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之路范文
时间:2023-03-26 22:1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成长之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已经走过了14年的春夏秋冬,真怀念过去的点点滴滴。怀念依偎在父母怀里温暖、快乐的感觉,怀念听着摇篮曲进入梦乡的那份恬静。那时的我是多么的无拘无束,无牵无挂,快乐自在,生活在我的五彩斑斓的童年梦中。
时间从我的身边慢慢流逝,我也背上了书包,戴上了红领巾成为一名少先队员,从此,我便走进了神奇的殿堂。在老师的带领下,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对各门功课都很感兴趣,聪明好学的我,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矛,在班里一直担任班长,特别在英语方面连续二年参加全国奥林匹克竞赛,都获得了一等奖,还有证书,我从没为此骄傲过,更是我学习的动力。
转眼间,告别了小学的学习生活,迎来了丰富多彩的初中生活,也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青春之路,我一定不会让路的茫然、路的飘渺遮蔽双眼,我将要挥起手中的彩笔,奋力的摇之一挥,挥出青春的绚丽,挥出青春的搏击风雨之坚韧,挥出人间的尽善尽美,挥出“甲光向日金鳞开”的乐观。
人的每一步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长大了,一种成长的喜悦陪我度过精彩的每一分、每一秒。但烦恼也会让我感到生活之艰辛,学习之压力,同时也会让我变得更坚强,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让我去面对生活的考验,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篇2
到了小学,有了作业后,我是不愿意接受的,我死活不肯做作业,因为幼儿园里都是无忧无虑的,没有作业的,所以我接受不了,一直哭闹着不肯写作业。爸爸妈妈也是没有办法,只能一直在旁边安慰苦恼的我,手足无措。
到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年龄的增大,慢慢的就自然而然的习惯了做作业。更加生动,更加美好的成长之路,读了小学以后感觉合幼儿园完全不一样了,是两种世界,上了小学之后开始忙碌了,每天都要上课,都要坐在位置上,玩的时间也有了限制,去老师办公室改作业,慢慢的就知道小学以及以后的路肯定不会像幼儿园那时轻松愉快了。虽然小学挺苦的,但是就当做是苦中作乐嘛。也认识了许多要好的朋友,还有许多敬业的老师们。
上了初中以后,整个学习压力都压了下来,开始大变动了,压力越来越大,每天作业一大堆,要做到很晚才能休息。早上起床也是被叫醒的,带着疲倦的身体去上学,所以上课总是容易走神,学习压力过大,老师也会安慰你,不要放弃,不要气馁。或许成功之路就是这样。我不断激励我自己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所以想在就要努力,这样的成长之路才是真的有意义的成长之路,真正有意义的成长之路就是这样子的。
篇3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经常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面对许多复杂的问题。一般,我会向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请教,我总在纳闷为什么他们能有好的办法来处理这些“疑难杂症”呢?在向他们取经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关键是这些优秀的老师平时注重阅读,在阅读中汲取精华,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随着教龄的增加,我越来越觉得这桶水如果再不添加,就会枯竭,我要不断地增加这桶水,就得找到永不枯竭的水源,这个水源就是学习和实践。
带着这样的认识,我开始如饥似渴地投入到读书学习中去。我努力搜寻着各种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名家著作,然后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第一次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时,没有想象中顺利,感觉有些不懂,为什么大家都推荐的书,我却没有一点感觉呢?带着怀疑再次重读这本书。看了雷夫老师关于阅读的一些实践活动,我感同身受,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爱阅读,但是我可以开展一些更细致的活动,从孩子的个性出发,多一些指导,多开展一些活动,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行万里路。这是雷夫老师带领孩子们大量实践活动之一。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提升,开展各种精彩的活动,看了雷夫老师的每一个活动准备,我才意识到每一项活动并不是领导的事,更多的是我应该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考虑问题更全面一些,准备是关键!
失败是好事。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我最佩服的就是雷夫老师善于反思,善于接受意见,对于孩子们来说失败是好事,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应该直视失败、错误。雷夫老师能接受女儿对自己的批判,及时改变了自己的课堂,把不可能的成了可能。现在的孩子们都喜欢表扬、激励,承受能力越来越差,一直是我们担心的问题。那我们老师呢?善于接受意见吗?遇到任何错误的时候都能敢于面对,坦然接受,乐于反思吗?我们要求孩子们能做到的,我们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善于从问题背后找问题,才能让我们进步!失败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雷夫老师所创造的奇迹或许我们现在无法企及,但是,雷夫老师就是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了,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只要我们有爱心、重细节、抓习惯、善反思,我们也能成为雷夫老师!
要让雷夫老师的教学方法成为自己的方法,我们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智慧和鲜活的思想。要这样做,或者说能这样做的人,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因为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师,不管有多好的教案,你不可能完全地复制它,因为那不是你的。教学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要做一名有智慧和符合时展的教师,那必须借助大量的书籍,因为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改变,因为阅读可以使我们有更多的感悟。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在我的眼前好像打开了一扇大门,备课变得容易了,课讲得生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浓厚了。书,让简单的人变得丰富。一本好书,如美食佳酿,令人回味无穷。快乐莫过于读书。读书是学习之本,是立教之根,是生存之道,是教师最重要的事情,在读书中思考才能让我归于平静;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寻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不断的读书,让我们的思维变宽了,工作方法改进了,这便是实践出真知。从钻研教材中实践出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研读优秀教师的工作案例中实践出管理课堂与班级的金点子;从阅读教育心理学著作实践出怎样更好地学会与学生沟通。只有实践,才能让读书升华,提升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同样的,一所学校,若真想追求长足发展,追求教学高效,离不开教师群体的阅读。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只有拥有渊博的学识才能懂得我们的学生,只有拥有常流常新的知识才能全心全意为我们钟爱的教育事业服务。
篇4
关键词:知识划分标准;表达/掌握矩阵;非波兰尼隐性知识;知识生成转化路径与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2)03-0005-04
一、隐性知识的三种界定
(一)隐性知识界定存在的问题
英籍犹太裔学者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于1958年在《个人知识》一书中,首次将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他认为“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没有被表达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比如我们在做某件事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1];其后,因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于1995年出版的《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2]一书成为“经典之作”(德鲁克的评价),而致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相互转化成为知识管理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然而,学术界对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的含义和范围始终没有统一的界定,这必然导致对所谓隐性知识的相关研究陷入混乱状态[3]。
考察一下学术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哪个学科,某个学术概念的首创者对该概念的界定或者由本人修正、完善甚至扬弃,或者被他人修正、完善甚至革命。例如,微积分中的极限概念[4],托马斯?库恩的范式概念[5],惠更斯的光的波动概念[6],牛顿的时空概念[7],欧几里得的平行线公设[8]等。因此,我们不必拘泥于波兰尼、野中郁次郎或者其他大师级学者关于隐性知识的界定,而应该把握隐性知识概念的实质和中文语境中的表达习惯,重新界定并解释隐性知识。
(二)划分显性/隐性知识的三种标准并不一致
学术界通常认为,著名学者使用了“已表、易表、可表”三种标准来划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9]。例如,德鲁克(P.H.Durcker)使用“可表的标准,即某项知识是否可以用系统的语言或编码化方式表达出来”来划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10];野中郁次郎却用“易表的标准,即某项知识是否容易用系统的语言或编码化方式表达出来”来划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2];波兰尼则使用是否已经被表达的标准来划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1]。我们认为,这些标准并不一致,甚至不是自洽的标准。因此,应该深究其间的相互关系和每种标准的内在一致性。
(三)三种划分标准构成递阶三层关系
如果依据中文语境中“已表、易表、可表”三个词汇的中文语义,显然只有“可以表达的知识”才谈得上“容易与不容易表达的”问题;而且从目前来看,只有“容易表达的”知识,才会含有“已经表达的”和“尚未表达的”这样两种状态;而那些被认定为“不可以表达的知识”,即德鲁克意义上的隐性知识,已经谈不上“容易表达”还是“不容易表达”的划分了。至于野中郁次郎认定的那些“难以表达的知识”,即野中意义上的“隐性知识”,至少从目前来看,应“尚未表达出来”。因此,本文认为,“已表、易表、可表”三种标准划分出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是不一致的,而是如图1所示的递阶三层次关系:即德鲁克划分中的显性知识中包含着野中郁次郎划分中的隐性知识,而野中郁次郎划分中的显性知识中又包含着波兰尼划分中的隐性知识。
图1 三种显/隐性知识标准中的隐性知识无论是波兰尼隐性知识,还是野中隐性知识,都是容易理解的。而德鲁克隐性知识是否真正存在,就远远不是那么清晰可辨与容易理解的了。不过,德鲁克隐性知识的确存在。例如,大爆炸理论认为,目前人们所认识的宇宙开始于18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那么,那次大爆炸以前是什么状态呢?对此,科学一无所知,而且可能永远是一无所知。不仅如此,对于大爆炸之后的最初的1%秒内究竟是什么状态,科学也是一无所知。因为,那时的温度超过摄氏10000亿度,电子、质子和其他粒子根本不能存在。人类迄今还没有任何一门已知的科学可以描述如此高温状态中的现象,人们只能将其归之为一种“纯能量”状态,是一个充满电磁辐射的致密的宇宙。其实,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彼得?拉塞尔在其《觉醒的地球》一书中的上述表述本身也是值得商榷的:连电子等基本粒子尚不存在的状态下,真的存在电磁辐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波兰尼划分的疏漏及表达/掌握知识矩阵的建构
(一)波兰尼划分的疏漏
如前所述,波兰尼认为“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没有被表达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比如我们在做某件事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1]。由这一界定可知,波兰尼本人的知识观存在内在矛盾。因为,当他从内涵上下定义时,是基于“某项知识是否已用编码化方式表达出来”予以判定的[1],他把已表达的知识称作为显性知识,而将尚未表达的知识称作为隐性知识。但是,当他从外延上例示隐性知识时,并没有坚持上述单一的已表标准,而是下意识地又增加了一个“掌握”或“不掌握”[1]的标准。换言之,他使用的是双重定语,即“没有被表达的做某件事的行动中所掌握的”标准。在中文语境中,这就意味着既有可能存在着没有被表达的做某件事的行动中未曾掌握的知识,也有可能存在着已表达而未被掌握的知识。
篇5
路,你的尽头到底在那里?有人说:当然是在路的另一端了。我去不认为,因为路实在太多了!我们无法知道路由多少条,而最是长远的则是成长之路了。
成长之路的尽头说有则有,说没有则没有。你在时间中慢慢成长,但每当你摸索时,你会发现成长说快是因为你坚持不下去了,成长永远没有尽头。成长的路就像广阔无边的宇宙,摸索到一个地方,迷雾就散在那里。
有人说:成长太累,不愿成长。有人说:成长会让我的眼见大开,我愿意成长。时间,让我想继续下去,一直成长下去,看看成长有没有尽头,有没有终点?我想:没有吧,或许现在人所说的成长只是因为他的寿命太短,所以说成长拥有尽头吧。
成长令我成熟,令我年迈,使我在想起之前时光而感慨万分。有时却不由得想起一个问题:路的尽头到底在哪里?
篇6
暮然回首,发现我们已渐渐长大了;暮然回首,发现我们已逐渐摆脱稚嫩的心灵,走向成熟;暮然回首,我们的成长道路,是一条充满阳光、花草的路,一路上还不乏欢声也不乏笑语,更不乏汗水与努力;暮然回首……。多少个暮然回首,都说不尽我此时的感慨。
曾经的今日,我们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十年来,我们努力着为它开花、结果,我们用汗水与辛劳让它跟着我们一起成长。虽然,这一路上,我们经历过多次失败,但这并不算什么,相反,它却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记忆犹新的。
三年前的一日午后,我对自行车突然有了玩意,准备骑着它和其他玩伴比赛。
篇7
大家好!今天我将要演讲的题目是《感恩,也是一种习惯》。
当鱼儿在水中自由欢畅,那是它在报答水养育了自己;当雄鹰在苍穹之上拍击长空,那是它在回报蓝天历练了自己;当小草在泥土中茁壮成长,那是他在感恩大地抚育了自己。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为你付出,而你却不觉;失败时,常有一些人为你加油,而你却不觉;岔道口,常有一些人为你而选择放弃,而你却不觉。读了《感恩阅读》这套书后,我不得不感叹:身边为我们付出的人太多太多!而当他们的爱已成为习惯时,我们也需养成感恩别人付出的好习惯。
感恩养育我们的人,是他们让我们体验生命;感恩教育我们的人,是他们给我们精神的洗礼;感恩帮助我们的人,是他们让我们跃渡难关;感恩关爱我们的人,是他们呵护我们健康成长!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感恩母亲,就是在她操劳后习惯地为她送上一杯白开水,给她锤锤背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感恩老师,就是在教师节上送上一句贴心的祝福。“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感恩朋友,就是在他伤心时与之同担痛苦。“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感恩对手,就是在赛场下给之莫大的鼓舞。
感恩是一种好习惯,它与早睡早起,礼仪貌端是一样重要。如果不会感恩别人,就等于一株小苗在成长之路上缺乏阳光。当你在任何时候心里都不由地感谢别人的付出时,你就已经养成了这个良好的习惯。正如书中的作者40年后还会想起儿时大姐的付出一样,这就是成长之路的阳光。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阅读》让我明白了成长中的爱。常怀感恩之心的孩子,就是心里阳光的孩子。当他已变成习惯时,我们就要逐渐长大,成长为一只雄鹰,心怀比整个天空还要大!
篇8
从我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再从我哑哑学语直到如今,我的成长之路,一路上我都是伴着父亲深沉的爱走过来的,正因为我父亲,我这一路走来才走得踏实,稳重.
2岁时.在一家房子的客厅里,有一个正在学走路的小小孩--两岁的我.还有一个身体高大犹如靠山的男人--我的爸爸.那时,我在学走路,爸爸在离我十米远处的地方远远地看者我走向他.这十米的路程对于如今的我来说,易如反掌;但对那时两岁的我来说,犹如上青天.我一步一步地向他走去,终于我跌了一跤,摔倒了.我泪含满面地向他望去,只见他的背影在颤抖,转过身子望过来.我楚楚可怜的望着他,希望他能过来抱起来,可是,他最终还是没有走过来,他只是两手紧握拳头,用一双含着我读不懂的复杂神色的眼睛凝视着我.我看到爸爸这样,也许是我的不服输的因子起了作用.我擦干眼泪,试着重新站起来,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失败,第三次我终于站起来了,我脸上带着笑容重新走向我的爸爸.望向他,他的眼神变得柔和了;两手紧握着的拳头不禁也慢慢松了开.我一直走一直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终于我走到了爸爸的脚边,用粉嫩嫩的小手紧紧地撮着他的衣服,脸上带着胜利的笑容.这时,窗外的一抹阳光照耀在我们身上,格外的灿烂......
十岁时.那天我在一次模拟考试中考了98分.我欢天喜地地回到家.一见到爸爸妈妈就嚷着:"妈妈,爸爸我靠到98分了,98分,98分,耶......"我拿着试卷向他们面前炫耀着.妈妈看到我考了98分了高兴得直嚷着帮我庆祝."骄傲使人退步,谦虚使人进步.一个只知道骄傲的人做任何事都是不会成功的....."爸爸说.正当我和妈妈沉浸在成功的喜悦的时候,爸爸劈头而来的一句话犹如当头贺棒,打得我阵阵醒.我怔怔地看着爸爸那严肃的眸子,微起的眉头.努力地思考爸爸这话,继而我的心如湖水般由浑浊变为清明.这时,我带着谦虚.理解和感激的眼神凝视着他,带着微扬的嘴角向爸爸道谢,对自己道歉.而后进房间学习去.就在我关上房门的那一刹那,我看见了爸爸笑了......
篇9
每个成长路口总会有分岔路口,每一次决定都是我们的成长经验,引领我们走向成长之路。
从小,我喜爱看电视剧,“听天由命”是我听过最多的词语。活学活用可是我的强项。
一次,我爸妈要出差一段时间,所以一家三口里只剩下我了,爸妈自然放心不下我。在出差前的一个晚上,他们对我苦口婆心了一番,无非就是叮嘱我要好好的。我一一敷衍式的对头,真像一个“乖孩子"。当他们问到我想要去和奶奶还是姥姥住时,我的持续点头遭到了妈妈的一个暴栗,连说我总是点头,有没有听进去。
当妈妈再问时,我再也不敢马虎了。只道:听天由命吧!结果又遭到了来自母亲的暴栗,让我委屈得不得了。最终还是决定了,去姥姥家。妈妈这才放心了。
很多很多的"听天由命",都是我的小乐趣。即使到最后总要做出一个决定,我还是坚持"听天由命"
篇10
我的奖状中,有一张令我更加自信的奖状。
上面有幅图,上方有一朵玫瑰灯,照亮了我们的成长之路,也同时照亮了我们成功的舞台。上面有一位小男孩和一只小狗,他们永不停息,自信自强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我仿佛看见了无数观众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老师的一句祝福,家长的一个盼望,我的一个希望,不断得使我走向光明的路程。
安徽省铜陵市杨家山小学三年级二班三年级:陈昕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