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工作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3 21:0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企业工作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要主动适应社会及企业内部的治安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不断分析研究治安保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预测和把握违法犯罪的新动向、新特点,始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适应动态管理的要求,改革基层单位之间各自为战、工作运行机制不协调、衔接配合不力等问题,不断加强点线面结合、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依靠公安机关的打击力量,实行打防控一体化。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保卫工作的保障机制和惩后奖先的激励机制,逐级抓好落实,使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渗透到企业各项管理之中,主动参与企业管理,要积极沟通,依靠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内部治安管理工作的加强。
二、紧跟社会发展步骤,细化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制度与细则
企业内部治安保卫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和细化,要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和本企业自身特点,制订更加细致、覆盖企业全角落、有针对性的管理规章,同时要与企业和社会发展同步,不断修改和完善企业内部治安保卫管理细则,使之更有实际操作性,广泛的覆盖性,使之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不留弹性空间。,企业要寻求健康发展,就要根据实际需要完善适合本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治安巡逻、人员(物资)进出、关键装置要害(重点)部位治安管理、放射源危险品治安管理、技防、承包商治安管理、治安保卫培训、治安保卫考核奖励等规章制度,使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开展在制度的规范下有序进行,并在严密的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三、增加科技含量,提升治安防范水平
治安防范要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使科技手段成为推动治安防范的巨大动力。在犯罪日益科技化、智能化的情况下,传统意义上的群防群治已明显地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对此,企业内部治安防范如果没有科学技术作保障,仅靠人海战术、拼体力,其效能不可能有效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向科技要稳定,向科技要安全,加大技术防范力度和密度,加大企业内部防控网建设。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最大限度、尽最大可能地使用高新科技手段,形成治安防范的网络化,加大技术防范力度,提高治安防范能力,最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犯罪。
四、加强保卫队伍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保卫工作,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治安保卫力量和素质能力很强的治安保卫队伍。这支队伍在企业面临如火灾、爆炸、危险品泄漏等安全生产和地质灾害事故时,能快速反应,实施道路封闭,交通管制,人员疏散,可疑人员或物的搜寻,抢救伤员等等,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支援。在面临突发的职工集访、闹访等时,能够引导分流人员,协助化解矛盾,有效控制事态发展,为企业的稳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企业治安保卫工人员工作在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第一线。加强保卫专业队伍的建设,调整保卫人员队伍结构和待遇,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治安保卫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完善治安保卫稳定责任考核机制,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治安保卫力量,也是现代企业管理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提升企业形象,保障企业国家资产和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是分不开的。也是企业达到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
五、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稳定、安全的鹤煤铁运
加强理论学习,强化队伍素质。要在全处营造学习的氛围,要求全体干警树立与时俱进地学、终身学的观念,深入学习、勤奋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真正掌握新知识、新信息、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适应做好本职的需要。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要把确保铁运财产安全,确保鹤煤铁运大局稳定作为核心工作和主要目标,提高管理质量,完善管理机制,改善管理方式,规范管理行为,创新管理载体,树立“治安保卫无小事”的思想,把职工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国家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一要抓好制度建设与落实。二要在适当的时候,组建治安保卫安全工作协调小组,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介绍和通报国内外形势、鹤煤铁运地区社会治安情况。三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武装保卫队伍。要通过提高工资待遇稳定队伍,要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队员素质。武保人员必须熟知保卫工作方针、政策和各项规定;熟知违法犯罪和各种突发事故的预防、预测;具备良好的视察思维能力、信息捕捉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严于律己奉公守法的能力。要织就一张高性能的技防设施网络。消防、监控、防盗报警等技防设施在治安保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篇2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县国有企业(单位)财务、资产管理和会计监督,规范财务总监的委派和管理,保障财务总监依法履行职责和行使职权,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国有企业(单位)财务总监(以下简称"财务总监")是指县人民政府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由县政府财政部门委派,对国有企业(单位)财务、资产活动进行监管的高级管理人员。
第三条财务总监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职责和权限,对被委派企业(单位)的财务、资产活动实施监管;被委派企业(单位)领导应当支持财务总监认真履行职责,保障其职权不受侵犯。
第四条下列国有企业(单位)列入委派财务总监范围:
(一)国有独资公司;
(二)国有资产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三)政府重大基建投资项目;
(四)政府认为需要委派的单位。
第五条财务总监的委派和管理工作由县财政部门负责。
第二章财务总监的选聘和委派
第六条财务总监应当具备以下基本任职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本职工作,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具有全面的财会专业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制度,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三)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会计、审计类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五)担任过企业总会计师、财务会计机构负责人2年以上,或者在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会计、审计等经济管理工作5年以上,或者具有财经类研究生毕业学历,并从事企业管理或财务会计管理工作3年以上;
(六)身体健康,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
第七条县财政部门可以采用公开招考、公开竞聘和定向选拨等方式,从符合基本任职条件的应聘对象中选聘财务总监,认定其任职资格,并核发资格证书。
第八条财务总监应按照实际情况委派,既可以一人负责一个单位,也可以一人或一个小组负责多个单位。
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具备财务总监任职资格:
(一)有过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制度,弄虚作假、贪污受贿等违法行为受过警告以上处分或处罚的;
(二)曾因渎职造成企业重大经济损失的;
(三)因其他犯罪被判处刑罚或被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5年的。
第十条财务总监实行聘任制,每届任期3年,聘任期满,由县财政部门根据考核情况决定续聘或者解聘。财务总监在同一企业(单位)的连续任期最长不得超过6年。
第十一条财务总监实行专职制。财务总监在聘期内不得兼职从事其他职业或者兼任其他职务。
第十二条财务总监的委派实行回避制度,不得委派企业董事会成员、厂长经理(单位领导)、总会计师或财务机构负责人的直系亲属任同一企业(单位)的财务总监。
第三章财务总监的职责和权限
第十三条财务总监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督促企业(单位)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检查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进行监督;
(二)督促企业(单位)建立健全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完善会计监督机制,检查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制度和遵守财经纪律的情况,对其财务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
(三)审核企业(单位)财务会计岗位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方案,对总会计师和财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考核、调动和奖惩情况进行监督;
(四)审核企业(单位)拟订的年度预决算方案、资金使用和调度计划、成本费用计划、筹资融资和投资方案、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方案等,对其重要财务事项和财务活动的实施方案或计划的可行性进行指导与监督;
(五)参与企业(单位)对外投资、捐赠、债务担保、资产抵押、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重大决策活动和清产核资工作,监督检查企业财务活动、重大经营计划方的执行情况及政府政策性补贴的使用情况;
(六)审核企业(单位)财务报告,评价和报告其经营管理业绩以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七)审核企业(单位)董事会成员、厂长经理(单位领导)、总会计师和财务机构负责人的年薪、工资及与职务相关的消费性支出;
(八)及时发现并制止企业(单位)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制止无效时,应及时向董事会及厂长经理(单位领导)提出纠正建议,必要时可直接向县财政部门报告;
(九)县财政部门授予的其他职责。
第十四条财务总监具有以下权限:
(一)有权查阅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和相关的其他资料,审大财务收支项目,行使财务会计活动的监督权;
(二)有权对企业(单位)财务会计岗位设置、会计人员配备,总会计师、财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考核、调动和奖惩提出建议;
(三)有权参与企业(单位)与财务、资产有关的重大决策活动,并对重大财务、资产的决策程序和实施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四)有权要求企业(单位)对财务、资产活动有关问题作出解释;
(五)有权要求企业(单位)纠正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行为;
(六)有权向县财政部门报告企业财务会计活动、资产管理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
(七)县财政部门授予的其他权限。
第十五条财务总监必须参与企业(单位)下列事项决策前的审核:
(一)对外提供贷款保证、债务担保、资产抵押;
(二)国有资产产权的转让或出租、出包;
(三)从事股票、期货等风险性投资;
(四)核销坏帐损失,处置不良资产;
(五)向境外提供资金和重大关联方交易;
(六)工程项目招投标、重大价格调整、重大信用销售和重要经济合同的签订;
(七)动用政府政策性补贴资金以及办理超过管理规定标准、年度预算或项目预算的款项结算;
(八)应报有关职能部门审批的财务、资产事项。
第十六条企业(单位)应当为财务总监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企业董事会、厂长经理、单位领导及有关部门应主动配合财务总监的工作。
第十七条财务总监对下列情况,应承担相应责任:
(一)因未履行对企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职责,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
(二)未履行对企业(单位)财务、资产活动的监督职责,对企业或有关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行为未执行报告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因未按第十四条规定参与和实施监督职责,造成企业(单位)重大决策失误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
第四章财务总监的管理
第十八条财务总监受聘后,县财政部门应当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其人事、工资、福利待遇等由财政部门负责管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财务总监向县财政部门提交的工作报告应抄送审计、监察部门。
财务总监聘任期满不再续聘,或在聘任期内,双方根据约定的条款解除合同,即终止劳动关系的,县财政部门按《劳动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九条财务总监的工资实行年薪制。年薪标准按任职企业(单位)的规模、行业等情况由委派单位确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财务总监不得干预企业(单位)正常的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不得接受所在企业(单位)的任何报酬和福利待遇,不得在所在企业(单位)投资入股、持有股份,不得泄露企业(单位)的商业秘密,不得在企业(单位)报销任何费用。
第二十条财务总监实行定期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工作报告包括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定期工作报告的主要事项为:
(一)企业(单位)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的情况;
(二)企业(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产管理和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情况;
(三)企业(单位)经营决策程序的执行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
(四)企业(单位)重要财务事项和重大经营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
(五)其他履行职责的情况。
第二十一条县财政部门应定期召开财务总监例会,了解掌握财务总监履行职责的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十二条县财政部门每年应对财务总监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综合考核,根据财务总监的年度工作报告,在听取企业(单位)负责人、职工代表或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对其工作业绩作出评价。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章财务总监的奖惩
第二十三条财务总监依照本办法履行职责,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酌情给予奖励:
(一)及时制止企业(单位)重大经济决策失误,避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二)及时制止企业(单位)及其负责人、会计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严重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避免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对企业(单位)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经营决策提出重大合理化建议,增收节支取得显著效益的。
第二十四条财务总监如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予以解聘;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
(一),丧失原则,指使、授意他人或按他人旨意违反财经纪律,给国家和企业(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
(二)指使或授意他人违反财务会计制度,搞虚假核算,编报虚假会计报表,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
(三)对严重违纪违法行为不制止或不报告的;
(四)不认真履行监管职责,造成企业(单位)资产管理、财务会计工作混乱的;
(五)接受所在企业(单位)给予的报酬和福利待遇,或者违反规定在企业(单位)报销费用,影响恶劣的;
(六)有其他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
第二十五条财务总监实行任期和离任审计制度。
第六章附则
篇3
一、控制权新的问题与分配方式
1.国有企业财务控制权问题
由于我国国有公司中负责对其年度财务进行审计的委托制度无法对出资者的权益进行全面有效的维护,使得其在进行控制权的分配时往往会出现分配不均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审查工作都是由政府聘请的一些社会中介组织会计师事务所负责的。但是,受当前我国体制发展的影响,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或得不到很好落实,部分中介机构并没有以提高其审计鉴证工作质量、为投资者提供可以被信赖的审计报告或者是鉴证评估意见等作为获取业务的目的,而是以同企业管理者建立友好关系,获取到长期友好合作的合同为目标的发展机制,使得各个事务所之间存在不良竞争情况出现。此外,随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控股公司投资主体多元化,不同主体对企业财务信息需求存在多样化,其在当前经济发展中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状态,这为其控制权的有效分配也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2.控制权的有效分配
根据当前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控制权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我国国有企业应该要做好各项控制权的分配工作,以便完善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首先,股东作为股份公司投资经营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一定要具有选择与监督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相关人员工作情况的权力。其次,应该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经济收入同企业经营活动取得的绩效相连接。即企业的经理人员也需要承担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并拥有一定剩余索取的权力,进而使经理人员的目标能够同股东一致。最后,采用状态依存控制办法。即,让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利益保障的程度或者是企业当前实际的财务现状为依据,进行企业控制权的分配。其具体的措施为:在企业的股东无法得到满意的利润时,企业的控制权由股东所有;在股东可以得到满意的利润时,控制权由企业的经营者所有;在企业的职工的正常福利与工资无法正常兑现时,控制权归企业的职工所有。总而言之,企业实际的控制权是同掌权者承担的风险或者是责任相统一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最佳的风险分担和激励合同。
二、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与重构的措施
1.当前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或虽然具有完备的法人治理结构但监督乏力,对于企业高层做出的一些重大决策缺乏有效的监督。在现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下,董事会在制定一些重大投资决策中,监事会虽然参与了企业此类会议的全过程,但是却并不具备当场反对或者是表决权,只是负责事后的评判和监督,这就使得监事会的权利无法全面发挥。其次,没有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违规取得个人利益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目前,由于我国现行的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的体制并未设立专门针对企业管理人员消费的关卡,使得其资本的流通方向无法被有效的感知,进而导致内部控制现象,部分管理人员出现以权谋私的行为。
2.重构监督机制的措施
首先,重新构建国有企业出资人对经营者的财务监督机制。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分别代表国家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这就要求各级人代会、人大常委会需要全面地发挥出其在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方面的作用,通过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情况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组织专项执法检查等,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做好监督工作。其次,全面规范企业内部监管。因此,国有企业需要在内部构建一个财务控制权力的分享机制,并且还要保证此分享机制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从而有效地改变当前国有企业的控制权力被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委托者独立享有和控制的局面。对此,国有企业的经营者需要制定出优化资本结构的发展策略,并不断的强化以职工为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管理意识。
篇4
从代表制造业指数的PMI来看,跌破50关键点。50通常被业界认为是PMI指数的“分水岭”,PMI指数高于50,说明制造业整体运行情况良好;PMI指数低于50,则表明制造业整体呈现下滑趋势。
更令人担忧的是,制造业生产活动的放缓已经开始影响就业市场,就业指数创下自2009年3月以来的最低点,3月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初值的下降与近期工业生产超预期减速传递了同样的信号。
从代表中国经济重要组成的国有企业来看,经营形势开始走弱。据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看,今年头两个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同比出现下降,其中中央管理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9.8%,地方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0%。这是自2009年头两个月出现利润负增长之后,三年来首次出现的情况。
国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在政策红利与政策刺激背景下,其电力、钢铁等行业出现总体性经营不佳,也反映出经济结构发展中的矛盾较为突出,因此从国有企业增速开始下滑的角度来看,宏观经济出现下行态势较为明显。
根据统计,有231家公司去年净利润出现负增长,占已发年报上市公司比例为29.35%。在231家业绩下滑的公司中有84家公司净利润下降在50%以上,其中,净利润下降超过100%的有33家,有8家公司净利润下降超过1000%。虽然不少公司年报仍在公布之中,但同比往年净利润增长30%的增幅,已经出现明显下降的信号,因此代表中国优质企业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放缓或下调,也显示宏观经济下行态势不容乐观。
篇5
一、企业董事会的基本架构及运行状况
2020年, 户企业共召开董事会 次,形成决议 项,审议事项涉及“三重一大”、企业重要经营活动、财务预决算、企业年度工作计划、年度工作报告、人员招聘、重要人事任免、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分配系数确定、工资薪酬调整方案、股权投资、股权转让、公开招标、工程改扩建、融资贷款、贷款担保、贷款偿还、基本制度建设、公司章程修订、公司战略方针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内容。
各企业为了规范董事会运作,制定和完善了多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董事会议事规则、企业管理制度、“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公务车辆管理制度、公务接待管理制度、集团安全管理制度、财务内部核算制度、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招标管理制度、工程物资管理制度、子公司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及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
二、企业董事会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董事会制度不够健全。董事会基本制度体系一般包括:董事会的规模与构成、董事的任职资格和条件、董事和董事会的职责职权、董事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制度、董事会的会议与议事规则、董事会会议制度、信息与报告制度、董事会秘书工作制度、评价制度等。从调研的企业看,董事会制度尚不够健全,有关管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制定与完善。
二是董事会的核心地位不够突出。个别企业对董事会的职责、职权的掌握与理解不够透彻,哪些是董事会的权力,哪些是经理层的权力,划分的不尽合理,董事会的权力没有得到充分的确认。比如,有的公司审议重大事项时召开的会议,以领导班子会议或者是联席会议代替董事会会议,未能体现董事会的独立性及权威性。
三是董事会的会议决策机制不够规范。有的企业召开董事会次数较少,不符合公司法规定;有的企业涉及“三重一大”事项未召开董事会进行集体决策;有的企业召开董事会会议,未通知监事会成员列席。
四是董事会会议准备工作不够细致和完善。有的企业董事会会议议程的安排、资料的准备不够充分,会议通知和会议资料不能提前送达全体董事及监事会成员以便充分调研、酝酿后发表意见;提案资料、会议记录、董事会决议等相关资料不规范、不完整。
五是董事会成员空缺时间较长。有的企业董事退休或调离后,长时间未进行补选,未及时调整班子成员。
三、加强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建议
一是规范董事会会议机制,提高董事会的核心地位。公司法规定董事会会议包括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一般情况每年度应当至少要召开四次定期会议,定期会议计划应当在前一年年底之前确定。临时会议是企业出现紧急和重大情况,需要董事会做出有关决策召开的会议。董事会会议议程的安排、会议议题及相关资料应当在会议召开之前送达全体董事和监事会成员。会议纪要、投票的结果以及决议的表述要完整、清楚、准确的记录,一人一票制,并由出席董事签字确认,董事会会议记录要保存完整。同时,董事会制度需要不断创新。首先,应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这就是要求把企业董事会做“实”,让董事会真正成为代表出资人利益的决策主体,实现董事会的科学化和精准化。其次,应该建立保证董事及时了解企业情况、获得决策必要信息的责任制度,应当保证他们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和实际问题,为董事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第三,应该从制度上规范董事的履职行为,提高董事的履职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二是完善董事会报告制度。董事会通过工作报告制度接受国资委的监督,国资委每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企业上一年度的工作情况,要求在进行报告的时候,既要肯定工作成绩,又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年度工作报告应当需要包括如下方面内容:董事会制度建设与运转情况、公司的发展情况、公司预算执行情况与经营活动的主要指标、公司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情况、经理人员的选聘情况、企业改革情况、企业职工收入与分配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事项、全面风险管理或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情况、董事会决定的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调整以及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的制定和修改情况、董事会的主要工作设想等。
三是建立健全董事会和董事评价制度。评价董事会工作的重点是董事会运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主要包括董事会的工作机构设置与制度建设、日常运行、决策科学性和效果以及对经理层的监督管理等情况。评价周期为年度评价,采取多维度评价的方式,分别由董事、党委班子成员、经理层成员、董事会秘书、部分职工代表和国资委进行评价,董事会评价工作还要听取派出监事会主席的意见,之后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综合形成董事会年度评价的意见予以反馈。
四是结合实际设立董事会的专门委员会。董事会下设审计和风险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用来为董事会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审计和风险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指导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审核公司的财务报告、审议公司的会计政策及其变动并向董事会提出意见,督导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制定及实施,对企业审计体系的完整性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督导,与监事会和公司内、外部审计机构保持良好沟通,对风险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并向董事会报告结果。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主要职责是负责拟定公司人员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和薪酬管理办法,考核评价管理人员的业绩,并依据考核结果,向董事会提出建议。
五是强化董事会的决策落实和监督职能。董事会应加强对经理层贯彻落实董事会决议的情况进行跟踪,及时掌握执行决策过程中的实践动态,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及建议,保证公司战略规划、预算计划和各项决议等得到有效落实。制定经理层业绩考核办法,对经理层严格考核、有效激励、约束到位。
六是探索选聘外部董事机制。引进外部董事充实到董事成员当中来,其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解决企业的外部力量对于企业内部运作的监督问题,本质上要看董事会对于管理运作和业绩考核能否进行独立监督。另外一个目的是董事会中有成员来自企业外部,他们能为董事会带来新的信息、新的思考方式以及新的资源,也就是说,外部董事会参与到公司的决策过程中来,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支持,体现其作为“决策专家、经营顾问”的角色效能。
七是加强董事会秘书队伍建设。董事会秘书,主要负责董事会事务上工作的管理,是促进董事会合法合规、高效运作的有力保障,是衔接董事与董事之间,沟通董事会与国资委、监事会、经理层和党委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对于提升企业治理水平极为关键。为了保证董事会秘书能够有效地对董事会会议的效率和决议质量负责,应规范董事会秘书的工作程序和标准,建立一个有效的董事会秘书制度,包括:董事会秘书的选聘、任用与评价办法,以及董事会秘书的履职指南。
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企业文化
前言:资产重组是优化资产结构、促进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对于现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来说,要想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必须通过资产重组,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实现优质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集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做出了明确要求:“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在资产重组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市场的方式来实现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定义及其意义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从宏观上讲,是对国有资产结构进行有效调整,从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盘活存量资产的过程,从微观上看,是一个以产权为纽带,对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和资产进行重新配置和组合,实现资本增值的过程。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实践中,“资产”的涵义一般泛指一切可以利用并为企业带来收益的资源,其中不仅包括企业的经济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
资产重组作为现代企业资本运营的核心,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资产重组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资产重组,国有企业既可以在微观方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扩张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又可在宏观方面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和地区间的投资合理化。
二、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主体、内容、方式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主体包括买卖双方、中介机构、政府机构等。买卖双方主要是企业、国资部门、拥有资产实际控制权的政府部门等,中介机构主要是评估机构、法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政府部门还充当市场管理者来维持资本市场的运转。
当前,国有企业重组主要通过两种基本方式实现,一是内部投资新建方式实现资产重组,二是通过兼并、收购等吸收外部资源,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具体方式包括资产注入、资产置换、上市、发行、兼并、收购、合资、联营、组建集团、债务重组、破产等多种资本运营方式。
三、国有资产重组中存在的困难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重组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层次、范围和力度越来越大,但是也面临着许多的障碍,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1、资本市场不完善,难于在公开的市场中寻找到合作者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发达、不完善,企业难于获得充分有效的资产转让信息,很多重组都是在集团内部进行,或者政府出面协调,加大了资产重组的难度。而且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过程中,多数都涉及产权、股权、及债权的转让,这些都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企业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寻找到合作者,出售不需要的资产,购入需要的资产,企业还需要通过资本市场签订资产转让合同,办理资产转让手续。资本市场不完善,没有合法、有序的市场环境,无法进行资产的顺利流通。
2、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难于办理产权转让手续
目前,许多国有企业存在产权关系模糊的问题,由于国有资产投资渠道多、时间跨度大、分布范围广,所以产权界定的难度比较大。企业资产重组必然会涉及到资产的转让、交换、合并等,这就意味着企业产权和产权关系的转变。在产权交易过程中,由于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造成无法办理产权转让手续,或者是产权转让手续办理难度大,导致无法顺利进行资产交易。
3、企业文化冲突,导致资产重组中企业员工的反对
企业资产重组不仅仅是资产的转让与重组,还涉及到企业员工参与,重组能否成功,或者说重组的效果如何,与员工的态度息息相关。在国有企业重组过程中,员工不仅是重组的参与者,也是重组的执行者,但是资产重组必然会发生参与资产重组的企业间文化、观念的冲突,这种冲突产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各企业有着不同的文化,导致不同企业在精神面貌、发展战略、管理哲学、经营手法等方面差异巨大,企业资产重组使这些文化差异极大的企业合并到一起,必然产生重重冲突,这些都会影响企业员工的心理状态,使员工在心理上产生失衡与抵触,表现出精神不振、没有责任感、思想涣散等,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势必影响企业的重组效果,严重的会使资产重组失败。
四、国有企业重组中出现困难的原因分析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原有的计划经济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国有企业改革是渐进式的,企业市场化的进度是逐步的,改革过程中有些遗留问题导致资产重组受阻,例如产权关系不明晰,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资产的来源很多,除了投资者投入以外,还有许多政策性资金、专项拨款等形成的资产,这些资产权属关系仍在逐步理清中。资产产权不明晰,就无法通过市场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和整合,企业改革的进程就收到了制约。
2、政企不分政府干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篇7
一、银行审批繁琐引发民营企业“融资难”。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的难题之一。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报告》,中国中小微企业潜在融资缺口高达1.9万亿美元,分别占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潜在融资需求的42%和76%。从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来看,在全部中小微企业中,除国有与集体之外的企业占比均值在五成以上,而民营企业长期以来在融资领域处于相对弱势,不难推断该缺口主要体现为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在制度方面,民营企业“融资难”主要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一是基层银行审批权限上收。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基层银行的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同时,处于控制银行经营成本考虑,银行网点逐步减少,使得基层银行无法按时按需发放贷款指标。尽管国家层面一直在推进普惠金融,但民营企业贷款的“最后一公里”依旧存在障碍。二是尚未形成完整的征信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在今年“6.14信用记录关爱日”上介绍,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立的企业征信系统纳入了1370万户小微企业,然而,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据,我国小微企业在2017年7月底已达7328.1万户,也就意味着我国尚有近6000万户小微企业尚未纳入企业征信系统。民营企业作为小微企业的主要群体,与银行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负面清单制度导致市场准入“门槛高”。
2018年12月25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颁布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草案(2018年版)》,列明了“禁止准入类”和 “许可准入类”两大类共151个事项、581条具体的管理措施。从浙江、上海、天津等试点地区的实施情况来看,以下问题仍是亟须关注的重点:一是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项目较多。国有企业在市场准入条件待遇上具有优势地位,民营企业在某些项目与经营活动上仍然面临着隐形的“进入壁垒”。此外,清单还保留了对特殊情况下启动市场准入限制的权限,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充分竞争自由的市场环境仍然可望而不可即。二是负面清单项目界限不清。2018年颁布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相对于2016年制定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草案(试点版)》共减少“禁止准入类”和 “许可准入类”共177项,压减幅度达54%。然而,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适应的立法及配套制度建设仍未及时跟进。排除在负面清单外的项目尚未真正履行“非禁即入”原则,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仍然充斥市场。
篇8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实施国有资产营运机构会计委派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以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和《浙江省国有资产营运机构财务总监委派意见》;以建立会计师人才储备库为依托,以委派会计实施财务监督为手段,进一步规范国资企业日常财务会计活动,督促国资企业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建立起规范高效的国资企业财务收支管理体系,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
二、会计委派的实施范围
1、市财政局、市国资办对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即市国司,市粮食、商业、物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实施会计委派;
2、市国司对所属相对控股以上的子公司实施会计委派;具体包括:*市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市温瑞塘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水产城有限公司、*市新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经济开发区发展总公司、*市旧城改造发展公司、*市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以及今后新组建的国有控股和独资企业。
3、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管辖范围的其投资比例占相对控股以上的工程项目公司也应属于会计委派对象:如市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拟投资的飞云江三桥、56省道等工程项目公司。
三、会计委派具体的运作方式
建立市会计师人才储备库和会计师委派中心,会计师委派中心与市国司实行合署办公。
会计师人才由市国资办和市国司通过向社会招考及招收会计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进入会计师人才储备库,会计师人才的聘用在市纪委、市国资委的领导下,由市国资办会同市国司从我市会计师人才储备库中选聘,并下达委派任命文件。聘任期满,由市国资办、市国司根据考核情况决定续聘或解聘。委派会计在同一公司任期最长不超过6年。
四、会计师人才聘用条件
1、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
2、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忠于公司利益;
3、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有较全面的财会专业知识和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原则上应具有会计师职称和大专学历。
五、委派会计应履行的职权
为规范并督促派驻公司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会计监督机制;委派会计应履行下列责权:
1、委派会计原则上担任派驻单位的财务科长,列席企业的董事会和经理办公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过程;
2、审核派驻公司拟订的资金使用和调度计划、筹资融资和投资计划、年度预算方案、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方案,并向董事会提出意见;
3、对董事会、经理办公会作出的决定,凡违反有关政策法规,违反公司章程和侵害股东利益的,委派会计有权提出纠正建议;
4、对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委派会计有权制止财务支付;
5、行使部分财务总监职权,对下列经营事项,实行联签制度:
①对外提供借款保证、债务担保、资产抵押;
②产权的转让、出租、出包;
③从事股票、期货等风险性投资;
④核销坏账损失、处理不良资产;
⑤工程项目指标及其经济合同的签订;
⑥动用政府政策性补贴资金及办理超过管理规定标准,年度预算或项目预算的款项结算。
六、委派会计的工作纪律
1、不得接受所在公司的任何报酬和福利待遇;
2、不得泄露公司的商业秘密;
3、不得在委派单位投资入股,持有所在公司的股份;
4、在聘期内不得从事其他职业。
七、委派会计的人员经费和组织关系
委派会计应按派驻单位副总经理的工资(奖金)标准,由市会计师委派中心按月向派驻单位收缴。纳入工资基金管理,由市会计师委派中心对委派会计实行统一发放工资及福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委派会计必要的办公经费由市委派中心按实列支。委派会计任职期满不再续聘的,其档案可转由市会计师人才储备库管理。
委派会计的党、团、工等组织关系统一纳入市国司管理。
市国司对委派会计实行绩效考评管理。
篇9
有调查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4年,企业工资的行业差距扩大了1.6倍。其中,几大国有垄断行业,如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等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它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实际收入差距可能更大。部分暴利行业已成为“利润奶牛”,可供分配的资金也相对较多,企业进行再生产和规模扩张的能力也更强。
另一方面,许多竞争性行业内不受照顾的国有企业却面临改制、技术落后被淘汰,无钱对旧有员工进行合理安置并盘活优质资产的局面,由此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也是有目共睹。
政府有关部门由于承担了大部分的国企重组改制工作,也受到资金短缺的巨大困扰。
实行预算制,条件已成熟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以后,国家可以把不重要的企业股权卖出去,使重要的企业能够有资金进入,困难的企业则可以在改革成本的支持下退出,中央企业的资源配置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国资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59家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368.8亿元,实现利润7546.9亿元,分别比国资委成立之初的2003年增长81.9%和151.1%。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经营状况的蒸蒸日上,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使实行国有资本预算的条件逐渐成熟。
建立这一预算制度的另一前提是,中央和地方各级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管理格局已初步建立,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的大管家和出资人的地位日益巩固,尽管现在这两种职能还无法明确区分,但按照公司法等相关规定,国资委作为股东代表政府来取得国企红利还是有法可依、有情可循;此外,从北京、上海等地的国有资本预算制度试点的情况来看,也具备实行这一制度的可行性。
分红率未定,但不会太高
据了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坚持“适度、从低的原则”。目前,虽然分红率还没有曝光,但是,低起步已成为比较一致的看法。有专家称,应统筹兼顾企业自身积累、发展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及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分配比例。
专家认为,征收对象应该会集中到157家央企的集团公司层面,而征收率或许会低于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的分红率,比如说,宝钢股份给它的大股东宝钢集团分红,而上缴国有资本红利应该会在宝钢集团层面,而宝钢集团上缴的比率应该会低于宝钢股份的分红率。
通过集团公司统一上缴红利的模式,将不会影响到其控股和参股的上市公司。据悉,此次提出的红利分配模式,将以集团公司和其子公司合并报表计算出的净利润为基数,按一定比例收取红利,因此,目前已经在向集团公司分红的国有控股、参股的上市公司,特别是那些集团公司的二、三级公司,将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至于今年中央财政将会获得多少收益,国资委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表示,虽然分红率还没有最终确定,即使按央企去年7000多亿元的利润,平均上缴率为10%左右,则“今年上缴700亿元问题不大”。
两个关键点,需要把握好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进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根据财政部设想,中央财政将选择中央直管企业和烟草行业企业,开展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地方财政也要积极开展试点。
目前,国企应当向所有者分红的基本观点已得到政策制定相关部门的认同,但更多的争论集中在一些基本原则上,如国有企业分红“怎么分”的问题。世界银行最新的中国经济季报指出,要保证国有企业分红政策能正确地落实,两个执行方面的问题具有关键意义。
首先是要有正确的决策机制。国家在其中持有股份的那些公司如何分红,国家股东要有自己的立场。但这不等于说国家股东可以决定一切。因为按照《公司法》,分红决策是必须由董事会做出的,而董事会是对所有股东负责的。
其次是正确决定分红率。国家股东的分红政策其实也是投资政策,决定将一部分利润留给公司的管理层实际上是决定对该公司进行投资。
国家股东决定分红比例,第一应根据市场上的投资回报率等因素,确定合适的“标杆回报率”;第二应确保企业用利润进行的再投资符合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思路和方向。
相对于一个从事高增长业务的公司,一个从事成熟业务的公司应该有更高的分红率。国家股东的分红政策尤其应该鼓励企业用留下的利润支持高风险但有前途的创新投资项目。因此,整齐划一的、适用于所有企业的分红率很难是合理的分红率,如果确实有必要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应该是企业的增长潜力。
用好分红钱,各方都得益
按照国务院的计划,国有资本收益将用于支持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补偿国有企业改革成本以及补充社会保障。
专家认为,尽管超额盈利的企业向政府分红可能会降低他们的资本积累,甚至账面利润,甚至可能影响公司的经营。但我们也需看到,国企改制和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整体概念。任何单独一家国有企业都既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也需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的思路来不断发展。
篇10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是如何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我们知道,企业利润的根本来源是人力成本小于人力产出的差额,人力成本是指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关的成本,涉及到招聘、挑选、培训、报酬等费用:人力产出是指企业员工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大小,具体表现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和创新性。一个企业的人力价值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人力资本存量是一个存量概念,是指经资本投资形成的,凝结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在一个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存量可以用人力价格或人力成本来间接衡量。提高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是改革成功的第一位的必要条件,对于企业来说,每个员工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同的人力资本存量。
但是,并非人力资本存量大,便一定可为企业创造价值,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人力资本利用率问题。对于有一定资本存量的员工,衡量其对企业的贡献大小,关键要看其人力资本的利用率,利用率越高,人力资本的价值就越大,给企业创造的利润也就越多(但有一个极限),那就是提高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是改革成功的的必要条件。
实现企业经营模式由单一的生产型、粗放型向服务型、集约型、综合型、现代开放型转变,进而实现企业快速、稳步发展。预算软约束、政企不分、缺乏自、激励不足、效率低下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由于国有企业缺乏自生能力所诱发出来的内生性表象问题,没有国有企业自生能力的提高,就一定没有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成功。一个企业要获得正常的利润水平,即具有自生能力,必要条件是其生产成本必须最小化。成本最小化要求企业所选择技术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密集度,必须吻合于反映这个经济体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相对稀缺性的要素相对价格,现实经济生活当中,如果不是由企业自主按照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进行决策,而是由外在力量(如政府)出于特定的目标而干预企业的决策的话,那么,企业的生产行为就未必能够实现成本最小化。进而这些企业也就没有自生能力。在一个完全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只有提高了生产力要素的结构水平,产业和技术结构的水平才可以提高。而且,由于在自由竞争的经济中,企业的自生能力随着各要素禀赋结构的提高和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只要提高要素禀赋结构的水平,这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的水平自然会随着企业的自主决策而提高。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GDP 每年接近10%的快速增长,我国的要素禀赋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不过,我国还是一个劳动力相对丰富、资金相对稀缺的经济。和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或产业区段。但是,在国有企业改革上,由于许多国有企业在要素价格完全放开的竞争性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20年的努力并未能使国有企业的改革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成本水平,而不是企业规模的大小;而成本水平归根结底取决于产品/技术选择和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的吻合程度。自生能力是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一个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并不一定会在竞争的市场中获得盈利。在有了自生能力后,企业还要不断根据市场的供给、需求、产品、技术、竞争的状况,改进激励机制、管理水平和治理结构等,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尤其,自进入新世纪以来,要在市场竞争中获胜,人力资源的管理在现代企业中演绎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十几年的企业改革并没有使我国国有企业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人事管理体系,企业人事部门仍然是一个非生产性的行政职能部门,难以形成和维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一方面,传统的人事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生产性,无法有效提高职工素质,从而提高企业生产力;另一方面,传统的人事管理无力保留住优秀的人才,导致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大力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是当前国企改革,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建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求政企分开,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得以运行的条件,企业只有在较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上才能自由地找到所需要的职工,各种人才也才能自由地选择合适的企业。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国有企业面临的崭新课题,政府部门可以利用专家和信息优势,广泛吸取国外先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优点,结合中国国情,建立我国自己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模式并向企业介绍和推广。同时,政府劳动人事部门还可为国有企业在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过程中提供专家服务和专业人员培训,人员选拔能力测试题库建设等技术服务。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建设,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功能。
一支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是人力资源的获取,人力资源开发通过职业培训和合理安排的职业发展道路,不断更新,发展职工的技能和知识,提高职工职业素质,以适应不同职业岗位的需要并将职工个人发展同企业发展相联系。人力资源的维系则通过合理的工作评估、有效的激励和奖惩,确保这支队伍高效地发挥作用。因此,企业职工素质不断提高使职工对企业产生认同,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建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还应鼓励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机构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企业往往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力量而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中求助于一些专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