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6:2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教育论文

篇1

老年人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加入到各种老年文体协会组织中来,一方面可广交朋友,互通信息,调整身心,消除寂寞,振奋精神,促进健康;另一方面走出家庭,融入到老年群体这个新的社会圈中来,形成新的集体和人际关系圈。作为离退休工作部门,可以根据老年人健身、娱乐和交友的需求,从完善活动场所,组织活动入手,强化活动场所建设,发挥社区的整体服务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体娱乐健身活动,充实离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从油田的情况来看,多年来,江汉油田离退休职工管理处在老同志中建立了20多个老年文体协会,基层建立了200多个分会,将老同志吸引到协会组织中来,油田老年大学兴办了各种培训班,每年招收1500多名学员,从管理处到基层管理站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体比赛和娱乐活动。如广场纳凉晚会、文化月活动、各种杯赛等,老年人天天有娱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通过这些文体健身娱乐活动,越来越多的老同志走出家门,动起来,乐起来,成为油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老同志在参与文体活动的过程中,既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生活,调节了身心,又融洽了人际关系,使他们消除了孤独感和失落感,重新回归到社会中,从而实现了新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进而促进了社区和油田的和谐建设。

二、是老年文体活动可有效宣传企业,促进企地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和谐

以油田为例:多年来,油田老年文体工作立足油田,面向广大离退休人员,通过培训和比赛,选拔拳头项目,走出油田,走向全省和全国,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在为油田争得各种荣誉的同时,油田离退休工作和离退休人员的风彩在世人面前得到了充分展示,让上级领导和兄弟企业通过离退休人员的活动,深入地了解油田,了解油田的离退休工作。2012年11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江汉油田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石化企业的领导齐聚江汉,实地参观老年活动场所和老年大学,交流经验,油田离退休部门以此为契机,举办老年书画美术摄影展、老年健身操、健身腰鼓展示,老年艺术团、老年大学和老年文体协会精心编排多场文艺演出,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兄弟单位的领导和中石化集团离退休工作部领导的高度赞扬。

篇2

1.研究框架

在强调个体发展教育学领域,代表性的观点都把需求看作为一种差距,是目前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学习需求和性别、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和生活态度紧密相关,老年人群的学习需求也会因年龄、身心状态的不同,呈现出独特的学习目标、偏好和学习型态。基于以上认识,调研主要围绕老年教育需求及其差异而展开,需求内容的划分主要依据教育老人学之父霍华德•麦克拉斯基的理论观点,他主张为老年人群提供的教育活动应满足应付需求、表现需求、贡献需求、影响需求以及超越需求等五类需求,并指出这五类学习需求最适合于利用教育方法来满足,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需求差异主要涉及老年人群的性别、年龄、经济背景、职业背景以及家庭背景等基本信息。宁波自1987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加,2013年末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18.7万,占户籍人口总数20.5%,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据宁波民政部门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4。目前宁波有12所老年大学,其中市区占7所。本研究以宁波城区1所市属和3所区属的老年大学实施调研,共发放问卷320份,由于受语言、视力、文化水平等固有特征影响,有效问卷247份,回收率77%。

2.分析结论

(1)需求意愿强烈但“一座难求”。

宁波目前就读老年大学的学员文化水平整体不高,初、高中学历合计达80%;老年学员基本都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71.5%的学员月收入2000元以上,且参与老年大学学习都得到了家人认可与支持,他们对各种课程的学习意愿整体比较强烈,“需要”和“非常需要”的比例都超过60%,最高达90%。但目前各老年大学学员的课程学习数量整体不多,约80%的学员选择就读的课程数为1-2门,就读5门以上课程的人数不足4%。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政策的包容性不够,各老年大学采取提高入学门槛的方式,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弱势老年群体”较难获得学习机会,“一座难求”的现象普遍存在。如宁波属老年大学招生对象以市级机关和市级企事业单位的退休工作人员为主,且限于海曙、江东、江北老三区户籍,必须凭退休证报名,处级、正高级职称人员和部队师级以上干部具有优先报名及录取资格。

(2)需求层次整体不高,相对偏好应付需求与表现需求的课程。

当前老年学员需求最强烈的是应付需求的课程,表现需求和贡献需求的课程次之,对这三种需求的课程,需要和非常需要的比例合计都达到70%以上,对影响需要和超越需要等较深层次需求的课程需要程度相对较低,也有部分成员对贡献需求、影响需求和超越需求的课程表示出“不需要”的态度,反映了老年教育需求主体的接受意愿不足,这可能跟该市区学员整体教育背景有关,高中文化程度的学员占到了学员总数的近80%。

(3)学习目标超越了功利主义,具有持续的学习兴趣。

目前老年教育需求的目标已超越了功利的实用价值,更多是为了提高生命生活质量,使人生在最后阶段更积极、充实和有意义。学习动机调查显示,老年学员的学习动机排在前三位的是保持身体健康、学习新事物和结交新朋友,合计占比72%;对获取文凭持“不希望”以及“无所谓”态度的学员数占总数的92%,调研还有62%左右的老年学员在老年大学就读的年限超过3年,说明老年学员具有持续的学习兴趣。

(4)不同背景的学员课程需求差异化明显。

70岁以上的老年学员对贡献需求的课程学习需要高于70岁以下的老年学员;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学员对表现需求的课程学习需要高于高中以上的学员,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学员对目前学习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经济收入越高者对整体各项学习需求越大,收入在4000元及以上收入的老年学员在表现需求、影响需求以及超越需求上要显著高于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学员;市属老年大学学员比区属的老年大学学员具有更深层次的需求,体现在市属老年大学的学员对应付需求和表现需求的课程学习需求显著低于区属老年大学的学员,但对超越需求的课程学习需求反之。

二、老年教育社会化的提出

众多实践表明,过去的“全能政府”显然已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随着老龄化理论的发展,世界范围的老龄观及应对老龄化的模式也正从危机、问题、压力等负面认知转向建设性的、具有发展潜能的积极向度,健康老龄化、产出性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等都代表性的主动乐观地迎接老龄化,凸显老年人发展需求的重要性和社会参与这一精髓,从新的高度诠释了老年群体的价值,为老年教育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在实践界,为增加老年教育有效供给,各国也都在积极探索老年教育的资源组织模式,政府、高校和民间力量都在普遍参与、共同促进老年教育,走社会化办学道路已成为老年教育的必由之路,老年教育也因此呈现出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政策法制化、办学对象细分化、课程教学多样化、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发展态势。当前,世界各国养老模式演变的基本趋势是从家庭养老为主向社会养老为主转变,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本研究提出“老年教育社会化”,意在强调养老教育的社会参与性,包括政府、高校、非营利性组织、社区等在内的多元主体互相配合、联动发展。从需求角度,体现养老教育发展的以人为本与需求导向;从供给角度,指养老教育打破了传统由政府作为单一主体供给的现状,促进养老教育供给的多元化发展及协作发展。本研究认为,老年教育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对传统老年教育缺失的补充,这种补充体现在:一是整合各种资源,满足老年群体的受教育权,促进他们适应社会变迁,参与社会发展,实现继续社会化;二是着眼于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基于群体性差异对需求做进一步细分,在教育内容、方式、提供主体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差异化制度设计;三是重点强调传统办学体制下相对忽视的社会参与和市场调节作用,通过教育机构多元化、运作机制社会化、教育资源全社会筹集,实现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满足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四是为老年人提供有质量的教育服务,致力于对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不仅让老年人保持生理、心理、智能等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且要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融入社会,与外部环境形成良性互动。

三、需求导向下的老年教育社会化关系网络及实践方式

推动老年教育的社会化实践,整个社会也必然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当前,与老年教育发展发生联系的主要关系人除老年大学外,还主要包括政府、高校、以企事业组织为主的社会力量、社区等,对关系网络的分析旨在分析不同关系人所拥有的资源类别、丰富程度与支持意愿,其实践方式的分析旨在研究如何发挥各主体优势和最大效益,以满足老年教育需求。

1.政府:推动老年教育法制化

老年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的供给,政府应首当其冲成为主要的供给主体,并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上具有绝对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在管理体制、发展取向、教育规划与管理制度制订上具有领导规划责任,在权责界定、方略谋划和区域联系等方面发挥统筹管理职能。我国当前的老年教育基本是在政府财政或企业的支持下运转的,但政府对老年教育经费投入尚未列入财政预算,供给主体的制度支持普遍不足,尤其是政策法规缺位缺失,阻碍了老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和长效机制形成。进一步发挥政府在老年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目前关键在于推动老年教育法制化。当前老年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都通过老年教育政策法制化、建立支持性的制度政策环境等措施,来提升老年教育的功能定位、开拓老年教育的渠道、完善老年教育的管理体制和保障老年人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比如,当代民主代议制度发源地之一的英国,以《盎格鲁-法兰西声明》、《老年人教育权利论坛宣言》、《老年教育》和《老年人教育工作手册》等形式,呈现了老年教育政策的基本方向,美国制定了《老年人法》、《成人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国内志愿服务法》等重要法案,使老年教育相关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合法性基础。政府应从刺激老年群体有效需求和保障老年群体受教育权的公平性出发,把老年教育纳入法制管理轨道,通过减税、补贴、公共财政预算等方式,形成稳定的财政供应机制;应发挥政策引领与组织协调作用,探索实施社会参与式管理;应建立综合评估与监督机制,确保老年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2.高校:推动老年教育专业化

近年来,高校作为开展老年教育的一支特殊办学主体逐渐受到重视,高校在老年教育中的广泛参与及所提供的老年教育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并在各国老年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大学免试招收老年学员、举办暑期大学,兴建“退休村”推行寄宿教育,瑞典老年教育与正规教育融为一体,所有大学都对老年人开放,日本高等教育机构实行公开讲座制度、科目选修制度和函授教育制度,都较好地契合了老年人的学习特点,满足了老年群体的教育需求。高校参与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视野下高等教育功能观的提升和飞跃,是教育本性的复归和本体功能的凸显,是高校发挥大学功能的良好体现,也是老龄化背景下服务社会的直接途径,更是高校多样化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科研、教学资源、教育管理技术和手段、教学管理经验等方面具备参与老年教育发展的天然优势,也为高校开发社会学习资源、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开展老年教育与培训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等教育向老年人群开放,将在规模上和层次上迅速推动老年教育发展。高校应担当起老年教育科研主力军的角色,发挥其在老年教育中的高水平示范作用,加强老年教育的内涵建设,促进老年教育向专业化发展。首先,基于目前老年群体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家庭背景等因素差异而存在较大异质性,求学动机也因此不同,高校应在注重老年人学习需求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第二,基于目前老年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群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的现状,高校要结合老年教育特性和区域文化特征,主动分析正规教育、公开讲座、旁听、选修、暑期大学等教育形式的可行性和适应群体,研究弹性化、多样化的招生条件与学制设置,探索多样化的课程类型设置和课程层次定位,研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应用,探索不同教育类型的差异化管理模式,适量兼顾继续教育和补偿教育。三是基于目前以休闲教育、实用教育为主的老年教育课程设置不能满足老年学员及未来“准老年人”学习需求的现状,应根据时展需求和老年人身心特点,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设置,促进并引领老年教育需求。

3.以企事业组织为主的社会力量:推动老年教育多元化

以企事业组织为主的社会力量主要包括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组织和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它们也是老年教育办学资源的重要来源,尤其是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基于当前老年教育供给总量不足,老年教育机构覆盖面比较狭窄的现状,以及随着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方向的嬗变,新旧观念及制度的转换便会给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发展带来一定的弹性空间。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老年教育也可能面临如何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通过适度的产业化,鼓励老年教育供给主体的广泛参与,满足老年教育更大范围、更多层次的发展需要。甚至有研究指出,非营利企业、民间自组织机构也可以成为公共资源组织的核心主体。促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老年教育发展旨在促进老年教育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养老教育体系。鉴于目前老年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建议首先应从制度供给与市场培育两方面,主动分析社会资源配置主体需求,从机构设立、教育资金使用、监管等方面,通过体制机制、法律政策等制度性供给,制订社会力量进入老年教育领域的平台性规范,探索形成社会化特点的引导鼓励制度和规范政策机制,协调整合各种异质资源供给的工作制度,激发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发展的内驱力,满足多元化的参与需求。特别要重视社会力量进入老年教育服务领域后的运作效率,以及优化教育部门职能范围以外的整体性配套环境。第二,可借助市场机制,通过董事会或理事会方式吸纳企业直接参与办学,也可立足于实体化,通过投资建设、无偿捐赠或共享的方式引导其投入教学建设;还可以立足于市场化,创新运作机制,引导其运作部分老年教育活动,实现了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双赢。第三,应将老年教育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根据老年大学阶段性办学战略的需要,从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出发,将各种渠道资源进行功能性整合、规划与配置,构建不同功能与渠道资源交叉整合的外部关系网络,形成对社会资源的战略性运用,比如搭建立交桥,发挥各种老年教育协会、组织和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在老年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4.社区:推动老年教育普及化

篇3

1.1一般资料2011年5月~2013年3月在本科住院并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6例,其中男89例,女17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69.3±3.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法将10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实施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内容包括入院介绍、饮食指导、疾病知识及有关注意事项教育、药物知识教育、运动与休息指导、心理指导、康复与出院指导;方法包括个人宣教、实例宣教、专题讲座、视听材料、示范训练、图文宣传。观察组除实施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外,根据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式的强化教育,即反复教育、反复评价、潜移默化,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入院至出院的全过程,融知识于沟通交流中,教育后定期评价教育效果,对于患者不易接受的药物知识、疾病知识、饮食知识等,要有计划、有步骤、分次、少量教育,并定期评价教育效果,未掌握者,再教再评,直到患者掌握。

1.3疗效判定标准制定健康知识掌握调查表,调查问题共分为疾病知识、用药知识、休息及运动、规律服药、饮食控制、情绪控制等六个部分,每个部分设置10个问题,每个问题均设置“经常、偶尔、从不”三个选项,分值分别为3分、1分、0分。20~30分为掌握,10~20分为部分掌握,10分以下为未掌握。

1.4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有针对性的、综合式的强化健康教育后,在掌握冠心病知识、保持情绪稳定、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合理安排休息和运动、掌握用药知识、规律服药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篇4

关键词:老年病人健康教育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病人了解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病理知识和康复保健知识。笔者通过对老年病人健康教育实践,意识到健康教育对老年病人的康复起着有益和有效的作用。但由于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问题以及护士健康教育能力问题,直接影响着健康教育的开展,现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

2007年-2009年内科老年病人,年龄在60a以上的住院病人,年龄最大达92a;文盲半文盲占75%。护士不定时进行住院病人健康教育,检查反馈与其它项目相比,令人不满意的是老年病人的健康教育:发现病人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体征、诊疗、检查项目、目的、药物、饮食、活动、潜在并发症等方面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掌握不够,达不到充分调动病人积极参与活动,提高自我护理保健能力的地。

2老年病人生理、心理特点

2.1记忆力差、认知力差及感知觉减退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及生理功能衰退,使身体患有多种疾病如脑萎缩、糖尿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均可导致老年病人不同程度健忘、耳聋、视力减退、感知觉减退、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认知力差,易引起误解或曲解别人的意思。

2.2易怒、固执、疑虑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老年人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大,但社会经验丰富,心理活动复杂。由于生理性衰老、视、听不灵、体弱多病,加之社会和家庭角色改变,适应能力减弱,一旦住院,心理压力增加以及对医疗费用的负担和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等原因,使他们对病情的估计多为悲观和对抗意识,而出现易怒、固执、多疑等不良心理反应,对治疗护理疾病的康复失去信心。

3护士在健康教育时可能存在着不足之处

有的护士可能缺乏沟通技巧或不熟悉沟通技巧,影响着护患之间的关系;有的护士在运用护理程序方面存在着入院评估收集资料不全面,如病人的身体情况、疾病过程、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经济状况、行为方式(生活、饮食习惯),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情况的收集不完整或欠认真细致,评价不及时或未能做出恰当的效果评价;有的护士对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不全面;有的掌握疾病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全面。如:入院教育、有关疾病的病因病理知识教育、检查项目介绍、治疗药物知识的宣教、饮食指导、活动指导、危险因素的防治及出院指导等。基于这些原因,而导致护士在进行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时不能根据病人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病情各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显示不出个体差异。

4讨论

4.1护士应具备健康教育的能力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首先应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种边缘学科知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掌握护患沟通交流技巧,按照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病情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使他们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愿意接受护士传授的健康信息。健康教育形式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内科老年病人病情复杂多样,不同疾病的病因、诱因各不相同,着重的预防保健措施亦不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知识教育。例如:阻塞性肺气肿的病人,住院后主要与病人讲解采取有效的半卧位休息的目的,低流量吸氧的目的,指导有效排痰的方法以及吸烟、有害气体、粉尘及气候对疾病的影响,同时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和饮食的指导,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诱发因素及改善个人体质。而支气管哮喘病人住院后主要讲解哮喘发作时取端坐位舒适的目的,用B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鼓励病人补充水分,每天2500ml-3000ml的目的,指导病人不宜食用鱼、虾、蟹,猪肝、蛋白质等易过敏的食物。避免诱因:避免密封门窗及花草、地毯、皮毛、异味气体接触,防止情绪激动等。因人而异:对记忆力减退,认知力差的病人要利用每日治疗,护理查房的时间,反复多次强调并且耐心细致的教育指导。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个体化教育是健康教育工作获得成功的基础。

4.2护士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水准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要求护士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评估收集病人资料,护士不仅要向病人灌输健康知识,包括生理、心理健康保健知识,而且还包括形成人们的健康意识、健康责任和健康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正确应用护理程序及马斯洛层次需要论,根据不同个体,不同层次的需要删减或增加教育内容,及时评价,反馈调整教育计划。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社会责任感,护士对病人的照顾既有权利又有专业和法律的责任。只有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护士,才能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完成对病人的健康教育,达到病人满意的回报。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是保证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3健康教育是一个护患双边活动的过程一个完事的质效优良的健康教育活动应该是双向的,即应包括医护人员和病人双方,美国教育家B.S布理姆认为:教育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应该是双边人员都得到激励才会产生“自动力”。心理学家R.A布朗汉认为激励等于效价一手段-期望的乘积。其中效价是指对所获得报酬的需要程度,手段是为获得报酬而努力的方式,期望即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三种因素之一为零,那么激励也为零,就无法产生“自动务”。例如:一位高血压病人因头晕、呕吐、心悸、BP180/100mmHg而入院,如果护士缺乏护患沟通技巧和因病而异、因人而异的健康教育水平,而不顾病人当时的病情、心理,盲目地进行入院教育,结果会使病人产生烦闷的情绪,对医院的服务水平产生怀疑,对以后护患双方合作产生一定影响,此时效价为零。既然健康教育是护患双边活动,那么如果只有医护人员的“自动力”而得不到病人的接受和配合,或只有病人的“自动力”而得不到医护人员的耐心指导和训练,都不可能取得好的结果。

5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促使老年病人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使老年病人获得有关疾病的健康知识,使老年病人形成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养成缝康的生活方式,其主要因素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健康教育能力以及病人的“自动力”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依赖等综合因素的结果。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篇5

本次考察活动一行25人,分别来自黑龙江省、河北省、江苏省、四川省,以及北京市和上海市。考察路线是从高雄开始,路经台南、台中和台北。

台南协进国小推行生命教育有八年之久,是台南地区生命教育的核心承办单位。台南市生命教育资源中心(life.sjps.tn.edu.tw )就设在该校。学校另一个特色是乡土教育课程。学校配有小小导游员、乡土艺术、乡土童玩、校园学习步道等一系列培训,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带动了台南地区乡土文化的发展。

台中永安国小所属学区辽阔,共有闽南、客家、外省、阿美及布农等族群,学生家长以种茶、制茶等茶产业为主,校园以自然生态、美化绿化为特色,积极达成“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的目标。永安国小推行学生的书法学习有15年,学校设有“墨耘”碑墙,以阳刻方式雕镂于硅晶石上。碑墙上孩子们娟秀豪迈的书法映射出他们内心的情感。永安国小的家长会又是一道风景线,完善的家长协会制度辅助资金及督促学校的建设,无疑增添了学校教育的力量。

惠明特殊教育学校,是台湾24所特殊教育学校中惟一的私立学校,服务全台湾最多的视多重障碍学生。惠明的第一面墙是师生的手印墙,学校领导手印放在最底层,他们倡导为学生和老师服务,这就是学校的精神――仆人式管理理念。学校音乐人才辈出,“小小乐团”多次获得特殊教育音乐优秀奖。赖校长在简报中提到:“残疾儿童也是生命的个体,也有生命的价值,也有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只是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

进入台北,雨水也阻挡不了热情,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级中学学生用雨伞欢迎大陆地区参访代表的到来。在学校礼堂,周大观文教基金会第13届“全球热爱生命奖”颁奖典礼即将在这里举行。

世界宗教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座生命教育情境体验馆,帮助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可贵,进而尊重、关怀与珍爱生命并藉此找回生命的尊严与快乐。其中在“生命之旅”厅体验“初生”“成长”“中年”“老年”“死亡”及“死后的世界”等五个生命历程,仿佛进入生命的隧道,让参访代表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生命意义。这是一个生命探索与美化人生之旅。

台北护理学院悲伤疗愈花园于2003年建立,理念与设置属于“园艺治疗”的延伸,并与中国“道法自然”的造园旨趣以及“自然和谐”与“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有所呼应。花园配置有自我疗护区、人际互动区、和解花园区与眼泪池、纪念看板等,并在每个角落栽植各种配合心理治疗或辅导的花材,布置诗词、艺术创作品,使花园每个角落达到心灵触动与省思,提供结合自然与人文、天人合一的情境。

参访时恰逢雨歇时刻,此时此景,落入眼帘的第一道风景线就是“眼泪”雕塑,林倚云所长心得分享就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哭。那潺潺的泪池汩汩汇成一道泪溪,贯穿于花园之中。追思平台及家庭追思丘可让每个人学会追溯与反思,缅怀生命中最有意义的每个人。在后半程才看到五彩缤纷的花坛,感受到经历一段悲怅后的喜悦。林所长让大陆参访代表每个人手拉手围成一圈站在祝福区及爱心花坛边,闭上眼睛,默默为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祝福与祷告。相信这样简单的祝福会给每个人生命的过程带来改变。

2010“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国际研讨会”是一场高水准国际性研讨会,演讲嘉宾之一是Professor Kenneth J. Doka ,他的演讲主题是:儿童与青少年的死亡教育与辅导;另一位是Professor James H. Austin,他的演讲主题是:禅修,大脑与健康。两位专家质朴而谦卑地分享他们自己的学识之见。下午是论文口头发表时间,参会代表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及见解,尤其涉及生死临终关怀,更让每一个生命教育同仁倍加关注,每一个观点代表们都斟酌小心,共同探讨相互学习,以资共同进步。这一点让我们深感国际学术水平的用意。

篇6

【关键词】合作学习 中学化学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151-01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建立合作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全程参与,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体验成功的喜悦,更让所有的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应用的范围、要求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人难以解决,而依靠集体(小组)力量能够解决的问题,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因此,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恰当的合作时机,以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应该选择有合作价值的学习内容,切忌内容过于简单,以致失去合作的意义。合作学习一般选择实践性比较强、解决方法存在分歧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或者选择难度较大,学生独立探索存在较大困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全可能解决的问题。选择答案相对宽泛的内容进行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水平的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需要学生完成大量操作性活动(或者需要观察、描述大量实物并总结)的情况下,或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观察、思考、判断的时候,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高中化学教材中《能源》、《水的污染》的研究性学习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撰写小论文。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组学生自设组长,指定每位同学的具体分工。分头到图书馆、互联网、报刊杂志中查找资料,有的负责实地考察或到有关单位调查,有的撰写论文,负责打印。最后,全班同学分组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和认识。在这些课内外的师生、生生合作活动中,发挥了每位同学的特长,使每位同学都能亲自参与,并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在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参与讨论,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发挥和促进合作交流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要注意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合作学习不是形式上的分组交流,而是要优化教学组织形式。②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科学的合作学习不是纯粹的自然小组学习,而是根据学生的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家庭背景等异质性内容进行科学分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效果比较好。对小组的选定要借助班主任的力量,保持合作小组的稳定性,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③小组学习不应该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明确学习任务,责任到人。不要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④合作学习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指导。合作学习应加强评价,包括过程评价、组内评价、师生互评。

二、运用的教学模式

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有五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积极互赖、面对面地相互性促进作用、个人责任、社交技能、自评。因此,合作学习基本的教学模式可以归纳为五个步骤:明确任务――小组计划――协作研究――成果汇总――最终评价。其总的指导思想是,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同一协作小组内各个成员或不同协作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这种合作学习使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及不同特长和优势的成员在团体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发挥团体精神和集体智慧,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在交往中学会理解、倾听、尊重他人,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例如:《金属材料》的学习。

课前准备阶段:

1.明确任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明确合金的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主要组成、机械性能和用途。过程与方法方面,学会正确选用金属材料,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了解金属材料的发展历史、重要作用和面临的挑战,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2.小组合作,协作研究。在本章的开始,布置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就有关合金的种类、性质、用途以及优缺点进行调查。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也可以阅读相关书籍等等。

课堂教学阶段:

3.成果汇总。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新课后,让各合作小组作合金知识的报告。教师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并做一定的补充和介绍,如人民币硬币的成分。

4.学生自学。阅读书本有关内容,回答学案上的问题。(什么是合金?为什么合金比纯金属应用广泛?铜合金分几类?)

5.小组合作讨论。钢的含碳量不同,用途不同,你能总结出含碳量与钢性质之间的关系吗?

6.小组汇报,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同学间的合作性。

7.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假如你家要装修新房,准备安装窗户,可供使用的材料有:木材、钢铁、铝合金、塑钢,你会考虑选用哪种材料呢?能否简单叙述你的理由?

8.小组汇报发言,教师点评。只要学生从材料的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且能言之有理,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9.学生分角色扮演。大家经过调查已经知道,铝合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特别是被大量用做饮料罐。但是铝如果在人体内大量地积累,可能会成为导致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健康隐患。你认为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假如你是开采铝矿的工人、生产铝质饮料罐的工人、饮料公司的老板、售货员、消费者、环保局官员、回收公司人员……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如何?

10.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11.教师小结,作最终评价。

参考文献

1 曾 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2 王 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2(2)

篇7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农村中小学教师表现出如下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1 事业心、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普遍增强。一些教师认为工作不能马虎,加之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给他们带来了无形的心理压力;一些教师对素质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实施的自觉性,有的学校单纯以分数对教师进行考核并与奖励绩效挂钩。这些都是构成这种现象的因素。

2 好学上进,渴望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学习新理论、新方法,但往往缺乏求实精神。有的教师不愿苦练“三字一话”和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教学能力提高、改进不快。这是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开放,经济改革的深入,知识量急剧增加,新信息层出不穷等原因造成的。作为教师,不学习就要落伍,而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既是一种时尚,也是自身适应形势和工作新要求的需要,但“三字一话”和课堂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和掌握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如果心态浮躁,其结果什么都学不好,工作也干不好。

3 竞争意识强,不服输,但往往缺乏协作意识。社会需要竞争,没有竞争就不能发展,另一方面这种竞争的负面影响导致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教师中的上述现象除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外,与教师评价体系的偏差也不无关系。

4 勇于改革,积极探索,但往往缺乏科学态度,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许多教师的教改、科研往往停留在“个体作战”,停留在发表一些论文上,而不能进行较全面的课题研究。这与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下,许多地区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有关,也与学校领导对教育改革的学习和研究不够、抓得不实有关。

5 追求成就,实现自我价值的期望值高,急于求成,想一鸣惊人,但忽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一遇挫折,就容易灰心丧气。这与“教育周期较长,需要长期努力,教育产品具有不可废弃性”的要求是相悖的。

二、与时俱进。对症下药――找准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的着力点和新方法

1 方向管理――引导教师遵循教育规律,认真实施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的方向管理不力,其主要是学校管理者普遍对“应试教育”嘴上反对,心里认同,而对“素质教育”口头上认同,但理解不透,措施不力。这样做不仅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而且容易陷入“增负――学习情绪低落――低效――进一步增负”的恶性循环。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是要引导教师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精髓;二是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三是严格执行国家的教学计划,开齐开足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开设环境课程;四是引导教师学习把素质教育目标落实到课堂,而不是甩到课外;五是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六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的每个要素都达到“优质”,同时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 帮训管理――组织教师结对帮带,严格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名师工程”是学校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学历过关、教学基本功过关以及“双过硬”(教学、科研)教师的培养,是造就一支合格教师队伍的三个主要环节。针对部分青年教师缺乏严格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的状况,学校管理者要组织中老年教师与他们结对子,开展互相听课,共同研究活动,以老带新,严格“三字一话”和课堂教学基本功训练。在学历过关的基础上,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进修,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适当给中青年教师压担子,搭台子,组织教案评比、讲课比赛、上公开课、论文竞赛、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演的机会,使他们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提高。对于一些教学、科研已有相当成就的教师,要鼓励他们总结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并通过适当的途径向外宣传推广。

3 竞争管理――创设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教师和谐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加强教师竞争管理,最根本的是努力创设良好的竞争氛围,引导教师处理好竞争和协作的关系,促进其和谐竞争。为此,学校管理一是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竞争观;二是明确竞争规则;三是要切实加强教研组尤其是备课组建设;四是通过评选、奖励优秀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来鼓励教师在竞争中协作,在协作中竞争;五是提供教师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拓宽教师知识视野;六是改革教师工作成绩评估方法,引导教师自觉遵守竞争规则,全面育人。

4 常规管理――培养教师遵章守纪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更多的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更多的教师成为有个性、一专多能的人。然而在强调发展教师个性的同时,切不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视对教师必要的常规管理。我们要坚持依法治教,必须建立一整套必要的教师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尤其是在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教师社会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加强教师的时间管理、集体办公、教学环节和各种教育活动的管理则显得尤为重要。以集体办公为例,根据教师劳动具有独立性、创造性的特点,既不能限得过死,也不能撒手不管,以保证备课、批改作业等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再如对教师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双休日教师值班都必须建章立制、严格考核。否则,优良的教风就无法形成。现代学校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弹性管理,绝不意味着可以放弃行之有效的刚性管理,以法治教。恰恰相反,以此为基础,以人为本、弹性管理才能真正奏效。

5 民主管理――开通教师表达心声的渠道,热情鼓励其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模式应由权力模式逐步向合作模式过渡。所谓合作模式,就是主要依靠学校各主体之间的积极配合和协作,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来管理学校的模式。其特点是民主平等,主体参与,群策群力,上下协作。学校管理者要发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克服领导比教师高明的思想,树立教师是学校的主人,自己甘当小学生的观点;其次,要努力创设民主管理的氛围,学校管理者要虚心听取教师的合理化建议,从善如流;再次,要定期召开教代会,重大事情要由教代会通过;第四,要设立校长信箱,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广开渠道让教师表达心声。学校管理者要定期研究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合理的建议要及时采纳,即使是不合理的建议,也要注意保护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能打击报复。

6 激励管理――满足教师多层次需要,充分发挥其多方面潜能。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成功的关键,而激励手段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激励的核心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是调动积极性的基础。作为学校管理者,首先要了解教师的需要。教师的需要不仅有其时代性、社会性特征,更有其层次性和特殊性。如物质需要的迫切性,精神文化需要的优先性,自尊、荣誉需要的关切性,创造成就需要的强烈性等等。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学校管理者必须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1)信任重用与教育引导并重的精神激励。如开展尊师重教活动,用人所长,推荐中青年教师挑大梁,让他们在公开教学、观摩课比赛、教育论文比赛等活动中显身手;关心教师进步,吸收优秀教师入党,评先选模做到公平公正,并向有教学实绩的同志倾斜等,都有助于创造一种人人力争上游的氛围。(2)总体目标与个体期望相结合的目标激励。在制定学校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制定适宜的个体目标,将自我实现与学校发展和奉献于教育事业统一起来。(3)“走出去,请进来”双向交流式的信息激励。通过登门取经、求教来宾、校际挂钩、互通情报、信息交流等多种方式,丰富教师的信息源,使他们开阔眼界,精神充实,增强工作动力。(4)改善条件和落实奖惩同步的物质激励。努力解决教师的住房、子女上学、生活福利等实际困难;改革奖励制度,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师评价体系,把对教师的工作量、工作态度、工作实绩和师德的考核与奖励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篇8

[论文摘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已初见规模,为了克服体育院校办此专业的缺陷,凸显医学院校的特色,以满足社会需求,文章从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能用体育的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利用生物学与医学知识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既涵盖体育科学中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也包含生物科学和医学等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1998年教育部将运动人体科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的体育学类。2004年普通医学院校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但因该专业招收的对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再加上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办学经验,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上,基本上套用体育专业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难以体现“以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导致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上产生了偏差。为了更好地促进运动人体科

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笔者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

1.培养方案。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国拥有该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7所,其中,已招生的医学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修业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因该专业缘起于体育院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方面,招收的是普通理科生,并且他们的体育技能素质又较差,再加上大部分体育院校缺乏临床医学专业作支撑,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偏多,而医学知识过于简单,特别是“在神经系统、骨关节、心血管、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康复方法和手段,以及心理学方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就更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偏少,不能很好地适应运动康复的要求。

3.教材建设。教材是规范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大多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相关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难免造成不连贯性,影响教学质量。教材与培养目标不相匹配,就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所学课程大多为体育方面的知识,而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又是想成为康复治疗师,再加上目前社会上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不足,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就业前景不尽如人意。

总之,随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发展,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不改变招生对象以及学位授予方式,不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则在医学院校的发展道路将举步维艰。

二、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由此而带来的老年人身体锻炼和病后康复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学校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培养社会所需的既懂医、又懂锻炼的复合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而努力。

1.培养目标应与市场需求相统一。在现代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核心问题的背景下,体育运动在这类疾病防治上的重要作用已初显端倪,作为主要培养专门从事“体疗”人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已成为社会紧缺专业。为此,医学院校应根据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既不能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混同于体育教育学专业,也不能将它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探索体育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如何运用体育的方法解决人的健康问题”这一主线,制订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业务培养重点应是:掌握体育、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各项基本的体育训练方法以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运动处方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即在掌握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形式来促进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一系列积极变化,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2.凸显医学院校特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始建于体育院校,“落户”于医学院校,为了与体育院校互补,凸显医学院校运动康复的特色,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较好地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要求,采取前期公共教学模块与后期专业分流的方式,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具体来说:第一,要将招生对象由“普通理科生”调整为“体育生”,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或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在大一和大二期间,采取公共教学模块,让学生掌握体育学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干课程除大学公共课外,应有系统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基础医学概论、中医骨伤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处方原理等课程。第三,在大三开始进行专业分流。一为“体育保健与康复”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主干课程为医用物理、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影像学、康复评定等,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二为“休闲体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休闲体育发展所需的学术研究、技术指导以及教育、组织管理与策划的能力,主干课程为教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技能实践系列课,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三为“体育教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懂得康复保健知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主干课程与师范院校的类同,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

3.合理安排毕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即将工作前的一个培训阶段,为学生向职场转变做准备,非常重要。专业分流为“体育保健与康复”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医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6~8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休闲体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健身俱乐部或中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体育教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中小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所有分流方向的学生在第8学期返校后,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知识和技能空白,有所侧重地进行补课。

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规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深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组织专家编写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在招生对象方面,应将普通理科生改为体育生,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普通理科生体育技能稍差,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浓。

同时,要瞄准人才市场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隐形债务。

1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及其发展历程。

1.1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是指从职工开始参加工作起,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由单位和个人缴纳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作为长期储存积累增值的基金,其所有权归个人。职工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按个人账户积累总额(包括保险费本金和利息)以养老年金方式逐月发放给个人。此模式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其核心是引进了个人账户储存基金制的机理,积累基金建筑在个人账户的基础上,同时又保持了社会统筹互助调剂的机制。

1.2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发展历程 中国养老保险制。

度正式引入个人账户是以《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革的通知》(国发[1995]6 号)文件为标志,规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力与义务相对应、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个人账户结构中,山西省采用小账户,湖北、宁夏、辽宁等省、自治区采用中账户,江西、河南、上海等省、市实行大账户。

2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理论支撑。

2.1.1 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 消费者是理性的,能够以合乎理性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收入进行消费,理性消费者总是想把他一生的全部收入,在消费上作最佳的分配,使他在一生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极大,追求的是生命周期内一生效用的最大化,其预算约束为生命周期内收入与消费支出的持平。在一般情况下,储蓄(s)=收入(Y)一消费(C),而消费支出又是消费者根据其一生预期的平均收入决定的,所以短期的储蓄由即期收入和一生的平均收入之差决定,这样的一个理性消费行为导致了个人储蓄和财富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驼峰形分布。(参看图 1)。

图 1 说明:假设从本人开始工作起算原点 0,持续工作 WL 年,收入为 YL,退休时个人资产达到其“驼峰”值 A,随后的(NL-WL)年靠资产为生直到死亡,其一生的预期消费水平为 C 保持不变,生命周期时资产为 0。生命周期理论包含着这样几个假设:不存在有关预期寿命或者工作时间的任何不确定性因素:储蓄无利息,价格保持不变,从而储蓄可以等额地转化成为未来的消费;工作开始时个人没有财富,且工作期间收入保持不变。此时,对于一个预期可以生存 NL 年,工作 WL 年,年收入为 YL,消费为 C 的消费者而言,来自劳动的收入为 YL×WL,亦即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最大可能支出。按照平滑消费假设,其一生的消费为 C×NL,因此有:YL×WL=C×NL亦即:C=(YL/NL)×WL=YL×(WL/NL)上式中 WL 加 L 是一生中用于工作时间的比重,即在工作期间的每一年中,劳动收入的 WL 加 L 部分用于消费,剩余的(1-WL/NL)部分则用于储蓄,为老年时的消费做准备。由于可以把储蓄看作是为退休后的消费进行融资,因而工作年限内的储蓄(YL-C)×WL 等于退休时间的负储蓄(NL-WL)×C。生命周期理论对于经济学中消费行为的研究进行了发展,将未来收入纳入到终身消费的计算中,从而涉及了老年期的消费问题。一般假设消费者在退休后没有收入,其生命余年的消费来源于工作期的个人储蓄和缴纳的养老金费用。这样,生命周期理论为养老保险制度中基金制部分奠定了一个微观经济理论基础。

2.1.2 代际交替模型 代际交叠模型以萨缪尔森的跨时代模型为基础考虑代际转移问题,从而建立了一个带有要素积累和资本的完全确定性的离散时间模型。代际交叠模型的发点则是,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有不同代的人活着,并可以相互交易,每一代人在其生命的不同时期和不同代人进行交易,有些代还未出生,他们的偏好不可能记录在当前市场的交易中。这就比生命周期假说更进一步,以至于生命周期假说后来被人们看作是代际交叠模型的一个特例。

(参看图 2)。

图 2 说明:如图所示,在任何时点上,经济均由两代人组成,年轻人和老年人。在 t 时期,经济中存在着(t-1)代和t 代人,对于(t-1)代人来说是退休期,对t 代人来说是工作期,随后 t 代人在(t+1)期进入退休期。代际交叠模型表明个人存在着生命两期:工作期和退休期,工作期主要与老年人打交道,退休期则主要与年轻人打交道。

转贴于

2.2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运行现状 2000 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 号),从 2001 年起,在辽宁全省和其他省区市的部分地区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主要内容:个人账户基金不再用于当期养老金发放,而是全部积累,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以实现保值增值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个人账户支出高峰期;将缴费形式由个人缴费 5%、单位划拨 6%转变为完全由个人缴费,个人账户规模由原个人缴费工资的 11%调整为 8%,缩小了个人账户;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分开管理,将个人账户基金全部集中到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降低做实成本并简化个人账户管理。

2.3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存在问题分析。

2.3.1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隐性债务及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我国在 1997 年实施养老金正式转制前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式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如果人口增长和工资增长率都不发生变化,那么这种下一代负责上一代养老费的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计划就可以无限期运行下去,但现收现付制向部分基金制转变过程中,部分的隐形债务就会显性化,这时需要一个特殊的偿还办法来弥补转制成本。

2.3.2 隐形债务与转制成本 所谓养老金隐性债务是指政府对养老金计划受益人所作的承诺和为养老金计划提供者所作的担保,之所以称为隐性债务,是因为它相对于已经确认、计量并一记录、报告的养老金债务更具有隐性化的特点,既不表现为当期的养老金赤字,也没有明确的偿债时间和具体的偿还金额约束。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转向基金制或部分基金制转轨时必将产生一定的隐性债务,因为过去的人在现收现付制度下没有个人账户积累部分,形成了历史欠账。而现收现付制下积累的养老金承诺要在新制度下继续保证兑现便要通过代际收入转移以外的方式加以解决,过去积累的养老金隐性债务便部分地或全部地显性化。

转制成本则是指根据特定的转制目标,必须筹集资金加以解决的那一部分“显性化隐性债务”。转制成本是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必须支付的代价,制度之所以是稀缺的,是因为制度的供给是受到约束的,几乎任何能够带来预期收益的制度变迁都需要成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变迁也不例外。

3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制对策研究。

3.1 应对个人账户进行“实账化”改革,必须做实个人账户,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严重的“空账”问题不仅使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停留在传统现收现付制的模式中,而且加大了未来养老金支付危机。做小做实个人账户就是为了填补空账,杜绝未来支付隐患;且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分别管理,以避免挪用个人账户基金。

3.2 建立政府支持机制 做实个人账户不仅仅是劳动保障部门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必须争取政府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建立一套完整的政府支持机制。

3.2.1 稳定的财政投入。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是有限的,必须明确中央财政的责任,要求中央财政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适当从财政中节约部分资金作为养老金补充也是可行的。

3.2.2 政策扶持。加大征缴力度,做到应缴尽缴。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的征缴率并不理想,普遍存在着漏报瞒报缴费基数的情况,企业欠费问题也比较严重。此外,大多数职工并没有按照实际收入上缴社会保险费,导致我们的社保基金来源大大减少。如合理确定收入缴费基数,对欠费企业加强催缴和监管,这将对整个的基金运营有非常大的意义。

3.3 建立健全的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监督机制 对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管分为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两大类。具体包括法制监管、资格监管、日常监管、道德风险监管、内部控制、信息监督和社会监督等。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未富先老的窘境迫使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部分积累制的养老保险制度。考虑我国的国情,必须转变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模式,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应当分开管理,采用不同的基金管理模式,即统筹账户实行政府集中管理模式,交由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运作;个人账户实行相对集中管理模式,由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委托给有资格的私人基金管理公司运作。

参考文献

[1]宋晓悟。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黎民。公共管理学[M].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汪衍礼。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与国际借鉴。中国知网。

[4]杨燕绥。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M].中国劳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5][美]特里·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青年教师 队伍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090-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措施。《纲要》明确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总书记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也进一步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他们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北宋初年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胡瑗在《松滋儒学记》一文中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他认为教师之对人才的培养、对教育的作用,甚至对国家的治理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古往今来,有识之士对教师的重要性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可以说,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关系着教育的兴衰成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振兴。目前,在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而且他们的成长环境、知识结构、思维特点等都显现出与中老年教师群体很不一样的特质。毫无疑问,青年教师将成为今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青年教师强则教育强,青年教师弱则教育弱。因此,如何培养好青年教师队伍,发挥他们的特长,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显得任务紧迫而意义深远。

一、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特点及存在问题浅析

由于我市招聘政策的变化,这几年招聘的教师主要来自本地生源,外地优秀毕业生和在职优秀教师进不来,学校可选择的范围大大缩小,新招聘的教师个体素质也参差不齐,这就出现了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培养困难等一些问题。一些青年教师通过努力,脱颖而出,成长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但也有一部分青年教师进步不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1.职业理想淡薄,责任意识不强

许多年轻教师攀比心理严重,热衷追逐时尚潮流,这山看比那山高,现实主义思想较严重,职业理想较淡薄,因此,往往无法做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曾有年轻教师在交流时坦言:至今并没有把教育当作事业,也没有把教师当作毕生职业来看待。从现实来看,教育体制存在着一些弊端,教师工作也存在着压力大、责任重等问题。但是,作为教师,若不能树立牢固的职业理想,在工作中就会不思进取,容易满足,缺乏敬业精神,最终失去前进的动力,只能沦落为一名学生不喜欢、家长不信任的“庸师”。

2.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贫乏

现在的青年教师学历相对都较高,至少是全日制本科,也有硕士、博士。他们的理论知识都比较丰富,但是在实践方面,青年教师往往还要面临着“转型”,就是要实现把专业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有效的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要实现从纸上谈兵的“空中楼阁”转化成面对学生的“脚踏实地”。许多青年教师交流起来一套一套的,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很是老道。但在自己处理班级管理的问题时却往往捉襟见肘,缺乏有效方法。有的青年教师在授课时没有关注到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掌握和落实,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价值观,而是自顾自地上课。这样的课是有缺陷的课,一段时间后,问题的严重性就显现出来了。更有甚者,有的连起码的课堂纪律都未能保证,更不用谈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了。

3.自我意识强烈,合作精神欠缺

青年教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自主意识比较强,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表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合作意识欠缺。笔者接触到的一部分青年教师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容易采纳别人的建议,往往是你说归说,我也不反驳你,但就是我行我素,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也有比较典型的,当场就会和你辩解,甚至是狡辩,完全不领情,更不懂得去想同事的建议是友善的提醒,是为了帮助自己少走弯路。青年教师的这一特点,这两三年尤其明显。

4.浮躁心理突出,抗挫能力较弱

青年教师一路从学生时代走来成为一名教师,经历一般都比较顺利,心理上有优越感,自信与傲气同时存在,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困难估计不足,总觉得教育教学是挺简单的一件事情,功利心理、浮躁心理较为突出。许多青年教师都会遇到从被教育者到教育者身份转变带来的困惑,并且面对这些困惑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一些青年教师在面对这剧烈的落差时,找不到教育成就感,于是,对自己的能力就产生了怀疑,对教师职业产生了畏惧心理,有的甚至选择了逃避。有位毕业于重点师范学院的教师,刚参加工作时信心满满、热情高涨,但同时也很固执,听不得劝,对一些班级管理的问题没有及时很好解决,而且我行我素,一味坚持自己认定的做法。终于,一段时间后,四处碰壁,四面楚歌,学生唱对台戏、家长四处投诉、各项考评屡屡落后,连同事都指指点点。她家长找到学校,希望学校能把他孩子转岗到职员或者能长期请假,原因是没有信心面对学生、班级,每周日晚就会心情烦躁、睡不着觉,甚至躲到房间流眼泪。上班对她来说,简直是在经受“炼狱”般的痛苦,家长甚至担心她会干出“傻事”。这在以前是闻所未闻的事情,而在新一代的青年教师中却真真切切的存在着。

二、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思考

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青年教师自身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提升青年教师的素质,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就必须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才能有成效。

1.主管部门要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创设交流平台,加大培训力度

在培训经费和师资资源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有着学校不能比拟的优势。应该说,教育主管部门这几年在师资培养方面也投入了很多经费和心血,但在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培训方面还是有欠缺的。根据这几年新招聘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整体特点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1)加大经费投入。《纲要》指出:“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其中,在教师培训,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方面应该加大投入,为青年教师的成长起步打好基础。

(2)形成长效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资源,邀请名师来开讲座、授课、指导等。教育局曾邀请过任小艾、孙维刚等名师名家来我市给教师开设讲座,取得很好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专家都能获得教师的认同。教师一般倾向于认同理论能与实践相结合的、对一线教育教学指导意义大的、易于掌握和操作的讲座。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外地和本地资源相结合的做法,形成长效机制,把青年教师的培养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引领青年教师能够脚踏实地的健康成长。

(3)创设交流平台。可以多组织一些青年教师之间的观摩、研讨、交流、互动,可以按照“小、专、活”的原则创设青年教师的交流平台。“小”是指交流范围要小,不宜太广,最好能让每个青年教师都有上台交流、互动的机会,在“小”平台交流的基础上穿插“大”平台展示。“专”是指按照学科、专业、年级或者课题、班级管理等专题进行交流。“活”是指交流的平台、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课堂交流,也可以是思想交流。

2.学校单位要积极发挥引领作用,落实具体措施,促进健康成长

学校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年教师,只有树立了这样的培养理念,才能从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角度,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程。因此,对待青年教师应该克服“求全责备”的思想,多挖掘青年教师身上的优点和潜力,多鼓励,多指导,多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让青年教师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1)从内容上看,应坚持师德与师能并行。笔者认为,师德和师能是“合格教师”之双翼,二者缺一不可。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师德是成就一名“合格教师”的基础,更是造就“名师”的首要内容。针对目前青年教师群体出现的职业理想不牢固、师德意识不强的特点,应该着重加强这方面的引导、教育和培训,让奉献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关爱意识成为青年教师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

但仅有师德内容是欠缺的。一个教师如果存在师德或者师能上的欠缺,就犹如单翼之鸟,任你如何扑腾,也无法高飞。有的教师,性格很温顺、内向,从不和学生赌气,更不会体罚学生,也从未接到过师德方面的投诉。但是,他们在课堂上总是纪律很乱,对不自觉的学生,他们也没有好对策,学生还常常会“欺负”他们。这样的课堂效率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一直都不好。究其原因,其实,就在如何掌控课堂、组织教学、关注学生、落实知识点等教育教学具体技能方面出现了问题。这样的教师,从严格意义上讲,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因为他影响不了那些自觉性不够而可塑性极强的学生,学生的进步绝大部分因素只能依靠自身学习态度的转变,教师的引导、教育、示范、感染等作用基本没有发挥。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还应该注重提高业务技能,注重基本功训练,注重知识的迁移技巧训练等,这也应该成为青年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纲要》也指出:“必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2)从方法上看,应坚持目标与过程并重。青年教师培养是一个过程,要有目标,也不能忽略过程。可以给青年教师制定 “三年成长,五年骨干,十年成熟” 的总体目标,给他们提供 “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名师)”的成长阶梯。

一是制定“成长规划”,明确目标。引导青年教师根据学校总体目标,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三至五年的师德和业务成长目标,分析个人的优势劣势,确定具体的措施及业务上的各项指标。为避免出现规划中看不中用的通病,应要求全体青年教师半年至少一次交流,一年至少一次展示。通过对规划实施过程的监控,比较及时和有效地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二是开展“青蓝工程”,落实帮扶。对工作未满五年的青年教师,要安排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中老教师和班主任与之结成教学对子和德育对子,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帮扶。学校应以文件的形式正式加以确认,并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所规定的听课、评课、反思、论文、教案、竞赛、课题、活动设计等具体指标都列入年度考核。目前出现的问题是各组对子重视程度不一,个体强弱不一,实际效果也大大不同。今后,如何打破结对子的固有标准和形式,如何发挥具体个体的个性特长,促进青年教师的扎实成长,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三是举办“读书沙龙”,促进交流。青年教师接受新生事物快,不喜欢拘泥于古板形式,热衷宽松的交流和活动。因此,学校成立青年教师读书俱乐部,不定期举办读书沙龙,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深得青年教师喜爱。交流的内容可以是一本书的学习心得,也可以是一部影片的观后感,可以是一个教育教学案例的研讨,还可以是一场小型说课比赛等,青年教师在丰富多彩的主题研讨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交流的地点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有时在阅览室,有时在野外、沙滩,有时在休闲吧,有时甚至在网络,比较少去的倒是正规会议室。应该说,“读书沙龙”仅仅是一个载体,一个青年教师比较喜欢的交流平台,几年来,许多青年教师就是在这种宽松而有效的交流平台上逐步成长起来的。当然,这个载体并不能完全放任自流,它也必须得到精心护理,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气,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只有这样,交流才会出成效,这个载体也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3)从机制上看,应坚持竞争与人文并举。在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应适时引入竞争机制和人文机制,为青年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青年教师个体意识较强,主观愿望上从不肯低头服输。如果在引导加强团队合作意识下引入竞争机制,营造一个既实现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又合理竞争、相互促进的成长环境。如举办各种业务竞赛:优秀教案评比、优质课评比、主题班会评比、说课比赛、三笔一画评比、演讲比赛、德育故事评选、师德之星评选、优秀青年教师评选等,多设置一些竞争的平台,让青年教师多一些展示、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同时,配套引入激励机制,除了精神激励外,也应该有一定的物质激励,如为这些先冒尖的青年教师创造一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如优先考虑职称评聘、晋升等,尽可能激发青年教师的潜能,克服容易知足状态,促进他们尽快成长。

在人文机制方面,笔者很佩服山东博兴的周奎齐校长。周校长很注意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点点滴滴融入学校的人文关怀,充分调动了教师的情商,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校管理也就顺了。如:他在春节前,组织鼓乐队,一路敲敲打打、热热闹闹地到优秀教师家里挂红灯笼,上书“优秀教师之家”,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在会议室发一本荣誉证书了事。这样做,相信这些优秀教师更会珍惜这份荣誉,更会对自己严格要求,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至少,应该做到对得起这份荣誉和信任吧。周奎齐校长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业务竞赛,他说由于专业不同,往往不能在专业上给这些教师什么建议,但是,有一件事情,他是必做的。那就是在比赛前,一定会找到这位教师,诚恳的关心准备的情况,问问还有什么需要校长配合做的。我想,任何一个教师在面对这样人文关怀的时候,除了感动,就是满满的信心和动力,这时候,教师个人的荣誉、得失已经和学校紧紧联系在一起了。我们在培养青年教师的时候,尤其需要人文关怀,也许只是简单的一句关心问候,也许只需要一条情真意挚的短信,当然,有时候也要利用学校的资源为教师解决一些后顾之忧。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环境下,学校管理者把人文关怀融入到具体教育教学管理中显得更有意义,其实,人文关怀并不只是一种付出,由人文关怀激发的工作积极性产生的回报必定会更加丰厚。

3.青年教师要准确把握主体地位,激发驱动力,实现自我超越

青年教师是学习的主体,是成长的主体,是促进自身进步的内在因素。只有内在因素积极发挥作用,才能扫除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并获得可持续成长的发展力。

(1)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厚积薄发。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学习和阅读的良好习惯是青年教师实现持续发展的途径。善于学习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积累,更是一种观念和习惯。通过学习,在学习中汲取营养成分,积累知识,更新观念,学习是指导实践和促进反思的基础。

(2)积极实践,在实践中螺旋上升。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用专业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实践。要充分发挥年少无畏的勇气和精神,勇于承担各种教育教学任务,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和模式,不断提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正确认识,通过积极的实践来实现自身认识和能力的不断提升。

(3)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高。“学而不思则惘”。有思才有悟,有悟才有得。针对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的亮点、心得或者问题、困惑,进行有针对性地思考,并及时形成书面文字,长此以往,对自身的成长进步是很有帮助的。

《纲要》提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教师成为全社会尊重的职业,要让教师成为体面的工作。”换一句话说,就是要让教师成为“幸福之师”,让教师充分感受到幸福。而我们要实现“体面的职业、幸福的工作”,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保障和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恪守师德,锤炼师能,升华师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从内因来说,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是能否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应该成为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根本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王炳照.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论著选(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