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16:1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教师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350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6份,有效问卷率为87.43%。
2.方法
第一,中国版工作倦怠问卷(CMBI)。该问卷在参考Maslach研究编制的工作倦怠问卷(MBI)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改良,包括情绪耗竭、失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为5个条目。采用Likert-7计分,“1”为“完全不符合”,“7”为“完全符合”,代表符合程度由低到高。其中,成就感降低维度全部反向计分。相关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第二,心理资本问卷(PCQ-24)。由Luthans编制,李超平翻译,有自我效能感、希望、坚韧性、乐观四个维度,共24个条目,采用Likert-6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含3个反向计分条目。相关研究证明了PCQ-24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区分效度、聚合效度和校标效度。
3.统计学分析
整理问卷后,使用Epidata对问卷编码、建立数据库,进行双录入检验,以降低录入的误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高职教师工作倦怠检出情况
根据CMBI关于工作倦怠的诊断标准,高职教师在各个维度上的检出情况见表1、表2。
2.高职教师心理资本分布
PCQ-24采用Likert-6计分,本研究中样本的心理资本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均分都超过了理论值(3.5分),整体来看心理资本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见表3。
3.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的相关分析
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和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均存在负相关(P﹤0.001),见表4。
三讨论
篇2
(一)校企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校企一体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封闭的教室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已经成为共识。教学性生产系统和生产性教学系统构成了校企一体化的两个维度,完成这两个维度任务的主导者是高职教师,必须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高职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使其能够参照企业生产的核心技术及项目生产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使之融合,能够综合产业与技术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构建链接教学与生产两个系统的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
(二)高职教育区域化的前提条件
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提供服务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早在19世纪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走上高等教育区域化的道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在朝着高等教育区域化的方向努力。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高职教育区域化是指高职教育要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地方发展特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要实现高职教育区域化,前提条件是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教师既要能为地方企业排忧解难,提供技术创新,以获取更好的生产效益,又要能根据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脉络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来调整专业设置、更改课程方向、整合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以增强专业的区域适应性,满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人才需求,推动高职教育区域化的有效实现。
(三)知识经济的动态发展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这份报告是人类面向21世纪的发展宣言———人类的发展将更加倚重自己的知识和智能,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流[1]。知识能够创造价值,而能够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的执行者就是人才,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时,宝洁公司就每年从全国范围内招聘100名各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并与这些毕业生签订长期工作合同,而10年后这些大学生已为宝洁公司开拓了更广阔的中国市场,宝洁公司已开始向投资收取回报。高职院校要将人力资本投资理念运用到教师队伍建设中,目前部分教师治学不够严谨,只“授课”不“传道”,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只言传不身教,注重口头形式的传授忽视自身实践的示范[2]。要注重对教师的再教育,教师只有持续不断地接受进修和提高自我修养,才能确保知识、能力、观念符合知识经济的动态发展需要,才能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企业、大学三者的关系
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范围、组织主体和责任承担视角看,高职院校、企业、大学三者是相对独立的。高职院校在教师引进、教师培训进修、职称考评、绩效评定等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项目中起关键的主导作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负有直接责任。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与服务等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组织,知识技术能最大化地转化为社会经济利益是企业的终极目标追求,企业终极目标的实现对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起辅助推动的作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负有间接责任。2004年兰州大学甘晖等人将我国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四类[3],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可以统称为大学,高等学校可以分为大学和高职高专两大类。大学是提供教学、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不仅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师资来源,同时为在职高职教师提供进行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更新、提高学历层次的进修、培训,获取更高学历学位证书,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等各种资源,能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负有间接责任。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培养路径视角看,高职院校、企业、大学三者是相互联系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关键在于高职教师,核心在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教师不仅需要渊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熟练的专业技能。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能为企业排忧解难,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高职院校要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学校内涵建设的战略轨道中,使高职教师认识到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更是影响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高职教师虽然受过科研训练,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整体科研能力较为薄弱。高职院校要为本校教师提供到大学进一步深造学习的机会,支持高职教师积极开展跨校或跨学科的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同行之间互相观摩教学活动,提高高职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此外,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中缺乏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机制,研究成果多以学术或课题结题为终点,没有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没有充分发挥科研成果与企业结合的实际应用价值,造成了科研成果的闲置浪费。因此,还要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高职院校要将企业的技术难点、技术创新点作为高职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高职教师和企业合作研究开发,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高职教师下企业下车间,以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科研成果向企业经营的实际转化效果,实现高职教育区域化的服务功能。高职院校、企业、大学三者通过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这座桥梁形成了共同发展的共赢关系。
三、三元交叉互动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与运行机制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十二五”期间,要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加快建设一支适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4]。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企业与大学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构建“高职院校、企业、市场”三元交叉互动培养模式,以推动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三元交叉互动培养模式主要内涵
三元是指“高职院校”、“企业”和“大学”。三元交叉互动是指高职院校、企业、大学有机结合,共同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又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始终。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了职前的起始阶段和职后的再开发阶段,核心强调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一方面,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合作开发研究、合作培养人才,充分发挥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高职院校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实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再发展的联通,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大学与企业的中间桥梁,促进大学和企业的紧密联系。高职教师可以将企业的技术难点、热点、创新点等作为自己的研究项目,与大学的同行一起组建团队合作研究开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经营效益。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它影响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未来趋势,也是连通大学和企业合作的桥梁。
(二)三元交叉互动模式运行机制
动力机制:高职院校、大学与企业的共同目标都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实现。高职院校的效益最大化是教学质量、就业质量和社会认知度的最大化,大学的效益最大化是科研质量、教学质量和社会认知度的最大化,企业所追求的效益最大化是经济利润的最大化。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借助大学的智力支持和研发能力,根据高职教育规律,遵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高职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指导和人才培养,企业为高职教师提供知识转化为生产经营的实践平台,实现彼此利益的最大化。共享机制:高职院校要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与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互动关系,聘请大学的学术带头人或教学名师,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共同设计项目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共同实施效果评估,使校企合作贯穿教师培养培训的全过程。高职院校要积极发挥学科、教学、研究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人员培训、人才信息等服务,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互动机制。评价机制: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和人才内涵的变动成为常态。高职教师评价机制必须由过去单一、静态的评定转变为多样、动态的评定,由单纯的职称评定转变为职称评定加能力认证。企业和高职院校可以共同组建教师评价机制,一方面及时借鉴企业最新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教师自身的成长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到企业实岗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学校内职称评定和企业内能力认证的双标准。
四、三元交叉互动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创新校企互动方式
在三元交叉互动模式运行机制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互动”是校企合作一体化的深度体现,指校企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双向介入式合作与发展的一种模式。
1.校企产学研实现有效对接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必经之路,高职教育要积极寻求企业的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要实现生产与教学、教学与科研、科研与生产的有效对接,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高职院校从教师专业发展出发,从合作企业中聘请工程技术专家和掌握行业发展趋势的工程师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对接,让企业的实践专家工程师参与到学科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行业市场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一线教师到企业实岗锻炼,实现教学与科研、科研与生产的对接,让高职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的一线,或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鼓励教师报考本专业技师,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
2.校企共建研发中心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深入合作平台。企业希望高职院校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进行产品研发、生产设备维护、改造等工作,高职院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来接触生产前沿技术和产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由“高职教师+企业技师+高职生”共同建设研发中心、共同参与研发课题,把研发中心建成一个跨学科的资源共享平台,是学校专业教师接触前沿科技的窗口,也是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平台。研发中心通过研发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为企业取得经济效益,为学校取得社会效益。通过校企双方合作研发项目,加深双方的了解,包括各自的技术能力、研发能力、对方的需求等。高职院校通过这样的工作,可以了解自身实力,掌握专业教师各自特点,从而能够将教师下企业这一工作精细化、精致化,可以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掌握本专业的行业前沿信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实现高职院校与大学的互动
在现有的高职教育运行机制下,尚未充分认识到大学对高职院校发展的积极作用,未能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高职院校与大学之间的互动,一方面组建优秀的科研团队和强化师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1.组建优秀的科研团队
在协同创新上,高职院校现有的科研团队基本上是“师徒组合”模式,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教研室或某个课题组,这样项目组成员彼此熟悉,但因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因素导致团队成员缺少深层次的和谐理念支持,影响了团队的整体凝聚力,创新活力明显不足,缺少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流,难于在新的研究领域有所开拓。高职院校应注重与大学的合作,聘请大学的专家学者名师,组建多支优秀的科研团队,注重团队成员的学历和职称层次的合理性,专业方向和研究方向的优势互补,并不断调整优化团队结构,形成多科目交叉、行业领军人才与科研专家兼备的研究团队,以发挥团队成员的整体效应,促进团队成员间的互相交流学习,充分保持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力,强化攻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难题的能力。
2.强化师资培训力度
高职院校现在的教师大多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的,几乎是从学校到学校,对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规律等理解不够深入。2012年教育部批准33个单位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5],高职院校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与部分职教师资基地进行协作,加强教师培养培训项目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去学习交流,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3.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篇3
首先,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水平,会使用各种不同的软件来编制多媒体课件,会使用各种教学多媒体电子设备来辅助教学。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都是固定的教学内容和课件,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现实。而如今,许多新的教学内容又在不断地涌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变化,过去的经验和理论很难指导教学活动。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在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设计要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传播最新的信息,紧跟时代脚步,教材灵活。教学方法多变,教学资料来源广泛、新颖、时尚,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知识量大,学生可以学到足够大的知识量。学习教材很大一部分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社会发展动向、学生兴趣而精心编制的。这样就可以使上课时教授的知识更加适合学生的水平,从而满足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
其次,高职英语教师的引导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们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自主学习能力差,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在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学会筛选和提取有效的信息资源,让他们学会在海量信息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将之运用在学习中,引导他们确定学习目标,以及如何高效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当他们学习的伙伴。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辅导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师可以在qq和微信等公共平台上与学生实时交流,学生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及时予以指导,同时,可以在qq群里面共享对学习有利的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差别化的指导,加强师生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在制作课件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丰富课程内容。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和发展。
最后,教师作为人类工程师,更应该积极学习,要有终身学习永不落后的精神,作为有基础、有思想的成年人,学习能力绝对是毋庸置疑的,只要稍加花费一点功夫,就是一天一个样,让学生看到每天变化的教师,让学生知道学习永无止境,所谓身教胜于言传。英语教师除了英语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等有关方面的知识。要在提高英语专业水平的同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建教师教学交流qq群,通过和全国各地的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学习别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资源共享,使自身获得进步,促进自身的发展。
2结语
篇4
赏识教育是由周弘首先提出并使用的。通过赏识教育,周弘把聋哑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为中国第一个聋哑留美博士,引起了相关学者和专家对赏识教育的深刻探索。〔1〕通过“中国知网”以题名“赏识教育”进行检索,发现赏识教育的文章数量逐年增多,2012年论文数量高达240篇,显而易见,赏识教育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和无比魅力。德国的卡尔•威特、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我国的陶行知等都是赏识教育的成功实践者。〔2〕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肯定、鼓励与奖赏是回报幼儿微小进步的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获得赏识、尊重、理解和爱是人的本能需要。概括上述表明赏识教育的关键词:激励、表扬、鼓励、宽容、奖赏、肯定、尊重和爱。一言以蔽之,赏识教育的实质是以爱的方式进行,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肯定他们的长处并加以欣赏,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赏识教育的作用
(一)赏识教育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心理
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殊的一族,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采用SCL-90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显示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水平。〔3〕他们无奈成为高职学生,心理产生很大的落差,挫折感失败感严重,普遍缺乏明确的目标,厌学情况严重。除此之外,严峻的就业形势让高职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重了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职英语教师实施赏识教育,给予学生真诚无私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尊重、信任、欣赏、激励、提醒甚至批评等,积极地应对面临的学业、就业、情感、经济等方面的压力挑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以赏识为先导,这种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必将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进行。
(二)赏识教育解决高职学生英语的学困问题
一般而言,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正是英语成绩太差影响了很多人的英语成绩。对学院近两年高考英语成绩统计数字显示,平均分为55分左右,满分150分。每年为新生举行的摸底测试中,学院学生的英语平均成绩为35分左右,满分100分,及格率为6.5%~7.4%,总体上和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吻合。大部分的学生词汇量在1000左右,高职英语课程学习是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巨大压力和挑战。此外,相当数量的高职学生没有意识到英语在个人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作用,英语厌学情况严重。如果教师实施高职英语赏识教育,能有效解决学生自卑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利于解决高职英语教育中学困的现状。
(三)赏识教育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知情结合
从高职英语教育的实践来看,在当前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大背景下,高职英语教育仍旧重视来自于教材中的知识传授,重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忽视了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职业素质发展息息相关的感情培养,高职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知和情感分离的问题,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高职英语教师科研教学方面和学生学业的双重压力作用下,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见面、沟通和交流的独一地点,课堂之外高职英语教师与学几乎零交流,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感成长。显然,高职英语教师对于学生的情感世界和身心健康方面关注有限,而多渠道的课堂内外赏识教育无疑增加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和机会,这样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导员或心理老师一道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情感问题,赏识他们的优点,无疑将有利提高学生认知情感的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乐观向上、向善心态,真正实现劝人教育。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的策略
(一)课前准备是实施赏识教育的基础
为了实施赏识教育,高职英语教师首先学习研究赏识教育理论知识,例如懂得什么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意义,赏识教育的方法。同时大量阅读并感知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充分意识到赏识教育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让赏识教育的种子生根发芽。英语课程实践性很强,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英语教师应该给学生能够发挥自身长处的平台,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和快乐实践。高职英语教师如何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课堂活动让高职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高职英语教育的难点。因此,备课是高职英语教师课前准备的关键,教师通过一次次筛选资料,一遍遍分析教材、确定教法,将赏识教育理论有机地和英语教学内容以及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起来,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然会得到提高。
(二)课堂上课是实施赏识教育的重点
传统模式下,课堂是英语教师实施赏识教育的第一阵地。教师的一声问候、一个表情、一个手势等对学生都是有意义的。其中英语教师语言尤其重要,因为它既是组织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工具,又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4〕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朗读、讲解、提问和反馈。由于高职英语教学任务重,课时有限,加上学生基础薄弱,所以教师的话语以朗读讲解为主,提问和反馈较少,提问的问题也相对简单,无法与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一言堂”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普遍现象。提问是开启一堂英语课的重要方式,已经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他们对问题进行了分类:一种是展示性问题,另一种是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容易回答,学生们喜欢,所以比较而言,英语教师更愿意采用这样的问题。事实上如果英语教师把赏识教育融合到开放式参考性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英语语言使用会更加复杂,更接近自然话语。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际,可以采用完全汉语、汉语和英语结合和完全英语的回答策略,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激发学生用英语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学生们把用英语成为一种习惯。上面的策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轻易放弃回答问题,让所有学生有机会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活动来,而不是少数英语优秀的学生控制的课堂。为了保证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英语教师应该提供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等待时间要求高职英语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充足的爱心。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合理的等待的时间涌现更多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教师在等待时间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降低难度,解释、举例、讨论或查阅资料是有效的,学生的思考程度得到加强,语言组织更充分,自信心和学习乐趣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教师的评价用语也是至关重要的。高职学生从某种程度上是整个大学教育层次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用到肯定评价,表扬学生。从多角度找出学生的闪光点,用爱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绝不能露出不耐烦或嘲笑的表情挫伤高职学生的运用英语的积极性。所以,肯定评价是高职英语赏识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扩展学生的思维角度。
(三)课外是实施赏识教育的补充
篇5
[关键词]高校;职称评聘;问题;对策
职称评聘工作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制定职称评审条件,合理的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加强专业技术职务聘后管理,是全面推行高校全员聘任的基础,也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健全和完善职称评聘制度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当前高校职称评聘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职称评审标准制定不科学
目前,高校及各行业职称评审标准大都由各省市人事职改部门及不同的行业自行制定,因此,不同的系列就会有不同的评审标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育主管部门不可能设置所有几十个系列的评审会,由于不同系列职称所制定的评审标准不同,使同在一所高校申报不同系列职称晋升机会就会不一样。
有轻教学的现象。在教师系列高级职称的评审中,教学效果再好,没有核心期刊文章就不符合晋升条件,不能参加评审,一些教师到处找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花费了大量时间,有的不惜花费高额版面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规定,“35岁以下申报副教授职称、40岁以下申报教授职称必须取得硕士学位,”这对于一些刚从事教师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无疑是一种考验,为了晋升职称,有的盲目进修,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但是收效甚微。
还有的既不安心教学,更是忽视了对自己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对于那些学历相对低一些的教师,虽然教学效果很好、科研成果突出,高学历、资历也把他们挡在了职称评审的大门外。
(二)、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的参评人员所从事或研究的学科属于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因而成了评审中“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弃儿,因为没有这方面的专家评审,其标准也比较难界定,有的参评者连续申报多次都未能通过,极大地伤害了这部分教师的积极性。第二,大评委会的设置,出现外行评内行的现象。由于大评委会成员中多数不是相应学科的专家、学者,他们对申报者的真实学术水平自然无法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以至于在投票是时往往不是根据申报者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等等,而是凭感觉、有的甚至是凭关系,这样的评审结果必然会存在优秀申报者落选有不小差距的人却榜上有名。第三,无记名投票方式容易使一些专家在评审时存在一种有“权”无“责”的可能,在强大的关系网、人情网下也会产生不公正的结果。第四,职称评审会召开期间,安排的时间往往都比较短,但在申报人员多,在评委少的情况下,评委对每位申报者提交的申报材料审核时间不够充分,也容易产生偏差。
(三)、职称评聘中有重评审,轻聘任的现象
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影响对聘任制认识不足,重评轻聘,以评代聘的现象突出。使得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创造条件”评职称上,认为只要能够评上职称学校就一定会聘任,致使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得了职称就万事大吉,不思进取,有吃老本的现象,严重地制约着学校聘任制的改革与深化。
二、解决职称评聘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更科学的评聘标准
1、高校与其它行业的特点和性质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比如,高校从事卫生、工程专业人员与专业从事卫生、工程工作的专业人员放在同一行业评审部门来评审的话,显然高校的专业人员就会处于弱式,如果放在行业评审部门来评审的话,永远是“吃亏”的,为了平衡这种不平等关系,上级人事职称评审主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在做好同一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评审纵向公平的同时,也要做好不同系列专业技术人员横向公平,并制定出有利于平衡高校中教师系列和其它不同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条件。另外,适当下放不同系列的评审权给高校使高校不论是教师系列、卫生系列、工程系列等等系列的每一个申报者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2、消除轻教学的现象。高校不仅是科研场所更重要的任务是教学工作。一方面,我们必须在职称评定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学数量与质量关系、科研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保证评审工作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申报教师职称的教师进行严格的教学考核,适当提高教师教学课时量,教不好的,课时不够的,不能申报教师系列。年轻教师教学经验少,不宜一开始就在科研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应该重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系列评审时应区分侧重教学的教师和侧重科研工作的教师进行评审,不要只看文章的篇数,而是要注重质量,有教学论文、教学课题的在教师系列评审时应优先通过。对于那些既在教书育人方面成绩突出,学术研究方面成果多的教师,应当放宽条件,使真正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
(二)、组织评审要公平、公正
首先,必须精心挑选、严格审查、合理安排学科评审专家,从源头上杜绝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发生。
对于从事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专业技术的申报者,要给予重视和扶持,评审时不能采取“踢皮球”的态度,在不很明确应放在哪个学科组评审的情况下,可组织由涉及多学科的专家进行联合评审。
其次,为了避免外行评审内行的现象发生,笔者认为,学科组评审的地位应该突出,应把评审的重心放在学科组上,充分尊重学科组专家的意见。
一般来说,学科组的专家都为本学科、本专业的权威,是他们在评审会期间对每一位申报者组织答辩、进行学术论文水平鉴定和申报材料详细审阅等具体的工作,他们十分了解每一个申报者的情况因此,学科组专家评审结果可以说具有权威性,应视为最终的评审结果。
再次,变无记名投票为有记名投票,使每一位评委都明确标注代表专家学术尊严和对评审结论负责的名字,以便接受监督。
第四,采用细化、量化职称评审条件的方式,变投票为打分制。制定一个科学的量化评审标准,并规定相应的起评分数,除对申报者进行综合评价外,还应逐项地进行评分、比较,然后从高分取到低分,把人为因素降低到最小,使评审结果更加准确更加公正、公平。
(三)、转变观念,淡化职称评审,加强职称聘任和考核
职称的评和聘是不同性质的两回事“,评”的依据是业务能力、业务水平,是上级主管部门为不同职称制定的条件和规定,达到了条件就可以申报或取得相应的职称,解决的是资格问题;而“聘”的依据则是学校根据工作需要、岗位设置和经费承受能力,解决的是待遇问题。然而,在很大一部分高校中采用的是评聘不分的终身制,造成少数教师急功近利,缺乏竞争意识,最终阻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彻底区分评与聘是高校当务之急。
1、高校人事部门必须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国家的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聘分离的重要性、必要性教育,提高他们对聘任制的认识。借鉴国内外职称评聘方面的经验,提出适合市场经济及本校实际的管理模式。如淡化评审,不拘一格聘用人才,只要达到学校岗位设置要求,可采用“低职高聘、先聘后评”等方式吸引人才。
2、消除聘任“终身制”,加强聘后管理。如成立考核小组,加强聘期中期和聘期终期的考核工作防止出现聘上岗位后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出成果的现象。积极探索并制定科学、有效、可行的考核办法保证聘用教师在聘任期内逐步完成所在岗位需完成的任务,使聘任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
3、是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发展目标、经济实力以及专业人才队伍的情况,选择适合本校特点和优势的聘用模式。合理设置高校专业技术岗位,按需设岗,以岗聘任。按需设岗是职务聘任的重要前提,要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有多少的岗位,就聘多少个专业技术职务,因事设岗而不能因人设岗。根据学科建设、教学活动及科研工作的情况,可以在教师岗位中设置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的三种类型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这样教师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4、是设立终身高级专家职位,吸引优秀人才来校工作,并与他们签订终身聘任合同,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职称评聘对高校专业技术人员举足轻重,它不仅是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的综合反映,也是党和国家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尊重以及对知识分子复杂劳动的肯定。职称评聘标准过低或过高,都会造成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压力过大,影响其内在的事业心和创造力发挥从而也梏桎着职称评聘工作的良性发展。因此,只有职称评聘工作制度健全了,透明度增加了,评聘程序和方法充分体现出客观公正的原则,才能保证评聘的质量,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赵永乐,王慧.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模式的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篇6
梳理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教学标准的界定时会发现,他们均关注到教学标准对教育教学的规范与指导意义,它具有一定的总体性和前瞻性,它还同时兼顾到课程开发与实践应用。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也决定了教学标准偏重实践性,为此探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标准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标准是指导教学实践的行为准则,它全面地展现了教育教学中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并从培养过程中反映出对人才的培养规格、目标及方式方法。在探讨实践教学标准时,还要关注到它的目标层次性、职业关联性、社会发展性。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社会的发展与职业的需求来引导人才培养的层级式发展,这些内容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标准内涵的主要构成。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标准的研究现状
与基础教育教学标准和高等教育教学标准相比较,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标准,尤其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标准的发展起步较晚,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和国家的重视下,发展速度较快,但同时也暴露发展不均衡、有待完善的缺点。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及教育研究者对职业教育提高了重视程度。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随后的第二年,国家开始启动国家百所师范类高职院校建设的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人们的视野开始进一步关注教育教学标准的开发与拟定,使形式内容散乱的教学内容有更为明确的规范和依据可循。但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当时多为立足于本学校自行编制,在使用中强调校本特色,并没有站在教育全局观点角度来整体架构,各编写组织之间在认识上还存在着理解差距,无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缺少推广意义。《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印发后,人们都关注到教育部特别强调高职院校要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这一重要内容。之后全国教育管理部门纷纷行动起来,在教学标准的开发上有了很大突破,其中上海教育委员会率先组织开发和制定了12个专业教学标准。这反映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标准的研究东部强于西部,发达地区强于内陆地区的趋势。这之后在教学标准的开发与研究中,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国各高职院校的参与下,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8年以来,相关论著陆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公开出版的专业教学标准汇编也越来越多。至此,人们发现教学标准研究还仅限于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在职业教育中凸显出职业为先导的特点,而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标准的开发还基本停留在苍白状态。直到2012年末,教育部颁布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目录,其中涵盖了18大类共410个专业。这些标准将陆续编制并公开印发,这将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也将推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的构建。这些都将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标准发展的良好契机。
三、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在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标准研究的推动下,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发展也有了很多启发。基于实践教学标准的研究,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
1.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积极构建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课程标准、国家职业标准一体化的标准体系,以此为指导确立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目标是有梯度并具有连贯性的,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始终,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实践教学目标更侧重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专业技能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2.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现内容全覆盖式的实践体系,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中,突出教学主体的地位和教学主体的作用,以实践教学目标为引领,不断延伸和辐射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其中涵盖实践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分项训练、校内校外实习见习、教学调研毕业设计在内的相关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并不是相对孤立的,而是借助内在相关性进行有梯度的逐级训练。
3.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教学管理的好坏关系到整个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行,更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应渗入现代管理理论的先进理念。在教育者、被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管理模式,以教学内容作为媒介,将实践教学的管理落到实处。在管理体系中要密切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管理者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评价关系,还要将管理制度化、人性化。
4.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侧重于硬件软件建设。其中硬件建设包括实验室的建立与使用、校内实训教室的使用与管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等;而软件建设更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教材的开发、实践规章制度的编写、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另外,保障体系的建立应是在充分的社会调研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动态体系,它是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的保障体系,为此要符合社会和时代对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需要。
5.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
篇7
1.高职男女学生群体存在客观性别差异
(1)心理性别差异
男女大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心理特征方面也存在差异,比如在认知上,女性对具体场合的依赖性较强,而男性对具体场合的独立性较强;在情感上,女生感情细腻而隐含,男生感情比较粗狂而张显;在思维上,女性偏重感性与形象思维,而男生偏重抽象与理性思维;在兴趣上,男生喜欢比较广泛,追求刺激好玩,女生则兴趣比较文艺,喜欢安静小资的兴趣爱好,同时在自信心、意志、成就归因以及心理问题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
(2)社会性别差异
社会性别,就是指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性别差异及所表现出的性别特征,表现为社会对两性在社会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期待。在这种社会属性上建构起来的隐含的社会性别中存在着大量的晕轮效应与刻板印象,比如“男强女弱”、“郎才女貌”、“男主外、女主内”等社会性别观点。在我校同学调查中,76%的男同学和61%的女生赞成类似观点,从这个差异中看出女性面临着更多的关于社会性别带来的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与理论角度存在性别差异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存在性别差异
高职类院校绝大数专业都存在男女失衡的现象,甚至出现专业性别隔离现象,而在这些专业性别隔离严重的专业中,男女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存在很大不同,政治法律素养、道德行为养成、理想信念教育、就业婚恋观念以及心理问题关注层次也有所不同,看待与对待问题角度与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这些具体的思政教育内容中性别教育往往缺位,怎样在男女比例悬殊较大的不同专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
(2)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上性别差异
美国教育家罗森布鲁姆•洛登提出男性倾向于一种阳性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竞争、等级权威、集权领导和理智地分析解决问题;而女性则倾向于一种阴性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协作、领导者与下级配合、非高度集权、在感性热情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为此,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管理中采取不同的技术处理,对男生多采用竞赛方式,而对女生多采取合作方式,在男女学生教育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通过调查发现,男生对“说理教导类”方法的接受程度高于女生,男生为58.8%,女生为46.3%;女生对于“情景感染类”方法接受程度高于男生,男生为41.1%,女生为53.7%,因此对男生多采取理性逻辑说教方式,对女生多用情感感染方式为佳。管理者应尊重并利用差异进行施教,而不是盲视管理。
(3)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上存在性别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要以人为本,着重考虑到男女两性在接受思政教育内容着力点、接收方式以及管理手段的不同,因此教育者不仅要遵循因材施教等教育规律更要因性施教,根据男女两性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各种措施克服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发两性各自的智力潜力,发展其智力优势,弥补其智力劣势,使男女两性都能得到完善而优异的发展,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
3.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性别问题
首先,学生自我管理方面。高职类院校学生自治管理机构中男生比例仍然较高,以我校学生会为例,男生比例占76.2%,女生只占23.8%。同时理工科专业大多数没有专门的女生部门,女生往往没有话语权,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其次,理想信念方面。在高职理工科院校中,对表达宏伟志向的男生大多数人持称赞的态度,对说出自己远大志向与抱负女生,公众普遍持辛辣嘲讽的语气;上课时,理工科教师对学习好的男女同学成就归因不同,78%的老师倾向认为男同学聪明灵活,56%教师认为女同学则是勤奋刻苦;第三,职业规划方面。高职类院校早已普及职业生涯等相关课程建设,但理工科的女生职业生涯规划则普遍比较模糊,对未来职业没有合理与科学的规划;第四,在就业方面,通过对我校毕业生进行电话回访时,八成女生不同程度感受或者遭到就业歧视,六成女生普遍认为薪资待遇仍然是男生高,有跳槽想法女生也比男生多,64.2%男生表示有就业压力,而女生则高达88.4%。第五,婚恋方面。调查显示67.3%的高职类理工科男生普遍不喜欢专业课好于自己的女生,甚至恐惧比自己学历高的女生进行交往,也印证了女博士是“第三类人”的社会传闻。
二、性别视角下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1.理想信念教育
作为能够指引人生奋斗目标、提供人生前进动力的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尤为重要,怎样结合不同专业与性别开展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更是值得研究。首先,通过专业教育树立奋斗目标。新生入学后请专业专家进行职业岗位剖析,尤其是讲清楚该专业男女同学将来可能从事的就业领域与岗位,在厘清课程体系与岗位所需要的人才规格的基础上,逐渐树立专业理想与社会奉献精神。其次,结合性别优势构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性别分析与规划找到该专业性别优势,并逐渐构建出适合自身性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身职业效能。第三,开展挫折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理想信念的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结合自身身心条件积极调解,迎难而上,磨练意志、陶冶品格,丰富人生阅历。此外,多请男性主导专业中的女性专家或女性主导专业的男性专家为本专业性别少数者进行主题讲座,通过榜样引领示范,坚定专业少数者理想信念。通过职业教育与性别教育合力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
2.道德法制教育
受传统观念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影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在道德观念上呈现传统思想和开放观念并存的现象。一方面传统男主外、女主内和相夫教子等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恋爱中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毕婚族”和“急嫁族”等现象,使部分女生逐渐形成为了适应和依附男性而导致人格的退化与裂变的错位的价值观。在校园里对女大学生开展主体意识为主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首先,高职院校应开设女性或性别课程教育,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广大师生树立先进的性别意识,营造性别平等宽松环境,唤醒女大学生主体意识,逐渐构建正确的自身性别道德体系。其次,在德育人文关怀下,树立女性“能力本位”全面发展观,并将此观念成为女大学生主要价值取向,培养“四自”精神与能力,增强其事业心与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女大学生主体意识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此外,高职院校现阶段主要面对90后受教群体,他们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相对较高,但相比男生来说,女生对维护自身利益的女性性别法律知之甚少,这就需要教育者对女生开展针对性的普法教育。通过专题课程与讲座加强法律的社会性别分析,对《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以及《妇女权益保障法》相关女性权益保障的法律学习,让女大学生知晓法律赋予的权力与义务,引导女大学生追求两性权利的平等。注重提高女大学生的维权能力,教会她们掌握维权的途径,并利用法律为自己今后的职业与人生保驾护航。
3.身心健康教育
女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面临着传统观念的禁锢、社会角色的定位、生理方面的差异以及就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内心的各种冲突、矛盾和失衡,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做好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拓展宣传渠道,尊重身心性别差异,利用校报校网、宣传手册以及播放优秀影片,增进男女性别认同,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其次,举办关于性别教育的各种身心活动,例如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剧演出等,普及男女两性的心理知识,正确认识两性差异,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第三,开设心理门诊以及心理热线,并建立一支相对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为学生进行及时心理疏导,教会用健康的方式来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形成和谐的两性关系。同时将性生理、性保健知识融入思政课堂体系,使女生逐渐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树立积极正面的身体意象,在提升内在自我价值的同时,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塑造健全人格。
4.职业规划与就业教育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通过调查就业信息数据分析,在相同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机会只有男大学生的86.23%,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0.88%,比男大学生低10.22个百分点。很多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受或遭遇到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为此,高职类院校应高度重视女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首先,根据自身性别与所学专业特点,开设专门的性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明确人生奋斗目标、突破障碍开发潜能、提升职业品质与实现人生价值;其次,开设性别就业心理指导专门机构与课程,通过相关课程与教育纠正女大学生择业误区,寻找本专业性别优势,扬长避短,帮助她们增长面试技巧与职场礼仪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事业观;第三,校方应及时就业讯息,并通过与企业沟通与合作,积极为女生拓宽她们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成功率,实现顺利就业。
5.恋爱与婚姻教育
高职院校校园充斥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愿嫁富二代、”“只要有房,宁当小三”等婚恋观以及校园中的“毕婚族”“急嫁族”等现象,从侧面折射出女大学生“拿青春赌明天”的“走捷径”的浮躁心态。为此,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引导女学生形成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树立远大职业与社会理想,同时通过教师家长引导与朋辈榜样示范,让男女学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婚姻与家庭的关系,逐步形成两性并驾齐驱、比翼齐飞、相互帮助的伙伴式的新型婚恋关系。同时将性生理与心理知识、性健康与保健知识、女子防身术等融入到大学生婚恋教育中,引导女大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帮助男女大学生懂得什么是爱,如何去爱,为将来美好幸福的恋爱与婚姻缔造坚实基础。
三、性别视角下开展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研究
1.创设性别课程教育,形成高校思政性别关怀
高职类院校上至领导下至教师应重视性别视角下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处、招生就业处、校团委与思政部具体牵头,将性别教育与身心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理想信念、道德法制以及婚姻恋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育,与此同时开设女性学等选修课,并成立思政性别研究小组开展性别教育与研究,在开展全程的性别教育过程中,用正确的社会性别理论和方法去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端正性别观念,养成良好的性别敏感和性别直觉,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期待,摆脱传统的性别模式,提高女性就业竞争力,逐渐形成高职院校思政性别关怀,并收到很好的育人效应与社会凡响。
2.增强性别教育意识,营造和谐性别校园环境
秉承“爱与生命”、“差别与尊重”、“情感与责任”、“道德与法制”的性别专题教育理念,开展一系列性别活动,例如知识讲座、比赛竞赛、宣传报道、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以消除性别歧视与偏见,培养正确的性别意识。也可寓性别教育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逐渐形成尊重性别差异,树立正确性别价值观,营造出和谐性别校园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性别隐性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性别意识观。
3.学校应设立女性管理部门,建立健全性别诉求机制
篇8
(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以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因此,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坚持以相应的理论课程为中心,让青年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组织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
(二)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实现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完善,内容广泛、理论性强,系统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要真正达到让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学目标,促使青年学生更好地运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需要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同志强调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为之,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老师的指导下,让青年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和能动性,投身实践教学,在现实生活中体会、领悟和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
(三)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教学机制相结合,以体现对教育规律的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样需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理论的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养成的教育。
二、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
(一)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系统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是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关键。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之中,补充实践教学教师数量。当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数量不断增加,素质能力不断提高,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现实来看,如果仅仅依靠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作为实践教学教师,难以有效组织数量众多的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因此需要系统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补充和壮大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为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吸纳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支队伍壮大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从不同的层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共同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渠道。一是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校内平台。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自身就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想场所,因此需要积极挖掘和培育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校内实践平台。为之,可以通过建立诸如校史馆等具有历史和人文底蕴的文化载体;采取措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紧密融合,促使大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团,设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题项目,组织开展类似于全国大学生科技类的竞赛活动等方式建立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二是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校外基地。建立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着主题吻合度高、地点就近就便的原则统筹规划,通过制定和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指定本省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以便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场地和平台。同时,高校应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联系,建立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
三、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领导体制与评价机制
(一)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领导体制。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是扎实推进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国家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国家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单独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政策和制度,统筹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系统设计教学体系、科学制定教学标准。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执行落实情况和教育质量效果作为评价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要求和指导高校扎实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篇9
(一)角色论视阈下教学设计能力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活动需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最终设计总体教学进程,对每个教师进行角色分析,让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全面沟通,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其主要包括知识加工能力和教学方案总体设计能力。从知识加工能力要素角度看,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合理的组织和变换能力,让学生能够全面获取知识。教师教学需要在一定的专业学科知识背景下进行,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导向进行指引,通过分析知识要点,全面把握知识体系结构,并且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描述,采取角色论的基本方法,全面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实现职业教育的全方位突破,提升高职课堂整体水平。
(二)角色论视阈下教学沟通能力要素角色论视阈下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引导过程中需要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沟通要素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与不同角色学生的沟通,形成良好的沟通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全面提升。教学沟通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是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主要有书面的和口头的,还可以借助其他媒体传播教学信息,确保教学能力和沟通效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的体现。教学角色论实施过程中可以借助录像、投影、计算机等,让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沟通能力另一个重要的要素是理解学生的基本能力,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表达的基本内容,同时能够判断其是否正确,从学生的表达能力中去理解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全面优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从角色论视阈下教育教学策略,需要强调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能力,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全面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教学内容,同时能够对教学内容产生认同度和认可度,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接受知识的基本能力。
(三)角色论视阈下教学组织能力构成要素角色论视阈下教学组织能力构成要素需要从课堂组织活动出发,全面优化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保证其能够在角色论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形成和谐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能够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师需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比如说实验、讨论、观察、等,保证教师能够按照角色对象处理各种偶发事件。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路和观念方面的问题;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教学内容认可度和认同度对学生提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提升学生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
(四)角色论视阈下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构成要素角色论视阈下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需要不断监视自己的各种教学活动,对教学活动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理解,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其主要是对教学后进行监视,包括对教师不同角色的教学活动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对组织活动进行分析,提升教学评价水平。
二、角色论视阈下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构成目标分析
高职教育过程中需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因此在教育教学构成过程中需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推动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发展。从当前情况看,高职院校面临的各类教学问题需要进行全面分析,形成目标方案。
(一)坚持教育教学面向大众化的具体目标随着高职教育的扩招,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需要从总体上进行控制,只有全面重视教学工作,才能推动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学生问什么,老师需要根据实际回答什么,从多方面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水平提升。
(二)坚持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理念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树立良好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在构建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中,需要把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融入到整个体系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存的模式,通过知识传授、方法推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角色论视阈下高职教师本身知识结构需要不断优化高职院校教师本身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根据教师不同角色采取不同的知识优化方式。教育教学构建元素需要和教师的教学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联动作用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提升整个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是个职业,在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过程中需要加强培训,把培训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来,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教育质量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角色论视阈下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一)转变教学思路,构建科学合理教学模式教师模式转变是个系统化过程,高职院校需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当前需要根据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基本情况,构建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需要以实践为先导,以任务为本位,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习所拥有的知识进行评估,让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允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拥有一定的弹性,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同时对不适应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全面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
(二)角色论视阈下努力实践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角色论视阈下高职院校教育需要坚持正确的方法,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面向一线人才,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加大对实验实训的投入。从教学内容角度看,需要把高职教育和普通教育区别开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职业性、实践性。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大实验实训的投入。从教学内容角度看,需要全面认识高职教育和普通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职业教育领域需要拥有一定的应用空间,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突出教育教学的特殊性。探索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教学方法,鼓励教师能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建立完善的制度,为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角色论视阈下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把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职业教学方法融合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职院校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