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5 21:3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草原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草原教学设计

篇1

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三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草原上》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内蒙古短调民歌,四四拍子,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8个小节,两个乐句。歌曲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抒发了牧民愉悦的心情和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音乐感知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对节奏、旋律有较强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在节拍的认知上,三年级学生对四拍子的接触与感受较少,可以运用声势律动表演让学生感知四四拍子的节拍韵律;在演唱方面,三年级学生的气息支撑能力还不是很强,这首歌曲有几处大跳音程,还有长时值音的保持,要求气息比较长,在学唱中需要老师指导。

教学思路:

根据“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音乐实践”的教学理念,中年段学生“感知敏锐,表现力强”的审美心理特征,本课采用“参与——体验”的学习模式,围绕歌曲的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让学生在演唱、演奏、表演、创作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充分感受蒙古族音乐的民族风格与美感,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歌唱与表演。

教学目标:

1.乐于参与演唱、表演等学习活动,能运用声势律动、动作表演、乐器伴奏等方式感知和表现歌曲的节拍韵律、节奏特点以及歌曲描绘的意境。

2.能用甜美的声音、愉悦舒畅的情绪、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草原上》;表现美丽的草原风光,抒发牧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认识二分音符的形状,能准确掌握二分音符的时值。唱准旋律进行中五度、七度大跳时的音高。做到演唱四拍长时值音时气息连贯。

教学重点:

能用甜美的声音、愉悦舒畅的情绪、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草原上》。

教学难点:

掌握五度、七度跳进时的音准;掌握好尾音四拍长时值的气息支持。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聆听音乐进教室,随老师的鼓声拍出不同的节奏。(播放音乐《挤奶舞》)

【设计意图】师生在轻快动感的音乐声中交流互动,带着愉悦的心情开始学习,同时培养学生专注聆听的习惯。

二、听唱部分

1.老师用木琴分别演奏:3 3 3 -;5 5 5-;6 66-,学生用“lu”模唱。

2.老师演奏单音,学生听唱“3 5 6”,运用柯尔文手势辅助掌握音准。

3.老师即兴演奏音组,学生听唱:如3 3 6-;6 65 -;5 6 3-

4.请个别学生用3、5、6三个音按照X X X-的节奏即兴演奏音组,其他学生听唱。

5.老师用“lu”模唱《草原上》旋律,学生听辨:这两句旋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设计意图】借助木琴,让学生通过听、唱、奏等实践活动唱准“3、5、6”的音高,并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感受部分

1.感受旋律特点

(1)学生随琴声用“lu”轻声哼唱旋律。

(2)出示曲谱,老师演唱曲谱,请一位学生把音符按演唱顺序连起来。

(3)学生随老师的演唱手划图形谱。

(4)分别视唱两个乐句的相同部分与不同部分,指导学生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曲谱。

(5)气息的演唱指导:乐句换气;长时值音保持。

(6)完整地用“lu”模唱全曲。

【设计意图】运用聆听、视唱、模唱、手势动作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体验、感受旋律流畅起伏的美感。

2.感受节拍韵律

(1)学生随音乐用拍手、捻指、拍腿、捻指的方式感受节拍韵律。(播放音乐:歌曲《草原上》伴奏)

(2)音乐已经流入我们的身体,进到心里去了,它带给你怎样一种感觉?

【设计意图】运用声势律动表演与即兴演奏的方式感受四拍子的节拍韵律,触发满足、幸福的情感体验。

3.感受节奏特点

(2)老师念节奏,学生听到长时值的节奏举手。

(3)学生即兴用动作表示长时值节奏“X-”和“X_ _ _ ”

(4)出示曲谱,轻声读节奏。

(5)认识二分音符的形状“X-”,读一读,拍一拍。

(6)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拍一拍节奏“X”。

(7)随伴奏音乐按节奏做声势律动表演。

【设计意图】短调民歌节奏工整,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歌曲节奏特点,获得愉悦舒畅的情绪体验。

四、学唱部分

1.这么优美舒展的乐曲它要描绘什么呢?它让你想到怎样的景象?(学生想象乐曲描绘的内容并交流。)

2.出示草原图片,聆听老师范唱。

3.朗读歌词,动作表演。

4.学唱歌曲,演唱指导。

(1)跟琴学唱。

(2)气息指导:回忆图形谱,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乐句换气;

(3)长音保持:结合表演动作,辅助唱好“闹”和“好”的四拍长音;

(3)节拍韵律:回忆声势律动表演,唱出悠然自在的感觉,表达幸福愉悦的心情。

5.随伴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动作表演。

6.乐器伴奏:

(1)老师边读词边敲三角铁(X- - -):蓝天--白云--阳光--微风--

(2)请两位小朋友尝试演奏三角铁。(老师清唱第一乐句,学生试奏。)

(4)三角铁、双响筒尝试合奏。

(6)完整演唱与表演,三角铁、双响筒、棒铃乐器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聆听、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所描述的辽阔、悠远意境,体会歌曲的抒情性:通过“朗读歌词”让学生熟悉演唱内容,感受歌词的朴实真切;再通过“演唱与表演伴奏与演唱”等多种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演唱热情,引导学生感受和表现歌曲的意境美,生发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五、欣赏激情

1.谈话激情:师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

2.欣赏激情:聆听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欣赏草原美丽风光。

3.聆听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随老师的鼓声边走边拍

篇2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迎远客、盛情款待、深情话别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清课文行文思路,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4.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受

呢?谁能谈一谈草原在你心中的印象?(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

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教师重点指导“勾勒、翠流、襟飘带舞”的意思。)

2.再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1)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小结: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作者感受到了一种境界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文。

(板书:初到草原——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2)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印象,可与读此文之前对草原的印象进行对比并探讨。)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老舍初到草原时的感受是独特的,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草原之美的?画出优美的词句,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作上批注。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茫茫”是什么意思?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写出了草原什么样的特点呢?(广阔)

(2)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①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②“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而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说说“渲染”和“勾勒”分别是什么意思吗?(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

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象“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课件出示:这种境界……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是什么“使人惊叹”?又是什么“叫人舒服”?你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②“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课件出示:在这境界里……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②你认为草原还有哪些乐趣?

这句话里的“绿毯”指的是,“白色的大花”指的是。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的情景。

四、视频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了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有关草原的视频资料,自由交流感受)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

3.试着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作者围绕草原写了哪两部分的内容吗?(草原的景色美,草原的人情美。)

(欣赏草原风光图)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之“大”

1.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的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2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的特点。(大)

2.品读句子。

课件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理解“洒脱”一词。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作者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热情好客)

3.指名读,思考: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4.交流讨论。

出示句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1)(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一词)师:瞧,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身着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出示句2:太阳已经偏西……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师: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4)体会句意: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5)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文中从迎客、款待、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四、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景色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本文在写作中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为一体。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熟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xuān

xu

àn)染,不用墨线勾勒(lè

lēi)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yù

yū)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3.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yǐn

wěn)隐有鞭子的轻响。

4.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jǐn

jīn)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5.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bá

bō)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二、辨字组词。

竟(

陈(

啼(

差(

境(

阵(

蹄(

羞(

蛟(

忍(

毯(

便(

跤(

涩(

毡(

鞭(

三、按要求写句子。

1.草地上的羊群就像绿毯上白色的大花。(缩句)

2.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仿写句子)

,好像

3.草原人民与远客语言不通。草原人民与远客却十分亲热。(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这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按照文中的叙述顺序把下列各环节排列起来。

深情话别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五、重点段落品析。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句话是从哪一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1)颜色

(2)形状

(3)气味

(4)大小

2.

“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说明了什么?

3.“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

4.从这一段的描写中,除了感受到美丽的草原风光之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请写出来吧!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请发挥想象,我们到了蒙古包后,主人会跟我们说什么?做什么呢?(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1.xuàn

2.

3.yǐn

4.jīn

5.bō

二、究竟

环境

陈设

阵雨

啼叫

马蹄

相差

羞涩

蛟龙

摔跤

忍住

羞涩

毛毯

毡子

方便

鞭子

三、1.羊群就像大花。

2.几只小鸟在枝头鸣叫

在歌唱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3.草原人民与远客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却十分亲热。

四、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五、1.(4)2.说明牧民们骑马的速度快。

3.我从这句话中看出了牧民们大老远就来迎客,说明他们十分热情好客。

4.我还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粗犷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六、示例:我们到了蒙古包后,主人微笑着说:“欢迎你们来到草原作客,草原的美丽景色让你们大饱眼福吧!草原的美食更让你们大饱口福!”说完主人端出了奶茶和手抓羊肉招待我们。

【教学板书】

1.草原

草原景色美

天空:明朗

空气:清鲜

草地:一碧千里

人情美

远迎客人、热情相见

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篇3

实践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能够迅速适应临床工作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必须重视综合技能的培养。一名合格的中医院校临床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熟练地掌握各项临床操作。为此,我校将《常用护理技能操作》课程引入到非护理专业的医学生教学中,以期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下就自2005年以来,对我校部分非护理专业医学生开设了任意选修课《常用护理技能操作》(以下简称《常护》)的相关情况及所取得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我校非护理专业的医学生,主要是针灸推拿、骨伤、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等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常护》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也就是实习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开设。

1.2 教学内容

市面上护理操作方面的教材比较多,但大多实用性不强。我教研室老师根据我校学生的自身特点编写了校内教学讲义,根据其将来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精选教学内容,主要参考我校四年制护理本科班所用教材,如人卫版《基础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凝炼出临床最常用、与医生工作最密切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与输血、动静脉采血术、穿脱隔离衣、无菌技术、鼻饲、生命体征的测量、体温单和医嘱单的记录、危重患者的抢救、PICC、外科换药术、止血包扎术、外科洗手、烧伤、冻伤和电击伤等的急救等20余项教学内容。

1.3 教学方法

我校《常用护理技能操作》课程共计45学时,每次课3个学时。其中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2。授课教师选择近3年来一直承担《基础护理学》教学,讲师及以上职称的中青年教师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理论课采用全程多媒体教学,借助电教片和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教师讲解相关理论内容,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等,初步掌握操作方法。

实验课采用改良式PBL技能教学模式和情景教学法,以临床真实病例导出教学内容。教师示教操作技术并强调注意事项,学生练习时采用角色扮演法、下课前回示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各种注射技术、生命体征的测量及插胃管等操作,要求学生互相练习,真人实做。

1.4 考核办法

通过形成性教学评价,我们将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堂学习活动、形成性课后练习的反馈、以及实验技能、理论考试成绩等都纳入评价体系中。

1.5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分别在课程结束后、实习结束返校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满意度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不记名,问卷回收率99.2 %。

2 结果

学生选修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很大,选修班级也呈逐年增加。通过临床带教老师的反馈,开设了《常护》课的班级学生相比较于没有开设该门课班的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上手更快,无菌观念、动手能力和急救处理能力均较强。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也提高,99%的学生认为实习前开设《常护》课十分必要,拓展了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自己能更好的适应临床见习和实习。特别是无菌操作、隔离技术以及常用的急救技术,95%的学生认为填补了自身知识的盲点。

3 讨论

3.1 开设《常用护理技能操作》的必要性

3.1.1 使医学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见习和实习

由于临床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范畴没有十分明确的划分,有些医院如插胃管、静脉采血、PICC等护理技术由医生来完成。另一方面,中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走入临床工作岗位,用人单位普遍反应无菌意识淡薄[1],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急救处理能力不强[2]。有些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甚至连最基本、最简单的测血压都不会,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学校、医院更加注重医学生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中医院校的医学生掌握常用的护理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3.1.2 紧扣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项目,为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奠定基础

我校非护理专业医学生毕业后大多要考中医执业医师和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证,而中医执业医师和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项目中,有着为数不少的操作题均为护理操作。如无菌技术操作、穿脱隔离衣、安全搬运患者、戴无菌手套、导尿、插胃管、外科换药、心肺复苏等。因此开设《常护》课程,有利于学生更早、更好地掌握这些操作,为日后的从业资格证考试打下良好基础。

3.1.3 培养学生中医人文精神和爱伤观念

中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仁”,“仁”即“仁爱”,是对患者的恻隐之心、怜爱之情,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3]。为了培养学生的中医人文精神和爱伤观念,部分护理操作如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插胃管、搬运患者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真人实做,让学生相互进行医患模拟训练。学生亲身感受插胃管的痛苦体验和注射时的痛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感同身受”这四个字的含义。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更加体恤患者的痛苦,从而苦练基本功。将“大医精诚”的理念――精湛的技术和仁爱之心发扬光大。

近5年来开设《常护》课程的学生普遍反映,所学到的常用护理操作无论是在临床工作还是日常生活都是十分有益的。我校开设《常护》课程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开设《常护》课程可以显著增强我校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能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些常用临床操作,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实现从医学生到临床工作者的转变。另一方面使医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够从整体医疗护理的观点出发,实现医疗和护理的无缝隙对接。

参 考 文 献

[1] 张弛,谭生奎,姚洪武,等.中医学生临床思维与动手能力存在问题分析.中医教育,2006,(25)3:20-22.

篇4

关键词:小研究;活动推进;引导

一、前置性小研究充满活力

“先学后教”的语文课堂,注重学生前置性学习。前置性学习突出研究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置性小研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前预习,和课前预习相比有相同的内容,也有不同的地方。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使其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将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载体是在“根本、简单、开放”的教学设计上下工夫。因此,学生的前置性小研究要成为教师的教学设计,而不是盲目地进行课前预习的作业布置。“简单”不是指内容简单或者难度较小,而是设计的环节简单,要留给学生很大的空间,让他们去发挥。“根本”就是核心,即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或问题。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语文教学要看阅读推进了没有。在开放的形式中完成前置性小研究。《吐鲁番的葡萄沟》前置性研究,教师的设计是:让孩子们去发现课文中的美,可以是语言方面,可以是对象(葡萄)的形美、味美,亦可是人美。“三美”的探究,让孩子们感受作者是怎样把葡萄的味美写具体的,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升华,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近距离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悟出读法,读出真情,得以进步;在学生读悟的基础上,观看葡萄沟葡萄丰收的景象,拉近了文本与学生情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由衷地发出赞美之声,把握了课文的灵魂,积淀了学生的素养。这样的研究必须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进行,让其充满活力。

二、课堂环节过渡转换为活动推进

以前有这样一句话“有问题找老师”,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上应该落实“有问题找学生”,这样转变就是教师的教转换为学生的学。学生能做的事情,教师坚决不做,包括不重复、不强调、不补充,重在营造让每个孩子有话敢说、可说、会说的课堂环境。首先,在整个课堂推进中改变过去各个环节的过渡,转换为各个活动的推进。《清平乐・村居》课堂推进中,设计三个活动:认识人物,形成评价;对比发现,了解“词”性;吟诵词赋,积累提高。我以“诗中有画”为线,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走进词境,并在宁静清丽的乡景、和平安详的人物场景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景进行深入研究。兴趣是牵引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兴致盎然地把兴趣集中在一点上,深入探究,必定成果斐然。确实,课堂中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如诗般恬静的画,生动又合乎语境的表演,简洁独到的评点,都让人感受到,他们真正与词人的心一起跃动,走进了词人文字书写的意境。

三个活动,连贯推进,完成了教学任务,是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完成的。其次,教师必须淡化“讲霸”作用,为达成课程目标,不是教师积极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活动中引领学生走向知识,让孩子们自己获得知识。《草原》第一自然段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是对草原特点的高度概括,但孩子们理解起来很困难。老师给孩子们解释,就不是先学后教了,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设计了画草原这一活动。线条描形,颜料涂色。描形属于白描,勾画草原的层次美:小丘、牛羊、骏马、天际,意在感受其不茫茫,草原充满了层次感。学生涂色时毫不犹豫,拿起绿色涂在了勾勒的线条上。利用这一活动的引领,对草原的了解与对那句话的理解,成了孩子们内心的一种感悟。“讲”转换为“引”,课堂将会成为“学霸”的乐园。最后,改变“中转式”的教学过程。教师不要在教材和学生中间挡着,要让学生和教材直接联系,而且不止一条联系渠道,形成一个环状的流程,互相联系,扩大学生学的空间与时间。

三、反思,为“引”找到出口

“先学后教”的课堂,工夫要下在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个方面。需要课前反思,也就是设计的引导策略定型后,重试策略的可行性与效果,把预期的目标初步定位,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预测引导策略会遇到哪些问题,为以学定教在课堂上改变策略做好准备。同时反思过去的课堂,反思引导非常成功的地方;反思引导不理想、不顺畅,没有达到目标的方面,也就是教师的引导策略与方法。这种反思在课后,具有很强的批判性、指向性,对调控自己的工作有积极的帮助意义。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积极能动因素是学生,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能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与场景,用无穷的智慧去应对那些灵动的生命,让孩子们的生命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篇5

一、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创造和谐课堂气氛和良好智力环境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就要求音乐教师要有一颗童心,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拍、打、跑、跳,要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儿童化语言,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其次,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优美的语言、鼓舞的话语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为完成音乐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生对音乐敏感,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通过让学生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过程中,使学生去体验音乐,去感知音乐,去表现音乐,从而获得很大的快乐。在开展音乐活动时,给学生放歌曲,他们会很感兴趣地跟着动起来。这样,学生就保持愉悦的心情积极参与音乐课堂教学。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有效教学要建立在充分的课前准备基础上,教师备课务必做到“钻研”和“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步骤所做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最能体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学设计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因此,我们应该确立“效率在课内,功夫在课前”的理念,认认真真备课,踏踏实实写好教案,否则,优化课堂教学就永远是希望的“泡沫”。音乐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即把学生带入良好的氛围中,使学生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支配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多为学生创设情境,给他们多提供一些讨论、对话的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当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以此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大鹿》一歌时,可以图画再现情境。教师在黑板上或者事先准备好一幅森林图,图中有被狼追赶的小兔,还有童话中的面包房,房中站着大鹿向外张望的场景,让学生通过画面,体会兔子当时被狼追而害怕着急的心情。学生很好地表现出当时的情景,并会很好地表现出歌曲处理中的情绪。

用《猫捉老鼠》的音乐游戏来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可以用角色扮演体验情境。让四位学生分别戴上老鼠头饰,手里拿一张旋律卡片,其他学生扮演猫的角色。老师在四个卡片中任选一个在琴上弹出,哪一位学生先听出来,就来指着那一句旋律唱一遍,就表示老鼠被捉住了。老师最后评出捉老鼠的能手并奖励他。这样,孩子们对游戏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运用了表演,不仅使《猫捉老鼠》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色彩。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高兴,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而且富有戏剧性,学生积极性高,印象深刻是很自然的结果。

2.呈现音乐问题

围绕教学重点设问。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教师备课时,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往往会设计一些问题,也就突出了教学重点。例如教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时,可播放(雨声、风声、水声、鸟叫声)让学生静静地听一听,你听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

学生:我听到了春雨的声音。 沙沙 沙沙ⅩⅩ ⅩⅩ

我听到了春风的声音。 呼 呼 Ⅹ ― Ⅹ ―

我听到了流水的声音。 哗啦啦 哗啦啦 XXX XXX

我听到了小鸟的叫声。 叽叽喳喳 XXXX

这样的教学紧扣住了节奏的走向特点,不仅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爱玩好动的天性得以施展,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而且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把握了许多不同的节奏,逐步形成了一种听记节奏的能力,解决了本节内容的重点。

三、 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切实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要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和评价,形成积极探索的气氛,教师要经常鼓励或诱导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不断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在教授《草原就是我的家》时,引导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方法学唱歌曲后问:“你觉得歌曲中哪些地方需要提醒注意的?”学生便畅所欲言,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进一步掌握歌曲的正确演唱。在学生能熟练演唱歌曲后师启发:“草原人民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唱歌跳舞外,草原人民还喜欢什么活动?”师指名回答后自然过渡到编创与活动(给蒙古族运动项目骑马、射箭、摔跤选择合适节奏为歌曲伴奏)。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合适的组(演唱组、舞蹈组、演奏组、朗读组)来表现美丽的大草原。

篇6

【关键词】计算机;项目教学;设计

项目教学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尤其适合于职业技术教育。项目教学是当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种方向和趋势。项目教学的开展,要以项目设计为基础。项目方案的选择及设计、项目的实施过程、学生成绩的考核评定很大程度上都制约着项目教学法的成败。本文对项目教学设计的原则,以及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设计基本流程进行探讨。

一、项目教学设计的原则

项目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其任务设计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当好“协助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要充分得到发挥,学生要根据自身行为的信息来实现自我反馈;同时要兼顾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是项目建构的协助者、促进者,负责设计和组织整个教学,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2.项目的选取成为学习的关键

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和现实的对象为依据和材料,体现基本的教学知识点的同时,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紧密联系学习和生活,选择的项目难度适中且具有可操作性。

二、以计算机课程为例的项目设计流程

项目教学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模式,通常其流程或实施步骤分为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等六个基本步骤。

1.选定项目

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项目的选择很重要,其确立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选择,要受大多数学生喜爱,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能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学生选定的主题,教师进行把关,任何项目强加给学生都是不允许的。

如以主题为“‘环境保护’的电子版黑板报”为项目,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列出一些主题。

(1)通过 INTERNET 查找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用WORD进行处理,呼吁同学们要保护环境,爱我校园。

(2)利用书籍、文章、因特网研究一名教育工作先进者,并用文字处理软件来创办一份图文并茂的期刊,歌颂和介绍其优秀且感人的事迹,作为教师节的献礼。

(3)撰写或搜索有关保护森林和草原的文章,包括森林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保护森林的措施,草原的不合理利用情况及合理利用草原的方法,体现植树节的意义所在。

(4)查找中秋节由来及有关传说,还有诗歌等,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团聚的喜庆。

(5)在学习了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件的基础上,到网上或者书刊杂志上查阅较高的计算机配置,制作图表,配以文字图片说明,让同学们更好地促进这方面的学习。

每位学生自主从上述的主题选择建议中选一个。学生们由于兴趣爱好存在差异,他们选择的主题或项目也不尽相同,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制定计划

计划的内容有详细安排的学习时间和周详的活动计划。时间安排即学生总体规划项目学习所需的时间,对时间流程进行一个详细的安排。活动计划是指对项目的学习中需采访哪些对象,人员的详细分工,资料获取的途径类似这些活动预先进行考虑规划。

根据他们选择项目的不同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最终任务分工要形成文档,并填写小组分工表,主要工作可有:拟订计划、收集资料、整理资料、问题解决、演示制作、汇报讲演等。

小组成员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尽量每天集中一次,各自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和完善项目的实施,同时可以督促各成员认真完成任务,有必要的时候向教师寻求帮助。为能把研究主题探讨好,需要研究或解决的若干问题要先列出,如研究目标,工具、软件、手段,所需时间,预想困难。

3.活动探究

在此阶段,学生将完成大部分知识内容的获得和技能、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学习小组将按照项目计划直接对必要的地点、对象或事件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随时记录活动内容和他们对活动的看法以及感想,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凭借一定的研究方法,采取适当的技术工具来收集信息。然后,加工处理收集到的信息,验证或之前提出的假设。最终得出问题解决的方案。

4.作品制作

作品制作是基于项目学习的重要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作品的制作中得到运用,并体现在学习小组展示的研究成果中。作品的形式包括:文档、图片、动画、视频等等。各组选派一名成员,共同整理各组获取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有效管理,供各小组共享。小组成员讨论并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并着手实施。结果呈现方式必须图文并茂、穿插表格。

5.成果交流

作品制作完成后,学习小组间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交流作品制作中存在的缺陷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分享制作的成功和喜悦。在成果交流中,参与的人员包括本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其他学校的师生等。从项目的实施,到最后项目产品的诞生,学生看到了自己亲手制作的、非常有价值的完整的产品,这些产品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投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另外,通过展示作品可以锻炼学生的临场表现能力与沟通能力,为今后的求职作准备。

6.活动评价

篇7

教学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出示课件8】“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出示课件9】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出示课件10】“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出示课件1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篇8

关键词:教材;教学设计;创新思维

一、教材选择结合实际学情

初中学生,年龄在12~15岁之间,生理和心理上已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在心理上逐渐产生鲜明的男女意识,并且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在男女同堂的舞蹈课上,在异性面前,经常会出现“不愿意表现”“不配合教学”的情况。而且,绝大多数学生的舞蹈基础相对薄弱,对于“学舞蹈”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因此,传统的考级教材或者艺术学校舞蹈教材,并不一定适合普通中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尽量避免枯燥的“口传身授”教学模式,着重引导学生发掘舞蹈的魅力,享受舞蹈的乐趣。这个年龄的学生,又有好玩、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不断思考实践,开发出真正适合中学生的舞蹈教材。如,教师可以经常在课堂上构思一些生动有趣、参与性较强的舞蹈活动:用造型模仿英文字母,不出声用动作表现某位学生的名字,用身体的某一部位写数字等。根据观察,学生可以很积极乐意地投入到这些舞蹈活动中,并产生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通过这样的“舞蹈游戏”,让学生认识到舞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舞蹈就在身边,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舞蹈”,借助“身体运动”的手段,最终达到美育的目的。

据长期观察,很多学生有驼背、含胸的体态。因此,教师在舞蹈教材的选择上,要注意这个问题,选择合适的教材设计教学,逐渐改变学生的不良体态,引导其形成挺拔外展的体态习惯。比如,学习“蒙古舞”时,可以提示学生展开想象,站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目光远视,展胸开背,或者像鸿雁展开双翅,在天空翱翔;又如,学习“华尔兹”,让学生去体会欧洲绅士那种的自信昂扬的气质。通过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启发学生的智慧,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树立他们的自信,塑造他们优美的体态和昂扬的精神面貌。

二、教学设计在传统中求变化

1.生动有趣的热身活动

活动热身,是舞蹈课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热身灵活身体、避免拉伤。传统的活动热身,常常以舞蹈组合的方式进行,极易在枯燥乏味的压腿和拉伸中消耗掉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中学舞蹈课堂中,活动与热身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舞蹈组合,尝试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完成热身活动。如,在“踢踏舞”课堂,着重于膝踝部位的活动,可以先带学生原地小跳,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怎么跳?你们能想出多少种跳跃方法?一人展示,全班模仿。再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模仿力,并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放松身心,灵活身体,达到热身的效果。

2.舞蹈学习结合生活经验

据长期观察,大部分中学生的舞蹈基础相对薄弱,身体表现力有限,舞蹈动作又大多是抽象的动作符号,因此,在学习舞蹈的初期,很多学生会出现“不理解,不适应”的情况。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新的舞蹈动作学习与已有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比如,在“蒙古舞”课堂上,学习“提压腕”,先让学生想象“骑马的动作”,然后再提动作要求;“柔臂”的学习,结合草原上“鸟儿展翅高飞”的场景。这样的教学方式,避免了舞蹈语汇的生涩难懂,使枯燥的动作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舞蹈编创活动启发创新性思维

“舞蹈编创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是启发创新性思维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已经学习的基本动作元素,启发让学生展开联想,自由发挥,用舞蹈去表现思想。如,在“蒙古舞”课堂上,学生学习了提压腕、柔臂、柔腕三个基本动作,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地引出编创活动。教师问学生,提到“草原上的大雁”,学生的脑中还能浮现出什么场景?学生会回答出许多的答案,例如,“一群鸿雁在空中不断变化队形”“鸿雁飞累了停在湖边”等。让学生结合大雁飞的主题,自主创设情境,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动作元素,以6~8人的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编创一组小舞蹈,并分小组展示。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将所学东西灵活运用。同时,通过共同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课后舞蹈知识的拓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舞蹈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运动,它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身体符号。每一种舞蹈背后,总伴随着一段曲折的历史,或许多有趣的故事。尤其是民族舞蹈,多是该民族或地区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教师对舞蹈的教学不应仅局限在舞蹈动作的口传身授上,可以通过舞蹈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在课后能继续关注舞蹈,进一步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素养。如,学习蒙古族舞蹈《鸿雁》,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民族舞蹈中经常出现动物的形象,想一想其他民族舞蹈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并思考其中的原因。很多学生会想到傣族的“孔雀舞”、汉族的“舞龙、舞狮”,并能以此为切入点,了解到民族舞蹈中的动物形象,大多源于该民族古老的图腾,表达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如,在学习“爵士舞”时,教师让学生猜一猜风靡世界的“爵士舞”是源于哪个国家?让学生课后上网查资料,寻找爵士舞的故事,追溯爵士舞从非洲大陆走向世界的曲折历史。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舞蹈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席勒提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中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在中学开展舞蹈美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12~15岁,也是身体发育的黄金阶段,在此阶段进行舞蹈训练,有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体态及精神面貌。因此,如何将舞蹈教育更好地作用于素质教育,更有效地帮助孩子们成长,是需要我们舞蹈教育者去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走出一条真正属于我们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 小学英语 warm up 有效使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warm up是准备运动或热身的含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warm up犹如英语学习的准备运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warm up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以下笔者以三个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阐述有效的warm up在牛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 有效的warm up,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捕捉到学习重点

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1 Public signs (PartA)语篇教学的教学重点是围绕着”公共标志”这个话题展开活动,所涉及到的日常交际项目有介绍、询问、忠告和建议等,其中以询问公共标志的含义及其应答为重点内容。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公共标志并不陌生,但作为一个话题来谈论会有一定的困难,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学习内容,我在设计warm up时,运用图片作为辅助手段,通过以旧带新的方法导入新课。过程如下:

Step 1.Revision

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两幅图片,图片1显示的是公园、动物园、电影院、飞机场、超市、图书馆,学生看到图片1,不由自主地说出已学习过的单词,如park 、zoo、cinema、 airport、 supermarket、library等,教师不失时机地介绍public places。接着教师出示图片2,显示的是和以上场所相关的一些公共标志,并揭示本课的主题就是public signs,且不同的Public signs mean different things .

Step 2.Presentation

为了让学生理解mean和public signs的意义,我出示了第三张图片(如图1),师生共同讨论公共标志的话题:

图1

在warm up环节中,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收获,新旧知识在自然的情境中有机结合,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化解了学生学习的困难。由于学生在warm up环节中了解了一些公共标志的信息,所以当教师随后进入正式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文章中的三个标志,并请学生找到课文当中相应的句子时,学生感觉很轻松,至此教师成功地由warm up阶段过渡到语篇教学阶段。这样的warm up让学生自然地走进了教学内容,明确了他们的学习目的和任务,使他们尽快地捕捉到他们的“猎物”。

2 有效的warm up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3 It was there(Part B/C)板块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能正确地听、说、读、写词汇diary、a mobile phone、 glasses、a CD Walkman、roll、 film、earphone等。

根据这一目标,笔者决定采用简笔画和猜谜的方式进行warm up的热身活动。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猜猜What’s this ?Guess!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小的长方形让学生兴致盎然,纷纷说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如It’s a card/ rubber/ book/ paper….老师不断地完善图画内容,学生也根据图画的变化给出新的答案,最后当教师完成图画时,学生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是一本diary。在这个warm up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动脑想是什么东西,还要在脑子中快速搜索恰当的单词描述它,从而培养了在自然的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正是这样的一个热烈的开端,为教师后面的词汇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3 有效的warm up能拉近学生学习英语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

笔者以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5 On the farm 教学为例,在warm up设计中,为了让学生对于“farm”以及在“farm”里的一些日常活动有一个鲜活真切的认识,利用自己暑假去内蒙希拉穆仁大草原旅游时拍摄的一些“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美景以及牧民在草原上进行的一些活动的视频,在课前截取了一些画面,在warm up环节时播放了这些画面并提出了三个问题:

What can you see?

What did they do?

视频的使用和真实的画面使学生对“farm”形成了直观真实的认知,教师成功地导入了cows、horses、flowers等名词和milk cows、water flowers、ride horses等动词词组。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格外关注,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课堂上思维活跃、气氛热烈。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生动活泼的warm up使得学生在语言和实际生活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巧妙的warm up有助于新课的理解和吸收,它是为教师呈现新内容的一个搭桥铺路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在warm up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warm up的设计要注意和本课教学重点之间的有机联系。Warm up不是孤立的,更不能喧宾夺主, 要记住它是为后续重点内容的教学服务的,是一种前奏和铺垫,所以设计warm up的关键是在warm up和教学重点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自然地过渡到重点内容的教学之中。(2)Warm up的设计要注重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理想的学习状态,因此warm up成功的关键是要“有意思”、“真好玩”,这就要求教师把warm up当中的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展现出来,如图片、视频、故事、竞赛、猜谜等,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一个抓不住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的warm up环节即使内容再好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3)Warm up的设计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后续重点内容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不同的是,warm up更应该侧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真正的主角,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调整他们的状态,教师在warm up环节更多的是担当一个主持人的角色,对学生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学生才是warm up中真正的表演者。

参考文献

[1] 尹刚,陈静波.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电教;媒体;古诗;韵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43-01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堪称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丽璀璨的明珠。古诗是一种思想高度凝练,高度集中的文学体裁,意境优美,对仗工整,不仅能使学生开拓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古诗语言讲究对仗、平仄、押韵,文字精炼,讲究对偶,给接触古文甚少的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在古诗教学中巧妙运用电教手段,在意境中品读古诗韵味,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借电教媒体巧创诗境

古诗所描绘景象离小学生可谓年代久远,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薄,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生也就“乐”学了。

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电教媒体品字析词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

如我在教白居易的《草》时,就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教法这样进行教学:

师:“离离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课件出示草原图,图上的草长得非常繁茂。)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 “离离”的意思是什么了。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说得对极了!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一个小小多媒体教学设计,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 “离离”的意思,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说话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三、借电教媒体吟诵诗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四、借电教媒体想象补白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老师要在学习古诗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则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