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2 12:1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工作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我院在县卫计委的领导下,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积极开展了中医药工作,现将我院中医药工作总结如下:
一、中医药工作基本情况
(一)科室设置及人员配备、诊疗情况
1、中医科:中医医师4人,中医药剂师1人。
2、进一步完善了中医门诊工作。
(二)中药房建设情况
加强了中药房工作,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把好药品质量关,提高中药调剂水平,设立并进一步规范了中药及成药库房。常用中药饮片品种达356种,中成药118种,并根据需求,不断增加中药品种。
(三)中医药人员培训情况
1、西医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培训工作纳入年度继续医学教育范围予以考核。
2、派出多名中医药人员参加了学习中医的试点和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了中医药理论及临床技能。
3、开展了中医特色治疗和康复。
二、我院主要的中医药特色优势领域有
(一)中医内儿科医生诊疗经验丰富
从事中医内儿科诊疗工作的医生具有10年的诊疗经验,擅长内科心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辩证施治、预防。
(二)中医针灸康复理疗科设备齐全
拥有全自动牵引床、TDP治疗仪、远红外线治疗仪、电针等器械共10余台件。能诊治腰椎间盘突出、脑血栓后遗症、急慢性腰肌劳损、肩周炎、颈椎病、坐骨神经痛等疾病,治愈显效率达80%以上。
三、对中医药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我院对中医药工高度重视,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
(二)重视中医药人才培训。采取了派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省内外进行短期中西医结合专业培训,进一步提了我院中西医结合科目水平。
(三)加强中药饮片的管理。科学拟定购药计划、严格从正规渠道购入中药饮片、在药品入库时严把质量关、加强库存中药饮片的管理,确保向患者销售合格的、无霉变、质量上乘的中药饮片,保障用药安全。
四、经验与体会
我院的中医药工作的经验与体会是:在继承祖国传统医学精髓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进行创新,使得我院中医药工作在不断探索中取得进步。
五、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医药工作硬件设施薄弱,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在规划项目中未把中医药硬件设施建设纳入长期规划。
(二)中医药类人才匮乏、从事中医药工作人员不能及时补员。学历层次过低,未及时补充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类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
六、下一步工作设想及意见建议
(一)不断加大中医药硬件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争取支持,增加资金投入,引进设备,选派业务骨干到省内外中医院进修。使中医科成为我院又一特色科室、新的业务收入增长点。
(二)加强对高层次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及时补充新鲜血液。积极争取县人民政府、县卫计委及县劳动人事部门的支持,补充中医专科人才。彻底扭转我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过低的局面。
篇2
为按时按质完成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建档工作任务,在2016年的基础上,我院召开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建档工作培训会议,会议采取以会带训的方式对全乡乡村医生和卫生院部分医务人员及公共卫生科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本次建档工作卫生院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由卫生院组织,乡村医生配合组成两个工作组,采取以整村推进、先集中建档后查缺补漏的工作方法,确保建档对象无漏建、重建现象。在建档工作中要求:一是乡村医生务必按照要求认真组织人员并参与中医药建档工作的开展;
二是卫生院工作人员对建档工作认真负责,确保建档工作质量;
三是以往未建档的老年人和0-3岁儿童一律建立居民建立档案和中医药健康管理建档工作一同进行,确保各种表格的完整性。
中医药健康教育工作是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我院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相关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每年为老年人提供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儿童6、12、18、24、30、36月龄时对儿童家长进行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老年人健康管理内容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
中医体质辨识。按照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前33项问题采集信息,根据体质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并将辨识结果告知服务对象。 中医药保健指导。根据不同体质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
在儿童6、12、18、24、30、36月龄时对儿童家长进行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具体内容包括:
(一)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
(二)在儿童6、12月龄给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方法;在18、24月龄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36月龄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
截止2017年7月10日,全乡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已辨识544份,覆盖率达到28%以上。高血压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267人,糖尿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167人;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已服务110余人;孕产妇中医药健康管理已服务25人。
下一步我院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健康管理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中的独特优势,以健康教育、社区义诊、入户随访等多种形式,加强老年人、儿童及亚健康人群等重点人群养生保健行为干预和健康指导,将中医药健康教育活动持续开展下去贡献一份力量。
篇3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
全科人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认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重要意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习和领会医院职代会精神和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不拘形式,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开展学习和讨论,激励职工积极参与推进医院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和实施。通过系统的学习教育,提高了科室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了法制意识,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做到自觉遵纪守法,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以提高窗口服务为己任,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做好一线窗口药学服务工作。
二、完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病人。
门诊药房是药剂科直接面对病人的重要窗口,如何方便病人、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是药房工作的重点。随着2月份急诊绿色通道的开通,我科通过将中心药房与急诊药房合并、岗位人员整合等一系列措施,保证了住院病人及急诊病人24小时的药品供应,保障了急诊流程的正常运作。5月份,医院为站所的医保病人开通绿色通道,安排站所病人在住院部挂号看病交费后再前往门诊药房取药,为避免病人在住院部及门诊部间来回奔波,我科主动将站所病人取药的工作任务改由急诊药房承担,让站所病人真正享受到“一条龙”服务,树立了医院的良好形象。通过完善工作流程,合理设置窗口、机动配备人员等,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改变了取药排队、取药难等现象,为病人提供方便。
三、坚决执行药品网上阳光采购,保证临床用药供应。
严格执行药品网上阳光采购,保证了购进药品的质量,并密切联系临床,及时了解各科药品需求动态及掌握药品使用后的信息反馈,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将药品供应信息通知至临床科室,保证了临床药品的及时供应。
四、加强药品质量管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为了加强药品在购进验收、在库养护等环节的质量管理,我科成立了药品质量监控小组,质控小组成员每月不定期对科内工作流程及各岗位的工作质量进行抽查,并督促科室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每月28日全科召开质控会议,由质控员将检查结果汇总并制定相应整改措施,质控小组成员督促整改。为了进一步加强药品质量管理,根据广州市药监局发关于《广州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制定出我院《药品验收质量管理制度》、《药品储存养护质量管理制度》《近效期药品标识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并相继实施,从而有效保证了我院药品质量,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且减少了医院因药品过期造成的损失。
五、做好每月药品盘点,协助财务部做好药品经济核算工作。
每月末组织全科人员进行药品盘点,为保证盘点数据的准确性,盘点工作尽量安排在临近下班时间及班后。为保证信息系统药品运行数据的准确性,三番四次地与信息中心、财务部、软件公司等沟通,力求完善信息系统,协助财务部做好药品经济核算工作。
六、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20*年3月,我科在实行门诊处方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新开展了临床药学服务,每周定期委派临床药师参与查房、病例讨论等,进一步加强了全院抗生素合理应用的有效监测,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
七、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
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转为主动服务的形式。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到临床收集药品使用后的信息反馈。发现药品发生不良反应时,协助临床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工作并查找原因,如与药品质量有关的,及时更换厂家,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可疑必报”的原则,督促临床主动填报不良反应报告,我科及时做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网报工作。
八、加强业务学习,通过开展实习生的带教工作,进一步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篇4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10号)及其配套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社区中医药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步伐,在“”期间,开展创建**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与审批
(一)申报条件:
1、示范区的申报以各区(县)行政管辖区域为单位;
2、申报示范区的各区(县)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支持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区内具有社区卫生服务基础,有中医药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提供各项社区中医药服务,并具有中医药特色。
(二)申报、审批程序
申报单位所在人民政府向所在地级以上市卫生局提出书面申请,并附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市卫生局审核同意后,报省中医药局(并附申请单位有关材料)。我局经考察审核同意后,将列入的建设单位行文通知申报的地市级卫生局,并抄送建设单位。
(三)申报时间
省中医药局每年受理申报一次。今年请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于**年12月30日前完成申报工作;今后每年于6月30日前结束申报工作。
二、建设标准与周期
建设标准执行《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建设标准》(见附件2)可从省卫生厅网站下载,网址。建设周期从我局确定为建设单位开始两年时间。
三、建设工作的督促与检查
实施工作进展报告制度。建设单位在建设周期内,每年将建设工作总结及下年度工作计划以书面形式报告我局,建设工作中实施重大举措及出现重大问题,应及时报告。我局将不定期对不报告和报告不及时的、工作无进展的,取消建设单位资格。
四、评审验收
(一)已到建设周期的建设单位,经地市级卫生局预审认为达到建设标准者,由区(县)人民政府及时向我局提出评审申请,申请材料包括建设单位的总结、预审报告等。我局接到申请后组织专家进行省级评审。凡达到建设标准的,我局将正式行文批准为全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篇5
重点学科优势地位的确立,常常需要几代人积累,而优势地位的丧失,只在瞬息之间。丝毫的懈怠往往意味着机遇的丧失,意味着差距的拉大或被后来者超越。因此,重点学科建设,要常存“危机”意识,保持如履薄冰的警醒。现就中医内科学学科的建设进行一些探索。
1明确建设目标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中医内科学学科在中医院中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是最具中医原创思维和潜力的学科。
学科建设按照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与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建成能够按照中医药规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科研基地;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中医药研究的专门人才;取得一批对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发展有影响的重大成果,初步构建符合中医药科学研究特点的微观科研机制和模式。使学科具有国内一流的中医临床科研人才队伍、一流的科研条件与环境、一流的中医药重点学科群、一流的中医专科(专病),中医临床与科研、教学有机结合,在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方面发挥龙头作用的新型的现代化的重点学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将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引进学科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医、教、研并重,使本学科成为具有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学科。使本学科在中医内科糖尿病、风湿病、呼吸病的综合学术和技术、教学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稳定研究方向
学科发展方向体现了核心理论、前沿领域、尖端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个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长期稳定的。因此,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将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水平起关键性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方向是保证学科先进性、保持学科生命活力的重要前提。
根据学科方向的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稳定性原则、预见性原则,中医内科学学科在长期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8个稳定持续的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老年病、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中医药防治消化病。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又界定了突破口。如风湿病方向上在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基础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突破口;呼吸病方向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突破口;内分泌病方向,以糖尿病为突破口。
3选好学科带头人优化学科团队
学科带头人是一个重点学科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优势的形成。在学科建设中,他既能将学术骨干凝聚起来,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到四周,发挥更大的带动效应。因此,要选择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医院对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定期进行考察,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能够把握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本学科前沿领域的课题和科研思路,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第二,能够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吸引社会各方财力,保证本学科发展潜力。第三,能够对外实现交流合作,对内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学科内部凝聚力,增强学科发展活力[1]。
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学科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在学科建设上一贯坚持以人才为本,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挥了人才优势,凝聚了学科力量。
在学科内部定期进行学术研讨,培养学科人才,形成了各级学术研讨会研讨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中医内科学术骨干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本科生学术研讨会。提高了学术气氛,加强了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科人才,锻炼了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科加大力度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同时注意自我培养学术骨干,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各种能力,建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和学术骨干培养对象为后备力量的三级骨干学科梯队,增强了学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健全运行机制
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成立了由学院院长、附属医院院长、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助理、学科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制订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整体发展目标和学术发展目标,制定各项制度和措施,强化落实,以确保阶段目标与预期成果得以实现。
为加强专家委员会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学院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负责对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阶段检查、阶段评估等工作,学院教务处和医院科研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建设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并进行具体指导。开展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术带头人指导下全面负责制订本学科建设规划、学术发展总目标和阶段任务,落实教学、科研、医疗及人才培养等各项具体工作,并及时根据预期成果、实施方案、经费管理做好工作总结。
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以来,学校和医院均调整、充实了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学校宏观层面管理、医院直接管理、学科微观管理的重点学科级层管理体系,以及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等和医院有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重点学科建设保障系统。
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负有主要责任,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明确,有一定的人、物、财自主支配权。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每年纳入医院、相关科室和部门的考核范围,纳入科主任的责任书内容。
学院和医院两级分管重点学科建设职能部门,建立了定期监督检查制,学院每年听取中医内科学科阶段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为重点学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学科内每年终进行一次全面小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落实。医院把重点学科的工作进展,建设成效纳入年度工作总结,把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纳入下一年度工作目标内容之一,按期考核,强化落实考评。
同时,为加强学术上的相互交流和优势互补,在学院和医院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医内科学科不断加强了与协作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在科研上密切协作,相互开放,在人员上相互培养,发挥了辐射和联系作用。
5注重科研创新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增长点,本学科在重点开展继承新安医学、华佗医学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中医内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近五年来,学科承担各级科研项目95项,其中973项目2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第一批课题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3项,“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部委项目25项。科研经费总计为2367万。科研成果19项,获奖9项,获专利2项。出版专著42部,466篇,其中国家级论文259篇。
中医内科风湿病学科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经验,密切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和现代风湿免疫病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观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在脾气虚证本质研究方面,在国内率先提出脾虚致衰老学说,认为老年脾气虚证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的,是运化功能失常,引起生化乏源而致气血不足的动态变化过程,脾虚证发展至后期可致蛋白质代谢、心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
呼吸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开展肺气虚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癌的研究,并结合肺系疾病的特点,提出了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理论、肺气虚证的四级分度标准、慢阻肺的虚瘀理论、伏燥论、证候研究的层次论和阶段论及肺系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同行及患者认同。
老年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国中药临床研究基地。该科学术带头人、著名中医老年病学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及中医药延缓衰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性见解。特别是中医新安医药治疗老年冠心病、老年高血压病、老年痴呆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论学说。在国内率先提出“虚—瘀—衰老”的中医衰老模式,研制出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纯中药制剂———寿星宝,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衰老学术理论和临床技术。
6结语
篇6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 R19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7(a)-0162-04
[Abstract]Since 2012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has carried out with serving the region′s 170 million people based on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mod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udong new area.This paper introduced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vice mod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udong new area in the aspect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documents making responsibilities clearness,talents cultiva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tection,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ffect evaluation,and apply this model to carrying out the services project,training programs,health records.Regional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vice mod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for non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is the key to carry 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funds matching mechanism and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 provide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Key words]Integrative medicine;Public health;Mode;Applica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国家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都暴露出很多突出问题,并纷纷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探索,但由于全球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其政治、经济、体制、技术等领域存在很多问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进行的并不顺利[1-2]。
多年来,我国着力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也存在很多不足[3-4]。
中医药在历史沿革中形成了完整的“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传统医学一贯注重“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观,而“治未病”理念尤能体现其核心价值。历代医学先贤的积累、总结,逐步形成了以整体观、预防观、辨证观、平衡观、恒动观为指导,以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药物、四时调摄为主要环节的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体系[5],至今对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仍有指导意义。
探索中医“治未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居民健康[6]。浦东新区将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至2015年底该模式共计服务170余万人次。该模式弥补了西医公共卫生的不足[7],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预防保健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工作目标
实践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其运行机制。
应用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预防保健的需求。
2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2.1组织架构
浦东新区中医预防保健架构于整合西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之上。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作为主管部门,在辖区内各个专业站所设置“中医预防保健科”,配备专职中医预防保健管理人员,开展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工作规范制定及考核工作;在卫生监督所设置“中医监督科”,负责监督执法;在各医疗机构的防保科配备中西医结合的预防保健专业人员,指导中医临床科室及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共同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与公共卫生防病体系整合形成“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防病专业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级联动组织架构体系[8]。
2.2制定下发相关指导性文件
2012年,下发的《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卫生局、财政局浦东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浦府办[2012]29号),成为中西医结合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标志性文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被正式纳入浦东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下发的《关于在浦东新区进一步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通知》(浦卫中医[2012]8号),扩增了服务内容和范围。
2013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浦东新区2013年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通知》(浦卫中医[2013]10号),修改、优化了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为进一步强化工作质量和服务内涵明确了具体要求。同时,浦东新区疾控中心、卫监所、妇幼保健所、眼牙防所、精神卫生中心等专业站所也均下发了相关通知、实施细则、工作规范等文件,从而为开展浦东新区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3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由浦东新区中医药发展与科教处牵头,整合浦东新区中医质控中心质控考核资源,明确各个专业站所中医预防保建科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考核2次/年。
各专业站所中医预防保健科制定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条线、工作规范,并下发至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算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预防保健工作量,协助并督导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量。
2.4培养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人才
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在上海乃至全国首开先河,内涵建设有待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是其关键[9]。浦东新区卫计委首创开展“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并编写了《浦东新区非中医卫生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展中医预防保健规范化培训教学讲义》,主要对中医基础理论、体质与养生、中医食疗食养、中医保健适宜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结合实践、共90学时的规范培训,培养能中会西、中西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人难问题[10-11],对考核合格者统一颁发相应合格证书并备案,允许开展相关业务。
2.5规范运行机制和落实保障
改变模式,转变职能,建立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是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12]。2012年,浦东新区政府下发《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区卫生局、区财政局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从政府层面规范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拨付相应的经费,在财政方面保证模式运行有力。同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与浦东新区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实施中医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各专业站所与业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共享与互通。
2.6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项目、服务需求、疾病特点、服务成效等相关科学研究
本研究还委托中医药院校和医疗机构对相关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的有效性、科学性等开展了科研工作,并进行总结;各专业防病站所和各级医疗机构对区域内不同人区的体质状况、干预效果等进行了观察。这些工作对区域内社区群众的服务需求、健康状况、疾病特点和服务效果进行有益的探索,本研究下一步推进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内涵、科学制定干预措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7开展成效评估
为确保相关政策、制度的具体落实,成效评估就成为重中之重[13]。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浦东新区政府的支持下,由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牵头,制定并完善了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评估体系,该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和职责。
在实施中,由各专业防病站所、卫生监管机构制定质控评估标准,组织专家共同对分管的部门、单位开展督查和成效评估,其结果与中医药公共卫生经费分配挂钩。
3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应用
3.1服务项目
通过建立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需求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多元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格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大力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14]。2012年起,我区实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两个全覆盖”,即辖区内专业防病机构全覆盖和医疗机构全覆盖。浦东新区政府认可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并匹配3万元/万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经费,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保驾护航。截止到2015年12月,浦东新区各专业站所协调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开展了15个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2培训项目
完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项目,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需求及健康知识,是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关键[15]。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区针对现有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全科医生、乡村医生开展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已培训2392名西医师,其中2000余人合格,这些人员充实到各级卫生机构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队伍中,对中西医结合模式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健康档案
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区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完成了60余万人的中医“治未病”健康档案,逐步成为区域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及跟踪随访的主要信息来源,并成为今后流行病学调查,大数据采集、处理的重要数据库。
3.4工作量
2012年全区中医公共卫生总服务量为28.8万人次,2013年总服务量为34.6万人次,2014年总服务量为43.9万人次,2015年总服务量为72.8万人次,在开展的效果评估中,各服务项目成效显著。
3.5工作总结
每年年中、年终各开展绩效考核一次,进行成绩排名,并向全区卫生系统印发全年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总结通报。近三年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平均分数逐年递增,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升,居民满意率明显提高。
3.6运行机制
三年来,浦东新区不断开展区域性组织架构、管理职责、服务网络、实施方案、技术规范、运行机制、经费保障等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并不断在管理制度、操作规范、服务流程、人员培养、成效评估等领域深化研究。通过三年运行,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形成了一套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
3.7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获奖
浦东新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在2015年获得浦东新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4关于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应用的思考
4.1区域性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系统的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形成“新区卫计委-专业防病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将中西医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融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在条线管理上与现有公共卫生防病体系整合联动;在工作内容上与目前防病内涵对接补增,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工作人员。
4.2“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模式
以现有公共卫生人员、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为基础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模式,提供了人员保障。由浦东新区卫生技术培训中心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班”,对象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的西医执业人员、全科医生、公卫医生、乡村医生。培训采取浦东新区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意的形式,对考核合格者统一颁发相应合格证书,在浦东新区范围内予以相应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许可,该模式已被上海市卫生计生委采纳应用。
4.3经费匹配机制
2012年浦东新区政府颁布了《浦东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将15个项目中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纳入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中,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匹配了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3万元/万人。这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资金保障。
4.4验证机制
政府部门委托专业中医院校、医疗机构和专业防病站所,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开展了系统的探索,在证实其科学性、有效性的基础上,制定了包括中医诊断、体质辨识、中医分级干预(精神调摄、养生保健、药膳、茶饮、穴位按摩、拳操)等15项中医预防保健管理和干预方案,并进行推广与应用。
5总结
浦东新区将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已初见雏形,形成了组织构架、制定文件、明确职责、人才培养、落实保障、科学研究、成效评估“七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为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浦东新区居民对于中医预防保健满意度的提高以及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获奖充分说明了此模式的显著成效。然而浦东新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在经费匹配机制及验证机制方面有着些许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吴静,刘远立.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架构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5):323-325.
[2]许必芳,王悦.中外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9):636-638.
[3]丁磊.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2):459-460.
[4]吴淑金.我国公共卫生的现状及发展举措[J].医学信息,2008,21(5):615-617.
[5]叶进.中医防治学总论[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19.
[6]孙继红,闰远杰,王玮,等.基于“治未病”理论的痔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河北医学,2010,16(9):1143-1146.
[7]郁东海,王家瑜,杨慧勤,等.上海市浦东新区2010~2013年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11-15.
[8]郁东海,杨燕婷,叶盛,等.浦东新区构建新型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8):129-134.
[9]郁东海,都乐亦,孙敏,等.实践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2):165-168.
[10]鲍勇,郭丽君,刘夏,等.社区中医“治未病”人才队伍现况及对策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27-33.
[11]王旭,陈天明,杨大锁,等.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3):112-115.
[12]赵丽.浅析中医药服务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J].北方经贸,2013,(4):118.
[13]王琦.中医体质辨识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用[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2):1-4.
[14]赵辉,陈晓玲,刘艳,等.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疗管理质量管理模式及成效评估[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5, 22(2):164-168.
篇7
根据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市年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区卫生局印发的《区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经研究,定于年5月23日起,组织医政、疾控、妇幼、社区办部分专业人员对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半年工作考核。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安排
年5月23日---年6月3日。
二、路线安排
三、考核组人员组成
区卫生局成立考核工作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副组长:成员:由区卫生局医政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妇幼保健所、区社区办等专业人员组成。
四、考核形式
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看档案、资料等形式,现场打分反馈。
五、考核及督查内容
《市年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方案》、《区星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评审标准》中所列的考核的内容。主要涉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国家九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社区中医药工作;六项基本医疗;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日常考核情况等。
六、考核分工:
1、医政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管理、6项基本医疗(家庭医疗服务、双向转诊、社区现场应急救护、社区康复医疗)工作开展和建档情况;开展试点社区中医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中医服务工作情况。
2、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慢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保健、重症精神病管理、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和建档情况。
3、区妇幼保健所: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儿童保健、计划生育咨询指导工作开展和建档情况。
4、社区办: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基础档案资料建档情况;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开展及建档情况;社区机构标准化建设情况;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工作,公立机构国家基本药物实施情况;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情况。
五、有关要求
1、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考核,认真做好自查和通报工作。医政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妇保所要熟练掌握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市年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方案》和区卫生局《区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区创建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实施方案》要求,严格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工作状况进行检查。
篇8
医生个人年终总结计划1
一、认真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努力完成各项工作
新年要有新气象,新院要有新特色,面对新医院,无论从管理、服务、还是追求质量给我们均提出更高更严要求,科室召开全科人员会议,认真形势,统一思想,树个人形象,树科室形象,树新院品牌,从自身做起,高标准、严要求,树立“院兴我荣,院衰我耻”思想,虽然我们目前面临困难较大,但新型合作医疗给我们带来机遇和挑战,靠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来赢得患者,争创“双赢”全科上下团结一心,增强凝聚力,坚定信心,努力完成各项目作任务,我们坚信,有各级领导大力支持,有院科两级正确领导,更有700多职工齐心协力,我们医院一定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百佳医院”。使人民群众真正放心满意。
二、转变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1、人性化管理
新型医院管理不能停留在原有管理模式和水平上,科主任、护士长首先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反对一言堂,提倡以人为本管理方式,开展人性化服务,人性化管理,根据不同层次患者,应用不同服务方式。加强同志间沟通,加强医患、医护之间沟通。科主任、护士长敢抓敢管,不做老好人,科室弘扬正气,使科室成为一个团结拼搏积极向上的团队。
2、改进服务措施
①新入院病人热情接待
②宣教认真仔细
③及时处置新病人、力争在5分钟内,30分钟内输上液体
④危重病人立刻处理,5分钟内输上液体
⑤护送危重病人检查,主管医生,主管护士
⑥保持病区干净、明亮适舒,坚持周二卫生日
⑦彻底转变观念,服务向宾馆式转化,彻底消除生、冷、硬现象及无人应答现象
⑧出院时送出病区,道一声“安康”。
三、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成立各种管理组织
按照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求及医院安排,熟悉15种核心制度,首诊医师负责制,病案书写、讨论、会诊、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人手一册。科室成立①医疗质量管理小组②医疗安全小组③合疗管理小组④急救应急小组⑤病案管理小组⑥院感控制小组⑦单病种质量管理小组,科主任全盘负责,护士长积极配合,人人尽职尽责,做好各自工作。
医生个人年终总结计划2
20__年是积极上进的一年,也是评审二级医院的一年,在这一段时间里根据20__年的工作总结,现将工作计划列表如下:20__年内科工作计划: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努力完成各项工作
新年要有新气象,我院要有新特色,面对我院现状,无论从管理、服务、还是追求质量均给我们提出更高更严要求,科室召开全科人员会议,认真形势,统一思想,树科室形象,树新院品牌,从自身做起,高标准、严要求,树立“院兴我荣,院衰我耻”思想,虽然我们科室目前知名度小,但医院的大力扶持及医务人员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来赢得患者的认可,增强凝聚力,坚定信心,努力完成各项目作任务,我们坚信有各级领导大力支持,有院科两级正确领导,更有我科职工齐心协力,一定能使我科做精、做强。使人民群众真正放心满意。
二、转变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1、人性化管理: 新型医院管理不能停留在原有管理模式和水平上,首先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反对一言堂,提倡以人为本管理方式,开展人性化服务,人性化管理,根据不同层次患者,应用不同服务方式。加强同志间沟通,加强医患、护患、医护之间沟通。各级同志敢抓敢管,不做老好人,科室弘扬正气,使科室成为一个团结拼搏积极向上的团队。
2、改进服务措施 ①新入院病人热情接待 ②宣教认真仔细 ③及时处置新病人、力争在30分钟内正确处置 ④危重病人立刻处理,沟 通到位 ⑤主管医生,主管护士负责护送危重病人检查 ⑥医护人员必须保持病区干净、明亮适舒 ⑦彻底转变观念,服务向宾馆式转化,彻底消除生、冷、硬现象及无人应答现象 ⑧出院时送出病区,反复交代出院注意事项。
三、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成立各种管理组织
按照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求及医院安排,熟悉核心制度,做到人手一册。科室成立①医疗质量管理小组②医疗安全小组③病案管理小组④院感控制小组,科主任全盘负责,护士长积极配合,人人尽职尽责,做好各自工作。
四、医疗质量
医院质量是重中之重,是立院之本。是医院生存生命线,重点抓内涵建设。 1、从基本素质抓起,培养良好素质、美好的医德,杜绝娇生惯养、心理素质差、爱发脾、工作责任心不强,科室重点监督。
2、抓基层质量,培养医生综合能力,提高全科医生跨专业诊疗能力。
3、抓医疗文件书写,从病历抓起,以卫生厅病历书册为准则,对所管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查房后及时书写并签字。 4、抓危重病人抢救及疑难病人诊断与治疗,危重病人抢救及疑难病人诊断治疗做到每周一次全科讨论学习,诊断不清者1日内科内讨论,3日诊断不清,请院内讨论。 5、加强环节质量管理,首诊医生负责制,责任划分明确,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坚持每日三次查房制度,对每日危重病人心中有数,新入院病人一一过目,消除潜在隐患,严格各种操作制度及会诊制度,加强与患者沟通,签写好每一份知情同意书及特殊检查、治疗协议书,上对科室负责,下对自己负责。
五、抓医疗安全不放松
科主任为科室安全责任人,上对院长负责,下对科室同志负责,认真落实医疗制度和诊疗规范、知情同意书,等各种程序执行到位,贵重药品,毒麻特殊药品及财产专人保管,特别要加强医患沟通,每月对医疗安全进行一次自查,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医疗事故发生。减少和避免一般差错及误诊纠纷。
六、加快人材培养
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疾病也在不断变化,知识更新较快,我科专业前沿性知识很多,但由于自身处基层,外出学习机会太少,知识更新较慢,科室骨干每年1-2次外出短期学习或培训,了解前沿性知识,开展新业务,才能做好学科工作,跟上前沿步伐,各级医生均需加强自身学习,狠抓三基训练,规范医疗行为;重点医生选拔外出进修学习。提高业务能力,今年计划选送医生,护士外出进修学习知识,力争把内一科打造成红十字医院精品科室。
总之我们一定会在院领导的关怀下,团结一心,努力向前,争取努力工作。
医生个人年终总结计划3
以“未病先防、小病先治”为重点,深入推进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构建具有中医养生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满足我市人民群众对中医“治未病”的要求,提高社区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我中心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20____年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如下:
1. 进一步采购并更新中医治未病设备,中心治未病设备现有按摩床、针灸针、梅花针、电针仪、灸盒、刮痧板、火罐、中频治疗仪、微波治疗仪、颈椎牵引器等;
2. 在原有已开展项目,包括针刺、艾灸、推拿、刮痧、拔罐、TDP热疗、电针、中频治疗、针刺放血、中药敷贴等基础上新增了盒灸、微波治疗与颈椎牵引等项目;
3. 目前为止,中心中医药服务人次14000余人次,其中中医康复理疗人次1800余人次,较去年有一定提高;
4. 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指导项目“工作为辖区老年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现已完成300余份,并为进行了中医体质辨识的老年人进行了有针对性中医养生保健指导。预计12月底,将完成500余名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与保健指导;
5. 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讲座、社区摆点等机会宣传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及体质辨识的意义,发放宣传资料,使辖区居民对本中心开展的中医治未病技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尽管今年我中心的治未病工作较去年有明显的提高,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限制了我中心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进一步扩大开展,现将我中心目前面临的困难总结如下:
1. 场地所限,造成了中医康复理疗室面积较小,床位有限,设备配备较少;
2. 中医康复科医师目前只有4名,人员配备不足;
3. 来我中心理疗的病种较单一,对多种治未病项目的'开展不利;
结合本中心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本中心的中医治未病工作,现对20____年具体工作有如下规划:
1. 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病种的中医治未病理疗康复服务,提高新进设备的使用率;
篇9
一、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行动,打击非法行医违法犯罪活动,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得到明显好转,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一)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行医行为,依法取缔无证行医,严惩非法行医违法犯罪活动,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
(二)加大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三)依纪依法严肃追究有关违法违规行为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探索建立完善专项行动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和措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二、工作内容和重点
(一)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行为。重点打击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黑诊所”,打击无任何行医资格的游医、假医,以及借助虚假宣传、招摇撞骗,或打着医学科研、军队、武警的幌子误导和欺骗患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非法行医活动。
(二)严肃查处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违法行为,清除医疗机构中的假医生。
(三)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的行为。重点查处医疗机构将科室或房屋出租、承包给非本医疗机构人员或者其他机构,打着医疗机构的幌子利用欺诈手段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
(四)严肃查处非法从事性病诊疗活动的行为。重点查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地下性病诊所”和未经审批擅自从事性病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
(五)严肃查处利用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重点查处医疗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非法为他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
三、职责分工
(一)由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负责组织专项检查,查处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无任何行医资格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查处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行为;查处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的行为;查处非法从事性病诊疗活动的行为;查处非法为他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查处未经备案核准的义诊活动。
(二)由人口和计划生育、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查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行为;查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未经批准、擅自增加计划生育服务项目和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擅自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规定以外的其他临床医疗服务项目的行为;查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行为;查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出租、承包科室的行为;查处非法为他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
(三)由科技行政部门负责在职责范围内规范医学科研机构的设立审核工作,配合卫生行政部门查处违法从事诊疗活动的科研机构。
(四)由公安机关负责,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中医药管理等部门配合,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的犯罪行为;查处暴力抗法行为,对拒绝、阻碍有关部门依法执行公务的人员,要依法予以查处。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由监察机关会同卫生、科技、人口和计划生育、中医药管理等部门,对贯彻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力,违法违规审批,造成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医疗秩序混乱、非法行医问题严重的地区,要依纪依法严肃追究有关部门和地方行政领导的责任;对本次专项行动中,推诿扯皮,行政不作为的案件线索,以及医疗机构等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纪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六)各大单位卫生部门和武警后勤部卫生部参照本方案同步执行。
四、组织领导分工及主要任务
(一)全国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组长:马晓伟(卫生部副部长)
副组长:吴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成员:张世琨(国家人口计生委)、孙塑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吴明山(公安部)、杨春玲(监察部)、李普(科技部)、吕吉云(总后卫生部)、侯冬虹(武警后勤部卫生部)、赵同刚、王大方、毛群安、王苏阳、汪建荣、张朝阳、苏志、张宗久、郝阳、王玉洵、张德英、于修成、南俊华(卫生部)。
(二)全国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任:赵同刚(卫生部)
副主任:毛群安(卫生部)
张世琨(国家人口计生委)
许志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张宗久(卫生部)
苏志(卫生部)
成员:王巧梅(国家人口计生委)、刘文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魏峥(公安部)、段春曦(监察部)、翟立新(科技部)、李芳(总后卫生部)、张咏(武警后勤部卫生部),关跃进、邓海华、于世利、赵宁、王雪涛、王斌、段冬梅、孙新华、刘小波、高光明、刘爽、吕荷叶(卫生部)
办公室设在卫生部,主要负责综合协调和信息汇总、上报、交流等日常工作。
(三)专门小组。
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下设4个专门小组,各专门小组参加单位和主要任务如下:
第一组:综合协调组。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参加。主要任务:
1、拟定专项行动计划和总结,综合协调办公室工作。
2、拟定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工作制度,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沟通和协调通报制度等。
3、组织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会议,负责文件运转。
4、收集各地和各专门小组工作进展信息,编发专项行动简报。
5、协调各部门开展对各地专项行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二组:整顿规范组。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参加。主要任务:
1、对专项行动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给予政策性指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2、配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好关于查办非法行医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司法解释工作。
3、加强对源头的治理,规范审批行为,开展对医疗机构的整顿规范工作;探索建立整顿规范医疗市场、打击非法行医的长效管理机制。
4、配合工商总局整治医疗机构非法医疗广告的行为。
5、加强医疗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信用建设,加强管理,完善信用制度建设,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行风。
第三组:宣传教育组。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参加。主要任务:
1、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执业医师法、母婴保健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自觉守法意识,形成社会监督氛围。
2、及时向新闻媒体通报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典型案例查处情况,加大曝光力度。
3、开展有关医学常识的科普宣传。
第四组: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处组。卫生部、公安部、监察部、科技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参加。主要任务:
1、组织开展对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专项行动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研究*改进措施和规范管理工作的建议,加强对专项行动的指导。
2、做好群众举报投诉受理工作,采取明查暗访等方式,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医疗秩序混乱、问题严重的地区进行重点督查。
3、围绕专项行动工作内容、重点和职责分工,组织开展对医疗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学科研机构等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4、抓住案件线索,做好案件查办工作。行政违法案件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违纪违法行为,需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的,由监察机关负责查处;涉嫌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其他部门做好案件移送等调查配合工作。重点案件要挂牌督办,一抓到底。
五、实施步骤和工作安排
专项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年4—5月)为动员部署阶段。各地组成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对本辖区内开展专项行动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和自查工作。
*年5月底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将贯彻落实〔*〕21号通知及电视电话会议情况、有关领导批示、组织机构建设情况、联系人和联系电话等上报全国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阶段(*年5月—*年5月)为组织实施阶段。各地要按照专项行动方案确定的职责分工和工作部署,认真组织落实专项行动工作,开展自查自纠,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坚决取缔无证行医,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各地专项行动牵头单位要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明查暗访等方式,对专项行动开展和自查自纠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督查组对地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5月开始,要及时将有关信息编发简报上报全国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于每月底向全国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当月工作进展情况(包括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案件查办、责任追究情况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于*年9月、12月底以前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汇总表(见表1、2、3)随同阶段性总结一并报全国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三阶段(*年6月)为总结检查阶段。自查和整改结束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做到整改措施落实到位、案件查处到位、责任追究到位、长效机制建立到位,同时认真做好工作总结,并于*年5月底前将本省的工作总结(包括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措施、案件查办、责任追究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等)和汇总表一式三份上报全国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将对重点地区进行联合督查,检查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完成专项行动总结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专项行动的领导。
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是落实“*”重要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规范医疗执业行为、打击非法行医的重大举措。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和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政府主管领导要亲自挂帅,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设立专项行动领导机构,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周密安排,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切实抓紧、抓细、抓出实效。
(二)分工协作,明确专项行动责任。
要按照“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要求,迅速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各级政府要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逐级落实责任,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作为当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相互支持,主动配合,齐抓共管,加强联合执法。要加强工作中的联系、协调与配合,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和沟通制度、案件移送制度等。要加强各级专项行动工作机构之间的联系,加强部门间、地区间的沟通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地区联动的综合整治局面和强大的整治合力。
(三)突出重点,狠抓专项行动的落实。
方案中确定了本次专项行动的内容和重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职责分工,认真组织落实。各地还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着力解决当地医疗服务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社会危害严重的问题,实现专项行动的目标。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加大监督执法工作力度,严厉打击犯罪,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下一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专项行动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使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保证不走过场。要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发现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四)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各地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加强监督执法检查,特别要做好对重点地区、重点环节的突击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责令限期整改,依法严肃处理。要重点查处大案要案。在加强有关行政部门之间的联系,做好案件移送的同时,有关行政部门还要将发现的涉及行政监察对象违纪违法的案件及时移送监察机关。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责任人和单位、对存在严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地区和部门领导,各级监察机关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各地要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对需要移送的案件,要做好部门间移送工作,特别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决不能以罚代刑。各有关部门在案件查处过程中和结案之后,要及时向当地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有关案件情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向全国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有关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查处结果。对不认真做好案件查办工作和不及时报告情况的,将严肃追究主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五)标本兼治,建立完善长效监管机制。
要按照整顿与建设并举,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与加强医疗机构审批和规范化管理相结合、日常监督执法与开展专项行动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各地要从源头把关,按照当地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合理规划、设置医疗机构;规范审批行为,清理整顿不符合设置标准的医疗机构;加强对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各地要加快卫生综合执法的步伐,建立健全综合执法组织机构,积极探索、完善对医疗服务市场监管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提高卫生执法监督工作水平,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业的日常监管。要通过专项行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找根源,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完善监督管理措施。
篇10
1课题全程管理内容与管理层次
课题的全程管理包括项目建议、课题申报与立项、过程管理、结题管理、结题后的跟踪管理、科技档案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一系列管理活动。课题数量多时,可分项目进行管理,也可分阶段管理,无论采用哪一种管理方式,只有将这些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课题管理分为2个层次:基础性管理和创造性管理。基础性管理是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做好的工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和事务性。创造性管理是更高层次的管理活动,强调充分发挥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并将管理创新融入科研创新之中。前者是如何完成工作,后者是如何做好工作,侧重点不同,管理效果也不同,如果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必然使科研管理工作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扎实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之上,将创造性管理活动融入每个工作环节之中,才能真正做好课题全程管理工作。
2项目建议
近年来,中药科研领域的专家针对国家颁布的各类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项目建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体现了中药研究的发展动态、趋势和前沿。由于项目建议与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密切相关,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①提高自身中医药专业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把握国家需求,了解学科前沿,掌握科研动态;
②密切关注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计划信息,敏锐把握资助方向,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家撰写项目建议,若该建议被列入招标计划,将为课题立项奠定良好基础;
③如果项目建议被采用而申报的课题却未被立项,需分析原因并与项目组织部门沟通,确保以后建议成功;
④积极推荐专家参与中医药科技发展规划和招标指南的制定工作,既能扩大专家的学术影响力,也利于本单位人员深入理解科研政策导向,从而把握好选题方向。
3课题申报与立项
承担更多的国家级重点课题、高水平课题是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课题申报的数量和质量是其实现的前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申报、评审与管理已非常普遍,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主动、密切地关注网络招标信息。在获取招标信息后,科研管理部门就要进行申报动员、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课题立项、立项奖励等一系列工作,工作本身有较强的规律性和时效性。
3.1项目与指南的理解
①全面了解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特点,指导科研人员选择适合自身研究方向的计划项目进行申报,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强调在完成国家目标基础上的科技创新。
②掌握招标计划的立项背景,正确、深刻地理解招标指南的资助范围与重点,结合中药课题管理经验,在选题方面给申报者以必要的提示与指导。
3.2申请书质量控制
①确保申请书的基本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特别对单位与人员信息严格把关。
②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目标、方案、技术路线等核心内容进行评议,帮助申请者理清思路、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关注申请者对专家建议的采纳情况,分析课题立项与之的关联,以判断专家的科研指导能力。
③保证经费预算符合财务管理规定,并从文字角度审核申请书内容,如重点是否突出,层次是否分明,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清晰、流畅等。
3.3申报课题的遴选
①对于限项申报项目,在整体考虑研究机构学科分布、学科发展及科研资源分配等问题的基础上,选择部分优秀课题申报,择优程序的设计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②对于不限项申报项目,如果不考虑中标率等因素,可以全部上报,有些选题即使被内部评审专家否定也不能轻易放弃,因为某些科研创新点在更宽泛的专家群体中也许是被肯定的,且申请者在完善申请书过程中也会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3.4任务书质量控制
①及时掌握各部门最新的科技管理办法,如科技部为落实“十一五”规划制订和修订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这些文件是课题任务书管理和其后各环节管理的重要依据。
②对任务书内容进行把关,如经费与任务对等,若结余经费过多将对财务结算产生影响;考核指标与研究内容相关,避免出现二者不一致的情况;预算编制合理,以保证在执行每个栏目的预算时不出现过大偏差等。
③与外单位进行合作研究应签订正式协议,以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4课题过程管理
课题获准立项是课题管理的良好开端,而课题研究最终能否实现预期目标,过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科研机构“重申报,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家更关注如何争取到课题,而忽视如何完成好课题,甚至出现降低研究目标的情况。课题研究质量高,才有可能获得延续资助,科研工作才会有发展后劲。
4.1课题研究质量控制
课题研究质量的控制需要课题组、科研管理部门、决策层及专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研管理人员是多向沟通的中心环节。
①随时关注,主动与研究者沟通和互动,随时掌握课题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关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鼓励课题组深入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扶持和培育。
②定期检查,每年组织专家组对在研课题进行评议,与专家共同分析阻碍课题进展的瓶颈所在,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对确实无法继续的课题及时终止研究。
③随机抽查,如原始记录是否规范、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实验操作与实验室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等。
④及时反馈,将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决策部门反映,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并将解决方案反馈课题组。⑤奖惩分明,对研究质量高的课题予以奖励,对伪造数据、弄虚作假者予以惩罚。
4.2课题经费管理
经费管理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涉及财务、科研、课题负责人三方职责与权限的协调,也易成为薄弱工作环节,有些科研机构为加强管理会设专职岗位。
①全面了解各计划项目财务管理办法,掌握各办法的不同之处;
②及时采集财务信息为科研管理服务,如课题经费计划数与实际到位数是否一致、经费使用合理性等;
③为财务管理提供科研管理信息,确保经费核算的正确性;
④对某些科目超过预算的课题,提醒课题组及时调整经费支出,必要时向项目组织部门提交预算调整方案。
4.3合作协议管理
课题合作研究有两种类型:一是本单位参与外单位课题,经费拨入;一是外单位参与本单位课题,经费拨出。两种情况均需签订合作研究协议并进行规范管理。
①依据《合同法》规定,结合中药科研工作特点,设计统一格式的合作协议文本;
②制定合理的协议审批程序,实行逐级审核制度;
③严格审核协议内容并提出修改建议,如经费约定是否合理、协议经费占课题经费比例、责权利是否统一、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
5结题管理
5.1研究工作总结
①在规定的结题时间之前,督促课题组进行全面的研究工作总结,要求研究报告真实、客观地反映课题整体研究情况。
②将研究报告与任务书考核指标进行对照,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研究目标。
③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课题,需分析原因并在结题报告中如实说明,必要时可申请延期结题。
5.2课题经费结算
结题工作包括研究工作总结和经费结算二部分内容,经费不结算就不能认定结题工作完成,但目前结题不结帐的情况十分普遍,有些课题甚至挂账十几年,这是课题组与科研机构利益搏弈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严格执行计划项目的财务管理规定为前提。
①要求课题组在提交结题报告前必须进行财务结算,否则不予办理结题手续;
②要求财务部门出具真实的结算报告,必要时双方共同核实账目;
③结算后取消账户,经批准留归课题组的结余经费另立账户管理;
④实行内部审计制度。
5.3结余经费管理
根据《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2006]56号)文件精神,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归项目组成员所有、长期挂帐,严禁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支出。这项规定对今后课题经费的预算和执行预算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科研机构以往累积的大量长期挂帐课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①结余经费按一定比例划归课题组使用,另立财务帐号管理,用于、申报成果等方面的支出;
②按剩余比例划入研究机构公用经费,用于科研再投入,如设立科研探索基金、科研奖励基金等,以培养科研后续发展能力。
6结题后的跟踪管理
6.1继续申请资助
有些课题可以进行深入探索或扩大领域研究,应鼓励其继续申请各类项目以获得后续经费支持,这类课题往往因积累了深厚的工作基础而较易获得资助。
6.2成果鉴定与申报科技奖励
①在结题课题中甄别比较成熟的课题,帮助课题组在结题报告的基础上整理提炼以形成成果报告,并督促其进行成果鉴定。
②根据各级科技奖励的特点,帮助课题组选择适合的奖项进行申报。
③有些课题获得过多次资助,研究工作很深入,可整合为一个比较大的成果进行申报。
6.3成果推广
具有应用性的中药科研成果应及时转化推广,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科研课题的肯定。
①明确成果推广的时机,如中药新药研发课题在研究初期就应寻找合作企业,以保障研发资金充足并利于后期推广;新方法、新模型等基础性研究成果应及时。
②在中药科研成果的形成与推广过程中,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涉及专利权、著作权、技术秘密等方面,特别关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自身权益的保护,如机构名称在产品宣传中的正当使用等。
③对可公开宣传的成果进行整理汇编,制成项目简介以促进成果推广。
7科技档案管理
7.1归档管理
课题归档工作需要课题管理、档案管理、课题组三方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①课题管理人员要确保每个课题的全程管理资料具有原始性和完整性,全面收集申请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结题报告及其它管理文件,如合作研究协议、任务调整报告等。
②档案管理人员指导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积累、形成完整的技术资料,后者将技术资料与管理资料合并整理归档,并应重视结题后相关资料归档。
③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强化归档工作制约机制,只有将档案管理与结题、经费管理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归档工作顺利进行。
7.2档案利用
①明确利用目的,为课题研究、管理决策或成果推广等提供不同层面的服务,如课题研究多利用原始技术资料,而管理决策需要提纲挈领的摘要内容。
②对束之高阁的成果加以发掘,探讨其深化研究、推广的价值。
③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规范管理,以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