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9 04:0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教研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基本原则及主要目标:
立足本校实际,追求实际效果和注重实际应用是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原则。“教育教学工作科研化”和“教育科研工作化”是我校正在营造的科研氛围,通过校本教研来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是我校的校本教研的主要目标。
二、确定课题: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把科研课题分为三级:即学校总课题;教研组分课题;教师个人子课题。
1、学校课题:我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一项课题,即《主体参与,分层教学,异步达标》,同时我校还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
2、教研组课题:教研组每学期要针对本学科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围绕课题进行研究,重点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在教师集体中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
3、教师课题:教师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从中选出某个值得追究和设计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选题要取熟避生,宁小勿大,不能超过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不能设立过于抽象的课题。
三、本学期将要开展的教研活动;
(一)、学校
1、本学期尽可能的传递各种科研信息,为教育教学服务。
2、观看光碟《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关爱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内在人格魅力就会提升教育艺术。
3、组织我校青年教师认真研究新教材,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在有了一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一次汇报表演课,以此促进青年教师尽快走向成熟。
4、组织初
一、初二学年教师“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研讨课”,出课的教师在第一轮“教研组轮听课”中选出。
5、近期末时学校将组织一次校级研讨课,将采用说课、讲课、反思、互动交流、小组研讨的方式进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提问、讨论,组织教师对自己和他人的实际教育行为、教育观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讨,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6、组织全体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分析、优秀教案,把新课改的经验以文字资料的形式积累起来。并且进行评比和交流。
7、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在教研组内要求新老教师结对子,达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目的,使我校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强大起来,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
8、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学院和片的教研活动,通过开放的教研网络,经常和校外的同事沟通和联络,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研究的水平。
(二)、教研组
本学期每个教研组利用教研日开展以下教研活动:
1、组织一次“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轮听课”,并把上是轮听课上升到课题的高度,本学期确定的探索方向为:
A、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B、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及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C、体现学习的探索性,探寻具体帮助学生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及联系生活实际活学活用书本知识的能力。
D、体现学习的互动性和合作性,尝试进行研讨式学习的课堂操作。
2、初
一、初二年级组织一次“新课程课堂教学汇报课”每个教师出课一节,课后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然后教研组内的教师进行分析、研讨、交流。
3、每个教研组隔周教研日都要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和课题进展情况,教师之间互相沟通,共同研讨,使教师的困惑能得到及时回应,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
(三)教师个人
教师每节都要进行教学反思,体现在教学记事中,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发挥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作用,在研究和反思的状态下实践,把教研的主战场放在课堂上,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四、基本措施
1、建立课题立项审批制度,课题必须是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教师自主确定、自愿申报,并报教研领导小组备案,课题进展和落实情况要定期做出总结,教务处要及时掌握并提供积极支持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2、教研组内新老教师要结对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帮助新教师尽快熟悉业务,促进老教师转变观念,协助老教师总结教学经验。
3、注重各种原始资料的积累整理,进一步统计分类,有专人保管,为今后教研工作提供真实、有效的材料,确保教研工作有效、深入、持久。
篇2
根据全市校本教研会议精神,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将继续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提高课堂实效性为重点,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围绕“新课程、新理念”开展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服务品格,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工作重点
1、继续加强对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深化“自主、合作、探索"教学模式的开展,研究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模式。
3、建立完善校本教研制度。
4、完成校级课题的结题及二个新课题的立项工作。
5、做好考试与评价改革工作,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监控的功能。
6、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7、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教育教研能力。
8、加强对学生兴趣与个性的培养,提高升学生的写字水平,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
9、继续加强培优补差工作的研究。
10、继续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办好教育。
三、具体措施
(一)、树立全新教学观,推进课程改革。
1、本学期,学校将高度重视,以推进课改实验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语、数、英教研组的指导作用,掀起课程改革研讨。加大力度,继续做好课改年级新课程各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努力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由教学能力较强的部分青年教师上新教材公开课,全体老师分组进行评课,讨论。在这样零距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继续试行后进学生成长记录档案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
2、继续加强“自主、合作、探索"专题的研讨。
本学期将继续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坚持上好一人一节最佳课,三月,我们将举行“语、数、英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希望以此为契机,提高全体教师的理论及业务水平,以适应课程新形势的需求。
3、建立完善校本教研制度。
要求教师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各教研组要提倡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做好研究、处理、开发教材等工作。各教研组要在教导处、教科室的统一要求下积极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研讨教学案例,在期末要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教研成果经验。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按照上级教育文件精神,本学期继续开设校本课程,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地方教育课程,采取检查督导,阶段考核等得力措施,规范教学行为,重点研究落实好综合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
2、全体教师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采用“平时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
3、重视学生视力有所下降的情况,加强用眼卫生的教育。加强对任课教师课前准备工作及作业批改工作的检查力度,每学期举行二次学生作业评比活动。
4、加强关于学科知识考试方法及考试内容的改革,出台我班小学学生考试办法。
篇3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化;教学之路
“校本教研”就是以所在学校为研究目标进行教研活动的过程,具体过程和方法应该视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而定,强调从实际出发,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的教学之路。当今,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命运。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课堂教学的实效和质量,也为了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多年来,我校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方式,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定期开展备课组、教研组活动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实验基地,以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为形式的教研活动。校本教研的魅力在于参与教研的教师群体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我校特别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组织――学科教研组的建设,积极推进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负责制,要求学科教研组有共同的教研目标,内在的合理分工,若干相对固定的交流平台与教研活动的载体。每学期开学,教务处都要根据上学期的教学成绩综合评定,确定各学科和各年级的备课组长及教研组长,形成全校的教学管理网络。各年级确定备课组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内容有:探讨教学工作中的疑问、统一备课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寻找教学过程和方法、总结上阶段的教学工作、布置下阶段的教学任务、对考试内容和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等。倡导集体备课活动,调动组内教师的沟通、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给全校教师提供了一个经验交流与共享、情感交流、互相促进的平台,使每位教师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在反思评判中成长,从而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
二、扎实抓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质量是校本教研成果的最重要体现,横泾中学为了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尝试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分组教学模式。
1.改传统的备课笔记为按课时编写的包含科目、执笔者、审核者、课题、课型、讲学时间、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课内训练题、课外训练题等内容的讲课稿,教学时师生共用讲学稿,教师课后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讲学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使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提炼成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则在讲学稿的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内容。
2.每班分5~6个小组;每个小组一般4~6人,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序号,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一个序号,小组成员的序号按学业倒排。每组设正副组长各1人(小组中学业较好的),是各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分组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分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教师课堂研究,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行为,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有效课堂的形成。横泾中学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校的课堂开始活起来了,学生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已成为了关注点。
三、继续开展常态化听课
听课是教师之间相互取经、相互学习的一种最普遍、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方法,是我校多年来坚持做的一项常规工作。
每学期开始,学校都要求全校各位教师排定一节校级公开课。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和教务主任、副主任开设校展示课、备课组长开设备课组展示课。其他教师开设校内或教研组内汇报课。这样,每周都有几位教师开设不同的公开课,每人、每学期都要开设公开课,这样,推动了校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成为日常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在现实的对比之下发现自己的问题和长处,之后再运用到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这是提高校本教研能力的一项非常好的措施。
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
同伴互助、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成为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基本形式。我校详细制订了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成立了青年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组织青年教师培训,规范行为,提高业务。每学期初,组织师徒结对活动,要求跟踪听课,让青年教师多开校级汇报课,要求他们钻研教材,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充分发挥教师间“同伴互助”的作用。
这一措施,大大推进了学校的分组课堂教学,使青年教师取长补短,明确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许多青年教师已迅速成长,不少教师被评为了“区级骨干教师”。
五、努力寻求名师引领模式
尽管校本教研是在本校内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但它离不开校外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指导和引领,否则,其研究很难有大的提升,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为了充分发挥“走出去”的作用,横泾中学(下转第126页)(上接第125页)开展了“名师工程”。为顺利实施名师工程,学校坚持安排不同类型的人员外出听课学习,其中既包括到外省市中学学习成功经验,如山东杜郎口中学、连云港的白塔中学等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深入的学校,也包括到邻近的学校参观学习。同时还诚恳邀请外面学校的名师、专家来我校讲座,请他们来把脉,每学期外出学习的人数平均每人一次。这项措施给了许多教师拓宽眼界,“走出去”学习先进校本教研经验的机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名师队伍的带动,专家引领,最终把学校教师队伍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成群体成长的目标。
总之,通过以教师为中心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董守生.校本教研制度构建探究.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刘丽群.关于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4).
[3]郑仲贤.校本研究要回归校本.北京教育,2005(5).
[4].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下的校本教学研究探析.华东师范大学,2006.
[5]覃薇.关于推进校本教研的研究:以张家界A中学为例.中央民族大学,2011(5).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对话教学 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82-01
1 平等性
民主、平等是教学中最基本的原则,因此,在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中平等性就成为了最基本的特性。平等性是指“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平行的教学交流过程,即在课堂中教师、学生和文本都是主体间平等关系的建构者与解构者”。因此,在平等对话中,解构了师生之间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建构的是一种民主的、互动的、共赢的格局。师生赏识、悦纳对方才可能有创造的、生成的教学;师生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民主与平等的基础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因此,民主平等性是小学数学对话教学最根本的特征。
课例:《角的度量》教学片断
师:(老师展示工人叔叔从地面通过木板向货车上滚油桶的图片,学生发现角,从而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你在量角器当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你看到的东西有什么规律?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看到了什么?第二,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生 1:看到一个直角。(并上台指给大家看)生 2:看到钝角和锐角。
师:哦,看到了不同大小的角,还看到了什么?生 3:上面有刻度。师:这个刻度在我们的什么工具当中也是有的?生:尺子。师:尺子用来量什么?生:长度。师:那么,它是用来量什么?生:角度。师:还看到了什么?生 4:我发现上面的数字标的有特点。师:观察的真仔细!同学们,这些数字特别在哪里呀?生 5:有两排数,而且还有蓝色的数(上台指给大家看)。是从 0 到180。师:同学们,这是外圈,那内圈呢?生:是 180 到 0,不是,不是,也是 0 到 180,只是方向是相反的。生 6:还有里面的刻度都是相差 10。师:哦,你们还发现了 10、20、30……都是相差 10。生 7:还有,还有,下面的每格相差 5(上台指给大家看)。师:同学们看,一小格代表……两小格就是……生:5;10。师:真好!连这个都发现了!同学们,其实,从量角器这个工具当中我们就清楚的发现了它的刻度是怎么排列的,对不对?下面,再来认识下它的各部分名称。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的平等意识得到体现与保持,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处处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充分自由地放飞自己的思维,最终实现师生精神的相遇。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和谐的心里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用心去呵护。
2 开放性
开放性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得到全面的开放。开放性作为对话教学的前提条件,其本意是“解除封锁、限制等”;在教学中的涵义可理解为解除教师对学生的“封锁与限制等”,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自由、自发地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留有对话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在对话的过程中,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当然,对话教学的开放性并不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肆无忌惮的活动,课堂教学中的开放性应把握好“收放结合”的原则,即教师在控制学生对话范围内,给学生以最大限度的自由。
3 创生性
创生性是相对于传统课堂的预设性而言的。教学之前的预设性即平时的备课, 教师对于“考试要求”的、“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精心准备,以便应对课堂中学生提出和遇到的问题,可以做到迎刃而解。而课堂中的创生性会显得让教师迷惘,因为创生性的问题具有不可预测性,正因为如此,教师害怕课堂中出现创生性的问题,害怕因为这样而出丑,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以来传统授受课堂一直霸占教学主流地位的根本所在。然而,数学教学不是教师在课堂中循规蹈矩的表演,而是创生性的,源于对话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学对于师生而言,永远充满着超出预设之外的问题,在这种富有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境中师生的潜能才能够得到释放。因此,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师生、生生积极交流与对话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师生共同去谋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4 参与性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参与性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参与性决定了课堂教学氛围的宽松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以及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克服困难,从学习中收获满足,以此加强学生的仍诩だ,提高学习的趣味、意义和挑战性。其次,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安排丰富多彩、适当适量的活动内容,选取适当的活动形式,以保证参与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们的参与和合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教与学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5
一、学校积极指导教师间的相互学习
在校本化“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学校出于提升老师质量、打造优质教学、培养优质人才方面的考虑,对出于一个学校的某一专业老师或者全校所有老师进行“学习共同体”的指导和维持。“学习共同体”的老师不仅是一个资源的获得者而且还是资源的贡献者。在团体内的老师互相学习的作用下整个团体可以有很大的质的提升甚至量的飞跃。当教师资源得到大的提升后,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率也会相应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升。
比如,甲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和学生积极主动地沟通,但其也有相对薄弱的方面,那就是对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上有所欠缺。与甲老师不同,乙老师在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方面做得足够出色但其却忽视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甲老师和乙老师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在学校的安排下,通过校本化“小事学习共同体”,甲老师可能会发现乙老师在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方面的优点从而发现自己的短处。乙老师可能会发现甲老师在和学生积极主动沟通这一方面的优点从而发现自己的短处。通过发现自己的短处后改变自己的短处,甲老师和乙老师的教学水平都得将到较大的提升,其学生优秀率自然也会相应的增加。此例可以看出“教师学习共同体”有着与传统教学方法所没有的优点。如何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如何打造“教师共同体”?学校无疑需要承担打造和维持“教师共同体”这一职责,而这一点,恰恰也是校本化“教师共同体”的关键所在。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校本化“教师学习共同体”就说明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样一个问题。互相学习、互相改变的教师团体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师资团队。校本化“教师学习共同体”无疑是要给老师间提供这样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
二、教师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所承担的职责
在学校的大力扶持下,教师也要积极加入到“教师学习共同体”这样一个团队中来,这样才能够使整个团队紧紧地结合到一起,才能重乎发挥团队的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这一个功能。
某英语老师在学校的安排下是校本化“教师学习共同”中的一员。因为其对“教师共同体”的优良性没有充分的认识或自己本身对学校指导安排下的“教师共同体”存在着某种偏见,这就导致了其对“教师学习共同体”这样一个团队的抵触作用。因为这样的抵触作用,导致了该作为资源分享者的他对资源分享具有消极作用。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该英语老师从来不主动给其他老师分享自己的优秀教学经验,这种消极作用导致其他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他这块资源而得到自身的教学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作为资源接收者的他,在面对别人的经验分享时持消极作用。在面对交流时的封闭性导致了他对别人好的做法不能及时地吸收,也不能及时指正别人教学做法中的不妥之处。究其原因,可能是该英语老师自身不能和别人良好沟通,又或者是该英语老师秉承着自己封守自我的教学方式,又或者・・・・・・此时,学校就要发挥其作用――与老师们进行良好的沟通。不仅如此,一个有着校本化“教师W习共同体”经验的学校,甚至会发挥“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大部分成员进行这种带动工作。如果一个团队中像该英语老师一样态度的学习者多了起来,那么这个团队也就形同虚设了。在学校的积极作用下,该英语老师认识到自己不应该封闭自我而不去接收新的事物,因为“闭关锁国”在清政府那儿已经失败一次了。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态度后,该英语老师不仅积极地融入这个“教师共同体”的团队中去、分享自己优秀的教学方法,而且该英语老师在面对和自己意见不一样的老师时也能做到仔细聆听和发表意见,在觉得别的老师做得好的情况下,该英语老师会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此时校本化“教师共同体”才得以真正落实。因为学校对落实“教师共同体”具有非比寻常的作用,所以学校不仅要积极指导扶持“教师学习共同体”,而且要积极地对本活动的消极态度者做好思想工作。
学校的扶持只是起到了一个外部的作用,处于学习团体的老师们才是学习团体能取得很好效果的直接原因。对于校本化“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们不该持有抵触的情绪,不然不仅达不到最初的设想效果,反而可能因此会具有副作用。
三、定期的心得分享会对校本化“教师学习共同体”具有积极作用
尽管校本化“教师学习共同体”具有上面种种优点,但其还是具有一定的缺点――交流范围小。针对这个缺点,定期的心得分享会可以充分扩大交流的人群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习惯和自己熟近的人进行交流而忽略那些关系疏远的人。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可是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如果教师间没有得到充分的交流,其教学提升也会大打则扣。如丙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而这个长处恰好是甲乙老师所欠缺的。但是甲老师和乙老师的关系密切一点而和丙老师的关系疏远一点。乙老师也和丙老师的关系较为疏远。这就导致了甲老师和乙老师进行了过于充分的交流而忽略了和丙老师的交流,这就导致了甲老师和乙老师都同时没有学到丙老师在教育人方面的过人之处。这个时候,定期的心得交流会不仅可以使丙老师对这个团体里的所有老师分享自己教育方面的过人之处而且可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拉近丙老师和甲老师、丙老师和乙老师的关系。通过拉近老师间的关系,校本化“教师学习共同体”才会有更好地成长。
篇6
Key words: campus construction;planning and design;ecological environment;trialistic theory;test index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1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招生人数规模激增,原有基本建设基础设施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科研要求,高等学校校园的长期规划、“五年规划”需调整修订完善。校园规划设计有别于其他建筑规划设计,是一项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综合性的建筑创作,它涉及建筑、艺术、经济、地理、园林、环保和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内容,其自身特点是各种配套城市基础建设实施需齐全,相当于一座中等规模小城镇建设标准。新校区如何建设?老校区如何扩建和改建?以及新老校区功能划分区衔接等重要课题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急需解决。这就涉及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设计。
1 校园总体规划设计重要性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在高校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其反映了办学的方向,学校发展规模和建设模式,比较完整地、系统地体现学校建设的综合布局,展示学校发展的前景,是指导学校建设的纲领和蓝图,要建设一所既符合现代化又有传统历史特色要求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
1.1 校园总体规划是办学的基础工程,也是百年建筑工程的整体布局规范性总体建设纲要文件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筑和绿化工程两部分,两者要空间上兼顾、和谐,是奠定学校景观的基础。建设过程中建筑与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并进,建筑物从单一功能逐步向多功能发展,这样既节约用地又留有绿化发展提升空间的余地。其原因校园建设的好坏衡量标准,一是看其校园建筑物的布局、造型、层次、使用功能、外部色调和内部装饰。二是看校园自然环境利用和绿化设计。两者相互关系,绿化设计装饰衬托建筑物,使建筑物平面布置、外形轮廓同园林绿化在空间构图上融为一体,从线条、色彩、造型上改善丰富建筑物的外形,增加建筑艺术魅力。
1.2 校园规划设计是人文环境、建筑空间及自然环境三者有机融合,建设做到事前科学规划事中细致微调事后生态和谐,为师生营造一个学习生活优美的环境保证 校园规划设计是各个高校依据学校的历史、专业特色、地理环境、特有文化等形成独特的特征,建设规划设计理念中坚持以人为本,从自然生态性、公共资源开放性、文化性、历史性、(自然地貌、空间分布、生态系统三方面)多样性、方向性和识别性考虑,才能建成一个符合当代大学发展的优美校园环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好的环境影响人的产生好心情,激发自豪感、积极心态及向美好方向发展的上进心。
2 高校校园建设中存在不足
由于历史、建设资金、人为等诸多的因素,一些高校老校区没有总体规划,或虽有也是简单的总体规划,以主要领导的决策为主,随意性大,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整体规划按照既定计划实施。
2.1 校园建设中存在不足问题具体体现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中选址不合理;总体布局混乱,功能分区不明确;主要建筑不齐全,配套设施没有跟进;管网系统零乱;人行道与车行道布置不科学不系统;绿化容积率少;未考虑学校的发展建设预留用地等。
2.2 校园建设中产生存在不足的原因 产生以上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客观因素,如建设土地不足、基建投资不够、未按标准设计建设单体建筑物等以及不满足《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等指标要求;二是主观因素,部分领导的“长官意志”任意改变,缺乏对整体规划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3 如何编制好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设计
为了确保编制好总体规划和搞好校园建设,高等院校应设立规划处或校园五年规划编制委员会承担校园规划建设的权力机构,由党委领导下校长责任制直管实施。
3.1 编制好校园规划建设的前提 编制委员会主要解决好校园定位、校园功能、校园格局、历史文物、校园的发展;保护和利用地形;细化校园规划的不断完善和修改以及主要校领导与校园规划建设的职责责任等问题。
3.2 学校校园总体规划产生的程序 校园规划设计通常产生的五步骤依次是:确定办学方向;确立专业设置;确定学校发展规模;确定学校机构和编制;修订学校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含基建、绿化等)。
3.3 制定校园规划的工作方法 真正好的校园规划,一定要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富有创新精神,形成独特的特色,这就需要充分研究和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外加好的工作方法。制定规划的工作方法:一是编制委员会讨论,明确方向原则,提供设计依据,成立专门机构进行设计;二是动员全校师生群策全力,反复征集意见(注重新的思路、不同意见),修改完善方案,提交校党政会议讨论以及职代会表决;三是借助社会编制规划设计专业中间机构(如规划设计研究院),把控国家法规、技术参数等参考依据咨询作用;四是定稿后形成文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确保权威性和严肃性,任何人不能随意改变,如需改变职代会表决。
3.4 收集整编校园规划基础技术资料 编制委员把规划分为总规划、专项规划、二级单位规划三类。各级各类人员搜集相关层面的基本资料,汇总研讨分析,需详细掌握以下资料:①住建局的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学校拟建区域位置图,并标有建筑红线和学校坐标位置的学校规划图。②土地局审批的用地范围及其附近的地形图。③学校拟建用地区域及其附近的学校和周边的建筑物的现状情况。④学校拟建区域附近的给排水、供电、采暖等管线埋设情况及引入接线位置、标高、管径、材质等。⑤学校拟建区域原有道路断面及路面标高。⑥本地的自然条件、水文及工程地质勘探等资料。⑦学校的办学规模、教职员工(包括家属)的全部人员结构组成情况。⑧本地区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建设标准对公共(市政)基础设施标准、建筑层数、建筑密度、用地指标的规定。
3.5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实施的程序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实施的程序依次分为六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搜集上述3.4中有关资料。二是计算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规划好的学校发展各类学生、教职工总人数,确定学制和办多少个院系、专业;计算人口总数;计算各类用房和用地面积。三是规划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校区功能划分,各类建筑物、绿化、基础设施、运动场等的布置图,即总体规划图、总体规划模型。四是主要技术指标复核阶段。包括用地平衡、计算方法(或技术)、经济指标。五是上报审核阶段,编写总体规划任务总说明,编制总体规划总投资,编制招生、各类用房表格和编写基本建设单项工程计划任务书等。六是制作总体规划立体沙模型,依据年度投资计划,逐年分批实施。
4 校园规划设计采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等主要场所,也是知识的神圣殿堂。同时,规划建设的经典或名校校园环境,也能带来旅游产业,譬如,清华、北大等校园。这就要求总体规划运用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知识,创造令人优美的学习和心旷神怡的景观环境,同时提供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场所,做到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4.1 校园规划建设与景观旅游设计的三元结合 中国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无论项目大小,全面到位的规划设计应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这基本核心的三元。这是现代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人文景观的需要,具体体现在规划设计实践层面、重点、阶段、支持专业等方面,两者能有机结合可以寻求到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更好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
4.2 景观旅游设计的三元在校园规划建设的理论应用 校园景观、旅游、环保三位一体的结合势在必行,先行的高校取得的效益可观。校园规划设计者应坚持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做到“环保生态是前提,景观形态是基础,旅游经济是龙头”这一基本原则,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调整。具体规划设计中运用支持学科领域是旅游经济学、景观园林学(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生态学;分为发展、总体、详细三阶段,校区、分校、景点三个层面,资源(区域上)、布局(总体上)、选择(景点与项目策划)三个重点,策划、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
5 校园规划设计应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的案例
5.1 某大学校园概况 某大学位于陕西,历史悠久,地处黄土高原,政治上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校园规划建设一直比较落后。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师资人才和招收优质的生源,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研等综合实力。
5.2 应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前后对比 该校新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校的办学现状不足,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重新定位办学思路,运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后对校园规划建设,其各项检测指标有了明显的变化可见表1。
5.3 对策(建议)可行性分析 通过表1中校园事业规划评估检测指标数据对比均提升率达50%以上,可见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在校园规划设施后期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经济和社会效益。
篇7
关键词:结构力学;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35-02
结构力学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它以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为基础,是学习结构设计、结构抗震方面的专业课程之前必须掌握的基础课,在教学中起着沟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桥梁作用,其教学质量决定了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各高校纷纷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背景下,对以培养应用型卓越土木工程师为主要任务的地方本科院校土木专业而言,如何使《结构力学》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当前“卓越计划”的需求,成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
一、《结构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构力学》的内容可分为两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为结构静力学部分,主要研究工程结构在静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状态,以此引申出结构优化的原理,是结构力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基础;第二个模块为结构动力学部分,主要研究工程结构对动力载荷的响应和性能[1]。通过近年来对多所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反馈意见的总结和对学生考试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地方院校土木工程结构力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1.理论化教学与应用能力培养割裂。结构力学作为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力学课程,通常都是将其直接作为一门纯理论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以理论讲解为重点,实践环节缺失。学生在完成结构力学课程的学习后,纵使掌握了对静定结构、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方法,却不知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无法将理论分析时简化的刚架、桁架等典型结构和实际建筑联系到一起。而且随着计算机性能日益提高,工程结构形式日趋复杂,电算取代手算成为结构分析、设计与优化的首选。走向工作岗位的土木毕业生是否已经掌握或已经具备了迅速掌握结构分析程序的基础已成为就业的重要砝码。但目前在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将结构力学知识的教学局限于传统课堂,对结构设计软件单独开课,两门课程开课时间往往相隔一个学年,学生在学习设计软件时往往只着眼于如何使用软件,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软件,理论与实践难以融合到一起。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难以毕业后快速成长为能够胜任工程结构设计、施工等多种岗位技术工作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
2.固定教学模式与创新意识培养的矛盾。传统的结构力学教学以板书、教科书为载体,并采取口授方式进行教学,在承载信息的种类和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学模式枯燥单调,理论表达形式抽象,推导公式过程繁琐,重复性、机械性工作较多,效率低下。尽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但是如果舍弃板书教学,只采用多媒体,授课时间教学信息量大,学生没有充分时间理解授课内容,重点难以把握,学生难以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这与卓越计划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相矛盾。
3.师资力量与卓越计划执行的矛盾。除少数开办土木工程专业时间较长的老牌地方高校外,多数地方高校的土木专业都只有数年历史,都相对比较薄弱,尤其结构力学的师资往往都是力学专业出身或者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直接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而在教育部构建大土木专业的要求下,结构力学在土木专业的授课对象往往要涵盖房建、道桥、岩土等多个方向的学生,青年教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与“卓越计划”培养在工程现场从事相关工程技术的现场应用工作的人才这个任务相矛盾。
二、《结构力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备一定结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基础扎实的工程应用人才[2]。因此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不足进行的改革也应该围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走向社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牢固基础这个核心任务,进行思考和探索。
1.与“卓越计划”匹配的教学内容研究。土木专业应用型“卓越计划”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获得土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能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3]。结构力学教学首先要保证能够有效地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让学生得到足够的基本训练,逐步培养创新能力。结构力学教学的核心是理论分析背景下的数值计算,尽管教材中涉及的计算方法多样,但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力的平衡方程、变形的几何连续方程、应力与变形的物理方程这三类基本方程进行分析计算。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将对三类基本方程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问题的核心。而且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际工程中已经用电算代替了手算,所以作为电算理论基础的能量原理、结构矩阵分析也是需要加强讲授的内容。并且必须要考虑到地方院校生源质量,和学生在之前大学课程中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的掌握程度,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入浅出地解析,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些知识点的作用。
2.结构力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在教育部大土木规划和应用型“卓越计划”背景下,实践课程大为增加,而结构力学的学时则一再压缩。传统的板书教学速度太慢,难以在有限的课题时间传授清晰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讲解速度太快,由于结构力学计算都比较复杂,学生需要思考时间,很容易产生学生学习进度与教学进度脱节的情况。所以在进行授课的时候,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结合的办法,对理论讲解使用多媒体,利用图片,视频让学生对理论能有一个直接的认识,在讲解习题的时候使用板书教学,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循序渐进地分析题目。而且在课堂中还应该增进与学生的互动,可以采用让学生口头回答问题或者上黑板做题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3.结合实践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结构力学实践教学研究。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以土木工程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为导向,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设计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与能力训练建设为教学改革主线,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工程创新能力训练。结构力学虽然是理论课程,却依然可以加入实践教学内容,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计算是连接结构力学与工程实践的桥梁,计算也是学生最头痛的问题。所以可以在结构力学课程中设置配套的计算机实验课时,每教授一章知识点,就安排学生上机实验,学习使用结构力学求解器,分析简单结构,并与手算内容相对照。在结构力学课程后期还可以增加对结构设计软件PKPM中PK模块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对简单排架结构的分析,发现工程中实际使用软件和教学软件,以及手工计算的异同,启发学生对理论应用的思考,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语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于立足于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结合地方高校特色,将结构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正确建立力学模型,选定合理计算方法,掌握先进计算工具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活跃学生的工程思维,增强工程创新意识,为学生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未来成长为卓越土木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廉锟.结构力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龙驭球,包世华,袁驷.结构力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周臻,陆金钰,尹凌峰,缪志伟.面向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结构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4):74-77.
篇8
1、制订有序和有效的计划。为了便于开展校本教研和培训工作,我校在学期初就制订了详细的校本教研培训计划和教研组计划。在计划基本上明确了各项工作的负责人和内容。
2.为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监督,依据中学校本教研制度开展工作。
3、本学年的校本教研采取以教师自主学习,课题研究,集中探讨,教学反思,教学观摩,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等多种形式进行。
4、加强理论学习。我校把组织教师进行业务理论学习的工作放在首位,采取多样的学习形式,使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本教研中做到了“三结合”,即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结合;课后反思与校本教研经验交流结合;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业务能力考核结合。通过校本教研解决教学疑难困惑,使学习、应用、反思、交流、提高融为一体。
5、重视教学反思。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行动研究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败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优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校非常重视这一环节,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反思的记录。
6、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理论水平。本学年,我校充分利用培训资源,多渠道进行教师培训。认真组织教师按时参加“国培计划”的培训、心理健康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培训等,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教研组对教师进行培训。充分利用校本教研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常见问题的处理培训,课堂教学技能培训,新课改经验交流等,学校为各科教师提供教学所需的各年级教学参考资料,要求教师加强自学和研究,增大对新课改的研究力度,拓宽任课教师的知识面。
7、强化校本教研管理。本学年,我校加强了校本教研工作的领导,重质量,重过程,讲实效,不搞形式。领导层成员分工明确,校长负责全校的管理工作,分管副校长负责组织领导教研师训的全部工作,教研师训主任负责指导培训,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教师学习并督促本组成员按时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对于每次教研活动的具体情况都要进行记录,各教研组长认真做好每次教研活动记录,每次教研活动结束后,对出勤情况都有详细记录。
篇9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信息化
一、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实验室进行信息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是信息社会的需要,随着现代信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那种靠人工抄写的手工劳动方式去管理实验室已经成为过去式,必须走信息化的道路;其次,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降低成本,讲求经济效益,扩大管理范围,实验室的发展也是如此,而信息化的建设正是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和可能;除此之外,实验室实现信息化以后,可以使综合管理最优化,能减少冗员,而且体现工作程序的严密性。
二、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一)课程管理的信息化
课程管理工作实际上是对于课程群体或个体的目标、教学内容设定、教材编制、版本升级的管理过程。课程管理与课程体系、课程开发的概念是有所区别的,从课程管理的概念上来讲,课程管理工作包括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现在的课程管理概念的外延有所扩大,主要是涉及学生的课程管理,例如:学生的选课、学生的考勤、学生的成绩管理等方面,因此课程管理的信息化旨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课程管理模式,迎合教育院校课程建设的要求,弥补原有课程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在信息技术软硬件环境建设日益完善的前提下,课程管理系统包括课程动员、课程介绍、报名分班、教室安排、出勤统计、成绩评定等环节。
(二)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在项目管理传统认识中,通常应用项目管理的主要是国防建设部门和建筑公司,因此传统的观点就认为项目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单纯地完成既定的任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项目管理的应用扩展到了其他工业领域,如电信部门、工业领域、软件开发业等。项目管理者也不再被认为仅仅是项目的执行者,要求他们能胜任其他各个领域的更为广泛的工作,同时具有一定的经营技巧。比如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综合管理等。
(三)实验教学的信息化
承担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是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因此实验教学的信息化是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很多课程已经不同程度地融入信息技术的因素,验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计算机类媒体实验室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与计算机相关的技能,完全独立的计算机在这种实验室中早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联网的计算机与功能强大的计算机教室管理软件,如Hiclass、Newclass、Winschool、多媒体电子教室等。计算机类媒体实验室也会用在一些非语言和软件应用的课程当中,比如教育技术学专业好多都开设了摄影课程,在以前,我们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讲解胶片相机的使用方法,甚至在某些院校还要求学生自己冲洗照片,在好多领域都实现数字化的影响下,该门课程的教学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不抛弃教授传统相机基本使用的情况下,我们应加入较多的数码相机的内容。从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数字化影像制作更适合我们,其原因有:第一,数字影像的制作无须在暗室中进行;第二,利用PhotoShop等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图像可以获得传统办法下无法实现的效果;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数字影像便于存储和在网上的传输、交流,实现图像处理的信息化,况且我们可以在数字影像制作的基础上加上激光曝光输出机、数字影像胶片记录仪和打印机等设备,同样可以获得传统的照片和光学投影片。而这一过程,我们就可以在安装了图像处理软件的计算机类媒体实验室中来完成,所获得的数字图像又可以作为课件制作、动画制作等课程的素材,这样就把多门课程的实验(实践)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处理过程的数字化及存储的数字化正是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实验管理的信息化
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就是要将全部的实验室通过硬件、软件建成一个网络系统,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以及实验资源数据库,在这个系统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与实验有关的实验信息、传递实验信息,在这个系统中也可以实现学生协作实验、提交实验报告等。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批改电子实验报告,记录与学生的实验成绩、监控学生的实验过程,等。
实现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建立一个信息化管理系统,其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
管理中心设备配置主要有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计算机、UPS等,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对系统进行管理与维护,保证局域网的安全、可靠,保证各实验室中的多台计算机在权限许可的条件下上网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实验作业。
三、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落后的实验教学观念,在信息化实验室面前显得无所适从
近年来,国内的许多高校都根据自身科研和教学的需求建立了一些虚拟实验室。在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虚拟实验室与普通实验室之间的有效连接,通常都采用“平民化”的技术实现教学型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和应用,在使用的过程中,暴露出有些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跟不上,摆脱不了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束缚。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一方面,高校可以给实验教师提供机会,参加进修学习,以更新实验教学观念;另一方面,要让实验教师充分认识到虚拟实验室的重要作用,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保障虚拟现实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人为隔断学科之间联系,信息化实验室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
我国早期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通常开设有电声媒体、电视媒体、摄影和计算机类媒体等实验,各实验室彼此分开、相对独立,承担相应课程的实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数字化的图像和视、音频信号拾取设备,如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扫描仪和数字录音机等,为计算机处理视音频教学资源提供了可能性,为实现实验室建设的信息化提供了技术保障,为实现各实验室的普遍联系提供了可能。
(三)一味追求设备的先进性,忽视对原有设备的改造利用,造成巨大浪费
脱离了学校实际,一味追求设备的先进性,忽视对原有设备的改造利用的问题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比较普遍,在新建的教育技术院校中也有此类现象。
例如有线电视网络实验室,有线电视网络是很多学校早期的有线电视系统中建设的单一的系统,除了接收转播其他电视台节目外,通常也有自己的校办台,来播放一些教学节目和校园新闻,在高等院校中非常普遍。很多高校在开展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后,也把该系统作为学生见习和开设学生实验的实验室,并将其与局域网络平台进行连接,在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控制室配编采和播出工作站各一台。编采工作站配有专业视音频采集卡和刻录机,并通过网卡连到教室局域网交换机上,一方面可以接收来自CATV的电视教学资源,并将其转换压缩成MPEG4流媒体送往教室局域网服务器上;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接收的电视教学资源转换成AVI,MPEG格式的数据文件刻录到光盘上作为资料保存或交流,以此增进信息的交流,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而对于此类实验室的建设,现在比较流行将原单一系统改造成为“二网合一”的系统,但是这种方案投资大,浪费也大,原来的很多设备都派不上用场,但它最大的优点是交互性好,在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很多高校都是从自身条件出发,对原有的设备进行改造,添置新设备,建立有线电视网络实验室。如何解决此类问题,作者的观点是要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进行学科实验室建设时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洞察学科实验的变化,适时做出改变,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更应该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力图高起点建设专业实验室。
参考文献:
[1]刘雍潜.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告[J].电化教育,2001,(1)5-9.
篇10
关键词: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继续教育资源是指促进继续教育发生、保障继续教育正常运行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它通常是以一定的载体形式为依存,主要包括物质财力资源、组织管理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等四个方面。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包括三层含义,即高校继续教育内部资源的整合、高校继续教育和日制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资源的整合。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继续教育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具体表现为:继续教育投入不足,财力、物力缺乏有效保障;继续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的闲置浪费和资源匮乏同时并存;继续教育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混乱,信息化程度不高,不顾实际一窝蜂上同类项目;培训机构条块分割,小而全,重复建设,缺乏规模效益;培训层次、水平较低,专业设置落后,专业结构老化;培训内容单一,课程体系陈旧,教学形式封闭,方法手段缺乏创新;师资队伍来源渠道不畅,急需大批名牌培训师;缺少品牌机构和精品课程,缺乏各自的特色。
沈阳工程学院有着深厚的能源电力行业背景,除成人学历教育外,目前各类培训促进了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原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更具行业特色、应用性的特征明显。在知识型、创新型社会中,各类组织对人力资源的素质与资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人力资源基本知识与技能结构要求也不断提高,各类教育培训将作为学历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的、基本的继续教育模式。这种需求量大、质量要求高的培训对施教者的要求很高,只有经过整合的优质资源才能胜任。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必须得到培训主体资质的确认。目前,高校继续教育的培训首先是以专业学院或系、部为主体进行短期培训市场开拓、培训项目承揽、培训工作实施及培训绩效评估。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培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培训起点高、优势明显、信誉好、师资力量雄厚。
目前,辽宁省部分高校实现了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以及各种形式培训的资源整合,建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可以说,对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实行统一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继续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但是,还有部分高校,在继续教育管理和资源整合上亟待改进。
二、突出行业特色,发掘非学历教育的资源,开创“学历+证书+技能”有机结合的新局面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理念的提出,电力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的进步,对员工岗位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国家也不断完善了各行业的职业标准,部分行业设置了非常严苛的准入条件。在此背景下,非学历教育方面应实行证书教育制度,并构建起证书换学分、证书换学历机制。非学历教育应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学习成就认证制度。属于技能的,通过专门机构或者委托机构,通过鉴定,给予分级证明,大力开发实践基地资源,强调培训等非学历教育的实用性;属于知识的,特色优势专业可自行组织考试认可,其它专业可指派或委托有能力、有信誉的学校考试认可,给予成绩证明,作为以后颁发文凭和学历证明的依据。使学历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实用。
截止目前学校已经开展函授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26个专业;自学考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4个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维修电工、数控操作员等55个工种;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考试:高压试验等4个工种;技术培训:已经与中国国电集团东北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东北公司等多家发电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提供技术培训服务。这些工作既涉及学历教育,也涉及非学历教育,调动使用了学院大量的教师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成为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优化资源结构,促进继续教育资源的合理共享
(一)在实物资源方面:专兼结合、资源共享
新增实践教学资源充分考虑继续教育的培训需求,发掘原有资源的潜力,整合这些实践教学资源并合理共享,必将给相关行业带来极大的吸引力,保证继续教育的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在中央与地方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沈阳工程学院共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7240万元。按照学院二级学科的布局,建设了适应教学、科研、职业技能培训需要的“电气工程、能源与动力、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电子与测控技术、机械工程、现代管理技术、现代服务技术”等实践教学基地群。
学院现有实践基地建筑面积为43000平方米,拥有72个实验室,8个校内实习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2271万元,台套数达25721台套,40万元以上大型实验设备10件。学生人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万元以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水平要求。
学校投入专项经费,建设(改造)电缆施工工艺实训室、高电压技术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高压电工实训室、安全生产实训室等多个全日制教学和继续教育共享的实训室,截止目前,完成相关企业培训、考试等项目达一万余人次,实现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实训室实现了和工程实际无缝对接,既满足了企业的培训需求,也改善了全日制学生实验实训场所,使在校学生能在逼真的环境中开展工程训练,满足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教学资源方面:体系完备、保障有力
构建以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管理规范、资源集约、资质优良的完整培训体系,在资源整合中造就一支既有扎实的、高起点的、具有前瞻性理论素养,又有开放性、开拓性、创新性实践品格的师资队伍。实现对继续教育不同形式的统一管理,避免不同形式继续教育各自为政、建设重复、机构重叠、资源浪费的现象,避免课程的重复,以节约师资力量。实现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本科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育培训体系结构(图1所示)。 1.建设两支高素质队伍
建设一支热爱教育培训、专心研究培训需求的管理团队;聘请校内教学骨干和校外技术型专家,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熟悉现场生产实际的教学团队。重视两项调查研究:以企业培训需求为导向,组织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新装备和新技术使用状况;调研员工基础知识水平状况。
2.建设两类优质资源
以东北区域内相关企业典型设备和技术应用为中心,多方收集现场资料,开发高水平理论教学资源;以企业员工高端技能要求为导向,建设满足资质要求的实践教学资源。
3.创新评价机制,实施了双向考核
企业工程师与授课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答辩形式的技能水平考核;学员和企业共同参与评价教育培训工作,实现“教”“学”双向考核。以考核评价结果为依据,审视培训教学各个环节,查找教学和管理细节问题,促进培训教学提高质量。
4.规划课程建设,储备课程资源
以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自主超前开发建设需求前景良好的培训课程,储备承担新培训项目的能力。
5.依据学员考评业绩,完善培训体系
调查学员岗位技能发展业绩,以考试通过率或返岗后工作实绩为根据,审视培训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检验学、用的真实相关度,凝练教学重点,调整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教学的实效性。
(三)市场资源方面:持续发展、互利互惠
依托电力行业,辐射装备制造业,与企业事业单位签订稳定的培训协议,实现订单式培养。打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品牌,通过品牌效应盘活继续教育市场。
学校已和中电投东北分公司、朝阳发电厂、大唐集团调兵山发电公司、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特变电工沈阳分公司以及沈阳市属惠涌热电公司等数家能源电力企业和装备制造业签订了稳定的培训协议。这些企业除在学院开展培训外,有的还成为了学校全日制学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建立“强调归属、教学准入、反馈及时、评价科学,互利共赢”的良性管理机制
由于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工程实践性较强,对培训教师的能力和业务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完善院级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继续教育指导功能,提高培训教师的归属感,建设院系两级的专业化培训中心,参照反馈信息,加强培训教学管理,实施教学准入制度,继续教育学院建立了稳定的培训教师资源库,对入库培训教师分级管理,制定了合理的激励政策,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如培训教师待遇与培训成果挂钩等,定期召开继续教育工作会议进行全面总结和规划培训工作,促进继续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以此来全面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见图2所示)。
(一)“强调归属、教学准入”的教师队伍遴选机制
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随着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的改变,也经历了粗放式管理和精细式管理的管理机制转变过程。在电力企业没有大规模改革以前,学校因为占有电力系统院校的强大优势,以及多年来在电力系统职工培训、函授教育、自考教育等方面的历史渊源,借着电力行业相关企业的思维“惯性”,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给人一种持续繁荣的假象,对教师队伍的遴选和管理也十分粗放,没有形成合理的选拔机制和稳定的教师队伍,往往培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训任务一来,随机就抽取教师开展培训,培训效果、教师授课情况也没有系统的评价。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的缺点逐步显露,导致大量的优质教师资源散乱无章,无法形成合力。
针对上述情况,学校逐步建立了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师资团体,按照学科归属遴选出了首席培训师、骨干培训师、青年培训师三个梯次的教师队伍,并建立了青年培训师递进至骨干培训师,骨干培训师递进至首席培训的教师上升渠道,学校人事管理部门制定出相应的绩效考核激励政策,继续教育学院制定出专门的教师培训、薪资待遇的具体激励措施,为打造继续教育品牌效应提供了教师资源保障。
(二)“反馈及时、评价科学”的教师队伍评价考核机制
已形成了学科专业门类及教育培训水平完备的教师队伍,为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如何激励并导引教师队伍健康发展也是个重要问题,学校在继续教育学院的推动下,逐步构建了三级反馈评价机制。
第一级二级学院报备符合条件教师名单、协调全日制教学冲突,日常评价考核,第二级继续教育学院组织受训单位在课程单元结束后反馈评价,第三级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中心综合评价,三级评价结束后,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内容及时进行调整,对不合格的培训方法及时进行改进,由首席教师负责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包开发及调整,以满足市场需求,最大限度满足受训单位诉求。反馈结束后,对不合格的教师队伍进行诫免和调整,对合格以上的教师队伍兑现各项奖励、激励措施,以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学校获益,教师个人获益,企业获得高校继续教育知识红利,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