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21:3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班教师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德育方式:重理论说教,轻实际效果
道德教育实质上是主体性教育。这里的主体性不是教育者的主体性,而是“以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者通过教学渠道,将德育内容灌输给受教育者,这个过程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德育的实效性。否则,就只能是教育者的“独角戏”,教育者只是完成了个人的工作,至于工作的实效却很难把握。长期以来,中学的道德教育方式总体上偏向于单向度的理论灌输。这种教育方式的突出问题就是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摆在不平等的地位上,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甚至蔑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追求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动力,而很少考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求。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强迫学习的东西都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1]67,成人如此,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育者必须激发和挖掘受教育者对于德育的心理需要,只有如此才能获得良好的德育工作效果。
(二)德育过程:重品德认知,轻品德践履
就德育过程看,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环节缺一不可。要想使德育见实效,不仅要重视提高主体的德育认知,还必须通过激发主体的情感,锤炼主体的意志水平,最终落脚到德育行为上。当然,德育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知识,但是,德育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以知识的形式被人们认知,而是要作为人们的品德见之于行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那种割裂知、情、意、行四个环节相互之间关系的做法是违背德育过程规律的。目前,民办中学德育工作主要由两个渠道,一是通过党团工作途径,在校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二是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依据课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由于民办中学的实际情况,更多地关注高考或中考所要涉及的考试内容,而较少地关注学生实际成长所需要的各种“养料”,因此,实际工作中还多是依赖于课堂仅有的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德育工作,其效果之弱可想而知。
(三)德育价值:重功利实用,轻精神引导
与其他学科相比,德育是看不见摸不着,其效果也是潜在的。这就在客观上容易造成一种印象,德育到底有没有做,做多少,关系并不大。所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指的就是这类工作。相比较而言,人们更看重通过应试获得的分数带来的实际效果。对于背负着沉重的生源压力的民办中学来说,偷偷地减掉德育之负,其实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那些在面上必须做的德育工作基本不会减少,比如课堂教学,常规性活动等。而在本质上是否追求实际的德育效果,却很难保证,明显表现出功利性的特点。微观上看,一线的教师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也体现出明显的功利性。有相当多的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只谋求学生分数高和升学率高,不能切实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常用批评、禁止、训斥、惩罚等简单粗暴的方法,使得学生常常生活在精神的受辱中,很难形成良好品格。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教师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求,缺少对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的应有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有益拓展。诸如此类的现象说明,民办中学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德育熏陶无论是质还是在量上都不能得到应有的保证。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存在若干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就德育工作主导者而言,与社会办学的大环境不无关联,与人们对教育的期待联系紧密,与民办中学的经营者素质密不可分,与一线的教师质量息息相关。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主观原因: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是主要障碍
首先,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者们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按理说,能够通过经济手段参与到社会办教育以补充教育资源的不足,这种精神是十分可嘉的,经营者如果没有较为超前的意识和勇气,很难迈出这一步。但是,我们知道,民办中学既有经济实体的属性又有教育实体的属性。这就使得民办中学必然要受到这两种属性所固有规律的制约。在实际的运行中,常常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在一定的程度上适当让步,教育规律再大也必须服从经济规律的需要。因此,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者们就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德育理念的相对落后状况。一些与经济挂钩的“缺德”理念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中。比如,“品德无用论”的思想就很有市场。有人说:“有人花钱买智育,有人花钱买体育,却无人愿意花钱买德育。”话中之意是“德育都没有人要了,足见德育之无用至极。”这话听起来很像那么回事,其实不然。所谓花钱买智育,主要是指家长们愿意在课堂之外为孩子花钱购书、雇家庭教师、上各类辅导班,却没有家长专门为孩子的德育花钱辅导。这是对德育的渗透性、潜在性特点缺乏认识使然。德育渗透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念等无不浸透着德育的养分。因此,家长在花钱买了智育的同时,也就买了德育。德育之“用”更是体现其潜在性特质,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无不以德育为内在支撑的“骨架”,否则必将成为有才无德的“废品”。德育之“用”岂能以经济杠杆来衡量其实际的斤两呢?其次,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认为,“一个好王子,一切都归功于运用道德的原则使他成为好王子的那个人”。[1]204也就是说,学生到底怎么样,关键在教师。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好坏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影响因素,但是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决定性因素。目前,民办中学的教师专业素质明显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懂得品德教育。就目前的民办中学德育队伍来说,主要是政治教师和党团工作人员。但由于政治课是“副科”,党团工作也不是主要工作,一般多由教师兼职。这些教师所以兼职,对于主办方来说,可以节省办学成本,而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多挣些工资。至于他们是否懂得德育工作,往往被忽略了。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思想教育是人人可以从事的,“谁不会说点道理呢?”“不都是教育孩子么?说服他们还不简单?”诸如此类的观点听起来掷地有声,实在是对思想教育的认识十分肤浅。二是不善于品德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品德教育时说道:“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动着儿童,在他们心灵里留下愉悦、兴奋、精神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能变成信念。”[2]当前由于升学率的引导,几乎所有教师,尤其是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者们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生存大局,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首先以满足考试成绩为主,至于是否能够在学生的心灵里“留下愉悦、兴奋、精神充沛的情感”就不得而知了。三是不愿意从事品德教育工作。就教师个人价值追求而言,没有谁愿意被人轻视。同样是教育工作者,同样地付出了辛苦的劳动,为什么要被人看不起呢?尤其是品德教育费时费力、短期效果不明显,让人感觉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在教师队伍中往往有可有可无的感觉,这种不被认可的滋味是教师们谁也不愿意落到自己的头上的。因此,从事品德教育的工作者很多都不是出于内心的热爱,而是被动地接受安排。
(二)客观原因:主办者对德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是致命的软肋
由于前述思想认识等方面的不到位,民办中学的主办者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德育的突出地位难以兑现,因此引起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一些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几近步履维艰,甚至名不副实。第一,德育工作经费投入不足。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才可能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尽管在教育行业有些工作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比如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额外的给一些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等等。但是,作为一项必要的工作,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就很难从根本上调动教师劳动的积极性。我们注意到一些学校在德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中主要是两块,一是主管单位来检查时为了应付才付出一些款项,平时并不设立德育工作专项费用。二是给兼职德育教师微薄补贴,这并不是一个整劳动力的工资,而是兼职工资,有的甚至还不到一个整劳力的一半。第二,德育工作考核机制不健全。如何说明德育工作取得了实效,这在理论上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学校有着自己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态,所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各具特色的德育模式更容易取得实效。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只要能够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就至少可以为学校的德育工作铺平道路。比如,在形式上有没有成文的考核机制,岗位职责,具体要求等;在内容上有没有确定的德育工作内容,校园文化活动有没有具体实施的措施等。
三、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现实路径
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所以存在不如人意的各类问题,关键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确实地,德育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其潜在的价值属性让人感到不可能具有经济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民办中学的经营者们的积极性。但既然是办教育,又必须符合教育的规律,没有德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因此,凭心而论,经营者们也愿意注重德育工作,只要能够不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可以。也就是说,民办中学的经营者们虽然思想认识不到位,但在根本的意义上遵循教育规律,关注德育工作还是可以保证的。这就为民办中学德育工作走出困境提供基础的认识保障。
(一)利用德育工作的内在特性,让德育工作潜移默化
有些人认为德育工作耗时间没成效,尤其是没有经济效益。其错误的节点在于教育者对德育工作存在的渗透性、价值的潜在性、显效的缓慢性等特性缺乏认知。确实,由于中学生正值成长期,其个性品质尚未形成,个体行为的反复性、思想的单纯性特征十分明显,德育工作需要花费很多心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需要老师一定要花费大段大段的时间放弃其他工作来对学生专门开展德育工作,充分利用德育工作的内在特性就容易将德育工作做好做实。首先,依据德育工作存在的渗透性特征,将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化于无形,浸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就德育的内容而言,人们的言行举止无不显示出一个人内在的德行水平。而这些内容并不是通过专门学习获得的,都是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渐养成的。就学生来说,其行为习惯多是在平时的听、看、做中逐步养成的。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平时听、看、做的内容进行优化、规范且严格要求,就可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而影响学生的内在品质。其次,依据德育工作价值的潜在性特征,将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融入教学,体现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德育工作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其确实存在却是不争是事实。因此,有针对性地将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融入教师的教学过程之中,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比如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并不是只有德育教师才不可推卸。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那些不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也应在相关方面主动配合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言谈举止加以要求,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熟视无睹。再次,依据德育工作显效的缓慢性特性,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见诸行动,显现在师生共同的教学相长中。德育工作者常常因为德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而感到沮丧,尤其是青年教师,这是可以理解的。希望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心理追求。但德育工作想看到成果确实不易。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甚至基本没有可能。学生在校期间只有几年,这几年中的大量时间用在书本文化课的学习上,德育工作浸透其中化于无形。谁也不能说某个学生的成长是因为德育工作的推动。对此,将德育工作的效果见诸行动可以缓解渴望看到工作成果的心理期待。比如针对学生的某项与德育工作有关的具体工作,通过适当措施且严格贯彻,使得相关要求能够定时定量的完成,教师在工作的完成过程中逐步完善了教育理念和具体做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这就是德育的具体成效。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见诸行动有益于促进教育者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德育工作保质保量
前文已述,德育工作关键在教师。只有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才能确保德育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否则都可能是空谈。具体地说,要基本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应提高德育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德育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授课(第一课堂)和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两个渠道展开工作。要使这两个课堂的质量得到保证,对德育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思想素质。尽管两个课堂的教育方式和内容都有差异,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通过课堂这个载体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德育教师思想水平的高度决定和影响着学生德育水平的程度。俗话说:要想让学生有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其次,应提高德育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工作,德育工作也是一种专业技能。这是毋庸置疑的。民办中学德育教师应该努力钻研德育理论,掌握中学德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与德育理论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吸取人类文化的精华,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开展中学德育工作。但是,德育工作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这项工作与工作者本人的道德素质密切相关。很难想象一个道德素质很差的人,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还会有什么影响力,即使其专业技能再好,对工作的成效也毫无益处。因此,要使民办中学德育工作保质保量,德育教师不管是兼职还是专职,都只有较高道德水平的教师才能胜任。
(三)营造良好德育氛围,促进学生道德自觉乐于践履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渗透 人文教育 办法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标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人文教育的核心含义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实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力求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等进行有效的结合,形成新形势的、现代化的教学体系。高中生物课程作为高中教学的主要学科之一,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挖掘人文价值,将人文教育与生物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使生物教学更加全面。
一、人文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和教师过于追求学生的分数,导致教学中以学生的成绩为导向,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输,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处于空白状态。在教学中只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技能的训练,在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上有所欠缺;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使学生的个性、创造力以及思维能力受到限制①。上世纪末,我国对教育进行深入改革,正式将素质教育提上日程。素质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培养具有崇高理想、高尚道德、丰富文化和遵守纪律的全面型人才作为教育标准。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推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必须并驾齐驱。科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基础,人文教育作为完善人性的手段,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全面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我国在国际的竞争力,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全面型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这就要求科学教育必须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这也是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物质文化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从侧面反应出在物欲横飞的时代人们的道德、价值观等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②。这些问题并不完全取决于科学的发展,主要是人们在追求科技发展的同时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生物技术在当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存的利弊,取决于人文精神培养是否到位。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使科学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明也能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健康的发展③。
二、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
1.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人文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需要教师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在各个环节中适当的加入人文教育。比如,在“生物系统及其稳定性”(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情境,通过播放亚马逊森林、海洋等生态系统的视频和图片,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学生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对生命和自然产生敬畏,对自然的和谐产生向往,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然后对于学生发表的关于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予以表扬,并提出教师对学生的期许,希望学生们能够一直保持着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把维护生态环境作为行动的指导思想。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生物系统的奥妙并认识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平等性。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渗透人文教育
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所以在人文教育中教师也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人文意识。
3.在教学评价中渗透人文教育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积极研发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改正,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合理的教学评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结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对人文教育引入进行深入的研究,争取将生物教学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 徐慧琴、曾丽霞、何桢 等.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5):92-94.
② 刘国庆. 论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 教育界,2014(35):151-151.
篇3
一、全局意识
班主任应在新学期到来之前做好打算:本学期应使本班在各个方面达到怎样的目标,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辅助实践,班集体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与教育的终极目标相一致,与学校的总体要求相一致。单个班级组织活动,要考虑到学校的整体要求和影响。怎样与全体教师形成合力,保持教学目的一致性等等。只有具有全局思想,才能创造宽广的教育空间。
二、平等意识
平等意识表现在班主任应该让学生有尽情而舒畅地表现自我、创造自我的时间和空间。班主任在班集体中应该是班级中的一员,应该是参与者、指导者、评价者、引领者,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要坚决抛弃“司令者”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有平等、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才能让学生在团结、向上、愉快的空间里充分发展个性,挖掘潜能。
三、整合意识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学校的教学、思想教育、劳动、文体主要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必须掌握有效的管理理论,不断去整合课任教师的资源,发挥教育的最大效用。首先,要建立定期的会晤机制,及时与课任教师交流班务中的建议和意见,尊重课任老师的不同建议或意见,并择优采纳,这样能激发课任老师关心班级工作的热情,消除顾虑,从而达到互相配合,同舟共济。其次,要主动协助任课老师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协助课任老师解决这些问题。再次,帮助课任老师建立威信,正确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评价老师,积极主动宣传课任老师的长处和劳动成果,使学生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总之,班主任不能简单地把其看做是一个人的事,与所有课任老师处理好关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民主意识
民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社会进步的表现,班内的重大事情,需要通过民主解决,班干部的选拔、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班费开支等都由老师提出来,同学们投票通过,正常情况下,一个月就班内学习生活情况问卷调查一次,老师根据反馈上来的情报,针对出现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加以解决。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了班级的主人,民主也使班主任远离许多是非旋涡,不再成为同学们矛盾的一个方面。许多时候可以把自己要干的事情,变成学生想干的事情,变“要”为“我要干”。
五、赏识意识
威廉·汤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赏识,赏识是一束温情的阳光,可以照亮任何一个人心灵,其实班级中并不缺少赏识的资源,缺少的是老师睿智的发现。赏识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如果对学生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他就会时时体验到被赏识的感觉,并从这种快乐的感觉中获得不竭的学习动力。
六、互动意识
影响班级管理的诸因素包括学生状况、家庭教育、制度管理、情感诱导、榜样示范、知识传授等。作为班主任要充分重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共生共长,使之有机搭配形成合力。具体做好以下几个互动,即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互访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桥梁互动、知识传授与道德培养互动、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互动。做到以上几点互动,就会保持班级管理模式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突出班级管理模式的针对性,避免管理模式的机械性,彰显管理模式的情感性,讲究管理模式的效用性,真正使班级管理中诸因素良性互动,收到最佳管理效果。
七、文化意识
学生整天埋头苦读,个性和独特性受到压抑和忽视,为改变这一现实,班主任应给学生构建一个充满爱心、团结协作、自由快乐、积极向上的家园,要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创设班级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来熏陶和培育学生的文化人格,努力营造一汪沐浴心灵的文化深潭。让学生沉醉其中,舒展心灵,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改善和创建优良的班级文化,提供自主创新人格发展的氛围。
八、楷模意识
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作为班主任担负着实施素质教育的伟大而又艰巨的使命,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的教育,更是人格的影响。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作风,都会因为学生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给学生在思想意识、道德情感方面产生相当的影响,甚至效仿、信仰。班主任应该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上注意与学生沟通,主动接近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时空距离,用自己的品行去感化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九、责任意识
作为班主任,无论何时,你都必须关注着你的学生,对你的学生充满期待!只有当你对学生充满了希望的时候,学生才会充满希望地成长;只有当你在集体中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的时候,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才会获得成长与发展的动力。要将爱的甘露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让爱的阳光照耀每一个学生的心里。不偏爱优秀生,不忽视中等生,不歧视后进生,用爱心去温暖学生,用细心去了解学生,用耐心去等待学生。明确了自身所担负的责任,就会积极地深入学生,做到脑勤、眼勤、手勤、口勤,从而使学生在和谐、健康的班级育人氛围中快速成长。
十、反省意识
篇4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作文教学;劣势;对策;
作文教学是我国中学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作文育人是中华文化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作文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个人的独特观点,彰显文学的艺术魅力。在教师指导和训练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对作文教学是这样定义的:“作文教学是按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使学生形成写作能力、养成写作习惯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能够培养表达能力,促进智力发展,融合各类知识,发展良好个性,陶冶审美情趣。
这里讲的中学语文教材,特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它的编写充分明确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达到的作文知识程度,必需掌握的作文训练能力和能够具备的作文文化素养。我们可以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具体探究中学作文教学的实施与运用,发掘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与策略。以下是立足于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在训练系统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系统中的体现,通过分析作文教学体现的特点,进一步探究作文教学的劣势与不足,提出有关作文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体现
语文教材是作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参照,结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有关作文教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还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通过具体地分析和探究,作文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写作内容上,经过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作文教学应突出“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体”,作文教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作文思想。结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围绕“以学生为本”的作文教育观主要体现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学生可以在学习专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和写作。例如,在人与自我、人与语文、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家庭、人与想象、人与成长、人与国家、人与名人、人与艺术、人与探险、人与动物的主题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创意写作,有感而发。正如语文新课改的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因此,在语文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作文教学训练,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创造,感性抒发和理性思考,例如,情景作文,写出特点;命题作文,写出启示;自拟作文,写出情感;想象作文,写出特点;观察作文,写出新意。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活动,力图能够在写作中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培养人文素质能力,树立完整人格形象。
在写作形式上,有关作文教学训练的方式花样众多,主要体现在语文教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基本突出有以下各种形式。例如,启发作文,以课堂学习内容为前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写作;活动作文,以观察、搜集和整理资料为主,指导学生开展写作探究;情境作文,以课文蓝本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人文写作;想象作文,以课堂学习目标为出发,指导学生进行联想写作;改写作文,以课文范例为参照,指导学生进行改写写作;仿写作文,以课文范例为参照,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根据这些多种多样的写作训练形式,学生可以自主写作,研究写作,创意写作。同时,在文章的立意,情感的抒发,意识的创新,取材的范围,思维的培养上,写作教学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由统一化趋向弹性化,主要将教材内容灵活处理,增加具有自由性和多元性的写作训练方式;由工具化趋向人文化,重点在作文教学中弘扬民族化,本土化,培养传统优秀伦理道德,塑造人本内涵精神品格;由模仿化趋向创造化,注重在作文训练中突出想象开发、思维发散和创造培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
以上就是作文教学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的训练系统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系统中的呈现。结合作文教学的教育体现特点,我们可以发掘和探究有关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劣势。
二、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劣势
目前,为响应轰轰烈烈的语文课程改革,作文教学作为重中之重,一直被教育界视为改革的领头军。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整合改革,表面上风风光光,形式上热热闹闹,但究其教学本质,还是处于“学科无地位”“教材无重点”“教育无突破”的“三无”状态。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语文教育,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虽然国内的教育者没有间断对作文教学的研究,但最终没有形成完整的有效的作文教学体系。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探究作文教学的存在问题,具体有以下劣势。
1.作文教学地位不突出,缺乏专业性编排
纵观现代语文教材,它是作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重要参照,但教材仅仅是个例子,还严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受地方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有的内容未必符合本地区学生实际的作文需要。同时,教材改革比较滞后,多年反复地训练同样的题材或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节,使作文教学缺乏了创新的个性。
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教材不能明显地突出作文教学的地位。翻翻中学语文教材,有关作文教学的专题内容基本围绕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系统中,在这些花样众多的训练学习拼盘内,写作不过是一道毫不起眼的小菜,为装点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充当门面。学生可以在所谓的面面俱到中进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但是,学生真正可以掌握到的写作专业知识又有几成呢?
通过对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编排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每一个主题单元中,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所占篇幅比重较大,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实践内容较多。只有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关于“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重点表现出作文教学专项训练。这说明,写作活动还只是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附属,写作活动还不能作为单独专题训练而成立,教材主要突出口语交际训练和综合性学习训练,因此,学生在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的比重远远大于动笔写作,教材几乎将听说读做整合编排完,最后,才煞有介事地把写作介绍出来,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是不能充分突出作文教学地位,明确写作专业知识构造的。
再结合教材的课文内容,我们的作文教学只能是依附于课后的研讨与联系,作为一种呼应课文精神而延伸的所谓作文教学训练。试想,作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主体,如何实现独立式教学训练?怎样成为专项式知识指导?所以,有关语文教材的作文教学不过是被动地写作训练,隐性地写作教育。
2.作文教学环境受限制,偏隅课堂教学指导
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多数教师除了利用教学计划的课时外,很少把作文教学拓展到课外,更缺乏在生活中指导作文,有关生活化作文训练也等于形同虚设,空摆架子。其实,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没有生活也就缺少了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积累,边生活边写作,这是作文教学的最佳途径。要让学生建立生活与写作的联系,就要先明确写作目的,然后指向生活,再由生活回归写作。
结合中学语文教材,有关作文教学的生活化指导也确有一二,例如,活动作文里面就有相关生活观察和体验的教学指导,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里面也有有关生活气息的作文指导。但是,这些作文生活化教学过于纸上谈兵、好高骛远,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中,作文教学指导要求“学生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请问,生活在高楼大厦里的城市学生,如何能够接触到虫鸣鸟啼呢?这就是不考虑学生的真实情况而夸张了生活化作文的误区。
因此,作文教学需要真正走近学生的生活,作文训练应该真切符合学生的实际。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确实要努力建构适应人性化的“大语文”教育环境,树立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真实典范。通过确立生活本源观,能够旗帜鲜明地摒弃那种苍白贫血的应试作文,力图还学生作文以原汁原味,注重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
3.作文教学训练单一,拘泥命题写作指导
现在的作文教学仍然没有摆脱老框架,仍旧强调作文的写作技巧,讲究语言的表达方法,交待文章的结构布局。我们认为作文章法是重要的,但对作文教学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作文教学要适合学生的作文心理,符合学生的语言的发展规律。作文就是表达,作文内容应该反映的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态度。受传统的思想意识的制约,要求学生作文必须反映积极的并有一定的价值取向的内容,或者我们总用成人的思想去量度学生的意识,那么也就在某种程度作文真的成了“作”文了,过于为文造情、为文造势,这样就显得矫揉造作,本末倒置。
看看我们的作文教学,还是侧重命题作文训练,自主性和实用性的作文表达能力训练还没能有效的走进课堂。我们应该反思现代的作文教学模式,考虑作文教学的实效性。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方法都是来应对应试教学,忽略了学生对自主表达能力的训练,致使有些学生只会机械地写作而不会自觉地创作。我们要全面发展学生语言知识表达能力,要从单一的书面命题作文中走出来,训练方法多样化,培养形式开阔化,改变学生对作文的因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提高作文的含金量。
同时,作文教学仍旧强调模仿,一味地遵照教材的教学设计要求,指导学生照本宣科的套写作文,生搬硬套的模仿范文。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理想》中,作文教学是这样设计的:“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学生在模仿作文中,虽然可以强化和巩固写作知识,但是这样的作文,是没有个性色彩的文章,是没有独特生命力的作品。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世界是天真浪漫的,他们对事物往往是感性的认识,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畅写个人的奇思妙想,表达内心的创造热情,突出创新作文的有效运用。“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们不是要训练写作的仿制者,而是要培养写作的创造者。
三、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对策
结合作文教学的实施过程,有关作文教学的主体还是比较模糊,教材不能明显地体现作文价值体系,教师难以突出地体现作文教学过程,学生缺乏有效地落实作文教学目标。如何在中学语文新课改中促进作文教学的运用与发展,真正体现出作文教学的核心和本质,这是值得教育者作出的思考和探究,针对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材改革中的劣势,具体有以下对策。
1.在编排上,加强作文教学主体化地位
面对语文新课改,我们的作文教学应以主体性姿态,在语文教材中突出其重要地位,组织其系统编排,呈现其专业特点。根据教育家列伏夫的研究,运用什么方式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作文?列伏夫认为,通过叙述让学生掌握语言的范例,而提出作文让这些范例得到运用。他认为激发动机是掌握书面语言的主要条件,他所建议的发展书面语言的作文,再现了书面语言的一个功能———转换空间的创作。由此可见,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课文范例的选用就是很好的作文教学动机,结合课文文本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再现作文的实施和创作。
同时,列伏夫的作文教学把掌握连贯的书面语言,看成是先学词语、再学造句、最后才学写文章的多级的过程。按照列伏夫的意见,在书面语言的结构中包含着下述操作成分:(1)理解作文题目;(2)选择与题目有关的材料;(3)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材料;(4)根据规范语言的标准和表达的需要用词造句;(5)修改文章。通过列伏夫的作文教学启示,语文教材的编排应该紧扣作文教学的主体要求,突出课文文本与写作材料的有效联系。
具体来看,围绕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开设有关作文教学专栏,将作文文体知识融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突出作文修改过程,将作文写作技能活用到教学实践环境;我们可以运用作文评价标准,将作文教学反馈贯彻到教学互动成果;我们可以选择有关作家写作的课文例子,将作文训练指导渗透到课本的阅读学习;我们还可以增加课外文本浏览,将作文文章典范充实到课后的学习拓展等等,这些有关作文教学的对策,是需要将我们的语文教材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突出作文教学的专业构造。
2.在教学上,加强作文教学生活化特色
语文教育界泰山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新课标》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作文反映出他们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表达能力、人格素养等多方面的情况。这表明,自由写作、个性表达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策略。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提倡生活化写作、个性化写作。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爱写的内容。让学生在放松的生活状态下心灵松绑,无拘无束的发散和驰骋创作思维。
值得指出的是,将生活化作文内容虚假、夸大是作文教学中的常见病。教材在设置作文训练的环节,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为了吸引学生的目光,就把作文生活化内容神奇化、虚假化、浮夸化,以博得学生的青睐,显得不切实际,生搬硬套。作文是需要夸张,也需要适理的创造,但不能过分的浮夸事情的本质,更不能子虚乌有的生成文字。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素质成长,与作文教学的生活教育脱离了关系。写人就要写实实在在的人,写景就要写目所能及的景物,写事就要写真真切切的事实,抒情就要抒发内心深处的感情。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务必强调所写内容要与现实生活相符,这样作文才能“活”起来,是真实、真切、真情的生活化作文。
因此,在新课改中,加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念特点是使学生在求真、立诚、平等、尊重、无压力的轻松氛围中受到启迪,在生活的怀抱里浮想联翩,在心灵的世界中坦诚相待,将教条、死板、逼迫的作文教学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实践证明,这些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作文训练形式,能够充分实现自由写作,丰富表达,提高素质,优化内涵。更重要的是,我们学生的文章清新自然,真情流露,个性纷呈,擅于表达。
3.在训练上,加强作文教学创新化架构
目前,我国中学课程改革掀起一股创新作文热潮,它要求在以不断挖掘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下,一方面学习和继承传统作文教学的精华,另一方面更注重冲破旧的作文观念及思想的束缚,选取新的视角,开拓新的意蕴,不断变革进取,从而达到自主创新的写作活动。
但面对写作教学的现状是,教学框架性严重束缚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改变作文教学尴尬的处境,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提高作文能力,张扬写作个性,提倡自主创新,这应该是我国作文教学的重要课题。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加强丰富多彩的作文模式架构,从而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写作的地位。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提出要进行创新写作,就是要摒除传统的教条主义,突出作文教学训练在作文拟题、作文形式、作文内容和作文评价上的创新。在作文拟题上,教学训练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命题,尽量考虑拟题角度是否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激发学生的独特感受;在作文形式上,教学训练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创造表达,尽量采用多种多样的文体体裁和形式指导学生或启发、或活动、或情境、或想象,提供丰富多彩的创作平台;在作文内容上,教学训练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发展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在实际生活的观察、感悟和体验,进行正确而大胆地创造,从而充分而准确地提炼作文的奇特内涵;在作文评价上,教学训练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加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意识。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评价,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迸发出个性创造的激情。
结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将作文教学的训练系统分为启发作文、活动作文、模仿作文、情境作文、想象作文、改写作文和仿写作文。其中,启发作文、活动作文、情境作文和想象作文是需要我们大力提倡和实施的。启发作文是树立相关作文命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联想,具有开发性和导向性;活动作文是组织作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与体验,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情境作文是创设相关作文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抒发与感受描写,具有情境性和感悟性;想象作文是构造有关作文主题,指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与联想,具有创造性和想象性。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作文教学训练,教育要打破模仿作文和命题作文的死板框架,努力拉近学生创新化作文的距离,创造属于学生独特的写作视角,丰富学生的创作趣味和人性之美。
篇5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品德教育
小学是学生形成是非观、价值观等理念的重要时期,对其以后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品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效果倍受重视。在实施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是进行品德教育的基础,因为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逻辑真理,更加重视情感交流,所以班主任应该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作用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具备其自身的特有情感,是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班主任老师需要起到领头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增长,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阻碍,不能进行有效开展,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具有其必要性。而大部分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只是对基本知识进行教授,更不要说对品德教育进行渗透,此时班主任就需要进行介入,引导老师实施品德教育。此外,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条件有限,只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接受品德教育,无法得到理想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品德教育效果,而且创新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良好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渗透品德教育的策略
1.语言赏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文字进行解析,然后对文字所组成的语言进行欣赏,以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可以增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同时小学语文教学材料中课文都具有很美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并充满了情感,包含了很多积极、正面的思想品德。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对课文语言进行赏析,然后深入全文,使学生可以对课文内容更加形象、深入地进行记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完美地渗透品德教育。但是班主任在渗透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分清主次,是在良好实施语文教学时渗透品德教育,不是专门地开展品德教育。如果不分清主次,不仅不能很好的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而且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造成严重影响。
2.大声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材料中,课文均是专家精心挑选的,在思想、语言、教育上都是优选,特别是古文、诗词,其中包括保卫祖国、歌颂祖国、热爱祖国、积极乐观心态等内容。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朗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手段,所以在渗透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课文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大声朗读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课文,对课文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深刻理解。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学生在大声的朗读中可以体会到李白的思乡之情,无形中对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操进行培养。此时班主任的职责就是进行有效引导,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有效解答。
3.课外活动
良好的课外活动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情操,挖掘学生个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课外阅读是实施品德教育渗透的有效手段,课外阅读的文章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浓郁韵味,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引学生良好发展。但是在对课外阅读书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进行相应指导,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对不同的书籍进行推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其道德水平。课外活动不只有课外阅读是品德教育渗透的途径,还包括写作、朗诵、演讲等,这些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判辩分析、文笔、口才等能力,可以有效对品德教育进行渗透,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培养。
4.班主任自身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具备很强的可塑性,所以班主任就有对学生进行相应塑造的责任。因此,班主任需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班主任是其行为、心理形成的参照物。例如:班主任性格开朗,班级的课堂教学就会十分活跃,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班主任还需要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了解掌握,例如:班主任可以与学生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对学生的烦恼、困惑、快乐进行了解,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品德教育进行良好渗透。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可以有效创新教学方式,并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品德教育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不是快速施教,是逐步对学生的品质进行培养。这就对班主任的自身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不仅需要对班级进行管理,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我们班有八个环保小卫士,我们不能当一个有名无实的小卫士,所以我们决定今天上午去做一件跟保护环境有关的事情。
早晨,我7:00就起床了。当我穿好衣服时,我听见窗外传来“沙沙沙”的声音。我抬头向窗外望去,哇!天灰蒙蒙的正下着小雨。我一下子变得没主意了,心想:怎么办呢?到底是去还是不去,我犹豫了一下。不行,我不能说话不算话。记得爸爸说过:做事情要讲原则,不能做个言而无信的人。所以不管下多大的雨,我都要去。
于是我打着雨伞,拿着塑料袋和筷子去了我和同学们事前约定的地方,准备和同学们一起去捡路边的垃圾。我一个人一边打着伞,一边左看右看,等着同学们。时间就像河水一样一分一秒地流着,过了好半天都没有一个同学来。这时我的心里有些着急,又有些生气,感觉好像被欺骗了一样,最后我想干脆先回家打电话问问同学们到底来不来。
篇7
我们班有八个环保小卫士,我们不能当一个有名无实的小卫士,所以我们决定今天上午去做一件跟保护环境有关的事情。
早晨,我7:00就起床了。当我穿好衣服时,我听见窗外传来“沙沙沙”的声音。我抬头向窗外望去,哇!天灰蒙蒙的正下着小雨。我一下子变得没主意了,心想:怎么办呢?到底是去还是不去,我犹豫了一下。不行,我不能说话不算话。记得爸爸说过:做事情要讲原则,不能做个言而无信的人。所以不管下多大的雨,我都要去。
于是我打着雨伞,拿着塑料袋和筷子去了我和同学们事前约定的地方,准备和同学们一起去捡路边的垃圾。我一个人一边打着伞,一边左看右看,等着同学们。时间就像河水一样一分一秒地流着,过了好半天都没有一个同学来。这时我的心里有些着急,又有些生气,感觉好像被欺骗了一样,最后我想干脆先回家打电话问问同学们到底来不来。
篇8
“爷爷奶奶,我和爸爸妈妈来看你们了!“我一进屋便大叫起来。
爷爷一听是我来了,连忙出来迎接我。咦?怎么不见奶奶呢?我找遍了真个屋子,可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爷爷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说:“你奶奶现在也赶时髦了,这不,他现在正在广场学习跳花绢舞呢!看,你奶奶买了这么多的影碟,都是为了学扇子舞和花绢舞呢!‘‘不一会,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不用问也知道是我奶奶,因为她的脚步声总是显得急促而有力。我连忙打开门,果然是我那容光焕发的奶奶。奶奶一见我来了,高兴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随后,奶奶去厨房忙开了。
一顿美味的饭菜后,只见爷爷连忙进卧室准备东西。“爷爷又要干什么?‘‘我不解地问奶奶,奶奶说:你爷爷下午要去打太极拳。‘‘打太极拳?现在的老人也太时髦了,奶奶不再给我讲以往那老掉牙的故事,爷爷也不再一天到晚抽烟了,现在的老人的生活边的丰富多彩了。
篇9
幼儿园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呢?我们首先分析了幼儿园教师的特点。一方面幼儿园教师的日常工作非常繁忙,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普遍缺乏研究经验和能力。因此,我们决定,以课题合作研究小组的方式组织教师开展研究,以期让全园教师形成一个学习与研究共同体,让大家群策群力、共享智慧。
那么,合作研究小组该如何建立呢?经过认真考虑,我们决定从课题研究的需要和教师的兴趣、需求两方面出发来建立合作研究小组。我们是这样思考的,一方面,课题研究往往要求体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水平,因此需要不同年龄班教师的参与。另一方面,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同年龄班教师构成的研究小组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有利于避免同一年龄班教师的思维局限,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和水平。
课题研究任务一旦明确,我们便通过教科室向全体教师公布,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愿报名,在此基础上形成合作研究小组。为了让更多教师能够参与到合作研究中来,我们既有上级部门正式立项的课题,也有园级课题。园级课题更多基于教师的兴趣和需求,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园级课题研究了一段时间,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之后,我们就会寻求机会向上级部门申报相关的正式立项课题。例如,关于图画书阅读教学的课题开始是一个园级课题,在进行了两年左右的研究之后,我们向上级部门申报立项,最后被确定为区级“十二五”重点课题。教师研究的积极性更高了。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性,我们对合作研究活动提出了要求。例如,申请开展正式立项课题研究的合作研究小组要向教科室提交课题申请书、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申请开展园级课题的合作研究小组也需提交研究计划。同时,各合作研究小组在研究过程中应当注意积累研究资料,如会议记录、教师论文、研讨总结、图片资料等,以利于教师增强对研究过程的认识,及时总结和提升相关经验。每个合作研究小组要有明确的主持人。主持人是合作研究小组活动的组织者,通常要做好相关研究话题的开启和总结工作。一般由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或在某方面有一定研究经验的教师来担当。主持人是可以更换的,在研究开展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其他教师成长起来了,那么也可以换为其他更合适的教师来担任主持人。每个合作研究小组成员有明确的任务分工,针对不同的研究阶段和研究任务可以有不同的分工方式。例如,在撰写研究计划的时候,小组成员可承担不同的任务,有的查阅资料,有的负责资料的汇总、梳理,有的负责撰写,等等。在研究过程中,有些任务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例如,“社会领域教育研究”的合作研究小组在观察和分析大班幼儿合作游戏时,把小组成员分成四个小小组,分别观察四组幼儿。每个小小组内部还做了更细致的分工,每位教师负责观察记录一名幼儿的行为和语言,然后大家将记录结果汇总起来,以共同分析幼儿在合作游戏中的表现。在提出要求的同时,我们也给各个研究小组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幼儿园会根据各个研究小组的研究内容为他们提供外出观摩和培训的机会,也会给研究小组一些必要的经费支持,鼓励他们购买相应的书籍和学习资料,并且作为园所的图书资料留存,以便为大家所共享。
“课题日”就是合作研究小组根据事先安排,选择一天时间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其主要内容为根据研究目的组织教师开展相关的观摩活动并开展相应的研讨活动。观摩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并不局限于集体教学活动。可以是集体教学活动,也可以是某个活动区的活动,还可以是某个过渡环节、某个区角环境的设计,甚至可以是对某个教育理论问题的探讨……例如,图画书阅读教学研究课题的合作研究小组曾经开展过“班级图书区环境创设的研究”活动,他们选择了两个班级的图书区环境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要求小组成员共同观察图书区的墙饰设计、材料投放、书籍分类、阅读规则等方面内容,并且围绕这些内容开展研讨活动。
多次观摩提升了教师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探索愿望。如观摩了相关活动之后,有教师就想:“我觉得我们班也适合开展这种形式的活动,下次我也试试。”“我觉得这个活动内容安排在小班做不太适合,放在我们中班更适宜一些。”这表明,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育教学有了密切的联系,研究成果得到了即时的尝试或验证,而实践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或形成的新经验又反过来引发出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得课题研究能更深入而有效地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