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4-06 23:3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在硬件平台升级的周期不断缩短的前提下,软件技术如虎添翼,飞速发展,智能化技术、自动化技术、集成化技术、自然化技术日趋成熟。为突出计算机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267-01
1 因材施教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包括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WORD、POWERPOINT等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软件的应用两部分。
2 因人施教
2.1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2.2 利用技能竞赛来强化能力的培养:争强好胜,使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文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2.3 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在教学中运用制作精美的课件,在课堂上演示,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动机。
3 养成自学习惯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己学习的人。只有具备不断获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人,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并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1 养成自学习惯。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大部分内容是介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对于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多数操作可依照教材一步一步地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使用教材,养成自学好习惯,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和布置任务,将不易产生错误理解和错误操作的部分留给学生自己阅读和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想办法、找答案。
3.2 引导学生获取教材以外的知识。
软件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计算机的教材很难及时更新。因此,教师应注意搜集新信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并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以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这样,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让学生感到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3.3 指导学生学好、用好软件中的“帮助”功能。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应用软件都附加了强大的“帮助”功能,它就像一位时刻伴其左右的好教师,通过它用户可以解决软件应用时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在操作中碰到困难时,从“帮助”功能中寻找解决办法的意识。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可以深化和扩大教学内容。
4 加强上机训练
计算机是高科技密集型产品,它为用户提供了既可动手又可自学的良好条件。如果不动手操作,是很难学会计算机的,而操作技能的形成又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具体结合。因此,要加强上机练习和监督检查,保证实践效果。
4.1 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在教学中,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这一教学任务出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和培养方向等,精心备课,熟练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为学生多创造上机练习的机会,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挫折感和厌学情绪,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2 加强监督检查。
上机训练是学生形成计算机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学生上机的时候自觉度大,部分学生可能利用上机时间做与上机练习内容无关的其他操作,如游戏、聊天等,导致教学秩序和训练效果不佳。为此,在学生上机前发给学生《上机报告单》,要求学生将报告单的内容填写完整,下课时交予教师,教师根据报告中学生操作的内容、演示效果和遇到的问题给予评分并做好记录。这样学生在上机时就会集中精力完成上机任务,从而确保上机训练的效果。
4.3 充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篇2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分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18-01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对于学生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及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分层教学法应用于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及技术,因此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以将分层教学法更好的应用于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的教学中,从而帮助中职院校更好的开展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
一、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现代社会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地方有很多,因此中职院校也愈来愈重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站的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软件制作、计算机硬件的检修与维护等。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开设的课程也大多是这些内容相关的教学课程,据相关统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中职院校很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旨在教授学生最为基础的应用知识,其是适应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人才需求的。现代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对于其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要求不高,其更加注重中职院校培养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及技术,因此在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只需要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技术的学习即可,不需要学习太多过于深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就很适应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但目前中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很少,即使开设了该门课程其教学的课时也是十分有限的,这对中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是十分不利的[1]。
2、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
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大部分课程的教学都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不例外,老师也一般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其教学。新媒体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展示PPT的形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大大增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内容,其还能更加直观明了的将该门课程教学的知识展现学生面前,其大大增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速度及内容,但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2]。
二、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原则
中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分层教学实践应该遵守两个原则,即因材施教的原则与最优化教学过程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指的是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中职院校的学生的层次及个性特征差异很大,分层教学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情况对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个性差异及学习能力差异的主要应素有学生的年龄、学生的性格、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从而制定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优化教学过程的原则指的是制定最适应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最佳教学方案。最优化教学过程原则实现起来十分困难,老师制定最优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情况制定最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老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很高。最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的最优化,即教学时间的最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最优化。首先应该合理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分层教学法强调教学难度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因此其需要合理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其次其教学内容也需要科学的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很多,在制定的时间内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且还需要由浅及深、由简及难的安排其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3]。
三、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分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分层教学法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分层、对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实现的。学生分层就是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计算机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将同层次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对各个层次的小组制定适应其学习的教学计划,采用最佳的教学方式,布置有层次的教学任务,从而提升各个层次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效率。目标分层就是老师在不同教学阶段制定不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分层就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教学内容层次的划分需要注意逐渐加深,逐步提高,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4]。
分层教学法能够提升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质量及效率,因此研究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实践对于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率及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质量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严淑玲.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实践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246-246.
[2] 吴 慧.关于中职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改进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篇3
一、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几点措施和意见
1.教学目标定位明确
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以省级统一考试为教学目标,规定每次考试的过级率,要求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参加省级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并作为学生的毕业标准之一。因此在教学上紧密结合省级统一考试的教学大纲要求,做到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来完成教学目标。除了考试要求过级以外,还积极鼓励同学通过提高班的学习来强化应用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深化。
2.合理安排课程,优化教材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持续下去。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否则学生将会很难入门。目前职校采用的计算机基础教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的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Windows操作系统模块,WORD文字处理模块,EXCEL电子表格处理模块,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模块,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与信息系统安全知识模块。虽然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的逐渐普及,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结合不同层次班级,对学生已经掌握得比较好的内容教师可以少讲,而对于部分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时安排进行多讲、细讲。
3.跟进教学设备,改变教学方式
现在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授课+上机实验”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该说还是比较切合职校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与教学要求的,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出现了学生对授课缺乏兴趣、学生无法及时消化教学内容、学生自学积极性差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1)提高办学条件,改变授课环境。使用多媒体教室增加学生用机,然后通过安装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使得教师用机可以控制学生用机。这样一来,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与操作演示时可以对学生机进行控制。
(2)提高课件质量,注意精讲多练。一个好的教学课件往往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教学课件的制作不仅要注意内容上的要点提示,还要注意声音、图片、动画之间的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授课内容要结合教学目标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讲,对于操作性的内容要以多练为主。
4.构建配套教学网站,利于学生自主化学习
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实训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点所在,在实训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研究。针对计算机基础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在实训部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突出以项目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技术,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构建和教材相配套的教学网站,将课程网站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远程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线学习,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示范模版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调动学校全部教学资源,在为课程建设服务的过程中,使所有的教学资源都被“优化”在网上,实现网上授课、辅导、讨论、自学、练习、考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二、我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1.制定考试过级目标
全校每次考试 “过级率”目标定为95%以上。凡“过级率”达到及高于规定的,按学校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2.教学要求
任课教师要按照“普通职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教学及考试大纲”的规定,按质、按时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上机实习、平时作业、检查测试等教学环节都要围绕达到过级考试规定的目标进行;考前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强化训练。任课教师要与所授课班级学生的班主任加强联系,密切合作,细致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平时学习及应考工作。
3.教学进程安排
篇4
1明确教学理念,形成教学特色
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时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进行巧妙处理,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形成教学活动的主体,从科学的教学理念入手,进一步更新计算机教学理念,这样通过实际的教学水平,使教与学二者进行融合,提高统一化能力。
首先,作为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应该处于什么位置,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尽量不要依着教育者的形式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并不是学习知識的接收器,作为教师来说教学理念要新,不可以一味的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灌输。通过引导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有必要的。其次,学会授人以渔,这种教学方式重视的学生能力与技能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加上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并不陌生,所以结合实际教学能力进行传授知识,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进度,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直接转变成“我要学”这个阶段。再次,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念要给予明确行动,制定合理的教学案例,进而通过知识的转变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运用的实际转变,例如,在教学课程结束后,通过课上学习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演练,如制作一份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设计一套贺卡,制作教学课件等等,类似的方式很多需要我们进行开发与研究。通过类似的办法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的重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了实际学习兴趣。当他们在认真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的时候,也就融入到了实际生活中,实现了长效创新的教学理念。
2教学过程坚持学与实践结合
在进行教学时,不一定做到每项知识的细致讲解,但是必须掌握学生学习规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有些知识点是可以让学生自行操作解决的,计算机基础应用重视的是实践能力,所以要提高练习能力,讲与学结合,学与实践融合。让学生多动脑、勤练习。讲的过程重视关键知识点的讲解,多给学生留点动手操作的时间,只要通过营造合理的教学气氛相信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也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给予重视的。为完成“精讲多练,必须重视教学过程,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十分重视。可以通过Internet、与校园网的相互配合提高教学能力。利用计算机教学优势做到教学的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多结合实践,让他们利用互动货直观的形式参与其中,把学与实践进行完美结合。
3通过教学督查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技能与素质是提高学生发展水平的关键,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环节,所以作为学校来说要从几方面入手,进而建设教师队伍。第一,教学中对教师教学进行责任管理,制定责任人,对教学情况和教学水平进行评估。通过不定期的听课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活动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水平。第二,可以定期通过教学谈论会等形式,取长补短,进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第三,改变传统考核机制,制定新的教学管理考核机制,对于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要给予奖励,鼓励其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作为青年教师来说学校更要鼓励在职自学,提供良好的晋升空间。鼓励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与论文写作等活动。
结束语
总之,在职业高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会涉及到很多内容,这些方面的内容也会影响正常教学水平,如何能够通过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创新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的重要性,这是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分析的。通过本文分析与具体措施的提出,相信在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必然可以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水平。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学习到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对于日后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学习都是一种助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篇5
关键词: 中职; 计算机课程; 模块化教学; 教学研究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8-4285-03
1 当前中职计算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下同)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然而现行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与这一目标却有相当距离,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由于生源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现行的招生体制下,中职学生较大程度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律意识差,计算机上机只想上网聊天、看视频、玩游戏。
1.2 部分教材过于重视计算机理论
过于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学生技能训练不足,毕业后实践能力差。如不少计算机教材仍把编码 、数制及转换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实际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效果极差。
1.3 现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涉及过多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教学内容涉及计算机的每一个方面,结果是“都学”,但“都学不精”,而学生实习就业后往往最需要的是对岗位所需求的计算机技能熟练掌握就行了。
1.4 现行的计算机教学对教师要求高
现行的计算机教学要求计算机教师是“全才、通才”,而实际计算机教师往往只在部分领域、模块有较深入的研究。
2 中职计算机模块化教学的优点
“模块化教学”方式最早见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模块技能组合课程模式(MES)。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模块化教学的目的是,强调以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重点,先让学生接受公共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与职业相关的技能模块的训练,以满足市场对中职学生计算机技能的需求。
2.1 模块化教学以学生的职业需求为导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模块教学中,模块的设计是以就业岗位、市场需求为依据的,如果未学习该模块,将影响就业,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就高。例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经常需要在产品展示中应用图像处理技术,我们就开设Photoshop入门模块;幼教专业学生需要在教学中制作课件,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在模块中就重点设计了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作为她们的职业核心模块。
2.2 模块化教学强调以实践技能培训为主体,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职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因素,对计算机理论的学习较难接受,而模块化教学,其核心是将相关知识、技能组合成若干模块。如公共模块的文字录入模块、Windows操作模块等;在职业模块,如数控专业的简单程序设计模块,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技能训练中,学生通过有针对性地若干模块的训练,逐步达到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模块化教学提供灵活的选修模块,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及个性的差异,传统单一的计算机课程已经很难满足这种差异。选修模块的设计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设备资源,同时这种“多样性、可选择”的课程设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4 模块化教学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师的特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我校众多的计算机教师中,由于学习、工作、成长经历各不相同,所擅长的领域也各不相同。将课程划分为若干模块后,教师只须完成自己精通的若干模块。如,精通程序设计的教师选择程序入门模块,精通音频、视频编辑的教师选择媒体处理模块。该模块的设计、教学及考核方案都由相应教师完成,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模块化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积极性。
3 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方案探索
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我们根据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对这两个模块的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并进一步细分,让每个模块都成为独立的教学单元,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同时又是完整的学习、训练和评价单元。
下面以我校的幼教专业为例,详细说明计算机应用基础具体的模块划分与实施方案(表1)。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划分为若干模块的教学,可以将抽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分解转化为单项的技能训练。把每一个技能模块串联起来,就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技能体系,这种分模块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的技能的基础上,重点训练与具体专业紧密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的竞争力。
4 模块教学实施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的组织方式,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如何进行模块的开发设计,如何建立模块化教学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怎样让课堂教学和职业所需的计算机技能培养融合在一起等还有很多需要进行探索和完善的地方。
4.1 加强调查研究,提高模块设计的合理性
大纲要求,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选取与学习、工作、生活相关的案例,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应具有前瞻性,这也应该是模块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在幼教专业所需模块的设计中,在实验开始阶段,我们把文字录入与图文排版作为职业模块的重点。但在与幼儿园领导、老师及顶岗实习学生的调研交流中,我们逐渐发现,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在学校的普及,课件的制作、网络资源的使用及多媒体素材的简单处理,已经成为幼儿教师常用的计算机技能。因此我们把应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调整为幼教专业的职业核心模块,网络基本操作作为公共必修模块,同时增加多媒体素材加工作为职业选修模块。
4.2 重视提高教师素质
模块化教学中,教师只须完成自己所擅长的若干模块的教学。与改革前相比,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这绝不是降低对教师的要求,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计算机理论水平与技能,让自己能站在更高层次开发出任教模块对应的完整、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案例;二是制订每个模块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考核标准。这就要求教师不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从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一定层次的课程开发者,真正从一名“教书匠”转变为“双师型”计算机教师。
4.3 要逐步完善模块化教学的评价考核体系
模块化教学打乱了原有的教材编排,评价标准也将随之变化。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可能会导致教师教学的随意性,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学生也可能会在选修模块中“朝三暮四”,从而失去了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意义。在实践探索中,我们的经验一是模块考核评价标准在个人设计的基础上,由教研组集体定稿;二是在基础模块及职业核心模块中可采取考教分离的评价方法;三是在选修模块中,只有学生通过该模块的考核后才能选修下一模块。
5 结论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改革,对解决常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而由此产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改革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S].教职成〔2009〕3号.
篇6
关键词:离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是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而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素质,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由于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中学计算机课程内容的加深,给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人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及对本课程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和总结,借以浅析高职教学改革并提出以下具体教学改革方案。
一、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因素
1.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对于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首先还得在基础知识方面下功夫,尽管有些内容在中学已学过,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仍有差异。首先,要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本,让学生把计算机技术领域中最基本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学深、学透、学全面,并能够熟练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其次,教学改革还要体现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不同专业等特点进行教学。可采用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分类指导等方法,以体现真正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改革理念。
2.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目标对于整个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引领性,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不应把教学目标只局限在完成“教”的任务上,而应注重考虑学生“学”的情况,甚至要考虑怎样教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掌握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须明确并告之学生每次教学的目标、重点与难点,应知和应会的具体内容,且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真正学到知识。
3.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与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模式与组织课堂形式。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方法上应尽量避免传统的“板书+讲解”的教学模式,而应在教学中以突出以实践为主,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践任务中去。在课时安排上,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4.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加重要。目前的职业教育,过多注重单纯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细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尤其是在班级人数较多,学生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一带一”教学互助方法,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是由一些吸收能力较快,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实践能力稍弱的学生进行演练、示范操作。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方案
1.教学目标的改革
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和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应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专业的教学中应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放在培养能力和面向应用方面,而不是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
2.教学组织方法的改革
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地区,有接触过计算机并学习过一些计算机课程的,也有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和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的。我们把这些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课堂,用同一本教材,很可能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听课吃力等现象,这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人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差别,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组织的改革,即实行分级教学。
3.教学时间安排的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操作性强,若采用一周上两节课、上两次机的方法,
许多内容将因得不到及时巩固而淡忘。比如:五笔字型输入法的规则,不集中一定的时间上机操作是不可能掌握的。而且有许多内容也应上完课就立即上机实习才有效,比如汉字输入法、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所以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集中时间强化训练。具体方案为:
(1)根据教学计划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两周左右的时间集中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根据学校计算机房的承受能力,分期分批的进行。每一期学习结束就进行考试,这既便于考试的组织,又可减少学生期末集中考试的压力。
(2)在保障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的情况下,可以实施“边学边练”的教学安排,即安排1个课时理论课,紧接着安排1个课时的操作课,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学到理论运用于实践,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4.考试方法的改革
为了克服谁教谁命题谁评卷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增强教师紧迫感和责任心,应该推行“教考分离”制度,并注重三个环节:一是把好命题关,基本知识点可占80%以上;二是严格评分标准和评卷工作;三是科学地进行考试结果分析,即要求任课教师对考试成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找出学生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上的长处和不足,并制定出改革措施和下阶段学习的目标。
篇7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基于项目的学习 项目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41-02
当前职业教育提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学生只有在职业环境中从事与职业密切联系的工作,才能体会出工作过程所需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职业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直接服务于专业的工具和素质课程,其教学也应充分体现高职教学的特点,在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方面来加强。为此,该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使用项目教学法进行了探索。
1 基于项目的教学的含义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教学方式,教师不是把知识和理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一步一步操作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其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一般可分为下面5个教学阶段进行。
(1)确定教学项目任务。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项目的设想,并告知学生,允许学生参与项目任务的讨论,当然教师要把好关,项目任务要紧扣教学内容,最终确认教学项目任务。
(2)制定项目计划。每一项目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组进行,每组人数不可过多,一般5人左右。根据项目难度,小组成员可由学生自由结合或教师指定,必要时适当均衡每组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构成,主要以能顺利完成项目任务为分组原则。
(3)实施项目计划。根据各组最优解决方案,确定小组成员分工和合作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步骤和程序工作,按计划实施并完成。
(4)实施项目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评价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
(5)总结。项目完成后教师要对其进行总结,比如在此次教学中,哪些情况是按计划进行的,哪些情况是计划没有考虑到的,出现了什么特殊情况,此次教学前的设想还有什么地方有待改进,总体教学效果如何等,并将相关资料归档备用,以使下次该项目教学更加完善。
2 基于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笔者自任职于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高职院校)以来,都有从事大一新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并不理想。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育由传统的“知识型”向“应用型”、“技能型”转变。让学生先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再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更深入的计算机应用相关技术的学习,这是高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必然趋势。
因此,要想学生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达到所设想的目的,必须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操作者,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根据现实情况,笔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运用了以项目化教学法,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立项。基于项目的教学的项目的制定决定着项目教学的成败。项目的制定需要考虑以下问题:一方面,项目的选择必须明确,内容要紧扣课程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所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并与实际问题相关,要结合多方面来确定和设计项目的内容,切不可脱离知识系统。所以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确定项目时就要明确通过完成这个项目(在项目确定之前,教师要跟学生明确讲清楚,整个项目最后是要以一个成果来进行展示,而这个作品就是通过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学到的word、excel及PPT来展示),学生能熟练使用哪些技能去解决日常学习、工作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这门课程的内容到课程的宗旨,可以知道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撑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上网查找下载资料的能力及通过运用办公软件(word、excel及PPT)处理相关办公工作等;另一方面,内容的选择还要兼有实用性和时代性,并且不能由教师或者学生单独确定项目而须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项目的确定,但教师只能给予相关的指导把握方向即可,这样既保证的项目的质量,同时还能保留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立项的要求,本文将此门课程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如表1)。
(2)制定项目计划。每一项目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基本上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意愿或者说擅长的课程内容)分组进行,每组人数不可过多,一般5人左右。根据项目难度,小组成员可由学生自由结合或教师指定,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出现各小组人数参差不齐,个别学生可能没有主意,随大流哪个小组都想参加等情况,所以教师必要时适当均衡每组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构成,主要以能顺利完成项目任务为分组原则。每个小组按照课题实际需要各自独立确定工作计划、工作步骤和程序,最终应得到教师认可。最后在小组确定后,须选出小组组长或者说是项目负责人,分组进行活动,各项目小组在组长的主持下,进行各种活动。
(3)计划的实施。制定完计划、分好工后,学生开始按照老师的课程进度及计划的安排开始实施项目的各项计划。学生首先从教材、课外学习材料、网上查找等处搜集材料。另外每个小组成员之间都要进行定期的活动交流,互相学习每位学员所新撑握的技能等,达到共同进步。而且每次活动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应该要对项目活动进行记录,以便教师撑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达到一种监督及指导的作用。
(4)教学评价及总结。教学评价要求老师、同伴以及学习者自己等共同来完成。它不但要求对结果的评价,同时也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评价的内容有课题的选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计划、时间安排、结果表达和成果展示等方面。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对实验记录、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调查表、访谈表、学习体会等的评价。在本案例中,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并根据自己小组的项目的计划开展到最后应该要有一个成果展示出来(项目确定之前已经跟学生说明)。通过每个小组的成果的展示及对整个项目活动的总结,最后完成一个小组与小组间的评价,然后达到一个互相分享学习的过程。
3 实施效果对比
本文作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运用项目化教学法已有三个学期,相对于作者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法,效果明显,以学生参加全省统考合格率为参考,可以看到运用项目化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有显著效果。以下是本文作者所教班级以往传统教学法班级成绩与运用项目化教学法后相关班级成绩对比(表2)。
4 结语
通过实际有效的运用项目化教学法,笔者认为: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获取需由学生主动去引发及体验,是一个探究与累积的过程;配合文件夹式的评量方法,引导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了他们高层次的思维技巧及学习能力,体现了有效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目标。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知识零散,注重操作等技能性的课程,而通过基于项目的教学这种模式正好解决了学生对于这门课程无所适从的感觉。但笔者认为基于项目化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去细化的地方,如何更好的运用项目化教学方法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挪威]Svein Arne Jessen 著,项目管理[M].沈家春,译.北京:国家行政院出版社,2003.
[2] [美]Sally Berman著,多元智能与项目学习―活动设计指导[M].夏惠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 李春华.职业技术教育自动化类课程教学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4] 万德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整合与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模式 构建与实践
为了进一步培养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各院校都开设了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事实上,各大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为了更好的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相关技能的不断提升,逐渐加强了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本文基于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实际的运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内容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础建设。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执教人员加强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用性,基于此就需要相关部门以及教师加强对于常用的工具软件一级数据库技术的教学;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修订,继而由此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手段的构建。相关的调查发展,我国的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手段以及理念的落后,使得相关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也容易在这一过程中失去学习兴趣,继而导致无法提升自身的相关技能。基于此,在进行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着重加强对于教学手段的改革。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立足于教材进行课件的制作,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教学案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以及兴趣。于此同时,还需要开展上机操作课程,实现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程设置方面综合考虑各专业的实际需要。事实上,这一举措的实施不仅能够提升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还能够由此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最终带动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构建。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构建过程中,一般要依托教学大纲展开作业。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上机操作课程的开辟,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使得教师在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还能够不断的提升其计算机能力。基于此,我国的计算机教学逐渐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构建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借助课外时间巩固相关的教学内容,继而最终实现了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的熟练。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方式的构建。事实上,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使得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以及发展,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无法满足现代计算机应用教学的要求。基于此,就使得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对于计算机课程考试方式的构建。目前,在进行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进行考核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一般采取上机考核的方式。一般而言,这种考核方式的构建能够充分的反映出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以及应用水平。
其实,高职院校在开展考试方式构建的过程中,还需要按照图1所示的流程进行计算机试题库的完善。事实上,相关措施的实施能够推动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了解以及评判。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关于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笔者选用四川省某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展开具体的论述,相关内容如下。
(一)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组。为了高效的实现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以及相关教学目标的实现,相关部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对于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并由此带动了课程教研组的建立。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该校根据实际的招生规模以及相关专业设置的清况,将非计算机类专业按文、理科进行划分,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相关教学目标、标准、内容以及考核评价标准的构建。事实上,通过这一措施能够实现相关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并带动学生对于相关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
(二)进行分层分班教学。此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该校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逐渐推行分层教学法。在这一过程中,该校的相关部门对新生了进行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摸底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将新生划分为根不同的等级和层次,一般分为高中低三等。
此后,再根据每个等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教学方案以及目标,继而实现了针对性教学,推动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以及对相关技能的掌握。相关的教学实践显示,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使用分层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并最终实现了学以致用,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结语:目前,我国的教育部门逐渐加强了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高职教育逐渐适应时展的需要,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事实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相关的教学效率,各计算机执教者都加强了对于该教学模式的构建。本文主要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以四川省某高职院校为例,阐述了相关教学方式的实践。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必将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29):89-90.
篇9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
[DOI]10.13939/ki.zgsc.2015.02.159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对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对该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造研究与实践[1]。
1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造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是一项工作和学习的重要辅助技能,是学生进入校园完成其他知识学习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必备技能之一。尤其是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是与实际工作的需求紧密结合的,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普遍都是采取传统的知识点讲授的方式,缺乏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对于这些高考成绩不理想,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目标不明确,但同时却思维活跃,喜欢动手的学生而言,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在理论学习时感觉抽象难懂,实践和理论相互脱离,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也很难激起学习的兴趣。项目化教学法是通过实施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上尽量真实地还原这些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场景,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2]。
2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2.1 课程定位
当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对学生信息素养与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本课程就是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未来工作所需的信息能力及其信息素养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的公共基础课。
2.2 课程教学目标
2.2.1 能力目标
(1)能熟练使用汉字输入法在计算机上进行汉字录入;
(2)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编写通知、简历、倡议书、海报、板报等;
(3)能使用数据处理软件Excel 2010制作电子表格,并对表格进行格式化设置、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
(4)能使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10制作各类动态演示文稿;
(5)能使用搜索引擎等网络工具搜索网上资源并能较好地利用网上资源。
2.2.2 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基本使用方法;
(2)掌握操作系统Windows的基本操作;
(3)掌握文字处理、数据处理、电子演示文稿等办公软件的使用,初步使用打印机等办公设备;
(4)了解网络基础知识、IE浏览器的设置及使用、搜索引擎的使用等。
2.2.3 素质目标
(1)培养遵守纪律、养成标准操作电脑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分析和概括能力;
(5)培养学生信息化处理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2.3 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中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工具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出“应用”,而淡化“基础”,项目设计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起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能之间的桥梁作用,提高学生操作使用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体现高职院校重岗位重技能的培养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主线”将课程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成不同的项目和任务,不再是按照传统的知识体系授课,而是通过模拟出一系列真实的办公情景,以具体的职业活动导向案例引出实际项目和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项目和任务,对能力进行反复训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实施过程当中轻松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和技能。[3]
2.4 课程考核设计
教学评价和考核贯彻能力本位的理念。本课程考核主要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体现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将考核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提高考核成绩透明度。
3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效果 本文论及的项目式教学方法已经在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实施了一年,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以后,课堂互动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有了明显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课程实施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的技能,学生在动手操作训练的同时将间接知识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是系统的而且是可以应用、可以创新的。同时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掌握了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筛选资料、整理资料以及有效的进行归纳总结,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帮助。总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学生学习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项目化教学弱化了知识点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学生注重动手能力的训练而忽略了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另外,对于素质高、自我学习、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学生项目化效果就非常好,而对于主动性不佳的小部分学生效果就不十分理想,有两极分化现象。
4 结 论
总而言之,当今高职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我们要研究和宣传职业教育的新观念,用多元智能观、多元人才观、多元成功观、建构学习观、行动引导教学法、工程思维方式等观念和方法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推动高职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法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造实施总体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实现了预期中的“提高学生兴趣,改善学习效果”的作用,是适合高职教育学生的,并可以为其他课程进行项目式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冷淑君.关于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7(7).
篇10
关键词 电大 计算机应用基础 职业生活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而迅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计算机已然成为现在的重要的必备工具。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素质、科学精神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以后的专门化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们在毕业前必须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这对就业有一定的帮助。电大的毕业生相对于本科生,本来在就业上就处于劣势,如果在计算机实际能力的应用上没有优势,那么在就业问题上就必然面临更多麻烦。所以,电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应该比对别的课程更加着力。
2 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建构一个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监督监控机制等来支撑。
电大开办的初期,在教学上基本是搬用普通高校的教材,录像课的讲授是“黑板加人头、像”的黑板搬家;录音课的讲授也是“照本宣科”式课堂讲授的机械模拟。电大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创新缺乏,即使有些学校都开始开展职业化的生活化实践活动,但仅仅是呆板的形式化,没有真正让学生增加实践经验,也没有让毕业生满足未来岗位的需求。
2.2 产品教学存在误区
计算机技术是当今科技界成长最快的技术之一,技术淘汰非常快,新硬件设施和软件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可以常常听到学生的抱怨:“为什么学校的电脑不是Vista操作系统,不是2007版本的Office办公软件?”“现在学的软件,社会上已经淘汰不用,社会上用的软件学校都不教。”从技术层面看,学生的抱怨有一定道理,但是根据目前状况,教学内容不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有较大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应该逐渐从产品教学中走出,因为软件教学仅仅是培养技能和素质的载体,教师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技能以及对课程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内容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
现今的电大一般把学生的实践内容分成两个环节,第一部分是在校的实践环节,是由教师制定的实践活动。第二部分是毕业生的实习阶段。在实习期间,用人单位一般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不能得到好的锻炼,也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
2.3 职业资格认定与实际能力脱钩
现在的职业资格认定证书很大程度上已经与现实的能力相脱节。考取证书主要是为了获得某项职位和职业发展,所以考取何种证书要根据自己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而定的。但是很多考生因为缺乏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也缺乏对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性质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的了解,从而导致盲目报考各种证书,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对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我国的各种职(执)业资格考试是由不同部门组织的,所以各种职(执)业资格证书的性质、作用和使用范围是不同的,如有些职业资格证书是职称,有些证书是执业资格证书,所以考生在报考前了解该证书的考试性质等内容是很重要的,不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发现考到的证书含金量并不高。
3 实践策略
3.1 转变教学观念
当今已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知识、新技能、新领域的不断涌现,使得大家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学习,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又使人们将远程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首要选择对象。现在,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充分表现了他的社会生存能力。因此,只有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变成帮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参加工作后,顺利掌握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所以,一定要改变以理论知识内容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模式,变成以实践能力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教学理念。
3.2 建立独立的教学实践模式
教学实践模式转换是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牵涉到教育理念的变革,决定着人才培养能否成为关键问题。计算机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逐渐推陈出新的学问,这就表明在电大计算机实践课教学中,必须不断加入鲜活的内容。尽可能减少演示性的展示、实验性的展示,多增加一些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能力实践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让电大学生素质达到社会的要求。
3.3 完善考试方式和手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由实践性、操作性所决定的,是以实践动手为基础的。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考试已经不是教学的目的,课程要求只是一个教学底线,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根本。辅导老师必须通过典型例子强化一般性问题。同时,也为了避免学生中大量存在“平时不学习,考试搞突击”现象的发生,我们辅导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一般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结合所学知识点,定期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个综合的作业任务。
3.4 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积极性
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意味着,从传统僵化转向现代和开放,最终落脚点还在于服务学生、带动学生自主性学习。此种模式是学生在知道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一定要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出发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5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民浮燥的社会,作为一位老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断地研究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要懂得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也许教师的一句句鼓励教诲就是一个个学生不断进步的源泉,并且教师应积极进行探索,使传统僵化的以“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为“导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4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作为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实践课程、努力完善实践步骤、改革创新实践内容、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方面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 文纪斌.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4).
[2] 秦昌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