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感言范文
时间:2023-03-21 21:5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入职感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王罄闯 北疆运行
进入电厂工作是我大学四年梦寐以求的事情,如今梦想成真,心中的激动之情却久久不能退去。当我走出校园,踏进电厂的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这必将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以后的工作生活必将充满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
在单位领导的精心安排下,我们进厂一开始就进行了45天的入职培训教育,学习主控与辅控的各个系统流程,培训我们的师傅教给了我们很多很多做人和做事的方法,为我们日后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很多指引。
从事电力生产,最重要好的是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第一"这四个字必须时刻牢记在我们的心里。为此,从厂里安健环部门到班组,都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入职第一天便认真学习《安全规程》里的每一项规定,这过程中我们学会要做到真正的安全,必须从我做起,严格遵守《安全规程》,杜绝一切违规违章操作,真正意义上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在师傅的带领下我们相继学习了循环水系统、开式水系统、闭式水系统、凝结水系统、制粉系统、炉前燃油、密封风机、升压站、厂用电动机以及变频器。我们学到了各个系统所涉及到的设备规范、系统的投运启动前检查与运行中监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学到了好多规程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例如启停循泵时出口蝶阀的动作过程,胶球系统投停与数球操作,闭式水系统的注水操作,还有石子煤的排放方法,磨煤机的停送电操作等等。作为一个新人,我虚心向师傅们学习,善于思考,认真牢记和总结师傅们做教给的知识,勤于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每天的工作,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让我感触较深的还有公司领导的平易近人和师傅们的兢兢业业。对待一个实习新人,领导和师傅们的关心与问候,让我心存感激;在工作现场,师傅们顶着高温、认真投入的工作景象,让我敬佩万分!在这良好的工作氛围下,我很快的融入了工作当中,更加努力的学习知识。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我收获良多:我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技能、也收获了快乐!我不仅懂得了运行人员必须具有的严密的学习思维,同时也积聚了无限的感恩。
篇2
1.使用人工泪液
人工泪液是模仿人体泪液成分制作出的一种泪液替代品,主要包括“泪然”、“润舒”等。纽约眼科诊所的眼科专家罗伯特拉特?卡尼博士指出,人工泪液适合因长时间使用电脑或熬夜而导致眼睛干涩、刺痛的干眼症患者使用。此类患者在感觉眼睛不适时,只需滴1~2滴人工泪液即可暂时恢复眼睛的湿润度,消除眼干、眼痛的症状。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眼科学副教授克里斯汀?格斯顿教授则指出,干眼症患者应尽量选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以免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干眼症患者在一天内若必须使用4次以上的人工泪液才能缓解眼部的不适症状,则应尽快去医院进行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2.热敷眼部
美国休斯敦市拜尔医学院眼科学教授斯蒂芬?弗卢格菲尔德博士指出,天然泪液由泪腺分泌的水和油性物质组成,是眼睛最好的剂。干眼症患者若出现泪腺细胞硬化或泪腺阻塞的情况,其泪液中所含的油性物质就无法到达泪膜,其泪膜内的水分就会很快挥发掉,从而可使眼睛干涩的症状持续加重。因此,此病患者应每天用湿热毛巾对双眼进行局部热敷,以打通泪腺。
3.冲洗眼睑
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眼科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卡比博士指出,眼睑是最靠近眼球边缘的皮肤。眼睑上的分泌腺专门负责分泌脂肪,使脂肪布满泪液表层,以减少泪液的蒸发量。人的眼睑若发生炎症反应,就会引起干眼症。此类干眼症患者应每晚使用润洁洗眼液等眼部冲洗液冲洗眼睑,使眼睑上的分泌腺保持通畅。患者在使用此法治疗一周后若症状未能改善,应及时去医院进行正規的治疗。
4.使用药物滴眼液
干眼症患者的病情若迁延不愈,可使用环孢素A滴眼液等进行治疗。克里斯汀?格斯顿教授指出,环孢素A滴眼液可以促进泪液分泌、抑制泪腺腺泡细胞和结膜杯状细胞的凋亡、加快淋巴细胞的凋亡、抑制眼表面炎性反应。美国的一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干眼症患者在使用环孢素A滴眼液(每次在眼内滴一滴,每天使用两次)治疗6个月后,其眼表面的炎性物质会明显减少,杯状细胞的密度会明显增加,眼部干涩、畏光、有异物感及视疲劳等症状会明显缓解或消失。需要注意的是,干眼症患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滴眼液。
篇3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介入科,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肝动脉解剖变异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情况,以更好的指导临床介入治疗。方法 从该院2010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肝癌患者中随机选择350例进行研究,均行DSA检查,对直接参与肿瘤供血的变异肝动脉起源和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果 350例患者中,63例患者的变异动脉直接参与到肿瘤的供血之中,46例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6例起源于腹腔干,4 例起源于胃左动脉,3例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3 例起源于腹主动脉,1例起源于肝总动脉。结论 肝癌患者肝动脉解剖变异中,直接参与肝癌瘤体供血的变异动脉起源在分布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临床可以结合患者的DSA资料来制定介入治疗方案。
[
关键词 ] 肝癌;介入治疗;肝动脉解剖变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中图分类号] R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4(c)-0174-02
[作者简介] 李世兴(1985-),男,河南新乡人,研究生,住院医师,综合介入诊疗和外周血管介入诊疗。
临床介入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肝癌的方法,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需要对患者肝动脉解剖变异情况予以详细的了解,以更好的掌握肿瘤变异动脉的起源和分布等[1]。该研究选取该院2010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肝癌患者中随机选择350例进行研究,探讨肝癌患者肝动脉解剖变异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情况,以更好的指导临床介入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2010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肝癌患者中随机选择35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310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33~ 81岁,平均年龄(59.12±12.7 )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理证实,排除造影前已行肝动脉介入治疗或者肝叶切除术者。研究方案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利用数字减影造影机(CGO-2100FPD,万东)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由丰富经验的神经介入医师负责进行实施检查。对患者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之后进行穿刺,经皮穿刺股动脉。然后分别行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实质期造影,造影结果由两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放射科医师共同进行分析。
1.3 统计方法
研究中得到的所有数据均完整导入表格中,并利用spss 16.0软件予以统一处理,构成比以%形式进行表示。
2 结果
350例患者中,63例患者的变异动脉直接参与到肿瘤的供血之中,46例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6例起源于腹腔干,4 例起源于胃左动脉,3例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3 例起源于腹主动脉,1例起源于肝总动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肝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为起病隐匿,早期不易引起警惕,肿瘤长到十几厘米才发现的并不少见[2]。而且肝癌患者多合并有肝硬化,肝功能储备功能下降,很多患者发现时已丧失手术机会。而肝癌介入适应症广,肝癌术前治疗、术后复发、肝脏的转移癌等均可施行,原则上没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中重度腹水及黄疸的肝癌病人均可进行介入治疗[3]。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等各种介入治疗方式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具有微创、靶向性好、适应症广、并发症少、操作简便等特点,获得医学界的公认[4]。
肝动脉的变异对于肝癌介入治疗效果至关重要,肝癌患者在疾病的影响下,局部肝实质血流情况会发生改变[5]。一些出现变异的血管会出现重新的开放或关闭现象。这样一来,便会对介入治疗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介入治疗难度的显著增加,容易导致各种手术风险以及各种不良后果的出现[6]。因此,积极的对肝癌相关的动脉解剖变异问题进行研究,以降低介入治疗的风险,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7-8]。对肝癌患者肝动脉解剖变异情况进行研究对介入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可以更好的掌握肝动脉的解剖变异情况,更好的指导临床介入治疗方案的指导,减少各种手术并发症的出现,提高预后效果[9]。肝动脉解剖变异种类较多,情况复杂。临床检查可以利用CT等各种影响学手段,但肝癌患者肝动脉变异较多,并导致肝癌血供可能具有多个动脉来源,常规CT等检查方式优势无法获得满意的显示效果[1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则可以很好的显示出动脉病变的具体情况,显示供血动脉,检查精度较高。通过对肝癌患者进行肝动脉数字减影造影检查,可以更好的了解到患者肝内动脉分支的具体情况,掌握各肝脏小病灶,并清洗的观察到其血供情况。
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提高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有学者即通过研究报道[11],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多期肝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全面、准确评价原发性肝癌并发的肿瘤血管性病变,从而可以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及指导作用。还有文献表明[12],肝癌患者的肝动脉变异情况复杂,且种类繁多,临床可以通过对患者肝动脉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来为肝癌的临床介入治疗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该研究结果即显示,63例变异动脉直接参与到肿瘤供血的患者中,有46例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6例起源于腹腔干,4 例起源于胃左动脉,3例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3 例起源于腹主动脉,1例起源于肝总动脉。即提示,对肝癌患者而言,如果怀疑肝左叶存在变异动脉供血的时候,则应该首先想到可能存在于胃左动脉。如果经临床检查怀疑肝右叶病灶存在变异动脉供血的时候,要及时怀疑变异动脉开口于肠系膜上动脉。另外,结果也表示,肝癌患者的肝动脉整体变异情况虽然较大,但供血动脉起源却处于相对固定的状态。因此,在临床的介入治疗过程中,需要积极的考虑到肝动脉变异的供血起源情况,并制定针对性的介入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另外,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13],对肝癌患者,通过不同角度的DSA检查,可以多方位清晰显示出迂曲走行的肝动脉以及重叠隐匿的较小的肿瘤病灶,从而有效提高各种小病灶检出率,并对小肝癌与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等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将其与常规DSA结合予以应用,可以更好的提高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的效果。但是,受到研究时间以及样本容量等因素的限制,并没有对不同DSA检查方式的效果进行分析,且该研究结果和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准确和片面性。因此,该研究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不断完善。
综上所述,肝癌患者会出现一定的动脉解剖变异现象,对介入治疗造成不利的影响。通过对患者进行DSA检查,可以更好的变异动脉的起源分布等情况及其特点,更好的制定介入治疗方案。
[
参考文献]
[1] 华燕艳,钱斌.中晚期肝癌患者肝动脉解剖变异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及意义[J].广东医学,2012,33(5):672-674.
[2] 张卫华,李拥军,黄洪华,等.S-腺苷蛋氨酸对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栓塞后急性肝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2):54-55.
[3] 赵子粼,罗建春,鄢莉,等.微波凝固联合介入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4):55-56.
[4] S. Venz, M. Gutberlet, R. Eisele,et al.Diagnosis and imaging of the hepatic artery after orthotr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 Comparison of frequeny-modulated and amplitude-modulated color Doppler sonography[J].Fortschr R ntgenstr, 1998,169(9):284-289.
[5] 杜玉清,董丽卿,董礼阳,等.多层螺旋CT仿真肝癌模型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9,15(6):420-422.
[6] 黄源义,刘江泽,刘四斌,等.肝动脉解剖变异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7,4(2):126-128.
[7] 尹爱群,任永才,李斌,等.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对原发性肝癌重复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9):1040-1042.
[8] Bo Zhou , Zhiping Yan , Jianhua Wang,et al.Ginsenoside Rg3 attenuates hepatoma VEGF overexpression after hepatic artery embolization in an orthotopic transplantatio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at model[J].OncoTargets and Therapy, 2014(2):1945-1954.
[9] 黄源义,刘四斌,胡久益,等.迷走肝动脉的DSA表现与介入治疗[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9):1037-1039.
[10] 王长军. 肝癌介入治疗的影像学评价价值[J].当代医学,2011,17(22): 82-83.
[11] 罗云辉,陈加源,何虹,等.肝癌16层螺旋CT多期肝血管造影与DSA对比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9,7(4):260-263.
[12] 辛涌帆.肝动脉解剖变异的DSA研究及其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3.
篇4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原体,一般人感染该病毒后可产生4种抗原、抗体系统,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和核心抗体,乙肝病毒e抗原和e抗体,前S蛋白抗原和抗前S蛋白抗体。目前临床一般只检查前3类,且由于核心抗原在血清中很难查到,故仅查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5项指标,这就是俗称的“两对半”。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英文缩写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有乙肝病毒的存在。表面抗原是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最早出现的一项血清标志物,在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便可检出(也就是说感染者在发病前2~3周即可出现HBsAg阳性),是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经过治疗以后,大部分急性乙肝患者的HBsAg可在病程早期(5周~5个月内)转阴。慢性乙肝患者和无症状HBV携带者的该指标可持续阳性,长达数月、数年,甚至终身。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英文缩写HBsAb或抗-HBs)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而形成的。该抗体为中和性抗体,能将体内的乙肝病毒清除掉。体内出现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证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已产生了免疫力。机体经急性、隐性感染HBV或注射乙肝疫苗后大部分可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它的出现大多数发生在病毒感染3~6个月以后,表示病情进入恢复期,预后良好。机体出现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后便获得了免疫力,即可抵抗乙肝病毒的再感染。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英文缩写HBcAg)是乙肝病毒的核心部分,只存在于肝细胞核内,不在血液中游离存在,因此用一般方法检测不出来,临床上不作为常规检测项目。但是,核心抗原是有传染性的标志,它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即核心抗体。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英文缩写为HBcAb或抗-HBc)。乙肝病毒感染早期即可查到核心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是乙肝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的标志之一,显示具有传染性。
乙肝病毒e抗原(英文缩写为HBeAg)来源于乙肝病毒的核心,是核心抗原裂解后的产物,由感染的肝细胞分泌入血。e抗原的长期存在提示病情趋于慢性化。乙肝病毒e抗原如为阳性,则提示处于乙肝病毒急性感染的早期;病毒复制活跃,具有高度传染性;急性乙肝病人一般应在6周内转阴,否则预后不良;e抗原和表面抗原同时存在的孕妇可发生母婴垂直传播,婴儿感染率为70%~90%。
乙肝病毒e抗体(英文缩写HbeAb或抗-HBe)是由e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相应抗体。乙肝病毒e抗体如为阳性,则提示乙肝病毒复制处于静止状态,仍具有传染性但传染性相对降低;乙肝急性期如很快出现抗-HBe并很快消失,则提示预后较好;如在急性期出现后,并长期存在,则提示该患者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如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持续出现抗-HBe阳性,则提示该患者容易发展为肝硬化。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打开化验单对照检查一下了:
⑴HBsAg(+)、HBeAg(+)、抗-HBc(+):提示急性或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病毒复制活跃,具有高度传染性,也称“大三阳”。
⑵HBsAg(+)、HBeAg(+):表示处于乙肝感染的潜伏期或是急性感染早期及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
⑶HBsAg(+)、抗-HBe(+)、抗-HBc(+):提示乙肝已趋向恢复,或是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减弱,也称“小三阳”。
⑷HBsAg(+):提示处于乙肝感染的潜伏期、急性感染早期,或是慢性携带者。
⑸HBsAg(+)、抗-HBc(+):表示处于急性感染期,或是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弱。
⑹抗-HBs(+)、抗-HBe(+)、抗-HBc(+):提示处于感染恢复期。
⑺抗-HBs(+)、抗-HBc(+):提示处于感染恢复期,或正感染。
⑻抗-HBe(+)、抗-HBc(+):提示感染已过,处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出现前的窗口期。
⑼抗-HBs(+)、抗-HBe(+):表示急性感染趋向恢复,或慢性携带者要转阴。
⑽抗-HBc(+):提示过去有乙肝感染或正处于急性感染。
⑾抗-HBs(+):表示接种疫苗或既往感染后获得免疫力。
⑿5项指标全部阴性:提示从未感染过乙肝病毒,需注射乙肝疫苗。
“大三阳”患者的血液、尿液、唾液、乳汁、分泌物及中均含有大量的病毒,其中1/3的患者会因治疗或调养不当而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该类患者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外,还应定期到医院检查肝功能,一旦出现肝功能异常,就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由于“大三阳”患者的传染性强,与之有密切接触的人应注射乙肝疫苗。
篇5
河南新郑读者赵某来信说:我家一位68岁的老人最近查出丙型肝炎,因为没有不适症状,不住院行吗?院方开具了“利巴韦林片”和“重组人干扰素α1b”。请问这是目前治疗丙肝最好的药吗?初次诊断的病人需治疗多久?费用多少?此外,《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是丙型肝炎临床治疗的主要依据。不知这本书是否可以在书店买到?
答赵某读者:
丙肝病毒检查HCV RNA(+1,就应积极治疗。包括下列情况: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包括肝功能异常和肝功能正常者;2,急性丙型肝炎;3,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4,肝移植后丙肝复发者。禁忌症为:妊娠、精神病、自身免疫病、肝硬化失代偿期、严重贫血、肾功能不全、未控制的癫痫、WBC和血小板减低者、严重心脏病、未控制的糖尿病、器官移植后急性期(肝移植除外)。该患者如果符合上面的适应症而没用禁忌症的情况,就可以进行抗丙肝病毒治疗,治疗时可以带药回家。
目前学术界关于丙肝治疗的共识是使用干扰素α加利巴韦林。疗程可参考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1型疗程48周,非1型疗程24周。至于干扰素d的种类,虽无权威资料对此进行论证,但最近出版的第六版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教材中提出,长效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优于短效干扰素。治疗开始前应测定HCV RNA水平和基因分型。血清HCV RNA水平是判定疗效的金标准,而基因分型则判断疗程的依据。
目前的规范化治疗方案是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微克/周)或α2b(1.5微克/公斤体重/周),均需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α的用法为皮下注射,每周一次。该疗法的预期持续应答率,基因1型HCV的患者仅为42%~46%,故需接受为期48周的治疗,以期实现持续应答;基因2型或3型HCV的患者,其持续应答率可达78%-82%,故其疗程仅需24周。对于1型HCV感染者,利巴韦林的剂量应根据体重来决定(若体重
目前很多大医院可以检测丙肝基因分型。该患者可以到当地大医院咨询。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不是一本书,在市面上没有出售,但是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教授 郑煜煌 周华英
宫颈癌术后能否同房
山西太原读者水某来信说:我妻去年得了子宫癌,在医院做了子宫全切除术。术后已一年多了,身体恢复得很好。近日我提出与她同床,她说没有子宫就和男人一样了,拒绝与我同床,请问她说的有道理吗?这一问题该怎么解决?
答水某读者:
对这个问题,您的妻子存在着两个认知上的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子宫切除了就和男人一样了”。从解剖学上来看,男女之间的不同,确实是性器官(包括第二性征)不一样。但是,决定一个人性别的重要因素,并非是性器官,而是性激素,即男性以雄激素占主导地位。而女性是雌激素占主导地位。在青春发育期之前,虽然女孩体内有子宫和卵巢,但第二性征并不明显,陌生人有时分不清楚她究竟是男还是女。进入青春发育期后,卵巢分泌雌激素,女性的第二性征才越来越明显。可见,促使女孩“变成”女性的关键,是雌激素而非是子宫,所以,有人将雌激素比喻为“变女孩为女性的钥匙”。不过,女性发育成熟之后维持其性征,只需要少量的肾上腺素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大量的雌激素。所以,一个女性。如果没有了卵巢(例如卵巢切除)或者卵巢功能已经衰退了(例如绝经期后),她的所有女性特征并没有消失,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认知上的误区,就是“没有子宫就不能同房”。产生这个误区的原因,与第一个误区其实有一定关联。需要加以解释的是,的场所是阴道,而不是子宫。所以,子宫即使已经切除了,只要伤口已经痊愈,身体已经康复,就完全可以恢复。子宫切除后,阴道可能会比原先短了一些,但是,阴道有许多皱襞,弹性强,伸展度大,是可以适应性生活需要的。
您妻子术后已经一年多了,身体也康复了,您可以把上述知识讲给她听,让她消除思想顾虑。祝愿你俩早日和好如初!
篇6
【关键词】 肝血管瘤;平阳霉素;栓塞;碘化油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4.002
Clinical analysis of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57 hepatic hemangioma cases ZHU Hai-tao, LI Xiao-guang, MA Qiang, et al. 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 Shandong Zoucheng City People’s Hospital, Zoucheng 273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by Pingyangmycin lipiodol emulsion (PLE) super choice hepatic artery embolization in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hepatic hemangioma. Methods Super choice hepatic artery embolization treatment was applied for 57 hepatic hemangioma patients. 41 case among them as group B received PLE combined with polyvinyl alcohol granule for embolization treatment, and the other 16 cases as group A received LE, contrast medium combined with polyvinyl alcohol granule for mixed emulsion in embolization treatment. In 3~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deposition of lipiodol, changes of tumor size and complications condition were observed. 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had mild thickening in feeding artery shown by preoperative hepatic angiography, and they might have compression displacement signs due to big tumor size. Early artery blood sinus angiography showed that blood sinus dye lasted till late stage of liver parenchyma, with the manifestation of “early leave and late return”. After embolization, deposition of lipiodol in tumor was good. Angiography reexamination showed absence of hemangioma dye and disappearance of feeding artery. Comparison between curative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Hepatic hemangioma; Pingyangmycin; Embolization; Lipiodol
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以前报道多数采用无水酒精、明胶海绵颗粒及聚乙烯醇(PVA)作为栓塞剂[1-4]。平阳霉素为国产抗肿瘤抗生素, 临床应用发现其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抑制和破坏作用[5]。作者对本院57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动脉栓塞治疗对照分析, 采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pingyangmycin lipiodol emulsion, PLE)对4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肝血管瘤患者57例, 男35例, 女22例, 年龄23~72岁, 平均年龄49.5岁。主要症状为右上腹疼痛、右上腹肿块等, 病史约5个月~13年。所有病例均经彩超、CT平扫加增强及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加增强检查明确诊断。瘤体最大直径5~16 cm, 单发肿块型39例(肝右叶5例, 左叶3例), 多发结节型18例(肝左右叶多发)。其中41例运用 PLE联合聚乙烯醇颗粒进行栓塞治疗作为B组, 16例选用超液态碘化油(LE)、适量造影剂联合聚乙烯醇颗粒制成乳剂进行栓塞的患者作为A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与步骤 ①介入术前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 腹部彩超、CT及MRI明确肿瘤大小、分布、范围、血供。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16例: 选用超液化碘化油 5~16 ml与少量造影剂及10~20 mg聚乙烯醇颗粒(350~510 μm)混合制成碘化油乳剂。B组41例: 将平阳霉素 6~16 mg溶于2%的利多卡因3~5 ml中, 再与碘化油5~20 ml按1∶1比例并10~20 mg聚乙烯醇颗粒充分混合制成碘化油乳剂。两组均超选择进入肝段动脉缓慢推注直至瘤区碘油明显沉积, 血流阻断 。③全部选用5F RH导管及波士顿微导管。造影明确血管瘤分布、供血血管, 微导管尽可能超选进入供血动脉, 夹心法栓塞时尽量使碘化油乳剂完全充填瘤区, 注入速度1.0~1.5 ml/s, 栓塞剂用量5~16 ml(平均7.6 ml)。3例肝左右叶多发者相隔3~6个月行二次栓塞术。栓塞后20 min重复造影, 观察肿瘤栓塞情况。所有栓塞病例于术后3个月~1年行超声、CT复查进行随访。
1. 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栓塞前后肿瘤大小变化。②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情况。③有无严重副反应及并发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血管造影表现 分析超声、CT及血管造影, 判断肿瘤血供。49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显示肝动脉左右分支供血, 另有2例膈动脉, 6例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供血。动脉期见供血动脉分支轻度增粗, 动脉早期血窦显影, 呈团状改变的爆米花样血管池、血管湖, 血窦染色常维持到肝实质后期, 持续不退, 为“早出晚归”表现。无门静脉显影。
2. 2 栓塞后结果分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制定的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按栓塞治疗后瘤体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径乘积的不同, 缩小程度分为以下3种情况。见表1。
2. 3 临床并发症观察 所有病例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左上腹疼痛及发烧等栓塞后综合征, 严重并发症胆囊坏死、肝脓肿、血管瘤破裂、胆管坏死炎症并未发生。术前16例有症状患者介入术后6个月, 右上腹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术前9例感觉肝区肿块者术后1年复查, 右上腹未触及明显肿块。
3 讨论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起病隐匿, 常因超声体检时发现。部分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巨大者可在右上腹或剑突下触及肿块。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大多在30~60岁。多数认为是一种先天性肝血管畸形, 随着年龄和内分泌因素的变化, 可逐渐增大, 但增长缓慢, 并有一定自限倾向, 可单发或多发, 其组织学表现为扩张血管、窦腔构成, 内膜为单层幼稚血管内皮细胞, 管壁缺乏肌层及弹力层, 无神经调节作用[6]。
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超声、CT及MRI均有特征性征象, 诊断多不困难。对于不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者, 肝动脉造影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主要表现为:①供血动脉轻度增粗, 瘤体较大时可有受压移位征象。②动脉早期血窦显影, 表现为点状、团状造影剂浓染。③随时间延长, 造影剂渐变淡, 并向中心扩散, 一般无门静脉异常显影。④血窦染色常维持到肝实质后期(约10~15 s), 持续不退, 为“早出晚归”表现。
对于肝海绵状血管瘤, 经肝动脉栓塞治疗常使用无水酒精碘化油乳剂、聚乙烯醇及明胶海绵颗粒, 无水酒精作为强效、快速栓塞剂, 可进入到毛细血管水平, 引起血管内皮严重破坏, 组织蛋白凝固坏死, 易造成肝功能较大损害及反流性误栓。灌注速度不均衡, 更易造成血管瘤栓塞不均匀, 引起较小病灶未全栓塞。平阳霉素为温和血管硬化剂, 可引起毛细血管坏死、退变, 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渗出、血管周围水肿, 称之为血管作用。作者认为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是通过平阳霉素的血管作用及碘化油在肿瘤血管中选择性沉积特性叠加, 使平阳霉素在肿瘤局部形成高度浓集并缓慢释放, 从而完全发挥其血管作用, 破坏肿瘤血窦窦腔, 逐步使肿瘤纤维化皱缩而达到治疗目的。平阳霉素栓塞作用较为平缓, 呈相对渐进性发展, 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一般不会造成明显肝脏损害及误栓。联合聚乙烯醇颗粒, 能加强栓塞强度, 造成永久性栓塞。
本研究分A、B两组进行对照研究并分析, 说明平阳霉素血管作用在栓塞治疗中起到相当明显作用。平阳霉素是由平阳链球菌产生的抗肿瘤抗生素, 是一种血管硬化剂, 平阳霉素与碘油混合成乳剂注入肿瘤血管后, 可造成血窦管内皮坏死和血栓形成, 闭塞血管促使血管瘤纤维化, 防止破裂出血, 分子水平上平阳霉素通过使氧分子转化成氧自由基, 使DNA单链断裂, 阻止DNA复制,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且平阳霉素在正常组织内易被水解酶分解失活, 对骨髓和免疫的抑制作用均小, 胃肠道反应不严重[5]。聚乙烯醇颗粒可栓塞血管瘤供血动脉主干, 防止血液对乳剂的冲洗, 使超液化碘油和平阳霉素混合乳剂在瘤血管床内滞留较长时间, 同时运用这两种栓塞剂对血管瘤的治疗效果会更好。因此作者认为, 利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手段。经导管栓塞时应尽量超选择插管, 采用微导管进入肝段及分支血管, 目的是更准确有效栓塞肿瘤而保护正常肝组织, 达到完全栓塞减少复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华, 董永安, 王苏蜂, 等. 肝血管瘤肝动脉栓塞的疗效评价(附26例报告).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5, 9(1):25-27.
[2] Deutsch GS, Yeh KA, Bates WB 3rd, et al. Embolization for management of hepatic hemangiomas. Am Surg, 2001, 67(2):159-164.
[3] 崔屹, 张安忠, 杨崇美. 介入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9(7):864-866.
[4] 钟粤明, 胡沁松, 陈文忠, 等. PLE+GF栓塞治疗肝血管瘤.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5, 14(3):303-305.
[5] 肖亮, 邵尉, 徐克.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动脉灌注在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治疗中的作用.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2, 31(1):75-76.
篇7
[关键词] 网络广告 模式 演变
1997年3月,CHINABYTE网站上出现了第一条商业性网络广告,这标志着中国网络广告的诞生。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网络广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已经可以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广告相抗衡。
一、我国网络广告发展的现状
200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的网民总人数、上网计算机数、网站数分别达到了13700万人,5940万台、843000个。与之相对应,整个网络广告市场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状态。中国互联网协会2007年1月的《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网络广告(不含搜索引擎在内)收入达49.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0.91%。根据预计,2007年、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依然分别保持51.8%和55.6%的增长,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117.63亿元。这一数字还不包括搜索引擎。其统计显示,搜索引擎2006年的市场规模达15.71亿元,增长了49.52%,预计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32.73亿元。根据iResearch的调研数据显示,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不包含搜索引擎收入,不包含渠道商收入)占整体广告市场的比重由2001年的0.5%迅速攀升至2005年的2.3%。这表明中国的网络广告领域已走出市场培育阶段,开始强势起飞。但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有分析师预计,2006年全球网络广告市场总产值有270亿美元,2010年将增至610亿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还有很大差距,前景广阔。
二、网络广告的三大模式
网络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比较主要的有标志广告(BANNER),赞助式广告、分类广告、推荐式广告、弹出式广告、Email 广告、Rich Media 广告、关键词搜索、窄告、点告、话告等。虽然网络广告的形式很多,但从用户浏览网络广告内容的自主选择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三大模式:干扰式、精准式、置入式。
1.干扰式网络广告
互联网上的资源丰富多彩,网民上网多是为了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忙碌的眼球没有时间看广告,干扰式网络广告就是打断网民正在做的事情,让他们短时间变得“无聊”,从而关注广告内容,弹出式广告就是这类干扰式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这种做法有一定效果,因为当人枯等无事可做的时候,无聊的眼球会很容易接受外来信息的刺激并吸收。但很不幸,网民的眼球会很快地适应,自动略过与内容无关的广告,接着看他想要看的内容。网民天然地不喜欢广告,尤其是他们没有购买欲望的时候;而网站天然地希望多发广告,让更多的人接受广告,尤其是广告在其收入比重较大时。这是一对矛盾。因此,从网站的角度,总是在不断地试探着网民对广告的容忍程度。事实上,网民对干扰式网络广告越来越反感,据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弹出式广告/窗口以14.3%的数字位列网民对互联网最反感方面的第三位,仅次于网络病毒和网络入侵/攻击。这种反感也使得干扰式网络广告的效果越来越差。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干扰式网络广告是强制“推”给用户的,用户完全是被动地浏览广告信息。
2.精准式网络广告
传统的网络广告是许多企业品牌推广的选择,但由于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对网络广告说不,拦截工具也越来越发达,因此许多厂商开始质疑传统网络广告的效果。很明显传统的网络广告是面向大众传播的,但互联网不仅可以是大众的,也可以是分众的。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区分,于是精准式网络广告产生了。精准式广告是指依托各种途径所获得的用户的信息,例如用户注册时提交的信息、搜索、浏览、发言等,来判定网民的消费偏好和消费能力,据以提交针对某个人的广告。其主要形式有针对用户注册时提交信息发送的Email 广告以及近年来新兴的关键词广告、竞价排名广告、窄告、点告、话告等。其核心原则是更加准确地接近客户,让投资回报率有所增加。应用可量化的精确的市场定位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通过分析网页内容、辨别网民所在地,按广告主要求和设置,将广告有针对地投放到上千家网站目标客户面前,是现在广告主购买广告、网络媒体尤其是中小网络媒体赢得客户的重要法宝。目前来看,精准式网络广告的内容精确性不够,恶意点击率和无效点击率高,涉及访问者隐私等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
3.置入式网络广告
置入式广告是随电影、电视等现代媒体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广告形式,指在影视节目、游戏、体育赛事中将产品或品牌的信息刻意插入,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被称为秘密的广告。在美国有90%的产品在电视上出现是出于产品置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壮大,置入式广告又找到了一片新的土壤――互联网。如网络游戏《Crazy Taxi》中的乘客会要求玩家把他们带往必胜客或是肯德基;Everquest II游戏中,点击“pizza”命令,游戏者甚至可以进入必胜客网站并定购外卖比萨饼。除了网络游戏外,置入式网络广告还涉及到博客、数字音乐等。
置入式广告强化了其广告环境,如果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那么置入式广告将会成为很好的广告效果。总体来说,置入式广告的优势包括:信息传递隐蔽,在低涉入的情况下,达到广告传播的目标;广告环境适宜,置入式广告和内容传播融为一体;受众接受主动,网络用户更容易形成互动式的信息接受模式;灵活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置入式广告可以根据受众需要更改传播方式和形态;品牌提升的搭建效应,对于优质内容来说,置入式广告可以强化广告的品牌效应。
三、网络广告模式的演变
从以上对网络广告三大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网络广告模式的演变趋势有以下几点:
1.广告受众从大众到分众
广告,常被理解为“广而告之”,因此也产生了“受众即市场”的看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数传媒把受众看作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其有效经营方式是提供能够满足普通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营销理论、传播理论的发展,这种看法慢慢发生了变化。许多传媒认为大众市场已经饱和,因此,准确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分众”市场成了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广告逐渐告别了过去与传统媒体类似的铺天盖地的地毯式轰炸方式,定位定向的精准式广告成为网络广告的新宠。
2.广告策略从推式到拉式
人们通常认为干扰式网络广告具有强制入侵,“推”给受众的特点,因此导致一些消极反应,如恼怒和广告躲避等。事实上,干扰式网络广告点击率已经越来越低,大部分网民不点击广告就直接关闭了。网站没有限度地掠夺网民的注意力的做法,使得广告效果下降。而精准式和置入式网络广告则是网民在对某类产品或服务有兴趣的前提下获得的,这时,他们对这类广告的接受度要高得多,所以网络广告的策略从推式到拉式的转变是必然的。
3.广告传播从单方面到互动
互联网突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局限,为受众与媒体间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可能。但干扰式网络广告却基本上和传统媒体广告类似,仍然具有受众只能被动接收媒体单方向简单而具有侵略性的广告的特点。但在互联网上做广告,单依靠一方对另一方的诉求是不够的,网络广告必须有互动性的特点,即广告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实现即时的双向沟通;广告信息的提供是针对受众特别设计的;企业与受众形成“一对一”的传播及营销。
4.广告影响从直截了当到潜移默化
干扰式网络广告一般是大张旗鼓地跳进网民的眼球,这种形式已被证明效果不佳,那么如何让受众更愿意看到网络广告,如何让网络广告更加深入人心,取得更好的效果呢?那就是采用精准式或置入式网络广告。精准式网络广告是在网民主动获取某些信息时,针对受众的偏好发送的,受众的反感度会较低。置入式网络广告则可以令受众在不经意、低涉入的情况下,建构起对商品的潜意识知觉。由于受众对广告有天生的抵触心理,把产品融入剧情的做法往往比直接诉求的效果好得多。
5.广告模式从单一到混合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我们能否说干扰式网络广告就一无是处,应该摒弃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从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网民浏览网络广告的心态;有21.1%的网民主动浏览;26.3%的网民被动浏览;主动和被动兼而有之的网民则占到了52.6% 。因此,我们要融合各种网络广告模式的优势,进行创新发展。比如当网民登录某个网站时,弹出一个几秒钟置入广告的游戏,网民可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广告信息,游戏完后,能获得相应的积分,这些积分累积到一定分数时可以兑换奖品。当然在这个网络广告的中,我们也要用到精准定位技术,因为如果一个网民一天登录这个网站10次,10次弹出的都是一个广告,估计这只会让人反感了。
参考文献:
[1]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年1月23日
[2]《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中国互联网协会,2007年1月
篇8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吸入性肺损伤;大鼠;盐酸;骨髓;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白介素-10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lleviate lung injury in a rat model of acid aspiration WU Xiao-dan, JIA Qing-an, QIAN Meng-jia, LONG Xuan, LI Shan-qun, SONG Yuan-lin, WANG Xiang-dong, BAI Chun-xue.Department of Pulmonary Medicine,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BAI Chun-xue, 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transplantation in rat model of acid aspiration induced lung injury. Methods BMSCs cultures were obtained from bone marrow of Sprague-Dawley (SD) rats. Twenty-four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Control, Injury and Injury + BMSCs groups, and hydrochloric acid (HCl ) (1.2 ml/kg, pH=1.5) or the same volume of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 instead were instilled into trachea of rats to make injury models or for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n, 5×106 BMSCs or 0.5 ml PBS were injected into jugular vein of rats. Rats were exsanguinated at 6 h after injury. Arterial blood gas, wet/dry ratio and histological changes of lung tissue were determined.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 BALF ) and serum were collected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Interleukin-6 (IL-6) and Interleukin-10 (IL--10)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In vitro, lung cells from normal rats and from HCl injury rats were co-cultured with BMSCs in a Transwell system (8 μm pore size). Thirty-six hours later, the numbers of migrated BMSCs were counted. In addition, lung cells from HCl injured rats were co-cultured with BMSCs in either a standard single well or in a Transwell (0.4 μm pore size). Control wells were prepared with only lung cells from normal rats or HCl injured rats. After incubation for 6 hours, the cell culture supernatants were then collected to assay the levels of TNF-α, IL-6 and IL-10 using ELISA. Comparisons among multiple groups were performed using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Comparisons between group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independent-sample t-test.Results BMSCs transplantation attenuated histological lung injury and hypoxia caused by HCl instillation. Injury + BMSCs group decreased wet/dry ratio compared with Injury group. BMSCs administration mediated a down-regulation of inflammation by deceasing TNF-α concentration and increasing IL-10 in BALF and serum. In vitro, co-culture studies of BMSCs with lung cells provided evidence that lung cells stimulated BMSCs migration towards injured lung. Besides,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BMSCs was not cell contact dependent. Conclusions BMSCs transplantation prevented lung injury caused by HCl aspiration, and the preventive effects of BMSCs were partly driven by the paracrine to down-regulate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lung injury induced by HCl.
【Key words】Mesenchymal stem cells; Aspiration induced lung injury;Rats; Hydrochloric acid;Bone marrow;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6;Interleukin-10
胃内容物反流误吸所导致的吸入性肺损伤,常见于重症患者,是麻醉、创伤、中毒和代谢性疾病等临床情况的严重并发症[1-2]。国外统计数据表明,88.9%的重症患者发生过1次以上的误吸事件[3];每2131名麻醉患者中,就有1名会发生误吸,而麻醉相关的死亡中,有20%因误吸胃内容物引起[4-5]。胃内容物误吸轻则表现为肺炎,经治疗可迅速好转;而大约1/3的吸入性肺炎患者会发生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4, 6],常规治疗疗效差,病死率高。误吸相关的ALI/ARDS的病死率高达30%[5,7]。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对多种肺损伤动物模型如博来霉素肺损伤[8-9]、内毒素肺损伤[10-12]、放射性肺损伤[13] 和机械通气肺损伤[14] 等均有保护作用,但对吸入性肺损伤的作用尚少见报道。本实验拟研究BMSCs移植对大鼠盐酸吸入性肺损伤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清洁级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公司,饲养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实验动物中心,符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动物实验伦理。低糖DMEM培养液(美国Gibco公司),特级胎牛血清(美国Hyclone公司),Percoll分离液(瑞典Amersham公司),Transwell 小室(美国Millipore公司),FITC或PE标记的CD34、CD44和CD29抗体及同型对照(美国Biolegend公司),大鼠TNF-α 、IL-6和IL-10的ELISA试剂盒(美国R&D公司),吉姆萨染液(北京西美杰科技有限公司),OriCell SD大鼠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基(美国Cyagen公司)。
1.2 大鼠BMSCs分离培养和鉴定
大鼠BMSCs分离培养采用改良贴壁法[15-16]。SD大鼠,雄性,清洁级,体质量(150±10)g,腹腔注射氯胺酮(100 mg/kg)麻醉,颈椎脱臼处死后,酒精浸泡消毒,无菌条件下剪下双侧股骨和胫骨。换器械暴露髓腔,用注射器抽取10 ml磷酸缓冲盐溶液(PBS)冲洗,重复冲洗4~5次,直至骨髓腔变白。冲洗液收集在细胞培养皿中,注射器反复吹打细胞悬液直至成单细胞悬液,经100 μm细胞滤网过滤至离心管中,1000 r/min, 离心10 min。沉淀细胞使用无血清DMEM重悬,使用1.073 g/ml Percoll分离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1800 r/min,15 min,吸取Percoll分离液与DMEM之间悬浮细胞层,加入无血清DMEM洗涤、离心。所得细胞加入DMEM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中重悬。2×105 /ml接种于25 ml细胞培养瓶,置于37 ℃ ,5%CO2培养箱中。72 h后首次换液,以后每隔72 h换液,待贴壁细胞超过80%融合后,用0.25%胰蛋白酶(含0.04%EDTA)1∶2消化传代,不断传代纯化细胞。实验中使用3~5代细胞(P3~5)。
细胞传至3~4代左右,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拍照,并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CD44和CD29)鉴定。
诱导分化步骤参照说明书进行。取P2代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分化,换诱导液后2~3周以茜素红染色,镜下观察;另取P2代细胞进行3~5个循环的成脂诱导/维持,随后培养于维持培养基中,7 d后以油红O染色。
1.3 大鼠酸吸入性肺损伤模型建立和标本处理
分组: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24只,体质量(250±10)g,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对照组、损伤组和移植组,每组8只。
动物模型:禁食6 h后,腹腔注射氯胺酮(100 mg/kg)麻醉,仰卧位固定,切开颈部皮肤,暴露气管,用1 ml注射器穿刺缓慢均匀注入盐酸溶液(1.2 ml/kg, pH=1.5)(损伤组和移植组)或等量PBS(对照组),随后立即注入空气0.3 ml,维持大鼠头高位并变动使液体分布均匀。
干细胞移植:建模后即暴露颈外静脉,移植组于直视下注射0.5 ml含5×106个大鼠BMSCs的PBS,而对照组和损伤组则注入等量PBS。
标本采集和处理:细胞移植6 h后,再次麻醉,分离腹主动脉,抽血0.5 ml行动脉血气分析;下腔静脉抽血2 ml,室温下静置、离心,取上清液-80 ℃冻存;放血处死动物后,气管切开并插管固定,开胸并结扎右侧支气管,以3 ml生理盐水灌洗左肺,反复3次,回收的BALF离心(1200 r/ min,10 min),取上清液-80 ℃冻存待测;取右肺心叶和尖叶,吸去表面血液后称湿质量(W),然后置于60 ℃烘箱72 h后称干质量(D),计算湿干比(W/D);取右肺膈叶,置于中性甲醛中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
1.4 体外实验
肺细胞提取[9]:取盐酸肺损伤大鼠全肺或正常肺,加入4 ℃ PBS,置于100 mm细胞培养皿中,机械法制成悬液,200目及400目筛网过滤,悬液1500 r/min离心8 min,取沉淀细胞,重悬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中并计数,密度调整为1×106 /ml。
干细胞迁移实验:分2组,分别为对照组(正常肺细胞)和损伤组(盐酸损伤肺细胞),每组3个孔,各取上述600 μl肺细胞悬液接种于24孔板的下层,同时于Transwell体系的小室(8 μm膜孔径)内接种100 μl干细胞悬液(密度:5×105/ml)。36 h后取出培养小室,棉签擦去小室内膜细胞,4%中性甲醛固定,吉姆萨染色,光镜下观察迁移的干细胞并拍照,每个小室于镜下随机挑选2个高倍视野(×200)计数迁移细胞数量。实验重复3次。
细胞因子质量浓度检测:分为4组,正常组(正常肺细胞单独培养);损伤组(损伤肺细胞单独培养);共培养组(损伤肺细胞和干细胞混合共培养);Transwell组(使用Transwell体系进行损伤肺细胞和干细胞的共培养,Transwell小室孔径为0.4 μm)。6 h后,取上清液-80 ℃冻存待测。
1.5 TNF-α 、IL-6和IL-10检测
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BALF和共培养上清液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质量浓度。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 ±s)表示。用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LSD法进行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差别。以P
2 结果
2.1 BMSCs形态和表面标志物鉴定
原代细胞接种24 h有少量贴壁,72 h后贴壁数量明显增加,形态多为梭形、纺锤形,部分集落样生长,10~14 d可达80%以上融合。经3次以上传代后,细胞呈均匀有序的长梭形,排列成漩涡状(图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29阳性率为99.83%,CD44阳性率为97.87%,CD34阳性率为3.12%,表明细胞为较纯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图2)。成骨诱导分化10~12 d,细胞间逐渐出现较多散在的致密圆形矿化结节,茜素红染色呈红色;成脂诱导分化后,细胞内脂滴数量增加并相互融合,油红O染色显示脂质沉积(图3)。
图1 相差显微镜显示第3代BMSCs形态(×100)
Fig 1 The third passage BMSCs morpholoy in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100)
图2 流式细胞仪表面标志物鉴定
Fig 2 Cell surface markers identification by flow cytometry
干细胞阳性标志物CD29和CD44阳性率均在90%以上,阴性标志物CD34阳性率为3.12%,各自对应的同型对照抗体阳性率在5%以下。2.2 动脉血氧分压和肺组织湿干比
盐酸肺损伤后,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降低,而干细胞移植组的氧分压高于损伤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图3 成骨诱导分化(茜素红染色)和成脂诱导分化(油红O染色)(×200)
Fig 3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using alizarin red staining and adipogenic differentiation using oil red O staining (×200)
表1 各组动物动脉血氧分压和肺组织湿干比(n=8,x ±s)
Tabel 1 Partial arterial oxygen tension and Wet/dry ratio of lung tissue in three groups(n=8,x ±s)
注:1 mm Hg=0.133 kPa;与对照组比较,aP
2.3 TNF-α 、IL-6和IL-10质量浓度
盐酸损伤组血清TNF-α、IL-6和IL-10质量浓度较对照组均有升高(P
损伤组BALF细胞因子质量浓度较对照组升高(P
表2 血清细胞因子质量浓度(pg/ml,n=8,x ±s)
Tabel 2 Serum cytokine (TNF-α, IL-6 and IL-10) concentration(pg/ml,n=8,x ±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
表3 肺泡灌洗液细胞因子质量浓度(pg/ml,n=8,x ±s)
Tabel 3 BALF cytokine (TNF-α, IL-6 and IL-10) concentration(pg/ml,n=8,x ±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
2.4 肺组织病理
盐酸损伤组肺组织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而移植组有所减轻(图4)。干细胞移植组炎症细胞浸润和间质充血水肿较损伤组均有明显减轻。
A:对照组;B:损伤组;C:移植组
图4 肺组织HE染色(×200)
Fig 4 Lung histology using ha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200)
2.5 Transwell 细胞迁移
干细胞与损伤肺共培养较与正常肺相比,迁移明显增多(图5)。计数高倍视野下所见迁移细胞数量发现,与正常肺共培养,迁移细胞数为(8.5±3.5),与损伤肺共培养增加至(22.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758,P=0.001)。损伤肺较正常肺相比,有促进干细胞向其迁移的作用。
A:对照组;B:损伤组
图5 吉姆萨染色示干细胞向损伤肺迁移(×200)
Fig 5 BMSCs migration towards injured lung by Giemsa's staining(×200)
2.6 体外共培养细胞因子质量浓度
损伤肺细胞体外培养后,上清液TNF-α, IL-6 和 IL-10质量浓度均较正常肺升高(P
表4 共培养上清液细胞因子质量浓度(pg/ml,n=8,x ±s)
Tabel 4 Supernatant cytokine (TNF-α, IL-6 and IL-10) concentration(pg/ml,n=8,x ±s)
注:与正常组相比,aP
3 讨论
盐酸气道内滴入是最常用的建立吸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的方法。这种肺损伤有两个特征性的时相:首先是酸对气道上皮的直接损伤;其次是继发的急性炎症反应,峰值在造模后4~6 h[17]。因此,本研究对动物肺损伤研究的时间点选择在6 h。笔者发现,气道内滴入盐酸6 h,损伤组大鼠较对照组大鼠相比,动脉血氧分压下降,肺组织湿干比升高,血清和BALF 的炎症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0质量浓度升高,并出现组织损伤,证明造模成功。
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也被成为骨髓基质干细胞,是成体干细胞的一种,由于具有来源容易、分离培养相对简单、易于进行基因修饰和免疫原性低等优点,加上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潜在作用,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18-20]。本实验结果显示,BMSCs移植同样可以减轻盐酸诱导的大鼠肺损伤,表现为低氧血症改善、肺组织湿干比降低和肺组织损伤减轻。这与BMSCs减轻内毒素诱导的肺损伤[10]、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8-9] 和放射性肺损伤[13] 的研究结果一致。
对于BMSCs减轻肺损伤的具体机制,目前还不明确。早期的研究认为,干细胞通过在肺内存活并分化为肺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来修复肺损伤[8-10,13]。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BMSCs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来促进肺损伤的修复。Xu等[12] 的研究表明,BMSCs可以降低内毒素导致的小鼠全身和局部炎症,这个效应不依赖于干细胞在肺部的分化,而与干细胞对炎症反应的调节有关。Gupta等[11] 发现气道内移植BMSCs可以减轻内毒素所致小鼠肺损伤,这个保护效应与干细胞定植于肺以及清除内毒素无关,而可能与干细胞旁分泌的抗炎因子有关。本实验结果提示干细胞移植可以降低盐酸损伤大鼠血清和BALF的炎症因子TNF-α,升高抗炎因子IL-10水平;体外实验也发现,干细胞可以降低损伤肺分泌的TNF-α水平,同时升高IL-10。因此,笔者推测干细胞可能通过对炎症反应的调节来减轻盐酸肺损伤。
干细胞如何发挥其调节炎症反应的作用,这也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焦点。Nemeth等[21] 在小鼠脓毒症模型中,发现BMSCs通过释放前列腺素E2 (PGE2)促进巨噬细胞抗炎因子IL-10的产生,从而降低病死率和减轻器官损伤。Curley等人[14] 发现,在大鼠机械通气肺损伤中,BMSCs可能通过旁分泌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来调节炎症反应和减轻肺损伤。本研究发现,肺细胞和干细胞共培养时,干细胞与损伤肺细胞接触或不接触都可以调节炎症反应,提示干细胞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不依赖于细胞与细胞的接触,可能与旁分泌的因子有关。在体外实验中还发现,干细胞向损伤肺细胞的迁移数量明显多于向正常肺的迁移,提示损伤肺分泌的因子对干细胞有促进迁移运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Marik P E. Aspiration pneumonitis and aspiration pneumonia[J]. N Engl J Med,2001,344(9):665-671.
[2] Neelakanta G, Chikyarappa A. A review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aspiration of gastric contents during anesthesia reported to the Departmental Quality Assurance Committee[J]. J Clin Anesth,2006,18(2):102-107.
[3] Metheny NA, Clouse RE, Chang YH, et al. Tracheobronchial aspiration of gastric contents in critically ill tube-fed patients: frequency, outcomes, and risk factors[J]. Crit Care Med,2006,34(4):1007-1015.
[4] Warner MA, Warner ME, Weber JG.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ulmonary aspiration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J]. Anesthesiology,1993,78(1):56-62.
[5]Marx GF, Mateo CV, Orkin LR. Computer analysis of postanesthetic deaths[J]. Anesthesiology,1973,39(1):54-58.
[6] Britto J, Demling RH. Aspiration lung injury[J]. New Horiz,1993,1(3):435-439.
[7] Bodlander FM. Deaths associated with anaesthesia[J]. Br J Anaesth,1975,47(1):36-40.
[8] Kotton DN, Ma BY, Cardoso WV, et al. Bone marrow-derived cells as progenitors of lung alveolar epithelium[J]. Development,2001,128(24):5181-5188.
[9] Rojas M, Xu J, Woods CR, et al.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repair of the injured lung[J]. 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2005,33(2):145-152.
[10] Yamada M, Kubo H, Kobayashi S, et al. Bone marrow-derived progenitor cells are important for lung repair after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lung injury[J]. J Immunol,2004,172(2):1266-1272.
[11] Gupta N, Su X, Popov B, et al. Intrapulmonary delivery o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mproves survival and attenuates endotoxin-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 in mice[J]. J Immunol,2007,179(3):1855-1863.
[12] Xu J, Woods CR, Mora AL, et al. Prevention of endotoxin-induced systemic response by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mice[J]. 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07,293(1):L131-L141.
[13] Yan X, Liu Y, Han Q, et al. Injured microenvironment directly guid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engrafted Flk-1(+) mesenchymal stem cell in lung[J]. Exp Hematol,2007,35(9):1466-1475.
[14] Curley GF, Hayes M, Ansari B,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nhance recovery and repair following 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in the rat[J]. Thorax,2011.
[15] Zhao F, Zhang YF, Liu YG, et 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ngraftment on bleomycin-induced lung injury in rats[J]. Transplant Proc,2008,40(5):1700-1705.
[16] Peister A, Mellad JA, Larson BL, et al. Adult stem cells from bone marrow (MSCs)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strains of inbred mice vary in surface epitopes, rates of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J]. Blood,2004,103(5):1662-1668.
[17] Kennedy TP, Johnson KJ, Kunkel RG, et al. Acute acid aspiration lung injury in the rat: biphasic pathogenesis[J]. Anesth Analg,1989,69(1):87-92.
[18] 骆荣华,陈洁,王建安,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4):310-314.
[19] 王建安.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前景[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4):304-305.
[20] 孙勇,王建安,谢小洁,等.骨髓间质干细胞冠脉内移植治疗近期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2):996-999.
篇9
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150例产妇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行产后胎盘病理检查,并观察其在住院期间发生产褥感染的情况。
结果:150例产妇中,显示胎盘存在炎性反应的为34例,占全部产妇的22.67%。产后在我院住院期间发生产褥感染的为36例,占全部产妇的24.00%,其中胎盘病理检查显示炎性反应的34例产妇中,发生产褥感染的有29例,占发生产褥感染产妇的80.56%,胎盘炎性反应与产褥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X2=3.79,P
结论:胎盘炎性反应与产褥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胎盘进行病理检查在防治产褥感染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于胎盘病理检查显示炎性反应的产妇,临床医生应该提高警惕性,充分做好防治产褥感染的工作。
关键词:胎盘病理检查产褥感染产科临床价值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220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159-02
产褥感染是产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大约为1%~7.3%[1]。产褥感染在临床上是指分娩时、产褥期生殖道因为受到病原体的感染,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的炎性变化[2]。产褥感染主要的临床表现有:急性外阴炎、急性阴道炎、急性宫颈炎、急性子宫内膜炎、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的产妇可能还会出现脓毒血症、败血症等危害生命安全的临床病症[3]。有研究报道称,产褥感染是造成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产褥感染对产妇的严重危害性,所以产褥感染的及时防治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我院在防治产褥感染方面,采取了根据胎盘病理检查结果防治产褥感染的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就胎盘病理检查在防治产褥感染的临床价值做出相关的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150例产妇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研究对象,排除标准为妊娠高血压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严重心衰患者。150例产妇中,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28.5±0.2)岁,平均体重(63.1±0.4)kg,平均身高(163.4±0.2)cm。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为(38.3±1.2)周。150例产妇中,自然分娩者91例,行剖宫产者59例;初产妇109例,经产妇41例;产前胎膜早破者15例,羊水胎粪污染17例,宫内窘迫者13例。
1.2方法。
1.2.1产前准备。产前所有产妇均根据自愿及胎位情况选择分娩方式,将胎盘病理检查的具体事项告知产妇及其家属,产妇均自愿签署胎盘病理检验知情同意书。产妇分娩后,第一时间将娩出的胎盘送至我院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得出结果做详细记录。所有产妇在分娩后均住院7天,观察7天内产妇发生产褥感染的情况,并做详细记录以便比较。
1.2.2病理检查。将产妇娩出的胎盘提取组织用10%的甲醛固定,常规进行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得出结果。
1.3结果评价标准。比较产妇发生胎盘炎性反应和发生产褥感染的例数,观察两者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1.4统计学方法。本实验的数据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处理,数据经卡方检验和X2检验,以P
2结果
150例产妇中,显示胎盘存在炎性反应的为34例,占全部产妇的22.67%。产后在我院住院期间发生产褥感染的为36例,占全部产妇的24.00%,其中胎盘病理检查显示炎性反应的34例产妇中,发生产褥感染的有29例,占发生产褥感染产妇的80.56%,胎盘炎性反应与产褥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X2=3.79,P
胎盘炎性反应与产褥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X2=3.79,P
3讨论
因为产褥感染对产妇的严重危害性,临床医生都很重视产褥感染的防治,目前围生医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防治产褥感染[4]。随着无菌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严重的产褥感染发生率已经大大降低,但是由于产妇如果存在难产、分娩时会阴裂伤、胎膜早破的情况,则较容易导致产褥感染的发生。
究其原因,难产会大量消耗产妇体力,使得产妇产后出血,抵抗力下降,从而发生宫内感染,进而造成羊膜腔感染,这样一来,往往就容易造成产后产褥感染。而胎膜早破的产妇和分娩时会阴发生裂伤的产妇,发生产褥感染的几率也会较正常产妇高不少[5]。
之前有研究称,胎盘如果存在炎性反应,则产妇较容易发生产褥感染[6]。为此,我院产科医生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从本次临床研究可以看出,胎盘病理检查中显示胎盘存在炎性反应的产妇总共有34例,发生产褥感染的产妇有36例,其中显示胎盘存在炎性反应又发生产褥感染的产妇29例,占发生产褥感染产妇的80.56%,显示胎盘存在炎性反应但是未发生产褥感染的产妇5例。胎盘不存在炎性反应但发生产褥感染的产妇为7例,占发生产褥感染产妇的19.44%,胎盘炎性反应与产褥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X2=3.79,P
这说明了胎盘的炎性反应跟产褥感染的发生有关,胎盘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有炎性反应的产妇,发生产褥感染的几率较高[7]。为了更好地防治产褥感染,在产妇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经过跟产妇的充分沟通后,可以进行胎盘病理检查。若产妇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或者产妇及其家属坚决不同意进行胎盘病理检查,那么应该在其产后护理方面多加注意,积极预防产褥感染的发生[8]。
参考文献
[1]曹善珠.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6):834-835
[2]柴立群.临床护理路径在产褥感染诊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303-304
[3]刘丽霞.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4):150-151
[4]龙凤.产褥感染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7(10):1839-1839,1739
[5]刘建春.产褥感染120例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7):37-38
[6]詹才芳.胎盘病理检验在防治产褥感染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6):76-77
篇10
关键词:中药;介入治疗;转移性肝癌
肝动脉介入治疗是转移性肝癌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转移性肝癌多数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身体状况差,免疫力低下,耐受性较差,不能耐受大剂量化疗介入治疗。由此,积极探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治疗方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移性肝癌归属中医学"肝积、积聚、Y瘕、黄疸"等病范畴,中医药在防治肝癌转移及改善中晚期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转移性肝癌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1]。由此,中药治疗转移性肝癌将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作者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转移性肝癌患者,观察中药消癌平针剂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转移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9例患者。对照组29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42.35±3.75)岁;单个结节转移6例,多发转移10例,弥漫性转移结节13例。观察组29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48.87±5.61)岁;单个结节转移5例,多发转移13例,弥漫性转移结节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导管选择性插入肝固有动脉或肝左、肝右动脉后进行药物灌注,灌注药物:氟尿嘧啶(5-FU)1000 mg、顺铂( DDP)60 mg、丝裂霉素(MMC)10 mg,3~4 w后重复治疗。
1.2.2观察组 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肝固动脉或肝左、肝右动脉后灌注消癌平注射液,300 ml/次,3~4 w后重复治疗。
1.3疗效判定 近期疗效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实体瘤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所有可测量的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可测量病灶直径减小50%以上。稳定(SD):病灶减小小于50%,或者增大小于20%,没有新病灶出现。恶化(PD):原有病灶增大,或者出现新的病灶[2]。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记录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处理,采用χ2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2两组患者生存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平均生存天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从中医辨证分析,转移性肝癌临床表现多与气、血、肝、脾、肾相关,属于中医的肝积,证属气滞血瘀的范畴。转移性肝癌病因机制主要是外感、内伤、及情志不畅,加之劳倦,脏腑功能失调,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血行受阻,属于全身虚,局部实的顽疾[3-4]。临床常规治疗转移性肝癌,采用化疗,效果不佳,并且可能引发消化道反应、肝损害以及机体免疫功能损害,所以临床提出采用中药制剂进行治疗的尝试。
本文采用的消癌平注射液属于中药制剂,其成分是乌骨藤提取物。该药植物含有多醣、生物碱和皂甙等有效成份[5]。本文结合临床资料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中药消癌平针剂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转移性肝癌疗效理想,延缓了患者的生存期,治疗后无明显毒副作用,容易被转移性肝癌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曾晓华, 王颂章, 魏崇健, 等.经肝动脉灌注并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疗效[J] .中华肿瘤杂志, 2013,18(5):365 .
[2]王声球.肝脏转移癌的治疗问题[J].实用外科杂志,2009,6(3):161- 163.
[3]柏卫清,林钧华,于尔辛,等.吡柔比星联合用药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肝癌近期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2,14(1):25-27.
[4]O振东,孙燕,王肇炎.实用肿瘤并发症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70.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