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旅游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22:2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旅游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旅游论文

篇1

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具体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等。

工业遗产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概念,是在传统工业区域产业衰退的过程中,基于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目的,在工业遗留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温或了解工业历史和文明,融合相关旅游功能的新的旅游形式。我国学者李蕾蕾认为,工业遗产旅游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等,改造成为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旅游新形式。简言之,工业遗产旅游就是以工业遗产为核心吸引物的主题旅游活动。

二、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

借鉴国外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辽宁省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理性开发,科学规划项目

工业遗产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统筹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展工业遗产旅游不能一哄而上,应保持头脑清醒,根据自身的条件审时度势地进行开发。首先要综合分析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制定整体规划,对众多工业景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充分发挥现有的工业基础优势,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应该统筹安排.把工业遗产旅游纳入地方旅游的整体规划中去,从组织机构建设、工业遗产普查和认定、规划编制、项目开发、宣传推介等方面提出操作方案,推动工业遗产旅游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突出主题特色,展示遗产文化

工业遗产旅游不同于文化遗产,关键在于突出其鲜明主题。工业遗产开发不论是采用博物院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还是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特色是旅游经济的生命力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就不会产生旅游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只有充分认识和挖掘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其内涵,才能开发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比如,有“煤都”之称的抚顺,不能因为开发工业旅游就选择建山水景观和宾馆别墅,而恰恰相反,只能选择将“傻大黑粗”的煤炭生产设施作为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依托。比如,稍加改造的煤窑小火车、煤雕等都可变成旅游市场上叫座又叫好的产品。

(三)导入体验理念,展现工业魅力

旅游的实质是体验,工业遗产旅游的实质是游客在工业场景中的一次体验活动,一次独特的经历。旅游产品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可参与性是体验旅游的关键所在;新鲜感、亲切感、满足感是旅游体验的最终目标;求补偿、求解脱、求刺激是旅游活动的核心驱动力。“三性”、“三感”、“三求”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工业遗产体验旅游的灵魂。因此,在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应该树立体验旅游观念,注重游客的体验过程,通过“三性”。达到“三感”,满足“三求”,为游客营造一次独特而有趣的工业旅游经历,使其在整个游览过程中获得感官和精神上的满足。例如,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可以开展井下挖煤、井下探路、体验矿工生活等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可增设时尚的休闲娱乐项目,充分展现煤矿生产的独特魅力,满足游客的求新、求异、求乐心理,增强旅游吸引力。

(四)保持原汁原味,增强现场感受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应当遵循“修旧如旧”的开发原则,对可恢复的标志性遗址、遗迹,要恢复其原貌。保持其原真状态,要收集和记录历史文物、故事、事件等无形工业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增强工业发展历史的真实感和完整感。辽宁省要开发一批保留原址、原貌特征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包括保留具有原貌特征的厂房,开辟能够展示工业文明、工业时代的一些博物馆、纪念馆等。为了让游客参与互动,可以开发一些情景交融的体验式的旅游项目,在尊重工业历史的前提下,工业遗产旅游产品既注重原汁原昧.又注重趣味性、参与性,并将现代科技融入其中,提高工业遗产旅游的品味,使游客在观赏产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工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强大魅力。例如,青岛啤酒企业在专为游客建造的青岛啤酒专业博物馆内,车间设备的设置与工作场景的安排完全再现了历史原貌,形象逼真,让游客赞叹不已。我们可以借鉴青岛啤酒企业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成功经验,利用工业厂房建立酒吧一条街、商业一条街、购物一条街,还可以把规模比较大的工业基地厂房改建成酒店。

(五)注入文化元素,提升旅游品质

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元素的成功注入是解决辽宁工业遗产旅游现存问题大门的智慧钥匙。工业遗产旅游项目中可突出企业文化,通过渗人“软性”的企业文化使工业遗产旅游贴近普通百姓。在企业内增设相关文化娱乐设施,深刻挖掘企业传统文化内涵,将本土企业的文化和科技含量融人到产品的设计当中,能够使游客增加知识,丰富经验,加深体验,提升娱乐,延长游客逗留和消费时间,企业在创造文化价值的同时,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自己的煤文化、钢文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工业发展历程中的工人阶级艰苦创业行为和精神的收集、挖掘、弘扬,充分展示工业文明,发展历史与现代、怀旧与时尚完美结合的工业遗产旅游。

(六)传授科普知识,发挥教育功能

较强的知识性和教育性是工业遗产旅游的另一个突出特点,这是其他许多旅游产品难以替代的,结合科教兴国的浓厚氛围和人们特别是学生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为教育性旅游产品,使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寓教于乐,在传播知识、技能的同时避免枯燥的说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项目设计上,可将现场演示、模型展示、动感体验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德国鲁尔工业区的亨利钢铁厂原是一个保留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文化景观的著名历史古城,目前已改造成为一个露天博物馆.其中设计了许多儿童可以参与并在废弃的工业设施中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故事,通过故事了解建筑文化和工业生产知识,接受科普教育和品德教育。

(七)开发旅游商品,塑造企业形象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需要平衡企业和旅游者双方的利益,通过开展工业遗产旅游实现企业预期目标,同时满足游客旅游需求,实现双赢的局面。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应重视旅游购物市场的开拓。一方面。企业可把生产的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另外还可将纪念品转化为企业的宣传品,在纪念品上标记企业的标识、图案、文字。例如,沈阳老龙口酒博物馆可以将酿酒工艺和品牌形象结合起来,寓传授知识与娱乐购物于一体,既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酒文化,又提高了老龙口酒的知名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八)强化安全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辽宁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应该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工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标准,在项目设计中注入更多的人性化元素,具备一定的亲和力。第一,要建立和完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为游客着想,提供人性化、亲情化、细微化服务。第二,要配备专职导游队伍,抓好导游员培训工作,精心准备解说词和宣传品,为不同国家游客提供多语种导游服务。并且在景区建立路标和景点介绍,方便游客的游览。第三,要切实抓好安全工作,在景区适宜的地方树立安全警示牌,导游员要对游客多做提醒工作,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让客人高兴愉快而来,尽兴安全而归。例如,阜新海州煤矿存在地下积水、二氧化硫气体等危险因素,在开展工业遗产旅游时,必须对游客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测,消除安全隐患,构建安全的旅游环境。

篇2

1.行为特征分析

(1)出游同伴参加石油工业旅游的出游同伴59.50%都是家人亲戚,出游同伴是朋友同学的游客数占总人数的26.30%。大部分选择参加工业旅游的游客不会选择独自前往,而是与家人、朋友同学一同出游。

(2)出游类型有85.34%的游客都是选择自行前往,只有14.64%的游客是团体出游,包括旅行社的组织。从笔者查阅的文献资料中了解,工业旅游游客多数是团体组织或旅行社组织,而大庆工业旅游团 体组织所占比例却非常小。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旅行社参与工业旅游的积极性不高,这与工业旅游景点门票价格较低,旅行社很难从中获得高的经济效益有关。由此可见,旅行社在大庆市石油工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媒介作用并没有那么突出,甚至可以说没有发挥作用。所以在今后大发展过程中,工业旅游单位应该主动同旅行社合作,充分挖掘旅行社在旅游宣传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3)获知信息渠道调查显示,游客了解工业旅游的渠道是多方面的,有32.17%的游客是通过亲朋好友推荐了解到工业旅游信息的;有22.60%和21.73%的游客是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等渠道了解的大庆市的工业旅游信息;通过报刊杂志了解旅游信息的占7.82%;通过旅行社的介绍只占到2.60%;其他渠道为13.04%。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虽然大庆石油在人们的心中知名度很高,但提及工业旅游却知道的很少,大庆市的石油工业旅游知名度并不高。即使人们参加了工业旅游却也不了解工业旅游的具体内涵。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开展工业旅游的广告宣传,旅行社要做好工业旅游产品的设计,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在网络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社会,要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并给工业旅游游客带来便利。所以大庆石油工业旅游最好有自己的专业型网站,进行最新旅游动态的介绍、旅游促销活动的介绍,以及一些旅游景点经验的交流、旅游项目的合作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4)出游时间从图1可以看出,来参加工业旅游的游客有54.39%是选择在周末参加工业旅游,选择在节假日参加工业旅游的游客比例占23.68%,而选择在寒暑假参加工业旅游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7.89%,可见虽然寒暑假时间较充裕,但是人们仍然会选择一些闲散的时间进行工业旅游,这与工业旅游不需要太多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工业旅游要想在短时间内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不仅要深度开发工业旅游资源,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也是起决定作用的。

(5)出游目的接受教育、开拓视野、认识知识的需要是旅游者选择工业旅游产品为消费对象的最普遍最重要的目的。通过统计分析38.79%的游客参加工业旅游的目的是想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满足其求知欲。而观光度假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4.13%。其他目的来大庆的游客占25.86%。通过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出游目的是增长知识的游客,大都对大庆市的纪念地和展览馆比较感兴趣同时参观后也比较满意。而对于石油矿场和石油城市观光这些工业旅游资源的兴趣则比较小。可见在知识性这方面大庆市的纪念地和展览馆已经可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所以应该大力开发大庆市的石油矿场及城市观光等旅游资源,做好旅游资源之间的组合销售。

(6)停留时间通过对游客在大庆市的停留时间分析,有46.55%的游客是长期居住在大庆市,属大庆市常住人口。游客在旅游区停留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游客可自由支配时间,但也受旅游地资源赋存状况和旅游资源品质高低的影响。游客在大庆市停留3天以内的比例占近30%,而这部分人大部分是探亲访友,获知石油工业旅游信息的渠道也主要是亲朋好友推荐。这种现象跟大庆市旅游资源品质较低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大庆市应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增加其趣味性、知识性。

2.游客感知分析

旅游资源的赋存决定了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力,优势旅游资源是旅游地规划与开发的支柱,为旅游地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为了了解大庆市石油工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优势旅游资源和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旅游资源,本问卷还对游客进行了满意度调查。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348份调查问卷中,有243份的游客对大庆市的纪念地和展览馆比较感兴趣,占总人数的69.82%,参观后最满意的旅游资源调查中,纪念地与展览馆占总调查人数的73.68%。不满意的旅游资源中,纪念地与展览馆所占比例只有8.77%。可见大庆的纪念地与展览馆在整个工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而对于石油矿场这类独具特色的石油工业旅游资源来说,感兴趣的人只占总人数的11.2%。参观后不满意的人数高达22.8%,大部分游客认为石油矿场这类旅游资源整体比较分散,没有吸引力,交通不方便,周边基础设施不完备等。所以大庆市的石油矿场要想成为独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还需要更合理的设计与规划。通过统计分析对大庆市工业旅游感知满意的比例占45.9%,一般的比例高达52.6%。而有48.7%的游客还会选择参加大庆市的工业旅游,对工业旅游持中立态度的游客大多认为大庆市工业旅游线路打造不够规范,旅游产品开发的也不够深入,旅游地服务质量与游客需求脱节等。

3.深度访谈分析

通过对游客的深度访谈了解到游客对大庆市石油城市布局及一些场馆的内部建设和”零门票工业游”比较满意,大庆市的城市雕塑和一些石油主题公园也受到游客的好评。但在访谈中对工业旅游游客感知的旅游产品及服务质量等五方面提出了问题,一是景区周围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大部分游客认为景区与景区之间过于分散,且没有专门的交通工具供游客选择乘坐。景区缺少停车场,自驾车的游客车辆无处停放。作为旅游景区,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可少的,而大庆市每个工业旅游景区都没有专门供游客休息停留的地方。二是场馆内讲解太过专业,有些场馆缺少专门讲解人员与游客沟通。对大部分游客来说都只是自己简单参观,没有专门的讲解人员。即使有讲解人员,他们的解说也太专业化,书面化,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三是场馆内旅游产品重复,参与性差。铁人纪念馆与石油科技馆、历史陈列馆内许多旅游产品重复建设,这导致旅游产品与游客的旅游需求对接错位。旅游产品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严重不足,并没有让游客真正的参与其中,游客也感受不到工业旅游的巨大魅力。四是没有专门的工业旅游游观光路线和专业的导游团队。对于专业的石油城市,其城市观光及矿井景观应成为其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但对大庆市来说,并没有开发出专业的观光线路,且景区基础设施等建设也不完善,相对来说则缺乏对旅游的吸引力。

二、对策

1.加大对大庆市工业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开发具有工业企业特色的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将旅游纪念品转化成工业旅游宣传品。开展工业旅游,不能仅限于简单的参观工厂、参观纪念馆和生产线,要使工业旅游系统化和体系化。多增加体验性和互动性旅游产品,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采取适宜的营销策略和措施

做好工业旅游宣传工作。大庆市工业旅游工业企业可以做专门的工业旅游网站,利用发达的网络系统宣传工业旅游。从满足旅游的基本要素出发,扩展工业旅游专业化服务。政府要起主导作用,加强对工业旅游的关注力度。旅行社也应该发挥重要的媒介作用。

3.企业内部也应该培养一批既懂营销又懂工业的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大庆市工业旅游营销工作的需要。鉴于大部分游客参加工业旅游是为增长知识,所以企业要更加注重资源的知识性和科学性,深度挖掘企业的文化内涵,同时不断开发其趣味性和独特性。坚决杜绝导游讲解同游客的需求脱节,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奇的旅游需求。

4.对于已经建成的工业文化旅游资源

不仅要提升其资源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工业企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扩大工业旅游的规模和项目。工业企业可针对小的节假日开展工业旅游体验游,利用工业旅游独特的教育性、科普性特征,开发不同的客源市场,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不同的工业旅游项目。面向政府机关营销策划以调研考察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项目;面向老年群体游客营销策划以怀旧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项目;面向学生群体营销策划以科学知识普及、修学择业为主题的工业旅游等。

5.对大庆市的工业旅游景区进行组合销售,规划设计专门的工业旅游游览线路

篇3

关键词: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展望

一、引言

国际上工业旅游的产生首先是从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这是一个与工业考古学密切相关而不为国内所注意的新领域。中国工业旅游的起步较晚,只有数年时间,是由国外的工业旅游直接引进。1998年以来,我国工业旅游发展迅速,一些城市相继开发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旅游产品,并逐渐形成以上海宝钢、海尔工业园、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工业旅游项目。2001年底,国家启动工业旅游项目,工业旅游项目正式纳入到国民所接受的旅游方式之一,至今已有3批工业旅游示范点获批。

二、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所查阅的相关文献中,一般包括理论研究与个案研究两种形式,较多文献集中于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个区域或企业进行工业旅游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产品开发、工业旅游规划、工业旅游发展状况等,同时也存在少量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文献。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的不同,国内学者研究的工业旅游文献主要的方向涉及到7个方面。

(一)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

工业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一个新生事物,其前身源于企业间的参观学习,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决定了工业旅游在我国的运作范畴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或是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中展开。WWW.lw881.com在旅游学术界,对于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的文献很多,分布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发展前景研究、发展现状、区域工业旅游发展研究等方面。

1999年,《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姚宏)提出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都市综合型工业旅游和特色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两种模式,并指出21世纪工业旅游市场将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及挖掘旅游资源内涵措施的重要一面。《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李蕾蕾,2003)从西方的视角,对世纪之交以来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状况进行谨慎评析,探讨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独特的政经背景,以及从政务接待到商务接待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工业旅游的影响。同时,还提出中西不同的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对双方均有启迪,工业旅游开展依赖于一定的地域环境。黄芳2004年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一文中从全新视角对工业旅游进行研究,其从开发利用城市品牌资源出发,研究工业旅游在现实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障碍,并对工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工业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探讨。对于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获批,有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吴杨和沈玉芳(2007)的《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思考》,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样本,对工业旅游点的区域分布特征及空间密度差异、工业旅游点所属行业的区域分布特征与空间密度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并探索这些特征与各区域工业发展特征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其从制定区域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工业旅游空间开发模式、构筑“无边界”的区域工业旅游合作方式等方面对各级区域范围的工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讨。

对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的研究,不仅依赖于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市场状况背景,而且还针对工业旅游的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所依托的地域环境特点进行全新研究。

(二)我国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

工业旅游具有知识性强、依托性强、观赏性强、重游率低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工业旅游观光成为了主打产品,同时面对重游率低的现状,不得不考虑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如何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等。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客源市场和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术界面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对旅游资源的突破认识、对于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的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趋势。曲薇薇和黄安民于2003年在《工业旅游时空开发层次分析》一文中,针对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局限,提出了工业旅游发展在时间上的3个层次,并结合不同的工业企业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建议。王宝恒(2004)的《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及风险提示》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是保证工业旅游成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指出工业旅游开发的成功离不开对项目风险的认知与评估,其从主体条件、客体条件、媒介条件3个方面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作了较全面的探讨,进而分析了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因工业旅游自身局限性可能产生的开发风险。毕燕等(2005)的《工业企业旅游开发研究》,从工业企业的视点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广西为实际案例,对工业旅游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工业旅游开发提出了诸如开拓创新思路、加强工业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的建设、加强gis技术在工业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等建议。

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涉及多角度、多方面,不仅对各类实际案例进行开发研究,而且还对工业旅游价值的开发、时空层序开发、项目策划等进行了研究,不仅为我国工业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提供了实际解决措施。

(三)我国工业旅游个案介绍

在所查阅的文献之中,相当一部分文献是对开展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进行的描述性文章,包括开展的旅游产品的描述、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描述。虽然这部分文章在学术意义上并不具备利用价值,但是经过对工业旅游项目的描述,不仅可以了解现阶段工业旅游的发展状况,还能了解到企业所开展的工业旅游项目类型,为其他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提供产品借鉴。

(四)工业旅游产品研究

目前,对于工业旅游产品的定义,多数学者均认为工业旅游产品指的是以工业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虽然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的研究并不多。在所查阅的文献中,共有5篇文献研究了工业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工业旅游产品的个性特征、开发现状、营销策略等(见表1),研究文献少则限制了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研究上的创新少,研究角度贫乏。

(五)国外工业旅游研究

工业旅游起源于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而工业旅游的出现、发展同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息息相关。刘会远和李蕾蕾对德国的工业旅游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发表了《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系列的多篇文献,都是介绍德国各式各类的工业旅游产品。李蕾蕾(2002)在《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中,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李跃军与吴相利在2003年发表的《英国工业旅游景点开发管理案例研究》一文中,以约翰·斯沃布鲁克所著《景点开发与管理》一书中所附英国伯明翰的卡德布里世界等5个工业旅游景点同期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资料为素材样本,进行了包括景点开发目标、提供的产品、市场指向、价格政策、营销经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归纳比较分析,找出了其开发与管理中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六)工业旅游相关综述研究

对于工业旅游相关的综述包括《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等,它们对工业旅游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综述,对了解工业旅游的发展历程有较大的作用和意义。

(七)其他

在所查阅的文献中,有部分文章除了从上述类别之外的角度对工业旅游进行了研究,诸如理论基础、特征研究、广告效应探讨、工业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特、工业旅游对名牌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工业旅游感知分析、定位研究等等,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关于工业旅游的研究,也开拓了研究视野。

三、结论与展望

目前,同工业旅游的蓬勃发展势头相比,我国工业旅游研究则明显滞后,研究成果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更是鲜有,且多为介绍工业旅游开展情况的表层研究,缺少理论层面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究其原因,主要与工业旅游所处发展阶段有关。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还未形成;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很少经验交流;工业旅游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资料缺乏等。工业旅游活动自身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业旅游研究的难度,限制了工业旅游研究的深度,并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与针对性。

首先,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研究的内容较为单一,个案研究较多,缺乏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其次,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而定量研究较少,缺少用数学统计等学科的方法运用到工业旅游研究中;再次,对于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工业观光旅游上,缺乏对工业遗产旅游的深入研究,因为工业旅游是由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而来,同时工业遗产旅游问题牵涉到众多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政策对工业旅游的扶持与管理力度的加强,加上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与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产生,有深度的工业旅游研究会层出不穷,弥补研究空白点,比如工业旅游的项目管理、工业旅游的游客经历、受益、管理研究等等,结合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使得工业旅游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4).

2、裴泽生.工业旅游开发漫议[j].旅游学刊,1997(4).

3、姚宏.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2).

篇4

矿业旅游相关研究

(1)国外矿业旅游研究现状。国外的矿业旅游是由矿业遗产旅游开始的,所以有关矿业遗产旅游研究较多,其研究特点是经验式总结多于理论性分析。知名学者主要有Pretes、Ballesteros、Ramirez、Conesaa、Bemd、Summerby-Murray等。研究主要领域和成果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①矿业旅游概念研究,学术界没有形成统一概念。②矿业旅游影响研究,主要探讨矿业旅游对城市发展积极作用,如提供就业、提升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等。③矿业旅游市场研究,主要从旅游市场组织和旅游者希望与动机等方面研究。④矿业博物馆研究,主要通过案例研究矿业博物馆的功能。⑤矿业遗产旅游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主要从矿业遗产负面效应方面探讨,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⑥矿业旅游中的解说问题研究,其结论为雇佣矿工作为解说员更有利于解说功能的实现。(2)国内矿业旅游研究现状。国内矿业与旅游结合较好的城市主要有焦作等。研究文献较多,其中实证研究要比理论文究多。知名学者主要有邹统钎、陆林、章锦河等,其主要研究领域和成果体现在七个方面:①国外矿业旅游发展经验研究,主要以介绍为主,为国内提出启示性建议。②矿业旅游概念的研究,主要表现为矿业旅游是归属工业旅游还是归属文化旅游之争。③矿业旅游开发研究,主要体现为,多数学者主从开发途径进行探讨,如建矿业博物馆、改造人工水湖、与周边旅游资源整合等。④矿业旅游效益影响研究,主要从积极影响方面研究,如有利于城市旅游产业、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⑤矿业遗产旅游研究,主要从矿业遗产旅游价值、旅游特点及开发进行探讨。⑥矿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以矿区为案例,探讨矿业与旅游协调发展、矿业旅游与生态、文化、创意的融合途径。⑦矿业旅游市场研究,主要研究矿业旅游者的类型和矿业旅游的吸引力要素。

国内旅游驱动机制研究

篇5

[关键词]课程设计 项目化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邓梅(1981- ),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旅游职业教育、区域旅游经济。(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餐旅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教指委教改课题“高职高专餐饮服务与管理课证通融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LJZW20112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34-02

一、课程分析

“旅游概论”是旅游类专业(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外语等)的基础课、入门课,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专业必修课。它主要研究旅游学的基础理论、结构框架。课程以旅游活动为出发点,研究旅游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阐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和关系,介绍我国发展旅游的方针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旅游学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生可以系统把握旅游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为后续理论课程、实践环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旅游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翔实,涉及旅游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各个方面,条目庞杂,理论和实践环节信息丰富。一些跨学科和专业的边缘概念历来界定不是很清楚,理论条目较为深奥,各个层次旅游教育专业老师小心规避。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旅游概论”的课程教学以学术和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主要是讲授为主,课堂作业练习为辅,互动性差。这种教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强制灌输色彩浓,学生被动接受,对一些较为深奥的理论概念、条目难以理解,对旅游活动场景缺乏直观的认识,很不利于以后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的开展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效果不明显。笔者主张突出旅游教学实践环节,要求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区别高职旅游专业理论教学与基础理论教育旅游理论教学。为此我们对旅游行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分析以及与企业密切合作,进行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项目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真实项目的过程中学习,边做边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职教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坚持“以应用为目的,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尽量多安排实践和实训,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旅游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掌握尽可能多的实际技能。本着“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服务行业”的基本思路,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突出能力目标,精心设计项目和任务作为载体。在深入企业调研后,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知识、信息和技术资源。聘请行业专家深入课程与教师一起将企业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和实施教学。我们获取了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岗位的工作内容、方法、工具、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与行业专家一起将“旅游概论”课程的教学定位为工学结合教学的实施的起步阶段,教学目标确定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的基本原理,包括旅游的本质、特征;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旅游业的几大领域;旅游活动及旅游业所产生的各种效应。能力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旅游、认识旅游业;让学生了解熟悉旅游专业,帮助学生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尽早地给自己确立一个发展方向。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旅游、爱旅游的旅游情结。然后秉承“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行动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的思路设计,构建了这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将该课程划分为若干个项目,设计一个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个项目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在项目教学中,突出“教、学、做”“教、学、用”合一,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

三、课程内容的选取

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原则,以能力需求和岗位任务为要求,强调的是知识的必要性、理论的可用性以及信息的新颖性。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做了不少工作。

一是删减部分尚未成熟、还在探讨之中的以及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例如旅游者的需求心理、旅游的供给规律、旅游的需求与供给调控、旅游规划等。二是结合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如旅游活动类型,包括新兴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反映旅游业最新动态和成果。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加入较多的实例介绍,将湖南乃至全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典型问题融入教学中。如世界遗产组织对张家界的黄牌警示、黄龙洞“定海神针,亿元投保”、黄包车重现西湖等,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四是增编典型案例和讨论题库(包括音像案例);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库,比如旅游小常识、景区图片库、著名旅游网站链接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视野。五是根据长沙乃至湖南的旅游经济特色,制定了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方案,编写了实践课指导书,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安排一周的专业见习活动,让学生尽早地接触旅游行业。另外利用学生旅游协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实现课堂教学向第二课堂和课外延伸,并根据“导游从业人员资格证”的认证需求和“旅游概论”课程作为旅游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起始阶段教学需求,增加相关教学内容,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篇6

关键词:工业旅游;体验营销;体验经济;游客认知度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9-0109-05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Tourism’s

Experiential Marketing on Tourists’ Cognitive Degree

ZHANG Weia, ZHANG Yinanb

(a. School of Business, Tianjin 300222;

b. School of Zhujia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ianjin 301811)

Abstract: Aiming at the two problems on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of industrial tourism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experience economy and experiential marketing theories into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tourism,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model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tourism’s experiential marketing mix including communication, visual and verbal signage, service process, person, spatial environment and combination and tourists’ cognitive degree, verifies it by the empirical study to industri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spots in Tianjin, and finds that advertising and propaganda, event marketing, operating experience, theme slogan and government support have a greater positive impact on tourists’ cognitive degree.

Key words: industrial tourism; experiential marketing; experience economy; tourists’ cognitive degree

工业旅游是在城市与经济演变的背景下,顺应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趋势,拓展旅游资源范围,有机结合工业与旅游业而开发出的一种集游览、休闲、怀旧、体验、考察、求知和购物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产品。工业旅游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欧洲,半个多世纪以来,工业旅游在一些发达国家方兴未艾,最近十几年在我国也蓬勃兴起。但是,目前我国的工业旅游尚处于成长初期,由于旅游观念与认知的滞后以及相关理论与经验的缺乏,实际效果很不理想,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旅游产品单一,还停留在简单参观的阶段,特色不够鲜明,互动性差,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营销活动很少,市场开发不足,游客局限于商务人士、中老年人和学生等特定群体,人们对工业旅游的认知度不高。

从1999年《体验经济》这一著作问世,“体验经济”一词就立刻引起了经济领域的极大关注,并被迅速应用到工业、农业、服务业、旅游业、商贸、餐饮、娱乐等各个行业之中。而由体验经济所衍生出的体验营销理论则为工业旅游所面对的难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如果能够因应体验经济时代游客对于工业旅游的新需求,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大力创新旅游营销方式,那么工业旅游将成为旅游业新增长点。

1文献综述

1.1工业旅游

1.1.1工业旅游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Mark和Sheila认为,运用工业本身独特的机能,如制造过程、产品特色、发展文化历史等作为旅游元素与吸引力的活动即“工业旅游”[1]。苏萍和蔡庆华总结工业旅游的特征为:独特的观赏性、对旅游资源有高度的依赖性、旅游活动的安全性和工业企业生产的保密性、旅游目标市场范围广、旅游消费者素质较高、重游率低、多重收益性、垄断性、无明显季节性变化、以接待旅游团体为主[2]。基于资源与产品的功能属性,李淼焱将工业旅游划分为文化传承型、综合景观型、现代企业型、艺术品展示型、工业园区型、遗产与博物馆型几种[3]。

1.1.2工业旅游的客源市场

Richards调查工业遗产公园游客的动机与满意度得出:游客高度满意,多为假期旅游者和短途旅行者,且中年人居多,与矿业或矿区所在地有关;游览目的包括让孩子们了解过去、学习或与家人一起享受休闲时光,更多的是寻求一种见多识广的旅游经历而非单纯的观光[4]。从分析旅游者行为的社会心理特别是旅游者的动机出发,马文斌等将我国工业旅游的游客分为商务调查型、学习参与型和观光游览型三类,其中商务调查型游客占绝大多数,学习参与型的游客多为在校大学生或中学生,而观光游览型的游客范围较广[5]。

1.1.3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成功因素、评估要素、感知因子

王宝恒分析了工业旅游开发的主体条件(客源数量、结构及特点)、客体条件(企业的硬件和软件)与媒介条件(与旅行社的合作)[6]。李炯华和杨兆萍还提出了地方经济支撑能力和城市发展基础等外部条件[7]。Karen和Bruce认为工业旅游发展需要考虑与当地社区关系、产业形象、活动特色、人才教育与组织经营等因素[8]。台湾学者张益寿则提出产业形象性、主题发展性、环境接纳性、加值利益性、地方特色性、负面影响性、商品消费性、文化探索性、教育功能性、娱乐新奇性与社会流行性11个评估项目[9]。

1.2体验经济、体验营销和旅游体验营销

1.2.1体验经济

早在1970年Toffler就指出,体验业将成为继服务业之后经济发展的支柱[10]。1999年Pine和Gilmore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对此第一次做出较为系统的论述。他们认为,从经济提供品的演进过程(产品―商品―服务―体验)来看,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四个时代。体验是指人们用一种从本质上说很个性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可记忆的事件,包括娱乐、教育、遁世、审美四种类型。而体验经济被界定为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提供体验作为主要经济提供品的经济形态[11]。

1.2.2体验营销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影响深远,其中主要在于企业的营销观念上。Schmitt强调在信息、品牌和通讯革命的背景下,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过时,一个注重为顾客创造全方位体验的营销新概念――“体验营销”应运而生[12]。他阐述了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五种体验类型,称之为战略体验模块,并提出了体验营销的实施工具――体验媒介,包括传播、视觉和语言标识、产品展示、联合塑造品牌、空间环境、电子媒体以及人员(见表1)。

1.2.3旅游体验营销

体验经济派生出“旅游体验”的概念,谢彦君认为,旅

表1体验营销的实施工具体验媒介形式传播广告、定期目录、宣传单、新闻稿、报告、公共关系等视觉和语言标识名称、标志等产品展示产品设计、包装、品牌吉祥物等联合塑造品牌事件营销、举办或赞助活动、联盟与合作、特许经营等空间环境建筑物、办公室、厂房、公共空间、零售店和柜台等电子媒体网站、电子公告栏、在线聊天室、电子商务、影像等人员销售员、公司代表、客服人员以及其他与公司有关的人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而改变心理水平并调整心理结构的过程就是旅游体验[13]。Prentice等从层次、流程、设计好的行为类和本(外)地对旅游体验进行了分类[14]。我国关于体验经济和体验营销理论在旅游业的应用研究近些年越来越多,但这些论文大多以定性的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为主,虽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旅游体验”的文献有一定比例,但是基于体验营销理论探讨工业旅游问题的实证研究还没有。

2研究设计

2.1理论架构

本文考察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组合要素对游客认知度的影响程度。这里的体验营销组合,即指Schmitt提出的体验营销的实施工具――体验媒介:传播、视觉和语言标识、产品展示、联合塑造品牌、空间环境、电子媒体以及人员。同时,参考其他学者关于营销组合的观点,如Booms和Bitner提出的服务营销的7Ps: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过程、人员和有形展示[15];马丽卿从主题提炼、故事编写、场景设计和体验气氛营造、活动策划和体验过程设计四个方面阐述的海洋科技旅游产品创新设计的方法[16];以及刘德光、徐宁认为旅游体验营销模式应具备明确主题、建立与顾客的接触、利用旅游纪念品、整合感官刺激、加强体验效果检验以及做好内部营销等诸多要素[17]。另外结合工业旅游的情况,可以得出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策略的组合包括传播、视觉和语言标识、服务流程、人员、空间环境、联合6个维度下共20项因素。

在心理学上,认知(Cognition)被视为是一种知觉、记忆和信息处理的心理过程,通过这种心理过程使人获得对某种事务的认识和了解,凡是知觉、想象、推理、辨认、判断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均属于认知[18]。根据Piaget(1986)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李子超对旅游认知度的研究指出,人们参与休闲活动可视为个体对环境刺激的同化或调剂作用,目的在于满足某些旅游休闲活动的需求(观光游览、激发兴趣爱好),通过反复的刺激和反应对所接触或参与的旅游休闲活动形成自我认知[19]。如徐爱萍等关于节庆活动公众认知度的结构模型包括认同度、知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4个认知因子[20]。根据认知的概念与构成,本文将游客认知度划分为知觉度、熟悉度、兴趣度和认同度4个维度。由此建立研究的理论架构,如图1所示。2.2问卷设计与调查

在通过前期文献分析与现实观察得出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组合的基础上,设计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的调查问卷。此问卷为封闭式的结构型问卷,包括3个部分(工业旅游的体验营销组合、工业旅游的认知度、个人资料)共30个问题。调查问卷中对各项指标的评价采用Likert等距量表的5 分度法,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5分表示完全同意。然后以实地发放问卷的方式,在天津市6家工业旅游示范点调查随机选取的游客对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组合与认知度的评分。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8份,回收率927%,均为有效问卷。

3数据分析

对于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3.1样本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下:性别以男性为主,占总样本的633%;年龄20~29岁的占绝对比例,达到773%;学历上游客的受教育水平很高,大专101%,本科745%,研究生97%;职业上学生457%,其次是工商企业界人员以及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收入上平均月薪2000元以下482%,2000~4999元410%。由此可见,调查样本的主体为青年学生,也是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的主要目标顾客群。

32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321问卷信度分析

本文问卷调查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组合的整体信度为0904,说明测量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组合的20个变量之间的内部一致性很高。问卷中各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如表2所示,大多高于07,显示出较高的信度。只有传播维度的Cronbach’s α值在07以下,但也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此外,工业旅游认知度的信度为0807,符合要求。

322问卷效度分析

(1)内容效度分析

本文调查问卷的设计依循理论架构,参阅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中选择能够完整涵盖所界定研究范围的问题,因此具有很高的内容效度[21]。

本文用因子分析来检验量表结构的收敛性。量表的KMO值为0906>05,Bartletts’s球形检验显著性为0000

33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组合要素对游客认知度的回归分析

以工业旅游体验营销6个维度下的20个变量对游客认知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3)。相关系数R= 0573,决定系数R2 = 0329,表示游客认知度变异中的329%是由这20个变量引起的。Durbin-Watson = 1883接近于2,表明残差序列自相关问题可以忽略不计。F=6289,Sig= 0000

结果显示,广告和宣传品、事件营销、标识、主题口号、操作体验5个变量t检验的显著性Sig操作体验>主题口号>政府支持。

4研究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对工业旅游景点实施体验营销策略提出以下建议。

41增强工业旅游的宣传力度

游客对工业旅游的认知度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宣传力度。企业应该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其工业旅游,比如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户外广告推介;邀请记者、旅游专栏作家以及相关电台、电视台主持人等新闻界参观采访;开展网络营销,建设专门的网站或网页,活动信息、接待日程、路线安排等内容。加大工业旅游的广告和宣传力度,培养公众的工业旅游意识,使游客了解工业旅游并激发其兴致。

42开展工业旅游的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并最终促进销售的一种公关传播与市场推广手段。工业旅游景点要分析目标客源市场,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事件营销方案,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庆典、国内国际会议、大型体育赛事等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事件,精心包装策划,积极扩大工业旅游在公众中的认知度。

43制定工业旅游的主题口号

旅游主题口号是对旅游地形象的一种语言凝练,是游客了解旅游地形象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工业旅游主题口号的设计要求主题突出、文字简洁、语辞典雅、寓意贴切,并且准确反映其资源的鲜明特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创意性和感召力,从而能够吸引众多潜在的旅游者。

44开发工业旅游的体验产品

根据显著性检验发现,游客对于生产参观、布展陈列这类主要集中在感官和情感层面上被动接受型的传统模式不感兴趣,而知识教学、操作体验这类能激发顾客思考、行动和关联感受的主动探索型的体验模式是游客希望得到的。因此,如何引入体验内容是当前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工业旅游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工业旅游的整体构思和创意投入富有个性的智慧,设计出广泛的互动参与性活动以赢得游客的认同。

4.5加大工业旅游的政府支持

当地政府的扶持是工业旅游能够取得长期发展的有力保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工业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和促进中心,制定工业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工业旅游行业标准,规范工业旅游服务质量,为工业旅游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此外,政府还应牵头整合工业旅游资源,包括整合各个工业旅游景点的资源、整合工业旅游景点与自然文化景点的资源,鼓励旅行社开辟更多更优的工业旅游线路,充分发挥工业旅游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Mark A M, Sheila J M. Consumer Experience Tourism in the Nonprofit and Public Sectors[J]. Journal of Nonprofit & Public Sector Marketing, 2001, 19(3):21-27.

[2]苏萍,蔡庆华.工业旅游:现状与走势[J].商业研究,2006,(2):181-183.

[3]李淼焱.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Richards G.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European Cultural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2):261-283.

[5]马文斌,田穗文,唐晓云,杨莉华.工业旅游现状及前景分析――以宝钢工业旅游项目为例[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4,(1):118-122.

[6]王宝恒.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及风险提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2):73-76.

[7]李炯华,杨兆萍.专业化城市的工业旅游开发研究――以独山子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5,28(2):270-274.

[8]Karen A, Bruce B. Watch It Made in the USA:A Visitor's Guide to the Companies That Make Your Favorite Products[M]. NY:Avalon Travel Publishing, 1995.

[9]张益寿.产业观光发展规划与策略之研究[D].中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0]Toffler A. Future Shock[M]. New York:Bantam Book, 1970.

[11]Pine J P, Gilmore J H. The Experience Economy:Work is Theatre & Every Business a Stage[M].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9.

[12]Schmitt B H. Experiential Marketing[M]. 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99.

[13]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14]Prentice R C, Witt S F, Hammer C. Tourism as Experience:The Case of Heritage Park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25(1):1-24.

[15]Booms B H, Bitner M J.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for Service Firms[A]. Donnelly J H, George W R. Marketing of Services[C]. Chicago: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981.47-52.

[16]马丽卿.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海洋科技旅游与产品创新设计[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6):65-69.

[17]刘德光,徐宁.旅游体验营销的模式研究[J].财贸经济,2006,(7):30-33.

[18]Boyd M, Yin Z. Cognitive-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Self-schemata in Sport[J].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999, 22(2):288-302.

[19]李子超.北京高尔夫旅游认知度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篇7

 

一、旅游业

1.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化、体育、会展、金融、电信、商业等)

2.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研究

3.旅游新业态研究(奖励旅游、海钓旅游、邮轮游艇旅游、低空旅游、智慧旅游、房车旅游、温泉旅游、半自助游、穷游等)

4.旅游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古城镇村落旅游开发研究、旅游文化媚俗问题等)

5.旅游中的法律问题研究(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行业潜规则、分时度假、生态旅游的法律问题等)

6.特定人群(青年、中年、老年、女性、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研究

7.影视剧对大学生旅游动机的影响研究

8.旅游企业(旅行社、景区、饭店等)职工薪酬管理研究

9.旅行社产品研究(产品同质化、产品价格、产品核心竞争力等)

10.导游人员研究(服务质量、生存现状、职业化现状、薪酬体制等)

 

二、酒店业

1.经济新常态下高端酒店转型升级研究

2.酒店跨文化管理研究

3.某一类型酒店业发展研究(绿色饭店、产权酒店、经济型酒店等)

4.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人员流失等问题)

5.酒店成本管理研究

6.饭店员工培训研究

7.酒店业的个性化服务研究

8.中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9.某地休闲餐饮发展研究

10.饮食文化的差异与旅游餐饮业的营销研究

 

三、会展业

1.会展接待的“个性化”服务——以**展会为例

2.我国会展从业资格认证研究

3.我国会展产业地方性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4.会展的宣传和推广(招展、危机公关等)策略研究——以**展会为例

5.展会项目运作中的志愿者服务研究

6.新媒介在展会中的运用————以**展会为例

7.酒店会展产品开发研究

8.会议公司的开发策略研究————以**会议公司为例

9.某地本土展会品牌发展策略研究

10.XX节事活动开发研究

 

三、旅游职业教育研究

1.旅游(酒店、会展)顶岗实习管理研究

2.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3.旅游(酒店、会展)等行业人才需求研究 

4.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研究

5.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学生心理等)研究

6.某地中职旅游教育调查与研究

7.中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中职旅游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篇8

关键词:顾客导向;旅游业;营销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7-0027-04

一、序言

中国旅游业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庞大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成为服务行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高速增长的国民经济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使中国的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旅游总收入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现在,中国正在进一步加快旅游业的开放步伐,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速与国际接轨,中国旅游业在保持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的同时,也面临着国际竞争的考验。因此,深化旅游业营销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旅游业属于服务业,近年来国外服务营销学者已将服务传递中的员工顾客导向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国内学者也在接受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尝试着在此基础上的创新。

二、服务员工顾客导向理论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服务传递过程中员工顾客导向问题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Saxes和 Weitz(1982)等从行为角度,在单个员工和顾客的层面上研究了员工顾客导向在营销中的应用①,此后Frei和McDaniel(1998)等从性格角度对于潜在性格特征驱动员工服务表现进行了研究②。对于员工顾客导向COSE (customer orientation of service employee)理论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于Tom J・Brown(2002)等学者对于员工在服务环境下的态度行为研究③,他们在Saxes和Weitz(1982)以及Frei和McDaniel(1998)理论基础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在此之后,Tom J・Brown,D・Todd Donavan和John C. Mowen(2004)等学者又对这一理论不断加深研究,深入调查了进行服务表现监督评估对于满意度的消极影响等问题④。国内学者对于这一命题的关注主要是在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引进,结合国内情况进行了定量和少量的研究。如林卫红(1998)论述的现代服务企业营销策略中的员工顾客导向策略的基本概念、意义及顾客与企业的关系层次,还就如何实施员工顾客导向策略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意见⑤。吴清津,汪纯孝(2004)探讨了顾客导向的组成成分、员工顾客导向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指出了员工顾客导向对员工工作行为和旅游业的外部效率之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他们认为员工顾客导向概念应包括三个组成成分:(1)营销导向,指员工能理解并满足顾客的需求;(2)情感密集,指员工乐于与顾客交往,享受服务工作带来的满足感;(3)负责精神,指员工认为自己应该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⑥。李惠、张金成(2006)从介绍COSE模型的核心内涵入手,结合组织行为学对动机管理的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COSE模型的驱动因子,构建了COSE驱动模型,并结合管理实践对其进行了探讨⑦。

三、旅游业实施员工顾客导向理念的瓶颈及原则

(一)旅游业实施员工顾客导向理念的瓶颈

旅游业实施顾客导向的瓶颈是多方面的,包括旅游业地域格局、本身特点以及外界变化的影响等。

1. 旅游业的垄断性是实施顾客导向的瓶颈之一。旅游景点产品有其特殊性,旅游景点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地点也不能随意置换,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就具有了垄断性。无论是某一旅游区的各景点的设置、景点定价还是参观旅游的时间,都是由旅游区这一供给方来制定的,而完全忽略需求方的需求。旅游业是前期投入沉淀成本相对较高的行业,资源配置受地域的影响,所以它的发展不能简单地以员工顾客导向为依据。

2. 旅游业的波动性也是顾客导向理念的阻碍。旅游业的波动性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旅游地区和景点的季节波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业的需求量,而且各个旅游地点的需求也是不稳定的。相对于需求的波动,旅游作为供给方,其供给量比较稳定且有限,较难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变化和提供令旅游者满意的优质服务;另一方面,中国旅游业内部员工的频繁流动造成了行业的不稳定。对任何组织来说,最重要的资源都是人力资源,对旅游业来说尤为突出,因为旅游业在服务过程中必须提供高度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服务人员要在识别有价值顾客的同时及时地满足顾客潜在的个性化需求,以提升顾客感知的服务价值。由于旅游业员工与旅游者的交互作用在顾客满意度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优秀员工应该被看作是中国旅游业最重要的财产,因此优秀员工的流失会使旅游者与旅游业都受到损失,更不利于培养员工顾客导向的理念。

3. 中国旅游业是一个对外界依存度较高的企业,外界变化对旅游业影响很大。突发性事件对旅游的冲击主要是不确定性的增加和对安全的威胁,预期安全受到威胁,顾客群体会普遍降低或停止活动频率,会使原本建立好的顾客关系彻底打破,使旅游者对服务质量产生怀疑,甚至对于行业员工产生不信任,从而大大降低构建行业员工顾客导向文化的进程。

从中国旅游者的需求区分度来说,每个旅游者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他们需要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这就对旅游业内部员工贯彻顾客导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员工的顾客导向理念需要更敏锐。

(二)中国旅游业实施员工顾客导向的基本原则

1. 员工顾客导向以顾客为中心的原则要求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和营销战略都应以满足多重顾客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顾客导向型组织的基本要求。战略规划中首先必须明确顾客对象是谁,他们的需要是什么,他们位于何处,他们现有的和将来的感知、需要和欲望如何,两者之间有何区别,顾客满意程度如何。

2. 中国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专业服务行业,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互动性很强,因此员工顾客导向必须被旅游业的每个部门、每个层面和每个员工所接受,自觉自愿地予以执行。

3. 员工顾客导向要求旅游业应该能够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尽一切努力识别、服务和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愿望。旅游业满足顾客的需要不能以牺牲旅游业的服务质量为代价。顾客需要的满足更不能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重自己不顾环境和社会。另外,由于中国旅游业顾客市场具有交叉性的特点,面向某一类顾客市场开展旅游业营销时,必须从整体考虑顾客市场之间的网络关系和交叉性,防止顾此失彼。

4. 员工顾客导向的过程性要求顾客导向的实施不能只停留在旅游区域的宣传和广告环节,而应该贯穿整个旅游活动的始终,顾客与旅游企业的每一次接触都应该成为顾客价值创造的增长点。

四、基于员工顾客导向理念的旅游业发展战略

1. 旅游业的市场需求及行业结构的外部环境波动较大,采用稳定型战略可以较好地应对竞争的挑战以及需求的变化,并且在某些旅游资源不足以容纳巨大客源时,稳定型的战略也可帮助缓和危机,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与一般行业的规模经济相反,在旅游高峰期组织过多的旅游者,有可能产生负的外部效应,降低服务质量,遭到较多投诉,降低顾客满意度,减少客源,从而降低边际利润。因此,稳定型的发展战略更适合作为中国旅游业未来长期发展的方向。

2. 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对于中国旅游业的市场发展来讲,建立一个多层次、多角度、个性化的市场定位体系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通过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建立“一对一营销”的形式来满足有效需求,能够更好地适应旅游市场的变化趋势,对市场目标进行富有成效的营销,使中国旅游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实力,稳定客源,满足顾客需求并寻找到行业的新增长空间。

3.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既可以通过频次营销维持顾客关系,又可以通过价值分析进行顾客划分,甚至可以根据需求的差异性对处于顾客金字塔顶端的高要求的顾客量身定制旅游线路及服务标准,并从与旅游者接触的过程中了解旅游者的需求,针对旅游者需求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

4. 旅游业引入电子商务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电子商务机制的定位就是满足旅游市场的发展要求,顺应旅游战略创新的趋势,探索新的旅游业务模式,建设有特色的、个性化的旅游电子商务。世界旅游一体化的趋势要求旅游业具有更强的资源组合能力,对经济、文化以及与旅游有关的旅游资源、旅游企业等方面的情况有更深刻的了解。因此,电子商务机制可以更加快捷、更加经济地为旅游者提供上乘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充分发挥员工顾客导向的指导作用。

五、结论

1. 对于旅游业来说,培养内部员工的顾客导向是相当重要的。认真、有效地培育旅游业服务人员的理念,可以促进行业内部管理的优化,强化企业文化的构建。如果忽视对员工顾客导向的管理,则会导致顾客满意度的下滑,危害行业未来的发展。

2. 要有效地对服务员工行为与内部营销进行管理,需要内部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上下齐心共勉,各自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以内部营销为理念,站在顾客的立场优化服务,使顾客在服务接触中提升感知价值,增强中国旅游业的顾客形象。

3. 笔者关于顾客导向意识管理的研究是针对中国旅游业的,旅游企业可以将其与本企业特点和实际状况相结合,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内部员工管理体系和竞争优势。但是,笔者没有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仅仅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方法和工具,因此,企业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建立起细化的定量指标,才能使之行之有效。

注释:

①Saxes, Robert, and Weitz, Barton A.. "The SOCO Scale: A Measure of the customer Orientation of Salespeopl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2, 19(August): 343-51.

②Frei, R.L, and McDaniel, M.A... "Validity of customer service measures in personnel selection: A review of criterion and construct evidence." Human Performance. 1998, 11(1), 1-27.

③Tom J. Brown, John C. Mowen, D. Todd Donavan and Jane W. Licata. "The Customer Orientation of Service Workers: Personality Trait Effects on Self- and Supervisor Performance Rating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2, 39(1): 110-119.

④D. Todd Donavan, Tom J. Brown, and John C. Mowen. "Internal Benefits of Service Worker Customer Orientation: Job Satisfaction, Commit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68(1):128-146.

⑤林卫红:《服务企业的顾客导向策略分析》《暨南学报》,1998年10月。

⑥吴清津,汪纯孝:《旅游企业员工服务导向意识的前置因素与后果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6月。

⑦李惠,张金成:《COSE及其驱动因子解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3月。

参考文献:

[1]Donavan D. Todd, Tom J. Brown, and John C. Mowen. "Internal Benefits of Service Worker Customer Orientation: Job Satisfaction, Commit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68(1): 128-146.

[2]Frei,R.L, and McDaniel, M.A.. "Validity of customer service measures in personnel selection: A review of criterion and construct evidence." Human Performance. 1998, 11(1), 1-27.

[3]Rafiq, M. and, P. K. Ahmed. "Advances in the internal marketing concept: definition, synthesis 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2000,Vol.14 Issue 6/7, pp.449-462.

[4]Saxes, Robert, and Weitz, Barton A.. "The SOCO Scale: A Measure of the customer Orientation of Salespeopl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2, 19(August): 343-51.

[5] Tom J. Brown, John C. Mowen, D. Todd Donavan and Jane W. Licata. "The Customer Orientation of Service Workers: Personality Trait Effects on Self- and Supervisor Performance Rating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2, 39(1):110-119.

[6]杨勇.中国省际旅游业竞争力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7]陈峰,周亚庆.顾客导向理念核心――为顾客创造价值[J].商务营销,2003,(3).

[8]王春霞,张明立.论顾客价值与顾客导向理论的关联性[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篇9

关键词:藏寨;旅游接待业;基本属性;藏寨旅游培训;甘孜州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187-03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农家乐”的兴起、1995年“民俗风情旅游”的推出到“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主题的确立以来,中国乡村旅游市场个性化需求日益明显。在此期间也造就了独具特色、深受旅游者青睐的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接待点。近年,国内学者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1];(2)少数民族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2];(3)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利益主体研究[3]。但学术界对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应用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就甘孜州的藏寨为例,探讨其旅游接待培训要素。

一、藏寨旅游接待业基本属性

1.藏寨是传承、展示、宣传民族(地区)文化的重要阵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藏、汉、彝等民族在甘孜州生息繁衍并创造了灿烂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但受当代从业观、现代科技、外来文化冲击等因素影响,部分民族文化的传承已岌岌可危。当今,旅游中进行人际间的文化信息传播[4]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藏寨旅游接待在这一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第一,居民以其生活方式传承本民族习俗、审美观、等文化元素;第二,服务主体为了赢得顾客而积极向游客表演民间歌舞、戏剧、手工技艺等,个别经营者将传统民族文化加以适当创新并合理商业化,使其更具时代活力。如梦幻九寨宫廷养生文化藏餐、阿热藏餐、现代藏餐为该方面的典范;第三,表1表明,藏寨中的民居旅游接待与一般意义的商业饭店相比更具民族文化传承与宣传的积极意义。

2.藏寨旅游接待既是商业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旅游业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在一定意义上,一次旅游活动就是一次广义的文化交流(田里,2006:218)。藏寨在旅游接待中一方面带动了当地居民致富,另一方面实现了民族(地域)文化的交流,增强了民族之间的了解与认同。

3.独特的藏寨本身就是极具魅力的吸引物之一。藏寨独特的民族建筑、绚丽的民族服饰、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等不仅是地域文化符号标志更是极赋审美价值的吸引物。它以不可替代的吸引力牵引着旅游者前往参观游览。如甲居藏寨2004年共吸引7万余人次前往参观游览[5]。

4.藏寨旅游接待业是地方“富民”途径之一。在甘孜州“旅游兴州”指导方针下和“富民安康”工作中,部分县政府明确提出“把游客带进藏寨居民家,让群众增收,旅游发展”的思路。甲居乡一村的旅游接待户秀英从2002年前年收入不到万元,发展到现在年收入超过20万元[6]。这表明藏寨旅游接待在 “富民”工作中是实施可行的新生行业。

二、甘孜州藏寨旅游接待培训现状

甘孜州的教育程度整体偏低,许多村寨居民甚至基层组织对于何谓旅游、如何开展乡村旅游等方面的认识仍十分模糊[7]。旅游培训者应深知学员的心声,培训应具有“明确的侧重点”。但在近年甘孜州先后举办的甲居、九龙县五须村、雅江八角楼等十余期藏寨旅游培训中,却偏离这一“侧重点”忽视“雇主”的差异性需求,形成了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培训皆为“政府包办”之下的通用性培训的现状。其主要体现在重理论教条而轻实践应用的“说教式”、重服务区域共性而轻村寨个性的“一刀切”、重宾馆规范化标准、流程而忽视藏寨民族特色的“一招全”等现象。这不但不能体现藏寨旅游接待的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反而导致学员在后期工作中的盲目化及本土文化泯灭化。

三、藏寨旅游接待培训建议

(一)组建“三段位式”培训师资队伍,反应性培训与前瞻性培训结合

“三段位式”培训师资即“本土文化通晓型、适用技能精通型、行业理论专家型”相结合培训师资结构。“本土文化通晓型师资”主要负责藏族村寨所处地的民族文化普及与提升教育。民族地区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吸引物。失去了民族特色,旅游业也终将解体[8]。因此,在藏族旅游发展中应特别注重该类师资的参与度。“适用技能精通型师资”应是对培训区域行业实情有较为全面认知的旅游行业专业人士,以便其发挥自身的双边优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培训工作的适用性。“行业理论专家型师资”是指在旅游业学术理论方面具有一定造诣的人士。当藏寨旅游接待已具备前两个层次的素质基础时,其主要为藏寨旅游提供一定层面的战略指导以促进藏寨旅游进一步发展。

藏寨旅游接待培训应由“反应性培训”和“前瞻性培训”两大板块构成。其中,反应性培训是指在旅游接待过程中为了缓解临时或短期性的单一环节限制问题而举办的培训,如:普通话培训、村寨旅游接待业务培训、旅游操作技能培训等。其培训工作的任务主要由“适用技能精通型师资”完成。前瞻性培训是指,当藏寨旅游事业已基本成熟后,为了博得更好、更大、更快、更持久的发展而举办的综合接待实力提升培训。该项工作主要由“本土文化通晓型和行业理论专家型师资”完成。

(二)语言通俗,表达灵活

“放下锄头,从事旅游业;淡季种地,旺季旅游”、“村姑变导游、农夫成老板”是很多乡村旅游业的写照[9],甘孜州藏寨旅游接待业也不例外。同时,由于教育水平整体偏低、民族语言差异及习惯导致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对培训师的语言有着特定的要求。

培训师应以“口语化、灵活化、专业术语通俗化”的原则实施教学工作,以提高学员的接受能力。如:旅游的教材定义为,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国他乡访问的旅行和暂时停留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0]。培训师可将其表述为“旅游就是让老百姓赚钱的行业”,其次强调它是直接造福于老百姓的大事[11],并以周边实证举例,从而提高村民对旅游参与的积极性。旅游者的教材定义为,出于定居和谋求职业以外的原因,暂时离开常住地到异国或异地活动,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上享受的人[12]。在培训中可以将其表述为,旅游者就是我们的“取款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员更容易接受,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由于甘孜藏族部分藏文学校将汉语作为辅修科目,日常用语也为藏语[13],致使藏寨旅游接待从业者不能正常使用普通话对客交流。另外,民族地区不良语言习惯也影响了游客对服务人员的态度评价。如:道孚县、雅江县居民受民族文化影响正话倒说习惯将“您是自驾车来的吗”说成“车子开到你来了吗?”“房间里只有你一个人吗?”说成“屋头光光的你一个人?”将“请喝一碗酥油茶!”说成“酥油茶喝你哦!”这将使客人误认为,业主对自己不欢迎、不尊重,从而影响接待形象。因此,培训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极力推广普通话并及时纠正学员的不良语言习惯。

(三)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乡村旅游需要二级概念,不能脱离了乡村特性而谈论”[14],藏寨旅游也不应只停留在普通层面而论,其核心是以藏寨接待为媒介所展示出的民族文化。因此科学设置符合藏寨文化内涵与特征的培训内容尤为重要。

1.旅游意识。良好的旅游意识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这里所说的旅游意识是除了行业通用的服务意识外,更侧重于整体、全员、环境与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的树立与培养。(1)整体旅游意识,即藏寨旅游接待主之间须克服唯我独营的“小农意识”,树立“村寨一家亲”的整体意识。在旅游接待中由于“利益分割、居民平常积怨”而出现接待主之间相互诋毁对方的经营形象,致使游客对村寨形象大打折扣,最终导致整体利益受损。(2)全员旅游意识,即村寨应不分经营与否、不分长幼,人人树立良好的对客意识。(3)环境与民族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藏寨并非是以豪华的房间、舒适的床位、可口的菜肴而备受旅游者喜好,而是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优美的居住环境吸引游客前往游览。通过培训,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藏寨旅游最大的受益者,这种利益是否长久与持续在于他们对自己文化家底的认识,在于自己成为自然文化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15]。因此,培训师在培训中应在尊重民族习俗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学员从饮食、服饰、建筑装饰、自然环境等方面开展自我保护,确保藏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民族礼仪。在旅游事业已呈现出全球化的今天,礼貌礼节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衡量社会公众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旅游从业人员为旅游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基本准则。虽然,在旅游服务中,礼貌礼仪应体现出自律原则,从俗原则――“以我为主体,尊重他人”[16]。但礼仪的基本形态要受到民族习俗、历史传统、文化心态等因素的影响。藏寨旅游接待服务中的核心元素是民族(地区)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正是其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所在。因此,在民居接待礼貌礼节培训中,应以公共礼貌礼节为基础,以藏族村寨所在地的藏族礼节为主要表现形式,充分发挥民族特色引力。

3.藏文化基础。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发展起步阶段,旅游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影响强于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和环境影响[2]。然而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其对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同时由于民族地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会主动吸收外来文化,不分优劣地摒弃部分民族文化,这就导致了民族文化在逐渐消失,致使原本极具“民族特色”的藏寨趋向“一体化”的旅游点。因此,加强民族文化知识培训不仅是藏寨旅游接待个性彰显的重要保障,更是提升藏寨旅游文化品位的根源所在。

4.因地制宜的接待标准。民族村寨旅游既属于乡村旅游,也是民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应是民族文化的展示与体验。因此培训中,应在尊重、方便、照顾客人的基础上以“通用标准”为借鉴,以“藏族文化”为核心,以“特色服务”为展现手段,向学员传授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接待标准。

5.高原旅游保健必备常识。甘孜州藏寨接待点多数分布在交通不便、医疗卫生事业落后、通信盲区点多、海拔高的山区。因此,培训工作应加强相应针对性培训提高藏寨的旅游应急能力,以应对旅游经营接待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确保客人的人生和财产安全。如:防晒防寒常识、高原反应急救措施、高原(森林)迷路求救方法等。

6.必要的旅游装备操作技能。随着科技的日异更新、电子产品的不断精化,当今旅游者在出游中所携带的高科技旅游装备、繁杂的旅游用品逐渐增多。旅游者在使用这些装备时偶尔需要从业人员的协助。因此应培养藏寨旅游从业人员对现代旅游装备操作的技能,以供游客不时之需。如:各种数码产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帐篷的搭建与拆装、笔记本电脑的存放环境要求等。

7.旅游法规常识及经营避责手段。旅游法规是旅游活动及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是判断旅游是非的标准。而部分接待主的法律知识欠缺、法制观念淡薄、经营过程中风险意识低下、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对该部分内容培训时应以周边典型案例为引子、以实用性为原则、以利益损失为唤醒制定相应培训内容。同时加强对藏寨旅游一线从业者的旅游责任回避培训以避免其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结语

藏寨旅游接待培训工作不能忽略接待主的真实需求、脱离民族文化内涵、生搬硬套酒店业通用培训内容及标准,而应认清藏寨旅游接待与一般商业食宿业的异同、本着适用原则、融入民族文化、高度彰显民族特色,从而提高藏寨旅游接待培训工作的实际意义。总之,要使藏寨旅游接待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就必须正确认知藏寨旅游接待的基本属性和特殊性。同时,主管部不应只局限于藏寨旅游当期的“富民”经济价值,更应注重其长远的社会、环境综合效益,并以此为着力点开展培训工作。这不但是藏族村寨旅游接待走向标准化的途径,更是其走向民族村寨旅游品牌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黄亮,陆林,丁雨莲.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6,(5):53-56.

[2] 李志飞.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以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6,(2):21-25.

[3] 李凡,蔡桢燕.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利益主体研究[J].旅游学刊,2007,(1):48.

[4] 吉祥甘孜网,省略/t/040513zggz/2004020041222162133.htm,2009-06-02.

[5] 中国网,省略/news/szxw/201107/t20110707_1102024_1.htm,2011-07-07.

[6] 巴晓芳.旅游开发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以鄂西土家族的“文化旅游开发”为例[J].新闻前哨,2011,(3):35.

[7] 罗辉.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构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3):31.

[8] 张晓宇.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前沿,2011,(9):120.

[9] 兰宗宝,兰申菊.关于广西乡村旅游人才建设的战略思考[J].广西农业科学,2009,(8):264.

[10] 田里.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0.

[11] 梁焰,麻学锋.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41.

[12] 黄福才.旅游学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74.

[13] 邓建萍.甘孜州普通话水平测试现状分析[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75.

[14] 王艳平.乡村旅游需要二级概念[J].旅游学刊,2006,(5):6.

篇10

关键词: 旅游景区 人力资源管理 研究评述

1.引言

旅游景区是自然或者社会资源被旅游企业所利用以后的一种特殊企业,员工管理是旅游景区快速发展的根本,旅游景区企业本身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而处于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人力资源,其作用远比物资资源重要得多,经营成本中人工费用占有极大的比重,人力资本是推动景区经济的核心因素。一直以来,旅游景区宣称: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但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和重视却远远不够。由于景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景区工作的员工分布广,地处偏远山区,因此景区员工的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环境差,员工流动频繁,使得景区的服务质量波动性很大,直接影响到景区的效益。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效益,景区在员工培训方面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但是这种资金的投入是重复性的,重复性的投入直接导致了景区经营成本的上升而使景区年终总利润的下降。所以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挖掘员工潜力,留住员工从而提高组织效率、控制景区员工管理成本、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是很多旅游景区都在研究的问题。一直以来,众多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或者是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研究一直不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人力资源系统与组织绩效的关系问题、人力资源系统与组织战略的关系问题、人力资源系统与组织文化的关系问题、人力资源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人力资源系统政策子系统与实践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人力资源实践活动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等,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但是,查阅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发现,针对旅游景区人力资源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

2.研究综述

2.1国外研究

笔者查找了众多国外关于旅游景区的研究,发现专门针对旅游景区进行人力资源研究的文献寥寥无几,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针对旅游行业整体情况的研究,部分的学者在其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提到了一些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的管理内容,如Michael Riley在1991年在其《旅游住宿业与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industry》)一书中对旅游业人力资源的总体阐述。书中其系统地阐述了住宿业与旅游业的人力资源市场情况;工作中的员工、技能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与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1]。此类的研究都只是笼统的旅游企业或是旅游住宿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针对性不强,且对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来说缺乏一定得可操作性。从目前查阅的文献看,只有英国的约翰・斯沃布鲁克专门针对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的管理进行了研究,约翰・斯沃布鲁克(2000)指出了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他将旅游景区分为国营和私营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的旅游景区性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阐述。他认为私营景区存在这些问题:员工流失率高;需求的季节性强导致景区大多数工作是临时性的,景区员工工作的社会地位低;大多数景区的职业结构不合理;缺乏 “渐进阶梯”;企业工作要求苛刻;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门知识;缺乏对景区员工公正的资格认证和培训方案;高层次复合人才、多种类的管理及技术等实用人才缺乏。国营景区存在的问题:低流失率,景区很难吸收“新鲜血液”;僵化的工作惯例;固定工资制。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景区经营者应该从战略角度考虑的问题[2]。他的研究主要是从英国的景点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讨论的,可能会有些与我国景区情况不相符合的地方,不过,他所讨论的问题却不是英国独有的。另一方面,他对景区人力资源的研究也只是在景区总体研究中的一部分,论述相对有限。

2.2国内研究

在我国文献不是很多,总结有限的文献发现我国针对旅游景区的研究主要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发展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理论的研究;二是对旅游景区某一具体类型人力资源的管理研究;三是旅游景区人力资源教育研究;四是对旅游景区与周边社区结合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五是对旅游景区人力成本的研究。

2.2.1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研究

一直以来,众多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或者是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研究一直不少。在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理论基础上,许多学者对旅游景区的服务与管理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对没有脱离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大部分是对景区人力资源各个环节的统一论述,实际上,可以这么说,这些研究都只是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解释景区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突破较少。这一类型的研究最大的优点就是在研究基础理论的同时结合了旅游景区的具体情况,还有一些研究为景区提出了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规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赵黎明、黄安民和张立明等(2002)在他们的研究中有涉及对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的研究,研究对旅游景区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论述。应用了人力资源基础理论说明了景区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结构的设置与景区人力资源预测开发等方面的理论,并对旅游景区员工手册的制定等提出了详细的操作规范[3]。此研究使我们对景区人力资源的管理有了更具体的操作模版,但研究的突破性不足,景区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不够突出是这些理论研究的局限性所在,同时对景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系统性还较差。

与上述针对所有景区的人力资源系统研究不同,随着我国旅游景区开始重视开发,同时重视盈利,这与以前我国的旅游景区主要是在于保护资源所不同,同时由于一些人造景观为主的景区的出现,景区开始了商业化的发展道路,学者们在提出经营上的两权分离的同时,还针对具体的旅游景区对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具体的研究。

3.结语

国外对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不多,国内理论界、学术界对于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上缺乏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远不如饭店业和旅行社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熟。就仅有的相关研究也只是介绍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或在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中作为一个章节介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或是翻译国外的著作,并没有专门的著作研究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为数不多的一些对旅游业人力资源研究里,也只是从宏观的角度泛泛而谈,对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针对性不强,指导不足。同时,这些理论研究缺乏我国景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证研究,我国景区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比较落后,饭店业、旅行社在一开始就注重引进国外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已发展得较成熟,而国内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不甚规范。但实质上景区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已经比较突出,在我国逐渐开放景区的情况下,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和成本控制需要探讨出更多更科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Michael Riley.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Industry. Michael riley Publisher.1991.

[2]Jahn.Swarbroobe.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s.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01-308.

[3]赵黎明,黄安民,张立明.旅游景区管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23-256.

[4]赵晓飞.“神秘王国”迪斯尼的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人才交流,2005(7):60-61.

[5]周政华.武夷山生态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初探.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27(4):31-33.

[6]刘静江,李晖.浅析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370-372.

[7]伍进.旅游景区核心竞争力构建探析.特区经济,2006(1):210-211.

[8]刘改芳.关于推行旅游景区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论证.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3(7):118-121.

[9]夏雨生.论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景区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旅游学刊,2002,17(3):71-74.

[10]董红梅,王喜莲.旅游景区与其周边农村社区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经济,2007(1):51-54.

[11]Timothy R, Hinkin, J Bruce Tracey.The Cost of Turnover:Putting a Price on the Learning Curv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00,41(14):4-14.

[12]Candice E.Clemenz, Pamela A.Weaver,Frank Gore.Clubcorp Goes to School Developing a Computer-based Training Program.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00,41(6):34-39.

[13]赵路,池进.略论现代饭店人力薪酬成本的控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5):76-78.

[14]李开元.试析旅游景点经营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营销工作的影响.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48-53.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