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贸易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8:0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角贸易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应;自主创新
珠三角地区既是我国加工贸易的最早起源地,也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不仅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且在广东省对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外资进入能带来先进技术,产生技术外溢,进而带动我国产业的技术进步。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是低还是高,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到底有多大,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已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一、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特点
珠三角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一)1978~1990年是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采取“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的模式。早在召开前的1978年8月底,东莞市虎门镇就正式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编号为“粤字001”。尽管这家企业的规模不大,设备较落后,产品档次也不高,但在春潮萌动的中国内地却抢吃了第一只“螃蟹”,从此揭开了珠三角直接利用外资的序幕。在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地区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管理经验和国外销售渠道,但珠三角也有自身的优势,劳动力丰富而且便宜,土地资源多而且价格低。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之时正是香港产业升级换代之日,香港商人受厂租、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的困扰,急于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出香港,转移到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珠三角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优势以及生产成本优势,成为港商的首选地区。珠三角人则因势利导,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加工贸易。
(二)1991~2000年是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计算机及软件、通讯、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新一代视听产品、机电一体化、重点轻工和家电等七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和产品逐步提高。一大批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来珠三角兴建高新技术企业,世界500强IBM、飞利浦、杜邦、惠普、三星、施乐、康柏等跨国公司相继在珠三角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同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在珠三角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发展阶段,珠三角人从实践中逐步意识到“三来一补”的局限性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人们主要还是关注提升外资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采取的措施是在淘汰低档次、技术落后、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三来一补”企业的同时,有选择地引进了一大批高科技的加工贸易企业。珠三角在提升外资加工贸易科技含量的过程中,自然也带来了技术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第一,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高对珠三角地区的同行有很强的竞争作用和示范作用,本地企业通过学习和模仿产生了大量的技术溢出效应。第二,加工贸易与本地产业有密切的关联程度。这一时期,加工贸易的生产料件已经完全改变了全部依靠进口的格局。第三,加工贸易企业普遍重视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培训。在加工贸易企业中,外商出于劳动力成本及其它因素的考虑,往往选择和招聘当地的优秀人才加以培训和管理,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熟悉国内外市场的人才。经过技术培训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一旦由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流向其他企业或自创企业时,所学的各种技术也随之外流,从而引起溢出。
(三)2001年至今是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飞跃阶段。珠三角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第三阶段的最大特点是不少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落户珠三角,并且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趋势初见端倪。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化,跨国公司纷纷在珠三角设立研发机构。截至2005年底,杜邦、本田、日立、三星等知名跨国公司在珠三角就已设立了研发机构243家。这些研发中心上接研发源头,下连规模生产企业和市场,为珠三角吸收和承接国外高水平技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研发平台。在珠三角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飞跃阶段,技术溢出效应有实质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逐步被引进关键技术、关键设备所替代。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为了能进入珠三角市场,竞相以各种方式向珠三角输出技术,技术引进的结构在不断优化。随着珠三角企业技术引进水平的不断提高,引进的目的逐步从单一生产技术的引进转向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引进技术方式多元化。跨国公司向珠三角输出技术,除了有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入股投资等传统方式之外,还有相互交换技术使用权、特许专营等新形式,加工贸易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本地化。重用本地管理和技术的精英使不少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绩明显上升,促使跨国公司向人才本地化转变。
二、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主要路径
(一)技术模仿的路径。技术可以通过模仿和示范产生溢出效应。珠三角生产规模较大的本地企业,相当一部分是在加工贸易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示范效应下,通过学习、模仿和竞争,逐渐发展壮大,甚至超过了竞争对手。美的、科龙、格力就是在西方跨国公司的巨大压力下,跟踪跨国公司的技术,经过模仿和创新,不断提高家电业技术水平的典型代表。
(二)配套生产的路径。发展珠三角配套产业是珠三角外向型经济实现技术外溢的直接渠道。在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料件已经完全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全部依靠进口的格局,产品本地化水平逐步提高。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例,珠三角已集聚了5万多家电子信息企业,打印机配套率达91%、PC机达80%、激光视盘机达64%,稳压电源达53%、计算机主板及功能板达41%。珠江三角洲已成为世界级的IT业制造基地。不少与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合作、为外资厂提供配套加工零配件的本地企业,在加工配套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原始资本和掌握了生产技术以及市场营销网络,由“配角”地位逐步转化为市场的“主角”。
(三)人才流动的路径。在通常情况下,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当地化比例越高,流动性越强,向内资企业流动越多,技术外溢效果越好。掌握技术的人员的流动可以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这是珠三角取得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形式。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聘用了当地大量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普通的员工,实际上就是间接地向珠三角提供技术转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不少人在加工贸易企业积累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成为自身创业的重要资本。昨天的“打工仔”,今天成为大大小小的“老板”,在珠三角地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三、珠三角地区提升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启示
(一)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是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核心。珠三角地区的经验表明,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是后进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和技术赶超的关键所在。没有对转移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在此基础上的模仿创新,该地区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如果加工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长期停留在低技术、低层次的水平上,只会强化经济发展对外来资本的依赖性,这样虽然可以使某一地区的经济出现暂时的繁荣,但有可能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加工贸易企业人走楼空,最终导致经济出现“空心化”的现象。
(二)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根本途径是本土企业的自主研发。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获得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以技术垄断为前提,跨国公司进行的技术转移都是成熟性技术。不论处在全球化生产链条的哪个环节,从事加工贸易的东道国企业都不可能获得最先进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依靠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也就不可能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即使位于核心的产业链条,依靠核心技术的转移与溢出也是十分有限的。进入21世纪,珠三角人发现,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向国内转移一般性的先进技术,但真正核心、领先的技术是绝对不可能转移的。利用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是一个地区产业技术升级的一种办法,但真正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还得靠本土企业的自主研发。
(三)开展深加工结转是实现技术溢出的有效方式。深加工结转是指加工贸易企业将保税进口料件加工的产品结转至下一家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后复出口的经营活动。据统计,目前珠三角七成加工贸易企业采购配套以深加工结转的方式实现。在全省IT、计算机和家电行业中,80%以上的手机部件、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和100%的彩电部件都可以在珠三角地区内实现配套。
(四)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技术溢出的有效载体。仅仅在加工装配环节取得成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向上下游环节延伸,并获得更多的技术转移和后向联系,才能获得更多的技术溢出和加工贸易利益,否则,劳动力成本上升之时就是加工贸易利益丧失之日。加工装配产业是无根工业,即本地劳动力成本上升之日,就是加工装配产业转移之时。如果不能在加工装配活动中获得技术溢出,不能培养出具有相当素养的产业大军,现时加工装配活动中所得收益将会随着加工贸易产业向外转移在瞬间化为乌有。如果该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即使加工贸易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向外转移,本地仍可通过向增加值相对较高的前向或后向生产环节转移,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双重升级,继续分享加工贸易利益。
篇2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广东得开放风气之先,借改革政策之力,其经济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近年来,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广东省又大力建设“文化大省”,在众多“文化工程”中,推出《岭南博士文库》,郎国华《从蛮裔到神州――宋代广东经济发展研究》即是其中的一种。若从硕士生算起,我治宋代经济史也已近30年,其间写过几本书和一些文章,因而这本专门研究宋代广东区域经济的专著勾起我的阅读欲望。
全书20余万字,除“绪论”、“结语”外,共分6章:即政区与人口、自然和农作、手工业、交通和商业、宋代中央政府对粤政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入粤流人对经济的影响。该书的研究重点,一是宋朝中央政府治理岭南的政策;二是今广东境内分区域经济重心的移动;三是海外贸易对广东经济特点的影响;四是中原移民,特别是宋代流放、谪居岭南的众多官员对广东经济的影响等问题。(该书第18-19页)应该说,这几个问题确是影响宋代广东经济发展状况的关键问题,作者研究重点的选择是有学术眼光的。
就两宋区域经济的研究状况而言,两浙、福建、江南东西等路或因其位列先进、或因其上升迅速而备受关注,而岭南地区则“门庭冷落车马稀”,研究成果不多。原因显而易见,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所致。然而先进与落后是相对的,广东经济发展的位次虽靠后,但仍有亮点,如广东的海外贸易显然处在全国领先地位;在外贸拉动下,陶瓷、制糖等手工业亦有不小成绩。特别是近30年来广东经济发展取得骄人的成就,人们愈是希望了解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来龙去脉。鉴于上述种种考虑,该书的确值得一读。
正因为相对而言,学界对于宋代广东经济的研究成果不算太多,因此必须花相当的苦功去搜集基础性史料,方能勾勒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大致框架来。该书作者引用古籍250多种,涵盖时段从秦汉到明清,力求扩大史料范围。作者除参考大部头的《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上百种宋人文集外,还将搜罗范围扩大到元、明、清时期,特别是从明清方志中搜出不少能够反映宋代广东经济发展状况的材料。此外,近年来广东各地新出土的文物和考古发现,作者亦尽可能一一亲历探访。这种艰苦、细致、扎实的史料搜集功夫,使得该书的种种立论有了实证基础。作者对学界成果的梳理,除史学著作和论文外,亦扩展到历史地理学、人类学、历史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甚至连未刊论文如曾雄生、杨文新、金强等人的论文亦囊括在内。(见该书参考文献“论文部分”)可见作者搜集史料和学术成果时的确下了一番苦功,殊为不易,值得肯定。
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宋代广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即从宋以前的“化外之地”转而“融入全国经济体系”。这个观点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即有表述,即宋代以前的岭南是“蛮荒”,宋代以后的岭南才是“神州”,此即该书书名《从蛮裔到神州》的由来。该书作者的贡献在于,通过对宋代广东政区、人口、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外贸等方面的详尽考察,将宋代广东从“蛮裔到神州”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点用史料(含前人研究成果)给落实了:即宋代广东“迎来了发展史上一个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阶段。告别南汉政权造成的与中原相对分割的状况后,广东重新融入了中国的整体发展格局。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加上自身特点的发挥,广东的经济在此期间获得了极大的进步,从整体上摆脱了‘蛮荒’、‘瘴疠’之地的落后面貌,开始成为神州大地。”(第322页)然而,与其他各路比较,广东经济虽呈“全面开发的趋势”,(第325页)但仍处在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对其发展程度不能估计过高。
这样一个历史转折不是一朝达成的。作者依据所掌握的材料,将宋代广东经济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259-264页)第一阶段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平南汉始,历太祖、太宗至真宗朝,共计27年(971-997年),这是广东经济的恢复阶段,亦是其融入全国经济体系之始。第二阶段为真、仁、英三朝(998-1067年),约70年时间,这是广东经济的平稳发展期。第三阶段从北宋神宗朝一直到南宋中期(1068-1224年),约157年,这是宋代广东的鼎盛时期,广东“化外”色彩逐步消除。第四阶段是南宋后期(1225-1279年),约55年,随着福建泉州“刺桐港”的崛起和宋末的战乱,广东经济受到打击和破坏,可以名之为“衰退”时期。
篇3
[摘 要]珠三角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按照“服务业细分领域岗位群专业模块专业课程”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群, 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珠三角 现代服务业 商务英语专业 课程体系 课程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核心经济区域,具有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国家战略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商务服务业。为顺应这一新趋势,高职教育也要在人才培养上与人才需求相适应。这为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但当前商务英语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发展商务语专业,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程体系和课程群构建。
一、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前提定位商务英语
1.珠三角区域经济特点。珠三角经济格局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外向型工业经济特点显著,进出口贸易总量大,制造业发达。2011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9134亿美元,占到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5%。2011年广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2673.59亿元,其中制造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40%以上。第二、外商投资企业成为省内进出口贸易的主角,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额占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额60%。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及进出口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英语官方语言国家及地区,以港澳、欧美、东盟为主,其201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到广东省进出口总额的54%。根据广东省十二五规划,广东省要继续推动外向经济发展,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稳定外需,提高外贸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
2.学生就业行业职业统计。我们通过对本校400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抽样统计,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如下图所示:
通过调查还显示(见图2),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外贸业务类、涉外文秘助理类、翻译类、国际客服类和销售类。
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与课程群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是根据社会需要、学生需要和学科发展需要,基于宏观层面,针对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办学目标,提高教育质量进行的建设。课程群应是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按大模块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势。将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群组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克服了课程体系特色的难度、也克服了单独搞课程群而脱离课程体系的指导的弊端、将宏观与中观研究相结合,将为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迈向新的高度奠定理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宏观的课程体系与中观的课程群需要实现有机制结合与统一。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改革的一个难点就是如何实现这两个环节的统一。
1.多模块课程体系。职业岗位需要依托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赖以生存的两大基础是:外语基本功扎实、(复合)专业强。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以这两大基础为主线,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与哪些专业复合、融合,如何与其他专业进行复合、融合。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大平台、多方向、模块化为切入点进行。针对商业服务领域岗位,我们细分了以下专业课程模块: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管理与营销,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作为切入点,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先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加强专业复合能力,拓宽专业口径,再依据学生个体的能力、兴趣、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模块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
2.课程群。课程群建设是一项新的课程开发理念,以课程群为基础进行把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课程进行资源整合,不仅是师资力量的整合、也是学生学习资源的整合。以课程群为基础组建一级教学团队,以课程小组为基础组建二级教学团队。一方面以团队为基础开展教学和科研,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体的力量,可实现成果规模化;另一方面能够以人为本让学生在其感兴趣的专业领导能够更深入学习。
三、课程体系与课程群建设
1.师资保障。课程体系与课程群的建设,需要一支复合型双语双师教学团队,每位老师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制订专业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按照“语言+专业”模式,教师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外语能力,还要精通一门专业,通过攻读学位研究生,具有经济、贸易、管理等专业教育背景,胜任相关专业领域的一两门核心课程,并全部具备使用双语及全英授课能力。
同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聘请一批来自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专家定期来校讲学,将新的成果和新观念传给学生和教师,同时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
2.制订课程标准。平台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模块整体,平台课程标准的制订要体现统一、互补,但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参照行业标准、职业岗位职责、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以利于实现课程内容与真实工作场所的协调一致、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3.开展平台课程资源建设。要以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以电子资源及多媒体资源为主,融教学、科研、自主学习功能于一体;开发系统化、立体化,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教材体系,把商务知识的传授、商务操作技能、英语语言能力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融合成一体。
四、结语
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群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改革,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才能输送更加符合珠三角中小企业需求的外向型商务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晓丽.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32.
篇4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专业教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58-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来中国接受高等教育。据教育部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4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一致处在高速增长阶段,每年平均增速为13.19%。中国现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面对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一个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国际学生进行专业课教育。毕竟拥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教育才是吸引并留得住国际学生的关键。本文拟以暨南大学为例,对国际学生专业课教育的方法与方式进行探讨。
暨南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华侨学府,也是“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办学理念与目标是“侨校+名校”。暨南大学是目前拥有外国留学生最多的中国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暨南大学的校训是“忠信笃敬”,在此校训的引导下,暨南大学注重对华人华侨子女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进行培养,因此受到了海外华侨华人的极大关注与欢迎。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从建校到目前为止,总计培养了来自全球五大洲16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二十余万人。在其“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下,暨南大学拥有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
二、国际学生专业课教育现状
接下来,将以我在国际学院所从事的全英教学中国对外贸易课程为例,来对国际学生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其特点进行研究。中国对外贸易课是专业选修课,其对象是经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培训后的大三学生。该课程共有36个学时,分为九个部分,包括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及其演变、中国与美国、欧盟的双边贸易、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中国对外贸易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分析等内容。由于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特点与趋势,是一门现实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因而采用课堂讨论加论文的考试方式,更便于考察学生搜集数据资料的能力、对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力以及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力。其中课堂讨论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论文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
课程论文题目由老师命定,均是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对于英文的课程论文评分,主要侧重于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内容应用到所给的当前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出现的问题分析上。
从课程论文分数对比的情况来看(见图1),内招生获得90分以上的学生比例明显大于外招生,79分以下的学生则都是外招生。这表明,通过大陆高考入学的内招生在对课程教学理解上、论文写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要高于外招生。
再看课堂讨论分数的情况。这个分数的评定,主要依据是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和案例讨论。从分数结果对比上来看,外招生在90分以上的学生比例高于内招生,中间水平两者接近。由于外招生在口语表达上具有优势,并且喜欢参与灵活的、随意的课堂讨论,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获得课堂讨论分高分的相对较多。
三、原因分析
之所以出现内招生与外招生在分数上有如此大的差异,依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国际学生的语言优势,另一个是国际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劣势。在专业课教育上,国际学生和大陆学生由于背景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他们在学习方式、思维模式、学习效果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具体来说,国际学生有着较好的英语语言背景,因此,在全英授课的课堂上,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相比之下,大陆学生则因英语表达不流畅,不敢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导致其平时成绩低于国际学生。
但是,国际学生就读暨南大学时,并没有接受过中国的高考,而是有相应的特殊入学考试。他们往往是在华文学院接受一定的中文基础训练后,再来申请大学入学。其对中国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的了解有限,对于专业课之前的系统学习也不够,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这使得他们对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特点没有明确的认识。比如,我曾在课堂上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特征之一,空间分布的不均衡: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在东部沿海地区又进一步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我让大家讨论有哪些原因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空间分布不均匀?国际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通常是从地理的直观角度来分析,认为东部地区靠近大海,所以国际贸易过程中运输成本较低,这种地理优势促使了中国对外贸易集中在东部地区。大陆内招学生则能够通过对中国经济的了解,来对该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例如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
另外,国家经济体制、文化差异也会导致国际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例如,当我们讲到在改革开放之前,包括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国有企业从中央和地方政府那里获得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因此其对外贸易占中国总体对外贸易的大头,并且还出现了很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公司。而民营企业由于在体制上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很艰难,必须通过外贸公司来进出口。国际学生对此很难理解,他们认为企业应平等对待,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待遇差异。而且他们也很难想象,这种对外贸易的政策差异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由于存在以上原因,在论文考试上,内招学生能够很好地对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应用到当前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分析中去,因此所得成绩要高于国际学生。
四、结论与启示
意识到国际学生与大陆学生的上述差异,对于我们在专业课程设计上、内容构建上、教学方法方式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两类学生应有差异地对待。对于国际学生,应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分析能力;而对于大陆学生,则应鼓励促进其课堂讨论发言,培养其观点表达与陈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晓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外国学生政策之比较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5):11-16.
[2]邓晖,来华留学,哪些信号值得注意?[N].光明日报,2015-04-08.
[3]李联明,吕浩雪.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制约国际学生流向的主要因素[J].比较教育研究,2004,25(6):71-75.
[4]王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8):88-92.
[5]文雯,陈丽,陈强,等.课堂学习环境与来华留学生学习收获的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107-113.
篇5
政府通过减免农民税收减轻其负担,收入相对增加;同时通过最低工资规定来保障各地就业者的生活。这些政策的实施都会促使处于低收入的群体收入增加,而处于低收入的一般是农民工,他们的收入提高将会增加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力成本。
(一)加工贸易的定义
指一国的企业利用自己的设备和生产能力,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份原辅材料、零部件或元器件、包装物料进行加工、制造或装配,然后再将产品销往国外的贸易做法。加工贸易又分为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两种。两者的共同点是“两头在外”,即原料来自国外,成品又销往国外。
1.进料加工
进料加工一般是指从国外购进原料,加工生产出成品再销往国外。由于进口原料的目的是为了扶植出口,所以,又可称为以进养出。
2.来料加工
来料加工在我国又称为对外加工装配业务。广义的来料加工包括来料加工和来件装配两个方面,是指由外商提供一定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由我方按对方的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品交由对方处置,我方按照约定收取工缴费作为报酬。对外加工业务与一般进出口贸易不同。一般进出口贸易属于货物买卖;来料加工业务虽有原材料、零部件的进口和成品的出口,但却不属于货物买卖。因为原料和成品的所有权始终属于委托方,并未发生转移,我方只提供劳务并收取约定的工缴费。因此,可以说来料加工这种委托加工的方式属于劳务贸易的范畴,是以商品为载体的劳务出口。
2008年1月1日,旨在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缴纳三金、明确加班报酬提高劳动者收入的新劳动法正式实施了。据测算,此举将使加工企业劳动力成本提高30%以上,珠三角来料加工贸易最多,2010年劳动力成本占加工成本的百分比已达26.82%.
(二)最低工资规定
2003年12月3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7次部务会议通过《最低工资规定》,该规定从2004年3月1日起施行,要求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并且要参考当地就业者及其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状况等因素至少每两年调整一次。
根据《最低工资规定》,从2004年12月1日起,广东实行最低工资标准:一类684元/月,二类574元/月,三类494元/月,四类446元/月,五类410元/月,六类377元/月,七类352元/月。
2006年7月广东政府决定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这是广东从1994年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以来,七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中提高幅度最大的一次,全平均增长17.8%,最高的增长犯。6%,广州的最低工资标准定为780元/月,而全最低的部分县及县级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为450元/月。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从2006年9月1日起开始执行。深圳市仍按《深圳经济特区最低工资条例》执行,关内最低工资标准为810元/月。调整后大部分地区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接近或超过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40%.
2008年4月1日,广东最低工资标准再次提高,这次最低工资平均提高12.9%,每个类别增长率超过10%,有的类别提高达17.8%.调整后的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分五个档次,分别为860元/月、770元/月、670元/月、580元/月和530元/月。
(三)平均工资的上升
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广东企业平均工资增长明显加快。2006年全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企业为24522元,事业为28461元,机关为35597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2%、8.7%、6.4%.企业工资增长率最高,并且改变了多年来慢于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情况。在19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中,2006的增长率分别为10.1%、12.0%和9.8%速度也比2005加快。年第一、二产业的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制造业均高于全平均增幅,同时这3行业的年增长。
(四)“民工荒”迫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
2004年春以来,福建首先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随后波及广东、浙江。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的一份《珠三角、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缺工现象》统计报告指出:2004年第2季度,在珠三角、浙江、福建、广东等的12个城市,有70.4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但用人单位的招工名额则达到108.7万人,缺口383万人。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9月上旬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报道,沿海一些城市的用工需求和应聘比率为10.8:7,仅东莞就短缺民工70多万。
广东的民工短缺最先出现在东莞,随后在整个珠三角蔓延,整个珠三角加工制造业工人缺口高达200万人。导致整个“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是工资低,在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到广东的打工者己经不能忍受十几年来几乎保持不变的工资水平、超负荷的工作量和恶劣的工作环境,有些打工者已经流向长三角,因长三角地区出台了吸引农民工的一系列提高农民工收入和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据有关调研表示,近12年来,珠三角的民工月工资仅增长了68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民工工资实际呈现下降趋势。广东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方潮贵表示,广东目前有2300万农民工,他们为广东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以来工资偏低,不仅使得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受到影响,也使得部分企业出现了“招工难”.这种情况迫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以招聘急需的用工人员。
(五)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其他因素
1.产业结构调整
广东企业平均工资增长加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加快了产品和生产技术更新换代步伐,从而使企业对技术工人和研发人员的需求加大,总体工资水平上升。
2.GDP增长引起工资的相应增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GDP的不断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涨,这些会使工人的工资水平随之相应上涨。
3.物价的不断上涨迫使工资收入水平的上升。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珠三角加工贸易的影响
宋志刚、王怀民在文章《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劳动力因素分析》中,构建了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流动模型,通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相对收入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使加工贸易出口增加1123亿美元,也就是说,农民工的收入上升,将使加工贸易出口额下降。广东的加工贸易也跟劳动力成本存在反相关关系。
(一)外商投资企业减少对广东加工贸易的投资对于广东的加工贸易来说,由于其“三来一补”的技术含量低,其利润就更加建立在劳动力比较优势上,外商只需要把技术和原材料等拿给广东的企业加工,就可以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差价来赚取利润。
职工工资在近几年的增长有所加快,而这段时间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的比例也在逐年下降,当职工工资、农民收入增长率上升的时候,将导致外商投资企业在广东的加工贸易出口比例下降。
例如:广东丰泰是美国耐克公司在中国的一家代加工厂。多年来,大多数耐克运动鞋都是由耐克公司下单,丰泰代加工的。但2005年以来,耐克却把许多本该给丰泰的订单下到了越南,不但大规模扩充在越南4个加工厂的生产线,还投资1600多万美元在越南新建一家工厂,并计划到2006年年底,把越南建成耐克公司最大的海外生产基地。耐克从“中国制造”转而他去,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越南的工资比中国更低。
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工资水平在世界金融风暴之后急剧下降,其劳动成本与广东不相上下,甚至有些地区的成本还要比广东低。劳动力成本上升更使得广东逐渐丧失在成本上的优势。论文格式泰国在金融风暴后“高级雇员工资普遍减少20%-25%,有的甚至减少50%,普通工人则减少10%-20%”.据有关数据统计一件普通T恤在广东的生产成本约为6美元,在越南约3.7美元,印尼约3.2美元。
现在,对广东的加工贸易而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已经使其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已经很难继续发展,于是外商减少了其在广东的投资,转而向内地、甚至越南、非洲、柬埔寨等转移。
(二)加工贸易企业或倒闭、或转移
加工贸易带动了广东经济的腾飞,为广东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也随着上升,广东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对应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广东的加工贸易发展也遇到阻碍,广东的对外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1997年-2001年广东的加工贸易出口在广东对外贸易中的比例还在上升,但这之后一直到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所占的比例逐年在下降。
当职工、农民收入增加率上升的时候,广东对外贸易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的比例却呈出下降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导致广东加工贸易出口的下降。广东很多企业是订单生产企业,但是第一单由香港商先拿了,转向内地中介,之后才是广东的这些加工贸易企业,在这过程中,利润己经在这些中间环节被瓜分了,到最后,真正的生产厂家只有较少利润可图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赚取利润的加工贸易企业不能继续再在广东获得收益。这些企业要不就面临倒闭,要不就只能转移地盘,另谋出路。
例如:加工一个箱包,在东莞,一个普通箱包的生产成本为9美元,这只包以10美元价格卖给香港商人,香港商人再以20美元的价格卖给零售商沃尔玛,沃尔玛在美国以40美元出售。可以看到,广东在这个产业链上,只赚取了1美元的加工费,加工贸易企业要获得收益,必须建立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上,劳动力成本上升之后,企业只能考虑到成本更低的地方进行发展。
还比如东莞大朗的毛织企业和鞋厂,在2007年“民工荒”在广东出现后,经常面临人手短缺的情形,小企业纷纷倒闭,大企业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于是有许多厂家将产业转移到湖南、江西等地进行生产。
(三)降低了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广东的加工贸易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其涉及的产品也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转变,但其加工制造所涉及的还是属于低端环节,广东的加工贸易企业还是处于“加工厂”的状态,自身拥有的知识产权不足,还是主要依靠劳动力优势在国际上与其他公司企业竞争。
有学者对珠三角地区的玩具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考察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企业中绝大多数认为其竞争优势主要是劳动力成本低,只有不到10%的企业由自己的研发机构,90%以上的企业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OEM产品装配、海外销售是返销到进口料件的供应商或母公司,大部分企业没有自有品牌。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原来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使得原来就小的利润空间更小了,这将导致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下降。
三、推进珠三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
加工贸易对发展珠三角经济和促进对外贸易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必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支持的政策措施。珠三角加工贸易未来的转型升级应与新发展观相一致,向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既要充分认识发展加工贸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抓住当前国际分工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机遇,形成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同时又要针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结合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国际产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指导目录,鼓励内资企业进入国际化产业链中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环节,逐步提升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正确认识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开创新思路从上文分析可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大势所趋,虽然短期内会影响到珠三角加工贸易的竞争力水平,但是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保障体系的真正建立以及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完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很正常的现象。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使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能够分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正。同时,迫使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有助于改变依靠低价格参与国际竞争,既牺牲了工人利益却又经常遭到进口国家反倾销的出力不讨好的状况。这也正是珠三角未来经济和外贸发展战略和市场规则的选择,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因此,珠三角发展加工贸易必须由原来的主要依靠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研发,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和高新技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的道路上来。另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并不一定代表劳动力竞争力的减弱。
例如:珠三角加工贸易的劳动力成本虽然高于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但从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源素质、科研开发水平等综合因素考虑,珠三角的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用欧美老板的话讲就是“性价比”很高,很有吸引力。所以,珠三角加工贸易在今后十几年仍然不能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过为了高效率地利用劳动力资源,政府可以鼓励在继续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的同时,扩大原创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规模。所谓原创设计类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指具有国家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且独家经营的服装、箱包、鞋帽、体育健身器材、家具、玩具、工艺品、装饰品等消费品。实践证明,注重工业设计是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加工贸易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在欧洲市场上,同一商店、同一质料、同一产地、并非名牌的帽子,由于款式、颜色或图案不同,价格可以相差三、四倍。对于消费品而言,工业设计(可以申请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对产品档次和价格的提升作用丝毫不亚于高新技术。而且,这实际上是要求加工贸易在总体上由以OEM业务为主转向ODM、OBM业务并举,符合珠三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该类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例如可考虑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根据产品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原创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供地。
(三)创造良好的劳动就业环境
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脱离生产的正规或非正规学校教育和生产中的边干边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加速进步,催生了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人力资本的积累不仅需要就业前的良好学习条件,而且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在劳动中长期积累,一般要到中年以后才能达到高峰。这对于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同样适用。这就需要良好的劳动就业环境,包括规范的劳动时间、良好的作业环境和劳动保护、继续学习和技术培训,并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来保障。良好的劳动就业环境不只是社会公平的需要,也不只是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高素质员工的需要,而且是实现个人和区域的人力资本积累的需要,也是转变增长方式、增强企业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当地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优化劳动就业环境,加强加工贸易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劳动力市场形象,吸引和积聚高素质劳动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彻底改变很多地区仍然普遍存在的劳动执法和监督缺位、甚至有的法律条款形同虚设的现象(例如目前仍有很多加工贸易企业没有执行我国劳动法规定的每周40小时的工作时间),扭转有法不依、对违法现象熟视无睹的局面,政策鼓励NGO参与农民工维权,并进一步完善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地方性法律法规。
2.政府鼓励和协助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申请社会责任认证或者进行申请认证的准备工作,重视发挥中介机构的协调作用,鼓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咨询和培训,增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逐步降低认证成本,通过社会责任认证推动劳动法规的贯彻执行。积极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政府有着特殊的作用,可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舆论宣传、思想教育等手段,倡导、宣传、鼓励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形成及作用发挥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消除和摒弃不良风气和作风,引导社会、企业形成有益于社会责任完善的氛围。关注和积极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特别是ISO制定的“企业社会责任导则”的有关工作,主动提出我们的建议和意见。
3.树立珠三角良好的劳动力市场形象。通过形象的力量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比单纯通过到外地招工争夺劳动力更有效。通过法律、行政和舆论宣传等手段,优化区域的劳动就业环境,通过有影响的大中型企业带动,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劳动力市场形象,并把各企业良好的劳动力市场形象整合为该地区良好的劳动力市场形象。在良好劳动力就业环境下,珠三角加工贸易劳动力的稳定输入就可以达到保证,劳动力价格和成本也可控制在相对稳定的变动幅度内,这有利于提升珠三角加工贸易的竞争力水平,有力于珠三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顺利进行。
篇6
毕业论文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2年半学期各门课程学习效果的检查.其主要目的是:
1、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及运用商务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之一。
3、训练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论文写作要求:
1、以英文/汉语完成论文写作。
2、字数要求不低于3000个单词或字, 统一采用A4(210x297mm)页面复印纸单面打印.其中上边距2.8cm,下面距2.5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5cm,页眉1.6cm页脚1.5cm装订线0.5cm.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1.25倍行距.页眉内统一为:用5号宋体
3、论文的内容要与本专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要求论述者阅读一定量的英文和中文资料,能够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合理删减、组织和编辑,掌握论文撰写的结构与布局。要求语言流畅,层次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具有以下特性:
1) 科学性: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可靠,结构合理,能反映出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系统掌握的程度及其某一问题有较深理解很认识
2) 实用性:选题应该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应该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3) 逻辑性:论证应该有力,层次应该分明,逻辑应该严密,结构应该完整合理
4) 技术性:应该具有收集整理运用材料的能力,语言表达应该清晰准确,格式应该规范
4、写作时间安排:
1月14日:学生与导师见面选题和开题
1月15日-3月25日学生写作,提交提纲,初稿,导师修改并将完成情况向系里汇报
3月31号前根据导师的修改意见完成第二稿交导师修改
4月7号前完成定稿并按照要求打印装订成册.打印3份,交系里2份
4月8号-4月13号准备答辩,原则上采用英语答辩
2007年4月14号论文答辩,原则上采用英语答辩
5:论文成绩评定:采用5级记分制,及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其中优秀没,良好等次的人数分别按不高于15%,20%的比例评定.终结成绩必须经指导老师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认定.
6:特别说明:
毕业论文写作是严肃的事情.严禁抄袭剽窃他人论文.一经发现此次论文成绩判为0分.
三、 论文选题方向:
1、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途径,课程设置等
2、商务英语教学在新形势下的影响和意义;
3、我国贸易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4、商务英文翻译技巧;
5、江西招商引资探讨及其对策
6.WTO保护期过后对我国的影响;
四、 论文设计与拟定的程序:1、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根据本指导书提供的选题范围,从中选择论文方向,确定题目。(注:选择其他的题目,需与指导教师商议确定)
2、 搜寻与本人论文题目相关的资料,文献,形成论文大纲,注意论文结构安排的合理性。
3、 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和正文. 详见后面附件
附件1:
外语系英语专业(高职)毕业论文选题(商英专业)
1.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探讨》
2. 《跨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3.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4. 《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5. 《单证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6. 《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技巧》
7. 《商务谈判中英语的重要性》
8. 《浅谈出口结汇风险的防范》
9. 《中国退税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10. 《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
11.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12. 《2007年外资
银行在我国本土注册探讨》
13. 《我国利用国际贷款/国际援助现状分析》
14. 《WTO与我国反倾销探讨》
15.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之现状》
16. 《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17. 《中印两国两国对外贸易战略分析》
18.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9. 《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的方法》
20. 《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21. 《外商直接在华投资探讨》
22. 《社会文化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影响》
23. 《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24. 《商务英语专业口语课程教学探讨》
25.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6. 《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27. 《英语写作中常见中式英语分析》
28. 《入世商务英语写作的研究》
29. 《制单工作在国际结算中的地位》
30. 《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探讨》
31. 《浅谈实质利益谈判法》
32. 《国际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33. 《商务英语写作中的错误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
34. 《清算所在期货市场上的地位》
35.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36. 《汉译英中遇到新词语的译法问题》
37. 英汉互译中词义的不对应(文化意义、风格意义、修辞意义等)
38. 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与反倾销
39. 如何防范信用证诈骗
40. 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之探讨
41. "10+1"自由贸易区未来前景展望
42. 汉语中新词汇的翻译技巧
43. 商务英语的特征与翻译
44. 珠江三角洲外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5. 南昌现利用外资纵谈
46. 广州/深圳等地区三资企业结构分析
47. 浅谈广州等地区外贸企业的困境与出路
48. 浅谈广州等地区出口产品结构的市场分布
49.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之探讨
50. 单证员跟单员等资格证书现状思考
51. 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52.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
53. 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54. 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
55. 中国贸易的现状和前景
56. 我国西部地区引进外资问题研究
57. 人民币业务对外开放之探讨
58. 浅谈涉外合同英语特色
59. 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关系
60. 文化和地理因素对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61. 绿色壁垒对关税壁垒的替代效应研究
62.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与我国贸易发展
63. 贸易磨檫及其解决机制研究
64. UCP600-信用证领域的新规则探讨
65. 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范围及总则
66. 浅谈<<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下卖方的知识产权担保义务
67. 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68. 浅谈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的利弊
69. 经纪佣金商或场内经纪人在期货交易中的地位
70. 浅谈商检证书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附件2 开题报告格式
商务学院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 中国家庭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题目性质: 研究论文
学生姓名: XXX
专 业: 工商管理
学 院: XXXX
年 级: 04级
指导教师: XXX
一、 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家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家族企业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家长式的管理方法、企业基础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后续发展无力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家族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家族企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家族企业持续发展已显得尤为紧迫。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步骤、方法
本文从我国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管理创新的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家族企业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创新进行深入地研究。首先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管管理创新含义的不同看法,提出了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含义、构成要素及内在机理,认为我国家族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有效性在于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家族企业的经营目标,有利于充公调动企业员工尤其非家族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如在管理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家长式决策、缺乏战略管理和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所有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创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以促进家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再次,要创建一种适合我国家族企业实情的管理模式,就必须全面准 确地把握好我国家族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此,本文指出了我国家族企业开展管理创新面临着外部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三、研究工作进度
1、教师报题(2006.11.1----11.15)
2、网上公布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2006.11.20)
3、学生选题(2006.11.20---12. 15)
4、落实任务(学生与导师见面,交电子邮箱地址)(2006.12. 1---12. 25)
5、学生上交开题报告(纸字稿)(2006.12.25----2007.1.15)
6、中期论文检查(交电子稿) (2007.4月1日前)
7、论文上交(纸字稿附电子稿)(2007.4.15----2007.5.1)
8、07届毕业设计答辩(评定学生成绩)(2007.6月初)
9、07届优秀论文评定(2007.6.15)
10、07届优秀论文汇报会(2007.6下旬)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顾文静,温州民营企业实行委托---制的障碍分析,经济管理。2002.2
[2]甘德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苒明杰,管理创新,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4陶良虎,制度创新是家族企业变迁的方向,光明日报,2002年5月14日
篇7
【关键词】双语教学 国际经济 贸易专业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开展双语教学实践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不同的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一般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亚洲国家和地区一般是指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双语教学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获取学科知识,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双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而是指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学科教学,而不是语言教学,更不是翻译教学。因此,双语教学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来学习学科知识、专业课程的核心知识和前沿理论。简而言之,双语教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经济类学科,是国际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的结合,体现了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兼顾的指导思想。因此,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掌握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和预测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专门知识,能够从事外贸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中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当前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本科教学逐渐普及化的趋势,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本科阶段应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强调应用型和实用型的人才。因此其培养模式呈现的主要特点为:将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英语的学习放在了尤为突出的位置,要求通过四年以英语为主体的专业系统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并且在毕业时要求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和至少一项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从毕业生择业意向和工作表现来看,具备良好英语水平和技能的学生就业率明显较高。就业后这类学生能够较快地独立开展工作并取得较好的工作业绩。因此,外贸企业、外资企业和生产企业的外贸岗位更欢迎这类人才,使得这类人才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而双语教学能最大程度满足上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英语、用英语。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各经济领域,尤其是国际贸易与金融领域将逐步与世界接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相关从业人员将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大量的跨国公司将进入中国或在中国开展经营业务,这使得能够熟练运用外语的国际贸易专业人员更加受到青睐,由此彰显出双语教学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作用。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实践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 4号文件,其中提出推行双语教学的要求,大大推动了全国展开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若要达到通过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目的,双语教学必须要形成体系。笔者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包括教师、学生和配套条件这三个要素在内的三角形模式。
首先,要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在三角形双语教学模式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师资建设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双语教学的教师除了应该具备其他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例如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和谐的科学和人文精神)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即能够流利的进行两种语言的表达和全面的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及相关知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几个方法来提升教师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首先,可以采用“送出去”的办法,这样使得教师能够在全英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强化,这种办法能够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种方法时间短而且由于费用较大只有少数教师能有少数的机会。第二,可以采用“引进来”的办法,聘请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程,国内双语教师作为其助教,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可以采用同行研讨的方式。各学校双语教师互相到对方院校进修或定期研讨。总之,就是要连续不断的循序渐进的建设双语教师师资队伍。
其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双语教学的本质是使得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思维,获取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由于双语教学提升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在三角形双语教学模式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最后,是要完善各项配套条件。双语教学要形成体系,除了以上两点外,还不能少了最后一点,即各项配套条件的完善与建设。就目前各个高校的教学实践而言,笔者认为这些配套条件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有效的双语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国际贸易专业具体哪些课程可以开展双语教学,要看课程的内容和性质,例如,理论性教学课程《国际经济学》和实践性教学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比较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关于教材的选择,笔者建议,还是应该选用国外教材,只是在使用时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只要教师注意与中国实际结合,解释好国外的相关背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没有问题的。针对双语教学的课程内容笔者认为双语教学应该选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课堂教学可以把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专题讨论等多种办法结合起来。运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密度,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对于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强化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消化理解每一节课的内容。实践教学采用实验室模拟业务教学和社会实践分散实习方式,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贸易的能力。在实验室的模拟环境中学习用外语填写单据进行谈判的能力,再到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外语演练,最终达到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夯实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作用。一个有效的双语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包括对教师的激励评价机制和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机制。对于教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包括必要的资金支持、精神方面的激励和连续不断的培养进修机会。而对于学生而言,涉及国外相关学习资料的广泛提供、双语课程学分的适当增加和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等。双语教学涉及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两方面的内容,考核时应该以学生的专业知识考核程度为主,英语语言技能考核为辅,同时还要考虑到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应该改变原有的以期末试卷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践教学能力进行综合考察。
参考文献:
[1]苏广才.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2]曾伟,郑金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与思考[J].双语学习,2007,(7).
[3]田俊芳.双语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实施[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3).
篇8
关键词:长三角 外贸集装箱 生成量
集装箱码头工程建设存在投资大、风险高、资金回收期长等问题,使得集装箱港口的投资时机和规模确定甚为重要,做好该港口腹地集装箱生成量的预测工作对于科学合理的港口布局、基本投资规模、营运策略、发展战略以及综合运输规划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外贸集装箱生成量是指一个地区对国际集装箱运输的总需求量,是这个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综合反映。影响港口集装箱生成量的因素很多,其预测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港口建设规划、未来的营运。有关集装箱生成量的定量预测方法很多,大致包括时间序列方法、回归分析方法、灰色预测方法、神经网络法和作为多种方法综合的组合预测方法等。
长三角港口腹地外贸进出口量预测
使用腹地生成系数法,首先必须预测外贸进出口量。从长三角港口实际数据来看,该区域港口的经济腹地主要是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七省两市。此处采用指数平滑法,主要用于预测2015年的进出口量,属于中短期预测,适用此预测方法。长三角港口腹地七省两市历年外贸进出口额如表1所示。
通过SPASS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运算,拟合效果通过R-squared来判断,越接近于1拟合的越好。从拟合情况来看,拟合优度指数R2都比较高,除重庆外,拟合效果都比较好。2018年预测值分别是:重庆为1462.04亿美元,四川1029.43亿美元,湖南352.89亿美元,湖北507.46亿美元,江西526.70亿美元,安徽644.71亿美元,江苏8183.30亿美元,浙江4779.24亿美元,上海6430.28亿美元。
从预测结果来看,江浙沪地区外贸进出口量趋于平稳,基数较大;沿江区域上升趋势明显,特别是重庆和四川。这也符合产业转移梯度理论和雁形转移模式,某些产业将由沿海地区向沿江区域转移,这对集装箱生成量产生一些影响。
长三角港口腹地外贸集装箱生成量预测
按照腹地生成系数法,分别对适箱货金额比率、每亿美元外贸进出口额重箱生成量预测、集装箱箱化率、重箱比例进行分析,并做出预测。
1、适箱货金额比率预测
外贸货物的适箱率受到外贸货物结构的影响,也受集装箱运输发展水平的影响。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和外贸货物结构的变化,外贸货物的适箱率趋势是越来越高。江浙沪区域适箱货源较沿江区域要高,会随着时间的发展,两个区域有接近的趋势。综合2013年海关数据和文献资料,预测2018年江浙沪适箱率为85%,沿江区域为75%。
2、每亿美元外贸进出口额重箱生成量预测
每亿美元外贸进出口额集装箱生成量与各地区货物结构及货物价值有关。一般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产品档次及价值相对较高,生成的集装箱数量相对低一些。目前,江浙沪地区1个自然箱货物价值在3万美元左右,按此推算,预计2018年江浙沪地区每亿美元外贸进出口额集装箱生成量在3000个左右。而沿江区域1个自然箱货物价值在2.5万美元左右,按此推算,预计2018年沿江地区每亿美元外贸进出口额集装箱生成量在4000个左右。参考其他文献,预测2018年江浙沪为3000TEU,沿江地区为4000 TEU。
3、集装箱箱化率
外贸货物的集装箱装箱率与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水平有关,集装箱发展水平越高,装箱率就越高,发展趋势是适箱货的装箱率将逐步提高直至完全装箱。根据相关文献,预测2015年,江浙沪地区装箱率为85%,沿江地区80%。
4、重箱比例
由于进出口外贸的不平衡性和集装箱运输组织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空箱运输。根据实际数据和相关文献,预计2018年江浙沪重箱比例为75%,沿江为90%。
5、长三角港口腹地外贸集装箱生成量预测
根据腹地生成系数法,2018年长三角区域外贸集装箱生成量预测如表2所示。
根据公式P6=P1×P2× P3×P4×P5 ×10000,可得出2015年长三角港口腹地外贸集装箱生成量预测数见表2所示。预测结果显示,2018年长三角港口腹地外贸集装箱生成量(此处,没有考虑中转箱吞吐量问题)估计在6810万TEU。
对策与建议
1、良性分工,适度开发
长三角区域从事外贸集装箱进出口的集装箱码头主要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苏州港、连云港港、南京港、南通港等。2013年,各港集装箱码头设计能力为:上海港1850万TEU,宁波-舟山港1220万TEU,苏州港525万TEU,连云港港300万TEU,南京港200万TEU,南通港50万TEU,合计设计能力为4145万TEU。2018年,预计上海港2100万TEU,宁波-舟山港1300万TEU,苏州港600万TEU,南京港300万TEU,南通港50万TEU,连云港港600万TEU,合计4950万TEU,约5000万TEU。考虑我国港口设计能力的弹性问题,按照其设计能力的1.2倍计算,2018长三角区域外贸集装箱码头的设计能力为6000万TEU,与外贸集装箱生成量中等预测的7000万TEU有一定的距离。同时,还要考虑沿江区域的外贸集装箱生成量的一部分不走长三角港口。因此,长三角区域考虑适度开发外贸型集装箱码头,不能蛮目竞争。
由于长三角区域港口众多,逐步形成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苏州港、连云港港相互竞争格局,不利于长三角区域港口的合作,势必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该区域港口的良性分工至关重要,形成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为集装箱干线港,苏州、连云港、南京、南通、温州、嘉兴等港口为支线港,其他港口为喂给港的集装箱运输格局,开展全面合作或联营,建立港口间的协调管理机制,实现港口功能优势互补,推动港口群协调有序发展。
2、加大软环境建设
篇9
货代,从字面理解即货物,准确来说就是在接受客户委托后完成指定货物运输的某一个环节或相关环节,委托人需要支付相关服务费的过程。货代业务通常在货物流通量很大的地方会有很大的市场及需求,针对我国现状,珠三角地区作为货物流通最广的通路承接着大量货代业务,其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枢纽,推动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
珠三角主要涵盖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市区等地区,由于珠三角的很多城市都处于沿海地带,基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因此很多海运货物流入中国都需要首先经过这个关口,这无疑是其货代业务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珠三角地区的货代业务发展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基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一路发展都较为顺利。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货代的发展相对西方很多国家而言是比较晚的,而现在整个市场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并且具有规模,除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外,发展过程中,整个市场也在不断革新吸收外部好的经验,并且对市场不断进行完善。
现在的珠三角区域,已经形成水陆、陆路、航空等各种交通运输工具汇集的物流体系,这为推动货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奠基。有市场就有需求,有需求就会成长起来大批的货代运输企业,这也是目前珠三角地区货代市场的现状。随着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成熟,市场不断走向规范化,越来越多的骨干企业被炼成,他们是促进整个货代市场健康积极发展的要素。很多企业不仅为很多委托人提供着优良的服务,良好的运作也为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这些都推动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2、珠三角货代市场存在问题
2.1货代规模小,企业竞争压力大。
对于走访调研的几千家货代企业中,很多都是规模很小的发展中企业,论文格式看到市场这块大蛋糕,都想分一杯羹。但现状是,很多企业都规模较小,可能就十来人,处理业务量也不算太多。目前珠三角区域货代市场企业的规模参差不齐,八成以上都是规模很小的企业,在严酷的市场环境下摸爬滚打求得生存,然而也有一部分成立较早发展较快比较成气候成体系的大型货代企业,这种成熟的企业与小型企业相比在整个市场中数量不多,然而却占据了大概80%的市场份额,这是一个很残酷的事实,也不免引发人的思考。
2.2货代企业技术水平比较局限。
现代货代企业的运营管理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很多地方都有赖于技术的支持和网络系统的支撑。然而我们看到的现状是,很多小型货代企业技术水平很落后,缺乏IT产品,没有完善的互联网体系,货运的时效性、准确性由此都受到挑战,工作效率也很低,这正是使得很多企业成长缓慢,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甚至频频遭遇投诉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很多企业的基础设施也很落后,交通工具年久失修,储货仓库杂乱不堪,网点布局不合理,设备的利用率低下,这些基础设施的差异是直接形成企业间差距的因素,也是造成企业规模水平参差不齐,小型企业挣扎求生存的主要因素。
2.3竞争力缺乏,运营效率低下。
货代行业并不是科技行业,客观来说其技术水平或技术含量要求并不高,客户或市场看重的就是货物转运的时效性与准确性,这也是企业的竞争力所在。然而现在市场环境中,由于很多企业的不规范,有时候连最基本的时效性及准确性都难以保障,这让企业的生存难度又提高了一些。此外,随着我国的国门打开,中国不断参与到全球化竞争,在世界格局下寻求发展,对于货代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最基本的服务外,能否带来相应附加价值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然而我国珠三角区域的货代市场,还处于基础业务有待进一步巩固深化的阶段,和国外相关的很多企业相比,差距还是较大的。[ LunWenData.Com]
2.4行业利润低,经营压力大。
货代业务基于其对时效性的近乎苛刻的要求,很多企业都会在合作前向委托方承诺如若不能在指定期限内如期送达,企业将不收取任何费用,且运输费、报关费都将由企业自己承担。这对企业的冲击是很大的,在必须承担巨大风险的同时,利润也并不高。这使得企业在接到订单后必须第一时间做全方位准备,不仅要预定仓位,还要做各类统计规划、向海关报送等一系列繁琐程序。由于生存压力大,很多小企业都打起了价格战,这对于行业的稳固发展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只是使得小企业间更多的受创,企业利润更低,经营压力更大,从而进入恶性循环,企业的存亡进一步受到威胁。
3、珠三角货代市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目前珠三角地区货代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相应对策。
3.1国家给予货代行业更多的扶持。
货代行业的发展和国家政策和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针对目前我国货代行业的现状,政府可以给予更多的扶持与帮助,首先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进一步深入,各种方式的交通运输的效率是决定整个行业效率的基础与核心,这就有赖于政府对于我国目前的基础设施现状加以改善及优化。此外,对于相应政策也可以适当放宽,过多的约束只会让这个行业受到限制,行业若能蓬勃发展也是对整个国家经济效益的有力贡献。
3.2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我们看到,整个行业中的优质人才相对还是十分稀缺的,行业中服务的都是对于行业运作不太了解的人员。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很有必要培养更多行业的优秀人才,并且做好人才储备。这是一个很年轻的行业,发展历程也很短,直接导致的现状是教育体系中针对这个行业的课程或专业十分缺乏,这是人才缺失的根源所在。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开设这方面的课程甚至设立货运这个专业,首先保障人才知识层面的完善,专业知识扎实。此外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定期组织相应培训,对于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或障碍共同探讨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增加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优秀的人才无疑是推动这个行业朝着更好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3.3规范市场,加强企业间的合作。
目前珠三角地区作为货代行业的最主要区域,市场仍然有待规范。不难看出,在企业竞争过程中,很多不规范的行为甚至恶性竞争都是由于整个市场体系还有漏洞,很多不合规的行为都找不到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这让市场很乱、行业也很乱。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完善的管理体系及法律法规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整个行业朝着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的基础。此外,企业间也可以加强合作,这对很多小型企业是有帮助的,合作互助一方面共享了资源,此外难度较大的项目也可以通过多方面协作从而促使项目的达成。
篇10
【摘要】文中旨在探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当下的热点话题“一带一路”战略对港口物流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港口物流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 港口物流 烟台港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涉及15个沿海港口,烟台港位列其中,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烟台港口物流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带一路”战略下烟台港口物流在政策优势、港区分布、地缘优势、保税港区、疏运网络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条件。
(1)港区分布优势。烟台港是中国海岸线资源最长和唯一横跨黄海和渤海两个海域的港口集团。烟台港集团积极实施资源整合,提升整体实力,以推进四大港区(芝罘湾港区、西港区、蓬莱港区和龙口港区)整体自然融合为轴心,在渤海湾南岸、胶东半岛北部200多公里海岸线上倾力打造现代物流产业基地,依靠丰沛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条件,正着力打造成为中国一流的现代化港口集团。
(2)地缘优势。烟台港扼渤海湾入海口,靠近国际主航道,面向日韩及东北亚地区,背靠京津鲁豫广阔的经济腹地。居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经济圈、东三省的最佳中转港位置,拥有陆海双向、辐射内外的广阔发展空间。是中国沿海南北大通道重要枢纽、环渤海及东北亚国际经济圈最佳中转基地港。
(3)疏运网络优势。港口通向全球100多港口铁路正连接成“欧亚大陆桥”。作为齐国时代对外交流的重要口岸,烟台的港口优势历经近3000年积淀,正焕发出全新的优势和活力。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烟台已拥有10大港区、5处一类开放口岸,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直接通航,并成为世界化肥出口第一港,以及中国进口铝土矿第一港。而在新划定的“一带一路”版图中,烟台港口已经积极在沿线中布局,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沿线对外贸易优势。烟台与64个沿线国家均有贸易往来,进出口额84.1亿美元,约占全市外贸总额的16%。至2015年共有35个沿线国家在我市投资,累计设立外资项目662个,实际使用外资16.6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5.4%和6.7%。2016年1-8月,全市新备案境外投资企业(机构)5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54181万美元,增160.8%,实际投资额97151万美元,增长111%,其中首次对外投资企业32家、中方协议投资额48631万美元;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项目9个,中方投资额23390万美元,增298.9%。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60518万美元,增长32.2%,完成营业额59590万美元,增长0.4%;外派劳务3860人,增长34.5%,期末在外人数9224人,增长8.6%。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烟台港口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环渤海港口群港口多,竞争压力大。环渤海港口群港口众多,其他港口的存在势必给烟台港造成一定业务竞争甚至威胁。在地理自然条件上,其他三个港口较为类似,并且各方经济腹地存在相互重叠区域,因此会共同竞争同一地区的货源。
最新数据显示,英国劳氏日报近日公布2016世界集装箱港口100强榜单,其中青岛港位列第八,日照港位居第53位,烟台港位居第65位,。
总体而言,在山东省内港口中青岛港综合实力最强,是烟台港集装箱业务的核心竞争者,日照港、威海港与烟台港的货源竞争存在一部分交叉重叠。
(2)港口功能单一,物流服务多样化功能缺乏;港口的经营集中在港口相关领域,以货物装卸、物流仓储、造船业为主,经营模式单一,业务面窄,服务对象多以本国本区域为主。而香港和记黄埔在全球拥有29个码头、162个泊位,在我国大陆、香港及全球航运贸易中占比分别为50%、25%和14%。集团通过建立全球港口经营网络,在集装箱业务上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3)“一带一路”沿线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复杂。“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多数是大国角力的重要区域,有些是多个文明交汇的区域,有些是政治经济稳定性和成熟度较差的区域。“一带一路”贯穿几十个国家,每个国家市场成熟度不同,不同国家在文化、经济、法律、政治和监管体系上存在明显差异,甚至一些国家还存在政治不稳定或是政府管治低效的情况。山东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企业“走出去”有可能面临政治风险、商业环境风险、法律风险、财产安全风险、文化冲突风险等一系列风险考验。
四、“一带一路”战略下烟台港口物流发展对策
(1)加强与周边港口的协同合作。加快区域港口整合,巩固烟台港同其他港口之间的联盟关系。随着各大港口对经济腹地的激烈竞争以及外商投资设港,港口腹地专属化被日渐打破,货源分流趋势增强。面对此情况,烟台港一是可以通过出资、租赁等形式,实现对周边小港的控制,二是可以通过与青岛港、大连港等周边强港的战略联盟,以应对其他港口所带来的威胁,进而增强自身实力,强化港口经济建设。
(2)港城协同发展多元跨界经营。与“一带一路”倡议结合,提升航运中心功能,推进港口“走出去”步伐。推进航运中心向服务型、知识型转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港口发展要把握航运服务产业链,做强港口服务、船舶运输等航运主业,整合航运辅助业,拓展航运衍生服务业,向附加值更高的微笑曲线两端转移;提升国际中转比例,加强国际航运流动,改善航运政策环境,提升吸引力;加快高端运输服务业发展,推进自贸区,拓展航运金融,集聚培育代表全球竞争力水平的高端航运人才。
(3)继续推进港企合作。博凯内港码头项目已成功投入运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港企合作打开了新篇章,也是烟台港跨出国门、走向海外的第一站,是烟台港打造全程物流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桥头堡,更被视为烟台港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战略支撑。借鉴此经验,促进航班线上各企业与港口的深化合作,可以进一步推动烟台港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玉成,尹传忠,徐启文,王亚武.“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策略研究[J].中国水运,2015.
[2]邹璐.“一带一路”背景下烟台港集团发展战略探析[J].区域经济,2016,(5).
- 上一篇:石油贸易论文
- 下一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