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技巧范文
时间:2023-03-18 23:3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写作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闻写作 视角 标题 导语 语言 技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新闻的渴求和认识都进入了新阶段。将新闻选择与制作中新闻价值的判断权已完全交到受众手中,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那些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市场理念下的受众导向已成为新闻选择与制作的理念。
一、新闻视角的选择技巧
在诸多的新闻元素当中,新闻视角贯穿着对新闻事件或事实不断寻找、透视、表现、挖掘和思考的全过程。新闻视角就是指新闻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
1.从“新”中选择新闻视角
要想写出好新闻,就必须多观察新闻事实的各侧面,选择最有新意的角度。实践证明,角度的新意是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标准,也是最吸引受众、最具活力的因素。
2.从“焦点”、“热点”中选择新闻视角
新闻报道既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又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反映丰富的新闻内容,表达出重大的、有意义的或有意思的主题,就必须选择一能聚集受众目光的好角度。要像画家、摄影师那样,尽量选取有特色的、“立体感”强的角度,“平面”的角度往往不能有效地吸引大家关注的目光。受内在特有的认知结构的影响,热点、疑点、难点、争论集中的问题,往往是读者倍加关注的焦点所在。选择的新闻报道角度,若在情绪上、心理上拨动读者的心弦,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取非同一般的社会宣传效果,实现新闻的真正价值。
3.从“以小见大”中选择新闻视角
选择新闻角度还有一大小的问题。在选择角度时,不能贪大求全,如果贪大求全,角度就选的太大,必然是新老材料掺杂,报道效果也就不佳。报道角度选择小一点,口子必然就窄,写起来就可以写得细一些,开掘得深一些。
4.从“分析比较”中选取新闻视角
通过研究、分析、比较,弄清哪些思想和角度是陈旧的,以往报道中已经用过;哪些思想和角度是新鲜的,报道中尚未用过,从中筛选出最佳的独特的报道角度。如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原载《苏州日报》2004年3月4日)一文。像城里人一样刷卡看病,是中国几代农民心中的梦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重镇昆山,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这既是当地城市化进程中老百姓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变化,也是具有全国影响的一件大事。作者通过分析比较,发现这一新闻事实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于是,截取具有标志意义的医疗卡发放瞬间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事件对农民生活的重大积极意义,凸显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主题。
二、新闻标题的写作技巧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题目,它以简短的文字概括新闻内容,是新闻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受众满意度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1.巧借成语
巧用成语做标题,常常可以收到其他语言形式无法替代的效果。
(1)使标题精炼准确
好标题需要极其精炼地传达新闻的精髓,成语正是最好的帮手。
例如:中国电视30年:精彩纷呈波澜壮阔(2008年10月17日人民网)
这里用了两成语――精彩纷呈、波澜壮阔,它们不仅确切地表达了新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而且就标题文字的长短而言,也是极符合标题制作要求的,它们简明扼要,干净利落,省却了很多繁言赘语。
(2)使标题新鲜有趣
标题需要形象生动,新鲜有趣,成语就常常能发挥这样的功能。
例如:沪指1900点岌岌可危
――政策底面临考验(2008年10月17日《长江商报》)
不怕犯规就怕犯傻
――主帅批评阿联畏首畏尾(2008年8月18日《武汉晚报》)
这两例中成语的运用,都把原来可能是一般化的、事务性的标题,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面目一新,化平庸为神奇。
(3)使标题言简意赅
好标题需要言简意赅,以少胜多,最好以极简省的字句,包含最丰富复杂的内容,成语又恰恰是最合适的对象。
2.活用“衍名”
借助比喻、双关、借代、谐音、拈连等辞格,将新闻报道所写人物的姓名巧作点化用于标题中,使人物的姓名“异化”为与文章主旨紧密相关的信息的载体,这就是衍名拟题法。北京2008奥运会期间,众多媒体运用衍名法精心制作标题,产生了“题因名新,人因题美”的修辞效果。其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1)取姓式。拟题时不取其名,只取其姓,往往具有特殊的情趣。例如:
又见舆论唤“郎”归(2008年8月23日《新民晚报》)
说的是中国女排输给美国后,国内有人重新发出请郎平回国执教以重振中国女排雄风的呼声,“郎”字一语双关,“唤‘郎’归”,情昧十足。
(2)取名式。拈取运动员之名巧拟人题。
例如:“威”加海内兮(2008#8月15日《文汇报》)
有三妙:引用刘邦《大风歌》名句,适合语境,一妙;自然嵌入杨威的名“威”,不露痕迹,二妙:暗寓主题一杨威勇夺男子体操全能冠军,三妙。
(3)摘名式。不取名字之全部而取其部分拟题,同样具有引人一读的魅力。例如:
飞龙在天,蹦床夺冠(2008年8月20日《新华日报》)
写的是陆春龙一举夺得男子蹦床冠军,作者取其名字中一“龙”字,赋予比喻义,“飞龙在天”又用夸张辞格,既体现比赛项目特点,又给人形象感。
(4)重组式。将组成姓名的字根据需要拆开重组后拟人标题,具有特殊的表达功能。
衍名艺术有高下之分,衡量的标准主要有三条:
(1)讲究独特性。标题中姓名与表述的内容要一致。这里指运动员姓名、比赛项目和成绩的结合要自然贴切,使人一看就知道标题所写是无可替代的“这一”。
(2)讲究文学性。这是指衍名标题须形象生动,含蓄隽永,给人美的享受。
(3)讲究趣味性。衍名标题应该幽默诙谐,饶有情趣,使读者在消闲阅读时能轻松地莞而一笑。
三、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导语是新闻体裁所特有的部分,它处于文章的开头,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的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以下笔者归纳总结了几种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供参考。
(1)开门见山,一语破的。一条好的导语要想吸引住读者,不妨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一语破的。(2)化静为动法。一事件性的新闻,用常规的静态的手法去创作导语,往往枯燥、呆板、索然无味,若能采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灵活现,引人入胜。(3)典型的事例构造框窗式导语法。这种以典型事例来创作构造导语的方法,就如框窗式摆列展示样品,主要靠典型事例和新闻故事来吸引读者,通过典型事例来感染读者,使之产生兴趣,也是一种常见的创作导语的方法之一。(4)勾画描述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在新闻的开头,即导语中将新闻的主要事实人物、片段作简洁的描绘、勾画,给人以具体生动的印象。(5)巧用背景法。善于将新闻背景材料恰当地运用到导语之中,可大大增加新闻的趣味和可读性。(6)由近及远,拉近时间(距离)法。由于事件新闻报道的事件时间跨度长,给人一种新闻“不新”的陈旧感。所以,对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要使其具有新意,在创作导语时应采用由近及远,拉近时间的方法。(7)设置悬念,提问作答法。在导语的创作与设计中,把读者最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提出来,留下悬念,然后再用事实一一加以作答,发人深思。(8)特意重复法。在创作导语时,对一些特殊的新闻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下,会突出主题,收到更好效果。
四、新闻的语言技巧
在新闻体裁的“十八般兵器”当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是新闻的“旗帜”和“灵魂”。言论写作水平的高低是一新闻作品思想力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对新闻语言的运用,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规范性和叙事的色彩性,讲究具体而精炼。
1.新闻语言的特点
媒体担负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而新闻语言则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是新闻写作的最基本的元素。语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产生的基础。所谓语言真实,具体说来,就是必须准确、客观、公正、规范,必须能反映事实本质,不可虚构、不可夸大、不可“移花接木”、不可“张冠李戴”及“合理想象”。这是对新闻真实的最低要求。
(1)忌用词不准
新闻语言必须准确具体,忌用词不准,忌含糊抽象。
大家都知道具体和空洞的区别,简单来说,具体就是原原本本地说出或写出事物的具体情况,“who,when,where,what,why”,这五w是新闻写作的五要素,谁、什么时候、哪里、什么事情、为什么,都要精确地、具体地表述出来,这样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实。
(2)忌夸张和模糊性语言
模糊性语言表示概念的内涵、外延都难以明确界定,相对于精确语言来说,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表达的概念模糊不清,具有不确定性。其标志是使用了模糊词组。比如:表示不精确的年龄时,我们可能会用“青年”、“中年”,表示不精确的大小时,可能会用“庞大”、“微小”、“较多”、“较少”等,新闻写作要求准确具体,应尽量避免这些模糊性语言。
2.恰当运用文学语言
(1)文学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新闻写作中适当运用文学语言,有助于新闻作品的生动鲜活,有利于读者更贴近地了解新闻事实,有利于新闻的传播。
①用“镜头语言”突出主题
在文学和新闻作品中,我们时常可以发现一些生动的描写,或丹青墨染的风景,或一连串传神的动作,让读者身临其境,这就是镜头语言,用这种手法写作的新闻也就是所谓的“视觉新闻”。视觉新闻中,“特写镜头”更能突出细节,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交代与情节发展密切相关的动作,突显作品主题。
当然,要写好“镜头语言”,不仅要求记者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更要求深入采访一线,用心观察,捕捉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材料,截取人物传神的语言、动作等细节。
②善于运用口语和歇后语
要想把新闻写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就要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群众口语和歇后语。歇后语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篇2
弄清楚客户要什么
在开始写作之前,弄明白几个最基本问题将让工作事半功倍。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要写,读者是谁,客户希望读者看完后有什么反应,等等。
有时候客户让我们写稿子是为了满足日常发稿需求,有时候是为了配合产品上市或者是营销活动,还有时候只是为了客户的老板高兴。
如果我们能够为稿件找到它真正的读者――有时是客户,有时是客户的消费者,有时是客户的大老板,我们就会对稿件在宏观上把握得当。总之,只要明确了客户希望对读者产生的影响,稿件的方向多半会自动浮现出来。
不要让客户站在岸上
卡耐基说,人最难反对的就是自己的主意。要让客户认可我们的稿件,不妨让他感觉到这是他自己的主意。所以,撰稿时,把客户拖到同一条船上,而不是站在岸边指手画脚,往往能发挥神奇的作用。
在一开始就让客户坐到桌前,和我们共同讨论稿件的读者、目的和风格,效果比我们先提出草案,作为靶子让客户批判要好。原因在于,前者可以在“客户需求”方面达成共识,其意义第一节已作剖析。
在撰稿进度中,我们需要时常提及并感谢客户的宝贵智慧。比如用这句话作为一封邮件的开头:按照昨天下午你的建议,我们对草稿进行了三处修改……
把答案逼到墙角
如何弄清楚客户需求?如何让客户坐到同一条船上?经验丰富的同事常常采用高明的提问技巧。对撰稿而言,灵活运用提问技巧,更容易明确稿件的风格、思路、框架乃至具体的表述方式,直接推动稿件的成功。
我们的建议是,提问的时候要勇敢,不怕被看做无知。会上不懂装懂,会后痛苦撰稿,交稿后不被认可。直率、真诚地当面提出问题,事情往往变得容易。
通过提问找出答案就像在河里网鱼,我们从大河中找到一段,大面积撒网,再逐步缩小包围圈,最后鱼拥挤在一块小小的水域,被网拎出水面。为了更快、更准确地网到鱼,我们交替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提问,用开放式问题找到方向,用封闭式问题进行精确定位。
比如说:
――那么我们这次要提交的是什么呢?(开放式)
――传播策划案。
――这个传播策划案是不是这样写,第一屏背景分析,第二屏主要受众,第三……(封闭式)
――大体上是这样,最好还要加一个Roadmap。
提问可以层层筛选,最终将答案逼到墙角,束手擒来。退一步说,就算提问不能直接找到答案,它也可以推动思考,明晰思路,从而更容易找到通往正解的道路。提问的方法并不复杂,重要的是提问的意识、胆量和用提问网住答案的智慧。
另外,当我们入行日久,俨然资深人士时,提问可能不仅要勇敢,还要聪明。比如,客户一口气喷了一卡车专业术语,我们摸不着头脑又不好意思挑明,可以说我知道您在这个领域非常资深,同时咱们的受众可能很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假设我是一个对这个行业完全不懂的听众,您会怎样给我介绍呢?
一步到位
一个月以前,我们接到客户撰写营销案例的要求,需要拿出第一稿进行讨论,结果一位同事一口气谱写了2万余字的鸿篇巨制。
第一稿写2万字的风险很大,因为如果稿件被(经常发生),撰稿人和客户都会遭受巨大打击。
这好比50公里定向越野,我们一口气跑完全程,才发现方向错了,感觉多半不太美好。办法是分段来跑,跑5或10公里,就掏出GPS,对着地图核查一下,看有没有偏离,再进行调整。如此反复,就会少绕弯路到达终点。
撰写稿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先定义出这种“核查点”――项目管理中称之为mile stone。比如说,提纲是第一个点,框架完整但未润色的初稿是第二个点,成稿则是第三个点。在就第一个点达成共识之前,不要贸然推进到第二个点。
篇3
第一,既然是书信,一定要按照书信的格式写作。阅卷老师最先注意到的就是格式,其次才通过阅读看看内容是否符合要求。不注意格式,肯定被扣分。还不熟悉书信格式的同学赶紧多多练习。
第二,要仔细审题。这个问题年年在强调,但是年年有人不注意,写作时往往会跑题。这样怎么能得高分?考试时时间很紧张,怎样快速审题?笔者建议大家首先要脑子里要迅速构建一副写作场景,接下来要抓住关键词,然后围绕场景和关键词进行扩展。这一点不是说一说看一看就能掌握,需要同学们现在多做强化训练。
具体写作就按照题目要求一个点写一段,总共分三段。这样给人的印象是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下面就以2014年小作文为例,简单分析一下每一段怎么写。
称呼:Dear John,注意称呼中,所有实词首字母全部大写,Dear John后面的逗号不可丢,也不能写成冒号。
正文:
第一段:写作内容需涵盖两点:自我介绍,写信目的。文章开门见山就是自我介绍,用到了这样的表达:I am Li Ming who will go to study in your university and live together with you in one department. 其中的“I am …who…”这个句型来自于建议信的表达,放在这里也十分贴切。接下一句话表明了写信目的:Now I am writing this letter to tell you some of my habits and ask you for some suggestions to adapt myself there.
第二段:写作内容为习惯介绍以及寻求建议。首先,介绍自己的生活习惯,自己一般早上六点起床外出锻炼;周末一般在图书馆看书;其次,希望John就如何适应当地生活给自己一些建议。
第三段:写作内容表示期待,良好祝愿。用到了这样的表达:I am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soon and wish everything goes well.
落款:Yours sincerely, 特别提醒sincerely后面逗号不能丢;
签名:Li Ming,特别注意Li Ming 后面一定不能出现句点。
附注:
1、格式
称呼:英语应用文称呼有这样的特点,如果是不认识的人,一般称呼为敬词+尊称。例如,DearSirorMadam或者ToWhomItMayConcern(需注意每个单词首字母都大写);如果是写给关系正式的某团体或个人,称呼为敬词+尊称+名。例如,DearMr.xx或DearMs.xx;;对于关系较亲密的人可以直呼其名,即Dearxx。需要注意的是:1.称呼要顶格写;2.称呼之后要加逗号或者冒号(推荐大家用逗号,因为历年的高分范文都是用逗号的)。
正文:正文格式一般有两种格式,一是缩进式,即首段开头空四个字母,段落之间不空行;一是齐头式,即每段开头不空格,但是各段之间空一行。老师建议考生采用缩进式,因为如果用齐头式,段间空行的话很可能答题空间不够,导致字数不够。
2、语言
写作用词准确是最基础的要求之一。其次,句型可以多变,例如既有并列句,也有复合句,还有从句,但注意语法运用要正确。此外还要注意,正式语言一般是写给具有正式关系的团体或机构,这种情况不用缩略语和口语用法。除了正式的文体以外,其他的文体皆为非正式文体,像写给朋友的书信等。
一般小作文的考查要求中会体现出写该篇的目的和场合,所以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针对不同场合使用不同语言,使交流得以进行。另外,考生也要注意不同的应用文有不同的用语。建议考生对某些应用文的格式和习惯用语,应该加以熟悉和背诵,以便运用自如。
篇4
深度来源于对社会问题的快速透视力,既要看得透,又要反应快。这就要求记者的脑子里要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把事物的特点、本质、事物发展演变的进程和原因挖出来。脑子里只有一把钝刀子,深度开掘不出来,即使加一点“理论色彩”,也淡而无味。快速透视力又来自采访的深入和科学的思维能力。不深入采访,不做扎实的调查研究,不进行科学的分析,再大的本领也没有办法把事实看准、点透。但是,有了丰富的材料,没有透视能力,脑子里没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那也只能看到现象、表面。所以,报道要有深度,不仅要勤于采访,还要勤于磨刀――学习理论、学习辩证法。深度报道兼有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和分析性的特点,但所有这些功能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并反映所报道的题材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这就要求记者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研究问题,并努力开掘,从超越一般中求深度,把丰富的材料和思辨色彩揉和在一起,回答社会和人们提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选题把握好“度”
原则上说,只要事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或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都可以选作深度报道的题材。这种报道以它独有的深度和力度,要求记者应具有宏观意识,善于运用事物本来的相互关系来看待或认识事物,善于从纵横方面的对比中判断事物的地位和重要性。
选题时,要考虑同大局相联系,正确制定所选题材的价值。既要从大处着眼,挑选那些在全局上有分量或者有独特意义的事物,又要从小处着手,从现实生活的诸多具体事物中去选取。
要讲究写作技巧
目前已出现一批立意新、内容好、开掘深、文笔美的深度报道。这些报道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讲究写作技巧:主体清晰、开掘深透、导语精彩、巧添背景、善用对比、精选细节、语言优美。可是,总的来说,我们的深度报道仍需要提高写作技巧。
有资料表明,在深度报道领域,国内新闻比国际新闻好,国际新闻的对内报道比对外报道好。据不完全统计,在使用外语的对外宣传中,特写占65%,综述、新闻分析占35%。特写在生动性和形象化上有其长处,它具有政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的特点,可以通过生动的示例把读者带入现场。同时通过必要的背景介绍使读者了解更多的知识,细节的描写有具有形象性和可感性。外国记者有些写作形式可供我们参考。他们往往围绕一个在特定场景中的人物或事件展开,然后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同这个场景或事件紧密相连的问题,点明主题的真正意义所在。因此,文章一开头就抓人。接着,笔锋一转,向广阔的画面转移,再通过细节、背景、数据、事实和纵横对比等展开叙述,有的还有几个转折、几句评语。这种写作形式往往是通过普通人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因此通俗易懂。西方新闻的深度报道,比较讲究写作技巧,但应当指出,一些西方记者,由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偏见,往往借助写作技巧对别国进行片面宣传和歪曲报道。
篇5
关键词: 海明威 新闻写作 文学技巧
海明威在论及新闻反复谈到一种界限,这就是:新闻故事流逝,而写的作品则长存。他说:新闻“在做诚实的精确报道时,不出卖自己”,但是在没有逃避确凿的真实的同时,“如果仅是做报道,他们(读者)不会记住什么”。[1]为此,海明威在写新闻时,总是试图突破传统新闻写作的条条框框,走出自己的新闻写作路子,给读者和自己的作品以一种全新的感受和生命。
海明威认为新闻写作要及时,赶在截稿前写完会导致对事件的粗浅分析,记者被鼓励满足于对事实的匆忙而肤浅的认识,只是记录下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写为什么发生。尽管他常常表现出对新闻写作不满,但他毕生都在从事这一工作。在实践中,他试图通过把自己的新闻写得尽可能像小说,以打破所提到的写作原则的局限。海明威朝这个方向努力,他最优秀的新闻作品被《海明威的副业:四十年新闻报导和文章选集》收录。
罗纳德·韦伯形容海明威写的新闻是一种“anti-journalism”[2],为了避免与国内业者所提的“反新闻”产生混淆(国内一般对“反新闻”的理解就是“与新闻相反的新闻”,也就是说“反新闻”报道的是正式新闻报道里事实的反面,它以夸张的语言形式出现,多为反讽作品),这里我们特将“anti-journalism”意译为“反式新闻”,以示区别。根据韦伯的研究,海明威在写新闻时,摆脱了传统的新闻写作模式,意图使自己成为“有反应的存在”(reacting presence),他将“创作(invention)混合进了观察”。这里“反式新闻”中的“反式”不但包含海明威对传统新闻写作套路的“反叛”,还包含“反应”的意思,即海明威对所报道事物的“反应”。其实这就是用文学手法来写报道,是文学新闻的写作方式。
海明威的“反式新闻”写作技巧可以在《海明威的副业:四十年新闻报导和文章选集》中找到不少例子。比如1934年7月发表在《绅士》杂志上的《危险游戏笔记:第三封坦葛尼克来信》(Notes on Dangerous Game:The Third Tanganyika Letter)。[3]海明威在报道中主要写了两个在非洲特别成功的白人猎手故事。这两个白人其实是为首次来狩猎的人做向导的,关于他们的打猎经历,海明威不仅在描述这两位白人猎手时插入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在旁边用斜体字标了出来。在写各种不同的话题时,还不时提到其他时候发生的事,其间采用了倒叙或插叙的写作手法。
在文章的开始,海明威在解释为什么这两个白人猎手会特别出众时就明确了自己的看法:“关键在于他们不受殴打,而且……他们的主顾们年复一年地得到了创纪录多的兽首、兽牙以及超级狮子。他们只是凑巧成为超级猎手和成就了超级猎杀。”他接下来又用斜体字写道:“在上两句里有太多的超级。小伙子们,你们自己重新写一下这两句,看看比爸爸做得更好有多容易。谢谢,是一种令人振奋的感觉,不是吗?”他用更直观和新颖的书写表达形式,加上讽刺的笔调再次显示了自己的观点。
在这封“信”的结尾部分,在描述怎样感受野牛和围栏里的“斗牛”之间的区别时,他说:“在间歇时,野牛更会像一辆大卡车似地突然横冲直撞。”这里海明威不但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还用斜体字在一旁写道:“不会再有你们乐意听到的旁白了。(我)打算写封信给P先生(两个白人猎手之一),我在船上读这信的时候,旁白又被搬了进来。开始想他了。”他开创先河式地将作者主观的“旁白”写在了以“信”的面目出现的新闻通讯上。
在这两个例子里,我们看到了海明威对传统新闻写作技巧的“反叛”,以及对他所描写的主题事物的“反应”,把读者的注意力带向了他作为作者的“有反应的存在”和他自己的对所描写主题事物的“创作反应”。
海明威还使用了另外一个技巧来体现他的“反式新闻”。《在蓝色的海水里:湾流来信》(On the Blue Water:A Gulf Stream Letter)发表在《绅士》杂志上[4],时间为1936年的4月,也被《海明威的副业:四十年新闻报导和文章选集》所选中。这里,海明威的“有反应的存在”通过使用第二人称“你”而再次得到彰显,这里的“你”也可以将读者包含在内。海明威的“信”详细描述了他与一位不知姓名的朋友的谈话,这位朋友认为任何狩猎而不是猎大象都乏味,这位朋友向海明威发出挑战。海明威喜欢各种狩猎,尤其喜欢捕猎大鱼,于是要写捕大鱼的故事以使他信服这种捕鱼的价值。海明威在这封“信”里接受了这个任务,就是在这里,“你”扮演了一个说话的角色。一开始,“你”是通用的称呼,比如:“墨西哥湾流和其他洋流是最后剩下的野性地带。一旦你失去了陆地和其他船只的影子,你要比你能寻到的……更加单独。”这种模式延续了好几页,直到那位“朋友”插入了一个问题,“那么紧张感从哪里来呢?”这就一下子转换到一个特别的时间点上:海明威正沿着墨西哥湾流,在船上捕大鱼。然后海明威用直接引语展现了同两个分别名为卡洛斯和朱利欧的船员之间的对话。这里海明威被称为“你”,卡洛斯告诉海明威他很喜欢在一条小渔船上捕鱼,他说:“我很期待那样,跟你这么说。”文章接着以进一步的个性化的语言呈现海明威捕大鱼时的话语。
“我们要发财就需要打仗,”卡洛斯说。“在同西班牙打仗期间,和上一次打仗时,渔民着实变富了。”
“好吧,”跟你这么说。“如果我们打仗了,你就有现成渔船了。”
这里“你”字的使用,不但体现了作者与读者的对话的愿望,还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激活了作者及作品和读者间的特别关系,也在读者看新闻报道时被作者带入了他的语境之中。“你”的使用,展现了海明威“反式新闻”追求:作者与读者互动,作者与文中人物互动,用当下叙事理论中的“聚焦”论来解读,就是海明威的写作视角总是在外部聚焦和内部聚焦之间实现着来回的跳越,从而使他的文章十分生动活泼。所谓聚焦就是描述叙事情景的特定角度,它可以分为外部聚焦和内部聚焦。外部聚焦近似叙述,其聚焦者通常就是叙事者,是置身事外的。内部聚焦则指聚焦者存在于事件的内部,是其中的人物之一。上面的例子表明了海明威不但是内部聚焦中的一个人物,因为他就是当事人之一,而且是外部聚焦的“全知叙事者”。这样就可以从一个角度解释海明威新闻写作中动态的多重叙事角度不断转换的叙事风格和他的写作得以生动的成因之一。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对他同时代的新闻记者也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延续到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新闻主义的兴起。“海明威影响了一整代新闻记者,让他们貌似文学家,尤其是《时代》杂志的人。在他们那里,每篇小文章都被叫成了“故事”,并且写了又写好像它们是福楼拜的段落,同时也不是卢塞特通常强调的,被做成本周封面故事的一些重要人物后面的人物特性描写。”[5]
参考文献:
[1][2]Ronald Weber,Hemingway’s Permanent Records. Literary Journal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ed.Norman Sim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21-81.
[3]Ernest Hemingway,Notes on Dangerous Game:The Third Tanganyika Letter.By-Line:Ernest Hemingway:Selected Articles and Dispatches of Four Decades,ed.William White.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67:167-168,170.
篇6
今天,是去参加深圳晚报招小记者考试的一天。我赶忙和爸爸去坐公车。啊,这地方还真远啊,我和爸爸坐了半个小时的公车才到。我和爸爸赶紧跑到面试场,只见那里人山人海。我们签了字,就跑到教室听老师讲话。
我们班的很多同学都来了:刘浩璐、汪济楚、张吴昊、周润青、章悦、张续、肖凡?础N腋厦μ粢桓鑫蛔幼?吕矗?幌氲酵艏贸?褪俏业耐?馈@鲜ο雀?颐墙擦苏獯蚊媸缘哪谌荩?缓蠓⒖季砀?颐亲觥D强季砝锩嫒?枪赜谡獯涡∶餍堑奶饽俊1热缢担耗愕毙〖钦呋嵊惺裁床蛔悖咳绻?闶切〖钦撸?慊岣墒裁矗俊??鹊取W詈笠桓鎏饽渴羌偃缒闶切〖钦撸?慊嵩趺醋觯空飧鎏饽坷鲜?形颐切匆黄?魑摹N仪岫?拙俚木桶颜庑饽孔鐾炅耍?缓笪揖腿ソ痪怼@鲜ε?耐昕季砗螅?梦易晕医樯芤槐椤N宜担骸拔医姓啪赣睿?衲?岁,是南山实验小学麒麟部“八岁能读会写实验班”的学生。我个人的习作已有十六万字了。二年级的习作在深圳市第四届童话节童话故事创作大赛上得过奖。我喜欢游泳、下国际象棋、踢足球、打篮球。我来参加小记者一是为了锻炼自己的交际勾通能力,二是为了表扬好人,惩罚坏人。”老师听完,了一张纸,在上面写了我的名字,然后写上今天的日期,把这张纸递给了我。原来这张纸是录取通知书,原来我被录取了。耶,太棒了!我高兴的跳了起来。这通知书有三个小记者选择项目,一是实习小记者,参加5次采访活动;二是注册小记者。上三次新闻知识+采访技巧+新闻写作技巧课,参加5次采访活动;三是会员小记者。上10次新闻知识+采访技巧+新闻写作技巧课,10次外出采访活动,优先参加重大采访活动和冬令营、夏令营,优秀作品在少年新闻专版享有优先发稿权。
哈哈、今天我很开心,因为我被录取了,我们班还录取了肖凡?础⒄略谩⑼艏贸?⒅苋笄唷⒄盼怅弧⒘鹾畦础B既〉谋绕渌??6唷R??牢颐前嘣谌??加忻?8龈龌岽蜃郑?巳擞械缒浴R唤诳未蚋銮О炎值淖魑摹笆???摹薄 有专门的校网发表习作。我们班还被邀请到澳门演示呢。嗨、走题了,尽吹牛了。我要选哪个小记者项目吗,就得好好考虑一下了,还要和录取的同学商量一下。
张靖宇 三年级九班 2008-9-20 17:33:00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探索
现在有些老师对小学作文这种“启蒙训练”的性质认识不清,常常用公开出版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 》的标准来要求小学生,或者拿老师自己的书面表达水平要求小学生。如低年级把看图说话教成看图作文,中 年级把片断作文教成成篇作文,高年级把能写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的简单记叙文教成会写主 题突出,层次分明,内容生动,语言流畅的复杂记叙文。这是一种拔苗助长的主观主义,其结果必然使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欲速则不达。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便做了如下一些探索:
一、长篇短章,词汇先行
“词汇积累――作文训练的基石。” 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让学生在习作时能做到腹中有物,以此提高作文水平,这点对于语文教师,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做法。因此我找到了几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一,专门开设阅读课,临场指导阅读;第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每星期、每月评出“阅读之星”、“词汇大王”等,同时注意遏制学生积累中的片面贪多求次情况;第三,积累的词语佳句要让学生尽量理解,平时通过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词义,用自己的感情朗读词汇等做法,强化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培养了语感。
二、开阔视野,拓展题材
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可农村孩子生活中接触的新鲜事物少,眼界狭小的的客观事实,成为阻碍学生作文题材丰富性、多样性的最大颈瓶。怎么办?思来想去,农村孩子最热衷的事情莫过于看电视,电视成为他们了解外界的唯一窗口,而新闻的价值也许正是我所寻求的拓宽学生作文题材的最好出路。首先,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热情。经常利用班会,自习课等时间,开展“会声会色说新闻”、“新闻小博士”等活动,而到了高年级后期,还增加了带有评议性质的“今日新闻之我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新闻和学生间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视野。其次,老师参与其中,事半功倍。学生对于新闻的搜集不免有着方方面面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搜集渠道单一;新闻素材有些大而不着边际,有些小而索然无味。要克服这些不足,这时教师就有必要参与其中。我经常从报刊、电视、网络中搜捕一些生活气息强的新人新事,然后与学生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新闻的方式拓展题材的做法,已经小有硕果,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笔下写出新鲜事物,这让笔者尤感欣慰。
此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丰富作文内容
(一)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日记的内容很广,自己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都可通^日记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比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可让他们动手植树、养花、种菜,也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把栽种或饲养的过程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既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写起作文来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会逐渐被激发起来,写作素材也会逐渐丰富起来。
(二)通过平时的课内外阅读来积累
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得有广泛的阅读。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采取以下的做法: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另外利用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全班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同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采蜜本”,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也可把对文中主人公的评价及自己读完后的感受写出来,随时翻阅欣赏、细细品味。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写起文章来,那些优美词句就如泉水般涌出,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三、模仿例文 推陈出新
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或改革,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鲁班发明锯子受到小草的启示,雷达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飞机是从蜻蜓飞行中得到发明创造的灵感等等。可见,优秀范文也可以为学生习作的创造性想象注入无穷无尽的活力。学生的优秀习作需要丰富的表象,优秀范文习作的生动、具体、新颖,会一直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会成为最有生命力,最能激发创造性想象的活水源头。
篇8
一、培训动因
随着我市家具产业的快速发展,家具产业的人才需求已呈现多元化,当前许多企业为加强内部行政管理,都设置了诸如文员之类的岗位,由于各种原因,此类岗位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有的人适应不了企业发展需求,迅速的提升他们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就成为当务之急,通过专业办班培训,是一条最快捷有效的途径。
二、培训目标
区家具协会与赣州格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协商调研,达成共识,决定共同举办第一届全市家具企业高级助理培训班,通过办班培训,使学员切实提高文秘礼仪、公文写作、新闻报道等素质,能为领导分忧解难。
1、掌握文职人员礼仪,提高社交能力。
2、学习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
3、掌握公文写作知识,熟练写作技巧和常识。
4、提高新闻写作能力,能够写作各类新闻报道稿件。
5、初步掌握企业营销策划知识,提高宏观分析能力。
总之,通过培训,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家具产业高级管理人才队伍。
三、主办:**区家具协会
赣州格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中国中部家具营销》杂志编辑部
四、培训方式
培训班采取业余授课、社会实践等方式,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讲课,通过一期的培训达到学员能够掌握有关企业常用实用文体的写作和应该具备的其它方面的能力。
五、培训课程
培训班共32个课时,每个课时60分钟,分2个月,每个月4周,每周4个课时。主要课程如下:
第一章,办公室文秘素质剖析及礼仪(2个课时)
主要内容有:文秘的性格内外兼具;文秘必备的13大才能;文秘具备的平和心态;端庄得体的文秘形象(礼仪);良好的职业操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第二章,学会领会领导意图(1个课时)
主要内容有:了解你的领导;领会领导意图的三大原则;用心去领会领导。
第三章,掌握办公室说话技巧(1个课时)
主要内容有:不同场面的不同说话技巧;说话中的注意事项;巧妙运用各种策略说服他人。
第四章,善于处理身边的关系(1个课时)
主要内容有:协调自己与领导的关系;与同事和平相处;协调单位、部门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巧妙管理日常事务(1个课时)
主要内容有:制定周密地工作计划;妥善安排出差、旅行;搞好会议工作。
第六章,做好档案管理工作(2个课时)
主要内容有:档案管理概要;档案管理要求;档案管理的规范制度。
第七章,公文写作(16个课时)
一、决议、决定与通知的写作(1个课时)
1、决议与决定的写作:决议、决定。
2、通知的写作:批示性通知、一般性通知、指示性通知、会议通知、任免通知。
二、报告和请示报告的写作:批复、公函。(1 个课时)
三、会议记录和会议纪要:会议记录、会议纪要。(1 个课时)
四、计划的写作:计划的格式与分类、计划的内容、计划的撰写。(1 个课时)
五、总结的写作:总结与计划的关系、总结的作用、总结的内容、总结的格式、总结的分类、总结的方法。(1 个课时)
(一至五项由新林主讲)
六、章程的写作(1 个课时)
七、简报、规定与办法的写作(1 个课时)
八、经济合同书的写作:加工协议、产品销售协议、产品连锁经营协议、劳动用工合同。(2 个课时)
九、通告与公告的写作:通告的写作、公告的写作。(1 个课时)
十、申请书的写作(1 个课时)
十一、倡议书的写作(六至十一由华明主讲)(1 个课时)
十二、新闻写作:消息的写作、通讯的写作、新闻短评的写作。(2 个课时,金华主讲)
十三、新闻摄影与摄像(2 个课时,金华主讲)
十四、市场营销策划案的写作。(2 个课时,华明主讲)
第八章、家具历史与家具文化(4 个课时新林主讲)
一、中国家具发展史与家具文化(2个课时)
二、**家具产业的特点、现状与发展趋势(2 个课时)
六、培训费用
篇9
一、以添加学分的方法激发学生加强素材积累
学生的写作水平离不开平时大量的素材积累。只有加强了学生平时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学生才会厚积薄发,文章才会写得内容充实,形象感人。因此,激发学生平时对写作素材的积累,是促使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为激发学生进行写作积累,可利用大多数学生都比较注重分数的心理,采取添加语文学分的方式来调动其积极性。在学期初,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写作积累纳入学期语文学分的考评之中。规定总分数为10 分,具体可分解为:讲新闻(2 分),背诗歌(2 分),写名言(2 分),讲故事(2 分),找错别字(2 分)。
具体方法是:(1)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一句话新闻活动,学生轮流进行;(2)开展每周每人背一首自己喜爱的诗歌,由课代表负责记载;(3)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由学生每天轮流写一则“我喜爱的一句名言”;(4)利用班会或第二课堂活动开展间周一次的故事讲演赛;(5)利用节假日和星期天,发动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这些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为写作积累素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评定等级的方法激发学生自觉练笔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对学生平时的日记、周记、摘抄等训练就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了鼓励学生能自觉训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日记、周记内容、文采和书写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等级评定。当然,在批阅周记、日记这一类诉真情、说真话的随笔时,还应注意发现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应为学生保守个人秘密,并适时加上一些温馨鼓励的话,这样,既能使师生间产生一种亲和力,又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以竞赛奖励的方法激发学生提高写作速度
学生的文章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展现,为了宣泄或倾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学生自然会产生写作的欲望。
但如果不训练学生的写作速度,学生逐渐就会松弛懒惰,反应迟钝,不愿动笔或久久不能下笔。教学实践证明,竞赛方式是一种激发学生提高写作速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竞赛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如举行一小时限字作文比赛、20 分钟现场作文片断描写以及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仿写、扩写、缩写等。竞赛完成后,及时评选出优秀奖、优胜奖等,奖励面可适当放宽。
竞赛作文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能使学生很快进入作文角色,克服掉拖拉懒散的习惯,这种方式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自然就会养成提高写作速度的好习惯,并能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
四、以学习范例的方法激发学生提高写作技巧
语文教材是教师传授章法的范本。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范文中学习写作技巧,激发写作激情。语文教师要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多从范文中学习写作知识,通过作文练习,使学生所学的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每次作文提一个要求,达到要求就给分。这样一次次训练,既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巧,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以互相评改的方法增强学生写作欲望
“文章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可见,作文修改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可以采取互动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评判文章的质量。以小组或班为单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评或他评,让他们评头论足,点优数劣,不一而论。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都有成就动机。自己的习作有人愿意看,自己能从中获得喜悦,这种成就动机,势必会形成下次习作时的内驱力;另一方面自己的习作置于众目睽睽之下,随时有被别人批评的可能,必须认真对待。这样互动式的评改,将会鞭策着学生每次都会把自己最优的文章展示给别人。
篇10
现实操作的想象:渗透经济新闻意识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进行经济新闻教学时,教师要首先给学生勾画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新闻存在与发展的现实图景,使他们有一种积极的学习想象过程,产生学习经济新闻的意识与动力。在课程开始时,学生需要了解经济新闻的重要地位,还要理解大量的经济新闻报道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就会使对经济新闻一知半解的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要。
与此同时,也要让学生认清目前经济新闻发展的现状,认识到现在某些经济新闻记者由于“专业理论知识、素养缺乏使得在采访时缺乏新闻嗅觉,不能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写作经济新闻时总是停留在浅层次的低水平描述上,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前瞻结论,在编辑经济新闻稿件时,有些编辑对记者的优秀经济报道掂量不出来,把好的经济报道当作一般性稿件编排处理,使其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①还要充分认识到由此导致的我国经济新闻中有效信息不足、专业性不强以及可读性差等问题。由此,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压力感和紧迫感,由学习需要进行积极的想象,很快产生学习经济新闻的期待。
从另一方面讲,教师需要推荐学生阅读传记、教材和作品等作为辅助学习材料,促使学生由学习期待转为具体的学习行动。
话语方式的渐变:“翻译”经济学知识
从经济新闻涉及的范围来说,可以划分为微观经济报道、中观经济报道、宏观经济报道、国际经济报道以及其他经济报道,而这些经济报道又对应着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各类经济新闻之间话语方式会略有不同,但所有专业的经济新闻都应该依据经济学知识和原理去读解。因此,学生逐渐学会用经济新闻所特有的话语方式去写作将是《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在写作经济新闻时,如果一则经济新闻中经济学术语随便乱用则会漏洞百出,难免要贻笑大方,因此恰当选择和准确运用经济学术语是训练学生建构经济新闻话语方式的重要目标。有学者认为,经济新闻有三种语态,即信息性语态、专业性语态和文化语态②。从写作文本建构的角度看,难度逐级提高。信息性语态适合于经济新闻事件与经济新闻现象的简单描述,学生学习了一般的新闻写作原理和经济学常识即可写作;专业性语态具有特定的叙事模式和术语,针对高层次阅读的受众,需要学生在谙熟经济学专业知识和原理的基础上,对经济新闻事件和现象有效整合并进行宏大叙事;文化语态强调经济新闻的大众化阅读,是专业化核心与故事化叙事的有机融合,也是消费主义文化挤压严肃现实的独特反映,不仅需要学生准确使用经济学知识,而且要理知大众的消费文化心理,做到对专业化进行程度不同的解构,展开通俗化写作。
数字描述和数理统计是经济新闻语态的呈现方式之一,因此,研究并使用精确新闻学是学生建立经济新闻话语方式的重要方法。由于历史文化的关系,国人善于利用文字叙述和描写事物,而不善于利用数字去表达事物的逻辑。今天的媒体阅听是“分众话“的时代,也是讲求效率的时代,而精确新闻学的运用是提高大众阅听效率的有效保证。这就要求在经济新闻写作教学中,学生要用科学的社会观察方法采集和报道新闻,把“事物、人物、行为或态度采用数字来表示,然后进行分析”。③
典型图景的重现:解读重要经典文本
学习经典新闻的文本结构是学生学习经济新闻写作的重要任务。经济新闻的文本结构虽然和社会新闻、时政新闻以及法制新闻等有很大区别,但其基本框架是相同的。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经典新闻文本的内部结构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入手,找出经济新闻与其他新闻类别的共同点,学会经济新闻的一般叙事方式,建立思路清晰的经济新闻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有步骤地找出其与其他新闻的不同之处,以期和其他新闻类别形成对比。
经典经济新闻不仅体现职业记者娴熟的报道技术,而且显示其相对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因此要做到“经济理论、经济分析手段和实践的结合,注重以专业眼光去陈述、分析经济运行的活动事实,力图反映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有一定深度”。④面对广大普通受众,还要求“把经济理论灵活地运用于经济新闻当中,把经济理论还其本来面目,用以深入浅出地解释经济现象”。⑤这样就会使学生进一步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记者的差距,促使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经济学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不断改进经济新闻的话语方式提供基础。
理论阐释的转化:实施课外辅助训练
课外辅助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新闻写作技巧、理解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与术语时,先学习写作简讯和消息,在充分掌握经济学知识和原理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学习经济通讯和经济深度报道的写作。经济新闻也包括很多具体的类别,如财经新闻、汽车新闻、股市新闻等,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先能够写出反映一般经济规律的财经新闻,再过渡到专业性更强的汽车新闻以及股市新闻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比较不同类别经济新闻的共性和差异,达到写作技巧的熟能生巧和融会贯通。
由于目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实习锻炼不能突出经济新闻专业特色”⑥,因此要为学生设置作品发表的出口,提高课外辅助训练质量。一是教师组织建立经济新闻学习论坛,学生可以介绍自己的作品,交流学习成果;二是要利用校内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平台,建立实习基地,使他们的学习成果外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积极利用校外报纸、广播、电视媒体,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请校外记者和编辑定期做经济新闻写作讲座,并把学生作品中的优秀部分向媒体推荐发表。这样就形成了课外辅助训练的规范机制,为经济新闻的理论教学提供强大支撑。
范式弥合的动力:持续改进教学效果
经济新闻的专业化教学是改变传统《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模式的积极尝试,也是增强其教学效果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这种专业化细分教学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教学管理部门尤其是教师要有效整合各个阶段,不断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使其成为一个运行顺畅的经济新闻教学机制。
在传统的新闻学教育中,课程设置只注意到了课程之间大致的逻辑联系,而忽视了课程之间的系统化关系,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要保证经济新闻的教学工作,就必须要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做配合,学生在经济新闻的写作实践中,就能更加体会经济学的用处,加深对其理论的理解,为写出更好的经济新闻打下基础。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持续改进经济新闻教学质量的关键,有关教学管理部门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活动,融合经济学与新闻学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师的经济新闻思维水平。但是目前新闻学专业大部分教师是中文或者新闻科班出身,部分是刚从重点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由经济、财经或管理类专业转来的或者从媒体聘请的兼职教师较少。专职教师对经济学专业是外行,讲授经济、财经、工商管理类的教师又不熟悉新闻学,而兼职教师又难以融入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主体。因此,“要办好经济新闻学就必须从教师的知识重建入手。一是现有教师要求到媒体兼职解决实践能力问题;二是新教师的本科学历要求具备双学位资历;三是聘请固定的兼职教师融入教学队伍;四是高校与媒体形成教学与实验的双向基地”。⑦
在新闻学教育中,专业化细分教学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经济新闻的教学和研究。在成熟的教学范式中,使经济新闻的话语方式通过教学策略的安排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这不仅是提高新闻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未来我国经济新闻事业发展的必要措施。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文理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王延雄:《经济新闻人才问题探析》,《新闻知识》,2005(10)。
②④蔡敏:《经济新闻的策划、报道和话语策略》,《新闻界》,2006(2)。
③李法宝:《新闻传播方法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⑤李砾:《经济新闻的多样化视角》,《新闻界》,2006(5)。
⑥李程骅、李平:《论经济新闻人才培养的路径创新》,《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4)。
⑦米万锁:《浅论经济新闻写作人才的培养》,《写作》,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