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说明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15:3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五年级说明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五年级说明文

篇1

一、定位不准的现象

1.定位过高

这主要指的是过于拔高小学生说明文习作的要求,在教学中提出了过难的内容。如某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提出:我们要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来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当中“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对于第一次写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该教师拔高了要求,提高了定位。定位过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说明文写作产生畏惧心理,觉得“说明文真是难写”,影响写作的动力。

2.定位过低

这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说明文写作能力估计不足,觉得学生可能这也掌握不了、那也掌握不了,于是降低定位,造成要求过低。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把写作内容定位于:写写我的文具盒;把目标定位于:能有序地写出自己的文具盒的样子。显然,这些要求是过低的,“有序地写写文具盒的样子”是三年级的内容,放在五年级就是定位过低。定位过低,会使学生掌握不到这个文体的精髓,影响可持续发展。

3.定位过散

这主要指的是在说明文习作指导教学中,教师觉得重点太多,这个需要教、那个也需要教,从而要求过多。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指出:写好说明文,一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二要选择恰当的表达顺序。三要语言通俗易懂。四要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明白、说清楚,必须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是对客观事物的形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作科学的说明,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中明确提出说明文写作的要求,从这个单元起,学生正式写说明文。作为一种新的文体的写作起点,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这个单元的习作指导教学,重视学生说明文习作的“第一课”,但由于定位不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说明文习作教学的效果。

一、定位不准的现象

1.定位过高

这主要指的是过于拔高小学生说明文习作的要求,在教学中提出了过难的内容。如某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提出:我们要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来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当中“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对于第一次写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该教师拔高了要求,提高了定位。定位过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说明文写作产生畏惧心理,觉得“说明文真是难写”,影响写作的动力。

2.定位过低

这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说明文写作能力估计不足,觉得学生可能这也掌握不了、那也掌握不了,于是降低定位,造成要求过低。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把写作内容定位于:写写我的文具盒;把目标定位于:能有序地写出自己的文具盒的样子。显然,这些要求是过低的,“有序地写写文具盒的样子”是三年级的内容,放在五年级就是定位过低。定位过低,会使学生掌握不到这个文体的精髓,影响可持续发展。

3.定位过散

这主要指的是在说明文习作指导教学中,教师觉得重点太多,这个需要教、那个也需要教,从而要求过多。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指出:写好说明文,一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二要选择恰当的表达顺序。三要语言通俗易懂。四要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明白、说清楚,必须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比较、列数据、打比方等……这位教师的要求涉及多方面,既有内容上的,又有形式上的,甚至还有语言上的。要求过散,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达不到“一课一得”的最佳效果。

二、准确定位的理据

小学阶段说明文习作教学到底该如何定位呢?可以从课标要求、教材编排、学生特点等方面进行解读,从而寻找定位的理据。

1.课标的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四学段明确指出:“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可见,小学阶段在第三学段才有对说明文阅读方面的要求,写作上的要求则是到第四学段,因此第三学段的说明文写作安排主要是为第四学段的说明文写作做基本的铺垫,即需要写说明文,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说明文跟记叙文不同的地方,但不需要作过高、过难的要求,不需要学生完全用“说明、概括”的语言写出事物的内在特点。

2.教材的解读

整个小学阶段有许多说明文,但是作为说明特质来教,为说明文写作服务的却不多。

教材编排情况如下:

可见,说明文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有安排,但为说明文写作服务的却从三年级下册才开始。《太阳》这一单元开始教说明方法以及体会说明文章用词的准确性,但从课后习题要求来看,仅仅停留在了解的程度上,只要学生知道就可以了。到五年级上册,才不但教基本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而且要求会用,即会正确辨别、正确寻找例子,并且能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从教材中可见,小学阶段的说明文习作对说明方法运用的要求不高,但是需要选择几种合适的说明方法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3.学生的解读

小学生主要处在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时期,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语言和内容以概括、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写作有一定的困难,小学阶段的说明文写作需要适当降低概括、说明等要求,只要能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就可以了。

三、基于定位的操作

定位是方向,做好定位,目标、教学、评价都应该据此展开。

1.基于定位定目标

五上第三单元习作要求提出:本次习作,我们就练习写说明性文章;在习作之前,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物品,然后再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可见,本次习作本身有三个要求:第一,写的是说明文;第二,有一定的顺序;第三,要用上一些说明方法。第一点是对文体的要求,第二点和第三点是对表达方式的要求。至于具体做到什么程度,要求中没有明确指出。但基于定位的理解,这一单元的目标可以定为:能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一样物品,有条理;能在习作中正确运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比如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此目标适当地降低了说明文本身的概括性及说明的语言要求,适当地突出了说明方法的要求,立足学生实际,符合课程要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起到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

2.基于定位展教学

根据定位展开的教学应该着力在“教学生抓事物特点”“教学生用说明方法”“教学生会有序表达”上。

(1)教学生抓事物特点。主要是指教学生对自己想写的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能抓住一些特点来写。教学生抓事物特点主要分两步:第一步,从生活例子中懂得“特点”的概念;第二步,能说一说自己想写的事物的特点。如有位教师这样进行教学:

(图片出示:孙悟空、冰箱、玩具火车)

师: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些事物最独特的地方吗?

生:孙悟空降妖除魔,火眼金睛。

生:玩具火车就像真的火车,但它是给人玩玩的,不能开、不能坐。

生:冰箱像一个箱子,能冷藏、冷冻,让食物保鲜。

师(总结):对呀,这些样子或者功能可以说是事物的特点。特点就是这个事物最独特的地方。那同学们,今天你想写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呢?你想写它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然后请学生在本子上写下自己想写的事物的特点。

(2)教学生用说明方法。这主要是指教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适当地运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让文章更加清楚、生动。说明方法已经在阅读课中学过,因此习作指导课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去“用”。比如有位教师这样教学:第一步,回忆学过的几篇说明文,说说已经学过哪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第二步,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第三步,请学生交流在本次作文中,你想用哪些说明方法。这些环节的教学不但重新梳理了在阅读课中学过的说明方法,而且树立起了“这次习作我们要用上这些方法”的意识。

(3)教学生会有序表达。这主要是指教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某种事物的某种特点。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有序”表达,已经掌握了“有序”表达的各种方法,因此本次习作可以借助提纲、表格、清单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①提纲。提纲实际上是行文前的书面构思,明确地规划作者心中为表达某一中心思想而将采取的表述手段:全文大体如何结构,分几个层次,段落、各个层次着重写哪些具体内容,如何开头、过渡、照应、结尾等。帮助学生列写提纲,可以理清顺序,有序表达。比如这样一个提纲:

根据这个提纲,学生可以从“外形、内部、功能”三方面清楚地介绍自己的文具盒。

②表格。表格具有一目了然的功效,借助表格也可以理清写作的顺序。例如这个表格:

表格中包括了内容、特点,还包括了要运用的说明方法,非常清晰、有效。

③清单。清单就相当于大脑中的一张图,可以很好地理清顺序。如下面这张构思清单:

这张清单学生填完后,写作顺序一目了然。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前运用提纲、表格、清单等工具,理清写作顺序,达到有序表达的目标。

3.基于定位作评价

评价是习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说明文习作的评价应该既不任意拔高要求,打击学生信心:也不应该泛泛而谈,让学生无所适从。说明文习作要紧扣定位进行科学评价。比如有一位学生介绍了家乡橘子的生长过程,教师先出示了这样的评价标准:第一,有一定的顺序,得50分;第二,有恰当的说明方法,得50分;第三,特点非常明显,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这个事物,得50分。然后结合这个标准让学生互相评,最后进行这样的总结: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橘子的生长过程,非常清楚;大量地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了橘子不同时期的不同样子,非常不错。如果能把橘子成熟时的味道写一写就更棒了。该教师立足于定位,以鼓励、欣赏的口气既肯定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有条理”“有方法”的优点,又指出了“特点抓得不明显”的缺点,非常中肯和高效。评价紧扣定位,切合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且引领写作。

篇2

嘉善县实验小学五(2)班 冯溢昕

昨天上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期中考试。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前晚我复习了好久,什么默写呀,听写呀,背诵呀的。为了确保课外题目也做对,我还做了一张自测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一拍胸脯,胸有成竹地上床睡觉了。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整理就绪,便急匆匆地赶往学校。本想去学校再看几眼语文书,不料7点40分就开考了,考试时间为80分钟。我看了看腕上的电子手表,心里有了数。试卷很快发到我手上,填好姓名和学号,我“扫视”了一下整张试卷,哇!作文内容真难写,竟然要占30分!我的心不禁提到了嗓子眼儿。不过我还是从头开始做,边做边想这作文写什么,怎么写。嘿!做到第三大题,我便傻眼了:这“不()而()”怎么写呀?卷子上列出了“不欢而散”和“不翼而飞”,还要写两个!我懵了。别急别急!我安慰自己,静下心来就能想出答案了。噢对!“不约而同”!我激动得无法形容,赶紧写上了答案。还有一个空怎么办呢?我绞尽脑汁,思索了好久都没想出来。算了!编一个吧。就“不呼而散”吧!

篇3

[关键词]随文练笔;开掘资源;多维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65-01

教材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平台,蕴藏着丰富且极具逻辑性的价值资源,是引领学生语文能力不断发展的助推器。因此,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对文本内容的体悟,将更丰富的视角聚焦在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上,并契合学生表达的认知需要,开掘出最适切的语用价值训练点,引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感知w悟,在情境迁移中开掘文本资源

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升高,他们的感知能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阅读教学就应该由关注文本内容逐步向文本的言语形式过渡,引领学生在提取感知、涵泳辨析的过程中,感受独特的言语形式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并组织学生在深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仿照性练习,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如在《船长》一文中,哈尔威与大副对话的部分,作者在语言形式的运用上就匠心独运,不仅语言简练短促,而且连续对话中没有一处提示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深入对话文本,意识到这种对话方式与韵律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紧张的氛围与节奏。其次,教师引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在怎样的情境中运用这样的语言方式?”有学生说:“我曾经在医院急症病室,看到医生询问病人家属时的对话,就可以运用这样的语言形式。”于是,教师顺势而导,要求学生想象医生在急诊室与家属的对话,并尝试模仿课文中的对话方式进行描写。

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表现方式,就会衍生出完全不同的价值情韵。只有真正发挥文本的语言形式资源,才能真正让练笔实践落到实处。

二、把握特性,在辨析提炼中开掘文本资源

随着语用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不断实施,阅读教学以表达为本位的模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关注哪些写作策略,如何关注写作策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发展呢?这些都应该充分遵循教材编者设置在每篇文本中的写作价值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顺应学生基本的认知规律,形成彼此相连、息息相关的语用训练体系。

如《秦兵马俑》《埃及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三篇说明文被设置在同一单元中,既有其文体相同的共性,又分别彰显出与众不同的价值点。以《秦兵马俑》为例,这篇说明文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以全面、细致的观察为起点,借助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实写,并通过大胆合理的想象,展现了兵马俑的特点。这种充满文艺气息的表达策略,在一般性说明文中并不常见。因此,教师为学生出示了其他文本中的兵马俑图片,并组织学生在深入、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练笔表达。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以单元的整体性视角探寻出《秦兵马俑》作为说明文与其他说明文存在的最大不同,并将随文练笔的训练价值点确定于此,真正发挥了文本的价值资源,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策略。

三、整合融通,在类比联系中开掘文本资源

阅读教学中,只有在两篇或者多篇文章的联系对比中,才能窥探出文本独具魅力的语用训练点。因此,教师可以尝试着运用整合的视角,对同一单元中的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感知,在融通中开发文本资源,为学生表达练笔服务。

如五年级上册人物传记单元中,编者选用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和《诺贝尔》这两篇课文。相同的人生遭遇、相同的锲而不舍、相同的成果丰硕,彰显了两篇文本整合融通的可比性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两篇文本都是属于同一种文体――人物传记类。但深入到文本内核之中进行细致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两篇文本对人物描写的视角和维度的不尽相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基本上是以整体性概述的方式,描述了谈迁收集素材、到处寻访、灯下疾书的画面;而《诺贝尔》则更多的是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来刻画、展现人物形象。正是基于这样的质态,笔者引领学生分别从两篇课文的核心语段中,感受到了这两种写法的不同特点。随后,教师则组织学生尝试运用《诺贝尔》中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来具体补充谈迁收集资料的详细过程,让实践练笔真正尊重了文本蕴藏的价值资源。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通过整合对比的视角,丰富了学生的整体性效益,从别样的视角中发挥了教材文本的内在资源,提升了课堂随文练笔的实际效益。

篇4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小学一到五年级的老师――邹席。

邹老师教的科目是语文,她的基本功过硬,专业知识极其丰富。记得那时候我总是很佩服她,不大的脑袋里好像存储着无穷无尽的文化知识,还有无数富含哲理、又不失趣味的好故事。

可以说我对于语文的很大一部分兴趣,都来自邹老师。她是一个很善于教学的人,任何繁琐枯燥的东西,到了她手里,似乎都变得生动起来。画图,讲故事,谈历史,为了点燃我们的学习兴趣,她总是很有一套。在她的讲述下,常人眼里生僻难懂的词汇似乎并不那么拗口,枯燥无趣的诗词也变得优美而醉人。作为她的学生,爱上语文,好像是件理所当然的事。

我之所以如此感谢她,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文学上她对我的启迪。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过于年幼,很难集中注意力,到了初中以后就更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耳濡目染,因此写作文是很多学生难以跨越的一大障碍。但相反,作文却是我最擅长的科目,归根结底,这都得益于邹老师对我的教导。

从一年级入学起,邹老师就要求我们展开高强度的课外阅读。在她的指导下,小学期间我的阅读就涉猎了历史、小说、童话等多个方面。此外,她还强调写作和阅读同样重要,我也因此培养了优秀的写作能力。升入初中以后,与大部分同学不同,我仍旧认真对待每一次写作,也是因为这一份由来已久的热爱。

我对邹老师不仅感恩,还十分崇敬。她是一个文艺情怀融入了骨髓的女子,文学在她眼里是蕴含了生命的事物。她对语文,不仅仅是职业上的需求,更是一种生来就有的热情,一种无与伦比的投入。她把语文当作了生活的一部分,把人生塑造得优雅而轻快。她的言辞总是严谨而不失风趣;她的文章总是柔美中透着一丝女儿家不常有的大气;她的语气总是不甚温柔却令人心安;她对生活的态度,总是令我赞叹无比――不羡名,不媚俗,也没有避世的冷漠,不过分在乎外人的眼光,永远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心怀喜欢。她和我父亲,是这个世界上最早两个让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人格魅力”这个词汇含义的人。

五年级结束的那个夏天,邹老师调职了。她的离开,让那个炎热的季节多了一丝悲伤。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和我的同学们在文学之旅上的止步,我们反而会更加珍惜她所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大胆地迈开步伐去追逐文学的巅峰。

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洒脱,说明文严谨有序的框架结构,诗词抑扬有致的铿锵韵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邹老师带我领略的。每当我看到书上密密麻麻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文字,她的叮咛,她的教诲,和她面带微笑的面容就会浮现在我脑海中,刻在我的记忆里,永远对文学对生活增添无数信心和热情。如今,邹老师已经是一个十余岁孩子的母亲了,相信她的孩子也会在她的教导下,爱上文学,爱上生活。

在又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邹老师,请允许我用最诚恳的语气,向您,和全天下所有的人民教师问好,以表达我难以言喻、最诚挚的敬意:

老师您好,您是我们的筑梦人!

篇5

    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

    今天,我将引领学生用生命和情感去重新诠释语文教学的内涵 这就是我们班的新语文教学。我之所以称它为新语文教学,不是故作标新立异,而是在总结我过去语文教学成功和失败因素的基础上,加进这些年来对语文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以有别于我过去所走过的语文教学道路。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我所思考的新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

    ——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追求的精神元素。        

    ——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

    ——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它是一种享受。我的新语文教学,它有以下的内容与理解:

    童年阅读:积淀精神的底子

    想法:童年阅读带给学生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进入书本,进入阅读,学生便走到了一个个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的面前,进入了一扇扇文学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文明的窗口,他们与大师对话,与书本为友,与伟人交流,久而久之,人类的思想精品便积淀成了学生的精神底。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会不断地产生梦想,而阅读是生长梦想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开发活动,就是自我教育过程,是一种人文的情感熏陶。优秀的儿童读物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极大的影。向,优秀的儿童科普读物能丰富学生的想像,激发学生研究自然、征服自然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

    做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阅读,设立班级阅读书库。推荐书目:

    五年级(上)阅读书目:童话类、寓言类(《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中国着名童话》等)、知识类;背诵20首古诗。

    五年级(下)阅读书目:科技类、散文类;背诵20首古诗。

    六年级(上)阅读书目:人文类、散文类、知识类;背诵20首古诗。

    六年级(下)阅读书目:人物传记类、小说类;背诵20首古诗。

    课堂教学:活化语文

    想法:重建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碰撞的场所;让课堂成为学生激情燃烧的火场;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的加工厂;让课堂成为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改变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大占天下的局面,每周增设活动课和兴趣作文课,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活化课堂教学。                     

    做法:

    之一——改革课程结构。课内阅读教学课(精读课)、活动课(文学欣赏、童话表演、日记交流、语文活动等)、兴趣作文课(课外自行设计)。

    之二——课内阅读教学课(精读课);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情境中学习语文。

    之三——每天常规作业:日记一则;阅读摘记一则;一问:今天哪些地方进步了?

    每周常规作业:背诵1—2首儿童诗;背诵2首古诗;一次预习。

    每月常规作业:专题手抄报一张,表演一个剧本。

    每学期作业:一本作文集,1—2次实践活动。

    梦想剧场:让想像和才情尽情挥洒                 

    想法:语文能力的培养应在生动活泼的空间中得到实践,而课本剧不但能极大地拓展和提高孩子们的视野和语文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使童年成为孩子们体验梦想与创造的黄金时期。

    做法:1.成立“梦想剧场”剧组(导演、编剧、演员、服装设计师、道具师、资料收集员等);2.每月演出童话剧、成语剧、寓言故事剧等;3.方法:读剧本——演剧本,编剧本——演剧本

篇6

一、在阅读中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阅读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要让学生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就必须要阅读。但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最大程度的增加阅读量,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就需要有好的阅读方法。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其自学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课外阅读方面

对浅显易懂的书刊,练习快速浏览法。或通读标题、目录、内容提要、故事梗概等这些封皮,首尾页上的信息,以获取有价值的东西;或一目十行快速浏览主要内容以节约时间。而对自己感兴趣的或有价值的优秀作品,则要精心阅读,细细品味,同时学习做读书笔记;摘记好词、好句、好段;写心得体会、感受;对精彩片段大声朗读甚至背诵。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年级学生阅读量要达到30―40万字,高年级学生阅读量要达到40―60万字,而要做到这一点仅靠课内阅读是不能完成的。学生不仅要采用这些阅读方法,同时为了提高阅读效果,老师还要进行相应的阅读质量、效果调查。如可以过一段时间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当然,这些内容也可以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呈现;也可以根据学生阅读内容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如你读的书名?有哪些人物?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等?还可以采用于永正老师的做法奖励学生。即一个学生如果一学期积累了几十个课外阅读中遇到的生字并记了下来,就可以得到一本课外读物。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文章名字或书刊名字记录下来,如果能说出其作者和大概内容就可以获得奖励。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和老师都会有收获。

2.课内阅读方面

经过教学实践的积累我认为要抓好三个环节,即预习阅读理解指导巩固实践。而三个环节都是围绕大致相同的内容进行的,就是我们熟知的“字、词、句、段、篇、章”,我重点谈一下对第一个方面的拙见。

教会学生预习是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的基础,围绕这一方法,我们要让学生根除生字障碍,把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解决掉,对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或认为能体现中心的句子做出标记,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做出简单标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实践证明,如果哪一课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上课的效果是不太一样的。我在很多公开课上看到老师在上课前给学生留出一段时间预习,读课文、学生字、词,好像觉得只有这样课堂程序才完整。但我觉得这个环节让学生在下面完成会更好,上课就可以直接对学生预习的内容进行考察,这样既节约时间,学习的效果会更好。但通常情况下,学生不能自觉地进行预习,自然也不能达到预习效果。我觉得下面这个方法可以供老师们借鉴并批评指正,就是把预习当做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在课本上写出重要词语的意思;分段;试着解决思考练习上的问题;写出一处或几处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在不懂的问题处打上问号第二天提问等。老师可以让组长检查,也可以上课时巡视检查。当学生形成习惯,预习习惯也会养成。

二、注重文章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篇7

——听王晓明老师的课有感

今天听了王晓明老师的单元整合课,第5课时,王晓明老师介绍本单元是关于“生活启示”的主题单元,有四篇文章《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

本节课,王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学习之后的一节课教学,谓拓展课。

课上王老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复习学过的知识:四篇课文都讲了什么?都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在此,教师要上拓展课,实际复习的应该是阅读的方法: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分类:记叙文如何把握?说明文如何把握?散文呢?体会文章所叙述的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怎样体会?教材、课标给出的方法是: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抓关键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这都是拓展课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点能力。王老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在之前教材文本教学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到拓展的时候也就显得手忙脚乱。

另外,当我问起王老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时,她一脸茫然,说明她在教学这一单元前没有意识去把握单元教学目标,或者是没有意识把文字转化为教学行为: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哪些启示;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这样,王老师在教学时就显得没有规矩,没有方向。

再者,学生在课上显得手足无措,原因之一是:教师选取的课外拓展材料有些多,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两篇即可,加上选取的内容(《丑石》)《野草》等》都是成人世界的,脱离学生生活和认知世界,理解和学习难度大大加强。这也对学生接下来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生活给自己的启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与阻碍。,也是课堂没有生气的重要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围绕文本里的那几句在打转。

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我的设想是:

1、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研读单元导读,把握本单元的主要训练重点,在课堂上才能有所指的有的放矢,交给学生应该掌握的东西,其实新课改这么多年,我们教师只应该做学生的领路人,授之以渔,知识到处都有,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是否有兴趣去探寻知识,是否有很科学、合理的方法去学习,这才是主要的。王老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2、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方法。

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钓鱼的启示》作者通过叙述一件事,得到启示。既然这样,就按照记叙文的方法来把握,讲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即可。

经过样文的学习,学生自然而然就收获了自己该收获的东西,课外拓展学习就显得水到渠成。

3、选取拓展的文字材料,要紧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认知水平:如《丑小鸭》等。

4、拓展课时教师应该明白:拓展的是什么?拓展的仍然是本单元的训练目标,让学生用自己课堂上学会的方法来阅读课外拓展材料。

篇8

理解;转换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9―0093―01

所谓“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它就文取材,把学生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它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课堂中课文的教学,使学生达到理解语文知识并加以运用,进而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重点研究如何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空白点,拓展延伸点,有效地挖掘文本中的练笔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习作实践,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提炼,读后练笔,提高他们语文素养,在阅读中发展习作,在习作中促进对阅读的深化理解,实现两者的双赢。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的训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开展随文练笔呢。

一、模仿式随文练笔

模仿式练笔即例文仿写。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的桥梁。所以,教师应把课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读,并引导学生仿照写法练笔。如,在教学《海滨小城》后,要求学生以“我们的教室很美丽”为中心,抓住教室的有关要点写一段话。通过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总分式”段落的构成特点,更好地实现了段落训练中的中心统一,段落的完整。片断训练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学生自取,形式模仿加创造,日积月累,自见功效。

二、想象式随文练笔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六年级有些课文,想象瑰丽神奇,富有童心童趣,这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背景。这时巧妙地、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小练笔,除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图画是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课文中已经作了细致的描绘,就无须再写,而有些插图在文中只是一笔带过。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使用得当,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欲,丰富学生的习作材料。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常用这种方法,对高年级的学生同样可以利用插图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三、理解式随文练笔

理解式练笔以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是随文练笔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强调学生对规范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也注重人文思想的渗透,注重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做人。因此,很多课文都震撼人心,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是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教材。只要引导得法,学生的“作品”会是相当感人的。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结合重点及主旨,联系实际写感受,学习了课文,你对父母的爱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借鉴课文的表达方法,动笔写出父母之爱的故事。学生通过这样的练笔,既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又训练了表达能力。

四、转换式随文练笔

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古诗文改写,特别是一些具有童趣的情景诗、说明文、记叙文、童话等文体的互换。这些古诗文都是传世佳作,它们语言凝练,内涵深刻,富含哲理,令人遐思。一首诗是一支歌、一幅画、一段情。古诗文富有无限的弹性与跳跃性、节奏感,可以使人受到文化、道德、审美等多方面的陶冶,也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再造想象的空间。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的练笔方式是提高读写能力的好方法。

篇9

一、立足“年级”目标

立足“年级”目标,指的是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习作(写话)的总目标和各学段目标为标准,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各年级习作(写话)目标,然后以此为参照,有的放矢地加强学生的习作实践。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教学的目标,仅提供了“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各“学段目标与内容”,还是显得过于笼统,运用这些目标指导学生习作还是有一定的模糊性。比如课标中三年级与四年级归为第二学段统一要求的,至于三年级的习作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教师应依课标“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参照学生年龄、习作基础,以及现阶段学生习作需要得到哪些帮助等因素,制订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习作(写话)年级达成目标。心中有目标,教学才不盲目。如,笔者根据课标与本班学生实际制订的四年级的习作达成目标:1. 观察周围世界,愿意将自己日常的所见、所思等写下。愿意把写得满意的内容与他人分享。2. 乐于积累词句,并根据需要尝试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3. 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句子的表达效果。4. 能按对话描写时提示语的四种形式写对话,标点准确。5. 自然段――学习在一个自然段中,围绕一个意思写完整、具体。6. 逻辑段――尝试围绕一个意思,用几个自然段表达清楚。7. 学习抓住特点,有顺序地表达。8. 学写书信、便条,格式正确。9.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10. 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有了较为详细的年级习作教学目标,再进行单元“整体”备课,方向就比较明确,教学时,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朝着目标去努力。

二、单元“整体”备课

1. 领会教材编写特点,扬长避短。

人教版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教材,大部分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定专题内容,少部分从文体等角度定专题内容。如四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习作在“语文园地”中也相应地安排了8次。依次是:写校园景、物、事,写自己的心里话,写大自然中的观察和发现,看图写想象,写热爱生命的人和事,写乡村生活的感受,写敬佩的一个人及自由表达。其中,大自然中的观察和发现,热爱生命的人和事,乡村生活的感受,我敬佩的一个人,这四项内容是说、写合一安排,阅读与习作关系比较密切。其他四项则是说、写分开安排,读写的关系就不明显。教材这样编排,还有一个不足之处:同一册教材,不同的单元之间,习作训练缺乏有机的联系。“语文园地”中的习作编排各单元之间彼此没有什么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单元”为整体设计教学,摒弃阅读教学中重读轻写的习惯,把阅读与习作实践结合起来。对于说、写合一安排,阅读与习作关系比较密切的单元组,要根据训练重点组织读写教学;对于说、写分开安排的单元组,要认真钻研教材,侧重一两点进行读写结合。另外,教师还要关注到各单元的写作技能的训练是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否存在训练的盲点,努力达到有序地进行习作训练。

2. 把握单元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挖掘读写结合的练点。

现行人教版教材中,尽管有些单元组说、写合一安排,但关于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体现的方式不一,这就需要教师谨慎把握。有的单元组在“我的发现”“交流平台”“习作要求”中分别点明,这可以说是以明线形式出现。有的则在课后的思考练习题以及文中的“泡泡”予以暗示,这可谓以暗线形式提示。这样的编排,重在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体验中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再用来指导实践,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的“我的发现”,通过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渗透了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排比修辞手法的学习和运用”,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三”中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填写“课文中”和“习作或课外书中”的“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例子,渗透了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因此,教师可从各单元的“我的发现”或“交流平台”“习作要求”等入手,准确把握习作训练的侧重点,再依据“侧重点”寻找“训练点”。如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我的发现”提示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该单元的习作要求:“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写的时候,把要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写完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笔者再联系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乡下人家》《古诗词三首》,两篇略读课文《牧场之国》《麦哨》,并根据学生的写作基础,确定了本单元两个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和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单元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一”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为训练此写作技能,《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确定为:“扩写‘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注意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单元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二”是“学习通过描写和中心关系最密切的普通事物来抒感的表达方法”,因此《乡下人家》一课教学,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确定为:“仿照《乡下人家》的写法,写一写《城里人家》。”这样准确把握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落实单元整体备课,读写结合的教学就不会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

篇10

一、丰富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

设计多样化的、趣味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以及学习的兴趣来选择作业,能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趣味横生的听写作业

我们的听写作业往往在听写时报课文中划好的词语,学生机械地写。在培训时听了一位老师的介绍后,我也在听写作业中做了尝试。刚开始时是老师把每次要听写的词语全部告诉学生;一段时间后,用老师告诉学生一部分,另一部分词语让学生根据课文和以往老师确定词语的方法来猜测;到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来确定词语。同时,运用一定的激励机制,比如对听写全部正确的同学减少听写的次数等。想不到一学期下来,学生听写词语的正确率明显上升了,学生确定听写词语的命中率也上升许多。这样既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又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作业的快乐。

2.抄抄写写的积累作业

为丰富学生好词、古诗等储存量,提高鉴赏能力,我让学生结合平时的作业来积累。在平时作业时,如学生遇到好词或者古诗,则要求学生依照着再写几个(句),比如遇到思乡的诗句,可以再联系其它学习过的思乡诗。如此学生就不会再有反复抄写的感受了。随着积累越来越丰富,学生也就不会再感到“‘学’到用时方恨少”,作业的兴趣也随之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作业上的“良性循环”。

3.说说写写的练笔作业

老师常常会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感到头痛,而学生也厌倦了老师的日记、周记。我把时下很流行的微博引入到了学生的练笔中来,让学生以“博主”的身份每天练练笔,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练笔兴趣。就是平时班中最不愿意写的学生,也在老师的几次表扬之后,能天天开心地完成这项作业了。在此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同时也积累了习作材料。

二、设计作业层次,发展学生的作业个性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同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差异,有意识地设计层次型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作业,这样能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完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一文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1.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说明方法”向人们介绍一件你最熟悉物品。2.上网查询并摘记――现在科学家们已发明了哪些新型玻璃。3.当当小小调查员――向建筑工人、家长或其他人了解哪些玻璃已经应用在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装怎么样玻璃更好。4.你想尝试一下当老板的感觉吗?――开个新型玻璃专卖店,把课文中的玻璃推销出去。5.想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吗?――你一定能设计出我们现在更加需要的新型玻璃来。那就请大家放飞想象的翅膀,发挥创造潜能,拿起你的笔,大胆设计吧!这样的有层次性题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程度来选择,给学生留足了空间,让学生自已来安排。这种方式在中高年级更为可行,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

三、开放作业内容,提升学生的作业能力

新课程作业设计应努力开放内容,联系课堂内外,沟通学校内外,融合其他学科。

1.联系课堂内外

学了《刷子李》《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一类选自名作家、学生感兴趣的课文后,我推荐学生读《俗事奇人》《城南旧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了《大自然的启示》,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森林的作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丰厚学生的知识积淀。

2.融合其他学科

语文作业设计还可以和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课后我让学生利用园地中的“宽带网”,课外搜集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资料,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制作好幻灯片,结合单元习作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的说、写训练巧妙融合。

3.注重实践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在园地中安排了几次对联学习,可让学生搜集对联读读说说,模仿着写一写;学了游记类课文,可结合春游、秋游,写写参观记;学了描写动物的文章,课后饲养小动物,写写观察日记;学了科普说明文,从电视、街头收集广告用语,再尝试为某种产品设计广告;适逢佳节,为老人、老师、家人写写祝愿语,自制贺卡等。有一些课文故事情节性强,富有童趣,如《半截蜡烛》《巨人的花园》等,课后我辅导学生编排课本剧,让学生导一导、演一演,还让学生小组合作续写。这样的实践作业富有情趣,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作业设计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学而异,因文而异,因人而异。让我们一起努力,通过设计有效的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