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3:0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业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工业化论文

篇1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篇2

1.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经济开发区内,本单项为内蒙古东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72万吨/年电石项目3#配料站,工业建筑高度23.2m,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0.2g,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二级,工业建筑物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别,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物场地类别为Ⅱ类,基本风压为0.75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本工程特殊之处在于全厂物料运输枢纽,连接三条钢栈桥,其中一条栈桥在19.1m层楼面处,10.000m-16.200m为石灰和碳材料仓,共约840m3,料仓的跨高比小于2.5,本结构层具有较大质量,收进约30%的情况下仍是下层质量的1.2倍。

1.2本工程超限情况

本工程超限情况如下:

①扭转不规则,在规定水平力下考虑偶然偏心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32。

②竖向刚度不规则,局部收进水平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综合判定属于特别不规则结构。

1.3抗震性能目标设定

由于本项目的超限情况和全厂的重要性,除按照规范的要求及目标进行计算和设计外,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综合考虑抗震设防类别,场地条件和结构的特殊性,震后损失和修复的难易程度,确定结构的性能目标为D级。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能做到完好无损,不需修理即可继续使用(性能水准1级),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只有中等破坏,修复后可继续使用,(性能水准4),在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损坏比较严重,需排险大修,但不倒塌(性能水准5)。

1.4小震弹性计算结构及分析

小震弹性计算按照正常设计,采用整体建模,考虑偶然偏心,双向地震,扭转耦联,及施工模拟,在抗震规范规定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下,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楼层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小于1/550。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按照1.2(DL+0.8LL)+1.3SEhk组合下抗震承载力满足弹性。(本工程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可变荷载组合系数0.8)构件配筋无超筋现象,轴压比,梁混凝土的相对受压区高度均能符合我国规范要求。

1.5中震计算结构及分析

按照“中震可修”的原则:和本工程的特点。需要对中震作用下主要抗侧力构件的承载力进行复核,以便确定其能达到设定的性能指标。取其中一个关键构件验算内容及结果如下:由于结构已经进入弹塑性状态,采用pushover推覆分析法,验算在1.0D+0.8L+1.0SEhk工况下的受力情况,其中一个料仓下的框架柱验算正截面结果,其中材料强度取标准值。根据结果显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在设防地震标准值作用下,楼层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最大为1/170,也在规范要求3~4倍的[Δue]区间内,地震破坏等级可满足要求。

1.6大震计算结果及分析

按照性能化设计,罕遇地震作用下,按照弹塑性分析和SATWE软件对等效弹性计算,取结果较大值,关键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屈服,允许较多竖向构件(40%)进入屈服阶段,关键构件的验算方法与中震验算方法相同,结果宜满足设计要求。性能水准5允许部分框架梁发生严重破坏,钢筋混凝土竖向构件的受剪截面应符合式VGE+V*EK燮0.15fckbh0。取其中一个关键构件进行斜截面承载力验算结果,其中材料强度取标准值。在预估的罕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楼层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最大为1/63,规范要求小于[Δup],在此范围内,表面结构整体不会倒塌。

1.7工程结论

综上所述,本工程通过性能设计及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本工程各项指标达到预定的抗震性能目标,所选结构体系合理、安全、可靠,能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要求。

2结语

篇3

建筑物是日常生产活动的基础设施,能够为操作人员及设备提供足够的生产空间,一旦建筑物失去原有的应用价值,整个产品生产链便会受到限制。绿色设计方案运用于工业建筑,不仅优化了建筑内部的结构性能,也能明显降低建筑项目的成本投资金额。提高生产效率传统工业生产模式相对落后,直接影响了日常生产效率和产品供应量的提高。工业生产是一项技术性活动,将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于工业生产,可以加快工业生产活动的频率。对工业建筑进行绿色设计处理,结合生产操作的具体要求优化建筑结构,可以增强建筑物的实用,从而促进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达到“绿色生产、效益增收”的目的。

绿色工业建筑的防腐设计

现代工业建筑进行绿色设计,不仅符合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要求,也满足了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期间对厂用建筑的要求。从经济角度考虑,未来工业建筑的普及必将带动新型经济模式的推广。因此,设计单位提供的绿色建筑方案至关重要。工业产品生产中使用了多种物资原料,其长时间堆放或非正常使用易造成腐蚀性污染,会对工业生产环境造成破坏,因此,防腐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总体布置腐蚀性物质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工业生产区域出现淡水污染、空气污染、残渣污染等多种问题,后果相当严重。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使用需求,从总体布置上提高建筑物的环保性能,尤其是增强结构的抗腐蚀功能。具体的设计方法是:首先,用于储藏腐蚀性物质的工业建筑,应将其布置在自然通风较好的位置,并且保证仓库的长轴与风向相互垂直;其次,生产区内应尽可能多地设计给排水系统,特别是注重管道的敷设路径,以及时把生产污水输送到处理区净化;最后,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的设置,这一方面有利于保护人员与设备的安全,也另一方面有利于开阔视野。单体设计为了保证建筑总体结构性能的发挥,绿色设计需从单一的个体展开设计。相对于总体设计而言的单体设计,从根本上讲是针对某一建筑结构进行绿色设计,以减少该工业建筑在生产期间产生的污染。以墙体设计为例,该局部建筑的防腐设计应注意墙体结构和墙体材料两个方面。墙体设计可采用内外墙保温系统,维持厂房建筑内热能的均衡性,防止温度过低或温度过高;墙体材料选用环保型材料,能增强墙体的抗腐蚀性能,以保护墙体的长期稳定性,既美观又环保,同时节省维修费用。建筑构造无论是哪一种建筑结构,其核心构造均是混凝土结构,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多数以混凝土结构为主,这也是绿色防腐设计方案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随着混凝土配制技术的改进,绿色工业建筑可采用的防腐结构形式越来越多。钢筋混凝土是比较常用的厂用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需根据生产的要求合理选择。例如在中小型厂房设计中运用钢筋配合混凝土的形式,可以增强建筑的牢固性;大型厂房可直接设计钢结构,以扩大厂房建筑的跨度。环保材料工业建筑结构组合形式复杂多样,不同工业企业的厂用建筑是不同的。防腐设计是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的关键内容,也是解决建筑物性能受损问题常采取的措施。厂房是工业企业的主要建筑物,其防腐设计应积极选用环保型材料,既可发挥绿色建筑物的设计效果,也增强了工业建筑的结构性能。当前,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设计重型钢结构来作为加工厂房的支撑主体,为厂房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生产环境,也方便了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操作。

篇4

论文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钦州市

 

《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目前,钦州市抓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机遇,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中关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发展要求,结合钦州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钦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将钦州建设成为具有岭南风格、滨海风管、东南亚风情的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研究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将为钦州市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价值。

1 钦州市概况

[1]钦州市位于北纬20°54′至22°41′,东经107°27′至109°56′之间,陆地面积1.08万km2,海岸线长562 km毕业论文格式,2009年末总人口371.1万。地处祖国西南沿海,广西南部,背靠大西南,面临北部湾,市区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119km,距北海市和防城港市分别为99km和63km,是我国少有的集沿海沿江优势于一体的沿边经济开发区[1]。客观上已经具备有发展成为门户城市的先天条件。

图1 钦州市在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区位示意图

2 构建钦州市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意义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钦州市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承担更多因为自身经济增长而带来的各种资源与环境压力,同时地区间产业转移也会给钦州市的资源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钦州市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能让钦州市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里构建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中有一个明确的指标标准,来规范钦州市的城市空间开发。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是一个用于参考和衡量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动态评价标准,更多的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规范钦州市合理的城市空间开发,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中对环境可承受能力的考察。尽快制定出符合钦州市资源环境条件的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对指导钦州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 钦州市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钦州市的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区域发展规划的一部分,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巨系统工程。为了使构建的指标体系符合区域发展规划,同时突出钦州市的特点,在设置规划指标体系时除了按照科学性原则、弹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可比可量可行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外,还应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3.1 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原则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内容,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应选择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强度、发展潜力等方面的代表性指标,重点突出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关键指标,体现资源环境对于国土空间开发的约束作用[2]。主体功能区规划需要对有关区域进行评价,共确定出10个评价指标项,包括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程度、人口集聚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战略选择等,每个指标还有下级指标。由于未来我国的稳定首先还是受制于资源环境这个系统,所以资源环境类指标占了这10个指标中的6个[3]。钦州市作为后发地区,其资源环境承载力有一定优势,但在大规模的开发中叶承担更多资环环境承载压力,因此要特别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2 以人为本的原则

主体功能区划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其根本意义是为了体现以人为本谋发展的理念,学者樊杰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人均GDP在空间上的均衡发展;(2)在消费层面上实现人均GDP的空间均衡;(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钦州市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可以上四点作为参考依据来确立指标要素,要指标体系中突出这个四个方面的影响。

3.3 统筹陆地与海洋产业,协调区域城市发展的原则

钦州市作为广西沿海城市毕业论文格式,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主体功能区划建设要与周边的南宁、防城港、北海产生一个良性互动,避免在城市职能和产业规划发展中产生重复建设等问题。钦州市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主体功能区划,根据上级决策部门统一协调部署,统筹规划。尤其是要在统筹海洋和陆地经济发展、协调区域城市发展方面下功夫。

3.4 突出滨海特色的原则

沿海城市有自己不同于内陆城市的的资源环境特色,因此在规划中要根据海岸带的资源环境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指标。借鉴其他沿海城市成功经验的同时,又要突出钦州市的沿海、沿江的特色,在其他一些相关指标上进行放大,加强,如突出现代港口物流、海洋产业在所有产业中的比重、海水环境承载力和滨海旅游等相关指标。

3.5 动态调整的原则

主体功能区划具有一定的时限性,指标体系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潜力的变化做动态调整。

4 钦州市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

石洪华等人的“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与模型研究”中构建的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从开发强度、环境承载力、主要发展潜力3个二级指标层次着手自上而下逐级划分指标体系要素,共整理出14个三级指标层次及47个具体指标项,并按指标性质类别进行归并,其特点是尽量采取常用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部分指标虽不是常规统计指标亦可经过简单计算获得,便于数据的计算和收集[5],如图2。

图2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4]

根据钦州市的自身特点,结合“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中的城市定位、城市职能、城市发展目标等,按自上而下方法先对指标体系划分出二级指标层次,在二级指标层次的基础上在划分出三级指标层次,由三级层次确定具体的指标项,归并后形成。具体来说要建立全面完整、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符合钦州的指标体系(见表1)。指标体系选择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强度、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的代表性指标,重点突出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关键指标,体现资源环境对于钦州市国土空间开发的约束作用。

表1 钦州市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层

二级

指标层

三级

指标层

四级指标层

钦州市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

开发强度

经济总量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经济结构指标

产业结构,霍夫曼系数,资源禀赋系数

经济增长指标

GDP年均增长率,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毕业论文格式,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地方财政收人年均增长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率

经济效益指标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产值利税率,资金利税率,经济效益系数,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产值率,经济发展总体指数

人口发展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文化素质,人口密度

城市化水平指标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总量指标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人均耕地占有量,单位面积生物产量,工业用地饱和度,人均海洋资源产量,人均滩涂和湿地面积,海水淡化能力,海洋环境纳污能力,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

资源利用率指标

水资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能源使用效率,自然资源对工业贡献度

环境发展水平指标

“三废”排放量,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三废”处理率,城市交通噪声达标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环保与治理投资占GDP比重

发展潜力指标

海路统筹优势指标

污水排放量占海洋纳污能力的比重,滨海旅游产值占GDP的比重,海水淡化量占城市供水量的比重,海港经济与腹地经济的结合度,海洋航运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

城乡结合度指标

城乡人口协调发展度,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度,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度,城乡空间协调发展度,城乡环境协调发展度

篇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eel structur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because of its high superiority. Steel structures will be most suitable innovation structure system in architecture.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优越性;设计原则;发展

Key words: Steel structure residence; superiority; design princip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高层建筑的增多,钢结构住宅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建筑,特别是在我国大中城市中,随着人们对住宅密度、环境绿地等要求越来越高,大范围应用钢结构住宅,是我国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一、钢结构住宅体系

住房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千差万别,但现阶段我国住宅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还是以钢筋混凝土框架为主,但该结构施工繁琐、结构自重大,梁柱粗大,空间利用率低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条件越来越高的住宅建筑功能要求。因此,开发坚固耐久,建筑迅速,空间布置灵活,易于改建的新型住宅结构体系,成为住宅建筑和结构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我国钢产量的快速增长及新型建材的发展和应用,符合上述要求的钢结构住宅体系逐步发展起来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所谓的钢结构住宅体系就是指由维护墙体、隔断墙体、楼板与主体钢结构共同组成的住宅体系。

二、现代钢结构的建筑特点

1、预工程化程度高,建设成本降低,工期缩短。钢结构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实现了建筑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使建筑构配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互换性。同时钢结构加工和安装一体化,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并加快了施工速度,使工期能够缩短40%以上。

2、建筑与结构的设计与功能一体化,才能使建筑更富有功能化并创造出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的钢结构建筑。

3、能够满足超高度和超跨度的要求。钢材组织均匀,接近于各向同性均质体。材料性能远大于砖石,混凝土,木材,从而可以做成跨度较大和高度较高的结构以及灵活的结构形体。

4、钢材具有高强度、高效能并有很高的再循环价值而且不需要制模施工等优点。当住宅采用全封闭式保温隔热防潮系统时,温度变化小,热损失低;与砖混结构住宅相比,可节能60%以上,冬夏季空调设备可节约耗电30%以上,结构的废旧利用为100%。[2]

三、钢结构住宅设计的原则

1、钢结构稳定性是钢结构设计中的主要问题。钢结构中出现过的失稳事故都是由于设计者的经验不足,对结构及构件的稳定缺少明确概念,造成一般性结构设计中存在稳定设计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是由于新型结构的出现,设计者对其如何设计还没完全的了解。[3]

2、钢结构建筑在实际设计中,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结构整体布局必须考虑整个体系以及组成部分的稳定性要求,为使平面结构不致平面外失稳,平面结构构件的平面外稳定性计算必须和结构布局相一致;结构计算简图和计算方法所依据的简图相一致,这对框架结构的稳定计算十分重要;设计结构的细部构造和构件的稳定计算必须相互配合,使二者有一致性。对要求传递弯矩和不传递弯矩的节点连接,应分别赋予它足够的刚度和柔度;对框架节点应尽量减少杆件偏心等构造细部处理方法。

四、钢结构住宅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1、钢结构住宅建筑要以建筑设计为主导,其他专业紧密互动结合。钢结构住宅建筑除要遵循住宅建筑设计一般原则外还要注意解决如何发挥钢结构的优势?在满足增大梁跨度、开间更灵活、为住户创造更大的空间的同时又如何避免钢结构带来的建筑平立面单调呆板。

如何解决钢结构住宅建筑防火、防腐蚀等问题。

2、选择和开发外墙板是钢结构住宅建筑推广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除满足外墙板的各项技术要求外,还要做到墙板原材料因地制宜、工作化生产、运输、安装连接方便。

3、钢结构要做到安全合理、节点构造方便可靠并为构件制作、运输、吊装创造条件。结构抗震性能与结构布局规则性有很大关系。结构布局不规则,地震时易损坏因此应尽量使结构布置符合规则性要求。

4、建筑设备与钢结构住宅配合,是住户首先遇到的问题。因此如何采用先进的技术来开发适合于钢结构住宅的各项设备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5、钢结构住宅的造价是开发商最关心的问题。钢结构住宅从设计、制造、运输、安装、维修和管理等环节着手加强管理和协调,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

住宅产业化是我国住宅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因为这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钢结构住宅体系具备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标准化制作,而与之相配套的墙体材料也可采用节能、环保的新型材料,属于绿色环保性建筑,可再生重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等特点,必将在住宅产业化道路上脱颖而出。

作者简介:

刘鸿禧(1983-),男,汉族,山东烟台人,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工程设计。

赵阳(1984-),男,汉族,山东滕州人,青岛海西城市投资有限公司,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宋维慧(1981—),女,汉族,山东莒县人,中启胶建集团有限公司,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参考文献

[1] 浅析钢结构住宅设计与发展涂文卿山西建筑2009-10-01期刊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民用建筑;工程监理

1引言

在我国,工程项目监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之初由国外引入的概念,是对我国几十年建设工作反思的结果。我国于1988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建设监理制,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正式确立了工程监理的法律地位。作为一个重要的建设主体,监理行业已逐步从幼稚向成熟迈进,为我国建设工程管理走向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监理法制法规绝大多数都是应用在大型建筑工程方面的,对于民用建筑监理方面的应用较少,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为此,必须要加强民用建筑监理方面的应用探讨。

本论文主要结合民用建筑的施工特点,对其工程监理展开详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研究民用建筑监理方面的问题,以期从中能够找到合理有效的适用于民用建筑的策略与方法,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2我国当前民用建筑监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目前己经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但是在民用建筑工程建设法律体系和工程质量监督体制的完善程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在民用建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管理不严、有规不循的弊病。为此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认为我国民用建筑建设工程监理控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待解决。

(1) 应重视民用建筑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包括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使用维修阶段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强化项目投资前期和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意识,促使民用建筑建设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均得以充分的保证。

(2) 在提高建设监理地位的同时,应重视监理组织的资质管理。对于监理公司的管理一定要加强,监理公司应建立有自己的质量检测实验室,或者建立国家认可的质量检测机构制度。否则监理公司对于民用建筑质量的监督检查只能是监工式的,工程质量的监理很难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在民用建筑工程中逐步推行工程保险制度,这将有利于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工程质量、保障施工安全。促使工程建设主体各方从积极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提高对民用建筑质量问题的重视程度。

(4) 严格从业组织和从业个人的资质管理,加强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重视劳动力队伍的素质培训教育,加强建筑工人上岗证制度的有效管理,从工程建设第一线的人员素质上提供必要的质量保障。

房屋质量问题一直是消费者投诉热点。质量问题影响工程寿命和使用功能,增加工程维护量,浪费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给使用单位和人民生活带来困难。由于诸多原因,上个世纪我国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使用寿命缩短的问题己经不同程度的存在与出现,有关钢筋混凝土工程的维修加固和补强现象不断增加,工程隐患使工程质量事故可能突然发生。质量低劣的工程,不仅会在经济上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也将在政治上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贻误子孙,祸及后世。因此,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探索和研究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问题,具有实际的意义。

3进一步完善民用建筑监理机制的策略与措施

3.1 民用建筑实施标准化监理机制

建筑标准化工作和质量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基础,质量管理是贯彻执行标准化的保证。要提高建筑产品质量,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使我们的施工能力和设计水平在国内外建设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首先就要保证工程质量稳定可靠,在各个方面都要有个标准尺度。用这个标准去衡量每个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把住质量关。所谓标准,一方面是衡量工程质量及各项工作质量的尺度;另一方面,它又是进行设计与施工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工作的依据。也就是将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技术要求、生产活动以及经营管理方法,都纳入规范,形成制度,根据这个标准去组织、指挥全体建设职工的行动,处处按标准要求办事。

当前,在大型工用建筑施工过程中,基本能够实施标准化操作,但是标准化在民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还较少,因此,在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也应当逐步推行标准化监理机制。民用建筑建设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标准化。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施工)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建设中推行标准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六章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政策。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专业化,就没有高质量、高速度。现代化工程建设客观上要求必须尽快实现标准化,没有标准化,工业产品就不能实行通用互换,就会阻碍工程建设的发展。建筑工程标准化并不是要求每个建筑物都是一个样,而是要求在技术参数、设计模数、建筑安排、规划原则、施工工艺、操作活动、材料性能、构配件规格等方面有一个基本要求和标准尺度,将构件和配件最大限度地合并和归类向系列化发展。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而且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工程成本,对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是大有好处的。

3.2 监理民用建筑动态监理机制

(1)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

监理方进入工程质量监理,首先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否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综合施工质量水平评定考核制度,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到位。仔细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检查和审查工程材料、设备的质量,杜绝质量事故的隐患。

针对民用建筑工程的特点和合同中签订的质量等级,建设方的要求、施工单位的资质等情况,确定监理方的监控的目标和标准,确保监控的内容和各自的职责、权利,订出监控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做到施工质量监理工作正规化。

(2) 质量监控事前预防,施工操作事先指导

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针对钢筋、水泥等材料多源头、多渠道,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即要有质保书、合格证,还要有材料复试报告),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清退出场。将钢筋焊接半成品的质量检查作为监理工作的重点,采用目测和检测相结合,首先从外观上对轴线位移、弯折角度、裂纹凹坑等进行检查,然后随机抽取焊接试件进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验收。对于工程使用最普遍、工程量较大的混凝土工程中的材料质量,监理细则要求施工单位保证水泥、砂、石、水、外加剂等均满足质量要求,有试验报告的前提下,再审核混凝土的配合比是否正确,校核各种计量表具、量具是否准确、齐全。浇筑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程序是否可行。如哪一道工序不符合规范、标准要求,立即通知施工单位质检人员组织整改,进行管理。

4结语

民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国的建筑行业,严重的质量事故不但会造成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还会直接威胁到人身安全,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仍然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行业的施工质量水平还不高,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完成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使质量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姚刚,郭平,林岚.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系统[J].重庆大学学报,2003,(2):51-55.

篇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s constantly improved, the various units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are gradually improved, but the safety risk of construction for enterprises became higher, the safety accidents emerged in an endless stream, starting with the project safety management, paper identifies the "Achilles Heel", and puts out "safe prescription".

【P键词】安全;管理;措施

【Keywords】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0032-03

1 引言

再牛的企业也有软肋,我们安全管理的软肋在哪儿?2016年5月27日上午,公司安委会召开“找茬会”,拿现有的制度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刀”,剖析安全管理中的“软肋”。如何“补短板”“强软肋”?如何提升全员安全素质?如何构筑安全管理的“防火墙”?抛出的是老话题,收获的是新办法。

2 找准安全管理的“阿喀琉斯之踵”

阿喀琉斯,是凡人珀琉斯和美貌仙女忒提斯的宝贝儿子。忒提斯为了让儿子炼成“金钟罩”,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遗憾的是,乖儿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却不慎露在水外,全身留下了唯一一处“死穴”。后来,阿喀琉斯被太阳神阿波罗一箭射中了脚踝而死去。后人常以“阿喀琉斯之踵”譬喻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再强大的英雄,他也有致命的死穴或软肋。作为施工企业,市场化、开放性、竞争性、低门槛是其特征,行业保护的门槛很低,没有人给我们打造“金钟罩”,我们的问题,还要靠我们自己来解决。同时,我们的问题,要远比“阿喀琉斯之踵”多得多,任何一个软肋,都可能成为葬送企业的“死穴”。

2.1 制度大而化之,没有精准“扶贫”项目

从最近几年暴露的安全问题来看,多数都发生在生产一线,一线的安全事故频发,反映出一线危险源比较多,管理比较薄弱,一线员工的安全意识比较差。作为管理层,制度不可谓不健全,交底不可谓不多,但制度的执行和交底的效果存在“一头热”,安全上存在传递的“断层”。制度的“安全语言”让一线员工难以读懂,安全“行为”让一线员工难以做到,安全制度不接地气,就没有热度。比如说,在安全交底上,“为了什么什么、根据什么什么、应该什么什么”等的语言,就很笼统,没有具体化,一线工人听后,仍然“一头雾水”。在安全管理中,“秀才遇到兵”是常态,“秀才”如何和“兵”打交道,就需要克服“文绉绉”和“照本宣科”的毛病。

安全管理重心的下移,考验着各个项目安全总监的智慧和能力,对制度的消化、吸收、再加工,结合项目实际,去精准实施,要一把钥匙只开一把锁,不能只作为安全制度的“传声筒”,没有创新,没有针对性。

2.2 缺少班组的层级,技术员成了“万能工”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各大工种逐渐消失,企业班组几乎被劳务作业队取代。起重、电工等特殊工种是行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根针,就是基层的操作者。管理的“线”那么多,但没有穿在做的“针”眼里,针和线的脱钩,是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理顺“针”和“线”的关系,步调一致,同时舞动,才能织出项目安全管理的锦绣篇章。班组建设,就是把“线”穿在“针”鼻子里,“项目经理的带班制度”远远没有“班组长带班”有效果,班组长是最接地气的层级。

目前来看,技术员在项目上取代了班组长,有点类似“霸王硬上弓”,技术员成了“万能工”,对班组的管理,也是“秀才遇到兵”,造成了管理的脱节。项目现场,还是缺少班组管理这个层级。试验、测量等质量管理方面延续了班组管理,安全方面,班组管理却没有做实,更没有落实,“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

2.3 缺少借鉴和学习,没有植入“智能化”基因

一只动物,脚上套一只圆环,无论跑得多远,人们总能掌握它的行踪。类似这种智能的跟踪定位技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在项目管理上,技术的“千里眼”将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智能化的运用上,安全管理已经落后了质量管理。比如沪通大桥等项目的搅拌站安装的计量报警系统,不合格项将会直接传达到业主的智能终端上,既减了人,又提了质、增了效。去年,国家安监总局提出“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科技强安目标,我们在一些项目上采用了门禁打卡等手段,在项目管理上采取了“四化”手段,但还没有真正“解渴”安全管理的焦躁状态。

在拥抱科技的时代,安全管理不能无动于衷。学好、悟透是提升的基础。5月30日,四公司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通过“刷脸”、刷身份证等形式,在局领导的远程监控下,组织现场考试,为安全月进行热身和动员。之后,四公司还会组织对各个项目的突击检查。这种学习“动真格”,检查“不招呼”,设置“千里眼”,就是要让安全学习和安全管理进入常态化、智能化。

3 采取措施,推开安全管理的“无忧之门”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严峻,针对上述项目管理的软肋,四公司拟采取安全“无忧”计划,以“强化安全发展观念,提升全民安全素质”为主题,做到全员参与,全员预防,时时掌控,创新管理。

3.1 打通学和做的“任督二脉”

注重学习全动员,不能党委学党委的,行政学行政的,“两学一做”教育要和具体生产工作相结合,每周两小时学习要有带着问题学,坐在“安全洼地”里学,深入一线去学,跨部门要深度融合,学和做要深度融合。项目安全教育,要多讲案例,把安全知识融入案例中,案例是人人能够“读得懂”的Z言,能打动人,效果更好。同时,开展系列活动,比如“隐患随手拍”、“大家来找茬”“微信课堂10分钟”等等,安全教育与党建、工程技术、项目管理同步开展,同步部署,甚至是优先开展,优先部署。

管理重心往下移,要充分发挥作业班组的能动性,方案要让他们参与,甚至可以实行生产班组组织交底,项目管理层进行评价和补充的互动模式,安全管理只做“裁判员”,“运动员”让给操作人员。为避免“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现象,打通“上面”和“下面”这堵墙,疏通“上面”和“下面”的关系,让措施在流通中不打折、不损耗,尤为紧迫。现场就是战场,成败往往掌握在操作人员手里,他们才是最需要绷紧安全这根弦的人。电焊工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一场大火,架桥机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垮塌事故,起重工一个错误的手势可能造成机毁人亡……到时候,“这是农民工干的”已经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

3.2 加强班组建设从做强“分包链”开始

短时间内,已经不可能再走“回头路”,填补技能工人的短板,组建实体化的作业班组。目前,铁路的架子队模式,也就是班组的改版,但仍然没有改变劳务作业队伍管理“失之过宽”、“失之难管”的现状。作为三级子公司,班组依然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同时,班组依然是干活的主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远比部署重要。大的环境我们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打造“分包链”,提高分包的门槛,倒逼劳务公司管理升级,弥补班组和“工匠”型人才的短缺。今后,对劳务分包单位、设备租赁单位的人员资质和设备性能要严格要求,不达标准不许准入。同时,达到标准要严格监管,过程控制,严禁劳务人员投标到位,考核到位,而干活的时候缺位。

3.3 智能、高端精准“扶贫”作业层

在池州大桥项目,我们就提出“积极推进智能化”的管理理念,在“刷脸”可以认证的信息化时代,我们要严格考勤管理,安全帽要植入芯片,通过“刷脸”考核,把每个员工的信息精准记录,用“大数据”建立信用档案,作为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劳务人员信息可以为招投标的资质审核提供依据。

安全投入高标准,安全装备要高端化,不能“不缺项就行”。很多水上作业项目,救生衣可以升级换代,特别是夏天,穿着一件“棉背心”式的救生衣现场作业,想让工人不脱就很难,我们要设身处地考虑问题,在严加监管的同时,做到“人文化”,把“高端产品”用在一线。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VR)走进基层,安全体验让人坐在家里,也能体验到安全事故所带来的阵痛,最近,公司池州长江大桥项目部与地方科技公司合作,把施工中高风险的环节,编辑成三维动画,通过虚拟现实,让每位工人进行体验,这种交底方式,用工人的话说,就是“出了一身冷汗”,只有这样安全才真正走进工人的心中。

3.4 安全管理进入“四核时代”

2016年,公司全面推行“项目四化”管理,也就是“项目管理程序化、施工工艺标准化、现场施工机械化、积极推进智能化”。程序是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滤除事故的“筛子”,少一个程序,就少一道“过滤”,就可能增加“漏网之鱼”;标准我们有了,但也不能“一个标准,天下通吃”,要在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提升;机械化方面,去年3月,我们就成立了四公司装备分公司,设备的专业化运行,已经在各个项目执行,机电设备只有做到专业化,安全才有保障;智能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在5月27日的安委会上,明确了“总工牵头、安保部主导、信息中心协助、各项目推动”的可行性方案,不断融入“智能因子”,提高安全管理的“含金量”。

这里重点结合池州大桥项目实际,谈一谈安全标准化管理。随着建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安全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愈发严重,为有效消除事故隐患,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不断深入推进落实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

池州大桥项目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行安全管理标准化:

①管理标准化。标准化管理是通过将制度标准化,规范化,使所有管理流程都清晰透明。池州大桥项目通过施工作业指导书、爬模爬架、架桥机等重要工序的格式化检查表、质量安全双报检等,使所有管理流程都清晰、透明,每一步都能及时实现可控可测,有章可循。

②工艺标准化。池州大桥项目采用的钢筋笼整体预制工艺、装配式爬梯工艺等,不仅能提高施工质量,同时也降低了安全风险。

③现场防护标准化。现场安全防护是安全管理的重点,防护物品的制作形式、质量、要求等都是影响现场安全的重要指标,比如临边防护、危险品防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