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定工作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8 11:3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称评定工作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课后。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心结,让他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此基础上,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提高他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补课,把他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篇2
[关键词]机构知识库调查分析发展对策
[分类号]G250.7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fiR的中文译法有很多,如机构知识库、机构库、机构仓储、机构典藏等。IR的内涵相当丰富,简单地说瓜是机构通过网络来收集、保存、管理、检索和利用其学术产出的知识宝库。近两年来,IR得到快速发展,内容质量得到很大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IR资源。IR集中营网站OAIster被点击次数的持续加速增长表明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世界IR发展现状调查
1.1 世界各国IR及其收录情况调查和分析
为了考察全球IR的发展情况,本文通过OAIster和ROAR两个网站对世界各地区的瓜数量及收录内容情况等几方面进行调查。OAIster由密歇根大学主办,采用OAI-PMH协议收割世界研究机构的开放免费数字资源;ROAR(Registry ofOpen Access Repositories)网站由优秀瓜软件Eprints的设计者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创办,目的主要是监控全球IR的发展情况。各自收录IR情况见表1。
OAIster和ROAR的数据有差异,原因有二:一是尽管两者都是采用OAI-PMH协议收割全球IR数据,但OAIster为美国密歇根大学创建和维护,可能对美国网站的搜索更加详尽一些,而ROAR则是英国南安普敦大学主办,对英国的数据搜索更加细致;二是与收割政策有关,OAIster收割世界各个机构的开放免费数字资源,而ROAR则收录已经注册并被Celestial成功收割的瓜。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两者的数据在反映各国IR宏观发展现状方面具有很强的一致性:目前IR最发达的是美国、英国和德国,其次是法国、加拿大、日本和巴西,说明美、英、德三国起步早,发展比较完善;从IR数量增幅看,发展速度最快的是日本、波兰和瑞典,说明三国普遍重视IR建设;从总记录数及瓜平均记录数看,美国、日本和荷兰瓜的资源最丰富,表明它们重视瓜内容建设。
1.2 IR软件应用调查和分析
为全面考察IR软件应用及其发展情况,本文主要根据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2004年8月的《IR软件指南》第三版(以下简称《指南》)来考察2004以年前IR软件应用情况。根据ROAR网站统计当前IR软件应用情况,并与前者进行比较,得出各种软件的应用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以便为我国IR软件的选择作参考。根据(《指南》统计2004年主要的IR软件有9种,而据ROAR网站统计,IR软件已有数十种之多,见表2。
综合《指南》和ROAR统计数据可知道:①适用于全部内容类型、支持任何文献格式、支持OAI-PMH协议、支持DC元数据,并且符合最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标准的综合型开源IR软件,如DSpace、EPrints等已经在全球得到应用。其中EPrints是全球第一款IR软件,在2004年前的应用范围是最广的。DSpace是在EPrints的经验基础之上开发的,在功能设计上作了大量优化,支持多种认证方式,支持被Google及其它搜索引擎索引,采用著名开源全文检索引擎Lucene,使其直接具有强大的全文检索功能等。②地区开发的为满足本地区需要的瓜软件得到该地区的广泛应用,如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开发的OPUS及荷兰NlWI-KNAW和Tilburg大学开发的i-Tor和ARNO等。③还有专门为某一种内容开发的取软件也得到全球的认可,如ETD-db等等。这些都可以反映IR软件全面发展的态势。另外应该指出的是目前IR软件都在不断地优化发展,如EPrints于2006年12月开发出3.0版本,已经能够很好地支持全文检索。
2 我国IR发展现状
通过对DSpace官方网站、ROAR、OAIster及相关网站和研究文献的大面积摸排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实际运行的瓜至少在21个以上。由于网络、访问权限等各种原因,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OA资源平台、北京科技大学Physics Print、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等4个瓜的数据无法统计,其它IR运行情况见表3。
表3说明我国瓜建设已经起步,部分高校和机构开始关注并实践IR。除三个早期建立的IR外,全部采用DSpace作为瓜平台,这有利于我国IR资源的整合和联盟。但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高校参与度低。高校是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学术成果及其中间实验研究资料异常丰富,他们非常有条件也有必要建立IR。据OAIster数据统计,在美国310个瓜中,有224个是高校建立的,美国的著名高校几乎都建有自己的IR。而我国高校瓜才区区10余个,相对于我国数以千计的高校来说显得势单力薄。②综合浏览我国IR记录,发现内容比较单一,学位论文、工作报告、实验数据、课件和多媒体等内容很少,绝大部分都是研究论文。已经发表的论文居多,如笔者统计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中有85%是已经,这无疑会扩大这些论文的交流范围,提高这些论文的引用率。但发表前的作品或中间数据等资料偏少会减弱IR缩短学术交流周期的功能。③IR软件功能开发不够完善。如大部分瓜界面没有汉化,不提供多种语言的选择;一些重要功能没有开放,如主题浏览功能、运行情况统计功能及个性化推送服务功能等。④从总体上看,我国IR处于起步阶段,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发展缓慢。表1和表3的数据表明我国瓜平均记录数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规模小,记录偏少。
3 面向高校等机构的IR发展建议
3.1 建立多种IR资源收集渠道
IR是一种自存储系统,但如果将此理解为只有作者本人才可以上传其资料而坐等其“上门”自我提交的话将会显得过于被动,无法使IR资源快速发展。尤其是IR建立初期,往往会由于宣传不到位等各种原因不能让所有成员了解IR,成员大多持“观望”或不理态度,甚至是抗拒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采取主动态势,积极寻求各种IR资源收集渠道,如从图书馆馆藏,各部门、院系和研究中心网站,甚至是成员个人网站或直接联系机构成员本人等渠道获取信息,在征得成员本人的许可后,将其作品上传到IR。这也是世界许多IR建立初期迅速扩充内容的一种常用方法。
3.2 加强宣传,树立并提高开放存取意识
图书馆作为开放存取和瓜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全球有很多IR是由图书馆独立或参与建立和维护的。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大部分瓜的图书情报类内容都偏少,有些瓜甚至
是该类内容为零,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我国图书馆学界本身没有很强的开放存取意识。因此首先要加强图书馆内部学习宣传,树立起开放存取意识。其次要加强内部科研人员开放存取观念。目前科研人员当中不乏完全不知道IR、开放存取等这些正在世界流行的学术交流运动和意识的学者,另外也有些学者知道或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但心存疑虑,担心自己作品的知识产权等原因,而不愿提供作品给IR。对此,应该利用文献检索课、专题讲座及网站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瓜知识的普及,并有针对性地介绍瓜对作者的益处,消除作者的顾虑。最后也可组织一些相关活动宣传瓜。如通过展开用户投票或通过瓜软件统计等方法,开展“用户评论最多的文献”、“浏览、下载次数最多文献”、“最热门文献”等诸如此类的活动,以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
3.3 鼓励将各种形式的知识资料上传到IR
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将生产出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形态的原生资料,如工作报告、实验数据及结果、会议资料或是各种观点、看法及经验总结等。当今科研活动的发展要求这些原生资料能够在学术界内被广泛地交流和利用,而传统学术出版体系由于在出版内容上的局限性和出版目的上的盈利性等特点,使这些原生资料不可能通过正式渠道发表,难以有效融入学术交流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也使得原生资料的搜集保存工作难以进行。IR正是要打破传统学术出版体系的局限,容纳各种类型和格式的知识资料,并提供开放、免费、永久的存取和利用,最大程度地促进学术交流,因此应毫无理由拒绝各种知识产出上传到IR。
3.4 争取内部的政策支持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及研究机构中,职称是一种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制度,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热点,科研成果则是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科研成果的评价则建立在传统学术出版体系之上,如被SCI等收录的论文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作品等,在职称评定中都是重要评价指标。瓜资源目前还没有被纳入职称评审体系中,笔者认为这也是造成我国瓜不能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瓜资源的评定,争取高校或机构内部甚至国家的政策支持,将瓜资源纳入职称评审体系中。如利用瓜软件的统计功能可统计月度、年度的下载次数最多的文献;也可通过其他渠道统计IR首发文献的被引次数,如果超过一定被引次数,表明该文献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作为各级职称评定用。这样的激励机制将促使机构成员将研究资料和成果存储到IR库中,这无疑将会促进我国瓜的繁荣发展。
3.5 开发和完善IR系统的功能,满足各种需求
任何一个系统在应用过程中都有一个本地化改造过程,以适应自身需求,瓜系统也不能例外。瓜软件的本地化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①用户为本原则,以充分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如用户提交资源步骤应实现简单化、快速化,最大程度节省用户时间,用户界面的中文化,以适应英文水平不高的用户需求。②功能完善原则,尽量开发、改造和完善IR系统的有用功能。如用户个性化功能的开发和深化,支持RSS及其他方式的推送服务,以便用户随时了解最新信息;有些用户提交的部分资源可能含有机密性资料,暂时不愿意开放给一般使用者存取,对此IR应提供多种不同级别的认证方式,满足用户不同需求。③开放原则,以最大化共享IR资源为目标。如尽可能让IR资源对外开放,与著名的搜索引擎或相关机构网站合作,将瓜的内容免费提供给它们,提高IR资源的利用率,扩大IR影响力。
4 我国IR发展战略
4.1 加强IR联盟
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制约,并非所有的高校或研究机构都愿意建立独立的IR,有些单位有强烈建立IR扩大学术影响的愿望,但因本身知识产品还不够丰富,建立独立瓜可能有投入大、效果不理想之忧,对此瓜联盟建设是解决方法之一。瓜联盟有益于避免技术设施重复投入,同时又可以使瓜资源内容被更广泛地认可,实现规模宣传效益。瓜联盟可分为以下三种:地区联盟,指一个地区内的研究机构通过某种协议或模式共同建设瓜系统,国家联盟,一般指在国家部门的规划和领导下各种研究机构共同建设国家IR,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国际联盟,为共建共享对方的知识资源,国家之间联合建设IR。IR联盟建设有两种模式:集中式建设模式,即各联盟成员机构本身没有瓜,由联盟统一建设和维护集中知识库,各成员机构研究人员自主上传自己的文献到中心IR。这种建设模式对中心IR软件的功能要求、数据库支持系统及服务器要求相对较高;分布式建设模式,即各个机构分别负责自己的IR,而联盟中心只是“收割”成员IR的数据或元数据,并保存到联盟中心。这种模式能保证成员机构的自主性,但要求成员机构的知识库软件符合标准规范,保证能让中心IR“收割”。
篇3
关键词:成本会计;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09-02
我国各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均将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其他经济组织从事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的初中级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1]。企业成本核算岗位对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一般会计人员在参加工作5年左右才能胜任。为使学生适应现代大中型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岗位的需要,毕业后能够在短时间内胜任工作,缩短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岗位人员的培养时间,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成本,有必要将“零距离”对接岗位要求作为成本会计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力争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使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就就业,就业就胜任[2]。
一、成本计综合实验教学现状
(一)高质量的综合实验教材匮乏
目前,可供我国高校会计学本科学生使用的成本会计实验教材丰富多彩,但大多数是分项实验教材,高质量的综合实验教材实在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分项实验是成本会计教材课后练习题的再现,内容简单,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够紧密,编撰相对容易。而综合实验涉及的成本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十分复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由于大多数的成本会计实验指导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而高校现有的以科研为导向的职称评定机制无法激励教师参与企业成本会计实践,因此广大教师无法为编写高水平的综合实验教材积累必要的经验和资料。
(二)实验过程仿真度低
多年的高校扩招导致专业软硬件建设相对滞后,大多数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实验基地和实验设施供给不足。成本会计综合实验因涉及岗位工作内容复杂,对实验软硬件的要求比较高,而实验的软硬件条件不达标造成的实验过程仿真程度低,具体表现如下:(1)缺乏让学生熟悉实验企业生产过程的模拟沙盘。成本会计综合实验需要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即便不能在校外实验基地进行,也必须在校内实验场所配备成本会计教学用的企业模型沙盘,让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了解其所使用的各种原材料的名称以及物料的流向、主要生产车间名称、辅助生产车间名称等。(2)实验场所计算机配备不足。即便采用手工实验方式,实验场所也需配备一定数量的安装Microsoft Excel软件的计算机。因为成本数据计算多为重复性劳动,并且涉及大量公式,许多公式是企业根据其生产特点自行定义的,外购的通用财务软件无法满足企业的成本数据计算需要。这就要求实验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用于成本数据计算。(3)实验过程中缺乏业务部门的支撑。大多数高校安排的成本会计综合实验缺乏营销、采购部门等相关的业务部门的支撑,有时仅有语言提示业务发生而无实际单据支撑业务,学生无法了解实验原始单据的传递路径,亦无法全面了解经济事项,学生缺乏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三)学生实验态度敷衍
由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成本会计综合实验只选用一套实验案例,无论是否分组实验,总有部分学生因实验态度敷衍而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扩招后由于教师相对较少,实验教师极有可能无法发现并制止这种作弊行为,进而造成实验成绩评定失真,而且还会助长消极学风在班级蔓延。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因毕业生学业质量影响到学校的口碑。
二、成本会计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
为实现学生培养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我们提出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首先,从实验内容入手提出提升实验教材质量的想法;其次,梳理实验过程,提出在实验前进行岗位分工、在实验中严格遵循业务处理流程、在实验后进行综合考核这些措
施,力保实现实验全程仿真;最后,创新实验考核方式,提出学生级评价与教师级评价相结合的二级评价机制。
(一)提升实验教材质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革的着眼点就是实验内容,即通过编撰高质量的成本会计综合实验教材,
真实再现企业成本核算涉及的全部业务流程和凭证传递轨迹,为学生提供“零距离”接触企业真实成本核算流程的平台。企业的基本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品种法、分步法和分批法,还有与上述三种基本方法结合运用的分类法、定额法等辅助产品成本计算方法[3]。实验教材中模拟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必须具有品种多样性,以便为各种产品设计的生产工艺和成本管理要求能分别满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的不同适用条件,从而实现通过一次综合实验掌握所有成本计算方法的实验初衷。
(二)实现实验教学全程仿真
为实现“零距离”对接岗位要求,通过梳理实验全过程,力求保证成本会计综合实验全程仿真。即按照企业财务部门工作的分工原则、考核原则,成本会计综合实验采用分组实验方式,在组内实现岗位分工、岗位考核,并且实验过程中使用统一的记账凭证、总分类账簿和明细账簿。实验准备阶段对班级学生随机分组,7―8人为一组,由组内学生经过内部协商分别负责出纳、材料核算、职工薪酬核算、其他费用核算、成本核算、往来核算、凭证审核和成本报表等会计岗位的工作。其中,成本核算岗可以一岗多人,其余岗位则在遵循业务不兼容的原则下可以一人多岗。实验过程中,各组学生严格按照业务处理流程、遵循会计凭证的传递轨迹进行工作。遇到不能确定的业务,可以先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再求助于互联网和指导教师。实验结束前,小组内所有成员进行本职岗位工作内容报告,互相交流实验经验和心得体会,方便各岗位成员熟悉其他岗位的工作程序。通过相互学习,可以取长补短。该报告会类似企业财务部定期举行的工作交流会。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装订成册的会计凭证、账簿以及成本报表,各小组成员提交个人实验报告和组内其他成员实验评价表,由实验指导教师进行实验总结和成绩评定。实验总结和成绩评定程序类似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定期进行的岗位考核。
(三)采用验二级评价机制
为实现“零距离”对接岗位要求,切实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有必要改革实验评价机制。实验评价采用学生级评价与教师级评价相结合的二级评价机制,二级评价的得分权重由实验指导教师组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由于成本会计综合实验为分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小组内有协作、有讨论,在实验结束前,每人还要做工作报告,因此小组成员均对其他组员的实验表现有发言权。每位组员对其他组员的实验自主性、参与度、正确性等指标进行“背靠背”评分,并将其作为学生级评价结果。对于不参与实验或抄袭实验结果的行为直接记零分。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小组报告情况、实验结果准确性、实验报告质量等进行评分,并将其作为教师级评价结果。最终的实验成绩为学生级评价和教师级评价加权后的均值。
三、成本会计实验教改的保障措施
(一)学校提供政策支持
为了编撰高质量的实验教材,培养实验指导教师的丰富实践经验,学校有必要给予政策性支持。这就要求学校人事部和教务部相互协调制订出实验教师脱岗实践年度计划,每年或每学期不再安排2―3名教师的校内教学任务,而组织其到各行业的大中型企业中进行脱岗实践。参与脱岗实践的教师在进行年度考核时,可以按脱岗实践时间计算科研工作量,并最终将其折算为科研绩点纳入考核范围。学校的政策支持,为成功推进“零距离”对接岗位要求的实验教改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授人以鱼,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会计是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所以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验课程,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都不要立刻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要循序善诱地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在成本会计综合实验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在组内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借助百度、谷歌等强大的搜索引擎,自行尝试去伪存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实验指导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掌控讨论节奏、评价讨论结果等。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零距离”对接企业会计岗位的要求,更好地应对不断创新的会计理论对具体业务处理方法的冲击。
(三)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实验教师作为园丁,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的肯定和赞赏能够在学生心底播下自信的种子。成本会计综合实验,也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实验前,教师要认真解释实验教学目标,并预先指出实验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让学生明白实验过程中遇到形形的问题是极其正常的,但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解决。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为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在实验总结时,教师对学生的细微进步,都要大加赞许。“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自信,不但可以促使其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高。自信心强的学生,可以“零距离”对接企业会计岗位的要求,因为他们善于沟通,勇于克服各种困难。
参考文献:
[1]赵顺娣.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探讨[J].会计之友:中
旬刊,2008,(8).
[2]赵莉,杨西平.成本会计实验教学的思考[J].知识经济,
2015,(18).
篇4
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看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本身,要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目前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偏离了人才培养,一些高校搞科研不是为了培养学生,而是出文章、出成果、提高排名,不断获得学术荣誉。
“问题出在思想观念上,而直接诱因是评价体系出现了偏差。”龚克说,这几年,南开大学一直在强调要有定力,要把人培养好。
龚克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天津大学校长。在十多年高校管理者的职业生涯中,他常以“改革者”、“敢说话”的形象出现。近年来,南开大学的很多改革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比如,在南开,学校最高议事机构校务委员会为学生代表设固定席位,从2014年开始南开新建非管理机构不设行政级别,将教学评价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前置条件,等等。
“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作为一项民生事业,其一大重要功能是打破贫困代际相传。”龚克说,贫困家庭如果有一个大学生走出来,可能会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和面貌。这样的民生功能,和培养一位工程师、培养一批学者,是不一样的。
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时,龚克表示,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靠三项职能来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不能离开这一中心任务。
教育打破贫困代际相传
《财经国家周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当前条件下,如何理解教育公平,学校方面又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龚克:中国教育经过多年发展,义务教育实现普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我相信,到2050年,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会走向普及。从这一角度看,教育应该是连着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而基本公共服务应该是公平的服务。但目前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地域和城乡差别。
近年来,政府下了很大功夫,提升欠发达地区孩子上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机会。例如,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中央部门高校和地方“211工程”高校为主的本科一批招生学校,在800多个贫困县单独拿出招生计划。南开大学去年就专门在贫困县以下的中学招了307人,占招生总量达8%。去年全国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增长21.3%,而南开大学增长了27%左右,相当于是为21.3%的增速做了贡献。
《财经国家周刊》:在贫困地区单独拿出招生计划,是否对其他地区分数更高的学生意味着不公平?
龚克: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作为一项民生事业,其一大重要功能是打破贫困代际相传。特别是我们这种所谓重点建设的研究性大学,更要意识到不管多么拔尖,现在做的都是一项民生的事业,是一个逐渐大众化、普及发展的公共服务。
我们一开始也不是特别理解,在一个省、一个市的范围内,都不能按照一个分数线来招生,有时候放着600多分的学生不招,而去招500多分的。这会不会不公平呢? 龚克简介
1955年6月生,湖南湘潭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开大学校长。
曾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培养处处长,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常务副主任,主任,科技处处长,清华大学副校长,天津大学校长等职。
现在想明白了,公平不仅是分数面前的平等,还要打破贫困的代际相传。贫困家庭如果有一个大学生走出来,可能会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和面貌。这样的民生功能,和培养一位工程师、培养一批学者,是不一样的。
这也是我们谈到教育公平的时候,必须深刻理解教育作为民生事业对公平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这种公平要比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要深刻得多。
但另一方面,没有质量的公平是毫无意义的公平。所以现在要更加关注,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把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好。
《财经国家周刊》:除了公平发展,你还一直主张教育优先发展。为什么要这么提?
龚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是由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所决定的。
虽然现在政府工作报告没有直接提出,但从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上看,还是将教育放在优先地位的,这一点从教育费用增速、占财政开支比重可以看出。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教育之所以要优先发展,是因为教育事业实际上是一个育人的事业。它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都跟育人有关系。
特别对于研究性大学来说,育人靠的是什么呢?首先是教学,打基础;然后靠科研,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再后面,教学、科研的延伸是社会服务,包括国际合作,还有文化传承。
所以,教学、科研是学校培养人的两个主要方面。所以教育优先发展的要义还在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本身,要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财经国家周刊》:有观点认为,有部分教师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报课题、搞科研、写论文上,而在教育教学上投入较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
龚克: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偏离了人才培养。很多高校搞科研不是为了培养学生,而是出文章、出成果、提高排名,不断获得学术荣誉等。 很多人强调大学科研对社会经济发展做直接贡献的要求,忽视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都是为了育人的根本任务。
槭裁椿岢鱿制离?思想观念出了问题。大学最初在国外发展起来,功能不断演变,最早期大学的功能就是教学,后来经历改革,将科研放进去,通过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来培养人才。再到后来,威斯康辛模式兴起,大学增加了服务社会的功能,其实意在将学生培养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更好的培养人才。所以大学就有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均是围绕人才培养来展开的。
但这三大功能翻译到国内,就变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样一来,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并列了,而且,很多人强调大学科研对社会经济发展做直接贡献的要求,忽视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都是为了育人的根本任务。
这不符合法定观念。《高教法》第3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也就是说,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靠三项职能来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不能离开这一中心任务。
论文不应成为唯一标尺
《经国家周刊》:如何扭转观念的偏差?
龚克: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其实是改革最难的部分。现在,一些教师并没有把立德树人、教育育人的职业观念牢固树立起来。我们招聘的时候,提问为什么喜欢当教师,大多回答说喜欢做学术,很少有人说喜欢培养年轻学生。学生则认为,对自己将来发展特别重要的是名校文凭,而真正在学期间为今后发展德智体美打好基础的主动性不够。
观念难以转变,最主要还是对大学的评价体系出现了偏差。评职称、当教授,依然是多数大学老师的职业目标。论文又是横在教师评价体系的一杆硬标尺。
当下的问题是,论文评价被滥用,几乎所有的科技学术活动,比如评选长江学者、竞争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学科排名等,最后实质是都要“拼论文”。
近年来,学科评估开始重视到教育了,但是还是比较皮毛,比如看生师比、教授上课比例以及生源等,这些还不能真正体现教学质量、教学投入。
最近,政府强调教育开支的绩效,这个绩效也要看排名。包括新生专业选择、学校选择也这样,大多还是看排名。所以这就是一个走不出的怪圈。
从学校角度来讲,如果对论文关注过多,放在培养学生上的注意力就不够了。
这几年,我们一直强调南开大学要有定力,要把人培养好。为了加强教学,南开大学推出了对教学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尝试包括了教师自评、上课的学生以及毕业生和毕业5年校友、教学督导组的评价等。在教学评价体系里获得好评,是教师评职称的前置条件。
南开正在校内开展这一改革。但不能否认,在综合改革中相对削弱论文的分量,提高教学的比重,可能导致学校排名下滑。每一个排名出来,我们都很紧张,一旦名次下滑,校内校外都会来拍砖,压力很大。
从长远看,国家层面应加强高校各类评价体系的改革。不是否定论文的标准,而是让论文的标准不唯一化,不作为通用标准。而且,整个评估要透明,评估的目的、指标、数据来源和评估针对的主要群体要让公众知晓。另外,一定要建立对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
“双创”重点在培育创新精神
《财经国家周刊》:自201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都大力支持和鼓励创业创新,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教师创业的情况也不少,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龚克:首先,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从宏大的角度看,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创新型国家不光需要重要的科技成果、优秀的论文和精英的科学家,还需要创新的公民和充满活力的体制,这也是双创的着眼点所在。
双创重点是要培育创新精神,这一点和培育尖端科学家并不矛盾。但要防止两大误区。一是放弃学业、忽视学业去搞创业,恐怕得不偿失。学生以学为主,这个不能变。我们从不鼓励休学创业。创新创业是结合在一起的,缺乏创新精神,很难创业。因为创业没有创新的精神,很难去创。而只有创新精神,没有扎实的学业基础,也是做不成事情的。我认为,应该把创业创新当成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学业学习有机配合起来。
二是在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中,过度强调融入专业教育。普遍参与创新创业,会提升学生活跃度,这相当于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实践培养的话,不要太强调专业性。更何况,社会上大量的实际问题是跨专业问题。对学生来讲,发挥创新创业,打破学科界限,推动改革通识,又加强专业深度,把握好学业和创业这种关系非常重要。
而在整个引导方面,新注册公司数量、营业额等指标,对大学生来讲,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创业过程中,提升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包括其间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对国情的真实了解以及合作、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和优秀科学家的培养,也不矛盾。衡量创新创业到底是否成功,是看赚多少钱、融多少资,还是看在创新实践中提升多少素质和能力、增强多少社会责任感,这两者的关系要处理好。
至于科学家办企业,要非常慎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很多优秀的教授办企业,最后变成很蹩脚的企业家。在创新型国家,优秀的科学家更多是将自己的成果向企业转化,作为回报,可以持有一定股份。对于教师离职创业,应该“允许”,而不应“鼓励”。
《财经国家周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呼吁打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通道。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在哪?对于提高成果转化率有何建议?
龚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确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要解决。
但是一定要注意,国内目前并不是好成果过剩,尤其是原创性成果并不多。而原创性成果供给不足,将是日益凸显的大问题。
原创性成果是多年磨一剑做出来的。比如说,聚氯乙烯(PVC)树脂是广泛应用的塑料品种之一,但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氯化汞催化剂,这不仅使我国汞矿资源迅速枯竭,还会带来极其恶劣的环境污染。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研发出用于PVC合成的新型低汞触媒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成果。几千万的科研经费,产生出好多亿的产业效应。但这如果没有南开大学在化学专业长期的积淀、厚实的基础研究,短时间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基础研究做得越深、对科学的认识越透,越容易解决实际操作问题。中国发展到现阶段,要站在创新型国家前列,从供给侧来看,原始创新的科技供给不足,可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财经国家周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本届政府行政改革的亮点,也是着力最大的领域。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有何实际进展?
龚克:不客气地讲,这几年政府放权放了很多,删减了很多项目,但是我们的获得感不强。
很多东西,它实际上是从政府转到了事业单位,也就是那些半官方的机构。比如,现在不再评重点学科了,对我们松绑不少。但社会组织依然在评。而最后国家在各类经费发放、绩效评估等方面还是会参考这些评价。
篇5
1建筑施工企业科技工作现状
1)思想认识与科技进步的时代要求有较大差距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然而,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科技创新速度比较缓慢,取得的成果也较少。主要原因是对当前行业科技进步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缺乏了解,企业很少甚至没有在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上积极思考和主动作为;有的企业即使有新发明和新创造也不愿意公开。这些都与当前国家实施的科技兴国战略方针相悖,阻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持续发展。
2)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低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占企业施工产值的比例不足1%,90%以上的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几乎没有科技资金投入,就算有也只是零星购置些常用设备,而世界500强企业科技经费投入达5%~10%。
3)工程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综合性人才缺乏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严重失调,既懂技术又精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更是缺乏。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仅为20%左右,距离国家要求相差较远,与发达国家40%以上技术人员的比例差距更大。
4)科技资料收集不及时,科技档案管理不规范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普遍推行了项目法施工。由于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素质偏低,以及许多工程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只重视工程进度、质量与效益,忽视对科技资料的管理,这就使得施工企业的科技档案不能系统完整地收集归档,影响企业效益和科技创新水平。
5)对群众性技术革新工作重视不够,企业员工技术创新意识淡薄企业员工和部分管理人员往往有一种观念:技术改革和创新是总工程师、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事,一线员工和技术工人只需服从班组长的安排,按绘制的图纸进行施工即可,无需也不愿主动进行技术革新。企业也未制定有效的鼓励技术工人进行技术创造和技术革新方面的制度和措施,这些都制约了企业员工进行技术革新的积极性。
2加强科技工作的必要性
2.1科技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代表和重要标志,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实力和业绩,影响着企业的未来,是企业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另外,200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中,对企业申请特级资质条件也要求企业必须拥有国家级工法、专利及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或主编过工程建设国家或行业标准等科技成果。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否则不仅不能持续为市场提供满足要求的产品,而且企业资质等级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
2.2科技工作是企业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自1993年,国家对科学技术工作者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称制度,职称一般采取评审的方式进行评定,评审的主要依据是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取得的科技成果。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若能注重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的积累,将会在职称评定、职位升迁等机遇中得到更多的垂青;企业员工若都愿意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这样在机遇降临时,才有能力把握机会。因此,企业员工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其个人的发展紧密联系,科技能力会影响企业员工职业生涯。
2.3科技工作是工程项目建设的需求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建筑施工企业科技创新要依托工程项目才能完成,同样,工程项目建设也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提升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建筑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原先的简单实用提升到了环保、节能和智能等方面,这就更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要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制造新型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3加强科技管理的措施
3.1解放思想,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建筑施工企业对科技工作要多宣传和引导;用企业取得的科技成果和实际效益进行宣传教育、表彰奖励,使企业各级管理者从思想深处重视科技工作,真正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有计划、系统地对各类科技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行业技术进步趋势,掌握科技创新的方法;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建筑产品质量,切实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把科技进步同企业发展真正结合起来。
3.2完善科技管理制度,调动各方积极性1)抓好科技投入机制的建立健全建议企业按年产值比例提留科技资金,单独开立科目专款专用,用于企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费用支出和科技成果奖励。企业科技领导机构或其负责人根据科技项目进展情况分阶段拨付科研经费,对取得的科技成果根据科技成果奖励制度进行奖励。同时,合理调配科技资源,进行科技投入与产出分析,将宝贵的科技投入用到最能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提高效益的科技活动中。2)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制度企业要制定科技成果评审和奖励制度,及时对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活动产生的成果进行评定,在年度科技工作会议上对技术上领先,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科技项目进行重奖;对施工技术方案、技术总结、科技论文进行评优和表彰奖励。在对优秀科技成果进行奖励的同时,对工作业绩突出的科技管理人员也要进行鼓励与奖励,因为要使企业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离不开科技管理人员的积极推动与主动作为。这些措施都能大大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成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和技术进步以及效益的不断增长,提高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3)将科技管理工作纳入项目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管理中,一般未把科技管理工作纳入项目的业绩考核体系中,这样就容易出现施工项目部舍不得在科技上进行投入,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不多,科技成果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象。所以在业绩考核体系中对科技工作加以明确和量化,也有利于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持续发展。4)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建议、小设计、小革新,提高施工技术含量,在全企业制造技术氛围,搞活科技进步。
3.3抓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1)强化以企业总工程师为核心的科技管理体系企业要建立由集团总工程师领导的由各分公司总工程师为主要负责人的技术开发与管理体系,集团总工程师负责制定企业科技进步规划,审批科技经费;各分公司总工程师和各重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负责科技项目研究,技术科长、建造师、工程师及各类技术人员要积极参与。企业科研、试验、技术开发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定期向企业总工程师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企业总工程师作为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的带头人,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学习、研究“四新”技术,抓好企业科技进步。2)建立科技带头人制度企业选拔一批有能力善于创新的技术人员为科技带头人,每年或每几年评聘一次。被聘为技术带头人的技术人员,不仅要在某个方面要具有公认的技术权威性,而且在技术上要能起到带头作用。3)落实师徒结对制度企业为使新加入的员工尽快适应企业环境,掌握工作技能,一般都会制定师徒结对制度,安排老职工带新职工。企业在落实师徒结对制度时要注重结对效果的考核与考察,对考核合格的师傅予以津贴补助。4)加强企业一线施工人员(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把一线员工的培训制度化,每年有计划地对新老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使其能很快地掌握基本施工技术,达到国家规范标准,同时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逐渐掌握企业核心技术,将企业科技成果应用到建筑产品中。
3.4科学规划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建筑施工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几乎每一个建筑都是一个新产品,科技研发对实际工程的依赖性强;创新模式一般以模仿创新为主,即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运用为主导的技术升级换代,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因此,企业在规划科技发展战略和科研项目选择与立项时,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情况和企业的科技实力、创新水平,精心策划、合理布局,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率,避免趋同现象发生。
3.5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科技档案是保存备查的直接记录和反映企业科技、生产活动的科技文件资料,它为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等活动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完善的科技档案在企业开展市场竞争、提升经济利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采取措施,切实加强科技档案工作。1)建立制度保障要把科技档案的管理列入企业各级管理的目标中,与企业产值、效益、质量、安全等一同进行考核、实施奖惩,使企业各级管理者从内心重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自觉采取措施加强科技档案的管理。每个工程项目启动之前,要对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提出明确的规划和要求,使科技档案的形成与工程项目的建设确实做到同起步、同进行、同完成,各类归档的资料做到真实可靠、系统完整。2)要加大硬件投入按规范要求建立设施和功能齐全的科技档案室,存储纸质档案资料。同时配备足够的存藏设备,采用微缩、音像等手段,购买或开发实用的检索工具,把企业科技档案全部数字化,建成档案资料数据库,提高科技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3)做好日常管理每年根据企业承揽工程项目的工期情况,制定在建工程项目资料归档计划并督促落实;组织专门人员,对企业历年形成的科技档案,按照档案保管要求进行分类鉴定,将无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销毁,对有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时,可以根据完成时间、工程类别、投资金额、专业类型、获奖情况等对科技档案进行统一编码,依托企业内部网络平台,将资料上传,方便企业各级领导和科技人员进行检索和查阅。为企业领导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参与市场竞争,为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提供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档案在企业建设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6加强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活动的结果,是科技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科技成果管理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企业要加强科技工作,就必须切实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工作。1)对科技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管理企业在规划好科技项目之后,及时对每个项目指定专人进行科技成果管理,从立项之初至项目完成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科技项目获批准后,要及时落实实施方案,协调技术力量,使科技项目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及时了解项目进展、经费使用、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等情况外,每年年底由企业总工程师牵头,组织科技管理人员对科技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对未按进度完成的项目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办法,保证科技项目按计划完成任务。2)要做好科技成果奖励申报工作科技成果奖励申报是科技成果管理的重要内容,且申报奖励在时间上一般要求比较紧,需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报奖材料组织好,这就要求科技管理人员既要熟悉业务又要熟悉项目,还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比如,提前通知和布置奖励的申报工作;科技项目完成后及时组织企业内部专家进行成果鉴定;根据科技项目考核和成果鉴定的情况,把握最佳申报奖励时机;加强与行业专家及鉴定机构沟通协调,掌握行业科技动态。3)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企业进行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身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取得科技成果后,要以科技示范工程作为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有效载体,迅速在企业内部进行培训和推广,将其真正转换成企业现实生产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变和创新能力,使企业增强活力,保持可持续发展。
篇6
一、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着力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1、工会在学校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师德规范。为大力弘扬新时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师德警语”征集、争创“巾国示范岗”、“外塑形象,内练素质”、评选“师德之星”等活动;宣传新《工会法》以及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结合创建工作,认真学习了《江苏省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重温了《中小学教师管理法》,广陵区教师“八要八不准”等法律法规,并进行了综合知识问答题的练习;开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的讨论,增强了教师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促进了教师思想素质的提高。我们还充分利用“教工园地”宣传阵地,大力弘扬新时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完善师德考核机制,成立师德考评小组,采取了教师互评,聘请家长、学生及社区成员为小组成员,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考评的方法,以评促师德,以评促工作,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提升师德水准。
2、积极开展“两争一树” 活动。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根据上级工会组织的部署,积极开展“两争一树”(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树新时代职工新形象)活动。为搞好这项活动,我们确立了争创两个“学习型小组”的目标,制定了学习计划和实施意见。我们还将学习与业务相结合,配合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带领教师积极投身教改,深入开展“书香校园”、“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教改研究活动,每学期定期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网络知识培训,开放图书资料室,对教师主动学习、认真钻研业务,收集和整理在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工会还组织教师参加了市教育工会组织的“我与新课改”征文活动,协助学校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教案评比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改研究课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
3、坚持实施“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将工会工作与学校工作目标相结合,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充分利用本校优质教育资源,把培养具有高尚师德、精湛教艺的教师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配合师资队伍 “三大工程” 的建设,我们先后为四批青年教师举行了“师徒结对”仪式,为他们聘请了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任师傅,签定了师徒责任状,跟踪进行听课、评课,每学期开展一次“师徒汇报课”,每年确定一个目标,评出优秀课,最佳师徒。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创造机遇,提供条件。由于坚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加之师傅的悉心指导,徒弟的认真钻研,一批青年教师已脱颖而出,在育花课及市、区大赛中获得了好成绩。
二、认真履行工会职能,坚持校务公开,切实维护教职工的民主权益。
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学校工会认真履行职能,切实维护教职工的民主权益。学校工会和党支部密切配合,经常沟通,形成共识。
1、坚持教代会、教职工大会制度,积极让教师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近三年工会组织各工会小组征集了“地方岗位津贴补助方案”“教职工月奖金发放试行方案”“广播操考勤奖励办法”的意见,审议通过了“货币化分房方案”,开展了征集“我为素质教育质量献一策”提案活动,使教职工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工会每学期还召开教职工大会,对学校年度工作报告和发展目标、设想进行讨论,审核。由于大家群策群力,出谋划策,我校规模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2、以《公示栏》为主要形式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坚持校务公开制度,保证校务公开的及时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于评优、评先进、中层干部聘用、职称评定等问题上,坚持政务公开。三是工会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与学校的决策,对学校试行的改革方案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广泛征求意见,加强信息反馈,不断修改完善,保证实施效果。
三、加强学校文明建设,丰富教职工生活。
为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凝心聚力干好工作,结合创建省实小工作,我们加大了文明建设的力度,对照《江苏省实验小学评估方案》48条,制定了“民主管理、制度管理、体制管理”的规划。XX年元月初,工会发起倡议,动员、号召全体教职工积极行动起来,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建工作中,并将《倡议书》上传“校园网”“广陵教育网”。我们还利用网络,对局领导在创建过程中两次亲临我校现场办公情况及时进行报导。传统佳节到来之时,在向全体在职以及(离)退休教师发出新春祝福的同时,宣传我们的创建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增强每一位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校,我们工会积极参与“素质教育展示牌”的设计和制作,宣传和展示广陵教职工的精神风貌,提升教师的形象,增强了教师的自豪感、荣誉感,使教师们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平时广大教师工作十分辛苦,为了使教师的业余生活既丰富多彩,又高雅不俗,我们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尽最大努力设计、安排、组织好每一项活动。我们结合“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开展庆祝活动;积极组织教职工参加区局举办的乒乓球、象棋、广播操比赛、“弘扬主旋律,永葆先进性”卡拉ok大赛。与团支部联合举办了“青春颂歌”青年教师才艺展示会;组织教师开展了“教工运动会”“欢乐广陵园”“轻松驿站”等游艺活动。我们在学校党政支持下,利用节假日组织教师参观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浙江瑶琳、浙西大峡谷、安徽宏村、武夷山、大连等地)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愉悦了身心,又增进了友谊,增强了教职工的凝聚力,使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1)
小学工会近三年工作总结 的相关参考: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
四、关心职工生活,把工会建成职工之家。
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在工作上压担子,更要在生活上关心教师,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把工会办成真正的职工之家。学校教职工及其家属生病住院或病逝,学校工会都组织人员前去慰问。三年来,先后看望慰问在职及退休教职工达一百三十多人次,与局领导、学校领导还为十多位高龄退休教师庆祝生日,工会先后两次制定了“离退休教师大生日记事表”,及时地为他们送去生日的祝福,把学校的关心与温暖送到每个教职工的心坎上。工会每年还为离退休教师购买游园券,办理游园证。近几年的“敬老节”,我们发放慰问金的同时,向69位离退休教师发出了慰问信,组织他们参观校园,召开座谈会,祝他们节日愉快的同时,向他们传递学校发展的信息,让他们及时了解学校现代化的进程。XX年,工会组织离退休教师参观游览了润扬大桥、森林公园、火车站。一路上,全体工会委员搀前扶后,自任导游,讲解从网上下载的有关资料,退休老教师们深受感动,给我们报以热烈的掌声。XX年组织上离退休教师游览了茱萸湾公园,并安排他们拍照留念、聚餐叙旧。春节前,工会还慰问了离退休的老校长,全国、省、市劳模以及家庭遭遇不幸的在职教师,对暂时遇到困难的教师排忧解难,给予特别的关心,尽到“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XX年,原第五届工会委员会任期已满,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工会按期进行了换届选举,成立了新一届工会委员会。全体委员在学校党政领导下,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以上是我们对三年来工会工作的总结,虽然付出了辛苦劳动,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我们将在上级工会的领导下,在学校行政大力支持下,团结协作,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把工会办成教职工最温馨的家。《2》
小学工会近三年工作总结 的相关参考:医学院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
工会工作委员会半年度工作总结
区总工会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要点
2010年工会职工之家建设工作总结
市总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
大学工会2010—2011上学期工作总结
2010年移动通信公司工会工作总结
篇7
一.三区县的基本情况
1.三区县接受“两基”迎“国检”的时间:__市__区20__年9月,____县20__年4月,____县20__年6月。
2.三区县的经济、教育、“两基”状况与我州接近(__区与都匀市、福泉市、瓮安县、荔波县类似,__县和__县与我州其余8县基本相同)。
二.三区县“两基”攻坚中的主要经验
1.把“两基”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全县发展考核目标,同时健全了定期议教制度;
2.健全联系教育制度,所有县级领导、县直各单位均联系1所学校,将教育工作实绩纳入年度业绩考核;
3.依法增加对教育的投入,__区20__年至20__年中央转移支付均为1432万元,全部用于教育;__县三年共筹资5000多万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安排1155万元资金用于化解“普九”债务;__县 地方教育附加费收入专项用于义务教育学校,其中60%用于“两基”攻坚县的中小学危房改造。
4.涉教部门履行明晰的工作职责十分到位,并有相关的考核制度作保证。
5.控辍保学力度大,明确乡镇政府为动员学生入学的主体责任地位,提前两年就狠抓控辍保学工作。
6.__区“两基”巩固以职业教育为载体,全区中等职业在校生13万人,并在全国率先实行中职学生免费上学,使初中学生出路多元化为控制初中生辍学起到了极积的保证作用。__县全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市政府免费提供每天两元的午餐。
7.__改革人事制度,保证师资满足“两基”需求,人事任免由单一的委任制过渡到委任制、聘任制、公选制多形式并举,合理设置中小学教师配备编制标准,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生比为:农村小学1:23、县城小学1:21,农村初中1:18、县城初中1:16,同时按小学9%以内、初中15%以内配备职员、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教师队伍管理实行定编、定岗、定员和全员聘任制。各县区严格核定教职工编制,坚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的原则,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与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代课教师清退、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由教育部门统一负责主管事权人权。
8.湘西州以“国检”为抓手,一是全面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国家是20__年开始实施,湘西州是20__年谋划,20__年在全州整体实施,20__年结束,在实施过程中,对全州校点布局进行调整,共减少校点700多所,国家补助7000万元,全州自筹资金3.3亿元,用三年时间完成308所初中、小学的建设任务,实现了乡乡均有寄宿制学校。二是全面推进农村教师公转房建设。湘西州在修建寄宿制学校的同时,就开始思考农村教师的公转房建设问题,20__年以县市为单位全面启动,按照“政府统筹,财政补贴,个人垫付部分资金,周转使用,以息抵租”的办法组织实施,全州计划筹资1亿元,力争在20__年彻底解决问题,全省在今年才启动此项工作。各县市根据财力确定教师承担比例,一般在30%-50%之间,教师个人出资1万元-3万元不等,教师公转房建设对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归纳“两基”迎“国检”三条主要成功的经验: 一是正确认识软件与硬件的关系。档案工作不是简单的软件工作,软件工作也不是简单的档案工作。一项工作,在硬件上要扎扎实实的开展,实实在在的反映出来,要有形象、有气度,而软件工作要认真总结、真实反映、集中提炼、清晰诠释硬件工作;硬件有软件升华陪衬,软件有硬件真实的反映,这样的工作才叫有声有色。二是正确处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孤立的开展,都要放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大环境中统筹考虑,都要有所联系,有所联想,力争一项工作带动一片,这样的工作才叫全面开展。三是正确认清细节与成败的关系。当一项工作在竞争中开展的时候,同样的起点、同样的条件,此时一定能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要把工作中的细节牢牢记在心上,紧紧抓在手上,
精心不断的反复落实,使细节工作成为细微的亮点,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这样的工作才叫认真细致。
三、国家督导团的基本思想与做法
1.在三区县的考察中了解到国家督导团,在评验收工作中较为注重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政策执行是否到位; 注重宣传迎检氛围,使百姓知悉“两基”的一些基本常识;注重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关注国家出台惠民惠生政策的落实;政领导是否重视,特别是控辍保学工作中各级领导参与程度;注重资料的统一,上下对应,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注重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注重从专题片中了解“两基”经历;注重从汇报演出中了解民族文化进校园及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等。
2. 国家督导团“两基”国检的基本程序
第一步,“国检”前15天国家教育督导团公告。
第二步,国家教育督导团组织“国检”组实施“国检”。
第三步,检查确定省市。
第四步,抽查县。接受“国检”的主体是省级人民政府,“两基”评估验收是以县为单位。对县(市、区)检查程序为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查阅区“两基”档案材料。
第五步,随机抽查乡镇、学校。在乡镇一般查初中(含完中、一贯制)、中心小学、村小学、教学点。在学校需要对“两基”有关情况全面进行了解,视情况召开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座谈会。
四.三区县迎“国检”工作的做法
1.实行市委常委分别挂县(区)工作责任制,组织领导干部进行“两基”常识模拟考试。
2、“两基”公告,让更多群众了解“两基”及迎国检的主要内容,在地方电视台设立“两基”专栏每天报道“两基”进展情况,编写“两基”简报,书写固定标语。“两基”简报包括“两基”进度、动态、领导讲话等,固定标语要求每个乡镇所在地不少于5条,每个村不少于3条。
3、在国检之前,柳州市还从市直职能部门每单位选派3人统一安排到受检县驻乡镇督查指导,对所有学校,对学校的经费、项目建设、交通、安全、食品卫生、疾病防疫等工作进行指导,查缺补漏,差什么补什么,并负责包乡镇国检通过。各蹲点人员务必认真履行职责,加强与蹲点学校的联系,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及时督查“两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限期整改。“国检”时所蹲点学校若出现重大问题,将对蹲点失职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年度考核评为不称职并调离现工作岗位。
4、精心组织安排迎检工作。地区抽到县指导督查工作的同志每天要向指挥部汇报检查到的情况和问题,县委政府根据汇报问题召开本县的布置会。第二天将情况通报各有关乡镇,听取前一天通报问题的整改情况汇报。排出迎检倒计时时间表,印发“两基”工作手册、督查工作方案、国检知识问答等。
5.成立迎检工作指挥部,由党委书记、市县长任指挥长,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和党委委常委和分管领导为副指挥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联合协调组、验收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维稳安全保卫组、安全生产组、城乡保洁组、现场检查指导组、建设安全组、交通秩序组、验收督查组等十二个专门工作组。
6.柳州市教育局成立教育系统的迎检领导小组,下设立保障组、宣传组、安全稳定组、档案资料组、工作协调组,配合县各迎检工作组。其工作职责如下:保障组:检查各县区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管理和维修、“普实”、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项目管理等工作。宣传组:注重校园文化底蕴氛围的打造。安全稳定组:按要求、妥善做好代课教师的稳定工作。档案资料组:编辑整理全市“两基”工作文件汇编、画册和各县(区)“两基”上报材料审核。工作协调组:组织、协调全县“两基”工作,做好有关工作材料的上报和文件下发工作。模清验收团成员的各种情况,包括个人性格、爱好、特长、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经历)等。
7.安排迎检专项经费。柳州市政府专门安排800万元迎国检专项经费,其中拨区县教育局300万元用于迎国检资料建设及地区下县人员工作经费和生活补助,500万元用于迎国检过关县奖励。
8.突破难点:一是着力提高普及程度。普及程度是衡量“两基”的核心指标。做到完善和落实控流保学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劝学助学、控流保学的力度,确保各项普及程度指标符合国检要求。二是加强学校安全管理。要以交通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用电安全、 消防安全等为重点,积极排查安全隐患,并及时整改到位,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特别是师生伤亡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三是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化解班额过大问题,严禁开除学生,严禁举办重点班、节假日办班补课和乱收费,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和侮辱学生人格,为学生全面发展创设和谐愉悦的成长环境,以良好的教育形象迎接“两基”国检。
9、突出重点,精心准备档案资料,规范建设和进一步完善“两基”档案展示了一个地区“两基”工作取得的成果。加强档案管理、加强学籍管理、加强学校管理是巩固“两基”的手段,是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档案建设是否符合国家的要求,将直接影响着国家对一个地区“两基”工作的评价。因此领导要高度重视,实行责任制,一级抓一级,规范档案建设工作,确保符合教育部的要求。“两基”实施过程中的文件、领导讲话、照片、影像资料以及各项表册等都进行整理归类,做到内容清晰、数据准确,分类科学、核查方便,分年立卷、专柜专放,力求让档案资料客观翔实地再现“两基”工作过程,真实完整地反映“两基”工作实绩。要针对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不断增加,其一部分子女随父母进城就学,另一部分作为留守儿童在原籍就学的情况,要加强与其他县区教育部门的协调、配合、支持,把落实学生流动的去向作为重点。通过就学所在地教育部门的配合,完善这部分学生的档案资料,充分发挥档案建设工作在迎接国检中的作用。地区教育局对“两基”国检档案建设进行了科室分工:
办公室:a1执法水平和学校布局、学校建设等,配合科室教育科、计财科、督导室。
基教科:a2普及程度、a5教育质量、a7扫盲工作及学校管理,及留守子女、务工子女入学、区、乡级成人学校、成人培训、职业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等相关资料,配合科室职成科、教研室。
政工科:a3教师队伍(职称评定、教师工资、教师聘任、调动、校长、教师培训、师德工作等),配合科室师训科、进修学校、教研室。
教仪办:a4办学条件中学校装备设施、实验室、器材室、图书室建设、管理使用指导等,配合科室计财科、信息中心、体卫艺科、教育科。
基教科:a4办学条件中体育、卫生、艺术工作及运动场地等。
信息中心:a4办学条件中有关内容,如语音教室、微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建设、管理使用指导等。
计财科:a5教育经费及工资发放、危房改造、“两免一补”等专户资金,配合科室基建办。
宣传科:制作“两基”工作光盘,落实迎国检舆论宣传工作,制定迎国检期间的新闻宣传计划,报道迎国检工作动态、各校的工作经验和典型事迹等,为迎国检工作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
督导室:指导自查、组织复查、协调迎验。
五、调研结果的使用
借鉴调研情况对我州迎检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成立以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或总指挥)的“__州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或指挥部”,下设多个专门工作组,负责协调解决全州特别是已抽到的国检县两基迎检工作。
2、建立州领导负责联系县(市)“两基”迎“国检”工作制度,对联系县(市)进行重点督查指导。
3、由州直各部门抽调业务精干人员,经培训后定点到各县市协助指导两基工作。帮助基层完善档案资料建设,解决教育基建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督促教育经费到位,加强安全维稳工作等。
篇8
关键词: 就业形势应对措施改革思考
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就业,并把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两大就业主体摆在首位,强调两大就业主体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这样便突出了当前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出路问题,是国家实现“保增长,促和谐”的重要内容,应从政治高度上来认识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一、影响当前就业形势的外部环境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2005年至2007年,我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为2.5%、2.2%和2.3%,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4.1%、19.3%和19.7%。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影响是,外贸需求急剧下滑,国外订单大幅减少,出口型企业陷入困境,企业招聘减少,严重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此外,我国就业问题仍受体制性因素制约,如高校教育体制,我国高校教育“行政主导”、“严进宽出”等政策已不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高素质、重能力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和体制性制约的双重叠加,使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就业率下降
据教育部统计,2005至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72.60%、71.91%和70.91%,2009年达611万人,并且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需求较旺,吸引全国毕业生前往就业。中西部省区虽然也有较大用人需求,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招不到优秀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人保部2009年7月24日召开新闻会称,截至7月1日,全国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就业签约率为68%。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很容易形成一个不稳定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5%,世界平均水平为17.8%,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30年以上。在当前我国整体人口素质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如果仍有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我国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大学生思想处于不成熟阶段,又多集中在城市,长期不能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
(二)大学生实际酬薪降低
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直接导致实际酬薪水平不断降低。从2001年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559万,约是扩招前的5倍,平均每年毕业人数增加55%,但就业岗位只增加36%。除供需矛盾外,企业对毕业生要求变高,没有社会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据北京、上海等有关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实际上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月薪均值仅为1000元左右。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于社会现实水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除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影响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还有以下原因:一是缺乏诚信。大学毕业生的一些证书、文凭、履历对找工作很有帮助,但在求职中存在一些毕业生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的现象,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了损害。二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招生分数不断降低,部分高校师资不足,设施不够,大学生由“严进宽出”向“宽进宽出”转变,加上不少大学生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三是大学生自身定位与现实有较大偏差。他们“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宁到东部争抢岗位,不到西部发挥特长;从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宁到大城市屈就,不到小城市高谋;从企业性质的选择上,宁到国企外企做职工,不到中小民营企业做骨干;从就业态度的选择上,宁可被动就业或不就业,不愿主动创业做老板,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愿望与现实的矛盾。
三、促进就业的应对措施
(一)让中小企业活下来是硬道理
“保增长”就是保就业。2009年“两会”提出的“保增长”的目标是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避免大批中小企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破产、倒闭,为实现“保就业”创造条件。
1.适时出台过渡性扶持政策。国家以降低中小企业成本为中心出台了一批过渡性政策,并在特殊时期实行特殊的中小企业税费政策,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率,降低增值税、营业税,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内免收增值税、营业税。把出口退税政策延伸到在国内市场交易的外贸型企业也可以享受。尤其是对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增加就业企业,推进一站式办公、电子政务和集中执法,下决心废除目前由财政下达行政事业费收费任务、收支两条线、超收奖励、罚款分成的体制,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企业应急基金。地方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企业自筹一部分,还可以吸收民间资金加入进来,建立起应急基金,专门解决企业急需的短期资金。一旦企业急需资金,可以很快从应急基金取得,从而避免使企业陷入困境。国家最近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大都集中在基建领域,对中小企业的传递效应并不明显。许多中小企业因为政府管制以及项目管理体制等原因不能直接参与竞标,只能承揽转包或分包合同,并且要以垫资为前提条件。建议政府从优化投资结构角度出发,重大基础设施投资也应面向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招标。
2.深入开展为企业服务活动。一是建议外交部、商务部充分发挥经济外交作用,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加订单;政府出钱请咨询公司、行业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培训,为中小企业出谋划策,通过政府牵头实现同行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抱团取暖”,共渡难关。二是建议开展党政部门自查自清拖欠建设项目款项行动。建设单位(总包方)拖欠下游中小企业资金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已经成为行业惯例。建议有关部门对政府财力投资项目的中标和履约情况进行梳理,对分包和转包情况进行统计,征询合同承包方款项到位情况,详细了解合同款项未及时到账的原因;同时,对建设方的资金到位情况和拨款情况进行统计,加强对“零余额”账户的管理,公示项目拨款进度。三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建立涵盖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征集平台,客观、全面、动态地反映其信用状况,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以及落实相应的扶持政策创造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改变管理模式,放松管制,减少行政审批。
(二)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制
1.出台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为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可以采取“挂职锻炼”和“志愿者”等方式,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每年分流1/10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到建立于贫困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进行为期1至2年的基层挂职锻炼,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增强工作责任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社会。锻炼期间由国家财政支付他们工资和津贴,实习期满后优先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国家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补贴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经济贫困地区的乡镇一级教育、文化、卫生、工商、税务、农技服务等机构和单位工作。政府根据工作年限帮助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代偿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给予加分、生活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同时在户档迁移、职称评定、创业扶植等方面给予明确的倾斜政策。
2.取消大学毕业生流动就业的各种限制。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大学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大学和接受单位的派遣指标和用人指标的限制,特别是非公有制单位招用毕业生的指标限制,只要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并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公安部门应凭毕业生所持的《报到证》为其办理落户手续。废除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促进毕业生自主流动。
3.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提前进入招聘程序”。应大力鼓励大中型企业招聘人才时“提前进入招聘程序”,采取与高校联合招生的模式,委托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生源面试,为学校提供教学仪器、产品和实习机会,让大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的情况,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4.建立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在不违背改革的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采取一些过渡性的鼓励性安置措施。如可以考虑在一定时期(今年、明年和后年)和一定期限(1―2年)内,鼓励企业和基层用人单位实行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用人单位按计划录用人员的1倍的规模接收见习人员。在见习期内,企业支付见习工资(约相当于正常聘用人员的1/2左右),国家对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和岗位补贴,以鼓励企业多吸收大学生,同时也给大学毕业生一个积累就业经验、与企业增强双向了解的机会。
5.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树立大学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其一,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要分年级、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力求使学生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其二,开展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提高指导工作的层次与水平。要运用职业测评的科学手段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实施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更加专业化与科学化;通过开展专业化的指导,帮助毕业生对所希望涉足领域内的行业和地域内的用人单位进行对比和分析,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四、促进就业的改革思考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是我国推进产业升级、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和优化劳动力市场配置的重大机遇期。我国就业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应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保就业”为契机,以应对当前危机和推进相关体制改革相结合,缓解和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措施只是“治标之策”,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远之计。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间接原因和根本症结。实践证明,离开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单纯依靠政府的管理措施,解决大学生供求结构性矛盾,是不现实的。目前,大学生就业逐步实现了市场化,但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这突出地体现在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情绪,“官本位”现象严重,缺乏学术氛围,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高职生和专科生就业率较低,原因是高职和专科院校大多仍按照本科压缩型来培养,未与市场需求接口,没有体现高职生突出的技能特点。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这一情况在扩大招生规模后被放大,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要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改革高等教育“行政主导”体制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主导”体制的弊端表现在于教育行政化,行政化的结果是教育边缘化,学术、科研弱化,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教育手段单一,教材陈旧,学科专业水平与国际脱轨,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适当社会能力较差。改革的目标是将“行政主导”变为“学术主导”,把高校变成科研基地和人才基地,这要求从根本上改变行政首长任命制,改变高校照搬政府行政手段,以行政来推动教育的模式。
(二)改变大学生素质与能力评估模式
我国人才培养属于“严进宽出”,经过高考途径进入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但“毕业”程序过于简单,“宽出”明显,这对于大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影响较大。应改革目前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考核方式,改变目前“老子考儿子”的毕业考核模式,进一步增大考核难度,包括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综合等方面的全面评估,建立“严进严出”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
参考文献:
[1]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北京数字影视学院.
[2]莫荣,刘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经济参考报.
[3]杨宜勇.当前就业形势分析与建议.经济日报.
[4]蔡,王美艳.当前我国城镇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省略/djyj2005/share/viewdjyj1.asp?id=1410.
篇9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坚守;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5-0013-05
一、“中国制造2025”需要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成为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1]。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实施,关键是要有升级版的劳动力结构与之相适应。人才是实现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关键与支撑,技术创新不仅仅依靠高端学术科研型人才,更要靠广大一线应用技术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较强的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可以进行理论设计开发并转化为技术应用直接创造生产力。这就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强国战略的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
事实上,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倒逼教育变革,这在世界范围内并不鲜见。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的发展政策从后工业社会转向了再工业社会,并由此引发了全球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变革。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振兴美国制造业法案》,旨在通过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和重振制造业战略,重塑国家竞争优势;2011年公布的《美国创新战略》更进一步提出要打造世界一流劳动力。英国从2009年到2011年的三年间,先后颁布《为增长而提高技能:国家技能战略》、《新机遇、新挑战:创建世界一流技能体系》和《为可持续发展而提高技能》等文件,旨在通过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的发展。德国多年来承担着欧洲经济领跑者的角色,其原因就在于经济上有着强大的实体工业支撑,教育上则有着从以“双元制”为特色的中高职到工业大学多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体系[2]。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为我国提供了重要借鉴: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变革势在必行。
二、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式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指在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社会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等基础上科学定位,并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既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升格的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逐步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学术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以及资源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一些高校存在着“办学定位趋同、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等诸方面问题[4]。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现象,使地方本科院校发展陷入困境。基于此,部分高校转而探索转型之路,谋求培养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应用技术人才。国家也逐步明确了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的发展目标,并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和教育工作重点任务之中。
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所培养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既不同于从事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单纯从事机器操作的技能型人才,其具有如下智能特征。
(一)学历层次的高移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高新技术在高端制造业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和技术岗位将需要更高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既能动手实践,又具有较高学历层次,擅长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在高端制造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社会生产分工中的重要阶层,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起着衔接纽带的作用。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这一需求特征也相应带来了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技术教育成为未来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二)技术理论知识占据主导
传统制造业技术以加工和装配为主,主要靠经验知识。我国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根本转型,就需要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含量,使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中国制造2025”主导下的高端制造业发展,以智能化生产为主,知识密度高且多维集成,因此,需要应用技术人才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维护、保养、改进与创新。
(三)体现复合技术特征
高端制造业是多学科知识的集成,对应用技术人才的智能结构提出了综合化要求。“中国制造2025”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要“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业”。这些重点任务的实现,体现了高端制造业发展日益复杂化和综合化的趋势,使得社会职业群类之间的工作领域出现了大量交叉重叠现象。这就必然要求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需要具有多元复合的智能结构特征。
(四)具备技术创新素养
“中国制造2025”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系统创新。数字化制造、网络化制造以及智能化制造模式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为“中国制造2025”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技术创新素养是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智能特征。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
长期以来,受传统精英教育思维惯性、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资源配置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对高水平大学的简单借鉴与模仿,办学趋同现象严重,大部分学校的发展已经陷入“学院升格为大学,单科性大学转变为综合性大学,然后向研究型大学靠拢”的简单逻辑困境。
英国高等教育学家埃里克・阿什比关于“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的论断,对于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重构办学定位具有重要启示。大学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其与周围环境一起构成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每所大学都有其自身发展的“遗传”逻辑,同时又都面对着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环境”因素。每所学校基于自身的“遗传”和“环境”,确立自己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地方本科院校与学术型院校、研究型大学具有不同的“遗传”和“环境”特征,只有立足自身特点,积极寻求错位发展,才能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地方本科院校是区域经济发展催生的产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责和使命。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体现在办学层次上,地方本科院校应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涉研究生教育;在办学类型定位上,以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为主;在办学目标上,定位于培养产业一线从事技术应用、技术服务和技术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
(二)能力本位、突出应用的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培养应用技术人才早已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层面的共识。然而,在高等教育实践层面,却始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学科中心倾向,人才培养模式带有明显的学科本位特征,表现为人才培养定位学术化、课程体系趋同、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弱化等问题。造成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技术人才虽然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但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不足。
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转型发展,就需要在人才培养领域实现从学科本位到能力本位的变革。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以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为目的,通过跨学科的逻辑组织课程;积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构建,以密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在教学内容方面,要适应行业产业升级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技术发展前沿。在教学方法方面,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程要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能力本位”并不等同于高职高专的“岗位导向”。有学者曾就三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特征进行区分,认为“学术型本科是学科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大A型’结构,讲究厚基础。高职高专是岗位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大T型’结构,注重大量专业训练。而应用型本科应该是技术导向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大I型’结构,应强化核心课程”[5]。从这一意义上说,如何在传统本科人才培养的“学术型”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职业型”之间走出“应用型”的第三条道路,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三)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应用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基础。地方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应当更加注重应用,强调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制定R&D统计标准时,把科学研究划分为三类,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研究[6]。其中,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又统称为技术研究。地方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应用特征,就是要主动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面向地方、面向行业与产业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重视并努力促进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以此来解决行业、产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关键技术;解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科研变革的关键。20世纪末,美国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对英国、荷兰、瑞典和芬兰处于高等教育边缘却成功转型的五所大学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研究发现,建设不断拓展的发展,是它们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形成这个拓展的,关键就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7]。地方本科院校要建立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科研机制,就需要建立起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鼓励和支持与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研发与应用平台,形成开放共享、深度合作的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前沿技术创新,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四)学术背景与企业经历并重的师资队伍保障
师资队伍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构成中,有相当比例教师来自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缺乏实践能力。而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应用技术人才,首先需要一大批具有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的师资。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彻底改变重学历、重理论,忽视专业实践能力的现象,重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学术经历与企业经历双重素养。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或挂职工作,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增强其动手能力。还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建合作研究平台,组织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去进行科技开发,共同完成研究项目。同时,加强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导向,在职称评定、教师考核等环节,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学校还可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重奖在企业实践和科技开发中有突出贡献和表现突出的教师。
与此同时,地方本科院校还应积极培养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实训教师队伍。一方面,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专职实训老师,发挥他们对学校转型发展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校企互动,从行业企业聘请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信念坚守
雅斯贝尔斯曾指出,当社会发生根本变革时,教育也要随之而变;而变革的尝试首先是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追问[8]。 在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推动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尤其需要保持对教育本质的坚守。维其如此,才能保证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不偏离正确航向。
(一)关注学生核心素质的养成:对人才培养本质的追问
关于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论,是高等教育始终无法回避也绕不过去的主题。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矛盾似乎更加突出。因为地方本科院校基于“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避免走向培养学术性人才的误区。然而,对专业教育的强调却不能以忽视或者弱化通识教育为代价。20世纪以来,国外理工类高校和专业普遍开始重视提高科技人才的人文素质。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急剧变迁的社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六次大的改革,每次都提出要加强工程技术教育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H&SS)教育。用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的话来说,H&SS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拓宽工科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H&SS教育的整合功能以实现工程教育的目的。这从中已反映出工程教育“非技术化”的趋势[9]。2001年,美国废止《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其核心教育理念由“从学校到工作”(School To Work)发展为“从学校到生涯”(School To Career)。STC理念超越了狭隘地关注学生适应现实工作需要的职业教育理念,致力于使学生在学校与生涯发展之间灵活转换与过渡[10]。这无疑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事实上,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技术人才,更需要大量具有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21世纪的技术思想正发生深刻变革,正从一种基本上是围绕如何掌握制造技艺来进行思考的技术,过渡到一种对“程序设计及使程序尽可能合理化”进行思考的技术。将来的工业设计是更突出个性化的,既满足实用性,又具有人文价值,并因此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极高的整体素质要求[11]。这就需要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能仅仅停留于面向职场、面向一线,强调学生对于岗位的适应性,还要强调面向未来,培养学生对技术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从这一意义上说,始终关注应用技术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永恒坚守。
(二)重视学科建设的重要地位:对高等院校属性的思考
在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有学者提出了“强化专业,淡化学科”的说法。笔者认为,这里的淡化学科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淡化对学科知识完备性和系统性的追求,更加关注能力本位的专业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地位的式微。事实上,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集中体现。《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五条明确指出,“设立高等学校,应当具备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条件:大学或独立设置的学院还应当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和相应规模,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大学还必须设有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可见,学科是本科区别于专科的重要特征。
以应用为特征的地方本科院校同样需要重视发展学科,因为学科实力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持,是服务行业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基础,也是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即一个学科可以深化、整合几个专业的资源,发挥引领提升作用,同时,几个相近专业也可以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发挥集聚效应,支撑学科的发展[12]。
正如有学者所言,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是一场悄然发生的变革,也是一个系统设计的综合改革工程。对于走应用型道路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不仅要成为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基地,成为培养经济转型升级中千千万万技术大军的摇篮。同时,也要成为行业或者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成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从这一意义上说,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重要人力与智力支撑。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EB/OL].[2015-05-22].http:///a/20150519/43788784_0.shtml#_zbs_baidu_bk.
[2]马陆亭.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10-14.
[3][4]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11.
[5][12]唐景莉,刘志敏.高校转型:重构高教核心价值――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J]. 中国高等教育,2015(7):24-35.
[6]刘道玉.论重点大学科学研究的使命[J].高教探索,2006(2):4-8.
[7]唐景莉.高校转型:突破“围城之困”――访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名誉理事长、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J].中国高等教育,2015(8):33-38.
[8]雅斯贝尔斯,K.T.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6.
[9]潘懋元.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从20世纪至21世纪初期[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6-247.
[10]顾月琴.从STW到STC: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探析[J].职教论坛,2013(3):90-92.
[11][法]R・舍普,等.技术帝国[M].刘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2-13.
Transformation and Persistence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de in China 2025”
Shi Mingzhi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Made in China 2025” put forward urgent demand for high-quality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alent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training this kind of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de in China 2025”,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hould realiz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by the measures of “persisting in the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of serving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bility-based and application-standing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the production-teaching integrated and combined innovation applie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teaching staff equally having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enterprise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hould also adhere to the na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na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qualities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subject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