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22:3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学生生活的实际需求,是口语教学的真正动力
人类语言的产生源自社会生活的交往需求,实践证明口语教学一旦脱离了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就会失去学生渴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我担任本科班的英语口语教学中,曾经按照英语语法的深浅选择口语教学的内容,以规范发音和词汇使用作为口语教学重点内容。由于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常用语、口头语等没有作为口语教学的重点,学生们普遍存在管用学不到,学到不管用的感觉,致使他们对学习口语的积极性始终调动不起来。于是调整了口语教学的内容,突出了教学重点,使英语口语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学到更多源自生活实际,使用频率更高的口语知识和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们学用英语口语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比如:在教材中有一课讲环境保护的,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加入了大家比较关注的PM2.5的概念,列举了一些最具新闻性的口语要素。譬如发生在身边水污染现象(无锡太湖水污染,黄浦江死猪事件)、空气污染现象(城市基础建设扬起的灰尘,焚烧秸秆)、食物污染现象(肯德基的养鸡场持续使用抗生素、用不可食用的化学原料加工熟食)等等话题和生活中常会用到的词汇和句型,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使学生们感到所学的口语知识和技能更加实用、更加新鲜,从而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对话讨论,练习效果明显提高。
2.服务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口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人类的语言也是在为社会生活服务中得到发展的,如果不能解决外国人能听得懂中国学生所讲的英语,我们的学生又能够听得懂外国人所讲的英语,那么他们就会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丧失自信心。很显然,英语口语课程所要解决的并不是中国人之间的言语交流难题,而是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言语交流难题。所以要让中国学生在与外国人的英语交流、沟通中没有障碍,才是我们英语口语教学始终要追求的真正目标。为此,一方面利用外事接待与外国人直接进行英语对话的机会,掌握外国人口语会话的特点,作为及时纠正中国学生英语会话的客观标准;另一方面还注意收集外国电台、电视台的音视频资料,作为锻炼学生英语口语听力和口语模仿力的重点内容。同时,也经常通过布置与外国人模拟对话的相关作业或练习,提高学生们说准英语和听懂英语的实际本领。为了让学生熟悉外国人日常的语音特点,我还有选择地推荐美国或英国电视连续剧中的某些人物对话,让学生们识别和判断外国人日常会话的词义和发音。譬如,外国人见面会说“What’sup?”,这并非在问“发生什么了?”而是引起注意,打个招呼而已。通过身临其境地观看外国影片,培养学生的外语语感,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他们真正掌握服务对外语言交往的真本领,增强他们与外国人交流和沟通的自信心。
二、结语
篇2
一、营造良好的学陶氛围,陶冶浸润师生心灵
营造良好的学陶氛围,对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陶冶浸润师生的心灵。
1.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我们学校校园景观改造融入办学理念,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学校随处可见陶行知语录,有喷绘的也有师生书写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原会长方明先生为学校题词“爱满天下”四个大字,学校将其装裱,悬挂在会议室墙壁正中央。学校开设了师陶室、行知广播站、学陶交流台、学陶专栏,校刊《青橄榄报》开辟了“学陶专版”,校园网站特设“学陶天地”专栏,各班级黑板报开辟学陶角……目前学校重新改造了行知文化墙和行知园,行知文化墙上面写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文化墙前面是一尊熠熠生辉的陶行知先生的全身坐像。行知园立起大型的喷绘,喷绘中央是向我们迎面走来的陶行知图像,旁边印着中外名人对陶行知的评价。行知园前环绕着翻开的书的造型的石头,上面贴着十几首陶诗的喷绘。这些都让陶行知思想无处不在,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健康的、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之中,心灵自然荡涤,思想必然升华。
2.特设“行知时间”。学校早会特设了“行知时间”,由各班学生自己编排节目,有的朗诵陶行知诗歌和自己创作的陶诗,有的采用小品的形式表演陶行知的故事,有的演唱陶行知做词的歌曲……比如,在其中一次的行知时间,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展示陶行知故事《爱的大衣》,而且很有创意,采用了猜谜、外景主持、现场主持等生动活泼的展示,师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形式多样的行知时间给学生献上了营养早餐,激励学生从小争做小陶子。
3.开发校本教材。学校认真进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十二五”课题《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应用研究》和省陶研会重点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小学生自主管理研究》,落实《走近陶行知》校本课程,开发了《走近陶行知》校本教材(低年级版、中高年级版)、辅助教材,每周在校本课程上进行教学,让师生加深了解陶行知,并争做像陶行知先生一样言行一致、行知合一的真人。
二、建设“行知式”教师队伍,树立新时代教师新风尚
陶行知先生提出:“爱满天下”,他用他的大爱,诠释着他的行动和伟岸的人格。他爱教育,爱百姓;爱儿童,特别是无数贫苦的孩子;爱青年,特别是失业失学的青年……他的爱是人间最博大的爱,最无私的爱,最高境界的爱,这就是他的大爱精神。今天,陶行知的这种大爱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校园文化彰显陶行知“爱满天下”“用大爱做小事”的精神,激励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贡献。
1.创造机会,促进学习。真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的学生。教师首先教己求真,学校发给全体教师人手一本《陶行知教育理论及实践简介》和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周教师例会前十分钟留给学陶骨干小组,他们以《“回望”陶行知》为主题上陶课。学校也邀请陶研专家到校讲学。全体教师还积极参与了“陶行知教育思想”专题研修网络平台的学习、讨论,教师基本功训练中的毛笔字、硬笔字、粉笔字都结合书写陶行知名言……这些学习,都促进了教师从内心深处对陶行知先生及其教育思想产生深层次的认识,促进教师不断发展,完善自我,具备以教人者教己的素养。近几年,我校教师有60多人次在全国、省、市各级学陶论文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学陶骨干还利用学陶时间进行交流、分享获奖论文。
2.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现已成为我校教师的一种习惯。人人甘做学校这个大机器中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全身心地投入,为学校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你看,校园里总是看到教师忙碌的身影:操场上,教师指导学生认真晨扫;课堂上,教师循循善诱启发思维;办公室,教师精心备课批改作业;走廊上,教师与特殊生促膝长谈;大厅里,教师用心指导各个校队训练……她们早出晚归,任劳任怨,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正是由于教师拥有了爱岗敬业精神,价值感和荣誉感也就油然而生,都把自己看成是学校的主人翁,学校每月都向教师征集创新金点子——发给每个教师“学校工作合理化建议书”,大家群策群力,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小到建议学校为消防栓装上小小的防撞角,大到关注了学校的规划和发展。老师们爱校如家,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讲无私、讲奉献、讲大局已经成为老师们自然的行为,形成了一种风气。
3.关爱学生,亦母亦师。陶行知希望为师者能“热爱每一个学生”、“待生如亲子弟”。这就是师爱。我觉得师爱有两个层面:第一,母亲般的爱,爱得细腻,爱得耐心,爱得无私、不求回报;第二,职业之爱,是超越母爱的爱,是理性的、充满智慧的、超越的爱。
我们要求教师要有“花苞心态”,不要总是把目光集中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而应该多关注学困生、特殊生。在学校会有不少外来工子弟,可能这些孩子的家长管得少,或者根本管不了,他们学习起点低,甚至会有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比如,我校设计了优点卡,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偏爱学困生和特殊生。又如,设计了“家校联系本”,作为家校联系的补充并特别关注学困生、特殊生,秉承陶行知“爱满天下”的精神,在家校联系本上要多留一些鼓励性的话,多看到孩子闪光点,即使是批评学生,也要先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诚恳地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以促使他们进步。
师生们努力践行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得到了丰厚回报:家长、社区居民有的在班级博客上对我们的老师给予高度的评价,有的寄来了表扬信、感谢信等等。陶行知的大爱精神已成为屏西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引领。学校的师德水平全面提升。
三、开展“学陶”系列活动,建设求真的“小陶子”队伍
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主张教育的第一步是求真。求真的目的就是做真人。什么是真人呢?真人就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人,真善美的人,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人。陶行知求真精神的当代性,就是培养现代公民,现代公民的前提就是从小说真话,干实事,做真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在这里。我们通过开展“走进行知”系列活动,建设求真的“小陶子”队伍,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真人。在活动中,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使活动开展得新颖、活泼有趣,使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自然净化。
1.学习中学做真人。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实践“生活及教育,社会及学校”的大教育观,把教材内容和社会生活、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六大解放”,在学科中渗透求真教育,让孩子学到真知,掌握真技能。我们带领全体学生读陶诗、背陶诗、学写诗。许多学生结合生活、学习实践,用稚嫩的语言写起诗来,编成了《小诗人》汇编。师生们正努力把班级办成诗的班级,把学校办成诗的学校,在诗的文化中学做真人。
2.活动中学做真人。我们开展了“走进行知,学做真人”系列活动:“小陶子”诵诗会、“小陶子”故事会、“小陶子”习作比赛、科技创新比赛、诚信教育我为先主题教育活动等等,学生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现自身的知识和才能,并在这基础上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会求真,学做真人。
陶行知提出“每天四问”,我们让师生以“四问”内容为镜子,对照、鞭策自己,使它成为了我们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钟。其中,陶行知把健康摆在第一位。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学校是福州市乒乓球体育项目传统校,每班配置了一套专业乒乓桌,每班隔周有一节乒乓球课,学校办起了乒乓球俱乐部,做到了“月月有赛事,月月有文体活动”,定期开展乒乓球擂台赛、个人、班级挑战赛、亲子比赛、校际友谊赛等相关活动。比如,曾邀请世界乒乓球冠军郭跃华先生到校指导;与区老科协教育分会、区侨联乒乓球协会、区教育关工委联合举行“青橄榄”杯老少乒乓球友谊赛,驻榕部队老战士乒乓球协会也应邀参加了此次友谊赛;与日本青少年友好使者代表团切磋球艺……在多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中,促进了学校乒乓球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们学校乒乓球队年年在鼓楼区小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以遥遥领先的比分囊括男子、女子团体冠军。这些都促进了学校乒乓球运动蓬勃发展。同时,我们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篮球赛、羽毛球赛、田径、跆拳道、游泳等各级各类运动比赛。通过训练,不仅锻炼了体魄,还培养了同学们的拼搏向上、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篇3
关键词:生活教育;语文教学;实践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命脉。什么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包含三方面涵义:一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笔者深深体会到投入课程改革,抓好语文教学,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目标,当前语文教育尤其要关注学生生活,鼓励学生走向生活,课程面向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一句话,教师要开辟生活化语文课堂,尝试生活化语文教学。
1语文课堂生活化,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语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
1.1教学要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自然社会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1.2讲课要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
1.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学做合一”的前提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教学资源生活化,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教材内容实际,充分运用生活素材,大力开发教学资源,使生活化教学资源不断输入语文课堂,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
2.1在书报杂志中学语文
我们要鼓励学生阅读除语文课本以外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类书籍,除学校图书室每天定时为学生借书外,还指导学生订阅各类书报杂志,各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中外经典名著。茶余饭后、散步途中、入睡之前,捧起书报杂志,既是休闲,更是阅读。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就可以读。跳读、泛读、快读、品读、比读等是读书方法;储存、剪贴、复印、摘抄等是积累方法。我们还可以设立阅读节,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评选“书香班级”“阅读之星”。
2.2在电视、广播、网络中学语文
电视广播实际上是家庭语文课堂:在视听中学普通话,在模仿中练习朗读,在电视剧中记故事、练复述,收看收听广告时,思考该广告的优劣利弊,来一番评头论足;网络中包蕴着各种语文学习的信息,鼓励学生合理搜集、使用网络资源,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学习信息,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
2.3在与人交谈中学语文
放学回家时,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有条理的说给父母听,是学习语文;班级管理中遇到了难题,征求父母的意见,记下他们的要点,是学习语文;与同学发生纠纷时,向老师讲清来龙去脉,是学习语文;针对某个话题,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是学习语文;在老人的絮絮讲述中,搜集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地方掌故,是学习语文……
2.4利用家乡人文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所处的乡镇叫做“梅花镇”,我们所在的学校叫“梅花中学”,因此,学校将一些咏梅的诗词制作成墙体“名片”,我们组织学生抄录并背诵这些咏梅诗词。这样,一定程度上积累了学生的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初步实现了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目标。生活处处皆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将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
篇4
——竞聘南滨路小学副校长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能在这里参加南滨路小学副校长的竞聘演讲活动,向各位领导汇报我的工作和思想情况,我感到无比荣幸,这既是对我的一次展示和历练,更是一个完善自我的机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点亮梦想就在今天”,下面我将从竞聘的优势和任职打算两方面来展开演讲,首先谈谈我的竞聘优势:
一是我的个人素质出众,能力全面。我爱好广泛,在绘画、书法、演讲、写作、课堂教学等方面能力突出,09年参加大石镇中小学教师基本功10项比赛,共有9项获奖,被誉为大石镇“全能教师”,在合川区首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获二等奖、参加教育系统青年人才论坛获一等奖,参加合川赛课、书法比赛获三等奖,论文获重庆市三等奖。
二是我的管理能力突出,经历丰富。我具有教育管理本科学历,担任了五年中层干部,参加了青年干部培训,在教委锻炼了一年多,丰富的经历促使我不断成长,走向成熟,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三是我热爱合川教育,理念先进。从教10余年,我不断参加各种比赛和课题研究,努力学习孔子、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朱永新等教育家的思想,经常了解国内教育发展动态,十分关注合川教育现状,对合川教育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合川教育的发展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下面谈谈我的打算:
如果我能成为南滨路小学副校长我会做到加强学习,服从校长的领导,真诚对待每位教师,关心学生,致力于推动教学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会为学校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做亮“行知教育思想”这个世界级名片。
合川是教育家陶行知从教的地方,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南滨路小学应全力开展好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升华行知教育思想,形成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新教育理论,以此为核心竞争力、影响力打造重庆市知名小学。
我在这里还向各位领导提个建议:南滨路小学是否可以考虑更名为“行知实验小学”,让它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并站上“陶行知”这位巨人的肩头,迅速腾飞。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一是加强教师的教育,重塑他们的思想,把他们的热情都吸引到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上来;二是学校要加大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经费投入,开展教育理论、普通话、三笔字等教学技能培训;三是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让全校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四是让一批教师到一些著名学校去学习锻炼,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五是要为教师成长创造条件,花大力气让优秀教师成才、成名,争取培养一两名像魏书生、孙双金、支玉恒这样全国知名的教师;六是每年举办一次“传承行知教育思想”研讨会,邀请各级专家参加,力争办成在重庆市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活动。
二、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
谈到搞素质教育,很多校长都有这个想法却又顾虑重重,其实大南街幼儿园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合川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大南街幼儿园,这就是因为大南街幼儿园的素质教育搞得好。所以合川的家长对素质教育是有充分的认识和急切的需求的。而且我国当代教育家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南滨路小学理应成为合川小学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一是大刀阔斧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二是建立新的学校教育考核评价机制;三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开展朗诵、绘画、舞蹈、武术等各种兴趣活动;四是赋予刘文学精神新时代的含义,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刘文学式好少年”,每年开展传承“刘文学精神”争做“刘文学式好少年”研讨表彰活动。
三、立足社会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南滨路小学不但要争取获得各种荣誉,更要得到社会、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可和称赞。一是要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灌输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思想;二是经常与家长的沟通,做好家长教育心理咨询指导;三是学校要充分重视社会各界和家长的意见,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
总之,如果我是南滨路小学副校长,我建议南滨路小学要以做亮“陶行知”“刘文学”这两个本土品牌为核心,深挖行知教育思想,塑造行知教师,发扬“刘文学”精神,创出合川特色,成为合川教育的一面旗帜。
篇5
论文摘要: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陶行知深入论述了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六大解放、实施途径与方法等重要内容,并付诸于长期教育实践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世人的推崇和效法。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以创造力培养为主旨,对当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仍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怀抱教育强国的宏愿,毕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在扬弃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而创造教育思想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教育,以创造力培养为旨归,以试验(实践)为基础,比较充分地发挥了手脑双全的作用,关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主持、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教育组织,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劳动者、建设者、革命者和领导者,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当前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综合国力竞争日渐加剧,各国尤重创新人才的培育;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教育改革,彰显出“能力本位主义”的核心文化理念,这些崭新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研究、借鉴、拓展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着力培养国民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陶行知有关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六大解放、实施途径与方法等重要内容,对当代中国教育有着很大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培养目标和谐、重德,体现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极其丰富的内容,而创造教育目标在创造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贯穿于他的整个创造教育思想之中。立足于旧中国的现实社会,陶行知提出了培养“手脑双全”,有进步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新文明创造者的创造教育目标,并把“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造福全人类”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进而,根据中国贫穷落后必须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实,又提出了创造教育在创造富的社会过程中的具体任务。
确立“手脑双全”的教育目标是陶行知长期积极探索后的创造性发现。他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论断人类的所有文明都是用手和脑创造出来的。他研究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结果使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积弊,他又形象地指出:中国有两种病。一是“软手软脚病”,二是“笨头笨脑病”。害“软手软脚病”的人,便是读书人,他的头脑一定靠不住,是呆头呆脑的。而一般工人农民都是害“笨头笨脑病”,所以都是粗手粗脚。因此,“我们所需要的教育,要造就会用脑指挥手,手开动脑的手脑健全的人”。后来,在总结晓庄师范学校办学经验时,他把培养目标具体化为“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五大目标。此外,在创办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时期也都提出了不尽一致的培养目标,但培养“手脑双全”的理念始终贯穿其教育目标之中,同时也体现出他的“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造福全人类”的根本目的。为保证这个宏大目标的实现,陶先生对创造教育的对象和创造者的道德素质,提出了三方面要求:一是受创造教育者首先要“谋大众的幸福,解大众的痛苦”,这是因为中国大众受着多重剥削和压迫之苦;二是创造教育要教人用科学“做养生、保生的工具,不做害人、杀人的武器”;三是创造发明者不能有自私自利之心,有了自私自利之心,他就不可能为人类谋幸福。
在确立创造教育目标的同时,根据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任务:“教人创造富的社会,不创造富的个人”,因为“社会既富,则在社会里的个人自然而然的富了”。要创造富的社会,就要打破“贫而乐”、“不劳而获”、“劳而不获”等三种阻碍造福的人生观,就要教人生利,为广大群众,为中国民族谋利益。他认为,这种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以物利群,如农产谷;二是生有利之事,以事利群,如发展农工商业。为创造富的社会,他提出教人创造合理的工业文明、教人掌握科学技术、教人提高农业生产力、教人树立进步的人生观、教人少生孩子以提高人口素质等具体任务。对于陶行知创造教育目标的全面深刻地理解有利于我们把握当代中国的人才培养标准。从目标层次来看,分为造就“手脑双全”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造福全人类”两个不同层次,增强了目标的指导性与操作性。从与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联系来看,与之是一脉相通的,都包含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蕴意,也包括人的道德、志趣、意向等要素的和谐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陶行知创造教育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他们要为国为民为世界繁荣昌盛而大胆地创造。简言之,从培育目标来看,陶行知创造教育是一种包含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的“和谐教育”…,也是一种“知情意合一”、“智仁勇”合一的全面教育。诚然,在当前多元讯变的世界竞争中,我们要把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培育我国创新型人才的指导思想,以期“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二、实施六大解放,系统消融束缚创造力的不利因素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此予以简要论述:
解放头脑,发展记忆、思维创造力。陶行知看到了人们头脑中蕴藏着知识、思想、智慧、情感、意志、思维力和创造力等因素,但这些往往都被固有的种种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裹头布”层层束缚了。要想释放创造力,必须要把人们的头脑从迷信、偏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必须大批封建纲常礼教、旧的封建思想和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只有从头脑中释放创造力才能使中华民族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解放眼睛,发展注意、观察力。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教育通常给学生戴上一副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脱离现实社会生活,成为“小书呆子”。所以,他大力主张让学生多观察大自然、大社会的万千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要摘掉那些有色眼镜,使他们眼睛能看事实,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的能力。
解放嘴,发展提问、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必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有问题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对知识和学习的兴趣。但中国有一个习惯就是不许孩子多说话。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一个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解放双手,发展动手、操作能力。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这样往往摧残了他们的创造力,最终会使他们长大后心理上不愿动手,实践上不会操作。要去除这种弊端,必须解放双手,使他们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再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发挥手脑并用的功效,成为有创造力的学生。
解放时间,发展个性、生活等能力。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大问题,谈谈国事,看看喜爱的书,做做喜欢的活动,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还要留点时间玩玩,以品味生活的乐趣。陶行知认为,我国传统教育的考试制度规定了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多种考试,把学生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使学生没有时间接受大自然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所以他坚决反对这种考试制度。
解放空间,发展想象、创造等能力。把人民和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中寻觅丰富的食粮。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或者是只“放大的鸟笼”,我们要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以及大社会中的三教九流,并向三百六十行学习。这样做是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是一个有机、全程、相互贯通的整体,论及从传统观念到生活习惯,从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到家庭内部教育,并提出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他对世界创造教育的杰出贡献,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和人才培育也有很多启示。如对于解决多年依然存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创造力弱、生活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对于解决教师“教死书,死教书”等问题,对于优化教育教学内外部环境等问题,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更值得欣慰的是,如今这“六大解放”已经被应用于学校管理、教师专业成长、学科教学改革以及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等方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所以,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研究和拓伸“六大解放”的实际运用价值。
三、多管齐下,突显创造力培养方法的整合双应
1 实施“教学做合一”。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创造力培育的重要指南。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是指:“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同时,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这里,陶行知特别强调“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是指“在劳力上劳心”,包括行动、试验或玩科学把戏等多种活动形式,是价值创造的过程。他认为遵循“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是活的、好的教育,能给学生求学的能力、给予与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改造与使命环境的能力。在长期教育实践中,依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陶行知创造了学校生活、游泳、种稻等多种“教学做合一”的范本。
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领会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学”和“做”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在教学工作的组织上,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基础、兴趣和需求,来掌控教学的进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从多方面去验证、体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也要根据“教学做”的逻辑关系,激发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树立进取心和责任感,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努力成长为国家有用的建设人才。
2 交给“文化钥匙”。培养自学能力
由于传统教育是灌输教育,总是先生讲,学生听,偏重书本知识的灌输,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文化钥匙主要的有四把:即国文、数学、外国文、科学方法。”同时,他认为,国文、数学、外国文三门课,在初期应在教师指导下按程度分班级上课是最经济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治学、治事两种,而学生的治学、治事能力通常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这些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是学生发展生活力、创造力的工具和基础,有助于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自学能力。陶行知在《育才二周年前夜》…中讲了一个“点石成金”的故事,意喻强调“点金术”比那些金子更贵重。可见,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打好文化知识的基础并从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工具,这与近代西方要素主义思想有某种契合。在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师法陶行知这种授予“文化钥匙”思想,注重教会掌握文化中的“共同要素”与基本方法和工具,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引导他们自我教育,主动地发现、创造。
3 善于生活,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
篇6
关键词:陶行知;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响,他把师范教育的课程定为“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全部活动―教学做。”其对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思想,对师范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由中心学校的需要来确定
陶行知把中心学校开设的“学科课程”定名为“中心学校活动教学做”。其中包括国语、算术、自然、园艺、体育等。中心学校需要行政总务人员,那么师范院校就开设“中心学校行政教学做”和“分任院务教学做”。其中,包括校舍的整理、校景的布置、设备的购置和使用、教务、经济、缮写、会计、庶务等13项内容。总之,课程设置应当切合中心学校的实际工作需要。
2.课程设置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陶行知依据日常生活之所需,在师范学校开设有招待、洒扫、烹饪等教学做课程。学校流传的口号是“不会种菜,不是学生”、“不会做饭,不得毕业”等。这些课程乍听起来似乎觉得不可思议,但细细想来,其实,衣食住行,哪点不关系到人生?哪点不是有意义的?而这些课程的设置本身已超乎书本知识的课程范畴,具有现实意义。
3.课程设置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
将“征服天然环境教学做”总课细分为:科学的农业、造林、基本手工、卫生等教学做。例如,晓庄师范有200亩农田供耕种,几亩荒山供学生造林、采集植物、动物标本、采集草药等。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与实践,和我们当前所提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完全一致的,陶行知做到的是实际意义上的行知统一。
4.课程的设置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在“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总课程里,设有村自治、民众教育、合作组织、乡村调查、农民娱乐教学做等,要求每人负担一个乡村改造工作,与民众交朋友。与民众交朋友是陶行知规定的一项重要活动,全体师生每人每周都要安排半天时间到附近村庄去与农民交朋友,深入了解农民的疾苦,向农民学习。在学校里,有在田里耕耘的,有在菜圃施肥的,有在厨房烧饭炒菜的;还有在办公室办公的,在“书呆子莫来馆”看报读书、找资料、在会议室集会研究的;还有在“中心茶园”报告时事、对弈、猜谜语或讲笑话的,与农民同乐。总之,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师生与农民打成一片,老师与小朋友打成一片,处处是融成一体,人人是满脸春风。
5.课程设置与学生日常活动相结合
在“学生自动的教学做”总课程里,规定这部分都是学生自动计划和决定的。学校讲座按学生分组的学习计划和研究需要进行,讲文学、教育、美术、医药卫生等。有的科目讲几小时,有的讲两三周,有的讲三四个月或一学期。课程演讲的,有的是本校导师,有的是校外特约的专家、教授。学生边听边记,从而培养了自学的研究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6.课程设置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化
陶行知认为,人的生活是不断变化的,社会也是不断发展的,因而学校的课程也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时增加和更新各种课程。早在1919年,陶行知就在《新教育》一文中对新课程的设置提出“要从社会和个性两方面来考虑;从社会这方面讲,要问这课程是否合乎世界潮流,是否合乎共和国精神……”“从个性的一面讲来,谁的事教谁,小孩子的事教小孩子、农人的事去教农人,方才能够适合……看这课程,是否为学生所需要”。总之,要从上述两方面的需要出发进行课程的取舍,有用的课程列进来,用不着的课程删掉。1921年,他又在《师范教育之新趋势》一文中,对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意见:“社会上有新的需要,就当添加新的功课去适合他,指导他。现在社会问题很纷乱,社会学应当增加了。又因为科学的发达,各种学问注重分析。所以虚泛的理论的心理学不够用,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一定要增加了。仅讲些教育史、教育哲学也不够了,教授法,管理法……一类的实际学问,也须重新研究了”。总之,社会的新需要要求新课程也随之而异。
二、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现状
1.注重师范性质,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现行的高师本科课程设置结构中,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所占总学时的比例高达70%以上,教育科学课程只占总学时的10%左右,通识教育的选修课程微不足道。学生学会观察、求知好奇的培养能力缺失,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也只是在毕业前半年时间才予以完成,创新欲望没有被激活,生活的经验、做教师的感受在大学生头脑中没有太多的印象,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注重基础学科教学,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现今的高师院校大学生中,写学术论文的人数不多,对一些科研领域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就某门课程而言,并没有将所学课程交叉综合分析学习,所以学习起来总感到知识结构的支离破碎,头脑中知识体系空空荡荡,对于研究科研缺少第一手资料,缺乏科学研究的创新开发能力。久而久之,科研能力的培养被弱化,也就没有太大的价值,创新思维会慢慢减少。
3.注重专业性,忽视综合性的培养
高师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应当是复合型人才的成功典范,他们要将所学专业的技能融合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教学中。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知识会帮助高师院校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思维观念,不仅是对自己成为创造性人才有用,而且对于今后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更是大有用处。但是,在当今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单科教学。教师讲课时仅仅是将指定的教材理论概念说教一番,留几个简答、论述题,作为考核内容。学生只能从单一的方向理解到理论意义,并没有将其理论与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和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所以学习起来觉得枯燥、乏味,也就没有太多的创新性可言。长久下去,将会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会影响到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陶行知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实践启示
1.课程设置应当切合高师院校实际工作需要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师资的摇篮,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未来人民教师。师范院校怎样培养教师才最为有效?这是师范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新一轮的中学课程改革,它涉及中小学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方式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师范院校应当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陶行知认为人才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创造精神的真人。他注重全面发展和重视学习教育专业,把“教学做合一”看成是师范教育“最有效力之教师培植法”。师范院校的课程不能只是在普通课程之外增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之类的科目,要在内容上加强科技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实践环节,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有机结合。
2.课程设置要凸显“师范性”的特色
陶行知认为:“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陶行知还认为,师范教育要凸显“示范性”特色,即除基础学科外,师范生还要学习具有师范专业特色的内容。所以,“三笔字”、“语言文字规范化”、“微格教学”课程,作为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内容,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并应当制定系列过关方案,及时考核,颁发合格证书。这样,可以调动师范生练好基本功的积极性。同时,为他们就业搭建实践平台,有利于实习就业。
3.课程的设置要拓展课外,提升综合素质
广博的知识,扎实的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师范生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仅靠课内是不能完成的。课内是师范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陶行知曾指出:“师范教育,应当发展个人的特长,以适应社会上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在抓课堂教学的同时,尽量拓宽课外活动的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有选择地参加社团活动,在实际锻炼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做”中得到技术,懂得学习的方法,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样,一方面体现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陶行知曾提出:“中心小学是太阳,师范学校是行星。”如今,高师院校应该以中小学为中心,其课程设置也应该围绕基础教育做文章,从而为基础教育服务,培养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篇7
陶行知先生认为,读书求学、教书育人的第一要务就是求真。他在晓庄学校时就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来自勉,后来又把这十六字写进了育才学校校歌。这十六个字道出了教育的本质、目标、宗旨、任务,已成为教育的至理名言和核心价值,被广为传颂,还被刻在了陶行知先生的墓碑上。
这句名言中,关于“真”有两个关键词:求真、真人。其中,“求真”是手段,“真人”才是教育的最终归宿。真人是什么人?真人就是既保持本真、为人正直、真诚可靠,又知晓真理、追求真理、有真本领、有真才实学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即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可以把“真人”的这些特质分为两大系列:真情和真理。“求真”就是追求真情和真理,目的是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就是要教人追求真情和真理。有真情和真理的人,才称得上真人。
因此,真语文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讲真情以成“人”,求真理以成“文”。这也大致可以分别对应情商与智商、做人与做事。完整的教育包括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两部分。这是教育的两大职能:教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人;教学生学会做事,成为才。合言之,教育培养人才。这也是教师的两大天职:育人,使学生成为人;教书,使学生成为才。合言之,教师培养人才。[1]具体到语文教学:做事,就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成才,就是成“文”,成就语文之才。“真语文”讲真情以成“人”,求真理以成“文”,这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一、人文性层面(即做人层面):讲真情以成“人”
从做人的层面上讲,真就是真诚、认真、本真、纯真,求真就是追求真诚、认真、本真、纯真。这些大致都是人的情感,归结为讲真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就是要教人讲真情,重真情,做一个真诚待人的人。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1.追求真诚,为人真诚
人们对真有着特别的感情。真好,真才好;真美,真才美;真贵,真才贵;真舒服,真才舒服。真,包含真实、真心、真切;诚,包含诚信、忠诚、忠贞。陶行知先生痛恨虚伪的人,并写过一首讽刺诗:“假朋友,交情肉与酒;酒肉吃光了,到处丢你丑。”陶行知先生就是真诚的典范。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心诚意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
真语文要求语文教师要像陶行知那样真心诚意教语文,“以真诚育真诚”。其一,真诚对语文。要学生热爱语文,爱学习,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教师就要首先爱语文、爱课堂、爱读书,对语文、对课堂、对阅读饱含真情。其二,真诚对课堂。真诚的反义词是虚假。真语文反对虚假,慎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装,不演,不做作,不作秀,不虚华。其三,真诚对学生。贾志敏老师强调,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道具,把课堂当作舞台,而要真心诚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
2.追求认真,做事认真
做事认真,即严肃对待,严格要求,认真负责,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绝不马虎。认真的人,做人讲原则,做事讲规则,对人对己有分寸;认真的人,刚正不阿,是非曲直,泾渭分明,对不公平的事,敢较真、追究;认真的人,做人做事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不推诿,不马虎。认真,是很好的习惯、态度、品质、境界。
真语文要求语文教师要认认真真教语文,“以认真育认真”。语文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课程,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要将做人与学文(语文)结合,在语文训练同时培养认真的态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很多关于“认真”的要求: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认真写好汉字。可见,认真既是做人的态度,又是语文的品质。
3.追求本真,保持本真
词语“真性”,就是本性、天性的意思;词语“真意”,就是本意的意思;成语“返璞归真”中的“璞”,就指未雕琢的玉。“返璞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还其本质,恢复原来的自然质朴状态。保持本真,就是保持本来的、固有的、天然的样子,不为杂念困扰,不掩饰、不做作、不伪装,拒绝异化,追求真理,勇于担当。
真语文要求我们必须还原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语文从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走过了一百多年,似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为什么单独开设语文课呢?叶圣陶先生作了回答:“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训练之。”又为什么取名为“语文”呢?当时的课程名称还不叫语文,“‘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2]。从语文课和语文名的初始状态看,真语文必须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根本任务,紧扣字、词、句、段、篇,本本分分、本本、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当然,语文教学既要保持语文课的本真,又要保护做人的本真。
4.追求纯真,留住纯真
纯真是一种单纯之美。真,即纯度高,如真金(纯金)、真钢(纯钢)、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真空(没有任何事物的空间)。纯真,用来写人,形容纯洁、纯粹、纯正、单纯,没有任何杂质、杂念,天真可爱。人们向往和赞美纯真的心灵、纯真的感情、纯真的笑容。
真语文要求语文教师要坚守本分教语文,“以纯真育纯真”。其一,语文课的纯真。长期以来,语文课掺杂了太多的东西,承载了来自多方面太多的期盼,以致纯度不高。数学课没呼唤上出数学味,化学课没呼唤上出化学味,语文课却呼唤上出语文味。这呼唤正说明了语文课纯度的流失。语文课必须姓语名文。其二,语文教师的纯真。教师不被私心杂念和名利左右,真诚对待学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其三,学生的纯真。学生在阅读中崇尚真情实感,在作文中追求真情实感;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真诚对待他人,以真诚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二、工具性层面(即做事层面):求真理以成“文”
从科学的层面上讲,真,指客观规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求真,是运用智慧探索规律,获得真理,形成知识。人们在实践中不懈地追求、发现、检验、坚持、捍卫、发展真理,在求真中成长、成才、成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就是要教人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做一个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
1.追求真理要尊重科学
追求真理首先要敬畏科学,养成科学的意识、精神和态度。科学求真,真即规律。语文作为一门学科,自有其学科内容。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听说读写自有其规律。真理,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是听说读写的规律。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并运用语言的科学规律(真理),教出规律,学出规律,才能成就学生“语文”。科学(真理)发展之路才是语文教学的生路、出路、希望之路。
然而,对真语文的认识,“真情”有余,“真理”不足,甚至几乎没有。一般人的认识停留在“真实”的层面。真语文肯定要真实,贴近学生的兴趣和生活需要,尽量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教语文,但真语文不只要真实。大家谈及的真语文内涵,“真实、真切、真诚、真情、认真、本真”,也主要是从做人的角度来强调的。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学就文论文,不揭示听说读写的科学规律,更谈不上运用规律。有人说,语文教学一不科学,二靠不住。也有人说,学十年语文,不如聊半年QQ。语文教学之“真理”的缺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真语文必须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养成科学的态度。追求真理,生成了陶行知先生卓越的教育思想,也将生成每个人的人生智慧、语言智慧。
2.发现真理要实践思考,不断探究
求真的方法是实践探究。实践出真知。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生活实践,他由“陶知行”改名“陶行知”,并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以求知,知更行”,还主张“教学做合一”。行、做,可谓实践。只实践还不行,还要边实践边感悟、思考、总结、探究,才能发现奥妙所在,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实践包括他人的实践和自己的实践。他人的实践对于我们是案例。陆游《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就是陆游的言语实践,就是一个言语案例。这句话的大意是:人死了,什么都不再牵挂了,只牵挂着祖国统一;什么都不再盼望了,只盼望祖国统一。类似的言语案例还很多,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汪洙《神童诗》),“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鲁迅《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成语)。我们发现了其规律(真理)——用整体突出部分。于是,我们自己也来实践:“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良心。”“教室里是多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3]真语文必须引导学生由个到类,发现并运用语文规律,成就语文能力。
3.坚持真理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
求真是探索规律,求真的价值体现在运用规律。实事求是中的“是”有规律、科学、真理的意思,坚持真理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是求是的前提——掌握真实情况,重视客观事实。求是是实事的提升——科学分析,把握本质规律。办事是求是的价值——既按规律办事,又不能教条,还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是对真理的坚持与完善。
真语文必须求真务实。其一,遵循语文学科规律,落脚实际语境中。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语言,只有最适合的语言。我们没法说主动句好还是被动句好,这一切都由语境裁决,即说话要看对象和场合。这就是语文的真理,是语文实践的实事求是和从实际出发。真语文必须重视语境。其二,遵循语文课程规律,落脚实践训练中。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语文能力是练出来的。在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中去实现求真的价值,去锻炼学生的语文才能,去形成学生的语文本事。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坚持并完善语文的真理。真语文必须重视语文实践。
4.捍卫真理要勤学知识,敢于质疑
求真的动力是勤学敢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走进真理的世界,感受到真理的魅力,能更加热爱和捍卫真理。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有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批判谬误能够发展真理。质疑真理不是否定真理,而是更好地捍卫和发展真理。
真语文必须敢于质疑,捍卫真理。完整的教育应该是正面与反面相结合的教育。然而,一般人不会想到课文的问题,更不会去修改课文。在他们心里,课文一般出自名家之手,又是名篇佳作,还有编辑把关,会有什么问题呢?课本的神圣权威阻止了学生追求真理的脚步。面对问题较多的课文,我们要更新观念,动摇教材的权威性。只有动摇了教材的权威性,我们才能开放地、创造地、合理地、有效地利用教材。师生完全可以以“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治学态度去审视课文。语文教学是审美实践活动。审美,审出的可能是美,也可能是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综上所述,真语文的核心价值追求是返璞归真、求真务实。正如语文出版社王旭明社长所说,我们要反思语文教学弊端,追求清新、自然的教学风格,呼唤本真、质朴的语文教学。也正如语文报社副社长裴海安所说,过于复杂的教学设计,过于强势的教师主导,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不但耗费了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使文质兼美的课文变得索然无味。把语文课教得简单而有效,才是教师非凡素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先华.教育思想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5,46.
篇8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由此可以理解,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教学做合一的统一过程,其实质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联系生活实践,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中的“教”,陶先生注重在做中“因材施教”;“教学做合一”中的“学”,陶先生突出在做中“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做合一”强调以“做”为中心,所谓“做”,陶先生则强调“实践创新”。
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那么中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在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的前提下,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
一、培养兴趣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之心理动力。如果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兴趣和情感能使人点燃智慧的花火,强制性的学习是不可能持续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艺术。在物理教学中,我会把重点放在引入新课上,一般一节新课或者说对于一门学生刚刚接触的新学科而言,都需要在一开始就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可以运用一些生动的小故事以及更加直观的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引入大气压强的时候,由于大气压强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只有用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覆杯实验”——将杯子中装满水,然后盖上硬纸片,最后将杯子倒置过来,这张纸可以将杯中的水托住。学生对这一现象非常的惊异,这样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而在讲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时候,对于静止的相对性和运动的绝对性如何理解,这是一个难点问题,因此在介绍这部分内容就采取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给学生讲了个关行员轻松用手抓子弹的故事,虽然都是处于运动状态,但是它们的相对速度为零,这就自然的引入到静止的相对性上。这时候的一个小故事或者小实验都可以成为伴随学生学习的需要。
物理是一门逻辑思维、抽象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很少,只能观察到一般的实验现象,不能对这些实验现象做进一步或者深入的分析,所以对一些概念很难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语言上有所启发了,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之下轻松地掌握知识,并鼓励他们多多自己动手动脑,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不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只有主动地去了解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原有的知识基础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程度存在差异,他们的智能、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及其发展方向、速度、水平也存在差异,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教学中既要面对全体学生,鼓励他们人人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更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提出统一目标和要求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对不同特长、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有些学生可能动手操作的能力或者对某方面的知识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但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就不是很好,那么对于这些学生不应该遏止他们的兴趣爱好,而是应该鼓励他们对于这方面的发展。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三、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社会日益进步,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要运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9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理念;心灵;精神;求真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01-02[作者简介]王莉(1973―),女,江苏张家港人,本科,张家港市南沙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正如做学问一样,教育也是由无数个细节聚合而成的。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必须从细节开始。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用智慧的眼光发现教育的契机,从点滴小事中让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笔者就平日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三则案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拨动心弦,唤醒心灵
Z同学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中,有一个姐姐,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管教,很少与教师沟通,甚至家长会也不来参加。该同学头脑聪明,但懒散成性,责任心差,进取心不强,得过且过。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常常应付了事,成绩只退不进。笔者屡次说教都无济于事。面对他的顽固,笔者感到自己的说教简直如同冬日的太阳般苍白无力。
在宝贵的早读时间,他在做政治作业。一番问答之后才知晓其忘了做。类似的声音不知多少回响起,诸如“写了不知放哪了”“在家里,忘带了”“我以为交了”。他总是回避与教师的交流,甚至当面交作业给教师时连起码的礼貌性招呼也没有。有一次他竟然将补交的作业放在讲桌的抽屉里,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交了”。然而任你怎样说教,他依然我行我素。
Z同学最缺乏的是责任心。有一次,笔者忽然想到其母亲本来要于上周三送伙食费来的,却拖至本周一。于是笔者以这件事情为契机,谈到他母亲的辛苦与操劳,进而谈到为人子女的责任与义务,从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说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再谈到立足于社会应承担责任。笔者动情地说着,希望能够叩击他的灵魂,唤醒他沉寂的心灵。他的眼角居然溢出了泪水。从初一至今,他不知挨过多少批评,唯有这次他流下了泪。可见这对他内心的触动是很大的。笔者要他抬起头,挺起胸,挺直脊梁,拿出男子汉的气概来做事。
过后的两三天,他的作业情况有稍许变化,但没有大的改变。笔者要求他重做,并一定要亲手交给我。这一次他做到了,笔者很欣慰。
笔者很清楚,学生的这种变化要持久并形成习惯,教师必须不断提醒和督促,由外来力量转化为自觉会有一个较长过程。于是笔者特别留心,抓住每次机会,不断地强化他的“责任”意识,将“责任”二字牢牢地打进他的心里。
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这一教育理念启发我们,要真正教育好学生就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用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在交流中师生心心相印,从而唤醒每个学生内心深处向上向善的本性,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使之完成从“外化”到“内化”的转变。实践证明,“心心相印”的教育活动因能触及心灵而颇有成效。
二、人格塑造,重在“精神”
H同学聪明,成绩起伏很大,情绪变化大,学习时而积极努力,时而马虎敷衍。通过和其家长及任课教师沟通,笔者明白了该同学爱学习,对自己也有较高的期许,但面对较为繁重的功课,他信心不足,性格也较为软弱,因此会在积极与消极之间徘徊,成绩有起伏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为此,笔者和他分析,不否认成绩的好坏与智力因素有关,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能否在学习中获得应有的成绩,关键在于精神和意志。
在班级中,H同学这样的学生绝不止一人,有女生,也有男生,以男生居多。针对意志薄弱、惰性太强这一现象,笔者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如举行“学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绝不认输”等主题班会,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通过“PK台”“进步之星”等活动,激发他们不断向上的自发力量。不少学生都克服了懒散的坏习惯,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不再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积极良好。
关于这方面的教育,其实并不少。拿语文课来说,“”系列文章中革命者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气概,《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求学的艰苦与执著,《林中小溪》中小溪奔向理想彼岸的勇往直前。道理易懂,行动易空。
日复一日的学习任务、不期而来的困难、外界的诱惑等都很容易使学生放松对自身的要求,表现出懒散、畏难,进而对学习对自身的发展感到迷惘。作为引领他们成长的师者,要善于为他们指明方向,给他们力量。陶行知的名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道出了育人的真谛,而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精神”力量的人更是新时代教师更为切近的目标。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W同学是语文科代表。有一次,她的作文居然是别人的字迹,而且相当凌乱。笔者委婉地提醒她,她竟然断然否认。笔者拿出作文对比笔迹,她竟无所谓地说因为自己手受伤别人替她写了一下而已。
面对此时的她,我不禁回想了她的所有表现。她留给我的印象是较好的成绩,但却常常对老师、父母撒谎,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她的不以为然。如果教师不去给她指正,她绝不会自觉改正。有道是“勿以恶小而为之”,“作文事件”虽小,但长此以往将后患无穷,于是笔者决定就这个问题与她深入探讨。
因为知晓她爱阅读,所以我先给了她一些关于诚信的文章,如曾参“杀猪取信”、季布“一诺千金”、商鞅“立木为信”等,让其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并与她面对面交流阅读心得:诚信无论对个人或对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之后又顺势结合课文《送东阳马生序》进行教育引导。明代文学家宋濂家境贫困,嗜学的他只能借书来读,通过“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这种办法他“遍观群书”。苦读使他成为文学家,但诚信才是他能读书的前提。试想,如果宋濂没有按期归还书,那么他势必无书可读,这正应了我们的俗语“好借好还,再借不难”。通过这些引导,让她懂得“诚于中,形于外”,诚信对个人成长、立身于社会是极其重要的。
几天后,她主动找到笔者。交谈中得知她对撒谎的危害有了较深的认识。于是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提高认识,严格要求自我;其次正确对待错误,哪怕是一个细小的问题,也应该慎重对待,这样才能完善自己,做完美的自我。现在的她已经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支撑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金律,教师应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在作业、考试、为人处世中处处都要讲诚信。这不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教人学做真人”吗?日常教育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从不说谎、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拾金不昧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做起,迈好诚信第一步,踏踏实实、清清白白,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教育无小事,事事关育人。于细微之处捕捉教育契机,用陶行知先生深入人心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做人做事,必将折射出教育的理性之光、人性之光和人文之光。我们对一个个细节的艺术把握和精致处理,能凸显教育的独特意趣和本质力量。笔者坚信,春雨虽细,但正是那无数细细的雨点滋润着万物,换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邹开煌.课程改革需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比较分析[J].生活教育,2009(8).
篇10
关键词:创造教育;登攀;海南小学
中图分类号:G42
海南小学是一所古老而年轻的学校,“创造教育”是一个经典又时尚的命题,“登攀”是海南小学特有的一种“信”①[“信”,指对于教育的信任、信心、信念和信仰。]与“行”②[“行”,指学校教育生活。]的文化现象。海南小学携手“创造教育”,建设“登攀”文化,既是对优良办学传统的大力弘扬,也是对学校发展朝向的智慧选择。
一、创生“办学思想”,启建“登攀”文化
办学思想对一所学校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海南小学在独立建制之初,把科学、准确地凝练、创生办学思想,当作学校建设与发展最为关键的一项奠基性工作。
1.创造“登攀”新校训
海南小学前身是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小的南校区。2006年1月,笔者曾组织南、北校区全体教职工开展了一次专题大讨论,主题为“叩问附小精神”。因为那时的百年老校需要亮出一种精神,践行一种精神,才能更好地光大附小品牌。经过大讨论,大家真切地感到这种精神就是“攀登”精神。2006年8月,海门师范附小南校区独立建制,海南小学怀着对百年老校的一份眷恋,对百年底蕴的一种传承,将“登攀”作为海南小学的校训。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认为,登攀是一种精神,一种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可贵精神;登攀是一种姿态,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超越的追求姿态;登攀是一种历程,一种披荆斩棘、勇攀高峰的艰辛历程;登攀是一种体验,一种勇于创新、痛并快乐着的幸福体验。登攀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登攀就是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教育,让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创造“登攀”新路径
基于学校的传统特色和未来发展,海南小学选择了“创造教育”作为“登攀”的个性化路径。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一贯十分重视科技教育与童话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与创造人格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因为创造是人的基本品性,教育本身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要办好学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都离不开创造。
创造教育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耳熟能详的教育专用名词,一般都把“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人格的教育”称为创造教育。从词性上看,一般都把创造教育视作偏正词组,理解为“创造的教育”。而我们对创造教育的内涵理解,也是富有创造性的。我们从语义学视角出发,把创造教育更多地作为一个动宾关系的词组来加以理解。这样,创造教育就不再仅仅是“创造的教育”,而是“去创造教育”。
我们认为,创造教育既可以表征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精神和教育智慧,也可以体现为一系列创造性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新举措”。创造教育不仅是指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同时还涉及到学校管理、队伍建设、课程实施等方面的教育革新,是一种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创造。一句话,创造教育就是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教育。[[1]顾卫兵.创造教育: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教育[J].陕西教育,2010(11).][1]
3.创造“登攀”新范式
“中小学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实地试验,方能免入歧路。”[[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30.][2]笔者认为,无论是校长办学还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最理想的工作状态,应该是“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自独立建制以来,我校始终坚持“科研先导”“科研强师”“科研兴校”办学方略,用实施中陶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陶研会“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和新教育实验“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统领学校建设与发展,引领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做到了管理、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一体化”,实现了“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行动目标。
二、创立“校本共识”,奠基“登攀”文化
我们认为,教育信仰、教育追求等核心的教育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走进校园,虽然首先看到的不一定是它们,但是它们却是一所学校最根本性的东西,学校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它们的基础之上,它们是指导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教育信念与行为准则。
1.创构南小“核心价值观”
每学年初,我校都要开展共建“核心教育价值观”研讨活动,全体教师在学习、交流与分享中,重温并建构起一系列科学的关于教育、课程、教学等根本问题的核心理念,形成南小共同的教育信仰和核心价值观。每周的“登攀文化”讲坛,都安排教师从德育观、教材观、学生观等方面讲述“我的教育观”及其某一方面的教育教学实践。
2.创构南小教育行走理念
理念是被人们内化了的思想和观念。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就有怎样的教育追求、教育状态与教育行动。为促进教师又好又快地发展,笔者提出了五大教育行走“新理念”,以培塑“职业自珍、师德自律、专业自豪、业务自强”的“登攀者”。
(1)“教育生活”的教育行走理念。教育工作是一份特殊的工作,异于其他许多行业,不可以白天忙工作,下班就是“自由人”。教师职业的一大特点,就是无法将白天的工作与下班后的生活绝然分开。下班后的家访、自我专业阅读等既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把工作当作事业去追求、去奉献,自觉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千方百计地发展自我、成就自我。作为教师,我们的生活是“教育生活”。
(2)“自我规划”的教育行走理念。“凡事预则立”。“规划”是发展的蓝图,是发展的愿景与目标。自我规划发展目标,是激发自我发展意识与内驱力的有效手段。我校每位教师都要制订《“登攀者”专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登攀者”专业发展学期计划》,填写《“登攀者”专业发展行动记录单》,每位教师都建有《“登攀者”专业发展电子文档》《“登攀者”专业发展档案袋》。
(3)“自主发展”的教育行走理念。发展人,首要的是发展人的主体性。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占比大,教学业务能力亟待提高的实际,笔者提出了“夜研修”思想。所谓“夜研修”,就是教师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主动地有计划地从事与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相关或旨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活动。爱因斯坦曾讲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我校的“夜研修”分在校“夜研修”和在家“夜研修”,各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
(4)“既教又研”的教育行走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文件中指出:“在当今,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来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面对众多的教育教学难题,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既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又能使我们自身得到不断的发展。“问题即课题,教室即研究室”。
(5)“能力极限”的教育行走理念。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有一个“最近发展区”,在教学时教师要力求做到“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其实,我们自身的成长也一样,教师发展的最佳状态,就是将自身置于工作能力的极限地带,在教育“拚博”中成长。要深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3.创构南小《公约》
笔者认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不但能对教师的工作方式与工作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而且还有引领和激励的作用,能发掘、引爆教师的发展潜能。规章制度既是校长教育思想、工作作风、领导艺术的具体反映,也是衡量学校全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陶行知把规章制度称为“我们共同的约言”,而海南小学则把它简称为“公约”。
海南小学根据学校实际以及《海门市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等,组织全校教职工群策群力,创造性地研制和健全了20多项校本化《公约》,如《“登攀者”每日一课公约》《“登攀者”博客公约》《“登攀者学社”活动公约》《“登攀者”教育骨干特殊津贴发放公约》《“登攀者”教育科研成果奖公约》等,使《公约》成为一盏照亮师生自律、自省、自强的“登攀”明灯。我们坚信,好的《公约》能塑造一群有战斗力的优秀教师。
三、创设“给力机制”,夯实“登攀”文化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需要“登攀”精神的引领和《公约》的激励,更需要创造与建构起一套内蕴校长办学思想,适合教师发展的校本化管理机制。
1.专业研修与实践反思机制
研修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主要活动平台有:(1)名著名篇共读与教育沙龙;(2)教学“基本功”训练;(3)“登攀者学社”活动;(4)网上课堂;(5)每日一课;(6)周三展台;(7)教学开放日;(8)教学展示周活动;(9)“登攀杯”课堂教学评比;(10)“聆听窗外声音”;(11)人人“开博”;(12)项目攻坚。
2.考核评价与业绩奖惩机制
考核评价与业绩奖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明确的导向、约束与激励作用。每学期末,学校都要组织教师整理“登攀者”专业发展档案袋,上报“登攀者”专业发展电子文档,对照《“登攀者”教育教学与服务质量奖发放公约》《“登攀者”教育科研成果奖公约》《“登攀者”专业成长津贴发放公约》等,开展自评与综合考评,依据实绩进行奖惩,并组织评选出“十佳登攀教师”。
四、创优“教育行动”,丰厚“登攀”文化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中介,课程设置与实施水平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海南小学一方面通过“打造理想课堂,提升教学质量”,高水平地实施好现有课程;另一方面通过探索和搭建学生成长“新平台”,补充、丰富和完善现行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创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1.理想课堂打造行动
目前,我校正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中积极实施“学程导航”教学范式研究。“学程导航”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3]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关于进一步加强理想课堂建设的指导意见,2010.3][3]
“学程导航”教学范式体现了“以生为本”和“创造教育”的理念。教学设计时,要求教师以学生与学习为焦点,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教学时,要求教师尊重、信任和依靠学生的学习本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少教多学。“学程导航”教学范式,有效地改善了教与学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利于自主学习、自能发展的课堂,一种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积极体验的课堂,一种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课堂。
2.“小公民”教育行动
(1)常规教育。
(2)主题教育。
(3)完美教室打造。
3.阅读行动
(1)营造氛围,书页飘卷香更浓。
(2)建章立制,书声琅琅香致远。
(3)成果展示,书韵绵绵香漂流。
4.阳光体育行动
5.个性发展行动。
五、创新“建设举措”,彰显“登攀”文化
学校发展常常是为钱所掣、为钱所困,这是现实,更是窘境。但是,善于奋飞的人,天上有路;敢于登攀的人,创新中有路。我们通过创新办学建设举措,“借别人的钱办好了自己的事”。
1.邀请企业家为学校建设体育馆
在海南小学校园的西南角有一块80米见方的体育馆预留地,因学校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资金短缺,已经荒芜了很多年。去年,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即邀请企业家来校投资建造体育馆,体育馆建成后在教学日的教学时段供学校使用,其它时段供投资者向社会开放,自主经营文体项目培训,同时政府给予投资者一定年限的建造成本贴息和体育馆的经营年限。这一想法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首肯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学校体育馆建设工程已启动前期准备工作,预计明年年底将竣工投入使用。
2.邀请企业家为学校建设足球队
前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了解到运动员出身的海门市百强骨干企业“舒利珀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有意组建青少年足球俱乐部的消息,就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联系,促成了足球俱乐部的成立,我校也就成了俱乐部的基地。俱乐部高薪聘请了两名国内资深的专职少儿足球教练驻点我校,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对足球队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六、创积“学校成果”,增亮“登攀”文化
“创造教育”的实施,不仅赋予了海南小学“登攀”的动力与活力,而且展现出了海南小学发展的魅力。
六年多来,我校海门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由原先的13人增加到今天的36人,培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1名。在各级刊物发表教育论文250余篇,在各类教育论文评比中300余人次获奖。2009年3月,3名教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自己的教育专著。在全国、省和市级有关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评比中,20人次获一等奖,徐杰主任执教的公开课登上了国际研讨会的舞台。350余篇学生习作在全国各类刊物上发表,在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以及航模、车模比赛中近百人次获奖,2010年2月李睿同学参加国家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得书法类一等奖……
学校先后获得了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实验基地、中国陶行知研究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学校、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单位、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南通市创造教育特色学校等70余项各类先进荣誉称号。先后接待了河南省焦作市、重庆市长寿区、郑州市中原区以及江苏淮安、无锡等90多个教育考察团,办学经验在全国陶研会实验学校校本课题现场会上以及省、市有关会议上交流,并发表在《陕西教育》《特色教育探索》《名师之路》《学校管理》《行知研究》等刊物上。
创造无际涯,登攀不言止。
注释
①“信”,指对于教育的信任、信心、信念和信仰。
②“行”,指学校教育生活。
参考文献
[1]顾卫兵.创造教育: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教育[J].陕西教育,2010(11).
- 上一篇:老年教育论文
- 下一篇: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