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范文
时间:2023-04-03 01:1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清照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谈起李清照,不得不说,她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标签:婉约派词人“宗主”、宋代最伟大的女词人、千古第一才女等等,她独创的“易安体”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她的白话词,在当时有着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当时及后代的文人都对李清照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更难得的是,出身于官宦之家的李清照,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成名极早,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其最为出色的代表作是其中后期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但作者认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特别是被很多研究者所不太重视的,其出嫁前的闺阁时期的词作,也很值得一读,有着独特的价值所在,其中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作者看来,就是透过这些词作,而跃然纸上的那个少女形象:她从来就不是娇气柔弱、多愁善感的,她有着过人的才华,深远的见识,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的是这么的仅有,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是这么的难得。而这一切,都凝固在那些优美的诗词作品中,这些作品,怎不由得我们击节赞叹,倍加珍惜!下面,就让我们借着赏析这一时期的几首诗词作品,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快乐少女的如诗世界。
其一:活力又豪放的青春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作写于李清照十五六岁时,全篇用几乎毫无雕琢,清新自然的寥寥几语,就勾勒出了一幅夏日傍晚的荡舟归游图。这群快乐的少女,在一个夏天的傍晚,一起去溪亭游玩,说笑跳闹,喝酒划船,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哎呀,要快些划船回家了,但不知是喝醉了后太贪看眼前的美景,还是心里太着急乱了方向,总之她们的小船儿来到了密密的荷花丛深处,摇摇晃晃的小船惊得水中花丛里的沙鸥、白鹭扑棱棱飞起来,呼扇的翅膀上带着一串串亮晶晶的水珠,呼呼啦啦的冲天而起,真是好一幅生机勃勃而又情趣盎然的画面啊!闭上眼,仿佛还能听见姑娘们那银铃般的笑声。这就是少女时期李清照的生活啊,活泼、快乐、无所顾忌、充满活力。
在这里,李清照没有端起大家闺秀的架子,而全然是一个活泼开朗,豪气潇洒的少女,她用生花妙笔写出了青春的朝气,她将自己充满勃勃生机的快乐定格在了~中,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份快乐,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了解感受到在宋代,一个少女所拥有的真实的欢乐时光,让我们知道千年前的女孩儿,她们的快乐生活是这样的啊,这功劳,谁人堪比。
其二:美丽又伤感的青春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C。
这首亦写于李清照待字闺中的十六岁左右的词作,在当时问世后得到了极其巨大的赞赏,以至于“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词作传神刻画出了一个充满才情的多情少女形象。她宿醉在春天的一个风大、雨疏的夜晚,在昏昏沉沉的酣睡里,只听得风声雨声将后院的花草叶子噼里啪啦地抽打了一整夜,在睡到天光大亮后,这位敏感多情的少女,最担心的却是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怕是要遭殃了吧。谁知卷帘的侍女却答道:海棠花没事啊。这个答案显然没让心思细腻的女孩儿满意:唉,你哪里知道啊,一场风雨过后,海棠叶是更加肥大茂盛了,但是海棠花恐怕就已经被吹落了。
这首词中,最经典的当然就是“绿肥红瘦”四字了,一绿一红,一肥一瘦,将平字用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用语绝妙。并且李清照用这一句话,便道明了自己复杂的情绪:红颜易老,就像那凋落的红花一样,经不住风吹雨打,青春易逝,老去的脚步匆匆,怎样才能留住这流逝的时光,流逝的青春呢?少女的愁怀,少女的伤感,如此细腻的情绪,李清照借着花儿娓娓道来。青春,美丽而伤感的青春,在少年李清照的笔下有了色彩,有了具象,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也体悟到了这份敏感的心思,让我们跟着一起惆怅,这首词作里深厚的白描功力,巨大的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其三:娇羞又大胆的青春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出嫁前夕,这里面的少女形象,应该就是李清照自己。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儿呢,那是在一个好天气里,阳光灿烂、风轻云淡,一个大家闺秀,在自家的院子里荡秋千,自由自在,快活尽兴,哪怕香汗淋漓,也心情大好。这个充满活力又精神抖擞的娇小姑娘啊,忽见有客人闯入了花园,急忙含羞回避。因为过于慌乱,仅是穿着袜子,鞋忘了穿,头上的发钗也掉了,真是狼狈啊!可就算是这样,这个小姑娘却又倚在门边,装作低头嗅青梅的样子,一再偷偷张望来客。这是个多么鲜活而美妙的画面啊!这是个多么可爱的姑娘啊!
那又是什么让得我们一向爽朗大方的少女李清照,一下变得如此娇羞呢?那只能是来的人是她心上的情郎啊!透过文字,千年之前,那少女倚门回首嗅青梅的俏皮小心思,那又慌乱又羞怯的眼波,那绯红的脸庞,似乎都历历在目。空气中仿佛都荡漾着一股酸酸甜甜的、青涩的、叫情的味道!李清照是如此贴切的描摹了美好初恋中青年男女的真实心态,她用手中的生花妙笔直抒情感、直面内心,如此真挚,如此热切!
其四:见识非凡的青春
更令人称奇的是,少年时期的李清照,在词名昭著后,还开始了她的写诗生涯,写的还是封建时代本是男性专利的咏史言志诗,这便是被大儒朱熹啧啧称奇为“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的《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二首》。
其一
篇2
关键词:李清照 淑女情节 亡国之音思想内涵艺术特点
一. 李清照词中的淑女情怀
(一)从李清照的文学追求看她的淑女情结
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化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加之自己勤奋好学、博闻强记,终于成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词人。李清照的词既加强和维护了婉约词派的特点,又有自己“婉而售”的艺术风格。她的词流露出文化女性矜才尚艺的人生意趣。如前期代表作《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展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客观上具有冲破封建牢笼、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全词委婉含蓄、温和优美,透露出词人淡淡的哀愁。
(二)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看她的淑女情怀
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祖籍山东济南,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
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
二. 李清照词中的亡国之音
(一) 表现形式。
1. 表现在怀念故土思恋家乡上。李清照的词表达亡国之音,充满人文关怀,具有一定社会意义。这就比李煜的词,在思想上更为出色。她的词《永遇乐》,过今昔盛衰的对比,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词人常常将对时局命运的忧虑和关注隐含在家国之思、故土之恋、时局之忧和对亡人的悼念及个人凄苦情怀的抒写中,比较含蓄、婉转。不同于其诗、文。词人抒发个人愁苦情怀的作品比比皆是,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以及“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但其词以南渡为界线使其词前后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与现实意义大不相同。
2. 表现在悼念亡夫,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上。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的突然病逝使李清照颠沛流离的生活雪上加霜,与丈夫的生死相别使她这一时期的创作大一部分以悼念亡夫为内容。如其悼亡词《浪淘沙》(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词情凄绝,似有多少血泪在其中,令人不忍卒读。感情真挚深厚,动人肺腑。特别是尾句"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将鸿雁传书的典故用出了新意,对亡夫的那种深切思念的情感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表现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个人凄苦情怀的抒写。词人常常将对时局命运的忧虑和关注隐含在家国之思、故土之恋、时局之忧和对亡人的悼念及个人凄苦情怀的抒写中,比较含蓄、婉转。不同于其诗、文。《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等诗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流露在字里行间,其豪气不让须眉。
词人抒发个人愁苦情怀的作品比比皆是,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以及“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但其词以南渡为界线使其词前后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与现实意义大不相同。如果说南渡以前,词人在自然景物和个人感情的抒发上,是涂上了―层淡淡的哀愁色彩的话。那么南渡以后,她就用涂满浓重忧伤的笔调,去描绘周围的景物,抒发自己的家愁国恨。她后期的词突破狭隘的个人世界。这真正体现了博大的中国文化和向上民族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社会意义。
篇3
关键词:李清照;意识;爱情;女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95-02
我国著名文学史家谭正璧先生曾说道:“中国文学史上很少有女性文学作家。汉之蔡琰、唐之薛涛、鱼玄机已属凤毛麟角,但不能占第一流的地位,只有女词人李清照却在有宋一代词人中占了个首要地位,独自博得个大作家的荣名。”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的古代中国,“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观念禁锢着女性的思想,使她们丧失独立的人格,精神上亦无从发展。而李清照的出现,就仿佛茫茫黑夜中的一盏异色明灯,光耀整个文坛。这个才情横溢的女子,以“词坛正宗”之姿跻身文学大家之列。李清照的词作,以其特有的女性审美,描写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而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完整而系统的女性意识,更是影响了无数读者。
一、女性意识在李清照词作中的体现
男子本位的封建传统极力宣扬男尊女卑的思想,礼教对于女性的束缚到了近乎残酷的程度。她们被视为男性的附庸,没有政治、经济地位,甚至没有选择伴侣、追求爱情的权力。而李清照则在自己的诗词作品中,大胆表现出对于封建礼教种种束缚的对抗与反叛。她敢于言爱、敢于论政,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
封建社会的女子多是没有个性的。她们终其一生都被囚禁在“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命运之中,完全没有独立的自我。而李清照则不然,她不仅文采斐然,个性也率真洒脱、不受拘束。她勇于表露自我,大胆赞美自我,更敢于评价、批判权威。她的自珍、自重、自信、自立在很多作品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李清照的咏花经典《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李清照以桂花自比,虽无绝代风姿,却有淡雅情致。她用桂花的“情疏迹远只香留”表达自己内在品格的高尚;更用“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极力赞美自己鄙弃庸俗、崇尚清高的审美品位与人生理想;她甚至以“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抱怨屈原未收桂花入《离骚》之憾事,大胆评价其情思不足。这首词从头至尾都表现了李清照这个奇女子自信、骄傲、甚至于近乎自恋的人生态度,充分彰显出其张扬肆意的自我意识。
(二)情爱意识
在古代,封建统治阶层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对于女性。千百年来,封建礼教传统的浸染,使女性在情感上被深深压抑,恋爱、婚姻等行为也被严格限制,只能以男人马首是瞻。
而李清照却毫无顾忌地用文字表达着自己对于爱情的追求、对于爱人的珍惜、对于感情生活的渴求和赞美。她以温柔婉约却激情四溢的笔触,用女性独有的审美视角记录生活及情爱的种种体验,塑造了一个自由率性、敢爱敢恨的自我形象,其作品更展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1.对于爱情的大胆追求
李清照的词作,尤其是早期作品,有许多是描写少女向往、渴望甚至主动追求爱情的。在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婚恋观念的时代,女性如此直白的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渴求,是完全颠覆世俗的做法。王灼曾在《碧鸡漫志》中批评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天顾藉也。”尽管被封建卫道人士如此诋毁批判,却依然无法抹杀“易安词”超凡脱俗的光彩。
例如《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这首小令: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李清照仅用寥寥数笔便写出了一个艳妆美貌的少女对于自由与爱情的炽烈追求。“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怀春的女子被相思的愁苦的折磨,然而她并没有甘愿在等待中消磨生命,而是铺开素笺半张,将自己对于情人的思念尽述在信笺之上。更以“月移花影约重来”再定幽会之期。
李清照借用这个敢于叛离封建礼教的少女的形象,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于女性主动追求爱情的支持,同时猛烈抨击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更凸显了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2.对于爱情生活的不吝展现
李清照词作中对于自己爱情生活的展现非常直接,既不矫情,也不掩饰。不管是与爱人的甜蜜相处,还是爱人不在身边时的闺怨忧思,她都不吝表达。
例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便描写了男女之间一个温馨而富有情趣的生活片段。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写在李清照婚后不久。她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为了取悦爱人而到卖花担前买花。又因为“犹带彤霞晓露痕”的花朵太过美丽而怕遮掩了自己的光彩,于是将其“云鬓斜簪”,要让情人比比花与人哪个更美。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新婚伊始满怀幸福的小女人形象,充分表达了李清照本人对于自己和谐美好的婚姻生活的满足。
当然,生活并非总是温馨甜蜜,李清照也曾因为自己的爱情产生忧伤情绪。例如那首经典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写在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之时,新婚燕尔却将面临离别,她难抑心中愁思,于是用锦帕写下这首缠绵悱恻的名作赠与赵明诚。她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出了自己与丈夫的彼此牵挂,表现了夫妻二人平等独立又相携相依的亲密关系;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更深刻表现了作者对丈夫浓烈的相思之情。
(三)社会意识
封建时代的女性没有社会地位,很少有女子有机会公开表达对于家国社稷的关注,而李清照是个异类。她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她的才华并非只局限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中。李清照生活在朝代更迭的时期,她身为女子,不能在外敌入侵之时上战场杀敌,也不能在国家危难之际入朝堂议政。但是她依然抱持着坚定的社会责任感,以一个女性独特的角度表达出对于国家与人民的深切关注。
1.对于国家社稷的关注
李清照虽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又是女子,但是她骨血中却存有一股英雄豪气。尤其在是靖康之变后,她失家丧夫,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在极痛之下,却激发出她作品中少有的豪放气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问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通过描写梦中所见海天溟■、星河绚烂的景象,并借由作者向天帝倾诉“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来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的痛苦。她用一个女性敏锐而独特想象,塑造了一个“三山”之上的理想仙境,正对比出其对现实的深切不满。李清照反对南宋统治者消极避祸的行为,亦憎恨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切痛苦,而同时更传达出她主张的与不公平命运坚定抗争的心愿。
2.对黎民百姓的同情
在李清照创作生涯的后期,有许多作品以自己所经历的苦难来折射黎民的遭遇。她从一个女性的角度,用自己敏感的内心去体会身在水火的百姓的痛苦,并以自己真诚的文字去表达自己对于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李清照女性意识的形成原因
李清照词作中女性意识的形成并非偶然,这与她所处的社会背景、其家庭环境和个人因素都有关系。
(一)社会背景
宋代是我国封建正统思想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宋朝理学家奉行禁欲主义更是严重禁锢着人们、尤其是女性的道德思想;然而北宋又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朝代,因为经济的空前繁荣,文化也得以极大发展。开放的经济文化与被囚禁的思想之间产生激烈的冲突,而李清照这样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满腹才华、见多识广,必然不甘心为礼教所捆绑,终生活在男权的阴影之下。从而促使其女性意识在内心迅速觉醒。
(二)家庭环境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则是状元王拱辰之孙女。他们不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礼教观念限制女儿,反而鼓励她学习文学、进行诗词创作。开明的家庭环境使李清照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正为她女性意识的觉醒奠定了基础。
比很多女性幸运的是,成年后的李清照遇到了一个知她、懂她的男人――宋代著名金石收藏家赵明诚。赵明诚学识渊博、酷爱文学,与李清照志趣相投。因此两人婚后生活十分和谐美满,丈夫所给予的独立而宽松环境使李清照得以保存其自然率真的个性,思想也未曾被封建礼教浸染。这也为其女性意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个人因素
李清照不是一个甘心被封建礼教捆绑的普通女子。
首先,李清照自幼学习诗书,少年时便以显现出过人才华。她艺术修养高深、文史功底坚实、政治见识卓越,有着不输于任何男子的学识与才干。
其次,李清照有着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她追求女性保持独立的人格,诉求女性在情感上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她的性格中既有女子的温柔婉约,又有一种连男性都难以望其项背的独特的强韧。因而沈曾植先生曾这样评价她:“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
第三,李清照的人生跨越了北宋、南宋两个朝代,动荡的时代背景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她的生活经历,而她自身曲折的命运更迫使其“走出闺阁”,创作了很多与充满现实意义的作品。她的词作描绘了自己在黑暗现实中所承受的痛苦,更表现出不甘被无情社会所压抑的生命特质。她对于家国社稷的深切忧患,是其特有的女性意识发展的催化剂,终于使她成为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伟大文学家。
作为一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性,李清照却以其内心鲜明的女性意识,跳脱出传统社会礼教纲常的严格禁锢。她卓然高立的挺秀风姿,成就了一个女人在中华文学史上的传奇。她的词作,唤起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对众多知识女性以及女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最终成为一座丰碑为世代读者所敬仰。
参考文献:
[1]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王艳峰.从依附到自觉: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 李清照词 词评 词选
一、宋元时期论家结漱玉词的评价
宋元时期,论家对漱玉词的评价以词句的品评为主流,大都拈出漱玉词本身的佳句,诸家有代表性的评论如下:
朱《萍州可谈》卷中:
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易安名清照,元v名人李格非之女。诗之典瞻,无愧于古之作者。①
罗大经《鹤林玉露》:
近时李易安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②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③
黄N《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念奴娇》“萧条庭院”】前辈尝称易安“绿肥红瘦”为佳句。余谓此篇“宠柳娇花”之句,亦甚奇俊,前未有能道之者。④
瞿佑《香台集》卷下《易安乐府》:
赵明诚,清献公之子。妻李氏,能文辞,号易安居士。有乐府词三卷,名《漱玉集》。然其词颇多佳句。《如梦令》云:“应是绿肥红瘦。”语甚新。又《九日》:“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亦妇人所难到也。“清献名家厄运乖,羞将晚景对非才。西风帘卷黄花瘦,谁与赓歌共一杯”。⑤
张端义《贵耳集》:
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F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文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有《易安文集》。⑥
以上诸家之评,共同点都是对漱玉词中某些“佳句”的赞赏,其一云漱玉词之佳句造句“工致”;其二云其佳句“奇俊”,尤其对其“叠字”称道不已,而对漱玉词“黑”押韵啧啧称奇,“不许第二人押”;其三是漱玉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甚为难得。诸家之说皆是精到之见,但总体说,不免有皮相之嫌。
当然,也有个别对漱玉词有微辞者,宋末元初张炎《词源》云:“至如李易安《永遇乐》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词自不恶。而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⑦对其用语不避俚俗表示不满。而北宋末的王灼批评更加严厉,其在《碧鸡漫志》中云:“闾巷荒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者。”⑧王灼从伦理道德角度批评其用词毫无顾忌,肆意妄为,非良家妇女、大家闺秀所为,这就涉及词之文化品格的问题,涉及“人品”与“词品”的关系,从而为日后漱玉词学案中关于漱玉之为人的评说作一先鞭。
总之,宋元词坛对漱玉词虽有褒奖,也不无批评,但漱玉在词坛只是作为一个奇女子被认知,其词之妙处,也只在字句上而已,与晚明清初对漱玉词的评价不可同日而语。漱玉被词坛公认为一大家,为词之“一宗”,是在晚明清初之时。
二、词选选录漱玉词的情况
选词是影响最为广泛的评判途径,因此我们可以从词选的角度考量南宋对漱玉词的地位。选本都是经过选家自己的意见过滤过的,是一种较为隐性的评价。每一部词选都各有特定的编选宗旨和选择标准,往往凝结或代表着当时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
现存的15种宋元词选中,除《尊前集》、《金奁集》专选唐五代词,《中川乐府》单录金词,《绝妙好词》、《宋旧宫人赠汪水云南还词》选13人赠别词,《天下同文》选元人词,《鸣鹤余音》多为道士词,《乐府补题》、《名儒草堂诗余》以选录南宋中后期及宋末元初词作为时限和重心外,其他6种通选唐宋的词选都选录了李清照的词作。其中《梅苑》、《复雅歌词》、《乐府雅词》三部词选都是在李清照在世时已选编印行的,编选者都是以同时代的身份和眼光来选录李清照词作的,反映了同时代人对李清照的认同和喜爱。
从选词篇数上看,《乐府雅词》选34人770首词,人均选词篇数22.65首,而选李清照词23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选223人1277首,人均5.73首,选漱玉词8首;《阳春白雪》选238人671首词作,人均2.82首,选漱玉词3首,均超过人均选词篇数,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漱玉词宋元词选家心目中的影响和地位。
《梅苑序》称:“录唐以来词人才士之作以为斋居之玩。目之曰《梅苑》者,诗人之意,托物取兴,屈原制骚盛列芳草,今之所记,盖同一揆。”⑨该书选录漱玉词7首。
《乐府雅词》三卷,拾遗两卷,南宋曾V辑。曾V,字端伯,号至游子,晋江(今属福建人)。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为仓部郎官,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总领应办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司大军钱粮,十年(公元1140年)为太府少卿,总领湖广江西财赋,次年升太府卿,旋落职提取洪州玉隆观。十四年(公元1144年),起知虔州。十八年(公元1148年),移知荆南府,后复知夔州、庐州。曾V家富藏书,勤于纂集,辑有《本朝百家诗选》、《类说》六十卷、《集仙传》六十卷、《道枢》十二卷等。事迹散见于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各卷。据曾V自序,《乐府雅词》编成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丙寅(公元1146年),其时李清照应在世。《乐府雅词》录漱玉词23首,最为可信。曾V选词“谐谑则去之……欧公一代宗儒,风流自命,词章幼眇,世所矜式;当时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今悉删除”。{10}可见其以雅为标准,对涉及谐谑与托名欧阳修的艳曲悉加删除,也不录柳永、晏殊、晏几道、黄庭坚、秦观之作,却录漱玉词23首,足见其对漱玉词的喜爱。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的《复雅歌词》(今无传)有50卷,该书序:“孟子尝谓今之乐犹古之乐,论者以谓今之乐,郑卫之音也,乌可与《韶》《夏》《C》《武》比哉!孟子之言,不得无过。此说非也。《诗》三百五篇,商、周之歌词也。其言止乎礼义,圣人删取以为经。周衰,郑、卫之音作,诗之声律废矣。汉兴,制氏犹传其铿锵。至元、成间,倡乐大盛,贵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侈过度,至与入主争女乐,而制氏所传,遂泯绝无闻矣。《文选》所载乐府诗,《晋志》所载《砀石》等篇,古乐府所载其名三百,秦汉以下之歌词也。其源出于郑、卫,盖一时文人有所感发,随世俗容态而有作也。其意趣格力,犹以近古而高健。更五胡之乱,北方分裂,元魏、高齐、宇文氏之周,咸以戎犹强种,雄据中夏。故其讴谣,淆糅华夷,焦杀急促,鄙俚俗下,无复节奏,而古乐府之声律不传。周武帝时,龟兹琵琶工苏祗婆者,始言七均;牛洪、郑译因而演之,八十四调始见萌芽。唐张文收、祖孝孙讨论郊庙之乐,其数于是乎大备。迄于开元、天宝间,君臣相为乐,而明皇尤溺于夷音,天下熏然成俗。于是才士始依乐工拍但之声,被之以辞句;句之长短,各随曲度,而愈失古之声依永之理也。温、李之徒,率然抒一时情致,流为艳猥亵不可闻之语。我宋之兴,宗工巨儒,文力妙于天下者,犹祖其遗风,荡而不知所止。脱于芒端,而四方传唱,敏若风雨,人人歆艳,咀味于朋游樽俎之间,以是为相乐也。其韫骚雅之趣者,百一二而已。”{11}一二中亦选有李清照的词。
南宋末黄N《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收录唐宋词223家,其序云:“长短句始于唐,盛于宋。唐词具载《花间集》,宋词多见于曾端伯所编,而《复雅》一集又兼采唐宋,迄于宣和之季,凡四千三百余首。吁,亦备矣!况中兴以来,作者继出,及乎近世,人各有集,得数百家,名之曰《绝妙词选》。佳词岂能尽录,亦尝鼎一脔而已。然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祛,悲壮如三闾,豪俊如五陵,花前月底,举杯清唱,合以紫箫,节以红牙,飘飘然作骑鹤扬州之想,信可乐也。”{12}可见其编选标准较为开放,不仅大量选入辛派爱国词作,还选录大量幽婉之作,其中选李词8首。
以上选本是宋代较为流行的选本,从其书自序及书名,可以看出词选家们的选词标准――尚雅,以雅正为归,力避谐谑滥。编者们尚雅,用古音雅乐以衡今曲,用诗教原则批评艳词,在根本上合乎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伦理原则。就是在这种情归雅正的诗教原则下,李清照的词亦被大量选入。可见,在南宋词选家们的心目中,李清照的词是符合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诗教传统的。如果说这几部词选主要是供士大夫文人阅读所用,他们对漱玉词的大量选录,主要反映了士大夫文人对李清照的喜爱和认同,那么坊间编刻的《草堂诗余》,则把漱玉词推向了市民阶层,得到了普通而广泛的市民阶层的认可。
注释:
①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2005年2月第3次印刷,第4页.
②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2005年2月第3次印刷,第21页.
③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2005年2月第3次印刷,第7页.
④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2005年2月第3次印刷,第20页.
⑤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2005年2月第3次印刷,第30页.
⑥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2005年2月第3次印刷,第14页.
⑦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2005年2月第3次印刷,第23页.
⑧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2005年2月第3次印刷,第4页.
⑨唐圭璋等校点.唐宋人选唐宋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95页.
⑩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51页.
{11}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58页.
{12}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61页.
参考文献:
[1]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2.
[2]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3]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篇5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题记
我心中的美神,便是李清照。在我心中,她美于沉鱼落雁的西施与昭君,美于闭月羞花的貂蝉与杨贵妃。她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她的美,令我陶醉,让我魂牵梦萦!
请跟随我共同穿过历史的烟云,追寻那些美丽的文字,还原一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特立独行的美神――李清照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湖中荷花盛开,景色令人陶醉。李清照游览至日暮,逞足了游兴,开始奋力划船,赶着回去,不想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一群正在栖息的鸥鹭。她的欢笑声与惊呼声仿佛依稀可闻,真是一个纯真爽朗、机灵活泼的美丽少女啊。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李清照的心怀。这时的李清照连“斗百草”的兴致都没有了,她足不出户,默默地看着细雨打湿空空的秋千,真是一个有着无尽伤春情怀的大家闺秀啊。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婚后的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外做官,少则小别数月,多则一年半载,即使是短暂的分别,也常常牵动李清照的离情别绪,于是便有了这些反复的咏叹。从中,我看到了一位饱受相思之苦的深闺。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国破家亡这一人生惨剧,使李清照在南渡后心情更加愁苦沉痛。“倦梳头”“事事休”竟至“欲语泪先流”!这时的“愁”,已不是夫妻离别之“愁”,而是山河破碎的亡国之“愁”了!凄凉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位身世飘零、不知该往何处去的乱世佳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南宋的苟安、无心收复失地的可耻行为,李清照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和尖锐的讽刺,激昂慷慨。从这饱含浓浓爱国之情的诗句中,我看到了一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女中豪杰。
捧起《漱玉词》,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我清晰地看到了那个高悬于历史星空的美神――李清照。
点评
篇6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策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的数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在古诗词教学时,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简单地读古诗、说意思,最后再背一背,就匆匆了事。对于这样一个十分尴尬的教学状态,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思层面的感知上,难以进一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领悟到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内涵,学生就不能品味到古诗词语言的精炼和诗词意境的优美。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阅读古诗词,应该讲究一定的策略,为此,笔者引导学生抓住以下三个层面,来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领悟诗歌的思想内涵。
一、读通诗,感知古诗大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朗读好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受到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而且可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古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朗读时应注意诗的节奏和韵律,享受阅读。朗读古诗是整体感知古诗、体味古诗语言、感悟古诗意境的前提,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投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在指导阅读时,要让学生百分之百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之中,让大脑接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最真实的、最鲜活的情感信息,把握作品的整个感情基调。
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把我们领进了一个景色宜人的春天:两只黄鹂正在碧绿的柳树上唱歌,几只白鹭排成一行飞向蔚蓝的天空。透过窗户,远处是千年不化的积雪,水面上停着船舶。在教学时,让学生朗读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要引导学生读出画面,读出色彩和声音。之后再让他们去读一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会发现,这两句一动一静,有声有色,把春天的一幅美景描写到了一种极致。作者使用的对仗十分鲜明,如第二句中的“窗”对“门”,“含”对“泊”,“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边读边想,不知不觉中画面就在头脑中呈现出来了。
二、读懂诗,体味语言之美
在语文课本所收录的这些诗句中,诗人讲究一个“炼”字,往往用词精妙。如果教学时能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并加以赏析,就能使学生体味语言之美,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由于当今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古代语言接触的不多,对诗词中的一些字或词语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全诗的内涵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和技巧,如记住一些通假字或古今意思有别的古今字,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等来帮助自己理解。更需要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引导学生捕捉关键字词,即诗眼或词眼,因为这些字词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学生整体感悟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写的一首词,画面丰富,词境优美,表现了李清照的愉悦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词人只用了33个字,就使整个意境有跃然纸上之感,这就是词——凝练、含蓄。正因为如此学生理解起来才比较困难,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捕捉关键词,也就是“词眼”,来理解全词。其实这首词可以浓缩为一个字——“醉”,围绕“醉”字,来解读全词。在教学时,还可以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品悟。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品味文字,在品读中紧扣“醉”字,把学生引入“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的情境中,用想画面的方式丰富认知、感悟材料,感悟李清照为美丽的景色而陶醉,为美好的生活而陶醉。抓住这个词眼后,再去理解后面的诗句,就水到渠成了。
三、读透诗,领悟言外之意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而作品的意境就是由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因此学生如能诵文现景、入景生情,就一定能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与诗人达到情感的共鸣。
篇7
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古诗词教学是初中阶段的重头戏,也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有效性进行概括分析,寻求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合理途径。
一、熟悉作者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作者是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数同学赏其词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妇人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原因是不了解李清照人生际遇、情感变化。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前期生活舒适安定,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离别相思。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流亡。B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经历了国破家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后,就知道这“愁”里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
二、多方探讨
(一)熟读成诵,领悟感情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反复品读,读出韵味,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二)释词解句,整体把握
古诗词语言凝练,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给学生理解古诗词带来了困难。只有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才能理解诗词内容,领悟诗词意象。因此,必须教会学生理解诗词的方法,通常有释、补、调、想、品五法。
(三)锻字炼词,品析名句
讲授诗词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提高学生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
(四)抓住意象
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意象连成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
常见意象: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动物类:鸦、子规、猿、鸿雁、鲤鱼、青鸟、鸳鸯等; 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芦管、吹笙、饮酒等。
(五)分析手法
1.分析修辞手法
诗词中常常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将作者的情感形象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词时,通过分析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作者蓄积的情感。如:李白的《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
篇8
一、教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读出独特感受
片段一:
师:词人李清照因“日暮”、“沉醉”而“误入藕花深处”,当时会是怎样的情境呢?想象画面,将你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1:练读最后一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争渡,争渡”你读得语速急促,而“惊起――一滩――鸥鹭”则音调拉得比较长。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1:我认为当时词人急于走出藕花深处,拼命地划着小船,动作十分迅猛,甚至是慌乱的,“争渡,争渡”我读得语速急促。正因为如此,才惊起一滩鸥鹭。词人看到这意外的一幕,更增添了一份欣喜。最后的音调拉长就是要表达这意外的惊喜。
师:你抓住了词人当时的心情,读出了你的理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慌忙划船的女子。还有谁读这句?
生2:“争渡,――争渡”后一个“争渡”与前一个“争渡”中间停顿较长,而且声调高了上去。
师:你跟刚才那位同学读得不一样,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2:词人误入藕花丛中,荷花荷叶丝丝拌拌,小船一定比较难划,所以她划船是越来越用力。这样读表示她的用力和划船时的困难。
师:你联系当时的环境读出了你独特的感受。
思考:教学诗词最佳的方法就是诵读,只有反复涵泳才能充分发挥诗歌抒情、审美的艺术作用;只有反复涵泳,才能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诗词教学一定要关注朗读的训练。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体现”。这种个性化行为来源于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来源于教师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并不是漫无目标、不着边际的虚伪的创新。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启发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诗词,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想法,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朗读技术层面的指导,学生在这种自主发展的氛围中读出了多元的感受,课堂是学生的主人,学生在自主的课堂中发展的空间宽广。只有学生沉入诗词其中,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去朗读,朗读训练才是厚实的、带给学生心灵共鸣的。
二、教理解,适时点拨,方法多样,让学生巧妙理解
片段二:
师:“常记”就是常常回忆起,是怎样的经历让李清照这么难忘呢?
生:有天她在溪亭里喝酒,喝醉了,就划着船儿回家了。可是因为喝醉了,迷路了,不小心划到了藕花深处,很着急,就用力划船,把一群鸥鹭都惊飞了。
师:喝酒喝到什么时候?
生:太阳下山时。
师:你从词中哪里看出的?
生:日暮。
师:藕花是什么?你可以看看图再告诉大家。
生:哦,藕花就是荷花。
师:争渡的意思你说出来了,就是争着用力划船。从“争渡”这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一起喝酒的不止李清照一人,她是和她的朋友一起喝酒、划船的。
思考:古诗词教学必须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特别是一些古今意义相去甚远的词;通过教学学生要大致能说出古诗词的意思。但古诗词的理解绝不能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地机械解释,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就会丧失趣味性、情感性,文采飞扬的诗词异化成了冷冰冰的训练材料,丝毫没有情感的温度。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老师讲解了“常记”,让学生联系插图读诗词,叙述李清照年少时的一段经历。没有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解释,而是把解释整首词的训练变成了自然地叙述李清照的一件往事上,自然而又富有趣味。通过追问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太阳下山”就是词中的“日暮”。还教学生通过看图的方法理解“藕花”。这样的教学有方法、有情趣。既落实了字词意思,让学生整理了解了诗词意思,又不露痕迹,可谓“水到渠成”。
古诗词中的一些词语该让学生在准确理解的时候一定要到位,这是丰富学生的积淀不可缺少的。但很多时候,古诗词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如果让小学生字字落实去一一解释诗词意,那就是古诗词的悲哀。因为诗词着重的是渲染了一种氛围,传达了一种情绪,表达了一种情感,所以教学古诗词无需让小学生机械地一一落实去逐字解释,只要能了解描述的事件和表达的情感就行了。
三、教想象,让学生广开思路,读厚古诗词
片段三:
师:是什么原因让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呢?
生:她喝醉了,从“沉醉”一词中看出来的。
师:让她醉的仅仅是酒吗?和朋友在一起欣赏美景,还有什么醉人?
生:还有朋友间的友情让她沉醉,美好的景色也让她沉醉。
师:怎样的美景呢?联系生活实际,看看插图,说说这幅美景。(学生说美景)
师:你看,我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诗词读厚实了。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这首词给我们描绘了两个画面:沉醉、误入。请同学们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个画面写下来。可以写写词人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想到的。
思考:诗词是凝练的艺术,寥寥数语却能体现深刻的内涵、创造高远的意境。古诗词教学要学生体会内涵,体验情感,无疑,合理想象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指导学生读厚“沉醉”的内涵,学生明白了让李清照醉的不仅仅是酒,还有友情、美景。指导学生用合理想象这种方法写出“沉醉”、“误入”两幅画面。
古诗词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读、背、解释的浅层次上,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也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读、品、悟、写”是高年级课堂需要着重训练的。古诗词教学要发掘出写的切入点,让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诗人情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将诗词中描绘的意境、情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训练能深化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丰富语言和内心世界,积淀必要的文化知识,形成高尚的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四、教线索,抓住“诗眼”,深化情感体悟
片段四:
师:是什么原因让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呢?
生:她喝醉了,从“沉醉”一词中看出来的。
师:让她醉的仅仅是酒吗?和朋友在一起欣赏美景,还有什么醉人?
生:还有朋友间的友情让她沉醉,美好的景色也让她沉醉。
师:本已经尽兴,谁知回家途中又意外地惊飞了一滩鸥鹭,这景色又一次让她陶醉了。李清照的一生坎坷,经历了国破、家亡、财散、无子的重重打击,但是她依然挺过来了,活到了七十几岁。《如梦令》中的那段年少时的经历让她常常记起,那是盛开在她记忆中最美的一朵小荷,那段经历让她醉一生!
思考:每首诗词都有“诗眼”,往往这便是诗词情感的线索,而这条线索也是最能打动人的。记住了这条线索,诗词往往会铭刻在脑海中,让人难以忘怀。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老师抓住了“沉醉”这个诗眼,以“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她“沉醉”的不仅仅是美酒,还有美景和朋友间真挚的感情;因为“沉醉”,才有了“惊起一滩鸥鹭”的奇遇;因为这段奇遇,让她陶醉一生,这段美好的回忆帮助她度过了许多困顿的岁月。
自古以来,我国诗歌创作就很讲究诗眼的提炼。《学诗百法》说:“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彩全失。”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与表达技巧。因此,抓住诗眼,也就抓住了作品的内蕴和表达技巧。在诗词教学中,就要有这双发现“诗眼”的慧眼,带领孩子徜徉在诗词的乐园。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李清照;朱淑真;悲愁;封建制度
“言愁”是中国文学的一种经典情结,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悲愁”是其中反复吟咏的一个重要主题,其中女词人的愁情更加引人同情和深思。宋代女词人的感伤愁思,总是细腻独特、清新婉约。她们的愁情不仅仅是对自身命运的感伤,同时也包含着对时代的控诉。
在封建社会里,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夫为妻纲”、“三从四德”是她们的行为准则。在男权统治的封建时代,女性地位卑弱,往往匍匐在男性的绝对权威之下,只能“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东汉班昭《女诫》更是详细的解说了“四德”的具体内容,把女性放在了任人摆布的卑微的地位上:“古者女生三日,卧之床下”以“明其卑弱,主下人也”,“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男尊女卑”的观念把女性的生活局限在一个狭小而封闭的圈子里,生活上必须依附于男性,没有任何参与政治的权利,她们被完全排挤在社会之外,闺阁是她们唯一的生活空间,爱情和婚姻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宋代裹脚已不是个别现象,这种行为严重地限制了女性的行动自由。“存天理,灭人欲”的鼓吹,更是加深了男尊女卑的影响。女性的身心都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只能把感情寄托在家人身上。幽闭的闺阁环境也往往导致女词人孤单寂寞,满腹闲愁的心绪,因此,她们的诗词大多数都是抒发悲愁情感的作品。
李清照作为一名封建闺阁女子,她热爱生活和艺术,她经常从女性的审美视角去观察女性,关注女性的生活和情感,用笔深刻细腻地刻画出女性的内心世界,为她们传达内心的呼声。李清照出生于文学艺术修养很高的仕宦家庭,受父母的教育与熏陶,她从小就爱好文学。她前期的词大多描写闺怨愁情和离别相思之苦,充分展示了女性的细腻温柔和多愁善感。如《醉花阴》、《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词,风格清新、明快,把相思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挚动人的感情,表达了封建女性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后期的词则大多数描写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凄苦,充满了沧桑之感,词风也哀婉凄凉,表达了她深沉的家国之愁。
李清照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女性,她有着豪迈坚强的气质,渴望追求自由人格。李清照虽然无法参与政治,但是她以诗词作为武器,借以表达她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忧患意识,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辅君报国的远大理想。她的词往往清新自然又哀婉悲怆,具有独特的格调。“温婉中有遒逸之气,旖旎中透出刚健、洒脱与峻爽。”“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然而身处封建男权社价值会,李清照的婚姻一再变故,又遭遇国土沦丧,身心颠沛流离。金人的入侵给中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政府又及其腐败无能,让李清照感到愤怒而绝望。丈夫赵明诚的去世让她悲痛欲绝,改嫁又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垢渲染,她寻觅爱情,寻觅国家前途都没有结果,这常常让她悲从中来。在饱受飘零之苦的生活中她更加思念故国,最后在凄凄惨惨的孤寂中结束了一生。她后期的词都充满着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巨大痛苦,她忍不住发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这孤独与哀伤又“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悲愁,不仅是个人不幸命运造成的,更是时代造就的悲剧。
朱淑真是与李清照齐名的宋代著名女词人,她是一个感情细腻的女人,春天的落花、秋天的落叶,大自然的一切都能在她心中引发淡淡的愁情。她善于用清丽柔婉的语言将孤独悲伤的心情表达出来,以此抒写对时代、对情感、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朱淑真是个渴望爱情和自由的多情女子,然而她的婚姻十分不幸。魏仲恭在《断肠集序》中有描述:“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远嫁他乡后,朱淑真对家人充满了思念。丈夫的庸俗更让她不满,婚后不久,她就忍不住发出抱怨“鸥鹭远洋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依。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以休生连理枝?
。这种婚姻的不幸造成了她化不开的悲情,她的生活犹如一潭死水,唯有诗词能抒发内心的苦闷和孤独。她的词写得最多、最为感人的是恋情词和言愁词,她的词集名为《断肠词》,这也反映了作者一生的愁与怨,苦与痛。据有人统计,在她的诗词中,“愁”字用了近八十处,“恨”字约二十处,“断肠”十二处。朱淑真被长期束缚在闺阁里,在情感上也是屡遭挫折,只能将种种愁情压抑在心里,用桃李莺蝶来慰藉自己孤独凄冷的灵魂,她的作品是纯粹的“闺阁文学”。朱淑真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面对封建婚姻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压迫,她只能用诗词向世俗发出愤怒的控诉,“哭损双眸断尽肠”,最终在极度痛苦和失望中她“悒悒抱恨而终”。
在理学昌盛的宋代,李清照和朱淑真却积极关注女性的命运,通过书写自己的不幸遭遇与悲惨命运,深刻地传达出封建社会女性的内心情感,表达了她们对封建礼教压迫的不满与反抗。封建社会制度加在女性身上的沉重枷锁,把温柔善良的女性们束缚在个人生活的狭小圈子里,她们承受着思想压抑与情感摧残,内心苦闷而得不到救赎,最后在闺阁里香消玉殒。三纲五常的伦理制度,三从四德的封建教化,禁锢了千万的女性的真实情感,压抑了众多鲜活的灵魂,严重地阻碍了女性的发展。在男性占绝对话语权的环境背景下,李清照和朱淑真敢于蔑视封建制度,试图冲破封建礼教的重重压迫,为一直沉默的女性们发出呼喊与感叹,她们的胆量和气度值得人们赞赏和敬佩。
李清照和朱淑真身上无法抹去的悲愁的根源在于她们是身处封建社会的才女子,“词学莫盛于宋,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而皆受奇谤”。她们以女性的敏感和细腻,书写了自己对人生和时代的感受,她们的悲愁忧伤而动人,展示了中国宋代女词人的共同特性。
【参考文献】
篇10
——题记
北宋,历城,楼阁上,烟雨蒙蒙。她出生在这个承载着淡淡忧伤的春天。她,便是李清照。
清丽淡雅的词,举措不定的意蕴。让我的思绪变成了一个个轻舞飞扬的幻梦。从她的笔下静静流淌,静静徜徉……
藕花深处,不知归路
身为大家闺秀的李清照,亦曾有过一段梦幻,使之乐在其间。豆蔻年华,一切都显得那般的美好。时而出游,泛舟水上,好一派无忧无虑,怡情悦性的景象。品她的词,我恍若置身其中,与她一同畅享,体味着怡然自得的惬意生活。少年时的她,天真烂漫,多情亦多思……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十八九岁的李清照,嫁给了正值春风得意,风华正茂的赵明诚。两人不谋而和,伉俪情深。初为人妻的她,不改乐趣之心,幸福依旧。独上兰舟,茕茕孑行,她翘首以待,盼望着迟迟未归的夫君,望穿秋水地等待着再一次的刻骨铭心。我仿佛又站在她的身旁,听她独自伤叹“花自飘零水自流”,我不禁感同身受。青年时的她,如此多娇,情真意切……
舟轻愁重,欲语泪先流
不知是天妒佳偶,还是生不逢时,李清照“不合时宜”的短暂幸福在时代的汹涌波涛中。岁月荏苒,流年却在她年轻的容颜上抹下岁月的痕迹。京都沦陷,情投意合的夫君病故,珍藏的古物遗失……只身一人的李清照已经身心俱备悦己者不在,“物是人非”“倦梳头”;教人如何不“欲语泪先流”……寄情词赋,她留给了我无尽延绵的悲欢,引我体会悱恻哀感,品味人生苦乐,让我坚强面对世事。中年的她,青春已不在,诗词却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