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评语范文

时间:2023-03-19 16:0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作文评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作文评语

篇1

1、真是“下笔如有神”啊。看来你一定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内容如此丰富,更显示了你的文学功底。只是如果把材料再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调整一下,此文会更精彩。

2、涉世不深的少年走近复杂的社会,这本身就是一种睿智。文章语言平实而柔和,描写很随意,似乎引领着读者在心灵的原野上漫步。不足是议论略感缺乏棱角。要知道,精粹的议论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会使你的文章更加深刻。继续练笔,你会更出色!

3、你的字迹工整,书写很优美老师要向你学习。文章选材如果再新颖些,肯定会与书写交相辉映。你认为呢?

4、你很善于观察生活,能敏锐的捕捉一个个有意义的瞬间;你是个很有潜力的学生。

5、你能够由雪联想到人生追求,从生活细节出发,创新精神可嘉。本文体现了你平白的文风,谁说“白开水”不是最佳的饮料?

6、本文文笔优美清新,富有一定的哲理性。文中写“我”在大海边散步,大海不仅给予“我”美的享受,还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可以说是大海给了我畅游的空间,“我”为大海注如入了生命,使大海成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力量的“人”。本文读后给人以美感,引人深思。

7、除了上课就是下课,学校生活似乎平淡乏味,但本文却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而且表现得津津有味:紧张的早晨,战斗的中午,疲劳的晚上,每个时段都选取了极富生活情趣的镜头加以点染。清新活泼的语言,生动地展示了当代中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8、看了你的文章,仿佛眼前流过一条小溪,清纯,可爱。希望你能保持住这样的文风,用纯净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9、太棒了!你的文章,再现了东北人的憨直爽朗,使读者顿感神清气爽。语言流畅至极,通感运用尤为巧妙。你的笔锋具有征服力和感染力。努力,再创辉煌!

10、12文中对父亲的介绍是全面的:从外貌到内心,从工作到生活;对父亲的介绍又是有重点的:重在写父亲的感情。人物形象丰满、真实,富于生活气息。为这样的父亲自豪吧,再努力,不要辜负父亲的期望!

11、文能怡情。不能把写作文当成自己的一项负担,而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细腻的笔触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

12、你的文章很有创意——用几何证明题的形式来完成构思。全文文学色彩很浓!

13、这篇文章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角度,让你的思想可以在这里自由的驰骋,这是你最大的成功之处。老师要提醒你的是透过纷纭的世事,总有一些准则可供我们处世时把握,让你的思想更深刻些,你将会时时收到“滴水看世界”的效果。

14、你的文章象一条缓缓而流的小溪,清秀,流畅。文笔优美,感情真挚细腻,具有个人风格。愿你在写作路上继续采撷生活中的朵朵浪花,让自己的风格更趋完善!

15、可以说你的文章充满了真情实感。人嘛,失败在所难免,有勇气能面对失败就更加难能可贵。我相信是金子,总会有闪光之时。希望你尽快调整心态,你将会发现天空更加湛蓝。

16、作者“形散神聚”地驾驭能力很强,整篇文章一气呵成,行文如流水一般,给人明快舒畅的感觉!

17、文能言声,我想文章正是你心灵的反映。人生的路途确实很曲折,也很漫长,但只要你努力执着地往前走,成功的桂冠必将属于你。

18、文章的语言很流畅,也写出了老师的感受。你是老师的知音,希望我们共同切磋,在文学的百花园中采撷芬芳的一束。

19、如许娟秀的字迹,清晰严整的结构,不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一点老师真的应该向你学习。就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互相促进好吗?

20、你是个很有主见又不乏真知的学生,对你的观点我十分认同,但如果行文安排中结构再紧凑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21、全文几句俗语的引用恰到好处,以怀旧为线索。这正体现了你的思想意识。

22、作为随感,你的文章文思敏捷,意愿纷呈。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人生体验的丰富和思想感情的细腻让老师感到惊讶。希望你再接再厉,在今后的写作中形成一道属于自己的风景线!

23、行文笔锋犀利,旁征博引,根底深厚。虽然在社会问题的分析上还有些绝对化,但文章依然以一种热辣和率直令人感动不已。再下功夫加强对史书和社会评论进行研读、思考,相信你的文章会日趋成熟,更加耐读!

24、对不起,这一段老师没有读明白,你愿意为老师再解释一下吗?谢谢你。()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学方法;作文教学

作文部分是语文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不但能够检验学生的综合知识,还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所考验。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就目前而言,很多学生都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可见,作文已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大难题之一,其对整体语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定教学策略,从根本上去解决写作难、难写作的教学问题。对于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方法而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是符合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方法:

一、图文并茂,充分发挥想象

场景是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场景就好比一个舞台背景,不但能够让剧情更加丰富、真实,还对人的心灵有所打动。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杂乱无序的问题,作文结构缺乏层次感与画面感,文字内容显得枯燥、乏味以及苍白无力。大多数的作文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句子组合起来,并拼凑为段落,这样的文章不仅没有整体感,还没有作文应有的美感。教师可针对该现象来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图文并茂则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不但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在作文过程中描写真实感人的场景,还能够具体化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助于理清学生的思路,增强作文的层次感与美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应强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进行以“一朵盛开的鲜花”为主题的作文训练时,教师可让学生在写作前想象鲜花盛开的情景,这里的“鲜花”可以开在窗台,也可以开在马路边、火山口甚至在月球上。学生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背景,由近及远、由虚到实地对场景进行描述,达到衬托“鲜花”的目的。如,有的学生想象“鲜花”是开在戈壁滩的,那么就可以周围的苍凉背景来衬托“鲜花”的艳丽及其顽强的生命力。“鲜花”周围的场景描写对“鲜花”盛开的深度、生命力以及作文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通过图像与文字的结合来进行作文,以使得作文背景更加有张力。

二、借鉴范文,在欣赏中创新

就小学生而言,其生活经历与阅读范围都是很有限的,导致在作文中经常会出现作文内容雷同的现象。学生对同一个主题进行作文,出现雷同是正常的现象,但如果连内容、表达方式都是一致的,这就是不合理的现象了,严重地导致整体作文质量的不理想,以及造成大量的模仿现象。对于模仿这种现象,教师不应该给予过多的批评,毕竟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决定着其作文的方向与方式。但这并不是说就应该鼓励学生去模仿或抄袭范文,应让学生在模仿范文的基础上去实现创新。这里说到的模仿,其对象不仅仅是教材中的课文,还可以是一些好的课外读物。例如,在进行以“我最喜爱的一种动物”为主题的作文训练时,教师可让学生先阅读类似于《变色龙》的文章,并仔细揣摩文中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等。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里说的“变色龙”是有着深层次意义的,其不但可以指“变色龙”这一种动物,还可用来指人的善变性格。通过这样的分析之后,再引导学生去进行创新,将社会、文化意义融入到学生喜欢的动物中,达到创新作文的目的。如果想要写是动物的狗,我们就可以通过“天狗食月”的传说来进行作文的开始,以故事传说为写作背景来描绘喜欢的动物,不但让作文跳出了常规的作文模式,还对作文的可读性有增强作用,让文章更加的丰富、有新意。

三、加强训练,提高写作信心

小学生之所以觉得作文难,是因为他们觉得无话可说。其实,学生并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不知道要去怎么说。语言表达能力缺乏是小学生作文的一个主要的障碍,所以,怎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情感的作文,是目前语文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有效地训练,如通过演讲比赛、课堂讨论等。总之,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以此来进行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为学生的作文奠定一定的情感基础。让学生能够将心中所想转化为文字,将日常语言表达融入到作文中,有效地解决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作文难题。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部分。要想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并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就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来制定对应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将作文当做一种乐趣,将写作过程作为情感表达与对话的平台,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教学效果,提高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亚群.小学作文教学方法初探[J],快乐作文,2011年2期.

[2]杨晓峰.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 2011年3期.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问题;提升途径

随着素质教育事业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对我国基础教育具有直接影响,研究提升农村小学生作为水平的有效途径,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认知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写作热情与自信,最终实现农村小学生乐学、善学。

1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的知识面窄

农村学生一般不大主动看书、看报,除了教科书外很少阅读课外读物,在语文知识积累较少,写作时常常出现言之无物的情况。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作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做到文从字顺、条理清楚。然而,很多小学生的作文错别字、语病、逻辑混乱等情况比较严重,真正能够做到语言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甚至,很多学生不知道在每段第一句话空两格及正确划分段落,一“逗”到底的现象也十分突出。

1.2 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目前,很多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内容贫乏,缺乏真情实感,很多学生感情淡漠、笔是心非,假人假事、东抄西摘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生编硬造,叙事思路混乱,情感不明确,内容更是不知所云。也有一些学生努力做到真情实感,由于缺乏认真观察和思考,未能形成对相关人事的准确感知,没有将自身情感真正融入其中,最终造成了“流水账”的情况。

1.3 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小学生对作文写作抱着消极的态度,缺乏主动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怕写作文,大多数学生只是抱着交差的心态来完成作文;二是缺乏写作热情,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文时感情平淡,缺乏写作的冲动;三是处于被动写作状态,日记、周记、作文的完成,也只有在老师布置写作任务之后才会去完成,积极性不高。

1.4 教学方法有待提升

在农村小学中,作文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除了每周的作文课外,很少有其他作文形式。为了应付考试,很多语文教师猜或套作文题目,甚至部分老师还让学生背诵一些“范文”,而忽视了对学生应有的作文规律的指导及作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一些语文教师只是将作文当作一种纯粹的作业,对学生感兴趣的社交网络、网络新事物等熟视无睹,使得作文教学更多地直指表面上的形式,观察没有多少体验,没有强调作文要直击学生的心灵体验。

2提升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2.1 扩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基本的作文能力

首先,提高学生的语言储备量。毋庸置疑,写作与阅读息息相关,如古语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可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鼓励其多看书、看报、收看少儿广播电视节目,将其遇到的好词好句摘录到笔记本中,甚至还可以在校内开展成语接龙、文学知识竞赛、汉字英雄等活动,激发学生自觉积累语文知识的兴趣,帮助他们提高语言储备量。

其次,加强对作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作文训练侧重于简短记叙文的写作,要让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把握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格式正确等,通过平时语言的累积,实现学生写作中围绕一条主线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同时,教师要明确每个教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应侧重于语言的累积、词汇句子的表达以及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问题的纠正;对于中年级阶段的学生,应侧重于布局谋篇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应侧重于作文水平的整体提升。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通过仿写让学生逐步对立意、结构、清洁、技巧等方面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然后根据自己的领悟在作文写作中进行尝试。

2.2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和发现

如前所述,当前很多农村小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缺乏真情实感,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语文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起“生活中处处充满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去发现身边美好的人和事,并引导其学会观察,帮助其养成热爱生活、悉心观察的好习惯。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过程中,要注意周围事物的细节,如上下学路上的见闻、同学间的友情、花开花落的自然景观等等,要让学生主动用心去看、去听、去体会,就能够写出有血有肉、饱含真情实感的作文。

2.3 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激发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最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任何人或事,对学生差异化的写作基础要给予差别化的对待,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写作要求可以适当高些,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并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以一种赏识的态度来面对,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信,进而激发其作文兴趣。

2.4 创新作文教学方法

首先,加强对选材立意的作前指导。教师不能拘泥于对作文结果的评价,而是要注重对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加强对选材立意的作前指导。作前指导的内容,一是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挖掘写作的材料,二是指导学生获取作文写作的技能,使其更好地表达。其次,加强布局谋篇的作时辅导。作时辅导的内容,一是要求学生学会列提纲,使其作文的层次感更清晰;二是主义详略得当,在明确写作目的和主题的同时合理安排写作内容。再次,主义批改讲评的作后辅导。作后辅导应当从赏识的角度出发,充满人文关怀,多使用一些正面的、积极的、鼓励的评语,既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又要保护其作文写作的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作文写作的自信,进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秀碧.小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途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117-118.

[2]苏淑芳.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J].考试周刊,2012,50:56.

[3]刘建民.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几点做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04:67.

[4]王从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00:778-779.

篇4

小学生作文评改评改方式评改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以小学生作文为例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小学生当前作文现状分析

很长时间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呈现着这样一个固定模式: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阅。在这一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有统治的地位。学生在被动写作之后,交上作文便觉得万事大吉,只等教师这唯一的读者给自己作文打分了。学生写完了事,修改的任务全由教师担负。学生接到批改后的作文本只“瞥一下分数”,教师繁重的批改工作瞬间成了“无用功”,这中间,学生一直没有做自己的主人。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更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人格的培养,与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是背道而驰的。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叶圣陶先生在论及语文教学方法时曾指出:“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务必启发学生自觉性、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境界。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要学习的愉快,学习情趣很重要,但是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只靠兴趣是完不成任务的,也不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学习品质。

“文不厌改”,这是古今中外经典作家异口同声强调的。是认识写作规律的经验之谈,学生作文更须反复修改,从修改中悟出“不应该那么写”的道理,才能不断提高写作能力。然而学生作文不能单靠老师修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修改作文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无需老师包办代替,学生只有全程参与观察、构思、表达、修改的写作实践,才能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二、评改方式、方法及策略

作文评改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想改会改乐改”,进而培养学生新颖独到、具有个性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学生自读自改。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认识水平出发,采用两种自改方式:即在作文后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改和根据同学的评改意见推敲自己的习作。具体操作策略为:第一,是学会欣赏自己,用圈点、打星、等形式找出满意的语句。第二,是结合教师指导和同学建议进行自改。通过这样的评改训练,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指导,发现和促进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寻找需要改善的地方;另一方面通过伙伴的帮助使自己得到提高,看着同学评改过的习作,清楚明白自己习作的得失,也有侧重点的修改自己的习作。

2.学生互读互改。“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叶圣陶)”。因此我们让学生自改后再互相交流,评改的形式有:同桌互相评改、好差一对一交换互补批改小组合作(三人或四人)互评改,专家组成员评改。在互相合作中评改同学的习作,根据习作要求谈谈修改意见。评改的策略主要有:交换习作,边默读或朗读边评改。可以和作者本人口头交流;也可以在小组内,一人朗读,一人执笔,组员共同倾听,评改或作者本人执笔听取意见修改;还可以请专家评审组成员提意见,作者修改。在这个过程中,若有不同看法和意见,可进行辩论。

3.家长评改。在操作策略上我们选择家长比较熟悉的题材请家长参与,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孩子的习作,便于父母与子女间的交流、沟通,更有利于学生习作的提高。多数家长更注重于对孩子习作情感和态度方面的评价。

4.教师评改。在学生互为评改、自我修改的过程中,教师以“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出现,逐步引领学生学会评改,提高水平。但同时教师还应该是整个评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尤其是在学生互改、自改后,教师更是一位“资深”的参与者。习作经过学生的两次评改转到了教师手中,此时教师的评改起到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实施因材施教,侧重于对互评自改后仍有问题的习作进行个别指导,让学生对习作进行再修改。二是针对学生的修改态度和修改后的习作进行再次评分,肯定学生的评改过程,激发评改的兴趣,让学生乐学。三是选拔推荐优秀作品,刊示在班级优秀习作园地中,以示鼓励。

三、探索个性化的评改语言

习作评改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碰撞所产生的对文章的新的定义。在评改的过程中,作为评改者的学生不仅享有评改习作的权利和职责,更是一个习作过程的参与者,要在评改过程中与习作和作者进行交流和对话。点评是传统习作评改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将评改者在交流与对话过程中的想法及时记录下来,在研究中尝试探索多种形式的评改语言,追求师生个性化的评价语言。

1.激励式评语。古语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学生每次完成习作之后,非常希望得到肯定和表扬。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注意及时给予学生习作的鼓励,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的兴趣与作文能力。

2.对话式、商量式评语。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和学生成为朋友,学生和学生成为好伙伴。师生、生生用平等的对话来阐释自己的评改建议,点评时我们提倡用商量的口吻,学生会更能深刻领悟。

3.指导式评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评改中让作者明确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如何改,然后学生再进行修改,让学生明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评价语言详尽真诚又充满童趣,这样的评改既发挥了学生个性,也强化了习作要点,还成了学生的一个小练笔。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主要还得靠学生自己,不只是老师单方面应该努力的事,所以,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写好作文的。在作文评价与批改中要让学生从习作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看到经自己修改过的作文比原来更通顺了、更流畅了,从而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养成认真进行习作、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最终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篇5

【关键词】自改;互改;评价;批语;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把握小学生作文的基础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方式和恰当精准评价语言,及时有效的地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改,才能促进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同伴间互评互改,促进生生间作文的互动。

每次作文课,教师可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全班简要讲评,接着让学生讨论评改应从何入手,根据不同要求而定,再统一标准,然后用一定时间,请同学互相批改,评点。要求学生主要从作文中找优点,看谁的作文优点最多。交换的对象可以是同桌,可以是小组内的,也可以找自己喜欢的同学。但我主张优困生搭配互改,让优生帮助学困生找出优点,带动学困生学会自改习作和互改习作。在互改时除按自改的方法进行修改外,还要注意对方选材是否真实,有没有按习作训练要求作文。采用的表达方式能否突出主题,语言是否精炼、生动。

在互相修改的过程中可以讨论,辩论,阐明自己的见解,提出修改意见,和同学交换作文,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方式,因为学生对同龄人的作文具有一种好奇心,都想了解对方的作文写得怎样,为何他们会这么想,这么写,从中可以互相学习。交换互改法往往能产生较好的修改效果,在互相修改的过程中,要互相尊重,讨论时要有商量的口吻,辩论时有理有据,互相不能说服对方时,请教老师,听取老师的建议。通过像同学,老师请教,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学生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作文,避免了“身在庐山不识真面目”。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便于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课后,有好几位同学围着我兴奋地谈着互评互改作文的事,有的说:“老师您让我们给同学评改作文还真有意思,平时,同学间的作文很保密,谁也不让看,现在终于有机会看同学的作文了”。有的说:“某某同学的作文写的真有趣,好词好句还真多,我给他算了一下,总共用了15个成语,好厉害哦。”……这样学生就不但可以欣赏同学的佳作,而且无形中也学到了一些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学生点评后,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的检查验收工作,既要看学生的作文,又要看其同伴的点评,还要为写作者及评改者分别打上等级,以便后面的表扬和加分,对受表扬的同学,他们就感到特别有成就感。

二、榜样作文评价,吸取优秀作文的“营养”。

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注意发现作文“尖子”生和“尖子”作文,树立学生的写作楷模。对好作文,可让学生传阅,之后请学生谈阅读后的体会。通过多表扬的评价,让学生可感,可信,可比,可学,对学生具有很大的鼓励作用。比如当老师表扬了某某同学作文的开头写得特别好,还加以强调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下次作文时,同学们就会很注意写好作文的开头。如写《往事》时,学生写开头:“在我成长的一段历史小河里,有一件事使我终身难忘……”。“拉开记忆的闸门……”等。写《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时,学生写开头有:“在我记忆的星空里,有一颗璀璨的明星,时刻照耀着我……”,“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用在哥哥身上,再贴切不过了”等等。就这样,经过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三、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许多老师在看完学生的作文后,会写上情真意切的评语,可老师的辛苦,学生往往不领情,多数学生一看了之,并不深究评语的含义。究其原因,不是老师的评语不能打动学生,而是学生没有参与到自改和自评当中来,没有亲身的体验和参与,怎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呢?据课外调查了解,几乎所有的学生写完作文以后都难以用平静的心态去重读自己的创作,虽然是经过自己的检查修改,但是他们很在乎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因此,我将那些作完他评的作文发回学生本人,让自己再回去审读自己的作品,多借鉴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监控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对学习的促进功能将越大。因此,当学生在修改的过程当中,看到经自己修改过的作文比原来更通顺了,更流畅了,从而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四、启发式和激励性批语,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老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要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启发式语言。评语要有针对性,要具体指出学生作文的优点和不足,那个语句不通顺,那里条理不清楚,都要说明白。如有位学生写第一次干家务的过程比较简单,老师的评价可以是:开始你是怎样干的;干的是什么家务;干的家务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如遇到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还有在干家务时,你有没有得到别人的帮助。都要写清楚、具体。又如学生在描写事情的关键部分时写道:“我当时心里想了很多”,老师的批语可以是“你是怎么想的,想到些什么,写出来才能让读者明白”等等。

篇6

作文是语文知识的一个综合的总体表现。如何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变厌烦于作文为喜欢于作文呢?从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归结出几点粗浅的体会。

1 语文课上,当众表扬,注意普遍性

由于小学生对字、词、句、章和自然段知识以及社会知识的欠缺、分析、判断问题的不足,怕写作文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个班里有很多学生不能较好地完成作文任务。针对这一情况,我便从学生写日记入手,指导学生把一天学习生活中感到有意义、高兴的事绘声绘色地写下来。每天早自习把日记收上来,利用语文课前三五分钟,专找学生的日记中的亮点,加以展示表扬,据我观察,每次被表扬的学生总是面带悦色,美滋滋的。一段时间下来,全班学生不同次数不同层次都得到过表扬,学生的作文兴趣逐步活跃高涨,主动写日记的学生越来越多。

2 借用评语,书面表扬,增强可信性

学生的作文,最能反映出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作文特点各异,千差万别。在书面评语中,我们不能满足于共性问题的普遍表扬,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几条红浪线的勾勒,几句赞美的词语,都会给学生以美的欣赏和回味,家长也乐在其中。

3 面批谈话,个别表扬,加强针对性

“面批”作文,这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最有效手段。我经常坚持于此。面批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情的直接双向交流、信息的当面及时反馈,使作文的批改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面批既有思想上的帮助,也有结构上的调整,更有字词句标点的揣摩和疑难问题的讨论。每当我肯定学生作文的成绩时,我斜视到,他们的眼神特别地注视着我,专注、兴奋、激动的神情溢于言表。

4 创造机遇,自我发现,自我表扬,强化自主性

在老师表扬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表扬。自己选出自己作文中自己认为最好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说出好的原因,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别的学生从中受到陶冶和启迪。心理学中谈到:自我肯定的需要是少年儿童的核心动机,它驱使儿童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

5 组织促进,互相表扬,力求广泛性

在现实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来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每个学生都需要尊重,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身的价值,学生在认识别人能力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把别人同自己比较,从而不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根据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成双结对,交换作文,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把别人的长处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形成人人学我、我学人人的良好班风。

6 开辟作文阵地,经常表扬,保持持久性

篇7

[关键词] 作文评价;注重过程;共同建构

几乎所有语文老师都有一“怕”――怕批作文:略批要写批语、总评,搜肠刮肚;详批得修改标点、疏通语句。然而,关键还是吃力不讨好,教师的圈圈点点、精批细改,都引不起学生太大的兴趣,批改的有效性值得商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可见,唯有在作文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才能充分发挥作文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等多种功能。

一、创新作文评价内容

根据立意、选材、表达等几个方面,凭总体印象用等级来评价学生的作文,是大多数教师习惯采用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比较客观地体现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分等级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写作创新,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另外,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过程与方法”是矛盾的。作文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

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小学各学段写作目标和要求为核心,笔者认为小学生作文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情感与态度。评价学生的写作兴趣、态度、自信心,以及习作的真实性和包含的感情。

二是知识与能力。评价学生的立意及选材、语言表达、条理详略、想象等能力。

三是学习行为。评价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方法和过程,以及个性体验和创新意识。

二、创新作文评价方法

作文评价活动应全员参与,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互动,形成网状评价结构,体现评价的开放性、民主性、实效性和发展性。

小学生作文评价还要引入个体参照标准,通过个体的前后参照评价,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接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不断超越自我。

(一)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作文状况的自我检省,包括作文态度、兴趣、知识、能力、成果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写得顺畅与否、符合习作要求与否、出彩与否、修改满意与否四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并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

自我修改是自我评价的前提。学生写好作文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

这种训练能促使学生形成较好的自评自改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变“奉命作文”为“自觉作文”。

(二)相互评价

学生相互评价不但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而且能培养学生对文章的鉴赏力,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相互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同桌互评、小组互评、自由找同伴互评,学生可灵活运用。具体评价可以从喜欢与否、符合习作要求与否、不足、优点四个方面展开。

相互评价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他人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作为自己作文的参照,从而达到建立同学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勤奋向上的学风、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相互评价安排在学生修改作文草稿以后,也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

(三)家长评价

家长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家中的习作活动,如写作态度、写作方法的评价,一般用一句简洁的话加以肯定孩子习作中某一方面的优点。比如:

“用到了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好词,真棒!”

“你把小乌龟写得活灵活现,这是仔细观察的收获!”

“修改时找出了两个错别字,三个用错的标点,了不起!”

……

言简意赅的评述,对端正孩子写作态度、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促进他们的语言积累大有裨益。

当然,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家校路路通,以短信的方式指导家长比较恰当地评价孩子的作文。

(四)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依然是作文评价的主体,但如何改变一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改文以千数,徒劳而无功”的局面呢?

教师除了要综合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家长评价的情况以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时适当降低要求

小学生写的是“习作”,不能用文学的标准去要求。他们的作文缺点多、毛病多,这是很正常的。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客观评价学生的作文,尊重学生在“习作”阶段的“稚嫩”,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习作。

2.评价时以鼓励为主

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有助于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

在评价时,可以打破常规,根据学生写作的态度和努力情况,给作文能力相对差一些的学生送出高分。

3.评价时善于挖掘亮点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作文评价,能发现习作的点滴精彩,而不足之处也要清晰地指出。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对“多数人”的关怀,也真正实现了面向全体――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都能在不断修改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4.评价语言亲切幽默

评价作文免不了写评语。教师要善于书写恰当、亲切的评语,要由衷地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即使一字、一词写得精妙,也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值得一提的是,u语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评价,如:思维敏捷的可以用跳跃式评语,调皮好动的可以用幽默式评语,文静好学的可以用诗歌式评语……

下面是一位三年级学生游玩苏州乐园后写下的片段:

我们又玩了青蛙跳。这些“青蛙”跳得可真猛,“呼啦”一蹦,跳到了顶峰,“呼啦”一跃,又回到了地面。我们的心也一上一下剧烈地跳个不停。有趣的是,小明的一只鞋子居然给“跳”飞了,多厉害的“青蛙”!

根据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写出不一样的评语:

在“呼啦”声中,老师的心也剧烈地跳个不停呢!

“飞”了的鞋子突出了“青蛙跳”的惊险刺激。

这么厉害的“青蛙”,勇敢的孩子都想玩一玩哦!

写出了玩青蛙跳时“又惊又喜”的真切感受。

……

篇8

作文是学生的主体意识活动的产物,不管是现实生活的记实叙事,还是议论抒情,从根本上说都只能来源于生活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获得持久的动力,而浓厚的兴趣,却是做文章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情况看,学生的作文兴趣呈现出相当明显的冷淡趋势,许多人兴趣不高,认为是一种“苦差事”,讨厌作文、惧怕作文,产生一种谈“文”色变的压抑心里。只有极少部分人有浓厚的兴趣,视作文为快乐。要积极发展学生作文的兴趣,首先就必须探究当前学生作文缺乏兴趣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知觉过程不健全

事物是怎样通过知觉——信息进入大脑的门户而成为小学生作文材料的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般来说,这一过程大致需要经历三步。

第一步:“摄取”。事物的外部属性具有可见、可闻、可感的直观特征。比如,有位观察玩具小熊的男同学,他首先获得的是“浑身棕色的毛,胖墩墩,大脑袋,招风耳,滴溜溜直转的眼睛,粗壮的四肢”等等小熊的外部特征。

第二步、“叠印”。比如,刚才提到的玩具小熊,浑身棕毛,大脑袋,招风耳,粗壮的四肢。正面的、背面的、侧面的等种种信息,通过视觉感官进入那位男同学的大脑后,就被大脑整理、结合、叠印成一个玩具小动物的完整映像。这时,他头脑中的那只玩具小熊的表象,已不完全如同客观事物那样,只是以一个永不变化的姿势、神态坐在那儿,而是变化不定的,是时而下面、时而背面、时而拔树、时而推车的一个新的完整的生动活泼的想象中的形象了。

第三步:“筛选”。围绕着要表达的中心,有思考、有比较、有选择。

二、目标过高,学生情绪受挫

作文离不开知识、认识水平这一基础。有些学校要求三年级就要写命题作文,高年级就要“面面俱到”,是学生觉得写作“高不可攀”,严重的反冲了作文教学应有的效果,久而久之小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就会受到挫伤,使之消极、厌烦逐步对作文失去了兴趣。

三、封闭式教学,作文脱离了学生们的实际生活

大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沿用原有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反三不足”。因此,作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开放作文的形式。

四、老师不做及时鼓励,学生丧失信心

小学生在学习写作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一旦发生兴趣时,就会“乐此不疲”愉快的学习,这样才能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找到写好作文的金钥匙。所以老师要对学生的作文多加鼓励让他们产生成就感。相反,如果老师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或挖苦讥讽会使学生产生反抗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永远也不愿写作文了。

五、批改缺少反馈交流,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学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写完,似乎就是任务完成了,大部分老师对作文也只是打个成绩,大概地写几句评语,发还给学生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学结束了。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反馈仅是一个分数和一些模凌两可的评语,当然提不起作文的兴趣,每次的作文教学也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上述这些原因,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以消除学生作文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一)让学生在切实的需要下作文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因此,作文教学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意义,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确实是学习、生活交流思想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写作动机。

(二)目标适当,调动积极情绪

在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利用可以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敞开思想,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增强写作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写作的心境处于最佳状态。

(三)广辟渠道,引来源头活水

写作兴趣的源头在于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因此,教师要有目的、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注重从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四)双边批改,增强反馈交流

篇9

关键词:学生;作文;习作;教学

有调查表明:有60%左右的小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是多数学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其文字表达上的困难。二是在习作积极性上主要表现为“无话可说”。习作课上,学生“亲历的事”不多、“真实的体验”不深,“无话可说,言之无物”,是学生讨厌写作文的一大根源。三是信心不足。写作困难的学生通常具有自卑心理,他们在写作中缺乏自信,消极逃避习作,写作动机缺乏,写作意志薄弱,怕作文、烦作文。四是觉得习作课单调枯燥。对写作课,有学生觉得从审题、选材、构思到行文,形式单调,非常枯燥。要让学生爱表现的天性在习作教学中获得充分的展示,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笔写我心”,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才能。

一、创设乐于表达的氛围

要想让孩子乐于表达,不能让学生在思想上觉得作文难,不能让他们觉得形式枯燥乏味。

(1)趣味练习,轻松动笔。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有趣味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就喜欢去做,积极去做。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各种愉快、活泼、新颖有趣的训练形式,使学生感到作文不仅是一种练习作业,还是一种有趣的活动。

(2)多元感知,欣然动笔。我们的写作实践受狭隘“生活”观念的影响,写作题材局限于日常生活,造成了学生作文的内容缺乏变化和生机。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元感知的习作练习。如写《商品的小发明》,要求家长带领孩子去逛大商场,寻找一些具有创意的多功能的新商品,通过听营业员介绍、演示功能,买回家自己试用,与原先产品比较,想象发明者灵感来源等,进行全方位的实践、体验,获得丰富的感受,再进行习作训练、练习,学生自始至终充满兴趣,同时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3)大胆想象,放手动笔。在小学生写作之前,引导学生“侃大山”,使不同个性的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感悟,之后,让他们动笔,擅长叙事的同学可以创作出情节完整、条理清晰的佳作,爱幻想的同学会使他的想象去穿越时空。在作文训练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多让学生进行续写、改写,想象未来和未知的世界。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的思维裂变,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超越思维定式,从不同方面、角度、层次展开思维。

二、指导学生寻找易于表达的主题

(1)陈述活动,抒写快乐。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小学生作文的直接动力。一般来说,学生会对丰富多彩的活动充满兴趣。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多项活动,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春天,我们带学生游春或放风筝;冬天下雪的时候,我们带学生打雪仗、堆雪人。甚至可在班级里临时搞一个活动、做一个游戏,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在学生尽情投入地玩过以后,趁他们余兴未尽之时,让他们说说刚才好玩的情节和感受,他们会七嘴八舌地自由表达,这就给他们提供了写作的灵感和欲望。这时,教师再提出写作要求,会水到渠成。

(2)情到浓时,妙笔生花。要想让学生将习作作为一件乐事,就要把他们自己的思想摆进去。有名学生曾经为了救受伤的小青蛙,怀着善良之情把小青蛙的腿包扎好,装到袋子里,拿到田野里放生。成功后,他又怀着一种喜悦,把这件事写成了日记。因此,给小学生创造更多的投身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更好地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作文,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习作实践使学生明白了生活处处皆文章:家事、班事、路边事,事事可叙;师长、长辈、同学、熟人、陌生人,人人可写。习作要引导学生善于深入生活、体会生活,等到习作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口”时,学生习作就能乐在其中!

三、评价让学生获得表达成功的体验

(1)评语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激励的话语能促进学生不断前进,这是一种外在的动力;而赏识能满足学生渴望得到肯定的心理需求,并使学生为得到更多的赞赏而激发出他内在的潜能,这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我们只有以读者的身份去欣赏学生的习作,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写出那种平等交流式的评语。而学生为了期待老师更好更多的评价,会更用心地去写。

(2)分数激发自信。小学生的习作是一种启蒙性的练习,要求不要太高。作文经常得低分,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感,失去习作的自信心和兴趣,形成畏难消极的心理。我们不能否认有一部分学生作文确实很差,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之所以低分,主要是教师批改作文时,标准过高。因此,教师对学生运用语言中存在的问题,要持宽容的态度,只要达到或接近了本年级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好作文,必须给予较高的分数,以帮助学生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积极性。

(3)体验发表的成功。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励学生写好习作。我们要想办法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发表的空间:在讲评时,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这是口头发表;班级设一面“作文墙”,给每个学生留一块空间,只要作文有进步就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贴上去,让同学翻阅欣赏;还有班刊,让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来发表;选择部分优秀作文参加学校文学社作文选;鼓励写出特色的习作的学生去校外刊物上投稿。教师要力求做到让最不愿意写作文的学生有一次发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编一本作文自选集,每个学期让每个学生在班上诵读一次自己的作文。这样的体验,就会让学生乐在其中,欣然动笔。

总之,“学生不是一个可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待燃烧的火把”。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用智慧和爱心来点燃学生习作积极性的火花,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才能。

参考文献:

[1]陈宗庆.关于语文作文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讨[J].语数外学习,

篇10

这里的“题”,既指文题,又指作文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出题偏心,就是说教师在出题时,不是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不是尊重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作文训练规律,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要求。大多数农村小学对学生进行书面作文训练主要自三年级始,又一般以8篇大作和8篇小作作为标准的训练量。8篇大作虽然是教材中确定的训练项目(这些训练每次都体现一个分段或分组目标,包括一两个要求,呈递进状的),但据我们所掌握的调查资料显示,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分段分组目标认识不清楚,或者是无目标,随心教学;或者是在零乱的目标指引下教学;或者是要求过多、面面俱到教学;等等。作文训练目标陷入了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8篇小作,教师一般是无教案上课,更为随心所欲去安排训练内容,有的甚至靠的是一时的“灵感”。例如,有的老师出过《我爱春天》、《勤劳的妈妈》、《夸夸我们的好班长》等文题。我们想想,如果学生没有感到春天的可爱、“妈妈”的勤劳,没有见过或听过“班长”值得夸赞的事例,怎么办呢?不胡思乱想,瞎编乱造,能行吗?出这种文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说谎,要他们捏造不曾见过的事情,不曾发生的感情,还何谈“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和“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更何谈去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质?

小学生作文训练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训练目标,就不会发展,而没有局部训练的突出和突破,又不会有整体训练的到位和达标。因此,我们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要转换视角,要紧密联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氛围,牢牢把握“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个既与阅读有密切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且在总序的指引下,系统规划出每个年级每学期乃至每个星期的作文训练目标。(其中含一、二年级的说、写话训练目标。)每次训练都明确提出训练内容、目标要求、时间和方法,力求使小学作文教学的“全局观”和“重点观”辨证地统一起来,真正使其落到实处。如此,便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中,每次训练教师都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地带领学生解决一、两个重点或难点,切实让学生次次有所得,得得相连,拾级而上,建立起良好的作文素质结构。

二、指导偏“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要重视作文指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这里的“指导”搞错了位置,狭隘地理解为就是“作前指导”,所以,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至此处,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去认真地体验和训练,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只是教师把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着走”、“一言堂”,包办代替,让学生写“遵命作文”,依杖而行,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这样的作文无疑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了。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该导,什么时候不该导呢?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该体现在哪里?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认为“三分导写,七分导改”是切实可行,十分有效的。

“三分导写”具体体现在,具有特殊要求或者审题有困难的习作训练,教师要稍加指点后再让学生写作。这里,教师的指导要纲领式的,不应作过多过繁的说理讲解。一般情况,教师出示作文题后,可不作任何解释或指导,放手由学生自己审题独立写作,学生可以看书,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抄袭别人现成的文章。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实事抒真情,监督胡编乱造,无病;鼓励学生放胆,不要依靠教师的指点,不要怕写不好;鼓励学生按时一次写好,过关,不要拖延时间,不要等到第二次写好。

“七分导改”即指教师要把对学生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改”上。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去感知、体验一番思维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生渴望获取的动力。教师再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指导,才容易水到渠成地顺应他们的思维规律和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导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指导自我修改。修改重点放在修改文章内容。这时,学生刚打完草稿,教师引导他们趁热打铁,从中心思想到层次安排进行一番认真的检查。2.指导小组修改。指导学生及时自我修改固然行之有效,但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到它的局限性,由于学生作文时间较长,大脑皮层容易发生泛化,不容易发现细微的疵病,特别是语言上的疵病。俗语说“旁观者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组织由3~5个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修改。教师从旁指点,让学生找出小组成员习作的优缺点,进行互相评品,在评品中对照自己的作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3.指导集体修改。在学生进行了一番自我修改和小组修改后,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习作中表现出来的重点、难点,选读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在班上公开发表评价。有了共性认识之后,再作具体的指导,学生就极易接受了。

三、批改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