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6 07:3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苏州园林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苏州园林教案

篇1

关键词: 《苏州园林》教学 双向联系 通感联想 情境激创

所谓“双向联系,通感联想,情境激创”是指教学实践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互补,巧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使其相互沟通,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而统合成的一种教学方法。《苏州园林》通过对苏州园林中的历史名迹、文化遗产、人文景观的探讨,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艺术与生活的联系,了解中国园林艺术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造园艺术中的“诗情画意”的最高境界。

一、理论依据

1.认知的直观性

在直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演绎中,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按照控制论的心理原理,人的行为是可以认识的运动形式,其既包括外显行为,又包括思维和符号等内隐行为。在给定的情境中,人们根据环境的反馈改进他们的行为。用了情境教学法,它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使学生亲切可感、身临其境,在情境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学习。

2.操作的可行性

操作往往与具体的认识相结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相互影响、交流可使他们不断了解他人的观点,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在采用情境教学法的同时可综合运用尝试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3.情感的可行性

在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使其相互沟通,产生共鸣,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创造的主人,自然而然地使情感得以渲染、升华,达到认知、操作、情感的同步提高。

二、课程结构

1.生活—导入课题—通感联想,激情引趣—初入情境

由生活实际进入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凭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综合感官,以一种或多种感官引发另一种或多种感官的迁移,使各种感觉相通、相综合而衍生出对事物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导入课题。如在《苏州园林》中请学生通过一段电视《新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片段感受私家园林的气氛,联想到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私家花园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感受书中的主人公在这个私家园林中的生活,聚客会友、读书作画。接着在苏州评弹的悠扬乐曲中播放苏州园林的优美图片,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进入苏州园林中,与此同时请学生初步进入角色。

2.讲授新课

(1)分段教学,激感。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灵活运用尝试法、发现法、留空法、谈话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分阶段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最熟悉的亭台楼榭进入苏州园林,拙政园,荷花池边,柳树轻浮,使学生身临其境。再到拙政园中的听雨轩,到历史名迹中的人文景观,与文徵明的渊源。最后让学生体会到园林的造园因素,它们构成了诗情画意的园林,体会到艺术从生活中来,以及这些造园因素中的艺术人文内涵,认识苏州园林是文人园林的实质。其间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成为学习的主体。

(2)联系旧知,培养自学 。

学生对于苏州园林中的这些文化遗产、人文景观是有模糊概念的,只是知其一不一定知其二,请他们联系以往所学的各种知识,初步尝试,互学互教,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

3.学生自主—升华情境—提高审美

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后,他们的激情被唤起、提高,他们发现其实熟悉的苏州林园中有许多新的东西等待他们发现,有许多景观他们游览的时候并没有发现,有许多典故文化知识是他们不知道的,有许多美景他们当时没有体会到的。此时,请他以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演绎情境、发现园林中的人文艺术,发现艺术背后的人文精神。巩固所学知识,教师点、线、面结合,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从学生角度入手促进审美能力提高、情境升华。

4.课堂小结—学以致用—发散思维

生活、江南文化、人文艺术是千姿百态、富于变化的,与之相结合的苏州园林是中国文人艺术的精华,将自然与人工创造的山水花木、建筑等融于一体的中国园林,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本环节不仅要对本课所学内容予以小结(形式可由学生小结、教师复述等),还要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发散学生的思维,使情境发散到生活中去运用。

三、教学策略

1.双向联系、互补的策略

教学实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位艺术大师曾说:“艺术源自于生活”,正如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一样,艺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生有更多的素材,将它们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可开拓学生思路,将课堂学习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更有助于美化生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苏州园林》的教学正是如此,在苏州园林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生活,让他们感知、发现、了解园林中山水、建筑、陈设、植物、桥、建筑小品等造园因素中的生活艺术及其背后的人文精神。

2.情境激发、渗透的策略

情境即情景,是指一定场合的景象、境地。在特定的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的情境中,如本课的地点——苏州园林,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推进,于自然中进入角色、体验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运用游戏情境、音乐情境、故事情境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加上分段教学、联系旧知识,循序渐进、逐步渗透,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具体感知,增强学习效果。

3.感官调动、交互的策略

学生进入情境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得到充分调动,并互相沟通,产生共鸣而激发创作意识。感官的调动不是机械的驱动,它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有发展的活动,它为情境的推进、知识技能的传授、情感的激发提供有效条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觉交融,身心愉悦。

四、教案应用

课题:苏州园林。

类别:美术。

课时:2课时 (本教时为第一教时)。

年级:九年级。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苏州园林的欣赏,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2)技能目标:在对园林艺术造型要素的分析与研究中,让学生体会环境与人的关系,认识园林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园林——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赏析,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艺术,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4)创造目标:通过对园林艺术特点的学习,学生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参观旅游中分析并掌握园林的各种要素。

教学重点:苏州园林的造园要素。

教学难点:中国园林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造园艺术中的“诗情画意”的最高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红楼梦》大观园的影视资料,描绘苏州园林的图片,关于苏州园林内的历史名迹、文化遗产、人文景观的资料,苏州评弹的音像资料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多媒体播放《红楼梦》片段。提问:这是哪部名著,他们生活的地方叫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伴随着苏州评弹悠扬的乐曲切入苏州园林的画面。学生感受熟悉的苏州园林是如此的动人。(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大家应该更熟悉?(师生共同探,进入课堂的主题)

教师揭晓今天的游览地点——拙政园(学生很熟悉的地方,可以快速进入角色)

2.讲授新课

(1)苏州园林有“名园之冠”的美称,是现存私家园林的代表。(图片映示进一步进入情境)

(2)园林的起因:①提问式进入。(让学生从几个方面思索私家园林多集中于江南的原因,使他们自主联系旧知。)师生共同探讨,地理气候因素,交通航运因素,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联系已知的地理历史知识,是讨论的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和串联的作用。)。②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每一组派一名学生向我们介绍一个园林(简单介绍,参与其中,教师穿插影像资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他们的各种感官和情感。)。

(3)园林元素总述。提问:为什么古人要在咫尺之地凿池堆山,创造出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移步换景的效果吗?学生讨论。 教师切入拙政园的画面(这一部分,让学生联系旧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师小结:①中国的造园艺术深受儒、道家影响。②万物静观皆自得,要想保持清静无忧的最佳心态就要让心灵融合于自然之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③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4)园林元素分述。在园林中凡是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各种风物、环境皆可为“景”,构成园林主要物质就是造园要素。山水、建筑、陈设、植物、桥、建筑小品(在分述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边映示园林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学生从拙政园的情境中体会出园林的主要元素,感受园林的诗情画意。)。

(5)园林中的人文内涵。(映示图片,进入人文情境)师生共同回想园林元素中的人文内涵(激境)。学生举例,如:园林中的漏窗以“琴、棋、书、画”作为花窗的装饰,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关系。教师讲解许多文人参与设计和造园,古典园林中的绘画、诗歌、文学在园林景致、匾额楹联、陈设布局中的体现(把学生的情绪推向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殿堂,体味园林的人文精神内涵。)。

(6)历史名迹:文徵明与拙政园,简单讲解文徵明与拙政园的渊源(园林与文人画家渊源的现实例子。)。

3.总结收获

生活、美和人文精神是千姿百态、富于变化的。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艺术,处处都是诗情画意,看你有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将情境延伸到生活中,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体味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普通初中课程方案(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教师教学用书.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一、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主要思路

语文在初中阶段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长久以来僵化的教学方法、创新缓慢的教学理念,使得本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却显得单调乏味。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唯成绩提高为唯一目标的思想占据主导的缘故,再加上部分教师和家长急功近利,使得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效率非常低,很多学生都是被迫走进课堂,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可言。高效课堂,主要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的,虽然我们之前也一直在提高效课堂,但过去的“高效”,仍然主要停留在成绩提高的快、升学率高的标准上,是在应试教育理念下的一种狭义的“高效”。本文拟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重新梳理和探讨,旨在提出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新思路,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二、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主要思路

1.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高效地导入课堂

课堂能否抓住学生,很可能在课堂一开始就注定了,一个有效的课堂开局,一个瞬间能够抓住学生的课堂,其所能带给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课堂必然也会是高效的。其实,初中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好奇心、叛逆心,而且缺乏耐心,但是他们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追求新奇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因势利导的利用学生们这些心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们的想法,让学生们感觉课堂有趣,有意义,符合他们的“审美观”。

2.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高效地差异教学

传统中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拿着标准的教案,采用标准的管理,进行着标准的考试,目的是想让学生都达到一个标准。但仔细想想,这些来自于不同的小学、不同的家庭,具有的是不同的知识结构,拥有者不同的智商与兴趣。就好比,公园里的植物,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科、属,拥有着各异的生育习性,需要的是不同的管理方式,他们开花时期不同,外形特征各异,我们有什么理由必须对它们采用同一种管理模式,让这些植物都一起开花,一起结果。这个现实吗? 同样,我们这种统一的管理模式在同一堂语文课上,有的学生感觉教师讲的太简单,听着没意义,而有的同学感觉听着太费劲,根本就是听“天书”,这种课堂有可能是高效的吗? 肯定不会!所以,我们需要正视学生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他们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在他们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树立学生们的自信心,用符合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考核,这种教学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而且,才能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才可能会让这种学习的动力持续的进行下去,并最终形成真正意义的高效课堂。

3.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高效地开展探究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初中语文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初中“新课改”中也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应满足于“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所以,学习的核心还在于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单纯是一个知识“受众”。当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了,学生也就主动的去探究知识,课堂自然就会高效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知识的承载体。比如,学习《苏州园林》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苏州园林去感受其中的巧夺天工,没有条件的可以就近让学生参观古代的一些园林景点,或者观看视频的方式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通过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演出,加深学生对于文中描写看到于勒前后人物的反差。

4.以人为本的教案设计,高效地进行备课

设计教案,是教师进行授课的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教师最基本教学能力的体现。一次有效的教案设计,对于把握整堂课有着很大的作用。因为课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遇到一些事情,教案中没办法预想,导致课堂的进度受到影响,而且课堂效率也受到影响。比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学生突然对一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这时如果教师为了赶进度把学生的问题搁置,很可能把学生们燃起的思索和探究的火花就此被扑灭,再也不会重演。很多课都会遇到这种问题,教师应该提前在设计教案时,针对某些容易因为同学感兴趣或者比较敏感的话题时,预留出一部分时间。绝对不能为了赶进度,不允许学生们思考和探究,很可能这一次的积极讨论,对于整章节的学习,甚至这一类知识的学习都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知识性兼备的学科,其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形成了语言组织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同时,语文学科中还饱含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的理念。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高效课堂形成的方法,并不断地提炼与总结,虽然没有人能说明某种方法一定是最有效的,但只要我们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就必将可以建立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高效语文课堂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构建 语文 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就是要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高效课堂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即要把学生从题海战中,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从以失去童年、少年快乐换取优异成绩的可怕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把教师从繁重的教案、作业任务中解放出来,让45分钟效益最大化。从而达到两个转变、两个减轻、两个提高的教学目的。真正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如何才能构建真正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呢?本人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理念,积极构建“三为主”高效课堂模式

“三为主”高效课堂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主,以学力为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从而形成围绕主题各显其能、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真正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做主人,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变主演为导演,在教学过程中既放心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又要灵活机动地驾驭课堂,得法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达到师生共识,生生共赏、共享、共进的最优化教学目的。从理论上能接受,但真正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放手于学生,教师需要一定的过程。

2.积极投身高效课堂实践,变“临渊羡鱼”为“退而结网”

在聆听专家讲座,网上观摩九大名校的真实高效课堂的基础上,又在省教育厅的组织下到省城走进杜郎口教师的实地课堂,亲身感受到了高效课堂对学生智慧的激活与拓展,对学生心灵的解放,对学生互动与沟通能力地培养。亲眼看到了一个当地传统教育没有的课堂,即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问题研讨与解答展示,课堂不再是几个所谓好学生独霸的课堂,而是全体同学的课堂,特别是所谓差生也积极参与的课堂。再加上自己所在学校又是本地教育主管部门特定的高效课堂实验学校,现在积极参与,已责无旁贷,“临渊羡鱼”已如百爪挠心,“退而结网”亲身实践高效课堂才能快慰我心。

学习套用名校教学模式,创出自我的独特高效课堂。在全面学习国内高效课堂名校山东杜郎口“10+35”模式、昌乐二中“271”模式、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自学?交流”学习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模式等的基础上,如何创出自我的独特高效课堂?

2.1 编好自己的导学案,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流程。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协调发展。教师要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编写导学案时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一本好的导学案就是高效课堂的导航灯,那么如何编写好的导学案?有下面几个流程。

【温故知新,激趣导入】语文课要在每节课前既以问题的形式检测上节课已学知识,又结合课文内容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设计出既体现课文主旨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新颖的课前导语,引发学习的动机,引发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

【目标呈现,重点明示】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读一读,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及重点,以便在下面的学习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预习检测,问题导学】

(1)对本节课的字词、作者等知识点设计问题,让学生当堂检测预习情况。

(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错并取得当堂识记的效果。

(3)呈现本节课要解决的能体现课文重难点的问题,让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对于学生讨论不能得到解决的问题要精讲点拨。

【巩固小结,拓展延伸】

(1)梳理本节课内容重点,形成条理以便学生记忆及巩固。

(2)结合本节课学习内容设计问题适度拓展知识的宽度,升华感情的浓度。

【当堂练习,布置预习】

(1)几道练习题,检测当堂学习效果。

(2)布置下节课预习任务,让学生的学习能做到环环相扣。

2.2 教师要在课堂上结合文学作品,凸显语文课特色,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上文学作品及时代特色,能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提升学习情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如陶渊明、苏轼、欧阳修、鲁迅、朱自清、老舍等古今大家的作品既有精炼的语言,又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学习这些课文能体现课文的语言美、音韵美、山水美、情操美的特色,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2.3 课堂上对学生积极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互助形式,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促进自身成长进步和帮助他人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学困生,带动中等生学习,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即“兵带兵”,“兵帮兵”,“兵教兵”,“兵练兵”。

在课堂上的点评, 以小组评价机制为平台,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实行小组评价机制就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捷径。

小组评优树先的办法就是以级部为单位按时评出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并进行物质和精神鼓励。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前,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文言文的背诵总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很多学生由于觉得难,就放弃了对课文的背诵,因此,当碰到默写类的题目时,他们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了。可自从实行小组评价制度以来,很多学生出于对荣誉的向往,在同组学生的帮助和督促下开始背起来。如此几番之后,他们不但背过了所学的知识,还得到了应有的奖励。于是,也就觉得任何事只要努力就没有干不好的了。此外,以前,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都很沉默,从不主动与老师的授课配合,可小组评价制度实施以来,很多学生为了能给小组争到积分,在课堂上都不甘落后了。经常是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举手了。这样,课堂气氛就自然变得活跃了,老师的授课效果也更好了,课堂效率就自然就提高了。有了高效的课堂作后盾,还愁什么学习成绩不能提高?

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2.4 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高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多媒体教学进入语文教学活动只是起辅助作用,应遵循“辅助”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时,结合文本内容,上网查找苏州园林的图片。课堂上,我们遨游在苏州园林的美景图中,不知不觉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美如西子的气息,真不愧为苏州园林的一次旅行。

总之,构建和谐、高效的初中语文“好课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开放课堂,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合作探究,提高智能;和谐发展,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篇4

不同的风景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代表的文化不是同一内型)再出示两张同样是亭子的照片(一张是苏州园林的照片,一张是颐和园里的照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课程教学计划报告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教师课程教学计划报告一

一、个人发展目标

一、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 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3、品位文化的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1、 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 概括要点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论语》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0。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仁智的人喜欢山水。其实,不仅仅是仁智的人喜欢山水,在旅游逐渐风靡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把山水圣地作为他们旅游的首选。我们旅游看的是什么?

请学生回答后,明确旅游看的是当地的文化,出示幻灯片:

1、 江南水乡图片

2、 张家界山的图片

明确:不同的风景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代表的文化不是同一内型)再出示两张同样是亭子的照片(一张是苏州园林的照片,一张是颐和园里的照片)

明确:两座亭子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皇家园林中亭子给人的感觉是“雄”,而苏州园林给人的感觉是“秀”。将内容引进课文:

北京,大家并不陌生,请说说北京有代表性的建筑(学生大多都会说天坛、地坛、故宫、天安门、长城),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化老人汪曾祺一同走进北京,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打出课件主页,显示课文标题,作者等。本文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介绍有关序的知识。(这部分请学生朗读)

序是一种文体,是附加于著作或书画等并与它们有一定关联的评述性的文字。序,在古代分为书序和赠序(写出来送人的文章),多放在书后,后来一般放在书前,所以也叫前言,在专业著作里还叫导言;而把放在书后的叫做“跋”,或叫“后序”或“后记”。序和跋的体例大致相同,因而合成序跋文。

序跋文既可以由作者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这种文体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介绍式、评价式、阐发式和随感式等几种。

本文的标题为《胡同文化》,我们刚才也说了那么长时间的文化,那什么是文化呢?(接着介绍有关文化的概念、分类)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0》。他可以分为:

(1)精神型的。容易理解,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精神文化产品就是。(2)物质型的。主要指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物质产品,。(3)心理型的。比如,吃文化、酒文化就较为复杂,主要指人们通过某物某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定式。

我们首先来看看胡同文化它属于哪一种文化:齐读课文第五段,思考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学生回答。

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因此,他就应该是一种心理型的文化。

那么它的内涵是什么,指导学生找出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的词语——封闭。

这种封闭性的表现是什么(老师示范朗读第6段,指导学生概括其内容,其余部分由学生自己默读概括)板书如下: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北京的市民文化有如此深刻地理解了,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正因如此,在作者笔下的散文都具有一种浓浓的“京味”,在本文当中,在描摹北京人易于满足时有一段对话(“有窝头……嘿”),以及《八月骄阳》中的对话,就极其富有京味,首先让学生酝酿,再由他们推荐代表朗读,最后听有关音频朗读。

导入到对胡同特点的学习当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者笔下的胡同文化之所以称之为胡同文化,而没有叫做草原文化,湖泊文化,是因为这种文化与北京的胡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接下来我们看看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阅读课文1~5自然段,概括胡同的特点):正、多、名称俗、静

多媒体展示胡同的图片,引导学生从直观视觉去印证胡同的特点,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图片看出北京胡同的另一特点,那就是破旧,作为长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面对着胡同的衰败,作者心中有何感想?听课文最后部分的朗读,说说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

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但是总的来说,作者显得还是比较洒脱的,正如他在《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所说的“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中,便有新的希望在增长”

教师课程教学计划报告二

(一)总体发展目标:

1、多钻研,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每一节教案;

2、勤学习,探究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增长教育智慧;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与积累;善于总结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二)具体目标

1、师德目标:

加强自我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之心。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宽容、有强烈的责任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与任课老师相互协作,认真踏实地工作,完成一系列教育教学工作。严于律己,提高自身修养,争做师德标兵。

2、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语文教学常规;熟练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钻研中学语文教材,争取精通各册内容;在学习和实践中探究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艺术,提高教学应变能力。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循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学成绩力争不断提高。

总之,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需,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实践中,不断探求、感悟、反思,时刻提醒自己用脑子工作,争取做一名知识上、能力上、品德上让社会、学校、家长满意的教师。

二、自我规划

(一)进一步更新观念,熟悉新教材,领会课改精神,并付诸实践。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强化教学反思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随时随地记录教学中的感想,学会积累。

(三)加强学习,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现有的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办公软件基础上,继续学习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使用。

(四)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博取众长,学习他人的教学特色,能够正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

(五)争取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进一步充实自己,拓展思路,开阔自己的视野。

三、对应措施

1、钻研中学语文教材,争取精通各册内容;

2、在学习和实践中探究教育教学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

3、善于思考、勤于动笔,能够上升到理论。

四、希望和建议

教师专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要学会规划自身的教师生涯,然后按照计划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努力。我深爱着教师这个职业,我会百倍的努力实现我的教育理想,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教师课程教学计划报告三

一、 指导思想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文化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 教材分析

包含“经典驿站”、“人物长廊”、“名胜游踪”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 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知情。

人物长廊 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名胜游踪 展现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了解山水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艺术乐园 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材基本表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文经典中的精华部分)、“人物剪影”(通过原点白描引出所要介绍的名人志士)、“诗话揽胜”(以古诗词的形式导入名胜概貌拉近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目标)、“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成长阶梯”(为学生提供一个总结评价、积累沉淀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

1、能将经典回放中的优秀国学篇目进行背诵。

2、能将与“经典回放”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主动的资料收集,并能进行分析,成为自己的另一份经历。

3、在日常生活中,将学到的优秀品质内化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将经典回放中的优秀国学篇目进行背诵。

难点:在日常生活中,将学到的优秀品质内化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做到学以致用。

五、教学措施

1、通过家长检查、同学互查、教师抽查来巩固学生 对国学经典的诵读。

2、充分开拓班级展示栏的宣传功能,把学生好的国学个人感悟作品进行张贴示范,带动更多的学生热爱国学。

3、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学”诵读活动。

六、教学进度

每两周学习一课时,做到不间断。

篇5

关键词:动画;动漫;实战;技能型人才;设计人才

动画方向是广东青年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数字媒体与制作专业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根据企业对动画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一个特色新兴专业。从学院动画专业首批招生开始,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一直在不断地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对广州市动漫、影视、游戏企业的深入调研,要使动画专业大学生适应企业实际需求,必须实战化教学, 建立实训工作室,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改革动画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1.培养知识结构方向

(1)高校需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软件操作,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艺性的基础知识,适应项目制作能力的基本需求,以便在实训工作室跟上相应的实训项目。

(2)高校需要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艺术专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崇尚自由,这就要求我们不光要注重培养毕业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还要求动画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职业素养。

2. 培养适应企业实际需求的方向

由于高职教育知识结构总体的不合理,动画专业毕业生普遍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艺术审美能力有限,用人单位要再经过相应的岗前培训或实习才能上岗,而且普遍反映发展后劲不强,转岗能力不足。

3. 培养个人就业能力方向

(1)动画毕业生在面试测试时,现场操作不熟练,速度慢,项目实战速成能力略显不强。这需高校要在实训工作室,加强模拟公司现场测试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对现场技术问题处理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高职教育人才的实战化特色。

(2)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解决学习问题能力不足,高校必须培养学生对动画专业前期、中期、后期各环节知识的主动学习和热爱,因为动画领域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会不断出现,要求学生不断去探索,要求教学上做到授人以渔。

(3)学生的创新能力、原创能力、审美能力欠缺。因此高职教育也应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开设相应的影片赏析课程,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4.专业课程设置应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1)专业设置应以美术、软件基础知识、项目实战能力为主要方向。专业设置时,应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就业为向导,根据动画制作的流程和企业项目的制作流程、岗位安排相应的课程。

(2)培养学生不止面向单一行业,单一岗位,可以“一专多能”,面向更宽广的行业和岗位,使学生能够具有在动画行业职业群中转岗的基础,如动画场景课程,学生既要学习动画场景知识,也要学习室内设计和室内装潢知识,还要学习室内游戏设计、道具设计知识,这样学生的就业面会随之拓宽,除了从事动画行业,还可以从事室内设计、游戏设计行业,掌握跨职业岗位的通用技术和知识,提高就业能力。

(3)对市场需求不大的软件和课程,进行调整改进,如三维软件XSI、Combustion,一般中小企业几乎没用,可以增加市场需求较大、一般学校没有开设的三维软件,如Cinema 4D、ZBrush、特效软件Nuke,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就业的竟争力。

(4)课程中重复性强的科目,需进行调整和充实,可以和专业及相关岗位紧密联系,如photoshop课,在平面专业上突出的是图像合成处理,在动漫方向上突出的是原画及贴图的绘制,因为这些课程的侧重点不同,交叉授课容易误导学生。

(5)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高校可以在专业采风的地点选择上有所涉及,如我院动画专业就组织学生去参观苏州园林、苏州博物馆和上海世博馆,苏州园林的布局结构对动画场景课程的学习就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园中的奇形怪石及景观对制作动画道具及地形都有很好的参考意义,而对苏州博物馆和上海世博馆的参观,也提高了学生对相关艺术作品的见识力、审美力和想象力。

5.动画专业师资与教学

学院动画专业无法完全按企业的模式发展,承接企业项目,给学生用来实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项目实战速成能力,学生短期内难以适应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开拓一条有学院特色的道路,即市场方向,根据市场的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外聘或招聘一线行业多年经验的高技能技术人员授课.比如三维动画课程,可以聘请动画或游戏公司的角色及场景模型师、动画绑定师、特效师等多年经验的技术人员授课。

就动画专业目前师资而言,要适应能解决学生就业的能力水平,高校需要大幅度增强师资力量,也可以鼓励或派送教师寒暑假去动画、游戏公司、相关培训机构进修或是学历深造。

职业教育实质是就业教育,需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能稳定就业应该是主要目标,为了这样的目标,在师资引进这块应以高技能、高学历为主,可以采用高学历人员应对教学评估。高技能老师作为保证学生就业的主力。

6.课程设计、教材、教案、课件、教学方法上的革新

课程设计可以模拟商业动画课题和相关动画设计大赛进行设计,课件案例尽量实战化,避免完全按书本案例进行授课,争取做到来源于书本却高于书本。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将原有的由老师讲授为主、一言堂的形式,反客为主,改为教师组织与协助、学生参与、师生共评、群言堂的形式,使教与学达到最好的互动效果,有条件可以录制下来制作成微课,做到真正的授之以渔,达到翻转课堂的目的。高校还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设计团队,老师协助,学生分工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项目完成后,学校可以开展一个项目成果分享总结,听取学生的反馈,反思其中的不足,进行经验总结,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善自身学习、工作习惯,增强工作责任感。

7.创新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企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首要环节就是看简历和作品,而许多高校为节省教学成本,让学生最后一学期就进入社会实习,毕业设计环节并没有严格按标准实施,结果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合格的毕业作品,学校应该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如实习前,校方先出设计题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创作小组,如二维原画、三维模型等小组,由有相应特长的教师指导,让学生带着毕业设计题目去找相应的企业实习或是进入学校实习基地,实习期满后回学校统一上交毕业设计,最终完成并在校展览,好的作品可以组织提交到国内外动画设计大赛组委会参赛,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有相应完整的毕业作品,提高学生就业率,又能起到宣传学生、学院的作用。

8.建立实训工作室,校企合作

篇6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舍弃;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2004年起,新课程改革逐步在全国推行开来。在这一纲要指导下,探索适应时展的教学观念和手段,受到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之下,也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态势。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指出了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和素质能力方面的重要性。笔者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探讨在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在观念和手段方面的转变。

中学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在新课标指导下,积极探索语文课堂的魅力,担负起语文教学的光荣使命。

一、教学观念的舍弃与创新

1. 舍弃填鸭式教学,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填鸭式教育一直存在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总是把过深的内容事无巨细全部讲述出来交到学生手里,同时还给设定了很多框框,局限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新课标中学语文教学倡导自助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就是要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1]总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当转变观念,舍弃填鸭式教学模式,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的观念的具体做法有:在教案设计上删繁就简,把课堂让给学生;在教师角色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单元《新闻两则》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模仿播音员播报新闻,然后再带领学生分析新闻内容和结构。

2.舍弃重视"工具性"轻视"人文性"的观念,力求二者的统一

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重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对于语文的"工具性"重视较多,上课主要采用教授法和训练法,这样就导致生动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学生自然不会感到上课的趣味性,也很难在情感态度方面有所深入。因此,新课标提出要重视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具体课堂教学中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反复诵读、电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实现。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可以放慢课堂节奏,声情并茂的诵读中让学生真切感受春天的气息;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海燕搏击风浪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注意的是重视人文性,并不是要舍弃"工具性"。"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只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忽视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课堂教学就会内容空洞,学生就会难以把握,语文素养就会"营养不良"。[2]因此要坚持二者的有机统一。

3.舍弃权威性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主要有权威性和民主性两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需要民主性的师生关系。在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个人的亲和力,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个学生。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

1.电教手段的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化教学手段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投影仪、视频影像、网络等将图片、声音、影像等融为一体,能够调动学生多个器官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关键在于信息技术辅助手段和语文教学本身的结合。[3]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时,可以辅助以园林的精美图片,让学生真切感受其中的魅力。在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时,可以播放电视剧版《水浒传》中的相关影视资料。电教手段的利用能够传达出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无形中加大了课堂的容量,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2.重视课堂环境的利用。除了展示性的教学设备外,真实的教学课堂空间也是可以直接利用的手段。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室空地分饰林黛玉、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不同角色排演话剧,加深对人物性格的认识。此外在教室空间中,如果可能的话,教师也可以利用黑板报等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

3.重视生活中教学手段的延伸。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之外,要引导学生在课下利用生活中的语文环境学习知识。例如媒体上新闻消息、建筑上的对联、电视中的广告标语等等。此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地参观学习。例如在练习作文的时候,可以到公园中真切观察动植物的形态。

当然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条件和学校环境的限制,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拓展也要因时因地而异。只有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手段,才能构建起高效的中学语文课堂。

伴着新课改的春风,中学语文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在舍弃与创新中开拓语文教学的新局面。但是这其中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认识不够,出现了盲目跟风、重形式轻本质的"浮夸"做法,全盘否定传统而一味追求新式教学,这是不可取的。一些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有益的传统教学方法,例如"训练"和"提问",还是应当保留,并以合适的形式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新课改纲要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行之有效,建立高效的中学语文课堂。本文中,笔者从教学观念和手段的舍弃与创新两个层面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转变做了简要探讨,并指出在转变中也应当有所坚持。诚然,语文教学活动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新课标下中学语文的改革之路依然很漫长,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志民:《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学周刊》,2012年,第7期,第57页。

篇7

【关键词】教学方法 ;学生主体性;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82-01

众所周知,学习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活动,而兴趣则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是发展思维的前提。对学生来说,兴趣的浓淡,心情的好坏,产生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欢乐愉快的气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人精神振奋,学习效果倍增。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习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一、学习兴趣的定义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的专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根本动力,它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中的运用。 1943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从个体心理结构的角度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通过对杰出人物的研究得出人类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主要观点是:人们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其行为的原因和动力,这五种需要的次序是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小。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

2.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所以,应从学生对学习态度着手,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一定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培养:一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悉力。二是教师要有民主平等的思想。三是教师要有良好的自制力。

2.3换位思考,保持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三、学生的学习方法

3.1全面分析,正确认识自己。

3.2结合实际,确定目标。

3.3长计划,短安排。

3.4突出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3.5计划要全面,还要与班级计划相配合。

3.6安排好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

3.7脑体结合,学习和其他活动应合理安排。

3.8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四、教师的教学方法

1.课前精心设计教案,趣味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法: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在学生产生兴奋之时导入课文。例如:教《出师表》前,简述“六出祁山”、“五丈原陨星”的故事。

2)、名句导入法:引用名人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的方法。例如:教《谈骨气》时,引用徐悲鸿的“人不可无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导入。从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导入《纪念白求恩》。

3)、影视导入法:利用影视、录像、影碟等放映精彩片断,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例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

4)、诗词导入法:讲授新课前,朗诵或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诗词歌曲等,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图示导入法:利用挂图、幻灯片、网上下载的图片等,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导入所学内容。如:故宫博物院图、人民大会堂图、苏州园林图、人物图等。

6)、游戏导入法:利用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休息中吸引到课堂中来,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

创设问题情境,还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及知识的内在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五、课外活动的重要性

在课外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一些饶有趣味的活动,也是增强学生兴趣,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1. 游戏法。 游戏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感召力,是学生特别喜爱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游戏,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新鲜感,而且能使学生在游戏中找到学习的乐趣,真正使语文成为“寓教于乐”的学习乐园.

2. 表演竞赛法。 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善模仿,好胜心强,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采用表演竞赛法,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扮演文中出现的不同角色。

3. 直观情景教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直观教具、录音机、投影仪和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形声并茂.

4. 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凡是符合学生兴趣的活动就容易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愉快地去从事这些活动.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努力求知,勤奋钻研,乐而不倦,专心致志地学习。它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是学生成才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培养和教育。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2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版。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3] 王松泉《语文教育研究》海南出版社 1994年。

篇8

一、培养自主学习者的价值立意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关于自主学习的思想,强调所学应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来获得。先秦时期的孟子认为,一个人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自己刻苦钻研,自求自得。只有积极主动学习,知识才能牢固掌握、丰富积累,在应用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所谓“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到了宋代,程颐对孟子的思想做了进一步阐述,认为自主学习才是善于学习的表现:“义有至精,理有至奥,能自得之,可谓善学矣。”大儒朱熹更是直白如话:“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他认为做学问主要靠自己主观努力,以积极的态度去掌握知识或寻求真理。到了近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提出的“不教之教”,目的也是培养儿童成为自主学习者。除了我国教育传统之外,西方教育界也同样指出自主学习的重要价值。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走自我发展的道路。”由此可以看出,一切的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的学习本质上都是自我学习。要成为终身学习者,首先就必须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尽管自主学习的理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当下教育中被动学习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依旧没有获得根本性提升。就个体而言,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的焦虑状态是缺乏自主学习素养的真实反映。而随着互联网时代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面对价值的多元化,信息的海量化,科技的自主创新化,更需要我们成为自主学习者,学会辨析、处理和驾驭信息。由此可见,无论是立足目前新形势下的学习样态,还是着眼于中华民族未来的持续发展,自主学习者的培养都有着当下与未来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学习者个人的能力提升与思维发展,而且从长远看,它也是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自主学习者的人格特征

区别于传统对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等的研究,“自主学习者”更多指向“人”的发展,指向自主学习者“人格”的培养,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的特点。我们认为,自主学习者具有以下五大人格特征。一是“价值认同”,具有国家认同、社会责任、主体思辨的品格和能力,能够充分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二是“成长心态”,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心理品质,遇到失败会更加努力,倾向于寻求挑战和机会;三是“高阶思维”,具有深度学习和认知的能力,不满足于知识的简单获得,能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创造;四是“自省品质”,对自己有充分的认知,具有规划、指导、控制和调节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五是“适应能力”,具有适应不同环境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促进持续有效的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在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我们认为,自主学习者是一群生命力勃发、具有强大学习意志的学习者,他们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不断通过自我塑造、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完成一种动态、积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形成对真理价值进行永恒追求的完整人格。自主学习者不仅具备近年来提倡的“终身学习”特性,更应当成为当下学校着力培养的主要类型,其对于个人成长、教育变革、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自主学习者的育人范式

“育人范式”回答的实际上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自主学习者培养是目的,育人范式是内容、途径和方式。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1.品格养成教育为自主学习者培根

品格养成是自主学习者培养的基础工程。所谓品格,是指人们在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品性与风格,因此品格养成教育要改变传统道德教育脱离生活、重在灌输、缺乏体验的弊端,对家校、师生、社会等各种关系要素进行整合,建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育人场域。我校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紧密联系现实生活,重视学生自我体验,强调学生实践参与,培养学生的“小当家”“小主人”和“小公民”意识。小当家教育,实现家庭自理。把家庭作为品格养成教育的重要场域。通过“理一屋、清一室、洁一家”等活动,自主开展物品整理、参与家务劳动等,培养学生生活自理的意识和能力,做好“小当家”。小主人教育,实现学校自治。把学校作为品格养成教育的主要场域。通过“一日校长”“一周班长”“‘六节’我来导”等活动,自主实施班务、校务管理,组织开展活动等,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做好“小主人”。小公民教育,实现社会自立。把社会作为品格养成教育的必要场域。通过“社区走访”“精彩百团”等活动,自主遵守公民道德,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做好“小公民”。

2.课堂范型建构为自主学习者启智

课堂教学是自主学习者培养的主体工程。要改变课堂教学知识零散、被动接受、思维浅层、缺少合作等弊端,建构问题导向、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范型。大问题驱动。将学习内容进行情境化、问题化改造,提高问题的思维容量。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核心性的好问题。通过设置总揽类问题、综合类问题、专题类问题和自驱类问题,激发学生学习需要,拓展探究时间空间,驱动学生积极思考。自组织学习。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学习过程,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教会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在常规学习之余自主组织学习内容,更全面地拓展学习任务。当学习遇到困难时自主调节学习策略,更有效地推进学习任务。根据学习目标与自身特点自主管理学习时间,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高互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对话,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己学习。课堂是一种交往,师生双方在平等、互信、支持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碰撞、融合、交换,从而产生新的价值追求。这样一种开放式学习情境,形成了马丁·布伯所说的“包含”状态,意味着关系中的双方进入到彼此的本质之中,从而建构出富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乐于分享、敢于表达的习惯,促进学生深度合作,让课堂产生思维的“交响”。

3.项目课程实施为自主学习者奠基

项目课程是自主学习者培养的重要工程。要改变传统分科课程的割裂化、知识化等弊端,聚焦核心素养,融通学科边界,发展高阶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主题选择。项目课程的主题是现实生活和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复杂的、多学科知识交叉的问题,值得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和有能力探究的问题。可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内的资源优势,从当地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自然风景、发展现实中寻找探究主题。比如我校毗邻中国历史古街——苏州平江路,学校便以平江路的名人、名居、交通、文创等作为主题进行研究。目标定位。要防止片面理解项目化学习“活动性”“生活性”和“跨学科”的倾向。项目化学习的主体是学科,但不是学科的简单拼盘,而在于融合。因此,要注重项目主题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连接与融通,制定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比如苏州园林中的文化之养、文学之意、数学之美、科学之理、艺术之韵。过程组织。区别于课堂学习,项目化学习的场域是开放的,学习方式具有挑战性、探究性、实践性特点。要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开展实地考察、调查走访、资料搜集、课题研究、实践创造等。研究的内容、方案的制订、参与的过程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评价实施。项目化学习的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为主,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真实表现,比如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是否善于与人合作,是否能提出观点、找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考查学生学习成果的呈现,比如作品制作、研究报告、成果展示、节目展演等。

4.学习环境建设为自主学习者护航

篇9

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不仅能够陶冶特殊教育学校师生员工的情操,培养特殊需要儿童健康向上的人格,并且规范特殊教育学校师生的日常行为,给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的内涵包括了三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主要指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的外观物质状态的特殊教育学校文化;二是制度文化,主要指特殊教育学校的组织结构及规章制度;三是精神文化,主要指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是特殊教育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一)物质文化。特殊教育学校物质文化是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的物化形态,是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的“硬件”,是特殊教育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特殊教育学校物质文化主要通过特殊教育学校标志、环境以及建筑设施等物质表现形式来体现的。首先,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特殊教育学校标志就能很好彰显该校的教育目标和特色,这些标志大到特殊教育学校的校训石、小至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徽。如湖北远安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门口就有一块体现该校物质文化的景观石,上面刻有“团结、和谐、自信、进取”八个大字。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环境是特殊教育学校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外部环境和特殊教育学校内部环境。舒适优雅、清新自然的特殊教育学校外部环境能安定情绪、陶冶情操。如一般盲校都具有色彩鲜明、绿化环保、无障碍设施的外部环境,盲校的内部环境则富有个性、优美和谐,启迪思想、净化育人。且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的楼道上随处可见张海迪、邰丽华等知名残疾人的画像和事迹,以此来激励学生自强自立。最后,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施主要包括特殊教育学校的人文景观、教学设施等。一般的特殊教育学校都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如湖北省武汉第二聋校的主题雕塑区、苏州园林风格的休闲园区都是该校标志性的人文景观;在教学设施方面,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大都配建了多媒体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语训室、感统训练室等现代化功能室。

(二)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规范层,是师生在交往过程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是学校在法令、行政、道德层面上建立起来的,与学校价值观念、管理观念相适应的学校规章制度、管理规定、公约守则等。一般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制度主要有特殊学校各部门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等。如湖北省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其实际情况针对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分别制定了《教学工作检查制度》、《教案评估标准与奖惩办法》、《特殊教育学校教研活动制度》和《文明班级评比方案》等。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制度都是为了规范特殊教育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使得特殊教育学校各种活动都能有效进行,从而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效率。但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则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的制度文化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硬”制度层面,更多的制度文化表现在特殊教育学校软环境的制度上。学校软环境是在学校中客观存在的且无形的,它由人为因素(主要是教师)把握并以不可量化的方式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如湖北省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坚持“三情”管理制度,即“有情的管理者”———人格管理;无情的管理制度———依法治校;绝情的管理行为———执法必严;通过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督有效”的学校管理制度来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责任感来创建学校的软环境。

(三)精神文化。在任何一所学校的文化体系中,物质文化体现的是学校的风貌体系,处于文化体系的表层;制度文化体现的是规范体系,处于文化体系的中层;它们都受到学校的价值观体系的引领,或者说是受到深层的学校精神文化的引领与协调。特殊教育学校精神文化是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特殊教育学校精神文化的实践形态又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学校校风、教风、学风上。校风是指一个学校的思维方式、治学态度等,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特殊教育学校的校训能直接体现特殊教育学校校风。如湖北省武汉盲校的校训是“致和尚善奋发有为”,该校训很好地表达了学校的精神文化,提倡人和事顺、上善若水、奋发向上、有为每天。教风是学校中的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形成的,并表现出共同的、稳定的特点和行为倾向,是教师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方式的综合表现。如湖北省武汉盲校对学校老师在教学实践方面的教风进行总结,表现为一补,即开发潜能、缺陷补偿;二分,即分层分类、因材施教;三度,即注意广度、把握深度、提高效度;四动,即动手摸、动口说、动脑想、动笔做;五学,即预学、展学、论学、助学、获学。学风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和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典型的思想和行为倾向,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学习形式和态度文化价值观念的综合表现。特殊教育学校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较大,其学风与普通学校的学风会有明显的差异。在普通学校里,优良的学风更多注重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能力全面发展,而特殊教育学校大都首先注重的是构建特殊需要儿童自信、自强、自立的学风,通过组织大量活动游戏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自强的优良品格,其次要注重形成学生自觉和主动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学风。

二、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困境

随着国家对特殊需要儿童受教育情况的日益重视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已经建立了特殊教育学校,但因经济文化等原因导致的地区差异,使各省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情况参差不齐,而每个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的建设也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境。在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上,是应坚持本土内生还是选择异地移植;是继续一元观念还是吸取多元观念;是继承传统还是开拓创新。这些都是在建设特殊教育学校文化时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本土内生与异地移植。一个特殊教育学校的文化要素和特性在这个特殊教育学校创立之初就开始具备了,并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改革而不断丰富。我国许多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都带有浓厚的本土气息,而这些本土学校文化的建设与我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是息息相关的。如江浙一带的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了刺绣这一极具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课程,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陶冶学生的审美修养,同时能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为学生能学得一技之长就业奠定基础。又如我国新疆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双语型的教学(民族语与普通话)、学校师生的民族服装、学校的建筑设计和环境等都体现了其民族特色和本土地域特色。这些本土内生的学校文化有的是其建校以来就一直存在并延续下去的,也有的是随着特殊教育学校的转型与变革而不断创生的。然而随着文化的传播,西方的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课程、特殊教育教学方法等开始传入我国,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在坚持本土特色的同时也汲取外国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教学方法,而这些异地移植的文化也给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在学习西方的特殊教育实践时,建立了一系列体现特殊教育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教学环境与设施如心理咨询室、音乐治疗室、沙盘室、儿童行为观察训练室、感觉统合实验室、游戏治疗室、蒙台梭利教学实训室、幼儿游戏情景教学实训室等。这些异地移植的特殊教育功能室与一般的教育学校设施有机结合,使特殊教育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特殊需要儿童的需求,体现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特色。此外一些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也体现于异地移植的特殊教育课程中,如感觉统合训练课、律动课、定向行走课、沟通交流训练课、生活自理训练课、社会适应课等等。这些异地移植的课程和学校普通课程的结合反映了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目的———促进每一个特殊需要学生获得整体与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但这些异地移植的文化是否都能自然的融入中国并给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带来正效益,这在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中是有待探究的。

(二)一元观念与多元观念。无论在普通教育领域还是在特殊教育领域,长期以来的学历主义的一元价值观念都在起主导作用。一方面这种一元价值观念给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带来积极的影响,特殊需要儿童上学的意识逐渐增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入学比率明显提高,并且越来越多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文化建设带来正能量;另一方面,这种一元的价值观念对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存在一定弊端。一些特殊教育学校文化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应试为重,而不是以人为本。这种一元的学历主义观念打击了特殊需要儿童积极发展的自信心,束缚了特殊需要儿童的思想,更窄化了衡量人才的标准,使许多特殊需要儿童的个性都不到展现和发展。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传入,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开始改变一元的观念,走向多元化的学校文化建设,多元观念使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更具有理解、包容、平等的特点,首先,知识层面的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开展多种教育选择,尊重不同个体的个性差异,让特殊需要儿童有多样化的选择。受教育者的多样化选择,体现了人性化的教育取向,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从而极大地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教育的师生互动和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其次,价值观念层面的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特殊教育学校要营造积极乐观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如自信的做人、自立的生活、自强的学习。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有这样一句名言:“所有胜利之中,战胜自己是首要,也是最伟大的胜利。”让特殊需要儿童学会接纳自己包容他人,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艺术层面的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每年都会选派学校优秀的艺术人才参加教育部、中残联、省残联等举办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大赛,如“身残志更坚,巧手绘明天”的全国美术大赛。同时特殊教育学校也很注重艺术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艺术专业人才的引进,自主编写艺术教育的校本教程。

(三)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学校文化建设是指自主地、理性地对已有学校文化的总结概括、分析反思,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新目标引入新的文化要素对已有学校文化进行改造和重组,以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创建学校的新文化。可见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在传承旧的学校文化的同时创造出新的学校文化。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中提出到2016年,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截止2013年底我国已经有特殊教育学校1933所,比上年增加80所,每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都离不开其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且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恰恰是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中,能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学校文化本身也应体现指向未来和超越的本质。如我国建立最早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瞽叟通文馆,是由苏格兰人穆•威廉创建,创建于1874年,现为北京市盲人学校,距今已有139年的办学历史。北京市盲人学校现在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是紧密相连的。又如一所由中国人建立的最早的特殊教育学校———南通市盲哑学校,由张骞在1916年创建。当时张骞办学的宗旨是“本校以造就盲哑具有普通之学问、实业之技能及日用操作之知识,俾能自立谋生为宗旨”,此办学宗旨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国情背景是密不可分。而现今的南通市聋哑学校、盲童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办学历史较短、在学校文化传统方面积淀还不够深厚的特殊教育学校来说,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则更倾向于积极勇敢地开拓创新。在这些特殊教育学校中,学校的师生员工可以在规划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和变革过程中,能更好的审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定位,将新的特殊教育理念、文化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变革实践中不断产生的创举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新意且符合特殊教育学校实际的学校文化。如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提出了新颖丰富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教育服务、教育经营和教育科研创新等四大理念,而不再是过去传统单一的办学理念;并致力于在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医疗康复、特殊教育与信息技术、特殊教育学校特奥运动等方面来凸显该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的特色创新。然而文化创新与文化传统并不矛盾,创新也与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先生曾说“:新的阶级和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传承,于旧文化也仍然有所择取。”因此,继承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创新,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的建设应在传统上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三、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

为了解决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特殊教育学校应该注重校长办学理念的科学,彰显学校文化的全纳理念;创建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态文化,构建特殊学校师生的学习共同体;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合作文化,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注重校长办学理念的科学,彰显学校文化的全纳理念。办学理念是全体学校成员对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教育观念或哲学观念,它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它包括“学校是什么”,“学校具有什么使命”“,发挥什么作用”等这样一些对学校基本问题的价值判断和识别。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办学理念则是对理想特殊学校模式的系统构想,是特殊学校发展的的精神动力,更是特殊学校的一面旗帜。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每一位校长科学的办学理念都是对办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如广东省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始终坚持“以生为本,育残成才”的办学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教育、康复、就业训练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和以残疾学生发展为本,以道德、文化、科学教育为中心,以身体、心理康复为基础的教育发展途径,强化就业训练,培养学生“自尊自强、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立志成才”的品质,努力为残疾学生将来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打好基础。校长科学的办学理念使得该校被誉为中国特殊教育的一面旗帜,成为了展示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和事业的窗口。随着全纳教育理念的深入,我国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招收的学生截止2013年底已经有3.50万人,在校生19.08万人,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3.12%和51.84%,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更明确目标,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由此可见随班就读和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趋势日渐明朗,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办学理念也应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更新,办学理念应该彰显全纳教育的理念,构建特殊学校的融合文化,加强特殊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促进特殊学生与主流社会的融合,提升主流社会对特殊学生的全纳与包容,从而加大随班就读和全纳教育在中国的开展。全纳教育理念强调学校、家庭、社会的融合,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应该通过融合培植互相关怀的学校文化,如四川成都青羊区的一所融九年制培智教育和六年制普通小学教育于一体的“特普共校”———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该校现由24个义务教育小学普通教学班和12个有特殊需要的培智班组成,普通班每班也有一到两名经过测试可以随班就读的特殊需要的学生,该校校长坚持在“和谐博爱”的核心理念引领下实施“质量立校、习惯育人,实施爱的教育”,通过实施个别化教育,为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三结合。

(二)创建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态文化,构建特殊学校师生的学习共同体。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它代表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演进的潮流,它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首先,是人的价值观的革命,即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其次,是世界观的革命,即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用关于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生态世界观代替机械论、元素论;另外,它还会引发人类思维方式的革命,整体的生态学思维如莱昂波尔德等提倡的“像一座山那样的思考”将代替机械论的分析思维。这一转变已经在各个领域中表现出来,它是全方位的、深刻的人类文化革命和创新。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也因此发生了变革和创新,将生态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生态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特殊学校校园,生成特殊学校和谐教育。然而和谐教育的生成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博耶尔看来,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体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共同体的生成一方面是创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即它的每一个成员都对自己的学习、其他成员的学习和整个共同体的学习承担责任;另一方面为了使学习共同体高效地进行,需要组织教师共同体,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为目的的同事合作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