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贸易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4:4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品贸易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九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形势,各方面的预计是总趋势仍是增长状态。其中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可达3%左右,发展中国家年增长率将在4%以上。有关资料表明,世界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世界纺织品贸易扩大1.5个百分点。这就是说九十年代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中国纺织品出口面对的是相对景气的市场,其容量每年至少扩大3%左右。但问题是,国际市场容量扩大,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按照原有市场比例去填补新增部分,能否继续扩大纺织品出口将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竞争实力。那么近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又具有哪些特点呢?笔者归纳为5点:
1.1深加工出口比重不断增加,出口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高附加值方向转化。
表1的有关数据资料表明,1992年一1993年中服装出口的增长率高于纺织品的增长率,1994年服装出口增长幅度虽略低于纺织品的出口增长幅度,但其出口仍占总出口额的66.7%。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原料价格急剧上涨,工资优势削弱、纺织初级产品的比较效益下降所致。
另据日本化学纤维协会称,1994年日本从中国进口服装增长30%,高达81亿美元。毫无疑问,服装出口占整个纤维制品出口的比例日益增长,是产品的附加值增高、加工深度延长的表现。但是从出口的服装来看,我国服装价格依然较低,仍是一种数量型、资源型的深加工,是凭借服装出口数量的大量增加而使出口额增加,而不是通过单件服装的价格提高。
1.2出口产品的原料结构仍以天然纤维产品为主
从出口的纱线来看,1994年共出口28.05万吨,其中棉纱线出口达19.49万吨,占69.5%;亚麻与竺麻纱出口6.14万吨,占21‘9%;合成短纤与棉混纺纱线出口2.42万吨,仅占8.6%。而出口织物中,棉织物的出口约占总出口的一半以上。
我国是世界上几大产棉国之一,并且盛产丝、麻等天然纺织纤维。由于我国在化纤生产方面还处于落后地位,因此出口产品的原料结构以天然纤维为主这一局面可能还要维持相当的一段时期。
1.3直接出口的比重没有太大增加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纤维制品出口的国家(地区)中日本一直占据第二位,香港是第一位。1994年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中对日出口额为73.82亿美元,占20.8%;对香港出口额为124.51亿美元,占35.0%。中国产品通过香港间接进人其他国家的比重相当大。九七年中国后,可以预见我国对其他国家的纺织品直接出口会增大。
1.4以量取胜的根本格局没有变化
以梭织服装为例,梭织服装94年出口金额142.68亿美元,比93年增长30.2%,出口量比93年增加15.1%,而单位产品价格仅增长13.1%。这表明我国出口的纺织产品质量、档次和技术含量都有一定的提高,但以量取胜的根本格局仍没有较大变化。中国现正对纺织业的不合理结构进行调整,希望改变以量取胜,产品竞争靠低价的形势。如果这种格局能得以改变,将大大加强中国纺织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为重振纺织工业奠定基础。
1.5原料紧缺限制了中国纺织产品的出口
近年由于棉、麻、丝等原料的供不应求导致纺织业需用的原料价格上涨,单位数量出口价格下降,这给企业的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很多纺织企业被迫停产待料,从而使纺织产品出口受到很大影响。1995年原棉价格开始有所回落,这种紧张状况才稍稍得以缓解。中国对日本纺织产品的出口同样具有以上特点,并且在近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
2日本纺织现状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来看,各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其纺织业也大都经历了幼稚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过程。日本纺织业也不例外,其纺织业已进人衰退期,可谓夕阳产业,无论怎样予以保护,它的消亡只是个时间问题,而中国的纺织业则正处于兴盛时期,两国若能在这一领域加强合作,那么在经济上的互补优势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挥。目前,纺织产业在日本产业中的比率正在逐渐缩小,其现有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小,生产周期短,快速交货等特点,生产产品多属于高档纺织品。
日本是一个经济增长率及个人消费支出大的国家。根据经济学上的观点:当一国的人均收入增高后,个人用于食物方面的消费所占的比重会大大降低,而用于衣着、娱乐的费用则会增加。日本自经济飞速增长以来,其国民的人均纤维消费量在逐年上涨,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可见,日本市场对纺织产品的需求量还是相当大的,其对纺织品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1)成衣需求量大,且追求高档名牌服装;(2)时装周期逐步缩短,款式更新速度快;(3)由于总体购买力的上升,对价格便宜的中、低档货需求也将上升,物美价廉的商品仍表现出较强的吸引力;(4)日本对进口成衣没有限额限制,吸引了众多制衣厂商进军其市场,以实现货源地多元化的目标;(5)日本制衣业取代进口的能力不强,大量原料型产品仍需进口。另外,日本商家获信息快且准确。
3、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对日纺织品出口额将困难重重。
1993年日本纺织产品进口2万亿日元的总额中,中国的比重高达42%,金额为8470亿日元。日本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国家,历来国内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浓厚,中国纺织产品对日出口的激增长,使日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鉴于此,日本通产省1994年12月5日生效一份《关于制定纺织品保障措施的手续问题》的提案,规定了动用MFA保障条款保护日本纺织业的具体操作手续,首当其冲的对象就是中国。如果日本只对中国设限,那么其他国家就会利用此机会抢占日本市场。因此,中国对日纺织品出口情况不容乐观。
日本现正实行货源地多元化的政策,使其对某一国的进口都不至于完全占领该国的市场,而近几年中国纺织品已占日进口纺织品数的一半左右。加之,日本市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关税贸易障碍,如:高标准测试要求;分销渠道复杂及一些强大的工业联盟等等,这一切都使中国对日出口纺织的难度加大了。当日本的人均纤维消费水平达到饱和之后,其国民的消费就会转向其它领域,到那时中国要再想提高对日出口量将会更加艰难。
从以上几方面的情况分析看,近期中国对日纺织品出口不利因素多于有利因素,但是通过双方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新领域,两国贸易前景仍是美好的。那么近期中日纺织品贸易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1)中国对日纺织品出口总额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甚至可能会有所减少;(2)中国对日出口成衣比重会逐年增加,纺织品生产原料仍然以天然纤维为主;(3)日本在1997年以前,将保持我国纺织品出口主销市场的第二位,1997年中国后,可望成为我国最大的纺织产品出口国家;(4)中国纺织品在日本市场所占份额比前两年有可能减少;(5)中国从日本进口的纺织品化纤原料将进一步增加。
随着南亚和东盟各国纺织业的兴起,中国纺织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建议应采取以下对策:(l)中国纺织工业出口企业应该加强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免一国设限,就造成严重影响;(2)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朝高附加值、深加工的服装业进军;(3)切实落实外贸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日本可能提出的关于限制纺织品进口的双边磋商,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4)九十年代,按照国际纺织品出口发展规律,我国纺织品出口已进人成熟期,而且现阶段纺织工业作为出口支柱产业为国家积累外汇资金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因此,国家还应大力扶持纺织工业,促进出口。
参考文献
1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纺织品市场基本走势及对策,纺织经济研究1994.(10):19
2方兴.纺织工业出口外向型战略的伟大成果.中国纺织经济.1995.(3):6一7
3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仕.1994:632一636
篇2
关键词:纺织环境竞争力配额国际贸易
根据WTO《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的规定,从2005年1月1日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取消配额限制,纺织服装产品可以自由进入任何国家或地区。这个被业界称为“后配额时代”的来临,让许多人士兴奋不已,认为这一重大“利好”将极大促进我国纺织出口贸易的发展。然而,情况真有那么乐观吗?
环境竞争力将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多年来,国际纺织服装贸易受限于配额制度,增长幅度缓慢,尽管具有比较优势,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市场空间也长期被严重挤压。“后配额时代”的来临,短期内可能对纺织服装出口有利,但中长期未必效果明显,因为影响纺织贸易增长的因素并不只限于配额制度。WTO经济研究部不久前就了关于纺织服装业取消配额后的研究报告,预测表明:在配额取消后,即使在美欧两个巨大市场,中国纺织品的份额平均只能增加13.5%;同时,由于国内贸易秩序欠佳及恶性竞争,市场份额的扩大并未带来效益的增加,如纺织出口大省江苏2003年对美出口激增125%而平均价格却下降了41%。另一方面,出于对中国纺织服装业巨大产能、具有明显价格优势的恐惧,一些世贸组织成员曾试图延长配额期限,尽管该图谋基本无法实现,但这些成员今后肯定会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技术壁垒或区域自由贸易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进行阻挠。出于环境保护和市场保护的需要,配额取消后,西方发达国家将对进入本国、本地市场的纺织品实施严格的环保认证及有害物质检验认证制度。
可见,“后配额时代”的来临,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提出了新的挑战。从长远来看,只有更加注重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质量、对环境保护较为有利的“绿色纺织品”,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单纯具备价格竞争力而没有绿色通行证并不能铸就纺织贸易的辉煌,唯有提升纺织环境竞争力才能有效获取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环境竞争力对“后配额时代”纺织贸易的冲击
随着环境竞争力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环境因素对外贸进出口的影响也日益加强,进入“后配额时代”的纺织贸易将带有明显的“绿色”印记,拥有价格和质量优势而缺乏环境竞争力的我国纺织贸易将面临极大挑战。
纺织环境竞争力缺失的现状堪忧,现实的“利空”冲淡了“后配额”时期的“利好”。纵观影响纺织环境竞争力的诸要素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纺织环境竞争力现状令人堪忧:纺织产品本身离生态标准相距甚远,产品从原料采购、生产、销售、消费使用直至废弃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即产品的生命周期还很难完全达到绿色环保要求。
纺织行业创新机制缺乏,加上对环境竞争力认识薄弱,导致纺织贸易原有的价格竞争力被不断削弱、甚至优势不再。近年来,理论界关于“入世”及2005年取消纺织品配额后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相关产业政策调整等的研究较多,但涉及纺织贸易与环境竞争力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却少之甚少。面对席卷而来的绿色浪潮,纺织业界缺乏足够的敏锐性,对于生态纺织的概念、纺织生态标准等尚处于被挤压和被动接受的状态,纺织行业环境创新机制创立明显滞后。环境竞争力的缺乏,最终在国际市场上弱化了价格竞争力,使纺织贸易原有的竞争优势被不断削弱、甚至优势不再。
西方挥舞环境竞争力利刃构筑“绿色壁垒”,不仅使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自囿壁垒”和“它设壁垒”,原有的价格优势也会成为西方实施“反倾销”的借口。一直以来,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明显的价格优势,然而面对愈来愈多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纺织品贸易正在慢慢地丧失原有的比较优势,而且由于环境竞争力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使原有的价格竞争力与非价格竞争力成为欧美发达国家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出口的借口及包袱。
纺织经济外部性效应突出,环境成本高企,使经济效益与环境竞争力形成“减耗循环”。由于行业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纺织企业提升环境竞争力还缺乏最基本的技术保障。《OEKO纺织品标准100》对纺织成品布或服装中苯乙烯的含量要求不超过5PPB,而我国企业受技术条件限制甚至还难于检测和控制PPB级的物质。同时,由于设备陈旧、环保及工艺技术落后、措施不得力,纺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外部效应愈发突出,这样,不仅纺织行业环境竞争力水平得不到提高,还将导致外部社会成本的上升,形成环境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互相减耗的恶性循环。
绿色开发能力不足,绿色营销渠道不畅,环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不能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当前我国研发和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环保纺织品的能力不足,政府和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绿色纺织品生产、销售、消费者偏好等市场信息网络,绿色营销活动严重滞后。
纺织企业“绿色管理”不得要领,环境认证意识淡薄,加上我国现有环保法规及标准欠完善、不匹配,制约了纺织环境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促进“无配额”纺织贸易的对策建议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企业既要继续增强价格竞争力,更要注重提升环境竞争力。
充分认识到提高纺织环境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和完善我国纺织环境标志制度。首先应参照OEKO-TEXSTANDARD100等欧美标准,加紧制定出与纺织行业配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应主动与那些实施了环境标志而又对产品环境问题特别重视的国家或地区建立联系,吸收并借鉴其先进经验,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纺织标准体系进行改进与完善,力求与国际标准靠拢并接轨,实现双边或多边环境标志的相互认可,力促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走向世界。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有保有压”的战术安排为纺织企业提升环境竞争力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应鼓励和引导纺织企业实现由传统型向环保型的转制,给予环保纺织类企业一定的出口倾斜政策;通过发放一定额度的环保补贴,降低环保纺织品的单位成本;可在纺织行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绿色激励基金,提供减税减负、低息贷款等财政货币优惠政策;政府可以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市场开发等方面,支持环保型纺织企业的污染整治、生产线的改造以及环保纺织品的开发、研制等工作。
加强并完善纺织行业协会和环境组织的监管、服务职能,可在协会中建立纺织行业环保信息中心,关注《多边环境协定》(MEAS)的最新进展,及时研究环保标准的国际动态,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为纺织企业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尝试建立“环境成本内在化”制度安排,将纺织行业单纯为环保的“末端控制”转变成为提升行业整体环境竞争力的“过程管理”。有效降解“外部性效应”是提升纺织环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有必要界定环境资产的所有权,对环境资产进行合理定价,坚持“排污者付费原则”,以成本压力推动纺织环境竞争力的提升。
纺织企业自身应该树立环保观念,积极研发绿色纺织品和生态服装,实施以出口为导向的“绿色纺织”发展战略。纺织企业应在生产技术、生产管理、经营理念等方面向“绿色”靠拢,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包装、运输、销售及回收处理等各环节注意环境问题,将环境因素视作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制高点;推广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及相关认证工作,将“先污染后处理”的模式转变为“零污染生产”模式;实施“绿色营销”,结合价格竞争力,将纺织行业比较优势转变成综合优势,为企业赢得长远发展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篇3
伴随着2005年后配额时代的到来, 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利润空间变得狭小。作为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的中国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发达国家日益成熟的技术保护、完备有序的政府管理,繁杂严格的标准认证,严重影响了我国纺织品的对外出口,打破了我国纺织品长期以来用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的局面。要想改变这种趋势,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纺织企业的共同努力。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纺织业在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纺织出口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及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从而提出了几点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
关键词: 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业、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appearance of post-quota era, the competition of international textile market becomes more fierce, and less profit margin existing. As a country with large textile exportation, developed country’s maturing technical protection, complete and ordered government management, numerous and diverse standard and strict authentication, has an serious affect on our country’s textile exportation and broke the situation that we take advantage of price strategy. If to change this trend, the government,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the exporters should fight together. This article st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the features of TB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ternational textile trade. Meanwhile,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s toward TBT in the textile trade.
KEYWORDS: TBT, textile, solution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
第二节 主要思路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
一、本文主要思路 2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
第二章 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及贸易特点 3
第一节 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一、中国的纺织工业硕果累累 3
二、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4
第二节 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及竞争格局 5
一、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 5
二、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竞争格局 6
第三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8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概念 8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8
第四章 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 11
第一节 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基本状况 11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12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12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13
第五章 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5
第一节 我国政府部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15
第二节 我国企业和商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16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关税壁垒以及许可证、配额等传统非关税壁垒的门槛逐步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商品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在世界市场上,我国出口的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出口产品面临形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行业是我国的出口创汇大户,虽然2009年取消纺织品贸易配额,但更多“绿色贸易壁垒”却滋生开来。据世界银行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约78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在2009年全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中,涉及到纺织和皮革技术类通报24条,涉及服装工业类通报7条。可以说,纺服行业2009年的技术性贸易环境,在经历上半年的“寂静”后,下半年的通报数量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同时2009年也出现了多次补遗细则、向家用品延伸、共同体的联动效应和消费安全登记等种种新形势。2009年下半年涉及纺织行业通报条数与上半年相比增长38.462%,具体到纺织类通报条数下半年与上半年持平,而服装类通报却增长500%。这主要是上半年服装方面的通报相对沉静,仅以色列的一条关于缝纫机的通报,而下半年我国、韩国、肯尼亚在服装相关领域都纷纷发出了TBT通报。
与前几年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同,此次矛头直指中国。据海关统计显示,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仍有23783.72亿美元,同比增长20.9%。其中纺织服装业进出口2037.5亿美元,增长7.3%,出口1852.2亿美元,增长8.2%。但是从出口地区来看,除了对欧盟出口仍然有一定增长,对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纺织品出口均未出现增长,对香港地区的出口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究其原因,除了金融危机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广泛使用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仅2008年,我国共收到TBT通报1470条,同比增长了21.59%,其中涉及纺织和皮革技术类39条、服装工业类14条,分别增长了30%和7.69%,反映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压力逐步加大。
要真正实现我国纺织品出口持续有效的增长,关键在于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尤其是当前流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由于技术复杂、隐蔽性强、扩散效应大、影响面广,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深入分析我国对外贸易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和主要特点,对我国纺织业和技术竞争力的影响,并研究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对我国纺织出口贸易和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深入研究,能够促使我国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则体系,掌握国外运用国际公共规则设置贸易壁垒的技巧,避免出口产品在国外无端碰壁,遭受歧视性待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进出口贸易损失,提高我国纺织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节 主要思路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本文主要思路
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特点和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和WTO规则,探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纺织品企业在出口方面遇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已经从针对产品本身的性能、质量标准发展到产品生产、包装、运输 的全过程,有的是普遍性的,有些是专门针对中国特定产品设计的。同时,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相对较低;许多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和影响认识不足;我国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体系不完整,没有建立统一的部门协调机制;行业组织发挥的作用很小。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纺织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使得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主要拟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表现形式,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何在,对我国纺织品企业的影响有哪些,国外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第二,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采取合理的贸易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第三,如何从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三大层面提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策与建议,如何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与快速反应机制,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二章 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及贸易特点
第一节 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的纺织工业硕果累累
(一)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生产大国
纺织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棉纱、棉布、呢绒、丝织品、化纤、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服装出口也是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国已成为全球纺织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地区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前三季度纺织工业实现增加值19461.64亿元,同比增长22.99%;就业人数2362万人,同比增加2.51%;完成出口1117.33亿美元,同比增长19.46%,贸易顺差达992.55亿美元,实现利润总额710.75亿元,同比增长37.79%(表2—1)。
表2—1 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纺织工业主要几项指标
2007年前三季度 同比增
纺织工业增加值(亿元) 19461.64 +22.99%
纺织工业利润(亿元) 710.75 +37.79%
纺织工业就业人数(万人) 2362 +2.51%
纺织工业出口金额(亿美元) 1117.33 +19.46%
纺织工业贸易顺差(亿美元) 992.55 +20.64%
注 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的有关数据整理得出
(二)产业特点
1.产业门类完整,产品种类丰富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纺织业已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化纤、棉纺织印染、毛纺织、麻纺织、丝绸、针织、服装、非织造、纺织机械等行业共同发展,产品种类十分丰富。在纤维原料方面,国内纤维原料资源充足,有棉花、羊毛、羊绒、蚕丝、苎麻、亚麻、大麻等各种天然纤维,其中棉花、羊绒、蚕丝、苎麻等产量世界第一;化学纤维生产发展迅速,粘纤、涤纶、锦纶、腈纶、维纶、丙纶和氨纶等化纤品种齐全。
2.产业布局集群化发展
中国沿海各省市已经形成了极有活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仅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这五省一市就集中了大约占全国四分之三的纺织企业。
3.产业竞争优势明显
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已超过全球生产总量的1/3,主要纺织品产量和纱布、服装、化纤都名列前茅,中国已形成了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具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由日本、韩国和香港向中国内地转移的纺织工业尤其是服装工业,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先进的技术,完善的销售渠道,创新的设计理念和熟练的技巧等都被完整地带入了中国,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本土的纺织业。有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和技术融入,中国纺织业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二、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而且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首要产业,对我国积累资金、解决就业的贡献非常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是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的7.66%;利税总额占全国加工业的财政收入的4.86%;服装出口额为1756亿美元,占全国加工业出口额的14.47%;职工平均人数为1101万人,占全国加工业职工人数的13.99%。
首先,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领域。据测算,中国纺织品出口每增长1亿美元,可增加7300人就业 。可见,纺织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劳动力资源是中国纺织业长期比较优势的基础,同时也说明扩大就业是发展纺织业的强大动力。
其次,纺织业是我国出口创汇大户,一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保持贸易平衡作用非常明显,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1999年我国纺织品服装业顺差额第一次是全国贸易顺差的1倍,2004年达到全国贸易顺差的2.5倍(图2—2)。
进出口总额(亿元)
图2—2 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
注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ccct.org.cn)
此外,纺织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带动效应,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纺织业向其他行业,如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各个产业部门所提供的大量新材料和新产品,有力地支持了这些行业的发展。纺织品出口的大量贸易顺差,对实现工业化的内在需求和GDP的增长功不可没。随着近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纺织服装业重新焕发活力,为国内经济和出口贸易的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现代纺织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市场的纺织品和服装,而是凭借高科技手段研发出来的独具特色、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纺织服装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更加重要。
第二节 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及竞争格局
一、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
1.纺织品出口贸易规模上的新突破
我国加入WTO后,纺织品出口从2001年的534.4亿美元猛增到2006年约1651.4 亿美元。五年中,出口增长了近3倍。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签署,为我国纺织品出口提供了稳定的贸易环境,确保了我国纺织品出口持续有序的发展。以2006年为例,纺织品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出口价格提高,出口效益得以提升,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6 年前9个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24.2%,对美纺织服装出口价格增长42%,对欧盟服装出口价格也增长了17%。尽管2006 年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在贸易摩擦频多、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在出口整体规模和 效益上仍取得较大发展。
2.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地区结构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由于中国纺织品服装在这些市场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而且这些市场的消费者有较强的支付能力,中国企业愿意将产品出口到这些市场,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中国纺织品服装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迅速,部分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出口新的增长点。至于进口方面,日本、韩国、欧盟、美国和香港、台湾仍是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的主要来源地。
二、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竞争格局
美国、欧盟和日本既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他们还是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置贸易壁垒最多的经济体。
(一)中美纺织品贸易
美国不仅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中美纺织经贸关系上,中美经贸合作关系是互利双赢的。中美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长期以来,我国向美国出口诸如纺织品之类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也从美国进口大量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我国纺织品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我国从1994 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以来,纺织品出口额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据统计,我国出口纺织品到达美国市场的比率达20.14%。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出口仍将以劳动密集型等轻工业产品为主,其中纺织品出口仍将是对美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将继续升温。随着中美贸易顺差逐渐加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分歧在纺织品贸易中也愈来愈激烈。美国方面认为我国纺织品在花色、图案设计等方面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担心我国纺织品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垄断地位,因此美国采取协议招标等方式提高我国出口纺织品门槛,而且从2006 年10 月起,美国修改了原产地规则,对来自计划经济国家的进口原料成分超过33%的产品确定为市场经济,可对其出口企业进行反倾销,同时对出口国采取反补贴调整,这些措施对限制我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都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中欧纺织品贸易
欧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传统市场,但是欧盟对中国实行了种类繁多的纺织品配额限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根据《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的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欧盟必须按照ATC一体化的进程分阶段逐步取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所设置的配额限制,并且在2005年1月1日取消全部配额。虽然在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形式意义上和实质意义上的出口限制安排随着2005年1月1日《纺织品和服装协议》的失效将彻底消失,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并非如此。2005年6月11日, 中国和欧盟宣布根据《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242段对10类输欧纺织品问题签署谅解备忘录 。此后不久, 在此备忘录的基础上, 2005年6月20日, 中国商务部公布了《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 暂行) 》, 对纺织品实施出口限制安排。2005年9月22日制订的《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 取代了前者成为对欧盟和美国实行纺织品出口限制的依据。
(三)中日纺织品贸易
在双方多年共同努力下,中日纺织品贸易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纺织品是我国对日出口的传统大宗商品,日本是中国最大纺织品出口市场,同时中国也是日本纺织品的主要进口国。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在日本进口贸易中已拥有绝对占有率。日本纺织品服装市场潜力很大,且没有配额限制。在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上,中国产品占70%左右,并具有较强的价格和质量竞争力。中国已成为日本成衣和各类纺织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我国两纱两布产品除棉纱是日本第4大供应国外,其他三类商品均为日本第一大供应国,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棉花布和T/C花布均为日本的第二大供应国,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4.63%和13.97%。人造棉布排名第三,化纤布排名第一 。
虽然中国纺织在日本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近年来出口数量扩张较快,价格不升反降。日方认为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制造水平低,质量较差,产品档次难以提升。中国企业过分依赖价格优势,疏于开发及提高产品的质量。因此,创新和开发高档产品,提升档次,将是中国企业扩大对日纺织品出口的当务之急。
第三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概念
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与动植物安全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以及保证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限制措施或法规,这些措施或法规主观或客观地成为外国商品自由进入的障碍 。这一定义强调了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限制的主观或客观方面。一方面,由于市场失灵,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与生产或消费有关的负外部效应,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起到客观地限制不符合本国要求的外国商品进入,保护本国市场。另一方面,该定义强调了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故意地被滥用的可能性,从而在主观上成为一国政府进行贸易限制的工具,也就是说,政府以实现社会公共目标为由,制定技术性贸易壁垒以达到限制外国竞争性产品进入与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
WTO的相关协议,如《GATT 1994》、《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等,要求上述技术性限制或措施不应给国际贸易造成变相的限制或制造不必要的障碍,也不得对情况类似的国家构成不同的待遇。但是在不同国家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技术差距,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标准有着不同的要求,发达国家的要求往往高于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之间或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也会存在着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这样一来,一个国家的产品要进入另一个国家的市场,就有可能因技术性问题而受到阻碍,从而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
概括而言,TBT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TBT主要是指WTO《TBT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广义的TBT还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包装盒标签及标志要求。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市场准入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手段上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做法上的歧视性,实施中的争议性,被许多国家用来当作保护自身利益的&ld quo;护身符”。
(一)广泛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不仅涉及与人类健康有关的资源环境等初级产品,还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而且涵盖从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消费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TBT措施的表现形式极具广泛性,涉及法律、法令、规定、要求制度等各个方面。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一不对进口商品设定技术规则,规定影响商品性质、设计、制造、化学成分、原材料、包装、标签等方面的强制性技术规范和标准,在广泛的贸易领域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以此阻挡国外商品进入其市场。
(二)隐蔽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隐蔽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配额限制等问题,各种技术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高科技的技术标准为基础的,科技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判断。技术性贸易壁垒最隐蔽是因为它总是以保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和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出现的,而在这一目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贸易保护主义,通常作为进口国阻止国外商品进入、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事实上,把标准和技术法规作为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各国政府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一直很在使用的方法。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本身不存在标准,只是提出了一个松散的弹性很大的框架结构,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就可以以国内的生产发展和市场保护需求为出发点,以维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安全、保护环境为理由,根据自身的标准和需要自行灵活设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定出繁多苛刻的技术规则和标准来限制进口。这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灵活运用,使得技术规则、标准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出口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根本无法及时了解进出口繁多的技术法规和具体规定,即便有多年出口贸易经验的人有时也很难通晓进口国对商品的所有技术要求。
(三)歧视性
由于经济和技术水平较高,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实行TBT措施,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要求,其贸易利益往往成为牺牲品。这种歧视性不仅体现在进口国内外有别、内松外紧、内低外高限制进口的技术规则和标准上,更表现在技术法规和标准实施的全过程。
(四)争议性
各国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经常变化,且各国差异较大,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难以适应。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面非常广泛,表现形式又非常复杂,加上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实施过程中的隐蔽性,在对其是否是实现社会公共目标的必须以及是否超出合理限度上,目前尚无明确的可操作的规定与标准,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评定标准,结果必然是不同国家从各自经济利益出发对贸易壁垒予以评判,因而国与国之间相互很难协调,难以达成共识,容易引起争议。
纺织品服装行业技术性贸易壁垒除了具备一般的表面合理性、隐蔽性和灵活性等特征外, 还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有关纺织服装产品技术要求的法规严明、项目众多, 使得技术壁垒成为纺织服装贸易中新的保护网, 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提出种种严格的要求; 2.利用高新技术、高灵敏的检测设备, 进行精密分析, 高标准、严要求,对纺织服装产品的检验手段和要求逐步提高;3. 除了对进口服装制定一整套技术标准外,发达国家还将技术壁垒延伸到产品外围, 例如在纺织服装产品包装方面,欧美等国的环保法规中对商品包装材料的易处理性和可回收率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
正是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以上特点,实施起来比较容易,一些国家甚至挖空心思地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贸易保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常常蓄意提高进口商品的技术标准,限制进口。目前TBT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之争的重要领域。
第四章 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
第一节 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基本状况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加深, “ 清洁产品”、“ 绿色产品”和“ 生态纺织品” 等概念被引入纺织品和服装领域。发达国家对纺织品和服装在生产过程中的清洁性和在穿着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纺织业领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愈演愈烈。从2000年到2004年,WTO成员在纺织业每年的TBT通报量基本维持在个位数,而自2005年起,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5年到2008年,当年的TBT通报量分别为18、23、37、53;截至2009年7月份,WTO成员国在纺织业的TBT通报量就达到19件。这表明随着传统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弱化,由于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市场,促进本国纺织业的发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技术性贸易壁垒。
表3—1 2000—2009年7月WTO成员在纺织业的TBT通报量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7. 总计
通报量 9 6 6 10 8 18 23 37 53 19 189
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技术监督局官方网站的各国TBT通报查询数据库
作为出口创汇大户的纺织业一直是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严重的产业之一。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07年对两千多家企业(涉及到纺织企业488家)的调查显示,纺织业中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企业就达到154家,约占31.56% ,这就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我国大多数的纺织业出口企业带来广泛的影响 。美国、欧盟、日本等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主要出口对象国顺应这种潮流,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 对进口纺织品和服装采取了严格的技术环保建议措施。目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中遭遇的技术壁垒主要有三种类型: 1.产品检验制度方面包括对有害物质的使用量、残留量以及禁用物质种类有关的技术标准的检验和对产品阻燃性、耐火性方面检验的安全指标检验;2.产品包装标签制度,包括对产品标签的规定,包装的环保、安全性的检验和附加的生态标签,如Oeko-Tex Standard100、Clean、Taxproof、Fashion、Eco-Tex、Otn100等;3.产品认证制度,如国际质量标准化认证(ISO9000)、国际环保标准化认证(ISO14000)、社会责任标准化认证(SA8000)。
面对上述形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纺织业常常疲于应付,屡遭查禁。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有关纺织业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不健全,标准检查、检验设备落后。技术法规的不完善、标准过低成为中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的最大缺陷 ,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使我们处于被动地位;2. 纺织品生产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对产品标准化认证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对“绿色认证”体系缺乏足够的认识,行动迟缓;3. 纺织品出口企业的法律意识不强,对WTO 规则特别是《TBT协定》了解不够,遭遇TBT时应诉的积极性不高;4. 纺织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政府职能缺位,纺织业协会也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三者在应对TBT 时的协调性不够。而在当今世界上,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其也是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最多、最严的国家和地区,并且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这类少数发达国家手中。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凡事都有两面性,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业出口既有其积极影响,也有负面效应。
一方面,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不利影响有:(1)通报不断,损失严重。早在2002 年, 我国就有67.2%的纺织服装企业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 相当数量的产品不得不退出国外市场, 产品损失达11.7亿美元。2003年,受TBT 影响的企业占74.4% ,损失达到10亿多美元。目前, 欧、美、日等是对我国实施TBT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其TBT对我国纺织出口企业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95%。TBT 不仅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收益造成巨大影响, 而且还会影响我国的就业。据测算, 纺织品服装出口每下降1% ,其国内生产就会下降0.5% , 将新增失业人口3.6万人,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2)出口纺织品服装的成本增加, 产品竞争能力下降。为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纺织品服装企业被迫使用进口原材料, 增加检验项目, 取得各种认证, 改进技术工艺, 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这些都使出口产品成本上升, 增加企业负担, 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价格优势;(3)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名目繁多, 限制内容多变, 而我国企业情报系统落后,对进口国有关法规、标准、认证规定收集不及时或不全面, 致使有些企业贻误了成交时机,或被迫取消定单;(4)波及面广, 影响相关产业。TBT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影响的同时,还波及到印染业、化学助剂业、纤维原料业、运输业等, 减少相关行业的业务量和收入。
另一方面,从长远的眼光看,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1)可以促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扭转错误观念, 由只重外在质量转向外在和内在质量并重;由只重产品本身质量转向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并重;由以经济利益为第一位转向经济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并重。(2)促进产业升级调整。正当的技术指标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目标, 这必然会导致国际贸易中破坏环境和对消费者健康有害的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逐渐下降, 促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 大力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把“绿色纺织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 以此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稳定并进一步扩大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3)推动技术进步。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构成挑战的同时, 也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实现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看,以技术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将逐渐取代传统贸易壁垒成为国际贸易壁垒中的主体。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数量越来越多
与其他非关税壁垒相比,WTO成员的TBT和SPS通报量最多且不断增长。与传统贸易壁垒相比,WTO成员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量最多且不断增长,2001年至2007年,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量从1305件增长到2456件,增长了88.2%。其中TBT措施通报量从533件增长到1295件,增长了142.9%;SPS通报从772件增长到1161件,增长了50.4%。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也日益加深。据调查显示,2008年我国有36.1%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2007年为34.6%,2006年为31.4%,2005年为25.1%),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505.42亿美元(2007年为494.59亿美元,2006年为359.2亿美元,2005年为288.13亿美元),两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TBT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
TBT既涉及国际间的法规、协议、指南和准则等,又包括一些民间组织制定的规则。TBT覆盖面极宽,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它涵盖了产品的所有时期——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弱期;从产品形态来看,TBT不仅涉及初级产品,也包括了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从产品领域来看,TBT已从贸易领域扩展到了生产领域、金融领域和服务领域。
(三)TBT的扩散效应日趋明显,影响越来越大
与传统贸易壁垒相比,TBT的影响更具广泛性和深远性,它能以正当理由直接将某国的进口产品拒之门外。而且TBT具有明显的扩散效应,它实施的某项措施往往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一国扩展到多国;由一个产品涉及所有相关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当代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四)WTO在技术性贸易协议中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规定的特殊优惠条款形同虚设
虽然WTO在《TBT协定》和《SPS协定》中对发展中国家设有特殊优惠条款,但由于TBT具有合理性和隐蔽性、符合人类利益,无论从协定本身的规定还是现实的应用来讲,特殊优惠条款都形同虚设,不具备可操作性,而且实践中也没有哪个国家做到这一点。
(五)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体仍是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也不甘示弱
(六)TBT将会促使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而间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
TBT是经济和技术上的差距导致的结果,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中长期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迫于竞争压力,势必会想方设法地提高自身出口品的技术含量,增强竞争实力,而这种科技上的进步将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从而在间接上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
第五章 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以及中国入世后国门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已不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热门话题,而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挑战。我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国际间已达成的各种技术标准协议,制定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第一节 我国政府部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从政府角度看,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技术法规体系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 积极组织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对现行标准制定中制定、执行和监督脱节的问题, 应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与企业生产和人们生活需求以及监督监测水平形成有效衔接。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 为我国纺织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2.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和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鼓励建立高新技术、环保型的纺织服装企业,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投资设厂。积极规范和引导纺织服装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
3. 加大谈判力度
一方面要利用现有WTO机制,要求主要进口国取消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建立严格、公平、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约束发达国家越来越泛滥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中国纺织品出口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
4. 建立完善的出口风险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体系
建立技术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让纺织品服装企业及时了解主要贸易对象国在该领域TBT 的新动向。建立TBT预警机制,并将信息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采取措施,突破国外TBT。
第二节 我国企业和商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一、对于企业来讲,应该在努力提高纺织品产品质量、建立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生产加工体系的前提下,积极采取多种渠道来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应考虑采取下述措施:
1.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打破技术壁垒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 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必须改变目前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状况,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积极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 把绿色纺织品、生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因此, 出口企业要加速技术改造, 淘汰陈旧落后设备, 走优化存量的发展道路, 进一步加快新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工作,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2.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管理水平
出口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使其组织结构、战略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适合技术性贸易壁垒变化的需要, 将ISO9000 与ISO14000 等国际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 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
3.更新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企业要积极参与各种标准的制定,制定标准就是技术开发,就是产业化,谁制定标准谁有有先发优势,掌握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性,从根本上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二、行业协会是非盈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起着协调、服务的作用。面对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我国应该重视行业协会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引导他们承担起保护国内企业的职责,一旦我国企业受到冲击,要迅速作出反应,采取各种相应措施,形成一个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并利用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行业和产品保护的快速反应机制。
1. 完善组织建设, 发挥服务职能
应加强行业组织建设, 形成权威性和凝聚力。此外,应该加强服务意识, 并积极维护企业的利益。以组织的形式出面应对TBT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 参与标准制定, 提高检测水平
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 反馈行业之声; 传达并监督标准和法规的实施。另外, 纺织协会应积极与国外检测机构合作, 制定国际认可的检测标准。
3. 启动互律机制,规范同业竞争
我国近年来频繁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其他贸易壁垒,除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迅速扩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之间的恶性无序竞争。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协会还必须制定行业的“行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维护行业竞争秩序,调节彼此的纷争,对恶意竞争的行为要给予惩罚,保护行业内出口企业的根本和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 卜海.后配额时代与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 2004(9):5-8
[2] 陈杰.后配额时期的新贸易壁垒及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应对策略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硕士论文集,2006.
[3] 韩雁蒙.我国纺织品出口实施主动配额的实证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2007.
[4] 凌海生.浙江省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竞争力研究[D],2006年,34-38
[5] 薛荣久. 中国与欧美等国纺织品贸易争端的化解[J].国际贸易,2005(7):7-8
[6] 乔生.“特保条款”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评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5):102-106.
[7] 许辉,许燕玉.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企业加速国际化得战略选择—基于资源观的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7(6):94-99.
[8] 张亮,阎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与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4(4):100-104
[9] 余为丽,王治.基于动态钻石模型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4):79-83.
[10] 魏国学,熊启泉.美中贸易摩擦不断地原因—基于美中贸易现状的模型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6(3):39-44
[11]《中国入世协议书》第16条
[12] 田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8).
[13] 王仲辉.跨越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影响[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4] 张茂荣.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如何面对技术壁垒[J].经济师, 2004(2): 49–50
[15] 滕玉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4(3): 44-45
[16] 马晓红.2005年中国纺织业埋伏三: 技术性贸易壁垒障碍重重[J].WTO经济导刊, 2004( 8): 7—8
[17] 张锐.谁为纺织品配额终结买单[J].经济前沿,2005(1)
[18] 吴海霓.世贸组织框架下出口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J].国际贸易问题,2003(1)
[19] 全毅等.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理论分析、经济影响与对策研[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0] Ningchuan Jiang. Effect of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on Chinese Textile Product Trade [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ISSN 1913-9004 (Print), ISSN 1913-9012 (Online)
[21] Gabriel J. Felbermayr • Benjamin Jung.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nd Industry Productivity[J]. Open Economies Review, ISSN 0923-7992 (Print) 1573-708X (Online)
致 谢
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活,在本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中落下帷幕,自己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希望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论文选题、文献搜集、实证分析及最后的成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父母和同学的帮助。对恩师的教诲,以及同学们的帮助,十分感激。
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论文导师阮尹,阮老师学术知识渊博、治学态度严谨,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受益匪浅,而且阮老师为人谦和诚恳,不仅在学术上,对于今后的工作生活,阮老师也带给我许多的启发。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篇4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近期中日纺织品贸易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了今后两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及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在我国整个对外经济关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自1978年中日两国正式建交以来,双边经济贸易关系迅速发展,并且取得显著成效,其中纺织品贸易在整个贸易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目前,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纺织品出口国,仅次于香港;而中国又是日本最大的纺织纤维进口国,纺织品出口是现阶段我国外贸出口创汇的第一大项目,可见纺织品贸易对两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前,中国复关未果,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中日纺织品贸易能否保持现有势头并有所增长,这一问题就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日纺织品贸易的发展趋势。
1我国纺织品出口的现状
对九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形势,各方面的预计是总趋势仍是增长状态。其中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可达3%左右,发展中国家年增长率将在4%以上。有关资料表明,世界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世界纺织品贸易扩大1.5个百分点。这就是说九十年代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中国纺织品出口面对的是相对景气的市场,其容量每年至少扩大3%左右。但问题是,国际市场容量扩大,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按照原有市场比例去填补新增部分,能否继续扩大纺织品出口将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竞争实力。那么近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又具有哪些特点呢?笔者归纳为5点:
1.1深加工出口比重不断增加,出口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高附加值方向转化。
表1的有关数据资料表明,1992年一1993年中服装出口的增长率高于纺织品的增长率,1994年服装出口增长幅度虽略低于纺织品的出口增长幅度,但其出口仍占总出口额的66.7%。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原料价格急剧上涨,工资优势削弱、纺织初级产品的比较效益下降所致。
另据日本化学纤维协会称,1994年日本从中国进口服装增长30%,高达81亿美元。毫无疑问,服装出口占整个纤维制品出口的比例日益增长,是产品的附加值增高、加工深度延长的表现。但是从出口的服装来看,我国服装价格依然较低,仍是一种数量型、资源型的深加工,是凭借服装出口数量的大量增加而使出口额增加,而不是通过单件服装的价格提高。
1.2出口产品的原料结构仍以天然纤维产品为主
从出口的纱线来看,1994年共出口28.05万吨,其中棉纱线出口达19.49万吨,占69.5%;亚麻与竺麻纱出口6.14万吨,占21‘9%;合成短纤与棉混纺纱线出口2.42万吨,仅占8.6%。而出口织物中,棉织物的出口约占总出口的一半以上。
我国是世界上几大产棉国之一,并且盛产丝、麻等天然纺织纤维。由于我国在化纤生产方面还处于落后地位,因此出口产品的原料结构以天然纤维为主这一局面可能还要维持相当的一段时期。
1.3直接出口的比重没有太大增加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纤维制品出口的国家(地区)中日本一直占据第二位,香港是第一位。1994年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中对日出口额为73.82亿美元,占20.8%;对香港出口额为124.51亿美元,占35.0%。中国产品通过香港间接进人其他国家的比重相当大。九七年中国后,可以预见我国对其他国家的纺织品直接出口会增大。
1.4以量取胜的根本格局没有变化
以梭织服装为例,梭织服装94年出口金额142.68亿美元,比93年增长30.2%,出口量比93年增加15.1%,而单位产品价格仅增长13.1%。这表明我国出口的纺织产品质量、档次和技术含量都有一定的提高,但以量取胜的根本格局仍没有较大变化。中国现正对纺织业的不合理结构进行调整,希望改变以量取胜,产品竞争靠低价的形势。如果这种格局能得以改变,将大大加强中国纺织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为重振纺织工业奠定基础。
1.5原料紧缺限制了中国纺织产品的出口
近年由于棉、麻、丝等原料的供不应求导致纺织业需用的原料价格上涨,单位数量出口价格下降,这给企业的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很多纺织企业被迫停产待料,从而使纺织产品出口受到很大影响。1995年原棉价格开始有所回落,这种紧张状况才稍稍得以缓解。中国对日本纺织产品的出口同样具有以上特点,并且在近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
2日本纺织现状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来看,各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其纺织业也大都经历了幼稚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过程。日本纺织业也不例外,其纺织业已进人衰退期,可谓夕阳产业,无论怎样予以保护,它的消亡只是个时间问题,而中国的纺织业则正处于兴盛时期,两国若能在这一领域加强合作,那么在经济上的互补优势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挥。目前,纺织产业在日本产业中的比率正在逐渐缩小,其现有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小,生产周期短,快速交货等特点,生产产品多属于高档纺织品。
日本是一个经济增长率及个人消费支出大的国家。根据经济学上的观点:当一国的人均收入增高后,个人用于食物方面的消费所占的比重会大大降低,而用于衣着、娱乐的费用则会增加。日本自经济飞速增长以来,其国民的人均纤维消费量在逐年上涨,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可见,日本市场对纺织产品的需求量还是相当大的,其对纺织品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1)成衣需求量大,且追求高档名牌服装;(2)时装周期逐步缩短,款式更新速度快;(3)由于总体购买力的上升,对价格便宜的中、低档货需求也将上升,物美价廉的商品仍表现出较强的吸引力;(4)日本对进口成衣没有限额限制,吸引了众多制衣厂商进军其市场,以实现货源地多元化的目标;(5)日本制衣业取代进口的能力不强,大量原料型产品仍需进口。另外,日本商家获信息快且准确。
3、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对日纺织品出口额将困难重重。
1993年日本纺织产品进口2万亿日元的总额中,中国的比重高达42%,金额为8470亿日元。日本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国家,历来国内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浓厚,中国纺织产品对日出口的激增长,使日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鉴于此,日本通产省1994年12月5日生效一份《关于制定纺织品保障措施的手续问题》的提案,规定了动用MFA保障条款保护日本纺织业的具体操作手续,首当其冲的对象就是中国。如果日本只对中国设限,那么其他国家就会利用此机会抢占日本市场。因此,中国对日纺织品出口情况不容乐观。
日本现正实行货源地多元化的政策,使其对某一国的进口都不至于完全占领该国的市场,而近几年中国纺织品已占日进口纺织品数的一半左右。加之,日本市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关税贸易障碍,如:高标准测试要求;分销渠道复杂及一些强大的工业联盟等等,这一切都使中国对日出口纺织的难度加大了。当日本的人均纤维消费水平达到饱和之后,其国民的消费就会转向其它领域,到那时中国要再想提高对日出口量将会更加艰难。
从以上几方面的情况分析看,近期中国对日纺织品出口不利因素多于有利因素,但是通过双方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新领域,两国贸易前景仍是美好的。那么近期中日纺织品贸易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1)中国对日纺织品出口总额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甚至可能会有所减少;(2)中国对日出口成衣比重会逐年增加,纺织品生产原料仍然以天然纤维为主;(3)日本在1997年以前,将保持我国纺织品出口主销市场的第二位,1997年中国后,可望成为我国最大的纺织产品出口国家;(4)中国纺织品在日本市场所占份额比前两年有可能减少;(5)中国从日本进口的纺织品化纤原料将进一步增加。
随着南亚和东盟各国纺织业的兴起,中国纺织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建议应采取以下对策:(l)中国纺织工业出口企业应该加强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免一国设限,就造成严重影响;(2)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朝高附加值、深加工的服装业进军;(3)切实落实外贸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日本可能提出的关于限制纺织品进口的双边磋商,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4)九十年代,按照国际纺织品出口发展规律,我国纺织品出口已进人成熟期,而且现阶段纺织工业作为出口支柱产业为国家积累外汇资金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因此,国家还应大力扶持纺织工业,促进出口。
参考文献
1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纺织品市场基本走势及对策,纺织经济研究1994.(10):19
2方兴.纺织工业出口外向型战略的伟大成果.中国纺织经济.1995.(3):6一7
篇5
【论文摘要]根据纺织品及服装协议(ATC),国际纺织品配额已于2005年1月1日取消,世界纺织业贸易格局面临重新洗牌。配额的取消既是配额时代的结束,也是新竞争时代的开始。可以确定的是,配额的解除必定为我国的纺织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纺织品进口国将会利用反倾销作为手段,对我国纺织品百般打压阻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要未雨绸缪,积极行动起来关注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做好相关市场的需求分析。
一、我国纺织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业界的竞争愈演愈烈
我国纺织业面队的竞争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国内和国际在国内.我国的纺织企业正在”洗牌”。老式的传统作坊被迅速地淘汰出局.拥有雄厚实力、先进技术的企业不断扩大经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一些优秀企业享有进出13经营权.更深一步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增强了竞争实力。但竞争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这过程中.不良竞争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从一定意义上削减了纺织品的利润空间.也连带地对企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国际上.东南亚各国的纺织企业也不甘落后.近几年来.印度等国成为我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印度拥有与我国相似的生产条件,而美国等主要进31国因为政治等原因,将贸易的便利给了以印度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施以高税等手段.打压我国纺织品出口
2.以反倾销为代表的贸易壁垒带来的阻碍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纺织业反倾销呈现燎原之势。2O世纪时,针对我国纺织业的反倾销诉讼还不太常见,但进入21世纪之后,不但数量上不断增长,对涉案的产品种类也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各种原坯布及各种织物。纺织行业作为竞争性高且劳力密集的产品,当该进31产品在当地或该国的售价已迫使当地或该国的厂商削价求售相类似的产品.并造成当地或该国厂商制造该项产品的产业利润、产量和销售量的下降.且连带影响该产业失业率的攀升时.就很有可能会诱发该进31国对进31商品进行倾销的调查。另一方面反倾销不再是少数发达国际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启动了反倾销调查程序.加重了我国纺织业的受阻程度。若将1990~2002年概划为三个阶段:1990~1994年.1995~1999年.2000~2002年.比较反倾销案件原告及被告国家在这三阶段的排名变化.不难看出.我国在被课征最终反倾销税的被告国家中的排名.一直居首位.虽然案件数目在逐阶段的减少.但比较1990-1994年问与1995~1999年间两个时期各国被课征案件比率的下降幅度.发现除了印度和我国被课征案件比率下降幅度不大.分别仅减少28.57%和22.41%外.其他国家的比率下降的幅度都高达45∞%以上。
二、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面临的挑战
1,纺织品出口国态度
解除纺织品配额后.作为除中国以外的几大世界纺织品主要出31国.越南、墨西哥等国家政府都已经正式、明确地表示.将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以适应后配额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各纺织品主要出31国都宣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越南和墨西哥为例。越南贸易部提出了3点应对策略.即积极拓展出31市场.提高原材料的生产能力和提高出31产品国产化比例:墨西哥政府在全面衡量了国内外形式后.决定启动纺织原料、面料.服装产业竞争力项目”.建立全面的服装生产体系.加大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度。除此之外.一些国家也以提请不同产品之类似调查案、完成国内相关立法等方式.随时可对中国纺织产品提起防卫措施。
2.纺织品进口国态度
为保护本国纺织业.美国与欧盟都纷纷制定相关办法。其中以美国的反倾销审查最为显著。美国商务部已于2005年3月21日宣布.将于2005年4月开始对进31服装和其他纺织品实施特别监测措施。这项措施使得美国海关对进31纺织品的监控预警期从6周缩短到了2周.以便能更迅速出台保护措施。来自中国纺织品进出31商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中国对美国的服装出31较上年同期增长了802%.达到9.89亿美元。纺织品对美国出31增长了434%.达到540亿美元。同样受到取消配额冲击的欧洲纺织品生产商也在游说各国政府.对中国纺织品实施保护性限制措施。有关数据显示.中国2005年1月份对欧盟的纺织品和服装出31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6.8%.达到约15亿美元。而土耳其、巴西阿根廷等国纺织行业亦提出了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要求。欧洲服装和纺织业联合会于2005年3月10日宣布.已经正式要求欧盟委员会对来自中国的12类纺织服装产品启动特别机制.以保护欧盟国家服装纺织品厂商的利益。2005年3月17日,欧盟委员会在《欧盟官方公报》中公布了对聚酯短纤反倾销案的终裁公告.裁定对原产于中国的聚酯短纤征收最终反倾销税。-
由此看来.摆在我国纺织行业面前的巨大难题已经呈现。发展中国家猛烈竞争发达国家反倾销大棒高悬.双管齐下.这已经无疑成为我国纺织行业前进的重大阻碍。在这之中,反倾销带来的危害尤为巨大,如果处理的不好.很有可能为我国纺织行业带来毁灭性的危害,属于防中之重。
三、我国纺织业应对反倾销的对策分析
1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我国目前纺织品的主要市场是美国.接近三分之二的出31地都是美国.这也使得我国纺织品行业对美国市场十分依赖.如果一旦失去这个市场.我国纺织业遭受的损失将难以计量。与此相对的.因为大量的中国纺织品进13.美国本国的纺织行业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失业率年年增加.迫使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本国企业.打压中国纺织企业。2005年配额的解除,引起了美国的巨大反弹.大幅度的反倾销措施即将启动.不管结果如何,都会对我国的纺织品出31带来重大影响。试设想.如果将现在对美国的出口量的一半转移到一个新的市场去.即使美国运用了各种手段使我国完全失去了美国的市场.我们仍然保留了原来那三分之一的出口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出口:而如果继续把美国当成大量出口的唯一目标.那么当我们失去美国市场的时候.损失就是三分之二。与前者相比多了一倍的出口损失。因此.拓宽市场是我国纺织行业的当务之急。
2.采取国际化经营策略
我国很多企业仍然沿用老式的方法自产.自制、外销,基本与外国资本不相干.这必然会引起不满。在未来的经营中,我们可以广泛地利用别国的原材料、人力资源等外国资本.在当地投资设厂.增加当地的就业和税收.减少被排斥的因素同时.不妨“拿来主义”.将我们的产品本土化.建立分销渠道,在国际商场、超市设立专卖店等.这也是减少反感.避免反倾销的一种有效手段。
3.规范自身贸易行为
我国在自身贸易秩序和贸易行为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说.贸易都是追逐利润的.但是.盲目地追逐利润就是顾头不顾尾的螳螂行为。因为看到其他的企业顺利占领市场.取得了丰厚利润就立刻把自己的产品以更多的种类、更低的价格销往国际市场不懂得、不了解当地法律、法规以自己的习惯办事这种行为的不断往复必然导致一场价格(或数量)大战而“战争”的最后结果——共同遭遇反倾销的严厉调查。
行之有效的贸易手段和贸易计划才能长久得为企业带来稳定的贸易市场和收入也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反倾销带来的麻烦和不必要的损失。
篇6
[论文摘要] 分析了纺织印染行业引入的有毒有害物质及生态安全性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生态纺织品标准针对有毒有害物质提出的限制,并对纺织印染行业有毒有害物的生态安全防范对策进行了探讨。
纺织品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在国民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生态纺织品及其消费已成为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新热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法规和标准,对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实施安全检测,对纺织品的安全性、健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1 纺织印染行业的污染特点和国内控制现状
纺织品的印染加工作为一个典型的化学处理工艺过程,其对环境和消费者可能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又与纺织品的印染加工以及部分前处理和后整理加工紧密相关。特别在印染废水中含有染料、浆料、助剂、油剂、酸碱、纤维杂质及无机盐等杂质,它具有成分复杂、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含量高、色度高、碱性大、毒性大、水量大、水质变化大等特点。
多年来,我国对纺织印染行业的污染治理特别是印染废水治理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在大力推行行业清洁生产,取得不少成效。但在污染物的控制方面主要针对废水中COD、BOD、色度等综合指标,忽视了应同步从源头上抓染化料使用中有害物质的控制,对纺织品中引入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方面研究的进展大大滞后于国外出台标准的进程。特别是对原料的生产过程、纺织品的生产工艺、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缺乏研究,国外废弃的原料或生产工艺,国内仍在沿用,在生态纺织品的法规、标准和认证方面的发展也相对落后。
2 纺织印染行业引入的有毒有害物质及生态安全性
目前纳入生态纺织品监控范围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禁用染料、防腐剂、杀虫剂、甲醛、含氯有机载体等,范围不断扩大。
2.1 禁用偶氮染料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合成染料品种约有2000种,其中约70%是以偶氮为基础的,而可能还原出致癌芳香胺的染料品种(包括某些颜料和非偶氮染料)约为210 种。这些染料在与人体皮肤的长期接触中,会在人体正常代谢过程中分泌物的生物催化作用下或因色牢度差通过皮肤吸收而在人体内发生分解或还原,产生某些对人体有致癌性的芳香胺。
2.2 致癌染料
致癌染料是指未经还原等化学变化即能诱发人体癌变的染料,其中最著名的品红染料早在100多年前已被证实与男性膀胱癌的发生有关。目前已知的致癌染料有7 种,致癌染料在纺织品上绝对禁用。
2.3 致敏染料
某些染料已被证实对人体有致敏作用,因而在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中,这些染料的使用也列入受控范围。
2.4 重金属
使用金属络合染料是纺织品上重金属的重要来源,而天然植物纤维在生长过程中亦可能从土壤或空气中吸收重金属。此外,在染料加工和纺织品加工过程中也可能带入一部分重金属,还有一些重金属来自某些服装辅料或饰品表面。重金属一旦为人体所吸收,则会累积在肝脏、骨骼、肾脏、心脏及大脑中,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伤害,尤其是婴幼儿。
2.5 游离甲醛
在印染加工中,甲醛污染主要来自于助剂中的游离甲醛及助剂分解产生的甲醛。甲醛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也可能引起呼吸道发炎,作用时间过长将引起肠胃炎、肝炎等症,亦可能诱发癌症。
2.6 含氯酚
五氯苯酚(PCP)是纺织品采用的传统防霉防腐剂。动物实验证明,PCP是一种毒性物质,对人体具有致畸性和致癌性。PCP十分稳定,在纺织品中的自然降解过程缓慢,穿着时会通过皮肤在人体内产生生物积累而危害人体健康。虽然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明令禁止,但实际上仍在使用中。2,3,5,6- 四氯苯酚(TeCP)是PCP合成过程中的副产物,对人体和环境同样有害。
2.7 含氯有机载体
载体染色工艺是聚酯纤维纯纺及混纺产品常用的染色工艺,有助于分散染料在常压沸染条件下对聚酯纤维进行染色。某些廉价的含氯芳香组化合物,如三氯苯、二氯甲苯是高效的染色载体。研究表明,这些含氯芳香族化合物对环境是有害的,对人具有潜在的致畸和致癌性。
2.8杀虫剂
天然植物纤维,如棉花在种植中会用到多种农药。在棉花生长过程中被纤维吸收的农药在纺织品加工过程中虽大部被去除,但仍有可能会有小部分残留在最终产品上。这些农药对人体的毒性强弱不一,且与在纺织品上的残留量有关,其中有些极易经皮肤为人体所吸收,且对人体有相当的毒性,为致癌因素之一。
2.9 多氯联苯衍生物(PCBs)
人们常把在纺织品上检测出残留的多氯联苯衍生物归入杀虫剂。其实多氯联苯并非作为杀虫剂,而是作为抗静电剂及阻燃剂而可能被引入纺织品。多氯联苯对人体有毒,会引起皮肤着色、肠胃不适,并有致癌作用。
2.10 环境激素
环境激素是一类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极其有害的化学物质。目前被禁止的环境激素有70多种,与纺织助剂有关的有10种左右,除五氯苯酚、多氯联苯外还有多氯二恶英、多氯二苯并呋喃、多溴联苯、烷基酚、对硝基甲苯、邻,对二苯基苯酚等。
3 国内外纺织品生态标准的发展概况
从20世纪80年代起,工业化国家就开始对纺织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研究,并从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步骤。 目前最有影响的生态纺织品标准是奥地利纺织研究院设计、国际纺织品生态学研究与检测协会颁布的Oeko-Tex Standard 100标准。它首次引用了生态纺织品的概念,从消费者的角度,以不伤害使用者健康为前提,规定了纺织品生态性能最低要求,包括在纺织品中禁止或限量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值及分析方法。检测项目共计14个大项42个小项,具体包括:pH值、甲醛、可萃取重金属、杀虫剂、含氯苯酚、氯化苯及氯化甲苯系列、PVC增塑剂、有机锡化合物、有害染料、抗微生物整理剂、阻燃剂、色牢度、挥发性物质、气味等。
Oeko –Tex Standard 100的“生态性”是指最终产品对人身健康无害,即所谓人类生态学,不涉及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涉及纺织品生命全周期。欧共体的“Eco-Label”所倡导的则是全生态的概念,其评价标准涵盖了某一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即生产的生态性、消费的生态性、处理的生态性。列入该标准考核范围的化学品包括:纤维及纱线用助剂和整理剂,杀虫或生物抑制产品,剥色或脱色、增重、辅助化学品清洗剂、织物柔软剂和络合剂、漂白剂,染料中的杂质、颜料中的杂质,铬媒染料、金属络合染料、偶氮染料,致癌、致突变或对生殖系统有毒害的染料、具有潜在致敏性的染料、聚酯用卤化载体,印染、甲醛、湿态加工的废水排放,阻燃剂、防缩整理剂、填充材料、涂层、复合和薄膜产品等。由于欧共体的“Eco-Label”标准是以法律的形式推出的,其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扩大并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导。
2001年以来,我国先后了《纺织品通用安全技术要求》、《生态纺织品通用及特殊技术要求》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起草的HJBZ30-2000《生态纺织品》等标准。我国第一个有关纺织品生态安全性能要求的国家强制标准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产品涉及由天然或化学纤维为主要原料的服用或装饰用纺织材料,其考核内容包括:pH值、甲醛含量、色牢度、耐水、耐汗、耐干摩和耐唾液、禁用偶氮染料和异味。相对于国际上的一些生态纺织品标准,该标准基于为保证纺织产品对人体健康无害,对纺织品生态安全性能考核目前只选择了五项基本的要素。总体而言,这些标准与国际相应标准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4 纺织印染行业的生态安全防范对策
4.1 加大环保宣传和生态安全性信息的收集
首先,应加强环保意识和生态安全性纺织品消费的宣传,建立专门的生态安全性纺织品信息咨询机构,使纺织企业和消费者真正具有环保意识。其次,重视纺织品生态安全性信息的收集,帮助我国纺织和服装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在纺织品服装领域对有害物质限量的最新要求和认证标准。
4.2 加强对纺织品生态安全性的研究
纺织工业的生产链包括原料加工、纺纱、织造、印染、后整理加工和服装制成品加工等。纺织品中的有害物质除生产工艺不当会过量残余外,有部分是上游原料带来的。因此,我们对纺织品生态性的研究必须从原料的生产、加工到半制品生产过程有害物质含量指标及检测方法、功能性产品的评价方法及对纺织品可降解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为生产企业选择原料和工艺提供技术指导,也为提高最终产品的安全健康性奠定基础。
4.3 制定纺织品生态标准,完善相应检测手段
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密切关注国际上相关法规的动态,制定系列与国际接轨的“绿色”纺织品强制性标准,并使之成为国际认可的标准。国外生态纺织品标准列入考核的内容多,公布的检测方法很少,未公开的检测方法都具有相当的难度。被列入欧洲的纺织品有害物质清单的项目中,我国仍有不少项目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因此,我们也应加强对纺织品有害物质检测方法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4.4 开发生态安全性产品,取得国际认证
生态安全性产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纺织企业开发生态安全性产品应重点抓好四个环节:(1)进行生态安全性设计。注重设计易于回收、节能、耐用、无污染或低污染、不影响健康的产品。(2)实施生态安全性生产。按生态工业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尽量避免使用有毒有害原辅料,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和材料浪费,减少废弃物。(3)铸造生态品牌。纺织企业产品应符合环保要求,要取得国际环境标志,创造绿色品牌。(4)实行生态包装。纺织企业要按照进口国的要求,采取使用后利于回收再利用或易于自然分解的绿色包装。
参考文献
[1] 吴湘济,沈晶.生态纺织品的监控及对策[J]. 上海纺织科技, 2003, 31(2).
[2] 王建平.印染工业生态标准的现状与发展 [J].印染,2005,(9):50-53.
[3] 李伟等.论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的建立[J].中国标准化,2004,(8):14-15.
[4] 夏建明, 陈晓玉, 吴爱莲.开发、使用环保助剂,为印染清洁生产服务[J].印染助剂.2005,22(3):1-8.
[5] 曾祥全,丁关海.解读生态纺织品标准100 [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5):44-45.
篇7
[论文摘要]2008年,受人民币汇率上升、金融危机、货币政策从紧、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纺织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纺织企业陷入了生产经营困难的窘境,部分企业甚至濒临破产倒闭。在这种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中国纺织企业要树立信心,积极应对,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要重视产品的差异度,在创新中度过困难时期,谋求新发展。
一、当前影响纺织产业出口的宏观因素
(一)人民币升值严重影响出口产品竞争力
1.人民币升值迫使纺织品出口价格提高
人民币对美元外汇牌价与2005年7月汇改时的汇率相比,由7.8大幅升值到6.8,累计升值已达18%,这对纺织行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出口价格的相对提高,这会严重影响那些以低价格取胜、科技含量较低的纺织原料、产品等出口。因此,人民币升值大大削弱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2.人民币升值大幅降低企业利润
人民币升值,使得依赖低价竞争模式的纺织品出口利润空间变得更为狭小,给中小型纺织品出口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以绍兴地区为例,据专业人士估算,目前1米化纤布的利润只有0.25-0.35元人民币。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达到5%,就意味着大部分出口纺织品极有可能出现“零利润”。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出口的打击是直接的,特别是,严重影响到中小型出口企业生存。
(二)金融危机导致消费疲软
2008年,次贷危机的后果逐步显现,恶果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美国市场的消费需求继续呈下降趋势。2008年7月,美国失业率创4年以来最高的5.7%,居民消费信心指数为51.9,仅为去年同期值的一半。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金融机构的动荡会直接影响中国纺织工业发展。
据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1-7月中国出口纺织服装(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100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4%,其中,7月份中国出口纺织服装186.8亿美元,同比增长7.6% 。 相比之下,2007年1-7月比去年同期增长20%。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纺织品出口增长平稳,且出口增速放缓,若剔除美元贬值因素的影响,出口增速放缓的迹象会更明显。
同时,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导致了美国对华纺织品服装需求的严重疲软。美国市场一直在中国纺织成衣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根据美国纺织品贸易办公室的最新统计数据,2008年上半年,美国进口中国纺织品成衣共计138.3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43%。 并且,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也很明显,很多居民在次贷危机中遭受了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这也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致使国内个人消费需求明显疲软。
(三)出口退税上调,对中小企业影响明显
国家税务财总局于2008年7月31日联合了有关通知,自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这对于许多中小企业而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经营压力,但这只是短期效应,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影响企业效益下滑乃至亏损的因素很多,出口退税率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而市场萎缩、原料价格上升、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因素才是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四)贷款利率政策的调整对中小企业影响明显
1.2008年上半年,银行贷款利率上升,企业贷款难度加大
2007年3月18日到2008年6月,银行贷款利率已先后上调了六次,已从6.39%调到了7.47%,增加了1.08个百分点,上调幅度达16.9%,仅此一项,中小企业每年财务费用就要增加几十万到一百多万不等;银行承兑的保证金,也从10%上升为30%-50%。
以上这些政策对于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而言,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周转资金。2008年至今,已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由于没有抵押担保以致贷不到款,资金链断裂而不得已关闭工厂、停产。更有一些企业艰难维持,面临着生存与倒闭的生死考验。
2.2008年7月至今,贷款利率有所下调,但由于中小纺织企业没有充足订单,贷款更为慎重
2008年下半年,国家逐步调低贷款利率,欲扶植中小企业走出困境。2008年9月,银行将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下调,这对中小企业而言是个契机。但是,广州、江苏的众多中小企业却并没有马上向银行贷款,反而贷款更加谨慎。这是因为,纺织企业先要接到一个大订单,再去贷款、组织资金,买原料生产。但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引发世界各国消费疲软,使得来自美国、欧洲的订单大幅少于往年,没有订单,企业就不会盲目向银行贷款进行生产。
(五)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2007年第44号公告,公布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此次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政策调整,主要涉及纺织纱线、面料和制成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此次家纺产品被列入加工贸易限制商品中对企业影响较大,企业不但要承受人民币升值、成本增加所带来的压力,还要承担缴纳50%保证金“实转”所带来的资金占压和银行贷款利息增加的压力,企业预计一年要占压资金1300多万元,为承担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所带来的费用近200万,这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六)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
从2008年1月日起,中国开始施行新劳动合同法。从新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内容看,对企业用工成本的影响很明显,主要在扩大缴纳社会保险金的覆盖面;企业单方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员工加班及试用期员工的工资标准规定等。
从以上几点可知,新劳动合同法加强了企业对劳动者的各种社会责任,这必然大大增加企业用工成本。以浙江一带企业为例,根据新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必须为所有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仅此一项,就使企业工资成本额外上涨10%-20%,并且新劳动合同法关于加班工资的新规定也促使劳动力成本增长。这些均影响企业的招聘用工计划。
二、企业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一)积极拼接订单,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
近些年,由于国际市场变化迅速,许多企业都希望采取各种措施增加订单数量,并减少接订单的各种风险。一方面,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传统产品升级换代,以尽快适应快速多变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开拓俄罗斯、南美、南亚、中东和澳洲等新兴市场,以扩大销路。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应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各种政策来扶持外贸企业。比如,在2008年的秋季广交会前期,外经贸部派调查组人员深入广州等外贸企业调研,重点跟踪几十家进出口骨干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相关情况,并制定各项方案以求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深入挖掘县域进出口增长潜力,落实中部外经贸发展资金、进口贴息资金等各项融资政策,以帮助出口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采取节能降耗的措施,降低产品成本
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制约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成本大幅增加,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成为企业降低成本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波司登公司,对于整烫产生的废蒸汽,通过安装热交换器将其转化为热水,供宿舍楼、宾馆、食堂等区域生活热水使用,公司再生资源利用率达95%。从循环经济里“抠”利润,可以明显看到明显的经济效益,这也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三)加强品牌建设
1.全面打造区域品牌
区域品牌就是特指某个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它象征着该产业集群的历史与现状,是区域产业集群的代表。区域品牌是区域中企业共享的无形资产,它能够为每一个相关企业带来利益。因此,切实做好区域品牌营销,对企业发展很有帮助。
2.企业自身更要加强品牌推广
企业自身也要构建完整的品牌战略:在创立品牌之前,企业必须首先明确一个完整的品牌策略,这包括:企业的发展方向、策略、文化、产品特色等,然后根据以上四点进行品牌创立。唯有如此,品牌才能帮助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
(四)在不断创新中转型谋发展
2007年1~11月份,全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6.9%。国际竞争力也进一步提高,一批骨干企业成为纺织行业的主力军,1/3的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有好的产品,有品牌,产品附加值及效益也比较高。有一批优秀的纺织服装企业已经在前几年就着手产业转型和新业务的探索。这其中主要包括产业链上下游的拓展和延伸、行业内的多元化、跨行业多元化、盈利环节由生产加工向品牌和零售环节渗透、加大研发投入和设备引进开发新产品获得更丰厚的盈利空间等,有些转型较早的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典型的如雅戈尔、七匹狼等。
在未来几年内,纺织业的发展步伐应该是:大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包括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淘汰落后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环境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鼓励企业开发纺织新材料和先进加工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工艺,广泛使用生态纺织品和节能、环保加工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推动技术创新;努力培养并推广自主品牌。培育出一批消费者认可的名牌产品,积极推进产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并推广符合中国纺织业自身情况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政府应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合作,为企业在国外投资建立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提供便利。
纺织工业的这些转型,不仅有利于中国纺织业承接国际产业结构转移,且有利于通过跨国配置效率加快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在国际竞争加剧,低附加值生产利润空间日益缩小的环境下,加快产业升级是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黎孝先主编,国际贸易实务[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季华,奚旦立,杨波,废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丛书纺织染整废水处理技术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姜波克,国际金融[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篇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未来10年间,加入WTO将使中国GDP增长每年约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而国外的研究机构则认为,加入WTO可能使中国的GDP增加2个百分点。不久前,世界银行对中国进入WTO后商品贸易自由化进行了评估,其中有以下结论:一是加入WTO后,中国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额将从1995年的3.7%上升到2005年的6.3%;二是中国惟一能从市场准入中获益的只有纺织品和服装品出口,在世界出口市场的份额将提高到43%。
由此可见,尽管加入WTO对宏观经济是长期利好,但对不同行业来说,入关所带来的影响差别很大。首先,入关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上市公司将受益匪浅,主要包括纺织、服装、外贸、食品、家电、机电、资源等,这些劳动力密集产业将会如鱼得水;其次,国际化程度较低、受到较高保护的农业部门、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部门,如汽车、仪器、建筑、畜牧业、仪表、棉花、小麦等产业将受到巨大的冲击,相关上市公司将受较大程度影响。再次,一些垄断型行业将受到更剧烈的冲击,如金融、保险、证券、电信、铁路、医院等。因此,产业升级、行业整合逐步将成为一种潮流,各行业将面临着重新洗牌。
就B股市场来说,入关将为他带来新的机遇。首先,在3至5年后,国内金融证券行业将对外开放,B股作为国内股市对外开放的窗口,相对B股来说,其价格优势对外资更有吸引力,相比A股增值潜力更大。其次,随着入关3至5年后人民币兑换外币条件的进一步放宽,以及更远的将来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未来A、B合并是大势所趋。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大量资金必然选择更为便宜的B股,对B股形成长期利好;再次,入关对相关受益的板块是一个中长期的利好。例如,加入WTO将对纺织、服装等板块带来如下机遇:一是配额取消带来出口增长。多年来我国纺织业出口受到配额限制的严重束缚。2005年取消配额限制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空间将被空前地拓展。据预测,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纺织品出口将增长82%,服装出口增长93%;二是有利于改善出口环境。目前发达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设置了重重障碍。入关后,多边最惠国待遇意味着我国可以得到世贸组织内100多个成员国的最惠国待遇。具体到B股上市公司中,茉织华B、帝贤B、雷伊B、鄂绒B、鲁泰B等以出口为主的纺织服装类B股公司将会从受益匪浅。此外,入关对深赤湾B、招商局B等港口业的发展是实质性利好,由于进出口规模的扩大而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篇9
关键词:资源,纺织业,产业升级
1 产业升级必然——绍兴纺织业的现状
1.1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不少加工工序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仍然依靠大量的进口。其次,高新技术、纤维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还很大,致使这些纤维在相关产业的研发应用上受制于人。第三,纺织机械方面,尽管我国纺织机械在产量和产能上呈快速发展势态,但许多高档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依然需要大量进口,近几年进口设备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第四,面料方面,虽然国内产能产量大,但真正出口的高档服装却用的是进口面料。最后,在服装上,可以生产世界上任何服装但大多是贴牌加工,自主品牌寥寥无几,就连国内的知名服装品牌也被国外的品牌主宰。
1.2 产品结构不合理
产品结构不合理首先体现在衣着、装饰、产业用布三类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绍兴三者间的比例为97:2:1,与发达国家40:30:30和我国今后十年所要达到的50:30:20的比例相距甚远;其次同构性档次较低,用料化纤为主,织造方式以梭织为主,高档次、个性化、差异化面料少,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印染后整理水平低严重制约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出口产品屡遭国外绿色贸易壁垒。
1.3 产业链整合度不高
在绍兴,整个纺织产业生产链缺乏有机的协作,印染产品与服装面料脱节,面料又与纺织坯布脱节,纺织坯布又与化纤原料脱节,并且化纤、织造、印染等相关行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由此形成的“水桶效应”为绍兴纺织企业最终产品质量档次提升带来极大困难。另外,绍兴纺织企业近几年的超速发展,时期也的资产负债率始终在70%的高位上徘徊,高资产负债增加了企业还贷付息的压力,影响企业流动资金正常使用,同时对企业今后的融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最终阻碍企业的全面发展。
2 产业升级阻力-资源和环境
2.1 纺织业的资源因素
绍兴县有4500多家纺织企业,每年产值达到700多亿,占全县产值的70%,纺织品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普遍超过30%,绍兴县纺织品出厂价格却只涨3,1%,由于成品的低价竞争,上涨的成本无法转嫁给成品,由于纺织业是一项高能耗行业,能源的短缺也同样制约着纺织业的发展。
另外劳动力资源也面临着相同的情况。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其竞争优势大部分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之上。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最新统计表明,今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经济呈V字走势,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同时80﹑90后的新生代民工需要选择优良的工作环境,还有内地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形成气候,这些都逼迫企业不得不改善劳动条件来吸引民工,无形增加了企业劳动力的成本,也大大减少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2.2 纺织业的环境因素
纺织业是中小企业之一,是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而来的,自身利益的诱导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往往容易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绍兴纺织业发展的同时,社会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首先,绿色标准日益严格,国际市场入市门槛不断提高。
绍兴纺织品的国际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中东、日本和东盟,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采取环境保护行动较早、公众环保意识较强、环境技术较先进、环标准较严格的区域。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欧盟制定一些新的贸易壁垒和产品限制也是极有可能。这些都带来严峻的挑战。由于绿色壁垒的影响,在绿色标志认证、技术革新及设备进口、使用进口原料等方面的费用大大增加,使得出口成本增加,使部分企业的产品丧失了原有的价格优势,削弱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过高的国际依存度和货币风险使绍兴纺织业面临极大的国际市场风险。
据统计表明,中国纺织业的国际依存度约40%以上,绍兴纺织企业出口依存度甚至达到了60%。过高的国际依存度使绍兴纺织业面承受着极大的国际市场风险的压力。另外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出口增长之间存在着极强的负相关性。价格低廉是绍兴出口纺织品的主要特点,其竞争优势不明显,人民币升值对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纺织品出口的负面影响日益凸现。人民币的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使企业无利甚至亏损。纺织品配额限制、人民币升值使企业举步唯艰,出口贸易结构单一,内外销比例失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汇率风险凸现。纺织品出口收汇时间长、汇路不畅、汇率波动使汇兑风险增大。
3.产业升级实现途径
3.1以产品质量创新和差异化打破价格竞争导致的恶性循环
对于企业要切实加快产业升级与转型,提升产品质量,抑制甚至压缩对低端产品的投资,这样有利于打破价格竞争导致的恶性循环,如果不从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提高质量和产品差异化就不可能实现,应进一步扩大拉动国内消费需求,消除出口价格低、内销价格高的不良状况,实现内外贸价格一体化,特别是要将中国农村市场作为消费新增长点,这样可减少企业对出口业务的过度依存;同时应加强对主要海外市场批发、零售渠道的渗透与控制,努力进入产业链的高利润环节,
3.2 努力创建自主品牌
目前,在纺织业中能真正自主开发国际市场、创建自有品牌的企业非常少,企业大多关注短期利润,企业和出口商应加强对产品国际竞争策略进行研究,密切关注同类产品的总出口量以及进口国相关产业的市场价格等动态信息,努力推动出口产品在国内向上下游延伸。。
3.3政府主管部门对经济宏观管理的重点应转移
就长远而言,政府不应只顾及企业的规模效益,企业不应仅仅靠扩大规模增加竞争能力,政府不应就事论事地从消除贸易磨擦的外部直接原因分析,也应寻找国际贸易磨擦和争端的间接国内根源,应从长远着想,加强绍兴纺织企业劳动力现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影响出口产品成本的间接因素的调查研究,提高产品质量不应停留在理念上,应从完善和落实社会保障措施入手,预防劳动力倾销,提高产业工人的职业化程度和技术水平,
.3.4找出应对汇率风险的对策
尽量选择多币种进行结算,规避单一货币的升贬值风险;切实增强汇率变动的风险意识,积极运用远期结汇等必险工具规避汇率风险;提高管理水平,内部挖潜压缩成本以抵消因汇率变化带来的部分损失;外汇指定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正确认识汇率风险。
资源和环境对产业的发展阻力并非是绍兴纺织业发展中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自然资源紧缺迫使纺织业选择高技术含量的、资本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是去想方设法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环境的约束可以刺激纺织业开发绿色环保产品,增强环境竞争力。。因此,绍兴纺织业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环保新产品,节约利用资源,达到效益最大化,变阻力为动力,实现产业新时代下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金泉,《纺织服装营销学》,[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07)
[2] 金碚,《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04)
[3] 徐建春,《资源、环境与浙江的可持续发展》,[J],浙江学刊,1998、(01)
[4] 毛东辉,《李华,全力打造国际纺织品中心》,[N],浙江经济,2000、(08)
[5] 徐纪平,《绍兴县纺织业产业发展战略思考》,[N], 浙江经济,1999、(10)
[6] 卓小芬,《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绿色壁垒的新趋势与对策》,[J],纺织导报2007、(04)
篇10
一、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遭遇寒流的原因分析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遭遇寒流的因素很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因素:
(一) 人民币持续升值进一步减弱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价格优势
以2005年汇改前的人民币对美元比价8.2765:1计算,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8%。而2008年以来短短3个多月中,人民币汇率升幅也达到4.27%。2008年4月10日9点15分,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信息,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次升值“破7”,比价为6.992:1。人民币汇率毫无悬念地进入“6时代。”根据有关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就将分别下降3.19%、2.27%和6.18%,人民币继续升值会大大削弱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其议价能力。
(二) 出口退税下调、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增加削弱了我国纺织服装业传统竞争优势
自2006年9月15日起,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纺织工业协会测算,下调的两个百分点让服装行业利润损失近48亿元,利润率则下降了0.26个百分点。听说今年服装纺织品的出口退税可能还会继续下调,调整幅度可能将由现在的11%进一步降到9%。这对纺织服装靠价格取胜的传统竞争优势会大大削弱。
中国新的《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正式执行。新合同法规定,企业要为员工购买5大保险金,而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向来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所占比例在90%以上,这就意味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逐渐丧失。
棉纺织行业受上游原料棉花价格走势影响非常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消费大国,中国的棉花进口量直接影响国内的棉花价格,也影响着棉花和棉纺织两个行业的利润。
(三)产品档次不高、成本中心的转移使中国纺织服装业接单难
今年以来,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劳动法等政策调整、原材料成本飞涨等综合因素影响,纺织行业生产成本普遍上涨了10%以上,企业希望通过提价来消化成本,但结果却是出口数量急剧下滑。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大都是生产型企业,没有一个强大的品牌设计计划。这意味着在外贸产业链中,订单客户始终把中国作为一个成本中心,没有多大的议价能力。当没有品牌支撑的生产型企业,在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之时,来自越南、马来西亚等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国家就会成为定单客户新的合作伙伴。
(四)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主要进口市场购买力下降
欧盟、美国、日本及中国香港一直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四大传统市场,合计份额占到总出口的60%左右。美国市场受次贷危机影响很大,延续了从去年三季度开始的增长回落趋势,1~2月输美纺织服装出口出现了-7.79%的负增长。其中综合价格上涨了6.75%,出口数量增速则大幅降至-13.62%,比去年同期回落33.13个百分点。此外,由于香港市场是中国纺织服装输美的重要中转站,受美国市场衰退影响,今年前两个月出口数量也下降27.5%。日本由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驱缓,出口日本的服装也出现大幅度下滑。欧盟方面由于于二00七年六月一日正式实施REACH法案,中国服装对欧盟出口大幅下降。尽管从2008年开始取消了配额,采取双边监控制度,但许可证管理制度有时间限制,双边监控下企业操作起来更难。
二、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需要加快转型
随着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全球经济的波动,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品行业正首当其冲的遭遇严峻考验。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需加快转型。
1.生产方式转型
首先,我国纺织服装的生产业应从OEM(原始设备制造商,俗称贴牌生产)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最后向OBM(原始品牌制造商)的阶段转型。OEM,即定牌加工的特征是技术在外、资金在外、市场在外,只有生产在内,利润薄、技术含量低,没有上升空间。相对于OEM而言,ODM(原始设计制造商)要求厂商不仅仅为客户生产产品,还要负责产品的设计、研制与开发,这就需要企业提高技术,引进人才与设备。OBM要求企业不仅要具备生产和研发能力,还要拥有自己的品牌,实施自主品牌的生产。其次,我国纺织服装业应从低端生产向中高端生产转型,逐渐提升纺织服装的附加值。
2.市场转型
首先,我国纺织服装应从单一市场向多元化市场转型。前面提到美、欧、日及中国香港一直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四大传统市场,合计份额占到总出口的60%左右。这种向单一市场过渡扎堆的现象不仅会频频遭受贸易摩擦,还会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较深。生产低端产品的企业可以考虑从欧美市场转向亚洲或非洲市场,生产中端产品的企业可以考虑走品牌发展之路,开拓新的美、欧、日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从而提高我国纺织服装抗风险的能力。
其次,我国纺织服装应从过度依靠外销转向内外销并举。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的企业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服装行业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成下降趋势。近年来,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美、欧、日这三大国际纺织品贸易市场容量均未明显增长,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这种势头还会持续。而纺织品国内市场消费需求的增速超过了纺织品出口需求的增速。2007年1-10月,纺织服装国内市场需求增幅达到25%左右。以纺织服装出口为主的企业可以适当扩大内销的比例,做到内外销并举。
3.投资地转型
投资地转型要做到“走出去”或实行梯度转移并进面对生产成本的增加,外贸环境恶化的问题,不少企业开始萌生“走出去”的念头。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转向发达国家设限较小,资源劳动力等成本更廉价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到越南、柬埔寨等欠发达国家设厂。多数企业仍更倾向于留在国内,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特别是前一段时间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搬迁潮之后,不少纺企认为,东部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环保成本不断上升,将部分产能转向中西部地区,是目前保持我国纺织品成本优势的一条可行道路。 据了解,江苏华佳丝绸有限公司、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广东省丝绸公司、浙江新丝路集团公司等一批实力较强的公司已经在广西、四川等中西部地区投资设厂。通过投资地转型,实现纺织产业链延伸,建立更具优势的生产基地和原料基地,可以极大地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升级的主要途径
服装产业的价值链由五个环节构成:研发设计(包括面料、服装款式设计),原材料供应(比如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生产网络(服装厂和其承包商),出口渠道(贸易中间商)和销售网络(零售业)。如图1所示在这个价值链上,上游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面料和时装设计,下游是销售服务型的市场开拓,而中游是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生产加工企业。上下游附加值较高,而中游处在这个曲线的底端,附加值最低。我国纺织服装业主要处于生产制造这个低附加值环节。
图1 服装产业的价值来源及服装产业价值链在全球中的位置分配
资料来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8期
1. 向价值链左端延伸,加强面料和服装的研发设计
纺织服装企业首先应加强对做面料的原料进行研究,加大原料结构调整,实现原料多元化、环保化和高科技化;其次充分利用国产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原料优势进行面料新品种和新颖外观的设计;再次加强服装款式设计,我国的服装设计应该深入挖掘自己特有的古代文化,配合以国际服装的流行趋势,做到设计理念的创新和突破。作为企业,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优秀设计师,同时也可以考虑把设计外包给专业的纺织服装设计公司去做;作为国家和政府,要注重服装院校的建设,为企业培养优秀的纺织服装后备人才。
2.向价值链右端延伸,加强品牌建设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总体利润不高, “品牌战略”是实现高附加值的有效手段。在服装领域,“品牌效应”更为明显。目前,由德、法、意为代表的欧洲市场和以香港为代表的亚洲加工贸易流派,主导着世界服装市场。反观我国国内,一个 13亿人口的大国,有着巨大的服装消费市场,但我们服装企业却不景气,呈现总体疲软、混乱的局面。这主要是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大都在低水平重复,缺乏品牌意识,产品缺乏差异化、个性化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企业,必须仔细研究品牌的内涵、价值及其创立的途径和方法。作为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创牌,给予创牌企业资金和政策支持。
3.向价值链的终端延伸,建立并维护好营销渠道,做大做强服装商业
现在可以说制约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重点不是“做”的问题,而是“卖”的问题。如果商业问题不解决,营销渠道没有很好的建立和维护,我们的纺织服装制造业就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创品牌、提高附加值和提高竞争力也变得力不从心。纺织服装商业该怎样做,由谁来做呢?首先整合现有的纺织服装商业渠道。其次,结合我国的纺织服装的产业状况,借鉴国外的服装商业模式,创新我们的商业模式。现在虚拟的服装企业,可以称得上商贸型服装企业,如森马、高邦等企业,他们把销售渠道、终端物流放在首位,以市场定生产,这是值得借鉴的。再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完善互联网交易,通过互联网使产品制造商和当地消费者联系起来,省略中间销售环节。第四,有实力、有优势的服装企业可以向做服装商业转型。最后,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生产的纺织服装外包给有实力,有经验,熟悉市场,懂得商业运作的专业的营销公司去做。
4.在价值链中间精选,做精做强加工制造
我国纺织服装制造企业普遍存在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单一的情况。 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纺织服装制造企业新上项目应以技术装备升级为重点,并逐步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 实现工艺参数的在线监测,以自动化、连续化和智能化替代传统技术装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其次,制造企业要改变集中在单一纺织服装领域,低层次重复的局面。拓展纺织品的应用领域,大力发展医用、建筑用、汽车用和过滤材料用纺织品,并大力发展装饰用纺织品,培育新的增长点,争取做到纺织品加工制造多元化。再次,加工制造企业要精选,承接那些附加值高的加工制造,并不断改进自身的加工工艺,把制造做得更精,更强。最后,加工制造企业要强化管理,增加快速反应机制,走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路线。
5.延长产业链,推进纺织服装集群升级
产业集群是一组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的地点集中的现象。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效应日趋凸显,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地。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使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和整体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并成为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主要因素。但是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效应来看,集群化程度并不高。群内企业在业务上的关联度不高,中小企业在某些环节上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配套较少。集群内专业分工不细化,服务机制不健全。群内同类生产的外延发展过快,产品同质化和雷同现象严重,整个集群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容易限于相互压价,过度竞争。我国纺织服装集群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必须进行升级。首先,集群应融入纺织业国际供应链,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技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同国外采购商建立密切联系,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其次要加强群内企业协同竞争,完善群内服务体系,搭建群内创新平台,构建集群创新网络;最后,合理发挥政府职能,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机制,使群内企业避免过度竞争。
参考文献:
[1]刘芹.国际化背静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5,8:94-96.
[2]吴永红.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结构升级.商场现代化[J].2006,11(上旬刊):41-42.
[3]潘惠明.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6,4:8-12.
[4]中国服装商业再迈进该往哪里走?第一纺织网.经纺新闻中心.
[5]2008中国纺织服装五大变局. 第一纺织网.经纺新闻中心.
- 上一篇: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 下一篇:医药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