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3-04-05 13:1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354-02
职业认同是保持小学教师稳定成长的前提与基础。但在目前的小学教育师资中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职业认同不高等。加强对小学教师的职业引导,提高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这对减少小学教师倦怠,促进小学教师稳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具体介绍阻碍小学教师职业生涯的因素,以及存在的原因和小学教师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的几种方式与途径,引导小学教师摆脱职业倦怠,正确认识小学教育,建立职业认同感,从而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小学教师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阻碍因素
1.1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的小学教师职业生涯阻碍的差异有着明显的特点,职业晋升、成长需求障碍、工作情感和工作适应上不同年龄段的小学教师存在着差异。年龄在2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属于适应阶段,对于工作的前景缺乏长期规划,导致一些小学教师对于工作认识不足。虽然职业生涯阻碍较小,但是也是最容易放弃小学教育工作的阶段。26~30岁时,大多数教师把重心放在成家立业上,阻碍较小;31~35岁属于相对稳定期。而35~40岁阶段的教育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究其原因,此年龄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生育与自我关注的冲突时期。这个阶段的教师基本都成家了,或是有了自己的孩子,在从事教育的工作的同时,还要照顾家庭与孩子、老人,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系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因此,这个年龄阶段的职业生涯、家庭责任的冲突最为明显,职业生涯阻碍相应的也最大。家庭与工作的冲突,很容易出现情绪倦怠,甚至放弃这份工作,但是此阶段也是教师能否从新手转化为专家教师的关键时期。
1.2 教龄因素。随着小学教师教龄的变化,在其生涯发展中晋升、职业认同、工作情感以及工作适应上有着明显的变化。教龄低的教师往往对职业认同肤浅,工作情感不深,当缺乏职业晋升的机会时很容易放弃工作,而教龄高的教师,几年下来觉得自己已经有两下子,干久了,工作无激情无冲劲,虽然在其职,却不能充分发挥工作热情。
1.3 专业能力差异。专业能力是小学教师成长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专业能力高的教师其职业阻碍因素会更小,而且更有学习成长的动力,主动要求学习的欲望也比较高。因此,要关注小学教师学专业能力的提高,给予教师学习的机会。
1.4 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因素是小学教师生涯阻碍的最大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小学教师晋升阻碍、成长需求,工作情感和工作适应,进而影响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如,薪资福利、进修条件等。
1.5 职业态度。职业态度对小学教师生涯阻碍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小学教育工作的质量。如,相当比例的教师职业态度不稳定,得过且过,难以做到严谨治学,对学生缺乏了解和尊重,与家长联系较少,对学习整体工作不关注等等。而且当前的小学教育领域中,教师成材现状欠佳,薪资低,福利低,社会地位偏低,工作繁重等等,无法满足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常常出现消极的职业态度,造成职业不稳定,频换工作岗位,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
2.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2.1 提高小学教师自我管理能力,获取发展优势。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自我评估、自我完善和自我管理。小学教师能够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身的特点和强项,认识目标与现实的差距,能够更好地指引教师加快工作的适应速度,提高工作的满意度,理性地克服职业生涯中来自内在的阻碍因素。
(1)引导小学教师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补充与更新的速度,弥补专业能力的不足,跟上时代的步伐,确保职业生涯的长远的发展。
(2)在组织中管理自己,良好的协调组织能力是克服工作家庭_突的关键,为职业发展提供保障,因此要培养教师自我管理的能力,协调好各种关系,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确保职业生涯的顺利开展。
2.2 完善小学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小学园提供教师比较充足的资源以及合理的权力,让小学教师参与到小学园的建设中,给小学教师归属感,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一个好的小学应该配备一套好的教师培养模式、招聘途径和教师奖惩制度等,有利于教师自身健康的发展,是小学教师追求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1)提供专业资源,支持教研工作,激发小学教师的职业创新,激活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提供进修机会、鼓励教师评职称,扩大小学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途径,提高小学教师的从业能力。
(2)建设合理的薪资、福利体系。薪资是小学教师正常生活的需要,也是教师个人价值的体现,如果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是很难激发教师的从业欲望的。因此,要建立健全薪资、福利体系,这也是激励教师上进的重要途径。
(3)引导教师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给予教师选择工作岗位的机会,满足教师的主观要求,同时,园长要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岗位的安排既要适合教师的现实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促使教师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发展。
(4)实施民主的管理方式,园长要树立"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管理思想,把小学教师当成小学园的主人,尊重小学教师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差异,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到小学园管理中,实现自我价值。
篇2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了一名合格小学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与能力坐标,它是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法律上第一次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当下,《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进一步对小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进行了细致、专业地梳理和规范,这将有力保证我国小学教师的专业地位,有效提升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标准》制定的意义与价值
(一)规范教师专业行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尽管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就开始致力于教师专业品质的确立和提升,然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的专业地位并未能获得广泛的认同。教师专业地位的体现,一方面需要外在条件的支持与保障,另一方面更需要依赖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为此,《标准》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进行了细致梳理和规范,厘定小学教师的从教规格。
(二)设立教师合格标准,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不但要启迪人的心智、锻炼人的品格、完善人的心性,还应在消除社会上的不平等、创造宽松和谐的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标准》中突出了“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这有利于引导立志成为小学教师者以及小学在职教师自觉加强修养,倡导与践行公平公正。
(三)为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提供目标参照
随着教师教育体系的逐步开放, 《标准》将成为小学教师培养的目标参照,有利于完善小学教师培养方案、科学设置小学教师教育的课程,降低教师职前培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升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同时也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提供了基础性的要求,有利于切实促进小学教师教育的一体化,确保小学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
(四)为小学教师的资格准入,考核与评价提供依据
《标准》的制定为小学教师的准入、考核及退出提供了相对统一、客观的依据,有利于有关部门严把小学教师入口关,确定教师管理制度,保证和维持小学教师的质量。
(五)与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相吻合
《标准》遵从和倡导的基本理念
(一)强调以学生为本
小学生具有发展性、主动性等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和中心的位置。学生为本,就是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坚持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尊重、关注和爱护学生,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将促进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作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倡导以师德为先
师德是作为教师的第一要素,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小学儿童,特别要注重为人师表,重视榜样的作用。师德大到遵纪守法、献身教育事业,具体到个人修养、言谈举止。特别是在对待小学生的态度方面,本着“教师爱是小学教师的灵魂”这一理念,着重要求教师要富有爱心、有耐心和责任心。
(三)重视教师能力提升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是生动活泼、日益成长的小学生,他的能力首先体现在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方面,同时还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方法等实践环节上。当代教师不仅要把握学科的基本理论,还要有能力驾驭课堂,通过有效的方法、智慧来指导学生的学习,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师在形成全民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应该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小学教师的终身学习主要体现在主动发展的意识和不断反思、制定发展规划的能力。同时还要把握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动向,跟上教育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发展步伐,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使学习成为自身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标准》的框架结构与内容
(一)《标准》的框架结构
《标准》设置了三个维度,即:“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每个维度下设若干领域,其中“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有四个领域,“专业知识”维度有四个领域,“专业能力”维度有五个领域,共涉及十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又设了若干“基本要求”,《标准》一共设有五十八项基本要求。
(二)对(《标准》中“基本要求”内容的部分诠释
虽然是首次拟制《标准》,不过在此之前,也存在着一些与此相关或部分内容相近的法律或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这些法律和规范为我们制定《标准》提供了一些框架和元素方面的参考,但与其相比,《标准》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部分的具体内容要求上又与时俱进地进行了增删、改进和发展。
1.“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
《标准》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具体要求。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教育发展的特点。
第一,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要求教师注重自身专业发展。这是时展和教育进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
第二,突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这个时代的重音符,它体现出不断革新的教育观,因此生命教育也自然成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最原初、最重要的姿态和使命。教师要“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这即意味着,教师要服务于小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关心小学生的生命状态,同时也关注小学生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态度。
第三,明确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学校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以小学生为着眼点提出快乐学校生活的问题意味着要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深入、有效地转变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以及学校管理思维等。外在环境的改善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微观世界里,教师对教育和对学生的理解与行动将会更为直接地决定小学生是否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学校生活。
第四,要求教师要注重修身养性。《标准》提出了指向教师个人修养和行为方面的诸多要求。这些要求更多反映出教师作为平凡的人,哪些心性、品质、行为是适当的,其次才将教师作为“教育者”特有的心性、品质和行为要求融入进来。
2.“专业知识”部分
《标准》从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具体要求。其中有四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教育发展的特点。
第一,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发展的知识。目的在
于保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小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小学教师仅仅只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学习特点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政策和法律层面的学习,了解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需要了解小学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和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对小学教师学科知识的要求体现一定的特殊性。小学教育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小学教师了解多学科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也正是综合性特点特别要求小学教师关注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第三,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教育与教学理论。小学教育与教学因其基础性、养成性、启蒙性等特点,使得它不同于幼儿和中学的教育教学,小学教师应掌握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关注通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通识性教育要求所关注的是小学教师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它是非功力、非职业性的,同时也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3.“专业能力”部分
《标准》从教育与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五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具体要求。以下五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教育发展的特点。
第一,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处处体现“儿童为本”的理念。如要求“制定小学生个体教育教学方案”、“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小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自我评价”等;同时体现出了建构主义(如要求“结合儿童已有经验”组织教育教学)、教育智慧(如要求“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多元智能(如要求“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等教育新理念。
第二,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尽可能跟上时展的新需要,如要求教师“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于教学中”等。
第三,关注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过程中的独特性。如增加体现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特殊性的一项新能力要求,即“涉及丰富多彩的班队(教育教学)活动”,这是遵循小学教师不应该只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每一个小学教师都应该能够做班主任,每一个小学教师都应能够结合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设计丰富的活动,进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第四,十分强调教师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这是考虑到小学教师工作依托于多角色人际互动这一活动特征,因此对小学教师如何有效进行人际沟通合作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如在人际沟通方面,《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教师要做到“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善于倾听”、“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等。在人际合作方面,《标准》中提出教师要“与家长有效沟通,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等。
篇3
一、信息素养是21世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重要区别。如今,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同样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
在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支持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专业化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近年来,我国逐步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信息素养”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用教育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研模式,不断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教师迅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目前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并不十分乐观,大部分还停留在一些简单多媒体工具的使用上,这为教师的教育敲响了警钟。
时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教师更应走在时展的前列,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必备素质,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创新动力,近几年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目标、新的课程教学结构、新的教学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也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效。信息技术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并使课堂的信息呈现方式、学校的课堂组织形式、学习资源范围、师生的学习空间、学习材料表现形式、教与学的工具发生变革。教师信息素养成为新课改要求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决定因素。作为处于教学前沿的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者,认识、掌握并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成必然,教育信息化呼唤教师信息素养的尽快提高。
三、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国民信息素养的提高,尤其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和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各国一致认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深化基础教育信息化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内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培养方法、现状调查和量化评价方面。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显著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从总体上来说,国内在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论方面研究较多,实践性的研究较少;对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方法的研究较多,但对培训本身的效果评价和富有潜力的校本信息技术的培训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西部地区中小学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和发展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在2010年课程改革对教师信息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因此,研究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途径并通过此途径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必要的、紧迫的。
四、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4
摘要:师资队伍是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要素,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质量高低主要是由教师来决定的。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对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寻找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义务教育;质量;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要求“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明确指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师资队伍是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要素,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师的引导下,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获得最充分最优质的发展。教育质量高低主要是由教师来决定的。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培训投入,使我省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单纯由政府主导,片面强调培训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陕西省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1.义务质量提升的要求和课改虽然深化了对教师专业的认识,但仍然存在多方面的认识局限。主要表现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重教师专业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轻教师专业情意素养;重语数外理化生等大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轻小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重外在强制性推动,轻教师自我主动性发展。
2.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集中体现在教师的学历达标水平以及职称比例呈现出地区分布上的不均衡状况。教师专业素质、教学技能和专业发展状况存在较为显著的城乡差异,乡镇、农村教师明显较弱。
3.伴随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升学考试率的压力混合在一起,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执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
专业发展对以行政为导向的继续教育的依赖程度偏高,自我发展的意识不足,能力还不够强。
4.以行政为导向的继续教育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能真正满足教师的期望,培训的模式、内容、方法、效能等有待于改善和提高;培训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方式滞后、时间安排不尽合理、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化。
5.公办学校临聘教师与民办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重视。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突出。
二、加强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1.加强制度建设,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指导,提高教师的专业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目前,继续教育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依赖的途径,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给予支持的主要模式。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变化以及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情况,继续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以保障政府资源能够更好地发挥成效;配套和完善教师准入机制和淘汰机制,使继续教育制度目标更明确,更集中,更易实施;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层级评估体系,把参加继续教育的过程纳入评估范畴,与职称、职务的提升、业绩考核、福利待遇等挂钩。在制度层面确保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渠道之一;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制,促使教师培训管理由学时管理向学分管理转变;建立开放型的培训体系,吸收有实力的各类培训机构参与教师继续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教师培训需要,研究制定教师培训机构的准入制度,明确参与教师培训机构的资格、进入条件、评估办法等;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指导,帮助教师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扩大专业自,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积极性。
2.加强环境建设,改善教师条件环境,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加强中小学硬件建设,一是资源和设备,鼓励教师利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在投入和政策上更加注重乡镇和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有效强化低学历教师和老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二是校园网建设,促进更大范围内的信息化,特别是“校校通”的建设。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设,扩大校园网的使用效率,将校务管理、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三者有效整合。尽快制定校园网建设的规范。
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缺乏,部分学校又存在历史欠债问题,直接影响到学校硬件和其他相关的建设,从而使实现教师专业化所需的条件受到限制。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教育经费政策,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切实提升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完备教育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同时应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调整城乡教育投入的比例,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比例份额,保证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增大教师教育经费的直接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与待遇,帮助农村教师支付接受继续教育的费用等措施来有效保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3.提升教师的入职资质和学历层次,完善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模式
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关。从进口上提高要求,严格审核。确保学历、专业符合要求,切实把好进人关;完善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解决好由谁培养、培养标准、培养过程这三个基本问题;坚持以高师院校为主体、允许有条件综合性大学参与的中小学教师培养原则。
4.普及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研制工作,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对各地区、各层次教师培训的业务协调与指导;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利用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形成开放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合理组织各类活动,建设教师团队;以规范和创新培训模式为重点,切实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5.重视公办学校外聘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
公办学校外聘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是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但他们普遍感受到经济压力与工作压力,出路与前途并不明确。他们也需要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制订政策和规划时,也要重视这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保护并用好这一部分教师,也是维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和推动者,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观,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本,依靠统筹兼顾,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最终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篇5
【关键词】师范生 现代教育技术
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发展,都会对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信息技术不仅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教学理念的变革。因此,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先进的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也急需提升,各个学校也相应加大了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力度。这也使师范院校充分的意识到,应该加强在校师范生的职前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很多师范院校面向师范生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这是培养未来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技能的一门重要课程。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一方面关系到未来基础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也关系到他们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为了培养和造就创新型教育人才和未来基础教育专业教师,各大师范院校都十分重视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工作。
1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颁布,其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独被列为一章,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在实现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上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刚要》不仅注重信息化环境下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更是特别强调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并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1.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为了推进《纲要》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2012年3月13日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基础教育中要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规划》指出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规划》还明确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继续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为重点实施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1.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为了促进基础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水平,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为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的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提供了依据。国家逐步展开并完善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考核与认证体系,有力地推进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工作。
1.4《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
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中提出:“教师应具有信息获得与处理的基本能力”、“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评价的能力”。
2师范生培养方案
全国很多高等师范学校或者师范专业将“具有教育技术整合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之一,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等相关课程。
3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最关心的是技术如何更好的服务于教育,这也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最核心的目标,信息技术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性的东西,而是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不只是手段、工具,它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变革。第一,重视优秀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给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配备数字教学资源的接受设备,让人人都有机会接受相对优秀的教学资源。第二,重视基础教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程度,可以说取决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应该校企结合,借助外力,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第三,重视软件资源的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该是和课程深度融合的,动态的课程的体系。教师是应用资源,并与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实施者,因此如何有效地获取、应用并且评价数字资源,是师范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4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方式,对于那些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而言,信息化环境下充满希望和机遇,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师范院校应该关注的问题。应该注重自主发现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工具的能力,自主建构学习的情境,自主选择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以后专业的发展。应该重视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对信息的敏感性,对信息的应用和评价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管理学习资源的能力。
5教师招聘和招考信息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推进,教育信息化也势在必行,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掌握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认为是基础教育教师所具备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之一。因此,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铺展开来,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被列为各地市招教考试的必考内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也成为了一些师范院校师范生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之一。也逐渐成为学生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必考课程。从以上政策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作为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平台和途径,对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应该从宏观层面考虑,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确立课程目标,使同学们具备《标准》要求的教育技术能力,使该课程成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考核的有效手段。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教师,只有掌握了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才能在信息的海洋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并且利用所学对信息进行再加工,真正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汪基德,朱书慧,张琼.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3(07).
[2]朱书慧.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现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
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
一、引言
(一)目前我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出发,侧重研究外语师资培训的目标与内容。近年来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国家教育部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划”即“国培计划”。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深入,研究成果多集中在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专业化涵义、标准及培养途径等方面。已有研究主要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证性研究。特别是对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研究还不够充分,对新疆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对影响本地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缺少详尽的调查了解,对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缺乏切实可行的对策。
(二)本文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相关研究,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的背景下,以新疆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标准为框架设计问卷,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展开调研,并且借助我校承担“新疆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国家培训项目”这一有利契机,对新疆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实证调查,探究其在专业发展上所面临的问题,分析适合新疆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三)为了调查了解新疆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笔者和课题组成员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的形式,针对新疆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教育教学理念及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设计问卷调查表。本问卷由笔者所在学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时带到其所在地区的小学,对小学英语教师随机发放问卷调查并回收(包括乌鲁木齐地区,塔城地区,额敏县,沙湾县,鄯善县,吐鲁番地区以及和田地区)。同时,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也由笔者对“新疆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国家培训项目”的教师培训时随机进行。本次问卷的调查规模较小,但是数据主要来自新疆北疆地区和东疆部分学校,其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新疆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一)小学英语教师结构分布情况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新疆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以女教师为主,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70%,男教师数量低于10%;教师的职称分布:初级职称占70%;中级职称占20%;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到70%,其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占到60%。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英语教师的工作量达到每周16至20节课时以上,必要时还要任教不同学科,教师工作量大;还有部分小学英语教师是非英语专业转岗为英语教师。
(二)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调查。针对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主要从三个维度入手: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对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以及个人修养与行为方面的认识程度基本到位,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多数教师认为教学中教育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的运用要大于学科知识的运用,即教师更重视专业能力,教学技能而不是学科知识。参与调查的教师普遍认为在英语教学能力方面需要加强,认为这方面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上课水平;多数教师认为外语教学法对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有40%的教师认为自己不了解或了解甚少。
在专业能力方面,80%的调查教师认为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即多数教师更看重教学法与教学模式的选择。高达70%的调查教师希望接受有关这些方面的培训。调查中超过50%的教师认为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但是对于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方面,教师们认为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另外,调查中多数教师认为英语专业知识的丰富与否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55%的人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语言知识水平。这说明对小学英语教师,特别是对非英语专业出身的英语教师的基础知识培训是非常迫切的一项工作。
(三)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操作技能调查
问卷调查从教师课堂组织与调控,教学节奏,课堂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选择等教学操作技能方面进行调查发现:60%的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运用教学基本功进行教学,即运用课堂游戏,英语歌曲,简笔画以及自己制作的课堂教具来辅助英语教学。但整体而言,被调查的教师中,有30%的人在教学中不常使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是边远地区的乡镇以下的小学英语教师,由于教学条件差,没有多媒体平台,有多达60%的受访教师希望接受多媒体英语教学培训;其次是简笔画和手工制作培训。由此看出,必须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否则将限制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新疆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师资不足以及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制约了教师整体的专业发展。在教师结构方面,新疆各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分布不均衡,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力,而且多以女教师为主。有一定数量的非英语专业的教师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工作,通过对岗前培训的老师的听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英语口语和听力技能欠缺,语音语调不标准,在小学英语实际教学中严重制约了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影响了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
2.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重视教学技能而忽视专业知识的提高,影响了教师个人专业均衡发展。很多教师更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和技能,认为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在实际教学中影响远远超过自己的专业知识,部分教师虽然承认自己对小学英语教学理论和语言习得理论等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但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教师只注重教学策略的设计,而忽视了专业知识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不足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
3.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欠缺以及专业发展能力不足制约了教师专业的持久发展。新疆各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大多数都承担了较多教学任务,甚至跨学科代课,由于要应对各类教学评估,很多教师没有精力去关注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学习进修。调查中只有30%的教师愿意承担公开课或观摩课的教学任务;24%的教师关注英语教学以及教法研究;40%的教师会进行教学反思。由此可见,多数教师专业发展模糊,不重视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没有明确的终身学习思想,制约了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二)应对措施。
1.采取合理的用人政策及措施,充实小学英语教师师资。针对师资不足和教师分配不均的情况,可以从师资来源进行解决。除了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来自其他非师范类高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也可以纳入小学教师岗位,再通过培训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及教学法等教育理论,成为专业的英语教师;对师范类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切实注重与小学教学相适宜的教学要求,使其培养成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合格的教师;对于现任教师中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尽可能安排其任教英语课;对于转岗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2.采用分层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根据教师的不同学历、不同资历和实际教学能力,分层要求分类培训。通过在职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途径。目前针对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和观摩,不能做到面向全体教师。因此教师在职培训机构有必要根据不同教师情况分层进行培训:如对受过英语专业学习的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方面的培训,提高科研能力。对于非英语专业转岗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重点进行英语专业方面的培训,提高英语教学理论的掌握。教育主管部门要引导教师进行专业发展设计和规划,激发英语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通过提升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科研能力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3.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引领,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培养基础师资的师范院校,要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和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培养计划以及课程设置。对英语专业的师范生,要培养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语音语调及语法基础,从源头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鼓励学生投身小学英语教学工作中,明确其今后的发展目标。为新疆小学英语教育输送优秀的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宋桂月.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胡晓艳.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情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
[4]杨秀玉.教师发展阶段论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9(6)
[5]王振先.中小学英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途径[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9)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XJJY201415)《“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背景下探究新疆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篇7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23-02
一、引言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正在推进素质教育工程,其中对于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的提高,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有关研究报告中曾明确指出,“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三个关键因素之一,无论怎样强调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各国政府应努力重新确认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14-15)。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国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是多样的:霍伊尔(Hoyle,E.)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佩里(Perry,P.)认为,“专业”一词不同的人在使用它时可能代表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就其中性意义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迭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就其最积极意义上来说,教师专业发展包含着更多的内容,它意味着教师己经成长为一个超出技能的范围而有艺术化的表现;把专业技能转化为权威的人。”国内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是基于国外研究的成果,结合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而展开的。对此研究较有影响的学者有叶澜、白益民、以及台湾学者罗清水等。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方面,首先,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任职前所受的教育,也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职时的教育,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学者朱宁波在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一文中指出,“教师个人在历经职前师资培育阶段、任教阶段和在职进修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持续地学习与研究,不断发展其专业内涵,逐渐达到专业圆熟的境界”(2002:72)。台湾学者罗清水也指出,“教师专业发展乃是教师为提升专业水准与专业表现而自我抉择所进行的各项活动与学习的历程”。基于这些认识,笔者认同将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在外部条件(包括教育制度、教师教育制度、教师管理和评价制度、教师文化和社会环境等)的支持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认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使其专业技能、专业自我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方佩《贫困地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2011:12-13)。即教师在教学中其内在专业结构在自身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不断更新、丰富和演进的过程。根据国家教育部2011年12月公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有必要构建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同时提出小学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小学专业标准》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结合英语教师专业特点,笔者认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其次要能够在教学中培养过硬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教育素养,同时能够树立教师自信心,最终成长为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即成长为专业的小学英语教师。
三、教师专业发展对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随着基础教育由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小学英语教师只有在专业化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才能最终提高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质量。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所提高,才能更好地履行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要求。其中教师基本专业素质(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的总和)是保证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笔者认为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专业素质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英语是当今世界主要的国际通用语,也是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而英语学习启蒙阶段的英语教师担负着为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的重任。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具备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前提条件。然而,现在还有许多小学英语教师为专科学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发现不少教师的英语词汇量不足,有些语法规则生疏,听力降低,口语语速减慢等。调查发现部分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学、词汇、语音、语法、听力、阅读、口语交际、英美文化以及小学英语教学法等英语专业知识相对减弱,因此极有必要对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2.小学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把专业学习过程中习得的英语教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这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应该包括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以及英语教学法等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小学英语教师还应不断积累学科教学知识,提高教学实践能力。英语教师更要能够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开发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目前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情景交际教学法、听说读写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以及对多媒体教学的熟练掌握。这些教学方法都值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能够应用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掌握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规律、科学的教学测试与评价方法,以及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小学英语教师还应深刻认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重点,要精通小学英语教材,进行教学大纲的设计,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前提,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设计高效、实用、清晰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3.小学英语教师应培养终身学习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便捷,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英语教师,没有不断更新的广博的知识,很难胜任当今的教学工作。从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可以看出,其强调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其专业结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自我提高,自我发展,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小学英语教师还要不断钻研与小学英语教学有关的理论,用教学理论充实实践教学,用最新的语言文化知识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另外,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有必要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研究校本课程,培养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引导教师对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材和教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利用实践教学,通过反思和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学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小学英语教师只有在进取与创新中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使自己的人格、思想和业务不断发展,才能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四、结语
提高教师的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提,也是新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只有在自觉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提高专业素养,才能使教师专业化有所发展。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要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适应小学英语教育的要求,就必须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毕淑芝,王义高.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江苏省扬州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次调研是为了了解扬州市小学教师对专业自主发展的认识程度,正确把握当前自主发展水平的现状,构建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平台,探索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模式,强化教师自主发展的管理,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合理评价,从而为扬州市制定促进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调查方法
(一)样本
考虑到地域分布的原因,本次研究从扬州市所辖的邗江、江都、仪征、宝应等县区10所小学分别任意选取20名教师,共计200名教师,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调查对象中既有城区小学教师,又有乡镇中心小学教师。
(二)工具
该问卷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第二,对专业的认识与发展的现状;第三,教师自主发展平台;第四,教师自主发展模式;第五,教师自主发展管理与评价。围绕小学教师自主发展,本问卷共设计了42个相关问题,其中10道多项选择题,32道单项选择题。
(三)施测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接受调查的教师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调查的教师中男性占总人数的32%,女性占68%,这与扬州市小学教师中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吻合。其中,省实验小学教师占总人数的80%,一般乡镇中心小学教师占20%(经过多轮创建工作,扬州市不少郊区及原乡镇中心小学已创建为省实验小学)。
在调查对象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要人群,涵盖了各个年龄层次,25岁以下教师占总人数的2%,25~35岁教师占60%,36~45岁教师占24%,46~55岁教师占11%,55岁以上教师占3%。教龄方面,被调查教师大多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5年及以下教师占总人数的6%,6~10年和11~15年各占29%,16~20年占21%,20年以上占15%。职称方面,中学高级教师占总人数的2%,小学高级教师占49%,小学一级教师占45%,小学二级教师占4%。学历方面,中师占总人数的5%,大专占34%,本科占59%,研究生(含在读)占2%。参加工作时第一学历为高中的教师占总人数的17%,中师占61%,大专占16%,本科占6%,此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教师在工作后,都经历了学历的提升。业务荣誉称号方面,市级和区县级骨干教师各占总人数的11%,乡镇及校级骨干教师占13%,未获得过业务骨干称号教师占65%,调查对象中未出现省、市级特级教师。
(二)对专业发展的认识与现状评价
1.对专业发展的认识程度
关于自主发展的目标方面,95%的教师具备一定的自主发展意识,其中,44%的教师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规划;51%的教师曾经考虑过,但没有具体的目标与规划;另有5%的教师没考虑发展目标,自主发展意识淡薄。关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53%的教师认为是源于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争当更优秀教师的愿望;14%的教师认为是自己对学习本身的兴趣;9%的教师认为是追求职务职称提升的需要;24%的教师认为是源于适应时代要求,不被淘汰的压力。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42%的教师归结于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24%的教师归结于管理部门还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22%的教师归结于社会对教师职业还不是很重视;9%的教师认为是培训跟不上;另有3%的教师归结于教师个人原因,缺乏动机。由此可见,学校管理应适度减轻教师压力,对教师自主发展采取政策支持。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有哪些?调查表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教学效果好、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和教学观念新,科研能力排在第四位,而职称、学历和教龄居于后列。
2.自主发展的现状评价
关于目前的专业发展状况,28%的教师持满意态度,53%的教师基本满意,19%的教师不太满意,未出现很不满意者,表明教师的总体心态是良好的。关于目前自己最需要发展的方面,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和学科专业方面的素养,课堂教学技能、多媒体教育技术和职业道德及职业理想分别居于4~6位。就平常的教学效果而言,16%的教师认为很好,65%的教师认为较好,19%的教师认为一般,没有教师认为较差。
(三)自主发展平台
1.教师培训与教研活动
67%的教师参加过乡镇级培训或教研活动,89%的教师参加过区县级培训或教研活动,54%的教师参加过扬州市级培训或教研活动,33%的教师参加过江苏省级培训或教研活动。在近5年来参加的培训和学习中,50%是围绕课程改革或者科研的培训,27%侧重于学历的提高,18%的教师是为了完成国家继续教育要求的培训,有5%的教师几乎不参加或没有机会参加。培训与教研活动总体上是好的,就效果而言,38%的教师认为帮助很大,60%的教师认为有些帮助,只有2%的教师认为几乎没有帮助。在培训活动中,市教科所、教研室发挥了最大的作用,40%的教师认为市教科所、教研室实施培训的收获最大,25%的教师认为区、县教研室、教科所实施培训的收获最大,其后依次为省教科院或高等学校、校本教研和区、县进修学校。平均算下来,每位教师每天能自己用来阅读教育类书籍期刊的时间为:40%的教师不到半小时,43%的教师半小时至1小时,10%的教师1小时以上,7%的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学习。
2.教师自主发展保障机制
总体说来,教育局和学校对教师外出参加听课、教研、学历提高等学习活动是支持的,47%的教师反映非常支持,48%的教师反映比较支持,仅有5%的教师反映不太支持。大部分学校对教师在赛课、论文、学历培训等方面获得的荣誉建立了奖励机制,77%的学校有财、物奖励,21%的学校以精神鼓励为主。各校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非常重视,就每位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而言,工作前5年受训的时间占到目前为止受训学时的41%,工作5~10年教师受训的时间占到目前为止受训学时的44%,其后则逐年减少。学校订阅的供教师学习的教育杂志总体数量不多,教师反映有1~2种的占23%,3~5种的占31%,6~10种的占32%,10种以上的仅占14%。关于订阅、购买教育杂志、书籍的补助,30%的教师回答“有一点补助”,65%的教师回答“没有”。学校对教师自主订阅教育报刊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仅有5%的教师自己订阅报刊较多,78%的教师有一点,17%的教师完全没有。各校普遍对业务学习比较重视,89%的教师反映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开展业务学习,9%的教师反映很少组织。关于教师实现自主发展期望最需要的工作条件,41%的教师认为是人文环境,32%的教师认为是办公环境,21%的教师认为是信息资源,6%的教师认为是校园环境,此结果表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对教师的自主发展作用明显。关于学校为教师自主发展提供的机会或条件,教师最希望的依次是业务进修、学习环境、激励制度、成果评优和学历提高。
(四)自主发展模式
关于学校组织教师业务学习的形式,按次数多少依次为听课并研讨、请校外的专家来校讲座、校内组织讲座和经常派教师外出学习。与此相对应,教师最喜欢的专业发展形式依次为听课与专家评课、听讲座并与同行及专家交流、外出考察学习、参加培训班的脱产学习和校本教研。此结果表明,听课、听讲座仍然是广大教师最经常与最喜欢的学习形式。随着网络的普及,是否可以大力提倡网络学习与交流呢?调查表明,33%的教师很喜欢,34%的教师喜欢但没有条件,30%的教师喜欢程度一般,仅有3%的教师不喜欢,这样的结果告诉我们网络学习与交流值得提倡,但现阶段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最想从哪些渠道获得帮助?46%的教师选择教研人员,22%的教师选择校内同行,18%的教师选择图书资料,14%的教师选择网络信息。按照实际得到的帮助来源多少排序,依次为校内同行、网络信息、图书资料、教研人员和高校专家。此结果表明,教师的期望得到的帮助与实际获得有着较大的差距。
(五)自主发展管理与评价
关于学校对教师的自主发展水平是否纳入考核,38%的教师反映大部分纳入考核,47%的教师反映有些纳入考核,15%的教师反映完全不纳入考核,此结果表明各学校对教师自主发展的考核还是比较关注的。就教师自主发展的评价主体而言,按照选择数量比例依次为自我评价、同事评价、学校综合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接受调查的学校均建立了教师业务档案,69%的教师反映学校有教师业务档案,且完善;31%的教师反映虽然有,但不够完善。关于学校保存的教师业务档案的内容,按数量多少排列依次为:①教师专业学习、培训作业及考试考核记录;② 工作计划和总结;③ 个人反思总结;④ 学生评价记录;⑤ 家长及教师评价记录。关于学校开展的针对教师自主发展的评选,按照频率高低依次为教学能手评选、优秀教研组评比和科研标兵评选(或与此相类似)。
四、促进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自主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提高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外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是有时间性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逐渐失效。教师自主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只有具备内在需要的驱动力,才能保持长效的作用。只有引导教师明确自主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专业发展才可能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组成部分,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二)引导教师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增强教师自主发展的自觉度
教师职业生涯计划旨在促进教师自主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提高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使教师持久地处于高度自觉状态。教师通过制订职业生涯计划,明确自主发展目标,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能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从而形成高品质的专业情意。教师专业发展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是一个主动的、动态的成长过程,体现出教师的生活价值和奋斗目标。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不仅是高素质、高品位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三)有效推进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建立教师自主发展的保障平台
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内在要求。“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校本教研工作,是学校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策略,特别是对以经验积累为主要要求的青年教师发展更为重要,效果也更为明显。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扬州育才实验学校针对师资队伍年轻的现状(平均年龄不足30周岁,75%的教师为30岁以下),尝试“校本研训一体化”的思路,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展示、合作和反思平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丰富研训形式,采取校外学者与校内专家相结合、校外观摩与校内研讨相结合、现场研训与网络研训相结合等形式,促进教师优化发展;围绕关于差异教学的科研课题,增强教师科研意识;彰显研训成果,激发教师成长欲望。学校努力完善校本研训机制,把日常教研活动、教学比赛、交流论坛、研讨培训、专家指导、课题研究整合为一体,以教师自主发展为中心,以各项制度为保障,营造浓厚的校本教研氛围,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自主发展水平。
(四)创新促进自主发展制度建设,激励教师主动实现自身职业价值
各校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工作为契机,应建立合理、长效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教科研奖励制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导师带徒办法,有条件的应支持名师设立工作室,从而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激励教师主动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五)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实现教师自主发展本质的飞跃
教育家吕型伟曾经在系统研读了一年的教育理论后,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这一年的系统学习,自己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没有这一年系统、扎实的学习,我就没有日后的认识水平。”一名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经过多年的工作后,往往实践经验积累不少,对教育也已经有不少思考,可由于缺乏对教育理论的系统掌握,无法对教育实践问题进行全面、科学、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也就严重制约了进一步发展。如果有条件让掌握系统教育理论的专家教授与小学教师结成伙伴,通过探索、交流与对话,创造出新的教师自主发展的机制与文化,那么成熟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就不会只是美好的愿景,而有可能成为美妙的现实。
篇9
关键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师;教师专业发展
在对以往教育变革的总结中,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这个过程中“人”的因素之重要性:教育变革的关键人员的参与和支持,变革的持续性及其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的相关性,以及教育变革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的关联。几乎所有这些,都与教师密不可分。①因此,作为直接活动于教育变革“前线”的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变革不能不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当前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存在问题
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向来为我国教育界所重视。但是,由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管理、课程、方法等本身因素和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校、教师方面等原因,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一直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界尤其是承担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机构(包括高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和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所关心的问题。不少人对此也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了研究和实验。在此,笔者想结合国内近年来兴起的企业培训理论,试图将企业培训师的理念引入教师继续教育当中,将两者结合,以探求教师继续教育质量提升之路。
二、培训师的职业角色分析
培训师是本世纪在国内兴起的新兴职业。有人认为,一个优秀的培训师应具备四种角色特点:教师、演员、教练和咨询顾问。②在实践中,一位具体的培训工作者可能同时兼具管理者和开发者、或管理者和实施者、或开发者和实施者等多种角色。美国培训专家吉列•爱格兰(Gilley Eggland)针对时代变化,对企业培训和培训师作了系统研究,高度概括了现代培训师的四种职业角色:管理者、教学设计专家、实施者、咨询顾问,并提出每种职业角色相应的职业任务:③
三、教师继续教育宜引入培训师理念以提高质量
将企业培训和培训师的有关理念引入教师继续教育中,与现有的教师继续教育理论和主张相结合,应对促进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大有裨益。
(一)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应深入中小学,与之保持经常、密切的联系,以制定和开发教师继续教育的战略和规划
通常情况下,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大学、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都是执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计划和任务,属任务完成型模式。这种模式中,继续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校(教师)双方都成被动状态,执行任务的功利性目的明显,即为了职称评审、晋升等。任务结束后双方又回到任务前状态。继续教育任务完成前后各个环节基本是相对静止和相对独立的状态。直接导致继续教育承担机构不了解中小学对继续教育的实际要求,对制定继续教育的规划、设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实施继续教育的管理等方面都是不利的。这也是中小学校及其教师对继续教育质量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如果继续教育承担机构能够有目的性的将与中小学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当作自身重要的日常工作,那么,虽然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还是为了教师的支撑和晋升,④但通过双方的合作与了解,继续教育承担机构不再是对中小学校(教师)的要求和现状茫然无知,在继续教育的规划设计、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以及实施管理上都将会是有的放矢,在完成行政性继续教育任务的同时,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定是有促进的。
(二)继续教育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建立在成人学习理论基础之上,分析学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和形式
以往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令人不满的一个方面就是其教学设计单一,忽视教师作为承认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忽视教师的客观情况和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以及教学过程都比较刻板、盲目。而继续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一种形式,不仅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而且其整个教育培训过程必须要建立在成人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上。
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1)拥有认知需求,知道为什么学习;(2)具有清楚的自我概念,具有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3)具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是学习的重要资源;(4)学习以日常生活为中心,且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5)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内部,而不是外部;(6)学习能力与儿童相比有较大差异。⑤
根据成人学习的实际特点,继续教育承担机构和培训教师应该在教育设计和教育实施过程中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做法,充分尊重学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利用学员的学习和工作经验,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如编写适合学员自学的教材,采用案例教学,运用讲解、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等,激发学员多元智能发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探索的习惯,从而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师继续教育承担机构(教师)在完成所承担的继续教育任务之后,还应该保持与中小学(教师)的密切、经常联系,扮演合作者与咨询顾问的角色
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培训过程虽然是具有时间段的,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又必须突破这种时间段的局限。正如前面所述,教师教育承担机构和中小学不能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各自在一个封闭的圆里运转。这也不符合当前教育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教师继续教育承担机构的教师要进一步密切与中小学校(教师)的关系,扮演好合作者与咨询者的角色,积极参与中小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中去,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一方面继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方面为新一轮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奠定基础。这样,整个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就会以一个螺旋上升形态不断发展,最后实现中小学(教师)和继续教育承担机构(教师)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四)教师继续教育承担机构要大力搞好教师队伍建设
有人说,一个优秀的培训师要扮演好教师、演员、教练和咨询顾问四种角色,我们从吉列•爱格兰的理论中也能很明显的看出这一点。要提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虽然继续教育承担机构也都十分重视这一点,但我们也应该看出,目前的要求主要还是局限在培训教师的教学质量这一环节上,显然与我们前文的要求有距离。这里我们借用一下美国从事教师培养工作的专业人员资格要求标准:(1)必须接受过本专业的训练(具备硕士或博士学位);(2)必须具有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经验,并于大学任教期间继续保持与中小学校或其他机构的联系;(3)从事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4)参与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评审、修改等方面的工作,具有独立见解和建议;(5)必须热心致力于美国多元文化社会培养教师。⑥由此可见,与优秀的培训师标准和发达国家教师教育专业人员从业标准相比,我们当前对承担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师队伍自身建设和专业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结合我国当前社会需求和教育现状,坚强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的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注释:
①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31.
②向舜麟.优秀培训师的四种角色.全球品牌网.省略/2005/09/30/20050930-14126-1.shtml.2005-9-30.
③黄健,熊燕.培训师:21世纪的职业新宠[J].教育发展研究,2005,(3)44-47.
④张国芳,钱启,罗遂洪.学员因素对继续教育发展影响的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04,(10)42-43.
篇10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破解途径
“师”这个名词,自春秋时期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教师成为一种专业的活动却经历了一个分化发展直至专业化的历史过程。[1]专业活动是指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某一人群从事并遵循具体的作业规范而进行的实践。[2]譬如医生、律师的工作,教师的教育教学也同样是一种有着自己职业特点的专业活动,这种活动应建立在完备的专业保障机制之上,从事着不可替代的专业化活动,从而获得社会认可,实现其社会价值。然而由于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相对来说比较艰苦,薪资待遇比较低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陷入困境。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作为社会职业人,其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充实、更新知识的过程,这种过程具体的说来就是,教师需要经历从具有专业知识的个人成长为初任教师,再发展为有经验的教师,最后成为实践教育者的实际过程。[3]教师既然从事的是专业性活动,就要培养教师有把教育当成自己终生事业的意识,以此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为自己的事业设定目标,并努力的去开创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教师各方面专业性素养的提高为目标,以提升教师教育知识水平、道德情感、教学技能等素质为内容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自我完善来加强自身的教学素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能,从而达到一个专业的高度,使自身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1、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中国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足,投资的比例也不均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各级各类教育自然面临很多问题,特别体现在农村教育中。一些学校的历史债务问题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硬件设施,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所要求的条件受到限制。而从工资水平上来讲,给农村教师带来的则是生活负担沉重、教学负载超重、住房条件差,甚至包括心理上的负担,比如自卑,这都是农村教师的普遍反映。无论是从外在环境,还是内在需求,农村教师的职业角色实现的前提都不充分,自然会阻碍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在这一现实问题的面前,资金分配针对性地倾向农村教师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2、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政府体制不完善
现行的教育法律制度,虽然赋予了教师一定的权利,但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却没有作详尽的阐述,只对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作了笼统的说明,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除此之外,现行的教育法律与当前的行政法规、改革政策在某些方面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部分,这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保障成了空谈,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尤其是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当地政府不够重视,政策和制度等外在条件也不健全,存在决定意识,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教师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对自身权利的维护也并不十分积极,导致了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只有当有一定力度的政策和法律为自身的权利作保障的时候,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者才能排除担忧,更好地去履行自己义务,从而优化这个主体的专业发展。
3、农村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淡薄
教师个体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由于受传统农村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是没能够与时俱进,很多老师仅仅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看作是单纯的应试灌输,对自己本身的职业也认识不清,没有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只是把教师当作一种行当,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并不认为自己在这个职业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专业价值,这种意识自然而然的导致了他们也不会注重和关心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同时,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教师们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成套的教学模式,他们不必花费大量的精力去钻研教学中的问题,这种惯势也会带来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这一问题,而且长期教学方式的不更新,也会导致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教师也容易因为这种固化的教育观念而丧失自主发展意识。
4、农村教师自主发展能力不强
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包括了教师的对教学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授课的能力以及对各个学科进行分析整合的能力等等。在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比较偏远的地方,教师的学历达标率相对于城市地区还比较低,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而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农村教师队伍中年轻人的比例偏少,而年龄比较大的教师则占大多数,在这部分教师队伍中,教师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而且有些没有受过正规师范教育,与此同时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则是,年龄大的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接受较为困难,不利于现代的时代潮流,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更难以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要提高农村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首先要关注农村教师的职业素养问题,在提高其学历层次的基础上又要注重借鉴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在完善课程结构的同时充实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农村教育这个大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时展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将其应用到教学的具体实践中。[4]
5、教师的管理体制太过僵化
农村中小学管理的今天,一般集中在教师的规范管理,追求统一的教学而优于个人发挥。在这种管理的情况下,追求教育教学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往往是由学校约束规则及规例,而教师专业的追求,并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此外,由于定量的科学的教学评价,农村教师的工作往往用数字来衡量,以应试为中心的评价标准无疑增加了农村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由于长期固化的管理方式,教师的培训也往往流于形式,在教师培训中,培训者没有把教师当作需要学习的主体,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帮助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走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途径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教育经费是否充足是决定各级各类教育开展的质量高低的最基本条件。教师专业化发展是需要以硬件设备作为支持的,因此教育资金的投入是否充足就成了首要条件。[5]作为教育行政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教育资助政策,建立财政资金,筹集教育资金,并辅以各种其他渠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调整城乡教育投资的比例,提高农村教育投资的份额,确保农村教育资金有着稳定的来源。只有资金投入充足,才能提升教育教学硬件设备和软件保障,才能通过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由此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加强教育法律制度建设
加强教育法律制度建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完善关于教师权利保障的法律法规政策,使之规范化、系统化、可操作化,尤其是对关于教师专业自己发展的权力要有更加详尽的阐述和规定,与整个教师法律体系相适应,让教师专业发展有法可依。对于国家来讲,要注意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使其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同时要完善教师专业实习制度以及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等涉及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制度,使之真正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体系,我国目前积极实行的教师教育认可和审查制度实质上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6]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学校的规章制度建设,制定合理的学校发展规划,创新学校管理体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3、培养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这种积极主动是发展主体自身的一种追求进步的状态,如果发展是一种被迫的、有压力的,那这个发展过程则是一种不健康的,这种状态也会影响并限制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自我发展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自我教育,是一种长期的独特的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我意识会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有着一个科学的教学观念和积极的教学态度,会加深教师对自己的认识,从而带动自身的专业发展。因此,教师的自我意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职业责任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其次,培养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今天,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时代,祖国的花朵们充满着奇思妙想的思维,为了顺应这种潮流,使得自己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最有效的方法是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4、建立农村中小学与地方师范院校的联合体,增强自主专业发展能力
在我国,地方师范院校只负责培养中小学老师,担负教师的培养工作,而对于这些师范生毕业之后的工作情况,往往不知情。虽然师范院校是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基地,但实际两者之间联系并不紧密,甚至互不往来。[7]这种职前职后相脱节的情况自然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今后应该建立一个纽带和平台,比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一般来说就是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本质是一所大学的教育学院与几所中小学联合建立起来的合作体,是为了使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得到不断发展,使不同水平的教师通过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进修和自我培养来提高自己。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可以说是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他们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成长带来了新的途径,这无疑将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很不错的途径。这样的一种联合体,就可以使理论优势与实践优势互为补充,有利于双向发展,共同提高。
5、提升教师学习与教学的自主性
提升教师学习自主性与提高教师教学自主性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互为各自的前提。想要发挥教师教学自主性,必须提升教师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教学的自主性也激发教师学习自主性的一个条件。教师的“教育理论”是在自身的理论知识投入到实践中,结合具体的现实问题不断反复揣摩的,是一种教育实践知识。[8]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育主管部门不要用既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标准去强加给我们的老师,要尊重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知识和选择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自主性,让每个老师都能在自己创造的教学情境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提升教学自主是对教师的教学价值、尊严和内在潜能的充分重视,是“以人为本”的体现。[9]虽然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学习自主性,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老师拥有完备的知识,才能给学生以指导,所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提高教师学习和教学的自主性。
【注 释】
[1] 李・S・ 舒尔曼(著 ,王幼真,刘捷(编译.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比较教育研究,1999.3.37.
[2] Division of Field Service,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The yardstick of Profession[M].Washington DC:NEA.1948.8.
[3] 朱旭东,李琼.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42.18.
[4] 霍礼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17-19.
[5] 陈为全.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06.6.51-52.
[6] 韩淑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5.76-79.
[7] 黄友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09.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