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5 22:2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教案

篇1

关键词:心理档案;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63-02

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以下简称心理档案)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及教师从事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和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形式的文件材料。心理档案既是学校心理工作方针、政策的写照,是心理健康活动和心理问题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依据,也是了解心理教育内容、考查心理教育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心理咨询质量,促进心理工作者交流的信息源[1-5]。目前,为了配合心理工作重心下移至二级学院的新形势,作为学校层面的心理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考验,如何与院系档案工作保持一致发展步伐,做好心理档案管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急需思索的问题。笔者通过档案学资料的学习,并结合自身工作,对当前高校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高校心理档案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的心理档案记录了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保障高校心理工作的文件和资料,客观地反映了心理健康工作在高校的推进过程,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如何开展起着纲领性作用。如:教思政厅[2011]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5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的出台有效推进了高校心理健康基本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工作进度。

高校的心理档案记录了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全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真实地反映了活动过程,如:学校心理活动的通知和方案;以院系为主体举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记录;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原始教案,负责人的签字和批示等。另外,档案中也记载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现场资料、活动效果、活动时间,地点等内容,为推广先进工作经验提供了数据资料[6]。心理档案也是高校心理工作改革、心理健康课程研究的重要依据,更是心理工作质量的评价依据。心理工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心理档案正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信息资源,成为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工具。心理档案既是前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终点,又是后续工作的起点,它产生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因而对于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7-9]。

二、高校心理档案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校心理档案的管理与建设与其他学科的档案管理系统相同,是一件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在档案建设的过程中,应坚持下述原则[10]:

1.层次分明原则。在建立心理档案时,要有明确合理的层次,各层级之间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目标进行幅度和层次的划分,便于档案整体的协调和控制。

2.发展原则。各项工作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要求,如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革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就需要从发展的原则出发,从手段、方法等方面去改进和完善心理档案的管理。

3.适应原则。由于各种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心理档案作为一种资源,也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无论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够准确、及时、有效地提供信息,为其他工作服务。

三、高校心理档案的内容与分类

高校心理档案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学校心理工作者角度来看,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1.学校出台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通知,是学校心理工作者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

2.各次活动的主题、方案、要求,活动内容简介,这些材料真实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代性。

3.院系开展主题活动的计划、总结、典型材料、心理主题班会记录等材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落实的重要途径。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系列资料,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等文件材料。这些材料真实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水平,对以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5.师资培养计划、总结、典型材料、教师任课和完成咨询工作任务的调查报告、进修计划和参与心理督导的材料,也应作为心理档案的支撑材料,其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情况。

从为学生提供的优质心理服务方面看,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有:

1.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制度、咨询制度、值班情况,这些是对心理咨询进行规范管理不可或缺的材料,是做出有效心理咨询的保障。

2.新生入学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普查的原始分数、报表分析、约谈记录,这些材料反映着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同时,也能有效筛查出需要心理干预的问题学生。

3.学生心理咨询预约登记、包括学生的姓名、男女等人口学资料;家庭状况、城乡等社会学资料以及学生专业、成绩等学籍材料。这些材料是鉴定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助资料,有助于全方位了解学生。

4.学生心理咨询过程记录,包括学生的身心状态评估、学生主诉心理问题时所用的语言、咨询师的处理措施,这些材料反映着高校心理咨询个案的真实情况。

5.心理咨询教师咨询后的反思与心得记录情况,包括对个案咨询的分析和总结,咨询效果的评估和跟踪记录,这些材料是对个案咨询效果维持和保障的必要措施。

总之,心理档案是在心理咨询管理、积极心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管理教育”、“优质服务”两个方面材料的有机结合,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内容或某个部门的材料,应从上述“管理教育”、“优质服务”两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各方面工作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

四、高校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的宗旨

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一方面要遵循心理档案的形成规律,另一方面,实施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最终的目标仍然是服务于学生工作。因此,高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必须紧遵循服务宗旨,具体体现在五方面。

首先,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心理档案中获得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及教育对象的基本情况信息,如学生心理普查的基本数据、学生资料登记卡等,这些资料本身就是教师了解咨询效果、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心理档案服务于咨询和教育活动,就是要把这些与教育相关的信息及时地传送给教师,及时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之中。

其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决策。科学的决策是“收集信息、制订方案、决策、反馈、再决策”多次重复的过程,心理档案的作用也体现在决策的全过程中。决策之初,心理档案必须能够为领导及智囊机构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决策形成后,决策本身就是心理档案的重要内容。决策实施后,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效果,应及时地反馈至领导与智囊机构,以便进行再决策。因而说,心理档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决策的“神经系统”[10,11]。

第三,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是学校形成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秩序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服务信息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档案正是记录这些活动和服务信息的载体。完善的心理档案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一方面是对过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败得失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则是开创性地提出新的思路。而新思路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充分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心理档案的功能就是为研究者提供这种历史的经验。

最后,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的质量评价过程。在上级行政部门组织的评估中,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本身是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重要指标。在内部评估中,也需要实事求是地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的原始记录入手,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心理档案在上述各方面工作中尽管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但均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评价学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优劣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即是否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保证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培.心理档案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统计分析[J].档案管理,2014,(02):73-74.

[2]李燕.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具体问题的初步探讨[J].四川档案,2010,(02):48-49.

[3]吕方丽.浅谈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J].黑龙江档案,2013,(05):63.

[4]李一男.高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工作研究[J].兰台世界,2013,(12):96-97.

[5]孟玲.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工作的提升[J].兰台世界,2013(05):66-67.

[6]房文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4,(05):45-46.

[7]解学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中引入零缺陷的理念[J].兰台世界,2013,(12):81-82.

[8]王梓林.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11):72-73.

[9]张立新,刘燕.浅析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档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175-177.

篇2

论文关键词:信息安全;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兰州大学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当今美国大学在信息安全专业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核心课程+课程模块”培养模式,提出了“模块化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创新技术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就如何开设创新实验教学模式——虚拟实验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和重点探讨,同时提出了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方法和实施该模式的有效措施。

随着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互联网应用日益普及,我国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安全。要建立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J。

一、目前我校信息安全专业的现状和问题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首先创建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随后,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了“2+2”信息安全专业方向,并于2007年面向全国招收信息安全专业方向本科生。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深深感到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方面还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与实验环境上更是资源极度匮乏,同时也缺少相关的参考标准和借鉴模式。

(一)专业知识结构方面

专业教学计划不够完善,课程体系中缺少与实践相关的信息安全学科的特色课程。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普遍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难以构成专业知识结构。而一些信息安全学科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某个相近学科课程体系的翻版或者延伸,在课程中注重密码学、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单纯安全理论与技术知识的传授,缺少系统观点与方法,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与实训培养方面,对于如何构建安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如何设计与实现安全的信息系统等重要问题涉及很少。

(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

信息安全专业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许多安全技术与手段需要在真实的实践过程中去认识体会,才能理解和掌握。目前,国内外一些高等院校提倡基于仿真的信息安全教学法。我校现阶段尚不具备仿真环境的实验条件,现有信息安全学科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还相当落后,仅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密/解密、防火墙或者入侵检测等实验,而对于网络对抗等更进一步的实验基本没有涉及,或者无法完成这些复杂的信息安全实验。

(三)相关专业人才方面

我院在信息安全学科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良好的学术与人才培养积累,组建了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梯队。但在实际教学与应用中,信息安全学科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还缺乏深厚的科研开发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积累,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目前这种情况势必制约信息安全专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与国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我院信息安全学科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际研发能力,使信息安全专业成为重点发展的学科。

二、“模块化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创新技

术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与研究“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英国等国家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不仅将它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级别,同时也加大了对高校中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当前,美国大学中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普遍采用“核心课程+课程模块”的教学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核心课程的基础上从模块课程中任选几门课程,而不必选修整个模块课程,使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多的选择机会,同时还便于教学管理和因材施教。借鉴他们的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教育,也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在原有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首先,确立核心课程模块,保证信息安全专业的基础性。同时,对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除核心课程外的专业方向的课程,依其内容联系等划分成若干个课程模块,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主修方向,并合理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践学习,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当今社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故在借鉴以上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模块化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创新技术能力”的教学模式。

(一)模块化教学模式

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开设,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和实验课程仍是一个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该专业由核心学科、支撑学科和应用学科三部分构成,是一个“以信息安全理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信息工程和通信技术等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国家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安全防护为应用方向”的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体系。该学科交叉性强,应用领域宽。借鉴国外如美国、英国的经验和国内一些高校的办学经验,我们将教学计划中的“计算机网络”、“现代密码学”、“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实验与实践教程”、“编码理论”等作为核心课程,其它专业课程分为几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同时将信息安全领域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事业发展、前沿热点等最新动态,以专业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及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构成现在的信息安全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二)实训基地教学模式

要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必须切实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推行实训基地培养模式。不仅要在实验室里研究探索,更强调和注重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培养锻炼,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一些课堂上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新内容,大胆尝试,逐步积累实践经验,以此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训基地的学习,使学生真正在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策略上、技术上、Bs、cs、安全性分析、安全体系框架设计和安全产品研发等各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创新技术能力模式

本科教育阶段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更要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新知识的方法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而达到这一目的无疑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使学生在实验和实践中不断面临新的问题,不断发现新的需求,不断增加新的压力。以使学生主动地加强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才能真正达到面向信息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认知能力;面向真实世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面向发展世界,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面向合作时代,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沟通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需求目标。

三、实验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改革思路

(一)建立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信息安全专业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本科教学不但应注重学科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实践性,还应建立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和科学的实验教学内容,这对于促进该专业的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近几年来该专业的发展需求,并充分考虑到实验教学模式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我们选择以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切人点,在实验教学中尝试将实验教学分为网络基础技术实验、密码技术实验、网络攻防实验和系统安全实验4个层次的内容,搭建一种分层次的体系结构和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虚拟实验模式。我们深入研究了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具体措施,利用虚拟实验系统进行实验教学,大胆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两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以虚拟实验为主流方向的实验室改革可以使我们逐步走出实验教学的困境,例如开发一个虚拟仿真的实验环境,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进行密码学实验,使他们更直观的理解系统内部的加密过程,从而真正达到创新实验教学的目的。

(二)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该专业所学的大量课程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所以应重点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加强与信息产业部门的合作,为学生创造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的机会,打通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渠道,使学生能够明白真正的社会需求,使其得到既实际又规范的训练。实训基地可分为固定性和变动性两类,这样能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锻炼机会。这方面我院的信息安全专业近年来做了许多创新性工作,不但为当地政府做了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同时也为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例如:2007年成立了“国家保密局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中心系统测评(甘肃省)分中心”,正在筹建的“TC—sP趋势科技认证考试”,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锻炼平台,并已取得初步的效果。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实训能力的培养

对应于实验教学模式的四个层次,在学生实训方面主要安排以下内容:建立常用的各类计算机网络NT、Novell、UNIX等网络的连接;微机的组装及故障排除;加密系统、防火墙技术、病毒的防范、黑客攻击与防范和电子商务模拟交易及认证模拟训练等。使学生通过这种分层次和多元化的实训锻炼,真正提高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信息安全本科人才的综合素质。

四、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和教学保障

实验教学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实验结果做鉴定,更重要的是在实验教学目标与实验结果之间,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激励和改进,形成以评促学的动力机制J。实验教学可分3种层次进行评价,按是否数量化分类,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按评价的对象分类,分为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按层次模块分类,分为阶段性实验课作业评价和实验考试评价。同时在实验教学和实训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保证有足够的实验时间。虽然我校由于实验环境、实验经费等诸多原因,在实验教学时间的保障上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还是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努力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验时间。(2)保证有可实训的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院已和国内几家著名的企业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生能够得到规范性的实训提供了保证。(3)保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训教师的指导。除了学校的实训指导教师,实训单位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为学生做现教学与演示,达到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参加实训习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对实训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新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一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传统的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的要点,学习的兴趣不浓,效率不高。而本次“三圈环流”模型制作,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动手制作,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完成本次模型,需要调用以往所学的“热力环流”、“风”、“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这也是“三圈环流”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加深了对以往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篇4

知识目标:

1、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2、知道离心现象的一些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分析了离心现象发生的条件和离心运动的定义,接着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说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危害,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法建议

学习离心运动的概念时,通过充分讨论,让学生明确几点:

第一: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旦失去向心力或向心力不足,都不能再满足把物体约束在原来的圆周上运动的条件,这时会出现物体远离圆心而去的现象.

第二:可补充加上提供的向心力F大于物体所需向心力时,(),表现为向心的趋势(离圆心越来越近)这对学生全面理解“外力必须等于时,物体才可做匀速圆周运动”有好处.

第三:离心运动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而不是物体受到“离心力”作用的结果.有些学生可能提出,“离心力”的问题,教师可以说明那是在另一参照系(非惯性系)中引入的概念,在中学阶段不予研究.

关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可引导同学讨论完成.

教学设计方案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离心运动产生的条件

教学主要设计:

一、离心运动

(一)讨论:在光滑水平面上,用细绳系一个小球,使其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若细绳突然断了,小球将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小了,小球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大了,小球如何运动?

(二)展示“魔盘”娱乐设施的动画资料

讨论:“魔盘”上的人所需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为什么转速一定时,有的人能随之一块做圆周运动,而有的人逐渐向边缘滑去?

(三)用提供的力与需要的向心力的关系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得到离心运动的条件和概念.(配合课件1)

二、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如:

(1)洗衣机的脱水筒中的衣物上的水滴,在脱水筒工作时,水滴需要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提供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什么情况下,水滴将被甩出?

(2)在公路转弯处,为什么车辆行驶不允许超过规定的速度?

(3)为什么砂轮、飞轮等都不得超过允许的最大转速?等等

探究活动

观察并思考:

篇5

信贷管理涉及的业务流程,绝大多数都需要经过多级业务管理部门进行处理,流程复杂且跨度比较大。由于银行的金融信贷策略会受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信息的变化,以及银行内部机制调整等因素影响,可能导致信贷审批过程的变化,这就要求交行信贷业务流程具有随需而变的能力,以及对交通银行的台账、风险管理、放款中心等业务系统产生的大量报表,具有快速、灵活展示的能力。

总体技术框架

交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分为:表示层、中间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通过对体系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交行信贷流程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架构的主要支撑在于中间逻辑层,即业务流程服务引擎和中式报表服务引擎。

业务流程服务引擎

交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首先向业务流程提供从定义、部署、运行到交互、分析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其次将人员和信息系统通过自动化的流程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能快速应对业务流程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控制结构上的变化,实现这些目标的核心是将流程逻辑从运行它们的应用中分离出来,管理流程参与者之间的关系,集成内部和外部的流程资源,并实时监控流程性能和运行状况。

中式报表服务引擎

报表服务引擎提供B/S环境下快速实现中西式复杂报表设计、部署、生成、展现、打印和管理的服务,真正作到了“中西合璧”,支持各种类型的复杂报表,支持“所见即所得”的图形化设计,支持报表开发的全过程零编程,支持证件和票据套打,适应多种平台及数据库环境,并可以跟应用无缝集成,快速构建图文并茂的报表应用。

功能模型

交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功能主要包括:客户信息系统、客户授信额度系统、放款中心系统、风险资产管理系统、信贷台账系统、上报人民银行系统、公共控制系统等功能。

集中管理交行客户资料的子系统,任务是集中处理客户财务、非财务数据和集团客户关系信息,满足信贷业务对客户资料的需求,建立满足多种营销、管理、监督、分析需求的统一的公共客户信息平台。

客户授信额度系统

客户授信额度系统是针对公司客户授信额度的维护、使用、恢复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子系统。

放款中心系统

放款中心系统是连接交行信贷管理系统与核心账务系统的重要信息平台,放款中心进行最终信贷发放确认后,由账务系统根据送达的凭证调用有关电子流信息经会计确认后做入账处理,从而完成信贷发放的全程工作。

风险资产管理系统

作为信贷管理系统CMIS的主要业务操作处理系统之一,风险资产管理子系统处理风险资产及其管理。

信贷台账系统

信贷台账子系统是管理、维护、查询授信客户信息、授信业务信息信息管理子系统。它可以为信贷业务用户和信贷管理用户提供稳定、全面、统一的数据和信息。

上报人民银行系统

按照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要求,交通银行将每天发生的信贷业务变化情况,通过网络向当地人民银行数据库进行批量传输。

公共控制系统

对系统的操作者、操作对象和操作权限进行管理、控制,并为其他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支持功能。

关键中间件技术

基于InforFlow的流程服务引擎

InforFlow是中创软件参考国际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规范实现的工作流中间件,为工作流自动化和构建流程应用提供基础平台。InforFlow基于J2EE架构,实现了流程逻辑与业务逻辑的分离,能够可视化地进行业务流程的分析、定义和业务单元的组装,从而使应用开发人员更关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降低了复杂流程应用的开发难度。

InforFlow由工作流引擎、流程设计器和流程管理监控工具等部分组成:流程设计器拥有所见即所得的开发环境,提供基于XML的流程建模功能;工作流引擎完成对运行时流程的控制功能,应用系统可以通过工作流接口同工作流引擎进行交互;流程监控管理工具可以查询分析各类流程数据,用于管理决策,并可提供图形化的流程运行图。

通过InforFlow工作流中间件,将信贷业务的体系结构划分为表示逻辑、流程逻辑、业务逻辑、数据管理逻辑四种不同层次的基本逻辑。通过这样的分解,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内部的耦合性,提高系统适应变化的能力,并大大提高系统并行开发效率。

InforFlow提供对业务流程逻辑的控制,当交行信贷业务过程发生变化时,只要调整相应的流程定义,就可以轻松实现业务过程的改变和重组。

基于InforReport的报表服务引擎

交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使用InforReport实现对报表的快速开发。当用户有新的报表需求时,使用InforReport报表设计器快速实现报表,并通过信贷系统的报表管理模块实现报表的快速。

同时,利用InforReport引擎与展示控件所提供的丰富的数据分析能力,简化了生成报表时所需要的复杂的SQL语句,大大减轻了数据库服务器的压力;报表的分析与生成在独立运行的报表服务器上实现,将这种对资源占用比较大的功能与正常的应用服务分离开来,减轻了应用服务器的负担,提高了交行信贷系统所支持的最大并发量与数据吞吐量。

系统特点

灵活性与可适应性

InforFlow为交行信贷审批过程的定义带来了高度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了业务过程适应变化的能力。转移条件、任务分配条件的定义使得系统可以在不修改程序、不修改流程定义的前提下就可以实现对用户授权等功能。而对审批过程的变化则只需要修改流程定义,不需要修改程序就可以适应变化。

对业务过程进行图形化描述

InforFlow提供的图形化流程建模工具使得审批过程一目了然。交行信贷项目组采用所见即所得的InforFlow Designer作为流程设计工具,同时作为和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系统开发还采用InforFlow监控工具作为流程开发/测试的辅助工具,可以对正在运行中的流程实例以及在运行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查询与控制,使得管理人员能够掌握授信审批流程实例当前所处的状态和处理情况。

化繁为简,快速开发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心理学;教学

1.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利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学课上积极表现自己。教师在心理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以后,学生的观点改变了,他们会投入案例分析当中,同时开展热烈的讨论,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心理学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从而喜欢上心理课,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还会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则必须要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为了毕业后能够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则必须要掌握这门知识。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由于存在以上这些因素,学生一定会越来越喜欢心理课。第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所学原理应用于实践当中,这就是一种极好的复习方法。如在学习“思维”一章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案例:王老师教数学多年,认为学生只有多做习题才能掌握知识要点,因此安排了大量的习题让学生们练习,学校为了了解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出了很多变型试题给几个班的学生,但得到的结果是,王老师所教班的学生考试成绩还不如练习较少班的学生。依据本节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讨论指出为什么王老师的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差?学生在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时,进一步复习了“思维定势”。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自然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第三,在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对于师范生而言,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胜任教师的工作,而不是只学习心理学知识。利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让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问题的解决当中,这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知识原理,而且也掌握了实践应用。如学习“注意”一节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案例:为了上好一节课,余老师设计了很多直观教具,主要有实物、图片、模型等。在开始讲课后,余老师把带来的这些东西摆在桌子上或挂在黑板上,他认为这一节课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却事与愿违。学生分析这一案例,得出了在实际教学中无意注意也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一结论。因此,学生意识到心理学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会加强学习。

2.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第一,可以充分研究教材当中的案例。可以利用多媒体选择实用性案例对教材当中的案例形成有力的补充,鼓励学生平时注意收集遇到的各种案例。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案例时要选择那些人们普遍关心、具有代表性意义、难易适度的案例。第二,鼓励学生自己查找案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当中,利用调查和参观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掌握大量的真实案例。在应用案例时要考虑到所学内容,可以利用当前流行的电教措施引入,当然教师也可以直接讲解,也可以让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帮助引入,可以应用各种各样的引入措施。在引入案例以后,还需进一步做好后续工作,明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及时间安排等。第三,可以利用小组展开讨论,小组每一名成员都可以担任领导者。在引入案例后,可以提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们自行研究,也可以小组讨论。对于学生的结论,教师不要急于判断,让学生自己去进一步研究和创造,但注意及时调整学生的思路。最后,教师最后总结分析各个小组的结论。在进行讨论时,学生可以就他人的想法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团队意识。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详细讲解案例中的主要问题,明确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教师不对本节课的学习作总结,则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再次思考。

作者:姜兆祥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阮松丽.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月刊),2011,(8):256.

篇7

根据新课标对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1.学生通过观察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把握旋转的基本要素。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动手操作探索图形旋转的主要特征,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感悟和体会数学归纳思想和类比思想。

3.学生通过欣赏生活中的旋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美,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对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作数学的分析研究,抽象概括出旋转的概念;

2.探究和掌握旋转的性质。

难点:

1.旋转性质的探索与形成过程;

2.用旋转分析复杂图案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自学反馈(12分钟)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新(2分钟)

大屏幕展示学生们熟悉的“俄罗斯方块”游戏,请学生来描述新出现的模块应该如何运动?引出平移和旋转运动,引出课题:“平面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达,既实现对平移知识的复习,又为学生设置了障碍“旋转该如何描述”,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5分钟)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个三角形的旋转,并记录图形先后的位置。在学生操作完成后,选取典型作品到黑板展示说明。

1.直观感知,寻找特征

学生经历操作的过程,直观感知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形状大小不变,只是位置改变。

2.图形探索,形成概念

让学生在观察中充分体会到图形旋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角度可以是任意大小。引导学生找到两图中的旋转角。通过学生描述、总结、类比平移的定义归纳出旋转的定义。

设计意图:以一个简单几何图形的旋转,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旋转的概念,初步理解旋转角,完成学习目标1。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5分钟)

课件演示RtABC旋转得到RtADE的过程,要求学生选择适当的三角板演示操作过程,并完成以下问题:

1.请描述RtABC的旋转过程?

2.分别描述点B点、C点的旋转过程,并指明旋转角?

3.如果取BC的中点F,它会如何运动?画出旋转后点的位置,并指出旋转角。你能得到怎样的结论?

4.上图中有哪些相等的量?

设计意图:再次感受旋转运动,体会一个图形的旋转意味着图形上的每个点都按相同方向转动相同角度,掌握旋转角的找法――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巩固学习目标1,为性质的探究打好基础。

第二板块:互助突破(10分钟)

(一)初步观察,探索性质(3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旋转中心除了在三角形的顶点,还能不能在别的位置。要求学生利用学具画出图形,类比平移的性质,探究旋转的性质,适时点拨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理解旋转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旋转的性质,形成初步的结论,有利于突破难点。

(二)实验交流,归纳性质(7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如果将三角形换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其他图形,刚得到的性质是否成立?请学生按如下过程验证结论:

1.组长分配任务,有能力的同学完成两个图形,个别学习困难的同学完成一个图形。

2.方案设计,实验画图。

3.实验操作,得出结论。

4.组内交流得出结论。

5.形成文字材料,每组上交一份。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特殊研究入手到归纳概括一般结论的过程,完成学习目标2,同时旋转的性质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巩固。学生不但感悟和体会了数学的归纳思想,也了解了数学结论获得的艰难与不易。

(三)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判断图形能否由旋转得到,并描述右图中可以看作是一个什么图形通过几次旋转得到的?每次旋转了多少度?

设计意图:强化旋转变换的图形必须是全等形,同时加深学生对旋转角的正确理解。

第三板块:巩固拓展(15分钟)

(一)巩固提高(10分钟)

1.钟表上的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60分钟。

①分针的旋转中心在哪儿?每分钟旋转角是多少度?时针呢?

②经过20分钟,分针旋转多少度?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目标2,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做一做:引导学生观察图案可以看作是什么基本图案通过旋转而得到的?旋转中心,旋转角分别是什么?(学生动手画图分析,然后展示不同的解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旋转”中的“基本图案”,理解“基本图案”的多样性和相对应的旋转角度的多样性。

(二)拓展应用(5分钟)

1.欣赏现实生活中由旋转做出的图案。

2.列举生活中旋转的实例。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每组请一位同学展示小组成果,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在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了旋转的意义后,让学生欣赏旋转的生活之美,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学到贴近生活的活生生的数学,完成学习目标3。

第四板块:反馈矫正(8分钟)

(一)总结反思,深化提高(3分钟)

用下面的句子总结课堂收获

1.本节课,我学到了……

2.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3.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设计意图:从知识层面上帮助学生及时回顾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收获、困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方法层面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深化本课所学内容;从情感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课堂反馈(5分钟)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上一点,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E的位置。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2.旋转角是多少度?图中哪些角是旋转角?

3.如果M是AB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转到了什么位置?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的情况,反馈教师教的情况。

(三)同步作业

1.(必做):课本第13页随堂1、习题1、2;

2.(选做):1.搜集生活中的旋转实例;

3.设计由平面图形旋转而成的精美图案,出一份“美妙的旋转图案”黑板报。

篇8

《新的实验》一课是湘版《美术鉴赏》教材第二单元第七课,本课讲的是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诸流派,然而现代艺术流派纷繁复杂,流派众多,而且许多人对于现代艺术也存在很多理解上的误区;很多民众心中对现代艺术留下这样的印象,他们认为现代艺术就是“乱画”“瞎画”“三岁小孩也可以”的,不可否认,现代艺术流派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中间也的确有乱搞的情况,当然现代艺术的出现离现在时间还比较近,随着时间的流逝,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金”,也许并不多,可以说对本课的学习难度比较大。

如果按照以往的上课模式,老师讲学生听或者“满堂灌”,学生对这些内容可能不感兴趣,而且走马观花很难从本质上对现代艺术有深刻的认识,课堂效果很差,也非常容易让学生对现代艺术产生误解。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们更应当勇于创新,探索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模式,这也符合我们“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目标的要求,所以我在上本课的时候,采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研究一个现代艺术流派,将研究成果做成课件,向大家展示,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本节课学生变身 “小老师”,站在讲台上为大家上课,几组同学表现都非常的好,还有意外的惊喜。

2 描述

描述一:班上有个小姑娘叫赵慧,平时的上课的时候是非常羞涩的,很少在集体面前发言,即使发言声音也非常的小,而且都是红着脸说话的,往往她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要她到她的跟前,重复她的发言其他同学才能听见。本节课上赵慧所在的小组研究的是抽象表现主义,在他们组为大家讲述完了以后,她却红着脸举手小声的说:“我自己做了一个现代艺术家的研究”。我能感受到她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才做出的决定,我赶紧说大家鼓掌欢迎赵慧同学我们讲述一位现代艺术家,赵慧慢慢的走到讲台上,声音有点发抖的说:“我要介绍的画家是我的爸爸,现代艺术家――赵勤”,虽然学生中知道这位著名的南京艺术家的人不多,但是,大家还是纷纷投来崇拜和羡慕的目光,赵慧逐渐的在同学们崇拜和羡慕的眼神中找到自信,她介绍了他的爸爸,采用了视频采访的方式对她的爸爸进行采访,录像中他爸爸亲自讲了他对现代艺术的理解,还介绍了他自己的艺术作品,不但学生学到了知识,也让我这个美术老师受益匪浅,能够跟现代艺术家直面的交流更能感受和理解现代艺术,赵慧一边讲她爸爸的一些趣事,并把一些最为一名中学生对艺术的一些疑问提出来,她的爸爸一一解答,赵慧红着脸讲的,但是我能感受到她在讲的时候是带着骄傲和自豪讲的,所以她的声音却是越来越大,也不在发抖,学生们被深深的吸引,教室里安静极了,我能够感受到她为有这样一个艺术家爸爸感到自豪,期间大家自发的为她鼓掌几次,受到鼓舞赵慧还把她自己在他爸爸指导下创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很高兴的说了她爸爸对她的画的评价,她讲完走下讲台的时候,大家报以真诚而热烈的掌声。

描述二:第四小组描述的是达达主义,这一组的 “教师”有两名,一个负责讲解一个负责幻灯片等配合工作,一开始哪位同学大声的说了一句“hello,大家好,我们组给大家讲的是达达主义”,立刻就引起了学生的一阵哄笑,但是很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他的身上,这个讲课的同学声音洪亮,而且采用了电视主持人的很多手法,轻松而幽默,这两名同学是班上比较胆大的男生,讲课的过程中能够感觉到他们的自信和充满朝气,他们把达达主义的很多知识点都写在了卡片上,做成了精美的小卡片,这名“老师”一边讲一边就走进了学生中间,并把讲完的卡片发给大家,拿到卡片的同学非常的高兴,赶紧仔细的看看卡片上写的什么,这样这个知识点又被牢牢的记住了。最后他们还用达达主义的手法创作了一张作品,并请同学们对这张达达主义风格的作品进行点评,好几名同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点评说了自己的看法。

3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但对所研究流派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该流派的主张、流派宗旨、代表画家、代表作品、诞生背景、产生影响等做了详细的研究,而且展示的形式也有很多的创新,有的组采用主持问答的形式,有的则采用哑剧表演的形式,有的采用现场创作的形式,不但学习的知识,而且对于学生创造和表现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和发展作用。这样做是学生真正的认识了现代艺术,了解了现代艺术的本质特性,从而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我也感受到了学生的变化,例如赵慧,在以后的美术课中,我感觉到她的变化,能够非常自信的发言,说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而且往往有比较新奇的想法。

篇9

尽管法学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是案例教学法目前在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中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案例教学的适用具有局限性。一方面由于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而纯粹的案例教学适用于普通法系国家。我国主要法律渊源是制定法而非判例法,判例仅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大多数教师仅将案例作为释解法规的辅助工具。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往往无法在分析案例时给出较为完整的或更为全面的并与案例相关的知识体系,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与培养法学思维、业务技能及创新意识之间的矛盾难以避免。更为突出的是,由于我国判例罕有约束力,即一个案例讲授之后对于今后实践指导的价值已被自身法律体系的特征大大降低,所以虽然讲授的案例在学理上具备相对的指导意义,但是对于司法实践来讲,从根本上不具备英美法案例的指导意义和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其适用的广度与深度。

第二,学生接受有困难。案例教学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资料、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还必须对相关的知识体系较为熟练,如果做不到这些,便无法形成自己对案件的看法与观点,而目前高校的教学计划、教学课时,以及考核标准又不能鼓励学生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此外,案例教学法主要采用对话式或讨论式的授课模式,而这种模式比较适用部分思维敏捷、口才较好,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对于另外一些性格较内向、保守的学生,尤其对那些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学生更是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教师能力有欠缺。案例教学对于主讲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果不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素养是很难胜任这种教学模式。因为在师生双方的对话中,教师的学识、水平及应变能力将暴露无遗,事先如果没有深入地分析案例,把握好案例的关键点、知识点,设定好新问题,课堂上就无法组织学生进行很好的讨论分析,无法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也就无法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如当教师将行政法原理介绍给学生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行政法案例分析这个原理的正当性,让学生在接受既成原理的情况下,同时能够理解和质疑这些原理。像行政法中的行政优先原理在具体的行政法案件中就可能与法律优先原理冲突,培养学生通过分析作出自己的判断,改变了过去传统行政法教学中,行政法原理是不能质疑的,学生只有接受的模式。然而,目前很多教师自身理论功底不深厚,又缺少实践经验,对知识点和问题把握不住,归纳总结问题能力有限,因此课堂讨论也是流于形式,案例教学的价值没有体现。

第四,案例教学实施受限。如何选取有效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真实发生的各种典型性、综合疑难案例较主观编撰的案例往往更吸引学生,更具有说服力。如典型性案例最能反映相关法律关系的内容和形式,对其理解和分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分析疑难案例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广度和深度,但由于受目前教学考核体系下强求统一的教学计划和繁重的教学内容等因素的限制,教师首先要完成教学考核内容,学生首先要获得满意的学分,因此,各种典型性案例、疑难性案例无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呈现,即使教师耗费了大量时间收集和设计好了案例教学的内容,也会因为学生没有时间和认为没有必要做各种准备工作而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

二、完善行政法案例教学的路径

行政法案例教学是指在行政法的教学过程中将行政法案例作为教学基本单位的行政法教学方法,它本身不是行政法教学内容,也并非有些教师所认为的案例教学就是举例说明或案例运用越多越好。如在行政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行政法案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贯穿案例教学始终,整个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点,通过对话、通过讨论、通过分析、通过总结来阐释某一行政法或行政法基本问题。目前,行政法案例教学在全世界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法律体系的差异,以及受我国教育成本核算等重要客观因素的制约,案例教学法的推行还需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欲使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作用,弥补传统教学法上的缺陷,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重视案例的提供。教学案例是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的对象,因此选择、提供案例的好坏是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的关键。提供案例应当是主讲教师的工作,提供什么样的案例,什么样的案例不能作为教学案例使用,都是主讲教师应认真思考和讲究的问题。以行政法课程为例,笔者认为应提供两类案例,一类是中外行政法发展史中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经典案例,像一些西方国家行政法的经典案例对世界行政法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当让学生了解。这类案例,教师应从权威部门获取,如行政诉讼案例应当选择由最高人民法院提供的,行政复议案例和行政执法案例应当选择由国务院法制部门提供的,以保证提供案例标准的统一。另一类是各个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和授课学生水平选择提供案例。这类案例可以由教师掌握划分为不同层次:

(1)仅仅针对某一个知识点的小案例,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涉及到多个知识点的中案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知识的能力。(3)涉及到与其他部门法内容相关的综合性的较为复杂的大案例。比如,该案例不仅与《行政法》有关,还涉及到《宪法》、《民法》、《经济法》等部门法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需要在课堂上展开讨论的案例必须在课外由学生进行充分准备,也就是说,案例提供由教师承担,而案例准备则必须由学生完成,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

第二,确立学生为案例分析的主体。行政法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案例分析,需要对案例的事实进行认定,对案例的法律适用和争议之知识点进行法律推理,按照法理逻辑进行分析和评议。在我国传统的行政法教学中,案例的分析几乎都是教师进行。但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分析的主体应当为学习者,行政法案例教学就是一个运用行政法规定和原理进行推理和思考的过程,即学生依据行政法的法律逻辑,认定事实、适用法规、解决问题;同时还需依照行政法的理论逻辑,即通过行政法的原理推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因此,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以确立学生为案例分析的主体地位,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指定任务等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组织和丰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提高教师的归纳总结能力。案例教学中主讲教师的讲解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复杂和有较大难度的教学行为,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充分准备。针对具体案例做到:了解案件的发生背景、掌握相关立法状况、比较有关理论争议、寻求案件解决途径的依据,这样才能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和回答给予充分的归纳,提高教学效果。(2)区别不同案例给予不同的讲解方法。在行政法案例教学中,如果一个案件是典型案例,教师在讲解时就应该条理清楚,态度明确,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并运用行政法规范和行政法理论阐明该答案的正确性,如德国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来源于1956年德国柏林高级行政法院的重要案件,通过案件如何确立该原则、该原则确立的重要性,以及该原则在世界各国的运用等,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予总结。如果一个案件是争议案件,教师应当将理论界相关论点及实践部门的解决办法介绍给学生,包括目前学者们给予的见解。如“公立学校教师是否属于公务员范畴,当其权益受到侵害能否提起行政诉讼?”针对该问题,各地类似的具体案件也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认为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另一种意见认为,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可以提讼。笔者认为,我国公务员的范围是有特定限制的,即只限于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但公立学校的教师不属于各级公务员序列不是绝对的,在国外也存在不同的立法例,像法国就将公立学校的教师作为公务员对待。国家对教育也包括对教师的管理实际上是政府的公共职能行为,是执行法律管理公共事务的行政行为,而非行政机关的内部行为。而且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教师与学校间已成为平等基础上的聘任关系,教师终身制被废除。在这个基础上,教育部门对教师与学校的管理,很类似于劳动局对企业与职工的管理,后者的外部行政行为性已得到公认,那么就没有理由否认前者的外部行政行为性质。(3)在总结中善于发现问题。行政法案例的分析虽然由学生完成,但是学生的见解无论如何都是不全面的,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教师在总结时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在案例分析时存在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必须态度明确,纠正学生明显错误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所学的行政法知识思考和推理相关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总结中真正受益。

篇10

中国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

通过对中国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产生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建议

本课地位分析

维新变法运动是在19世纪末在中国有了初步发展,而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情况下兴起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作为的政治代表,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了一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的维新变法运动,从而使登上了政治舞台。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教法建议

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侵略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危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应使学生认识到: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旨在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2.中国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关于中国的产生,建议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中国的产生同西方列强侵略以及的关系。还要指出中国的产生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同的。关于中国的初步发展要讲清三点:①原因: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②发展概况:结合书中材料讲明即可。③影响:可采取提问或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的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物质和阶级力量。

3.公车上书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从介绍康有为入手,然后复习《》,引出公车上书。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和影响,特别要指出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最后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录像加深学生的认识。

4.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按照教材内容讲述即可,注意突出强学会、《时务报》、《国闻报》和时务学堂。最后指出维新派人士奔走呼号,积极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到来。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本节课的难点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初中学生不易理解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等概念,对维新变法这样的政治运动同中国的初步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起来有困难。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酝酿已久的维新变法运动有一股社会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这之后,全国要求变法的呼声不断高涨,推动着维新变法运动深入开展。

本课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