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免疫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9 02:2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免疫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工作目标
1、“四苗”免疫接种率以镇为单位达90%以上。
12月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城镇达90%,农村达80%;
新生儿首次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城镇达80%,农村达50%。
2、冷链运转按时完成率100%。
3、启用新的计划免疫监测报表,报表及时,数据准确。
4、推行全国儿童免疫接种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免疫金卡工程。
5、加强AFP监测,接到AFP报告后及时开展各项工作。
6、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调查率100%。
7、百日咳发病率<0.5/10万,消除白喉、新生儿破伤风。
二、具体措施
1、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区各接种点继续实行按日接种、随时接种的方法,其它各个接种点每年至少提供6次以上免疫服务,接种期间采取定点、入户、流动等多种服务形式,结合查漏补种,提高免疫接种率;采取有效措施发现和免疫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等特殊人群;加强免疫接种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包括卡证登记、资料管理、器材正确使用与管理,接种率监测与报告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加强冷链建设,及时更新和补充必需的冷链设备,加强设备的操作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以保证疫苗质量,提高免疫服务质量。加强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2、继续实施强化免疫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在统一时间内继续开展脊髓灰质炎、麻疹强化免疫活动。
3、加强计划免疫知识的信息传播与社会动员。利用各种宣传日或其它有利时机加强与新闻单位的协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教育;各接种点要利用日常接种的机会,加强与儿童家长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各种疫苗接种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提高其主动寻求接种服务的意识。
4、继续加强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的监测工作。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是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重要措施。各医疗单位要加强AFP监测,加强督导,定期开展AFP病例漏报调查工作。继续实施加速控制麻疹规划,进一步降低麻疹发病率,提高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监测质量。
5、加强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的管理工作。各接种门诊(点)要有专人负责计划免疫用乙肝疫苗的管理,建立健全疫苗领发、保管制度,设立疫苗专用帐本,做到帐苗相符,并及时报告各类报表。
6、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督导。区卫生局和区卫生防保站将加强对儿童接种工作的日常督导和专项工作督导,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督导和指导下级单位及人员及时改进工作。
篇2
工作指标
1、建卡、建证率:以街(镇)为单位12月龄儿童建卡、建证率均要求达98%以上,包括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儿童。
2、以街(镇)为单位,各单苗的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脊髓灰质炎疫苗、含麻疹类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95%以上。
3、“五苗”、“七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12月龄儿童“五苗”单苗、全程接种率达95%以上;七苗全程合格接种率达到90%以上。
4、以街(镇)为单位,脊髓灰质炎疫苗、含麻疹类疫苗查漏补种接种率在95%以上。
5、以街(镇)为单位,儿童预防接种接种信息系统使用率达100%,2012年以后出生儿童接种个案信息录入信息系统率达95%以上,重卡率低于5%。
6、针对疾病发病率:不发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麻疹发病率降至0.5/10万以下;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乙脑发病率≤0.3/10万;流脑发病率≤2/10万;白喉发病率≤0.5/10万;百日咳发病率≤5/10万。
7、以区为单位,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报告发病率至少1/10万,AFP监测、麻疹监测、AEFI监测指标达到国家方案要求。
8、幼儿园、小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率达95%以上,漏种疫苗补种率95%以上。
9、报表及时率、准确率:各种报表应按上级规定时间内准确、及时上报,及时率、准确率达100%。
对策与措施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开展免疫规划工作,控制和消除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我区人民身体健康。
一、加强基层预防保健队伍建设:利用各级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投入契机,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及区卫生局构建“幸福__、健康同行”计划要求加强基层预防保健队伍建设。至少举办一期业务学习班,同时通过不定期的防保人员工作例会,以不断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能力与工作质量。
二、免疫规划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继续组织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保持现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高水平接种。不断提高接种质量和接种率,确保安全注射及疫苗效价。不断健全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做好儿童预防接种建卡、登记、预约、转卡等管理工作(特别是流动儿童和计划外儿童),至少每季度对辖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行一次核查和整理,保证接种信息的真实和一致性,为取消纸质内卡奠定基础,进一步持续推进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建设;健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提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水平,严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一级诊断、两级鉴定,简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流程。
三、按要求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每半年组织各接种单位防保人员开展一次全区免疫规划工作的交叉检查,主要考核儿童预防接种建证率、幼儿园查验接种证登记情况、单苗及全程接种率(含流动儿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等情况,全面了解全区免疫规划工作状况,督促各社区整改存在的问题,并将交叉督导中学习到的先进经验及时应用于工作中,进一步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质量。
四、严格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开展各种疫苗预防接种工作,降低我区各种传染病发病率,尤其是麻疹发病率。同时针对不同传染病流行季节、易感人群开展各类疫苗接种工作,按照上级部署认真完成一类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
五、做好各种疫苗和注射器的供应管理工作,规范供应渠道。完善领发登记制度,对全区疫苗和注射器实行信息网络化管理,疫苗、注射器出入库账目100%录入国家免疫规划信息系统。保证冷链正常运转,尤其疫苗运输过程中的冷链,确保疫苗效价,做到有效接种,做好生物制品的计划、订购、冷藏、分配和统计汇总工作。
六、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家长课堂项目,并通过不定期的集中培训、现场观摩、经验分享等形式进一步地强化和规范;充分利用4月25日免疫规划宣传日、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家长课堂项目、网络和电视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对辖区居民进行免疫规划相关知识宣传,提高群众对预防接种重要性的认识,扭转从“要我接种”变成“我要接种”的局面。
七、加强对各设有产科的医疗机构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工作督导落实,提高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
八、继续做好维持无脊灰和消除麻疹工作。抓好常规免疫工作,巩固人群的免疫保护水平,做好疑似VAPP病例和AFP病例的调查处理诊断工作;维持高质量AFP监测系统的运作,提高对输入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发现与反应能力;对麻疹疑似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采样,并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周边开展含麻疫苗的应急接种和查漏补种工作。
九、认真执行《福建省流动人口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办法》,落实入托入学儿童查验证制度,加大宣传,最大限度争取家长配合,加强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
篇3
今年以来,我市计划免疫工作在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在省、市主管部门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部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规范免疫接种门诊、控制乃至消灭相关疾病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基本情况
******地处**,属河网湖区,国土面积**平方公里,东与******接壤,南隔****,西倚*****相望。东西长约**公里,南北宽约**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米。全市辖**个乡镇、办事处,***个村(居委会),****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人,共有医疗机构****个,其中市直**个,乡镇卫生院**个,城区防保站*个,村卫生室***个。现在全市已建成规范免疫接种门诊**个,市镇两级计划免疫专业人员**(中级职称*人,医师**人,医士**人)。0~7岁儿童****人(其中****年出生****人),已有****名儿童建立了预防接种卡,建卡率为99.92%,建证****名,建证率为99.92 %。
工作成绩
一、免疫实施
二、免疫监测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大卫生工作者的努力,今年我市计划免疫工作成绩显著,现总结如下。
(一)定点接种。我市以乡为单位定点接种工作自一今七年实施以来,经历了试点、推广阶段,取得了可喜成绩。今年是我市计划免疫乡镇定点接种率达90%以上的关键一年,截止到今年底,除岳西县外全市已有173个乡镇开展了定点接种,实施率达94.54%,达到了市卫生局制定的《安庆市以乡为单位定点接种实施方案》提出的分阶段预期目标。
(二)开通计划免疫服务网站。为推动计划免疫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展示安庆计划免疫风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安庆计划免疫于今年八月三十一日在全国率先上网。该网站运行以来,受到卫生部、中国预科院、省卫生防疫站和省内外同行的好评。并已被著名搜索引擎YAHOO、搜狐、和新浪网等收录。
(三)全市AFP监测工作运转正常。AFP旬报率均达100 %,全市AFP病例监测已于96、97、98、99年连续四年达卫生部监测标准。1999年度全市通过AFP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9例,达到并超过卫生部规定的1/10万监测指标,其它指标亦达到规定要求。
(四)全市麻疹监测工作步入正轨。各县(市、区)均完整地开展了麻疹旬报。旬报率100%。市站血清学实验室正常运转,全年共报病例58例,实验室确诊19 例,排除33例,6例结果待出。
(五)计划免疫常规接种率报告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各县常规接种率报告的单位数比上一年度显著增加,报告面和报告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99年市站应用微机按要求利用信函和电子邮件向省站报告数据12次,同时怀宁县也与市站实施了计算机联网报告。
(七)计免动态
为加强全市计划免疫工作信息的交流,指导全市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全年共编写《计划免疫动态》四期,受到省市有关领导的好评,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八)计免考核
(九)相应传染病发病情况
我市已连续九年未发生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并已连续五年未发生白喉病例。全年报告百日咳41例,发病率是0.68/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9.68 %;麻疹报告45 例,发病率是0.75/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5.65%。
篇4
通讯作者:黎霭云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措施。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社区进行预防接种儿童793例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的计划免疫工作,疫苗接种合格率均达95%标准,多年来未发生脊髓灰质炎、百日咳、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炎等病例。结论 通过对儿童预防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所进行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免疫接种的安全性。
【关键词】 社区儿童; 计划免疫; 方法
当前,为了保证社会儿童的健康成长,国家卫生部门要求积极实施免疫计划。这种计划免疫具有投资少、效果好、见效快等诸多优点,计划开展之后能够维持儿童的健康成长,对疾病预防是一种有效的防范措施,为今后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社区进行预防接种儿童793例的经验总结分析并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793例,均为2009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社区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男379例,女414例,年龄0~6岁,平均(2.5±1.6)岁。
1.2 方法
1.2.1 创建档案,宣传接种 在开展免疫计划前期,做好各个方面的调查工作,收集社区儿童的基本资料信息,从而为儿童创造更加科学的档案信息。重点对社区内每个新生儿创建档案,做好定期检验工作,了解每个儿童的实际健康水平,对喂养方式进行调整改进。社区卫生人员需要对不同的疫苗接种进行宣传,让家长深刻认识到使用某种疫苗的必要性,让每个儿童在特定的时期都能做好疫苗防范工作[1]。此外,还需要在各阶段采取必要的宣教和解释工作,使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的理解更加深刻。儿童预防接种后不仅会出现不同的免疫力外,受到个人自身差异的影响也会发生副反应。医护人员需做好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的处理、护理工作。
1.2.2 前期准备,提高认识 对疫苗种类、接种对象、注意事项等内容广泛宣传,让家长能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免疫计划工作。从2008年开始笔者所在社区每月定期为初生小孩的家长开展计免妈妈班,在新的免疫计划开展之后,需通过不同的宣传方式让家长知道下次疫苗的接种要求。条件允许,可及时打电话提醒家长,且成立社区咨询电话,对家长不懂的问题耐心解答。经过这样的前期准备工作之后,家长则会对疫苗的物理学特性、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等,有更加科学的认识。护士需要与儿童交流沟通,并引导、鼓励、安慰儿童,以避免其内心出现恐惧心理,使儿童能够积极接受免疫接种。对孩子的饮食合理安排,防止存在挨饿、饥渴等问题,以防止孩子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
1.2.3 检查指导,关注疫苗 对于免疫计划进行严格的检查工作,避免计划实施后出现负面影响而造成儿童健康问题。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注射部位,使用适当的注射器械,对婴幼儿最近的身体情况及时掌握了解。有的儿童因自身疾病需禁止注射疫苗,主要包括了心、肝、肾疾病、活动性结核、中枢系统疾病等。对存在免疫缺陷或运用免疫制剂的儿童不得接种,而使用了免疫球蛋白的儿童需要根据标准定期完成时间接种。对于注射的部位不得反复按摩,以防止局部皮下毛细血管出血而导致感染。疫苗接种时常会出现不同的意外情况,这时就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如疲劳、饥饿、紧张等会导致头晕、出汗、面色苍白等异常状况,这就需要护士能针对儿童严密观察,使其保持仰卧姿势,采取口服适量糖水,这样可短时间调整症状[2]。对儿童的陌生感与恐惧感进行引导,接种人员在接种前需把口罩摘掉,用微笑面对儿童,以树立和蔼的形象。遇到月龄较小的儿童,应使用手亲自抚摸儿童,使其能尽快适应治疗环境,让医生的预防接种能顺利进行。
1.2.4 接种指导,自我调养 儿童在注射完毕之后需要维持静坐休息半小时,在短时间内需对儿童进行指导,避免其做剧烈的活动。当注射部位出现瘙痒时,需引导儿童不得用手抓,避免出现感染。很多婴幼儿注射疫苗会出现不同的异常状况,对于情况轻微、短暂的,无需采取特殊处理,这是接种疫苗后的正常状态。局部反应多集中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热、痛或淋巴结肿大,通常这些情况持续在1~5 d,可自行消失。对有局部反应的儿童,需要求家长做好各方面的看护工作,维持孩子皮肤和衣物的干燥,防止用手抓造成的感染。对于皮肤护理需要采取不同的看护措施,只要护士工作做得好,儿童未出现异常问题则基本上无需使用抗生素。对体温过高并有其他急性反应的儿童,家长需及时带其到大医院诊断治疗。鉴于预防疫苗的种类较多,有些疫苗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处理才能发挥作用。如注射乙肝疫苗,要免射3次才能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家长熟悉每次注射的间隔时间,且根据标准次数和时间进行注射,这样才能让疫苗发挥作用。
2 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的计划免疫工作,疫苗接种合格率均达95%标准,多年来未发生脊髓灰质炎、百日咳、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炎等病例,其它儿科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
3 结论
社区儿童计划免疫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安全工作,这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需要引起医护人员以及家长的高度重视。利用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不同的护理措施,以及儿童、家长等方面的配合,能有效防止断针、晕针等问题。对于先天性缺陷的患儿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预防接种方案,这样才能不断增强预防接种的安全性,维护儿童的健康。
参 考 文 献
[1] 张秀新,廖晓伟,王伟光.瑞安市2007年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调查.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8,12(5):105-109.
篇5
关键词:计划免疫;报告分析
计划免疫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而制定的免疫程序,通过有计划的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1]。计划免疫接种是降低儿童死亡率、预防和控制免疫疫苗所针对的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措施[2]。现对我院近3年计划免疫工作进行报告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儿童保健门诊共接种疫苗35852人次,其中Ⅰ类疫苗33072人次,Ⅱ类疫苗2780人次。适龄儿童35029人次,成人接种823人次,其中接种乙肝疫苗569人次,流感疫苗187人次,肺炎疫苗67人次。每个患儿接种疫苗后留院观察半小时,嘱咐家长回家后加强护理并密切观察患儿,不适随诊。
1.2发生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①接种部位皮肤出现红肿硬结疼痛127例(以卡介苗、百白破疫苗多见),予以外涂红霉素软膏或碘伏,患儿皮肤症状消失。②出现发热86例(以百白破第3针多见),转入儿科门诊诊治,经查血-R+CRP,如结果正常则予以多喂水、防受凉、多休息等护理;如血WBC、CRP值升高则予以抗生素治疗,全部患儿1~3d后热退未出现并发症。③腹泻39例(以口服糖丸多见),轻则予以多喂淡盐水,重则予以口腹妈咪爱、思密达后症状均都缓解。④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如皮疹、抽搐、过敏性休克等。
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与沈晓明、王卫平主编的第7版儿科学所述的基本一致。
1.3近3年期间发生一起医疗差错事故事件:接种过期疫苗一次,随访至今患儿未出现不良反应。
2讨论
预防接种是用人工自动免疫的方法,将菌苗疫苗类毒素等制剂应用于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机体对传染病疾病的能力。婴幼儿按程序进行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儿童不受传染病侵袭的有效措施。儿童是许多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及时接种疫苗,接种后其保护率大多数在90%以上[4]。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网络管理是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儿童预防接种信息个案进行管理,代替以往的手工登记和统计分析,并利用现代网络交换技术实现实时、非实时的数据交换,从而全面提高各级各层次的工作效率、信息利用及时效性和利用率,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从而解决异地预防接种和漏种的问题,进而推动预防接种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5]。我院从2007年起就参与了湖北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从而推动预防接种工作的全面开展,在解决异地接种及漏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防止预防接种疫苗出现不良反应及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症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6]。现将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归纳如下:①医护人员应做到"三查七对",严格无菌操作。②严格消毒制度:遵守"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处理"接种时应保持清洁明亮、空气流通,每天进行紫外线消毒两次,30min/次。③严格掌握预防接种禁忌症:一般禁忌症:急性传染病,包括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而未过检疫期者;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较重的心脏病、高血压及肝病、肾病、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严重的湿疹或化脓性皮肤病;有癫痫病或惊厥史;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孕妇及扑入期妇女。特殊禁忌症:有过敏史者,慎用动物血清制品;体温>37.5℃或1w内腹泻>4次/d者,严禁服用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如放射治疗、糖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和细胞毒药物等,均能降低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应尽量推迟常规的预防接种;近1个月内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不能接种活疫苗;各种制剂的特殊禁忌症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执行。④接种疫苗后留院观察30min无不适方可离院[7]。离院后家长应加强护理及观察,如多喂水、防受凉、多休息,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及免受外界刺激。
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加强的方面如下:①在预防接种后留观过程中应进行婴幼儿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家长对婴幼儿保健知识的掌握,进而更好的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②疫苗接种后相关抗体的检测及维持时间的工作尚未开展。目前只有乙肝疫苗抗体检测工作完善。腮腺炎、水痘患儿虽然发病前都接种过相关疫苗但预防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有关疫苗的免疫还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③医护人员及家长对疫苗了解甚少,对于国产后进口疫苗、Ⅰ类Ⅱ类疫苗选择盲目,具有随机性。医护人员因缺乏相关知识也缺乏指导性。
④接种率监测:接种率监测是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8],包括报告接种率和调查接种率,后者能更准确、真实地反映当地预防接种工作落实情况[9]。⑤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AEFI,了解其发生原因,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减少对免疫规划的负面影响[10]。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操作规程,提高业务理论水平服务质量,加强相关研究,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
[2]赵地.加强计划免疫,确保儿童健康[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4):269-270.
[3]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5.
[4]陈晓艳,黄秀艳.健康教育入社区.提高儿童计划免疫质量[J].现代预防医学,2008,11(11):2047-204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s/ol].http:///uploadfile/20051014162410333.doc.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2005-03-24.
[7]罗坤.对急诊留观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必要性的相关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0,05:97-98.
[8]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s].2005.
篇6
计划免疫是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以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只有做好预防接种,提高接种率,才能减少传染病的发生。但在工作中,往往还有很多因素影响和制约接种率,笔者就这方面的体会介绍如下:
1 影响接种率的因素:
1.1计划免疫的宣传力度不够,有的家长对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
1.2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流动人口已成为预防接种的一个难点,外来流动人口大多缺乏自我保健意识,以及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对外来人员情况缺乏了解,导致工作出现空白。
1.3各地出现的一些预防接种事故,经过新闻网络媒体的报道,导致家长对预防接种工作出现抵触心理。
1.4一些地方特别是偏远地区超生二胎甚至多胎现象严重,家长为逃避计划生育检查进而选择逃避疫苗接种。
1.5在疫苗接种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个体差异,机体状况等)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甚至较严重的异常反应,家长缺乏对接种的正确认识,害怕疫苗会对孩子健康造成影响,也选择逃避接种。
2 提高接种率的措施:
2.1通过出宣传栏或发放宣传单,在电台.电视台等网络新闻媒体开展专题讲座,广泛宣传预防接种的知识及好处,取得家长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为预防接种打下坚实基础。
2.2加强与接生单位的协调,做好乙肝和卡介苗的转卡工作,要求接生者动员每一位家长到其所属的接种门诊办理预防接种证并接受疫苗注射。
2.3加强与公安、社区等部门联系,定期开展辖区内新生儿及目标儿童的调查摸底工作,以便取得较为准确的本地出生儿童和外来流动儿童的异动情况,及时登记、建卡(证)、录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编制免疫 计划,下发预约接种单。
2.4做好适龄 儿童的入学、入托(园)接种证查验工作,对未完成计划免疫程序的应及时补全。
2.5接种前要仔细询问病史及身体状况,避免接种后诱发或加重原病情,接种后告知家长留观儿童30分钟,对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局部反应或全身症状以及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要交代清楚。
2.6加强接种人员技术培训,建立健全接种制度,规范接种程序,加强疫苗管理,保证接种质量,坚决杜绝接种事故。
篇7
关键词 :兵团;棉花;良种;繁育;种子;加工
棉花作为兵团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经济支柱之一,做好良种繁育加强品种创新是确保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必备条件,品种和种子是棉花生产中最活跃的要素,是科技进步、产业化经营和市场竞争的主要体现。种子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综合科技的重要载体。棉花良种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主要手段,是提高棉花质量最主要的途径。棉花产业的稳定发展,必须依托优质的种子。良种繁育工作是棉花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优良品种持续发挥增产优势的基础。
棉花良种繁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着特殊的技术要求,必须建立规范的良繁制度,必须实行规范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必须严格按“三圃制”生产良种,严格隔离,集中连片良种扩繁,严格田间检验,分品种单收、单轧、单加工种子的程序控制,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缺少任何一环,即便其它环节做得很好,也生产不出高质量的种子。兵团现每年原种良繁基地0.53万余hm2,棉花良种繁育田近2.67万hm2。抓紧 “三圃田”良繁区建设,围绕“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优势种子生产基地的发展建设要求;按照“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建设要求,加快兵团种业龙头企业的建设。强化管理不断更新理念,围绕科研做文章,加快品种创新进程,不断提升改造加工设备,做到全程质量监控,把种子质量监管向产前、产后延伸,将种子研发、繁育、生产、收获、加工、贮存、销售等各环节纳入质量全程监控体系,实现棉花良种繁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产业化。
1 发挥科技前沿优势,加强研发合作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以自育为主,在加强企业商品化育种的同时,通过机制创新,加强与疆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把科研院所公益性基础研究和企业商品化育种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引进转化,加快推进新品种繁育和科研成果转化速度,促进品种创新科技转化的进程[1]。
2 严格良繁规程,确保扩繁质量
2.1 树立正确的品种认识
品种不是越“新”越好,品种的生命力主要在纯度,竞争力在品质。品种过多过杂,品种更换过快,必然导致按正规三圃制种子繁育的速度赶不上品种更换的速度,必然导致生产用种质量总体不高,必然制约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只有按生态区域科学规范区域主栽品种,保持优质品种的相对稳定,系统做好良繁工作,才能保持优良种性不退化,才能保证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2.2 从源头做起,重抓原种质量
严格按照良繁生产程序操作,实行原原种、原种、大田用种的三级良繁程序,即由公司研发中心(育种家)提供原原种(育种家种子),良繁场进行基础种子生产,生产的基础种子由公司自有良繁基地和预约团场进行新品种的扩繁。公司在良繁生产上主要采用三圃良繁法,即按照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的方式和保存良繁法即育种家核心供种生产,多年贮藏保管,分批取用,逐年扩繁方式进行良繁。“三圃田”由公司研发中心育种科技人员完成。切实加强新品种“三圃田”建设,全面推广“三圃”、“保存”、提纯复壮技术,抓好源头,才能保证原种纯度。
2.2.1 加强“三圃田”栽培管理
株行圃采用机械铺膜,人工点播的方式播种;株系圃、原种圃采用精量播种一穴一粒方式播种;“三圃田”必须严格采取隔离措施,选取在同品种地力均匀肥沃原种田内,防止生物学混杂。田间管理主要是根据品种特征特性,合理密植统一运筹肥水,促控结合,综合防治病虫害,确保“三圃田”棉花正常发育生长,保持种性和挖掘出品种的最大增产潜力。
2.2.2 安排专人负责,建立规范的“三圃田”田间档案
按地块建立档案,逐行田检,记录、建立详细的田间档案。并坚持“保持种性,优中选优”的原则,统一淘汰标准,严格按照品种典型性状精选单株和株系,经室内考种、纤维品种测定、抗病性、丰产性鉴定等筛选出综合性状符合标准的单株和株系。
2.2.3 提高原种生产规模
围绕主栽品种根据生产扩繁计划及基础种子情况,合理确定原种生产规模。在繁殖过程中采用精量播种和高产栽培技术扩大繁殖系数,达到加大原种产量,加速提高优质供种规模的目的。
2.3 严格棉花良种良繁的生产程序
2.3.1 良繁程序的控制
为了保证种子数量及质量,“三圃”田重点设在条件较好的良繁场,由良繁场繁育育种家原原种,生产的基础种子由企业自有良繁基地进行新品种的扩繁,再向外辐射。推广时实行育种单位、繁种单位、推广单位三位一体的横向联合办法,迅速扩大推广面积,在保持品种优良种性的同时,提高品种的适应性。
2.3.2 扩繁去杂的要求
对外预约扩繁选择周边基础条件好、技术实力强、诚信度高的团场合作,签订规范的种子生产合同,规定良繁生产方式,确保良繁措施落实到位。种子田在蕾期、花铃期、后期进行3次严格田间纯度检验,加强种子田植物检疫,报请兵师种子管理部门抽检,凡是不符合标准的田块取消留种计划。
3 完备种子加工体系,加强种子质量管理
3.1 质量认可
种子质量贯穿于种子生产的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问题都会给种子质量埋下隐患。为了保证种子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应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实行种子质量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
3.2 毛籽收运管理
毛籽拉运、进厂堆放、脱绒、加工都进行全程的检验监督,降低破碎率,防止混杂。
3.3 种子加工
种子加工是种子商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为保证种子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要不断加大设备改造力度,引进先进生产加工设备,建立严格的种子加工质量全程监管体系,严格规范操作,不断提高种子加工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坚持持证上岗的制度。
3.4 成品种子管理
成品种子做到袋袋取样,每小时取1个混合样,被检种子达不到标准的进行复检,复检后达不到标准的报废处理,严禁流入市场。通过一系列的质量措施,使种子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完善规范各项控制制度,明确各环节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明确责任、控制指标和任务。从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收购、加工、质量检测监测、贮藏销售六大环节立责建章,六大环节实行上下工序手牵手的质量链体系,实行种子质量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种子生产全过程严格的质量监控和规范化管理。
棉花在兵团农业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证兵团棉花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完善、规范、科学的良种繁育体系和生产制度,实现品种管理和推广集约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原种生产程序化,良种生产基地规模化,种子收获控制专一化,加工机械化,全程种子质量标准化,实施优良品种供种统一化的供种体系,使兵团棉花生产走上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篇8
关键词:儿童; 社区计划免疫; 预防保健; 意义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46-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的健康保健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尤其是对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大。社区计划免疫是减少儿童疾病,降低儿童死亡率的一种简便、有效且经济的措施,也是反映社区儿童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标,因此,社区计划免疫在儿童预防保健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1]。
1社区计划免疫的内涵及意义
社区计划免疫是指在社区管辖范围内,为儿童提供安全、长期、系统、连续的卫生免疫服务,以预防、控制、降低疫苗相关传染病的发生,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及人口素质。社区计划免疫是儿童享有的健康权益,随着“扩大免疫计划”和“儿童全面免疫”的大范围推广,免疫覆盖率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白喉、麻疹、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降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因此,通过社区计划免疫的实施,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相关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社区计划免疫现状
2.1地区、城乡差异,儿童家长免疫意识不足: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地域性,城乡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平衡性,导致社区计划免疫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性。经济发展快,收入高的地区人们对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高于经济收入低的地区,普遍免疫接种率也较高,同样的,城市儿童免疫接种率也普遍高于乡镇地区。另外,部分家长知识水平不高,对免疫接种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免疫接种的意识不强,不了解免疫接种的重要性,缺乏主动性,直接导致了部分儿童接种不全,或儿童不能及时接种疫苗,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2.2计划免疫宣传不够,医疗工作队伍人员不稳定:目前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工资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差,导致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不稳定,也直接影响了社区医疗卫生的水平及社区居民的受益。且对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不够,相关计划免疫基础知识及技能操作都亟待提高。此外,社区计划免疫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关管理、宣传、服务方式都有待进一步改善。
2.3人群流动性大,计划免疫工作开展困难: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多,由于流动人口的不固定性,给社区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社区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由于部分流动人口地址变迁等原因,不能及时的掌握新生儿和流动儿童的动态,无法对其进行跟踪免疫服务,直接造成流动儿童在免疫接种时的缺漏,导致了社区计划免疫的空当。
3社区计划免疫现状的对策
3.1加强宣教,提高家长的免疫意识:计划免疫工作首先面对的是家长,因此,提高家长的免疫意识及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了解是社区计划免疫工作开展的重点。要积极在社区中加强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宣传,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窗、宣传册等各种宣传工具进行宣教,定期在社区内对儿童家长开展计划免疫的相关知识讲座,以提高家长对计划免疫及儿童预防保健的认识程度,加强他们参与计划免疫和预防保健的主动性,减少社区计划免疫的空白。要加强和居委会的沟通及合作,通过对居委会相关人员的培训,扩大宣传范围,有效的配合社区医疗卫生人员开展社区计划免疫工作。
3.2加强社区计划免疫队伍建设:社区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计划免疫人员的引导及宣传,因此,社区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是社区计划免疫工作开展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目前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工资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差等现状,首先要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待遇,加强他们的归属感。其次要加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系统化培训,提高他们对计划免疫及预防保健相关知识的掌握,加强他们技能操作的熟练性,提高其整体素质。第三,要改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积极引导儿童家长进行及时的疫苗接种。
3.3完善社区计划免疫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的社区计划免疫服务机制,实行系统化管理是提高社区计划免疫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首先,对社区内儿童发放计划免疫卡,及时掌握社区内儿童的计划免疫情况,实行信息系统化管理,便于查找和跟踪关注,以避免出现儿童疫苗接种不及时或缺漏。其次,要对儿童计划免疫及预防保健的流程熟练掌握,做好儿童疫苗接种与保健工作内容的记录,并叮嘱儿童家长各项注意事项等,提高家长参与的主动性。最后,要密切关注儿童疫苗接种的抗体情况,以确保疫苗接种的效果性,真正达到计划免疫的最后目标。
3.4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做好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要做好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不能只依靠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力量,要积极与当地计划生育、教育、妇联、居委会等部门进行沟通,及时掌握本社区外来流动人口的信息,完善流动人口登记工作,定期对流动儿童进行免疫状况排查,及时查漏补种。同时,在居委会等部门的协助下,做好流动儿童家长的宣教工作,提高他们计划免疫与预防保健的意识,以及参与计划免疫的主动性。
4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儿童计划免疫与预防保健的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在市区开展儿童计划免疫与预防保健工作,是一种经济、简便的方式[2]。因此,社区计划免疫的开展有利于保障儿童预防接种的数量及质量,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减少相关传染病的发生,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且经济、便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实时通信等高新技术在不断深入并影响我们生活的同时,也给部队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地风险和考验。充分认清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考验,加强针对性的研究,总结特点规律,制定合理有效地应对对策,对于部队安全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对策
一、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考验
(一)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安全形势更加复杂。一方面、部队安全隐患呈现多样化趋势。相比以往的“人车枪弹酒,水火电毒密”等传统安全隐患,网路保密安全、官兵交往安全、网路不良信息对我官兵的影响等方面的安全隐患,逐步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给部队安全管理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传统安全隐患,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数量上、形式上,也比以往更加纷繁复杂。另一方面,各种安全隐患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性。信息化条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信息的交互性,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个孤立的安全隐患能够互相交互信息,产生影响。
(二)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安全隐患更加隐蔽。一是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安全隐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在转化为事故案件的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信息化条件下,各种安全隐患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交织影响,积累融合,最后在爆发上具有明显的突然性,往往令人措手不及。二是空间上的不受限性。信息化时代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在地域上没有任何限制,无论身处何处,只要有先进的技术手段,都能进行信息间的交流。三是安全隐患的抽象性。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安全隐患不像传统的水、电、人员秩序管理等方面问题,具有可见性、可抓性,往往能及早发现,及早整改。而网络保密安全、部队通信安全、人员通信交往等方面的隐患具有明显的抽象性。
(三)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安全管理更加棘手。一方面,在影响上具有广泛性。随着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个人通信设备的普及和宽带网络、3G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社会信息的获得比以往更加容易,传播速度更加快捷,致使部队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其在影响上必然会更加的广泛。另一方面,在处理上具有急切的紧迫性。信息在传播速度上具有的高速性,导致我们在查找处理安全隐患的过程中,必然在时间上是紧迫的,一旦处理不够及时,将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信息化条件下加强部队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研究
(一)严格落实安全制度。制度是防范一切安全隐患、安全漏洞的铜墙铁壁。要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正规部队各项秩序;要坚持落实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做好安全隐患排查;要突出抓好大项活动、节假日期间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敏感时期部队安全稳定;要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确保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人人抓安全,人人保安全的整体合力;要完善预警机制,加强请示汇报,做到遇有隐患及时汇报;要强化监督管理,杜绝安全死角,确保管理不留漏洞。
(二)加强官兵安全教育
再高科技的手段、高尖端的技术,只要官兵思想重视,各项工作符合安全规定,部队就能实现安全稳定。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提高重视程度。要以部队最惨痛的案例为牵引,深入开展案例剖析、自查互查、安全评比等活动,不断强化官兵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技能教育。邀请专业人员授课,介绍信息化条件下的各种安全风险及预防对策,使官兵能够获得更清晰地认识,并掌握一定的预防方法。
(三)有效运用信息手段
篇10
【关键词】 流动; 预防接种; 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36-01 1流动儿童的定义
计划免疫流动儿童是指“户口”不在居住地或户口在本地而人在外地居住3个月以上的儿童们,本地将流动儿童的标准定为“凡区外县流入本地区但离开户口所在乡镇或出境的儿童,居住时间4个月以下的为短时流动,4个月以上的为长期流动。”[1]
2因素
2.1 监护人因素 : 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欠缺,或对接种点陌生而不重视,部分流动人口从农村转来,文化程度低,计划免疫知识匮乏,对预防接种观念和意识簿弱,生活条件有限,是影响流动儿童家长不重视预防接种的主要因素。
2.2 宣传工作欠缺或不到位 : 流动儿童多分布在砖厂、建筑地、集贸市场、工厂等,儿童监护人多忙于工作、挣钱。或因居住条件差,无法看到电视或收听广播宣传。
2.3 计划外生育儿童: 流动儿童中部分儿童为超生儿童,家长怕外人知道和逃避计生工作人员,经常更换住所,更不敢主动去进行建卡、接种,导致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的服务难以到位,导致漏建卡,建证发生,预防接种工作难以开展。
2.4 工作人员因素:有些从事计划免疫的工作人员怕苦、怕累,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导致流动儿童未能及时建卡、建证和免疫接种。
3对策
根据有关部门分析,人口大流动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一种必然社会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2]
3.1 完善制度 : 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免疫接种管理制度 ,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要积极与居委、学校、幼托、计划生育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特别是对薄弱区域,如集贸市场、工厂、建筑工地、出租屋等,要定期调查、上门走访、入户登记,一旦发现流动儿童,现场建卡、建证,及时补种,建立联系制度,城乡之间建立计划免疫横向网络,互通信息及时联系。[3] 耐心解释,取得监护人的配合,留下2个联系电话,以方便随访、追踪。
3.2 加大宣传力度 : 1986年经国家国务院批准,确定成立了全国计免协调领导小组,并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当日在广场、市场等人口密集地方宣传。平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流动宣传车、标语、电子滚动屏幕、接种证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反复开展免疫接种知识宣传教育,让儿童监护人能主动到预防接种部门建卡、建证,主要求免疫接种服务。
3.3 领导重视,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对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领导积极参与每年开展上、下半年查漏补种工作,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纳入年初工作计划,年终考核指标,并定期对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增强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参考文献
[1]李大生、翟如方、常少英,山西免疫接种监测与评价 [J]中国计划免疫,2004.1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