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概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4:1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概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工业工程高等教育明显是落后的,人才匮乏十分明显,尽管发展很迅速,但是却依旧无法满足我国发展对于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襄阳市是全国十大工业明星城市之一,是中央、省属三线军工企事业集中的城市,工业总产值仅次于武汉市,居湖北省第二位。纺织工业是全国39个重点城市之一,全市工业已发展形成以轻工、纺织、机械、汽车制造、电子、医药、建材、冶金、化工、食品为主要产业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个数突破2000家。按每家企业需要2名工业工程人员算,共需要工业工程专业人才4000人,而目前从事工业工程的人才不过500多人,而我校每年培养的工业工程毕业生约60人,可见缺口有多大。从中不难看出,襄阳区域的企业是我校工业工程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去向。作为汽车走廊的重要腹地襄阳,汽车产业是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不仅集中了省内全部整车、发动机企业,而且集中了70%以上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与配套企业。因此,面向汽车产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是我们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方向。从近几年襄阳区域汽车产业需求的人才来看,主要有以下岗位类别:(1)生产管理:主要负责工厂或车间的人员调配、生产计划的组织与调度等以人、机器、物料等管理。(2)现场改善:主要负责运用现场管理与改善手段与方法对生产现场的工艺与流程改善,制定改进方案并推进。(3)经营管理:主要负责统计分析企业的各种制造费用,管控成本,降低企业经营成本。(4)质量管理:品质保证,建立管控零部件、生产成品的品质(质量)检验标准,判定不良原因责任单位,推动良率提升改善专案,并制作各种品质检测治具,制定的各种品质管控标准判定的执行单位,检出不良品,管控产品品质,推动良率提升专案。(5)物流与设施规划:主要负责工厂或车间生产系统设施布局规划、物流系统优化等。
2面向襄阳区域产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2.1基于汽车产业链专业群的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思路在我国已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中,以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为首的学校依托在管理学院下,而以上海交通大学和重庆大学为首的高校则是依托在机械学院下,湖北文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依托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经过多年的沉淀与积累,确定了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行业特色,那就是面向汽车产业。我校机械与汽车学院共有4个本科专业,分别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工程与汽车服务工程,这4个专业具有相同的行业背景。在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经过多次研讨,我们确定了面向汽车产业链专业群建设思路,即以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为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地方行业和区域经济需求,以汽车产业为依托,构建“汽车产业链特色专业群”,围绕“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分别面向“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组织及技术服务”(工业工程专业面向的是汽车行业生产系统的设计、组织、协调与控制等)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要求,对工业工程等所属四个本科专业采取一、二年级大类培养,三年级起按专业方向培养,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在凸显专业培养特色的基础上保证学生的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
2.2基于汽车产业链专业群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我校机械与汽车学院下四个本科专业学科基础相同,行业背景相同,技术领域相近,反映在课程体系中,有着共同的学科基础理论、技术及技能要求,因此,基于专业群的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方向模块”构成,其中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学科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必须具备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及必备的基本技能,是按照机械大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开设的课程;“专业方向模块”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要求,企业岗位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模块,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拓展模块主要是充分利用学生第二课堂开展综合性的实践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
2.3基于汽车产业链专业群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创新体系构建为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体现实践教学注重能力、个性及创新意识培养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基于机械大类的工业工程专业模块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机械学科基础实践平台、工业工程专业实践平台及创新科技平台构成,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训。按照“一条主线(工程应用)、二个平台(课堂内、外)、三个层次(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专业工程综合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八个环节(基础课实践、专业课实践、基础技能实践、课程设计实践、专业技能训练、科技创新活动、就业岗位技能培训、毕业设计)”构建基于汽车产业链专业群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创新体系,其中八个实践教学环节分散在各个实践教学平台上进行。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3结束语
篇2
纸浆纤维表面对轻质碳酸钙的吸附量有一定局限性,且随加填量的增加,其留着率降低,以及如何改善成纸的施胶度、抗张强度及表面强度等等。因此,人们通过粉末改性技术对填料进行改性处理,以改变粉体表面物理、化学性能,如表面晶体结构、官能团、表面能、电荷性、吸附性等,能提高填料的留着率,并改善纸张的强度性能,对实际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纵观分析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改性轻质碳酸钙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技术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陈均志等用自制的阳离子型铝-锆有机金属络合物偶联剂(用量为1%)来改善轻质碳酸钙表面性能使其与纤维之间产生较强的结合力,填料的留着率增加,但纸张性能下降;韩晨采用淀粉胶对PCC浆料颗粒进行包覆的预絮聚处理技术,使PCC颗粒表面生成一层淀粉沉积膜,间接保证纸浆纤维与填料颗粒的良好结合。相比灰分提高2.7%,纸张的不透明度略有下降;沈静将羧甲基纤维素和硫酸铝用于沉淀碳酸钙填料的有机包覆改性研究,发现羧甲基纤维素和硫酸铝对沉淀碳酸钙的包覆改性效果与硫酸铝用量密切相关,使填料留着率、纸张白度、不透明度提高了,但纸张强度性能下降了;罗松琴制备了两种复配改性剂改性轻质碳酸钙,硬脂酸与淀粉复配改性剂、油酸钠+月桂酸钠与淀粉复配改性剂,能显著增加纸张纤维与纤维、纤维与填料的结合强度;但改性填料的纸张的白度与不透明度却要低;莫虎明采用磷酸化壳聚糖改性PCC,改性PCC填料在纸页中的留着率平均提高而加填纸的白度平均降低,磷酸化壳聚糖改性后的PCC在造纸湿部环境中与纸浆纤维具有有效的结合。轻质碳酸钙粒径与形态控制技术的发展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促使碳酸钙产品的产量、品种、质量和档次有了一定的进步,尤其是造纸技术由酸性向中、碱性抄纸方向发展,改性轻钙在造纸填料中的应用比例得以不断提高。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虽然是碳酸钙生产大国,而不是生产质量强国,每年高端碳酸钙产品进口量居高不下,美国、日本这方面的技术发展更为成熟。例如,美国特矿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碳酸钙的大型非矿深加工企业,年产量超过百万吨,市场上应用的品种已有两百多种,涉及造纸、塑料、油漆、涂料及皮革、化妆品、水处理、药业等20多个领域,其中提供造纸业用流体碳酸钙占公司销售的30%。笔者走访该公司,发现其为了降低高档超细PCC的生产成本,最成功的经验是将大型纸厂与纸用轻钙生产厂集中建设为互为一体式的卫星工厂,并且已开发出聚集状像偏三角形PCC和菱形六面体填料级PCC系列产品,能赋予纸张更好的白度、不透明度和松厚度,公司的生产规模与效益国际领先。
2碳酸钙在池州地区应用现状与展望
池州市非金属矿资源十分丰富,在我国非金属矿行业中有“全国资源看华东,华东资源看池州”之说。其中“方解石、石灰石、白云石”三石资源不仅储量丰,品质优,且分布集中、开采方便,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此,池州市委、市政府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先后创建了池州非金属矿工业发展研究院、国家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施以资源配项目、以项目促产业战略,旨在努力把池州打造成为全国非金属矿产业及科研基地,这些年取得了一定的基础和成效。全市规模以上非金属矿工业产值平均增速持续达到10%以上,碳酸钙生产企业已成为池州市工业经济主打产业。但是当前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严重:小型加工企业多、能耗高。大型深加工企业少,80%的企业是以生产超细粉为主,轻质及改性等附加值较高产品少,利用超细粉为主辅料的新材料产业发展缓慢,方解石终端产品应用企业几乎空白;产业集聚度、企业关联度不高,缺乏产业集聚的共性平台;绝大部分非金属矿企业技术装备差,生产工艺落后,无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因此,尚无法满足我市及周边地区需要碳酸钙下游产品的高新技术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需要。池州学院作为一所以服务地方为天职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来非金属材料研究中心以池州非金属矿工业发展研究院为平台,有效构建了“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紧紧围绕碳酸钙类非金属矿深加工新材料研究,现已获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新近针对池州有青阳九鼎环保纸业、贵池市唐田造纸厂、池州秋浦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石台县安平造纸厂、东至县纸品综合厂等30多家小型造纸业,还有安庆、芜湖、铜陵等沿江一带像安徽华泰林桨纸业有限公司这样一批大、中型纸业,目前都需要用高价从江苏、浙江、广州等外地购买改性优质碳酸钙桨料的现状,笔者所带领课题组通过对外科技合作联合攻关,在纸用高固含量高稳定性碳酸钙流体的制备及其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中,初步取得可喜地进展。寻找到聚羧酸钠盐类A520等改性剂和相关流体动力学稳定技术,制备出供用所需55-65wt%改性轻钙流体,65-75wt%改性重钙流体,经华泰集团上市公司安徽华泰林桨纸有限公司的初步试用,基本上达到了各项应用指标,研究工作现已得到了当地多家碳酸钙生产企业的关注和青睐,有望进一步深入研究,优化配方和工艺流程,早日投入实际生产和应用。
3结语
篇3
我国自1999年增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发展速度非常快,从最初的2所,发展到今天的六百多所。十几年间,专业建设也是突飞猛进。在中国知网上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为篇名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查到三百多篇相关研究文献,而与此不相匹配的是,《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作为该专业的基础课,相关的建设却略显薄弱,以“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建设”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仅搜到不足十篇的研究论文。理论研究的不足导致现实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一)教学内容不合理本课程以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相关管理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为定义各个基本概念的依据,对公共事业管理对象(客体),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科、教、文、卫、体等公共事业的管理活动,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法律、技术方法,以及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进行研究。传统的课程内容设计主要分两个体系:一个体系是以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过程为主轴组织教学内容;另一个体系是以公共事业的分类管理为主轴组织教学内容。两个体系各有侧重点,前一个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后一个体系的基础。由于课时有限,公共事业的内容广泛又庞杂,两个体系的内容不能全部介绍,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侧重理论基础。虽然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但是纯理论太多,结构不合理。且我国公共事业体制正处于变革的阶段,纯理论的教学缺乏与实际相结合,有些理论无法学以致用,学生对公共事业活动不能有一个形象的认识,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二)教学模式陈旧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中也主要以填鸭式教学为主,一般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知识是单向传授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尽管不少教师也探索互动式教学模式,但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学生没有走向社会,自身的知识面不够宽广,不能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所以对互动的议题摸不着头绪。许多教师本身也没有从事过实际的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在公共事业管理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当滞后,往往与理论和实际都不挂钩,难以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评价。双方能力的不足影响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最后又回归到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统模式。
(三)实践性教学不足实践性教学是高校为学生适应社会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的性质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重在逐步增加。但是,纸质的规定并不意味着学生实践能力的真正提高。由于学校在资金投入上的缺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落后,许多需要在实验室和校外实习组织开展的实践课根本无法操作,教师只能在教室里通过案例讲解的形式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实践教学的学时形同虚设,更重要的是,难以培养出动手能力强,与社会接轨的专业人才。(四)教学考核体系不健全课程考核既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反映,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检验。目前,《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以平时出勤、作业与期末一次性考试作为最终的评价。这就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课堂的学习,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只懂得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以此来应付考试。结果考试一结束,所学的内容就大部忘掉了。如此的考核方式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也不易发现教学中的不足。由于基础没有打牢,后续课程的学习也因此受影响,最终专业技能不强,工作难找成为必然的事实。
二、《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的反映和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的保证。虽然教学管理制度在一定时期和目的下具有稳定性,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原有的以刚性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设置了很多条条框框,限制了教师教学改革尝试,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因而必须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改革的根本在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打破制度的标准化与细致化,实现弹性管理,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从而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兴趣,实现教与学的双重提升。
(二)优化教学内容《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学内容既要体现学科的知识体系,又要强调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可将全部理论分为基本理论与新理论,基本理论是精讲和重点讲解的内容,以保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新理论可以课上略讲配合课后学生的自学研讨,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的知识始终与时俱进。公共事业的分类管理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三)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提高教学水平与业务水平。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走出去,一方面通过参加学科的专业培训,与界内的学者与同行学习交流,提高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与一些公共事业组织有合作关系,在实践中收获、丰富理论知识。
(四)重视实践性教学首先,要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和资金投入。教师要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学校对在科研立项中从事实践性教学研究的项目应给予大力支持。其次,加快校内实验室建设。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实验室应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上、借助模拟、仿真等手段和虚拟环境,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教学的综合性场所。可以借鉴已建成类似实验室大学的经验,取长补短。第三,扩展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应积极主动与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开展项目合作,在合作中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流程,了解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体制和环境。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专业人才到学校做讲座,以自身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
(五)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转变要围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一目标,所以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可采用的有效方法。所谓情景模拟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将公共事业问题和公共事业管理的过程虚拟再现,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以此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课堂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抽象知识的形象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与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公共服务意识及综合素质。
(六)完善课程考核体系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应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考核也是多元化和全方位的。首先,要打破期末“一考定终身”的做法,增加期中考试的环节,期中和期末的成绩各为总成绩的40%,其余的20%为出勤、课堂表现(听课态度、提问和讨论)、作业等,这样就避免了“平时不努力,期末忙突击”的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试题形式要灵活多样,变以记忆为主的知识性考核为知识考核和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因此机械记忆类的考试题目比重将逐渐减少,案例分析、材料分析、小论文和调研报告类的题目比重不断增加。同时,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要注重对考核信息的分析和反馈,发现教学中的盲点和弱点,为以后教学的改进提供依据。
三、总结
篇4
关键词:工程管理;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阶段,安排适当的毕业设计(论文)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助于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并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为毕业参加工作或者进一步深造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但是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很多问题,如选题范围窄、重设计、轻论文,缺乏创新性,指导教师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经验,指导不到位,过程管理形式化,学生不重视等。基于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管理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从选题、指导、过程管理、答辩以及其他方面提出具体教改措施,以期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更好地发挥毕业设计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性质、难度、分量必须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应具有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1.充分论证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间提前至毕业设计(论文)前一学期,各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上报教研室或系,须经教研室全体教师充分论证后再实施。2.拓宽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范围。在传统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招标控制价、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商务标、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往届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拓宽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范围,例如可行性研究、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细化以及BIM技术相关方向。此外,要求书写论文的同学结合在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保证论文的质量与创新。
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部分年轻指导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足够工程实践经验,指导毕业设计力不从心,难以指导出质量高、创新性的毕业设计。针对这个问题,学校采取以下解决措施:指导教师根据自己擅长领域选择毕设指导方向,学生根据第七学期专业实践方向进行选题;针对部分教师毕业设计指导经验不足以及相关实践技能缺乏等问题,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组织校内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毕设质量以及毕设实践性。
三、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
在往届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中存在部分学生以就业、公务员考试等各种理由应付指导教师检查,拖延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过程管理流于形式化。为了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晨读,可适当加大平时成绩比例,针对平时成绩制定详细的阶段性考核方案。阶段性考核方案要求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期间下发每周进度要求,学生按时提交周进度文件,指导教师认真进行检查并从进度、内容以及出勤三方面给定每周的平时成绩,最后汇总的平时成绩与毕业设计最终成绩挂钩。平时成绩较低的同学必须返校参加中期答辩,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以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四、毕业设计(论文)书写规范
尽管学校制订了专门的毕业设计(论文)书写规范要求,但由于学生对办公软件的掌握不够熟练,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前后,指导教师在说明书格式检查方面会花费大量精力,进行重复性检查工作。鉴于这种情况,答辩前可召开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讲座会,会上对规范要求进行详细讲解,统一要求,给出样例,减少学生以及指导教师在规范要求方面的工作量。
五、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根据诸如基于BIM技术的建模以及应用等部分选题的需要,增加成果展示、汇报的答辩形式,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参加,对毕业设计相关问题进行指正,增强毕业设计的实践性。
六、毕业设计(论文)反馈
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以及政策的制定不能盲目,在毕业设计(论文)结尾,根据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制定调查问卷,问卷范围应该涵盖选题方向、选题内容、教师指导、平时成绩考核、答辩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实现对毕业设计(论文)的不断调整,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七、以比赛的形式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及创新
以赛促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高校BIM毕业设计大赛,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促进毕业设计与行业新形势相接轨。毕业设计来源于大赛成果,以比赛的形式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及创新。以上提出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措施在本校2017届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中实施,取得良好的效果,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调查问卷调查中,学生对上述教改措施给予了充分认可。在毕业生答辩中,企业专家对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今后,我专业还会继续改革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注重实践性,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1.1 优化课程设计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的设计上,正确分析企业对于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做到充分了解当前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情况。将课程设计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在对课程的优化中,更加注重对实践的践行。正确分配理论课与实验课所占的比例。适当的缩短理论课所占的课时,占到总课时的40%。将整个实践分为三部分:一是理论课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学校内的实验课上,实验主要包括数电、电路、模电实验、电机拖动基础实验、PLC实验、传感器实验与单片机等实验,做到对常用芯片工具的应用;二是课外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设计大赛等电子类竞赛,单片机等的课程设计;三是参加一系列的实习,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电子电气实习以及毕业实习。
1.2 强化实验管理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改革实验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动脑,不限定实验室用的方法,也不限定所使用的器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动手的主体。并让学生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将实验成绩计入学生成绩总评定系统中,并与期末奖学金等荣誉的评定挂钩。从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热情,主动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3 理论联系实际
将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能力。指导教师在对课程设计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选择实用性与综合性较高的设计内容。例如设计生活中常见的万用表,洗衣机模块。电梯、红绿灯设计,与实际相联系。实验教师将课程设计的任务书提前发给学生,但是不要制定设计步骤与所用器件,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选题。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拟定设计方案,并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再与老师讨论方案是否可行。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设计、编程与调试工作。最后撰写课程的设计报告。这对提高对专业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鼓励学生参加电子类设计大赛
随着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提高,电子设计大赛的含金量越来越高,这就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类似的电子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思。而且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高校来说,电子设计大赛的获奖证书都被大家所认可。参加此类的竞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一起交流,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可开拓视野。学校也可以自行组织校内的电子设计创新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导。积极开展课外电子创新竞赛活动,让学生们自拟题目、自行设计,到实验室自己动手研制出各种实用性强,构思独特,想法先进的产品。学校实验室给学生提供经费、场地,由学生自行采购需要器件,并由学校负责报销费用。同时配备教师进行指导,允许小组合作。同时鼓励大一新生参与进来,做些简单的工作,为他们以后更快地进入课题做好充分准备。为激励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学校应该设立相应的奖励措施,对于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彰。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1.5 优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学校在联系生产实习工厂地点的之前,一定要选择与学生将来就业密切相关的工厂。生产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企业的生产线,了解社会的需求。所以学校在选企业时要选择专业知识雄厚,拥有先进仪器与技术工人的企业,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的过程中多思考,多动手,多向技术娴熟的工人学习,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至于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科建设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所谓毕业设计的目的是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好毕业设计的关键是选毕业设计的题目。毕业设计课题应该是结合实际生产的实际项目,有较强的应用背景。同时课题要符合电气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但是得经过老师的审核,确定方案是可行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在选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在确定了毕业设计的题目之后,学生应该自己独立思考,老师要随时监督学生的涉及进展。
2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对专业教学加大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改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实验室的面积,仪器设备要达到教育部要求的标准,尽量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并且合理安排课程,保证每个学生在做实验时都有仪器可用。专业教学经费都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加强电气工程专业师资力量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应做到对师资力量的结构做到合理分配,包括年龄和学历 。并且做到及时更新结构的设定。因为目前很多高校都出现中年骨干教师数量少的情况。同时学校的青年教师比重偏大,高级职称的教师数也在少数,教师队伍的比例不合理,人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要对教师的选聘、晋升、待遇等方面创新机制。同时学校鼓励从知名企业中聘请技术娴熟的技术人员来校作报告,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前景。学校也应该定期开展学术报告之类的学术交流。同时鼓励教师与学生都参加。
3结语
篇6
世界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够及时地跟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改革,就会导致我们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脱离,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电子电工专业的人才也就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不被各个用工单位所聘用。为了能够确保我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得到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在重视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也要把教育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顺利地解决教学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问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从现有的教学专业为主要改革方面,以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为依据,不断提高电子电工专业学员的素质和能力,坚持培养专业型的技术人才为教学原则,构建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并且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特色型课程体系。尤其是我们的电子电工专业,一定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来进行合理改革,构建出适宜的课程结构,根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计划,积极地增加或是删除一些教学内容,从而使得电子电工教学专业更加合理化。
在重视技术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相应地增加一些文化课程,这些课程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以此来确保我们培养出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能够拥有更好的素质和能力,能够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技术训练过程中我们的资源配置是确保学生掌握最新技术和技能的重要因素,只有具有紧跟时代的高科技配置才能让我们的课程达到最优化,使我们中职电子电工教育更加高效化。同时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比例一定要比理论知识多,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不能够过分追求理论知识,相应的我们要特别重视技术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确保学生既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又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能够运用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紧跟社会技术发展的脚步,推动教育教学信息化
学校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当自身走向社会之后既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又能够在社会中发展自身。但是教育相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虽然我们运用了现代教学理念培养和教育学生,可是当学生走出学校之后社会的发展又产生了相应的变化。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不断地深入改革,及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把更多的现代化教学元素融入到电子电工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增加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作为教育部门,应该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的时候就要强调在课程改革中要融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及时的培训来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从而快速实现信息技术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中的应用,更好地推进教学的信息资源化建设,确保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能够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
在电子电工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教学教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从中掌握专业技术和技能,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生实践的素质和效果。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形成专业的职业能力,也让教师的教学更加具有特色,教学质量更加明显地提高。从而确保能够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加优秀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电子电工教学专业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并且展开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通过实践课程让学生学到能够快速就业的技术,确保用人单位能够找到满意的人才。同时我们还可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到工厂中去体验实践,去了解工厂中实际的工作情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就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工厂工作流程,掌握企业生产的最新技术,从而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出及时的调整,有效地提高自己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中,学生仍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科学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实施实践和学习。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采用那些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或是合作式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能够独立积极地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技术。我们实践指导教师要学会运用灵活的、新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各种电子电工的原理,并且引导学生实践要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从而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四、总结
篇7
桥梁工程毕业设计是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和道桥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也是培养和发掘学生创新性思维最关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笔者基于多年指导桥梁毕业设计的经历,认为在以往的桥梁工程毕业设计教学中尚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
作为大四学生最后学习阶段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桥梁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内容,包括从设计方案的选取、结构的设计计算以及施工图的绘制等,均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专业理论知识,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从近几年毕业设计的现状来看,由于就业形势及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纪律涣散,自主学习意识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毕业设计各阶段要求的内容,成为影响毕业设计成果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到最后并不是出于自身的设计成果,甚至存在完全抄袭毕业设计的现象,这就很难能达到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影响了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发展。
2.学生设计的桥型过于单一化
毕业设计中,虽然学过的桥梁形式有很多,但是学生在选择设计方案时,一般是反向思维,即觉得哪个桥型好做,能方便找到参考示例,就以哪个桥型作为重点设计对象。而对各类拱桥、连续刚构桥、T型刚构桥、斜腿刚构桥、悬索桥等很多具有结构创新特点的,并且在实际工程中使用得也较多的桥型却很少甚至没有学生选择,最终导致毕业设计成果雷同化的现象很严重,也使优秀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和锻炼。
3.毕业设计过多依赖设计软件,忽视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桥梁设计软件为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选择更多种形式的桥梁创造了条件,也为解决复杂的结构分析计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是,一些突出问题也随之而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多学生由于不能在短期内熟悉设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基本理论,在毕业设计初期,忽略了对桥梁基本知识的学习,而只是埋头于对设计软件的操作练习,影响了设计质量和效果;二是有的学生虽然能够使用软件进行设计计算,但是对结构设计相关概念模糊、计算原理不清楚,使得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了限制。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创新能力,需要对现有的桥梁毕业设计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
二、桥梁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针对桥梁毕业设计现状,课题组人员从2012年开始对其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探索尝试,至今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采取严格的教学监管措施,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①提前拟定思考题,定期汇报讨论。指导老师在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后,针对每个阶段的设计内容,提前拟定一些思考的题目,采取每周定期汇报、定期集中讨论的形式,督促学生真正深入自己的设计任务进行研究和思考,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方案比选阶段,要求每个学生结合拟定的思考题,把自己比选的方案逐一论述清楚,包括:桥梁结构常用的上下部结构形式的优缺点分析;不同的桥梁结构适用的跨径范围;主梁截面形式如何选择等等。论述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和沟通表达能力,使他们对所学的专业基本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握,另一方面还可以督促引导他们自行学习和研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严格控制阶段性成果。毕业设计系统中要定期提交阶段性成果,需严把质量关。对那些不合格的设计结果或抄袭设计的成果,采取不允许进入下一阶段设计、退回修改或延迟提交,必要时增加中期答辩、推迟毕业答辩、毕业设计不予通过等处理。这些措施不应只流于表面,而是要切实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激励督促学生重视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意识和主动性。
2.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在于对学生,指导教师应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指导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实施创新设计的前提。两年的实践表明,举办各类专题学术报告,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实施如下:首先,在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前,邀请了天津城建设计院的总工为所有师生做了专题报告,就城市景观桥梁(包括天津大沽桥、赤峰桥、进步桥等新型城市桥梁)的设计理念、设计计算、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进一步拓展了广大师生的知识面,极大地增进了师生进行创新桥梁设计的意识和兴趣。除此之外,还邀请了同济大学等名校的教授,进行了桥梁抗震新理念、桥梁冲刷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报告,这些都快速引导师生进入学科最前沿,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和研究动力。另外,还多次邀请高校及设计院技术人员就桥梁博士、Midas等桥梁设计软件的应用进行培训讲座,这些都为创新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和工具,也使创新设计成为可能,避免了前期占用大量的时间学习软件操作。
3.设计选题中鼓励创新设计
毕业设计中具有创新性的题目有两类:一是来自于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科研项目,二是自拟设计选题,包括复杂桥型(如拱式桥、斜拉桥、悬索桥、连续刚构桥等)或传统桥型的部分创新性的研究内容(如不同施工方法、抗风抗震、优化设计、拱轴线型确定及各类专题研究)。其中科研性的题目,一般要由师生团体合作完成,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更能锻炼他们的沟通和团体协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重要的途径。尤其对于优秀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创新,并把是否有创新作为毕业设计最终评价体系的重要因素。近几年,随着计算手段的先进化和师生创新意识的提高,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桥梁毕业设计向着多样化、创新型方向积极发展,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新气象。我校桥梁毕业设计除了常规的梁式桥设计外,更增添了多方面的创新型研究内容,其中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科研选题包括体外预应力或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T梁设计、倒T梁体系设计研究、既有桥梁检测与荷载试验、斜拉桥的设计优化研究、轻质混凝土梁桥设计,等等;复杂桥型的创新性设计包括自锚式梁拱组合体系拱桥设计、无背索斜塔式部分斜拉桥设计、波形钢腹板PC梁矮塔斜拉桥设计、大跨径组合体系拱桥设计、无桥台斜腿刚构桥设计、采用悬浇法施工的连续刚构桥或连续梁桥设计、斜拉桥设计,等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影响下,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热情和信心逐年上升,连续几届的毕业生的工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其就业水平逐步提升,也体现了毕业设计创新性选题对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性。通过桥梁毕业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具有创新性的题目作为主要设计内容,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工程能力的提高也成为他们个人的需求和努力的目标。
三、总结
篇8
(一)教师工程教育理念与工程实践经验缺乏
目前,我校大部分力学教师是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时,经历的就是“学科型”的培养模式,理论学习多、实践训练少,从而导致了他们理论知识较为扎实,而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先天不足”;从学校毕业后,他们又直接到学校从事教师工作,很少有工程实践的机会,这又造成他们工程实践经验与创新能力后天的“营养不良”。因此,从自身能力与教学模式上,他们习惯于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弱化了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同样缺乏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脱节
企业需要的是力学概念清晰,能够应用力学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人才,而传统力学课程的教学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力学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教学内容以求解、求证为主,缺乏针对工程应用的内容设计,致使学生不善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导致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欠缺,阻碍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授课学时减少,单位学时课堂信息量增加的形势下,力学课程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是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是被动、消极与盲从的学习知识,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
二、适应于“卓越计划”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团队
力学课程教学团队从展开卓越工程教育理念讨论出发,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坚持在力学课程中不断开展适应于“卓越计划”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在教育改革实践探索中,团队成员教育思想逐渐完成了“学科型”教育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转变,形成了适应卓越人才教育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模式;通过学历进修、深入实际工程体验,加强产学研密切联系与合作、开展面向工程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参加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方式,疏通了团队成员参加工程研究与实践的渠道,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了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建立了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团队。
(二)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为主线,改革与完善教学内容
1.按照“卓越计划”培养目标要求,围绕“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在明确每门力学课程的地位、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力学系列课程教学新体系,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减少繁琐的公式推证,注重应用能力培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主要分为静定结构的计算、应力应变分析、超静定结构的计算三大模块,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如弯曲剪应力公式,在教学中不进行繁琐的推导直接给出,主要讲公式的应用,并配合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弯曲剪应力有感性认识,且具有对梁进行强度计算的能力。
2.使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现科学性和适用性。从工程实际需要出发,凝练教学内容,强化概念理解与分析,注重结论的分析和实际应用。如在讲到温度应力时,通过案例分析计算,得到在超静定结构中,温度改变将会产生较大的应力。根据分析计算结论,告诉学生在铁路钢轨接头处,以及混凝土路面中,通常需预留空隙;高温管道隔一段距离要设一个“Ω”型弯,都是考虑温度的影响,防止由于温度变化产生应力而导致结构破坏或影响结构物的正常工作。这样,学生就会加深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了解理论指导实际的作用。力学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编写了力学概念分析典型案例与例题,繁琐的理论推证的简化,定理、公式及例题结论的工程应用,并应用于教学中。
3.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力学课程教学团队的多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材料力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等科技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所学的力学知识应用于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中,加深了对力学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4.增加了《结构力学求解器》应用的教学内容,突出电算能力的培养。对于简单结构,要求学生能进行手算,这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对于超静定结构的计算中遇到的复杂的计算问题,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应用《结构力学求解器》进行计算,不仅增加了力学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培养学生使用软件分析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建立了使用计算机软件对复杂的力学问题进行分析,把繁琐的计算留给计算机的理念。
(三)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1.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加强工程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每章内容学习之前我们都通过导入案例提出问题,引出本章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以工程实例为案例进行结构简化、荷载收集、结构构件计算,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注重定理、公式及习题结论的工程应用,更多地剖析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再举一反三,由一个问题展开到多个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弯曲应力这一章时,导入长春市滨河小区阳台坍塌事故案例:2006年9月8日,长春市滨河小区东区512栋3单元一侧阳台从一楼到七楼全部坍塌,二楼一女子不幸遇难。首先,让学生画出阳台的计算简图,然后让学生讨论引发阳台坍塌的可能因素,在此基础上给出阳台坍塌的起因:事发时天降大雨,该楼居民安装的保温阳台的夹层内珍珠岩吸水后重量骤增,使阳台根部上侧混凝土承受过多拉力,加上钢筋的位置不合理,锈蚀也比较严重,不能充分发挥其抗拉作用,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低,当其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时,混凝土开裂,使阳台根部失去抗弯能力,形成铰链,从而导致阳台坍塌。通过该案例向学生说明,工程设计时不仅要有经济意识,而且更要具备安全意识。由于学生对案例分析很有兴趣,一旦发现今后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自己解决,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力学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编写了力学在工程及生活中应用的案例及课程导入案例,并应用于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工程思维渗透到力学课的学习过程中。
2.采用启发式、对比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启发、引导、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将新学知识与已学知识进行对比,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对原有知识的记忆,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扩展知识。针对一题多解的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进行讨论,主动地、创造性地探究和获取知识。
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及计算机网络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基本理论知识、例题等逻辑性较强的内容我们采用传统的板书讲解,有利于学生思考;对难以表达的知识点及工程实例我们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丰富工程素材,增大课堂信息量,弥补课时的不足。为了适应网络时代对教育发展与课程建设的要求,我们建立了力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上网学习,它对学生的课后自学有很大帮助。
三、结语
篇9
但由于受时间、经费以及外部资源条件的限制,导致毕业论文(实习)阶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文献检索上,而通过社会调查、政府咨询、企业走访等实习手段所形成的对课题认识远未达到论文开题应具备的成熟度,甚至出现论文写作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实习)环节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工程管理涉及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心理多学科知识,要求从事工程管理的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在论文完成期间所要解决问题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这就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环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关联性的掌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锻炼学生实习能力,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学生通过做毕业论文(实习)能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实习专题、实习对象、实习方式、实习程序安排等等一系列实习策划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习能力。通过实习,学生发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与实际情况的差距,对论文课题的认识就逐步清晰、明朗,并通过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及时调整实习方案,使实习更加深入和具针对性。
对实习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对比、归纳、总结,并对其关联性、因果关系等内在联系加以分析,进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这一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对实习资料的加工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谈话技巧等这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具备而在课堂教学中难以锻炼的能力。毕业论文的完成需要学生从不同层面,多角度、系统性地考虑问题,从而能够锻炼学生对问题的逻辑分析判断能力。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实习)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选题会审制度,论文选题脱离实际
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目前高校教材通常落后于工程实践,加之受环境限制,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对工程了解较少的情况,教师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空中楼阁,从纯理论角度出发,选题方向对解决实际问题无任何指导意义;
二是选题陈旧,对于实践中己基本解决的问题仍作为课题加以研究;
三是脱离背景,选题多为国际方向,缺乏实践支撑,实习难以开展。
以上问题直接导致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陈旧、空洞、教条,论文的深度和创新性上都达不到要求,对实践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不大。
(二)缺乏校外毕业实习基地实习与论文之间存在脱节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组织多为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场所。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习场所的紧缺问题,但由于学生能力有限,毕业实习主要集中在施工现场,与多元化的选题方向不符,毕业实习内容与论文选题联系不紧密,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由于前期实习内容与选题方向的脱节,使得后期论文写作主要通过期刊、文献检索来获得对课题的认识,容易形成论文开题与正文写作被己有的文献观点牵着走的被动局面。
(三)缺乏对指导教师严格的考核评价,过程管理不到位
多数院校对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效果主要通过毕业实习手册、论文工作手册、开题报告、论文正文、毕业答辩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师指导质量的评价弹性较大,缺乏科学、客观的指标。另外,对教师指导过程进行经常性、随机性监督管理不到位,学生论文写作或教师论文指导存在前(期)松后(期)紧的情况。在学生论文写作后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若要求学生开展二次实习(检索或对论出结构性调整,却因时间仓促而使其论文质量难以保证。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吸收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前松后紧的不均衡指导方式可能会对学生己形成的写作思路造成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互相配合,严格按毕业论文任务书的时间要求及时提交、及时指导,过程控制对论文质量起决定作用。
三、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实习)环节教学改革思路与建议
(一)调整毕业论文(实习)教学计划,提高组织效果
通常大部分院校的教学计划将毕业论文(实习)安排在本科四年级进行,时间大约2~4周。从实际效果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与学生毕业就业应聘时间、用人单位见习时间、考研复试时间冲突,矛盾难以调和;二是学生毕业在即,有的学生要重修补考,有的学生要补修学分,有的学生要过英语四六级,因此学生普遍心情浮躁,实习态度不够端正。
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实习)的效果,可考虑以下建议:
一是毕业论文(实习)计划可穿插安排在各学期。具体做法是:提前两学期或三学期公布毕业论文(实习)选题计划,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自主安排毕业论文(实习)计划,可充分利用较宽松学期的课余时间开展小组实习,相关课题教师加以引导;学院也可在暑期(寒假)社会实践手册中加入毕业论文(实习)内容并作为硬性考核指标,实习前后提交详细实习计划与实习报告并由实习单位盖章。这样通过较长时间分层次、多专题、多轮的实习,学生视野开阔,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写作思路,为后期的毕业论文开题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毕业实习合作关系。针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大致选题方向,学校牵头搭建实习定点合作单位,例如: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建设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开发公司、建筑业企业、银行、金融保险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和平台。学校还可邀请相关部门专家、领导给予专题指导或讲座,或组织对论文选题申报进行评审或组织联合命题。
(二)建立毕业论文选题会审制度,加强命题筛选工作
建立严格的毕业论文选题会审制度,组织成立评审委员会。可适当邀请政府、企事业单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加入,避免论文选题脱离实际。并可根据政府、企事业单位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对选题进行补充、优化,还可开展与校外单位的联合命题、实行真题真做等。最后,评审委员会综合各方意见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评价、筛选。
为保证毕业论文(实习)质量,应适当提高毕业论文指导师生比,综合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近三年毕业论文(设计)的师生比情况,比例控制在1:3~1:5为宜。一(学)生一(选)题,不得重复,选题范围也不宜过于分散。另外,为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也可根据学生的自身兴趣、就业方向自主选题申报。
(三)加强毕业论文指导的过程监管,提高论文质量
根据教师对学生论文指导弹性较大的特点,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过程监管:
一是细化教师对论文的指导深度要求及指导责任,明确规定指导范围、指导项目或要点;
二是采取随机抽查教师、学生阶段资料(必要时抽取学生面谈或答辩)
三是落实指导教室,根据教师上报的指导计划采取随机听课方式,旁听评价;
四是根据所指导学生论文答辩环节优良率给予评价,答辩成绩应占较大权重(需合理设计答辩范围)
五是増加学生论文的校内外预审环节(论文答辩前10~15天为宜)从第三方出发对论文质量进一步把关。
四、结语
篇10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高教厅[2004]1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各类普通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据此,全国各类普通高校相继出台了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方面的具体实施文件,以确保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水平。然而,近年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仍暴露出许多问题,毕业设计的总体水平呈现下滑趋势,[1]究其原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是论文质量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所在学校早在几年前就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的标准化、科学化、信息化专门组织专家展开研讨,并通过改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采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平台,学校近几年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和论文质量呈不断上升趋势。
一、现有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分析
1.工作流程
按照四年制普通高校教学计划,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基本在第八学期开学进行,历时十五周左右。毕业设计(论文)整个过程分为选题、开题、研究设计、论文撰写和毕业答辩五个阶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是,一般由承担毕业设计(论文)任务的指导教师拟制一些题目,供学生选择。在题目确定以后,学生一般要经过开题、研究收集资料、题目设计、中期检查和验收答辩等环节,直至完成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现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升学压力很大,从第七学期开始,毕业生就将重心放在寻找工作和考研上,基本无暇顾及毕业设计(论文);全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教师数量远比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导致高校师生比过高,很多高校的不少专业,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超过8人,甚至达到十几人;[2]部分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有限。
由此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存在已下问题:
(1)师生比过高导致论文的题目假、大、空现象严重;课题的类型趋于理论研究、模拟仿真的比例越来越高,硬件或软硬结合的综合性课题的比例在减少。[2]
(2)部分学生轻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所选的题目采取网上下载、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等手段,没有真正结合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去研究、去解决、去综合应用。
(3)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过多依赖于电子邮件、电话等,与学生面对面的指导时间越来越少,对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2]
(4)学校管理部门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还不能做到有效、实时进行监控,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各个阶段上缺乏强有力的考核监控机制。[1]
二、我校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的研究
过程管理基于目标管理,是对目标的无限分解和细化,它将管理的中心前移,通过实现科学的流程而最终趋向目标,具有落实性、可控性、创新性、闭环性、发展性等特点。[1]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改进的方法
(1)依据过程管理理论,学校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细分为七个环节:
教学大纲、选题指南、选题和任务书、阶段报告和检查、成绩评审和答辩、成绩评定和评优、材料存档。
(2)学校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分为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两个方面:
管理流程的主要环节包括:教学目标和方向规划、教学人员组织和任务协调、教学过程控制及教学信息管理。
业务流程的主要环节包括:选题、任务书、阶段报告和检查评价、成果评审和答辩、成绩评定和评优、材料存档。
(3)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改进的关键点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目的、教学大纲和选题指南的意义、任务书的作用、阶段报告和检查的性质;
(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教学过程的专业性、教学文件的指导性、教学文档格式的规范性如何体现;
(3)领导的价值观、学术带头人的专业水平、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
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改进的突破点
(1)教学计划:推行选题指南、强化任务书工作;
(2)教学组织: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
(3)教学过程:采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平台;
(4)教学考核:评分区别学习表现(态度)、成果质量、答辩效果。成绩由指导教师、成果评阅人、答辩小组独立评分;
(5)教学文档:分类管理、重点监控、简化流转。
三、结语
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在校生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研究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新模式、新思想,不断完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可操作运行机制,才能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金华、曹晶晶.加强过程管理 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