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范文

时间:2023-03-16 03:5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数学

篇1

一、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儿童的生活经验

儿童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是以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为基础的。教师应更多地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促使幼儿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每日点人数时,可先让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点数本班总人数,然后再让幼儿练习两个、两个数数,五个、五个数数等。让幼儿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轻松掌握数数的技巧,激发他们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又如,孩子们通过观察会发现,汽车的轮胎是圆的,很多房子的屋顶是斜的。幼儿园的玩具形状、颜色大小不同,动物园的各种动物有多有少。教师可以带着幼儿在上下楼梯时数一数台阶,进餐时将勺和碗一一对应,整理玩具时按形状、颜色分类,散步时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户外活动时说说自己所在的位置等。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园周围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随时注意观察事物的数量变化,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运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之轻松、自然、愉快地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数学学习应积极发挥趣味游戏的作用

数学知识普遍比较抽象,容易造成幼儿学习上的困难。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更会使幼儿对数学感到枯燥与乏味。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例如,在教学中班数学——守恒教育的内容时,笔者用自制的扑克牌,通过玩“抽牌配对”或“抽牌比大小”的游戏帮助学生学习守恒的相关内容。对于水平较低的幼儿,提供给他们的是同一花色的扑克牌,形状和颜色相同,且排列的形式也比较规则和单一。让幼儿彼此抽出一张牌,比一比谁的牌大或谁的牌小,对于水平较高的幼儿,则使用不同花色的扑克牌。由于这些扑克牌中花色、形状、颜色及排列的形式都不同,他们就必须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多向的思维,排除多种因素的干扰,去正确地分析、比较和判断牌中花色图案的数量,使每个幼儿在不同起点上都得到发展。再如,笔者设计游戏《铺路》的主要意图就在于,使幼儿在铺路的过程中,掌握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在游戏《逛超市》中,幼儿通过认识超市物品——摆超市——购物的途径,轻松掌握了分类、对应、感知物体数量的数学知识。玩水、玩沙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用各种形状的容器盛装沙和水来感知容量守恒。此外,沙子和水泥合成后还可垒成多种立体模型,使幼儿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抢椅子游戏,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在游戏中,幼儿能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

三、数学学习应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在几年的教学经历中,笔者发现很多幼儿不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是觉得数学很难,存在害怕心理和畏难情绪。作为教师,有必要及时发现幼儿学习中的困难,帮助他们找出学习中的障碍,予以点拨排除,让他们树立信心,逐步喜欢上数学。如教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中,大多数幼儿由于缺乏经验而难以掌握应用题结构,常常出现编题错误,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情绪。此时,笔者改用新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从感性入手,用描述的方式开始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又如,学习描述生活情景,让幼儿不仅要描述情节、数量,还包括描述答案:昨天自然角开了6朵花,今天有开了3朵,一共开了9朵。这样描述,暂时回避了幼儿较难掌握的提出问题这一要求,幼儿比较容易掌握,学习兴趣很浓。接着,再让幼儿学习看图编题,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达到正确自编口述应用题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幼儿不但不害怕编题,还常常脱口而编,互相纠正编题中出现的错误。对于幼儿的书面练习,也要细致了解,把幼儿容易产生的错误一一做好记录,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如幼儿学习减法难于加法;在加减运算中,逢“7”是孩子容易错的。教师应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平时训练中多出这方面的习题,帮助幼儿排忧解难,增强自信心。

四、数学学习应在各类教育活动中渗透数学内容

各领域的教育内容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都包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教师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数学教育的内容。例如,在体育活动中,以幼儿熟悉的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为基础,改变原有的一些规则,把教学目标寓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还分单数、双数排列,针对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整个活动过程理想地实现了教学游戏化。另外,还可以通过手工游戏帮助幼儿认识序数。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着数学美的物体,如花朵、蝴蝶、贝壳、蕨类植物的叶子、向日葵花盘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

五、数学学习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序;思维;能力;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有序的教学,这种有序不但会带给孩子安全感,也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孩子清晰的思路,为他日后做事情讲条理打好基础。

所谓有序,即一个系统由较低的结构转化为较高的结构的过程,它是阶段性的整合,是系统性的链接。以教学系统为例,讲清、学会的过程,是为有序;反之,讲授不清,迷惑不解的过程,为无序;记忆、理解的过程为有序,而遗忘、生疏的过程为无序。思维条理化、灵活变通的过程,为有序;而思维紊乱,呆滞僵化的过程,为无序。有效教学的着落点正是“有序原理”的应用。

幼儿园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发展孩子智力、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平时在教学中的有序性。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下面我就以中班数学教学为例;,根据自己平时的点滴教学积累与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学期开学,数学教学开始前的准备工作――井然“有序”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儿的特点是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因此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教师“有序”教学,循序渐近,环环相扣,提升数学能力

(一)教师的提问要体现“有序”

教师的提问会影响到一堂课的效果是好是坏。如果教师在进行提问设计时,能关注思维的有序性,对于孩子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是我上过的一堂课,内容为《送礼物》的提问环节的设计:

1.各种吃的、玩的及部分穿的物品散放在桌上。

师提问:“幼儿园捐了许多物品要送往玉树灾区,需要我们班的小宝宝来整理一下。”

师提问:“先看看有哪些物品”,“怎样整理才整齐呢?”(教师提示:把果冻和果冻放在一起……)

师:“这里有许多塑料篓,可以把相同的东西放进一个塑料篓里,要摆放整齐。”

2.塑料篓摆好,请幼儿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个塑料篓里。

师提问:(根据幼儿整理的情况)“分别说说每个塑料篓里放的是什么物品?有什么用途?“

3.讨论归类的标准。

师提问:“幼儿园给了我们几个纸箱,让我们把物品装进去。你们看看可以把哪几种物品放进一个箱子。”“为什么这几种物品可以放进一个箱子里?”

幼儿开始分组讨论。

讨论结果:按这些物品的用途(吃、穿、玩)分别装进纸箱里。

师提问:“怎样将这些物品放进箱里,才不会放乱和损坏它们呢?这里的塑料袋能用吗?”

幼儿分工合作将物品装入袋中,分别放进几个纸箱里。

师提问:“说说这几个纸箱里放的都是什么物品?”

4.为物品设计标记。

师提问:“这几箱物品送到玉树灾区怎样让大家知道箱子里装的是什么?”

教师展示自己设计的物品标志,并引导幼儿理解,及启发多种思维创造。

5.幼儿自己设计与制作标记。

教师展示贴有幼儿制作标记的纸箱,引导幼儿说说箱子里装的是什么物品,(如:箱子里有小汽车、万花筒、油泥都是玩的。)

从上面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将物品按种类摆放在一起;进而提问提出分组讨论归类的标准,学习按用途归类;最后提问启发幼儿制作物品标记。这也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二)教学活动设计组织要突出“有序”。

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组织时,如能用“有序”思维作引领,每一个活动之间环环相扣,知识衔接自然有序,既可以使一堂课上得扎扎实实、井然有序,旁人听起来也不会觉得“花俏、浮躁”,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思维的有序性。

三、课外教学――以幼儿“有序”的操作为主,发展“有序”思维习惯

教师引导幼儿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将数学教育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当中,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说一说自己的身高、体重、家里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看一看日历,感知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说出自己一天的活动――起床、上幼儿园、吃饭、游戏、睡觉、离园等,引导幼儿认识时钟,感知相关的数学知识。

在幼儿学习数守恒知识后,在“长度守恒”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的材料,这时教师让小朋友们动手摆弄、操作,他们一边操作,一边议论着。孩子们经过反复的操作、议论、思考,最后得出“等长的两种物体,它们的长度都是不变的。不论你怎样摆,怎样变换形状”。

为了巩固对形状的认识,我设计了“送娃娃回家”的操作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送到正方形盒子里,把圆形片片送到圆形的盒子里,从中获得相关经验。游戏《掷筛子》中,为幼儿提供筛子,六面写有1―6的数字,通过掷筛子的点,数出扑克牌排火车,复习6 以内组成,感知分解组成的排列规律。

通过以上课外教学,我发现课外教学要以幼儿的操作为主,教师只是提供材料及适时加以引导、指导。因此幼儿的“有序”显得格外重要。

(一)活动操作过程要凸显“序”。

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孩子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孩子的思维。孩子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

(二)解决问题时要抓住“序”。

篇3

[关键词]游戏 运动 领域 日常生活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幼儿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对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安排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下面就从实践的层面对此项研究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1 将趣味数学渗透于游戏中

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满怀兴趣地学习数学。为了巩固幼儿对形状的认识,我们设计了“喂食”的操作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卡片喂给正方形“娃娃吃”,从中习得相关经验。建构游戏《造房子》中,为幼儿提供三角形、正方形立体积木若干,上面分别写有1-6的数字,复习6以内组成,感知分成的排列规律。幼儿将三角形积木做屋顶,根据三角形积木上的数字,选择组成该数字的两个数的正方形立体积木做屋顶下面的柱子,搭成房子。操作中让幼儿比较、感知:数字越大,它的组成房子越高。又如“娃娃家”中,引导幼儿将碗、勺一一对应,餐后将碗、勺分类摆放,观察各种用具的外形、颜色。

2 将趣味数学结合在运动中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2.1 改编现有的体育游戏。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有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单个”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2 根据需要创编新的体育游戏。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知识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容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

3 将趣味数学体现在各领域教学中

新《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教师应在各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将数学内容与其它课程整合,让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提高。例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健康活动中,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美的物体,如贝壳、花朵、蝴蝶、向日葵花盘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的魅力。

4 将趣味数学体现于日常生活中

篇4

方法一:歌谣法

其实关于数字的歌谣有很多,但并非都能适合每个孩子,如,有一首歌谣中说道:“5像称钩。”对于现今的孩子来讲,“称钩”距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了,平时不容易见到,又怎么能进行联想呢。所以,这里提到的“歌谣法”是要求老师或家长根据孩子的生活经验进行创编,在创编时需要向孩子出示实物,并与数字进行对比,从而引发孩子的联想。比如:幼儿往往容易将6和9混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歌谣、顺口溜帮助幼儿区分。将6和勺子进行对比,幼儿有用勺子吃饭的经验,知道用勺子吃饭时要勺头朝下,6的圈圈就像勺子头,所以在下面;将9和氢气球进行对比,氢气球会向上飞,而栓气球的线绳则会垂在下面,9的形态恰似气球。于是可以创编歌谣“6像勺子头朝下,9像气球天上飞。”以便帮助幼儿记忆。

方法二:游戏法

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我们就利用孩子这一特点和他们玩一玩“扑克牌”游戏。但由于扑克牌中的1是用A表示的,所以这种扑克牌要稍做一些改动,将A改成1,并且,只选择其中的1~10进行游戏。游戏规则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幼儿能力、人数自己制定。这里列举两种玩法。

1 接龙排序:准备同一花色的扑克1~10。两人依次取牌,每次只能取一张。出牌时,有l的人先出牌,其次,有2的人继续出牌放在1的下面,其他牌一次往下连。先出完手里牌的人获胜。幼儿熟练后,可以增加难度,如:选择多种花色的牌,按花色排序。还可以曾加人数,大家一起玩,更有趣。

2 比大小:准备1~10的扑克牌若干张。两人依次取牌,每次只能取一张。出牌时,如果后出牌的人出的牌数字比先出牌的人大,则可以将对方出的牌和自己出的牌一起收走;反之,则由对方将牌全部收走。游戏结束时,数数谁手里的牌多,牌多的人获胜。

由于扑克牌上既有认数字,又有与数相应的花点,所以,幼儿可以直观感知数与量的对应。

像这样的游戏还有很多,比如利用玩具电话进行打电话游戏,在游戏中联系拨号码,认识数字;用拼插玩具拼搭数字;用可自由弯曲的废旧电线塑形数字等等。游戏的选择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兴趣、能力而定。

篇5

关键词:教学;兴趣;激发

长期以来,人们一谈到数学,总是以枯燥、艰涩、抽象、深奥来形容,无形中也深深影响着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对于如何上好数学活动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疑惑。特别现在教育部又下发了有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教学的文件,老师对于数学这一门学科更是有所顾忌。在我看来,其实我们只要正确对待数学活动,不要出现刻意的反复练习、计算等一系列活动,正常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简称《纲要》)教学,适当进行一些是可以的。其实这样的文件更体现了教育部门对于我们幼儿园教学的重视,我们更应该上好数学活动。那么如何上好数学活动呢?法宝只有一个,那就是——“兴趣”。

幼儿正处于逻辑思维萌芽及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纲要》指出,要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幼儿认识事物的数量属性,让他们从具体的现象和事物中获得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在这么多年数学活动的实践中,我体会到,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运用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幼儿兴趣

1.教学要联系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是具体的,贴近幼儿的,非常适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所以幼儿学数学的主要源泉在生活中。罗杰斯认为:幼儿对于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会非常大。只有当幼儿感觉到学习内容是他所熟悉的,才会全心投入。

2.教学要创设环境

《纲要》中提到:“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一个好情境的创设比教师生动的讲述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与感知。例如:在大班教学活动“5的分成”中,我布置了一个糖果店,里面有草莓糖、巧克力、棒棒糖、牛奶糖、QQ糖等等。让幼儿去买糖,怎样买5颗糖,而且要买两种不同的糖。逼真的环境让幼儿身临其境,玩得不亦乐乎。在玩后请孩子来讲一讲买了哪两种糖,它们分别有几颗。这样达成的效果远比枯燥的分成要来得好,而且幼儿也更感兴趣。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个适合的情境,对激发幼儿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要融入游戏

《纲要》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但“玩”还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是需要从幼儿感兴趣的方面着手。常言道:兴趣是第一位教师,兴趣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方面我深有体会。在刚工作的那几年,我总感觉上数学活动很吃力,往往很卖力地告诉幼儿怎样怎样,然后问孩子懂了没有。孩子们一派认真地说“懂了”,可是一到练习时就一个个说:“老师,我不会!”那种挫败感真的很沉重。我一次次地反思,我想到了杜威的“做中学”理念。我发现每次上科学活动的时候,幼儿的兴趣总是很高,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总是能很好、很快地发现秘密。我就在想,数学同样属于科学,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科学活动的一些探索、操作加入到数学活动中来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在进行“8的加法”活动中,我把班级的创造性游戏搬了进来。一开始就说:今天我们的嘟嘟停车场只能停8辆车,现在已经停了3辆了,那么还可以停几辆呢?请你们把小车停进来吧!教师给每位幼儿准备一份停车图和若干辆小汽车(画好的),请幼儿根据要求把自己认为可以开进停车场的车子放进停车图中,从幼儿动手的过程中,孩子很容易就能了解还可以开进5辆小汽车。明白3+5=8……在活动中,孩子们非常投入,很认真地把小汽车一辆一辆地放进停车格里。并且上课的纪律也好了很多,那些上课常讲话的孩子都非常专注。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活动内容。

4.教学要添加科技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已逐步被视为幼儿园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直观生动的、富于动态感和交互性的,十分符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利用多媒体产生的这种教学效果,不但让幼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可以让幼儿在鼓励的氛围中增添自信心。

二、操作材料激发幼儿兴趣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操作中认知的,提供给幼儿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教师在制作准备操作材料时,既要考虑材料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更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对于操作材料的投放,我们的方式往往都是单一的,没有新意,因此也让幼儿觉得很厌倦,没有兴趣。例如,在数学活动“认识长方形”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1)游戏棒,用来拼搭长方形,帮助幼儿体验长方形的外部特征,知道长方形的多样性。(2)数字连连看,让幼儿根据数字一一相连,感知变长方形的途径。(3)多种几何图形组成的形象,如房子、小动物等,让幼儿找一找其中的长方形,帮助幼儿感知长方形的多样性。以上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和作用也不同,但目标是相同的,这样不但体现了操作材料的丰富性,也引起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2.数学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发端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这种兴趣越浓,幼儿探索活动就越持久。因此,我们要让幼儿喜欢上操作材料,操作材料就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设计制作,使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例如幼儿玩“智力摸奖箱”做加减法的过程就充满趣味性,因为自己摸出的数字各不相同,所以幼儿就能饶有兴趣地做自己摸出的题。又如,为了增强加减法练习的趣味性,我根据幼儿喜爱拼板游戏的特点,设计了难度不同的智力拼板,使不同水平的幼儿在玩耍中得到了发展,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3.数学操作材料的层次性

《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存在个体差异,操作材料应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教师可按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多种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难度的材料,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逐步达到发展目标。让每位幼儿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材料,量力而行,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例如数学活动“拼板”,目的是让孩子根据图示用各种形状的图形进行拼板。教师可以在每组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图示,让孩子自己根据情况选择想拼的图案。这样既能很好地上好数学活动,又能保护不同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篇6

一、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现状,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的现象。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任务是要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发展思维能力。这三项任务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因此要完成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三项任务就必须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训练尤其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训练任务落到实处。

我们针对过去存在的知识教学与思维训练脱节的弊端,合理地安排教材,采用多种练习形式来加强对幼儿的思维训练,力图使思维训练与知识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例如:学习数的组成,我们把数的分解和组合的学习,按物体特征从不同角度给其分类的教学,使物的分类与数的分合得到自然的对应。再如,把数的组成与数的加减结合起来,要求幼儿在学习了数的分合后,能按分合式编算术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促进了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创设学习数学的外部环境

著名的法国数学教育家佐尔坦・迪恩尼斯提出这样的观点:应该设置一个数学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使用不同媒介和尽可能多的与变量打交道,使他们获得有关概念的丰富经验,从而抽象出这个概念的结构。

幼儿学习数学的环境有两大类:一是幼儿生活的客观现实大环境,二是为达一定教育目标而设置的专门学习数学的数学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幼儿每时每刻都在和它们打交道,因为数、形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比如幼儿在搭大桥时,桥面用什么形状的积木,要用几块,怎样搭放才不会倒塌等等,这些数学经验对于他们学习数学极为重要,是我们数学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创设适当的数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和组织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形成概念和发展思维,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幼儿能够运用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形式进行学习,且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学习速度去探索学习,使自己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地进步。可见这个人为的数学学习环境更显重要。

三、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

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的特点,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为了调动幼儿积极性和高度集中注意力,在活动中丰富内容、改变活动形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幼儿最喜爱的是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融入数学知识,或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形式,将会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并学得轻松、愉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游戏中学数学。小朋友都很喜欢玩具,所以我经常用玩具来设计数学游戏。如在小班数学活动“1和许多”中,我把它设计成“一辆大客车和许多小汽车去旅游”的游戏。小朋友们手拿玩具汽车,排成队伍,由一辆大客车领队,后面跟着许多小汽车一起出去玩,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很快便掌握了“1和许多”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3以内点数”中,我把它设计成“踩气球”的竞赛游戏,老师将孩子分成两组一起玩游戏踩气球比赛,踩坏的气球师生共同点数,最后宣布比赛结果。这样,借助于游戏情节将数学内容转化为游戏内容,不但让幼儿很快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让幼儿感受到了数学的有趣。

2.在游戏中用数学。在幼儿各类游戏中,我善于引导幼儿去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如在“踩气球”游戏竞赛中,小朋友们热情参与,作为奖励,我将一些“糖果”分成获胜的一方,其中故意给一个小朋友少了,那个小朋友自然不高兴了,然后,我问他原原因,他回答:“我也赢了,为什么我的‘糖果’比他们少呢?”我趁机说:“怎样让你们的‘糖果’一样多呢?”于是几个小朋友开始重新分起来……这样,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数学,不但让幼儿积累了数学经验,而且体验到了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一些简单问题的乐趣。

四、在生活中积累数学经验

篇7

一、《情境互动式幼儿数学教育课程》是为了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与有趣

在幼儿教学中,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要让幼儿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其间包含着幼儿的心理过程。如果在每次教学活动之前,通过老师合理的情境创设,恰当地引导,就能很好地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为此,我常常从幼儿故事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形象鲜明的角色,一个引人入胜的结局,来考虑我的情境导入,组织我的语言。如:《运动会》这张挂图展示的是运动会上各个游戏项目进展的情景,图中的每个项目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量组成。幼儿可以通过对比赛中的高矮、快慢、远近等情况的比较获得对排序的感知;同时,通过认识不同的人物,幼儿可以进行数字认识的复习。在情境导入时,我是这样组织语言的:“今天,森林里热闹极了,许多小动物都到这儿来参加运动会了。宝宝兔蹦蹦跳跳地来了,贝贝羊的笃的笃地来了,胖胖猪呼呲呼呲地来了,嘟嘟牛啃呲啃呲地来了,机灵鼠呲溜呲溜地来了。运动会开始了,我们就来当一回裁判吧!看谁跑步得了第一?”以上模拟而简短地描述,加上模仿动作,会激起幼儿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课堂上,幼儿对运动会向往的心情,对比赛结果的期盼,都会在他们对比高矮、快慢、远近、复习数字认识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在这节课上,幼儿显得格外兴奋、认真,自然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从激发幼儿学习动机上出发,正是“情境教学情境性”特点的体现。

二、幼儿的情感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往往可以发展成由“生成——淡化——泯灭”

怎样才能使幼儿在导入新课时激发出来的热情保持不减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挂图,将情境性贯穿始终。如:《圣诞晚会》这一活动,我先帮助幼儿阅读图片。通过从左到右地观察图片,然后又从上到下地为幼儿梳理一遍。怎样才能使幼儿和活动融为一体呢?我紧紧抓住了“圣诞晚会”这条贯穿整个活动的主线。首先,让幼儿对晚会中嘟嘟牛和胖胖猪桌上的食物进行仔细观察和思考:桌上有哪些食物?各有多少?接着要求幼儿独立说出答案,学习用分类和计数的方法。如:嘟嘟牛和胖胖猪的桌上都有哪些食物?圆形的饼干有几块?方形的饼干有几块?桌上一共有几杯饮料?有几杯紫色的饮料?有几杯是黄色的饮料?盘子里有几个鸡腿?有几个鸡腿上面有青菜?几个鸡腿上面没有青菜?然后启发幼儿细心观察挂着的袜子,并进行计数和分类。最后和幼儿一起对圣诞树上面和下面的礼物进行了认真阅读、计数和分类。在对《圣诞晚会》这幅图的仔细阅读过程中,轻松地帮助幼儿对各种物品的颜色、功能、形状等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和计数,同时,对于不同水平的幼儿,随机选择了一种物品,让幼儿进行点数和计数。让幼儿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学习内容。这样既体现了“情境教学”的“情境性”,又体现了其“互动性”。

篇8

一、利用游戏激发幼儿数学兴趣

任何事情,兴趣都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幼儿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能长时间的专注于数学的学习,才能主动积极的进行探索、研究。在小班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字时,我采用了“开火车”的游戏,在上课一开始,我问小朋友:“见过火车吗?”小朋友都说见过。我进一步问“火车司机叔叔本领好大,那么长的火车,呜呜的开着跑,小朋友们想不想开火车呢?”这时候激起了幼儿极大地参与热情,教师再说“我们小朋友年龄小,不能一开始就开那么长的火车,我们先开短一点的,好不好?”小朋友都同意,这时候,教师让3个小朋友上来,作为司机和车厢,问“这个火车几节车厢?”小朋友知道是2节。玩一会儿后,教师接着说“这个司机技术好多了,我们再上来一个小朋友,现在是几节车厢?”小朋友说3节,教师引导幼儿理解2加上1就是3的数学概念,进一步理解浅显的2、3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游戏,幼儿对于相对枯燥和抽象的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游戏营造良好数学环境

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这个环境中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维意愿,能在游戏中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无论成功和失败,都能获得思维的锻炼。

例如在教学数学中图形的排列规律时,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发给每个幼儿一些彩色的珠子,然后说“小朋友,妈妈每天工作,多辛苦啊,我们为妈妈串一串手链,送给妈妈作为礼物,好不好?”幼儿会觉得把自己亲手做的手链送给妈妈是一件特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就会专注于串手链的活动中,在活动初期,教师不要急着订正幼儿对于手链中珠子色彩的随意性选择,让幼儿充分经历串联的过程,通过幼儿之间对各自的手链对比,这些幼儿会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把不同颜色的珠子进行串编,这条手链看起来会更漂亮,也从而理解排列规律的实质,不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对幼儿进行了情感培养,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数学思维的开发。

三、利用游戏激起幼儿求知欲望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置身于有趣和好奇的游戏情境中,才能激发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愿望,使他们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投入到活动中。如在小班分类活动中,教师根据小班幼儿过年时喜欢新年礼物的特点,设计了“新年礼物”的游戏情境,为幼儿提供各种日用品的实物,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发现各种日用品的不同特征及用途。幼儿非常积极地投入了分类活动,他们将薯片、饼干、果冻等归成一类(吃的),将小汽车、积木、布娃娃归成一类(玩的),把衣服、裤子、手套、袜子归在一起(穿的),并分别给这三类物品贴上标记,提高了幼儿的分类能力。再如教师创设的“开商店”游戏,幼儿要将物品按种类等进行分类,确定它们的价格,售出时要数一数物品和收回“钱”的数量,甚至收钱和找钱时还需进行加减运算等。在这个数学活动中融入了生活情趣,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既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和满足感,又激发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利用游戏开发幼儿数学思维

思维游戏对于培养和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作用更大,指向性更强,幼儿可以在游戏中,获得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为幼儿今后的数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游戏在数学活动中的运用,能够给幼儿创造更加自由的空间,使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幼儿性格的多动和活泼特点,使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更能领会数学逻辑关系的本质。

篇9

一、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给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空间

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又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故事让幼儿形成数的概念

幼儿一般都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激发儿童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内容的要求,我讲了一些既有趣味性又符合知识要求的小故事。如:小班学数字“4”。我讲了《4的故事》:小白兔问妈妈:“妈妈,今天我们认什么字呢?”兔妈妈拿起一张写有“4”的卡片,说:“教你认‘4’,1、2、3、4的4”。小白兔看了看卡片,说:“妈妈,我会认4了。”兔妈妈说:“你去找一找4的朋友吧!”小白兔走呀走,遇到一张桌子。桌子问:“小白兔,到哪儿去?”“我去找4的朋友。”“我就是呀,你数一数我的腿吧!”小白兔钻到桌下数起来:“1、2、3、4,你有4条腿,对,你是4的朋友。”讲到这里,我开始问:谁还是4的朋友?小朋友很自然地就回答出:椅子、床、小狗、小兔……4条腿,都是4的朋友。这样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设计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听完故事或看完故事表演后,下一步就需要教师设计提问引导幼儿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提问直接影响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以往的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大部分教师提问往往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如“他们是什么颜色的?”“数一数小鸡有几只?”等等,活动的主动权完全控制在教师的手里。而开放式的提问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打破这些条框束缚,引导幼儿主动的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设计开放式的提问。首先,应从结果入手,结果往往是幼儿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常规思维中,我们常常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正向思维,若反道而行之,效果会怎么样呢?经过实验,我认为从结果入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如在小班数学课《按长短分类》的教学中,我们让幼儿观察场景的布置,设置提问:“森林王国里草地上有什么?”“小松鼠、小猴准备干什么呢?”在《按高矮分类中》让幼儿观察图片,“狮子为什么要抓猴子呢?”这些问题从结果入手,引导幼儿寻求事情发展的原因,使幼儿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再次,从对比入手。对比是一种让幼儿发现所观察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从中找出正确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按大小分类》的教学中,“为什么大书要放在大筐子里,小书要放在小筐子里呢?”“为什么小松鼠摘樱桃,小猴子摘苹果呢?”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从两物间的对比入手,从而激发了幼儿主动思维的积极性。最后,从难点入手。如“大象上不去小汽车怎么办?”“大小积木混在一起怎么办?”“小动物门去看电影不知道按什么顺序坐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虽有些难度,但答案不止一个,具有更广阔的开放性,从而使幼儿的思维向纵深层次发展,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四、结合智力游戏学数学,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在智力游戏中,可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及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如:复于号、小于号时,把1-10的数字卡片,按单数在上,双数在下摆成两排,教师说“5和2比”,全体幼儿边举“>”的卡片,边说5大于2。老师再说“4和7比”,幼儿边举起“

五、在操作活动中尝试学数学,使幼儿学而不厌

操作能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帮助幼儿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如果能将操作活动游戏化,会更好地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幼儿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一活动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应有不同要求。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如“物体的厚薄排序”活动中,我要求能力弱的幼儿按厚薄特征给三个物体排序,能力一般的幼儿给四个物体排序,能力强的幼儿给厚薄不同,大小不一的四个物体排序。并鼓励幼儿自己完成操作任务后,更换不同层次材料进行,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又为每个幼儿留下了探索的余地。实践证明,操作活动不但能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而且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他们学而不厌。

篇10

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向学前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是幼儿适应、了解、创造社会生活的需要,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般是成人口授、幼儿倾听或成人演示,幼儿观看,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上,加上成人向幼儿施教时,总是力图表现它的逻辑性、抽象性,结果单纯符号式的说教使得认知发展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感到艰涩、无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与价值取向:“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即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因此,数学启蒙教育应遵循幼儿的特点,以与幼儿年龄相适应的、生活化的、童趣的方式表现教育内容,通过幼儿自身的操作、探索,使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活动中、游戏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给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一、关注生活,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

幼儿教师要关注生活,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敏锐地观察幼儿的生活信息,捕捉其中的数学教育契机。生活中到处是数学:世界万物都离不开数和形,周围环境中的每件物品都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如:玩具的类别、大小、形状、空间位置,餐具数量的多少,树木的高矮、粗细、排列的规律,马路上的建筑物等,凡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场合、物品都可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好教材。

二、利用契机,在日常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

幼儿园一日生活是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与条件,让幼儿去探索、寻找、发现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积累数学经验并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有关数学问题。我们可以在喝开水时,请幼儿将水一杯一杯端到座位上,喝完后将水杯一个一个集中起来,让幼儿从中发现“1”和许多的关系;可以让幼儿吃饼干时数饼干,排队时数小朋友来练习数数;可以引导幼儿用铅笔量桌长、用脚步量地长等学习测量;可以让幼儿在上下楼梯右行等活动中感受空间方位;玩积木时认识几何体;串珠时学习排序……

三、营造情境,体验生活化的数学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们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

因此,教师要善思考,用心寻找生活、游戏中幼儿熟悉的、需要的数学元素,将数学教学内容纳入其中,让幼儿在轻松、积极的状态下掌握知识。如:“分类”一向是教师十分头疼的教学内容,教师时常准备一大堆教具并讲得口干舌燥,幼儿还是不能理解、掌握。但分类如果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小班幼儿在“好宝宝”主题中学习做好妈妈的小帮手,为锅子、瓶子找盖子,把一双双袜子配对折好放进抽屉,把一双双鞋子放进鞋盒,给一支支笔套上笔套等,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把“娃娃家”收拾得整整齐齐,还不断“演绎”着生活中的一一对应,在比较中进行匹配。大班“环保小卫士”的活动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把家中各种废弃的瓶子、包装盒、碎布等收集起来,带入班级开展“变废为宝”的小制作活动,班级收集的物品中各种各样的瓶子激发了幼儿极大的探索兴趣。我们也及时利用幼儿关注的热点,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对瓶子进行分类,结果幼儿不但从瓶子的形状,还能从瓶子的材料、作用、颜色、高矮、瓶口的形状等进行分类,方法竟达十几种,这与传统数学“为分类而分类”的效果完全不同。

四、家园配合,将数学教育回归幼儿生活

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生活中学习”。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家庭这块阵地,将幼儿数学教育回归幼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