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日志范文
时间:2023-04-09 02:5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修日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接触英语,要通过视听、听和读等方式,多给学生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提高学生接收、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英语的思维、联想、想像、判断和推测的能力,增强语言的分析加工能力,进而丰富英语的存储,强化语言知识,促进语言的表达和创作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听力,在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以下方法: 1、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除非用英语解释不清楚时。
2、避免说一句英语,翻译一句。但是需要教师善于使用适当的肢体语言。
3、尽可能用正常的语速教学。不要故意放慢速度,否则显得发音不标准,也不利于学生听力培养。用正常语速对老师来说更是挑战,我们可以通过听录音、听广播、看电影、练朗读等方式来让自己的发音语速更地道。
4、课文录音是很好的听力训练的材料,要让学生合上书听,可以出示适当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
5、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
篇2
关键词:企业 文化 中日 启示
现如今,“就职难”已经成为当今热门的社会话题,恰逢今年又值就业的冰河期,作为即将步入企业就职的毕业生,如何为自己增加筹码,如何做到知己知彼,成功的进入理想企业呢?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了解各自的企业文化。笔者在2012年暑假有幸到日本枥木县小山市的一家做教育培训和人才派遣的公司,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研修,希望能将自己的所见所感汇集出来,为即将进入国企或者日企的毕业生们提供完善的信息指导以及理论分析。同时也期待通过的对两国文化差异的分析进而促进两国人民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等。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在这样的工作的哲学观念的指引下,一个个企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共同推进了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文化背景和处世哲学的不同,国与国之间会产生不同的生产模式和生产力水平。下面我们就要结合中日企业文化的不同,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和民族性格。
二、中日企业价值观的不同
在中国,地大物博的国家文化使得中国人有一种自信,即什么都愿意尝试,都敢于探索的民族性格。但由于长期的经济落后,使得中国人更渴望成功,更渴望财富,所以企业一般都会以盈利为目标去开展工作。在这期间就会出现一些为了追求利润不顾环境以及子孙后代的行为。而在日本,其国土只有我们的二十六分之一,而且要时刻惊心地震的发生,使得日本人养成了事事小心谨慎,不张狂的民族性格。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追求利益不是工作的首要目的,他们更强调企业责任,强调企业对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责任。我去日本实习时是夏季,公司规定28℃是空调设定的最低限度;定期将废弃的纸张送到指定的回收地点。而且我发现每个人的办公桌旁都会陈列几本书,从管理学到心理学,从教育到计算机,广而不杂。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有随时学习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因此,勤劳好学精神使得日本企业充满活力,也可以说正是这种精神产生了独特的“日本式经营模式”。
三、中日企业管理理念的不同
在中国,政治思想会随时渗透到工作中,国家的针政策也会成为指引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向导。即中国企业,国家的身影时刻出现在工作中,让我们时刻保持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动力,也可以说先国家后企业,再个人的这样一种层次感。所以有时候我们往往只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容易满足了。而在日本的实习期间,每天社长的父母会安排接送我们上下班,早上员工自觉集体扫除。由此可见,日本人不仅仅自己将公司当做家,甚至连社长及其父母也为了公司尽着自己的一份力。在这里公司并不大于个人,而是公司与个人甚至是他的家庭都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是一种十分纯粹的忠诚感以及贡献精神。
四、中日企业规范的不同
在中国,虽然我们总强调规则,但是人为能动性有时大于规则。所以有人称中国是人际关系最复杂的社会,中国企业重视人情,轻于规范。而日本是一个十分遵守规范制度的国家,在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也是十分完善健全,我实习的公司会规定上班必须着正装,因为从服装上的严格规范是对客户的尊敬;日本人素以“规矩繁杂”著称,因此拜访客户回来都要写“业务记录” 以及给客户的“返信”,这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以及对客户的礼貌。工作中要随时向上司汇报自己工作进程。下班前提交“业务日记”,总结今天完成的任务以及记录明天的计划。这些都是日本独特的企业规范。
五、中日企业等级制度的不同
在中国,虽有一定的上下等级,但未及日本之明显,中国企业的上司不论在办公出行还是生活水平方面都要享有与其职位相匹配的待遇。像专门的主任办公室,经理专用车等。在日本公司虽有严格的前辈后辈等级观念,对前辈和上级都要用敬语,交给的任务也必须要认真完成。但其不同于中国的是,在出行方面,很多上司会选择公交,地铁,新干线出行。在日本人来看出行工具与身份不再是挂钩的,选择公共交通既省去堵车时间,又绿色环保。在当下,这种意识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六、给当今毕业生的四条建议
1.评价员工的首要标准是对企业忠诚度。在现代的日企,虽然终身雇佣制名义上已经取消,但跳槽仍不能太频繁,并且在下次应聘时要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因为在日本企业家眼中,对前一个公司弃若敝履的人,绝对不值得信赖。
2.在日企若想长期发展,稳居中游是最优策略。这条规则尤其适合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在日本人潜意识中,如果一个人过分热衷于自我表现,不但会招致同事反感,而且上司也会感到威胁从而无情打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中国哲学道理同样适用于日本企业。
3.虚心从细小琐碎事情做起。新人刚进公司,一般都会安排做一些琐碎细致的工作,很多人觉得无聊,殊不知这正是考验员工的第一步。然后才开始放手让其去干一些重要的事情。这种从每件事情成功与否,来决定下一件事情是否分配给特定员工的做法,看似不合理,实则是严格要求员工集中精力完成好每项工作,进而提高企业效率。
4.不率先创新,但是需要注重细节。日本的企业家们多事风险规避者。他们常常是将欧美企业研制出的新技术斥巨资购买,然后在极短时间消化吸收并用领先全球的工艺迅速生产产品,而且产品的品质和价格都优越于欧美竞争对手。所以说对那些行大事不拘细节的人们来说,在日企一定要认真谨慎,因为上司们习惯从细节来考察员工。
七.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中日企业文化的不同以及总结出来的建议,不难分辨出各自国家的民族性格以及企业特点,正是这些企业各自的独特点让我们即将就职的毕业生们对国企以及日企的大致轮廓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提前了解了各自的企业的文化以及氛围。因此在当今就业难的时期,我们通过中日企业文化对比,可以调整之前认识的不足,为顺利进入日企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我们在互相学习企业文化,优势互补,学习日本企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结合我国自身条件,也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进而推动了我国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承烈.中日企业文化荟萃[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48
篇3
【关键词】南昌市 高校 全日制 健康 体育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以至于人们都忽略了运动的重要性。高校的硕士研究生需要有健康的身体来进行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在现今的高校中,只有重视休闲体育和学生的健康状况,才能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本文采用一般的调查方法,进行“南昌市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休闲体育与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的研究,以达到最初的研究目的,促进南昌市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体育活动的正常运行。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今生活中,人们渐渐忽略了健身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一些高校的学习生活中,只重视学习,忽略了体育运动。其实,高校的学生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做好平时的学习和工作。面临平时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休闲活动和体育运动可以有效的缓解压力,使人们拥有更健康的身体。重视研究生的体育休闲与健康状况是学校的主要事项之一,加强研究生的休闲体育运动,增强高校硕士研究生的体质,以提高研究生的生活质量、缓解研究生的压力,是学校要感知的问题。
现今社会,压力过大,需要正常的缓解压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学习心态,因此,对高校研究生硕士的休闲体育和健康状况的研究很重要。本文以南昌市为例,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缓解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学习。
二、现状分析
根据现今的高校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高校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不高。我做南昌市的硕士研究生中,男女研究生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男研究生明显好于女研究生,这样来说一般男研究生的健康状况会比女研究生好一些,这样来说,需要在性别这一方面进行改善。南昌市硕士研究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绝大部分的学生健康状况都不好,户外活动参加的很少。
南昌市的研究生的消费情况比较低,导致无法在运动方面投入较多的钱财,这就需要南昌市的高校多多开展关于运动的活动,鼓励同学们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素养。
三、举例分析
下面就对我国南昌市的研究生硕士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的调查结果:
(1)南昌市的男女研究生存在着严重的差异,男研究生的健康状况要明显好于女研究生,男研究生在体育用品的投资上比女研究生要多,并且在休闲运动上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这也就导致了南昌市研究生男女在健康状况上存在的差异逐渐明显。
(2)南昌市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一般的空暇时间很多,参加户外活动和健身运动的时间却很少,久而久之,研究生就出现了一系列的身体状况。
(3)南昌市全日制高校中,缺乏休闲体育的氛围,学生都在忙着学习却忽略了运动,导致校园内没有运动的氛围,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4)为了推动南昌市全日制高校硕士研究生的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南昌市开展了许多有关体育运动的项目,为了锻炼南昌市高校生的身体,加强研究生体育消费、体育运动的发展,设置了各种类型的休闲体育项目,增强研究生对运动的兴趣,以达到锻炼研究生身体的预期目的。
根据调查结果,在南昌市高校中,有百分之十七的人认为体育课是没有必要设置的,他们认为体育课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简接的占用了他们的学习时间。而对体育课的设置保持中立态度的占百分之二十八,觉得有必要设置体育课,以达到督促他们锻炼身体的人占据了百分之五十五,这样来说,南昌市高校的学生对体育课并不是持着厌恶的态度,更是说明了,大部分的高校在没有开设研究生的体育课的前提下,更是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加强锻炼,多参加休闲体育活动,以达到研究生身体锻炼的需求,从而改善南昌市高校研究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南昌市高校研究生的闲暇时间充裕,闲暇时间在三个小时以上的人占百分之三十七,闲暇时间在两个小时至三个小时以内的人占百分之二十四,闲暇时间在一个小时至两个小时的占百分之二十二,闲暇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下的占百分之九,没有闲暇时间的占百分之八。这个调查结果,明显将研究生的闲暇时间展示出来。
以上结果表明,大多数的研究生拥有充裕的闲暇时间,这些时间可以用来锻炼身体,可是大部分的学生都把时间消费在上网上,看电影、逛街、玩游戏等,这样的生活习惯导致南昌市高校的研究生忽略了锻炼,造成了身体出现状况,这就要求高校需要开展体育运动项目来督促学生锻炼身体。本人本着学习的目的进行论文的写作,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激发南昌市高校生锻炼身体的兴趣,以达到改善南昌市高校研究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的目的。
四、结论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硕士和研究生越来越多,高学历的人群占比重越来越多,所以说,高校群日志硕士研究生休闲体育与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很重要。本文主要以南昌市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研究生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大部分的高校在没有开设研究生的体育课的前提下,更是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加强锻炼,多参加休闲体育活动,以达到研究生身体锻炼的需求。希望南昌市高校能开展一些休闲运动项目,以达到督促高校研究生锻炼身体的目的。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络研修;校本实践;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正成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而信息技术在教师工作中已经成为自然的、不可或缺的工具。笔者就以中国教师研修网承担的“国培计划”――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为缩影,从管理和辅导的角色出发,探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网络研修与校本实践的创新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导师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和提升
研修教师先后聆听了专家们有关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主题研修课程等讲座,围绕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通过专家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解,使研修者比较全面地学习了有关创新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教学理论,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标准及实施方案,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内容、方法和策略,^域信息化套餐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下的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的质量管理,培训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管理与方案设计等内容;初步了解和学习了有关 “翻转课堂”“微视频”等一些世界顶级的教育模式,以及国内对这种教育模式的尝试应用和取得的一些效果。
二、同伴交流反思、促进教师专业结构更新和优化
(一)互动交流、提升教师业务水准
首先,个人工作室是实现教师自我反思和个人知识管理的空间,每个教师都可以撰写日志,规范管理自己的资源。将自己的教学随笔,教学故事,教育理论,班主任工作经验,教学反思,学生作品及心情故事等等方面的内容编辑在个人日志中,展示自己的工作生活。
其次,学校及时在网络社区组织教育教学主题活动,鼓励教师参与问题讨论,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微课制作”“授课经验”“听课评价”和“教育教学随想”等,教师通过发帖、转帖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在互动交流中,教师都获益匪浅,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就在这样的追寻中有了深刻的变化,在碰撞与融合中发展,在参与讨论中提高,从而增强了教师的专业意识,网络社区成为教师学习、交流、研究的真正平台。
(二)反思感悟,夯实教师深度学习。个人日志资源(博客、成长笔记、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评论、心情故事、班主任随笔;录播系统……)以网络媒介为工具,通过教育教学叙事来描绘教育事件,以期教育行为和活动得以诠释的意义建构方式。这一方式的目的是借助反思和理性力量来唤醒叙事者的教育自觉和教育敏感性,从而改变教育者的行为和观念。以网络为媒介的教育叙事,“真正将话语权还给教师,推动教师进入一个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发展、回归主体意识的时代。”
三、线下校本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态度养成和升华
首先以“赛”为载体的校本实践举措。构建以“竞赛评比”为驱动、以“有目标的学,有成果的用”为核心、将培训目标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及各级、各类赛事整合起来,以“赛”促“培”,有“培”促“研”,以“培”促“赛”,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学有所赢,学有所用。例如:我们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国家“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结合起来,与交互式电子平板课例大赛、微课(课件)制作评比等活动结合起来,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用”的目的,认真开展线下校本实践的研修,把常规教学研究和校本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实施校本研修牵动战略,推进校本教研进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其次,“课题”为引领的校本实践举措。学校提出了“校本教研科研化,校本科研教研化”的指导方针。所谓“校本教研科研化”,就是教师在“校本教研”或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了问题,然后通过反思、学习、探究、提炼,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形成课题,再通过研究解决问题。所谓“校本科研教研化”指学校的一切科研课题都应该以服务“校本教研”和教育教学实践为宗旨,都应该与“校本教研”或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才有生命力。
综上所述,通过“研、训、用”三位一体的培训方式,把国培任务、学校的校本研修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且思且学、且学且行,让课堂充满新气象,体会到“技术为我所用 教学因我而变”的内涵与意义,并收获别样的精彩,实现研修常态化、本土化。充分体现网络研修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个核心要素:教师个人自我反思、教师共同体的同伴互助、获得专业化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初见端倪,培养硕果颇丰。这些成绩的获得离不开教师们的辛勤劳动,更离不开网络研修平台的帮助。我们会继续探索网络研修的模式,使其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学习语文不是简单地重复。从字到词再到句子,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都要用心安排,经过时间累计,学生才有知识的积累。学生的身边到处都有语文学习的机会,比如听别人讲话,看电视,听广播,看墙上的标语、广告等这个就要看我们曾经指导过他们吗,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你不说他是不会知道的。我们这样做了,学生就会觉得学习语文并不难,渐渐的他们会爱上语文。
我的研修日志
这次学习,消除了我的顾虑,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样的知识,不同的老师教,学生乐学程度就大不相同,教学效果自然就大相径庭了。所以从这一点看来,语文教学“为学生服务”,同样的知识要有针对性的考虑不同学生的求知要求,时时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通过远程研修平台,我能够和全国的专家们、同行们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快捷和便利的学习方式,也影响着我的思维方式,在这里,我的视野更加宽阔,思路更清晰,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在与大家的交流中迎刃而解,通过学习,对自己的生活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远程研修改变了我的生活,给了我前行的动力。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我所在的班级,在新的作业、日志、话题中汲取我需要的营养。从网上的专家学者那里学到了很多,也从身边的优秀教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学习的过程是短暂的,但学习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看看我身边的老师,他们执著的如同小学生,认真,虚心,好学,教师的责任心与好学的精神在此展露无余。新课程提倡我们教师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科学探究能力,而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重要方式。课改的实施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教师而言,都是一场新的革命。作为老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所以我应抓住每一天,每一节课,关注课程改革,学习,思考,研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从各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培训中,老师们富有启迪的话语,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精彩的点评,生动的举证,全新的理念,无不使我震撼;老师们的学识、儒雅无不使我敬畏,他们引领我对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深感自己的灵魂在提升,视野也逐渐敞亮,内心似乎走向了光明。
篇6
一、基本概况
名师工作站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本省、本地区的优秀资源,本着共享、交流、探讨等,试引领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们在培训结束后,回到单位的第一时间就加入了江西省中学名师工作站的QQ群和中学英语学科工作群,熟悉建站流程,同时,对工作室栏目的设置、内容的定位进行了认真地考虑,同时积极邀请本地区教学骨干加入团队,利用集体智慧,营造氛围,引领本地区教师共同成长。
二、基本功能
江西省名师工作站功能比较强大,既有通常的文章管理,又新增了博客、学习圈、网摘功能。这样我们能及时交流工作站成员间的成果,使网络研修成为中学英语教师教学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源。
在栏目建设上,我们目前已经开设了成果展示、同步教学、团队介绍、研修日志、学术交流、工作简报、教学反思、学习资源、教学设计、能力训练、读书日志、团队成员主页等一级栏目,树立了“以理论为先导,研修博学,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室发展宗旨。
在运用当中,遇到任何问题都直接向QQ群里的网站技术人员请教,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的建站知识,包括对一些常见问题的处理、栏目的设置、文件的上传等。
三、研修主题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充分发挥名师工作站“时间上是脱产学习、空间上是进城学习、方式上是拜师学习”。充分利用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结合学科课程标准和一线教师需求,定期开展主题式研修活动,帮助教师分步学习或解决教学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工作站目前确定的主题是教学评价和网络平台运用。主题的选定一方面综合了广大教师的实需求,另一方面工作站的团队成员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工作站站长成文辉教师主持了省级课题《网络环境下对校本教研实施指导与管理的研究》(课题编号:KM07-0317),并被评为江西省优秀课题。除此之外还承担了2006-2007年国家级重点课题《英语中考的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研究》(属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重点课题),所撰写的系列相关论文先后发表,多次应邀在全省中考英语复习研讨会上作主题报告。
四、发展前景
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工作站全体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下,我们要将工作站打造成为我们学科课堂教学与研究的训练场、教学资源共享空间站、英语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给养所、在参与积淀中提升的研修之家。
五、活动组织
为了确保研修质量,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以适应不同教师的需求,主要包括:(1)辅导与自学相结合;(2)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分散为主;(3)站长指导与自我实践相结合,以自我实践为主;(4)专家传授与互相研讨相结合,组织专题讲座。
我们还定期召开工作站团队成员主题教研活动,发挥工作站集体智慧,以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公开教学、送教下乡、现场指导等形式展开工作站的研究成果,解决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工作站对本地教学的示范、引领、指导的作用。
六、资源建设
根据工作站的定位,我们在开展工作站资源建设时,对资源的处理进行了划分:指导性资源、教学性资源、辅资源。
教学性资源主要指与教学同步的资源,包括同步练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这类资源主要是为参与研修的教师或关注网站的家长和学生提供教与学上的方便,同时也是希望大家在使用所提供的教学性资源当中找到相同的研修主题或交流分享的话题。比如,工作站的同步教学、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栏目。
辅资源主要是指那些为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能力的资源,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各方面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帮助教师不断适应这方面的要求,我们专门提供了这方面的资源,如,工作站中的学术交流、能力训练,当然这类资源也同样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
这样一来,我们的工作站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教学资源性工作站,而是真正地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走指导性、教学性、辅三类资源相结合的综合研修网站之路。
七、活动安排
根据工作站的研修主题,我们在活动组织上主要作了如下安排:
1.调查英语教学评价中的共性问题,细化研修主题,根据主题确定研究方案并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召开工作站成员的调度会,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2.结合全县“三名”工程,以名师培训对象为主,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3.跨学科、跨年段,组织团队成员和县教育名师一同深入课堂,实地进行听课、评课、共同探讨,加强团队成员与县教育名师之间的交流,借助优质资源丰富研修成果。
4.通过工作站定期开展网络培训、论坛、答疑,及时解决基层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
5.分段小结,认真反思,推广优秀的研修成果。
八、工作目标
“成文辉英语工作站”刚刚起步,与其他工作站相比,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但是,我们将不断学习、群策群力,将工作站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篇7
一、何谓教师研修共同体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源于英文的Community,中文也译为 “社区”,可解释为:①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②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1887年滕尼斯将“共同体”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用来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并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共同体”思想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学习共同体”。博耶尔(ErnestL.Boyer)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使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指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而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
教师培训中的研修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是指培训者与参培教师基于“研修主题”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群体学习和实践的联合体,它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以学习、探究、反思性实践为主要方式,以双方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及参培教师所在学校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见解与经验的共享,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主题中心、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的良好机制,进而实现共进共赢与和谐发展。教师研修共同体具有如下特点:共同的价值追求、生态化的研修场景、任务型的合作关系。
二、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采用“授―受”式模式,往往远离真实的教育现场,忽视参培教师的自身经验,导致训研分离、学用脱节。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倡导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教师研修共同体视域下的教师培训,强调对教师主体作用的尊重与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强调走进教育现场,强调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强调训研一体与学用结合,推动着教师培训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从大一统式走向自主式、被动式走向互动式,培训与参培者彼此尊重,平等对话,相互接纳,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情感融合和知识生成。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构建,还将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支撑和更有力的专业引领,实现城乡教师共享研修成果,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与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三、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
教师研修共同体倡导的是一种“大培训观”。所谓“大培训观”,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是以研究为纽带,将培训活动从学院课堂延伸到中小学一线的办学实践、从培训期间的研究与学习延伸到培训结束后更长期的研究与交流,追求的是培训的生长性、生根性与生态化。
1.构建愿景、确立目标,做激活主体动力的培训
共同愿景是组织内所有成员自愿达到的目标或实现的理想的总和的抽象,反映了组织的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取向及一定时期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共同体行动的内在动力。在培训实践中,我们依据不同项目、不同参培对象构建不同的愿景,如骨干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管理策略,沉淀育人智慧,实现由保姆型向引领促进型、由权威型向民主对话型、由经验型向智慧反思型的角色转变”;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提升研究能力,分享研究经验,形成教学专长,提炼教学特色,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和有高度的教育者,实现由骨干教师到卓越型教师的成长飞跃!”由此来激活主体意识、唤醒发展内需、导航发展方向。通过精心设计《研修日志》、精心策划“破冰活动”,让学员了解共同愿景,建立研修规范,促进感情相容与沟通,培养学员的团队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
2.因需而变、因求而立,做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是基于问题、关注需求的培训,其培训的效果首先取决于真实而科学的需求调研与分析。为此,学院提出了“培训基于调研、调研先于培训”的项目策划要求。强调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议、实地考察、政策研究、理论学习等多形式专业性地开展训前调研,以获取准确而真实的需求信息。如,在每个项目实施前,我们通过“训前调研问题单”(如下表)来收集与问诊参培教师的现实需求。
训前调研问题单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培训的需求调研与诊断分析贯彻培训始终。通过“破冰活动”中的“问题征集”、学员的研修日志、课堂观察记录、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培训满意度调查等来方式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根据学员需求来灵活地调整培训内容、设计论坛主题与研究课题。注重充分挖掘已培项目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把每次培训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作为下一次培训需求调研的起始环节,形成循环机制。
3.聚焦主题、实践取向,做紧接“地气”的培训
培训课程作为培训目标的载体,是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精当,直接关系到培训的实效高低与质量优劣。“十二五”以来,长沙教育学院遵循基于教学实践、凸显情境需求、体现目标导向、注重互动生成、强化应用反馈的课程研发理念,培训课程设计由“模块拼盘式”走向“主题聚焦式”,由“理论取向”走向“实践取向”,围绕研修目标与主题,逐步建构了以“实践性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强调实用理论、实景课堂、实在研讨、实效感悟。如语文教师培训,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员,近三年来,我们研发了如下培训主题: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修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文本解读与现代文教学能力提升、文言文教学决策创新与教学实施、读写一体理念下作文教学的改革与优化。围绕培训主题,集中用力,聚点深挖,或横向开拓,或纵向发掘,设置培训课程,形成专家理论引领、一线名师或学科培训专家示范引领、学员反思性实践、小组研讨交流、总结提升后再改进行动的培训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学”(听中学、做中学)、“思”(经验提升、实践反思)、“做”(情境体验、任务驱动下的校本实践)、“研”(“小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的结合。
4.多元互补,整合共生,做有“孵化”效应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往往采用多元主体协同培训、多形式互补混合式培训。将院校集中培训、校本研修与学员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将远程培训与岗位反思性实践结合起来,将专题讲座与微案例分享、主题沙龙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参与式工作坊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各形式间的相互联通、优势互补与同步生长,扩展教师研修的时空,延伸研修的效果,进而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其教学形式除专题讲座外,更多地采用主题研讨、世界咖啡汇谈、工作坊活动(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实践操作)以及任务驱动下的岗位实践,促进学用结合,使培训突破了即时效应,具有了生根性与生长性,进而产生带动与孵化效应。
5.跟进指导,训研一体,做专业支持服务的培训
研修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有骨干的带动,需要有专业引领力量的支持。作为研培机构,在打造研修共同体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培训即服务”的工作理念,这里说的“服务”不仅仅是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专业支持服务。可以是远程网络跟进,通过建立QQ群、网络研修社区,形成专业交流与对话共同体,定期发起活动与话题,引导学员横向交流与深度研讨;可以实施导师制的跟进服务,以小组为单位配备指导老师,对学员的岗位实践进行全程跟进与跟踪;可以采用项目组定点式跟进,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确立具体目标与研修内容,进行定点式跟进,真正将学习与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6. 注重展示、固化成果,做推动自我实现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培训不仅在于铺路子、架梯子,更要搭台子,给学员作为发挥的平台、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员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自我实现的幸福。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学院特别重视“精彩展示”的环节,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或主题论坛,或“送教下乡”,或研究成果答辩,或结合中心工作、培训主题在学员所在学校举办现场会,全方位、多形式、大力度地展示研修收获与成果,以放大培训效益,发挥“再培训”的功能;在培训中注重发现学员,聘请优秀学员在以后的培训项目中承担专题讲座、经验分享、观摩课教学等培训任务;或将学员研修成果编印出版。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研修成果的固化与应用,强化学员的职业幸福感与成就感,推动他们不断地走向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学习 经验 智慧
教师可以通过行动研究的途径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教师的行动研究具体包括教师学习、教师研究与教师写作。教师学习是教师研究的基本前提,教师写作是教师研究的动力。
没有教师学习,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眼光,教师的行动研究将不会启动;没有教师写作,教师就不可能获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行动研究也不会走得太远。
一、教师学习
1.拜师。学问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业水平和业余水平是有差距的。如果教师不具有专业水平,他可以谦虚地向专家请教。教育领域的专家并非那些大学的教授或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就某个学科的教学而言,真正受欢迎的专家往往是教研员、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这些专家的建议是重要的,而且往往是以非语言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2.阅读。教师曾经是“读书人”,可一旦做了教师之后,却少有人还在延续读书的习惯。除了读书之外,教师还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读图”习惯,可阅读的图像至少包括“教育电影”、“教育电视”和“教育录像”等。
“书”与“图”各有自己的优势。对于某些教师来说,“教育图像”较之“教育名著”可能更具有可读性。然而,图像虽然显得形象直观,但带有强迫的审美方式;书本虽然不如图像形象直观,却能给读者留出想象的空间。
3.研修。除了拜师与阅读之外,教师也可以选择正式的学历教育。正式的学历教育常常因其形式化遭受指责,但正式的教育也有它的可爱之处。比如,它给人提供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这个地方往往是环境优美的大学;它让人可以系统地倾听讲座,还可能聆听到“大师”的声音。人才的评价标准之所以常常看重学历是有理由的,不能说拥有高学历就一定是高水平的人才,但普遍而言,正规的学历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是有积极影响的。
二、教师行动
教师学习虽然具有某种独立的价值,但教师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如果教师学习之后,能够用新的观念来看待和发现学校的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就可以算是进入了研究状态。
从研究的具体内容来看,行动研究主要包括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学研究和校本管理研究。
1.校本课程开发。虽然不能说所有的行动研究都能显示为校本课程开发,但至少可以说,所有的校本课程开发都应该显示为行动研究。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行动研究之所以重要,部分原因也在于它是中小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一条道路。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如果说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能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旁观者,那么就可以认为,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参与行动研究,不能成为行动研究的旁观者。
2.校本教学研究。教师的职业生活大多与课堂教学相关,研究具体的课堂教学是行动研究的一个基本追求,即教师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对教师来说,这种校本教学研究常常显示为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来研究教学的个案,有人称之为“课例研究”或“教学个案研究”。“课例研究”指针对一节具体的课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其中教学反思尤为重要。教学反思指教师个人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的回顾和回忆,但教师的反思又不只限于个人的回顾和回忆,还可以是观看录像的形式,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来思考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遗憾。除了个人反思,还可以邀请他人进入自己的课堂听课,通过他人的听课和评课来促进自己的反思。
3.校本管理研究。教师除了研究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之外,也可以研究学校的管理问题。当教师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学校的管理问题时,行动研究就显示为校本管理研究。
三、教师写作
教师写作很重要。网络为教师写作提供了开阔的平台,教师可以建立个人博客并叙述自己的“阅读日志”、“观察日志”和“行动研究日志”,这种叙述的形式可以称为“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师可以讲述的故事包括“我今天读了什么”,这是“阅读日志”;如果教师没有任何阅读,可以讲述“我今天看到什么”,这是“观察日志”;如果教师既没有阅读,也没有观察,那么,可以讲述“我今天做了什么”,这是“行动日志”。
篇9
一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1、“备课”不等于“背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备课观,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边的活动构成的,因此,上课的过程绝不可能僵化死板地背着教案走,要树立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过度的设计必然导致对教学的控制,导致对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包办、强制干预。在教学过程中,则应关注学情,准确把握“生成”,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3、重视教师的第二次备课“课后备课”。必须尽可能地征求学生的意见,细心记录学生的反映,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4、教学目标要具体,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注意学科之间的综合,以学生为本,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5、关注学生主体,合理使用媒体课件,有效辅助教学。
二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1、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潮流。
2、教师专业化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3、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所谓教师专业化,简而言之,就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
篇10
与很多培训不同的是,在这部由重庆市教委、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市外著名高校联合“专业订制”的“国培大片”中,学员不再是“看客”,而是“演员”。他们朝向教学名师的目标,完成了专业成长中最重要的一次刷新升级、角色转换。学员们“脱胎换骨”的变化,甚至让组织者感到“惊讶”,更被上海段培训专家团队评价为“最具有学习热情的一个班”。
那么,学员们的热情究竟从而何来?这个在开班之初,就被寄予“创新高端教师研修模式、破译教学名师成长密码”厚望的“国培”项目,三年来到底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
走出舒适圈,重启教师“二次成长”
高端定位与系统设计的研修模式
“唯有脱产研修才能脱胎换骨”
2013年7月的一天,本刊记者前往江北区新村·同创国际小学采访该校教师何颖,时值全国知名的语文教师蒋军晶来校授课。访谈结束后,何颖又迫不及待地返回培训现场,微笑专注倾听,不时做着笔记,嘴里念念有词。那种乐观、好学的状态深深地感染了记者。后来,那篇报道刊发在《今日教育》2013年9期,取名《何颖:享受教育的每一天》。
不曾想到,这个何颖,正是2011年小学语文“国培”班的一名普通学员。如今,何颖回忆起三年前的“国培”,仍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累并充实着,真的很有意义!丰富、全方位的理论研修加实践反思,每天都留有问题给我们思考、讨论,当然也包括作业、实践。真正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高端的目标定位、精准的对象选择、科学的系统设计——重庆市义务教育语文名师“国培计划”无不显示出“专业订制”的特征,这也成为激发教师专业持续成长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
培养对象为市级骨干教师,平均年龄三十六七岁,平均教龄十六七年。这个阶段的教师大多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作业绩,然而理论储备的不足、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却让一些教师陷入专业发展的瓶颈期或倦怠期。如何引领教师走出舒适圈,重启教师“二次成长”,成为学科教学名师,是这个“国培”项目需要完成的目标。
市教委对研修组织实施者的选择也颇为考究。江北教师进修学院拥有强大的语文专家团队,院长李大圣拥有语文课程教学论专家、教育学博士双重学术背景。负责市外研修组织实施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汇集了全国语文教育界最顶级的学者、专家、名师资源,阵容豪华。
“原本区县级教师进修机构并不具备实施‘国培’的资格,但为了充分发挥其贴近一线、机动灵活的教研指导优势,重庆市采取‘高校+区县教师进修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合作的方式构建教师培训联盟,实现了优质培训资源的多元整合。”市教委师范教育处处长李源田说。
针对短期培训“教师观念更新难以彻底、知识更新难以系统、专业发展难以飞跃”的弊端,重庆市教委立足长远,大胆设计了一个学期或半年周期的脱产研修,并率先在全国提出了理论研修、影子研修、实践研修和反思研修的“四阶段”研修模式。
“正是这种开创性的‘两地四段’异地脱产研修系统设计,为‘国培’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指引,实现了优势互补、内外互动,虚实相生、持续生长,避免了骨干教师培训‘一站高就虚空、一踩实就刻板’的局限。”李大圣说。
在此基础上,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提炼出“外在有限给予催生内在无限生长”的培训理念,并把培训目标分解为四个方面:(1)涵养理论兴趣,实现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双向滋养;(2)建立完整的教育学意义框架与学科教学认知视野;(3)聚焦学科教学知识PCK研究,明晰语文的核心知识与核心教学技能;(4)激发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与追求卓越的内在激情。
“我们期望通过这种培训,帮助学员撕开思维口子,打开世界的天窗,找到审视课堂的镜子,规划专业成长的路径,并习惯把原理和策略放在一块思考。”李大圣说,“唯有脱产研修才能脱胎换骨。”
满足需求,更引领需求
丰富精准与动态生成的课程菜单
“最好的课程就是最好的老师教最适合的内容”
安静的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401教室里,每一个学员对着培训者预设好的课程菜单认真填写需求问卷表。接着是小组讨论,表达各自的培训需求、疑惑和建议。最后全班汇报交流。
“第一堂课不是安排极有影响的专家的讲座,而是将培训课程与学员协商,找准培训的现实起点。”在黔江区实验小学潘艳老师看来,“这是从未有过的培训体认,每个学员都感到一种兴奋。”
在这个语文名师“国培”项目中,预设好的培训课程菜单并非一成不变,而会根据授课情况和学员反馈,动态调整。
重庆段研修进行几天后,市教委师范处、市继续教育中心等部门的领导、专家一行来到江北教师进修学院,召开阶段性的培训需求和实施效果调研座谈会。
学员提出,在课程安排上,最好既有前沿的理论学习,又有学科教学实践的深入指导,促使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转变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市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田伟回应,“我们对上海那边提出了要求,培训者中学科教研员不少于30%”。
学员谭仕政说:“前一段学习都是头脑风暴式的,学习非常紧张,难以消化,希望偶尔安排一两次‘慢学习’。”李大圣院长当即表态:“会在培训中安排一些音乐活动等,舒缓调节学习压力。”
市教委师范处李源田处长更是给大家吃下一颗定心丸:“需要什么就会有什么。”
于是,在密集紧凑的课程菜单上,我们既能看到理论讲座、课例分析、论坛研论、课堂重建、课堂展示等课程有效衔接,又能发现“聚焦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实践性课程嵌入学习全程,教师朗诵技巧、语言表达、心理健康等课程穿插其间。同时,还保留了一小部分“机动课程”,以便根据研修实际情况调整,保证合理的学习节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次,某位专家上课过于枯燥乏味,学员课后纷纷表示不满,李大圣院长得知后,第二天亲自为学员们补上了一次课。这次突发事件,让组织者们意识到,“培训不能设置了课程、请了授课教师就完事,还必须深入分析授课教师的研究领域、授课风格,并提出针对性的要求”。
第二阶段上海段研修开始前,江北教师进修学院根据学员需求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上海方进行了多次深度沟通,对课程菜单提出修改建议,还点名要求邀请哪些专家、名师为学员授课。这种量身定制的课程菜单设置,保证了不同阶段研修的针对性和延续性。难怪,学员们纷纷感谢“国培”:“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丰盛的学术盛宴。”
“在‘国培’中,我们始终做到两点,提供‘最好的课程’和‘最诚心的服务’,最好的课程就是最好的老师教最适合的内容。”李大圣院长自信地说,“我们不仅满足学员需求,更引领需求。”
全员卷入,聚焦PCK,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
灵动多变与情智共生的学习共同体
“唤醒教师的专业尊严、高尚气度与澎湃激情”
九龙坡区铁路小学的李洁老师是2011年小语“国培”班学员,在参加“国培”前,曾获得过两次市级赛课一等奖的她,正经历着“职业最倦怠的时期”。“国培”前,她热衷于学习课堂实录案例,“‘国培’后才明白过去学的是术,现在应该学道——理论。”
“国培”彻底激活了李洁,影响一直在持续,送课下乡、参加赛课、阅读理论、指导教学……2014年寒假期间,她读完了《爱心与教育》等7本书。“现在李洁老师对课程的认识和对课堂的把控能力明显更强了,工作起来更主动、更有热情了。”校长、同事欣喜于她的变化。
一次“国培”,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么说吧,它让我有了一个学习共同体,看到了最优秀老师身上的教育情怀、教育理想,让我有了教育梦想。”学员李洁的经历以及有感而发的话,恰好点出了这次“国培”的魅力所在。
“国培”班班主任罗萍坦言:“个别学员刚来的时候,其实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来的。但加入到这个学习共同体之后,就完全被卷入其中了。”
学员进入“国培”班的第一天,就要根据问题困惑和研究方向,组建不同的学习共同体。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大密度的理论辨析,引导学员运用理论工具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聚焦PCK,建立完整的学科教学认知框架。
学习共同体以任务为驱动,在专家的引领下,研讨、备课、上课、评课、写学习日志、做学术报告、讲成长故事等,每一个学员都承担、完成相应任务。班主任罗萍全程参与学员学习过程,及时总结、指导、反馈,让每一个学员都被团队的学习氛围感染着,不能懈怠。
学习共同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据学员兴趣、所在区域等特点,随着研修阶段、研修主题的变化而变化,“组织形式可变、交流互动有效、具有延展功能”。
上海段研修期间,学习共同体采用了“工作坊”的组织形式。
主题学习工作坊。按文体与体式进行分类专题理论培训,以丰富或补充学员的学科本体知识。
共同备课工作坊。借助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这支强大的实践型培训团队,把50名学员分成6个小组,专家带领各组学员在微格教室开展诗歌、小说、散文、神话等不同体式的六次集体备课。
课例研究工作坊。在理论学习以及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学员现场观摩全国名师执教同一课题。在与名师课堂的情境比较中,学会判断自己的教学设计,加以检讨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理论讲座、集体备课与名师课堂均围绕同一类型的教学问题或课例展开,沿着‘理论—实践—体验’的路径螺旋递进,连接得非常巧妙。”2013年“国培”班学员温永林说。王荣生团队根据学生定起点、根据文本定终点、根据障碍定环节的台阶式备课方式,也被学员所理解、掌握。
第三阶段回到重庆后,学员们在导师的带领下,组成新的学习共同体,展开课堂初建与重建,“同课异构”“一课三上”。在一次次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中,学员们“磨”出了思想、“磨”出了感情,逐步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换点、对接点,促进了理论内化,行为转化。
“本次培训,我们不仅是倾听者,同时也是实践者,在实践操作、实践反思中,对理论学习更具深度、广度,并能主动自觉进行二次相关理论体系的建构。不仅看了、听了、懂了,更说了、做了、思考了、自我建构了。”2013年“国培”班班长肖猷莉激动地说。
培训形式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固然是本次“国培”成功的关键,然而,培训组织者“以心换心”的诚心服务和培训实施者“专业卓越”的大家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才是唤起学员们追求卓越的动力源泉。
李源田处长多次深入学员之中,做报告、问需求、话理想、谈建议,甚至还深入学员宿舍,关心学员生活。李大圣院长、罗萍主任、向苏老师等培训组织者更是全程浸润其中,亦师亦友,与小伙伴们共成长。
“李源田处长告诉我们教师应有的尊严与追求;李大圣院长激励我们:长知识,也要长见识。罗萍主任耐心的指导似涓涓细流,向苏老师细心的关照如柔柔春风。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呵护,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大足龙岗一小唐全莲老师用诗意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
上海段研修期间,75岁高龄,身患癌症、疾病缠身、仍然为语文教育事业奔走呼号于讲台一线的贾志敏老师,深深地感动、震撼了每一个学员,“眼泪为先行者而流”。
李冲锋博士24年来每天坚持2~4个小时阅读和写作,带给南岸区青龙路小学王定芝老师“一次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她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写作700字的任务,完成十万字的书写竟然只需要5个月!这次讲座,开启了她的教学、阅读、写作、反思之旅。如今,她早已完成了十万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