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范文

时间:2023-03-27 21:3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心理健康

篇1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94-02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又如何呢?对定西市安定区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源、压力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9.32%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有43.5%的学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有15.18%的学生存在重度心理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来自多方面,有学习、人际关系、兴趣和愿望以及自我尊重等方面。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反应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消极的挫折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景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我班有这样一位学生张某,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对他相当娇惯,日常生活几乎随着性子干。经常不是迟到就是旷课或早退,可他的学习成绩还不错。有这样一次,我看他经常不能按时到校,我让他给我说说迟到的理由,并保证以后再也不准迟到,否则按班规校纪严肃处理。当时他没有说什么,可等来的是他爸的电话:“孩子不上学了,这是怎么回事?”我将上面发生的事如实地讲了一遍,事后他爸费了好多的周折总算做通张某上学的工作,但他依然我行我素,整天蓬头垢面,萎靡不振。

二、情感问题

主要来自三方面:(1)师生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识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的发生。曾今有一位老师在上课时发现值日生没有擦黑板,他就叫这位同学到讲台前来。然后,没等这位同学反映过来让他干什么时,老师就将黑板的粉笔灰抹在了他的脸上,让他体会不擦黑板的感受。老师的不当教育马上引起这位同学的反抗,致使这位同学好长时间不能安心学习。(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高中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还有同学关系主要体现在交友方面,特别是与异性的交往上。我校高二(15)班的赵某(女)与高二(12)班的尹某(男)是很好的朋友关系,经常在校园里面双双出入,形影不离。等升入高三以后,赵某为了好好学习考一所好大学,慢慢减少了与尹某的交往。同时,双方家长也对此事大加干涉,导致尹某上课不专心听课,下课郁郁寡欢,萎靡不振,成绩直线下滑。(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性和睦良好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女孤僻、专横的性格。还有部分独生子女,由于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他们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此外,父母的离异,或亲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三、学习问题

篇2

一、调查的对象

初中生(七年级和九年级)、高中生(高二年级)和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

二、调查的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依据是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①个体的适应性和对学习压力的承受程度;②应对心理负面情绪或心理危机等的自控力;③与同学、老师的人际交往;④家庭环境;⑤家校互动;⑥社会环境;⑦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状况等方面。

三、调查的方法

采用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访谈、心理危机个案疏导追踪和社会调查相结合。

四、调查的形式和程序

由问卷调查、走访部分中学生的家长、走入不同层次(城市、城镇、农村)的学校,跨区域学校间联合协同、深入社会调研相结合,调查问卷分学生卷和家长卷两部分。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团体施测和随机抽测相结合,以记名或不记名方式自愿填写,依次对560名初中生和665名高中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又对近500名中学生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汇总分析,研讨论证,得出结果。

五、调查的结果

初中生参与问卷调查560人,无效问卷5份。其中男生299人,女生261人。高中生参与调查656人,无效问卷3份。其中男生345人,女生311人。学生家长参与调查500人,有效试卷468份。其中初中学生家长257人、高中学生家长211人。

现将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几个重要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一)个体的适应性和对学习压力的承受程度方面

1.个体适应性方面

调查发现处于青春期12-13岁的七年级,有19%的同学不适应新学校的管理方式,其中男生适应性最差(占28%),女生适应性最强(仅占4%)。九年级同学对学校的管理方式的适应性明显降低了。这充分说明他们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时,男性个体的适应性明显比女性差。走访发现七年级同学,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或新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不适应。中学生的适应性在稳定的环境中会逐步得到培养与提升,但是,总体上仍有16%的个体适应性始终较差。

2.学习压力承受程度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普遍觉得学习紧张、压力大,处于青春期的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时学习压力最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抗压能力逐渐增强,觉得学习紧张、有压力的程度有所降低,但是仍然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中学生觉得学习紧张、压力大。

(二)应对心理负面情绪或心理危机等的自控力

走访、调查发现:有大部分中学生感觉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产生心里冲动;有些中学生意志力薄弱,不能自我约束,养不成良好的习惯,致使成绩不理想。这些同学应对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或心理危机等的自控力也较差。

(三)在人际交往方面

中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总体上,九年级人际交往失败的同学最多。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女生人际交往失败也相当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与人交往变得更加融洽,相对而言,男生恰好相反,与人产生心理矛盾的几率增大。走访、调查发现当今中学生特别是毕业年级中早恋现象相当多,且一旦失恋产生的心理障碍往往也很严重,值得引起老师和家长们高度重视。

有关中学生缺少家长、集体和教师关爱的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中学生家长对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的孩子关爱较多,但毕业年级同学觉得缺少集体的温暖。高二年级同学觉得缺少家长的关爱的最多(占8%)。走访、调查发现:有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没有小学的时候与同学和家长相处得那么亲密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乐意与父母或老师沟通了,给父母有一种疏远感,甚至有了心理烦恼时闷在心里也不愿意告诉父母。

有心理烦恼时,中学生通常采取的处理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有38%的同学憋在心里自我安慰,九年级高达42%。有10%的同学宁愿压到心底生闷气,也不愿与同学、老师或家长沟通。这是导致心理危机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值得特别关注!

(四)在家庭环境方面

1.一些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差,家庭心理气氛不好

不利的家庭环境影响是诱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7%的同学觉得缺少家长的关爱,甚至是受到歧视。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农民工常年进城或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有很多中学生留守在农村,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更谈不上心理上的呵护。有的父母经常吵架或在家聚众打麻将等,父母的离婚率也在逐年攀升。这样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缺少关爱,甚至受到家长的歧视,使得发生心理危机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家长的期望值过高

调查结果显示:九年级家长的期望值最高,占49%,说明家长对初中生的期望值过高,来自家长的压力会更大一些。按性别来分,刚进入青春期的七年级的父母对其期望值最高,占61%,家长对男生期望值均高于女生,也许是受“望子成龙”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男孩寄予厚望所致。

(五)在社会环境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业的危机感逐渐增强,就业压力也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另外社会环境不好,舆论导向有偏差。

(六)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状况方面

从走访中学生家长和家长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比学生问卷反馈的结果更真实、更客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状况更是令人担忧!家长们普遍认为当孩子进入中学后,没有童年时那么听话了,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沟通上的障碍,有些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negative mind)。有的学生这种情况甚至很严重。部分家长觉得与孩子之间有了很明显的“代沟”(gengration gap)。

六、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危机主要形成原因

(一)青春期个体适应性较差,家长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大

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同学觉得学习压力大,激烈的竞争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很难适应。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自控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就像肌肉一样,如果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也会逐渐变弱的,就没有原来那么强劲有力了。要想提升这些能力需要有张有弛、科学培养。再加上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想让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学校,于是利用假期和周末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辅导班,使得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学习状态中,身心都没有时间得到休息和调整,自控力减弱,适应性也随之变差,各方面压力过大,多种因素叠加就容易诱发心理危机。

(二)个人社会关系微环境不好,人际交往失败

调查结果显示:人际交往失败会对中学生造成很大的打击。进入中学后心理烦恼因素增多,矛盾激化,一些关系破裂,如失恋、与人交往失败等。心理烦恼无法排解时,就可能会产生心理危机、绝望甚至是轻生的念头。如心理疏导不及时,心理健康及生命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与人沟通不畅,人际交往失败是导致心理危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三)家庭环境不好,家校互动少,形不成教育合力

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父母的个性、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心理气氛等。家长的人格和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很多家长不懂得心理学知识,直接影响着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5%的家长不主动配合学校的调查,在家校互动方面多数处于被动地位

(四)社会不良现象误导,社会舆论导向有偏差

13-18岁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好奇心,想广交朋友、多认识社会,来者不拒、无原则地接纳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他们无力甄别是与非,极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诱惑或误导。特别是当今网络极为发达,一些黄、赌、毒充斥着社会的角角落落,稍有不慎,中学生就会误入歧途。大众媒体、社会舆论有些方面做的很不到位或引导有偏差,譬如一些电影、电视、卡通片浮夸的故事情节很易被青少年效仿,对中学生在心理教育起了反作用。

七、干预措施和应对策略

(一)增强自身适应性,管控好各种压力

心理学家丁瓒说:“人类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人际关系失调引发的。”所以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升学生适应性的重要一环。要想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要注意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的良好心理素质,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准备。到中学后,尽快融洽与同学、老师、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适应性。在中学生转换学段时,有序对新科目进行学法指导、新教师介绍、新学校认知等方面进行科学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

(二)学生、老师和家长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作为学生,主动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

人与人通过沟通,相互间增进了友谊,增加了信任,即使以后发生了一点小矛盾,也会通过理智的交流化干戈为玉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从心理关系上与人增进亲密感、融合性和协调度,就能相互接纳,相互启迪,相互激励,促进个人成长。

2.作为家长和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前提是“热爱、尊重和理解学生”

沟通是教育的基础,通过良好、有效的沟通,才能接纳你的思想和启迪。遇到有心理障碍的孩子时,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学生感觉得到交流带来的快乐和体验,就会慢慢接纳你,逐步打开心扉。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将压抑在心中不平的、不满的、苦闷的、愤恨的不良情绪全部倾泻出来,也就基本解决了心理问题,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优化家庭环境,加强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创办家长心理教育辅导学校,聘请心理专家及时讲解相关知识和技能,既能弥补家长在心理教育方面的欠缺,又能让家长认识到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家校互动,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充分挖掘家长在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发挥的潜能。双方相互协作,摸清学生的心理动向,做到学校与家庭心理教育相吻合、时空全覆盖,形成教育合力,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抓好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强化教师队伍

政府机构的规划、人事社保、教育等有关部门相互协同谋划,科学合理布局学校。增强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划区域、跨学校统一调配优质教师资源,优化完善教师结构。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心理教育水平。

(五)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社会舆论导向的监督

篇3

摘要 心理健康从一方面讲,它是一种使人满意而又高效的状态;从另一方面讲,它是最基本的人们心理活动的完整内容,身心相互协调。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必要前提,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它更对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作为中学生来讲,心理健康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显得尤其的重要,因为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心理健康对于身体各方面的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

健康对我们每个人显得尤为重要,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将不能进行正常人的生活,特别是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和生活,然而健康又包括很多方面,首先它包括身体上没有疾病和身体体质较好,且对疾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其次,健康还体现在心理上,心理的健康直接关系到我们对生活是否感到完美,工作是否顺利,因为它是发自我们内心深处最直接的感觉,是各种感觉的起源。心理健康还体现在对社会的适应方面,所以说健康对于我们每人来说指的是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必要前提,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但是根据研究发现,保持身体健康的最重要途径就是进行体育运动,同时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中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这个阶段也是决定能否以后上个好大学的最重要时期,在这么关键的时期,也是出问题的阶段,根据调查研究发现,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来看,大概有25%—30%的中学生倾向于心理健康出现的问题,而其中有8%的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随着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而且心理健康却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

二、 中学生最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时期,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大,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还不具有判断事物是非的能力,对一些问题容易产生情绪,而且还驾驭不了情绪,对很多事物有好奇感,总想着去尝试,但现实又不能去尝试,所以说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以心理困扰为主要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学习压力问题

随着社会上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家长们总是督促学生好好学习,中学能有一个好的成绩,就能上一个好的高中,只要能上一个好的高中,就几乎能去一个好的大学去读书,这样以后踏入社会才有一个好的工作,这种理念在现代家长们中间已经形成,被普遍接受,所以中学生学习的压力会与日俱增,这种情况会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压力过大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说忧郁、烦躁等。

(二)在校生活问题

在校生活问题也是很多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在我国大多数中学的学校学生还是以住校为主,这也许是学生上学以来的首次住校,所以说他们对这样的改变可能会有所不习惯,不适应,这种情况就会考验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自理和调整自己能力,学生会产生一些自闭等一些问题。

(三)家庭贫困问题

贫困生在一些地区是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生活费及学费是一个家庭很大的负担。窘迫的家境使学生易出现自卑、人际关系不好、性格内向等心理问题。

(四)网络问题

在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网络已成为很重要的获取信息的工具,但对于中学生来讲,网络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特别是一些游戏等,很容易上瘾,有的学生就逃课去网吧,学生心中会产生一些思想的变化,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说网络问题是中学生中最常见的问题。

三、 体育运动如何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们的体质,强壮人们的身体,发泄内心的不满,促进人们心理健康。特别是作为中学生而言,更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进交流,培养情感

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能锻炼人们的身体,特别是一些集体项目,它还能促进同学们的交流,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了解,改善同学们的关系,更能锻炼同学们齐心协力,协调一致的合作能力。

(二)改善心情,调节情绪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情绪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做完一件事之后所展现出来的态度,而体育运动能使我们不好的情绪转化为积极地快乐的,比如说比较轻松的一些运动项目,健美操、跳绳等它能使我们保持稳定的心态以及身心放松。

(三)强身健体,促进身体发育

体育运动能开发我们的智力,促进血液循环,能使我们的身体到达兴奋状态,比如一些集体项目篮球,它能促进我们的增长高度,更能开发我们的大脑,集体运动项目不仅仅是靠身体,最重要的是靠我们的大脑去思维。

四、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能增进学生的交流,培养同学们的情感,不但能促进身体健康,更能促进心理健康,面对那么多的压力与问题,同学们应该把生活、学习与体育运动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体育发泄内心的不愉快,通过体育运动减少内心的压力,我们应该好好思考思考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利用体育运动使同学们的心理变得更加健康,从而促进同学们更好、更加全面的去学习,去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主要问题 对策

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青少年面临的学习压力也与日俱增,尤其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极不平衡,面临着多方面的困扰与考验,非常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中学阶段又是个体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期,生理上的成熟使中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成就感,他们希望能变换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产生挫折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中学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1]。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概述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的状态[2]。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目前校园内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现状不容乐观,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基本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一)学业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4]。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就是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明显表现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中出现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关系问题

校园中师生关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关心、指导与帮助,而是对学生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5]。

2.生生关系问题

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如果校园内学生间的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就会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亲子关系问题

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会对孩子(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如果这种亲子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对孩子(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有着重要的影响,再加上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心理和行为上都不独立,这就更容易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

中学生当中这种闭锁心理,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非常不良的征兆。

2.异往

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学习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身理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值得家长和学校十分关注的问题。

三、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面对中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更加明确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积极开展这项工作。

(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内容[6]

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综合实践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抗击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三)设立心理服务室

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中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睦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

(四)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社区与场所健康教育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用爱心和耐心持之以恒地去探索,锲而不舍地去工作[7]。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心理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李志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2

[3]赵雪.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林华涛.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08.

[5]陈建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平安和谐校园[J].第十七届京津沪渝四市区德育研讨会,2008.

篇5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统计调查显示,目前全世界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已经高达15亿,其中焦虑症患者为4亿,抑郁症为3.4亿,人格障碍为2.4亿。而在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已经超过了8300万。尤其是抑郁、焦虑、强迫等精神疾病更是常见[1]。中学阶段是个体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期。生理上的成熟使中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能变换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产生挫折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中学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2]。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采用各种量表或问卷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或某些心理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在学生中,具有考试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两极化、抑郁、强迫等症状的学生占一定的比例。这些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它既能完善心理学及教育学的研究理论,又能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施。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1.心理健康的概念及衡量标准

目前,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有很多,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为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3]。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则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和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4]。综合多个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尽管人的心理或精神、体格健康的标准因社会、时代、文化、种族、民族等不同而不同,但是总的来说,有一条衡量心理健康的共同标志,即自我控制。

2.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方面。身体发展如此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较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中学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容易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2]。

3.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

(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3)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环境和形势要求改变自己,也能创造环境。

(4)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状感到满意,对前景也觉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患得患失。能扬长避短,有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或毫无意义,不自卑,不过分自责,有安全感。

(7)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

(8)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和统一。能独立地作出决定,并对决定负责任,而不受别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1)社会文化的矛盾性。据相关研究表明,社会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社会是一个宏观环境,从出生开始,人就被置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结构之中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同时受到其他成员及社会整体的影响。由于社会压力而发生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着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作社会影响[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受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多种文化的影响,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媒体的传播,舆论的导向等,这些都必然会在现实生活中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6]。这些尖锐的矛盾势必会对中学生产生很多影响,给正处于过渡时期的他们带来很多困扰,致使他们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的情绪体验。据一些研究表明,不同民族之间、城乡之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很大差异。

(2)不良社会风气。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正通过传媒及现实生活影响着中学生。现代社会是一个信仰多元的社会,出现了大力追求物质享受,盲目地追星等不好的社会风气。这些社会风气正通过网络、电视等传播途径影响着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之间改变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笔者与一些中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发现与以往的学生相比,他们变得更加功利化,也更多地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在面临多种冲突或者是不良社会风气的时候,他们经常感到迷茫,不知怎样做才算正确。

2.家庭因素

(1)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中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家庭成员应当关系融洽、互相有交谈不完的话题,家庭有整体感,有相同的伦理道德观,有共同遵守的是非准则,经常一起参与社会或旅行活动。那些家庭成员之间相处不好的学生更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更易感到抑郁,攻击性也更强。

(2)经济条件。相对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来说,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更好的教育条件。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学生能够产生优越感,由于没有后顾之忧,更能静下心来学习。而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则会更多地担心经济花费,在感到自己与同学之间的经济差距后,会不自觉地去比较,容易感到自卑,形成内向害羞的性格,与人交往常常会很被动。

(3)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组成的类型及各成员相互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结构即人口结构和内在结构两部分。家庭的外部结构又称家庭的人口结构或家庭的类型,可分为核心家庭、扩展家庭和单亲家庭、残缺家庭等。近年来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家庭的破碎一般来说都给子女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而且很多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抚养、教育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有时子女得不到应有的照顾与关心,很容易形成冷漠、自闭、叛逆的心理特征。

(4)教养方式。现在家庭的教养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即民主型、严厉型、溺爱型。据调查显示,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民主型的家庭,父母与子女相处得很愉快,父母在给予孩子们足够的自主成长的空间时,也会给他们朋友般的鼓励与建议,使孩子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严厉型的家庭,父母往往过于粗暴,子女必须听父母的,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久而久之,子女对这种教育方式感到嫉妒厌恶,什么事都与父母反着干。溺爱型的家庭,父母过度地宠爱子女,几乎一切以子女为中心,对他们的不良习惯也不急于去矫正,致使子女形成蛮横乖张、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特征。

(5)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包括亲子之间的关爱、情感和沟通。对于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亲子关系常常变得异常紧张,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亲子冲突,这些冲突能否顺利解决,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关系到其未来的人际交往和生活幸福。在这一时期,对于子女来说,他们的心理正逐渐趋于成熟,渴望独立但是又不得不依赖父母,容易感到矛盾;对于父母来说,人到中年,正是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最大的时候,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得不到有效的沟通,则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3.学校因素

(1)学校考试制度。现阶段的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各个学校最注重的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多学校的考试频率都很高,有些学校平均每个月就会全校考试一次,平时还会掺杂一些班级内部的测试。不停地考试,不断地排名,加上做不完的作业,中学生非常容易感到疲惫、排斥,容易产生厌学、考试焦虑、失眠、抑郁等症状。另外,还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不让参加中考,学校会劝其退学或者是去上职高,其方式一般是对学生说“不去读职高就不发毕业证,去读职高还会有补贴、资助”等。这些做法给成绩差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陷入消沉之中。

(2)课程安排及教学。据了解,中学生的课程几乎全被考试科目占满,也会有些学生比较喜欢的科目,如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但是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容乐观,很多时候都会让学生上自习,完成作业,安排是一回事,上不上又是另外一回事。绝大部分时间都必须集中精力在枯燥乏味的考试科目的学习之中,学生会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注意力也很难集中,久而久之就会厌学,甚至放弃学习。

另外,虽然很多中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形同虚设,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老师,也没有设置心理咨询室。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就像思想教育课一样,很多学生反映基本没用,遇到问题也不敢问老师,生怕被抓去做思想工作。这样,学生在遇到困扰的时候就少了一条科学正确的指引途径。

(3)教师的期望。教师是否爱护学生,是否对学生抱有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7]。这种效应对成绩好的学生来说,那是一种积极影响,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更多的就是负面影响了。大部分老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学生上,对他门期望较高;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则是置之不理,或者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对你没啥要求,允许你在上课时睡觉,只要你不影响其他同学就行了。”这对于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对其心理健康也埋下了很多隐患。

(4)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中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与父母的接触逐渐减少,与同伴的交往日益突出。到青少年期,同伴关系更是成为个体主要的人际关系。在遇到需要倾诉的问题时,绝大多数青少年选择了朋友作为倾诉对象。甚至有学者指出,青少年时期的同伴关系对其以后的人际关系将起到定型和预告的作用[8]。积极健康的同伴交往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习惯的养成起着积极的作用;相反,如果出现同伴交往障碍或者同伴关系处理不得当,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将起到消极的作用,他们可能会丧失信心,遇到困难时也没有值得倾诉的对象,就会压抑自己情绪,不能进行有效释放。

4.自身因素

(1)青春期因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变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剧烈的、动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身体生长速度极快,形体变化很大,肌肉、骨骼等组织全面成长,生殖系统逐渐发育成熟。面对快速的身体变化,中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接受新的自我,对于性的成熟,有不少学生感到焦虑、不安、紧张。同时,随着身体的发育,心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在智力方面,中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一定作用;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得到明显增加的同时,思维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突出。在个性发展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高涨,经常关注自己,思考自我,这就导致了他们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与反抗心理;情绪体验不再像以前那样单调,非常不稳定,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如狂暴性和细腻性、可变性与固执性、内向型和表现性等。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有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父母了,与父母的关系不再像之前那么亲密,取而代之的是亲密的朋友关系。

(2)个体心理素质。绝大多数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非常溺爱他们,再加上优越的物质条件,中学生容易养成贪图享受、害怕吃苦的不良习惯,而且极易养成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质,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矛盾。他们是温室里培养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耐挫能力很差,一旦学习上或感情上受到打击,很有可能就一蹶不振。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不管是社会、家庭、学校还是学生本人,都应该高度重视,采取一些积极可行的措施,尽量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余强基.当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 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张向葵,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翁春兰.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苏州大学,2008.

篇6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行唐县某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190名和另一所中学高中三年级学生200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86名,女生204名。

1.2方法

调查工具为SCL-90症状自评表及自制的一般项目调查表。SCL-90共有90个题目,各题目为5级评分,0=无,1=轻,3=偏重,4=严重,每个因子分最高为4分,最低为0分。90个题目分为10个因子,分别代表不同类别的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因及附加项目),通常因子分≥2分(小于3分)提示存在轻度不良反应,≥3分则提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问卷同时调查学生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类型、父母间关系、住地社会风气、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被调查学生出生时情况等。

2 结果与分析

2.1学生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共检出阳性38名,检出率为9.74%。

2.2不同行为问题检出率

轻度不良反应学生检出20名,检出率5.13%;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 15名,检出率3.48%。

2.3学生家庭环境因素的比较分析

2.3.1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

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3.02%和55.20%;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4.50%和52.41%;两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构成基本保持一致。父母职业统计结果是: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行政领导、一般干部的分别占29.26%和13.53%,从事服务业、商业、工人、个体及其它职业的分别占58.53%和74.25%。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行政领导、一般干部的分别占30.61%和16.06%,从事服务业、商业、工人、个体及其它职业的分别占57.18%和71.82%。两组学生父母的职业分布亦基本保持一致。显示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与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

2.3.2 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

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求达到出类拔萃水平的占18.41%,要求达到中等水平的占35.47%,要求一般水平占42.8%;而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求达到出类拔萃水平、中上等水平、一般水平的分别占31.49%、45.03%和20.18%。显然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高于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提示我们父母对孩子采取一致有效的教育方式,施加适当的学习压力,不会导致孩子行为问题,相反,如果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放纵,可能会使孩子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多,缺乏明确的目标,对学生行为问题的产生会起到促进作用。

2.3.3家庭类型

非行为问题学生单亲家庭占5.86%,核心家庭占71.76%,大家庭占11.05%;行为家庭单亲家庭占3.76%,核心家庭占71.81%,大家庭占11.10%。从两组学生家庭类型构成情况看,对应家庭类型的构成保持一致,提示家庭类型与高中学生行为问题关系不大。

2.3.4父母关系

行为问题学生和非行为问题学生父母关系和睦的家庭分别占64.50%和77.84%,对应的非和家庭分别占23.25%和10.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2,P

3 讨论

国内相关研究结果显示5.67%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城镇和农村中学生之间比较差异无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高中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男、女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调查的家庭环境因素中,结果显示学生的家庭类型、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与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均没有直接关系,父母关系是影响学生的行为问题最重要的因素。

3.1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

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重到他们对不同社会应激的反应,加强对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营造轻松的氛围,定期开展心理卫生讲座,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心里干预,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学校方面

从学校方面来讲,要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因为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智力和学习潜能的发挥,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是完善人格的保障。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或方法,优化心理教育环境,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对待问题的学生要多给予宽容、温暖和关怀,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正确疏导、引导,帮助解决困难,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不应歧视、放任、漠视,让问题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3.3家庭方面

从家庭方面讲,要培养孩子正常的行为,父母应该尽力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关心爱护孩子,提高照料质量,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安全感。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完全依赖的关系,注重感情的交流,使孩子感知家人的认可和存在的价值。

3.4社会方面

从社会方面讲,要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也会受到社会的行为准则、价值趋向、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所以社会应该创造环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互相理解、信赖、勉励,增强社会凝聚力,培养他们对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反过来,和谐社会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智能的发展。这样学生的生活才会充实、快乐,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统一体,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协调,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唐小丽,钱梅,盛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职业与健康,2005,9(21):1367.

篇7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疾病成因;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3)22-015-1

一、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1.自信心的培养 。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日本教育家日畸仁先生细致地研究了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由于缺乏自信心造成的。可见,自信心是人自身能力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人们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要培养自信心,就必须消除自卑感,具体应当从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表现自己、正确对待失败等几方面做起。

2.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个体的青少年发展时期表现较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人生的思索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它会给人带来失望、压抑、沮丧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反应。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目标不切实际时,要及时调整,要化压力为动力,适当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地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失败乃成功之母”,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

交往与合作,二者具有重合之处,即都是要与他人建立一定的联系。交往与合作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细而显得必不可少,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要心怀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的愿望,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人。要消除偏见或成见,因为带着偏见或成见与人交往或合作,就无法沟通,无法相容。更要加强个性修养,在学校教育中,主要应当对学生培养以下五种有利于交往与合作的个性品质:豁达大度、克制忍让、温和亲切、正直诚实、委婉含蓄。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运用

1.运用思想预测的方法 。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在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下,生理、心理趋于成熟,思想活跃,经常产生思想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表面看来,思想品德的种种问题是难以预测的,但是在中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品德形成过程中,必然性总是支配着偶然性,而偶然性则是必然性的反映。因此,中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总是有征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因后果可供思索。俗话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班级集体思想面貌的变化或是个别学生的思想变化,不管顺向进步还是逆向的落后,预先总会有迹象。若是不好的苗头,要及时抑制和消除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反之,发现好的苗头,就要大力扶植,积极引导,使之发扬光大。这种征候预测法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从细微之处入手,要善于驾驭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师在运用预测方法时,要确定预测目标,即确定是班级学生的哪种类型的心理思想, 或是预测心理思想主流发展趋势,或是后进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

2.教会学生运用心理保健的方法 。

转移法:转移自己的注意中心,对正在经受精神折磨痛苦的学生,要设法摆脱眼前的情境,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消除当时不正常的情绪。

宣泄法:可以找知心朋友和值得信任的师长,倾吐悲伤、委屈、苦恼、愤怒等情绪,以解除内心的冲突。

压抑法:当忌恨念头产生时,要用语言自我暗示,强制自己压抑萌发错误的动机和欲望。

3.用教师自身的健康心理感染学生 。

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感情,始终都应以满腔的热情坚持工作。全国优秀教师丁榕在承受了失子的痛苦之后,她尽力用学生对自己的爱转移痛苦,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他们,教育他们,从而得到了学生无比的崇敬和爱戴。所以,教师无论是境遇顺利还是遭受挫折,在学生面前都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对待学生总是要满面笑容,以乐观的精神感染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动作,流露出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希望,真诚的信任,殷切地期望他们不断进步。反之,如果教师经常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不良的心境,反常的态度,对学生丧失信心,或是声色俱厉,威胁、恐吓,就有可能损害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人的心理健康发展,除受制于先天生理因素外,主要决定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只有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才能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家庭、社会的通力协作。学校可以建立心理档案让学生了解自己,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自觉地协调自己的学习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及时化解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障碍。通过学生的心理档案,让家长更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特点,改善家庭气氛,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及特点取得共识,是家庭、学校教育力量一致的前提,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篇8

关键词:体育课 中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52-01

我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交流发现很多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为此,我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和体育课的作用意义进行分析,并通过实践总结,得出一些拙见,提出一些见解,与大家分享、交流。

1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现状,现在的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一方面在家庭,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好了,以及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2 体育课的作用和意义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而体育是以增强人类体质健康为根本目的的一项生命活动。现代社会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医学专家傅连璋认为健康包括四个部分:身体各部分正常发育,功能健全,没有疾病;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能力,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精神贯注,思想集中,对工作、学习都保持有较高的效率;意志坚强,情绪正常,精神愉快。要拥有真正的健康,与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分不开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健康观念,建立促进健康行为,享有健康并为终生享有健康奠定基础。

3 体育课教学可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 重视并上好体育理论课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不受重视的一个环节,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内容,其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让学生在思想上先重视起来,使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3.2 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充分的考虑学生情况以及授课的内容,人性化的设计。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协作关系。要使每个学生都乐学,都能很好的参与,并在参与中都能感受喜悦、感受成功。要发挥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这一特性,使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产生亲近感,从而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通过这些能使学生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3.3 通过体育课帮助学生调节情绪

现在的高中学生学习紧张,每天都有很多的负面情绪。在体育课中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愉快和喜悦,达到放松心情,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学生的情绪。体育课的教学设计都精心安排,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3.4 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与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在体育课中应该有意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身体直接参与活动,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此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同时,在体育运动中,学生会经常遇到困难,甚至是失败。在面对挫折和失败进行冲击挑战的过程中,各种体验会使一个人的意志品质获得充分的调整和健全发展。所以,良好的体育教育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塑造起着长久、稳定的作用。把教学、体能训练与意志品质的培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把意志培养贯穿于体育教学、体能训练的始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

3.5 通过体育课帮助学生预防心理障碍

学生的心理障碍的产生有很多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课的体育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乐趣,愉悦身心。这样学生就是有些心理问题也可以得到释放,不会堆积;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生理上也得到调节,就像堵塞的管道得到疏通,身体畅快了,自然就减少了心理方面的问题了。

4 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体育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只有我们好好的利用,在很多细节上往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考虑,一定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及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篇9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提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公式:B=P/E。B指症状出现率,P指内外压力总和,E指自我强度(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强度有关: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成反比。这个公式同样也适用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根据以上原理,可以得出:学习繁重、压力过大;自我抗压强度不足,心理素质欠佳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当今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习适应问题。学习适应性是克服各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适应性能力。

2.厌学。这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这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而使学生产生抵触、逆反心理,甚至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或是关系紧张而导致学生的孤独感、情绪压抑和抑郁。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学生与父母的关系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待自己的方式所产生。放任和权威型的管教方式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不利。而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和也会导致学生心灵受伤或者是更大的逆反和极端情绪。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由于中学时期是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时期,该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变化,性意识萌发,容易导致早恋。

二、当今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1.学习适应问题

第一,可利用一定心理学原理对学生进行学习适应能力训练。如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提高自信,改变原来不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之体验成功,同时提供正面榜样和积极示范、言语说服教育等。

第二,除了学校教育外,还要重视家庭教育,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信心,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减少过多的压力;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孩子的学习自主性、生活独立性,改善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

2.人际关系问题

中学生的大多数心理问题是由于自我同一性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矛盾困惑较多,但又无处倾诉,人际关系的好坏影响着个性和心理的形成。家长与老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关怀和理解。

3.青春期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以及强烈的独立意识是导致该阶段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多结交同伴,倾诉和共同活动有利于得到情感的宣泄。中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能树立集体观念,同时在与同伴正常友好交往的过程中,可使心情振奋。特别对较为内向的中学生,更应该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以防孤独、抑郁影响心理健康。正确调节自我,做到有自知之明。

中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了解和评价,了解自己身体的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状况,把握住自己,常常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促进心理健康。做事要根据自己的客观状况出发,制定客观的切合实际的目标,以免导致情绪的巨大落差产生心理问题。

情绪、情感既可成为行为的内驱力,又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情绪不稳定,容易使心理失去平衡,长此以往可能使人心理失调,导致生理、心理疾病。中学生情绪的稳定,是中学生心理卫生最为重要的内容。学会利用心理自卫机制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以恢复心理平衡。正确看待自己的性意识,合理宣泄,保持情绪健康向上。

篇10

关键词:网络心理健康;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09-01

从开心游戏、听CD到网上学习,中学生的身影随处可见。据有关媒体统计,国内目前上网人员中,15岁至20岁的中学生占有相当比例。一份调查显示,城市中学有近一半的同学上过网,有条件经常上网的学生占30%。这些同学主要在家里、学校和网吧上网,还有个别在父母单位上网。其中一半的学生承认自己上网只是随便玩玩,27%的学生认为自己上网是为了获取有益信息。也有学生说自己上网是为了尝试新的学习方法。

一、电脑网络对学生网民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人际关系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一个缺少朋友,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一定是心理不够健全的人。电脑网络不仅使一般的社交便利性提高,社会圈子扩大,而且解决了某些具有特殊困难和阻碍人们的社交问题。

2、为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途径

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很多国人在遇到各种烦恼和心理问题时, 往往没有勇气或不习惯找心理医生,也不愿意向身边熟悉的人倾诉。这种忌“心病”现象和“家丑不外扬”的普遍心态显然不利于个体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也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

3、提高学生网民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网上各电子网站的个人主页为学生网民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新天地。如我校高二苏杭同学的博客因为内容丰富,功能较多受到网民的好评。很多学生网民都深深体会到网上创作带来的乐趣。这种网上创作激发了学生网民的兴趣和创造性,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提高了许多学生的自信心,也出现了某些好的艺术作品和思想成果。

二、电脑网络对学生网民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由于网络正处速发展的上升时期,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加之网络管理、网络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网民个人心理素质因素的差异,因而网络也难免会给网民的心理健康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这一现象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心理学界的足够重视。

1、电脑网络引发的各种心理障碍

(1)网络成瘾症:网络成瘾症与吸烟、酗酒甚至吸毒等上瘾行为有惊人的相似:一上网就兴奋异常,上不了网就“网瘾难耐”。他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度过,对自己不再有任何控制,表现逃避现实的心理迹象,越来越愿意呆在网上,和家人的关系出现问题。

(2)人际关系障碍:由电脑网络所引发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和各种交际冲突。由于个体将注意力和个人兴趣专注于网络,不仅不利于自己的心理,而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影响毕业。

(3)人格障碍: 网络人际交往还可能诱发各种人格障碍,比较突出的有攻击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由于虚拟社区和聊天室普遍采用化名式的“网名”,学生网民往往都有自己的虚拟身份,部分学生在网上交际时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绝然相反的虚拟角色,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 就会出现心理危机。

2、引发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

学生网恋、失恋、多角恋爱等都是网络生活中容易出现的情感问题。网络让爱情发生的机会和频率都大大提高,也让失恋发生的机会和频率都大大地提高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萌动状态,失恋对他们来讲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正如网恋可以让人品尝到如现实恋爱同样的甜蜜一样,“网恋”后的失恋也同真实的失恋一样让人寝食难安。

3、安全焦虑 网络人际交往往往给人以虚假的安全感。

学生以为呆在门户紧闭的自家卧室里,坐在心爱的电脑前是最安全不过的了。这里既不可能被人发现, 也不可能被人偷窥,更不可能受到侵犯。这种自以为是的安全感使得他们放弃了起码的戒备心,给网络犯罪以可乘之机。事实上,这个貌似安全的地方却隐匿了太多的不安全因素。不仅电子邮件随时可能被人轻而易举地偷看到, 连电脑上的全部信息都可能被浏览或破坏。

三、带上健康的心理安全上网

1、中小学生在上网时,不要透露能确定身份的信息,包括家庭地址、学校名称、家庭电话号码、父母身份、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

2、不要自己单独去与网上认识的朋友会面。有人以赠送钱物等为理由,提出赴约或登门拜访时,应高度警惕;如果认为非常有必要见面,约会前须征得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并由他们陪同,地点应选在公共场所。

3、如遇到带有脏话、攻击性、、威胁、暴力等使你感到不舒服的信件或信息不要回答或反驳,但要马上告诉父母或通知服务商。

4、未经过父母的同意,不向网上发送自己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