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会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6:5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会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绿色会计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又称为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最主要的计量单位,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开发、防治等支出成本进行计量和记录,同时对维护环境和进行开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化、合理化地计量和评估,进而实现对环境绩效以及相关活动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的新兴学科和方法。绿色会计在发展过程中综合运用经济学和会计学的相关知识,以科学有效的价值管理为手段,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相统一的最终目的。作为会计学的延伸与发展,绿色会计是会计理论与环保问题相结合而催生出的,其与现代意义上的会计学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由于环境和资源利用等问题,致使绿色会计具有差异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绿色会计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会计的发展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绿色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对其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其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会计,这对我国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绿色会计因其实施的效果需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才能显现,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以追逐利润为主要目的,其不惜以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实施绿色会计的计量与评估,这给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带来了困难;最后,低碳经济下的经济总量仍然是目前衡量我国各级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往往忽视低碳经济绿色会计的作用,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动力很小。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我国绿色会计在发展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二)绿色会计重视程度不够。
绿色会计以宏观经济作为发展理念,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其本质是以环境保护为视角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主要计量企业的经营绩效。其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目前对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主要来自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我国经济在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同时是以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长期以来,政府和企业并没有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味追求经济的高效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绿色会计更加注重环境效益,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必须要使得政府和企业支出额外的资金,这是企业和政府不愿看到的,两者并没有真正地将绿色会计运用到经济发展上,对其没有真正的重视。
(三)绿色会计的实施缺乏规范与完善。
我国目前对绿色会计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在相关制度设计与实施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这使得在日常的会计实务中没有完全对绿色会计的要素进行规范,相关的制度与准则很不到位,其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企业的会计行为具有信息不完全性,没有对外披露所有的会计实务,这就很难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其次,目前相关性的法律法规还处在酝酿期,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绿色会计的实施,保障力度不够也是其难以全面实施的重要原因;最后,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很多企业往往忽视环境效益而只追求经济利润,其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与绿色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也给绿色会计的推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缺乏监督。
对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严格的监督是保证其顺利实施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我国相关的监督机制很不健全,企业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在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真实性与公允性。由于信息不完全性,社会大众与政府部门很难对其披露的信息进行深入地有效监督,使得很多企业能够隐瞒会计信息,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操作空间,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监管的失效,导致绿色会计的发展受阻。
三、推行绿色会计的措施
(一)完善绿色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保证绿色会计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全面推行绿色会计的同时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部门要通力合作,将绿色会计的核算与监督机制纳入《会计法》当中,以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和巩固绿色会计的作用和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要进一步制定和实施绿色会计准则和相关的法律制度,将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相关的因素全部列入会计要素中。设立专门的相关性的绿色会计制度,对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一定的拓展,确保绿色会计在实施过程中有强有力地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二)加大绿色会计的宣传、执法力度。
绿色会计作为新兴科学,还没有在社会中被广泛地运用,人们对其的认识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执行力度较一般的企业会计较小。在推行绿色会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加强对绿色会计的宣传与执法力度。一方面,要通过对政府、企业和社会大众进行绿色会计知识的普及,使其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绿色会计实施之后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效益,使得全社会增强对绿色会计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在既有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前提下,要加大绿色会计实施的执法力度,要以严格的法律保障其顺利实施,对于没有实施绿色会计核算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行严格的处罚,使其充分认识到实施绿色会计的重要性。只有从宣传和执法两个角度共同出发,才能使绿色会计得以快速的推行。
(三)逐渐统一绿色会计的实施规范。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指数也具有很大的不同性,这使得我国在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时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其实施规范的制定具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必须要在综合经济发展与环境效益的基础上逐渐统一绿色会计的实施规范,在全国各地区各企业实行统一的绿色会计实施规范,比如在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时要参考统一的标准,依据统一的原则,在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指引与保障下逐步全面开展绿色会计,以保证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四)加强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
篇2
一、以分配开发产品为目的的合作
案例1:2006年2月,甲房地产公司在开发南苑小区的过程中,因为资金不足,吸收乙公司投资900万元,丙公司投资300万元,三方约定,房产建成后,乙公司可得3000m2,丙公司可得1000m2,剩余归甲公司所有,当年11月南苑小区开发完成。假如“首次分配”时,能够计算出计税成本为2800元/m2。
31号文件规定:开发企业在首次分配开发产品时,如该项目已经结算计税成本,其应分配给投资方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与其投资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笔者认为:由于未能成立独立法人公司,乙、丙公司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股东,也不属于代建性质,只是定向销售的客户,因此,会计处理为:
1.收到乙、丙公司投入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1200万
贷:其他应付款———乙公司900万
——丙公司300万
2.分配开发产品时
借:经营成本1120万[(1000+3000)×2800=1120万]
贷:开发产品1120万
同时结转收入:
借:其他应付款———乙公司900万
——丙公司300万
贷:经营收入1200万
3.计提营业税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66.6万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66.6万
1200-1120-66.6=13.4万元应计入甲公司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续案例1:假如分房时无法计算计税成本,则将投资方的投资额视同预售收入进行相关的税务处理,即:1200万×15%(假如项目所在地计税毛利率为15%)×33%=59.4万元
1.收到乙、丙公司投入资金时
借:其他应付款1200万
贷:预收账款1200万
2.根据税法规定,商品房预售时需交纳营业税
借:待摊费用———预交营业税金及附加66.6万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66.6万
3.待计算出计税成本,结转收入、成本时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66.6万
贷:待摊费用———预交营业税金及附加66.6万
借:递延税款59.4万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59.4万
二、以分配利润为目的的合作
案例2:甲、乙公司均属房地产开发公司,以甲公司名义通过拍卖方式取得一块土地,并以甲公司为主体联合乙公司共同开发,双方约定不成立独立法人公司,共同投资,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甲公司股份比例占60%,乙公司股份比例占40%。
31号文件规定:开发企业应将该项目形成的营业利润额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统一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不得在税前分配该项目的利润,同时不能因接受投资方投资额而在成本中摊销或在税前扣除相关的利息支出。
笔者认为:应成立非独立法人的项目公司(项目部),甲、乙双方按股份比例派员参与管理,以甲公司名义开设银行专户,在会计核算上作为一个会计主体,采取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纳税,利润分成。会计处理为:
1.项目部接受投资方按股份比例投入土地款及前期费用时
借:银行存款———专户
贷:其他应付款———甲公司
——乙公司
同时,甲公司在投入资金时
借:应收账款———项目部
贷:银行存款———一般结算户
2.在领取“四证”后,以甲公司名义用土地使用权作抵押物取得银行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
3.支付土地价款或工程款时
借:开发成本
贷:银行存款———专户
4.开发产品预售时
借:银行存款———专户
贷:预收账款
5.预缴税款时以甲公司名义申报
按月计提预交营业税时
借:待摊费用———预交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按季计提预交所得税时
借:递延税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月末,项目部单独编制有关财务报表,但由于该项目从拍卖土地、立项、领取预售证等都是以甲公司名义办理,对外仍属于甲公司开发的项目之一,因此必须将项目部的财务报表与甲公司的财务报表合并。将两张报表相同的会计项目金额相加,把甲公司的“应收账款———项目部”与项目部的“其他应付款———甲公司”抵消。
6.结转收入、成本并形成项目利润,交纳所得税后,对投资方分配利润时
借:利润分配
篇3
[关键词]技术型人力资源企业家型人力资源
会计随生产的产生而产生,随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未来获利能力的决定因素不再是财务成本,而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客观及时地提供人力资源相关信息,不断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是会计应尽的职责。笔者认为将人力资源进行分类以后,再加以计量,能解决计量上的一些问题。
一、人力资源的分类
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成金字塔型分布,分为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人对于企业价值增值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分享企业获得的利益也应当不同。
第一层次。最稀缺的、能整合企业内外各种物质人力结构关系等资源的企业家,他们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投资者的人,受托管理企业,实现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又是员工基层管理活动的委托者。他们推动了企业的资产的增值,所以,除了定期获得工资薪金之外,还要以人力资本作为投资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
第二层次。企业的研发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管理策划人员,掌握企业的核心技术、客户资源等关键因素,也为企业价值的增加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他们的作用比较类似一项新的技术或者研究成果,能让企业获得有别与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超额利润。
第三层次。大量的一般员工,人数众多,从事简单机械的劳动,创造能力有限,流动性很强。由于现在普通劳动者这个层次上的人力资源市场是供大于求的形势,同类型同水平的员工基本可以以相同的代价从劳动市场中获得。
二、人力资源的计量
1.企业家型人力资源
对于此类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可以采用非购入商誉法。在此借用王家华同志提出的人力资源当期价值计算公式:当期实现的群体人力资源价值=劳动报酬总额+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物力)资产投资者的投资报酬总额;当期实现的个体人力资源价值=个体劳动报酬总额+个体所享有的净利润。以上公式中关键的是物力资产投资者获得的利润份额是多少,对此可以结合易庭源教授的“利润分块理论”来分析。首先,将企业利润分成两块。一为常规劳动的剩余价值,也是各企业应实现的平均利润;二为创新劳动的剩余价值。然后,进行“两步分配”:第一步,由于员工每月获得了劳动报酬,因此在纳税后全部归物力资产投资者。第二步,在纳税后,小部分分给物力资产投资者,大部分分给企业经营者和创新劳动者。易庭源教授认为,以“利润分块”的办法构建简易的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式,实现了“两步按劳分配”(工资,超额利润奖励)和“两步按资分配”(社会平均利润,超额利润分红),比美国近年来流行的“EVA奖励分享计划”不仅理论上更完善,操作上也更简便,更符合我国国情。
2.技术型人力资源
对于技术型人力资源我们设置了“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摊销”、“人力资源差异”、“人力资源损益”、“人力资源预计负债”五个科目对其进行核算。
(1)“人力资源”。这是一个资产类账户,核算人力资源初始确认的价值。借方登记人力资源初始价值增加及期后的调整增加,贷方登记人力资源初始价值减少及期后的调整减少。余额一般在借方,反映人力资源尚未摊销的价值。该账户设置两个明细账户,“预计支付给职工”和“实际为职工支付”。
(2)“人力资源摊销”。这是“人力资源”账户的备抵账户,类似于“累计折旧”账户。与“人力资源”账户相对应,分别设置“预计支付给职工”和“实际为职工支付”两个明细科目。
(3)“人力资源差异”。这是一个过渡性账户。借方或贷方登记实际发放的工资等与进成本费用的“人资源摊销——预计支付给职工”之间的差额,贷方或借方登记按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成本费用的转出数。结转后,该账户余额为零。
(4)“人力资源损益”。这是一个损益类账户。借方登记企业支付职工的谴散费等以及“人力资源——实际为职工支付”和“人力资源摊销——实际为职工支付”两者之间的借方差额(即尚未摊销额);贷方登记职工离开企业时发生的争议费、违约金等。期末该科目按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中,结转后该科目余额为零。
(5)“人力资源预计负债”。这是一个与“人力资源”账户相对应的负债类账户。借方登记企业实际支付给职工的一切支出、取得人力资源时“人力资源—预计支付给职工”的初始价值后期调整减少数、以及在职工离开企业时“人力资源——预计支付给职工”和“人力资源摊销—预计支付给职工”两个账户之间的借方差额(即尚未摊销额),贷方登记取得人力资源时“人力资源——预计支付给职工”的初始确认价值以及后期调整增加数。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企业未来将要支付给职工的工资、福利费等支出。
3.一般型人力资源
(1)企业取得人力资源时,将招聘成本、选拔成本、付给员工的安家费等作为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借:取得成本
贷:银行存款
(2)业员工脱产学习,支付学习期间的工资培训学费等时:
借:取得成本
贷:银行存款
应付工资
(3)员工学成后正式使用时
篇4
学术界对会计伦理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会计伦理的研究起点、研究对象、具体构建和实施机制几个方面。理论界对会计伦理的研究虽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但主要集中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伦理分析,及会计伦理的基本原则、基本规范体系建设、研究对象等方面,但并未形成一个清晰的结构研究框架,如何基于现有会计伦理中现实问题,基于实践角度对会计伦理进行制度与实践的研究,还相对缺乏。
一、会计伦理问题
近年来,企业市场上会计造假事情频发,越来越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中出现不和谐音符。同时,随着中国企业日益卷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我国已颁布新的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中专业判断因素增多,更加注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因此,会计伦理的研究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成为了会计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会计伦理追求的目标是“会计善”或“会计应该是什么”,会计伦理对会计行为的约束主要是一种非正式约束,强调会计伦理建设将给会计职业判断过程中注入更多的伦理精神和价值色彩,在某种程度上为会计的职业判断增加新的约束,使会计人的职业判断能力得到伦理提升,为新准则的顺利实施和执行提供思想武器。
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以一定的伦理道德预先设定为前提条件,然后根据预设的伦理道德制定出合乎道德、合乎义理的会计准则,而且会计准则是否合乎道德、合乎义理必须用伦理道德标准来评价。当前我国会计准则中伦理意义的模糊乃至缺失,使得会计准则的调整问题更为凸现。
(1)道德失范。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分关注资金利益,从而使会计人员在领导的示意指示下,做出有悖于会计职责道德行为的事情。这种不坚守职业道德,违背会计真实性原則,伪造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的虚假会计信息,是一种为追求私利的行为。功利主义会计准则价值观成为会计准则不公正性的价值观根源。从目前的会计准则体系的价值取向来看,其显然是偏向于财务资本所有者,资产负债表中没有人力资本的项目就是很好的例证,显然这是有违利益相关者理论的
(2)缺乏公正。由于法律责任体系的不完善,致使违法所得远远大于被发现后惩罚所失,难以对违反会计准则行为做到有效的惩戒,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会计信息提供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会计准则的公正性不仅取决于会计准则本身的公正性,而且取决于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的矫正正义。矫正正义的缺失是我国证券市场中虚假会计信息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会计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理论的欠缺。由于历史上国家会计业对会计伦理问题的不够重视,使得理论研究一直十分薄弱。由于我国现阶段旧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普遍否定,逐渐失去了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和积极的价值引导作用,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或者说新道德的传播及其为人们普遍接受并发挥作用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在伦理道德层面出现了激烈的碰撞和冲突,也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处于一种规范真空或规范冲突的社会状态中。
在我国社会中应世道德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过时道德还相当活跃地发挥着影响,趋前道德作为道德理想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还未发挥出来。不良的社会道德背景都极大地促使会计伦理危机恶化,助长了会计失信,侵蚀了会计领地。
(2)自身道德规范。会计人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在道德决策中坚持贯彻这种价值观的个人性格特征、道德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道德责任意识的强弱无不影响着影响会计人的伦理行为。因此这需要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不能无视道德约束,重利轻义,否则将导致企业违法违规和违背社会伦理的经济案件的发生,这不仅使企业自身陷入困境,而且直接引发了社会动荡。令人忧患的企业伦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会计人员伦理标准的模糊化和道德行为的败坏。因此,现阶段会计伦理建设有待于企业伦理精神的培育和发展。
三、会计伦理建设
(1)建立监督管理体系。从企业自身出发,在争取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建立监督管理部门,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管,对发现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严惩,并作出引导和规范。
(2)加强会计人员的道德建设。会计伦理机制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主张强化会计伦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非否定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会计伦理的实施应采取会计道德教育、法律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会计道德评价,会计伦理信息披露,伦理道德鉴证服务等多种形式,藉以培养会计人强烈的伦理意识,引导和规范伦理行为,使伦理规范成为广大会计人的行为指南,从而促使多种会计伦理关系达成和谐稳定的局面,最终使得会计伦理道德水准逐步迈向理想状态。
四、结束语
篇5
就此,我国将会计学列为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非会计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国贸专业学生来说,其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学生是不同的。国贸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则要求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国贸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重点放在对外贸易业务上,因此对其开设会计学课程的目的应该是懂会计,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而非做会计。会计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会计核算方法,了解会计信息的编报,能解读有关财务报表,建立会计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理念,具备应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文借助于问卷调查,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调查的对象为湘南学院经济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及教师。问卷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二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程度,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满意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9份,回收率84.5%。
(二)调查结果统计情况
1.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的统计分析。
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调查统计情况
从 的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是不了解会计学的,但并不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该课程。结果还显示,很多学生不了解国贸专业与会计学的关系,因此,这就要求应课教师掌握国贸专业的一些学科知识,并在开始时,介绍一些国贸专业与会计学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会计学的重要性。
篇6
根据2009年我国财政部门所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来看,现代企业应根据我国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战略要求,推进其会计处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但随着现代企业会计处理对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因此而发生相应的转变,传统内部控制的观点、内容、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程序等也受到较大的冲击,传统内部控制工作因会计信息化而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困境。归纳来看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1.1内部控制执行效力不足,维护过程存有风险从内部控制管理及控制方面来看,基于职责分离的执行不到位,信息系统对于身份识别以及权限控制的难度有所增加,维护过程因此而存有一定的风险。具体来看,企业会计处理实现信息化之后,财务人员在岗位职责的分工方面并不明确,信息系统中各种越权操作的可能性有所增加;同时,传统的签名或者是盖章处理被转换成为信息系统的授权文件或者是各种口令,而存放在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口令具有被他人窃取或者是破译的可能性,这样一来,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将存有较大的隐患,使企业面临机密泄露或者是会计数据丢失的重大风险。内部控制的效果与质量也将因此而大打折扣。
1.2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在企业会计的信息化系统当中,不同的会计信息是以各种数据文件的方式被记录在磁性的存储介质当中,因此实际应用中,这些数据信息很容易被篡改、增删、伪造或者是恶意地破坏,而终却一点改变的痕迹都没有留下;与此同时,会计信息化软件系统所提供的包含取消、反过账、复核以及反结账等功能,通常会使会计数据在经过处理之后更加的灵活、可变,复核及登账后便可对有关的凭证与账簿内容进行直接性的修改;而结账之后则不能够对该月的凭证与账簿进行修改或者是再输入,这种情况下,凭证与账簿的管理与控制将基本失效。因此,由于系统控制方面数据保密性与安全性的不足,以及软件既有功能的不适应性,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无法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得到有效开展。基于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以上两点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效果出现明显的不足,而内部控制的失效则对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发展形成一定的威胁。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在实践中结合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完善。
2企业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完善对策
要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对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切实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组织与落实,以下几点意见与对策可供选择与借鉴。
2.1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完善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要求企业在内部建立起适当的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体制,并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以及岗位的职责划分等,来形成内部的监督机制,以期在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实现内部控制的基本目的。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中,基于企业员工在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以及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转变,企业需要建立起与会计信息化相适应的信念规范与规章制度,解决信息时代企业组织结构存在的制约性影响;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对内部管理人员进行控制观念和信息观念的培养,以期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内部控制和企业整体发展进行理顺的良好内部控制条件下,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
2.2对企业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对于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需要企业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进行调整:第一,信息系统中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必须经过必要的授权,在保证信息输入准确无误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控制手段对信息的输出过程进行全面监控与管理;第二,企业需要对进出机房的人员进行全面登记,并对日志性质的文件进行安全性的检查与评估;第三,企业需要定期对系统的软件及硬件系统进行必要的检修与维护,并对检查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准确的记录,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加以完善。
2.3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进行规范基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管理部门对于信息系统所输出的各种数据及报表等此类会计信息的依赖性不断提升,因此在推进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对信息系统的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考虑,突破传统独立反映与检查的内控模式,利用实时控制的基本思路,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将内部控制功能嵌入到会计信息系统当中,采用统一的口径与方式来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规范。
2.4对企业信息沟通系统进行完善信息沟通系统的构建与完善要求现代企业从3个方面对现有的内控工作进行改善:(1)企业信息化的战略性规划需要与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在充分重视信息系统开发和构建的基础上,保证信息系统能够与内部的职能部门信息实现高度的吻合;(2)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需要根据信息系统的实际需要来对信息进行识别与使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处理,并将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管理人员;(3)企业还需要通过对内部控制框架的基本组建,来对内部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责任制度进行制定,使其在明确自身责任的基础上,及时获取、交换其在进行控制、管理与执行工作时所需的相关信息,进而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5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进行强化内部控制审计也是信息化条件下企业提升内部控制水平的必要举措。实践中,企业需要在设立审计部门的基础上,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必要的审查。而这种审查的内容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也更加多样。对会计资料的审查、对会计信息系统账务处理进行审查、对机内数据以及书面资料的一致性进行审查、对数据保存的合法性与安全性进行审查、对系统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这些审查工作都包含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范畴之内。需要审计人员在实践中进行合理且全面的把握,避免因审计不到位而造成内部控制的缺失。
篇7
关键词:网络会计;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以此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繁荣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之中。会计作为一个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人造经济系统,从内容到形式总是体现着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风貌。而网络经济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引发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变革与发展。正因如此,构建基于网络的会计理论、会计结构体系以及会计实务运作模式是大势所趋。笔者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就网络会计的发展进行一些阐述,并对网络会计发展中的几点问题进行探讨。
一、对网络会计的认识
“网络会计”概念的界定:随着近些年计算机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似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跟“网络”进行有机结合,诸如:网络办公、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等。而“网络会计”作为传统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越来越被大家所熟悉。关于“网络会计”的定义,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定的说法,但大方向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各自对网络的界定、对会计的内涵及其外延的界定存在差异。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笔者把“网络会计”的定义归纳如下:从狭义概念上讲,网络会计是指基于Internet/Intranet(外部网络和内部网络)相互协同形成的开放式网络环境,对企业所发生的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报告的会计活动。从广义概念上讲,网络会计泛指一切建立在Internet/Intranet相互协同形成的开放式网络环境之中的会计行为。
二、网络会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1.安全性问题:网络会计所依赖的信息技术平台凭借其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实现了诸多传统会计无法实现的功能和特性,但随之而来的是安全问题。经分析,网络会计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信息泄露。未授权人员的非法入侵企业信息系统,窃取商业机密,从而侵吞企业财产或出卖商业秘密;二是恶意攻击。网络黑客的蓄意破坏或计算机病毒的感染,将使整个会计系统陷于瘫痪;三是硬件、软件的安全性。网络会计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不能出现故障,通信线路也需要稳定,否则会计信息体系就会崩溃;四是网络结算的安全性。网络支付和网络结算会给犯罪分子提供新的机会,其作案范围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网络结算的安全受到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网络上企业会计数据反映的经营情况和经营成果等数据就会处于风险之中。
2.人才资源问题:网络会计建立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平台之上,这一技术的运用集合着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安全防护技术、会计学等多种学科。需要既熟悉信息技术又掌握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就目前来看,国内这类人才非常匮乏,一是由于此类技能的培训并没有跟上技术的发展,大量从业人员没有一个途径去学习。二是由于在会计学历教育中,财会类专业,都是侧重会计、财务专业知识的培养,而缺乏网络会计相关课程的开设。因此,网络会计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不能跟上网络会计的发展需要。
3.政策性问题:网络会计作为一个新兴的会计模式,正处于发展、摸索阶段。关于网络会计的准则、法规等方面并没有出台具体的文件。网络会计在具体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上如何操作,理论界和实务界也都在探索,导致在实务中各企业作法不一。会计信息质量缺乏可比性,网络会计的合法性、规范性有待商榷。比如目前在网上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范围及程度等方面,尚没有完整的可操作指导文件,从而使不同公司的网络财务报告差别很大,同时对于在网络上擅自改动年报内容的公司无法界定其法律责任。
三、网络会计发展的几点对策
1.进一步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主要涉及几方面内容:加强系统的防护技术,将安全和系统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加强系统保护技术,包括数据备份、异地储存和远程控制等;完善数据加密算法和数字签名技术。可以通过采用安全的数据通信协议,采用安全性强的数据加密算法利用过程密钥、使用一次一密、安全锁定等;建立有效的计算病毒防范体系、防火墙技术、网络漏洞监测和攻击防范系统;完善计算机安全应急机制等。从技术上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以保障网络会计中的信息安全。
2.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组织控制制度,通过内部分工,实现互相牵制;开发和维护控制制度,体现全程控制的思想;数据访问权限控制和重要数据备份制度,在对数据划分重要性前提下,确定各类人员对不同数据的访问权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保密性;应用控制制度,包括输入、输出和处理控制制度,以便检测、预防和更正错误;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机房管理和安全锁定等制度。在制度上形成一种安全习惯,防止内部出现安全隐患。
3.完善网络会计相关法律:针对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网络犯罪,应当加大计算安全立法的实施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对危害网络环境安全的行为进行严厉制裁,为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正常运行提供更为良好的法制环境。
4.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水平: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网络会计的发展离不开既懂财会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可见,培养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水平已迫在眉睫。就目前来说:一方面,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包括会计专业相关知识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安全防范处理知识等,使能够熟练处理一些常见的网络技术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共同搭建一个安全、和谐、高效的网络会计平台。
参考文献:
[1]郭满兵.关于网络会计的研究和思考[J].经济管理,2009(9):9-20.
[2]尹晓曦.电算化会计发展的新趋势——浅议网络会计[J].科技资讯,2009(8):154.
[3]张艳菊.浅谈网络会计[J].科技信息,2009(6).
篇8
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科技越发展,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越大。当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各种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学科也蓬勃发展,管理学中有人本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的研究也有了长足进展。但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重要作用的会计却没有赶上时代的潮流,会计信息的提供和揭示仅仅局限于物资资源信息,但这远远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人们还迫切需要企业提供与他们决策有着密切关系企业人力资源信息。于是,人力资源会计的出现成为历史必然。那么,该如何确认,计量,此信息呢?在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时候,我斗胆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关于人力资源的确认
资产的定义是预期能够流入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我们可以看出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都符合此定义,即两者都有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能力。将人力资源作为资产来确认的问题已经有许多文章作了论述,作为资产来确认人力资源业已经成为一个不需争论的事实。关键问题是,只将人力资源笼统地确认为资产就可以了吗?我们知道,物资资产有着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之分,如果将资产在企业营运中起的作用还可分为管理用资产,生产用资产,销售用资产等。同样,,我们也可以对人力资产作出类似分类。因为企业中必然存在着一部分临时工,同时也有长期的雇员。他们在企业中的分布和作用大不相同,而人员结构不同的企业情况更不一样,也就是说,仅仅这样揭示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指只将人力资源笼统地确认为资产)还远远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因为这样揭示的会计信息并没有说明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结构组成以及人力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分布情况。而恰恰是这些信息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企业中,内部机构设置的科学性可以反映企业管理的先进性,而内部机构的设置具体又表现在人员的结构和分布上。在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稀缺,我国的企业机构设置呈“纺锤性”,企业的生产经营重点是生产,生产一线人员很多,而市场营销人员利科研人员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机构的设置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前不久,已经审理结案的全国最大的国企破产案――阿城糖厂的破产为此作了一个痛苦的注解。阿城糖厂拥有员工五千多人,“一年之内中层干部的人数增加了近4倍,从40人增加到了188人。但令人不解的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该厂销售人员却一直没有增加。”(引自中国电视报《新闻调查》)市场销售人员仅二十多人。现代企业管理和营销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下,一个理想的人力分布配置应里“哑铃型”,企业的科研人员和营销人员相对来讲应该较多,而生产人员应该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按人力资源的作用即生产部门人力资产、管理部门人力资产和销售部门人力资产对人力资产分别确认。这样一来,信息需求者就可以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分布,从而可以分析企业的人力结构是否合理,据此还可以作为预测企业的未来前景的工具之一。
二、关于人力资产的特点
人力资产是相对于物资资产而言的,因此,搞清两者关系是正确提供人力信息的前提。物资资产目前一般按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来计量。非流动资产一般来说是一次性投入,并且企业一旦取得某项非流动资产,此项资产就属于企业所有,企业对其拥有完全的所有权或控制权,然后按此项资产在企业收益的受益期长短来分摊其价值。流动资产流动性较强,一般是分期购买,分期计量。同样,企业对其也有着完全的所有权。但“人”却不同,“人”不仅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和生产力的主导因素,还是有血有肉、有思想、会思维的高级动物。企业可以通过支付工资等费用来拥有人的劳动力使用权,但企业不可能对人本身拥有所有权和控制权。可见,人力资产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计量物资资产时,由于企业拥有对物本身的所有权或控制权,计量对象是物本身,计量人力资产时由于企业没有也不可能拥有对人本身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如果把人本身作为计量对象是不恰当的。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只能是人的劳动力,也即人力资源的计量对象是劳动力,是人所具有的能力,使用该能力可以为企业创效益做贡献。由于计量的对象是劳动力,而劳动力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这样一来人力资产就具有无形资产的特征。同时我们也知道,企业中的人力资产的流动性是不一定的,有的终生服务于企业,有的经常变换单位。也就是说在总体上人力资产既有流动资产的性质又有非流动资产的特征。
三、关于人力资产的计量
由于人国资产具有上述特点,应该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计量呢?
目前,普遍的方法是将各种费用资本化或者将人力资产使用期间的各种费用折现,然后,再将其在以后期间内摊销,这种方法类似于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方法。但是,这种处理方法有很多缺陷。首先,该方法所涉及到的资本化或折现时间是主观确定的,同时所用计量模式中涉及的有关数据,例如折现法中的原值,还要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调整。这样一来,会计所提供的有关人力资源信息的可核性和反映真实性必然较低,从而信息的可靠性就受到怀疑。另外此方法的可操作性也很低。我认为,我们完全不必利用上述方法来计量有关信息,而可以根据其不同的费用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企业取得人力资产之前,必然要发生一定的费用支出,如招募成本,选择成本,录用成本,安置成本,取得人力资产后还要发生一定的培训费。对于前者,由于费用是在资产取得之前发生的,并且费用的发生与资产的取得与否没有直接关系,如果花费在特定对象身上的支出有效,也就是说,对某人力资产的费用支出结果是取得了该资产,那么此费用应该计入该人力资产价值,反之,如果也计入此人力资产的价值,则很不恰当,而是应作为当期费用处理(这类似于研究开发费的处理)。对于有效费用和随后发生的培训费如果有合同并且数目较大则在合同期内摊销,如没有合同则在三到五年或更适当的年限内摊销;如数目较小,则作为当期费用处理(这类似干固定资产修理改良费的处理)。人力资产取得后,正常情况下企业都会每月支付工资,而支付工资是企业对劳动者的劳动力使用权的购买。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项人力资产的取得,是企业多了一位供应商,此供应商供应给企业的是劳动力这一特殊的商品。在有效人才市场假设下,企业每月付款,供应商定期供货,否则,如果供应商不满意,就会停止供货,这表现为员工离开企业,同样如果企业不满,则停止购货,这表现为企业解雇员工。这样一来,企业就好象在购买如原材料这样的流动资产。会计处理时就可以参照类似于原材料等流动资产的处理方式,借记“人力资产”,贷记“应付工资”或“银行存款”等科目。这样做的原因或好处如下:
其一,这种做法所提供的信息的相关性较强。会计信息的提供也应贯彻“以需定产”的原则,从需求者的角度出发。我个人认为,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更关心的是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大小,期望人力资产信息能帮助他们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对人力资源价值的需求相对而言要小些。也就是说,利益关系人并不太在乎企业人力资源本身的价值大小,他们更关注企业取得和利用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人力资源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其二,此法的可靠性也较高。这里的会计计量所用的是投入价值中的历史成本,而历史成本的可靠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前面已经讲过,影响人力资源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工资因素以外还受工作环境和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影响,人们追求的既有物资上的享受又有精神上的满足。而精神方面是难以衡量的。但在一个有效的人才市场中,买卖双方必定会权衡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得失,工资可以很好地充当交易的显示器。长远来看,如果交易价值较低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人力资产在该企业得到了较好的精神满足,而人力资产精神的满足程度又从侧面体现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高低。
第四,用工资成本提供的信息可以使信息的需求者根据工资成本和企业效益推断企业人力资产使用的效益性。
第五,用工资成本来计量人力资源,还可以使企业领导层提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因为企业人才会根据企业所给的工资和企业所提供的精神上的报酬作出是否继续在本企业工作的决策。而工资因素是最重要的,是决定性的因素。这样一来,对一个深知人才重要性的管理者来讲必然会尽量满足企业有用人才的物资和精神上的要求,以使他们有充足的精力和更大的动力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从而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篇9
会计信息要对决策有用,必须具备相关性与可靠性这两个主要质量特征。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地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可靠的会计信息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即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相关性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信息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坚持或更正先前的预测并在决策中起作用。相关的会计信息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即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可靠性和相关性共同服务于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理想的状态下,可靠性和相关性并行不悖,但在现实经济环境下,两者之间却常常出现矛盾,很难达到统一。人们在对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追求上面临着两难选择,例如,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具有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而有预测价值的会计信息可能由于缺乏验证,从而使可靠性受到损害;相反,如果一直坚持如实反映,那么等到条件具备时会计信息可能已经失去了预测价值。由于可靠性与相关性不可兼得,人们只能根据不同的重视程度在两者之中选择其一,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二、历史成本及其面临的挑战
现行计量模式——历史成本会计就是可靠性与相关性相权衡的结果。在此模式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都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而不考虑市场变化的影响。历史成本是所有会计计量属性中最具有可靠性的。其依据的是实际发生时的数据,较少需要会计人员的估计与判断,比较客观,容易确定;加之其有各种原始凭证作为依据,可随时验证,能够减少任意操纵与歪曲事实的行为。而且,历史成本具有中立性,有利于协调不同集团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容易得到各方的认可,做到不偏不倚。然而遗憾的是,历史成本缺乏相关性,即使在资产的取得日,历史成本、市场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相等的,但市场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会随着时间以及市场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不过,虽然历史成本并不直接报告企业未来投资回报,但是由于客观地反映了过去,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模型预测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从而预测企业未来收益,所以历史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与决策是相关的。传统会计在权衡可靠性与相关性时,偏重于前者,而且认为使用历史成本导致相关性的减少所带来的损失没有超过增加可靠性所得到的利益。于是历史成本会计作为主要的计量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欧美国家得到高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这使其所处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市场风险的增大和企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历史成本在某些方面显得无能为力,其原因是:
1.企业产品周期的缩短,市场风险增大,造成资产的市价与历史成本的差距扩大,必然会加大历史成本与会计目标决策的不相关程度。同时,信息时代的企业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迫切要求会计能对产品的更新率及相应的成本流转率进行计量,而历史成本面向过去,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2.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为会计计量提出了新的问题。英国的老牌银行——巴林银行的倒闭,以及一系列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巨额亏损的发生,人们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后潜在的巨大风险进行预防和披露。然而,历史成本会计力求准确和客观地反映过去的交易事项,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这一类合约无法在会计上进行确认和计量。
3.对于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现行计量模式并不对它们加以计量,但是这些资产对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不予确认显然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若予以确认,应如何计量?这并非历史成本会计所能够解决的。
三、公允价值能否完全取代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是指理智的双方在一个开放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在平等的、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金额。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代表”。与历史成本相反,公允价值是一种动态反映,体现资产和负债在某一时点上的实际价值。它能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评估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具有预测性价值的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更为相关。然而,公允价值存在着缺乏可靠性的致命弱点,在操作上很大程度地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和分析能力,利用估价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例如,采用储备会计对石油和天然气储备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估计时,首先要估计折现率和未来事件的发生概率。现实经济环境中的折现率并不是固定的,未来事件发生的概率也非常复杂,这些都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结果,一方面,估计数可能偏离实际数,造成计量不准确;另一方面,这种人为的估计为会计信息操纵预留了空间。因此,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相关性提高的同时,却丧失了可靠性。
历史成本较公允价值可靠,公允价值较历史成本相关。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采用何种计量模式更能提供对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在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已经先后制定了许多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会计准则。“FASB内部的辩论不是要不要公允价值,而是什么时候采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能完全取代历史成本吗?不少会计学家,包括佩顿和利特乐顿、井尻雄士、莫茨等为历史成本进行了辩护。双方分歧的实质在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主要特征,即可靠性和相关性谁更重要。当前,美国会计界倾向于考虑相关性。Wallman将相关性等同于有用性,他提出的彩色模式中把相关性看作至高无上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是,其强调相关性不能牺牲可靠性,不可靠的信息只能误导信息使用者,很难说它有什么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缺一不可,其中可靠性是基础,是会计信息的灵魂。因此,虽然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允价值将被广泛地应用,特别是在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和避险活动等方面,但是历史成本仍然是基础,绝不可能被完全取代。超级秘书网
四、对历史成本会计的修订
1.任何一种会计计量属性都不具有绝对性、排他性的优势,单一的计量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未来的计量模式应该是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模式。因此,信息提供者必须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使会计信息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2.历史成本具有高度的
篇10
一、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1、一些企业的各级领导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是时展的必然,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会计电算化是会计进人信息化的基础,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会计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2、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加上目前各项管理都是建立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之上,要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方式,有较大难度。
3、还有的观点则认为电算化仅仅是“以机代账”,软件只需一次投人即可,出现了只重视硬件换代,不注意软件升级的情况。从386、486、一直到奔腾I、II,机型换几次,但财务软件仍停留在“古老”的Foxbase开发的DOS版上。
4、由于一些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知识不掌握,对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只习惯于手工记账的管理。尤其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二)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
会计电算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同时也增加了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岗位,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问题。而目前,我国建立在手工操作条件下的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一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也不是十分完善。实施会计电算化,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目前,不少单位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运转。由于基础工作薄弱,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电算化管理也就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手工与计算机并行时间过长,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三)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1、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青人则相反。要使得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日。
2、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几年时间,计算速度提高了几十倍。软件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教材多为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可想而之。
3、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
(四)会计软件存在缺陷
会计软件的质量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物质基础,决定着电算化工作的深人程度,也关系到能否顺利的做好“甩账”工作。但目前一些企业使用的软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l、安全性与保密性差。许多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另外,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的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扬,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这些都为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埋下了隐患。
2、各核算模块缺乏衔接。总账、固定资产、工资等模块间数据不能顺利地相互传递,以实现自动转账、相关查询等功能,不能做到“无缝连接”,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上的先进性。
二、对问题解决的浅见
(一)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类法规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细化对商品化软件的评审规定,杜绝软件的非法功能。
(二)建立健全一整套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这些内控制度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不兼容权限必须分离原则。即对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制,系统操作员以外的操作人员只享有操作权限。
2、相互制约原则。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人、处理、输出的控制。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
3、安全、保密原则。安全主要是对软硬件,文档的安全检查保障控制。保密主要是对存取权限进行控制,设置多级保密措施。
4、内部防范原则。主要是针对个别人容易出现的个人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进行防范。所有这些都是制定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三)会计软件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