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范文

时间:2023-03-25 15:3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

关键词:培养学生 学习习惯

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展现自己高尚优雅的风度和修养,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我们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言传不如身教”。央视播出的一则公益广告表明:小男孩看到忙碌了一天的妈妈还给姥姥打洗脚水,自己也摇摇晃晃地给妈妈打来洗脚水。许多问题不用说教。老师在学生面前灰尘满面,抠鼻孔,掏耳朵,搔头皮,随意乱扔垃圾等,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在注重言传身教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心理状态的细节。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和眼神,都是复杂内心活动的外在反映。教师如果能因势利导,善于把握时机进行最佳教育。

2 从小开始培养

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的指示去做。

转贴于

3 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习惯是日积月累的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4 校内外两轨并行

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篇2

关键词: 学习习惯培养 倾听与阅读 思考与合作 发现与应用 整理与构建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大的动力。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兴趣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但是一旦指名发言或小组员讨论发言时,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未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评价,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给他什么建议,等等。很多时候,由于这一环节,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更快更牢固地掌握课堂知识,语言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弊端: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如:我记得在一次测验中,其中一题目为: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一个直角,再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没把题目读完。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做题,不作深入思考,而是凭着感觉做。如:在解决问题的题目中,看两个数字相加超过一百肯定不对,因为1―3册只学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又如:在求两数相差的题目时,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是多么重要。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低年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思考。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境,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层次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就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学生的潜能是不竭的宝藏,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中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一遍放完后,很多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我不吭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为未能记录下来呢?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地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1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入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中“镜面对称”的内容时,先让同学都照照镜子,然后在小组立交流:人在镜子里的特点,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能总结出:照镜子时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良好习惯

篇3

一、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听,它是英语学习活动的起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认真细致地听清楚各种读音,尤其是教师的示范发音,听清了听真了,他们才能有效地模仿。听英语也是说英语的前提,没有“听清、听懂”,也就无从模仿“说英语”。只有“听清、听懂”,才能把英语说准、讲好。只有让学生用心听英语,才能使学生对英语的敏感性逐步增强。因此,培养学生在英语活动中认真听老师或其他同学说英语、听复读机的示范发音等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坚持训练学生静心听的习惯,采取一些合适的方法,比如“手势暗示法”。即教师边示范英语发音边打手势“1、2”,学生此刻注意听老师的发音、看老师发音的嘴形,观察其变化的情况,要求学生们做到看真、听清;要求学生注意当教师手势打“3”时,学生集体模仿。在此过程中,引导并要求学生“听清”,在练习前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学生每听一遍就有一次新的收获。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用英语交际的重要阵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有许多听英语的时空,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和认知经验的不足,他们在听其他同学发言时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据此,我们除了让学生知晓上课专心听讲的好处外,还要采取多种活泼、生动的英语教学方式方法。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教学的内容设置“连环性问题”或“牵制性问题”,从问题上“逼”他们认真听讲,认真听其他同学或老师说英语;听的不认真,就无法参与,无法回答。就像老师问学生甲: 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from? Is your mother a teacher?即刻又改用第三人称转问学生乙:How old is he? Where is his from? Is his mother a teacher? 再如,请学生代表用英语作自我叙述,再让听的学生按照前者所说的内容进行相互问答;另外,还可让其他学生来帮助他们指出其中错误和纠正的方法等等,以此推动学生在英语活动中认真专心听讲。

二、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要使学生积极参加英语语言的实践活动,就必须促使他们大胆地“说”英语。现今我们使用的译林版教科书中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说”材,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在课中抓住时机,培养学生“说”的习惯。第一,重视教学中的“情感投入”,用教师的爱去关怀学生,消除他们说英语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在课内外敢说、争说、爱说英语;第二,要精心组织“说”的活动,利用图片、实物等组织学生开展英语游戏活动,让学生置身于英语活动的情境之中,激发他们“说”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务实开展“说”英语的相关活动,如:课后开展英语沙龙、英语课本剧、班级英语角等等,让学生把所学到的英语知识有机地运用到日常的活动中去,给他们制造用英语“说”的氛围。

三、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读”的习惯

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读”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英语。朗读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读好英语,不但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累聚词汇,还能促进学生“说”英语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切实培养学生认真“读”的习惯。首先,要端正学生读英语的态度,让他们知道读不好英语,就会造成发音的错误,就会造成一系列的“恶性循环”。第二,教育学生在读时,切不可操之过急,不要拿到课文就读,而是要先通阅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初步理解其含义,揣摩语音语调,接着再跟听复读机或教师的领读,最后自己朗读。第三,教师要注意学生朗读中的不良现象,比如拖音、一字一词的顿着读等等,就此我们应对症下药,及时纠正。

四、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写”的习惯

“写”英语,主要是学生的“书写”,要让学生明确最基本的要求:注意书写的姿势、书写方法要正确;正确区分英文字母的大小写、笔顺和格式等等。

在学生刚刚学习英文字母的书写时,我们一定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范的笔顺书写,强调字母在“四线三格”中的正确位置。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还应抓好学生的单词、英语句子、课文段落等等的书写,告知他们英文标点的准确书写、使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书写习惯。

篇4

关键词:中学数学;学习习惯;课堂培养

中学数学的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这门课程开展起来也较有难度,更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在课堂上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更加顺利的展开,对学生理解课堂知识也能够更加深入、更加到位。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不但对学校课堂知识领悟的更快,使学习成绩有保证,还能够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如今迅速发展的社会中,需要每个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学生即便踏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也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能够使自己离开学校后仍能独立学习的前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这是需要各位任课教师认真思索的。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认真的好习惯

俗话说态度决定成败,虽然有些夸大态度的作用,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态度的确起着关键作用。在学习方面,认真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前提基础。中学数学,其题目、公式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比较复杂,这就要求学生有认真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真习惯,包括认真对待每道数学题,认真读题,认真对待每个数字,不要着急动笔做,要将整道题看完,做题时候要注意解题的完整性,答题前,先将“解”字写到解题空白处,然后再开始答题,要将步骤写全,不要省略某几步自以为很简单的步骤而导致做错或扣分。数学的逻辑性很强,做题中一旦有一个步骤出了问题,那么后面的步骤就会全错,因此要注重演算,要在演算纸上认真演算,减少口算带来的失误。做题时保持卷面的整洁,等心中有了思路才动笔,避免写满后才发现有错误等,这些都是学习数学时需要认真注意的。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二、注重课堂效率,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

中学数学的逻辑性、连续性很强,这门学科和其他文科性质的基础课程不一样,它不是可以随时进入学习状态的,一旦前面的课堂上有几章或有几个知识点没有听懂,没有及时跟上教师的思维,那么学习以后的知识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先把落下的知识补上才能继续学习。这种连贯性就要求学生要注重课堂效率,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若是课上有一分钟没有听懂,那么课下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补习,而且效果不一定好,所以教师要教导学生一定要注重课堂效率,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上来,跟紧老师的教学思维,集中注意力,防止思想“开小差”。

(一)做好课前预习,划出重难点

做好课前预习,画出重难点,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式。在上课前,拿出15分钟对即将讲的课堂知识进行预习,浏览课本知识,划出看不太懂的重难点,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高度集中注意力。一方面,因为已经预习,学生会对简单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够及时回答教师提出的简单问题,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因为预习时已经画出重难点,学生在正式上课时,自然会高度集中注意力,对自己不会的问题,预习时不太懂的问题会仔细听老师讲,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课堂的听课效率自然会提高。

(二)上课时积极参与,独立思考

现在的中学数学课堂上,因为知识比较理论化,可能会存在枯燥无趣的上课氛围,加之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沉闷,课堂质量自然不高。因此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对学生多鼓励,多支持,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在一次听讲后听不懂。教师对学生要忍耐包容,对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多让他们回答简单的问题,增加其自信心;对基础扎实的学生则多鼓励他们深入思考,追求更好的知识层次。

(三)课后及时复习,完成相关练习及作业

课后的复习活动,对更扎实地掌握课堂知识有事半功倍之效,课后及时复习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对于中学数学学科来说。因为这门学科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当堂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利用理论知识触类旁通,理解深层问题,并要用公式来解题,能够解题才是中学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课后及时复习,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梳理,自己再练习一遍公式推导,练习解题思路,最终是要达到会利用课本知识解答课后习题的目的。

(四)注重利用演算纸,画图解题

中学数学的理论性强,除了有繁琐的代数问题外,平面几何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因此要注重对演算纸的利用,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地利用演算纸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做数学题前,准备好一张白纸,整洁有序地在演算纸上演算,在每道演算题前表明题号,这种使用演算纸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保持严谨的心态,认真对待每道演算,而不是在纸上乱划一气;而且一旦哪道题计算有错误,返回来检查的时候也有据可依。遇到平面几何问题时,多多在演算纸上画图,尽量使题目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不是单凭抽象的文字,这样一来,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三、建立数学错题本,及时整理错题

篇5

1.抓住一切教育的良好时机

刚入学的新生,听到上课铃响时,总是乱哄哄的。我根据孩子们爱记儿歌的特点,编出了三字经:"铃声响,进课堂。快坐好,速安静。坐如钟,站如松。手放好,脚放平。老师讲,记在心。"同学们很快就记住了。在训练学生正确读写姿势的时候,我每天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倾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一段时间以后,这些办法对学生听说、读、写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充分发挥教师自身表率作用

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每天早自习,我是站在讲台上监督学生自习,而是自己坐在讲桌前专心看书、学习。不出两天,同学们也知道拿出书来学习了。渐渐地,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另外,我班学生的劳动能力、动手能力都很差。记得开学时,好多学生拿了扫帚不知所措地站着。看着这一切,我只得手把手地一个一个教。将近一个月,做值日生成了我的必修课。时间一长,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学会扫地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还有学生告诉我他今天帮奶奶扫地了,奶奶夸了他一整天。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认真的小脸,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胜于言传。

篇6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深思其中所强调的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对整个社会运行包括对教育领域的“教书”“育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教育工作与产品制造截然不同,产品坏了可以报废,而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如果失败了,损失的将是一个人的一生。

所以,教育无小事。任何一名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把“教书”和“育人”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精做细,落到实处。

从教学方面来看,教师应把教学过程中的小事做细、做全面,真正做到严谨细致。在备课中注意细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师生互动时间、问题设计、板书设计都要面面俱到,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环节,否则,可能导致一堂课的失败。上课过程要注意细节,学生的一举一动、课堂反馈都要仔细观察,适时调整课堂过程,以取得最好的课堂效果。布置和批改作业要注意细节,不能一味地贪多。要精批细改,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精讲多练。作业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对策,及时解决。

篇7

一、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 ”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 例如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21 × 48是看作20 × 50进行估算的,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21 × 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问题的提出,“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有的赞成这意见,有的则说:“48看作50,看大2,积就增加了2个21,如把21看作20,就看小1,积减少1个48,估算结果就比较接近精确值,口算也更方便了. ”有的说:“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估算只要求得到一个估计数,不要很精确. ”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了估算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仍以“统计”为例,为了使学生了解从收集数据到整理数据、解释数据的过程,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母亲生日的数据,课上在模拟给妈妈庆贺生日的情境中,认识各月份母亲生日人数的统计图. 既使学生初步知道怎样收集、整理、解释数据,又进行了爱长辈的情感教育. 又如引导学生从已有长方形面积计算中探究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 课上让学生在一个长方形中任意画出一个最大的三角形,思考:这三角形的面积与相应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并边思考边动手验证,学生想到各种剪拼的方法,发现了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还有的想到不用剪,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关系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需的思维形式. 对数学而言,题目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 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还要求两个、三个直至更多,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材中一些看似一般的题目都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素材. 在教学时,应不片面追求题量,不找“各种各样”的习题让学生操练,不增加过重学业负担. 摆脱“题海”,充分运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40分钟的教学质量来提高学习水平. 例如,解答“有两筐苹果共重71千克,如果从甲筐取出苹果7千克放入乙筐,那么两筐苹果的重量相等. 原来两筐苹果各有多少千克?”时,要求学生不满足于求答案,而是用多种思路解答. 学生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有的列算式求解:(71 - 7 × 2) ÷ 2(乙筐),(71 + 7 × 2) ÷ 2(甲筐),71 ÷ 2 - 7(乙筐),71 ÷ 2 + 7(甲筐). 有的列方程求解:设乙筐苹果重x千克,2(x + 7) = 71;设甲筐苹果重x千克,2(x - 7) = 71. 通过交流,学生们开拓了思维.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勇于创新,学生的能力就能不断提高. 这些课堂实例表明:培养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 学习习惯

1.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概念

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个方面的好处是,可以通过生物钟、通过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你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使你动辄被动,造成心烦意乱。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二个方面好处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般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吃完早饭准备上学,刚一走近自行车便随手掏出钥匙,接着打开车锁,然后朝着学校的方向前进。这些动作几乎连想都没有去想。这是下意识在发挥作用。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世界上著名的"铁娘子"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及习惯时说:“有时事务太忙,我也可能感到吃不消,但生活的秘诀实际上在于把90%的生活变成习惯,这样你就可以习惯成自然了。毕竟你想都不用想就去刷牙,这是习惯。”撒切尔所说的“想都不用想”,实际上就是受习惯支配着的下意识在发挥作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景因素的影响。

2.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策略

2.1选择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所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脱离学科教材来开展课堂,过分依赖教材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的学生因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自觉性不高,如果不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很难使其集中在课堂上。结合小学生自然活跃,如果把科学知识普及率视频或照片的形式展现出来,那么它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更有趣。由于小学科学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所以在教学方法的应用,应该选择更多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

2.2学习新知从观察开始

小学生处于好动时期,让学生长时间集中精力观察一个事物相对较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科学的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目的地锻炼学生耐心观察的品质。在此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耐心,让学生养成多思、求实的良好观察习惯。科学知识的学习十分强调学生的洞察力,但是小学生毕竟知识水平有限,想要获得敏锐的观察力,还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观察事物,帮助学生树立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敏锐性。

2.3验探究以学生为本,提高科学素养

首先突出学生实验的主体性,如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科学探究并不是提供学生合适的实验材料,公布恰当的实验步骤,学生如牵线木偶跟着教师的思维脚印;而是要体现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在明确实验目标之后,从实验材料到具体的操作步骤都需要学生思考得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言传身教的表率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4在讲授乐理知识之前,借讲故事来导入

从前,有一个土财主进城后,见到城里的楼房很是漂亮。回家后他也想建一座两层小洋房。于是,他请来一位建筑师,吩咐他建一栋洋房。建筑师带工人们辛辛苦苦的挖地基、夯墙脚,干得热火朝天。一个月后,财主来查视,见工人们还在建底层,气得大骂,你们这些笨蛋,我只要二层和三层,不要底层! 学生听后都哈哈大笑。见此情景,借机启迪学生:“财主为什么会闹这样的笑话?”“没有底层哪来二、三层?”“捆I(底层的作用是什么”等等。“起奠基作用,是通往二、三层的必经之路。”学生七嘴八舌地参加到热烈的讨论中。然后,让学生说出第一课的节奏特征和旋律特点,并把它的节奏型写出来。学生调皮地回答已经会了,还很真诚地说:老师,我们都明白您讲故事背后的道理了,以后我们一定会认真学习乐理知识的。就这样,用类比的手法,把乐理知识融汇在脑海里,贯穿在故事中。既含蓄又简单地说明了乐理知识的作用,把学生引进了乐理知识的兴趣大门。

小学科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是引领学生接触科学知识,启蒙智力的关键所在。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学习能力。爱因斯坦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探究出更多新事物,实现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小芳.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J].考试周刊,2015(61):185.

篇9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学习习惯 培养方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学习者自身的学习需要,又是保证高效教学的实际需要。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则学生的学习是低效的,教学也是低效的。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实现更好地学习,教师需要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以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初中生自身的学习需要,又是保证高效教学的实际需要。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的,对于广大数学教师来说,必须结合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我结合多年来本人初中数学教学实际经验,谈谈在初中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以兴趣为引领,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确实是这样,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的激发和引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表现出诸如: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兴趣盎然的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的实际效率,可见兴趣是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动力。所以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我们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工夫。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为了达到这样的实际教学效果,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在上课时精神饱满,语言生动而有趣,思路条理分明而清晰,讲课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学生自然就会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就会表现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课堂活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可是,有时学生会表现的过于兴奋而得意忘形,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良好行为的养成。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做小老师,监督形式的学习行为表现,发挥学生的监督职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过程中。可见,要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再辅以适当的规范性的监督作用,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二、让初中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养成学生的好习惯

初中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有着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数学教学需要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只有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实现有效学习。让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做的事情,也是初中生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在初中阶段,七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随大流,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自己的思考。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的思考和思路进行有效的引导。这就需要我们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创设思考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思考材料和方向,规范学生的思路,同时我们还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我们所设计的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目的是要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还要让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相信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我们可以采用分组的合作教学,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会进行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合作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促进作用,促使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脑筋思考问题。这是由分组的原则决定的,学习小组的分组不是乱分的,而是要以“组内差异,组外竞争”为原则来分。所以,小组内部具有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发挥了帮扶和监督的作用,小组之间的实力又是相同的,促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关系,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非常重要。

三、培养初中生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篇10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培养学习习惯

初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是初中教学中探索的重要课题。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授之以"渔",而非简单地给予"鱼"。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在初中数学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就很值得我们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

学习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最终的动力来源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结合教材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进取和求知欲。注意编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例如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讲一讲古希腊数学家刁番都的故事。讲距形时,自制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通过演示观察,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争议、探索:在四边边长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在变动中成为一个怎样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发生了变化?(角),什么没有变化?(边)。矩形的定义是什么?它是什么四边形的特殊的一种?除具有什么图形性质外,还具有怎样的特殊性质?一连串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讲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利用直观教具,用运动的方式,让学生看到两圆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的变化过程。从而归纳出两圆之间的五种位置关系,增强了直观性。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活动素材,设计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创设一些与学生实践紧密相联的情境,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参与数学学习,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多样的教学手段,亲切的教学态度、有越的数学活动,以及适当的游戏,巧妙的设疑,形象的教学语言,开放式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氛围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习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参与,培养听、说、思、做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学会"。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和积极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乐于倾听他人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与同伴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1、在合作中学习,学会倾听。

说到听,老师们往往想到的是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不开小差这一基本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专心听老师讲课,而且要学会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以便顺利地合作与交流。实践中,教师都希望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但学生性格多样,自控能力较差,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成为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教师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在合作中学,从而克服"开小差"等不良现象,代之于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交流中排疑,学会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实现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措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方面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与结果,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在情感与态度方面要求学生:"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念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纠正。""说"既包括通常所指的说题意,说计算过程和解题思路,也包括愿意谈论一些数学话题,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小组和班级的交流等。对于"说"的培养,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利用奖励,激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给予同等的关注,对于不怎么积极发言的同学能够跃跃欲试,即使他们回答不够理想,教师仍然对他们大力表扬、鼓励和提倡。

3、在质疑中增知,学会思考。

培养学生"思"的习惯主要包括:一是积极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设置问题与问题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空间。二是大胆质疑地习惯。创新的火花往往在"求异思维"中产生,学生仅仅充当听众,对问题的思考、解决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提出疑问,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去解决疑问,从而实现新知的意义建构。三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反馈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对好的办法要及时肯定。

4、在实践中创新,学会操作。

用一种亲身体验的数学学习方式有效回避那种"灌输式"数学学习的"做数学"理念,要求将学习对象做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自己(独立地或是伙伴合作的)探索性的活动,包括操作实验、合作探究、预测假设、共享交流、尝试修正等系列主体性的活动,来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做"并不是指单纯做数学练习,而是指一系列主体性活动,它强调数学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数学学习的探究性与体验性;强调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等。因而,培养学生"做"的习惯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的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终归要落到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观察、判断、推理、归纳、实践,才能真正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领悟。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其次,培养学生主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习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实现与同伴的合作交流。

三、经历过程,获取探究新知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