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议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08:3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教育议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美国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美国艺术教育具有如下特征:首先,重视在全民中普及艺术教育。美国强调艺术不是少数精英、中产阶级和社会上流阶层的特权,艺术需要面向大众,向人们证明艺术鉴赏力并非先天固有,人人都能够学会欣赏艺术,艺术不是少数“拥有艺术天赋”人的专利。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美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都开办了艺术系,不仅如此,还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在各个地区开展艺术教育,甚至将艺术教育深入到社区中,将其与学校艺术教育有效结合,让公民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艺术活动,以此来培养公民对艺术体验的需求,促进艺术教育的普及,并从根本上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倡社区艺术教育的个人和团体认为,通过在全民中普及艺术教育能够间接甚至是直接地影响艺术教育政策的制定,使艺术教育真正得以重视,因为只有当全体公民都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时,有关艺术教育的政策才会相应地调整和转变。试想如果家长和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到某种艺术体验时,他们可能会期望在学校课程中能够再次获得这种体验,也会乐于去了解艺术,这样将艺术课程的成绩纳入学生升学的必修学分,将有关艺术知识考核的试题列入标准化的考试范畴,以及将与艺术有关的职业看作高校就业推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等构想也有望实现。此外,学校也能够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来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从而向学生提供最佳的教育方案。
其次,美国在艺术教育中开始强调视觉艺术的文化属性。它不局限于从形式和技能上来发展艺术教育,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层面,从人类学、社会学等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艺术学科,认为艺术是人类行为的一种现象,艺术的形式、线条、色彩是人类用来进行交流的符号。在艺术教育中,注重教学活动与整个社会的关联,对教育的内容、学科的角色,以及教学的模式进行了重新定位。美国的许多艺术教育理论家认为艺术能够促进道德的发展,借助合理有效艺术教育,能够让人积极地转变自我,并进而改变社会以及人类生存的世界。他们意识到艺术教育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联系,也认识到艺术对于培养有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的公民的重要性,于是提出艺术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艺术作品的创造,单纯地关注技能的学习与材料的运用,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更深刻地理解艺术的社会力量,要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一些与社会和人类密切相关的主题上来,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艺术实践活动,并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同当前社会及文化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相联系。教师在课堂上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一个交流观点的平台,这种交流以艺术创造与艺术表现的形式进行,学生以一种或多种艺术形式作为媒介,表达自己对于当前社会及文化问题的看法与认识。教师则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指导学生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另一方面从思想的层面帮助学生认识身边的社会文化现象,启发学生设想未来的生活方式,并将自己的设想以视觉的形式加以描绘。
再者,美国艺术教育注重发展跨学科的、以研究为基础的课程。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教育学院提倡通过发展跨学科的、以研究为基础的艺术课程来对俄亥俄州五所公立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学院认为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同时参与教学活动之中,从而让学生从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学院倡议教师设计涵盖多门学科的课程方案,在课堂上以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事实证明,这种以讨论为主要载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踊跃提问,也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此外,学院强调艺术教学应该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应在形式、内容和观点上都能够得以体现,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之上,艺术教学要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多种可能的方案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提倡在艺术教育中,通过与美学相关的研究,通过与艺术批评相关的探讨,以及与艺术创造相联系的创作实践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院认为艺术教育对学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是在向学生传授技能和概念的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研究与表达个人体验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感和智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建构对自我的认识,同时也将美学与文化的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学会分析与思考,学习从艺术作品中美学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复杂背景中解读作品的意味,学习关注周围的世界,并积极地塑造周围的世界。
二.对中国当前艺术教育的启示
艺术教育与个人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从狭义的范畴来看,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构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广义的范畴来看,艺术教育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人类的文化,从而和全面的人共同构建一个文明的社会。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全体公民开展艺术教育。然而,艺术教育目前尚停留在一个边缘学科的位置,有待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也有待艺术教育自身与时俱进地做出调整和改革来改变这一尴尬局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科的范畴来看,21世纪的艺术教育应该涵盖技术、理论和文化的广泛领域。艺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艺术是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同样地,艺术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变化。将技能训练和美学原理作为基本范畴的艺术教育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的标准和理念,但并非普遍的、永恒的定律。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敏锐地感知当前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将艺术教育与新的艺术实践以及当前的一些重要的相关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相结合,重新定位艺术教育的范畴。
2.从艺术教育的目的来看,艺术教育不应该将其目标继续锁定在技能的培养的狭义理解之上。艺术教育应将重点放在了解艺术家和艺术行为的职责,了解艺术反映并谱写着历史的事实,将这些原本局限于对形式特征、技术分析或工艺媒介进行探讨的目的导入到一个更广泛、更深刻的议题,从广义的范围上去真正地理解艺术。
3.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看,要多样化且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事实证明,为学生所熟悉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主题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去获取信息来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启发学生将艺术的创造性思维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相联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之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视觉文化批判性的研究,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感知社会,将艺术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相结合,这是艺术教育的本质意义所在。
4.从授课的模式来看,要转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对立角色。教师不再是一个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授课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氛围的制造者,教学研究的推动者。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课程讲授和作业评估活动,从被动的教与学的模式转向主动的、互动的、以研究协作为基础的课堂学习模式。
篇2
①成人教育同普通教育相比,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和改革力度较小。
②成人教育的地位作用还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的理念还没被社会特别是行业完全认可。
③法规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如关于卫生系统医技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由于卫生行政部门缺少强有力的约束,地方保护及基层体制等因素,而使高校的继续教育工作难以开展。又如,据毕业生反映,成人学历教育的文凭在申报专业技术职称,申请参加执业医师药师考试时受到歧视等等。这些都是影响中医药成人教育在新形势下持续发展的因素,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成人教育观念,真正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二、从科学发展观看普通中医药高校成人教育的定位和作用
坚持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而坚持协调发展则是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条件,就是要处理好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推进政治、教育、文化的协调发展,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据此,我们对当前我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的定位应是:
(一)是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教育职能和培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应该与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而又不可互相替代的作用,其原因是成人教育“能够直接有效地提高劳动者和工作人员的素质,从而可以直接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同时,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形成好学上进的社会风气有着直接作用。
(二)搞好普通高校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对不断提高医药卫生人员素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中医药成人教育发展的思考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首先要认识到当今社会成人教育活动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鲜明的社会性,教育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必须使成人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教育对象需要,才能正确地对成人教育进行定位,才能回答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的问题。其次,要加强成人教育管理科学的研究,构建成人教育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纵观国内中医药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实践,基本上有三种管理模式,即经验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经验管理模式是最早的模式,成人教育办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了管理者集体成员的实际经验。到行政管理模式阶段,则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以行政职能的发挥为中心。这种管理模式树立了管理者的权威中心,有严格的层次区分及明确的职责、权利,统一的指令、细化的组织,规整了教育行为,杜绝了混乱的发生,有利于工作的进行,但也应看到成人教育管理者个人意见和组织意见的混淆,成为管理政出多门的根源。进入新世纪后,国内有关院校成人教育管理出现了新的模式即科学管理模式,强调把测量、统计的方法与人本管理的观点自然的融合到一起,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这种管理模式代表了未来的方向。但成人教育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讨,我们今年学习科学发展观,对构建中医药成人教育管理学科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再从发展模式审视,过去从质量效益角度上强调规模型及效益性发展模式,从结构优化角度强调多序列并举、多样化并举、以学校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性模式,这些模式还能否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很值得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借鉴其它类别院校先进的经验,注重内涵式发展模式和外延式发展模式相结合,规模质量效益相结合,全方位推进与联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也可学习国外发展成人教育的经验。如以人力资源为目的,以社区发展为目标,以构建终身教育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注重产业化、社区化、个性化、网络化发展模式等等。
四、结语
篇3
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文化古老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音乐极其丰富多彩。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历来是独具一格的,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民族音乐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体系。
传统不是一尊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传统离它的源头越远,它膨胀的越大(黑格尔语)。可见,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的东西,而是不断发展的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如果不吸收外来的先进的因素和优秀成果,也会阻碍自己的更新与发展,对弘扬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不利。
在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曾引进“学堂乐歌”,使音乐成了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引进了欧洲近代音.乐体系,使我国的音乐教育走上了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从而培养出不少优秀的音乐人才。但也因此忽视了对我们自己优秀传统音乐的研究,导致很多误区。不少青少年学生因不愿了解从而不懂得我国传统音乐中的许多精华,误认为中国的乐器没有外国的先进;误认为中国没有像样的音乐理论,视西方的.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从而形成“重西轻中”的错误思想。这不仅极大地阻碍了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的弘扬发展,更严重的是大大助长了盲目崇洋,丧失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消极精神。
其实中国是一个文化古老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音乐极其丰富多彩。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历来是独具一格的,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民族音乐也具有自己的独特体系。我国民族音乐的许多规律、法则是西方音乐理论包括不了、解释不了的。比如,西方的音乐理论认为:二度音程的结合是不谐调的,但我国南方的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却常常用二度音程的结合,形成一种非常协调悦耳的声音。
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只属于自己而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独特性。譬如我国南方的侗族大歌就别具一格,1986年应法国邀请,有九名农村的侗族姑娘组成的贵州侗族民间和唱艺术团在著名的夏乐宫歌剧院演出,轰动了巴黎,法国各大报纸均大加称赞。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在海外如此风光,我们身在芝兰之室却不闻其香,岂不可悲。再如,我国北方世代传承的锣鼓曲牌千变万化,丰富多彩。那娴熟多变的鼓点和其它乐器出神人化的切人,配合得天衣无缝。若取其进人学校,比奥尔夫的节奏训练会更胜一筹。
当然,任何传统艺术都是在不断发展之中,但真正有成效的发展无一不是根植于浓厚的传统之上的。屹立于世界交响音乐之林的《梁祝》不就是取材于家喻户晓的中国民间故事和富有浓郁乡土味的越剧音乐吗,列为世界名曲的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不也取材于内蒙民间小曲么。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必须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而国民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摇篮,在这个领域里,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一个迫在眉睫而又,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音乐教师要自觉地创造条件,通过课内外的各种方式将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灌输给学生,另外在普通高校里开设音乐欣赏课和音乐选修课,有意识地多介绍民族传统音乐,提高传统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让大学生们知道我国民族音乐的精华,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操。
篇4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导入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35-01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所包含知识和信息极为广泛,任何文化的内容都可通过语言来呈现和反映,因此要想真正领会一门语言的深刻内涵,就必须学习这种语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重视文化导入,唯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
一、当前大学英语文化导入的现实状况
目前,很多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理解和认识误区,那就是认为学习文化主要学习的是西方国家的文化,片面重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及理解,而忽视了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深化,更不用提双向文化的互动学习,学生培养跨文化能力的意识较为薄弱,未能真正参加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同时,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片面宣传西方文化要点,而忽视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英语资料和书籍也相对匮乏,宣传力度不够,认识程度不够,这些都进一步导致了中西方文化比例严重失调,并不断加深。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未能真正贯彻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符合型应用人才为主的教学原则,而是更多以学生通过大学期末考试和四六级考试为主要衡量目标。同时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教师仍坚持以语言教学为中心,词汇和句子等材料脱离语境而且较为抽象,片面重视课堂翻译,而在嵌入在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较少,只是粗略的一提而已,学生虽能通过四六级考试,但缺乏系统全面的文化知识,同时由于语言教学脱离文化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极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学效果比较差,因为对汉英文化差异的理解较少,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创造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从现实情况来看,文化导入对于能否较好的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意义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更加深入,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更加频繁,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符合型英语人才需求更加迫切,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在加强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加侧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导入,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满足他们语言学习的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知识面,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更加有利于英语学习效果的实现,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00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熏陶和教授。而且教学大纲及课程要求都明确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基于此,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立足点不应只是停留在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上,而是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跨交际能力为目标,重视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
三、大学英语文化导入的实现方式
首先,充分利用和挖掘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学内容和价值。
当前很多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及章节,都涉及很多文化背景知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关文化内容,利用恰当的课堂导入形式,加强文化背景教学。特别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中关于美国文化的五个象征就是很好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英语教材还有很多历史典故和文学典故,这些典故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文化个性及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典故,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阅读和欣赏为主,增强学生的文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感悟英美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美感。
其次,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将人文思想引入课堂,注重文化差异。
在大学英语过程中,高校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变过去片面强调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教学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开放教学空间,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课上及课后时间,增强语言文化知识的输入。构建个性化课堂,鼓励学生课余时间注重积累的语言知识,特别是人文知识,引导学生对新内容、新知识进行语言应用建构,强化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再次,充分运用现代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广辟途径丰富学生文化知识。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为大学英语授课提供了很好的媒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建各种日常生活场景,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性,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电视等媒介播放具有文化知识的电视剧和电影,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直观而且生动,更易于让学生接受,能够更好地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把大学英语教学同文化教学紧密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进入世纪,大学生只有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才能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交流障碍和理解困难,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段国重.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甘肃科技纵横, 2005(6):164-165.
篇5
【关键词】议论文 写作教学 误区 措施
一、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师总是把议论文教学重点放在针对材料告诉学生如何确立论点、选择论据、设计作文模式、使用论证方法等方面,致使现在的学生在写作文时只是一味地整篇模仿,缺乏自己对论点的独特见解,语言平淡老化,缺乏文字应有的美感,教师没有把知识教活,学生也没有把知识学活,没有达到把知识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鉴于此,笔者将立足于高中议论文教学现状,通过调查分析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对调查结果做出归纳总结以避免教学中的误区,进而为高中议论文教学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分析现阶段高中议论文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误区
(一)教师教学方面
1. 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环节教师所存在的教学误区
(1)部分教师对议论文的教学重点非常模糊。不少教师把讲授议论文的基本写法、文章布局作为教学重点,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方法再辅之大量的练习就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而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与论点、论据、论证有关的写作知识。但问题在于当学生掌握了议论文的基本写法之后,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仅仅重复大量的写作练习是远远不够的。
(2)议论文教学方式单一,侧重于让学生整篇模仿,缺乏自主创新性,学生的作文缺乏自己的思想,内容虚假。模仿写作只是适用于学生写作的初级阶段,而不能贯穿学生写作、创作的整个过程,它具有阶段性。
(3)老师在议论文的教学中缺乏个性和独特性。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封闭、传统,与时代和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相脱离,许多老教师的教学方法数十年如一日地不做改变,这就造成了教学方法与教学对象发展的不符。另外,部分老师不善于学习新鲜事物,安于现状以至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教学缺乏独特的个人魅力。
2.批改学生的作文也是老师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经过笔者多方面的访查、查阅资料,发现在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这一环节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学生作文的批改纠正不到位,疲于赶份数,批改不认真甚至应付了事。部分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只在作文后面写一个分数,而没有指出该文章的有待改进之处,没有给学生列出具体的改进措施,这样的批改方式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微乎其微。
(2)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提出具体意见后往往做不到后续督促检查。老师虽然指出了作文中的不足,但是学生却不加以改正,在这种情况下,少数老师也不督促学生进行订正,以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3)在批改作文的环节,老师往往一人独揽,没有发动学生自评、互评,批改作文的形式过于单一。
(二)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缺乏个性化
1.老师在授课时重技法轻内容。虽然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作文教学的模式依旧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拘囿,未能真正指导学生从个人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写作。不少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只是在作文技巧、选材范围和文体上简单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固定的可以套用的作文模式,而学生们也习惯于旧有的框框和套路,不愿费心思进行创新。
2.作文创作的个性化缺失和现今的考试制度密不可分。因为作文在语文学科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考试时作文又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现在的高中生,因为高考巨大压力以及时间紧迫等原因导致对语文学科本身不够重视,平时很少读课外书,在写作上表现为思路不开阔、重点不突出、主题不鲜明等一系列问题。
三、针对议论文教学误区的措施探究
(一)突破单一的整篇仿写方式,实行多种方式的仿写
笔者认为不仅阅读完整范文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而且阅读一些不完整的范文,如:补充开头和结尾、补充中间、连接内容、补充要素等不完整范文,也有利于议论文写作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作文成绩的提高。其中阅读一些补充开头、补充中间、补充结尾、连接内容等不完整范文可以提高学生作文结构的层次感,这种补写不完整范文的训练既降低了学习写作的难度,又有助于写作整体的提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在议论文教学中创造条件实施个性化教学
教师要更新作文教学观念,去除急功近利的教学心理,树立科学民主的作文教学新理念:
1.呵护学生作文的个性化。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应该制定相对宽泛的评价标准,摆脱传统的考试评分细则,给学生以充足的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在文章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欣赏、鼓励的态度,用赏识的教学方法去呵护学生创作的个性化。
2.采取民主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高中生已经基本具备评价文章优劣的能力,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评自改或互评互判,在教师认真引导、评判分析学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分析以及自我修改、自我完善、客观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制定或教给学生自评自改、互判互评的方法和原则,绝对不可以纵之任之。
3.变革现有的议论文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个别化、差异化。在议论文教学中因材施教,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进步,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议论文教学训练、创作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以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 作文的教学要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作文的情景设置和材料都应该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写出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真正做到以吾手抒我心。
5.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师生应注意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对多种文体的阅读,学生可以掌握多种表达方式,这样在写作时多种表达方式就会蜂拥而至、信手拈来。另外,大量的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在写作中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三)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评讲时,老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批改时兼顾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改文育人是作文批改的重任,作文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教师批改时应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深入剖析,促其反省、深思,推其进步。
2.坚持点拨、启发的批改方式。教师在批改议论文时要多纠少改,多批少改,多启发学生,点化学生,不要用责备、挖苦、讽刺的批语,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在作文批改中注重因材施教。教师对写作能力较高的学生批语应以导为主,既要给予鼓励,也要在关键问题上加以指点,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四)结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议论文的信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功感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学习中能否经常体验到学习成功感,对其学习和心理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量的教学案例证明学习成功感对引导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老师要经常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按时完成目标,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四、总结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就议论文写作教学而言,老师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把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鼓励参与学习活动放在重要位置,使鼓励、启发贯穿在议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避免单一、乏味、传统的高中议论文教学方式,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真正做到把知识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李福灼. 语文课程教学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6-137.
[2]张中行. 作文杂谈[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1:97-101.
[3]孙培青,杜成宪. 中国教育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71-482.
[4]魏小娜. 认知写作:开发作文教学内容的新尝试[J]. 语文建设,2010(3):27-29.
[5]刘宇新,亓东军. 从调整入手提高议论文写作指导的实效性[J]. 中学语文教学,2012(11):34-35.
篇6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论文 生态视角 语言特点 英语翻译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52-02
近几年,中国奥运会和世博会等一系列大事件后,中国文化让世界都着迷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和中国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都对中国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世界想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政策、文化和生活,所以政论文就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一个途径。政论文的翻译对译者的文化功底和翻译技能要求都非常高,而生态视角与语言翻译的结合所建立的新翻译策略就能够很好地帮助译者做好翻译工作。
一 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
1.政论文概述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它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政论文论述的中心一般都是政治性问题。从政论文的性质来讲,中国政论文是带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议论文;从政论文的内容来说,它论及中国的国家机制和方针政策;从表现形式上看,政论文的出版和发行都是由政府机关负责的,如《人民日报》。
2.政论文的特点
政论文的主要功能是宣传、号召、表达、劝说。政论文的功能也决定了政论文的特点。与其他文体相比,政论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劝说力。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政论文在政治体系中表达出的力量是非常之大的。由此可见,政论文在国家维持秩序稳定、解决社会矛盾时起到了重大的引导作用。这些都要归功于政论文的强大劝说力。
二 生态翻译学
将生态视角和翻译学相结合催生出了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有九个研究理论视角:(1)生态范式;(2)生态理性;(3)关联序链;(4)翻译生态环境;(5)译者中心;(6)译有所为;(7)适应与选择;(8)“三维”转换;(9)事后追惩。
1.生态范式
生态翻译学曾多次对译论范式进行定位,笔者最同意的一个定位是,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是从生态理性和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的,其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的性质被定位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2.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翻译所涉文本、文化语境、“翻译群落”以及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集合。翻译生态环境在其范围上分为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对译者来说,除自身之外的一切环境的集合就是翻译的生态环境。
三 生态视角下的翻译策略
政论文中的术语所含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覆盖面很广。由于政论文的特点,对译文的客观性要求很高,在翻译时译者就不能翻译得太主观,要求有很高的忠诚度。有些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在英文语境中是找不到相应意思词汇的,这就要求译者能在保持忠诚度的基础上进行发挥。既要内容丰富,又要求表达准确,这一点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
翻译生态理论强调不同语种翻译之间的平等和文化交流的平衡,力图“将其他种语言的‘不洁’拒之门外,保持本族语的纯净”,注重“语言的生态学,即清洁性、伦理性和绿色性”。其具体翻译策略介绍如下:
1.直译
第一,逐字翻译。一些缩略语,它们所表达的意思都是字面上的,这样的句子适合使用逐字翻译法,可在保留其原来的形式的情况下进行直译。
如,“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生命和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所以可以这样翻译:“Life and safety first.”这样,既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做到了译文以最简练形式表达出来。
第二,保留形式,原文释义。有些政治术语是具有节奏性的,形式整齐,内容丰富。如,“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就可以使用此译法:“We must see to it that there are laws to go by,the laws are observed and strictly enforced,and law-breakers are prosecuted.”
2.直译+意译
政论文中有许多地方都有其深层含义,不能使用逐字翻译的方法,这样会使意思表达不明确,外国人在理解时会出现问题,运用生态翻译理论也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保留形式+结构内释义。结构内释义是只对结构进行细微改动,有技巧地将浓缩的意思表达出来。如:“两纵十横、六河连通”,可以翻译成:“Two Vertically Running Rivers,Ten Horizontally Lying Water Systems,Six Rivers Connected”。
第二,保留形式+结构外释义。结构外释义是指有些原文是有中国特定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的,在翻译这部分时可根据翻译生态理论的要求将原文中没有提到的背景和特色按照英语的习惯翻译出来,在翻译时保留中国特色。
3.意译
在政论文中,一些专业术语是带有数字的,而在翻译时含义的重要性显然大于数字,其数字在翻译中是可以不显示的,这样就可以意译。
第一,使用原意代替数字。比如“三农”一词,在翻译时就可以使用这种策略:“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这也是官方的翻译方法。在翻译时也会发现,有些句子是非常适合这种翻译方法的。
第二,补译。专有名词是可以用补译法的。比如“中南
海出海大通道”等。
四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对几点原则的把握:精确、最简化、重视、完整、自然。
综上所述,在翻译时,要看看能否直译,在保留原文含义的基础上,保留其表达形式。直译的要求就是,在表达精准的同时做到最简化。在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要以直译优先。如果直译不能做到对原文翻译所要求的水平,就可以考虑直译+意译的方法。当然,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1.翻译时的语言属于机械转换类型
语言翻译是把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语言中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一种再创造的劳动,而不是机械转换,机械转换这种翻译方式也是生态翻译法着重要纠正的一种翻译方法。因此,在翻译之前做好准备,搜集好资料,是准确翻译和传达原文含义的重要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可以帮助译者了解和理解原文背景和含义。理解是翻译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原文,又怎么能忠实地将它翻译成目标语呢?在日常生活中,译者要注意积累词汇和翻译技能,运用时代的产物(网络)和其他途径查找出可以表达原文意思的特色方式。
2.逻辑分析能力在翻译能力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
大多时候,政论文的独特特点都需要译者对原文的结构、逻辑、含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最后才能决定使用什么方法和策略去进行翻译。在翻译学习的过程中,要多阅读些翻译家的作品,找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
五 总结
译者在对政论文进行翻译之前,要对政论文的特点、意义和风格有所掌握,深入体会生态视角翻译理论的精髓,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在经验中不断揣摩、研究,最终达到在翻译过程中能够选择最佳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周伟龙.当代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
[2]刘丽曼.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政论文本翻译策略[D].兰州大学,2013
[3]周彦军.谈政论文的英译――以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09(4)
[4]罗小波.政论文英译:顺应论的理论与实践[D].湖南工业大学,2010
[5]李红霞.目的论视域下的政论文英译策略研究――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外国语文,2010(5)
篇7
我还看了以韩寒现象为话题的作文,都写的挺不错的。有的说韩寒的精神可嘉,可不赞成他退学这事,有的称韩寒乃英雄是也,也有的说韩寒就是韩寒,没有人可以模仿他……大家都有自己的观点嘛,所以也不能说哪个哪个我恨你,因为你这样说了韩寒,我觉得谁能这样说,那个人就是白痴一个。
其实我赞扬韩寒精神,并且也不说韩寒退学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先说说韩寒精神吧。我觉得韩寒他的头脑比一般人都还要清楚,清楚自己的地位,清楚自己的道路,更加清楚的是他本身。骂中国教育是正确的,因为中国教育政府办事效率很慢,很低,所以使很多学生长时间在水深火热地学习,可悲,可悲,如果没有韩寒这类人,那真是悲上加倍!
韩寒退学也蛮合理啊。他只不过在选择他自己的人生道路而已嘛,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主流,韩寒没有选择中国教育,那是他自己的路,他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无法生存,所以就退学了。潇潇洒洒地过生活,激烈地去比赛,这是他的路,无人能阻挡。
我也是个很喜欢关注社会,关注新闻的人。我时常都会看见某某中学,某某学生因为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同学,什么样的人民教师而做了什么样的傻事。嗯,这样才叫社会嘛。其实我也为那些做傻事的同学们感到奇怪,你自己明明知道你受不了这样的生活,非要自尽不可吗?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嘛,有什么压力跟父母讲那不就得啦。
其实如果那个人的幽魂在我的旁边,他百分之百地会对我说:“讲?我父母会给我放松吗?学校会给我们减压吗?我也想走另一条路啊,可校方老师父母不允许啊,等到我准备跳楼时,他们才喊‘有什么事情想不通可以跟我们说啊!’”
肯定是这样的,现代的中国啊,就是这个样子,等到玩命的时候才理解孩子,等到孩子自尽的时候才哭天喊地说自己错了。那以前他们干什么去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吧。
为什么大多数家长都那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全面发展,人生不要一败涂地,失败后才后悔莫及啊,也许是这个被这个社会逼的吧。
其实找工作实在束缚于己,找一份有固定收入的工作都很不错了。某科学家说,人类大脑的潜力和创意后90%没有开发出来。哇,90%啊,只要我在努力想,我疯狂些,我神经点,只要不是有害的,我搞什么创新都得钱,如果失败,那就是那些人都是“狗眼看宝”了,一件事情,一件东西,只要是正确的,只要是有有益,它肯定是成功的,就算现在失败,但终有一日会成功的。
创新这个东西,真得很吸引人眼球的。我本身是小学生,所以我比较了解小学生的心理,我们大多都喜欢看那些很潮,很新颖的东西。记得有一次,数学老师给某位强悍的“彪哥”一个作文题,好像叫什么作业抄袭有关的。他的那篇作文,放到小学生创新白云飘飘网,我敢肯定那篇作文的点击率超过了那些呆板的叙述问和讨论问,甚至是想象,为什么呢?因为整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考试作弊,天经地义。这篇看似有点像白话文,成语运用恰当,自己编的“名言”也很合理(在正常成人眼中是不合理的),并且写出了抄袭的N大好处,开头中心明确,没有病句,有些句子表达较为美妙婉转,有些句子而勇敢直叙,毫无拐弯抹角,真是佳作+美文+议论文+分析论+白话文-牛文。真是好不精彩啊。
诶,我也挺想写那样的作文,可我没有他感悟那么深,作文也不比他的好,也不比他的真情实感,在写“爆笑文”这方面,他比我略胜一筹啊。
其实我们现在小学生无法突破的是害怕吧。其实叫写什么记叙文之类的,我就特别烦,我讨厌写记叙文,因为我是个非常健忘的人,所以到脑中有很多记忆都已“魂飞魄散”了,如果叫我写什么关于感恩、珍惜、温暖、关爱的作文,能得个26分(满分30分)我就阿弥陀佛了。
篇8
关键词 语文 生活化 教学
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主宰着整个初中、高中教学。语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地陷入“填鸭式”、“题海战”的“应试教学”中。这样不仅使语文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魅力,而且造成学生语文知识的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最终迷失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况且《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也特别强调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表明语文不光是一种工具,更应体现其人文性,应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近代众多著名语文教育大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于漪等,都曾对“语文与生活”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想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与学两方面下足功夫。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一)语文讲解“生活化”。
是指课堂语文讲解要面对中学生的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以“杂糅种种人,合成一个人”来塑造人物。因此,语文讲解就不能脱离生活,应融入生活元素。在讲解《甜甜泥土》一文时,我特意请同学们在预习文章的同时,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离异家庭”的例子。上课时先请他们讲讲这样的故事,然后讨论,简单谈谈各自的体会、感受;最后拿出本文,请同学结合文章,理解母爱和儿子渴望母爱的主题。突然有位同学抽泣起来,原来她就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此情此景,把整个教室给感染了。大家都决心以后将多多给与关爱,以弥补她缺少的“母爱”。这堂课取得了成功,学生们不仅感触很深;而且收获也很大:既理解了作者的心灵,也懂得并拥有了一颗“爱心”。这样的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利用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乃至自己的亲身经历,把生活融入到了语文的课堂讲解中,充分地激活了他们的思想,进而震撼了其心灵。而新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把“语文”与“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中的种种生活情景的描述,无不折射出我们儿童时代的天真无邪与无忧无虑;鲁迅先生笔下的《雪》中所描述江南雪后孩子们堆雪人的场景,我们何尝不是似曾相识呢?总之,只要寻找到“生活”与“语文”的最佳契机,学生自然能感悟到生活的丰富与多彩,能摸到作者的心灵,课堂教学也就事半功倍。
(二)语文训练“生活化”。
教师平时的语文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因此,在训练教材的开发和选择上应尽量考虑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在接受训练时,会感到不但掌握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比如在讲解“短语、句子”等知识时,可以选择写请假条、入团申请书等;讲解“修改病句”时,最好从学生平时周记、作文中甚至到广告中去找例子;讲解议论文时,可以选择一次辩论,以同学们关心的话题,如“初中生该不该交异姓朋友”,“初中生看让语文“生活化”诸豪杰(苏州市吴中区石公中学 江苏省 215100) 摘 要 随着时代的步伐,改革之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国教育也尝试性地进行了多次改革,在剖析了现代教育的利弊后,扬长避短,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不少成绩。
关键词 语文 生活化 教学
该不该看电视”等,展开讨论,这样可以更容易让学生知道,议论文必有观点有论据,并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来论述,或对比或事实或道理。通过系统有序地训练,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必要的语文知识,而且让学生懂得语文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的需要。
(三)语文教育“生活化”。
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中都不能抛开其教育功能,语文则更是理所当然。但在具体操作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需结合文本与生活,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记得曾看到有位优秀教育者谈到自己是怎样教育学生思想时,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班上有位同学丢失了一本《格林童话》,他没有大张旗鼓得进行全班大清查,正巧碰到在教《皇帝的新装》,于是特意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小男孩”的形象,并紧扣“童心”二字展开讨论,最后这位老师总结:小男孩的话揭穿了两个骗子的谎言,同时也撕烂了皇帝虚伪、虚荣的丑陋嘴脸。这不正说明“童心”不仅可贵,而且易失吗?当我们考试作弊,嘲笑别人做好事,拿着自己签名的成绩单交给老师……。“童心”不正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吗?最后他谈到了丢书一事。第二天那本不翼而飞的书“飞”了回来。这是安徒生、老师、语文一起给学生上了一堂活生生的教育课,把语文教育融入了学生的生活,进入了他们的心灵。除了这样“童心”、“诚信”教育,我们还可利用教材进行“生命”教育,教到《热爱生命》与《享受生活》时,除了引导学生们理性地认识到生命与生活的价值,以及那种面对困难与挫折所体现出来的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外,完全可以利用现代中学生面对学业等压力“轻生”现象进行对比,让学生能感性地去重新认识生命,从而养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讲到《成功》、《学问与智慧》时,可以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学习态度、习惯等,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勤奋”在学业、工作中的重要性;真正理解不能死读书,光有知识还不行,更要智慧与能力的道理。如此种种,就能自然而然地轻松地达到语文教育“生活化”的目的。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学是教的另一面,与教相辅相成,因此不可忽视。所谓“学生生活‘语文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从而充分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素质教育的成效。
篇9
关键词:审题;质疑;内容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而学生在提问时,往往不知如何抓住要点,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提问艺术的指导。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
一、审题中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许多文题能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趣或有探究性的问题。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在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时,就引导学生从标题中提出问题:(1)什么样的人是男子汉?(2)谁是我们家的男子汉?(3)他为什么可以称得上男子汉?学生根据标题设问,引起阅读兴趣,急切去研读课文,寻找答案。教师只要抓好这几个问题,教学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二、内容上质疑
1.从内容强调处质疑
写文章时为了强调某处,往往会在内容上反复,这种反复暗藏玄机,在这里发问,往往会由点到面去了解作家的精心构思。
如,《白杨礼赞》中贯穿全文的线索“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可引导学生提问:这一句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学生在讨论后自然就理解了文章的结构线索及作者的情感,也会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2.从内容矛盾处质疑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着墨之处,在这些方面让学生思考提问,往往可把课文理解得更深,使学生思维深化。
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大约”“的确”不是自相矛盾吗?大胆讨论后明确:“我”到“现在”一直没有得到他的确实消息,所以用“大约”来表示猜测。但根据他最后一次离开酒店的悲惨情况看,在那冷酷无情的社会里,他的死又是无疑的。这个结尾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3.从内容照应处质疑
文章讲究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有的文章照应很经典,而有的则留下一些遗憾,可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质疑。
如,《爱莲说》的首尾都是对三种花的看法,为什么前面是按照菊、牡丹、莲的顺序排列,而结尾却颠倒了原来的顺序呢?而且语气也是陈述、疑问、感叹变化着使用呢?引导学生在此提问,明白作者深意。
4.从内容空白处质疑
写作中要注重文章的“悬念”艺术,尤其文学作品更讲究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余地去发问,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兴趣。
如,泰格特的《窗》中,那位远窗者费尽心机、见死不救,终于躺到窗边,“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小说在此戛然煞笔,余音袅袅。学生利用这一空白马上就提问:为什么那靠窗者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却不能呢?这一问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又有一学生提问:如果那位远窗者至今还活着,他又会如何呢?这一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绪。
类似的发问适用于各种文体,如议论文,可补充论据、论点;说明文,可补充说明方法等等。
总之,提问方法很多,关键是教师要多引导、多训练,学生的提问便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要防止出现两种现象:“无疑而问”“不思就问”。学生学会了提问,学习就会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刘芬.让学生敢问善问.中国教育报,2002.
[2]司成勇.学会提问:“学问”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模式建构.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03.
篇10
2000年12月3日,由国家教育部基教司主办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课题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参加人员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专家及实验区负责人。会议交流了实验工作启动情况,研讨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框架。教育部基教司德育处李玉先处长和咨询委员会主任、北师大林崇德教授做了重要讲话。
12月22日下午,北京市教委德育处董柏林处长应邀专程来到开明出版社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指导工作。董处长在听取了中心负责人所做的有关中心工作的详细汇报之后,对开明出版社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做的工作――出版系列中小学教师指导用书、创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开通“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网”、承担国家教育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网络课程开发课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中心日后的工作及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指导。当谈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刊物时,董处长强调说,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刊物,对全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很有帮助。他嘱咐工作人员,办这本刊物,定位要准,要按照国家教育部基教司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精神及时报道各省市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及时刊载各省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好的案例、好的经验总结等等,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中心人员一致表示,一定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全力以赴做好这项工作。
2000年10月25日―28日,《21世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于上海浦东新区举行。参加人员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及分管、负责本地区或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领导、部门负责人、一线教师等,共约500人。与会人员就21世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如何开展等问题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就如何进行小组心理辅导问题,做了现场“工作坊”。国家教委基教司德育处李玉先处长做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走专业化道路,全国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搞好师资培训工作。
2000年11月17日―19日,“江苏省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召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班华教授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提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本土化、现代化的观点。他进一步强调说,人的素质不可能靠国外引进,人的素质要靠培养教育。
2000年11月28日,福建省新华书店和北京开明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心理素质培养》宣传工作座谈会在福州市召开。全国各省新华书店负责人会聚一堂,共同商讨由开明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心理素质培养》系列丛书的宣传发行工作。《心理素质培养》系列丛书是一套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心理学读物,它紧密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用深入浅出的事例说明人生的哲理,对中小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创造”很有启发。该套丛书自2000年开始由福建省新华书店负责总,在各省新华书店的支持下,发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此次会议就是为了及时交流各地发行情况,以备日后更好地宣传而召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