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祖国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0:3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赞美祖国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祖国啊!巍巍昆仑是你高昂的头颅;青藏高原是你挺起的胸膛;万里长城是你不屈的脊梁;黄河流水是你沸腾的血液;你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饮誉四海的灿烂文明;声震四宇的四大发明;你还有一群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夏儿女——中国人。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杰出的智慧和灿烂的东方文明。
自从我第一眼看到你那秀丽的河山,便是我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忘怀、。那秀丽的山水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永远不能磨灭。你多美啊,我亲爱的祖国!在我心中,任何的事物都不能与你相提并论,你是独一无二的。自从我开始接触汉语时,就感到中国的汉字是多么的渊博,中国的语言是多么优美、多么的生动。是在我心中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无法与我国的语言相提并论的。自从我学习历史开始,中国那古老而又悠久的名胜古迹在我心中激起万千感慨,那雄伟的长城,美丽的颐和园和超凡脱俗的敦煌壁画,都能体现出你的美丽、历史的悠久。在我心中,你永远都是那么的和蔼、美丽。即使经历了很多年。但是你那悠久的历史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你在你儿女的心中永远都是非常美丽的,他们因为生长在,你的怀抱里而感到骄傲、自豪。你的子女们拥有高贵的品质,他们懂得以礼待人、友好待人、不鄙视他人、总能使濒临绝望的人能感到人世间的温暖、让他们懂得人世间的真情永恒。
啊!祖国我赞美你,赞美你的美丽、悠久,我们因你而感到骄傲、自豪,你的子女今后还会为你谱写出更辉煌的历史前程。
篇2
一、内容的“兴趣”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怕作文,根本原因就是觉得“没啥可写”。教师要是帮助学生“找米下锅”,那他们就会有兴趣去写。怎样让学生拥有内容上的“兴趣”呢?
1.把作文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它是儿童写作能力赖以提高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引导儿童观察自然、社会的写作素材。如开展春游、秋游活动,让儿童看到祖国山河是如此美丽,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祖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喜怒哀乐……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平时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读的习惯,写好观察笔记。这样才可能写出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并有一定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二、写法的“兴趣”
有了写作内容,懂得写法是关键。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把内容写出来”,他们就会进一步享受成功的乐趣。我采用如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写法。
例如,上好阅读课,借鉴丁有宽的“读写结合,系列训练”的经验。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使学生通过字、词、句、篇的理解,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懂得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确定中心,怎样正确选择词语、写出通顺的句子等;让学生模仿着写作,在作文教学中能灵活运用阅读教学中得到的知识和技能,练好了这项基本功,写起作文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了。
三、抒发真情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练习作文,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享受抒发真情之乐,主要有两点。
1.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要善于引导学生爱家乡、爱生活,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今昔的变化都给予赞美之情;更要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产生的各种情感体验,酝酿出一种“一吐为快”的欲望。几年来,我指导八位学生的“爱国、爱家乡”作品分别在《少先队员》《红树林》等刊物发表。
2.解放思想,给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空间。农村学生在家乡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赶集等,这些趣事会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放牧牛羊、田间劳动、抛秧施肥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深切的感受。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如《记一次劳动》,老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后指导学生写文章,这样学生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学生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作文,一定会真情流露,这样对作文教学是非常有好处的。
四、品尝“劳动成果”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了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后,叶圣陶先生的作品、人品堪称楷模,给学生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学生期盼一位像当年叶老帮肖复兴同学那样修改作文并给他鼓励的老师。因此,对学生的作文要充分肯定,就是再差的作文,也要“沙里淘金”,挖掘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劳动”之乐。
篇3
【导语】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怎么样能写出好的作文,特别是满分作文呢?以下是
【第二篇:总有一种期待】总有一种期待,让寒冬里的花朵克服严冬的执着,永不放弃;总有一种期待,让暴雨后的小草渴望一米的阳光,绝不低头;总有一种期待,让石缝中的种子希望绝处逢生长成参天,奋勇向上。期待是一个人的灵魂,支撑着人们一步一步走下去。总有一种期待——自由,那便是激励自己,勇敢飞翔的勇气。经历一次退役后的李娜,决定独自重回球场,挣脱束缚,追随自由,从此走上彻底职业化的道路。因为自由,她找到了如此舒展的自处方式。在2011年,首次打入澳网半决赛,跻身世界前十。她曾告诉自己:”小女孩拿起网球拍,制定目标,跟随她的内心并且相信自己。”于是自由的明灯引领着她前进,在亿万观众的陪伴下,在法网收获了人生的第一个大满贯。追求自由让她的人生有更多可能;追求自由让一个平凡的人生变得醒目,追求自由让她张开双臂,让自己更出彩,让国家更精彩。总有一种期待——超越,那便是挑战自己,战胜自我的追求。三十岁的李娜迎来了教练卡诺斯,他告诉李娜“不要轻易说自己不行。”教练的话语出乎她的意料,她不相信一个三十岁的女人还可以改变,还可以超越自我。卡诺斯的话让李娜豁然开朗,勇于拼搏,勇于超越,最终打破了14个月的冠军荒,夺得了超五巡回赛的冠军。一次次的超越后,终于在2014年1月收获了第二个大满贯,第一座达芙妮杯。超越是她更相信自己,超越是她能挑战自己,超越使她的人生越来越美。李娜的成功,或许无法复制,而一颗勇敢而充满期待,并且为了这份期待去拼搏奋斗的心,在这个时代浪潮中的人们,都值得拥有。当你拥有了这一种期待,心中不再彷徨,追求梦想的脚步不停歇,前方的成功大门为你敞开。心中总有一种期待,那些困难都不再是困难,而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第三篇:要留奉献满乾坤】最赞赏“乐于助人“的品质,可当别人需向你求助时,却要“悄悄走开“。难道这就是当代青少年的处世良方吗?朋友,先伸出自己的手吧!只有我为人人,才可能人人为我。人生的真正价植首先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我们民族千秋相传的美德。范仲淹在岳阳楼下长嗟叹,杜少陵“安得广厦千万间“,乐于助人,已升华为忧国忧民之情。无怪乎人们总赞美这一金玉良言。可见,人人坐而待助而不伸手助人,乐于助人将只能是幻影。“希望工程“招贴画里的小女孩,她深邃的眸子会充满失望。孔繁森生前领养的两个孤儿,何处去寻他们的家?帕米尔高原上谁保卫我们的国家?再毋谈什么社会保障体系和国际援助法。那些“悄悄走开“的人们啊,你们又何以安身立命呢?用我们一片丹心换你一片真情,这世界充满了爱。朋友,真诚地奉献吧!奉献,能使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能使你位卑不忘忧国;能使你变成一棵大树,云为歌,风为步,洒下绿荫是真情的祝福;也能使你心中装着人民,而非那些猥琐狭隘的乐趣。当你为人人而奉献,以乐于助人为准则之后,别人也不会在你的困难面前悄悄走开。奉献,乘一路碧绿的春风,撒一路繁花硕果,从天山南北到南疆飞翔鸽群的天空,从荒漠戈壁滩到紫荆花开处,祖国,在儿女的奉献中将千秋万代花果飘香!我听见那位老人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为身下的热土奉献了生命。我说:“我也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赞美奉献精神,我愿留奉献满乾坤!“乐于助人,为他人和社会而奉献吧!没有人再“悄悄走开“时,你的心中会充满爱,奉献的彩虹将辉映蓝天!
篇4
有些学生一上作文课就头疼,缺乏写作动机。为此,教师可以把小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引进作文课堂中,寓教于乐。如开展一些表演性、故事性、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样,学生不但主动参与活动,而且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写作欲望。如“智力竞赛”“庆国庆联欢会”“教师节向教师送贺卡”“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某种动物》这篇作文时,我预先布置全班学生在家里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制作了许多小动物的头饰,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上课时,我组织学生开展“动物王国开会”的游戏,让学生佩戴上各种动物头饰进行自我介绍,生动形象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全班同学,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实践体验生活汲取素材
许多学生总觉得写作文无话可说,也有教师抱怨说“农村学生见识少,无材料可写”。其实,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人生的天地无限广阔,只有投向五光十色的生活怀抱的人,才有机会获得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因此,我注意扩大学生的生活面,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有益实践活动,主动获取素材。如植树节植树,变废为宝科技小制作,环保实践活动等。例如,在一堂写《一种水果》的作文课上,我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实践”。
(l)用眼看。给每个小组分一种水果,要求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能说出水果的名称、形状、大小、颜色。
(2)用手摸。让学生用双手去触摸水果的表皮,感觉水果的重量、质感。
(3)用鼻闻。让学生用鼻子嗅一嗅水果所散发出来的气味,并说说这种气味带来的感觉。
(4)用嘴尝。让学生咬一口水果的果肉,并说说它的味道。经过这些实践,学生对水果有了较深刻、全面的认识。这个时候,再让学生抓住水果的特点来说就显得比较容易了,他们写出来的作文也就不会空洞无物了。例如,树军同学在描写桔子形状时就这样写道:“你剥开桔子皮,就能看到里面藏着十片左右的桔片,看!它们像十分亲密无间的小伙伴,你挨着我,我靠着你。”邱明同学在描写芒果的味道时这样写:“你轻轻咬一咬,滑溜溜的果肉立即到了你口中,滑滑嫩嫩的,甜中带酸,别有一番滋味,我情不自禁地说:‘哇!真棒,舒爽可口,味道好极了!’”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作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多媒体再现生活汲取素材
篇5
然而,在今天社会里,红烛对教师来说实际上是一个伤感悲壮的比喻。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的经济浪潮在全国激荡,同样,它也冲击着教育园地。面对缤纷的经济世界,面对开放城市、经济特区的繁荣,多少有志之士跃跃欲试。有的果断“下海”,在改革大潮中奋力拼搏,成就辉煌;有的虽说“折戟沉沙”,但也算开了眼界,“拿着青春搏一回”。教师,胸怀“彩墨”,面对这巨大的‘画卷’他们不可能无动于衷。诚然,有极少数教师去试了几笔,但绝大多数教师能立足三尺讲台,在辛勤地耕耘着。广大教师,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拿着低微的工资,住在简陋的校舍里,用自己的崇高品德,去塑造千百万青少年美好的心灵,辛辛苦苦、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十年、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奋斗在教学岗位上,甘愿作为“人梯”,让孩子们站到自己的肩上,去攀登新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高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丝干。是老师开启了我们的智慧之门,是老师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师恩重于山
老师,这两个字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的平凡,然而我们对老师这两个字的理解是那么的浅薄。老师是无私的,为了学生,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学生,老师是伟大的,她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材,然而自己,依然站在那三尺讲台上,继续为祖国奉献。今天,我就要来赞美我们的老师。
篇6
一、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注重诵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是阅读的基础。通过有声诵读,学生可以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体验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周密严谨的结构。对此,教师首先要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文章中蕴涵的感情的潮水在诵读中奔涌出来。如:学习《春》,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和赞美之情。其次,营造感染学生的氛围。在阅读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来。再次,教师要诱导学生反复朗读内容含蓄的文章,重点是对词、句的品味。
综上所述,在教学有声诵读时,教师要让学生阅读课文,抓住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闪烁作者独到感受的精华文段、重点语句、关键字词进行细细品析。这样既可以在字、词、句的咀嚼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名的功力,体会其用法的精妙;又可以更深、更全面地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语言的风格等,达到对文章“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认识效果。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
二是要注重师生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我们应注重通过师生互动和有梯度的训练,落实好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阅读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三是要注重探究。
对文章主题、作者情感等进行探讨、深究,这是一种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能力。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中,开放性试题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如要求在阅读中,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等,这是建立在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完全理解、完全吃透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因此,针对文章内容或写法上的某一点,独立阐述自己的见解时,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独到看法,观点要新颖、独特,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千万不能为了追求新颖独特,就抛丌文章具体内容,乱说一通不着边际的话语,这种貌似新颖、开放的答案,实则无理无据,也无法符合题目要求。
四是要注重欣赏。
欣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阅读能力的顶点。新课标要求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当然,我们只是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欣赏作品的形象,欣赏作品的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结合作品内容,能够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分析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对文学作品的初步欣赏能力,要联系课本所学的知识,多次反复实践才能养成。只要用心去欣赏,就一定能发挥自身的阅读潜能,不断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二、初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输出和运用,更应关注写作实践中学生心理的成长、情感的丰润、意志的坚定、人格的完善,达到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境界。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笔者认为初中生写作也应注重创新。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首先要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积累创新素材。
日常生活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学生的写作成绩不好,你只须心平静气的问问自己:①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②平时给他们的题目,是不是贴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贴近他们的生活?③学生对作文的反映是不是作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是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每天总要接触一些人和事,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不管是从媒体的间接所得,还是自己的亲身感受,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辩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自己的喜怒衷乐,爱好和追求,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内容,却蕴含着生活的真理,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狭小的课堂圈子,拓展生活外延,走出校园、走出自我、走进社会生活,使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融合,个体生活和群体生活和谐统一,把眼光投向纷繁复杂的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让学生懂得生活有多广阔,我们的作文题材就有多广阔,生活有多绚丽,我们的作文题材就有多绚丽。无论事多小,只要捕捉到其闪光点,就可成为题材。
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方法。如:选材创新、文体形式创新、思路立意创新、手法创新等。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仗,根据范文割、补,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常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例如:蜂子蜇人,我们可以赞美他不畏,勇于自卫的精神;荆棘扎根岩石,我们可以赞美他倔强挺立的坚强生命力等……。
再次,要善于设置情境,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维护学生 的作文兴趣。作文课不能只是布置文题,而不加引导,结果使还不擅长作文的初中学生,开始就犯难;学生没写出教师满意的作文,甚至“偷”作文。如果教师适当的设置作文情景,既能有效训练作文技巧和能力,使学生能很快的入门,又能降低作文的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兴趣有了,训练目的才能达到。
篇7
一.纵向挖掘:无限风光在险峰
例如叙写登山观光的文章很多,其中有一部分,笔力所及仅限于山水如何秀丽,风光如何壮美。读这样的文章,总觉得少一点“理”的启迪。而有位同学写摸黑登山,终于登上山顶,看到壮美的日出。此时作者写出了自己能克服困难的欣慰与自豪。行文至此,一般同学可能就结束全文了,可该文作者却没有,仍继续开拓:
“那太阳看着我,仿佛想告诉我什么。我突然明白了,爬山尚且如此,学习不更是这样吗?科学的道路永远是陡峭险峻的,但只要我们不畏艰险,不停的向上,向上,就一定能够到达光辉的顶峰,我笑了。”
这样一来,文章立意便超越了自我天地——为自己克服困难而欣慰、自豪,由此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对群体我们的学习充满信心。作者仍不止笔,还在不断超越,不断上升:
“太阳越升越高,周围更亮了。建党九十周年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多美啊!我由衷地赞叹起来。是啊,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也正在这崎岖的山道上攀登吗?她的儿女们正在搞改革开放,落实科学发展观,帮她丢掉身上的包袱,使她更加轻快而精神焕发地向上攀登!”
至此,立意又超越了群体意识,上升到对伟大祖国的赞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经过这样的不断超越,不断深化,文章所立之意就比仅写登山观景深刻得多了。
再如,以“绿色”为话题写作,也很容易流于平庸。如果仅仅描写大自然中形形的“绿”,再套上一个环保的主题,是很难引起读者的深长思索的。《新绿?心绿》则独辟蹊径,生发出了多重新意。作文开篇引用前人咏“绿”的诗句,得出“绿是古人的”的论断。接下来陈说现代人“更满足于用灰白的水泥裹住自己”,“绿”在现实生活中仅仅是一种“看资”,一种“装饰”。然后,宕开一笔,由自然之绿生发出心灵之绿、社会之绿,剖析“人们心灵的荒漠化”,乃至整个现代社会的苍白与病态。文末,呼吁“绿应该属于今人,绿也应该属于后代”。这样,文章中的“绿”不仅仅是生命的颜色,而且意味着人性的回归,振聋发聩。
二.横向开拓:小桥流水人家
客观事物看起来大都是静止、孤立的,或者是零碎、琐屑的,如果单独出现在作文中,是缺少思辨力量的。但是,如果能横向开拓,揭示多个相似、相关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与规律,那么这些材料也就不再琐碎、孤立,而能折射出哲理的光芒。
以“水”为题作文,我们可发散联想:水无处不在,沟渠、溪涧、江河乃云雾、雨雪、冰霜都是水;水形态不定,或涓涓潺潺,或滚滚滔滔,或浩浩漫漫。透过表象看内在,水极为平凡,但又十分宝贵。动植物缺水,无法生存;工业缺水,就只能停产。水性虽柔,但滴水可以穿石;水珠虽小,但涓滴可成海洋。水一往无前,有不怕艰难险阻的毅力;水千流归海,有心向集体、团结一致的精神。水的力量无穷,可以载起万吨巨轮,也可以冲垮钢筋水泥建造的坚固的堤坝。西方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赞颂水流永不停息、变动不已,提出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哲理。东方圣人孔子见流水便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水可以使诗人喜,杜甫有“润物细无声”,水又可以使诗人愁,杜甫又有“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慨叹。同是写水使人“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又是多么无奈而豪放……就这样东想西想,东扯西拼,这个作文题不是大有可写的吗?
横向开拓我们可从某一事物的形态、性质、精神、用途等方面入手,或褒扬,或贬低。如:写“树林”可抓住形态方面的特点:虽分家分心,但家家相连,心心相通;若分枝过多、反影响结果,虽心心相通,但非心心相印。写“电荷”可在其性质上做文章:终生相依相存,缺一不可;不能相互碰撞,否则两败俱伤。写“秤砣”就从它的用途着笔:自身虽小,能压千斤;虽压千斤,不在自身。这些事物的特点,都可以用来表情达意。可以实写,适当引申,可以虚写,联想想象,也可以虚实结合。
篇8
(1)活用日记式:围绕一个主题,用清晰的时间概念展示出事件的全过程。日记是一个人心灵的真实反映,所以这种文体,既能吸引读者,增强真实感,写法上还避免了单纯的记叙形式。如:2010年福建满分作文《在尝试中成长》就是运用日记式构思全文的,作者写了去饭店打工的一次尝试的经历:“1月20日 无聊+无奈”“1月22日 魔鬼+嘲讽”“1月26日 欣喜+值得”“1月28日 道歉+委屈”“2月12日 工资+收获”,每则日记的标题记录着小作者的心情,也是在成长中的尝试。2003年深圳满分作文《留下》则用日记记录下三个时间段亲朋给自己的电话留言,来表现“非典”时期的非常爱意,令人读来不禁暗暗称妙。
(2)拟写讲稿式。如2009年江西满分作文《我很幸运——我是中国人》就是巧借“演讲稿”的形式构思行文,小作者文思泉涌,穿越时空历数祖国的过去与现在,横跨南北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不仅形式新颖,而且选取的角度新颖。
(3)小标题串联式:如同电影拍摄手法,将围绕主题的文章材料进行多方位甚至是随意的抓拍几个镜头,使整个事件由孤立到联系,从片面到全面,形成一个整体。各个镜头用小标题或者序号标列,能给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感觉,又能避免单调的过渡。如:2003年河南满分作文《打造蓝天》就用了三个十分抢眼的小标题:“起风了”、“下雨了”、“云散了”,从表面上看,它们是自然界天气变化的写照,深入文章,你会发现它们更是“我”心理变化的形象表述,通过小标题,文章的情节一气贯通。
(4)运用剧本式:如2002年四川眉山满分作文《善良归家》:时间:寒冬的一个早晨;地点:一片茫茫的荒原上;人物:善良、金钱、地位、权力、时光老人。
背景:善良被人们扔到了一片寒风呼啸的茫茫荒原上,那儿荒无人烟,只有善良一人在无边无际的荒原中走着。(画外音:善良正急切地想着回家,想着回到人们的心中)
(突然远处有一辆奔驰轿车从善良身边急驰而过,金钱上,善良似乎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善良:停车!停车!(满怀希望地招着手)
金钱:你是谁呀?为什么在这半路上挡我的车呢?(边说边探出头来)
……
在他们一道回家的路上,时光老人指着路边四轮朝天的三辆车哈哈大笑。
时光老人:你看,他们没有你,金山再高也会垮掉,地位再高也会掉下来,权力再大也不会持久。我正是因为拥有了你才能长留世间,世间只有你才是永恒的!
小作者围绕一个主题,采用短剧的表现形式,用场景揭示事件发生的背景,用舞台提示展示细节,用人物的台词阐述事件的发展情况或表明作者对生活的见解,新颖独特的构思,让人拍手叫好。
(5)妙用童话寓言式:如2010年湖北黄冈满分作文《我多想有个家——一只小百灵的心声》中作者借一只小百灵鸟的口吻来寻找家园——茂密的树林,结果是小百灵鸟在一派美景的幻想中成了猎人的猎物。作者这样构思的意旨是揭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行径,以呼吁人类对生态和谐的关注。2003年辽宁的《一棵老槐树的自述》、云南的《做一片云,真好》、益阳的《书国的罢工》、淮安的《“鼓励”自传》、安徽的《真走访记》等满分作文将“老槐树”、“云”、“书本”、“鼓励”、“真”等事物拟人化,采用童话寓言形式,带给人独特的感受。
(6)巧用访谈式:如2007年广东满分作文《最好的奖赏》中模仿电视媒体“名人访谈”的形式来构思作文,串联三位影视人物夏雨、周星驰、成龙对所获取的最好奖赏的回答,巧妙地扣紧命题,也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显得新奇独到。
篇9
在目前这个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所以,教师要结合学习的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让思想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进一步实施感恩教育。下面就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备课,备“感恩”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以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感恩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备课就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即备学生、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积极性。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教育有意注意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充分利用多媒体,引用影视插曲等方式,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饱满、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一些感恩节目,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感恩”的内涵,训练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并对身边的人事物常怀感恩之心。
二、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感知“恩”
1.父母之恩。
写不完的是关于亲情的深厚,说不清的是关于亲情的期待,道不尽的是关于亲情的感慨。父母的恩情我们永远无法回报,父母就像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在我们遭受暴风雨的时候,让我们安全地停泊。父母也像永动的马达,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他们都会给我们提供不竭的动力。小学教科书中多角度地表达了父母之恩,例如《落花生》中教我们如何为人之父,一个父亲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同时,让学生感受父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2.自然之恩。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吸引着无数文人为之倾诉衷肠,那是因为大自然都给人一种美德享受。日月经无,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美丽的大自然风光让我们陶醉,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感谢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了我们。例如《黄河颂》以其雄壮之词让我们心潮澎湃,通过想象深入意境,激起我们热爱自然的万丈豪情。
3.祖国之恩。
我们受恩于父母,我们受恩于环境,我们受恩于祖国。祖国之恩,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为祖国现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颐和园》歌颂了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的赞美之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让人深知如何做一名祖国的优秀儿女。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顿时在脑海中鲜活起来。
三、在有效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感恩
适宜感恩教育的文章大多文质优美,所以这就需要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师在此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的高大;在反复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博大的爱,激发人类要敬畏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感受父母浓浓的爱意,通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学生的感恩行为。
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在课堂上,有意让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先用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耐心引导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扬,从中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他们的信心。只有感觉到别人对自己欣赏时一个人才会更加自信。在反复的锻炼中让学生明白“只有感恩,才能明白幸福的含义;只有感恩,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也只有感恩,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篇10
一、关注社会,多角度立意
对中学生来说,关注社会应该是一种责任。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关注人生、关注民族和国家、关注人类发展的情怀,引导学生构思立意作文时联系生活现实,从社会关注的方面着眼。许多优秀作文正是从社会关注的角度构思作文的,立意新颖,引人入胜,从而引起共鸣。例如:2009年陕西优秀作文《西安的无奈》,从社会关注的西安旧城改造角度构思作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确定作文立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的功能则大有裨益,二者是文学创作的双翼,学生写好作文必须进行合理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这样才能发现多种角度,并最终确定最适合的角度。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写命题作文《与你为邻》,先让学生围绕“邻”进行大胆的联想和想象,然后再从给作文题目加主语的角度进行尝试,让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快乐,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的同学想到了中国和日本为“邻”,要从历史和发展的方面考虑,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共同维护亚洲和平与发展的局面。有同学甚至与青松、腊梅为“邻”,不仅表现个人的价值观和审美倾向,还极好地揭示了这些意象在民族心理和人文思想方面的影响。这样的作文让人耳目一新,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写好作文的极大的热情和潜力。
二、在阅读中升华思想
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结合,可大多数学生将阅读和写作割裂。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书的重要作用在长才,我们通过阅读汲取营养,学会思考,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许多书不仅给予我们现成的知识,而且给予我们获取知识的方法,让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和探索未知。读书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灵活,使我们的思想更加丰富,使我们对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使我们考虑问题更能接近事物本源。读书可以使人明智,使人有思想,会思想。要提高作文的思想性,我们必须选择读书,用读书来滋养我们的思想,从而增进作文的思想性。
三、作文主题正面健康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看到或听到一些不阳光,不主流的事,有些事情的发生发展有我们尚不了解的深刻根源,我们不能以对错来简单判断,更不该盲目指责和批评。可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写作文不是分析问题,不是引导和号召,而是激愤、批评,甚至口无遮拦。我们在作文中不是不能写这些对人民、对国家、对人类有害的事,可是我们更应该分析问题,更要从正面进行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评论。如2008辽宁卷的材料中的调查结果只是说青年人难以评定,没说他们这样做了,也没说他们支持这样的行为。一些学生在作文中对这些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或者又在多元化和个性化上做文章,实际上远远偏离了命题意图。而《让心灵美丽如花》则从正面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号召,展示一种积极健康的追求。2009年江西卷高考作文,许多同学没有弄清两件物品被抢去的这一事实,简单而草率地指责蔡铭超不讲诚信。殊不知,佳士得公司公然拍卖,实际上承认了占有的合法性,失义在先。优秀作文《拒绝“二次抢掠”》和《向不合理的规则说不》则义正辞严,令人叹服。
四、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近几年高考作文以话题和材料作文为主,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以话题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为作文题目,然后围绕话题信息组织材料。表面看作文是锦绣繁华,仔细分析发现所用材料“貌合神离”,作文根本没有明确的中心。学生习作《带着微笑出发》分别写了李白、张孝祥、坡、柳永、韩愈等人在人生低谷带着微笑,还引用了大量的名言。不用说,这篇作文给人的第一印象肯定不错,可是作文却没有揭示他们能在低谷中微笑的原因,便少了精神和灵魂。还有同学在《带着感动出发》中写到了季羡林、汶川地震中的军礼男孩、航天英雄,可是仔细分析,他们令人感动的原因不尽相同。如果不能揭示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这篇作文一样也没有明确的中心。在作文训练中,要指导学生在写出现象的同时揭示本质,使作文的中心明确,主题深刻。
五、用生动材料代替空洞表达
高考作文在文体方面没有明确的要求,受其影响,许多学生写作文时起笔便写议论文,可实际情况是多数学生并不善于写议论文,写出的文章仅仅是空洞的表述。有的絮絮叨叨,自顾说教;有的开头提出观点,中间讲一个故事,结尾再照应收束;有的干脆胡编故事作为论据;有的根本不考虑文体特征。上述各种情况,无法枚举。我们要引导学生积累相关的材料,学会运用典型新颖形象的材料来论证,更要指导学生注意材料的真实性、针对性,考虑材料的详略处理。2009年全国1卷优秀作文《找准位置 发扬自我》开头:“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万类霜天都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长处,我们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出自己的优点,不要盲目模仿他人。发挥自己的长处,发扬自我”。这一段文字说理形象生动。又写任长霞、袁隆平、刘翔、杨立伟、费俊龙、聂海胜以及中国女排等英雄的事迹,论证用真诚和责任来报答祖国和人民,材料丰富且详略得当。2010甘肃省优秀作文《慢尝书香》中用丰富且极具文采的材料来论证,展示了自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议论内容的空洞外,我们还感到学生作文叙述平淡,不能用真情感人,即使抒写对亲人的感情,也写得索然无味。中学生如何才能写出真情?往年的高考优秀作文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例如2008全国1卷优秀作文《拿什么赞美您,人民的总理!》用细腻传神的描写来抒写对总理的赞美之情,让人感动。其实,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有比较典型的事例。如:孙犁的被誉为“诗体小说”的名篇《荷花淀》,通过描写如画的景物来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挚爱,也值得我们学习。总之,作文要做到言之有物,有策略地避免空洞的表达,更不要没话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