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采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5:0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贸易采购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贸易采购论文

篇1

国际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王之泰:《现代物流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2]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2009。

[3]刘君德.中国转型期“行政区经济”现象透视[J].经济地理,2006(6):897-901.

[4]MarkPagell.Understandingthefactorsthatenableandinhibittheintegrationofoperations,purchasingandlogistics[J].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04,12(5):459-487

[5]海峰、张丽立、安进:“怎样认识区域物流”,《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

[6]徐青青,缪立新.区域物流协同内涵及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94-97.

[7]刘南,李燕.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1):151-154.

[8]周凌云,穆东,李佳成.区域物流系统多主体协同内涵与机制[J].综合运输,2010(3):43-45

[9]理勇,王韵,徐广印.区域物流规划的综合评价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02)

[10]杨道田.新区域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区域治理问题与反思[J].当代财政,2010(3):89-94.

国际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郭洪.品牌营销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亚洲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希扬企业战略联盟[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施李华物流战略[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5]王伟物流企业战略与模式[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国际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晶莹,邓旭.《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释解与应用[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0.p119.

[2]郭静.FOB出口合同卖方的风险与防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3.51-54.

[3]张鸣飞.出口贸易中应用FOB术语的风险及防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3.41-44.

[4]王佳.出口合同中FOB条款下的风险分析及对策[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16-21.

[5]王珩,侯锦昌.FOB合同下卖方出口风险及防范[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2.22-25.

[6]卢大钊.FOB条件下的风险规避问题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8.2-9.

[7]刘宇.出口贸易中使用FOB贸易术语的风险及其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7.1.11-13.

[8]吴联选.FOB贸易术语下欺诈的风险及防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1.2-7.

篇2

深圳大学自考本科专业:销售管理、物流管理、学前教育、金融管理。

工商企业管理销售管理自考本科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经济法概论、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世界市场行情、市场营销策划、国际商务谈判、人际关系学、销售团队管理、财务管理学、企业经营战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销售管理毕业论文物流管理自考本科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物流企业管理,物流案例与实践、库存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学前教育自考本科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游戏论、学前比较教育、学前教育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贸易促进,贸易促进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获得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已成为贸易大国,但并非贸易强国。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总额上来看。

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由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到,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从1986年的2580.4亿元增长到2004年95539.1亿元,而2005年更是突破了100000亿元大关,达到了116921.8亿元,而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123.3%。

(2)从产品结构来看。

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虽然去年来有所变化,但根本结构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因为中国的优势还是在廉价的劳动力。仅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虽然像以前那种以纺织服装为主的格局已经开始变化,但是这样的变化还是没有改变中国出口产品劳动密集型的特征。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只有建立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又符合我国国情的贸易促进体系,才能保证我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明确贸易促进机构的职能定位和分工

构建新型贸易促进体系的关键在于理顺各类贸易促进机构的运行机制。根据不同主体赋予不同的职能和权责,真正形成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研究发现,发达国家一般只在中央政府层面设立贸易管理的政府部门,在地方政府层面,一般只有贸易促进机构贸易促进体系,而无管理机构。

(二)完善贸易促进[1]的外部环境

1、继续推进优化发展环境工作,降低企业的出易成本。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加强协作,本着有利于首都经济发展的原则,认真执行国家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商务氛围。

2、加强海关、商检、税务、外汇管理、银行、保险等部门的协调,提高贸易的便利化程度。商务主管部门应主动与这些部门协调,降低有关收费,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与银行、保险等有关金融机构的协调,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手段,保障企业出口权益,提高出口竞争力,为企业融资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3、提供法律服务,支持企业开展反倾销反补贴应诉。我国是世界出口大国,同时也是遭受反倾销诉讼调查最多的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受害者。由于我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接受了15年的非市场经济和12年的特殊保障措施条款,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能遇到更多的不公平对待。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反倾销应诉工作,扩大反倾销应诉资助资金规模,发挥各地WTO事务中心等专门机构的作用,与海外律师事务所加强联系,对反倾销应诉工作进行组织与指导,充分发挥各商会的组织协调[2]作用,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抗辩能力,争取有利结果。

4、定期组织相关企业进行培训。行业协会应定期举办贸易实务培训和与国外经贸机构的交流活动,分析国内外市场形势,使企业及时了解各国市场准入规则、技术壁垒、环保指标、行业标准等方面的信息;以“孵化器”的形式对中小企业进行出口业务指导,由专家实际指导受训人员操作进出口业务免费论文。

(三)创新贸易促进方式和手段

创新贸易促进方式的着力点要通过提供完备的公共信息服务,创造直接的交流机会,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宣传力度。

1、建立完备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参照国际成功经验,尽快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政府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及企业共同参与的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对重点行业、地区设立专家小组,协助企业对相关国外市场进行调研,为企业出谋划策;组织联合国等大型国际组织来华采购,举办有针对性的采购说明会和网上专栏,让更多的企业了解采购程序和招标信息。

2、加大交流合作,创造直接的产品[3]出口机会。商务主管部门每年年初要研究制定开拓国际市场的工作计划,组织形式多样的国际市场推广和介绍活动。

一方面要“引进来”,如针对目前大型商业性跨国公司急于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以开放市场为条件,加强与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联络,了解他们的需求动态,及时邀请负责采购的买家来华,组织相关企业做好准备贸易促进体系,从而实现内贸带动外贸发展,促进产品出口。

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如组织企业参与境外的各类国际专业展会和境内的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对于“结伴参展”的中小企业给予适当的鼓励;组织专业贸易小组到重点开拓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市场考察和产品推广;结合国内国际贸易形势,适时组织企业代表团出访,搞好双边或多边的经贸关系。

3、加大贸易环境和出口产品的宣传力度。在每年的对外宣传计划中列入对外贸易宣传内容,加强外经贸发展的总体性宣传,整体推介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制造业能力。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和寻找经济技术合作伙伴。

(四)调整财政性贸易促进支持方向

1、整合发挥外经贸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率。

扩大现已设立的外经贸发展基金规模,根据业务发展的具体需要统筹支出。设立科技兴贸专项资金、境外投资贸易工作机构运作专项资金等用于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境外投资贸易工作机构运作[4]等方面。

2、调整财政支持方向,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水平。

一个地区的生产能力决定其出口能力,因此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是做好贸易促进工作的基础。鉴于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总体上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外贸出口需要尽快实现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增长上,因此应该引导出口企业实施战略转型,由低价竞销策略向高附加值为主的技术创新、品牌推广相结合的新战略转变,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品牌价值,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价格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转变出口的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

3、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符合WTO规则并被各国普遍采用的贸易促进手段,在促进出口增长、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方便企业融资、提高出口竞争力以及带动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提高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提升大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其成果显而易见,但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促进水平也是迫在眉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的对外贸易促进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构建对外贸易带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障和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彦荣.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2]国际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探讨.商业时代.2009.

篇4

关键词:对外承包工程,采购物资,报检

 

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是指我国企业在国(境)外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资源开发等业务。目前我国商务部跟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经贸混委会的机制,签订了127个双边投资贸易协定。国家对外政策支持和《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为我国建筑公司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了强力支持。2009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777亿美元,同比增长37%;新签合同额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1%,延续了近10年来迅猛发展的势头。业务规模与2000年相比,完成营业额增长了8.3倍,年增长率为28%;新签合同额增长了9.8倍,年增长率为30%。

对外承包工程所用物资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和验收结果,更直接影响我国与受援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和国家声誉。为保证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所用物资的质量,提高我国产品的声誉,维护国家形象,国家都明确规定了相关要求。2008年9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令《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对外承包工程涉及的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人员出入境、海关以及税收、外汇等事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论文参考。国家质检总局的国质检通函〔2002〕第80号文件《关于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下出口设备材料检验检疫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检验检疫机构对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所需出境的施工器械(含配件)和人员自用的办公生活物资等免于检验检疫;对项目完工后属从国内运出返回的物资(不得含有食品)免于检验;免检项目不收取费用。对施工材料(包括安装设备)按有关规定实施检验检疫。”以上文件的出台,按理说对外承包所需货物出口报检的规定已十分清晰。论文参考。然而,部分对外承包工程所用施工材料报检却并未按相关规定执行。日前,针对辖区内部分企业申报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检验人员在审核报检材料和现场检验中发现存在诸多问题:

1、企业申报的施工材料存在随意市场采购行为

某灯具企业拟申报出口一批对外承包工程用灯具,申报资料填写出口产品为工矿灯、路灯、荧光灯,但经实际查验,发现该企业不是发货人的情况下,上述货物中仅工矿灯和路灯系该企业自行生产,荧光灯系该企业从其他厂家采购。

2、企业申报的施工材料存在随意夹带现象

某灯具企业在申报资料中列明出口产品为灯具,经现场检验,发现出口货物中还夹带有电器柜和部分从灯具市场直接采购的插头、开关等。

3、企业申报的施工材料违反许可管理规定

某企业(发货人)拟申报对外承包工程用货物,部分货物为市场采购,经实际查验,该公司采购的属强制性认证目录内的产品均无“CCC”标志。

4、部分出口产品安全项目不符合进口国技术规范或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

某企业申报的灯具产品已经总承包方验收合格并出具验收证明,但现场检验时却发现部分产品不符合安全标准规定,如部分灯具产品未按照安全标准规定接保护接地线和加贴接地符号。

检验检疫机构为保证对外承包工程所用出口物资,特别是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的质量安全,制定了一套极其严格报检及实施检验检疫的规定。出口货物报检时应遵守产地检验、口岸查验的基本原则,同时检验检疫机构为方便出口企业,对部分小批量、品种繁杂的采购物质,也出台相关规定,允许发货人按规定申报采购物资,但同时也规定“市场采购实施质量许可(注册登记)制度管理的出口商品,须凭证报检”、“市场采购的出口商品必须在采购地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不准出口(国质检通〔2008〕67号);“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的检验必须按进口国技术法规的强制性要求进行。”基本质量要求包括“标识:注册商标须授权,产品应有商标铭牌、厂名厂址、说明书、合格证、认证标志、警示标记等相关内容;产品、产品包装及说明书上不得有产品功能、产品参数的虚假表述;产品功能:符合有关使用要求及可靠性要求;安全项目:按IEC标准抽测部分基本项目,如绝缘电阻、介电强度、泄漏电流、接地电阻、温升、电源线、IP等级等项目,必要时送实验室进行全项目检测等”(质检检函〔2006〕82号)。然而少数对外承包企业或出口企业为追逐最大商业利益,将一些安全、质量没有保证,甚至部分明显不符合进口国标准的采购物资出口至国外,往往采用不如实申报、夹带等方式,以逃避检验检疫机构对法定检验出口货物的检验监管。

对外承包工程所用物资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项目的最终验收和正常运作,同时关系到我国政府与发包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和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声誉。为提高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质量,维护国家声誉和形象,笔者认为对外承包工程中采购物资应实施严格规范和管理。

一、明确对外承包工程中市场采购物资的主体。只有出口经营单位或其人(具报检资质),即总承包方具有市场采购资质。分包企业不能进行市场采购,只能出口其自产产品。

二、加强对外承包工程中市场采购供货商的监管。对出口商品供货商铺实行备案管理,建立台账和索证索票制度,实现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可追溯。

三、对于对外承包工程中以市场采购出口的需实施许可管理的商品,应严格加强监管。论文参考。严格限定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的种类。出口食品、农产品一律不得从市场采购,市场采购实施质量许可(注册登记)制度管理的出口商品,须凭证报检。

四、加强对外承包工程中市场采购商品的质量监控,按照各类出口商品基本质量要求,特别对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等敏感要求严格进行检验,坚决杜绝不合格商品发往国外。

五、加强与质监等部门的配合,积极构建大质检工作机制。检验检疫机构在日常监管中,发现市场采购商品有质量问题时,应及时通过联络机制反馈于质监、工商等机构,使质检系统真正形成全国一盘棋,以便更有效、针对性地开展市场采购商品的监管,更好地维护对外承包工程质量。

篇5

出口退税,是国家为鼓励出增加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而采取的一项政策。是对出口商品已征收的国内税的部分或全部(甚至是超额)退还给出口商的一种措施。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以及我国加入WTO,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长期政策就是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充分考虑了我国各产业的实际国际竞争能力后的正确抉择,出口退税制度也必须为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这一战略决策服务。

一、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回顾及简要评价

从1985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1988年,我国确定了出口退税制的原则,即“征多少,退多少,未征不退和彻底退税”的原则。1994年我国实行税制改革,在此次税制改革中规定了对出口商品实行零税率的政策,继续坚持“征多少、退多少、末征不退和彻底退税”的原则。出口退税政策对于规范涉外税收制度、支援贸易体制改革、扶持出口企业迅速成长,扩大出口创汇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外贸的增长与出口退税的增长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特别是1998年,我国为了抵制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周边国家汇率相继贬值所带来的出口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面影响连续三次提高了出口退税率,使综合退税率达到15.51%,接近征税水平,在国际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仍然增长了0.5%左右。这与出口退税的积极效应的关系密切。另外,出口退税制度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

1.出口退税率整体偏低,部分行业的退税不反映其实际国际竞争力

从1999年7月1日开始,我国增值税的出口退税率有四种,分别是17%,15%,13%和5%(具体规定略)。而我国增值税的法定税率是17%,13%,7%(农业生产环节免税的农产品等商品的收购单位有10%的扣除率,只需向税务机关缴纳7%的税款)。如果不考虑财政来自出口退税企业的增值税实际收入低于应征收入这一因素,则出口退税率和增值税法定税率基本上是吻合的,即采用的退税模式是“征多少,退多少”的模式,这种退税模式算是一般性的保护和鼓励政策,对部分行业的退税并不反映其实际国际竞争力,没有用足WTO规则中允许的出口退税的条款,出口退税率整体还是偏低。笔者认为农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应该,高于7%,以促进中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实施“走出去”战略应立足于目前各个产业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竞争力差别的现实,在保护产业和鼓励出口的政策方面,要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政策选择。具体而言:首先,对一些因资源条件等“先天因素”限制而需要长期保护的薄弱产业,如农业(指初级农产品的出口),应采用“少征多退”的模式保护和鼓励出口;其次,对一些发展层次较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机械、电子、汽车行业、医药行业,以及一些对外开放程度低、国有经济比重高,但属于有利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和外贸出口结构,具有,高附加值、高创汇率、高技术含量、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和潜力的产业,如石油行业、钢铁行业等,加入WTO后将有较大冲击,所以应采用“少征多退”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模式保护和鼓励出口;再次,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尽管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相对低下,但在国际市场上已形成一定出口竞争力,创汇率较高,加入WTO后将有利于其出口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和普通日用消费品工业、玩具制造业等原则上可以采用一般的保护和鼓励政策,在退税模式上可以选择“征多少,退多少”的模式;最后,对于一些稀缺的天然资源或其有战略意义的资源的出口不应鼓励,应采用“多征少退或禁止出口的措施。如天然牛黄、麝香、石油原油资源等。基于我国所处的阶段性实物相对过剩,而不是资本过剩的现状,所以,“走出去”首先表现为加工贸易向境外的扩张,而非资本的境外扩张。

2.实际税负不公的根源是出口退税政府缺乏统一性

目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缺乏统一性,即相同的出口商品由于企业的性质、类型、成立的时间,以及贸易方式不同,出口退税的政策存在差异,造成实际税负不公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出口退税政策的“内外资”企业不统一及“新老三资”企业不统一;第二,生产企业无论执行“免、抵、退”还是“先征后退”办法,其出口货物按增值税退税率与征收率之差计算并转入出口成本的进项税是以出口货物离岸价为计税依据的,而外贸企业收购并出口的货物,转入出口成本的增值税进项税是以购进价格为计税依据计算的显然生产企业出口环节实际税负重于外贸企业。这显然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也有悖于WTO要求的非歧视性原则。

我们现在可以考虑借鉴国际上多数国家的成功经验及习惯做法:对所有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及委托外贸出口,一律实行“免、抵、退”法,取消出口额占季度全部销售额50%的规定,凡是一个月内有末抵扣完的进项税金都得退还,并对其计算办法、管理程序及配套措施等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收购出口应采用“免税采购”、“免、抵、退”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先征后退”并存的方法;对一部分信誉好、管理佳的国有大型企业准许“免税采购”或者“免、抵、退”;对新成立的外资企业、小型外资企业以及“免税采购”的企业超额出口的部分则实行在征退一体化基础的“先征后退”。

3.税款大量流失,其中很大部分是出口骗税造成的

部门之间行为缺乏防、调和监督、税收管理技术的落后以及公民纳税意识的淡薄,从而造成现在比较严重的骗取出口退税现象。

部门之间行为缺乏协调与监督突出表现为征税机关和退税机关分离的问题。由于部门利益的不一致性,使得征税机关对于可以用来作为退税凭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的责任心不强,因为大量的虚开发票不仅不会对其部门利益带来任何损失,而且还会给部门内的某些人员带来好处。加之我国税务管理方面的技术落后,计算机全国联网还没有实现,使得征税机关和退税机关之间以及退税机关和管理出口的海关等部门之间信息交换的不对称,这就为骗税打开了方便之门,造成骗税一时失控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会造成退税机关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拖欠退税款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退税的效率和出口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想改革“征退分离”的局面,协调部门之间的利益,那么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是遏制骗税犯罪的有效手段。笔者建议:首先,应加强税法、外贸形势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使公民真正理解“符合型”退税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获得实施政策需要的群众支持。其次,实行出口退税“谁征收、谁退税”的办法,即出口企业出口前一环节已负增值税额的征税机关也是退税机关,具体事项由出口企业所在地的国税局负责办理通过计算机联网,出口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可将该企业已负增值税额从实际征收机关的税款账户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转出,直接退还给企业。“少征多退”模式的企业,其应多退部分由中央财政负担,由所在地国税局办理。再次,尽快实现计算机全国联网,建立全国综合信息库和纳税申报的电算化稽核制度,通过计算机的交叉审核和逻辑审核及时发现征收和出口环节的问题,使“征、退、管”各方的信息交流顺畅起来,从而有效防止出口骗税现象的发生。最后,建立一种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鼓励各部门支持退税政策,可以考虑未来从出口企业的创汇收入,拿出一部分补偿税务机关的税收损失,奖励海关等管理机关;另一方面,建立“滞退金”制度,规定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税的时间期限,超期赔偿纳税人的时间价值损失从而保障纳税人的权益。超级秘书网

4.再谈财力制约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退税数额是根据当年的财政状况由预算安排的,预算具有“事先性”,退多退少是由国家当年的财力决定,并通过计划额度形式下达,而不是根据出口的实际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仅总量落后于外贸的发展速度,而且结构上出现出口口岸地区额度的分配不均,造成大量拖欠退税款,财政积累的风险加大。按照我国分税制的设计,增值税收入由中央和地方共享,而出口退税的税额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这使得中央财政负担过于沉重,使出口退税与地方的利益、责任脱钩,不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所以,应增加出口退税方面的顶算资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并建立“滞退金”制度,提高退税效率;恢复中央与地方共同分担出口退税的机制,并将进口环节增值税由中央税改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负担。

参考文献:

篇6

在国际贸易领域,随着数量限制的取消和关税的降低,WTO成员国,已逐步放弃通过限制进口数量和征收高关税为本国产品提供保护。为了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不少成员国,尤其是少数发达国家,将技术和卫生要求作为重要的保护手段。再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技术壁垒将成为保护贸易的主要手段。WTO的《TBT协议》承认为了合法目标可以采取技术性贸易保护壁垒,但又坚决反对以贸易保护主义为目的的技术性壁垒。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情况: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简称TBT,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广泛性,从产品到生产过程,技术壁垒无处不在。从初级产品到制成品,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性,进口国有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正在逐步的扩大;从生产过程看,它含概了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消费全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壁垒即将扩展到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

(2)形式上的合法性,贸易壁垒大多以国内国际公开立法的形式存在。由于国际上目前还没有关于技术壁垒的统一立法,对进口商品的技术要求大多由国内立法规定。这些法规是要求进口商强制遵守,这样外国厂商被合法的排除在外。

(3)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发达国家设置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以高科技手段进行检验,使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难以适应。这种方式表面上是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不直接体现歧视性,但发展中国家厂商为了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调整原材料,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TBT形式繁多大致可归为五大类,即技术标准与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商品检疫检验措施;包装标志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

二技术壁垒产生的原因分析

WTO成员经常因卫生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发生争端,欧盟,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印度,阿根廷,墨西哥等已在WTO争端解决机构中成为多起争端的当事国。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主观原因:有关成员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依然存在,他们出于保护国内产业得到考虑,总是希望通过各种手段限制货物的进口。(二)客观原因:WTO贸易规则原则上禁止配额,许可证和高关税等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但WTO并不禁止个成员国为了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或为了保护环境而对进口货物规定原则上已禁止的配额高关税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而对进口货物规定必要的卫生和技术要求,正因如此,有关成员为了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必然会更加关注卫生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1]

三我国成为技术保护壁垒受害国的主要原因

1.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对贸易飞速发展,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加,2002年我国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二。随着科技的发展,外贸产品中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为了维护竞争中的支配地位,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我国实施 TBT的力度和密度,以达到限制我国出口,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的目的。

2.我国产品的相对弱质性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内国外两方面的原因,我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几乎割断了与外界的经济联系。由专家统计我国产品质量平均落后于发达国家10到20年。随着全球质量水平的和档次的不断更新,国际标准的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否则将难以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地位。

3对TBT认识和管理不够

我国出口企业大多没有认识到TBT的重要性,对产品质量没用清醒地认识,不注重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一味的强调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的优势。这必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政府对技术贸易壁垒也缺乏做过的重视,政府内部没有负责贸易壁垒的机构,对贸易对象的技术标准和技术管理措施了解很少,没有给出口企业以宏观上的指导,这不利于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4.长期游离于多边贸易体制之外

国际贸易已广泛地将标准化作为贸易成交的依据。为了使产品能满足险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制定技术标准,为企业生产提供指南。这种标准十分强制性的有企业和用户自由采纳,但凡涉及公共安全,健康卫生领域的基本要求,由国内法作强制性规定。

四技术标准化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对TBT的研究不能一味的强调它是一种壁垒,它也有其合理成分可以利用,但必须遵守国际规则。”[2]技术贸易标准化是各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出于保护健康安全环保方面的原因所作的一系列强制合法的对产品性能进行检验的技术标准和测试方法。目前,国际组织,各国纷纷建立产品质量体系,如ISO9000等。这些被广泛接受的产品技术方法可以使生产上采取统一的设计生产,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也保证了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技术性壁垒尤其是其中的绿色壁垒对人类的生存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全球环境状况的改观,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现在世界各国人们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或正在形成绿色的消费观。人们越来越看好绿色产品,如绿色冰箱,绿色轮胎,绿色汽车等等。有关资料表明,70%的美国人表示公司的环保信誉会影响其购买决定,40%的欧洲人更喜欢绿色食品而不是传统食品。[3]

挑战:随着经济,金融,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加快,运用TBT来维护合法利益和实施贸易保护必然成为一个大的趋势。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出口产品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TBT的挑战。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仅国外技术规定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就影响出口500亿美元。受经济发展水平低,出口商品结构档次仍较为落后等原因,将成为本世纪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巨大障碍。我国的进口除关税壁垒外基本没有采取系统有效的技术性措施。在本世纪进入关税大幅度降低和非关税壁垒大量削减的情况下,若不建立有效,强有力的技术防范体系国内企业将面临严重的挑战。

五,我国应对TBT不利影响所应采取的对策

(一)消除TBT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

首先,出口企业应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就要求企业注重环保节能,开发绿色产品,建立清洁生产机制。争取取得环境质量认证。

其次,国家要为出口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第一,加速我国相关技术标准法律法规的建设。我国政府一向很重视法律体系的建设,但是在环保、卫生等方面人很不完善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加快建立我国的相关法律体系十分必要的。第二,我国政府还需积极推国际标准的实施。首要的是ISO9000;2000标准和ISO14000标准,这两套标准都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了工业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统一制定的。ISO9000已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一旦取得就相当于获得了多边认证,为进入国际市场减轻了阻力。

第三,最好能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收集贸易伙伴的技术标准和相关立法的信息。这个机构可以为出口企业提供咨询,也可以就相关国家利用技术壁垒为本国企业提供贸易保护的措施,提请我国政府注意。以便寻求外交途径或者争端解决机制消除其对我国出口企业的不利影响。

(二)利用TBT保护我国民族工业

WTO的宗旨之一是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在其框架内,关税作为明显的贸易保护措施是要逐渐被取缔的。而我国对国内产业的保护长期以来仅限于进口产品的高关税。我国已加入WTO,在今后的几年内,关税将逐步消减,民族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在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应利用世贸的《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来保护我国的民族工业。

篇7

关键词:RGF;国际服务贸易协议;谈判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WTO多哈回合谈判自2001年迄今仍无法就服务业市场开放达成具体共识,由部分WTO会员国组成的WTO服务业真正之友集团(Real Good Friends of Services, RGF)为WTO次级团体所组成的非正式谈判团体,进而展开国际服务贸易协议(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 TISA)谈判。RGF于2011年底起开始探索不同的谈判策略,以致力于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

RGF集团目前计有22个成员,包括澳洲、加拿大、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欧盟、香港、以色列、日本、墨西哥、新西兰、挪威、巴基思坦、秘鲁、新加坡、南韩、瑞士、土耳其、美国、冰岛与巴拉圭等,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服务贸易谈判的进展,以达到服务贸易市场的进一步自由化。

一、2013年RGF谈判时程规划

RGF预定于今(2013)年召开五回合谈判,以实现广泛复边协议及多边整合的远大目标。在美国提议下,贸易大使就报告中三项主要事项进行讨论,包含谈判时程、于2月起展开以文本为基础的谈判,以及承诺表填报方式。专业技术人员(technical expert)于1月底完成相关规划和承诺表模板。关于五回合谈判时程的规划,第一回合谈判于3月18日展开,第二回合至第四回合谈判分别于4月29日至5月2日间、6月24至28日间、9月16至20日间展开、第五回合谈判将于11月4日至8日间举行。

二、TISA谈判进展―第二回

RGF于5月召开第二回合TISA会议,主要讨论模式四的跨境人员移动,以及由瑞士提案的TISA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此回合的讨论仅就内容初步交换意见,TISA第三回合将6月24至28日召开,该回合讨论国营企业与跨境信息汇流两项议题。同时,TISA会员国于7月提出市场进入的初始响应清单,于9月召开第四回合谈判中讨论。第二回合TISA会议讨论签证的议题,针对如何改善申请签证程序透明化(包括如何申请签证、核发时程、跨境人员停留时间、如何申请延期停留等)进行意见讨论。同时,土耳其、瑞士与加拿大针对模式四的跨境人员移动类别(categories of workers)提出建议清单,原因在于GATS对于跨境人员移动类别并未提供任何的指导原则。加上人员移动所牵涉的层面太广,移民政策、社会安全乃至文化认同等因素盘根错节,使得各国在模式四的开放上相当保守,不但承诺项目仅集中在专业人士(specialist)与企业内部人员调动(intra-corporate transferees)等白领阶级,更牵涉许多复杂的管制形式,在不愿受到GATS承诺拘束,却又有实际需求的情况下,许多WTO会员国转而已本国立法或双边、复边的合作方式,引进外国跨境人员提供服务。为了更进一步强化人员移动,TISA将纳入相关指导原则。土耳其遂于模式四跨境人员移动提出四大类别,包括:

商务人士:仅于境内停留90日内,并从事有限的商业行为

企业内部人员调动

外派约聘雇人员:为某公司员工但由外商约聘雇

专业人士或咨询顾问

此外,瑞士亦针对TISA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进行提议。然而,该提议仍有诸多待解决的难题挑战。由于TISA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独立于WTO多边架构下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如某一会员国胜诉,在WTO与TISA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下,胜诉方可采取的贸易报复措施相当不同。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胜诉方,若遇到败诉国不履行争端解决机构(DSB)裁决,根据“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了解书”(Understandingon Rules and Procedures Gov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DSU)第22.3条规定,控诉国如认对同一部门报复不可行或无效果,得在同一协定下对其他部门要求进行交叉部门报复(cross sector retaliation);若进一步认为同一协议下对其他部门的报复不可行或无效果,且情况相当严重时,则得对其它涵盖协议要求进行交叉协定报复(cross agreement retaliation),而TISA下的贸易报复措施仅限于服务贸易部门别,无法像WTO进行交叉报复,如此将大大降低胜诉国的报复程度。因为服务贸易不像货品贸易,只要提高关税或者限制进口商品即可有效隔绝商品进入当地市场;而服务贸易的报复手段仅能限制外国服务贸易供应者的业务项目。例如,禁止扩张业务、拒绝核发执照、拒绝发予外籍人员工作签证,但于商业上与法律上,都无法直接将该外籍企业赶出国境,况且要求境内的外商公司退出市场对本国经济也会产生冲击。其他RGF成员建议参考WTO相关复边协议的争端解决机制条文,如政府采购协议等。

三、TISA的挑战

目前为止各方对TISA的褒贬不一,有些国家乐观的认为TISA可能在2014年能完成谈判,象征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迈向新里程。今(2013)年4月于日内瓦召开的一场由加拿大、澳洲企业代表、全球服务业联盟与WTO大使团及参与TISA利害关系人共同参加的研讨会,针对TISA的内容以及未来如何扩及GATS进行意见交流。与会各方皆认为待TISA完成后,TISA将扩大于WTO场域中施行,并与现行的GATS功能重迭。因此,如何吸引新的成员加入,尤其是重要的新兴市场(如中国、印度与巴西),将成为一大考验。因为印度支持加强多边的机制与制度,认为像GATS如此重要的谈判应由多边体系产生,而非仅于复边架构下提出。

篇8

关键词:贸易争端;贸易保护措施;解决措施

一、我国所遭遇的主要贸易争端形式及基本情况分析

(一)遭遇频繁的反倾销为主的贸易救济诉讼

我国已经成为国外反倾销、反补贴和贸易保障措施的主要诉讼对象,形势严峻。

频繁的反倾销制裁和调查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一方面,高额的反倾销税使我国出口创汇损失惨重,反倾销指控使我国某些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缩小。另一方面,频繁的反倾销指控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形象,对我国引进外资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壁垒广泛冲击着我国农产品、纺织品、机电产品、玩具、医药等行业的出口贸易。例如在水产品方面,2002年上半年,欧盟以氯霉素超标为由对我国对虾等水产品实行禁运,苛刻的技术标准给我国水产品外贸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医药行业中,发达国家更是严关把守,美国规定进口药品必须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检查。目前,我国仅有20多个厂家的单个品种通过FDA检查,我国医药的出口受到极大限制。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统计,2009年1月份,WTO主要成员共向WTO通报了248项技术性贸易措施,其中通报技术性贸易壁垒(TBT)175项,动植物卫生及检验检疫措施(SPS)73项。与中国贸易关系比较密切的成员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共通报技术性贸易措施83项,占1月份WTO各成员通报技术性贸易措施总数的33.5%,可以看出,中国占了一个相当高的比例。

(三)知识产权争端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当前,我国面临的技术壁垒呈现出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新特点,其影响从个别产品扩大到整个行业。许多以达不到技术规定而提起的诉讼都是以知识产权为支撑,或直接以知识产权构筑技术壁垒,如我国DVD、彩电、打火机、电池、手机等产品和行业遭遇的贸易壁垒都是这种情况,诉讼提起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构成了技术含量更高的双重技术壁垒。

中国的对外知识产权纠纷并不都是中国企业对外侵权,实际上中国的知识产权被侵犯的情形也很严重,比如大量的商标和域名在国外被抢注,几十年的商业秘密被外方窃取。而近年来在国内加工贸易领域,由于知识产权防范意识不强,中国企业吃了不少哑巴亏,例如在服装贴牌生产企业中,境外不法厂商提供订单和侵权商标,中国企业照单生产后成了侵权人,被第三方权利人索赔。中国企业合法采购的设备、原料和零部件等没有获得供应商的知识产权担保,结果侵犯了第三方专利而导致索赔。企业采购零部件时没有获得供应商的专利担保,导致组装后的整机侵权。但是,专利所有人不向零部件供应商收取专利费,而是向中国的整机生产企业收费。

此外,有些国家还采取了“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的损害和利益信息不对称对中国产品进行“抹黑”等措施来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进行限制。

二、我国应该采取的措施分析

(一)宏观政策上

1、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一是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国家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但也必须兼顾其他贸易国家的利益。二是坚持采取适度贸易保护政策,积极倡导国际经济合作,逐步推进贸易自由化,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三是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制订和修改,推进符合各国利益与多边贸易体制的WTO多哈回合谈判,通过多边贸易规则来约束和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2、对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摩擦关注的重点产业和领域进行战略性防御

一是重新评估中国当前比较优势,积极推进现有比较优势向长期的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二是从战略上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力度,把突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放到科技竞争上,抓住时机提高出口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完善国内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劳工标准及社会责任标准、知识产权和服务贸易开放等,使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逐步接轨。

3、积极应对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战术选择

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时必须注意各国国家贸易保护措施差别,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差异。从战术上,整合贸易争端解决力量,分别应对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针对发达国家非关税壁垒引起的争端,可以采取磋商谈判、向WTO提讼和打贸易战等方式解决,积极依靠双边磋商和谈判来解决贸易纠纷和摩擦;支持中国企业积极应诉外国“反倾销调查”。发展中国家频繁使用关税壁垒等措施限制中国出口贸易,必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和协商谈判,努力打破区域贸易壁垒,为中国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4、完善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预警机制

在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将处于高发阶段,必须加强各种摩擦的应对,建立和完善应对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一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国内外贸易数据库,及时进出口商品的变化信息,依靠专家和企业的力量建立定期信息分析机制。二是提高预警机制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有潜在贸易壁垒风险的产品加强争端发生前的预防和化解。三是组织力量及时应诉贸易争端案件,发挥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贸易摩擦的应诉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在预警机制中的定位和职责,推动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业自律相结合,保证出口秩序协调的有效性。

(二)具体措施上

1、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2、增加海外投资,以投资带动出口;

3、应该加强国内相关立法,完善各项技术标准,同时加强对劳工维权的执法;

4、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的作用;

5、对别国不合理的贸易保护,有理有利有节的进行“反击”;

6 积极宣传中国商品,打响中国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物流;区域物流;物流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088-02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区域内物流作业、物流过程和物流管理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筛选、储存、分析、评价、反馈、、管理和控制的通用信息交换平台。

云南地处西南,毗邻东南亚,背靠大陆,凭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地域优势,正扮演着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的重要角色。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部分产品的零关税,在给云南物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同时,也将使其面临更多的挑战。云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区域内物流资源的整合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而且还为云南-东盟物流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平台。

1 云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企业对物流功能的需求各有不同,云南区域信息平台想要成功运行,就必须满足各方主体对平台的功能需求。下面主要从政府部门和企业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1 政府部门的需求

政府管理部门是物流行业的管理者,它主要是对物流发展的宏观方面进行调控。它需要平台物流运行的基本数据,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来促进物流业发展。同时,能通过云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物流基础设施信息、行业信息(政策法规信息、行业人才供求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

物流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如海关、工商等对物流的运作提供业务支持,它需要信息平台加强政府相关部门间的协调工作机制,提高部门的办公效率。同时它需要通过平台获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1.2 企业的需求

不同的企业对云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不同,不过总体概括云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应满足企业的以下需求:

(1)信息的与查询,包括海关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物流企业资源信息、工商企业资源信息、交通运输网络信息和环境、气象、路况信息等;

(2)对业务交易提供支持,包括数据交换、安全认证、网上业务、语言转化、金融服务等;

(3)对各项物流作业进行管理,主要是对仓储、运输、配送、货运和客户的信息等进行管理。

在对各项资料收集的基础上,为企业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服务。此外,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而言,要求平台提供托管服务,从而实现中小企业的物流业务信息管理。

2 云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设计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需要满足企业、客户、政府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东盟各国等各方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因此其总体上应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现为综合信息服务、数据交换服务、物流业务交易支持、货物跟踪、行业应用托管服务、语言转化功能、宏观决策支持、金融服务功能、库存管理、制定运输计划。

2.1 综合信息服务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连接了区域和东盟物流企业、物流运作设施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是区域物流信息资源的汇集中心,也是国内和东盟各国了解区域物流资源的窗口。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应具有信息和查询功能,要满足不同物流信息需求主体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

2.1.1 政府信息功能

的信息主要包括区域物流基础设施信息、行业信息、环境、气象、路况、政策信息、政府职能部门信息等。

2.1.2 企业信息功能

满足不同物流企业对信息的需求,的信息主要有物流供求信息、企业资源信息,如对车辆跟踪信息、导航信息、销售价格、采购信息、运价信息、销售数量、库存水平等信息的查询和。

2.2 数据交换服务

由于规划不合理及国情差别,导致云南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和我国与东盟各国之间信息系统在软硬件和数据格式上,没有采用相同的标准,无法互通互联。因此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应担负起物流信息系统中公共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定义、采集、处理、组织和存储,以解决异构系统和异构数据格式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格式转化功能,可以通过EDI等数据交换技术,来实现云南与东盟及省外物流信息系统之间异构系统数据的跨平台连接。

2.3 物流业务交易支持

物流业务交易支持平台首先应对云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内交易双方的身份进行CA确认和资质审核,确保交易的不可抵赖性,同时是网上支付的安全性得到提高。这个平台的功能是安全认证、网上保险、网上采购招标、网上缴税、物流综合信用认证、电子订舱、网上报关、电子支付与结算、网上出入境安全检查检疫等。

2.3.1 金融服务功能

就是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网络安全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后,可通过物流信息平台网络实现金融服务,如保险、银行、税务、外汇等。在此类业务中,信息平台起一个信息传递的作用,具体业务在相关部门内部处理,处理结果通过信息平台返回客户。

2.3.2 语言的转化功能

现在许多信息平台提供的WWW网站上主要是简体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版本的网页,云南共同信息体系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云南地区和东盟各国,大家在语言上各不相同。在设计共同物流信息体系时可在网页上罗列出各语言项,让用户通过点击相应的语言选项,就可以直接的转化成相应的语言界面。

2.4 物流作业管理功能

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行管理,实现相关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的优化整合,并根据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

2.4.1 仓储管理

通过扫描仪读取条形码数据,对出入库的货物实行联机管理,相关人员可随时查看库存信息,以此来对仓库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在满足各方需求的情况下,使库存量最低,总成本达到最小。主要有计划和执行两个功能:计划功能包括订货管理、运送计划、员工管理和仓库布局管理;执行功能包括进货验收、分拣配货、发货运送等

2.4.2 配送管理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为目的,合理的运用飞机、火车、船等交通工具的运输时间,进行车辆调度。通过云南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对相关物流运输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实现运输线路上货物的整合和运输方式的衔接。

2.4.3 货代管理

接受货物托运、接取送达、订舱配载、联运服务的业务需求,完成物流全程化管理,包括航空和船务,实现门对门、一票到底的最佳物流方式,成为托运人和承运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2.4.4 客户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对客户资料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使物流企业之间实现流通机能的整合,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实现信息分享和收益及风险共享,从而在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下,实现跨行业界限的整合。

2.4.5 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系统是通过采购申请、采购订货、进料检验、仓库收料、采购退货、购货发票处理、供应商管理、价格及供货信息管理、订单管理,以及质量检验管理等功能综合运用的管理系统,对采购物流和资金流的全部过程进行有效的双向控制和跟踪,实现完善的企业物资供应信息管理。

2.4.6 货物跟踪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区域内物流企业可以利用GPS和GIS对车辆进行实时定位、跟踪、报警、通信等,企业可随时掌握车辆的运输状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同时顾客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自己货物的运输状况。

2.5 辅助决策支持

就是对云南区域物流信息系统中所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相互关联的数学模型,帮助相关人员评估物流战略和策略上的可选方案。基本分为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和综合数据管理系统,典型的分析包括车辆路线安排、设施选址、为企业和政府管理决策提供支持等。

3 云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基本框架结构

根据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云南区域物流信息体系应是一个综合的、满足物流企业、用户、政府部门对信息需求的平台。

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此系统主要用于一些共享信息和提供查询服务,对公众提供物流信息服务。如政府政策法规、各国贸易法规等。

物流业务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带有共性的物流业务服务支持,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应用服务子系统。

辅助决策系统―主要对各子系统的数据进行挖掘、统计分析等,提供决策服务支持。

数据交换系统―解决异构系统和异构数据格式之间的转化,实现物流信息在各类不同部门之间异构系统数据平滑方便的交换,具备国际间信息互通交换的能力。

物流业务交易支持系统―为物流业务的顺利进行提供各种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霞.区域物流规划与管理[M].上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王太均.江西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与运营问题探讨[J].省情与对策,2009,(12).

[3]岑丽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构想[J].东南亚纵横,2008,(12).

[4]孔君,纪晓东.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7,(12).

[5]覃雅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共同物流信息体系框架设计[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8.

[6]赵英珠.区域物流建设中的信息平台功能规划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2).

[7]刘丽萍.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2).

篇10

内容摘要:政府采购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WTO承认的保护国内产业的“合法手段”。为此,各国普遍在本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中规定了购买“国货”的原则。我国《政府采购法》也有相应的规定,但没有制定具体的标准,致使在实践中出现采购部门规避法律,专门购买昂贵的“洋品牌”的现象。因此,亟需在政府采购制度中确立原产地规则,以确立“国货”标准,使政府采购制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关键词:政府采购 原产地 国货

政府采购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政府采购的概念与功能

政府采购是公共资金支配者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使用公共资金购买货物、服务或工程的行为(肖北庚,2005)。政府采购行为兼具民事行为和行政行为双重性质。其以民事合同的形式,利用公共资金,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是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采购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1.通过政府采购保证政府日常政务需要,采购到质优价廉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并且通过公开采购方式,防止腐败。这也是政府采购的基本目标。

2.政府财经政策工具。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尤其是财经政策的变化,政府采购也从单纯的维护经济平衡功能拓展到了社会经济政策功能,政府采购已成为政府增加就业机会、环境保护、对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实行特殊优惠或实现其他合法的政治目标的干预工具。

3.执行一国的产业政策,保护国内产业。在国际上,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购买外国产品冲击本国企业,是不符合本国纳税人利益的。因此,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这是各国的通行做法,也是WTO规则所允许的,旨在鼓励本国货物,从而使政府采购成为WTO少数合法的保护国内贸易的政策。

(二)政府采购本国产品的必要性

1.在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利用政府采购这一“合法”手段保护国内产业已成为通行做法。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关税壁垒已基本消除,同时,非关税壁垒也在不断地消除中,政府采购成为少数“合法”的保护国内产业的手段。虽然GPA协议规定了国民待遇原则,但其标准相对较低,并且规定了许多适用例外,以允许一国在适合的条件下对国内产业的保护。

2.发挥政府采购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政府对经济实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控。但是,虽然社会资源很多,政府真正能调控的非常有限,通过政府采购进行引导是主要方面之一,主要目标有:购买国货,支持本国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就业;保护环境;保护妇女权益等。

3.国家安全的需要。联想在美国的“安全门事件”给我们提了个醒。联想在与美国司法部、国土安全部签订“国家安全协议”以后,才获准参与美国政府采购。而且,联想不得直接向美国政府销售产品,必须通过第三方销售;联想必须接受美国安全部门对其信息系统使用情况的检查,不能直接向美国政府提供售后服务(王宗玉,2007)。在涉及国家安全的产品中,我国应采购国内产品,这是GPA协议明确规定的例外适用规则。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前提是对民族产业的适当倾斜。即使参加了GPA协议的国家,在政府采购中采购外国产品的数量也极为有限。统计表明,美、日、加、西欧的政府采购中,外国产品所占的比重都不高,加拿大为20%,日本为16%,美国为9%,西欧只有1%(李国强,2004)。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综合处处长高志刚在农科院举办的政府采购培训班上告诉学员:“一个企业不是从一开始就强大,一个产品也不是研制出来就十分成熟,美国的硅谷是在政府采购的大力支持下才有今天的成就的。采购人在提需求时,要本着支持国有企业发展就是支持自己的态度,认识到采购行为的重大意义。”

我国政府采购“国货”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我国目前政府采购现状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振兴经济,解决大量失业的社会问题,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扩大内需,以帮助国民经济度过难关。我国政府也做出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的重大决定。2010年6月九部委发文要求四万亿工程项目优先购买国货。然而,在日益庞大的需求中,自主品牌的国货,往往只能充当“看客”的角色,眼睁睁地看着政府把数额庞大的订单,拱手让给“洋品牌”。2006年12月12日,一些行业媒体了招标公告,内容为江西省一高速公路等单位购买沥青路面修补设备等,涉及政府采购约3000万元,其中沥青路面修补设备等多种设备在“技术规格”一栏中居然明确要求是“国外知名生产厂家原装产品或在国内投资组装”。这种“青睐洋货”,“排斥国货”的现象在政府采购中比比皆是。由此可见,中国政府采购的状况不是过度保护国内产业,而常常是将“国货”排除到政府采购之外。

(二)我国政府采购中崇尚“洋品牌”的原因分析

1.政府采购缺乏监督、制约机制。《政府采购法》已出台8年,但至今仍未有实施细则。政府采购法第十条虽规定了购买“国货”。至于何为“国货”,界定标准,如不购买“国货”的法律责任,以及监督机制都未加以规定。由于没有有效监督,使得该条款成为无约束力的“软条款”,一些政府部门在采购中“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2.政府采购缺乏扶持国产品牌的责任机制。政府在进行采购不仅应考虑产品的性价比,更要考虑经济政策的执行。而在实际的采购中,相关政策的执行责任并未落实到采购部门,采购部门在采购中往往会忽视扶持本国产业的因素,常常用一些无关紧要的借口就规避了法律要求购买“国货”的规定。

3.政府采购有崇洋心结,更存在有腐败问题。近年来,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诸多民族品牌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只能采用低价策略来确保市场份额,这样也往往更接近成本,因此可榨取的“油水”就不多了。而洋品牌由于具有技术优势,具有高定价的空间,在客观上也打开了高回扣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采购机制不规范,在一些地方采购的天平自然就开始悄悄向洋品牌倾斜了。

原产地规则在政府采购中的适用

购买“国货”是针对那些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保护成长起来具有对外竞争力的产业,而不是保护落后产业;而保护的手段也应该透明合法,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立法,即在政府采购制度内明确规定原产地标准。

(一) 适用于政府采购中的原产地规则

原产地也就是货物与服务品的原产地(国家或者地区)。货物和服务品的原产地是货物、服务品的国籍,是指为了进行国际贸易而依据一定的标准所确定的生产或制造货物的国家或者地区。原产地规则标准分为整件生产标准和实质性改变标准。前者是指产品完全是本国生产和制造,不含有进口的和产地不明的原材料和部件。后者是指适用于确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参与生产的产品的原产国的标准。

显然,只有对那些用进口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而成的产品才有辨别原产地的必要。对此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采用实质性改变标准,即认为只有当原材料在加工国得到了实质性改变之后才能被认为是该国的产品,一般有三类:增值标准、特定的加工工序标准和税目改变标准。目前,在政府采购中较为常用的是增值标准。

增值标准是指按照出口货物的进口部分与该货物本身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来确定货物的原产地。这种方法可以规定出口货物中进口部分的价值的最高百分比,也可以对出口货物中国产部分的价值规定最低百分比。例如美国《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本国产品的界定实行原产地原则,在美国生产的增值达到50%以上才算本国产品,不能将进口件组装起来就算本国产品。

(二)确立并完善我国政府采购中的原产地规则

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原产地制度,于2004年《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条例》确立了非优惠原产地规则,但在《政府采购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原产地规则,两者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

1.确立政府采购中原产地标准原则。针对政府采购的特点和功能,我国政府采购中的原产地规则可采用增值标准,即按货物价值在本地增加的附加值来核定,只要该货物在国内生产或组装,不管其零配件来源国内还是国外,只要其价值在国内增加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标准,就应当认定为本国货物。

按照国际惯例,本国增值比例为50%以上。但根据不同的产业应制定不同的标准,以体现对不同产业的保护或引资的鼓励。为此,我们应结合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制订电子计算机、移动通讯设备、汽车等产品更高的增值比例,将政府采购作为吸引高水平外资的“磁石”,来“诱导”外商为进入我国巨大的政府采购市场,投资我国相关领域,达到“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例如,为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我国应规定“国产”电子计算机和移动通讯设备的标准是:计算机中央处理芯片和移动通讯设备芯片中所用的集成电路必须在我国进行“扩散”这一高科技工序。这样,我们就能“诱导”外资流向我国集成电路行业(杨毅,2007)。

2.提高政府采购最低限额。WTO《政府采购协议》对政府采购设立了“门槛值”,即规定各缔约方的中央政府机构采购合同的限额为13万特别提款权为其管辖范围。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分别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确定并公布,从各地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限额一般都较低,如上海市《2000年政府采购目录》规定:单项采购金额超过5万元或以一级预算单位汇总统计年批量采购超过100万元的货物;合同金额超过100万元的土建、安装、装饰、市政道路等各类工程;单项金额超过50万元的服务。这意味着上述所列超过5万元、50万元、100万元的政府采购市场都将对其他缔约方开放,这样的规定对保护本国企业而言显然是不利的,也与国际上通常做法相悖。因此,我国在地方政府机构和政府下属机构的政府采购最低限度的规定方面,应将这一门槛价规定到较高的金额,以有利于保护国内市场。

3.制定简洁明确的原产地标记注册制度。原产地标记注册,就是在货物或者其包装上标注原产地标记。只有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的产品才能纳入到政府采购的范围,外国企业要取得我国原产地标记注册,从而争取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的资格,必须在我国境内办厂,在我国境内完成按我国原产地规则规定的主要加工工序或产品增值,这样在保护我国工业的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和高新技术。

我国于2001年正式推行原产地标记注册制度,但主要是针对进出口货物,适应进出口管理,对于政府采购领域尚未建立该制度。今后,应该将政府采购中所规定的“国货”产品和服务纳入到原产地标记注册制度。

参考文献:

1.肖北庚.政府采购之国际规制[M].法律出版社,2005

2.王宗玉.对促进政府采购国货的思考[J].中国政府采购,2007(2)

3.李国强.政府采购理论与实践研究.吉林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论文,2004

4.张敏.江西政府采购拒绝国货 负责人称系国际惯例.新华网:省略/:2007-01-07

5.杨毅.原产地规则与我国政府采购[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