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06 13:0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国主义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那是一张熟悉的脸,
是我痛失亲人后看到的最亲切的笑脸,
它眼里闪着泪花,
话里充满着力量。
那一刻,
我感到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那是一张陌生的脸,
是我埋在瓦砾下看见的最勇敢的脸,
它撬开了残垣,
搬走了巨石。
那一刻,
我感到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那是一张美丽的脸,
是我躺在病床上看见的天使的脸,
它包扎着我的创伤,
注目驱走我的恐惧。
那一刻,
我感到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那是一张慈祥的脸,
是我奔离教室前看过的最镇定的脸,
它为了自己的学生,
成就了自己的永恒。
那一刻,
我感到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那是一张年轻的脸,
是我在排队长列里看到的最急切的脸,
它为了灾区的伤员,
献出了自己的殷殷鲜血。
那一刻,
我感到自已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那是一张忙碌的脸,
是我在救灾一线上看到的最疲惫的脸,
它眼里布满血丝,
来不及顾及自己的家人。
那一刻,
我感到自已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那是世上最可爱的脸,
是家乡地震后我不曾面见的男男女女的脸,
它远在他乡海外,
温暖的目光却紧紧地落在了我的身上。
那一刻,
我感到自已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地动天不塌,
大灾有大爱。
那一刻,
我感到自已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2.《献给老师》
平凡的人,平凡的手,
架起一座知识的桥梁。
走过冬的严寒,
走过夏的酷暑
培养出莘莘学子
一只粉笔
指点知识王国的迷津
一块黑板,
记下比海还深的真情
一个讲台,
映照着园丁浇灌鲜花的艰辛
三尺教鞭
挥向通往理想境界的途径
我们是繁星
您是月亮
把优美动听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让我们能进入美好的梦境
清晨的阳光是您那灿烂的微笑
不管我们失败还是胜利
不管我们后退还是前进
您,都会用微笑鼓励我们再接再厉
老师
慈祥的母亲
老师
千万颗童心的梦想
老师
祖国赋予您特殊的使命
让您把一棵幼小的禾苗
培养成祖国的栋梁
老师
我要您那慈祥的面容永不变老
老师
我要您那明亮的眼睛永远不黯淡
老师
我要您那乌黑的头发永不变白
老师
我要您那疲劳的双手变的轻松
老师
我要为您歌唱,为您祝福
老师
您是我最敬佩的人!
3.《飞进新年的大门》
领:大地,又迎来一个新春,
小树,又增加一个年轮,
地球,绕太阳转了一圈,
齐:新的的一年,向我们敞开大门。
领:请问小树,
根是不是扎得更深?
当春风吹拂大地的时候,
能不能给枝叶更多的养分?
甲:小树说,我的根须,
已经在大地扎深;
我将向树干、树枝和树叶,
输送更多、更好的养分。
领:请问大地,
怎样迎接新春?
报春花会不会开得更鲜?
小蜜蜂会不会更加辛勤?
乙:大地说,我将献出,
缤纷的花朵,丰收的歌声。
想信吧,报春花会更鲜艳,
小蜜蜂会把香甜的蜜献给人们。
领:哦,还要问你们,
可爱的红领巾,
当你跨进新年的门坎儿,
想怎样大步前进?
丙:过去的一年,
曾经那样激动人心;
老师在我的成绩册里,
写上新的“优”和满分。
在新的一年里,
我要创造性地学习本领。
像战士攻下一个个碉堡,
我要向文化山胜利进军。
丁:过去的一年,
文明之风吹遍城镇、乡村;
“红领巾卫生街”的美丽容貌,
正是我们劳动的结晶。
在新的一年里,
我们要做精神文明的学生。
让祖国高兴地称赞她的孩子;
人人都有一颗美丽的心。
戊:过去的一年,
少先队活动丰富又新颖,
《中国园地》上的小红花呀,
又红又艳,多么喜人。
在新的一年里,
决不愧对我们胸前的红领巾;
要为它增添新的光彩,
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行动。
甲:过去的一年,
我们和操场的感情越来越深。
打球、赛跑,个子长高了一寸,
拔河、投掷,力气增加了几分。
在新的一年里,
我们要通过体育锻炼标准;
像小雄鹰在辽阔蓝天飞翔,
我们要锻炼出钢骨铁筋。
乙:过去的一年,
我们向共青团靠拢,
困为离十岁——入团的年龄,
已经越来越近。
在新的一年里,
我们更珍惜胸前的红领巾。
当我们因为年满而摘下红领巾,
又有金色的团徽在胸前闪耀光明。
领:啊!回答得好呀,
祖国听见了你们的声音。
祖国说:把眼光放得更远些吧,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新主人!
甲:对!在金色阳光照耀下,
我们要向2008进军。
乙:四个现代化要我们实现,
让社会主义大厦高耸入云。
丙:我们今天努力创造,
正是为了明天献身;
丁:我们今天学好本领,
明天才能建立功勋。
领:用劳动的心血,
齐:灌溉一个又一个黄昏;
领:用胜得的预言,
齐:召唤一个又一个早晨。
领:爸爸妈妈微笑着说;
甲乙:好孩子!
领:老师高兴的点头说:
丙丁:好学生!
领:老爷爷放心地说:
齐:好接-班人!
领:啊!当大地迎来又一个新春,
当小树又增加一个年轮,
篇2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可见爱国主义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渗透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探讨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爱国主义,语文教学,渗透,策略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做了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实现的基本途径在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放在首位的是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忧患爱国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渗透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渗透式”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渐进性的、潜移默化的非“灌输式”教育方式。它不以直接传授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内容为目的,而是借助一定的载体,营造一定的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他们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生发出教育者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行和爱国热情在感染和熏陶中得到升华。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2.1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
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自身素养直接影响着语文人文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语文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拥有爱国心,中华情,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的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把爱国主义的教育目标落实到备课、讲课、课后延伸等所有环节,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自觉地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牢记在自己的心中,帮助学生树立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远大理想,发扬历代爱国志士的奉献精神,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借助作者之笔,熏陶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初中教材,选择了大量的名家名作,其中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教师应借助作者之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如教学《沁园春・雪》一文,描绘了气势恢宏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祖国河山图。篇篇课文都是一支支歌,以不同的音符谱写着爱国主题的交响曲。面对一叠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教科书,面对一群喝蜜糖水长大的青少年,我们不能不负有一种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一幅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名篇的熏陶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美丽如画,自然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之情。
2.3通过具体教材篇章介绍爱国志士的崇高思想。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管是记叙文、散文、诗歌或者小说,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川的思想感情,这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感,唤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时发掘教材的内在因素,对具体篇章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要点,并把这些要点渗透在教学过程当中。比如,辛弃疾和陆游,都将满腔爱国激情和慷慨激昂、牢骚不平之气熔铸于诗词之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虚掷年华的悲愤。现代作家鲁迅、老舍等人,更是以他们的优秀作品真切地表达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激情。作为语文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阵地,抓住爱国题材的课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4提高诵读水平,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手段,特别是通过感情诵读,对作者洋溢于文中字里行间的爱国主义意境更容易受到陶冶,情感更容易被激发,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初中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读、细致体悟,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5结合语文实践,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悟,感受,升华。可以开展适合学生特点,易于学生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既懂得“为什么要爱”,又懂得“怎样去爱”。组织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我爱我的祖国”诗歌分享;“我爱壮丽山河”图片展览;“奥运伴我成长”朗诵比赛;另外,在学生的习作中写一些游记、写景、描写家乡的作文都可以有爱国主义情感的体现。如在写《我的家乡》一类作文中,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表现出来。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范畴,使学生从小就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2.6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通过各种有效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深深扎下根。所以,课外实践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由于初中学生大多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他们的独立性和依赖性相互交错、充满矛盾,其行为多有模仿性。因此,课外活动必须坚持选择正面的先进典型,以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进取精神,使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植根于学生脑海深处。比如,开展革命诗歌朗诵会、英雄人物故事会等。这些活动形式既生动活泼,又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很受学生欢迎。
另外,写日记也是课外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引导初中生写日记时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也会起到规劝自己求上进的良好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写日记的这种自主教育方式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还有编写板报、墙报和宣传橱窗等实践活动,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以“渗透”的方式进行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引领青少年学生养成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品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87-01
语文学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向学生进行思想情感道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起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而诗歌因其历史的厚重和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备受语文教师的青睐,优美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塑造民族精神的丰富素材和资源,在阅读鉴赏中,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古诗短小集中,上口易读,便于记忆、吟诵,深受学生喜欢。它们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的范例,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既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优美精练的语言;又要充分挖掘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宏大事业。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理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古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比如可以通过古诗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我们利用古诗教学把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搞得更好,把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爱国情感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培养昂扬向上精神
“开拓进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不衰败、生生不息的巨大推动力。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中国的诗人中不乏乐观向上的人,他们在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坎坷时能乐观面对,努力走出人生的阴影,以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处世。如曹操的《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还有如坡的许多诗歌,都充满着乐观的情怀,在教学中如若能抓住这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必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情怀。
3.提升学生的思想美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
篇4
所谓,爱国就是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有着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以国家大事为己任,心系百姓,他们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也值得我们尊敬。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国家,已经失去了做人的意义以及生存的价值。当然一个人爱国不是只在嘴上说说罢了,还得要有实际行动才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实际行动中实现我们爱国的诺言!
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的一面旗帜。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同时,爱国主义又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千百年来,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塑造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已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
青少年是人生成长的基础阶段,也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正确的政治态度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教育工作对他们一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精神要求,并结合各自实际,切实抓好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一、利用升降国旗,经常性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每周一举行的大型集体升挂国旗,要严格严肃按程序进行,出旗、升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尽可能系统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让国旗在学生眼中,国歌在学生口上,祖国在学生心中。
二、学科教育渗透,寓爱国义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中小学校除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外,把爱国主义教育的红线有机地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明、山河、资源以及建设成就等国情,激发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学习的决心和信心。
三、举行各种报告会,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学校可有计划地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英雄、模范人物等对学生进行专场报告,介绍祖国的辉煌成史,灿烂文化,著名爱国人士,改革开放成果等,使青少年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四、利用重大节庆日,不失时机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运用重要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社会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七•一”、“十•一”、“九•一八”等开展观看影视记录片,举办演讲赛、歌咏比赛、诗歌朗诵、报告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不失时机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参观学习,激发爱国热情。学校还可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青少年参观农村、工厂、科研院所、历史古迹,甚至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受领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的豪迈热情。
篇5
从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抗日作品。无论是满江红、昭君怨,抑或是那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国的爱国主义文学充斥了失意失败的悲壮情绪,极少甚至没有英雄主义胜利者的故事和意境。
在中国,你很难读到像《伊利亚特》《罗兰之歌》和《希尔德布兰特》等等一类性质的欧洲英雄史诗。相比之下,中国的爱国诗词则是“悲伤、失意、国殇”的代名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如今的语文课本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悲情诗歌的拼盘。教科书所讲的悲悲切切犹如一条长长的历史隧道,久久回荡不息,哀歌也越唱越无力。
但在“正能量”所营造的主旋律背后,爱国主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泯灭人性的暴力美学
“爱国主义是一种有害的、精神错乱的形式。爱国主义就是让你确信这个国家比所有其他的国家都出色,于是才有了民族矛盾,宗教争端,百姓毁家纾难。”英国BBC著名记者Alan Little在总结战争起源时评论道。
的确,爱国主义,利用了民众的家园情怀,使人们在强烈主体思维中丧失自我,在“大国复兴”迷梦中忘记了对人性的道德考量。最终,由“消灭、打倒、赶走、占领”等字眼所构造的爱国暴力美学取代了人们对安定生活的美好向往。
过度沉迷于爱国主义,会最终将人把国与国的关系理解为毫无原则、道义的博弈和弱肉强食,并进而认为,崛起中的国家就应该有足够的霸气和豪气。这样的一些极端主张,在很多青年人当中颇具影响。然而,问题在于,此种被注入丛林法则的“爱国主义”既不符合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亦不适应普世价值观,更与兼容并包的中华文明相冲突。
今时已不同往日,霸权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已经普遍为人类所唾弃。若中国的崛起,只是让自己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那么,我们与那些谴责、痛恨的强盗何异呢?
总在纪念自己的伤疤,是因为我们在自己作为受害者的身份认同之上,披挂了一件灿烂的外袍:正义。
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除了一些普世原则(如人权、民主、自由等)外,核心只有一个词:权力。这是至今仍奉行丛林原则的国际政治的实质。历史上所有的争斗,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国家内部冲突,最后一定会归结到“利益”,区别无非在于为谁的利益和为什么样的利益。
在政治家看来,所谓正义与非正义,爱国与不爱国,无非就是一个政治词汇。
但,纵观中国历朝历史,便会发觉,在这个文明古国,向来都是国家不爱人民,人民徒劳地爱这个无价值的非我的国家。
没了祖国,生活也能继续
若欲探明世间诸事,尤其是最真实的一面,则必须摒弃毫无意义的道义之辩,而还原其最残酷的本质。看今日世界大局,国家、民族之间的利益纷争;温情脉脉的道德说教,往往最容易蒙蔽大众。其中,由百姓的家园情怀引申出的爱国主义,是为政客屡试不爽的利器。将爱国当作力量、乃至实现“胜利”的前提条件,甚至天真地以为受害本身便可成为获得“正义”、乃至“胜利”的通行证。
但抛开爱国主义的迷雾,便会发觉,处在国破家亡边缘的人们往往并不是很爱国。即便是亡国,生活也照样继续。
辛弃疾的名作《永遇乐・井口北固亭怀古》当中写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当年宋金战场路,几十年过去,烽火不再,留下的只是人们载歌载舞、迎神赛会盛况。这本来只是平常变迁的故事,世界上这类国土易主人民依旧生活的状况很多。从远古到近代,文化就在国家间领土兼并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渐变,随着统治者的不断更替,历史也在慢慢地演化着。
那些所谓沦陷区的民众往往不太计较这个国家的主子是谁,时移势迁,人心都会渐渐接受现实。
篇6
一、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根据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点,平时应该多注意搜集有关的知识和资料,并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将历史故事、革命经典歌曲、历史题材的电影等比较恰当地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主要时期,初中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不仅要向他们讲述一系列的历史客观事实和历史事物的存在,而且要通过培养他们关注历史的眼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成就进行关注和探索,从而使他们对中国的悠久历史了解深刻,最终实现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承。
如组织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故事会、演讲比赛、诗歌会等活动。通过历史节日开展一系列的专题教育反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二、充分利用课本,抓住历史信息
爱国精神是历史上形成的,以维护国家最高利益为职责,并反映了历史进步趋势的思想和行为。自古以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等爱国诗篇为人所推崇,中国人在行动中不断丰富完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作为一种行为模式,中华民族精神在国家和民族利益上,反对侵略,捍卫,实现民族平等;在群体与国家的利益上,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地方拥护中央,个别民族支持整体民族;在个人与祖国的关系上,祖国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岳飞精忠报国的赤胆忠心,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邓世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便是典型。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分析这些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由浅入深逐步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的教育。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老师还可以很轻松地搜集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可以大大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
三、今天的爱国主义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关注现实应讲历史的原则性意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科学性,也就是说在历史教学中应实事求是,不论是讲历史的指导性意义,还是历史的现实创新,都要有原则性。
爱国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升到新的高度,我们应热爱中国文化,热爱国土河山,团结友爱,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要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四、历史联系实际
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情感。讲述的历史可以把林则徐禁烟与今天的禁毒相联系起来说明不同时期的爱国的举动,其目的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在简述郑成功,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与今天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结合起来,说明两者都是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性。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让同学们了解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历史上所占有的影响空间,沿着历史发展的主线,多个朝代的更替与发展,多种民族的迁徙与融合,还有那些惊心动魄的连年战争与惨绝人寰的悲惨现象。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讲述历史事件的重要案例进行重点描述。同时,通过挖掘更多历史场景的演绎,把当时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还有当时人类在特定时代背景下选择的特定命运,使同学们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对同一时代的历史现象进行多样的比照,并向学生展示历史人物更具独特的性格魅力,这些都能够使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因素得以传达,并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篇7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因
新大纲指出:“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在语文教学的特定环境中对学生施加爱国主义教育影响的过程。语文学科在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所受到的熏陶感染往往是其他学科所难以比拟的。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它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应该也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尊重生命成长需求,促进个性优化发展”是现代的德育追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顺应这个要求。因为语文学科是继承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个性优化发展,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学科之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应把语文学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一)阅读教学: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珍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均有记载或表现;当代革命先辈,为了追求全民族的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抛头颅、洒热血,呕心沥血,光照千秋的业绩,在初中语文教材里更是随处可见。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1、利用好显性材料
语文学科精美的教材是语言文字表达形式和政治思想内容完美的统一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该对教材中现成的、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予以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如:《与朱元思书》中赞美祖国好山好水的倾向十分鲜明。我们可以用作者极尽笔墨描绘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所总领的奇伟景观,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感。
又如:教学《过零丁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早为同学们熟知,我们可以借助文天祥在诗中所述个人的坎坷经历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的史实,把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撒播在学生的心田,鼓舞学生,为国奉献一切。
现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突出的特色——图文并茂:就是几乎每篇课文之中都安排了插图。教师可以借用插图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激情。当看到《画山绣水》中的桂林山水图,文字图画相得益彰,同学们油然而生热爱祖国山川、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看到文中讲述的传说故事时,就会引发学生痛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珍惜新生活的激情。
2、挖掘出隐形材料
有些课文客观地介绍一个事物,知识性较强;有些课文历史地叙述一件事,不容任意发挥。从内容上看,似乎与爱国主义没有什么关系,恍如眼前一片黑,不知从何着手。但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独具慧眼,挖掘隐性资源,仍然能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从内容上看,回忆“我”的日本老师,似乎难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挂钩。但我们可以看到,“我”在前往仙台医专途中,特意提到的两个地名“日暮里”和“水户”,虽事隔多年却记忆深刻,学生不容易理解其用意。可以穿插崔颢《黄鹤楼》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来感悟当时“我”在异国的思乡之情;通过“明的遗民”来理解“我”的爱国之情。当“我”看到同胞因愚昧、麻木而被杀,内心深受震撼,决定改变自己的志向,由“学医救国”而“弃医从文”,,抓住这样的细节切入,使学生更加深刻感受文章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一暗线。同时,适时引出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学生感受到个人的理想应该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爱国主义素材去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应达到的境界。
(二)作文训练: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自古就有“文以载道”之说,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即对语文课程提出了“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的明确要求,并在以后各部分中都有相关阐述。
作文是学生表露自己思想和个性的窗口。俗话说“文如其人”,“文品”就是“人品”。教学生作文,同时也是教学生做人。在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训练学生作文技能的同时,都可以把世界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的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内容贯穿、渗透进去。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例如,“你还会_____吗”、“你在我心中”、“传递”等,都注重让学生思考生活与人生、省察自身与社会。
而要写出上乘之作,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不难想象,一个丝毫不爱自己祖国的人,不可能高歌《祖国啊,母亲》。一代名相范仲淹如果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不可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因此,我在作文教学时,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的热点,呼唤真情,惩恶扬善,忧国家所忧,喜国家所喜,写一些富有浓郁时代气息、充满爱国激情的文章。
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我鼓励学生树立爱国之志。要求学生,爱祖国要从身边之事做起,要热爱集体,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公物,让学生从身边做起,逐渐将爱心升华为爱国之志。通过《当国旗升起的时候》、《爱我家乡》、《我为班级增光彩》等习作的训练,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热爱家乡、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使校内教育不断向校外延伸,从而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命题,加强文前指导,加强作文讲评,是在作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
(三)综合活动:强化爱国主义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代替教育学生爱祖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语文课要通过语言训练,结合开展适合学生特点,易于学生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既懂得“为什么要爱”,又懂得“怎样去爱”。
如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我爱祖国灿烂文化”文化知识比赛;“爱我中华,爱我家乡”手抄报设计;“家乡巨变”作文比赛;“爱祖国,知国情”知识竞赛等。通过各种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深深扎下根。使思想教育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将课文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爱国行为,而不成为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概念,还要讲究教育方法,优化教育渗透的方法。
优化语国主义教育渗透的方法,就是要在语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动情晓理”、“熏陶渐染”的潜移默化原则。“动情晓理”即以引发爱国之行为宗旨,抓好激发爱国之情这一关键。“熏陶渐染”即学生在特定的爱国情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特定爱国情境不是外加的,而是教师凭借教材中所固有的教育因素(包括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景物描写、语言、修辞、思考练习题、学生作文等)所营造的。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决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贴标签,也不是离开课文另搞一套,文不载道。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内蕴,借题发挥,因势利导,“于无声处”引起学生共鸣同识,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篇8
论文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懂情懂意,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 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篇9
当时,许多作家高呼“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纷纷走向抗日前线,汇入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催生了当时中国最激动人心、最为作家和读者所关注的抗战文学。由于战争,这一时期的长篇作品数量锐减,代之而起的是能够迅速反映抗战现实,容易发挥宣传轰动效果,为大众乐于接受的大量小型抗日作品。诗歌,以其短小精悍、富于感染力、战斗力强等特点,很快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体裁。
诞生于抗战中的诗歌,不仅以其丰厚的历史内涵和崇高的爱国主题,毫无愧色地奠定了自己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而且在整个过程,乃至抗战胜利后的半个多 世纪中,一直是团结人民、战胜敌人的有力精神武器,是向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不甘于民族文化与国土的沦亡,疾呼守土有责,捍卫自己世代繁衍的家园,是抗战时期诗歌创作最普遍的主题
“九一八”后,《松花江上》首先唱响了抗战诗歌的主旋律,接着《义勇军进行曲》应运而生。由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高度概括了当时血与火的斗争现实,在敌人用刺刀顶住我们中华民族胸口的时候,发出了战斗的吼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悲壮的吼声,发自中华民族心底;这吼声,像狂飚一般,在全国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抗日激情和战斗意志,鼓舞人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抗战爆发后,诗歌创作进入高峰期,保家卫国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主题。无数诗人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发表了许多激励抗日救亡的诗篇。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的田间,写于1937年底的长诗《给战斗者》,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首。
在这首气势宏大、情感亢奋、形式自由奔放的诗作中,诗人用炽热的语言直抒胸臆,把悲愤的目光投向饱受日寇蹂躏的祖国大地,用简短、遒劲的诗行,有力地表现出反抗的风暴怎样从血泊中卷起。为了从祖国的土地上赶走侵略者,诗人发出急促而粗犷的战斗呐喊,号召“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从自己底血管”,“拔出敌人底刀刃”,到保卫祖国的神圣的战场上去:“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因为“战士的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全诗所抒发的感情既沉痛悲愤,又激昂狂暴,充满了从民族灾难中升华出来的强烈斗争欲和复仇欲。闻一多先生由衷称颂:这是一种“鼓”的情绪,它“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力与活力,在这大地上”。
这种激励斗志、战斗号角式的诗歌,在抗战时期相当普遍,汇成了抗战诗歌的主流声音。
正是由于英雄主义本身焕发出耀目的光彩,使得抗战文学中许多反映这一英雄主义的作品同样光耀千秋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凡是民族面临危亡之际,也往往是爱国英雄主义最为昂扬的时代。英雄们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和事迹,吸引诗人去加以描写和表现,以发挥更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战争一爆发,诗人艾青就“拂去往日的忧郁”,迎着“明朗的天空”,开始了新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他满怀热情地寻求着光明,“从中国的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又从南部到西北部”,终于找到了光明所在――延安,投进了沸腾着的生活的激流,以《向太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火把》、《反法西斯》等诗集,以火热的情感与精炼的诗句凝成了烽火岁月的时代精神。这是作者本人,也是我国抗战前期诗歌创作最丰硕的收获。在长诗《他死在第二次》里,作者描述了一个“把自己的血/流洒在我们所守卫的地方”的英雄士兵。他在第一次受伤痊愈之后,义无反顾重又走上战场,他“要从敌人的手里夺回祖国的命运”,他“朝向炮火最浓密的地方/朝向喷射着子弹的堑壕”,勇敢挺进,于是“在燃烧着的子弹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呵――穿过他的身体的时候/他倒下了/他所躺的是祖国的土地”。长诗歌颂了这位兵士的革命责任感和英雄主义,他的激情来自民族的觉醒和解放,他的无畏联系着祖国的生机和希望,一草一木都鼓舞着他再去为之而战斗,而牺牲。
创作的《义勇军》曾经传诵一时:“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中国的高粱/正在血里生长/在大风沙里/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他回来了/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不多的诗行,勾画出一幅色彩丰富、意境深远的画面,使人仿佛可以看到战士枪刺下闪亮的寒光。他用形象启示人们:“正在血里生长着”的,不仅是长白山下的高粱,而且有全中国人民心底的仇恨。这个骑着战马、挂着敌头,胜利归来的义勇军,既是现实战斗中的英雄形象,又是人民内心希望的象征,给了读者有力的鼓舞。《阅兵》和《山中――致将军》形象地描写了人民将领的神勇英姿:“师长飞马上山/谁也不曾听见/那马蹄一响/他已到半山间/将军轻轻的/冷声一笑:一块石头/也不许他侵犯”。钢铁似的诗句,为我们塑造了钢铁似的英雄形象。
在整个中,充满凛然正气,壮烈不屈的英雄一再成为我国抗战文学作品所表现和歌颂的对象。正是英雄本身焕发出的耀目的光彩,使得抗战文学中许多反映这一英雄主义的作品,同样光耀千秋。
漫长而艰苦的,是我国历史上伤亡和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战争。但是,敌人的凶残,从来就没有摧毁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念和乐观精神
抗战时期涌现的大多数诗歌作品,都充满着一种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洋溢着一种明朗的色彩,表现出对民族群体力量的自信和对貌似强大的敌人的高度蔑视!作家和诗人们力图通过自己的作品使人民群众深信:中华民族决不会灭亡,决不会屈服,一定会迎来最后的胜利!
抗战刚刚开始,流亡日本达10年之久的著名诗人郭沫若就“别妇抛雏”返回祖国参加战斗。民族革命的号声激起他歌唱的热情。在《战声集》里,作者以他所特有的奔放和豪迈,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愿望、抗敌的意志和胜利的信心:“站起来啊/莫再存万分之一的侥幸/委曲求全的苟活决不是真正的生/追求和平/本来是我们民族的天性/然而和平的母体呢/朋友/却是战声。”
篇10
一、孕趣入情,全体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性、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全体同学自觉自愿地参与活动,而只有丰富多彩、富有童趣的活动才能吸引学生,才能使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参与的角色”。于是,我组织了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桥之歌》、《船之曲》、《塔之赞》、《钟之声》、《山河之美》、《之辉》、《香港之归》等爱国基础情感教育的班队活动,各年级还分别举行了“爱祖国儿歌朗诵演唱会”、“爱国杯”《小芽芽》报展览评比,口头采访或书信采访革命前辈、劳模英雄、学者名人和普通劳动者。富有少儿情趣的教育活动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每位学生以听、说、读、看、写、唱、舞、画、做等形式参与了活动,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爱国基础情感教育。
二、系列传情,全程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性、主体性还体现在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如:在“手拉手”迎活动中,结合同学们学习语文、思品、历史、地理、音乐等课程中的有关内容,参考课外书籍《祖国》,我设计了10个环节的系列教育活动:(一)打开地图找香港;(二)搜集图片看香港;(三)读书读报知香港;(四)知识竞赛讲香港;(五)编辑小报写香港;(六)编演儿歌唱香港;(七)临摹想象画香港;(八)写封信儿寄香港;(九)举行班会迎香港;(十)捐款铸钟庆回归。三个月的系列教育活动像接力棒一样,使爱国情感在学生心中不断得到强化。
三、设境激情,主动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性、主体性,不仅与参与的人数多少、时间长短相关,在较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参与者的积极心态和全身心投入的情感。因此,应设境激情,提高活动的艺术感染力。我们设计的《钟之声》班会是在“远——近——远”的钟声中开始的,结合教育内容,我讲解了有关钟声的故事,播放有关钟声的电影电视录像,文字、语言、画面和音乐形成一股强大的赞颂祖国钟文化的情感流向学生心田:“曾侯乙铜编钟”的质朴悦耳、“洞庭君山飞来钟”的神奇美妙、“上海海关大钟”的今昔甘苦、《地道战》村庄铁钟的激昂悲壮、北京火车站钟声的悠扬动听、南京静海寺警世钟的振聋发聩……每一座钟都是一幅画,都是一本教科书,每一阵钟声都是一首诗。它们在向学生叙述着什么是文明,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拼搏……台下的同学群情振奋,看着“新年钟声”的录像,情不自禁地与台上同学一同朗诵“新年讲话”的字幕……这时,已没有教育与娱乐的界限,也没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划分,大家都沉浸在说钟唱钟颂祖国的情感海洋之中了。
四、因人唤情,以不同方式参与。十指有长短,学生有差异,不能要求所有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情感性、主体性表现得“整齐划一”,在教育活动中,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基础情感品质确定他们参与的弹性要求,并扬其长、避其短,调动各个层面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不同程度的爱国情感。如:在《塔之赞》班会中,朗读水平较高的10位学生朗诵诗歌《高高的火箭发射塔》,声情并茂、催人泪下;能唱会跳的8位同学表演舞蹈《采油塔下献石油》,歌声悦耳,舞姿优美;风趣幽默的6位学生自编自演小品《参观“东方明珠”电视台》,使大家在欢笑声中“参观”了“东方明珠”;3位喜欢摆弄电教设备的同学当起了“电子工程师”,专门负责幻灯及录像的播放,操作自如,配合默契;美术基础好的学生写美术字、画报头;力气大的学生搬桌凳、布置活动会抄…各显其能,各尽其才。由于优势互补,班会的情感氛围相当浓烈。会后,根据各位同学的情感品质表现,给予不同评价,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在爱国情感教育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