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自述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8 16:5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自述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用爱点亮心灯,用爱呵护心灵
爱是打开学生心锁的万能钥匙,爱是架起师生互相理解信任和相互支持的桥梁。“爱满天下”是当年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他曾告戒对学生滥施刑罚的人说:“你的鞋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要把爱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要象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让自己的汗水和学生的汗水流在一起,让自己的笑声和学生的笑声合在一起,让自己的心和学生的心连在一起,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敬。爱学生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只要你一视同仁的对待学生,那么即这“爱”是“严厉”的,你依然会得到学生的深爱。我是这样认为的,更是这样做的。学生取得了好成绩,我会笑着激励他们:“好样的,继续努力”。考试成绩不好,我真诚地鼓励他们下次考好。纪律差了,我用和蔼的语言告诉他们怎样去遵守纪律。学生心中哟疙瘩了,我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学生生病了,我从家中拿来药给他们吃。学生经济上有困难了,我慷慨解囊,资助学生。学生饿肚子了,我给他们买饼子买水。学生冷了冻了,我拿来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穿。学生学习上有问题了,我牺牲休息时间为他们义务补课……。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我在学生身上倾注的全部的爱。这份关怀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女儿。优秀生得到了这份爱,会更加努力,后进生得到了这份爱,会受到莫大的鼓舞,就会变成一个优秀的人。爱是等价的,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因为我的付出,我得到了学生更多爱。多年来,我所教过学生总记着我,对他们的爱,不论是已工作的学生,还是正在上大学的学生,不论是上初中的学生,还是没考上学,走上社会的学生,每年寒暑假,他们都要结伴来看我。年年如此,从不间断。遇到节假日,问候短信也是铺天盖地。还记得xxx年x月,由于九年级超负荷工作,加上多日的劳累,我晕倒在讲台上,当时班里的学生有哭着跑去买药的,有抱着我呼喊的,全班学生哭成一片,让闻讯赶来的老师感动不已,晚上下自习后,他们又到医院,有给我买稀饭的,有买水的,有买面包的……。我所任教的另外一个办的学生也感到医院看我,病房内涌满了学生,最后在医护人员的劝说下,学生们才陆续离开。有什么能比得上这份爱哪?如果说教师的爱是一份责任,一种执着,那么学生的爱更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是我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标。还记得临毕业的前夕的一天,一个学生吞吞吐吐地对我说:“老师,我给你送个礼物,你别嫌弃,”当他递给我一塑料袋摔碎了的杏子时,我感动得泪水盈满双眼,要知道他是骑着自行车一路颠簸从家里带来,又在学校般来般去才变成这样的,这是学生对老师的爱最朴实的回报。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面对学生的这份爱,我只能在心中告戒自己,爱每一个学生,他们是值得你爱的。
二、强烈的责任心是学生学习的力量支撑
管理班级靠的就是使命感和责任心。有人说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是这“最小的主任”关乎的是学生的一生。他们的学习、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处事方式决定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多年来,我当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我知道教师这份工作是良心活,工作更是如此,承载着家长的希望,学生的信赖,学校领导的信任。既然做了这份工作,我就要把它做好。在十多年工作中,我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和学生吃在一起,学在一起。晨光初露,我已经站在教室,从纪律到学习,从卫生到衣着,事无巨细,我都会关注。课堂上,我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生活中,我是学生的亲人长者。暮霭沉沉,华灯初上,我还在办公室为学生解疑补课。艳阳高照的中午,别人休息了,我还在给学生学生批改测试卷。北风呼啸,冻僵的手指还没有舒展,我已经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了。多少个周末,多少个休息日,我献给了我的学生。临近中考的日子里,和知道我的学生从心理上需要老师的陪伴与安抚,每天十个小时我是在学校给学生以鼓舞和力量。这些都是出于一份责任。现在已经和我成为同事的我的一为学生总是说:“老师,没有你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就没有我的今天。老师,你永远都是我的恩师。”听到学生这样的话,我倍感欣慰,曾经付出的一切都变得那么有价值和意义。
三、用尊重和交流打开学生的心扉
学生的心灵是脆弱而敏感的,容不得伤害,当你真诚地与他们沟通,尊重他们的人格是,你和学生的距离就近了。为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感,我以日记作为突破口,借助日记了解一些不良现象,使得我能够及时处理。从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说,有坏情绪要发泄,有好心情也要分享。日记正好给了和学生一个交流的平台,内容不拘形式,可以畅所欲言,写感想写心得,我会写一些带有激励性和指导性的语言回复他们。如“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意懒心惰难成事,意坚志恒方有为”,“成功的起点是坚信,成功的终点是坚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一个人有了想飞的冲动,就决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通过师生交流,与学生真诚沟通,彼此打开心扉,能加深师生感情,有利于老师去感悟学生,较快地找到与学生的谈话的切入点,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减少盲目性而更有针对性。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04-01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语言基础学科,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其中 自读课的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讲读课相辅相成,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意在引导学生把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在自读课文中加以应用,从而达到在应用中巩固、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因此只有重视自读课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把讲读课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自读课中。
一、关于自读课课型
1、语文课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型也比较复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型,根据教学任务划分,可分为阅读课、作文课、讲读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自读课则有自己的特点,其课型的特点是从教学内容讲是指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从授课形式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独立操作为主的一种课型。
2、自读课是一种培养人才,因材施教好形式,它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敏捷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和思辨能力。
3、自读课和讲读课的关系是,讲读是为了自读,自读是讲读的目的,是“会读”、“不需要讲”的实践,从讲读到自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读课的教学目标要注意和相关单元的讲读课要求一致。
4、自读课的评价是把讲读课的听课变为自读课的看课。传统的评课基础是听课,而自读课的特征是高度体现学生主体,要求学生高度参与教学的一种课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二。这种课型在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是学生的活动。
二、自读课的教学模式
教会学生自学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吕叔湘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以《音乐巨人贝多芬》为例其教学目标其自读目标为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观。
在语文教学中,可推广使用的自读课教学模式是“自读导学六步教学法”,即在自读课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读、自学、自练。分六步进行,即:导学――自读――思辨――点拨――互动――实践。
1、导学。自读课开始,教师运用2到3分钟的时间巧妙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激发自学的兴趣。看《贝多芬像》,让学生展示搜集贝多芬的资料,然后听《命运交响曲》,猜测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2、自读。学生根据老师或自己设置的学习目标独立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过程。读这篇课文,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贝多芬。
3、思辨。这是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之后对阅读材料生疑、质疑,提出自己独立思考的问题的过程。、文章是如何向我们展现这些内容的?从写作的角度这三个方面有什么不同吗?人物性格在文章前后有什么不同?
4、点拨。这是学生在自读学习中,探索问题时思路贫乏或进入“死胡同”的时候,教师予以启发、诱导、疏通思路,排除疑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女佣的介绍、“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女佣的介绍”属侧面描写,“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属正面描写。女佣介绍和“我”眼中的贝多芬是孤独、邋遢、暴躁的,贝多芬自述的内心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
5、互动。这是指在课堂自读过程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使教师、学生、教材之间互动起来的过程。学生交流展示,师生互动,疏通思路,排除疑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女佣的介绍、“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女佣的介绍”属侧面描写,“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属正面描写。女佣介绍和“我”眼中的贝多芬是孤独、邋遢、暴躁的,贝多芬自述的内心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
篇3
时间:2016年3月12-13日:12日上午,参加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组织的医学博士生入学英语统考,包含听力考试;12日下午,专业基础课考试;13日上午,专业课考试;(考试时间如有变动,以准考证上时间为准)
地点:安徽医科大学本部教学楼,考生于考前一天来校熟悉考场。
复试
学校统一划复试基本分数线(包括各科及总分要求)。之后,生源充足的培养单位、学科可在学校基本分数线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生源情况再划线。大约于5月中旬,由各学科组织达线考生复试。复试应对考生的专业知识、专业外语、基本技能、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等进行综合测试。各学科负责制定本学科具体复试办法。
复试时,由复试专家组对报考材料(包括硕士阶段成绩、、获奖情况、个人自述等)进行评分,具体评分细则由各学科自定。材料评分在复试录取总成绩中占相应比例,由各学科自定,不低于20%。
篇4
学员金氏共度其乐融融团圆年
2008年1月15日,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风雪席卷了我国江淮地区。据民政部消息,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111亿元。大雪持续到2月2日时,导致灾区大面积停水、断电、交通受阻、通讯中断。
这场罕见的雪灾,同样殃及到浙江东阳金氏提银的正常运营。不少学员被这突如其来的暴雪挡住了回家的路。眼看春节来临,该如何解决他们滞留的问题?金氏提银为此召开紧急会议,几经争论,最后决定:所有滞留的学员,都留在公司过春节,一切费用都由公司承担,待交通恢复后总部第一时间为学员预定返程的车票。每个人独处异乡,都牵系着家人的挂念,公司把所有办公电话腾出来,供滞留学员无偿使用。金老师说:“决不能把学员置之于门外!人家是千里迢迢奔着咱金氏提银来的,我们决不能辜负了大家,要当他们是一家人!”
在这里,记者突然想起一个故事,故事里那个孩子对父亲说:“人对了,世界就对了。”金氏提银多年来,正是奉行先做人后做事的经营理念,才当之无愧于中国提银老大这把交椅。
就这样,大家在金老师的带动下,布置房间,筹备春节食品。灾情还在继续,由于雪太大,很多外来人员滞留东阳,旅馆宾馆普遍爆满,为此,金老师把学员全部接到乡下老家,和学员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没电,金老师买来蜡烛,没水,金老师花高价买来饮料。怕年三十那天包不上饺子,金老师特意事先筹备了20袋速冻水饺。
在政府的大力抢修下,确保了浙江东阳年三十晚上不会停水,也不会断电。闻听此事后,金氏的员工也从家赶来,为的就是和千里迢迢却受阻于东阳的学员,一道过个祥和、团圆的除夕之夜。在年三十晚上的团圆宴上,金老师为每位学员斟满了酒,他端起酒杯激动地说:“每年都说春节过得没有新意,今年能和我的员工、天南海北的学员一起过春节,我倍感荣幸。来,大家一起干了这杯酒,相逢就是缘分,我们不但要在一起过个快快乐乐的春节,更要在新的一年一起携手奔小康,金氏永远是你们的家!”
实话实说:
我眼中的金氏提银
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真切地了解“金氏”,我们不妨走近“金氏”的学员,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赵雅军,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站南办韩麻村 工作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易韦达电子厂职业:产品质检员
自述:我是2月1号到东阳的,原本打算趁过年回家顺道到金老师那学技术,却没想到天降大雪,所有交通都中断了,真是急人啊!金氏提银的技术确实好,咱大家都没话说,金老师相当热心,到处都在下雪,没地方住就把我们安排到他家里,跟我一起的还有四个学员,其中一个还是女孩子。年三十,我们在金老师家里包饺子,跟金老师的家人一起过大年,找到了一种家的感觉,心里感到很温暖,这种温暖从来都没有过……
自金氏提银参加《现代营销》创富会员大行动以来,不少受援助的读者无偿的得到了援助,成功致富,为此记者特地采访到了金氏提银第七届受援助名单中两名受援助的读者袁涛和金军(详见《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08年第一期41页。两位读者分别在2月17日,3月2日前往金氏提银总部参加面授。
袁涛,山东寿光市大家洼镇新兴村工作单位:山东潍维坊天福化学有限公司职业:化学材料包装工
自述: 金氏提银服务非常好,虽然我开门见山说自己是受援助读者,没有花一分钱,但工作人员还是一如既往的诚恳与热情,我心里暖洋洋的,在那里学了两天感觉不错,前天抽空去收了一桶水,提出了120克银子,赚了一百多元,虽然钱不多,但这是个良好的开始,我想在金老师的帮助下,我会很快发家致富。
金军,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五里镇树西村金小钱庄 工作单位:江苏无锡市万全金属有限公司职业:煅压工人
自述:我印象最深的是金氏提银的服务非常到位,起初还有点不相信,金老师真能在五分钟之内就把银子从水里提出来?我特意从无锡搞了点废水带过去,没想到工作人员几下子就提出了亮晶晶的银子,我拿着银子到金银加工店鉴定,99%以上的纯银。不得不服啊!我是援助对象,金老师非但没有收我一分钱反而经常打电话问我做得怎么样了。
相关链接:鉴于目前南方各省普遍受灾,现在金氏提银总部决定2008年月3、4、5月定为“金氏提银众志成城抗冰灾优惠酬宾期”。在活动期间,所有学员吃住全免,并报销单程车费,赠送提银必须工具(价值100元),赠送金妈妈手工爆米花技术(价值300元)。
金氏提银咨询部:
华南区:13216260023
华北区:13058954126
华西区:13058954082
总机:0579―86054150
传真:0579-86659831
客服技术部:0579-86936704(只负责后期技术跟踪服务,不受理其它咨询)
地址:浙江东阳市十字街202号
篇5
陕西《华商报》近日披露了一个假典型、假省级劳动模范“诞生”的过程。获得1999年河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郭尚旺,是该省泌阳县泰山庙乡泉河村小乔庄的一名游手好闲的农民。他精心施展骗术,骗过了当地党政领导,骗过了前来采访的报纸、电视台的记者,后又经当地媒介的大肆宣传,最终骗得“省劳模”的奖杯。
姑且不谈当地党政领导受骗,仅从前去采访郭尚旺的记者们不记“实”的做法分析,从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深刻的教训。
――只听只记不核实,酿成新闻要素失实。郭尚旺原不是村党支部书记,但他为捞取资本对记者称自己是“支书”,当村里人和记者提出疑问时他又浑水摸鱼说真支书是“老支书,我是支书”,此时记者便停止核实,让骗子郭尚旺面对摄像机接受了采访。此后,当地报纸也就依样画葫芦以党支书的名分予以报道。传媒的公开报道为郭尚旺的骗局起到了他本人起不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后,郭得意地对别人说:“报纸电视都说我是村支书,那还假得了。”
篇6
我叫黄河,全长5464公里,生于10万年以前,我的源头在青海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千百年来,我哺育着中华儿女,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我认作民族的摇篮,称我“母亲河”。
从前,人们总爱说“跳进黄河洗不清”,说的是我含的泥沙多。我每年要把16亿吨泥沙带走,淤在下游把河床抬得老高,有人又叫我“悬河”。这些我都没有办法,大自然就是这样安排了我,几万年也都这样过来了。
最近又有一句话说我――“跳进黄河洗不净”,我听了很伤心。要是以前“洗不清”,澄澄泥沙就清了;现在“洗不净”,可事关我个人“品质”。不知道最近大伙儿到我那儿看了没有,我中游支流的汾河、渭河、洛河、新蟒河、沁河都脏得不得了,有的地方简直成为“排污沟”,脏东西超标好几倍,连我周围的农民都嫌我臭,浇地时掩着鼻子干活。
前些年,我的水质都在三类以上,既能浇地,也能到机器里转转;现在好多河段的水都不行了,就是放在池子里当景观用水,还有人提意见。别人对我说,从来没有见我这样脏过。从三门峡以下到入海口,7个水质监测口,有6个说我脏。他们对我说,中下游很多城市的饮用水都从我这里取,为了让人们喝得放心,处理脏东西花了好多钱。
我知道,今年这样脏,与缺水有很大关系。从去年开始,我从来没有这样干渴过,我一年的来水量比正常年份少了将近2/3,说是有实测记录以来来水最少的年份。而向我怀里排的脏水却是一天比一天多,10年间翻了一倍,现在一年有42亿吨,相当于我今年来水的一半,过去叫“一碗水,半碗泥”,现在成了“一碗水,半碗污”,根本消化不了。
可能有人问了,不是说不让往你那里排污吗?其实也有人管,但总有人偷偷地排,检查的人来了,少排点,检查的人一走,照排不误。管这种事的也不好办,有人总结得很形象,叫“环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更何况,还有一些不肖子孙说是当地挣钱重要,净的事往后放放。我听说,天津已经不用我了,我真羞愧。人们费老大劲修了引黄济津的水渠,我却帮不了他们的忙。要是再这样给我身上泼脏水,我这母亲河就变成臭水沟了。
救救我吧!
1.仔细阅读全文,从母亲河的自述中,你获取了哪些主要信息?请回答。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从文中发现造成黄河污染的主要原因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我的理解: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悉心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从去年开始,我从来没有这样干渴过,我一年的来水量比正常年份少了将近2/3,说是有实测记录以来来水最少的年份。(加点的短语能删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连我周围的农民都嫌我臭,浇地时掩着鼻子干活。(请指出该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本文,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诗经》中许多篇章都提到过。那时的黄河水还比较清亮。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森林植被还比较多,水草丰茂,风景秀丽。
材料二: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生计。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的家――绿色住宅
①21世纪的住宅花样繁多,适合各种人的不同需求。
②如果你是个“小气鬼”,请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太阳能住宅”。在住宅中普及太阳能发电是日本政府“阳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通产省计划到2010年将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发电能力提高到500万千瓦,使100万户的居民可以依靠太阳能发电设备给自己提供足够的电力。政府还和电力部门达成协议,白天居民家庭的富余电力可以通过普通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晚上或阴雨天气可以从电力公司的电网购买电力,到一定时间进行结算。日本从1994年就开始促进普及太阳能发电,并建立“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补助制度”,对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设备给予50%的财政补贴。2001年财政用于个人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补贴预算达160亿日元。
③如果你喜欢自然,喜欢绿色,就来关注一下刚刚诞生在澳大利亚的“生态住宅”。这一款被澳大利亚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建筑师视为澳大利亚人的世纪房屋,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室内顶棚空间种植着下垂式倒挂草本植物,室外平缓宽大的房顶或外墙壁爬满藤本植物。从外部看,整个房屋与周围地面连成一体,完全变成绿色。预计本世纪中期将全面普及“绿屋”,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将变成绿色植物编织的城市。而堪培拉每个新建房住户都可得到一份市政府的丰厚“绿礼”――15棵不同品种的树木和30丛灌木,并在新居落成之日,由身穿绿色制服的志愿者帮助栽种。
④德国柏林的新议会大厦也采取了“绿色建筑”设计,所有房间都可以自然通风,冬暖夏凉,而其中消耗的能源,98%都来自太阳能。也有人提出下世纪要住在“摩天城市”,来解决越来越拥挤的人口问题。学者们说,这种城市其实就是一座高达千米以上的摩天大楼。据说美国有人正打算筹建528层、1500米高的建筑物,可供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在上面居住。
⑤总的来说,21世纪人类会有更个性化的住处,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想象力,让自己住得舒服,住得有新鲜感。
1.通读全文,请分别说说日本、澳大利亚、德国这三个国家“绿色住宅”的特点。
日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澳大利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德国:
2.“如果你是个‘小气鬼’,请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太阳能住宅’”中“小气鬼”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的作用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文的第②段文字来看,在建设“太阳能住宅”方面,日本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有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是写绿色住宅的,而第④段文字中却提到了“摩天大楼”。你认为“摩天大楼”是否属于“绿色住宅”?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偶然的发现
1803年,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为解释化学实验的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原子论,认为“元素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一理论立刻传扬开来。
但是,原子论最大的问题是无法验证,毕竟粒子并不能用人的肉眼直接看到。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目睹粒子的工具,化学家只能从一些线索去推测粒子的状况。连伟大的法拉第都认为,在没有更好的理论之前,只能把原子论当成一个魅力十足的假说。
1827年,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在研究山字草时,碰巧看到浮在水面上的花粉动个不停。布朗起初以为花粉在水面上晃动是因为它是活的,是花粉在游动。可是,并不只有花粉会在水面上晃动,普通灰尘浮在水面上也是一样。布朗偶然发现的这种现象,后来被人称作“布朗运动”。
布朗认为,这个现象可能和某种物理定律有关。可是,他始终找不出理由来解释这种运动。后来,其他学者也不断提出过种种解释,但总是难以令人信服。
直到1863年,才出现了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水面上的花粉运动是粒子冲撞花粉造成的。根据原子论,水的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它们总是不停地运动,所以会和花粉产生冲突。它们撞到花粉的旁边时,就会把花粉往反方向推,再撞到花粉的另一边时,就又把花粉推回来。这样的情况不断发生,花粉也就不断在水面上晃动。
比方说,现在体育馆的地上放着一个篮球,你和一些同学围着这篮球,和它相距几米远,而且你们手上都有一袋网球。你一发出信号,大家就不断拿网球往篮球上扔。这时会发生什么事呢篮球是不是在地上滚动你们扔的球有时击中篮球的这一边,有时则击中另一边,于是篮球总是滚来滚去。
你知道你们正在扔网球,所以不会觉得篮球在地上滚动有什么好奇怪的,可是,如果是以下的情况呢首先,在篮球上涂上荧光剂,再关掉体育馆内的光源,然后把网球扔向这个发亮的篮球,这时你只看到一个发亮的球在黑暗中滚动。布朗和其他学者刚开始探讨浮在水面上晃动的花粉时,状况就和这种情形差不多。他们只看到花粉在动,却想不出原因,后来终于从它的动作领会到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撞击它,进而认识到用分子彼此的冲突来解释这个现象是最贴切的。
这样,“布朗运动”成为一个契机,使许多学者明白了道尔顿的原子论是正确的。
1.文中有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说明中心,请把它摘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述同学用网球撞击篮球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倒数第二段中加点处用了“差不多”,而没用“一个样”,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从文中筛选的信息,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化学家提出“原子论”,得到的验证却与植物学家的发现有关,和某种物理定律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花粉在水面晃动这一偶然发现,使学者获得启发,解决了科学难题。你能由此联想到科学史上其他类似的事例吗?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2005年安徽省实验区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1.⑴介绍母亲河的来历。(2)自述为何“洗不净”(或介绍黄河污染严重)。(意近即可。)2.⑴大量污水排入黄河;⑵缺水,来水量严重减少;⑶对污染管理不善。(意近即可。)3.⑴不能。加点的短语是用实际检测的记录来说明来水量是有史以来最少的年份,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意近即可。)⑵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黄河污染严重。(意近即可。)4.⑴关注黄河,保护黄河,还黄河的本来面目。⑵治理黄河,让母亲河为人民造福。⑶污染生存环境,就是毁灭人类自己。(意近即可。)
篇7
那就不妨向内转,从自己身上“下手”,试着写自己。有的同学说“我有什么好写的”?但是想想看:长这么大了,已经有了很多的生活经历了,你认识了几百甚至上千人,你经历了十几个春夏秋冬,大自然在你脑海里留下了无法计数的画面;你已经尝过酸甜苦辣,有过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有过喜悦与烦恼的交替,你的每一天都在产生新的思想……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怎么说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呢?况且写自己还能写出新意和个性。
一、记叙文“写自己”的技巧
在写记叙文时,我们写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因为这样的材料最容易带有个性色彩,也最容易触动自己的情感,这在阅卷老师读来也最容易发生兴趣,因为他们也想窥探一下现代中小学生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如果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材料不够新颖典型,或者不符合题意怎样办呢?不妨借助联想和想像,合理虚构一番:1、为了符合题意、表现中心,对经历过的几件事可以改换部分情节、起因、结果等;2、经历过的事,当时观察不细致,或时间久记不清,可以根据当时情况,想象其中的细节加以描绘,使其具体生动;3、可以将发生在几个人身上的事集中到自己一个身上,以使人物形象鲜明,内容充实;4、可以把经历过的几件事进行合理改造,将它们编织到一起来写;5、加添合情合理的环境、气氛描写,以烘托人物和事件。如果亲身经过的、适合题意的材料已经够丰富生动的了,那就应该在“裁剪”上多下点功夫,使所叙详略得当,不枝不蔓。
二、说明文“写自己”的技巧
在写说明文时,同样也可以写自己。一是向别人介绍自己,说明自己的相貌、个性、爱好特点等等,娓娓道来,如诉家常,显得亲切自然;二是间接写自己,就是运用第一人称进行说明,把说明对象当成作者自己来写,既写出说明对象的特点,也融入自己的特点。这样写,语言显得生动活泼,还会融入更多的感情,使枯燥乏味的说明文活泼生动起来,读来饶有兴趣。比如:大家好!我是一只漂亮的仓鼠,我乖巧、驯良,非常讨人喜欢。我毛茸茸的皮毛光滑明亮,白白的肚皮,穿着灰褐色的外衣,外衣上镶着三条黑色的线条,中间的一道非常醒目。我就是仓鼠家族有名的三线。我们家族里还有银狐、紫仓、枫叶鼠、雪球。雪球在我们的兄弟姐妹里可是有名的帅哥、靓妹,雪球顾名思义,浑身像雪一样白,眼睛在暗光下为葡萄酒一样的暗红色,在亮光下,眼睛呈透明的红色。
这里将人的特点和仓鼠的特点揉为一体,通过自述形象地、具体地表现出来。
篇8
2012年4月15日至4月25日,“超越与反观:邱启敬(2006-2011)”大型个展在上海美术馆隆重推出,这是继去年北京大型个展之后,青花和田玉首次以当代艺术形态在玉雕重镇上海展出。此次展览以回顾性的展陈,倾力推出艺术家近年来跨门类跨题材雕塑、雕刻作品,其最新创作的青花和田玉系列,直溯中国古典人文传统,在东方文人艺术中汲取营养,更因其材质名贵,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自2006年始,邱启敬以他的大型地景装置作品“大迁徙”,将寿山石从工艺美术传统雕刻的领地中,带入当代艺术,关注社会人文的视野。数百年的工艺传承,借助青年艺术家颠覆性的想象力,以粗犷原始的面容,进入当代文化的现场。传统的材料,传统的刀法,在全新的文化语境中别开生面。
在福建的雕塑界,寿山石始终在材质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数百年来的福建寿山石雕艺术至今还一直处于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的状态之下。如今,从中央美院雕塑系回归的邱启敬以其“大迁徙”、“印章系列”等作品为寿山石艺术的革新吹响了号角。
从笛卡儿到胡塞尔,哲学家们都倾向于,先有“纯粹自我”的意识,然后才从此出发产生对外物的意识。世界、意识、自我意识,这并不是一个时间的先后结构,而是个人存在的两极性。世界本身是被存在状态决定的,意识连接了人与世界,把世界转化为人的自由。然后,“意识”主体本身又被意识(反观),即“自我意识”,它把判决权交给了“超越世界”,把自由还给了世界,而自己则被异化为被决定的客体。
如同作者自述:“人类历史的步伐究竟磨破了多少双有老茧的双脚才到达了今日的文明?欲望,是人类最可怕的敌人,又是人类文明的最顽强的潜动力,撩拨着人性最本质的野性与贪婪,同时它又似一块巨大的磁铁吸附着人类的所有高尚与罪恶。”邱启敬通过自己的作品,以对人类文明的反思为出发点,以自身的感知为线索走进了一个批判现实的精神领域,迫使我们面对一个尖锐的问题——人的生存状态。
篇9
[关键词] 爱因斯坦;毕达哥拉斯定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2004年6月,联合国第58次会议决定: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用一门科学命名世界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为了纪念1905年爱因斯坦奇迹般地发表划时代意义的5篇学术论文100周年,同时也是纪念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逝世50周年。
爱因斯坦不是一位数学家,而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他将当时处于创建阶段的张量分析用于广义相对论,不但为这种理论找到了有效的数学工具,并对推动和完善张量分析在数学中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爱因斯坦还在爱因斯坦求和约定[1]和爱因斯坦张量[2]等方面对数学作出了直接的贡献。
本文不研究爱因斯坦与张量分析的关系,而研究数学中一条十分重要的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以下简称为毕氏定理)与爱因斯坦的关系,这与他在12岁时是否创新地得到了该定理的证明有关。
1 一些重要的说法
1.1 1921年Moszkowski的说法
Moszkowski(1851-1934)是与爱因斯坦早年有密切交往的柏林文艺批评家,他从1919年夏季至1920年秋季曾与爱因斯坦作了一系列的对话,随即出版了有关爱因斯坦第一本传记的英文本[3]和德文本[4],此书英文本于1972年再版,书名改为《与爱因斯坦的对话》[5]。显然,该书初版内容是得到爱因斯坦认可的。其中有爱因斯坦与毕氏定理关系的首次较为详细的报导,Moszkowshi写道[3]:“有一次雅可比叔叔向爱因斯坦讲了毕氏定理的内容,而未讲任何证明。他的侄儿理解所涉及的关系,并感到可基于一种理由而推导出来。……这个小孩在三个星期中用其全部的思维力量去证明这一定理。他专注到三角形的相似性(从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斜边作垂线)得到了一个证明。为此,他长时间的激动!这虽然仅涉及到一个非常古老的著名定理,他却经历了发现者首次的快乐。”
1.2 1924年Maja Einstein的说法
爱因斯坦的妹妹Maja Einstein(1818-1951)在1924年2月15日写成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为他的生平事略而作》一文,但一直未公开发表。由于此文的重要性,《爱因斯坦全集》的编者于1986年将此文的部分内容载于全集第一卷正文之前,此文涉及到爱因斯坦12岁时证明毕氏定理的内容。
对于爱因斯坦学习几何,Maja 在文中写道[6-7]:“他不是从书中得知它们的证明,而是企图自己来证明它们。”又说:“阿尔伯特总是找到了正确的证明,甚至还发现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的一个崭新的方法。获得这样的结果,这个孩子感到莫大的幸福,这时他自己已经意识到他的才能指点他的道路。”这段话清楚表明作者认为爱因斯坦曾给出毕氏定理一个崭新的证明,而且这段经历对爱因斯坦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有重大影响。此外,全集的编者还对此事加注说:“根据这篇文章(指爱因斯坦的《自述》)中的叙述和Moszkowski书中第222-223页的内容,就可以重建他的证明。”这说明全集编者认同Maja的说法,并向读者提供了证实这一说法的参考文献。
1.3 1930年Onto Reiser 的说法
Onto Reiser(1889-1964)是Rudolph Kayes 的笔名,他是一位德语专家,1924年与爱因斯坦的继女结婚,1930年发表了《爱因斯坦传》一书[8]。此书曾得到过爱因斯坦充分的认可,他为该书曾写了一段话,其中有一句为:“我感到这本书从头到尾讲的事都是相当确凿的。”[9]
Reiser 对爱因斯坦证明毕氏定理的事写道:“他的叔叔向他讲了毕氏定理,只讲了内容,而未讲证明。这个孩子的雄心大志是不借助现有的最少的几何知识,去发现他自己的证明。奇迹终于发生了……,他独立地成功证明了欧几里得几何的关键定理。……当Spieker的几何书到了他手里时,除了2到3道难题外,他迅速成功地解答了所有的习题。”
1.4 1932年Talmey的说法
Talmey Max(1869-1941)是爱因斯坦10岁到15岁时与之密切相处,并对爱因斯坦给予良好教育的人,1932年发表了[10] ,并在[11] 中有着爱因斯坦少年时学习数学的生动描述。他写道:“我给他Spieker的几何学教科书自学。每周我惯常去他家一次,他总是很高兴给我看他上周解出的新习题。开始时,我帮助他解难题,……,过了不久,几个月,他已经把Spieker整本书都学完了。……不久,他的数学天才飞得那么高,我不再能跟得上了。”
Talmey所述内容中,并未提及爱因斯坦证明毕氏定理一事。
2 爱因斯坦本人的说法
应P.A.Schilpp的请求,爱因斯坦在1946年写了《自述》一文,“向共同奋斗着的人们讲一讲一个人自己努力和探索过的事情”。此文首先发表在[12] 中,中文译文见[13] 。
爱因斯坦在此文中写道:“在12岁时,……有位叔叔曾经把毕达哥拉斯定理告诉了我。经过艰巨的努力以后,我根据三角形相似性成功地‘证明了’这条定理;在这样做的时候,我觉得,直角三角形各个边的关系‘显然’完全决定于它的一个锐角。在我看来,只有在类似方式中不是表现得很‘显然’的东西,才需要证明。”
值得注意的是:爱因斯坦在‘证明了’上面打了引号,这意味了这样的‘证明了’,是有限定意义的。
3 爱因斯坦对质疑的答复
1953年3月14日在爱因斯坦74岁生日宴会之前,举行了一个简短的记者招待会,他收到了一份书面的问题单,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涉及在他12岁证明毕氏定理的事,爱因斯坦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14] 。
第一个问题是:“据说你在5岁时由于一只指南针,12岁时由于一本欧几里得几何学而受到决定性的影响。这些东西对你一生的工作果真有过影响吗?”
爱因斯坦回答:“我自己是这样想的。我相信这些外界的影响对我的发展确是有重大影响的。但是人们很少洞察到他自己内心所发生的事情。当一只小狗第一次看到指南针时,它可能没有类似的影响,对许多小孩子也是如此。事实上决定一个人的特殊反应的究竟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可以设想各种或多或少能够行得通的理论,但是决不会找到真正的答案。”
由此可见,在爱因斯坦逝世前一年,他仍然充分肯定他少年证明毕氏定理之事对他一生重大的影响。
4 爱因斯坦的证明方法
至今未见到爱因斯坦12岁时对毕氏定理证明的详细内容,但是按照上述材料,不难正确地推论出他的方法如下所示。
专注到三角形的相似性,从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斜边作垂线,设交点为D(见图1)。两直角三角形的相似,完全取决于它们的一个锐角,如果有一锐角相等,二者相似;否则,不相似。
在图1中,ABC、DBC、DCA彼此都是相似的,因为它们有一锐角是相等的。
ABC与DBC因相似,二者的两对应边长之比相等,即
c/a=a/e,ec=a2 (1)
对ABC与ACD,同理有
c/b=b/f,fc=b2 (2)
(1)+(2),得到:
ec+fc=(e+f)c=c2=a2+b2 (3)
上式就是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内容。 由上可知:基于对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作垂直,构成两个与原直角三角形相似的直角三角形,再利用两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的边长之比相等,即可导出毕氏定理。据作者的分析与研究,这种证明是现有约300种毕氏定理证法中[14] 最为简单的:仅需作一条辅助线和仅需三步推理运算,即可推导出毕氏定理。因此,这种证法是最好的。
5 爱因斯坦的证明是创新的吗?
仔细阅读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15] 就会得知,在这本划时代的经典著作中,对毕氏定理不仅提出了人们所熟悉的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上,向外分别作三个正方形的比较繁的证法,而且还有另外的基于相似三角形相似特性的证法,其内容与图1所示的方法完全相同,仅是叙述较繁,而且把内容置于第Ⅵ卷命题8和命题31之中,并表达为:“在直角三角形中,对直角的边上所作图形(的面积)等于夹直角边上所作与前图形相似且有相似位置的两图形(的面积)的和。”
爱因斯坦知道《几何原本》中上述证法吗?他12岁时,不会知道。因为对于一个12岁的小孩,通常是不会去查阅2000多年前的经典文献。在爱因斯坦成人,尤其是成名之后,他有可能会阅读《几何原本》,也有可能会读到《几何原本》中关于毕氏定理的基于相似三角形特性的证法。因此,与爱因斯坦深谈过的Moszkowski写他‘证明了这一定理’,爱因斯坦的女婿Reiser写他‘独立地成功证明了欧几里得几何的关键定理’,爱因斯坦少年时期的教导者、有着良好的科学素养的Talmey Max根本就没有突出爱因斯坦与毕氏理论的关系,以及爱因斯坦本人在‘证明了’这条定理的证明了上面打上引号,所有这些说法都是可以理解了!至于爱因斯坦的妹妹Maja说她哥哥“发现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的一个崭新的方法”之不确切,只能归因于她缺乏科学背景的原因。《爱因斯坦全集》编者认同Maja对此的附注,也只能归因他们未曾对毕氏定理的种种证法作过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6 结论
(1)爱因斯坦12岁时,在未学过平面几何的情况下,曾基于三角形的相似特性,独立地给出了毕氏定理的一个证法,而且这一证法是毕氏定理中最简单和最好的证法。
(2)爱因斯坦这一证法并不是创新的或崭新的,因为在公元前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已经有了这种证法。
(3)爱因斯坦之所以在12岁时完成了常人无法达到的成果,是由于他天赋的好奇心、敏锐的理性思维、刻苦的钻研精神以及启蒙者对他谆谆教导的结果。
(4)经典著作,如《几何原本》等是无价的知识宝库。对于研究者而言,深入钻研经典著作是必不可忽缺的。
参考文献
1. 王伯年,李达房,曹伟武.爱因斯坦求和约定的推广.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3,25(1):5-7页.
2. 孙志铭 .物理中的张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90-192页.
3. Moszkowski A, Henry L B (英译). Einstein, the searcher: his work explained from dialogues
with Einstein. London: Methuen& Co. Ltd., 1921.
4. Moszkowski A. Einstein. Einbliche in seine Gedankenuelt. Gemeinverstandliche Betrachtungen uber die Relativitats theorie und ein neues Weltrystem. Hamburg: Hoffmann und Campe, 1921.
5. Moszkowski A. Conversation with Einstein. New York: Horizon Pr.1972.p.224-p.225.
6. Stachel J主编.The Collected Popers of Albert Einstein, Vol.1.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e, 1987.
7. 赵中立主译.爱因斯坦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3页.
8. Reiser A. Albert Einstein, a Biographical Portrait. New York: Abert and Charles Boni Inc., 1930.
9. 许良英,赵中立,张宝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41,391页.
10. Talmey M. The Relativity Theory Simplified and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Its Inventor. New York: Falcon Press, 1932.
11. 赵中立,许良英编译.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10-114页.
12. Schilpp P A. 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 New York: Herper& Brotheis Publishers. 1949.p.2-p.9
13. 赵中立,许良英编译.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3-9页.
篇10
儿童泥塑教学中,局限于某种技艺的学习或对某种创作对象的单一摹仿的做法,是有违儿童本有的创造天性的,也不利于拓展孩子们的视野,还会限制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及动手创造能力的发展,抹杀学生独特的感受力和个性化的表现力。在一次泥塑课上,当笔者拿着一坨未经塑造的泥巴从投影幕前走过时,不经意间发现幕布上呈现出狗的影像。现实中抽象的泥巴,通过投影,怎么就会变成另一个具象的形象呢?是否可以在光影的帮助下,探索一种突破儿童泥塑教学中技法造型局限的题材,从另一角度开展创新,进一步增强儿童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泥塑的兴趣呢?基于这些思考,笔者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路,开展了《泥巴的影子》的教学尝试,并采用了一系列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个性化表现能力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突破原有题材,新内容
模仿是泥塑造型的一种基础训练方式,可一旦它成为唯一的手段,成为孩子们每次创作的绊脚石,就变成了“灌输”,其结果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自由表达空间被限制,主体性也会逐渐丧失。在原来的泥塑教学中,儿童的造型是根据教师提供的命题,以模仿为主的创作。浙江版美术教材中的泥塑课例便是—例(表1)。
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虽然以人物、动物、童谣故事、罐、瓶、盆等为主干内容,并注意各主干内容之间的交叉互补,但久而久之,这些题材的创作会使儿童形成思维定势。怎么才能通过光影媒介的引入,形成对儿童固有造型思维的一种冲击呢?
古时,老祖宗就曾经借助灯光照射,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着亮布演戏,这便是曾经盛极一时的皮影戏。但其造型仍需要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与笔者引入光影媒介的意图有所不同。再细查当代,发现英国有位艺术家用垃圾创作过影像,那些不起眼的物品看似杂乱地堆放在一起,竟然成了艺术品(图1至图3)。
这一点与笔者的思路不谋而合,做好的泥巴不一定是一件有意义的作品,但看到的影像却可以是—件有意义的光影作品。至此,笔者将《泥巴的影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观察实物外轮廓的形在光源作用下构成特殊的影像,感受光影的奇特魅力,了解三维空间(泥巴所创造的立体形象)向二位空间(影子)的转化。
2.通过欣赏和动手制作泥巴影像,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外轮廓形的把握能力。进一步学会泥巴的添加和减少的方法。
上限: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创作不同空间的影像作品,尝试前后空间错位构成。
下限:能力一般的学生能够创作在同一空间的影像作品。
3.增强学生对影像构成的感知理解,培养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策略二:巧用思维定势,强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与不同年龄段学生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儿童在泥塑教学课的起始阶段,就能尽快体验到造型活动的乐趣,那么对于推动后期创作与表现,以及保持学习兴趣都无疑是一方良好的推进剂。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预设中,巧妙地引发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以陶艺高级班学员(小学4-6年级在校生)为例,教师引入环节一:
教师出示泥巴做成的圆球,请学生思考:经过投影,我们会看见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圆形。(图4)
教师:有不同答案吗?
学生安静。有两个人举手。
生1回答:可能是椭圆。
教师改变投影角度。屏幕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椭圆”。
经过三到四年的陶艺学习,这些学生已经掌握了捏塑法、泥条法、泥片法等几种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也学习制作了不同种类和造型的陶艺作品。他们的想象力虽然丰富,能够根据现有材料进行合理联想,但是在20人的高级班学生中,有不同创意设想的仅占10%。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光源照射的角度不同,形成的投影形状也不一样;更重要的是打破限制他们思维的框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不同的事物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根据思维定势所强调的事物间的相似性和不变性,当新问题相对于旧问题,是其相似性起主导作用时,由旧问题的求解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往往有助于新问题的解决。所以,经过第一环节的思维创新,教师引入环节二:
教师出示泥塑圆柱体,请学生再思考:经过投影,我们会看见什么?
生1:圆柱体。
生2:长方形。(图5)
生3:圆。(图6)
由于这两个引入环节在思维创新上具有相似性,所以有助于学生尽快形成新的思维定势。事实上,受到上一次改变光照角度的启发,学生的确设想出多种答案,并且充分认识到:复杂的物体造型,投影成像的变化会更丰富。像这样的思维碰撞,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创作的兴趣。
策略三:丰富造型表现,求创意
艺术表现可以运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儿童玩泥不同于书法、写字:给它样式照本临帖,通过上百次,甚至更多次的重复接近完美的范字。他们玩泥随意性很强;玩泥的过程,就是一次次演变细化、不断求异求新的过程。《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指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笔者在儿童泥塑造型技巧上注重点拨,强调让创作的过程更随性,减少“泥塑入门”后的束手束脚,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
1.表现手法的逆向点拨
(1)添加(图7)
教师出示一个泥球,并在上面看似随意的添加泥条。学生观察,经过添加,泥球在光源下形成动物影像,再自己动手尝试:在事先准备好的泥球上采用添加的方法,创作出—个具象实物,最后观察投影成像效果。
学生在1-2分钟内陆续创作出萝卜、乌龟、葫芦、苹果、茶壶、米老鼠等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打破固有思维模式,逐渐适应把立体造型转化成平面剪影的思维过程。
(2)减少(图8)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用工具戳几个方形的洞,放在光源下形成一座高楼的剪影。
设置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添加与减少的两种技法,这两种技法在本堂课中非常重要。并让学生欣赏几组不同技法的作品。
(3)综合运用
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和创造.力发挥的前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成型方法后,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学习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创作。为此,教师先后出示了三堆看起来普通的泥巴,让学生观察像什么;再把这堆泥巴放在光源前面,让学生再思考,能把这堆泥巴变成什么。(表2为学生观察造型方法时的统计,具体过程详见图9至图11)
通过三组不同成像作品的演示,使学生思维视野更加广阔,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并且学生对泥塑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也有了深一步的认识。
2.造型组合的空间透视
此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表现方法,但独立构思仍显得空白,教师就抓住这个时机再次进行不同成像技能的演示。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适时点拨,能化解学生心中的谜团,促进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师先向学生出示两幅一模一样的小鸟影像(图12)。接着,出示完全不同的两组实物:影像1(图13)为小鸟的实物嘴巴、脑袋、身体,是连在一起的;影像2(图14)为小鸟的实物嘴巴脑袋、身体,是不连在一起、但有前后顺序的。
通过这两组成型对象的比较,让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等得到综合性的锻炼,初步领会了要打破空间约束进行创新,但是缺少形象感知的积累。所以,在学生创作前,教师出示外国大师用废旧物品创作的大量影像作品图片,通过名家多种材料的投影效果给学生带来视觉上强烈的冲击。
在一次次思维的变式中,学生开始大胆创作,在作品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策略四:综合欣赏评述,重个性
在艺术作品中,最有意义的部分是技巧以外的个性。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十分注重孩子在泥塑学习中学到了什么东西,但他们衡量的标准很单一,往往是孩子会做什么、做得像不像、是否合乎规范,等等。这种典型的结果教育论忽视了“欣赏·评述”的重要性。在这个学习领域,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欣赏方法,学会多渠道搜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欣赏和评述能力。
1.宽松氛围
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在学生开始创作之前,除原有工具外,教师为学生每人提供一块白色KT板蜡烛,以供他们在创作中不断地对比、改进,完善自我评价,对创作内容不做限制。学生可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突破空间进行造型组合,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柔和的烛光,随性的泥塑,不断变化的影像,在高愉悦度情绪启动的状态下,学生的创作兴趣大大提高。(图15)。
2.个性自述
数、理、化练习题只有唯一答案;而泥塑作品难有标准答案。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一件泥塑作品,表达对事物的主观感受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参加陶艺活动时,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不同的思路、独特的审美观来做自己的作品。虽然做的作品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每件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图16至图18)。创作完成后,笔者提议每位同学先在小组中自述,再推荐到全班面前自述:展示成像的效果,讲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作者对作品的认识会更深一层。
3.交流赏析
泥塑是一门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课程,因此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当自己完成一件作品时,总想给别人看,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交流赏析非常重要。当学生完成作品后,笔者把他们的泥塑作品摆放在陈列柜里,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作品及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孩子们课后依然可以近距离地欣赏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与环境的交流、互动中,儿童可以感受到泥塑艺术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拓宽视野,丰富想象,定期举办陶艺作品展,更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他们持续学习陶艺创造良好条件。
反思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