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结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4:5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结晶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结晶论文

篇1

保险公估业市场品牌发展变迁

(一)保险公估业品牌发展历程

起步于21世纪初的保险公估业,其发展与品牌建立都处初级阶段。行业低起点的生产力发展,最先使营业规模作为各公司简单的品牌比较。自中国保监会有《年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以来,营业总额与市场份额占比就成了社会了解公估公司实力的惟一官方标签。虽然2007年保监会开始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及扩大评估指标范围,试图通过综合指标的评估全面反映各公估公司综合实力,但以营业总额与市场份额占比的规模而论,目前仍处主导地位,变化是随着经营主体的增加与市场规模的扩大,报告一贯罗列的行业前十名公司改为罗列前二十名。各公估公司在生产力发展的初级阶段,也莫不以进入行业年度前十为追求。

具体来看,发育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保险公估业,公司品牌的发展变迁乃至趋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人脉市场——人脉加品牌——品牌市场。

这三个阶段难有明显的分界线,对行业而言,各阶段进程取决于行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与市场环境、政策引导等的变化;对各公司而言,取决于公司决策者的经营理念及对市场政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公估业发展的人脉市场阶段,也是行业生产力发展的原始阶段,2004年以前,属于这个阶段的典型时期。脱胎于保险业理赔部门、商检部门的我国保险公估业,在行业初创时期,创始者大都与保险公司、商检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依靠人脉的市场拓展既是生存发展的压力,也是动力。在此阶段,早期公司基本完成人才队伍、组织框架的基础建设、执业经验积累与拥有了一定的市场资源,并且最重要的是以人脉关系为基础的市场巩固,出现了此时人脉关系垄断的市场垄断。2004年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相关数据表明,当年营业总额行业排名前十的公司拥有行业市场过半的份额,行业马太效应初步形成,虽然这种依靠人脉的市场垄断不是全部原因,但至少是重要原因。此时的公估市场集中于体现公估价值的非车险理赔公估领域。

公估业在走过10年左右发育期的人脉关系市场拓展后,随着早期公司的基础队伍建设完成与执业经验积累,一批凭专业技术崭露头角的公司使原来的人脉关系形成的市场垄断转化为集聚高端人才、高端技术形成的技术垄断,在2004年打破市场高度集中于几家的局面,形成行业十强的市场垄断,以专业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概念在行业初露端倪,但绝大多数后起公司在严酷竞争环境中的生存发展,仍然不得不借助于产业链上游人脉关系的拓展,并且实力公司既有的人脉资源在技术品牌基础上成为获取公估大案委托的重要筹码。2004年行业马太效应强化,原因之一就是人脉市场垄断转化为了技术市场垄断,典型如上海天衡作为行业黑马突出,以水险公估专营取得行业专业市场龙头地位,由此我国公估业发展进入人脉加品牌发展时期。2004年行业市场业务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除上海天衡水险公估专营形成的专业市场外,车险公估市场专营出现并形成随后三年狂飙突进的增长。

(二)保险公估业品牌发展的内在驱动

行业目前正处在从人脉加品牌向品牌市场过渡时期,低起点高速发展过程所产生的问题及逐步增长的实力,成为行业公司发展战略调整的内在驱动。

1。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我国现代保险公估业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其发育,经过本世纪初的高速成长(2005年~2007年年均增长67。2%),至2007年底行业机构有254家,首度出现亿元规模的公司,17家公司跨入千万级门槛,年度产险赔款公估核损比例由2004年前不足5%上升至目前的13。6%。但相对产业链上游的国内保险业与国际接轨的高速市场化,以及保险业发展对高品质公估服务合作的要求,差距却是越来越大。至2007年底,254家行业机构中237家营业总额平均额刚刚迈过百万门槛(102。83万元①。保险业与公估业,已由当初接不接受的冲突逐渐转化为能否跟上节拍、满足需求的矛盾。在市场国际化的当今时代,必然是国际竞争的国内化。我国公估业在产能上尚且有效供给不足,更别说承受即将面临的国际公估业品牌服务竞争的压力以及展开国际国内两种市场的竞争。

2。有限资源集聚低端市场

2004年成为我国保险公估业发展历史的一个拐点,其标志包括:机构年内新增68家,总数至182家,60%的增长率成为历史峰值;行业营业总额首度突破亿元达到1。54亿元;继深圳民太安2003年下半年分立车险公估公司后成立的深圳同益公估公司,以车险公估专营首度位列行业十强。其后三年,车险公估市场增长狂飙突进,年均增长率为104%。2007年行业营业总额7。2亿元,其中车险公估营业收入3。88亿元,占比53。9%。稳居行业前四的均为以车险公估为核心业务的公司。2007年,行业前20名中除天衡及外资的罗便土、平量行等3家公司坚守在非车险公估的高端市场外,后起的基本也是靠车险公估市场的突破一年成名。行业近三年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虽高达67。2%,但非车险公估年均增速只是27。6%,总额占比也由2004年前的超过90%滑落至2007年的46。1%。行业2005年首度盈利2023万元,利润率6。81%;2006年利润率3。52%,2007年利润率3。16%②,绝大多数公估公司处于亏损状态。

3。垄断竞争市场模式及其深化

我国公估业起步于国家经济开放时期,保监会进退宽松与门槛放低政策引导的自由竞争状态及各公司起步时间、资金、人才、管理水平等的差异,推动行业垄断竞争市场模式形成,由2003年的少数几家寡头垄断竞争转化为2004年的行业十强的垄断竞争。2005年~2007年,行业前十公司市场份额分别为62。2%、59。6%、53。9%。2008年1季度,行业前十公司营业收入总值10819万元,市场份额51%。我国保险中介业界,公估市场2004年至今维持相对集中状态,但资源却分散于260③家大小公司。经营微利、资源低效使用、成本高企等原因迫使各公司萌生合成规模经济共生共存的强烈意愿。泛华集团2008年4月注资控股方中、普邦、天衡等三家行业前列公司,资本重组公估业大幕由此拉开。可以预见新形势下的公估业,资本重组公估集团的发展将成为主要形式,具体也将是多种形式的并存。小规模公司生存空间进一步逼窄成为大小集团公司的吞并对象;资本纽结品牌公司形成强劲的集团品牌竞争优势,迫使中等规模公司以互补整合作出应对。在行业整体生产力低下的当前时期,资本重组公估集团总的趋势将是相对的强强联合,由此前众多机构竞争明显的马太效应转化为主要是一批寡头之间更高水平的竞争。

(三)保险公估业品牌发展的外在驱动

我国公估业向品牌发展的过渡,除了行业竞争发展的内生动力,另外就是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监管机构为促进产业链健康发展的政策引导的外在驱动。

篇2

【关键词】本科生 毕业论文 农学 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本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既是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也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综合检验。随着本科教育的规范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已经成为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甚至有下滑的趋势,这已经是本科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笔者想把从事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提供给大家,抛砖引玉,还望方家多加指教。

1 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安排未体现农业生产特点,研究时间不能保证

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农学专业往往论文和实习结合,安排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而其他专业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以河南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为例,小麦一般在10月份种植,来年6月份收割;紧接着是玉米种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产,一年两熟。而学生的实习被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时间安排上跟不上农事进程,也覆盖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长期。由于需要集中时间实习,另一方面也导致其他时间的理论学习时间安排很紧凑。在平时,同学们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到老师的实验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学计划,难以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对作物整个生长期进行实习和观察,更遑论周年的观察和研究了。由于时间上不能保证,即使有同学愿意提前参加到老师的科研中,以备以后写毕业论文,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承担实验任务,所得到的数据质量也不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1.2 生产、科研与教学脱节,经费缺乏

作为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研究。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往往也离得比较远。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另一方面,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由于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往往是由老师命题作文,出现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3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

尽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强。对毕业论文的评价,往往对格式、形式过于重视,对成绩分布、材料是否齐全较多关注,而对于实习过程监管、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等实质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老师们往往因为不忍心影响学生毕业,也存在放水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而同学们也往往因此而存侥幸心理,做论文时不好好做,写论文时东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况。

1.4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些同学学习态度松懈,未能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工作。认为大四找工作忙,学校不会怎么样。而学校也因为近年就业压力大,而存在放松监管的情况。这更助长了学生们学习态度上的松懈。

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难以应付综合性的作业。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养成了学生被动受学的习惯。不少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习惯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模式,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这样的情况,是很难想象能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能够写出新意和深度的。

综合素质不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弱。一些同学缺乏基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混乱,语言表达功底差。写出来的文章,不知所云。语病连篇。大学院系往往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使同学们失去了提高的机会。英语过级的强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学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背记英语单词上面。

2 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要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效果和论文质量,根本还在于学生,毕竟论文是要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而各种制度和教学计划,都应该围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进行设计和管理。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高。

2.1 鼓励紧贴农业生产实际的选题

农学类本科生的培养,主要目的为服务于农业生产。如果学生学习时就脱离实际,毕业后即使参加农业方面的工作,也很难短时期内适应过来。当前不少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后,往往在农资行业工作。这类岗位酒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如果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就贴近生产实际,将有利于毕业生的能力培养。院校各级部门应该设计配套政策,鼓励指导老师提供紧贴生产实际的选题。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当地农业科研活动,既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也为学生实习提供经费保障,以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2.2 根据农业特点,对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农业生产周期长,难以重复。因此,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要求在实习实践,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上作出调整。如刘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实习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毕业论文时间难保证问题。但是,要实现全程实习教学,必须要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较大的调整,严格控制学生理论课学习负担,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取消专门的实习时间,通过教学时间表的调整,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达到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的目的。

3 评价指标要作导向性的调整设计

在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应该减轻对形式审查的重视,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学术价值评价上,同时,应该把是否联系实际,以及论文工作的过程纳入考核的内容。这样,真正从评价指标的导向上,让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重视起来,并主动地把毕业论文工作于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院校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把关,真正做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这样,从制度上杜绝学生侥幸心理。

4 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

大学生在进校后,应尽早完成专业教育,并在第二学期开始,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在具体的科研中,认识农业生产,拓宽视野。学生们只有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体验,才有可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毕业论文将从哪里出来。

5 经常举办学习交流专题报告会,分享乐趣和经验

院系学生工作部门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在报告会上,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学习成就,并和更多有兴趣的同学交流经验。

篇3

关键词:防水材料,水泥基渗透结晶,作用机理,整体防水,施工工艺

 

0.前言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是硅酸盐水泥、精制石英砂及活性化学填料配制而成的粉状防水涂料。它是德国化学家路易斯1942年发明,由于性能优异在欧洲、美洲、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应用,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以来,在地铁、隧道、桥梁等工程得到了广泛应用,防水效果显著,受到各界好评。该材料在我市不少工程中也有应用,但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最大是大家对该材料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力,验收不严。

1.作用机理及特征

1.1作用机理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中含有的活性化学物质在水的作用下,通过表层水对结构内部的毛细作用,被带入到结构表层内部孔缝中,与混凝土中的游离氧化钙交互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铝酸钙渗透结晶物。结晶物在结构孔缝中吸水膨大,由疏致密,堵塞了毛细孔道,使混凝土结构由表层向纵深逐渐形成一个至密的抗渗区域,大大提高了结构整体的抗渗能力。

整个渗透结晶过程既可顺水压方向也可逆水压方向进行,当没有水份时,涂料中的活性成份会保持静止状态。当再与水份接触时就会被激活,产生新的晶体,而且会渗入混凝土内更深,所以被处理过的混凝土结构,若干年后因为震动或其它原因产生新的细微裂缝时,一旦有水渗入,又会产生新的晶体将水堵住,这种独一无二的自我修复能力使混凝土结构的防水功能更持久,更具适应性。

1.2特性

它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主要有:1.2.1持久的防水作用,可使细小裂纹自愈。它被施工后防水涂层的固化物与混凝土结构相当,活性物质多年以后仍然被水激活形成新的结晶物而发挥二次抗渗能力,对于0.4毫米以下的裂纹能在活性物质的作用下被结晶物充填而自愈,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渗能力。论文参考网。

1.2.2粘接能力强。它经与水调制后,塑性好,与混凝土形成一体,提高了粘接性能。

1.2.3提高混凝土的致密性,保护混凝土内部的钢筋不受侵蚀, 提高了混凝土的防腐性能和耐久性,延长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1.2.4它属于无机盐水泥基材料,符合环保标准,无毒无害,可以广泛用于包括饮用水、食品加工等建筑项目中。

1.2.5施工方便,省时省工,综合成本低。它对基面要求低且防水涂层对混凝土基层亲和性能强,基面不需要处理就可涂刷,而且由于涂层亲和性好,完全固化,不怕磕碰,不剥落,不需做保护层。施工方法多样,可抹、可涂、可喷涂。

1.2.6适应能力强,应用范围广。它目前主要用于地铁站、隧道、涵洞、工业与民用建筑地下室、屋面、厕浴间水泥基层防水施工及修补,在受侵蚀和受振动的工程中也有较好的适应性。

2.施工工艺

以地下室外防水工程喷涂法为例:基层清理→基层润水→基层处理剂→转角、管跟、变形缝加强层涂刷→首层涂膜→4h后涂刷次遍涂膜→指压无痕后喷水养护→2天后分层回填土。

3.使用注意事项

3.1该材料不得在5℃以下、雨、雪等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防水施工,并在48小时内防止雨淋、冲刷、霜冻、风沙污染等天气条件。

3.2材料养护用水不得使用污染水。

3.3施工必须在混凝土结构或牢固的水泥砂浆基面上实施,基层不能有结构缺陷及油污。

3.4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的工艺标准,节点大样认真组织施工,不得改动涂层厚度以及施工配合比。各种施工方法的配比各不相同,使用中应特别注意。配合比应精确计量,浆料随拌随用,30分钟内用完,拌制应仔细均匀,搅拌时间不得小于5分钟。

3.5首层应与次遍垂直,同层涂膜先后接茬宽度为30~50毫米,甩茬时不得小于100毫米。论文参考网。

3.6养护应待指压无痕强度足够后用喷雾器喷水养护(室内可以不养护),养护每天2~3次,炎热季节应适当增加养护次数。

3.7表面处理不得酸洗,不得直接用于石膏类面层表面。

3.8各类防水工程特点不相同,施工单位施工前应有详细的施工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屋面、厕浴间、地下室内表面应按节点图做好保护层。

3.9在地下室防水完毕回填土时应在48小时后进行,7天之内不得回填干土。

4.验收要点

4.1严格材料进场关。

当前生产厂家众多,分包单位应提供生产厂家生产许可证或产品备案证、使用说明书、有效的型式检验报告和出厂检验报告,对型式检验报告应严格按《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GB18445-2001的要求逐项检验,出厂合格证与进场材料包装批次、型号一致。对进场初验合格的材料现场抽样复试7天抗折强度、湿基面粘接强度和28天抗渗压力,经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中。

4.2严把方案关。

使用说明书不能代替施工方案,施工分包单位应提供详细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可把使用说明书作为附件),施工方案中应有详细可行的节点图、详细的施工方法和工艺要求,并在施工前进行施工交底。

4.3严格过程控制,确保施工方案的恰当执行。

4.3.1严格计量监控,对配合比的用水量和材料应专用计量器具精确计量,充分搅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4.3.2认真做好基层处理验收。对有缺陷的部位提前处理,并用高压水冲洗干净,对有油污的部位用弱碱认真清洗干净;对转角、管跟、变形缝做好转角圆弧和加强层的施工验收。

4.3.3认真做好防水层施工旁站检查,重点监控厚度、接茬、层间间隔、成膜质量以及养护措施等,做好施工记录。论文参考网。

4.4准确验收,确保使用功能。

4.4.1对基层隐蔽工程、防水层检验批及时做好过程检验,检验参照GB50208-2002第4.4节涂料防水层,做好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验收。

4.4.2对防水工程及时做好功能性测试,对地下室、厕浴间工程做好蓄水实验,蓄水时间不少于24小时。对未通过功能性测试的工程不得评定合格。

4.4.3对测试中出现渗漏的部位应要求施工单位会同设计等单位拿出恰当的处理方案;处理过程中认真督促分包施工对认真处理,及时做好处理记录和处理验收。

5.小结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刚性防水涂料,它改变了两张皮的防水概念,与混凝土基层溶为一体,形成整体防水和永久防水,即提高了防水性能,又提高了混凝土的耐久性,施工方便,适用范围广,推广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多对该材料缺乏必要的认识,市场产品良莠不齐,特别是施工总包单和监理单位作为施工管理单位应提高自身素质,严格分包队伍的选择和材料、方案确认,把好材料关,过程控制关,防水验收关,严防以次冲好、偷工减料现象发生,发挥该材料的优异性能,才能确保实体功能。

参考文献

[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GB18445-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程(GB50108-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杨斌.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及其标准[J].新型建筑材料,2003 (9).

[5]章宗友.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市场发展和争议[J].中国建材报,2007第4635号(防水专刊).

篇4

关键词:软化水处理设备 ;问题; 分析; 效果

中图分类号:TH17 文献标识码:A

我们通常把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用"硬度"这个指标来表示。硬度1度相当于每升水中含有10毫克氧化钙。低于8度的水称为软水,高于17度的称为硬水,介于8~17度之间的称为中度硬水。工业用过程中,为防止设备产生结垢,确保设备系统高效地运转,必须对用水进行水质稳定处理,出水硬度需

一、设备及存在问题简介

我厂空调、制冷、空压、真空系统使用软化水由一组闭式软化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其处理后的软化水硬度在0.01-0.03 mmol/L。设备在使用软化水后设备及管道内不易产生垢,设备故障率降低,管道清洗周期拉长,减少了维护及维护成本。

软化水设备由供水泵闭式盐缸树脂罐储水箱等组成。软化水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使用软化水设备较多,软化水设备工作频繁,置换过程中钠离子使用量大。由于是闭式盐缸,盐缸容量每次加盐量为2.5t,理论工作时间为225小时,而实际工作时间为180小时。每次打开盐缸时,盐缸内还沉滞工业用盐量距盐缸底部30cm ,约为500kg,这些工业用盐被清理出后当作废料专业处理,造成生产损耗大,成本,工人劳动强度增加,同时还会造成设备使用软化水量减少。

经过长时间的测量与研究,发现盐缸内底部存盐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1.进水管口过高。盐缸高度为1.8m,进水管口为1.6m,设计时主要考虑能够让水尽可能流经工业用盐,这样造成进水压力降低,对工业盐的溶解速度有影响。进水压力0.3Mpa以上,进入盐缸后,由于受到盐的渗水阻力,水流速度减缓,进水不能直接作用到底部盐面,盐沉入盐缸底部,120小时后盐形成结晶体,其溶解点升高,在水的作用下盐不能够溶解,在盐缸底部沉积,不能满足树脂要求的钠离子含量。2.滤网高度太高。现有滤网高度为60cm,当盐面低于滤网30cm时,进水直接从滤网上部流出,其含盐量不足导致钠离子含量不能满足处理要求。

二、处理措施

1.进水管口降低。由于工业盐具有一定的腐蚀作用,使用一般的材料易造成设备故障,对处理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

A.选材。与盐有接触的管道具有耐盐腐性,分别对三种材料进行了试验和筛选。普通镀锌管具有价格低廉和耐用的优点,在试验时发现盐对其腐蚀厉害。不锈钢管具有美观,耐用和耐腐蚀性,但其与盐接触后出现裂纹。Pvc管具有美观、价格低廉、耐用、耐腐蚀特点,在与盐接触试验过程中表现良好,没有出现腐蚀现象。最终决定使用Pvc管。B.改进方案制定。一种在原有进水管路加长管道,原有管道进入到盐缸内管头截断后下延100cm,在缸壁上固定管道。一种在缸体底部高度60cm直接打孔进入,将原来进入封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盐缸打孔有一定困难,缸体孔与管道密封存在一定风险。决定采用第一种方案。C.改进步骤。1)将原进水管截为露出缸体30mm长挑丝后,使用PVC接头进行连接弯头。2)用100cmPVC管与弯头连接,使用管下探深度达到100cm,距离缸底部小于60cm。3)出水口使用舌头式喷头,形成伞形喷射水流,有利用工业盐流动,使用盐体经过较长时间后不结晶。

2.降低滤网高度。滤网是由滤网主体加与滤网共同组成,滤网主体由一个圆形箱体组成,在箱侧面及底部做出3mm孔若干个,在箱体外覆盖所需目数滤布。重新制做一个箱体,其高度由原来的60cm改进为30cm,其它结构不变。

三、改进效果

经过降低进水口和降低滤网高度改进后,加入2.5t工业盐后一缸盐可以运行225小时,打开盐缸后盐缸底部没有出现工业盐沉滞现象,提高了工业用盐的使用率,降低了加盐的劳动强度,减少了浪费。

从统计表上看出,实施改进后,闭式软化水处理设备盐的利用率达到95%以上,没有出现结晶盐现象,底部沉滞盐现象得到根本解决。

结语

设备的维护和维修工作需要根据设备自身的情况做出分析后进行维修和改进,不能盲目进行维修和改进,灵活利用现有条件,根据调查、测量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做出解决方案,能够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设备效率和维修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路智勇,惠任. 试论纺织品文物保护中的水质问题[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0.

篇5

[关键词]H型钢 控轧 控冷

中图分类号:TM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007-01

1 前言

H型钢作为一种经济断面钢材问世已有几十年,现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车辆、码头、电力、制造业等领域。与世界发展水平相比,我国H型钢生产起步较晚,从1998年马鞍山钢铁公司引进德国工艺技术与设备的大H型钢生产线投产以来,经过十多年时间的发展,已先后培育出马钢,莱钢、津西、日照、长治等H型钢主流生产企业,加快了我国H型钢生产的发展,为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钢材品种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H型的广泛应用,对H型钢的力学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引发了对H型钢控制轧制、控制冷却技术的研究。国外已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并运用于生产,但技术仍未成熟①。而我国尽管近几年H型钢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为研究控轧控冷技术提供了平台,但认识较晚,正处于起步阶段,运用控轧控冷技术改善H型钢强度、韧性和焊接等性能的工艺还比较少。本文结合热轧工艺特点,分析了控轧控冷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因素。

2 研究现状

2.1 国外H型钢控冷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早期一些国家如比利时,瑞典等国的钢铁厂首先采用控轧来代替常化处理,解决了钢的脆断性问题,这确立了控冷技术的原始技术。以后随着控冷技术的发展,60年代采用控轧控冷解决了含Nb钢VTs偏高的问题。近年来国外有关控冷应用基础研究日益深入,发表了许多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进一步指导和推动控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日本新日铁为在提高韧性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焊接性能,采用了微合金化加上控轧控冷的措施。轧制中对H型钢翼缘进行控制冷却,以减少温度差,细化铁素体晶粒,同时使得H型钢的断面各部分的组织均匀,防止产生较大的内应力,以及翘曲和弯曲。

20世纪80年代后期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在开发低温高冲击韧性钢中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采用了TM-SC工艺(控轧-局部冷却工艺)开发出的低温高冲击韧性钢,在轧后采用了QST工艺(淬火自回火)。通过对钢材的微合金化处理,结合采用TM-SC工艺和QST工艺,产出了传统工艺无法获得的高韧性高强度的产品,同时保持了其良好的焊接性能。为克服普通的TM热轧工艺在轧制H型钢的缺点,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公司与其它公司合作开发了TM-SC工艺,生产的产品截面的性能均匀,提高了轧机的生产效率。可以看出这个局部冷却工艺与H型钢翼缘冷却工艺几乎是相同的。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公司与其合作伙伴进一步开发了QST技术,鞍山科技大学硕士论文第一章课题综该工艺是在终轧后对钢梁进行快速水冷,使其表面生成马氏体,在钢梁中心冷前停止水冷,利用中心余热进行回火。

目前世界上H型钢控冷技术以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公司为代表,开发了H型TM-SC轧制技术和QST控冷技术,代表了目前H型钢生产及控冷技术的最高水QST控冷技术设备.

2.2 国内H型钢控冷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在控制冷却和钢材形变热处理工艺方面己经起步,取得初步的成果。70年代初,控冷技术先后被列为“六五”、“七五”“八五”科攻关项目,有关大专、科研院所及生产厂家,结合常用钢种和国内的控冷技件,在控冷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测钢种的基础数据,对Nb、V、Ti微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形变奥氏体再结晶控冷工艺与组织性能的关系,微合金元素碳氮化合物固溶析出,钢的变形抗力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某些生产厂应用控冷工艺取得了提高产品质量的良好果。另外还在重钢五厂等建成了国内第一条独具特点的控冷生产实验线。这些作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这项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轧钢新技术奠定了可靠的石出。

1991年12月,马钢在改造了630轧机试轧后,成功地轧制了ZO0rnrn以下H型钢,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批量生产。1992年6月,马钢向外商提出了万能钢轧机的项目询价书,最终德国曼内斯曼德马格萨公司(MPs)中标。这是我国投兴建的第一条万能轧机生产线。至1998年又引进建成我国第一条热轧腰200一700~的H型钢生产线,该厂的设备是从德国和美国引进的,是我国目前产H型钢装备水平最好、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前后不过10年时间,因此H型钢的控制冷却方面,国内开展的研究工作还很少。我国鞍山第一轧钢厂于年从美国内陆钢铁公司引进了一套H型钢二手生产设备,该生产线设置了控山科技大学硕士论文第一章课题综述,可以在成品孔出口辊道上进行强化喷水冷却,同时在冷床入口侧设有立冷翻装置。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H型钢生产还处在起步推广阶段。如何使热轧H型钢尽

快在国内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是当务之急。

3 控制冷却技术

控制冷却是通过控制轧后钢材的冷却速度达到改善钢材组织和性能的目的。由于热轧变形的作用,促使变形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温度(Ar)的提高,相变后的铁素体晶粒容易长大,造成力学性能降低。为了细化铁素体晶粒,减小珠光体片层间距,阻止碳化合物在高温下析出,以提高析出强化效果而采用控制冷却工艺。

控制冷却条件(开冷温度、冷却速度、终冷温度)对相变前的组织和相变后的相变产物、析出行为、组织状态都有影响。因此为获得理想控制冷却钢材的性能,就要选择良好的冷却方式。一般可把轧后控制冷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称为一次冷却、二次冷却和三次冷却(空冷 )[1][2][3]。三个阶段的冷却目的和要求是不同的。

4 对控轧可行性分析

控制轧制(TMCP)技术的核心是晶粒细化和细晶强化,用以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的方法。控制轧制原理是应用了奥氏体再结晶和未再结晶两方面理论,控制奥氏体再结晶的过程,利用固溶强化、沉淀强化、位错强化和晶粒细化机理,使内部晶粒达到最大细化改变低温韧性,增加强度,提高焊接性能,是将相变与形变结合起来一种综合强化工艺。根据奥氏体发生塑性变形的条件控制轧制可分为三种类型。(1)再结晶型的控制轧制(2)未再结晶型控制轧制(3)两相区控制轧制。

H型钢控制轧制即对轧件温度和变形量进行控制,可以参考中板的低温控轧技术,但由于H型钢断面复杂,二者存在差异。

5 轧后控冷现状

轧后控冷是继控制轧制后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的一项技术,与棒线材控制冷却原理相同,对轧后的H型钢进行快速冷却使表面生成马氏体组织,在轧件中心冷却之前停止冷却,表面马氏体组织利用中心余热进行自回火。由于H型钢断面复杂,冷却工艺要求很高,需要保证终轧断面温度均匀并且冷却过程中冷却均匀。与国外技术相比,我国研究和实践已显落后。国外已出现轧后超快速冷却技术,得到均匀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且晶粒较细,提高了产品的屈服强度。

6 结语

目前国内外H型钢控轧控冷技术还没有趋于成熟,但控轧控冷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发展方向。我国H型钢生产已初具规模,现已有条件加快步伐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1)发展近终形坯短流程技术,简称CBP技术。该技术以近终形连铸坯为原料,用一架轧边机代替原来的开坯机,轧制得到万能轧机需要的断面尺寸。通过这种途径可以降低轧制温度,实现温控轧制。

(2)在轧线设立保温罩,降低开坯温度,对轧件温度实行控制,研究低温轧制的可行性。

(3)尝试开发万能轧机机架间冷却装置,对翼缘中心表面及R角冷却,使轧件温度均匀。

(4)加强对精轧后冷却技术的理论研究,在短时间降温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使晶粒细化,均匀提高产品强度,对内部组织和力学性能实行控制。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不锈钢复合管;界面组织;脱层裂纹;焊缝组织

中图分类号: TG406

Inte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welded joint microstructureof stainless steel clad plate

Liu Baoxi1,2, Yin Fuxing1,2,Ding Zongkai3

(1.Research Institute for Energy Equipment Materials,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2, China;

2.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Materials Laminating Fabrication and Interfacial Controlling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2, China; 3.Huaneng Nuclear Power Co., Ltd., Ningde 352000, Fujian, China)

Abstract: The stainless steel clad plate was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by laying-up symmetric and vacuum hot rolling. The 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contains decarburized layer, interface and carburized layer,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diffusion of alloy element at the interface under the high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 The bending test reveals a prefect interface presented in the clad plate, without obvious delamination crack. The stainless steel clad pipe with excellent welded joint can be obtained by elbow and welding. There are no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defects in the weld zone, fusion zone and heat affected zone. The heat affect zone of stainless steel layer is comprised of coarse grain, whereas the heat affect zone of carbon steel layer contains coarse grain area, completely recrystallized zone and partial recrystallized zone.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tance between weld zone and fusion zone, the small plane grain changes into a cellular crystal grain, and finally into a dendrite in the stainless steel weld zone.

Key words: stainless steel clad pipe; interface microstructure; delamination crack; weld microstructure

0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核电设备、石油化工和海水淡化领域都亟需含Cr,Ni等合金元素的不锈钢制品。然而为了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和保证服役性能,国内外经常利用不锈钢复合板来代替昂贵的不锈钢材料。不锈钢复合板是通过特定方式将不锈钢和碳钢结合在一起,可充分发挥不锈钢的耐蚀、耐磨、耐高温、抗磁等特点和碳钢良好的焊接性、成型性、拉延性和导热性的优点。目前不锈钢复合板的制备方法主要集中于爆炸焊接方法和真空热轧法,其中真空热轧法是在温度和压力的同时作用下,令不锈钢板与碳钢板之间的界面在接近真空的状态下发生微观的塑性流变后相互紧密接触,从而达到完全的冶金结合。与爆炸焊接方法相比,具有无噪声、生产效率高、过程可控、对环境影响小、可大面积规模化生产复合薄板等优势,已成为世界上普遍采用的制备工艺[1-4]。

现有不锈钢复合管制备技术中,多采用爆燃加衬制备技术,即利用爆炸焊接、热膨胀焊接、热扩散焊接或热变形法,将不锈钢管和碳钢管之间以机械结合或半冶金结合方式形成的弱界面状态,这在后续的矫直、装配、切割、加工成型、焊接和服役过程中极易发生脱层裂纹,极大的影响了结构承载能力和耐腐蚀性能。同r在管与管的连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对覆层和基层界面进行封焊,这样又增加了封焊、过渡焊、覆盖焊等多项焊接工序[5-7]。然而利用真空热轧后的不锈钢复合板,呈现冶金和扩散结合方式的强界面状态,可以承受多种应力状态和加工方式而不发生脱层破坏,有效的提高了不锈钢复合管的成品率[8]。文中利用真空热轧制备的不锈钢复合板,通过弯曲、焊接成型工艺获得不锈钢复合管,分析不锈钢复合板界面结合状态对弯曲变形的影响,并研究不锈钢复合管接头组织形成机理。

1 试验过程

1.1 材料制备

主要包括不锈钢复合板的真空热轧制备和不锈钢复合管的焊接成型两部分。首先采用对称方式对304不锈钢和Q235碳钢进行组坯,四周焊接并进行抽真空至0.01 Pa后进行密封。将已抽完真空的坯料加热至1 100 ℃后保温2 h,然后进行热轧试验。轧制速度为1 m/s,总压下率约为90%,轧制道次为8道次,后进行矫直,获得覆层厚度为1 mm,总厚度为6 mm的304不锈钢复合板。然后对不锈钢复合板进行卷制、弯管、焊接、矫直过程,如图1所示。获得不锈钢复合管,对不锈钢复合管进行着色探伤,未发现有焊接缺陷存在。其中覆层和基层都采用A302不锈钢焊条进行焊接。焊前将A302焊条烘干,烘干温度为200 ℃,选用的焊接参数为焊条直径4 mm、焊接电流140 A、电弧电压20 V、焊接速度25 cm/min。

x

1.2 分析测试

利用等离子切割不锈钢复合管,以获取焊缝部位,显微组织观察利用蔡司金相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镜 JSM-7100F,弯曲试验采用日本岛津生产的精密电子万能试验机(AGS-50kNX),对不锈钢复合板分别进行内弯和外弯180°,以研究不锈钢复合板在弯管过程中界面的完好性。

2 试验结果

2.1 不锈钢复合板组织

真空热轧后的不锈钢复合板组织界面特征如图2所示。图2a所示为宏观照片,可以看到界面比较平直,界面处有明显的过渡区存在,碳钢区主要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其中珠光体沿轧制方向呈带状分布(图2b),界面处由于碳元素和铬元素的相互扩散,生成了脱碳层和渗碳层两个过渡区,如图2c所示。界面处仍有少量微观孔洞存在,这是由于高温扩散不完全所致。不锈钢层有大量的轧制亮带存在,谢广明等人[9]发现:通过热处理可降低轧制亮带的密度。此外,渗碳区由大量清晰的等轴晶粒存在,微观照片如图2d所示,晶界处存在大量不连续的纳米Cr23C6颗粒存在,并发现周围存在微观孔洞,这是由于碳化物与基体组织热膨胀系数和弹性模量的差别所致。

2.2 不锈钢复合板弯曲行为

不锈钢复合板易于在弯管过程中以发生脱层断裂,因此需要研究不锈钢复合板在弯曲过程中界面的完好性,图3为不锈钢复合板承受180°内弯和外弯测试后的照片。其位移-载荷曲线如图3b所示。无论是不锈钢受压,还是碳钢受压,界面处都未发生脱层现象(图3a,3c,3d),因此,利用真空热轧法制备的不锈钢复合板获得的界面结合强度较高,可满足后续的矫直、装配、切割、加工成型、焊接和服役要求。

2.2 不锈钢复合管焊头组织

图4为不锈钢复合管的焊接接头显微组织照片。从宏观数码照片观察到焊缝组织优良,无宏观焊接缺陷存在。分别对各部位进行放大观察发现,共有6种不同显微组织。其中焊缝组织主要由柱状晶存在,如图4d所示,碳钢基层的热影响区主要包括魏氏体组织,如图4f所示。对图4各部位分别放大观察,如图5所示。

图5a所示的为远离焊缝的热影响区部位,可以观察到碳钢层存在少量的不完全重结晶区,组织特征为铁素体相大小不一,然而珠光体较为细小。该位置峰值温度介于750~900 ℃,有部分碳钢经历两次相变重结晶,因而生成细小的铁素体和珠光体。而另一部分始终保持初始状态。同时发现,不锈钢层热影响区只出现粗大的奥氏体晶粒,如图5b所示,这是因为不锈钢组织在结晶前后都为奥氏体相,形态保持规则的正六角形。图5c为离焊缝较近的碳钢层热影响区,发现珠光体和铁素体的形貌呈梯度变化,随着离焊缝距离的减小,碳钢组织由不完全重结晶区过渡为完全重结晶区。重结晶区的峰值温度在900~1 100 ℃之间,由大量的细小且均匀的铁素体和奥氏体晶粒所组成,此时碳钢加热过程中完全经历了转变为奥氏体的相变反应,同时在冷却时又经历了奥氏体到铁素体和珠光体的重结晶过程,两次重结晶的作用令该区晶粒得到显著的细化并均匀化。随着离焊缝组织距离的进一步减小,碳钢热影响区则逐渐转变为粗晶区,峰值温度大于处于1 100~1 490℃之间,这是由于低碳钢处于过热状态,难熔的碳化物和氮化物都熔入奥氏体内部,造成奥氏体晶粒发生严重的长大,冷却后会生成粗大的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甚至会出现魏氏体组织,如图5d所示。

焊条类型为不锈钢A302,因此其焊缝组织全部为奥氏体组织。在焊缝与热影响区之间有明显的熔合线,如图5e所示,呈平面结晶状态出现。这是由于固液两相界面前方温度梯度过大,无法存在成分过冷区,一旦出现向前生长的晶芽,定会被周围较热的液态金属所熔化,因此只能以平面形式的结晶方式向前生长。焊缝前沿主要由胞状晶粒组成,这是因为尽管固液界面前方的温度梯度较大,然而液相温度和结晶温度之间必有一定面积的相交区,这样就形成了较小的成分过冷区。这时平面结晶过程会呈现不稳定的状态,固液前沿会生成许多平行的束状芽胞,并向界面前方生长,则成为相互平行的胞状亚晶,则横截面为典型的六边形。随着离熔合线距离的增加,不锈钢焊缝则主要由树枝晶所组成,这时因为固液前方的温度梯度变得较小,液相温度与结晶温度相交的距离也较大,造成大范围的成分过冷区间,这样在固液界面前沿会产生大量的芽胞,并较大速度的向前推进,除了产生一个细长的主枝之外,还会向周围生成很多二次或三次横枝,这些晶枝不断长大,直至接触为止,形成了较为典型的树枝晶。图5f为两道焊缝接触的地方,也呈现出明显的熔合线,同时焊缝组织都出现平面晶、胞状晶和树枝晶形貌[10]。

3 讨论

3.1 不锈钢复合板界面过渡区和界面反应物

不锈钢在热轧过程过程,在温度和压力的同时作用下,令不锈钢板与碳钢板之间的界面通过元素扩散达到完全的冶金结合。在此过程中,不锈钢覆层中的Cr, Ni等合金元素扩散至碳基层,而碳钢中的C元素会扩散至不锈钢覆层。因此界面处形成了明显的过渡层,其中碳钢基层中由于C元素的减小,造成脱碳层的产生,该部位珠光体全部消耗殆尽,只剩有铁素体晶粒。而不锈钢一侧由于C元素的扩散而产生渗碳层,该处晶粒腐蚀的特别明显,这是由于晶界处产生大量的Cr23C6,造成严重的晶界腐蚀。该区域有可能造成沿晶断裂,会对不锈钢复合板的抗微观损伤能力有所影响。而界面处有可能因为Mn, Si元素的择优氧化,生成SiMnO三元化合物[11]。

3.2 不P钢复合管焊接接头组织

不锈钢复合管经过着色探伤研究发现,焊接接头较为优良,无宏观裂纹存在,通过对不锈钢复合管焊接接头组织的分析和研究,焊缝组织、熔合区和热影响区无微观缺陷存在,能满足不锈钢复合管的服役需求。

4 结论

(1)通过真空热轧成功制备了不锈钢复合板,其界面过渡区主要包括脱碳层、界面和渗碳层,通过弯曲试验发现不锈钢复合板无脱层现象,界面结合较为优良。

(2)通过弯管、焊接等工艺,成功获得不锈钢复合管,焊缝组织无宏观和微观缺陷存在。

(3)不锈钢层热影响区主要由粗晶奥氏体组成,而碳钢层热影响区包含粗晶魏氏体区、完全重结晶区和不完全重结晶区,焊缝组织包括平面晶、胞状晶和树枝晶。

参考文献

[1] 祖国雍,姚广春.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制备理论与技术[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13:1-318.

[2] 李 龙,张心金,刘会云,等. 不锈钢复合板的生产技术及工业应用[J]. 轧钢, 2013,30(3): 43-47.

[3] 谢广明,骆宗安,王国栋. 轧制工艺对真空轧制复合钢板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 钢铁研究学报, 2011,23(11): 27-30.

[4] Yin F X,Li L,Tanaka Y,et al. Hot rolling bonded multilayered composite steels and varied tensile deformation behavior[J].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28(7): 783-787.

[5] 陈 忱. 不锈钢/碳钢复合板的焊接工艺及接头组织性能研究[D]. 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2012,1-92.

[6] Taendl J,Nambu S,Inoue J,et al. Friction stir welding of multilayered steel[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lding and Joining,2012,17(3): 244-253.

[7] 董桂萍,王少刚,季小辉. 不锈钢复合板制备技术及其焊接性探讨[J]. 焊接,2008(6): 10-14.

[8] 赵瑞辉,陆 h. 不锈钢复合板制小直径压力容器焊接工艺[J]. 现代焊接,2015(1): 24-25.

[9] Pommier H,Busso E P,Morgeneyer T F,et al. Intergranular damage during stress relaxation in AISI 316L-type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s: Effect of carb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J]. Acta Materialia, 2016(103): 893-908.

篇7

【关键词】矿渣微粉;混凝土;粉煤灰;石灰石;废渣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 TU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矿渣微粉是指以粒化矿渣为主要原料,可掺加少量石膏,采用适宜的粉磨技术磨制到一定细度的粉体。由于矿渣微粉的生产成本低,并且可以作为高性能混凝土的优质原料,可等量或超量代替高能耗生产的水泥,也适用于大型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同时矿渣微粉还可作为混凝土的改性剂,可以明显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因此利用矿渣微粉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矿渣微粉在混凝土的应用

矿渣微粉是高炉矿渣经烘干、粉磨至适当细度的粉体,凭借其优良性能,成为优质的混凝土掺合料和水泥混合材。许多发达国家,兴起了矿渣单独粉磨的生产工艺,并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近年来,美、英、日、加拿大等国家将掺有矿渣微粉的混凝土普遍用于各类建筑工程,并都有各自的产品标准。西欧掺有矿渣微粉的水泥约占水泥总用量的20%;荷兰矿渣微粉掺量65%~70%的水泥约占水泥总销量的60%,几乎各种混凝土结构都采用此种水泥;英国矿渣微粉每年销售量已达到100多万吨;美国、加拿大现在也将矿渣微粉掺入水泥中应用于各种建筑工程;在日本、新加坡、东南亚地区矿渣微粉普遍应用于商品混凝土和掺入水泥中。

我国于2000年12月颁布实施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微粉》国家标准,2008年对该标准的某些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北京、上海等地也相继在一些重大工程中采用了矿渣微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矿渣微粉的诸多优良性能为越来越多的混凝土制造商和建筑商所赏识。我国建材工 十五”规划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混凝土搅拌站,推广矿渣和粉煤灰的超细粉磨,根据市场需求配制水泥和高性能的混凝土。矿渣微粉的应用正逐渐走向成熟, 并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三.矿渣微粉的特点

由于矿渣与水泥熟料相比具有玻璃体含量高,易碎难磨的物理特性,和水泥熟料一起粉磨时,其比表面积为300平方米每千克左右,难以磨得更细,影响了其潜在活性的发挥。研究表明矿渣比表面积达350平方米每千克以上时,活性才能得到激发,且比表面积越大,活性越好,甚至可以超过水泥的活性。如果将矿渣进行单独粉磨,由于其比表面积达到400平方米每千克以上,则其活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高活性指数的矿渣微粉应用到混凝土可等量替代大量水泥,并且能够提高混凝土的综合性能。矿渣微粉掺入混凝土后,可以降低混凝土集料(沙、石等)热化反应引起的混凝土体积膨胀开裂;矿渣微粉内较多的钙矾石结晶,能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降低氯离子的渗透,形成对钢筋的防腐保护层;降低水泥中的铝酸三钙及可溶性氢氧化钙的含量,减小由于硫酸盐等的侵蚀引起的混凝土膨胀,从而改善混凝土的泵送、坍落度损失等工作性,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耐蚀性和耐磨性。

矿渣微粉的价格较低,具有经济性,适合在集中搅拌的商品混凝土中使用。矿渣微粉与水泥、石子、黄沙搅拌成的混凝士,具有后期强度高、水泥水化热低、耐磨性好、与钢筋粘结力好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高层建筑、大坝、机场、大型深基础及水下工程。这种混凝土,与现在水泥厂生产的按水泥国家标准规定的允许掺有20%~ 70%高炉矿渣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有很大区别

四.矿渣微粉的生产

1.矿渣微粉的技术要求

各钢铁企业的高炉矿渣,其化学成分虽大致相同,但各氧化物的含量并不一致,因此矿渣有碱性、中性、酸性之分,以矿渣中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含量的比值M大小来区分:M>I为碱性矿渣;M

2. 矿渣微粉其他成分的掺加

(1)矿渣微粉中掺加粉煤灰

粉煤灰中富含球状玻璃体,在矿渣粉磨的同时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对粉磨过程能起到“作用”和“助磨作用”,其结果是磨机产量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粉煤灰的活性不及矿渣高,为保证原矿渣微粉活性不降低,粉煤灰掺量则不能过大,应控制在10%以内。在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具有节约水泥和细骨料用量;减少用水量;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增强混凝土的可泵性;减少混凝土的徐变;减少水化热、热能膨胀性;提高混凝土抗渗能力;增加混凝土的可修饰性等优点。

矿渣与粉煤灰的复掺,可达到两种材料的火山灰效应、形态效应和微集料效应相互叠加,形成“工作性能互补效应”和“强度互补效应”,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渗性和可泵性。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可增大拌和料的流动性,减小泵送阻力,改善由于矿渣微粉的掺入所导致的混凝土粘聚性提高、沁水性增加的趋势,使新拌混凝土得到最佳的流动性和粘聚性。二者复合使用还可以兼顾混凝土早期强度与后期强度:在水泥水化早期,由于粉煤灰的火山灰效应滞后于水泥熟料水化,此时发挥矿渣微粉的火山灰效应,改善浆体和集料的界面结构,增加混凝土早期强度;后期发挥粉煤灰的火山灰效应所带来的孔径细化作用以及未反应的粉煤灰颗粒的“内核作用”,使混凝土后期强度持续得到提高。

(2)矿渣微粉中掺加石灰石

在矿渣中掺入少量的石灰石,不仅增产效果显著,同时能有效地提高矿渣微粉的7d活性。一定量(不超过8%)的石灰石微粉有利于提高混凝土早期水化速度,促进其早期强度的发展;同时对水泥需水量的降低有促进作用。

3. 矿渣微粉的粉磨

矿渣粉磨不仅是使其细度减小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矿渣进行机械活化的过程。因为矿渣在粉磨过程中,随其比表面积的增大,晶格键能迅速减少,从而产生晶格位错、缺陷、重结晶,在表面形成易溶于水的非晶态结构,其与水反应能力大大提高 。另一方面,矿渣属于较难磨细的物质,其比表面积越高,磨机台时产量越低,电耗越高。实践证明,矿渣细度达到400~450平方米每千克时,其矿渣微粉的综合性能最为适宜。

五.结束语

水泥工业是消耗能源大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如何在保证、改善、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用量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点。在混凝土中掺加矿渣微粉,并通过与一定量的粉煤灰、石灰石进行复合,不但改善矿渣微粉的性能指标,等量取代水泥能配制出性能良好、质量稳定的混凝土,而且这也将是大量工业废渣消纳的大趋势。具有明显的质量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水泥与混凝土工业中具有巨大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喜才 活化矿渣微粉的生产与应用 [会议论文],2009 - 第七届中国粉煤灰、矿渣(钢渣)及煤矸石加工与应用技术交流大会

[2] 王亦男 姚远 罗东卫 张雁忠Wang YinanYao yuanLuo DongweiZhang Yanzhong浅谈矿渣微粉的生产工艺及应用[期刊论文] 《水泥工程》 -2011年6期

篇8

论文摘要:处于碱性环境(矿物质,无机盐类成分相对多,有机物成分相对少)中的红砖建筑,由于毛细作用,将地表的水分往上吸收,溶解在水中的盐类同时上升,沉积在离地面0.5m-1.5m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盐类富集区域,其中的红砖受到物理和化学腐蚀作用,再结合水分结冰膨胀,风化,雨淋等作用,日久会形成一个红砖粉化带,早于其他部位的失效。

1.引言

5.12四川大地震引起了我们对建筑物安全质量的关注,在8.0级地震面前,大部分的建筑物不堪一击,尤其是农村,医疗、交通等条件的落后,导致一旦出现大规模的地震,农村的死伤就会比城市惨重。在中国的农村,建筑物普遍采用红砖,其本身强度就比混凝土结构弱,导致农村的建筑更容易在地震中垮塌,但仅仅是因为红砖不如混凝土就可以导致这一切吗,其实不然,红砖本身的性能并没有发挥到极限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换一种说法就是,少量的红砖拖了整个建筑的后腿,这部分红砖早早失去了它们在整个建筑中应该起到的作用。这篇论文中,我们从物理,化学等方面阐述红砖建筑粉化带的成因,并用实验模拟红砖粉化现象,以验证其成因,最后,找出解决这一现象的办法。

2红砖简介

红砖是以粘土,页岩,煤矸石等为原料,经粉碎,混合捏练后以人工或机械压制成型,经干燥后在900摄氏左右的温度下以氧化焰烧制而成的烧结型建筑砖块。烧结普通砖的外形为直角六面体,其公称尺寸为:长240mm、宽115mm、高53mm。我国传统的青砖制作工艺是在烧成高温阶段后期将全窑封闭从而使窑内供氧不足,砖坯内的铁离子被从呈红色的三价铁还原成青色的低价铁而成青砖。据有关专家的研究,青砖在抗氧化,水化,大气侵蚀等方面性能明显优于红砖,中国古代的“秦砖汉瓦”,能历经上千年仍保存完好可见青砖性能优良。但是因为青砖的烧成工艺复杂,能耗高,产量小,成本高,难以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生产,所以轮窑及挤砖机械等大规模工业化制砖设备问世后,红砖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青砖除个别仿古建筑仍使用外,已基本退出历史的舞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不断有新的各种免烧砖问世,但是专家们认为,迄今为止红砖依然是性能最优良,舒适感最好的建筑墙材。在农村和中小城市,由于其经济性,方便性以及诸如透气性等建筑性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红砖的地位,其他产品仍难以取代。

3粉化原理

红砖成分主要为硅酸盐,铁的氧化物和有机酸盐和无机酸盐,其中有机酸盐是红砖原料中的有机物经过不完全燃烧和其他物质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有两个原因导致红砖的粉化失效,共同的条件是红砖中要有水分:红砖中有很多弱酸盐,可以析出,而有机酸盐呈弱酸性,容易与发生反应,导致红砖本身结构成分发生变化,砖体体积发生变化,从而崩碎粉化,这属于化学腐蚀;溶解在水分中的部分可以结晶的盐类,如,等,在水分充足的时候,完全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当水分从红砖体表蒸发,这些盐类先生成结晶水合物,如,,,,结晶的过程中,体积会膨胀,将红砖破坏,这属于物理腐蚀,其效果比化学腐蚀更为严重。这就是红砖容易被碱性物质腐蚀的原因。讲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制造红砖用的泥土要在露天堆放很久了。红砖原料粘土堆在露天,经由日晒、雨淋,经过长久的时间才能使用,因为粘土中含有水溶性的碱、盐类或有机物及杂物等,这些成分在红砖的制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利用红砖的寿命,因此粘土最好经由日晒、雨淋。雨水可溶解粘土中之碱、盐类,日晒可风化、分解有机物及其他杂物,经长期之作用才可以供制造红砖之用。但是由于红砖制造周期短,生产粗放,量大占地多,故堆放过程只有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相对于一些极品陶瓷的原料需要堆放几十年的时间来说,前者只是很短的时间,所以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作用,并不能解决红砖的弱酸怕碱特点,换一种说法就是,原料堆放过的红砖,只是比原料没有堆放过的红砖,质量好些而已。

4粉化带现象

这时候有人就说了,红砖容易粉化失效的原因都弄明白了,大不了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就是了,给所有的红砖加上防护措施。这样认为的话,难免有些鲁莽,要想延长红砖的使用寿命,不仅要明白红砖本身的性能和缺陷,还要熟悉红砖的具体使用情况,否则,会造成浪费,因为并非给所有的红砖加上防护措施,才有最大的经济价值。

我们不妨在农村做一个观察,不难发现,年久的红砖建筑,确实出现了红砖粉化现象,以碱性土壤为地基的红砖建筑发生粉化现象相对更早更严重。而且,细心观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红砖粉化带既不位于环境最为复杂的地表,也不位于接受日光暴晒,风吹雨打最为严重的房檐附近,而是位于距离地表0.5m-1.5m的范围内(如图1)。任何一个整体的失效,取决于关键部分的最先失效。在红砖建筑其他部位,甚至木质房梁,檩条等尚且完好的情况下,粉化带的失效严重缩短了整个建筑的使用寿命,造成了建筑材料的浪费,甚至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红砖粉化带过早形成且粉化严重,极易在还未引起人们注意的时候引发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所以说,粉化带的红砖,要给与特别处理,而其他部位的红砖若要同等待遇的话,显然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研究红砖粉化失效现象,对合理利用建筑材料,提升建筑质量,以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解释一下,为什么粉化带处于一个距离地表0.5m-1.5m左右的范围内以及其具体的粉化过程。

假如一个红砖建筑是空中楼阁,因为雨水的冲刷作用,其体内的可以导致粉化的成分只会越来越少,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粉化带,红砖普遍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出现粉化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红砖建筑建在了地面上。因为红砖的毛细作用,水分沿着红砖的气孔上升,一直达到毛管力(一种牵引水分在毛细管道内上升的力)与水分本身重力平衡的高度,即毛细上升高度。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学者研究的成果粗略计算下这个高度。

4.1计算法

H=2σcosθ/rρg

式中:r——毛管半径,m。

ρ----液体的密度,kg/m

g-----重力加速度m/s

σ----液体的表面张力牛顿/m

θ――为弯月面与毛管之间的夹角

当毛管完全湿润时,θ=0o,常温下σ=72.8×10-牛顿/m,ρ=1,g=9.8m/s

则H=15×10-/r(m)

其中,H为毛细上升高度,r为毛细管道半径,参考粘土颗粒大小为0.5mm-0.005mm,取红砖毛细管道直径0.05mm,即半径r=0.025mm,计算得H=0.6m。

4.2实验法

这两种方法的计算成果,大体符合0.5m-2.0m的范围,当然,由于红砖实际微小结构的复杂性,红砖建筑周围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水分的蒸发等原因,现有的计算理论部足以得出一个精确的高度。

通过毛细作用到达粉化带的水分,有两个作用,一是溶解了各种可溶性的盐类,产生了各种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加快化学腐蚀,二是这些水分中本身就有各种可溶性盐类,其中不乏能发生结晶反应的盐类,这些外来的盐类和红砖砖体本身含有(相对少量)盐类,被因为水分在红砖体表的蒸发形成的微小水流运至表面,随着水分的减少,先发生结晶反应,结晶水合物膨胀,使红砖体表粉化,此时物理腐蚀完毕。水分继续蒸发,结晶水和盐类分离,即风化,当结晶水也风化完毕的时候,红砖墙体上会留下一层白色的粉末,俗称“泛碱”,单纯的“泛碱”过程对红砖没有腐蚀作用。当然,在粉化失效的过程中,水分结冰膨胀,风吹,雨淋等作用,会起到加速红砖粉化的效果。

5.实验模拟

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模拟一下红砖的粉化过程:

1.取一干净的矿泉水瓶A,按照一勺碱面兑一碗水的比例,配置溶液,然后倒入矿泉水瓶,溶液深度约为2cm。取两块红砖碎块,体积约为1cm,洗净,放入矿泉水瓶中,拧上盖子,密封,然后使碎块完全浸湿。此时溶液呈清澈状(如图2)。取一干净的矿泉水瓶B,然后倒入纯净水,深度约为2cm。取两块红砖碎块,体积约为1cm,洗净,放入矿泉水瓶中,拧上盖子,密封,然后使碎块完全浸湿。此时溶液呈清澈状。

2将矿泉水瓶A和B平放,盖子一端稍微向下倾斜,使底部的碎块完全与溶液分离,置于阳光下,从8:10维持至20:00,这样做的作用是促进结晶膨胀。将矿泉水瓶A和B正放,使碎块完全浸湿,置于冰箱中,温度为零下10摄氏度,从20:10维持至8:00,这样做的作用是通过结冰膨胀使效果更明显,迅速。观察。

3.重复第2步骤,维持20天。如图3所示,从左到右分别为第5天和第15天的情况。

4.对比矿泉水瓶A和B,得出观察结论。如图4所示,为第20天的情况。(其中左边为矿泉水瓶A,右边为矿泉水瓶B)

结果很明显,矿泉水瓶A中红砖碎块的粉化情况比矿泉水瓶B中红砖碎块的粉化情况严重。这说明了化学腐蚀和物理腐蚀导致红砖粉化的结论,是正确的。当然,粉化现象并不是在浸没的时候发生的,让碎块浸没在溶液中拍照,是为了让红砖粉末悬浮在溶液中,能更清楚的看到两者粉化程度的对比。

6.总结及防护措施

明白了红砖粉化现象的原理,要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关键是阻止毛细作用和结晶膨胀,可以从材料和建筑结构下手。广大的农民群众和土木工程师,在实践生产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几套比较有效的防护措施。

1.粉化带以及以下的墙体,使用抗粉化性能好的建材,如石材。石材,本身也具有孔隙,因此也会发生毛细现象,但是其抗粉化性能比红砖强很多,因此,尽管一系列的腐蚀作用也会发生,但是粉化现象比红砖墙体轻很多。这一措施没有彻底解决该问题的原因在于石材等的成本比红砖高很多,而且石材不能就地取材,尤其影响了其在平原地区的应用。

2.利用水泥,石灰等建材,做红砖墙体的墙裙,高度至少覆盖粉化带,这一措施的优点是可以避免风吹雨淋对红砖墙体的冲击,减缓风化作用,进而减缓粉化作用,缺点是不能避免粉化现象,只不过看不到罢了,日积月累,红砖粉末在夹层中积累,导致红砖墙体和墙裙之间断开粘结,墙裙脱落,这个时候观察红砖墙体,可以发现仍然会有粉化带存在,粉化带的失效依然早于墙体的其他部分。

3.地基注浆法。地基注浆是用液压,气压或者或者电化学原理,通过注浆管把浆液(如净水泥浆)均匀的注入土层中,填充,渗透和挤密土层,驱走土颗粒间的水分和气体,硬化后将土颗粒粘结成一个强度大,压缩性低,抗渗透性高和稳定性良好的整体。这种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阻止毛细现象的发生,还可以使地基得到加固,防止沉降。但是对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成本也较高,目前在农村没有推广开。

4.红砖建筑物开始建造的时候,在墙体与地表之间,铺一层防水材料,如塑料薄膜,油毡等,可以再一定程度上隔绝水分,但是由于防水材料不可能恰好位于地表与墙体的交界处,因此日久仍会有毛细现象,继而引发粉化现象。

由此可见,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一种完全有效的防护措施被广泛应用,因此,对成本低,易操作,可以普遍采用并且切实有效的红砖建筑防粉化措施的探索,仍旧任重而道远。新晨:

参考文献

[1]李泉.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ppt.2008.7.7

[2]赵柱刚.地基注浆加固.春报./zhaozhuagang/blog/item/d2aec244db84184b500ffe45.html,2008.10.30

[3]佚名./ebook/2007/B10014391/4.html,2009.8.6

[4]佚名.红砖./view/1312274.htm,2009.8.5

篇9

晶体是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周期性,在结晶过程中,在空间排列形成具有一定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晶体有三个特征:

(1)晶体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

(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3)晶体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一、晶体简介

固体可分为晶体、非晶体和准晶体。晶体在物理性质上各向异性,具有固定的熔点与相变潜热,天然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晶体中的原子是规则的周期性排列的。大多数固体都是晶体。早期固体物理学以晶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本学科的概念、方法和系统理论。

很早,人们就在使用晶体的同时对晶体进行观察和研究,19世纪就总结出了一些关于晶体的重要经验规律,例如关于晶体热容量的杜隆―珀替定律,关于金属热导与电导的关系的魏德曼―弗兰兹定律等。17―19世纪人们通过对天然晶体规则几何外形的大量观测,推测到了晶体的组成粒子是周期性规则排列的,建立了晶体结构的空间点阵学说和点群、空间群理论。

二、晶体生长的基本过程

如果把晶体生长全过程进行分解的话,它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过程:溶质的溶解,晶体生长基元的形成,晶体生长基元在生长介质中的输运,晶体生长基元在晶体表面上的运动与结合以及晶体生长界面的推移,从而导致晶体生长。因此,从宏观角度看:晶体生长过程是晶体―环境相(蒸气、溶液、熔体)界面向环境相中不断推移的过程,也就是由包含组成晶体单元的母相从低秩序相向高度有序晶相的转变。从微观角度来看,晶体生长过程可以看做一个“基元”过程,所谓“基元”是指结晶过程中最基本的结构单元,从广义上说,“基元”可以是原子、分子、也可以是具有一定几何构型的原子(分子)聚集体 。所谓的“基元”过程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

1.基元的形成:在一定的生长条件下,环境相中物质相互作用,动态地形成不同结构形式的基元,这些基元不停地运动并相互转化,随时产生或消失。

2.基元在生长界面的吸附:由于对流,热力学无规则运动或原子间吸引力,基元运动到界面上并被吸附。

3.基元在界面的运动:基元由于热力学的驱动,在界面上迁移运动。

4.基元在界面上结晶或脱附:在界面上依附的基元,经过一定的运动,可能在界面某一适当的位置结晶并长入固相,或者脱附而重新回到环境相中。

三、晶体生长理论

形成晶体的母相可以是气相、液相或固相;母相可以是单一组元的纯材料,也可以是包含其他组元的溶液或化合物。生长过程可以在自然界中实现,如冰雪的结晶和矿石的形成;也可以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实现,如各种技术单晶体的培育和化学工业中的结晶。

晶体生长的热力学理论:J・W・吉布斯于1878年发表的著名论文《论复相物质的平衡》奠定了热力学理论的基础。他分析了在流体中形成新相的条件,指出虽然体自由能的减少有利新相的形成,但表面能却阻碍了它。只有通过热涨落来克服形成临界尺寸晶核所需的势垒,才能实现晶体的成核。到20世纪20年代M・福耳默等人发展了经典的成核理论,并指出了器壁或杂质颗粒对核的促进作用(非均匀成核)。一旦晶核已经形成(或预先制备了一块籽晶),接下去的就是晶体继续长大这一问题。吉布斯考虑到晶体的表面能系数是各向异性的,在平衡态自由能极小的条件就归结为表面能的极小,于是从表面能的极图即可导出晶体的平衡形态。晶体平衡形态理论曾被P・居里等人用来解释生长着的晶体所呈现的多面体外形。但是晶体生长是在偏离平衡条件下进行的,表面能对于晶体外形的控制作用限于微米尺寸以下的晶体。一旦晶体尺寸较大时,表面能直接控制外形的能力就丧失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各晶面生长速率的各向异性。这样,晶面生长动力学的问题就被突出了。

晶体生长的动力学理论:晶面生长的动力学指的是偏离平衡的驱动力(过冷或过饱和)与晶面生长的速率的关系,它是和晶体表面的微观形貌息息相关的。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晶面的光滑(原子尺度而言)与否对生长动力学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粗糙的晶面上,几乎处处可以填充原子成为生长场所,从而导出了快速的线性生长律。至于偏离低指数面的邻位面,W・科塞耳与F・斯特兰斯基提出了晶面台阶―扭折模型,晶面上台阶的扭折处为生长的场所。由此可以导出相应的生长率。表面的光滑与否是和晶体结构、材料特征、晶面取向以及温度等因素有关。P・哈特曼提出的周期键理论在于根据晶面中周期性键链数来确定其光滑的程度。更属物理的理论则是建立在晶面的统计力学基础上。K・A・杰克孙的理论阐明相变熵与表面光滑性的关系;伯顿与卡布雷拉的理论指出在一定的临界温度,表面可能发生光滑―粗糙转变。近年来对这些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论探讨,而且,晶面的计算机模拟直观地再现了过去的理论设想,并且推广到非平衡的状态。

四、晶体生长理论的发展

篇10

论文关键词:思想 设计载体 文化精髓

论文摘要:艺术成果是思想与实践交融时呈现出的一种结晶,这个结晶是理论与实践的载体。为了丰富结晶的含金量,作为设计者必须具备丰富的设计思想及扎实的实践能后才能完善其成果。

在当今艺术设计领域内,我们从艺术角度来谈艺术设计,它却是一个广博的问题。而对于高等院校学设计的学员来说,他们不但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只有当理论与实践相融时才能得出真正的学习成果,而这个成果正是理论与实践的载体。

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艺术成果是在什么状态下成为理论与实践载体过程的。

一、具备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主要来源于学员本身的学习态度及超乎寻常的联想能力及实践能力。同时,作为设计者更应具备关怀自己与社会的密度性。

对于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员在短暂的三四年学习时间内,想真正掌握好设计知识,仅凭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量来恒定自己有多么高深的设计水平,是值得估量的。更不用说学员跨出校门后就能立即成为社会中设计人士公认的优秀的设计工作者,这更是一件值得思量的问题。

作为设计学员要想在高等院校里学到更多,懂得更多,就必须做到:“学会自我管理”。只有严格的自我管理,才能获得较为理性化的学习方法,而严格的自我管理也是建立在有学习目标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盲目地学习基础上来为学习而学习。

一位想持久地从事设计行业的学员,在三年的学习时间内就会主动去博阅大量的文化书籍,来服务于自己的设计创作。在学习的历程中,学员就会博阅到来自不同国度的书籍,如果长期地、有目的地博阅会得到不同文化精髓的熏陶,在不同文化这种元素的熏陶中就会不经意地产生新的灵感源泉。作为学员,还得时常保持着像学员一样的真正心态,为设计者方向而不懈努力。把课堂知识、书本知识、社会知识相结合地融汇于设计创作之中,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在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性。为了学到更多与设计相关的知识,学员还得相信自己所付出的,它有一天会植根于成功者不可缺少的坚实基础,并以这种自信的学习信念,是成为设计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二、设计思想的取舍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工作者,有了广博的设计理念之后,还得学会取舍这些理念。只有经过精心锤炼与设计主题相符合的设计思想,最终设计出来的设计作品,才是最耐人寻味的佳作。

在设计之路上,如果把设计者的思想比喻成大海,那么在设计者心中真正成型的设计思想,是千锤百炼后凝结成的一种混合元素。这种混合元素需要像棒棒糖一样具有足够的诱惑力,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否则也是玩物中的无稽之谈而已。一切设计成果都需要对某一部分人产生诱惑力才能算成功,如果一个作品能让世界人民都喜欢,那么,这件作品无疑就是最成功的佳作之一。

设计思想是一个设计者的命脉,中枢神经,它不允许短路,但会疲惫。所以,从事设计的工作者在某些时候需要静心,静心能修复疲惫,有时候还能使设计者的灵感如洪水一样滔滔不绝,而真正所需的东西就也会在其中呈现,而这时就需要设计者捕捉与提炼,这也是设计感性与理性后果决的关键环节。作为一个丈量度的持杆者,他必须有着与设计主题相关的大量信息,才会作出果决的答案。反之,就难以下定论。当然,每位设计者首先必须对自己充满信心,及其对该项设计具有强烈的占有欲,也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属于正果。所以,我们不但要学会设计,更应该学会在像大海一样的思潮中果决答案,这就是设计者及决策者融为一身的思想展现。  三、展现设计思想

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者,他所有的设计思想元素都会通过一种形式或多种方式体现出来,那就是设计作品,无论作品的好与坏,都能体现出设计者的思想涵养。

正如在学校,一个班级有上十号学员,当这些学员集中在统一的设计公司,使用着同样的工具及材料,他们最终完成的作品都会千奇百怪。出现这样的结果对于设计者来说是不足为怪的,这也正是思想涵养不同的最终展现,而这些思想得以体现都是通过实践后所得的结果。所以,设计者思想最终得以展现的机会绝大多数流露于设计作品之中。

作为设计者,一生有着无穷的创新灵感,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科研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属于自己所有创新的成果都是无法一一得以展现。因为,实现远远大于展现的机会。所以,作为设计者为了有更多展现自己设计作品的机会,就需要长期保持着具有积极挑战性的活跃思维灵感。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去展现属于自己所实现的设计作品。展现作品是为了更多地展现自己的价值及地位,少数者处于自我娱乐状态,这种状态潜在地说,是一种专一奉献精神,也是自我引领设计的最佳方式之一。多数设计者是处于生计在无限奉献,为此来达到某一种目的。

四、设计思想的价值体现

对于设计者来说,设计者的思想价值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经过介质进行转换后产生的价值。这大概就是市场经济,思想化价值体现的载体,这也显然是商品价值包容着思想价值的一种表现方式。如何把最具有灵感性的设计思想赋予给商品,这就在于设计者在实践中对该项产品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创意手法。

当思想需要进行比较乃至展销的时候,设计者设计思想就要作为主导性思想来进行指导,把它付诸某一种可观、可用的物体,这个时候,此类物体便成了一种思想的载体,更是通过实践后所产生的结果,所以,理论与实践相互辩证,最终呈现的就是结果。结果便是理论与实践的载体,更是理论与实践的结晶。

五、设计思想的传播

很多时候,设计思想的传播不单靠简单的语言交流就能得以完成,更多的是靠实物来证明给观众,实物论证是设计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当我们需要传播某种思想的时候,就会把思想转换成实物后在进行传播,实物的传播方式在如今有很多种形式可以起到较好的传播效应。如新闻、网络信息、展览展销等其他形式。

一个时代里,一个时期内,能让某一部分人士的精神及理念源远流长,最后的印证一定是依附于某种产品之上。为此,设计成果便是承载思想与实践永不会褪色的证物。同时也是评判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