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4:3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情感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情感教育论文

篇1

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可以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积极良好的情感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无论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实验技能,还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都离不开情感的培养。所以在中学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是很必要的。

一、科学中蕴含着人类优秀的情感品质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冲动,是科学探究的开端,正是好奇心引导着人类打开了科学的大门,而每一个儿童天生具有这种情感。研究过程中的喜悦与快乐是建立在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辛勤劳动的基础上的。这种情感体验也是研究、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情感之一。在科学活动中还可以造就人的客观、公正、无私的情感。因为科学研究和学习都要求人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

由此可见,学习科学的过程蕴含各种积极的情感,这个过程也正是培养高尚的情感的过程。

二、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物理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积累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而是让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胆怯、恐惧和过度焦虑之中,无疑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意志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说,我们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是希望利用物理学科的这些特点,以高中物理课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成为有用之才。

1、物理学科在高中阶段可以培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包括的内容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对公共事业的责任感、义务感、人道主义,等等。物理课程中包含有这些内容。例如,《墨经》中对力的定义,对小孔成像的解释;沈括的《梦溪笔谈》等。通过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和思维形式,这就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体现。科学是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以毁灭世界,通过对核能的讲解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也就是使学生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感。

理智感主要表现在兴趣、爱好和体验学习的愉悦等方面。物理课中本身就充满了奥秘和探索。而学习中出现的快乐体验则是学生要通过亲身经历和艰苦努力才能得到的。通过培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从中体会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

学生欣赏科学美需要教师的引导。物理中充满了美,科学与艺术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在中学物理课中应充分体现这一点,如简洁、对称、对立统一等等。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也能产生审美的愉悦。当然,这不是简单的为了提高成绩,而是借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改变学生认识事物的角度,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言传身教,培养情感。

篇2

1.情感教育,需要厘清情感的真实含义

通常情况下,谈及情感教育,教师关注更多的是情感这个概念,而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又通常是经验性的。比如笔者在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不少人就认为情感教育,就是与学生感情或感情波动的有关教育,更有人提出情感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在高中学习中不要轻易动感情。这说明情感教育的专业性还有待加强,对于学科教师来说尤须重视这一点。心理学中对情感的定义是这样的:情感(也包括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体验”是情感体验的基本特征。情感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处于高三阶段的学生一方面由于身体生理的发育,另一方面由于学习压力、家庭压力等,情感体验常常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研究还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与学生的信念有关,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如果有极强的信念,往往也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理解了这些,就会发现高三学生的情感教育并非机械地面对情感,而应当根据学生的需要,积极根据课程的特点,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以让学生生成能够促进学习与身心成长的情感因素。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抓住了情感教育的关键。

2.情感教育,需要与课程进行有效融合

根据以上理解,笔者以为高三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需要教师努力想办法,让情感教育与英语课程产生实质性联系。而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情感体验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情境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以及英语知识运用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以让学生的学习需要与教师所明确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之间产生良好的契合性。通过观察和研究可以发现,当前高三的学生的情感需要主要体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一是对学习目标的认可;二是对学习任务的认同;三是对自身需要尤其是情感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关注;四是对关注对象(体现在部分学生身上)的情感投入能否得到满足等。一般来说,高三阶段的英语教学可以想办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以上的心理满足。下面举两例分别说明。词汇短语以及重点句型语法的掌握是高三英语复习期间重要的基础性任务,而机械的默写让学生获得的常常是消极的情感体验。这个时候如果转换教学思路,从激发学生乐学的角度去思考,通过一个个的主题去串联起相关的词汇短语或句型语法的话,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笔者在复习中常常结合热门话题,让学生用彼时复习的内容组合成一个个关于媒体热门(热档电影)、时事(领土争端)等主题的话题,围绕这些话题,让学生用相关的英语知识去组织,这样通过以写促记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对英语词汇和语法进行有机的组织,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对此类话题往往有积极的动机)。完形填空与阅读理解是高三英语复习中的两大核心内容,重复的训练同样不能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笔者采取的方法是:通过自身的广泛阅读,到相关的英文网站或书籍中寻找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内容,然后结合当前高考要求进行复习材料的自组织,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吸纳几个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参与,通过他们的视角去编制出一个个完形填空或阅读理解的材料,这样从材料刺激的角度来看,符合学生的需要;从训练方式上看,符合考试的需要。而从具体的训练过程来看,则是在激活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之后,让学生在答题中获得一种成就感。

3.情感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体需要

情感教育不是空洞的关于情感的教育,情感教育应当是基于学生情感体验并自然生成的具有教育意味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情感教育还应当关注学生个体。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一个男学生因心仪的女孩远离而失落,高考在即,这样的情形让身边所有的人都着急。笔者在与该生几次谈话之后,一次给了他一份特殊的作业:一则英语阅读材料。材料内容丰富并不易一下子读懂,而其后提出的问题却指向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坚定信念。后来这个孩子花了近一周的时间读懂了材料,并在材料后附了百度总裁李彥宏的一句话“不动摇”。解决了学生的这一认识问题,其情感自然就摆脱了消极状态,从而专注于自身的学习……因此,情感教育往往并不是一个宏大概念,而是基于具体学生而实施的个性化教育。

作者:姚丽芳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篇3

在现下的中等职业教育中,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学校往往不会为学生开设专门的道德文明的课程。而中国的传统礼仪道德文明一直以来就与传统儒家文学关联在一起,因而,对于学生情感教育的重担落在了语文教学身上。

1.1情感教育的定义

情感教育是通过尊重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生活快乐幸福、对周围产生正能量。从而建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就自己的人生梦想,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有觉悟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2情感教育的缺失

在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由于职业学校的宗旨在于为社会培养有素质的职业技术人员。而不管是在教学评估中,还是在学期总结中,教学效果一般都是以较为直观的学生技术层面学习作为比较参照,对于难以定量的道德素质方面,学校难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估方案。因而,对于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情感教育显得很薄弱,始终被教师以及校领导所忽略,以至于在很多学校都引起了很严重的后果。例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中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扭曲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过于以自己为中心,因为与宿舍同学的不和便将室友全部杀死,这明显是对于道德的沦丧,对社会情感的缺失。

1.3情感教学的意义

正确的道德、个人修养的养成对于每一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人,情感教育的意义在于调节学生认知过程,促成学生全面发展,在如今应试教学体系下,对于加强情感教育显得比以往更有意义。当我们翻阅报刊杂志,不难看到一幕幕让我们心寒的事情。药家鑫的冷酷无情,李刚的儿子嚣张撞人事件,可见接受了高等教育的这些人不仅对于基本的社会法律知识如此的缺乏,甚至连最基本的社会道德都已经到了沦丧的地步。

二、语文教育与情感教育

2.1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重视人文教学的理念为现如今语文教育提供了无数的瑰宝。中国的社会道德是构建在传统的儒家思想基础下,而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便是由以往的文人儒客的著作为主。因而,语文的教育也可以说是由文学认知教育与培养学生情感道德组成。现如今学好语文这门课程不仅仅是积淀文学常识,更重要的抓住传统思想,通过对传统道德理念的学习理解古典文学。

2.2为人师表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往往学生都会以教师的言行来为自己设立标准,孙子兵法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自身的素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一举一动。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学生一般都在15-18岁,正处在最善于模仿的青春期中,这就要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做好表率作用。试想,如果一个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满嘴仁义道德做着猪狗不如的事情”的教师教出的学生能有什么好的发展,一个有修养的老师才能更好的团结学生,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影响。

2.3增加师生交流促进学生情感培养

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很多情况还处在学生被动接受教学的方式,由于语文学习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对于陌生的文章理解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下,使得师生间交流处在一个很低的程度上。这样便形成,教师的素养再高也难以把自身的思想高效的传输到学生的身上。这就需要教师创造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从而影响学生的情感观念的建设。

2.4通过情景模式的构建引发学生的感情

篇4

雨过天晴,碧空如洗,在通往学校的一条乡村泥泞小道上,我们班全体同学正在整修。瞧,他们干得多起劲,充满童真稚趣的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这是一次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也是一堂开放式的、充满情趣的思想品德课。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本人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借境诱情,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古人说得好:“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活动伊始,为了把这次活动开展好,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一次大雨之后,组织学生到这条泥泞小道上实地考察,让他们亲眼目睹民众艰难行走的情况,聆听民众热切盼望修路的呼声,实地感受一下泥泞道路难行的滋味,为开展修路活动,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启发道:“同学们,这条路好走吗?”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太难走了!”接着我问:“我们能不能像雷锋叔叔那样,也为乡亲们做点好事,帮助他们解决一点困哪呢?”学生一下子来劲了,争着说:“我们班这么多人,一个人挑上几担碎石或沙土,准能把路面铺好!”于是,我当即抓住时机鼓励说:“同学们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明天我们班就开展一次学雷锋见行动的修路活动。”就这样,一次修路的实践活动时机成熟了。

二、入境陶情,强化情感体验

活动过程,既是道德认识过程,又是情感体验和情操陶冶的过程。第二天下午,同学们带足工具,早早地来到学校。我把学生组织好,排成一路纵队,挑的,扛的,打着队旗,浩浩荡荡来到修路地点。修路前,我把学生集中起来,又进行一次简短启发谈话:“同学们,修路马上就要开始了,在劳动中除了注意安全外,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往来人们是怎么说的,你听了以后,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入劳动情景,获取劳动成果的情感体验。

铺路劳动开始了。同学们干劲足,热情高,来往人们看了,交口赞誉。学生听在耳里,乐在心里,劳动干劲更足,情绪更高,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一条坑洼、烂泥道铺垫得又平坦、又踏实。同学们看着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成果,心里充满喜悦。

三、回味悟情,夯实道德信念

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受到了具体的体验教育。但我深知,教育过程并没有结束,不急于让学生劳动完就走,而是就地集合,品味劳动成果,进行劳动情感的回味强化。“同学们,下午大家虽然干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大家却越干越有劲,这是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因为来往人们都赞扬我们,说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称赞我们是好孩子!”我接着问:“当你们听到人们的赞扬声时,心里感到怎么样?”学生又争着说:“心里甜滋滋的,很高兴!……”就这样,学生重新回味了在修路劳动中那生动的感受和愉悦的心情,加深了助人为乐的情操陶冶,增强了道德信念。

篇5

。进行情感教育,可分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和重视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首先,对于情感,我们不能简单地看着一种一般的心理品质。作为主体对于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感知与观察、理解与思维都不可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情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它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其次,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一般来说,这种情感迷茫状态从初中开始出现,到高中阶段便十分明显。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名目众多的各种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都使这种情感迷茫(或称饥饿)状态无法回避。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从课程的本质特征来说,语文课与别的自然学科的课不同,它与情感教育的联系很紧密。它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因而它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如同情心,利他精神,祖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想象能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所说的情感教育绝不等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的教育目的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意在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完善。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与政治思想及美育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这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无疑和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和教学方法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进行情感教育,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教学内容方面

高中的1至6册语文课本中,几乎篇篇文章涉及到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土地》、《荷花淀》、《故乡的榕树》等。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如《项脊轩志》、《祭妹文》等。第三类,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作品,如《与妻书》、《荷花淀》、《孔雀东南飞》等。还有其它的如表现气节的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第一类篇目,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流于疏漏,只照本宣科讲一些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道理。依据学生这时期的心理特征,对说教式的大道理是很容易反感的,常常把这类课的学习与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心理,讲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想法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讲大话。这样,再结合读、讲、写,学生接受起来是不会有抵触情绪的。

对第二类篇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瞻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第三类篇目,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我们想着重谈谈的问题。面对这类课文,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等着瞧他怎样讲”的心理。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作法,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的看法是,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如讲到《荷花淀》的爱情内容,用爱情故事里奏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感化学生。讲《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明了爱情表现出的崇高美德:真诚、挚爱,负责和奉献精神。讲《与妻书》时,阐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从作者令人动容的娓娓叙述中表现出对妻子对国家的挚热浓情。这样,结合课文我们一方面讲清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情,一方面以大量的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实例(当然也不回避早恋成功的实例,但一定要强调它们的比例)讲清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与此同时再进行两次关于早恋的讨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谈清自己的看法,晓之以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想得到的“金玉良言”,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教学方法方面

在前面笔者已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广博的知识与教学内容联系似乎更紧,它几乎可说是一个纯知识的问题。而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人品修养。中学生时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稳定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一触即发的丰富情感,但又缺乏足够的自持力。他们希望在老师、同学面前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要求老师尊重、信任、理解他们。他们憧憬将来成为有价值的人,更期望人们承认他们的价值的存在。但由于处境不同,加上个性的差异,有很多学生在渴望认同的同时又怕失败,怕被拒绝否定。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人理解的欲望,使教师的态度上稍不注意就容易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而这种影响也许是终生的。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差生,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应竭尽全力理解自己的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时,要给以鼓励。对学生的思想要透彻地了解、掌握,工作应反复做。学生的一些活动,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认真的引导。这引导应把它看作是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在对学生深入细致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因人而异的耐心指导。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帮助那些还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学生从情感的天地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讲、读、写、说中成为更加乐观,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广泛同情心的人,从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篇6

关键词:技校语文 课程设置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180-02

随着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猛发展,对普通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低的服务业发展迅速。技校生或被称为技术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这些毕业后在一线长期从事实际操作的职业人员,在学校主要学习数控、光机电、IT、仪器仪表、化工冶金、汽车、计算机、经贸、物业管理等各种实用技能,除此之外的知识面较窄,人文素质较低。但掌握了一至两门职业技能的技校生,要在知识爆炸的现实社会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情感调控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学校、家庭和个人相互关联、相互磨合的结果。

1 技校生的情感教育状况

1.1 技校生所处的态势

大部分走进技校的学生,在家庭中受到关注的程度较低,父母双方或感情淡薄或只顾着养家糊口,对孩子的思想了解不够;这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而无心向学;过了义务教育的阶段,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基本上是没有能力继续升学,面临要步入社会大熔炉总得“手有一技之长”,才不至于失业下岗。所以,技校生长期处在一种中小学时无人问津,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漠不关心的状态。这使得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同学形成了自卑、厌学、没有责任心、玩世不恭的心态,这种心态无论对于学习或今后的工作,还是对于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也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学生的价值取向。

1.2 技校课程的设置

技校,顾名思义是学习和掌握技术的学校,又加上现实社会市场的需求,因而非常注重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就业质量好的专业设置,“重实操、轻理论”也成为了技校和技校生衡量专业设置的标准之一,教学活动会更加强调专业职业的活动,只在技校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设基础学科,而到了技校三年级以后,基础学科基本上就销声匿迹了。所以在技校低年级时抓紧一切的可能性,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无可厚非的。

在基础学科当中,除了德育课教学是以“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了解基本的经济常识等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职业活动和价值观念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其余课程都不太适合对技校生进行情感教育。而语文课教学应该是个例外。

2 技校语文课程与情感教育

2.1 技校语文课程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还具有社会性、实践性、情感性等等特点,通过学习语文,可以使技校生提高素养,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记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此同时,还和其他各门课程共同对技校生进行情感教育。

2.2 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3 在技校语文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

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编写的语文教材,非常好地体现出语文教师需要对技校生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师应该很好地抓住这一契机在技校校园展开情感教育的系列活动。

(1)道德情感教育。

道德情感是人们依据一定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

个人如对某种行为形成道德情感,就会影响其道德选择。某种道德情感一旦扩展为社会性情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道德风尚。陶冶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形成和增强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是改变那种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抵触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教育就应运而生。技校生因为早期长期处在一种较特殊的情境中,道德标准也与普通学生有异,故而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努力才可以使他们形成和增强健康的、正当的道德情感。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在道德情感教育方面要特别注重以下的工作。

①重视亲情、友情等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技校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因亲情淡漠、交友随性,在面对学习和生活时总自暴自弃或自怨自艾。在学完《一碗清汤荞麦面》后,也许能鼓起勇气面对困境并知道一家人应该团结奋进;《我与地坛》似乎娓娓道来的都是对生命的感悟,但其中饱含了对逝去的母亲的依恋,从中我们能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无奈。

②学会感激、宽容和自尊自爱。在教师讲授完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技校生们将会为自己拥有视力而庆幸,将会懂得热爱生活,将会知道珍惜生命、关爱人生。阅读完毕淑敏的《世界上最缓慢的微笑》让我们带着眼泪的微笑走向坚强。

结合这套语文教材,教师如果能通过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手段,应该能让迷失在道德情感中的技校生起到极大的触动作用的。

(2)理智情感教育。

能否理智地驾驭情感,是一个人心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感情用事者不仅会远离成功,还会因为自己的不成熟给别人带去伤害、给自己招来祸端。

在没有学校教育参与的情况下,人的理智会在生活中得到一定发展,但这一发展是自发的、缓慢的。在一定时候,这样形成的理智会因为道德情感的标尺偏差而出现偏差,所以我们需要把现实客观文化向学生主体能力的转化的同时,在转化中形成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情感,并增进学生的理智。

(3)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和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它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它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具有长远和根本性的影响。所以学校实施美感教育,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艺术美育。在学校教育中主要靠艺术类课程实施,由于艺术形式品种繁多,学校艺术美育课程可选择歌咏班、吉他队等基础性强、受技校生喜爱等艺术形式开展艺术美育。

②自然美育。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通过对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赏,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让我们感受到夜的静谧和作者若隐若现的情思,《黄鹂》可促使我们养成观察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同时开展户外活动,也会使玩心较重的技校生获益不小。如:在国家森林公园开展“亲亲大自然”主题活动,使技校生感受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观看游览里面的华南虎动物园使学生更深入了解我们的自然环境对动植物物种的影响;在纪念周年来临之际,许多学校展开“重走路”,不单使学生在沿途欣赏到自然风光,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③社会美育。包括人格美、劳动与生活过程的美,产品及环境美等。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可以让技校生感受美、懂得美,如语文课程在讲授《景泰蓝的制作》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参与到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这也就不只是了解相关知识,对于有心的技校生来说,甚或是会惊叹人类在制作艺术品时所能体现出非凡的创造力。

④科学美育。科学领域里存在的美。古希腊数学家普鲁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科学家们认为,天体是永恒的、完美的,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另外,在日月运行、四时变化、万物生长之中,存在着无数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也许,这些对于技校生来说过于精深,但是当学生们拿着锉刀将冰冷的角铁打磨成各种小模型,当学生们在显微镜下看见微生物在肆无忌惮地运动时,何尝不能感受到科学美的存在?

技校语文课程不同于普通中小学的语文课程,它要求我们更注重实际需求和接受群体的特殊性,故而只有将课本知识和情感教育结合在一起,才能让技校语文课堂不拘泥于文字,不局限于“只讲不授”,也许这样才是对“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篇7

一、融洽师生关系,用平等沟通来达到情感教育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教师可轻松愉快的通过音乐教学上的艺术感,形象性,趣味性揭示音乐教材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二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需要后,都希望能寻求一个自己所归属的群体。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因此,作为人师,除了关心爱护学生外,还应该学会尊重,赏识学生如同赏识自己的职员一样,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

二、身教胜于言教的情感教育

每当我走进教室,心中油然而升起一种责任感和神圣感,常常一丝不苟的教读每一个音节,讲解每一个知识点,耐心细致的解答每一个疑难问题,自始至终热情饱满,从而不知不觉感染着每一个学生,鼓舞着每一个学生。老师健康热情,开朗的形象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先决条件。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靠口耳相传,更要注意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试想一个整天心不在焉的老师,把本职工作当作苦差来应付,学生更不能与你身心交融,不可能让学生以主动进取的心态去投入学习中,所以在细微的言行中去全身心地投入情感,在我的课堂中老师举手投足学生便能心领神会。师生和谐相处,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培养学生情感,更要重视课内外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每堂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好的开端。古人云:“万事开头难”,一堂课的开始如何,将明显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方向和效果。音乐课良好开端的方法很多,这里仅举几例:

1、用唱歌或做几个幅度小的舒展动作热身调整情绪。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主动学,自觉学,提高效率创新发展。

2、了解学生的活动,如果学生刚看了场电影就让学生就该电影插曲唱几句或一段歌曲等。

3、讲小幽默故事、笑话或猜谜语等,营造趣味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心态进入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坚持人性化的情感教育,重在教学中的全过程。但课堂上师生交流时间毕竟有限,个体的情感不宜进行。因此,课外的情感投入至关重要。通过与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的共同交流,常常能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所以说,教学外扩展情感教育是对教学的充实和帮助。

四、通过激励和互助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1、不失时机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激发,抽出时间做思想工作,见缝插针地进行点化,以热情欢迎和接纳的态度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如回答错了,千万不要歧视和冷嘲热讽。

2、以学生为主体提供学生的参与机会

如课堂发言,课堂游戏,作业讲评等。让学生也能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实际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向上的情感。

篇8

教育的宗旨是平等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更是如此,每一个学生不管是身体相貌,还是学习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这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情感教育中要树立一种思想,即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学困生”,教师不应该去忽视他们,不能冷落或者挖苦这些学生,要知道这些学生更需要关注,所以应该以更加热情的态度去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要以亲切的目光去激励他们,让他们知道教师并没有放弃他们,相信他们能够进步。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朵奖励的小红花,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数学教师应随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及时挖掘和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次进步,多鼓励少批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激励下,愉快而健康地成长学习。

二、拥有责任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有颗热爱教育的心,要有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之情,要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上多下功夫。数学虽然是有关数字的教学,但又不单单是数字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充满着各种美的因素,例如数学图形的美、数学逻辑的美、数学趣味的美等,都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得以发现。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学习中的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和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学生身边的实例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黄金分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关于黄金分割的应用,让学生懂得数学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学科,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学好数学知识,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三、具有宽容之情,正视学生出现的错误

数学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和学生做朋友,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多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犯下的错误,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时刻感到轻松愉快。当然,宽容并不等于放纵,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正确的情感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以积极的情感感化学生,让学生懂得主动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而不是粗暴的说教。采用这种情感教育方式的基础是要对学生严格要求,给予学生更多改正错误的空间。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好的方面要适当放大,多鼓励,多表扬;对于学生的缺点,要适当简化,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教师要正确对待,合理引导。魏书生说:“学生反复100次,教师可以做101次转化工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对学生充满关爱,以宽容的心态去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就会回报以真情,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数学学习中。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培养综合能力 情感教育

为了满足时代建设的需求,我们必须提高人才的素质,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综合型人才,已经是我们新一代教育工作的重点,培养综合型人才要从基础抓起,所以在小学的教育中要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感知和认知的能力。

一、增强教师的情感修养,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导师,尤其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最佳时间,小学生除了平时在家接触父母,大多数时间小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位教育学者曾经说过,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教师自己就应当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和文学素质,这样才会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1.培养情感文学素养。语文教学的关键,不是在与让学生认识字、词、句、的结构和读法,也不是在让学生背诵唐诗宋词,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学的无穷魅力,当然,掌握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基于全面的考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同时还要要求教师对其它方面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避免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2.培养巧妙教学技巧。教学技巧,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体现,教学技巧也是教育好小学生的关键,如果方法运用得当,那么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教学的重点,把我好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二,在教学中一定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的联系结合在一起,这样才会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第三,运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实行情感教育。

二、情感教育,增强学生学习效率

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近年来,在语文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开始用情感化教学去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对人的追求和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推动效果。

1.重塑教学理念,培养和谐的师生交流关系。小学语文传统教学中,教师以往都是以一种灌输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学生只能够在学习中充当容器的角色,所以为了满足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在日常学生中教师一定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要让学生把教师当成朋友这样才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合。如果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是沉闷的,中学生又怎么会提起学习的兴趣呢?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在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无论教师如何丰富自身的学识,提高教学技巧,学生也不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语文教师需要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打造课堂流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鼓励教学。人的情感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学生消极的情趣在学习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一旦学生遇到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就会产生回避、退缩和烦躁的心理。长久以此下去,学生会对自己失去学习的信心,也会丧失自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十分注重学生情感中的积极一面,必要时要善加利用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打造情感教育课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该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在参与过程中逐渐掌握需要的知识,才会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声音、和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情感教育课堂,让学生通过情感教育课堂的学习,培养学生感知和认知的能力,情感和学习得到全面锻炼,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感官感受,也营造了一个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小学生快乐地学习。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学生求知欲上升,课堂的学习效率自然也会上升。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这点,积极发挥自身的推动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既有利于使中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培养深厚的文学素养,也有利于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巧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10(14).

篇10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要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