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0 21:5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物理 教学 反思 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可以成为一个名师。”的确,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主要措施,借助于反思,教师可以明确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更需要加强教学反思,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对物理知识相对比较陌生,而且物理知识面进一步拓宽,为物理教学增加了难度,因此加强物理教学反思,对提高学生成绩、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教学反思的内容

1.1 反思物理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的的是为了培养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培养对物理学的终身钻研精神,并通过物理学的研究来实现人生理想,实现对国家民族的振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偏离了这个目标。

还要反思教学方式中新理念的运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认为物理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合作、探究,而不是教师的教,因此必须反思教学中是否有旧瓶将装新酒的情况,是否有冠以新课改之名,行旧教学之实的现象。

1.2 反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教学技能等内容。因此反思教学设计需要从多角度进行。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转变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方法必须为提高这些能力而服务,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高效、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等。例如:

教学过程也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程序也是知识,合理科学的程序有助于提高效率,发展能力,物理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由浅入深,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体现了物理学的知识等。

1.3 反思教学效果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有两类,一是近期效果,表现为学生的成绩,一是远期效果,表现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对物理学的热爱、对物理的探究和实践能力,如果教师急功近利,必然采取杀鸡取卵式的教学方式,而忽视对远期效果的重视。因此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做到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互相兼顾,尤其要重视远期效果,因为近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到学生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浮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1.4 反思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型师生关系,再也不是从前的师道尊严型的师生关系,也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中的首席。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反思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传统的沿续,还是真正转变了角色,改变了师生关系。这种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教师俯下身子对学生,而是把学生还原为成长中的人的角色,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转变,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体验民主意识。

2 教学反思信息的来源

教学反思的方式多种多样,反思信息的来源也有多种,反思的方式是比较多的,常见的反思方式有以下几种:

2.1 课堂观察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的学习表现都在课堂中反映出来,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发现学生的各种不同表现,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观察课堂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观察学生的表情,观察学生手中的动作,观察学生的眼神等。

2.2 师生交流

师生交流也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包括课内交流和课后交流,当然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师角色,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交流才会有实效,学生才会信任教师,向教师说实话,教师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信息。课内的教学互动,课后的师生交往,这些都是了解学生学习的渠道。

2.3 作业反馈

作业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的巩固和检测手段,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习惯都会程度不同地表现在作业中,教师在批阅作业时都会发现学生的学习表现,因此教师要善于记录作业问题,及时总结,由作业引起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学生作业的中各种错误都是学生学习的直接表现,只要认真总结记录,就能发现学生学习中规律性的东西。

2.4 案例分析

学生学习的个案,许多具有代表性,包括某一学习环节的案例,也包括具体学生的案例,分析学习案例,既可以总结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指导,也可以总结教训,为下一次教学提供警示。例如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个别学生特别喜欢物理或不喜欢物理课等。

2.5 试卷分析

学生的检测试卷也是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主要渠道,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养成情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都会在试卷中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阅卷中要及时记录试卷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2.6 实验表现分析

学生的物理实验是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学习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平常的习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在学生实验中表现出来,例如:学生在实验中是否积极动手,大胆参与,是否对实验要领掌握得准确,是否有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对实验中出出的现象如何分析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反馈内容。

2.7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更直接全面的反思措施,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已经比较熟悉和了解,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调查题目,为反思教师提供更直接的依据。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 反省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9.062

反思,其实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初中物理教学的确有一定的规律和程序,每一位教师也都有一套专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这样的规律和程序是否还能跟上时代更新的步伐,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否还适合现在的学生。这些疑问都将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要解决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进行反思。当然,很多的教师都会进行反思,但是反思后的教学效果进步得并不明显。这可能就是教师反思得不够系统,从而忽略掉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将阐述三个关于反思的方法,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帮助,促使教师能够更全面地发现教学问题,从而改善、提高教学质量。

一、调查法

调查法是大多数教师最常采用的一种反思方法。的确,通过调查,我们可以收集更多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意见,从而教师可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调查法进行反思,首先教师要确定调查对象。对于教师的工作来说,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学生了。因而,学生在教师的调查范围之内。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生的家长和其他的物理教师。在学生方面的调查,教师还应当注重采取相应的调查方法。如果一名教师平时比较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则其可以选择和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让他们评论教学中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提出对教师的希望。而如果平时做事一丝不苟的教师,则其可以选择让学生匿名写下意见和建议,然后再将所有的信息收集至于在家长方面,教师可以选择通过家长会或者电话联系的方式直接与家长沟通,咨询他们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和关于学生在课后的一些想法。面对其他同行的物理教师时,与其说是调查,不如说是请教了。遇到教学问题或者是有些创新想法时,我们可以请教同行教师,咨询他们的处理方式和相关意见。一般而言,从学生方面调查,得到的大多数是关于课堂效果的信息,从家长方面入手,可以获悉关于课后的情况,从其他教师那儿可以咨询到的是相对专业的建议。这三方面的调查能够辅助物理教师进行比较全面的反思。当然,通过调查法获取的信息还是比较广泛的、粗略的,教师还需要下功夫去整理、去分析其中的正确性。最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因果法

因果法是分析和表示某一结果(或现象)与其原因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工具。在教学上,教师通过寻找各种可能的原因,从而识别与某种教学问题有关的真正原因,特别是关键原因,进而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在因果法的反思中,其实又分为了由果及因和由因及果两种。相信由果及因是大多数教师能够理解的。这种反省方法主要针对的是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的问题。简单举例来说,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这个章节后,在课后练习或者是考试试卷上大多数学生都出现了并联和串联混淆的问题,他们总是分不清什么时候是同电压,什么时候是同电流。在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时,教师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由果及因的反省法。并且教师还应该列举出各方面的原因,是课堂内容准备不充分,讲解不完善,还是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力没集中,受环境所影响,是对并联和串联知识本身的不理解,还是在分析理解题目时出现了偏差,总之,首先,教师要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根据问题展开分析,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找出各种影响因素。并且,在找寻因素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影响因素按大、中、小三个级别进行分类,分别做好标记。最后,再判断真正引起问题的主要原因。这样,教师才能明确地进行教学上的改进,从而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物理。另一种由因及果的反思方法更适合用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提醒自己。由因及果可以说是半真实,半想象的方法。比如在进行某一次备课中,各种各样的原因影响了备课的心情,从而就想草草结束或者是课堂上直接就临场发挥。这样的想法对

教师来说不是没有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把备课不完善作为“因”,然而它的“果”呢?可能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缺少一部分细节知识,可能影响物理成绩,可能影响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等等。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工作是挺累,挺难,但是他们同时又会觉得那是有着非凡意义的一份职业。因而,在面对不良情绪或者是其他小错误时,由因及果的反思方法能够更好地提醒教师。因果反思法通常是适用于比较实际和实在的教学问题。

三、排列法

排列法,其实又可以称之为主次因素分析法,它是找出影响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就在上文提到的因果法中也稍有提及排列法。排列法的原理是“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也就是将影响教学质量的众多影响因素按其对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列,从而找出主要因素。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教学难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教师首先要保证自己是处于冷静的情绪状态,这样才会避免主观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同样,在处理问题之初,教师也要把问题进行排列。教学是一份严谨的职业,并且物理的学习更需要学生有缜密的心思和严谨的态度。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在处理教学问题时,应该做出表率。将问题进行排列,教师才能更明了教学问题的严重性,才能更好地逐一解决,不会因小失大。然后再是按照主次问题,逐个地寻求影响因素,再将这些因素进行排列。

篇3

作者:张庆: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棋源中学,山西晋城048300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弊端日渐凸显,无论是在教学效率上,还是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显然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求,因此结合新课改理念,对当前初中物理的教学进行反思是每一个教师必然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便是针对这一思考提出的几点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初中物理教师的思考,从而在教师们共同的努力下,推动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前提

新课程改革从其根本上来讲,是一场教学理念的革命,要求教师从“应试教育”的理念转变为“素质教育”的理念,因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教育的目标上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一个是追求素质的发展,一个是追求分数的提高,所以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必然要做出改变。的确,教育教学在不断发展,教师也要与时俱进,转变原有陈旧的教学理念,才能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而且,如果对教学理念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教学理念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指南针,教师在教学中的种种在外表现都受教师内在理念的影响,所以要让教师从外在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尝试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眼光去看待教育的改革,并放眼到国内外,观察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动态,了解自身在教学理念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一个更加宽阔的视野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最终不断促进自身教学理念的革新,做到与时俱进。

二、改革教师的教学模式是关键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一味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其结果则是培养了一批批“高分低能”的学生。显然,在素质教育时期,“分数”要退居到二线,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因此对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是迫在眉睫。至于如何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要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开展发现、探究、讨论等认知活动,使教学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例如,“欧姆定律”是研究电压、电阻和电流三者之间关系一个章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猜想电流的大小由那些因素决定?或许有学生认为“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或许有学生认为“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但无论猜想的结果怎样,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猜想和分析是最为重要的。

(二)注重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物理实验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必不可少。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抱着“能演示不动手,能讲解不演示”的理念,将本该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理论化,这显然违背了物理教学的初衷。因此,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注重实验的教学。例如,在学习“探究物质的密度”这一节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去通过自己的探究和设计操作去测量教师所提供物品的密度。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所以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匪浅。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催化剂

篇4

1 怎样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范畴,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的一门重要学科。许多同学认为学物理难,内容多、杂、乱。也有同学说物理“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长就忘”,在考试中很难得高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物理学科的特点理解不够,学习方法不当;如果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那么学习物理也就会变得轻松自如。因此,我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教知识,同时也教学习方法,教学生如何做到“会学”。我是通过预习笔记、预习检测、课后作业,检查和验证学生是否“会学”。“会学”有三个要素:一是指导学生认识学习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等科学文化知识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三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教师努力完成课时任务,把必要的知识教给学生,不见得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成果。只有结合教学经验,在授课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学习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做为课堂的重点,才能使学生解决“会学”的问题,不断在“深钻、多思、善问”等方面多下功夫,真正懂得和掌握如何预习、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性学习方法和规律,做到:“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注意听讲、勤于思考、课后及时复习”,并通过教师的刻意安排加以巩固,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怎样通过课前预习训练学生养成自学能力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用自学的方法温故知新,把学过的课程于课前“过一遍电影”,这样会使学生理顺物理知识系统,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会在预习中把发现的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扎实。因此,在课堂上就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教师的授课效果也会更好。

2.1 根据所讲的课文,了解这节课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

2.2 本节课讲了几个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

2.3 在阅读课本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要提出“为什么?”应采取什么方法解决?

2.4 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本上,带着问题学,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

实验: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训练而放任自流,这样会使学生不得其法、不得要领,走上歧途。让学生预习时有目标、有方向,利于抓住重点和关键;在课堂上还要运用适当的检查手段,比如上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检查预习笔记,并对预习过的内容作简单的测验,或者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作概括的阐述,这样就可以督促学生进行预习。

3 怎样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增强学生自学中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指导阅读就要从教科书人手,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使他们抓住课文中心,能消化和理解问题或提出问题和设法解决问题。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一段时间去阅读,让他们自觉地克服阅读教材的思想误区和心理障碍。有人认为学生阅读教材是文科教学的主要方法,理科主要是以计算、例题和实验为主。其实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会定义、概念、公式、实验的内涵和外延,对增强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与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3.1 课前阅读。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通过课前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弄清涉猎的知识点,找出攻克的重点、难点,并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个个突破,解决疑难问题。

3.2 课堂阅读。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字、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明。告诉学生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只有精读细抠,才能明确概念、认识规律、深入理解。在阅读中,若遇问题就要反复推敲,为什么教材上是这样说的,怎么不能那样说,弄清其原因和究竟。

3.3 课后阅读。让学生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课本,及时复习整理归纳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的理解。通过阅读,主要学会整理、归纳、总结,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使知识链不脱节,学习思路更清晰,学习目标更明确。

3.3.1 弄清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即弄清楚确立物理概念、规律的依据。

3.3.2 明确某些物理现象、过程,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3.3.3 在探究中采用了什么手段和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

3.3.4 对于概念、规律要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推敲,全面、准确地领会含义,特别要明确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及其范围。

4 怎样通过课后复习巩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教师实施教学任务不单单是体现在课堂上,要对教学任务实施过程具有总体的把握,同时要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效果具有全面的了解。课后复习是巩固学生自学习惯基础的必要措施,课后及时复习是打牢学习基础,巩固记忆的好方法。复习得越及时,遗忘的就越少,复习得越系统,“盲点”就越少,学习的连续性和知识的完整性就会不断加强。课后复习是延续课堂教育的再学习,课后不单单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要在做作业过程中把学过的内容进行“过滤”、“加温”和应用。课后复习主要通过做练习册巩固知识,把预习的内容和老师课堂上所讲内容加以整理、归纳,是一个知识再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

4.1 课后做题要善于审题,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细心求解,不能看到题目就动笔,这样会导致失误或失败。

4.2 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不论遇到什么类型的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在审题的基础上细心谋解,最后要通过分析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即使遇到高难度的题也不会束手无策。

篇5

一、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与本次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声音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可以发声的物品,如,笛子、口琴等,通过在课堂中实践发声的过程,引导学生感知声音的产生与形成,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感知到物理的魅力,也就能更有效地学习物理知识了。

二、引用探究教学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性知识,教师可以引用探究性教学法,运用一些其他模型展现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知识。例如,在学习磁场电流等知识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将小磁针模型和水流等模型展示出来,让学生可以有效地学习磁场电流等形态,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探究和提问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习惯,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运用发散思维,从而投入到终身学习中去。

三、引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篇6

关键词: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体会

一、“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给学生难忘的开始

初中物理起始阶段的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教学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第一学期的前半期最为重要,当初二学生刚领到物理课本时,一般都显得很好奇,希望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是因受“物理难学”说法的影响,他们对物理学习又有一种害怕、畏难心理,因此,为使农村学生能自然而又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征程,起始阶段的教学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上下功夫。

联系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讲述一些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是极其生动有趣的,记载了许多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家们前赴后继,探索自然奥秘的史实,更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向学生讲述一些物理学家的伟大发现和重大发明以及他们的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例如,阿基米德与王冠的故事、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与发叫避雷针的故事、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等,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这些物理学家身上,学生可以获得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勇气,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理,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务实态度和创新精神。

联系日常生活实践,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物理学研究的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生面对着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从幼年起,就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觉得一个个物理现象是一个个的谜,总想把它们解开,而学习物理是解开这些谜的有效途径,学生会由于解开长期困惑的谜而欢欣鼓舞,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较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物理学是一门实用的、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能够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的学问,比如,物理与能源开发,物理与环境保护,物理与高性能物理材料的应用等,都给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作用、地位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那么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且在课堂上列举出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习题来让学生讨论,使学生在感到物理知识有用的同时又能提高学好物理的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失败是成功之母”——给学生成功的喜悦

每个人都有上进心,都希望得到表扬,都渴望获得成功,但一再的批评和失败,无疑是给满腔热情泼了一瓢冷水,多次失败引起自卑,自卑又导致再次失败,就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形成了,特别是初中学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一再的打击会使他们产生“反正学不好,干脆不学了”的想法,自暴自弃,从而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老师给学生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物理教师必须贯彻成功教育理念,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反思;浮力

初中阶段是思维的成型阶段,对于复杂的物理问题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假设情境、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浮力》的教学探究

1.教师课前准备

除了上课所用课件等之外,老师可准备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适量水、软木塞、石块等。

2.引入“浮力”概念

(1)教师将乒乓球放在空量筒中,问学生:“除了将量筒倒过来,还有什么办法能将乒乓球取出来呢?”学生很快回答:“加入水。”教师将水倒入量筒,乒乓球果然浮起来了。

(2)教师用手指把软木塞慢慢压入装水的大量筒里,然后放手,并让几个学生上台体验,重复相同的动作。主要体会手的感觉、观察木塞的情况。学生经过思考能够回答出问题,由此引出浮力的概念。

教师归纳浮力概念:浮力,就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

设计说明:通过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物理知识,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他们理解。

3.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1)教师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浮力的概念,那么是不是只有浮起来的物体受到浮力,而沉下去的物体,比如金属块、石块这些就不受到浮力呢?”让学生猜想讨论,然后以实验结果作为

回答。

(2)实验探究。教师用弹簧测力计勾起石块,测出其在空气中所受重力,再将石块放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说明下沉的石块也受到来自水的浮力。这个实验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总结: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来自液体对其向上的浮力。

4.讲解阿基米德原理

(1)探究浮力的大小

在量筒中加入体积为V1的水,把石块挂于弹簧测力计下测出其重力为F1,再将石块浸入量筒中,水位上升,记下此时量筒中的液面示数V2,再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实验完毕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F1-F2)与(V2-V1)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浮力和排水体积的关系。

(2)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流体的重力。公式为:F浮=G排。

5.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学习测量浮力大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时,对其进行高度赞扬,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快地掌握学习方法。

6.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和自己亲自动手得出的结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便于学习和理解。

二、教学反思

1.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物理知识并不是枯燥无味、深奥艰涩的,而是贴近生活、有滋有味的。在教学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对浮力有清晰的认识,理解得十分透彻。而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的引导和实验测量小石块在水中的浮力则得出小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它排开的水的重力是相等关系,进一步推导,得出最终结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分散难点,层层递进,从生活中的现象引申到物理学原理,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2.经历探究实验利于学生理解物理

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上来就大谈物理原理和公式,而是先进行探究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就会若有所悟,思想也变得非常活跃,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他们就渐渐领悟了小石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浮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解答学生的疑惑,引出阿基米德原理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这样通过实验的启发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3.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上课时要有意地引导学生多做实验、多观察、多思考。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中,多动脑、动手、动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就能体现教学的探究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引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探究式实验来促进教学,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效果是十分显著的。这种渗透着科学的教育策略对于物理这种抽象性的学科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如果学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的话,可将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改为演示实验的探究。在实验过后,要注意知识的总结,强化实验的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天津,张红岩.注重科学探究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05,23(01).

[2]邢,陈清梅.论中学物理教育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08).

[3]陈兴瑞,陈万平,李新乡.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曲阜师范大学报,2001,27(03).

篇8

关键词:民族地区 新课标 初中物理 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这怎么能够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因此,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

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主要有:

1.设计者。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2.指导者。教师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或者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这时候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

3.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要进行教学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组织课堂教学,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4.合作者。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特点、兴趣、个人爱好等,以保证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合作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教师要从事一些与自己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激发兴趣,创新教学模式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因素及心理发展规律,不少避免地导致学生独立人格丧失,思维收敛,想象力及创造潜力受压抑等不良后果。新课程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实现。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八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像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和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展示物理趣味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第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三、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公布,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不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呆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个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四、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

篇10

Teaching process:

Step 1. Leading-in

Step 2. Pre-task

1. Free Talk(Make up dialogues about their favorite seasons)

2. Discussion(The weather in different seasons among different cities in China and the world)

Step 3. While-task

1.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2. Reading comprehension.

3. Role-play.

4. Form tag questions and then answer them according to the truth.

5. Brainstorming.

6. Competition.

Step 4. Post-task

Step 5. Home work

Finish off the rest of the exercises.

一、课后反思

明确了任务目标后,精心设计恰当而又有效的活动,积极创设能让学生主动交流的语言环境,把课本材料还原成活生生的交际语言,既紧扣了教材,又抛开了教材,然后再回到教材。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中国与世界地图,并给学生布置任务――通过阅读地图谈论不同城市在不同季节的天气,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用语言做事,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的“任务型”教学途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本堂课实际上也是英语课、地理课的整合。新课标“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中提到“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激活了他们先前关于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知识,使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生成更多联系,使所学知识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真正做到知识综合。

本课的分别是开头由学生谈论自己最喜爱的季节和最后两项任务――脑力风暴和看图造句(用反意疑问句造句并回答)比赛。1:课堂外,学生自觉搜集、整理、归纳材料,自编对话谈论自己家乡及国外的季节,学会了主动学习;从各方面获得信息并加工处理成为自己所需要的语言交际素材,活动“能够促使形式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完成任务中自信心不断增加,当学生所进行的任务使他们当前的语言能力发挥到极点时,英语的习得也扩展到最佳程度。2:学生谈论自己熟悉的话题,情绪较高,心情愉悦。学生平等参与、自由使用,有更多的独立性,当学生积极地参与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尝试时,也就渐渐掌握了用反义疑问句进行问答的语言形式。由于看图造句的回答为开放性任务,学生在提问和回答时都有可能会犯一些语法错误,我便宽容地对待,即不随意打断,而是让他们先进行交流,然后请同组内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来帮助指出,既可以加分,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几点思考

1.如何处理班额大、学生多,教师指导有困难的问题;如何提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率。注重结合对任务结果的评价,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重视学生课外任务(如:Report/Talk)的完成情况(没有轮到的学生怎么检查),特别是在完成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是作为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小组讨论中,个别学生包揽全局,或语言水平低的学生跟不上活动节奏时应采取什么措施,即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课堂,有效地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参与程度。

3.本堂课能基本上围绕课文中的话题,在一项大任务中通过完成各项小任务来渗透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训练。但如何解决讨论内容及表达方式单一及学生思维狭窄的问题,应是我们今后尝试和思考的课题。

4.任务实施前的准备是课上还是课下做,需要多长时间,生词和语言现象如何处理,怎样在语法和词汇中体现任务型教学的理念,初中生能力有限,学生之间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教师如何为他们完成任务提供适当且必要的帮助,以及如何把握任务的难度等都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