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7:2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体制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要改革首先就要了解农村教育的现实状况,从而研究探索出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有效途径和具体内容,使农村的教育通过改革既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又符合党的建设新型国家椎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农村人才的要求。
总书记,在2007年8月31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本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胡总书记的讲话再次强调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走访了周边农村和省内其他地区共十几个乡、镇、村,对我省农村目前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在和研究。下面略谈我们的调查结果与思考。
一、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在我们调查的这些乡、镇、村中,适龄儿童和适龄青少年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比较偏远的山区,居住不集中的村子,这些村子,适龄儿童上小学都能保证,也就是说受小学教育没有问题。但是上中学和中学以上,问题就比较严重了。据调查结果,像这样的农村中学的毕业率还不到60%。这里有根本就不想上中学的,也有上了中学中途辍学的,而辍学的原因有三:一是认为读书无用;二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三是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些原因也是这些根本就不想读中学的孩子及家长的想法。至于能渎上高中和大学的比例太少了。第二种情况是届住比较集中的乡、镇,这样的农村的孩子受文化教育的情况要好一些。他们除了可以保证百分之百地读完小学之外,初中毕业率可以达到93%。升入高中和丹入大学的可占10%左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那些少数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上没有再回到村上的,偶尔有一、二个中专生在外找不到工作回到农村,也不是把所学的知识利用到了农业生产上,他们甚至还不如小学毕业后就在家种地的那些人干起农活那么得心应手。所以科技在农业产值中的含量太少了。另外,农村这些小学、中学毕业后没有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有60%-70%都到了城市去打工,所从事的行业五花八门。剩下的30%-40%的学生留在了农村帮助父母种团,而且是传统式的种目方式,没有也不可能有把所学知识在种圉中发挥出来。现有的农村人口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90%左右,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占50%-60%左右。通过以上的调查数字和事实可以看出,我省农村当前的教育状况援党和国家的要求翻奋斗目标栩差甚远。我们必须从“建设颠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加快农村教育镕制改孳工作。
二、我省农树教育体制改革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省农村教育体改革面临很多困难,这些困难如果不排除,则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将很难实行。
第一,人们的认识、观念阃题必须解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读书无用论”在新形式下仍然存在,而且在很多农民头脑中这种认识和媲念还非常严重。他们说:如今大学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找工作还需要花钱和找关系,我们农民既没有什么关系又拿不出更多的钱,再说念完书恐怕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钱了还不如做点小买卖或者到外地去打工,所以他们对支持和鼓励子|女读书不积极。因此,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必须解决农民头脑中的读书无用论,让他们认识到读书有用,而且是新的历史时期农村要想发展,青年一代必须有文化,否则无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无法奔小康,农民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才行。当然,这种认识上的提高也有待于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了,办学效果产生了,农民的认识在实践中也会自然提高。
第二,农村的教育经费急待解决。凋查中我们发现,我省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农村,教育经费落实不到位,经费困难直接遏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一些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基本的教学设备也无法落实,农村的教学条件很差。这些都直接干扰了农村教育改革的步子。
三、我省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途径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目标,其重点和难点都应该是在农村,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一些农村教育改革做得比较好的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这些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1)农教结合是农村教育的正确办学方向。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关系到农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解决。先进地区教育改革的情况表明,办好农村教育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走农教结合的路子,即坚持教育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为培养各类农业实用人才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以经济发展促进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村办好一校,一校带富一方。这些做法符合经济落后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
(2)三教统筹是农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农村教育不仅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基础,更要面向大多数受教育者,使他们即使榜上无名,也要身怀技能,成为新一代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民,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村的青少年学生不可能全部上高中大学,在农村基本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大量的初、高中学生回到农村,他们是农村最富有潜力的人才资源,是科教兴农的主力军。要坚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衔接,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能掌握农业实用技术,成为新一代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民。
四、我省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方向的具体内容
我省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方向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际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具体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1)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开展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在实现国家规范基础教育基本要求的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地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并积极创造条件或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解决那些以往存在的不能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路的尴尬局面。
(2)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实行多样、灵活、开发的办学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还可以坚持培训与市场挂钩。在农村的职业教育中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即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那些一成不变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因为那些做法早巳不适应新时期农村的需求,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弱,造成青年人对这样的学校不感兴趣。应该充分调查研究,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比如需要二、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就设二、三产业的技能课程,师资水平跟不上,就派人到外地学习,还可以请专家到村上指导,这些专家还可以成为村上致富的智囊团和致富信息员。实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好县级骨干示范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吸引外资举办职业教育,以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多元化。
(3)以农民培训为重点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积极开展农村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能掌握在城镇和非农业就业所必须的技术能力,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培训证书,做到农村多余的劳动力有效的转移。鼓励和支持“订单”培养,先培训后输出,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出资、培训机构减免经费、农民适当分担的投入机制,继续发挥乡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农村的中小学可以一个学校挂两块牌子,办日校、夜校,积极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成为乡村基层开展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
(4)加强农村实践场所建设。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行“农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有效载体。地方政府要根据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示范场所、科技推广基地等多种资源,鼓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和支持农村学校积极开展多种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
篇2
1.1、社会需求导向
学校的课程是社会文化,教师的教学内容是人们长时间积累的社会文化。学校课程也受到社会中政治文化与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学校中生活,也是在社会中生活。学生成长经过社会磨练,个人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职教体育教学应满足社会体育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职教院校的体育学习在学校里完成,怎样把学校体育转化为社会体育,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坚持着体育锻炼,这是对职教体育教学的挑战。为迎接挑战,职教院校必须重视起学生的体育情感,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是增强体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需要。社会体育对于职教体育提出新要求,职教院校要建立新的体育教学体系。
1.2、学科需求导向
传统的体育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大多是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规则和技术。若课程目标确定,学科知识以目标为基础,受到限制。这种学科中心课程培养目标明确,但也有弊端。一般来说,学科专家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时,把学生培养成工作或研究人才,没把课程当成普通教育。学科专家容易把运动训练目标当成体育教学目标,把学生当做了以后专业运动员,把体育课当成运动员的训练时间。
1.3、学生需求导向
体育教学的思想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水平,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以前的体育课程中专家多采用常模策略,这样会出现误差。这样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违背了体育的基本教育思想。当前专家认识到学生需求的主导作用,体育课要符合大学生的的认知和情感需求,培养学生个性和体育素养。大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体育课也在不断改革中,符合学生心理需求,体现其主体地位。大学生思想与心理慢慢成熟,价值体系和生活态度初步形成,有较强的创造性。体育课要体现多元层次化,培养学生健身的需求,体育知识的需求,健身娱乐的需求,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提高积极主动性,提高身心水平。
2、职教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涵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体现了以人为本,体育教学是不断发展学生潜能和个性。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识教学目标,重视学生创造性,发展自身的个性。选择课程内容,注重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确定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学生自主发现选择。创造出好的师生氛围。在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一是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中心,教师要了解学生兴趣和认识,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这是学生个人特征的体现。职教教育教学中,实施遵守以人为本的要求。职教教育进行人文教育教学,根据学生学习风格创造有人文特点的环境,学习内容和教学办法。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职教教育,体现职教教育中的人本主义。
3、职教体育教学和人文教育结合的意义
3.1、职教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是动态概念,指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现代说的人文或人文主义,一般是指人类历史中保留的精华,是先进价值观与完善规范的体现。人文精神体现了科学、和谐与仁爱。人文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任意民族都要有人文精神的支持。职教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培养社会人才的场所,重视构建人文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在职教体育教学中,学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挖掘各学科的人文价值,加强展示体育比赛人文的内涵价值。
3.2、树立人文主义学生观
职教教育中的人文主义教育,以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中心,满足学生需要。人文主义理论的实践,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据学生发展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用促进学生发展和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办法教学。重视学大于重视教,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把教学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具体规定每单元目标和学习目标,可以学生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按自己的特点学习。
4、人文教育渗透到职教体育教学中的措施
4.1、转变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人文教育重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要使学生体会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学生沟通交流,缓和师生关系,有效进行位置的互换。根据学生实际的体育能力,针对性地教学,用有效的手段规范学生行为,学生是体育教学的重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潜力,有效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身体能力,把人性化教学理念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2、改善结构,完善体育教学模式
目前职教体育教育的最大问题是课程结构的单一。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改变传统方式,先是学生适当热身,舒展身体。然后是简单动作训练,最后是自由活动。但是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目前教学机制,学生开始低处体育课。体育教师必须针对性地研究,改善旧的教学结构,依据学生喜好适当进行娱乐活动,把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开展多形式教学活动。娱乐时也加强体能训练,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几乎没时间课外活动,教师必须认识到体育教学重要性,加强体能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单一的结构,在结合多年的教学理念的情况下建造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完善教学体系。
4.3、加强训练,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体育教学中,教师处于引导的地位。如果想提高学生的能力,要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教师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接受力。教师结合多年经验,总结完善教学体系,提高人文素养,用人格魅力影响,加强师生间的交流,真挚地对待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觉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也会提高。
4.4、创新教学,开展多形式教学活动
当前职教体育教学有种种弊端,要采取有效方法,加强创新理念。教学活动离不开合理完整的体系,体育也是这样。对于目前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也要创新教学理念,积极开展多样的体育教学,使学生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改变应试的理念,吸引学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开放的理念,进行创新性教学。
4.5、加强沟通,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要的是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目前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紧张,因此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加强沟通。人文教育需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间建立相互平等尊重的理念。教师要把握学生心理,根据学生身体的能力,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教学中师生要交流,建立新型关系,创造活跃的气氛。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教师要听取学生意见,让学生各抒己见,形成热闹活泼的氛围。
5、总结
篇3
运用肢体语言,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对中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主要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只占课堂时间的很少一部分,加上他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因此他们不能像成人一样有效地
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来保持注意,外界因素极易对他们产生干扰。对于无意注意而言,刺激物的强度特别是相对强度是引起和保持的重要原因。在课上,教师应当注意改变说话声音的大小、快慢,
突出重点,加强语气,注意手势等肢体语言的运用,而声音一旦失去吸引的效用,肢体语言便是最好的选择。对于学生的有意注意来讲,也是以外部的视觉声像来支持他自己的有意注意,而肢体语言是
视觉和语言的完美结合,对于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学生因为不会回答你的问题,你完全不必批评,可以撅着嘴,扭过头,表示很生气,这样老师显得活泼而可爱,还不会伤害学
生的自尊,相反学生还会感到内疚。不一样的表情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如果这节课你一直是绷着脸或一直是同一个表情,那学生会觉得无趣。课堂效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二、运用肢体语言有助于学生记忆
汉语是一种理性语言,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就注意了音、形、意结合,不借助肢体语言就能很清晰地去表达所要表达的事物,如象形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利用图形作文字使用,在形状上很相像(如:
“人”“月”“鱼”“日”)。指事字是用具体形象画不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指示。(如:“上”和“下”“一”“二”和“三”)。会意字是根据意义合成一个字,分为异体会意字和同体
会意字。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成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火”和“土”组成“灶”;“小”和“土”组成“尘”;“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人”和其他形体组
合为“保、伐”等)。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标明字的读音,所以将形符和声符组成的字就是形声字,可以分为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左形右声、左声右形、内形外声、内声外形。汉语的构造形象
生动,只能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才能表达清楚,教师在课堂上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亲切的眼神,讲话的语气语调,举止态度乃至服饰,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它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
流变得更加容易。
三、结语
篇4
面对这种情况,我认真地在班上进行体育素质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体育课、活动课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同学,提高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面对班上“文弱书生”的体能现状,首先就是使学生的观念转变,加强思想素质教育,从第一次班会,第一次家长会做起,配合班主任向家长、学生宣讲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德智寄于体”,健康第一,才会有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存在,使学生与家长产生共识,使学生自身对体育课、体育锻炼有足够的认识,学生才会自我充电。在抓住学生思想开始发生转变的契机,让体育素质教育迅速占领宣传阵地,利用初三的黑板报广泛宣传。为了贯彻体育素质教育,抓好初三体育课、活动课教学,根据学生的体能现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进行体能分组强化训练,以点带面,抓好学习尖子体能及差生的转变工作。
例1:熊倩同学在第一次体能立定跳远测验为零分时,还是无所谓的态度,班上许多同学都关注着她的情况,面对典型的文弱书生,教师耐心的指导训练,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转变她的体育意识,强化和布置她在课外要自觉加强锻炼,告诉她要逼出自己的潜能,在平时遇有楼梯不要走上去,而要跳上去,并号召全体同学监督她,几个月后,她的立定跳远素质就达到满分,还带动了其他同学。
例2:周宇翔同学,文化成绩是第一名,可在体能测验,引体向上、俯卧撑两项均为零分,是一个典型的轻视体育素质重视文化的“文弱高材生”,且在上体育课时有病无病经常请病假,独自躲在教室看书。针对该生的思想,让大家都来关心他、帮助他,同时教师利用每天的课间操,在操场单杠练习场地上等他,让他伴身边好友一同前来参加锻炼,教师及时保护、帮助他们练习,风雨无阻,雨天教师为他撑伞,从不间断,终于使他在引体向上、俯卧撑两项体能素质达到测试满分,而且从此,他从未请过一天病假,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校“三好”学生。
篇5
创新教育有着显著的特点,主要是创造性、尝试性及主体性等方面。创造性是教育模式的变革表现,根据事物的发展和实际需求进行创造革新;尝试性则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是教育创新的动力所在;主体性则是创新教育主体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体育创新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中专学历进修和高考后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这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整体体育认知和体育技能不够,对体育观念的认识不强的情况。另外,高职学生因学校选择方面心理存在挫败感,参与体育活动和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高职体育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单一呆板
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因教学设备的不健全,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创新教育方面的各项标准和措施不能落实到位,没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较为单一,培养模式呆板又单调。3.把学生作为主体的意识不强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创新教育过程中,没有树立以学生作为主体的理念,只是单纯的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才是创新的主体,教师只是担任引导的作用。因而,高职院校要对学生灌输创新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让其建立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高职体育教学管理方法创新的对策
1.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体育教师是实施教学活动的指导者,需要积极转变高职体育的教学观念,根据高职学生的个体性特点、差异等,制定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目标,设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的方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体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化体育教学的基础性条件。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选择创新的教材
高职院校专业性强,应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实际情况,再结合学校的各种资源,制定和开设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其兴趣爱好,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同时,还应该选择创新化的教材,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3.创新性的调整高职体育教学形式
体育教学形式的调整和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目前实行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与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不相适应。高职体育教学应该强化学生体魄的锻炼,保证体育活动可跟职业特征相结合。根据专业的具体要求,开展针对性的体能教学课,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灵活地调整教学方式,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提高其职业技能素养。
四、小结
篇6
1.1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形式,它是体育课堂的延伸。它包括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早操、班级体育锻炼、课间操、学校运动会、课外运动训练、校内各级体育比赛等。这些形式可以使学生在体育课上所接受到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使他们的运动能力得到提升,培养他们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增强他们的体质,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是相互促进的、相互补充的,这两者可以更好地实现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但是,实际情况是现在我国每天开展课外活动的中职院校占有比例少,那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其活动多是学生自主,很少有专业体育教师在旁进行指导。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年纪轻,他们自发组织体育活动的意识和组织能力较差,如果没有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监管的指导,他们不能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1.2学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存在的问题
场地和器材是开展学校体育必要的物质条件,它们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物质保证。但是,现今许多中职学校的体育器材不达标、不合格。由于有的学校和管理部门没有按照正常的需求和比例对学校的体育经费进行分配,有的学校甚至在现有资金的投放上缺乏长远的考虑,使学校的体育投入资金滞后,造成资金投入萎缩现象的产生,使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严重不足。这样的情况对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及课外活动的正常开展造成了直接影响。
1.3体育教师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引导者与组织者,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除了应努力优化学校的体育设施外,学校还应打造一支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根据笔者调查得知,中国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合格的、专业的体育教师极少,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十分匮乏,且很多学校在人才配备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再加之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普遍年轻化,这类教师缺乏教育经验,对体育教学工作的理解和主旨还没有认识到位,教学能力较为薄弱。
2中职院校体育训练
学校体育训练多指学生进行的课外体育训练,这种训练的目标是学校为了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它是我国体育事业得以发展的基石。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课的拓展,可以作为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以下对我国中职学校体育训练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良性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对策。
2.1中职学校体育训练现状
2.1.1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目前,许多学校依靠体育训练来提升学校的体育水平。由于他们对体育训练的目标长期以来没有正确的定位,他们更注重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却忽视了学校体育训练的真正目标,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1.2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由于学校没有对体育训练投入足够的经费,因此也不能聘请到专业的教练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这种课外训练的任务又落到了体育教师的身上,然而,由于教师们缺乏专业的培训,不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另一方面,由于现今体育教师多数很年轻,缺乏经验。这样一来,严重阻碍学校体育训练的开展,体育训练水平很难提高。
2.1.3体育训练设备不完善由于学校的体育训练设备不完善,且学校缺乏体育训练的场地,这对于体育训练的开展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障碍。
2.2学校体育训练发展战略
2.2.1加强学校领导和家长的重视发展学校的体育训练工作,最主要的是要提高学校领导对这一工作的重视。学校领导应重视体育的价值,熟悉体育的教育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协助体育教师开展好的体育训练,适当给予体育训练一定的经费,使教师无后顾之忧。
2.2.2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学校应加强对现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此外,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只有具备高度责任心的人,才能将体育培训这一工作做好。
2.2.3加强学生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意识到参加体育训练不仅对他们集体荣誉干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还能增强体质,促进他们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2.2.4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合理的训练方式对学校的体育训练来说极其重要。
2.2.5建立完善的竞赛公平监督机制。
3结论
篇7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传统观念;师资力量;办学模式;生源质量
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对农村广大求业人员所进行的种植、养殖、加工、运输、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既指农村中的教育要强化为农村发展服务,也指城市中的教育要强化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功能;而且,农村职业教育还应着力于培养大量能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人才,追求类别和层次的多样化。
一、传统观念束缚
长久以来,人们已习惯把普通教育视为“正统教育”;而把农村职业教育称为“次等教育”,视为那些“升学无望”的“弱势人群”、“边缘人群”的“社会救济”,是在无法继续接受普通教育的情况下不得已做出的选择。
职业教育发展遇到这种问题是一种必然,这种结果可归因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重商轻农,重工轻农”、“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及“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文化的渗透,对重视动手技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存在着忽视甚至鄙视。这种文化影响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消除的。再加之城乡差距过大的“二元结构”,让许多人从心里看不起农民,多数农民内心充满自卑感,这使得脱离农村、接近城市、走进城市成为许多农民的愿望。因此对子女接受教育这件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夹杂着离农心态和长期生活方式养成的务实心理让他们更多地选择让子女通过普通教育升大学,毕业后留在城里这一途径,认为这是彻底改变子女身份、摆脱农村乃至家庭命运的唯一出路。正是这种陈旧的观念导致社会上人们从内心深处鄙视技能和技术的学习,轻视现代意义上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也使得以培养劳动技能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的职业教育陷入困境。
破除这种观念束缚,首先,可以通过电视、网络与报纸等大众媒介宣传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让公众了解农村职业教育在劳动力转移及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农村职业学校塑造新的形象,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并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对人才需要的多层性、多样性和客观现实性。其次,利用实证研究的结果教育人们。不同教育类型的中等教育毕业生在收入和就业层次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职业教育毕业生待业时间明显短于普通教育毕业生。通过这些方式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舆论环境。
二、师资力量薄弱
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办学历史不长,其师资队伍多由原来的普通院校的普通教师构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认识上的偏见,职业教育常常被看成低等教育,待遇较低,许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不愿意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也难以引进高水平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到农村职业学校做兼职教师,这使得职业学校的教师比较紧张。甚至不少学校开了专业,却没有专业教师,名不副实。2005年全国农村职业中学的专业课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6.7%,实习指导教师仅占2.7%,教师总体学历达标率仅为37.42%(含城市职业高中)。以上种种情况表明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资源总量不足,师资队伍的结构、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专业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要使职业教育的学生具有竞争能力,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抓住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特点,让教师及时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让他们的知识、技能得到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其次要开辟多种渠道,加大对骨干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人才引进不能只局限于普通院校毕业生,也可以给优秀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留校任教的机会,或聘请企事业单位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到学校任教。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待遇,不断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对教师的工资要按时足额发放,决不能以任何理由拖欠,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安心执教,从而逐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稳定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办学模式“普通化”
当前农村职业学校中有不少是由普通高中改制而成,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基本上源于普通中学,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专业定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方式,甚至教学内容都是多年一贯制。在专业设置上,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上,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偏重基础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教材上,内容陈旧,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在管理上,依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来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计划;在教学评估上,忽视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只注重学生知识多少,忽视学生能力高低。这种融“教堂式”、“填鸭式”、“守株待兔式”为一体的传统的办学模式是不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与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对劳动者数量、质量、类型、层次、结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使得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较差,难以满足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而也导致了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吸引力。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明确人才培养方向,调整专业布局和更新课程结构。在教材建设上,要改变目前“少、空、旧”的局面,建立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全新教材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变,另外,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用技能,开展灵活多样的专业技术培训,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在培养目标上,调整过去单纯针对职业岗位、学生职业技能过于单一的培养方向,将其扩展到着眼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适应岗位变换的能力。其次,要优化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并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品牌化。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瞄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路径,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战略,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努力开发具有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专业,培养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技术人才。
四、生源质量差
“生源质量”是一个包含“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全面质量标准体系。但是,这种全面的质量观在衡量“生源质量”时几乎是不可操作的。因此,人们普遍用考分来衡量生源质量。当前大多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无需中考分数,对学生来者不拒,成了零门槛,无竞争入学。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农村职业学校不断降低生源要求就像市场上的产品不断降低价格一样,在一定的范围内,能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但当这种价格降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不仅不能增加需求,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反而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极大危害。这种无竞争入学会使农村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大大降低,从而给学校的毕业生质量也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给用人单位带来对职业教育学生素质的偏见。另外,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毕业生的总体质量严重下降,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就业困难又反过来影响学生入学的积极性,致使“马太效应”出现。这种效应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越来越低,并被冠以“次等教育”,导致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产生“本能”的抵触。这种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学校的招生。尽管学校的老师上门去动员学生来上学,学生也不愿意来。很多学校就把招生任务分配给教职工,发动全校教职工四处奔走,并制定各种奖罚措施调动教职工的招生宣传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工作的艰苦性与繁杂性,并影响了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还有不少学校为了多招生,把原本应该在教学环节上竞争的主战场前移到招生环节,在招生宣传上做文章,把商场上的惯用手段用在了招生上。在本地招不来学生,就到外市县靠夸大的招生宣传来招生。这就迫使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另一个恶性循环中,这种“变脸”的职业教育不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村职业学校的监督和管理。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保农村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要对农村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监控,建立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办学条件评估和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其次学校要积极打造农村职业教育的品牌、推介农村职业教育典型,探索农村职业教育特色的培养模式,以质量和特色求得新发展,例如:实施新的以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为基础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与国际接轨;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树立品牌意识。再次,把农村职业教育真正办成传播文化知识的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让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主力军,这样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和声誉,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春生,王虹.农村职业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2:1-111.
[2] 张力跃.多重视域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8,(26):22.
[3] 聂伟,罗明丽,杜侦.从教育供求角度分析我国中职教育
发展的困境[J].职教论坛.2009,(4):28.
篇8
关键词: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创新;培养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尽管很多学科的教学已经随着教育的改革而不断地变化,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教学观念的改变,发展素质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么,我们应当对体育教学进行哪些创新呢?
1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促进个性的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这些学生主体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是在身体素质方面还是兴趣爱好方面,大家都是有个性的个体。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较强的自主性,他们拥有自己的学习思维和偏爱的运动项目。对于体育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员或者体育运动项目。为了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得到更加愉悦的学习感受,教师可以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之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体育项目,主动进行体育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有所改变,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热情也变得更加浓烈了。例如在开展长跑教学时,由于长跑这项运动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太高,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宣布:在完成长跑的基本训练之后学生们可以有一部分时间来进行自由运动。学生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的高兴,大家都非常期盼基本学习任务完成之后的自由时间。于是乎带着对自由活动的盼望,学生们热情地完成了长跑训练,随后开始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
2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环境对人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开展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时,教学情境就是学生所处的环境。笔者在教学课堂上经常用的类型有四种:一是游戏型教学法,利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玩耍的乐趣,提高课堂积极性;二是模仿型教学,通过教师或者学生中表现较好的人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模仿,从而规范学生的体育运动动作;三是时事型和教育型教学,在课堂上运用一些体育运动的时事新闻作为情境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体育热情;四是利用音乐伴奏创设轻松愉悦的体育活动情境,消除运动的疲劳活跃课堂的氛围。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排球训练时,利用中国女排三夺奥运金牌的新闻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12年后,中国女排终于重返奥运之巅。8月20日晚的小马拉卡纳体育馆,在小组赛中2胜3负的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决赛中以3:1战胜塞尔维亚队,历史上第三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赛后郎平说:“我们永远不放弃。我觉得所有的困难都是比赛的一部分,但我相信大家都能忍得住,能够耐得住。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这样的新闻能够在短时间内,燃起学生对排球运动的热情。
3改变教学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分组教学一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们大多数愿意和同学一起进行体育训练,这样一来能够丰富训练的乐趣。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点,科学合理地对教学分组进行改变,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实际教学时,我们可以两种形式来进行分组,首先是课堂上最典型的自由结合的分组形式,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或者根据学生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选择自己的搭档。这样的分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愉快和谐和团结,大家对体育的热情也更加浓烈了。其次是可以通过互帮互学的分组开展教学,在学生群体之中,由于大家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擅长与否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身体素质的好坏,以及对运动技巧运动知识掌握的不同程度,来进行分组,小组之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体育发展。
笔者在开展乒乓球教学时,将学生的学习重点设置为初步掌握乒乓球基本步法,单步、并步、交叉步、侧身步以及基本技术的挡球、推挡球动作、正手攻球动作和发球动作。在基本的讲解结束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对乒乓球技术的掌握程度进行分组,一个技术高的带一个技术低的,这样一来能够使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得到快速的发展。总的来说,对中职院校体育教学进行创新与培养,需要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抓起,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情境,给予学生完美的学习体验。
作者:杨友松 单位:江苏省南京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1、判断:即对个体身心发展潜能和已有发展水平作出正确的估价鉴别。
2、发展:即充分发挥个体身心的潜能,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发展的各种素质。
3、同化:即把那些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于人的身心,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个性生理、心理品质。
所谓内化,实质上就是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人们的外在素质的内化过程,也就是人的思想、意识、观念的社会化过程。社会观念、伦理道德等对学生的熏陶,许多是通过无意识、无目的,潜在方式进行的。学生在一定文化环境和社会道德环境中学习、生活,就会不知不觉地接受其感染,暗示或对其进行模仿,逐渐实现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积淀,可见外界环境刺激通过人的意识或无意识发生作用,使人格、心理从量变到质变,形成主体的内在素质。
体育课的特点比其他学科更具小社会的雏型,一组综合练习,一个分组练习,一场教学比赛等等,以其不同于德育和智育的特有本质及其独特方式影响着学生的人格、身心素质的发展。
体育教学常规是体育教学中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教学规律、原则而提出应遵循的教学规定与具体要求,它是教学科学化、最优化的某些具体体现。制订执行好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成功组织教学,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保证,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守纪律、讲文明、爱公物、懂礼貌等优良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体现在教学常规的规范执行。教学常规执行服务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教学常规互相促进、同步提高,而且同样凝结着内化的过程,只是程度不同。
因此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一、教学常规要体现素质教育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
二、教学常规要切合实际、可操作性不搞形式主义。
三、教学常规要具有稳定性,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稳定。
四、教学常规要有权威性、严肃性,并要坚持严格执行。
具体的体育教学常规是:
一、教师:
1、熟悉大纲、钻研教材、写好教案、备教学目标、备学生、备教法、备场地器材。
2、优质施教。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观点,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观念。科学合理运用各种教法,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器材(如多媒体、录像、投影仪等电化教学手段)。课堂上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穿运动服、鞋、教态亲切、自然,用普通话教学,语言准确、清晰,口令正确,声音宏亮。
3、文明执教。为人师表,保持师生和谐协调的气氛,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无故离开课堂,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拖课。
4、课后及时写好教学小结,整理好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统计好课的运动负荷分析图表,考核测验成绩等。
二、学生:
1、上课正式铃响前,体育委员在指定地点集合整队,检查人数、检查着装,排除危险易伤的物品,向体育老师报告出勤人数。师生问好,教师宣布本课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如有学生迟到应向老师报告,说明原因。经老师允许方可入列,站在排尾。安排伤病学生见习,视情况合理安排适当的活动或服务性工作。因故不上课者,必须按规定手续请假。课中学生不得无故离开课堂。下课前必须集队,小结讲评,灵活布置课外作业,师生互道再见。
2、课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加强安全意识,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体操教学时,必须有专人保护与帮助,投掷项目必须在教师组织下进行,不得对掷,上游泳课时,必须编好小组,在浅水区教学。
3、爱护公物,学生应自觉爱护体育场地器材,掌握合理搬运器材的方法,按时归还上课的器材。
篇10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特点;建议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采取符合体育教学任务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在其教学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表现在两者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一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技术、技能,主要还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使其熟练掌握各种体育技能,锻炼其身体,增强其体质。由此可见,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一)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
学生学习体育这门课程。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建设祖国。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是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以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就决定了体育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将体育的技术经过反复实践而转化为技能。同时促使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当然,还要学习体育科学知识,以指导身体锻炼。
(二)体育教学以机体参与活动为特征
和文化课程的教学一样。体育课教学也要通过思维活动,但同时学生还要进行懈动。在机体活动过程中,通过肌肉感觉,把信息传递到中枢,经过分析、综合,去达到对体育技术、技能的认识。没有机体的参与,是不可能掌握体育技术教学内容的。机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条件刺激,建立起条件反射。掌握体育技术。这个过程既是学习体育技术的过程。同时又是增强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过程。
(三)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体育教学是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青少年的身心都处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活泼好动。而且一个由几十人组成的班集体,男女生性格各异,素质水平、活动能力各有差异,还有环境的干扰和场地、设施条件等的制约,这许多因素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四)体育教学以对学生品德、心理品质培养的特殊作用,显示其鲜明的教育功能
体育运动有它自身的特点,体育的竞赛性可以培养学生具备当代社会的竞争精神。体育的规则,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纪律的品质。运动要克服自身生理负荷和器械、环境、自然条件的困难,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体育活动具有群体特征,可以加强人际交往,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当代社会需要年青一代具备的品质,是许多学科所难以做到的,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对学生品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在跨世纪的人才培养中,体育教学显示了其鲜明的教育功能。二、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
所谓终身体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终身受益,促进其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树立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体育教学充分体现现代体育发展特色。同时,体育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体育实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在活动中产生兴趣,达到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特别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要把学生课余自我锻炼的习惯当作一个重要课题来开展。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三)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道德指的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可以具体化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和法律意识等。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例如,结合目前我国承办的奥运会的准备工作,通过介绍奥运知识、特别是中国、台湾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中国健儿为国争光的典型事例来阐明综合国力的强盛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集体主义教育。教师可通过一些集体项目,如拔河、接力等。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充分证明自己的力量。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再如民主和法律意识。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比赛法,并结合学生的体育课成绩考核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民主评议、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教育。同时进行自觉遵守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中的法律,即比赛规则教育,从而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适应社会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项目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的品质,克服胆怯心理、自卑意识、保守观念、封闭思想、社交恐怖症等不健康心理。
(五)加强教师素质培养,优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