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绩效审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20:1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绩效审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绩效审计论文

篇1

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其能够较为有效地帮助企业自身找出经营过程中出现不良发展状况的原因,从而促使企业能够进一步加强自身发展中的基础性管理,最终实现企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主要目的。绩效审计其本质实际上是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说两者内在方面存在极为紧密的联系,具体表现在: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都属于政府治理以及公共管理运动的产物,其主要的目的和内容也一致,即帮助企业寻找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不良发展情况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此提高企业以及政府的绩效,从而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责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政府绩效评价的主体可以多元化,即政府在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出来相关的政府部门参与评价外,一些相关的外部机构也可以参与到评价当中,如有专门的评价机构存。但是绩效审计再进行评价标准的界定时,其参照的是原先所设定的审计指标体系,而这一环节绩效审计所使用的,是其自身独有的方式。

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从财务方面构建企业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国有企业构建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首要出发点为其财务发展方面。传统的绩效审计评价过程中,企业比较偏重甚至过于偏重对财务方面的绩效审计评价,导致其整个企业的绩效审计评价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财务指标的审计评价在整个绩效审计过程中,仍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落实企业的最终战略仍还要体现在财务方面。企业财务指标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指标,在其绩效审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在构建其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财务指标的构建仍然不可或缺,甚至还要将其放在首要位置。通常企业的知识和智力资产收益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其对两者的投资与其回报间的关系,也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不同行业对知识以及智力的具体利用情况。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员工知识体系的培训,增加其对企业的智力贡献率。这样企业就能够有效实现降低其生产过程中的人力成本支出,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最终目标。除此之外,从经济效率方面考虑,企业可使用产品的销售率以及薪酬的增加率,来代替其具体的周转率指标。

2.从内部经营方面建企业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体系指标的构建,可从其内部经营方面着手。企业的内部经营主要涵盖了新产品的设计、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几个方面。通常内部经营的整个过程是:企业从客户的基本要求出发,根据要求制定自己的生产目标以及评价手段。可以说内部经营是企业较为完整的一个内部价值链,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如创新、经营以及售后服务等。企业内部经营的主要目标具体体现在平衡记分法的使用,其与企业传统的绩效审计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估中,比较侧重于自身产品的质量,而往往忽视了市场以及客户的需求。换言之,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太过注重产品以及自身技术的改良,却很少重视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忽略了企业的长远目标。而内部经营过程中,平衡计分法的使用,使得企业通过内部经营的流程,充分将其自身的员工的学习和成长与顾客的价值观和企业财务目标等相结合,实现产品的设计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业务流程以及发展目标额制定。

3.从学习和成长方面建企业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目前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体系指标的构建,还可以从其员工的学习和成长放面出发。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员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提高其绩效,必须要从提高企业以及员工自身的学习和成长能力入手。而企业和员工的对学习与成长能力,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从提高员工的学习和成长能力方面展开审计工作。通常提高员工的学习及成长能力的首要目的,即提高其满意度、流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这三者中,评价员工的满意度,可以采用打分的方式实现;员工的流动率则可以通过适当地主动调配来实现,企业根据员工个人能力,对其进行适当的调动和调配,能有效争取留住一些长期给公司带来效益的员工,从而使其人才得到保障;而企业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则可通过员工个人努力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实现,即员工的数量必须与其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其次,可以从企业信息系统的能力方面入手。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使员工及时了解到客户与公司间的关系,企业可根据信息的覆盖率情况,来实现对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满足员工的需求能力的审计和评价。最后一个方面是从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入手,通常企业的成功与员工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联系,企业积极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而企业员工积极性的培养,可从企业让员工自行提出一些合理建议的数量来进行衡量。

4.从生态环保方面建企业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可以从生态环保方面出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企业的生态效益也越来越重视,可以说生态型企业的建立,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企业必须在进行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审计体系对员工、客户以及环境造成的影响。据相关的文献研究表明,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社会责任间有着一定的联系,而其会计审核指标,也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企业只有在不断提高自身生产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小对环境造成等的影响,才能实现正真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从生态环保方面构建其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可从生态效率指标的定位开始,具体设计时可从淡水资源、各种废弃物的耗竭以及非再生能源的枯竭等方面来进行指标的设计:如单位收入耗水量通常等于企业淡水资源的消耗量除以其净收入,这一指标就能够反映企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程度;企业单位收入排费量通常等于企业未达成的三废排放量除以其净收入,这一指标反映了企业对自然环境所承担的生态责任,通常指标值越小,表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强;此外,企业的单位收入能耗量通常等于其能源消耗量再除以营业的净收入,这一指标能够准确指标反映企业的生产对能源消耗的具体程度,通常指标值越小,表明企业的能源消耗越低。

三、结束语

篇2

目前的供热企业一般以电联产、锅炉产热生产的热能作为供热的主要热源,将生产的蒸汽、高温水接入供热管网,连接到热量使用的终端,最后将热量消耗殆尽的低温水通过管网收回再次加热至成品,重新进入系统,如此循环作业,完成封闭式供热。供热企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向取暖用户收取取暖费,收费计量标准不一,新型建筑物大多以热耗计量结果收费,大部分按照供热面积缴纳取暖费。另外,各地政府结合当地经济状况对供热企业进行财政补贴,也成为供热企业的收入来源。

二、关于供暖价格

供热作为社会影响面较大的公共产品,通常实行政府定价。当物价上涨,供热成本上升,供热企业可以申请实行政府成本监审调整供暖价格;当物价回落,供热成本下降,如果不及时进行成本监审,采暖用户将面临承担过多的供暖负担,严重影响供暖作为公益产品的根本。对供热企业成本的跟踪监督检查存在十分的必要性。

三、供热成本的几个关键审核点

(一)关于资产的折旧和摊销

供热企业的资产主要包括厂区内供热设备以及相关环保设施等。通常供热管网属于政府投资建设由供热企业进行日常的维修维护,重点关注这部分资产的折旧是否计入供热成本,以及日常维修维护是否必要、真实和价格的公允性。审核与供热生产经营无关项目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出租、转让或闲置的固定资产、折旧期满的固定资产,应从固定资产原值中核减,相应核减折旧费用。超标准配备的公务车应从固定资产原值中核减,并相应核减折旧费用和维修维护费等其他费用。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以及折旧方法审核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列入供热成本。

(二)关于原辅材料费用

原辅材料费用是指供热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煤、燃气、燃油、水、电、维护材料等支出。关于主要材料即煤炭消耗为供热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首先用量,很多供热企业通过虚增消耗量达到虚增供热成本的目的,重点关注产供热量与煤炭消耗的配比关系,可依据《山东省供热能耗统计监测办法》规定测算的结果进行配比核算;其次单价,关注煤炭耗量与单价的关系,明显存在单价高耗量多的不合理现象,因同一地区内供热企业煤炭单价差异较大,可参考地区内加权平均单价作为价格的统一计量标准重新核算。其它材料费用重点审核其发生的真实性、相关性,应扣除无关供热的材料费用支出,对于同一地区内配比严重失衡的企业,可进行重点审核。

(三)关于人工费用

供热属于季节性生产,年内人员变动较大。按照岗位职责主要分为生产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后勤人员。对于职工人数地方有核定办法的可以按照规定,如果没有核定办法可以参照同一地区内同类可比企业的平均水平确定。计入成本的职工工资,最高不能超过统计部门公布的当地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平均工资。相关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分别按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4%、2%和2.5%据实核算,未上交工会组织的工会经费不予计入成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比例和水平据实核算。

(四)关于期间费用

管理费用主要包括后勤管理部门为维持正常供热生产经营发生的相关办公费用等。应扣除与供热生产经营不相关的费用;相关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应作为审核重点,重点关注是否参照行政事业单位相关标准,以及相关费用的报销标准。财务费用主要指供热经营者为筹措生产经营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应按同期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支付的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扣除利息支出中高于以上标准的部分。

(五)关于供热面积

供热面积作为成本计量的主要权数,应重点核对计量面积的准确可靠性。供热面积收费应按照建筑面积,关注供热企业在收费过程中是否将部分用户收费面积标准替换为使用面积;对经营用热和生活用热划分是否正确;关于收费是否做到应收尽收,对于不能及时收费的片区是否采取积极措施;老旧小区收费中对于按照供热面积收费和按照热量消耗量收费的,如何对二者进行换算或者单独核算,《山东省供热能耗统计监测办法》中规定了关于单位面积耗煤量以及单位热量耗煤量,可以结合地方自身特点,调整适当的换算比例,并且按照规定标准加计热量损耗。

(六)关于增值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增值税税率的通知》(财税[2008]171号)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供热企业所需主要原料煤炭,增值税税率由13%调高至17%,而销售暖气的增值税税率为13%。同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8号)文件规定,供热企业向居民供热而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免征增值税,由于企业的销项税和进项税税率的不同,部分企业出现享受免税反而使进行税转出大于免缴的销项税,导致企业多缴纳税款。所以很多企业会根据企业运行情况自行选择享受还是放弃增值税免税政策,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进一步成本审核。

四、结束语

对供热企业成本的审核要坚持以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准确的核算,依据相关成本列支要求进一步规范,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到真实反映出企业的运营情况的,更加准确和合理的核定供热成本,确保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公益性。

作者:邢俊娥 单位:青州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1]郭向明,荆学亮.中小型企业供热成本核算刍议[J].北京:消费导刊,2007(13).

[2]罗丽娜.供热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

[3]彭涛,姜海波.浅谈供热企业成本管理[J].黑龙江:林业科技情报.2007(01).

篇3

当前,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激烈。在企业营销中,营销风险是必不可免的,这些风险的存在给企业的发展留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这就需要企业能够对营销风险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之下,去发展企业的经济。尤其在这个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环境之下,对企业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企业通过对风险的评估,使得企业对自己的经营战略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明确企业的投资方向。企业内控审计工作的实施,应用到企业风险评估当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企业固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剩余风险。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都需要企业内部审计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去做判断,使得企业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不打断的提高经济收益,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企业内控审计为营销管理所带来的影响

(一)现代社会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内控审计的协调

现阶段,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社会经济形势已经越来越复杂多样,这给企业的发展增添一定的挑战。那么,企业在发展中为了去应对挑战,就需要做好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使得企业在有效的管理之下得到一定的提升与进步。由于企业的管理制度是比较复杂的,这就需要在实际的实施中需要内控审计工作的帮助,从而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当前,内控审计工作已经被视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效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企业通过科学的内控审计方法的实施,从上到下监督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及时的发现问题,确保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完善发展。

(二)企业内部审计对营销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事实上,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是在为企业的营销工作做一定的服务。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恰好可以对营销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企业营销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它需要对企业营销战略进行制定,同时也需要对各种营销战略的实施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比较独立的工作组织,可以减少企业由于利益的发展而带来的外界干扰。同时,对营销管理工作进行公正的监督,在监督之下协助企业的营销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总结

篇4

一、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1.经济效益审计意识淡薄。国有企业内部大部分审计人员都是专业知识出生,因此对于财务会计以及内控都掌握得较为透彻。然而当前全球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审计工作也与网络信息技术接轨,但很多审计工作人员并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审计工作进行处理,并且相关意识不强。另外部分人员特别是管理层领导自身的经济效益审计意识较为淡薄,并未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这种意识的缺失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制约。

2.缺乏经济效益审计的统一评价标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自发展以来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正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目前并未形成一个统一化的标准评价体系,同时评价体系出现了一定的滞后,这就让评价体系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2]。首先评价指标并不能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达成一致,两者贴合程度不够,因此不能准确地将企业的实际竞争能力凸显出来。其次评价指标未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完整地体现出来。另外评价指标未突出现金流量的作用。

3.缺乏科学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尽管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具有较为丰富的时间方法,例如审阅法、观察法以及基本审计法等,但在实际审计过程当中并未将这些方法整合起来,换句话说上述方法过于零散化,并未构成一个方法体系,同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上述情况无疑加大了审计的实际风险。而在审计程序上并未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也给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4.缺乏审计人才。从国有企业内部情况来看专业审计人才的缺乏给审计工作的落实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它除了承载了普通的财务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审计对深层次问题进行剖析,这就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极高的专业性要求。但是相关人才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其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强化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若要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首先应该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进行强化。通过加大宣传让工作人员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观念的重要性,同时将这种意识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以企业文化为导向让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得以扩散。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下让工作人员将这种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带入到平时工作中并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及氛围从而推动相关审计工作有序进行[3]。

2.建立统一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从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形式来看主要分为国家标准、地区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在进行实际审计评价时部分国企可能会以私企标准作为参考,但事实上私企标准并不见得能与国企需求匹配,易出现偏差。因此国有企业应适当参考国际标准或结合客户需求构建出一些特殊标准来适用于实际工作。从宏观上来看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地区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应当统一化,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应对标准进行宏观调控从而构建出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3.制定科学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和程序。为了让国企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取得成效应当遵循以适应性、创新性、经济性以及系统性的等原则,让方法可与工作人员及其能力匹配并逐渐形成一个有规律性的方法体系,让各方法彼此间可相互穿插,产生互相作用。对于传统审计方法需进一步完善从而突破其局限性,这就要求加强财务数据管理,进一步提升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要充分发掘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当中的应用,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审计方法。在审计程序方面对监管给予强化,严格按照审计规范步骤进行并落实,让审计工作可有条不紊的实施。

4.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企业内部应该善于吸收各类人才并招揽部分复合型人才,另外可聘请相关专家组织成一个咨询委员会来优化人力资源。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行强化,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针对性培训加强其专业性知识,多组织交流会议让工作人员可相互吸收经验。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来增强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构建出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让审计工作水平可达到更高层次。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绩效管理,考核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是简单的任务管理,它是为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的,它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到不同的岗位,并且落实到每个员工的头上,从而可以了解个人绩效状况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改进和提高绩效,实现企业的高效运作。而中小企业在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很难设计出一套可行的绩效评估体系;或者即使有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但也由于种种原因很难于达到预期的效果。

1.中小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把绩效考核当作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对员工个体或团队工作绩效的回顾与评价系统。通过管理者和员工的努力来确定对员工的期望目标,考察员工的工作结果,以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以及工作产出能够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而进行的系统的管理过程。包括绩效定义、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强调对绩效的界定、测量、反馈和改进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是事前计划、事中管理、事后考核所形成一体的系统,而绩效考核只是事后考核工作结果。

1.2绩效考核指标设立不合理。论文参考网。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绩效指标是考核中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很多中小企业都在一味的追求指标的数量,而不是考察指标与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否一致,对提高公司的绩效是否有贡献,员工对这些评价指标是否有兴趣,而这些恰恰决定了绩效考核的有效性。

1.3绩效考核存在主观性。论文参考网。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尽管制定出了科学的评价体系,但是由于主管对于基层员工缺乏了解,容易以印象的好坏作为标准进行评价,从而忽视了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造成绩效考核结果出现偏差,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反而带来员工的不满。

1.4企业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绩效考核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实际上绩效管理是企业全体员工的事情,上至领导,下至员工,在绩效管理推进的过程中都承担着相应的绩效管理责任。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是协助各部门的工作,负责公司的战略目标分解后的监督执行情况。制定和修改公司统一的绩效管理制度,监督各部门评估工作的进行,并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培训。

1.5员工对绩效管理存在心理上的排斥。绩效评估使员工痛苦、灰心、失望,甚至沮丧。在考评后,员工几周内不能适应正常的工作,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做得比别人差。这是不公平的,而这种差距往往是由于工作系统本身造成的。为了改变这种评价结果,于是便出现了员工在绩效考核的自我评分中普遍接近满分,在互评中也抱着老好人的态度;在对于管理者的评议中,对那些职位高,与个人无利害冲突的领导给予高分。而对于那些职位略低,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的领导给予较低分数。

2.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

2.1更新观念。观念问题是中小企业实施绩效管理上最大的障碍和绊脚石,必须改变管理者的观念。绩效管理既是发现绩效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员工潜能的过程,通过绩效管理可以识别员工过去的工作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为什么有效或无效,如何改善无效行为,如何通过有效的行为发现员工的潜能。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2.2正确认识绩效管理是一个过程性管理、是一个PDCA的循环过程。完整的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执行、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等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都是环环相扣的,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最终绩效水平,而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已。因此,单纯的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是很难提高企业整体绩效水平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结果考核之前,要做好绩效计划的工作;在平时工作过程中,要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指导;在考核结果出来之后,管理者要与员工共同进行绩效面谈来分析问题、查找不足,进行绩效改进,推动员工素质的提高,实现组织目标。经过这样的一个闭环绩效管理流程,企业的绩效水平才会得到提升。

2.3 绩效考核体系要做到健全合理。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明确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时间、考核的形式,还要对考评结果的运用以及申诉、培训、选拔与任用等配套制度完备后才算是基本建立了健全的绩效管理体系。此外,应当注意企业在不同战略背景下、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绩效考核的目的、手段、结果运用等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

2.4营造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塑造基于能力和绩效的企业文化将更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要根据企业的文化氛围制定与之相融合的绩效管理体系,使二者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2.5加强沟通与反馈,确保考核的公平性。让员工与管理层都应该明确,绩效管理是一种双赢的过程,不是无休止地记录员工的各种毛病及违反规定的行为。为了确保绩效考评的公平性,就要注重加强沟通与反馈。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成本控制往往被放在重要的地位,而忽视了绩效管理中的沟通与反馈,而这一环节恰恰是绩效考核公平性的重要保证。通过沟通与反馈,使员工个体提高绩效,部门提高业绩,最终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论文参考网。

总之,中小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绩效管理方法。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客观的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解决方法,才能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斌.浅析中小企业绩效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半月,2009,(08).

[2]何正罗.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09,(01).

[3]熊苹.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6,(07).

[4]曹煦.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之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01).

[5]周毅.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和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05).

篇6

论文关键词: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性进一步加强,其服务对象、服务方法以及取得资金的来源等,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仍然沿用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务管理滞后且明显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痕迹。纯公益类的事业单位由于其社会定位和职能的特殊性,财务管理相对简单,与实际发展的复杂性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矛盾,急需改革并完善。

一、 纯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我国的事业单位林林总总,种类繁多,数量已达126万多个,有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纯粹公共产品,如基础教育、基础科研、计划生育、公共卫生防疫等;有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混合产品,即提供具有一定外部效益的准公共产品,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广播电视、医疗保健等。这类事业单位随着市场的不断介入,已表现出它的双重性质。本文所指的公益类的事业单位指国家为社会公益目的、保证和改善社会公众的基本生活、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主要用国家财政拨款财务论文财务论文,具有非营利性和公益性,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公用事业等活动的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尽管单位性质属于“纯公益”,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政府财力保障有限,探讨这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一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是否应确定为事业绩效最大化的问题。在西方,非营利组织选择的财务管理目标首先是财务收支平衡,其次是净收入最大化;也有的选择成本最小化、避免财务危机和净捐赠最大化。在这些选择中,无论是财务收支平衡还是成本最小化,其最终目的是净收入最大化。也就是说,净收入最大化必然对成本控制产生影响,也能体现收支平衡目标。因此,西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目标选择净收入最大化,更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二是究竟使用绩效最大化还是净收入最大化的问题。绩效是指在任何特定活动下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根据当前事业单位双重目标的特点,公益类事业单位不能仅仅强调满足于净收入最大化,更应同时重视事业单位提供服务或商品的质量和数量,它们向社会提供基础教育、基础科研、计划生育、公共卫生防疫、传统文化等产品或服务,对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收益是不可分割的,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笔者认为,以事业单位绩效最大化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更准确。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管理体制,我们在确定目标时,既要考虑法律赋予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性质和公共产品的属性,以事业发展为目标,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政府财力可能,将生存与发展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次要目标。因此,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目标应确定为:事业的发展和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种双重目标,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更好的服务是事业单位存在的前提,而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又是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双重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 二、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重点

根据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对滞后的实际,当前改革方向应主要从公共投入管理为主到以公共产出管理为主;从侧重单位财政、财务状况的短期流量分析层次到短期流量分析和长期存量分析并重,以防范财政风险。这就意味着在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以单位绩效最大化为先的前提下,财务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建立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上。为此我们应结合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在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政府会计的特殊性,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财务论文财务论文,以充分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一)构建事业单位绩效会计模式基础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除经营性业务收支外,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元化,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仅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存在大量隐性债务、资产虚高、不能准确地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等。因此,为便于进行效率考核,建议在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辅之以“权责发生制”,即对于资源的耗用即成本计算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双轨制,双重反映,而对于其他业务的核算,仍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一方面能保持事业单位和政府预算收支的一致性,以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确保按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正确计算各项成本,为绩效预算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二)探索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从西方国家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来看,对每个单位和部门来讲,主要是对其实施成果和其制定目标之间进行比较评价,评价其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评价其是否完成目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目标的确定又成为整个评价指标确定的关键。在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一般都会有几个主要的目标,每一个主要目标下又会有许多分目标,这些分目标都可以用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衡量,由于单位每个部门的工作、责任不同,所以各部门的评价指标都不一样的。在新时期,我们认为,事业单位在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重学习和创新指标。事业单位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决定了能否持续不断地提高竞争能力,能否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事业单位只有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提高经营效率,为社会与公众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最终实现持续增长。

(三)改革完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制度。

首先财务论文财务论文,应建立独立于事业单位的外部审计制度,使审计机关或其他鉴证机构以公正中立的身份,提供客观、公允的审计报告。同时应将审计报告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以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客观、公允地反映事业单位绩效和受托责任。其次,应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内容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使之包括审计报告、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基金财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要求披露的补充信息等五个部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及现金流量表这些主表及其附表组成;基金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和基金余额变动表及现金流量表组成,并确立事业单位基金、权益基金和受托基金,各自作为独立的财务报告主体。最后应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并建立更高效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

(四)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体系。

首先是要划分责任单元。责任单元是事业单位内部按责权统一的原则划分的相对独立的,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能反映经济责任情况的内部单位。划分了责任单元后,还必须建立起事业单位各部门、员工的信息沟通渠道,信息的收集、分享、交流是成功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保证,它包括调整计划、提供帮助,及时激励、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在反馈、沟通过程中达到了绩效监督的目的。事业单位根据反馈的结果对数据进行合理调整后,再将绩效核算的结果即绩效工资分配至部门,部门根据对员工的个人考核结果再发放至个人。其体现这一部分工资与员工个人的业绩、部门业绩以及单位业绩相结合,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分配的竞争和激励作用。 同时基于事业单位绩效会计核算模式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单位从上到下都要对其有充分的了解和认同。

单位:国家农业标准化监测与研究中心(黑龙江)

篇7

【论文摘要】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却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首先综述了融资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同时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现行的融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改善的思考与不同发展阶段应当采取的融资策略。

一、引言

当今世界,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已成为或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将通过对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样本数据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条件,了解我国融资结构是否对融资成本、进而对企业绩效所产生的影响。

二、融资结构与经营绩效的概念表述

融资结构,也称资本结构,它是指企业在筹集资金时,由不同渠道取得的资金之间的有机构成及其比重关系。绩效是一项工作或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从活动过程中得到的所有结果。

1、国际上资本结构对绩效影响的理论研究

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主要由三种理论观点构成。(1)资本结构无关论。该理论于1958年提出。理论认为,企业所有证券持有者的总风险不受其资本结构影响。无论企业筹资组合如何,企业总价值均保持不变。(2)仅考虑所得税时的理论。该理论于1963年提出。将所得税纳入考察后,由于负债利息的抵税作用,使公司价值会随着负债融资程度提高而增加,最佳资本结构几乎是100%的负债结构。(3)米勒模型。1977年由米勒教授提出。米勒模型的基本点是:有负债公司的价值等于无负债公司的价值加上负债所带来的抵税利益。而抵税利益的多少则视各类所得税的税率而定。

权衡理论:也被称作最优资本结构选择理论,认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选择就是在负债的抵税收益和破产成本现值之间进行权衡的理论。权衡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比切克和梅尔斯(robichek and myers)指出:企业资本结构的最优水平处在负债权益比的边际税收利益现值和边际破产成本现值相等点上。此外,他们认为在没有税收时,尽管不存在负债权益比的惟一的最优点,但也不应该超过某一最大可能点;在存在税收时,企业负债权益比有一个最优点或最优范围。

优序融资理论: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美国学者梅尔斯(myers)和马吉洛夫(majluf)的共同提出。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现金流。由于内源融资不需要与投资者签订契约,也无需支付各种费用,所受限制少,因而是首选的融资方式。其次是低风险债券,其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可以忽略。再次是高风险债券,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发行股票。

2、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的联系

任何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的选择都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背景下进行的,单个企业选择的具体融资方式可能不同,但是大多数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却具有某种共性,如以银行贷款筹资为主或以发行证券筹资为主。

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市场化程度不同,不同类型国家企业融资的模式也不同。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为主导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及德国为代表的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导的模式。

我国资本市场1992年设立,经过十几年时间的发展,资本市场规模有所扩大,但是还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我国中小企业更依赖于负债经营。负债水平是否适度是相对于一定宏观经济背景、政策环境和企业经营效率而言的,取决于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等多种因素,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三、融资结构的国际比较

通过以上的阐述,对融资结构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下是一些典型国家之间的数据比较。首先,是发达国家融资结构比较。从相关数据统计得到,美国:内源资金占75%,外源资金占25%,其中13%来自金融市场,12%来自金融机构。日本:内源资金占34%,外源资金占66%,其中7%来自金融市场,59%来自金融机构。德国:内源资金占62%,外源资金占26%,其中3%来自金融市场,23%来自金融机构,其他来源占12%。

1、从美、日、德三国企业融资结构对比中可以看出,美国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内源融资, 在其外源融资中,证券融资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与美国证券市场极为发达有着相关的原因; 德国企业的内源融资比重较高,这与美国企业类似,但在其外源融资结构中,德国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日本企业外源融资的比重高达66%,而在其外源融资中,主要是来自银行的贷款,其证券融资的比重只有7%,银行贷款在企业总资金来源中占到了59%的份额。可见,从外部资金来源来看,美国企业主要依靠证券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也占了不小的比重,而日本和德国的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

2、虽然各个国家的融资结构存在差异,但是以上国家融资方式选择基本上与梅尔斯和马吉洛夫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吻合,即企业的融资选择顺序是内源融资-外部债务融资-外部股权融资。

再看一下发展中国家的融资结构:

1980-1987年,韩国:内部融资占19.5%,股权融资占49.6%,长期债权融资占30.9%,内部融资变化率为7.6%。

1983-1987年,泰国:内部融资占27.7%,内部融资变化率为23.1%。

1984-1988年,墨西哥:内部融资占24.4%,股权融资占66.6%,长期债权融资占9.6%,内部融资变化率为14.9%。

1980-1988年,印度:内部融资占40.5%,股权融资占19.6%,长期债权融资占39.9%,内部融资变化率为-12.6%。

1983-1987年,马来西亚:内部融资占35.6%,股权融资占46.6%,长期债权融资占17.8%,内部融资变化率为-7.7%。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间企业杠杆率存在很大差异。总体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杠杆比率比发达国家要低。发展中国家内部融资比率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普遍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外部融资结构上利用股权融资的比率要大的多。

四、分析结论以及阐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

1、结论

按照理论,在存在企业所得税时,负债会增加企业的价值,较高的财务杠杆比率可以提高公司绩效。结果的现实意义在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负债水平造成对企业绩效是起着正作用,因而对其并不需要降低负债水平,但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企业权益性融资,以降低高负债所带来的高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的总体绩效。但是,企业应当采用股权资本筹资还是负债资本筹资,这个要多方面考虑,不能仅仅认为负债就是最好的。

负债融资固然可以给企业带来抵税方面的收益,并且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来提高权益报酬率。但是随着负债融资数量的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破产成本也随之增加。因此,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本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适度负债,而绝非负债越多越好。

内部融资的企业自有资金的实力是否雄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为,第一,自有资金越雄厚,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就越强。第二,对于这部分资金,企业管理当局具有充分的调度权,因此也可以增加企业的财务灵活性。第三,可以增加企业筹资的弹性。当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而外部融资的约束条件过于苛刻时,充足的自有资金不至于使企业丧失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所以,资本实力的增强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内部融资应当成为企业融资的首选方式。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

与大多数企业一样,中小企业的融资来源主要也是分成两大类,一是权益资金,二是债务资金。

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上的不确定性大、承受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弱等制约因素,加上自身经济灵活性的要求,其融资与大企业相比存在很大特殊性。

(1)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比大企业更多地依赖内源融资。

(2)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中小企业更加依赖债务融资,在债务融资中又主要依赖来自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

(3)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表现出规模小、频率高和更加依赖流动性强的短期贷款的特征。

(4)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加依赖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设备租赁等来自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以及民间的各种非正规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融资结构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初创时期,由于受到规模和业绩的限制,中小企业一般很难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因此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及自身积累。进入成长期后,由于企业规模得以扩大,企业的经营走上正轨,经营业绩日益提升,在这一阶段,中小企业为扩大生产,会更多地依靠外部融资,特别是外部金融机构的贷款。于是,中小企业会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各项制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金融机构惜贷情况。在成熟阶段,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售状况稳定,财务状况良好,业绩增长,内部管理制度也日趋完善,企业的社会信用程度越来越高,这时企业会相对容易地获得债务资金。

五、提出融资组合效率和不同时期融资策略的设想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了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存在的特点,得出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负债水平对企业绩效的正作用,因而对其并不需要降低负债水平,但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企业权益性融资,以降低高负债所带来的高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的总体绩效。

1、融资组合效率的设想

鉴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特点,参考发达国家的做法,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推动债权融资市场的多元化。通过发展专业化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发展融资租赁业,这是企业进行长期资金融通的一种有效手段。一般来说,企业进行融资租赁的成本比贷款低、风险较小,而且其方式灵活、方便,比长期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受较少限制。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很欠缺,租赁公司的规模很小,融资租赁的金融杠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有就是要促进融资的创新,可以考虑降低企业债发行的门槛。

(2)建立多层次的的资本市场。无论债权融资还是股权融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具有筹资、分散风险的作用。其中股权融资具有更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

2、对于不同时期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的设想

中小企业在各发展阶段应该选择理性的、适当的融资策略,防止企业因融资不慎导致财务状况恶化。

(1)创业期的融资策略。由于初创时企业风险很大。因此,企业可以选择股权资金、创业基金、天使投资以及抵押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尽管资金成本很高,但是企业可以通过进入孵化期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从而稀释资金成本。

(2)成长期的融资策略。一般来说,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顺应社会技术进步,通过新技术创造新产品,进而开拓新市场。中小企业在成长期的发展迫切需要打通融资渠道,企业可以着手在资本市场上寻求资金的支持。此时企业的赢利能力很高,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会降低借贷的门槛。当然,在该阶段企业应严密监控各项财务指标,一旦出现预警信号,要及时采取措施。

(3)成熟期的融资策略。进入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市场细分,满足顾客的特定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等方式来填补空白市场的需求以获得生存的机会。成熟期内,中小企业拥有相对丰厚的自有资金,去银行或者其他机构融资非常容易,而且成本也相对较低。此时的企业要思考战略投资的问题。由于原有的业务已经发展成熟,而新业务还没有为企业贡献利润,此时企业的赢利能力已经大不如前,所以,此阶段的企业获取发展资源时,尽量使用自有资金少负债。

(4)扩张期或衰退期的融资策略。随着中小企业从成熟期逐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此时中小企业要通过制度创新,运用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改革形式及新的管理方法。合理地进行投资,并谨慎地进行资本运作,就能有效地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小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如果此时的中小企业没有很好的把握时机,将逐步进入衰退期。

【参考文献】

[1]刘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现实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胡竹枝.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供求,效率与机制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陈晓红、黎璞.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南大学商学院,2001.(上接第48页)理机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3、建立以“内部审计准则”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体系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机构不再是作为国家审计机关的附属机构对企业进行监督,而是企业内部管理自我约束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仅接受国家审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因此,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应建立起以“内部审计准则”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扭亏的重要内容。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验来看,内部审计是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建立、完善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包括哪些行为应当设立内部审计制度、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下内部审计制度的设立与运行是否有所不同、企业规模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影响、国有独资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如何与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的检查相配合等问题,使得内部审计制度能更好地为企业和市场服务,而不仅仅只是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建设中一项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实施手册.大恒电子出版社,2001.

篇8

论文关键词:CFO,角色,会计,战略

CFO承担的越来越多的董事会的责任使其有资格成为CEO,从近几年的调查来在全球知名企业中有三分之一的CEO是从CFO发展而来的,并且这个比例还在增长,如惠普公司的罗伯特·伟曼(Robert Wayman)、家乐福的琼斯·杜丹、毕博公司的哈里·尤等(Harry You)。图1是CFO和高管团队其他人员的行为指南。

·法律部负责人

·人力资源部 ·财务部负责人

负责人 ·市场部负责人

·计划部负责人

·人力资源部

负责人

·CEO/COO

·计划部 ·财务部负责人

负责人

·财务部负责人

·公司所有者

·CEO ·投资者

·董事会 ·债权人

·法律部负责人

·法律顾问

图1 CFO的十种角色

一、会计、税收政策角色

先从会计核算开始,因为这是CFO的传统职责。CFO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带领财务部门实现公司的财务目标。但是CFO不但需要会编制几套会计账簿,一套编制的目的是为纳税,一套编制的基础是普遍公认的会计准则,一套编制的目的是为内部决策所用,除此之外CFO还要有清晰地和税务审计师、股东和公司其他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的能力。通常CFO和CEO一起为股东分析公司的财务业绩。

二、资本结构和成本控制角色

CFO也要负责筹募公司发展所需的资金。为了企业的良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他必须计算出公司的债务权益比即公司的资本结构以此来降低公司的资金的加权平均成本,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公司的企业价值。企业融资最困难且最复杂的决策之一就是确定公司的资本结构,Modigliani and Miller也是因为做这个课题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许多决策很难做出,如一个公司的债务和权益资本该如何组合,债务资本中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又如何分配战略,是否应该使用项目去融资,利率应该采用固定利率还是可变利率,债务是否应该从国外借,债务是可立即偿还的还是可转换债券,长期债务是有优先偿还权的还是仅仅持有到期的?

三、投资角色

投资决策推动公司的发展。这主要由公司的CFO和其他的管理人员尤其是相关部门的业务主管进行评估决定,投资包括合资企业的对外投资、兼并和收购,也包括公司内部的投资,如购买新的生产设备等。对这些项目的评估主要采用净现值方法(NPV),首先预测一个项目的预期自由现金流量,然后减去每年运营成本的折现值,并减去出示投资金额,由此得出的数字称为项目的净现值,净现值是对股东财富增量的估计,因此CFO必须熟悉这些计算的方法。但是他也必须知道当前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税法对这个项目投资决策的影响。同时CFO也可以使用实物期权分析来评价项目投资的可行性,这与净现值相比更具有灵活性。因为净现值是有缺陷的,管理人员通常忽略当净现值为负值的时候。每一个项目的净现值通常都被低估,只是数量多少的问题。

在大多数大型且资本密集型的公司中,只有非常大的项目才会采用净现值的分析方法。其他的要么用于对环境、健康和安全等没有经济理由的分析,要么按管理层的判断进行预算。有研究发现通过专注于资本效率CFO可以减少资本支出计划的10%—25%,但这中永恒不变的是不降低对顾客的产品或服务质量和数量。因此,资本效率的研究也是CFO的十大工作之一,CFO有效的提高了资本效率将会提升公司的价值。

四、预算和业绩评价、激励计划

绩效测量和激励设计一般由CEO和CFO负责,当然要有人力资源部主管进行汇报怎么写论文。Monitor研究发现股东的总回报与传统的每股收益或每股收益增长没有或者很少有联系。例如,1998年10月英特尔公司宣布其盈利增长了19%,但是它的股票价格却下跌了6%。为什么?经过调查发现多数人预期它的盈利将增长24%,因此,当英特尔公司的盈利没有达到这个预期值时,所以它的股票价格下跌。十大角色中的一个就是强调CFO在制定内部管理团队的业绩期望时要尽量与现实贴近。这样可以保证激励计划能得以实现。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价值管理战略,提升经营内涵作为绩效评价的原则。CFO可通过平衡计分卡等手段进行业绩评估。业绩管理是各管理层理解与贯彻企业长期战略的重要保证,能确保各业务单元的目标与总部协调一致。

五、风险管理

CFO最重要的角色是公司的风险管理。它涵盖了一系列的风险,从外汇风险到财产和意外伤害保险。这对金融机构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必须要控制信用风险、利率波动的风险及其本身业务的风险。巴林银行在1994年破产时其设于香港的政府债券交易是导致其风险管理体系的失败问题之一。风险管理是十大角色中的一个重点领域,关注风险管理,可以实现减少风险并最大限度的提高公司的价值的目标。CFO必须要转变风险管理的思维方式,选择最佳的顾问,并建立最大化的风险管理政策。

六、小结

正如我们看到的一样,现代CFO的角色是全面的,涉及到很多且一些是相当复杂的决策,它们可能是相互联系的。例如一家公司有太多的债务可能要错过一个良好的投资机会,即资本结构的决策可能影响投资决策。如果公司有一个有效的套期项目,但是同样数量的债务可能不会影响投资决策。结合这些复杂的管理和会计方面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税收政策尽量减少税收是CFO的工作之一。财务部、计划部、设计部、人力资源部、法律部等的负责人向CFO汇报工作。与此同时CFO向CEO汇报工作,CFO通常是董事会成员。他还必须处理好公司与外部的关系,如审计部门、税务机关、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等。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EVA考核; 会计信息真实性; 国家持股程度; 持股政府层次

【中图分类号】 F2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7-0060-05

一、引言

2015年9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国企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五大重要改革措施。绩效考评作为企业资本管理的重要工具,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2009年12月28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22号《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对央企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开始引入经济增加值(EVA)指标,随后地方各级政府也都陆续引入EVA进行国企经营业绩考核。引入EVA考核的重要目的是回避会计利润考核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保障会计信息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那么,引入EVA考核是否真的提高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国家持股比例和持股政府层次对EVA的会计信息真实性保障功能有何影响,都是亟须研究清楚的问题,因为弄清这些问题,对于坚持或完善EVA考核制度,有效实施国有资本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EVA考核的经济后果研究,国外主要从企业价值角度进行研究,Hamilton et al.[1]研究发现相对于未实施EVA考核的企业,已实施EVA考核的企业其投资回报率经风险调整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Richard et al.[2]发现股票收益率与公司的EVA值呈负相关关系。国内关于EVA考核的经济后果研究则主要从企业投融资行为和企业价值角度展开,常晓筱[3]发现国企政策性负担越轻、预算软约束水平越高,EVA对其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越显著;杨晓舒[4]发现EVA通过融资成本影响融资行为是存在的,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汤谷良[5]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四家央企从制度设计、管控能力、行业特点、文化理念对EVA的制度后果影响进行了研究;王美云[6]建立DEA模型研究发现国企的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国有控股比例和创新能力对EVA考核实施效果影响显著;池国华等[7]发现EVA考核提升企业的价值主要通过抑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形式实现。

上述可见,对EVA考核是否保障了国企会计信息真实性,国家持股比例和持股政府层次对这种保障作用的影响还未有人研究。本文以公司治理、市场竞争、政治关联等理论为基础,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研究主要贡献是:证实了EVA考核的会计信息真实性保障功能,揭示了国家持股比例和持股政府层次对这种保障功能的影响机理,丰富了EVA考核经济后果的研究文献,对政府如何通过管好资本以治理好国有企业有理论支持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实施EVA考核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EVA考核以经济利润为基础,相比传统的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的绩效考核,EVA考核有更多的信息含量[8]。在绩效考核过程中,综合考虑了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会计成本、经济成本,而且在EVA指标核算过程中,避免了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进行绩效考核而易于被管理层操控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

实施EVA考核前,国家对企业管理者的业绩考核以会计利润为核心,以净利润为相关指标的计算起点,其计算简便,考核指标易分解至各个部门、各个员工,以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但是由于传统会计利润指标易受管理层操控[9],结果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无法保证,不能真实、公允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情况。

EVA指标计算,以经济利润为基础,充分考虑利息支出、研发费用、无息负债、在建工程等项目的影响并据以调整经济利润,一方面可鼓励企业更多地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减少企业的短视行为,促使企业管理者服务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减少对会计利润的依赖,可减少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优化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保障环境,减少绩效考核中的噪音[10]。因此,实施EVA考核后,国企的会计信息真实性会有所提升。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1。

H1:EVA考核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国企的会计信息真实性。

(二)国家持股程度对EVA考核的会计信息真实性保障功能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中,由于股东与管理者在利益诉求上的不一致,导致了委托问题的产生[11]。在我国国企中,国家股权由中央和各级政府及其各主管部门直接持有或受以上政府部门委托由各类机构行使股东权力。

当国家持股比例较低时,国家股股东无法对公司经营与决策施加有效影响,从而国家的利益诉求易被大股东忽视,国家无法强制要求企业实施EVA业绩考核,国有股东以外的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仍然更多地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公司管理层粉饰财务报告的动力和压力会更大,会计信息真实性保障会更难。

当国家持股比例提高到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程度时,EVA考核就可能有效实施,就能有效发挥EVA考核的保障会计信息真实,而且,这时的国家股股东与其他大股东形成一种股权制衡状态[12],管理层发生舞弊行为或与控股股东串通舞弊的可能性降低,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被发现的风险会增加[13]。因此,这种状态下,公司会计信息真实性可能会得到最为有效的保障。

当国家持股达到控股状态时,虽然政府能够在这些企业中有效推行EVA考核,但是,由于国有股东只是一种拟人化的股东[14],且国有股权只能通过层层的委托实现[15],对公司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可能会比较虚弱,企业管理层的自由裁量权会增加,加之连任和晋升的动机驱动,操控会计业绩甚至EVA的动机会更强、实现会更加容易。这种情况下,EVA考核的会计信息真实性保障效能可能会降低。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2。

H2:国家实施EVA考核后,国家持股程度与会计信息真实性呈现非对称的倒U型关系。

(三)国家持股企业的政府层次对EVA考核的会计信息真实性提升效果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在我国,国家持股企业的政府层次可分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个层次,不同持股层次相应的企业分别称为中央企业(以下简称“央企”)与地方企业。央企最终控制人为中央政府,较之于地方企业所受监管约束更为严格,受到中央政府高度的监管,且央企是中央政府保证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等战略安全的重要防线,央企的运行状况对国民经济也有重大的影响。央企由于所受社会关注度较高,为了自身名誉与社会信誉,将企业的发展置于更高位置,中央政府在战略安全、宏观经济调控等的考虑下,也会加强对央企的监管,在中央政府、社会各界、企业自身三方面的努力下,央企的盈余管理行为可操纵空间更小,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也更小,因此,央企实施EVA考核前,其会计信息真实性已达到一个较高的高度,实施EVA考核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提高效果可能不很显著。

地方企业的最终控制人为地方政府,其政治目标主要是提高经营业绩以提高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同时实现一系列的地方政府经济指标,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强化地方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16],结果可能会导致地方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较低,实施EVA考核后,可能会缓解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动机,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可能会显著提高。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3。

H3:地方政府持股企业,实施EVA考核后,会计信息真实性提高更加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5年至2014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以下原则对样本进行了处理:(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2)剔除ST或*ST的上市公司;(3)剔除数据不足十年的样本;(4)剔除国家持股比例等于0的样本。经过上述依次剔除,本文总计得到411家样本公司。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深圳国泰安公司的CSMAR数据库。

(二)被解释变量的度量

操纵性应计利润是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常用衡量指标,本文以常用的修正Jones模型作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计量模型,可控性应计利润额(DAi,t)计算公式为:

DAi,t=TAi,t-NDAi,t (1)

其中,DAi,t表示在第t年经资产总额调整过的可控性应计利润额;由于DAi,t、TAi,t、NDAi,t有符号方向,为避免相关盈余管理正负抵消,本文采用DAi,t、TAi,t、NDAi,t的绝对值衡量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性。

(三)解释变量的度量

1.是否实施EVA考核的度量

本文以2010年为EVA考核是否实施的时间点,2005年至2009年未实施EVA考核,2010年至2014年已实施EVA考核,设置了EVA考核的哑变量。

EVADUM=0 未实施EVA考核

EVADUM=1 已实施EVA考核 (2)

2.国家持股程度的度量

本文参考关于参股、实施重大影响、相对控股和绝对控股的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国家持股比例区间为(0,15%]的国企为国家持股比例较低,以国家持股比例区间为(15%,45%]的国企为国家持股比例中等,以国家持股比例区间为(45%,100%]的国企为国家持股比例较高。以国家持股比例较低即(0,15%]作为参照变量,设置两个虚拟变量。

3.国家持股的政府层次的度量

本文国家持股的政府层次分为中央持股和地方持股,以中央政府持股作为参照变量,设置虚拟变量,将中央持股变量取值为0,将地方持股变量取值为1。

Level=0 中央政府持股

Level=1 地方政府持股 (3)

(四)模型的构建和变量的设定

为了验证H1,本文参考借鉴池国华[7]、武宁[17]等的研究,建立如下模型进行检验:

其中,被解释变量会计信息真实性以可控性应计利润额DA表示,解释变量为实施EVA考核哑变量,其余控制变量含义详见表1。

(五)进一步研究

为验证H2,并进一步检验国家持股程度对EVA考核的会计信息真实性保障功能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如下模型进行检验:

其中,本文为研究国家持股比例程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在模型中引入了EVA考核实施的哑变量和国家持股程度的交乘项EVADUMi,t×RNSi,t,以检验在是否实施EVA考核与国家持股比例程度双重作用下如何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为验证H3,并进一步检验国家持股的政府层次对EVA考核的会计信息真实性提升效果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如下模型进行检验:

其中,本文为研究国家持股的政府层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在模型中引入了EVA考核实施的哑变量和国家持股的政府层次交乘项EVADUMi,t×Leveli,t,以检验在是否实施EVA考核与国家持股的政府层次双重作用下如何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为国企是否实施EVA考核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影响关系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从中可看出,已实施EVA考核企业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平均值为0.210361,低于未实施EVA考核企业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平均值0.232471,但实施EVA考核企业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极小值、极大值、标准差、方差均略大于未实施EVA考核企业。结果初步表明,实施EVA考核,整体上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性,达到了EVA考核的初衷,但部分公司的会计信息真实性有所降低,未实现考核目标。

(二)多元回归分析

1.EVA考核对国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影响

表3报告了是否实施EVA考核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回归结果。从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与EVA考核的哑变量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0.033,在显著性检验过程中,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与EVA考核的哑变量显著相关,在1%的水平上显著。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与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净利率呈正相关关系,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分别在1%、5%、5%的水平上相关。结合上述回归分析可知,国家实施EVA考核有利于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中的部分样本企业于2010年前作为试点企业进行了EVA考核试验,导致研究结论可能存在噪音,但是,由于试点企业的数量较少,这种噪音对本文研究结论的显著性并不产生重大影响。

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过程中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整体检验效果较好,自变量的VIF均分布在1.05到1.09之间,自变量的容差值均显著大于0.1,表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

2.国家持股程度对EVA考核的会计信息真实性保障功能的影响

表4报告了国家持股程度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回归结果。从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与EVA考核的哑变量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0.040,在显著性检验过程中,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与EVA考核的哑变量显著相关,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国家实施EVA考核可提高国企的会计信息真实性,验证了H1。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与国家持股程度(中等持股比例、高持股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且回归系数近似,表明国家持股比例在中等持股比例、高持股比例阶段会计信息真实性下降,但中等持股比例和EVA实施哑变量的交乘项(EVADUM×RNSMiddle)与中等持股比例的回归系数相比显著降低,表明国家持股比例在15%~45%时,实施EVA考核可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性;而高持股比例和EVA实施哑变量的交乘项(EVADUM×RNSHigh)与高持股比例的回归系数相比显著提高,表明国家对企业能够形成控股或者绝对控股时,实施EVA考核并未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性,验证了H2。

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过程中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整体检验效果较好,自变量的VIF均分布在1到5之间,自变量的容差值均显著大于0.1,表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

3.国家持股的政府层次对国企实施EVA考核后会计信息真实性提升效果的影响

表5报告了国家持股的政府层次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回归结果。从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与EVA考核的哑变量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0.030,在显著性检验过程中,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与EVA考核的哑变量显著相关,在1%的水平上显著,再次验证国家实施EVA考核可提高国企的会计信息真实性,验证了H1。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与国家持股的政府层次呈正相关关系,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地方政府持股的企业相对于中央政府持股的企业,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性更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与EVA考核哑变量和国家持股政府层次交乘项(EVADUM×Level)的回归系数为-0.004,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国家实施EVA考核后,地方政府持股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性提高,中央政府持股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性并未显著提升,验证了H3。

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过程中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整体检验效果较好,自变量的VIF均分布在1到5之间,自变量的容差值均显著大于0.1,表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进行了敏感性测试,使用审计意见类型替代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审计意见类型分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五种类型,对上述五种审议意见类型分别赋值为10分、8分、6分、4分、2分,将审计意见类型替代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对国家持股与审计意见类型进行回归分析,所得回归分析结果与本文的结论不存在实质性的重大差异。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国家实施EVA考核后,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性提高;实施EVA考核后,国家持股程度与会计信息真实性呈非对称的倒U型关系;实施EVA考核后,地方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性显著提高,中央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性提高不显著。因此,国资委为有效地进行资本管理,一方面可坚持并完善EVA考核制度,逐步扩大考核对象范围,特别是在地方国企中实施EVA考核,提高考核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国家持股比例,形成有效的国企股权制衡机制,夯实国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可靠保障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 JANET HAMILTON,SHAFIQUR RAHMAN, ALICE C. Lee,EVA:Does Size Matter?[J].Review of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licies,2009,12(2):267-287.

[2] STEPHEN S,RICEMAN, STEVEN E CAHAN,MOHANLAA.Do Managers Perform Better Under EVA Bonus Schemes?[J]. Europen Accounting Review,2002,9(11):33-45.

[3] 常晓筱.政策性负担、预算软约束对EVA治理过度投资效应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 杨晓舒.经济增加值考核对上市央企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 汤谷良,戴天婧.中央企业EVA评价制度实施效果的理论解释[J].会计研究,2015(9):35-43.

[6] 王美云.上市国有企业EVA评价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 池国华,王志,杨金.EVA考核提升了企业价值吗?――来自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3(11):60-66.

[8] 罗姝.EVA及其信息含量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 倪敏.基于EVA与会计利润对比的上市公司价值创造分析[J].财会月刊,2012(8):9.

[10] 池国华,李昕潼,李昭英.政府干预背景下的EVA考核、金字塔股权结构与过度投资――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务研究,2015(6):90-96.

[11] 费方域.两权分离、问题和公司治理[J].上海经济研究,1996(8):43.

[12] 黄祖辉,孙永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12):24.

[13] 景晓青.股权制衡度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4] 朱长春.公司治理标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56.

[15] 王荣.国有股权形式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篇10

关键词: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强化,融合

 

一、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概述

审计成果是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依法独立进行审计监督、充分履行审计职责的过程中取得的工作成绩。审计成果可以存在于审计工作之中,也可以通过音像、书面等形式表现出来。毕业论文,融合。审计成果运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被审计对象不是就问题改问题,而是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二是审计意见和建议被领导采纳后,通过完善制度、修改政策,让未审计对象对被查处的问题进行对照分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要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发挥作用,就必须有审计成果利用途径。根据审计结果的不同,审计成果利用的途径通常有高层批示、职能部门采纳、联系会议采纳、移送处理、公示或披露、提请责任追究。

二、推动内审成果运用面临的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因宣传力度跟不上,加之受传统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影响,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对审计成果运用重视不够,从而造成屡审屡犯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不论是有关领导还是审计人员,往往认为审计工作就是查找问题,提出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便已经完成审计任务,运用、转化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副产品”。直接表现为相关单位和人员存在重审计决定的落实,轻审计建议的采纳;重查处问题,轻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重审中监督,轻审后督查整改,导致了审计年年搞,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

(二)审计成果质量不高

内审工作涉及面广,对内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受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限制,导致审计成果内容较贫乏、操作性不够强,使内审工作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三)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从目前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环境看,一是后续保障能力较差,二是成果利用缺乏连续性。

充分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应重点关注审计结论落实执行情况。目前,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在审计成果产生与利用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衔接过渡,在对违法违纪问题的处理时,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起顺畅的协调配合关系,因此,审计执法往往是“只打雷不下雨”。

三、进一步扩大内审成果运用的措施

内部审计成果利用是需要领导的重视和广大员工的理解和支持的。同时,还需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内审队伍,才能从根本上予以改观。

(一)强化后续审计,落实审计成果

后续审计是指内部审计部门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而实施的审计。后续审计是完成前期审计工作后继续进行的追踪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审计成果,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步骤。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加强后续审计,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纠正措施,确保审计成果得到落实。

(二)提高认识,创造审计良好空间

良好的审计环境是审计成果运用转化的沃土,内部审计成果是领导层全面、准确了解内部情况,掌握全局,制定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首先,领导重视是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推手,内审成果运用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领导有批示,各职能部门也就会遵照执行、认真整改;其次,职能部门理解是促进审计成果转化的关键,内审部门要加强与审计对象的信息交流,充分向审计对象宣传审计工作的性质、任务、要求,取得其对审计的认知、理解和支持;最后,内审部门转变思想观念,是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的前提,内审人员一方面要树立宏观意识,将审计成果的运用看作是发挥审计监督建设性作用的一项大事来抓,另一方面要注重时效,充分运用各种载体,迅速快捷地转化审计成果。

(三)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审计整改

通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制度,打破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局限,将审计成果的运用扩大到决策层、其它部门和考核工作。

一是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报告制度。企业在收到内外部审计决定或审计处理意见后,组织有关部门认真进行研究,落实审计意见。在规定期限内编制审计整改工作方案,汇总审计整改结果,审计整改工作方案的内容包括整改责任部门、责任人、拟采取的整改措施、整改工作完成时间等;审计整改结果的内容包括审计决定或处理意见的落实情况,审计建议和意见的采纳情况及采取的改进措施,尚未整改到位的原因及限期整改计划等。

二是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为确保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公司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跟踪检查机制,强化审计回访或后续审计。通过有效的跟踪检查,督促被审计单位全面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考核制度。为保证审计整改效果,公司进一步加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考核,把审计整改情况列入评价领导班子履行经济责任和考核单位年度经营业绩的内容。对整改不及时、措施不得力、拒不整改、屡查屡犯的单位,与单位领导班子绩效薪金挂钩,并按照公司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毕业论文,融合。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提高工作成效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企业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将审计整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听取审计整改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整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督促落实审计处理意见和审计决定。健全完善审计整改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抓好责任落实,落实工作措施,形成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做到层层有责任,环环抓落实,确保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完善内部控制,强化长效机制。针对反复出现、屡审屡犯的问题,充分吸取教训,全面查找经营管理薄弱环节,深入研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毕业论文,融合。完善规章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在涉及企业重大经营决策、重大经营风险、重要管理事项、重点控制环节和大额资金支出等方面,落实管理责任,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防范经营风险。毕业论文,融合。

(五)提高审计质量,扩大审计成果的运用份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保证审计质量是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关键。

一是加强审计过程质量控制。毕业论文,融合。从审计项目立项和编制计划、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实施过程,到审计报告的撰写,应建立统一的客观的可操作的内审评价系统。毕业论文,融合。该系统要突出“客观性”原则,尽量使用量化标准,使审计成果更加规范、客观。

二是提高内部审计的层次,实现内部审计从以合规审计为主,向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性审计为主转变,从促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效益出发,促进加强经营管理和服务宏观调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提升审计成果的价值,扩大审计成果的运用分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筑牢“防火墙”,当好“保健医”。

三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成果的运用水平与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关系不言而喻,因此,各审计组织应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保证审计人员随时掌握与更新履行其职责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并不断提高熟练程度。

参考文献

[1]贵州电网公司.电网企业内部审计管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陈新环.企业内部审计项目管理规范操作[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3]石贵泉.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