,严格防止新的呆账、坏账发生是必不可少的,把应收账款可能带来的损失从源头上予以控制。
1.建立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坚持信用评估制度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须有固有的部门或组织才能完成。企业对赊销的信用管理需要专业人员有调查,分析和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因此设立企业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非常必要的。信用管理部门要取得财务和销售部门支持并在赊销管理中起主导作用。信用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包括建立客户信用档案,管理客户信用,进行信用风险分析,科学制定客户的信用额度,执行应收账款监督等。
企业要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不同信誉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信用政策,并在经营活动中认真执行,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为达到应收账款管理的目的,防范和化解应收账款风险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坚持对申请赊销的客户进行信用状况分析。论文写作,企业应收帐款。根据对客户信用评估,确定客户坏账损失率的高低,这些基本上决定是否给客户提供赊销以及提供赊销的额度。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加强监督
减少企业坏账的发生额或者客户拖延付款的情况,企业就要严格控制应收账款,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财务部门和信用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并不仅仅局限于销售部门销售的情况,这样才能严格控制应收账款的发生。其次,企业要加强销售部门的管理,销售部门在同客户签订合同时,要保持严谨的态度,尽可能在合同中设置保护性条款。这样企业可以根据合同的规定享有自身的权利,以防信用欺诈现象的发生。第三,财务部门应该派专人对应收账款项目进行管理,定时分析应收账款的结构、账龄等情况,及时同往来单位进行应收账款的对账,以方便及时了解应收账款的发生情况。论文写作,企业应收帐款。第四,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管理的监督。论文写作,企业应收帐款。要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当然首先要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管理,内部审计可以检查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能够随时检查应收账款有无异常现象,相关交易人员是否同客户相互勾结,破坏企业自身的利益,这都是完善应收账款管理的有效对策。另外,也要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通过他们的监督以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企业积极的对策,保证企业经济利益。
3.制定最佳收账政策
企业在制定收账政策时,应视账款逾期时间长短、欠缴金额大小、不同的客户、不同的产品来制定各种信用条件,并且要灵活掌握。同时,要在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比较、权衡,以前者小于后者为基本目标,掌握好宽严界限,拟定可取的收账计划,使收账成本最低、效益最大。
此外,还应注意讲究收账技巧,即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采取不同策略,既要账收回,又要不失去客户。对于无力偿付与故意拖欠,以及欠款期不同的企业要采取不同的收账策略进行收账,如:暂不打扰、信函催收( 电子 邮件等通讯方式)、电话催收、上门催收、双方协商解决、借助于有权威的第三者调解、由仲裁机关仲裁解决、上诉司法机关,加强司法执行力度,还可通过“债转股”,将应收账款置换为股权;通过资产置换,将应收账款置换为优质资产;设立清欠应收账款公司实现债权人和债务双赢;通过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
综上所述,应收账款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管理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论文写作,企业应收帐款。因此,企业要努力预防和控制应收账款的攀升,采用积极态度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减少应收账款的资金占用,对于逾期应收账款要加大催收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应收账款损失,这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吴玉蓉.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05).
[2]管池森.谈应收账款的管理[J].山东纺织经济,2008,(03).
[3]孙立.应收账款让售的会计处理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
篇2
【关键词】应收账款 坏账风险 防范控制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除了依靠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扩大销售外,赊销也成为扩大销售的主要手段(张洁,2012)。信用销售会形成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比率越高,意味着企业经营风险越大。与货币资金相比较,应收账款具有流动性差、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是公司财务分析与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完善应收账款的管理机制,对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张洁,2012)。
一、企业应收账款的定义及其成因
应收账款是基于向客户提供信用而产生的。包括应向购货的客户或接受劳务的客户收取的价款及垫付的有关费用。企业应收账款往往伴随着企业的赊销行为的发生而来。把企业应收账款控制在一个合理、可控的规模和期限之内,对企业至关重要。在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采用赊销的方式来吸引客户,而客户出于节约资金和检验商品、复核单据的目的,也会要求供应商尽可能延长信用期限,从而导致应收账款的大量发生。有些企业出于减少存货,特别是大宗商品的目的,也会积极采用赊销的方式积极推销自己的产品。一般而言,企业持有应收账款比持有存货更有优势。首先,应收账款是未来可以确认为收入的债权,存货则会占有企业的营运资金,同时其储存费用等持有成本也相对较高;其次,企业要获取利润,务必要将产品售出;最后,对于大多数产品而言,其成品的流动性不及应收账款,不易变现,且存在过时、腐烂等风险。这些积极作用,都是把应收账款控制在一个合理、可控的规模和期限之内的。
如果放任应收账款的发生和过分依赖赊销方式,则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第一,大额应收账款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入,进而造成企业的资金链的断裂引发财务危机,造成公司有利润,无资金的状况,使企业的投入得不到有效的补偿,影响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正常的资金循环;第二,大量的应收账款会增加发生坏账的风险,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盈利状况,而且大量的应收账款如实际已成坏账而未做坏账处理的,会造成企业账面资产虚增不实,发生潜亏的情况。从电子行业整体情况来看,由于受到近年来爆发的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等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和冲击,同时受制于主要客户行业光伏产业发展遇阻,配套政策不明朗以及产品出口受到反倾销的影响,大多数电子企业总体销售情况不佳,急需采用灵活的销售政策扩大产品销路,这种情况更需要对企业由此产生的应收账款风险有充分的警惕,并采取足够的防范和应对预警措施来加以化解。
二、企业应收账款的事前评估
企业首先应明确应收账款管理的职能部门和各自分工的职责,主要涉及到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建立针对公司销售和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顶层制度建设。对于应收账款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应在总经理直接过问下,定期由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对应收账款进行专项审计。根据笔者所在公司对应收账款事前管控的经验,笔者认为对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
1.建立客户资信档案,进行信用评估。由销售部门针对不同客户的情况,制定相应的付款策略。为客户建立资信档案并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信用评估。对客户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5C”系统),客户与企业往来的历史记录、客户的规模、财务状况、发展前景、行业的风险程度等等(王霞、沈向光,2006)。
对于不同的客户,公司应采取不同的销售政策。一般而言,销售给不符合信用条款的客户应款到发货。对于新发展的或者交易额较小的一般客户,不授予信用。对于交易额较大的客户,在经过销售经理审核后向总经理提出授信申请,批准后授予其相应等级的信用,有效期为一年。对于已经授信的老客户,在每年保证对有一定规模的销售额的基础上,根据近几年该客户的销售和付款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修正原有的信用等级并实施。另外,销售部门每年还要进行常规评估,符合的客户继续给予相应的信用,已不符合的客户要及时取消该客户的信用条款。
进行客户信用评估时,还要会同财务部门对其进行内外部环境和整体状况的调查和评估,填写相关客户信用申请评估表。通过对客户各方面的综合评估和打分情况,附以历史经验数据,可以得出该客户目前大体的经营状况,以及对公司的业务的重要程度和信誉度;在此基础上,销售部门可以给出该客户相应的信用期限和信用额度。公司可以依据客户处于不同的等级,给予其相应的授信额度。我公司在实际工作中,正是以“5C”系统作为理论依据和计算权数,通过对客户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采取打分的方式,确定每个客户相应的等级,同时授予其该等级相应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如满分为5分,客户的相应等级就评定为“A”,信用额度为50万元,信用期限为90天。如客户评分很低,等级就为“E”,该客户就不享有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必须采取现销的方式进行业务往来。
2.根据客户信用评级,制订不同发货流程。如相关销售人员接到客户的订单,在准备发货的同时,通知公司信用控制人员进行审核,如该客户无信用等级,则采用款到发货方式销售;如该客户有相应的信用等级,则需要视其有无逾期超额货款,如无逾期超额货款,则在信用额度内采用赊销方式销售,如有逾期超额货款,则客户必须补付货款后才能赊销。补付的货款应大于本次订单金额加上该客户当前应收账款余额与授予该客户的信用额之间的差额。
三、企业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
1.实施应收账款的追踪分析。企业应当从客户销售合同的订立环节入手,在订立销售合同前,公司应与客户通过洽谈,关注客户财务信用状况,明确销售定价、结算方式、还款期限、权利与义务条款等相关内容。重大谈判事项还应请财务、法律等专业人员参加,形成会商机制,并保留完整的书面记录。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销售合同订立和审批管理制度,销售合同草案经审批同意后,企业应授权有关人员与客户签订正式销售合同,同时加强对合同的后续跟踪,确保每个合同都能高效、及时地落实到位。在此过程中,财务部门应当加强对销售、发货、收款业务的会计控制,详细记录销售客户、销售合同、销售通知、发运凭证、商业单据、款项收回等情况,确保会计记录、销售记录与仓储记录核对一致。通过应收账款的全程记录和跟踪,企业可以知悉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采取有效手段来加以规避。
2.定期分析应收账款回收和账龄等情况。一般而言,客户账款账期的长短,同企业发生坏账的可能性成正比关系。因此,企业建立应收账款的定期对账制度和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上述工作企业可以避免账目混乱、互相推诿、责任不清的情况发生;通过详细记录客户每笔货款的回收情况进行账龄分析的工作,可以达到对应收账款回收情况的有效监督(王霞、沈向光,2006),实现对应收账款事中控制的目的。财务部门应当于每月月末及时将销售入账的收款记录,制作成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报告,包含每个客户的应收款余额、正常账期、超龄账款及相应的超期期限等信息,提供给销售部门,以督促销售人员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催收超龄的应收账款。对客户销售进行跟踪管理,防止其超过信用期限,对于企业未雨绸缪地管好应收账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有多少欠款超过了信用期,超期的账龄有多长,超期的应收账款占整个应收账款的比例有多少,其中发生坏账的可能性有多大,以此来分析企业潜在的坏账损失。我公司财务部门每月月末根据当期的销售和客户回款记录,制作客户账龄分析表,提供给销售部门业务员和相关负责的经理,公司高管层等。同时在表格中用不同颜色显著标出客户超期的账龄和超出信用额度的应收账款,提示对此引起重视,抓紧催收超期、超限的应收账款。
四、企业应收账款的事后反馈
1.建立应收账款的评价指标体系。企业可以综合应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回款率以及应收账款平均账期等财务指标,来客观评估和动态、全面地分析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绩效成果,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消除财务隐患。同时可以将该指标体系,纳入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综合考量。
2.将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与业务人员的考核直接挂钩,以充分调动业务人员催款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如将业务人员各自负责的客户回款额,纳入到业务人员计发的奖金中去,如当月未实现货款的回款计划的,则按一定比例冻结、暂扣该业务人员的提成业务奖金。反之,如客户超计划回款额度,则对该业务人员予以相应嘉奖。我公司财务部门每月根据销售发货记录和客户回款的记录,计算每位业务人员的平均账期,并将计算结果提供给相关领导和人事部门,据以同销售人员的考核奖金挂钩,作为衡量和考核销售人员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为了实现应收账款回款工作目标更好达成,对于超期应收账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管理:(1)对一般超期的应收账款,由公司业务人员直接催讨;(2)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客户,在公司内部设立专职机构,在业务员的协调下,集中多人的智慧,采取最佳方式与客户接触、谈判,争取能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还款方案;(3)对于超期期限比较长、讨回难度比较大的应收账款,可委托律师追讨;(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将应收账款出售给商、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取得相应的现金;(5)对于高风险的客户,公司应当与其签订合同中约定所有权保留条款,即只有客户在付清全部货款后才能取得货物的所有权,或者也可以在合同中加入第三方担保条款,并承担连带责任;(6)如发生大宗应收账款,在以上措施均无效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在权衡利弊以后,出于尽可能挽回损失的目的,只能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应收账款的全过程管理是一个有机的、循环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协调配合,企业唯有加强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注重销售业务在不同情况下的流程设计再造,增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更紧密联结外部客户和有关机构,随时掌握客户经营状况的实时变化,并相应对销售策略作出调整,才有可能最大程度防范和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作者为会计师)
参考文献
[1] 景艳丽.应收账款管理的探讨[J].南宁:中国―东盟博览,2012(7).
[2] 张洁.浅析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与控制[J].哈尔滨:现代经济信息,2012(7).
[3]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内控配套指引之销售业务[EB/ OL].[2002-04-15]. http:///.
[4] 苗长青.浅议如何加强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J].北京:财经界,2011(6).
[5] 张洁.浅析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与控制[J].北京:现代经济信息,2012(4).
[6] 王霞,沈向光.如何加强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J].兰州:财会研究,2006(4).
[7] 王可.企业应收账款的融资探讨[D].北京: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05-01.
篇3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中小企业;IPO审计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063-03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管理和系统理论为指导,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从企业的战略、经营状况分析入手,将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紧密地结合起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能力,确定剩余风险,并执行相关的追加程序,从而将剩余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的一种审计方法和技术。
1 在中小企业IPO审计中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新的企业经营环境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经营环境、经营方式越来越复杂,经营风险也相应增大,加之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的会计判断和估计增加,企业管理层财务舞弊的动机大大增加,仅仅依靠传统审计方法难以有效把握企业实际财务情况。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了解企业经营风险出发,评估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外部风险因素,能大大减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二是适应现代审计目标多样化的需要。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目标集中在查错防弊,制度审计目标则集中在验证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对当今审计的重点――管理层舞弊则没有太大的作用,更谈不上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适当性发表审计意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但能确定公允性,还可证实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舞弊,尤其是管理层舞弊。
三是能主动控制审计风险,有效分配审计资源。传统的审计不能主动控制审计风险,在高风险和低风险审计领域不能恰当地分配审计资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通过运用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系统分析,以作出相应的审计策略,将风险评估与审计程序紧密结合,同时据此将审计资源恰当地分配到高风险领域,从而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
2 针对中小企业IPO审计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程序
2.1 了解中小企业经营环境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小”、“低”、“散”现象,即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生产能力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盲目攀比、恶性竞争突出,且直接通过银行融资非常困难。对中小企业IPO的审计中,应从企业的性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竞争者、顾客和供应商、资本市场、税务事项、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策略等方面更加深入的了解其经营状况,识别可能导致产生重大误报的经营风险。
2.2 制定重要性水平及可容忍误差
(1)制订计划重要性水平。在重要性水平估计时,需要运用专业判断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考虑。定性的考虑包括:企业业务和行业的性质、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等。定量的考虑包括选择计算计划重要性水平标准及相应的比例。对于中小拟上市企业,通常把经营成果看做与计划重要性最相关的衡量基础,但对于一些私营企业,所有者权益可能是最相关的基础。
(2)制定可容忍误差。在中小企业IPO审计中,通常可将可容忍误差设定为计划重要性水平的50%(在某些情况下,此比例可以提高至75%),在审计账户余额时,可容忍误差金额应小于计划重要性水平,以便计划对个别账户余额的测试。
2.3 识别重大交易类别及其流程
中小企业除了经营风险较高外,其内部控制的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也是突出问题。一般可以通过对企业人员的询问和对企业文档的复核来确定交易类别,也可以通过分析记账分录来识别,并确定它是否属于重大交易类别。若属于重大交易类别,则可以使用“经营观点”或“交易流程观点”来了解交易流程和信息来源及编制过程,以便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并制定审计程序。
2.4 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根据多个账户的总体因素和可能影响某个特定账户评估其固有风险。总体因素通常有管理层诚信、管理层的经验和知识水平以及在期间内管理层的变更、中小企业的经营性质、影响中小企业经营行业的因素、中小企业自身的变更、中小企业的目标和策略等;特定因素一般有产生重大误报的可能性、账户的规模和构成、交易规模与复杂程度、账户的性质、确定账户余额时的主观程度等。
根据对重大交易类别和信息来源及编制过程的评估,将每个相关会计报表认定的控制风险确定为“最低程度”、“中等程度”或“最高程度”,基于认定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编制“重大错报风险评估表”来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2.5 根据重大错报风险评估设计控制测试程序
注册会计师应根据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设计控制测试,并运用专业判断来确定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2.6 根据重大错报风险评估设计实质性测试程序
在设计实质性测试程序时,应明确针对每个重大账户和披露的组合程序提供充分的审计证据。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测试和分析性复核程序可以提供所需的证据,有时,还需执行对账户明细的测试(如关键项目)或其他实质性测试程序。
3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中小企业IPO审计中的运用
同其他企业相比,中小企业IPO审计应更加关注其经营风险、内部控制,设计更为严格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现对假定的拟上市的ABC公司如何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予以探讨,由于篇幅限制,仅根据重要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对ABC公司应收账款执行的相应审计程序予以介绍。
ABC公司简介:ABC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超高亮度、高功率的LED封装及高性能的LED照明应用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为核心业务的高科技光电企业。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LED封装企业及应用产品开发企业之一,也是国内规模较大的LED封装企业之一和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的重点企业。公司拟于3年内在中小板或者创业板上市。在2010年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制,注册资本3000万元。2010年业务较2009年营业收入增加2500万元,增长率达18%,2010年税前利润为1400万元,而应收账款增加2800万元,增长率达105%。
3.1 公司经营风险分析
(1)ABC公司性质及所处行业状况分析。ABC公司处于新兴电子行业,近年来,LED技术飞速发展,取代传统的CFFL、节能灯的趋势已经成为共识。我国LED半导体照明产业起步于90年代初,且保持高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2010年全国产值近千亿元,但国内LED行业许多检测标准未立,大企业不多,小企业成群,实力分散,市场竞争激烈,秩序混乱。
但中国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该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适合中国国情,LED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预计未来3~5年内,LED进入千家万户的市场条件(如宏观政策、行业标准、商业模式等)将基本完善,到时,必将重新洗牌。因此,ABC公司面临的同业竞争非常激烈,有一定的经营风险。
(2)了解ABC公司经营目标及战略,分析经营风险。由上述情况介绍可知,ABC公司目前业务主要集中在LED封装,属于行业产业链中间环节。受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采购商的影响较大,并且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加上没有自身的专利技术,价格受整个行业的波动和同行业的低价竞争影响较大。公司目前正对LED照明(及下游终端产品)进行积极研发,拟开拓新的市场和业务。
因此,我们认为该公司所处行业发展潜力较大,但目前受产能过剩忧虑及行业竞争影响,加上该公司企业规模较小,各项成本较大,存在较大经营风险,并且该公司战略系在3年内予以上市,因此,管理层粉饰财务报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2 制定重要性水平及识别重大交流流程
(1)制定重要性水平和可容忍误差。对于该公司而言,因战略目标为3年内上市,股东会更专注于该公司的经营业绩,因此,考虑采用税前利润作为制订计划重要性水平的标准,取比例区间最低值5%计算。该公司2010年税前利润为1400万元,则计划重要性水平为70万元,以计划重要性水平的50%确认可容忍误差为35万元。
(2)识别重大交易流程及内控。由于论文篇幅所限,本文仅选取应收账款、销售环节流程予以分析。该公司应收账款、销售环节流程及相应内容为:
以“以销定产”销售生产模式,既有国内销售,又有出口销售。由于出口销售量小,所以主要描述国内销售流程。
ABC公司在签订销售合同前,须经过合同评审。此过程中,企业要求该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部门(例如,设计部、生产部、采购部、审计部、销售部等),均对该产品发表意见并签字。
合同评审通过后,由销售部对外签订产品购销合同,并复印分别交给生产部、设计部、财务部等相关部门,原件由销售部留底。
销售合同的付款模式为“1~9”,即10%预付款,90%货款赊销,一般情况下,收到企业预付款后,合同方开始生效。合同生效后,开始安排生产,产品由质检部质检,合格产品入成品仓库,形成产成品进库通知单。
销售部根据进度情况与企业联系,确认产品处于可以发运状态时,该笔销售的业务员开出出库单,一式四联,其中一联为经营部存根联、其他三联分别交于生产部、产成品仓库和运输部。出库单须经销售部副经理以上人员签字批准后,才可以凭发货通知向仓库提货。仓库接到发货通知之后便准备发货并开具发货单,一般货物发送均由ABC公司负责。
财务则根据发货单开具发票并确认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
根据上述了解的详细了解,我们认为ABC公司销售流程整体设计上较为合理。但涉及销售确认时点上,可能会存在为增加当年经营业绩,在未发货提前开具销售发票确认收入的情况。该公司大部分销售均采用赊销,并且赊销期和赊销金额均较大,存在款项无法正常收回的风险。同时,通过报表总体分析,该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与同行业相比,均处于劣势。考虑该环节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拟先进行穿行测试,以确认情况相符并一贯执行,并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中予以考虑。
3.3 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及设计相关审计程序
(1)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如上分析,由于受行业竞争及公司战略目标影响,管理层可能更关注经营业绩的提升,直接影响公司销售收入的确认、应收账款的存在性风险提高。从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显示,当年在销售增加18%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增加竟达到105%。虽然从对公司赊销政策的了解中得知,因2010年LED行业上半年整体受国际市场影响,业务量下降较大,造成同业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公司不得不大量采取赊销办法,且赊销期达到1~3个月。经计算,公司当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110天,超过公司授信限额,与同行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96天比较,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应收账款的各项认定,我们制定固有风险为“较高”,控制风险在考虑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穿行测试结果,确定为“中等程度”,根据重大错报风险制定模型,确认风险程度为:中等程度。
(2)设计控制测试程序。根据上述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所述,将应收账款控制风险确定为“中等程度”,并且本年系事务所首次接受委托,考虑到该科目各相关认定的风险均较大,拟执行全面的、范围较大的控制测试,测试时间也接近报表日,因全年订单合同的总数较多,样本量则确定为25。
(3)设计实质性测试程序。根据上述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为中等程度,如下设计实质性测试程序的原则及相应的计划重要性水平和可容忍误差。
执行“大范围”测试范围下的主要实质性测试程序。主要实质性测试程序由应对已识别风险的其他程序来予以补充,增加详细测试量以确定重大误报是否已经发生,结合相关数据的详细测试,执行相应比率/趋势分析和数据分析性复核程序。在实质性测试执行时间上,选择年末或接近年末的时点。
在测试起点的选择上,根据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选择以50%的可容忍误差即17.5万元。具体执行情况为:对应收账款余额中,对期末超过17.5万元的企业进行函证,视函证结果选择进行替代测试;对于余额小于17.5万元的企业,通过审计抽样原理随机抽样,样本量则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
在执行完上述主要实质性测试程序后,结合期末存货发出、销售确认截止性测试并结合分析历年应收账款波动、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变化趋势,考虑公司的应收账款回收情况和授信额度,对整体应收账款余额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分析予以确认。
4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运用中的问题与建议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理论上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能够弥补传统审计方法的不足,降低审计风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较低。不能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管理和法律等知识,不能熟练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对各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
二是相关数据积累不够,信用体系不尽完善。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加之我国的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没有信用指标,很难判断企业的诚信,存在很大审计风险。
三是审计成本有所增加。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需要关注的范围扩大,程度不断的加深,必然导致审计工作量和审计成本的增加,但因审计业务竞争激烈,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只能以较低的收费接受委托,这就有可能因为收费过低,审计成本过高,造成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程序有限,在没有全面分析企业经营风险,没有或没有完全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的情况下,大大增加审计风险。
4.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建议
一是要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怀疑精神。注册会计师应以职业怀疑态度开展审计工作,对可靠性存在疑问或相互矛盾的文件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以增加发现和揭示重大错弊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是审计工作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并对审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应通过后续教育和工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加强在审计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谨慎和超然独立的执行审计业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篇4
关键词:表外融资;财务状况;
表外融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反映的融资行为。由于表外融资行为未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因此利用表外融资可以改善企业的负债比率,优化资产结构,同时还能开辟融资渠道,加大财务杠杆作用,提高自有资本金利润率等。但是由于表外融资使得会计报表的信息缺乏完整性和真实性,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收益率,所以可能成为企业管理人员蒙骗所有者及其他报表使用者的手段。虽然会计准则机构在表外融资予以表内化的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初见成效,但是不可避免地仍然存在局限性,所以对表外融资的问题仍然不能忽视。
一、关于表外融资调查结果
经过对张家口市100人的随机调查分析,不论是投资者还是潜在投资者,不论是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还是政府工作人员,100%的人不了解表外融资。目前涉及表外融资的事项,会计准则基本上都是要求对其在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但是据调查显示,投资者中仅有3.3%的人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时会关注报表附注。至于涉及到表外融资是否会影响投资决策的问题,投资者中仅有1.7%的人认为会影响投资决策,而少数人认为不会影响,大多数人甚至对这个问题是不清楚的。所以有必要阐述常见的几种表外融资业务,分析各种表外融资业务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提醒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加以关注,以免投资决策错误,导致经济损失。
二、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一)经营租赁
在经营租赁中,承租方获得了长期生产、服务能力,增加了物质基础,但在资产负债表上却没有把这种增加的生产能力或物质基础反映出来,造成对资产确认的不完整。同时企业还少记了预计租金这一项负债,从而导致了表外融资的产生。这一后果的产生,是因为现行的会计准则是以规则为导向的。租赁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满足融资租赁的规定条件就需要表内反映,所以企业会在签订租赁合同时逃避租赁资本化。例如合同符合租赁期满,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该项租赁就属于融资租赁,那么企业签订合同就不签订所有权转移给承租方。由于少计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会导致我们分析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例如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较低,误以为企业偿债能力强。同时通过经营租赁,租赁资产发挥生产能力,为企业创造利润,所以应将租赁资产视为企业的投资,而企业却因经营租赁产生表外融资,导致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盈利能力指标的高估。
(二)附追索权转让应收账款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将应收账款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应当终止确认,作为销售处理;保留了应收账款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不应当终止确认,作为融资处理。企业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应收账款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其一,放弃了对该应收账款控制的,应当终止确认。其二,未放弃对该应收账款控制的,应当按照其继续涉入所转移应收账款的程度,确认继续涉入形成的资产和负债。利用这种表外融资会对企业现金资产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现金比率。所以我们在分析企业现金比率时,应当将其从现金总额中扣除,或者采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作为计算的基础,以消除对财务指标造成的影响,反映企业真实的短期偿债能力。
(三)售后回购
售后回购,是指销售商品的同时,销售方同意日后再将同样或类似的商品购回夫人销售方式。在这种方式下,销售方应根据合同或协议条款判断企业是否已将所售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到购货方,以确定是否确认相关的销售商品收入。大多数情况下,回购价格固定或等于原价加合理回报,售后回购属于融资交易。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没有转移,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企业应在回购期间按期计提利息,计入财务费用。但是如果卖方有回购选择权,并且回购价是以回购当日的市场价为基础确定的,在回购的可能性很小的情况下,也可在售出商品时确认为收入的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一方面现金资产增加,会导致高估企业的现金比率。另外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收入,就会导致高估企业的各项营运能力指标。因此建议从谨慎性原则角度考虑,在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资产时,应当作出统一的规定。不管什么情况均不确认收入,只有待回购期满,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处理。
三、对策研究
(一)完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
首先,制定机构应当独立。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做法,IASB全权负责准则制定,其成员的首要条件是技术专家,他们要与原雇主解除一切雇佣关系,且不能保留任何有损于准则制定独立性的其他利益关系,在准则制定中仅代表自己而不受任何组织或地区的影响。其次,要有广泛的参与性。虽然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几乎不会受到外界利益集团的干预,但是直接参与准则制定的人员,基本上都是财政部会计司的工作人员,其他方面社会人员较少介入。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扩大参与准则制定人员的范围,比如可以来自于会计职业界、证券交易所、企业界、政府、专业研究机构、投资人等各个方面。
(二)选择有效会计准则制定基础,增强会计人员可操作性。
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有两种:一种是以规则为导向,试图详述每一种假定情景下恰当的会计处理,除了给出某一对象或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外,还力图考虑到原则适用的所有可能情况,并将这些情况下对原则的适用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规则。但是包括太多的例外情况、很多的界限检验和大量的操作性指南。最终使得会计准则制定的越是严格、详细,对提供报表公司的实际情况的适用程度也就越低。另一种是以原则为导向。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体系能在一个完整、一致和清晰的概念框架下提供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会计准则,从根本上避免了众多例外事项,同时也减少了准则间可能存在的冲突,从而减少了利用形式重于实质的交易设计进行舞弊的机会。但是要求公司会计师及其审计师更多的运用职业判断,也留给公司管理层一定的操纵空间。鉴于此,我们应当克服两种制定基础的各自缺陷,使得会计准则既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又可以清晰地反映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p#分页标题#e#
(三)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做出正确投资决策。
前两种对策是需要我们比较长远的努力才能达到的,目前情况下我们能够快速做到的就是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认识到目前存在的表外融资方式对我们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会产生何种影响,排除这种影响即可揭示企业真正的财务状况,以便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万宇洵,黄翮.表外融资表内化成果及其经济后果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篇5
论文关键词:财务管理;问题表现;对策;风险控制
1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表现
1.1 财务管理观念滞后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财务管理的规范性要求是越来越高,但是我国企业并没有随着市场对企业的要求的提高而提高,他们在财务管理观念上任然受着过去旧的财务管理观念的影响,对时间价值、边际成本、风险价值、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的概念根本没有。由于某些中小企业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大多数具有一定的血缘、亲缘或沾亲带故的关系存在。往往使得财务管理制度过于简单和形式化,其制度的约束力自然不够强,在执行起来也很困难。最后导致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等财务工具只是嘴上功夫,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2 缺乏日常现金的管理手段,并在投资上不具有科学性
由于我国的企业大多数是采用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高度统一的集权管理方式,其投资决策主要由所有者做出。对财务管理部门也是可有可无这么一个概念。所以在资金管理方面就存在资金随意挪用,投资行为上存在短期化,没有战略眼光,原因:一是他们自身规模较小,投资面临的风险大,他们总是想投资了就能尽快见效,能立即收回投资是更好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二是他们看中多元化经营能够分散他们风险的作用和将自身企业规模扩大了的一种表现,并且有种做大的成就感,其实他们已经违背了经济规律行事,忽略了企业扩张与其资金实力、技术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方面的矛盾对立情况。
1.3 财务控制能力差
财务控制能力的概念是指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使用一定的方式或手段影响和操纵企业的财务行为,保证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一种行为能力,可有通常这样的指标来体现。如财务计划的完善性、控制过程的完备性、控制方法的先进性、企业的分权程度、员工的自我调节能力等等方式方法。
但是我国财务控制上表现出的问题,一是某些企业有一些闲置的资金,在管理上不到位,导致企业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未拿来做企业生产的周转用。二是在存货控制上处于薄弱环节,某些企业在货物的存放上,往往把货物的存放大国企业的营业额好几倍,造成资金成呆滞状态。三是某些企业在收账款的周转上表现得十分缓慢。这些企业在做生意的时候,只图眼前利益,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和催收措施,导致应收账款往往不能兑现,以至于最后形成呆账。
2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应对策
2.1 建立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体系
目前财务管理已取代生产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核心,而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又是进企业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企业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从大局把握企业经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使财务管理工作做到程序化、规范化,并使财会管理工作更科学性、合理,从而消除盲目性。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按照财务管理职能可以划分为财务预测及财务决策、会计核算与监督、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与评价等步骤环节。那么可以将企业的财务理念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财务的核心理念,该理念具有导向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二是业务理念,该理念指在处理各类具体财务管理业务时应树立的一些观念。三是基础理念,该理念是指财务管理中一些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特点的理念,具体包括风险理念、税务规划理念、资本运营理念、理念、资金时间价值理念等等。这些理念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为企业在筹资、投资、资本运营、收益分配、特殊财务问题处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体系从而限定了财务活动的有效领域、运作的基本方式、权责利关系的准则以及必须达到的财务质量标准与财务数量标准,最终为企业实现财务资源配置与使用做到秩序化、高效率性。
2.2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高素质财务理人员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关键所在,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效果和质量的优劣,那么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熟悉本国的法律、法规、历史,还应了解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风土人情、新闻等知识,还需要掌握现代管理方法,接受新事物,如矩阵分析、系统分析等等。同时还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那么就要不断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熟悉财务信息化。培养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观察、分析、判断和归纳能力,并具备扎实深厚的业务知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专业知识,做到爱岗敬业,务实求是、脚踏实地的良好职业道德,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用。
2.3 加强财务管理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
从一般意义上说,企业就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其最终归宿都是盈利为目的。那么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就需要做到如何通过合理地分配资源使其利用达到最优化。企业财务必须进行事前认真的预测,拟编出各项预算方案,并加以选择、评价、比较,做出慎重决策,达到降低企业可控制风险,规避不可控制的风险因素。还有,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加强以成本为中心的内部责任成本管理,因为成本是一个企业盈利的大小衡量的标准,企业盈利的大小又决定了企业产品竞争能力、开拓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的大小。企业应制定竞争战略,对企业内部、竞争对手及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的企业竞争,从而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如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避免资金周转困难。
2.4 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当前我国企业间“债务链”等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很多企业资金不足,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从而使资金周转的严重不足。那么企业应该加强对对应收账款回收的前期评估,对于回收账款不畅和无望的企业,就不应该与之发生合约。并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确定赊销额度,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客户给予不同的赊销限额。还有企业应该建立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制度和制定合理有效的信用政策,做到对应收账款进行辅助管理或者仅按账龄进行辅助管理。并对应收账款赊销的效果好坏,依赖于企业实行的信用,包括:信用期间、信用标准、信用条件三方面的信用。从编制账龄分析表看,有多少欠款在信用期内,有多少欠款超过了信用期。分别对不同时间的欠款,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对有成坏账可能的,应提前做好坏账准备,并做到有效估计该因素对企业的损益影响情况。
2.5 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对自身财务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采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对各类风险采取以预测、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做到以最低成本来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一项理财活动。
随着企业所面临的金融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电子商务等财务环境的变化,企业所承受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了。企业事先应从制度、决策、组织和控制等方面来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风险损失的发生。多考虑潜在风险的大小、多考虑损失发生的机会和多考虑利得与损失之间的关系。如事先在企业内部制定信用政策,建立赊销审批制度和销售责任制度等等,并加强对赊销活动进行特定限制,以减小对应收账款回收风险的程度。
篇6
关键词:财务风险;原因分析;防控
1.财务风险的定义
不恰当的融资方式、不合理的财务或是资本结构等都可能造成企业的偿债能力的散失,投资者预期收益的下降,最终还可能使企业要进行破产清算[1]。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财务风险。其实,有时候我们也把市场风险称为财务风险。因为在市场风险里,最主要成分的就是财务风险,具体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等。在管理企业时,必须要谨慎控制好财务风险,选择恰当的资本结构,增强财务风险的抵御能力[2]。
2.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2.1 外部因素
(1)汇率的变动。有多种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企业等等,都会产生一些与外汇收入和支出相关的业务。相关的汇率变动将会使企业承担一定的财务风险。如果外币汇率上升,有外汇支出业务的企业就得准备更多的人民币;而如果外币汇率下降,那么有外汇收入业务的企业就要接受人民币收入减少的不利影响。不过这是企业没办法控制的,但又会受到影响,因此这是属于外部因素的[3]。
(2)通货膨胀。企业里面的多项资产,例如:现金、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等,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不过这个影响可能有好有坏,例如,应付账款项,在通货膨胀后,需要还给其他机构的数额虽然是一样,但确实是贬值了,对于本企业来说是好的。但反过,应收
账款在通货膨胀后,也贬值,企业就会受到不好的影响了。因此,一般来说,通货膨胀造成的物价上涨会削弱这些资产的实际价值,不管是固定资产还是流动资产。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
2.2 内部因素
形成财务风险的内因就更多了,每个企业的状况不同,可能需要承担的风险也会不同。这里最主要将以下几个因素:
(1)资产的流动性差。在现实的企业中,很多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是薄弱的,他们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去增加销售收入或是降低生产成本,却疏于重视他们资产的流动性,这会给企业带来比较大的财务风险。不过,如今的市场里,消费者很多时候是占着主动一方的,顾客是上帝。企业为了增加销售收入,只好采取赊销的方式来交易。然而,我国的信用系统是不完善的,从而导致企业部分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最后成为坏账。有的就算能收回来,也被债务人长期无偿的占有,严重影响了可周转的流动资金,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
(2)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往往是由于自身负债过多,超过其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从而产生巨大的财务风险。同时,再加上财务杠杆的作用,使企业的风险进一步加大。资本结构不合理,必然会给企业带来现时的和潜在的财务风险。
(3)财务决策不合理。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对投资、融资等方案的可行性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因为要在限定的时间内从如此庞大繁杂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是很难做到的,导致决策失误频繁发生[4]。结果就是致使企业无法达到预期收益,投资也无法按期收回,甚至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3.财务风险的防控
(1) 构建和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建立这样的系统,可以及时预防和发现财务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并通过这项系统来解决和改善财对务风险的抗压能力。而这个系统是由一个长期和一个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两个子系统构成的。
(2) 建立和完善财务的审计制度和预算制度。只有健全和完善了这两项制度才能够保障企业具有防范风险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财务风险设定在一个企业自身能够承受的风险范围之内,对财务风险也必须要有一个充分的事前防范的行为[5]。企业的财务审计制度就是对企业已经发生的财务活动进行评价和审计,这样可以达到发现、预防企业财务风险的作用。
(3) 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财务环境下,企业应该具有一个高效的财务管理系统,并配备好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健全和规范制度,提高财务的适应能力和防范能力,保证财务能够有序、健康进行,防范由于财务管理系统由于不适应环境而产生的风险。
4.结论
总之,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在做出相应决策的情况下需要充分顾及到财务后都个所存在的风险,在事先也要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做好相应的衡量工作,适当进行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辉 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与对策[期刊论文]-中国商贸2011(9)
[2]李其峰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控制研究[期刊论文]-投资与合作 2011(11)
[3]周昊旬基于AHP的模糊关系矩阵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评价研究[期刊论文]-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8)
篇7
摘要:我国非审计事业发展缓慢,审计收费仍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我国的审计市场仍然不够完善,审计收费甚至成为了事务所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低价揽客等行为造成恶性竞争并严重影响审计市场秩序,因此收费的高低及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到事务所的未来,甚至可能对国内审计市场和审计业务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并针对目前审计市场收费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改进意见,为有关部门收费监管以及事务所制定收费标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审计收费;影响因素;改善意见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证券市场的繁荣,使得我国的审计市场也随之不断完善和成熟,会计师事务所更是迅猛发展,国际“四大”进驻国内审计市场并占据了大量业务份额,本土事务所也不断做强做大,形成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国内大所。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审计的第三方,其提供的服务应该是高质量的、专业的,而审计费用作为注册会计师与客户之间的重要经济纽带,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审计服务后,向被审计单位收取的用于补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的一定数额的费用,过高或过低等偏离正常收费水平的审计费用都可能会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的独立性和审计工作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审计收费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对于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为完善合理的审计收费标准提供指导,同时有利于提出对审计市场收费和上市公司规范等的相应措施,促进我国审计市场的规范和完善。
2010 年,两部委联合颁布了《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管理办法》,2012 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颁布了《关于坚决打击和治理注册会计师行业不正当低价竞争行为的通知》。两项规定的颁布,从一个角度看出我国审计市场目前采用压低审计收费等低价恶性竞争的办法依然严重,审计市场的正常秩序受到严重影响;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到政府正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加大对审计市场行为的规范和完善,致力于提高审计质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本文将首先分析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从而进一步提出对目前审计市场所存在问题的相关改进意见。
二、文献回顾
对于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比国内研究早了几十年。国外,Simunic可谓研究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鼻祖。Simunic(1980)认为,审计收费是由被审计公司面临损失的可能性、损失在被审计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分担比例、事务所的个体特征和事务所的生产函数所决定的。Firth(1985)以新西兰的上市公司作为审计收费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被审计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应收账款占年末总资产的比重及非系统风险等因素与审计收费显著相关,而事务所规模对审计收费没有显著影响。
2001 年前,国内学者大多采用理论研究方式对审计收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直至2001 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将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用在年报中进行披露之后,国内才开始出现运用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数据进行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较早对我国审计收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文献是王振林博士的学位论文, 但由于数据来源方式的特殊性,其审计收费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证监会向会计师事务所获取的调查问卷,因此,其他学者很难对其分析的问题进行继续研究。王善平(2004)以2002 年我国深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其回归结果中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子公司个数、事务所规模以及上市公司所在地对审计收费产生显著影响。张继勋、吴璇、陈颖(2005)对风险因素与审计收费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资产总额、应收账款与资产总额之比及公司对外担保总额对审计收费影响显著,而存货与资产总额之比对审计收费影响不显著。
三、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分析
(一)被审计公司特征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
1.公司规模。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通常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相涵盖的业务范围越广,交易事项也越多,重大错报风险水平也可能越高(重大错报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同时,上市公司规模越大,调整事项也可能越多。面对高风险,审计人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上。所以,被审计上市公司规模越大,审计费用也越高。
2.被审计公司业务的复杂程度。公司业务复杂程度受众多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被审计单位的控股子公司个数、管理费用率、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等因素。由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法律监管还不完善,许多企业集团内部存在着大量的关联交易等行为,而关联交易会增加业务复杂程度,同时可能存在着灰色关联交易。因此,被审计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数量越多,增加了审计风险,也增加了审计工作量,审计费用也会越高。应收账款占年末总资产比例以及管理费用率与审计费用正相关,存货占年末总资产比例与审计费用负相关。应收账款占年末资产比重、管理费用率、存货占年末资产比重均是上市公司业务复杂程度的影响因素,而应收账款和管理费用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项目,尤其是管理费用率更是上市公司“藏污纳垢”的地方,为了保证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对应的项目上,审计费用也会更高。对于存货占年末总资产比例较高的公司,其所代表的价值在公司之间转移比较困难,所以存货比重越高审计风险也相对较小,审计费用也相应较低。
3.被审计公司是否在B 股上市。我国B 股市场开始于1991年,不久之后即颁布了境内上市外资股双重审计的规定,这样B 股公司需同时由境内会计师事务所按照中国会计准则审计并由一家境外会计师事务所按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而这种双重审计制度无疑增加了公司成本。2007 年9 月,证监会了《关于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审计有关问题的通知》,取消了原有对发行B 股的公司双重审计的要求。而双重审计的取消,将使发行B 股的公司只选择一家事务所进行审计,有助于节约企业成本。同时,上市公司如果发行外资股,鉴于境内外会计师事务所很多属于成员所,两者可共享某些审计资源,节约审计费用,因此审计收费比单独发行A股的公司要低。
4.被审计公司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通常使用资产负债率、对外担保数额和是否被ST来表示。资产负债率用于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过高将增大企业财务风险,当企业现金流不足以偿还负债时企业将面临破产风险,财务风险增大导致审计风险也相应增大。而对外担保与资产负债率影响相似,受担保连带责任约束,当被担保企业违约、出现财务危机时,担保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大大增加。“*ST”股票是指对存在股票终止上市风险的公司。一方面,对于财务状况较差的公司,审计人员需要对其给予等多的关注,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被ST公司的管理层有更高的动机粉饰财务报表,所以ST 公司的财务风险和所存在审计风险是很大的,审计人员应慎重选择ST公司。以上三项因素,财务风险越高,审计收费也越高。
5.被审计单位的独立董事。主要是独立董事对审计的关注度。根据《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知道意见》规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数量必须占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的三分之一以上,且独立董事中需要至少有一名拥有会计专业知识背景。引入独立董事是为了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保护中小股东权益,而独立董事发挥其监督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因此独立董事对审计的关注度增强,会促使被审计公司选择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且加强审计质量,从而导致审计费用上升。
6.监事会是否控股。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对公司财务运行以及公司管理层和治理层等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性进行监督,维护全体股东及公司整体的合法权益。
通过推行股份期权制度,使监事会拥有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通过股权激励调动发挥监事会的监督、检查职能,保障股东权益。通过监事会控股,公司财务风险会有效降低,从而审计费用也会相应降低。
(二)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特征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
1.会计师事务所的薪酬水平。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提供服务产品的行业,其运行主要成本就是人力资本成本,即人员报酬。根据对我国不同经济区域的调查发现,不同经济区域事务所的人均收入和万元资产收益差异较大,并呈现出随着经济发展程度逐级递减的趋势。审计人员薪酬水平越高,则审计成本也会越高,导致审计收费增加。
2.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普遍认为,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能力、审计质量、社会认可度以及执业道德等方面均高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能够为委托方提供高水平的鉴证业务,而这种高水品的鉴证业务能够增加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信息的信赖程度,同时为事务所带来超额收益,提高事务所的声誉,而事务所为了维持其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则极有可能向被审计单位收入高于一般事务所的审计费用。
3.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目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采用合伙制和有限公司制,而不准采用个人独资和有限责任合伙制。相比较于公司制事务所,合伙制事务所合伙人以各自的财产对事务所债务对风险承担无限责任,所以合伙制事务所会承担较高的审计风险,因此其对被审计公司的审计收费也会高于公司制事务所。
4.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任期。一方面,审计任期越长,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越熟悉,审计效率会相应提高,审计费用会有所下降,因此审计任期越长,审计费用越低;另一方面,我国审计市场目前采用压低审计收费等低价恶性竞争的办法依然严重,通常在初始阶段通过较低审计费用获得客户,然后在后续阶段不断提高审计费用用于弥补初始阶段的损失,因此这种情况下审计任期和审计费用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三)其他影响因素
1.会计审计准则和法律环境的变化。会计审计准则的变化,会使被审计单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为适应新的准则而增加转换成本,同时扩大审计范围,新准则的变化一般会对注册会计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会计师工作量,从而造成审计收费的增加。法律环境的变化同样会使被审计单位和注册会计师为适应新准则做更多工作,从而增加审计费用。
2.上市公司所在地所处地域。由于我国的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等有较大差异,一方面影响所在地的被审计公司薪酬费用等,另一方面影响所在地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薪酬水平等,因此处在不同地域的被审计公司其审计费用不同。根据刘斌、叶建中、廖莹毅等人的研究,若上市公司经营所在地为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则审计费用相对其他地域较高。
3.审计意见类型。我国的审计意见包括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等类型。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包含带解释性说明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四种。一方面,上市公司可能存在“购买审计意见”行为,通过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另一方面,当注册会计师准备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阻挠,双方会产生一个沟通的协商的过程,并且可能增加相应的审计程序,这样就延长了审计时间,增加了审计费用。
四、对审计收费的改善意见
(一)进一步完善审计收费标准
同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收费时,除了考虑公司总资产外,还应考虑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效率越高,其对管理层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的动机约束力越强,因而公司固有风险越低,审计风险相应降低。
(二)加强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意识
对于公司财务风险,主要是公司是否属于ST公司以及公司对外担保额等因素对于审计风险的影响,事务所应给予足够的关注,通过提高执业能力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加强事务所风险意识,一方面可以使事务所稳步发展,逐步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有利于事务所执业的规范化,这都有利于事务所审计收费的增加。
(三)加快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
相比在国外发达资本市场,审计行业作为具有垄断特征的行业,具有高市场集中度的特性。而我国国内审计市场中,事务所数量分布广但是规模普遍较小,且低价竞争激烈。这种价格竞争的结果就是审计收费普遍较低,事务所竞争进入恶性循环,最终对审计市场带来严重影响。而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做强做大战略,一方面可以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事务所的话语权,在审计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四)加强对被审计公司资产质量和成本费用的关注
注册会计师应加强对被审计公司资产质量和成本费用的关注。从分析中看,被审计公司存货和应收账款占年末总资产的比例反映了被审计公司的业务复杂程度,但众多学者研究结果表明,被审计公司存货和应收账款占年末总资产的比例并不是审计收费的主要影响因素,说明审计人员可能还没有对被审计公司的资产质量进行关注;同样管理费用率和审计费用无显著相关性,对于可能存在重大风险的管理费用,注册会计师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五)加强对被审计公司更换事务所的关注
对于连续多年聘任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监管部门应对其审计收费的异常变动情况给予高度关注,以防止被审计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共同欺诈行为,以保证审计质量,规范审计市场;对于被审计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且审计费用发生重大变化的行为,监管部门应给予关注,以防止被公司通过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等方式导致“购买审计意见”的行为。
五、结语
本文对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审计收费改进意见。审计收费主要受被审计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而目前中国的审计市场尚不完善,审计收费恶性竞争激烈,为了进一步完善审计市场,除政府部门需进一步采取相关规范措施外,会计师事务所也应采取积极地发展战略,巩固国内市场,并与国际接轨,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从而奠定我国审计事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宜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基于内地在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11.(12).
[2]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审计研究,2007.(3).
篇8
论文摘要:新建造合同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更好地贯彻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新准则中合同结果可靠估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剖析施工企业新准则下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探讨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企业会计准则-15号准则建造合同对体例上的修订,势必会对施工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产生深远影响。施工企业以工程项目为核算单元,存在点多面广、规范性差、人员素质低、项目管控难度大等特点,资产和效益流失、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时有发生。因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发挥会计的基本职能,对改进企业管理、提高盈利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建造合同准则的主要内容
1.1 规定了建造合同减值准备,新准则增加了建造合同减值准备的内容。
1.2 合同的分立与合并。新准则增加了追加资产的建造内容规定。追加资产的建造。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作为单项合同:该追加资产在设计、技术或功能上与原合同包括一项或数项资产存在重大差异;议定该追加资产的造价时,不需要考虑原合同价款。
1.3 合同收入与合同费用的确认。新准则增加了“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合同总收入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收入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合同收入。同时,按照合同预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费用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合同费用“的规定。
1.4 合同成本。新准则只是对于合同成本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同时明确:“合同成本不包括应当计人当期损益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本规定意味着对于可以资本化的借款利息能够计人合同成本
1.5 信息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准则减少了对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的金额、合同总金额、应收账款中尚未收到的工程进度等内容的披露。
2 真实可靠的施工企业会计信息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 真实反映施工生产过程的有关经济事项,及时提供企业的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满足各信息使用人对会计信息的需要;(2) 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核算,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3) 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历史成本 水平进行分析,可以预测企业前景,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决策支持作用。
3 新建造合同准则在施工企业实际应用中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3.1 预计合同总收入确认下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建造合同》准则将建造合同分为固定造价合同和成本加成合同两种类型。在施工企业实际运用中,预计合同总收入一般根据建造承包商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中的合同总金额来确定。预计合同总收入的确定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目前建筑市场存在一些不规范因素造成的。
主要表现在:(1) 由于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往往在签订合同时业主不确定实施合同价款,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涉及变更等影响合同总收入的事项时不出具书面确认手续,导致预计合同总收入难以确定。(2)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不乏“三边“工程(即边设计、边施工、边预算),使签订合同时难以准确确定合同金额,从而使预计合同总收入的确定失去其基础。同时,“三边“工程给合同留下可变因素,也给预计合同总收入带来了不确定因素。(3) 某些建设单位为了拖欠工程款,迟迟不做工程决算,同时变更合同也不及时签订,从而使预计合同总收入难以合理确认。
3.2 预计合同总成本确认下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合理、准确确认预计合同总成本是合理确认完工百分比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影响合同预计总成本的确认因素主要有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两大类。企业外部因素主要是指施工企业所处建筑市场环境;而企业内部因素是指企业内部影响对成本管理控制的因素。具体表现在:(1) 影响预计合同总成本确认的外部因素。由于“三边“工程的存在,以及变更、索赔因素多,而建设单位一般不能及时提供有关的变更合同等资料,而是在竣工决算时统一调整,从而难以准确确认预计合同总成本。(2) 影响预计合同总成本确认的内部因素。科学、合理地确认预计合同总成本对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对预计合同总成本的确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是建造合同的建设工期一般都比较长,合同总成本受市场生产资料、劳动力价格的变动影响很大,如何很好地预测材料、机械和人工价格,这对企业把握市场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必然给合理、科学预测建造合同预计总成本造成了不确定性。二是工程项目由于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设计变更因素复杂,从而使工程项目的工、料、机使用量的预测难度增大,因此也增加了确认工程项目合同总成本的难度。三是由于客观存在管理方的不同意愿,为了完成管理层的目标,可能人为地调节预计合同总成本。由于预计合同总成本的确认复杂、专业性强和不确定性因素多等,从而使中介机构或监管机构都很难对合同总成本的确认的科学、合理性进行确认。
3.3 完工百分比确认下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1) 按照准则规定,确认完工百分比有:实际成本比例法、完成工作量比例法和实际技术测量法。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以实际成本比例法确认完工百分比,这主要是因为以实际成本比例法确认完工百分比具有简单、可操作性强等优点,这也符合会计配比这一基本原则。但是,成本投入与完工程度经常不是一种严格的对应关系,以成本投入多少来反映完工程度往往会出现偏差。例如,有时增加成本却不能增加完工程度(如因质量事故增加的返工成本);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会引起成本投入的变化,但却与完工程度关系不大;价值高、施工简单的部位,成本投入大,但其代表的完工程度不一定高;相反,价值不高却费时费工的部位,其代表的完工程度却不一定低。特别是有的总承包商不是以合同收入而是以收取的分包管理费作为自身的营业收入,更难建立成本投入与完工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实际上也就使某一工程项目的利润以成本的发生在不同会计期间得到平滑,并没有真实反映实现的利润。当然,如采用完成工程量法和技术测量百分比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却给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2) 按照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实际成本比例法确认完工百分比,其准确性取决于预计合同总成本和实际成本。其中,预计合同总成本的确定有着上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另外实际成本的及时、完整地归集也有赖于企业自身管理制度和管理水平,因而,完工百分比的确认存在不确定性。
3.4 应收账款确认与收入确认相分离下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建造合同准则对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时间规定与其相关的应收账款不一致,收入按完工进度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而应收账款则按向客户开出工程价款结算账单办理结算时确认,使应收账款和其相关收入不在统一期内确认。这会使部分企业一方面可高估完工进度,高估收益:另一方面,推迟工程款结算账单的签发,拖延对应收账款的确认,少提减值准备,从而达到双方面调节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目的,不利于提供真实相关的信息。
4 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后果
4.1 阻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是以会计信息为依据的,失真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经济运行实际情况,导致决策失误和经济信号失灵,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错误决策,影响国民经济运行。
4.2 严重损害施工企业行业命运。施工企业会计信息造假失真会降低施工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同时,失真会计信息会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引发了对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使现代施工企业制度的建立、发展,面临严重困难。
4.3 助长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一些人员通过做假帐,如以隐匿收入,虚列支出的手段偷税漏税;不仅掩盖助长了奢侈和浪费之风,而且侵蚀了人们的思想,败坏了社会风气,给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
5 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预防措施
为了能提高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使得会计信息真正起到参与管理和决策支持作用,针对施工企业的情况,预防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对策有以下几方面:(1) 合理预计合同总收入 合同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合同中规定的收入,二是因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合同有确定的合同收入,但由于工程复杂,工程变更多,索赔多,而且工程变更、索赔往往在合同总价中占很大的比重,得到业主确认的程序比较复杂,结算滞后,为合理判断合同预计总收入带来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要注重事实与证据的结合,根据建造合同的经济业务数量和与同类客户平常结算单价、或参照已办理结算的工程价款和实际已收取的工程价款以及工程施工进展情况合理预计,在取得充分可靠的证据后,要及时调整预计合同收入。(2)合理预计合同总成本。合同总成本预计是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造合同》准则的实施效果,特别是在采用投入衡量百分比法时,将影响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在各会计年度分配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要合理预计总成本,需要各有关部门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熟悉现场实际情况、能科学预测材料价格的变化趋势、具有丰富的编制经验。因此,建设合同领导小组或委员会要根据内外部变化,对工程项目实行成本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合同预计情况,对合同预计总成本将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的,要及时确认合同预计损失,计提合同损失准备。(3)要合理确定完工百分比 大部分建造合同的开工日期与完工日期通常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将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进行配比,准确地分配计入实施工程的各个会计年度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4)加强对企业各级领导和全体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加强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的法制意识,使他们主观上没有弄虚作假的思想,并树立正确的企业发展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这是从思想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其次,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即通过加强业务培训使会计人员比较全面的掌握施工行业的背景知识和专业技能,让他们熟悉新的法规和新会计准则及行业会计制度,从而减少因会计技术失误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参考文献
[1]刘晓华, 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若干思考. 价值工程, 2010. 29(1).
[2]刘春华, 建造合同准则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20).
[3]张辉, 新会计准则中建造合同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 会计之友, 2008(17).
[4]赵晓莉, 《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在施工企业应用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科技创业月刊, 2007. 20(8).
篇9
企业融资资金流动分析是分析企业从那些途径取得资金,又将这些资金应用到那些方面,从而分析资金来源和资金应用的对应性。分析的目的是考察企业有没有财务风险,有没有经营风险,有没有偿债风险。论文百事通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门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风险评估”,并“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第28条)。对融资资金进行流动分析,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1融资资金流动分析的基本原理
融资资金流动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对融资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定点归类,确认资金的属性——是资金运(应)用,还是资金来源,再据此分析资金运(应)用和资金来源的合理性。例如,某投资者创办甲科技公司投入资本金100万元存入银行。当期,该公司支付70万元购买一批科技产品,并全部售出,收款86万存入银行。由于该科技公司新办,一切税费免交,未发生其他费用。期末,该公司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如下(见表1、表2)。
根据表1、表2进行资金流动分析如下:
①公司他创立时:
资金的应用
银行存款余额100万元
资金的来源
实收资本余额100万元
②营业一期后:
资金的应用
增加银行存款16万元
资金的来源
增加未分配利润16万元
从以上分析可见,企业融资资金流动分析主要是比较资产、权益项目的期初、期末差额。对于资产类项目来说,期末余额大于期初余额,是企业增加资金的应用;期末余额小于期初余额,是企业增加资金的来源。对于权益类项目来说,期末余额大于期初余额,是企业增加资金的来源;期末余额小于期初余额,是企业增加资金的应用。
2融资资金流动分析的应用实例
例1:夏宇工厂2009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年初、年末差额计算如表3、表4。根据表3、表4进行资金流动分析如表5。
2.1对资金来源进行分析,考察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风险从表5中可见,夏宇工厂本期“资金来源”1631151元,其中,主要产生于流动资金项目和盈利的增加:
①企业盈利使“未分配利润”增加444885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27.3%(444885÷1631151×100%);
②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增加资金来源332000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20.4%(332000÷1631151×100%);
③收回应收账款增加资金来源295590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18.1%(295590÷1631151×100%);
④购货签发应付票据增加资金来源175500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10.8%(175500÷1631151×100%)。
以上四项内容共增加资金来源1247975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76.5%(1247975÷1631151×100%)。其中,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未分配利润”的增加,它表明该企业主要依靠增加盈利来扩大资金来源。
如果企业主要靠增加贷款来增加资金来源,就有可能产生财务风险。
2.2对资金应用进行分析,考察企业是否存在经营风险从表5中可见,夏宇工厂本期“资金应用”1631151元,其中,主要用于流动资金项目的增加:
①货币资金增加433945元,占全部资金应用的26.6%(433945÷1631151×100%);
②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减少339641元,相当于动用偿债的流动资产增加了20.8%(339641÷1631151×100%);
③企业购买的存货增加,多占用资金255888元,占全部资金应用的15.7%(255888÷1631151×100%);
④应付账款减少195900元,相当于动用偿债的流动资产增加了12.0%(195800÷1631151×100%)。
以上四项内容共使资金应用增加1225374元,占全部资金应用的75.1%(1225374÷1631151×100%)。其中,最主要的资金应用是“货币资金”的增加,它表明该企业主要依靠回流货币增加了资金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如果应收账款过渡增加,存货中的库存商品超常规增加,这些都有可能产生经营风险,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
2.3对资金来源和资金应用进行分析,考察企业是否存在偿债风险分析偿债风险的重点是对非流动资产增加的对应性进行分析。夏宇工厂本期“非流动资产”共增加了199524元,包括:
①“持有至到期投资”增加了107970元,占全部资金应用的6.6%;
②“固定资产”增加77263元,占全部资金应用的4.7%;
③“工程物资”增加14291元,占全部资金应用的0.9%。
夏宇工厂“非流动资产”增加的来源是什么呢?从以上表5可见,主要依靠“长期融资”解决,即主要依靠投资者资金积累和长期负债解决:
①夏宇工厂本期“长期借款”增加66000元,“应付债券”增加7838元,共计73838元,占“非流动资产”增加额的37%;
篇10
【关键词】 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现状;展望
一、企业营运资金的地位及管理意义
营运资金(Working Capital),也叫营运资本,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营运资金又称总营运资本,是指一个企业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具体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占用的资金。狭义的营运资金是指某时点内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是一般意义上的营运资金,也是从会计的角度对营运资金的表达,即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净额,是可用来偿还支付义务的流动资产与支付义务的流动负债的差额,即营运资金=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非流动资产)-(总资产-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非流动资产=长期资本-长期资产。如果流动资产等于流动负债,则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是由流动负债融资;如果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则与此相对应的“净流动资产”要以长期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一定份额为其资金来源。从财务角度看,营运资金应该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关系的总和,“总和”不是数额的加总,而是关系的反映,强调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两个方面加强对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
营运资金具有周转时间短、非现金形态的营运资金(如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有价证券)容易变现、数量具有波动性、来源具有多样性等特点。营运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资金保证。据调查,公司财务经理有60%的时间都用于营运资金管理。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也就是加强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管理,即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企业应该投资多少在流动资产上,即资金运用的管理。主要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存货管理。第二,企业应该怎样来进行流动资产的融资,即资金筹措的管理。包括银行短期借款的管理和商业信用的管理。可见,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资金运用和资金筹措的管理。
二、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现状及成果
文献检索表明,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停留在单个营运资金项目的管理上,如货币资金的管理、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等,缺乏对企业营运资金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
2009年8月8日,由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海洋大学共同发起创建“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该“中心”作为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设立的第一个合作研究基地,接受中国会计学会领导,吸收企业类、学术类领军班学员参与研究。除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外,目前已有27名实务界专家或理论界学者成为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的首批特邀研究员,并有12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研究中心的顾问。该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中心”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成果
该“中心”成立以来,持续开展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定期“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研究开发“中国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平台”和“中国营运资金管理案例库”,并积极开展营运资金管理的专题咨询和培训。以全国会计首批领军人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会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竹泉教授为带头人的课题组,研究、探索、跟踪、调查我国上市公司自1997年以来的营运资金管理状况,自2005年以来先后在我国会计学最高权威期刊《会计研究》等发表了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见表1),对我国上市公司及企业加强营运资金管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王竹泉、马广林(2005)认为,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具有跨度大、层次多、环节多和不确定性高等特点。从产业链角度看,企业客观上存在一条从客户到供应商的价值链,即营销上所称的“渠道”。目前大部分企业仍采用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和“推式”营销模式。该模式不是以市场、客户需求为中心,而是以产品为分销渠道中心,向下游企业逐级推销,制造企业成为分销渠道动力的原点,分销渠道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容易造成资金沉淀。下游企业的资金沉淀成为上游企业资金回笼困难的主要原因。跨区分销企业多环节、多层次的组织机构特点,也容易产生大量的在途资金。此外,“推式”模式下企业过分看重短期利益,忽视分销渠道管理,容易造成客户流失,从而失去市场占有率。因此,有必要对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进行重新定位,将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分销控制上来。提出建立并实施以客户的需求拉动整个分销渠道价值链的有序、高效运转的“拉式”分销渠道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大渠道”、甄别与选择客户、建立内部分销渠道一体化模式实现对分销渠道的重组与整合,并通过对青岛海尔和青岛澳柯玛两家以家电产品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进行案例分析比较,验证了“拉式”分销渠道管理模式较“推式”营销模式在营运资金管理上的优势。该论文强调了“营运资金管理以分销渠道控制为重心”的营运资金管理理念和思路,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2007)论文主要从国外与国内两个视角对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提出展望与建议。首先,文章分析国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动态,指出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内容从单独流动资产管理扩展到整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从流动资产周转率转变为营运资金周转期,管理方法从单纯的数学方法转向以供应链优化和管理为中心。这些转变拓展了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然后,针对国内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现状,客观评价了目前我国大多数研究仅是对某个营运资金项目的孤立研究,如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的关系分析,从存货营运效率评价指标细化等单独项目来研究。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缺乏系统研究,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也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论文从四个角度提出了对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意见:第一,以营运资金的界定和重新分类为切入点,探索营运资金管理基本理论的创新。提出将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照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分为营销渠道、生产渠道以及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从而能够涵盖各个运营项目以及清晰反映出营运资金在渠道上的分布状况。第二,建立新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能够有机衔接营运资金总体管理绩效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以及各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第三,深入开展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策略中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理论,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分类设计其相适应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第四,加快进行我国上市公司营运管理数据平台建设。该数据平台应包括营运资金总额、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经营活动营运资金、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及其周转期、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及其周转期、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及其周转期等核心指标和其他补充指标。
王竹泉、刘文静、高芳(2007)对1997―2006年10年间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变化趋势和2006年度中国上市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状况进行了调查,在对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调查研究中,用样本采集和分析并采用描述性统计,反映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实际状况,未对任何样本数据进行修正,采用EXCEL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各个行业在经历过1997―1999年的经济波动后,近十年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从总体上来看均处于下降的趋势,说明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在不断提升。同时,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水平在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且行业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提出改善供应链管理和渠道关系管理是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一个重要途径。
王竹泉、刘文静、王兴河、张欣怡、李丽霏(2009)以深市和沪市2007和2008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注意数据完备并剔除了金融类公司,以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4日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依据分行业进行研究,选取了按渠道分类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营运资金周转期及按要素分类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评价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指标,采用描述性统计,以EXCEL为分析软件,数据来源于2007年、2008年样本企业年度财务报表中的所有流动性项目的年初、年末金额、营业收入项目及报表附注中的存货项目,采用比率指标,分行业对2007―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状况进行研究,并用“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要素)”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渠道)”指标对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排行。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3行业的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在2008年度显著降低;2/3行业在至少两个渠道上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同时降低;但也有三个行业(农林牧渔行业、金属非金属行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不降反升,且采购、生产、营销三个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同时提升。通过对通威股份、七匹狼、青岛软控等典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分析研究,提出渠道管理、供应链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供应链融资、出口信用保险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的业务创新模式。该研究对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及供应链融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中国海洋大学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课题组(2010)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行业分析、企业分析、地区比较分析和外向型行业专题分析等方面,对2009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进行调查分析,选取了按渠道分类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营运资金周转期及按要素分类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评价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指标,以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4日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依据选择1 619家企业为样本,以深市和沪市2009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EXCEL软件,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行业分析、企业分析、地区比较分析和外向型行业专题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负面影响仍然十分显著,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持续降低或总体持续降低的行业数量显著多于持续提高或总体持续提高的行业数量;生产渠道控制是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波动较大、管理风险较高;大多数上市公司采用延长付款期的方式来解决营运资金短缺问题,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逆势回升的原因不在于存货管理水平的大面积改善,应付账款延期支付是其主要原因。此外还发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在地区之间不平衡、纺织服装和电子两个外向型程度较高的行业外销比例较大的样本组与外销比例较小的样本组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差异明显。
该研究采用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及数据来源等同王竹泉、刘文静、王兴河、张欣怡、李丽霏(2009),但调查的对象是2009年深沪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除了分析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外,加强了地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分析和外向型企业的分析。为了分析不同地区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绩效,以我国行政区划为依据,选择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行同一行业不同地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将东部地区进一步分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个经济区域。外向型企业选择了出口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较高的纺织服装业和电子业两个行业。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包括,金融危机对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绩效管理的负面影响仍然很明显,应付账款延期付款较为普遍,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波动较大,有效控制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是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存在较大的地区不平衡,外向型程度较高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较好。
王竹泉(2011)指出,近年来,美国企业积极探索通过供应商、企业、客户之间的整合和供应链优化来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新思路,戴尔、苹果等企业更是实现企业营运资金周转期为负,堪称基于供应链管理营运资金的典范。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向供应链和渠道关系优化这一新理念在我国也日益受到关注。海尔自20世纪末以来针对其营运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了业务流程再造、分销渠道整合、优化供应链等举措破解了一系列难题,实现了零营运资金、负营运资金的良好绩效。论文提出,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要做到以下转变:(1)确立以供应链整体绩效提升为根本的目标导向;(2)树立以渠道管理为重心的管理理念;(3)实施与客户需求无缝对接的延迟策略;(4)推行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5)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增值效应。
刘宁(2011)指出,企业只有合理地充分利用营运资金,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针对营运资金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究,首先提出了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营运资金的短缺、营运资金的管理比较薄弱、营运资金运营效率低等,认为营运资金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营运资金管理有必要趋向于创新一体化发展。企业要努力实现工程工期成本最优化,建立成本控制运行机制,同时还要解决好现金管理混乱,应收账款失控,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等问题。提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加强风险管理,不断创新与完善资金管理,以使企业运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以立于不败之地。
(二)“中心”研究生学位论文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成果
“中心”研究人员除上述发表在期刊上的研究成果外,王竹泉教授等研究生导师积极指导研究生们从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自2007年至2010年,“中心”研究生15人的学位论文进行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从研究方法看,既包括规范研究也包括实证研究;从研究的企业类型看,既包括上市公司也包括非上市公司;从研究企业的行业看,既包括制造业、家电业,也包括房地产企业;从研究的视角看,既包括营运资金要素管理,也包括营运资金营销渠道管理;从研究的层面看,既包括基于全球化的战略性研究,也包括基于业务流程的战术性研究等。上述研究生学位论文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学位论文层面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主要观点,对加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加速资金周转,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三)营运资金管理其他研究成果
除上已述及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成果外,还有不少学者、专家对企业营运资金做了有益的探索(见表3)。
王兴俊、王奇、张新英 (2010)探讨了营运资金管理政策问题,认为将企业的筹资划分为恒久性资金需要和波动性资金需要两部分。据此,可以把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划分为中庸型政策、稳健型政策和激进型政策。这三种政策体现了企业财务经理对营运资金管理中盈利性与风险性的不同态度,如何选择最佳营运资金管理政策需要结合企业的风险程度、实际运营以及面对的环境。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制定的实质就是企业风险性与盈利性权衡的过程,最佳的营运资金政策应该是在考虑风险的前提下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
干胜道、杨鹏 (2010)指出了企业对于营运资金管理认识上存在的5个误区:(1)营运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应越多越好。(2)任何企业都适用零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所谓零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是从营运资金管理的着重点出发,在满足流动资产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额。这一管理方法的显著特点是高盈利与高风险并存,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用,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雄厚的资产、稳定的盈利能力、良好的信用度、较好的存货管理能力、高度的业务流程信息化等条件。(3)营运资金周转率越大越好。这种认识忽视了企业是否盈利,如果不盈利,则追求营运资金周转率无异于加速灭亡。单纯的从周转率来评价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也是不恰当的。(4)绩效评价只要达到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流动资产项目指标就可以。但是这些指标只是孤立地考察营运资金中流动资产部分的管理情况,忽视了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没有考虑流动负债的项目,没有将营运资金和业务流程以及渠道管理结合起来。(5)营运资金管理只考虑企业个体价值就可以。任何企业都是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营运资金在产业链上的流动客观上形成了一条连接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价值链上的每个企业对于其他企业都有很强的依赖性,营运资金管理应该将整个价值链作为最终目标而不是企业个体利益最大化。论文指出,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有关营运资金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中新情况的脱节。营运资金管理必须与时展、企业发展相适应。
徐丽萍、陈洁 (2010)认为,金融危机导致银行一段时间内采取“惜贷”的策略,使企业面临营运资金紧张的问题。企业所处行业状况、地理位置、国别的不同,适合企业采用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也会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都是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资金管理的利益最大化。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资金运用和资金筹措,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营运资金持有量策略。根据预测的可靠性,企业可选择的营运资金持有量政策有以下三种:适中的营运资金政策;紧缩的营运资金政策;宽松的营运资金政策。其二,营运资金筹集策略。企业在安排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资产的来源时,有三种可选择的筹资政策:配合型筹资政策;激进型筹资政策;稳健型筹资政策。其中,配合型筹资政策是理想的融资模式,对企业有较高资金使用要求,在实际生活中较难实现;激进型筹资政策收益最高,但同时风险最大;稳健型筹资政策风险低,收益也低,但最保险。建议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应考虑三个方面:(1)将应对突况的措施写入公司章程。(2)储备人才。(3)定期储备资金。
程博 (2009)指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营运资金不足。营运资金不足甚至资金链条断裂,将直接影响企业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2)营运资金低效运营。流动资金周转缓慢,不良资产比重较大;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等项目居高不下;企业受“销售至上、冲指标”观念的影响,企业应收账款数额庞大,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内部责任划分不清。(3)信贷资金比重较大。公司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后,充当“流动”角色的资金捉襟见肘。除了上市融资以外,银行贷款获取流动资金,然后借新还旧,维持生产经营。(4)营运资金结构不合理。(5)营运资金管理弱化。企业在营销、生产、采购渠道等方面的营运资金管理弱化。(6)缺乏管理绩效评价。缺乏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指标评价系统,更没有对指标进行有效分解,责任无法落实。
上述研究分别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政策、营运资金管理影响因素、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5个误区及原因、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6个方面的问题等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参考价值。
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展望
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依托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学位论文开展研究,加强行业与地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期待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学术繁荣和绩效提高。
(一)依托企业内部控制开展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从古代会计看,内部控制是会计的主要特征。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于2011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都强调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被视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血液,企业需要防范资金风险、维护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益。其中《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明确指出,资金只有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才能带来价值增值。企业应当加强资金营运全过程的管理,统筹协调内部各机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切实做好资金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综合平衡,全面提升资金营运效率。另外,内部控制配套应用指引还通过第7号采购业务、第8号资产管理、第9号销售业务等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了直接规范;并通过第12号担保业务、第16号合同管理、第15号全面预算等应用指引间接强调内部控制对于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可以依托内部控制规范,进一步研究探索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避免出现资金闲置和沉淀等低效现象,提高营运资金的营运绩效。
(二)依托学位论文开展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学位论文中所研究的问题以及其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具有填补性、开拓性和创造性。它是建立在前人或他人对学术问题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一种补充、强化或提升。因此,学位论文能够推动学术的进步,延伸研究领域的知识系统,传承研究领域的精髓。所以学位论文是促进研究领域理论与实务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形式,是其他研究者获得最新的思想、知识、技能和信息的渠道之一,是其得到同行认可的重要纽带。很多圈内的同行想了解到特别是一流专家最近最有价值的研究动向,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但是这些一流的研究专家的精力是有限的,更多地通过有意识地指导课题组成员或学生进行研究。所以学位论文是导师有意识指导下的产物,它集中反映一定时期研究的主流。如中国海洋大学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一直引领前沿,学生在导师思想指导下,通过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思考过程,将对营运资金管理有一个更深入地理解,同时撰写论文,也是对营运资金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贡献,是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总之营运资金的理论与实务研究正是在无数学位论文等论文的点滴积累下进步、升华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开展可以依托学位论文这一好平台,传播新动态,促进新发展。
(三)加强行业与地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行业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其营运资金的构成项目存在差别,如煤炭、石油等采掘业,外购材料较少,外购材料不构成产品的实体,流动资产中存货占用的资金相对较少。因此,企业应根据所在行业的特点,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地区指设立行政专员公署指导工作的区域。如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中西部地区、省、市等区域。前已述及的研究成果中已经包含了上市公司按区域和行业的研究,还可以再进行更深入、细化研究,以便使研究成果对行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研究,2005(6).
[2] 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
[3] 王竹泉,刘文静,高芳.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 1997-2006[J]. 会计研究,2007(12).
[4] 王竹泉,刘文静,王兴河,张欣怡,李丽霏. 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7-2008[J].会计研究,2009(9).
[5] 中国海洋大学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9[J]. 会计研究,2010(9).
[6] 王竹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该向何处去[J].财务与会计, 2011(2).
[7] 刘宁.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的探究[J].经营管理, 2011(5).
[8] 王兴俊,王奇,张新英.浅谈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政策的制定[J].商业经济,2010(4).
[9] 干胜道,杨鹏.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认识误区[J].财会学习,2010(9).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应收账款新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