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5 01:3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以来,党委政府在加强网络管理工作中,通过采取队伍建设、舆论引导、强化管理等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专职队伍不专职、舆论宣传有待规范、社会宣传有待加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加强网络管理入手,才能促进意识形态工作有序开展。
一、党委政府在加强网络管理工作中,应从多角度、多部门选优配强宣传干部,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理论好、综合素质高、具有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工作队伍。同时,强化网络管理岗位职责,制定严格的网络管理工作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和约束目网络管理工作。目前,很多单位意识不够,认为这个工作是网信和公安的事。
二、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网络宣传,进一步提升网络舆论引导水平,严密防范网上意识形态渗透,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在制定热点敏感问题、重大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和工作预案的同时,切实开展网评员轮训和实战演练,努力增强和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对重大事件及突发性问题不能一味的落地封堵,应提前介入,摸清实情,适时正确处置,防患于未然。
三、党委政府应不断加强与本地有影响的网站、公众号、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对接,每月制定新闻宣传工作计划,围绕重点工作、中心工作以及网络文明建设开展重点主题宣传。同时,积极围绕思想政治、基层党建、文明建设、社会民生、社会服务、廉政文化、网络管理开展日常宣传,努力提高全民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篇2
2019年商务工作总结及2020年商务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县商务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的支持下,紧盯考核目标,全力克难攻坚,提早谋划项目,狠抓工作推进,各项考核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2019年商务工作进展情况
(一)较好地完成各项商务考核指标
1.较好地完成市对县考核。一是利用外资考核已锁定第一。2019年1-12月,①我县实现实际利用外资4104万美元,完成率136.8%,完成率排名全市第三。②其中,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407万美元,完成市定任务的203.5%。根据考核细则,我县利用外资年度考核并列全市第一。二是商贸指标保持全市前列。①1-12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01亿元,同比增长10.2%,增幅排名全市第三;②1-12月,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40.59亿元,同比增长14.1%,增幅排名全市第三;③1-12月,限上批零住餐销售额157.78亿元,同比增长40.1%,增幅排名全市第五。三是扩大对外开放(商务部分)考核全市第三。2019年1-12月,①进出口总额79.35亿元人民币(含一达通),同比增长18.39%,增幅排名全市第三;②出口总额75.84亿元人民币(含一达通),同比增长18.94%,增幅排名全市第三。③外贸进口3.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68%,增幅排名全市第七。④2019年1-12月,全县完成境外投资4116万美元,完成率274.4%,完成率排名全市第二。四是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排名保持前列。我局负责的9项高质量发展指标得分目前排名全市第3。2.省对县的26县考核任务中的电商指标排名第三。2019年1-12月,我县网络零售额171.57亿元,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达24.8%,增幅排名全市第三。根据第三季度数据,我县网络零售额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及提升幅度项目得分为1.75分(总分2.5分),26县排名第3位。3.超额完成省市对我县与四川省红原县扶贫开发对口支援考核任务。目前,完成对口地区农产品销售额4000多万元(以国家、省认定为准),已超额完成500万元的目标任务。4.超额完成省市对我县与乐清市山海协作对口考核任务。目前,实现我县农产品销售额1600多万元(以省、市认定为准),已超额完成1000万元的既定任务。
(二)促进商贸业稳步发展。
一是强化商贸指标考核。通过下达乡镇考核任务,每月定期督查考核,部门联动配合,形成抓商贸指标考核的有效机制,并抓好限上企业培育工作,目前已申报限上商贸单位75家。二是抓好老字号企业培育工作。今年3月,平阳回生堂医药有限公司入选第六批“浙江老字号”,成为我县首个“浙江老字号”企业。三是抓好供应链创新试点工作。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温州唯一一家入选省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四是推动加油站建设工作。完成了南雁加油站、甬台温高速复线鳌江停车区加油站等项目规划实施确认工作。五是加强安全生产和平安建设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加油站、商场等安全生产检查,传达安全生产工作、平安建设要求,确保无安全事故发生。六是积极配合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根据县创建办的要求,推进商场、超市的文明创建工作,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完善。
(三)力推网络经济全面发展。
一是深化数字商务中心建设。2019年1-11月,平阳数字商务中心已累计入驻企业52家,入驻人员达300人以上,共举办65场资源对接会、培训及沙龙活动,为2400多人次提供技术指导、政策咨询、资源对接等服务,带动平阳区域线上销售额达30亿元以上。二是不断完善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建设。2019年1-11月,通过“平阳麒麟阁”、平阳产业带等项目的实施,孵化或新增亚马逊、速卖通、执御、虾皮、阿里国际站等平台企业220多家,新增跨境电商B2C、B2B销售额达2.8亿元以上。三是荣获省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发展试点。今年8月,我县宠物用品、皮革皮件、按摩器具等3个产业集群列入第二批省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发展试点。四是持续推动1688平阳产业带建设。2019年1-11月,1688平阳产业带已入驻商家2608家,实现线上交易额达18亿元以上。五是扎实推进农村淘宝及农产品上行工作。截至11月底,累计建成天猫优品旗舰店、天猫优品体验店等小微型新业态门店31家,实现销售额达1.14亿元;农产品上行实现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090万。六是成功举办“浙江(平阳)跨境电商高峰论坛”。通过该活动为我县跨境电商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提供新动力。七是成功与鲸灵集团合作打造浙江(平阳)鲸灵集团产业直播间。11月15日,平阳产业直播间正式上线,24小时销售额达102.58万元,2万多订单,进一步引导企业开拓社交电商领域市场。
(四)外贸出口实现逆势上扬。
一是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建立中美经贸摩擦应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涉案企业联系挂钩制度,主动做好应对工作取得实效,我县出口的宠物安全带已被美方排除在涉案清单内,价值约2亿元人民币,进一步提振企业出口信心。同时,组织起草了外贸扶持政策,在企业参展、产品检测、认证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拓市场。二是加强内转外培育工作。通过广泛发动宣传,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内贸企业通过参加国际性展会、跨境电商平台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1-11月,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89家,已提前完成全年任务,新增出口额6.2亿元,拉动外贸出口增幅10.8个百分点。三是抓好外贸回归工作。出台外贸回归工作方案,目前已引入3家外贸回归企业,实现外贸回归额1.45亿元人民币,拉动出口增幅2.44个百分点。四是落实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工作。出台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工作方案,目前已备案企业8家,截止11月底已实现市场采购出口额3.86亿元人民币,拉动出口增幅6.47个百分点。五是大力推动跨境电商发展。新获宠物、皮件、按摩器具三个产业集群跨境电商省级试点县,建立了美国蓝鸟海外仓,推动企业以B2B2C模式扩大出口。
(五)推动外资外经均衡发展。
一是抓基础补短板。针对外资项目缺乏的短板,通过乡镇、部门、企业家协会等平台收集外资项目信息,完善现有外资项目库。二是抓政策重扶持。认真落实温州市“开放型经济18条政策”,对原有的扶持政策进行修订,加大对利用外资的扶持力度。三是抓项目促落地。做好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地,如去年引进的平阳晖达实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目前一期74亩土地指标省里已批复,11月底已挂牌,后续要全力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四是强引导走出去。组织企业参加对外投资业务培训,引导企业赴境外投资建立生产基地,规避美方贸易壁垒。目前,佩蒂、源飞已在越南、柬埔寨设立生产基地。
(六)推动机关建设规范发展。
一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做好县委巡察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工作;深入开展清廉平阳主题宣传暨警示教育月活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做好每月全程云纪实平台工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纵深发展。二是抓好机关党建工作。按规定完成机关党总支和下属各党支部换届工作,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四化”党支部建设工作,制定党员发展工作计划并开展党员发展工作,做好机关党建日常考核系统及党员管理系统日常管理工作。三是抓好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网权力事项清单等,开展“互联网+”监管工作,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四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计划和责任清单,按要求规范开展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组织党员干部进行专题学习,签订了不参教不信教承诺书,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五是抓好机关保密工作。组织全局干部开展保密知识专题学习并签订保密承诺书,对我局保密工作进行逐一梳理,落实好各项保密工作任务。六是积极推进信息工作。加强各类信息上报及有关信息公开工作,加强对各科室的信息工作考核,为上级决策提供参考,目前为止在全县政务信息考核排名全县第二。七是加强机关内部运行管理。完善规范财务管理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我局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2020年工作思路
2020年,商务工作将以推进商贸提升、创新电商发展、稳定外贸增长、紧盯外资外经到位、深化机关建设为重点,力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网络零售额增长15%以上;外贸出口增长10%以上;利用外资完成3000万美元以上(以市下达任务为准);境外投资完成1000万美元以上(以市下达任务为准)。
(一)推进商贸流通稳步发展。
一是抓好商贸指标考核工作。落实商贸扶持政策,积极培育限上商贸企业,重点培育贸易总部企业及限上零售企业,促进商贸指标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加强商贸品牌建设。积极培育老字号企业,鼓励商贸企业争创国家、省、市级老字号。三是积极争取省政府批零业改造提升等商贸相关奖励资金支持。认真做好项目谋划和对接工作。四是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加快分拣中心及回收网点建设。五是推进成品油零售体系规划实施。做好在建加油站的竣工验收工作。
(二)提升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一是争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农产品上行产业体系以及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为三大工作重心,探索县域农村电子商务推进新模式和电商扶贫新机制。二是打造全国、全省首个网红产业直播间。携手鲸灵集团建设全国首家产业带直播间,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对平阳产品进行线上推荐,助力平阳产品走出去。三是进一步拓展浙江省电子商务创新发展试点。继续拓展跨境电商B2C平台,积极与非洲(Jumia)、东南亚(lazada、Ezbuy)等第三方新兴跨境电商平台对接合作。四是推进浙江省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工作。拟计划在中东或者日本建设跨境电商海外仓,助力跨境电商发展。五是做好26县考核工作。力争实现2020年全县网络零售额达175亿元。六是推动蚂蚁金服“普惠金融”项目的深入合作。构建地方便民服务体系,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平阳的落地及推广,在全省树立典型标杆。
(三)力促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一是做好外贸相关考核工作。二是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以多元化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提高新兴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比重。三是加快外贸出口主体培育。引导优势企业开展外贸出口业务,拓展国际市场,力争全年新增外贸出口实绩企业30家,新增出口额达2亿元人民币。四是继续推进出口基地建设。加快推动一批宠物用品重点企业新厂房投入使用,培育一批家居用品出口企业,家居用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五是加大外贸新业态培育。重点引进一批外贸回归项目,进一步扩大市场采购出口规模,力争市场采购出口达14亿元人民币。
(四)促进外资外经项目落地。
一是谋划一批外资招引项目。重点做好高技术产业外资项目的招引工作。二是盯牢外资项目资金落地。重点推进晖达产业园、台鳌生态旅游开发、中夏生态科技等项目建设、投产,争取外资尽早到位。三是加快推进“走出去”步伐。引导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推进佩蒂公司柬埔寨工业园等一批境外项目的落地。四是加快跨国公司培育。力争培育一家省级跨国公司。五是重点做好外资外经考核工作。
篇3
在日常工作方面,宣传部将及时收集校园新闻线索,对校园新闻进行采访和报道,整理汇编后刊登在《校园晨曦》上以及送至校“菁菁园”广播台在每天的《校园直通车》栏目中播出,以方便大家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到我校的最新动态。
《校园晨曦》是由校团委、学生会宣传部主办,以学生会为阵地,面向广大同学传达我校指导思想、宣传学生会的各项工作、及时客观地报道校园新闻、想同学们之所想,急同学们之所急,成为学生会沟通广大同学的桥梁。《校园晨曦》每月一期。它一期期的出版,内容日臻充实,版面渐趋精美,它将继续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坚持走的新闻观。《校园晨曦》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不局限于校园新闻的报道,它将成为贴近校园生活、关注社会焦点、展示学生风采、创建学术氛围的一个代表我校形象的综合性报刊。与此同时,《校园晨曦》还开设了电子信箱:email:,为广大师生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校园晨曦》的素材需求又新增了一条绿色通道,从而保持《校园晨曦》的可持续发展。
本学期,《校园晨曦》将在原有的编排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完善,从第十五期出版的《校园晨曦》起,我们将采用正规的排版软件(方正飞腾4.0排版软件)进行报纸编排,致力于使《校园晨曦》向正规化、专业化的方向挺进。对于这套新的报纸编排系统,《校园晨曦》编排人员将利用暑假的两个月时间进行学习和实践,我们将以《方正飞腾4.0实用教程》为教材进行自学,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力求能够攻破软件操作生疏这一难关。
回顾过去《校园晨曦》出版的十四期,指出不足,内容依然不够充实,编排人员不到位;分析不足,负责人欠缺工作经验。对此,我们要反思过去,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对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勉之。遇到错误,要从自身上找问题,理由少一点,方法多一点;解释少一点,实事多做点。在工作中学习他人的长处,补足自己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通过努力力求做的更好。
本学期,宣传部的文字宣传工作要招聘3名干事,拟定计划为05级2名、06级1名。新干事上任前后,都要做好“带新”工作,将排版、新闻采编、文学修改和创作等方面进行培养。为宣传部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了《校园晨曦》外,宣传部文字宣传工作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出版好《文学社刊》。纵观上学期《文学社刊》的出版工作,漏洞诸多,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本学期,宣传部将致力于让《文学社刊》朝着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方向发展。它将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文学才华的平台。为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活跃校园文化氛围而不断创新和发展。
以上是宣传部文字宣传的日常工作安排,是我们工作的基础,文字宣传工作是注入学生会宣传部的最新元素,是一项需要发展和提升的工作,我们正在尽力探索一条创新的道路,让宣传部凭借自己的优势,为校园的宣传工作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作出新的贡献。
宣传部的创新工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制度创新。为营造良好的工作气氛,使宣传部的文字宣传工作更顺利的开展,宣传部将完善现有的内部成员考核制度。在新的制度中,宣传部要更注重对成员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完善后的新制度将从考勤制度、值班制度、交稿制度和工作制度四个方面对成员在宣传部的每月表现作出详尽的评价,有利于提高成员的积极性,督促成员较好的完成本职工作。但考核制度只是从量上反映成员的工作态度和质量,宣传部亦可从其他方面对成员的表现作出综合评价,以发现更多有能力的、对宣传部的发展有利的成员。
二、内容创新。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工具,《校园晨曦》的编辑与出版工作是宣传部文字宣传工作的重点。如何使这份报纸成为大家必不可少的资料是宣传部今后要探求和摸索的方向。本学期,宣传部将对《校园晨曦》进行全面改版,推陈出新,除报纸的编排进一步趋于专业化的同时,其内容版块的重新调整和定位也是本学期工作的重点。《校园晨曦》仍然要对我校要闻及学生会主要工作进行报道,但在符合真实、客观的基本要求之外力求使语言生动活泼,增强可读性;要一改以往对学生会工作的重复、枯燥的报道,以颇为深入的语言对校园内的各种值得探讨的现象进行探讨,旨在引起老师、同学们对某些现象的关注与思考,使《校园晨曦》真正成为一个老师、同学们相互交流的空间,一个传达校园信息的平台。
三、方式创新。作为校园宣传的主力部门,宣传部也在寻求着更利于自己的工作方式,发挥自己作用的工作方式。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其在宣传上的各种优势,宣传部现正着手将《校园晨曦》和《文学社刊》在原有的平面出版模式的基础上增加网络版,将每期的《校园晨曦》和《文学社刊》发至校园网上,以扩大宣传阵地,弥补平面模式传播不广泛不足的缺点。目前,该工作正在计划筹备中。
四、定位创新。学生会是一个整体,每一个部门都发挥着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宣传部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学生会其他部门的帮助和支持。本学期,宣传部将会与学生会其他部门积极合作,共同发展。与此同时,我部与校卫队和社团联合会也将积极合作,以真正起到沟通各学生组织的作用,并在合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其他部门的长处,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除了创新之外,本学期的工作目标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进一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舆论氛围
1.做好学校宣传工作。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围绕学校“十一五”规划、师德学风建设、节约型校园和平安校园等工作任务,将开展生动有力的宣传报道,努力加大正面宣传的影响力。
2.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学会发现新闻,找新闻,发现身边事,关心身边事,学会创造思维,多为《校园晨曦》、广播台和校园网播发优秀的新闻报道。
3.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制定对外宣传工作计划,主动出击,为学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不断努力。全面建立关于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的新闻舆论应对机制。
4.充分发挥《校园晨曦》、《社联报》、《校园治安报》、广播台、校园网及宣传刊物等校内媒体的作用,做到校内各媒体办同互动、信息共享,形成宣传合力,强化舆论引导。进一步提高《校园晨曦》的媒体质量,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宣传内容的丰富性、可读性和报道的深度上下工夫。争取将《校园晨曦》的发行范围在原有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扩大。本学期,计划出版《校园晨曦》5期,编辑出版《文学社刊》5期。
二、坚持守土有责,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
1.加强舆论阵地管理,坚持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做好校内刊物、广播、黑板报、橱窗等各种宣传舆论阵地的工作,积极做好校内的舆论监督,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格加强对《校园晨曦》、《文学社刊》和黑板报的日常检查工作,按照谁主管主办由谁负责的工作原则,明晰管理职责。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加强对宣传部出版的校内刊物的审查力度,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区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为抓手,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扎实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要求,以先进制造业挺起经济高质量发展脊梁,为建设富饶美丽品质新做出应有贡献。
二、目标任务
按照“勇争先,作示范”的要求,努力做到:在省、市、区目标管理考核中勇争先;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发展、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营商环境优化发展等方面作示范。
三、重点工作
(一)以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为导向,创新工业经济运行调度新机制
一是紧盯省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将考核指标项目化,明确推进事项、完成时间、责任股室(具体见附表)。二是每月26日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重点调度考核指标的推进情况和完成进度。三是每月27日至次月3日前对全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
一是强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2+4”产业平台建设,推动园区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金集中发展;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创建产品技术测试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重点支持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投入研发经费,确保全年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含工业设计中心),开发新产品20个以上,规上工业R&D强度达1%以上。二是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出台财政政策,鼓励企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主线实施重大技术改造,重点调度10个以上技改项目,确保工业固投和技改项目投入达到时序进度要求。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加大力度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和诊断,打造绿色工厂1家,绿色产品2个以上。三是着力培育优质优强企业。建立规上工业、“专精特新”、“专业化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制造业领航企业、“五企并抓”梯度培育机制,为工业发展涵养“水源”,全年净增规上企业20家,“专精特新”企业15家,“专业化小巨人”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制造业领航企业2家。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省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1个。扎实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完善产业链方案,梳理产业链问题清单,组织1—2场产业链对接活动。
(三)以数字经济为突破口,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是推进企业深度上云。深入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重点推进产品设计数字化、制造设备数字化、生产管理数字化,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速。进一步打造1-2个区域上云示范观摩点,通过示范带动企业加快云化改造和云端迁移,力争30%左右规上企业实现深度上云。二是促进企业两化融合。结合企业上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5G产业发展等,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开展两化融合深度示范企业培育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打造2家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支持2家以上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三是提升企业智造水平。落实省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支持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服务指导、试点示范、政策支持等方式支持工业互联网普及应用,推动企业发展智能型制造,优选1-2个企业进行工业4.0改造,遴选10家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四)以服务企业为根本,构建营商环境新优势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机制,继续抓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开展政策暖企、上门送策等行动,加大国家、省、市、区各项惠企帮扶政策宣传力度,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强化惠企政策保障。完善区级鼓励支持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重点支持倍增行动、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等方面。为制造业企业在惠企政策兑现、政策项目申报、技改项目审批等环节提供优质高效、便利化的政务服务。三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切实发挥财园信贷通、中小企业担保、科贷通等融资平台的输血作用,强化区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服务工业为主导意识,全年力争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2-4亿元,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四是完善企业服务机制。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与企业减负、经济运行结合起来,每月了解和掌握企业在生产经营、疫情防控、项目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切实清理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建立清理拖欠工作台账,完善工作机制。依托人才强区战略行动计划,深入持续开展针对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新生代企业家的培育,优选30位龙头骨干企业的总经理或董事长参加国内知名院校学习培训,组织企业家参加2-3次投资博(展)览会和高峰论坛;在园区组织1-2次专题培训和校企对接活动。
(五)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打造干事创业新形象
一是强化主体落实责任。严格落实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主体责任,并签订主体责任承诺书,坚持以上率下,挺纪在前,带头营造风清气正、劲足心齐的政治生态。加强基层党建组织建设,打造1-2个党支部创新示范点。二是助推中心工作完成。充分发挥“党建+”作用,深入推进“双城同创”工作,提升城市品质;积极开展市域社会治理智治工作,努力发挥智治支撑作用;着力抓好挂点乡村产业振兴;全力抓好扫黑除恶、维稳、棚改拆迁、两违等工作;围绕确保稳定这一政治任务,积极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及安全生产监督工作。三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扎实推进“五型”政府机关建设,大力整治“”和“怕、慢、假、庸、散”等突出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和人才工作;严格制度落实和奖惩措施,持之以恒地抓好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局干职工干事创业激情。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对重点工作的安排部署、督促检查和推进落实。各班子成员对各自职责范围的重点工作负主体责任。
(二)强化督促检查
成立重点工作督查小组,组长:。督查小组负责对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和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做到每季度督查一次并进行通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篇5
一、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要素结构
教育科研管理模式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结构相对稳定的现代管理形态和功能体系。体系的构成和管理机制的运作是其内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要素结构及各个要素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优化其要素结构进而改进其功能状态,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逻辑起点。
1.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管理,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管理者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和协调人们的活动,有效地达到共同目标所进行的各种职能活动。信息化管理,则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通过信息手段调控人们的行动方向、行为方式和资源条件配给,实现期待结果的高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从根本上讲,对目标的达成度无疑是人为干预的结果。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也是一样,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工作系统的整体运行主要还是通过人工操控来完成的。信息化科研管理的实施者,即管理者,是当然的行为主体。
宏观层次上,除了教育科研行政决策者外,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指以组织形态呈现的各级教育科研所等专门教育科研机构,包括常设的同级规划管理办公机构;另一个方面是指各级科研和规划机构中负有管理职责的领导和具有管理职能的人员。具体到相关业务部门和基层学校等单位层次,内设的科研处室和承担科研任务的领导、教师本人,都负有相应的科研管理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包括需要对教育科研工作自我管理的实践者在内,实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各个科研管理和操作层面人员的总体,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即是各级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和研究人员管理工作的总和。
2.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受体。所谓信息受体,相对于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而言,也就是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的对象。换而言之,也就是教育科研管理的对象。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受体,可以是上级管理职能覆盖下的相关研究部门和学校等基层单位,也可以是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团队和个人。教育科研管理的对象和任务决定了管理信息的指向和流向,信息受体方面群体和个体的业务素质与政策解读能力,决定了他们对来自管理主体的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同时也影响着科研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和科研行为的质量水平。由于所处的教育科研管理层次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教育科研管理的主体可能转变为管理信息的受体,接受来自上级的工作指令和要求;或者同时上传下达,在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肩负起承上启下的双重任务。
3.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践载体。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与传统的教育科研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教育科研管理的办公自动化。有关教育科研的各种工作计划、指令,甚至科研理念、思路等管理因素,主要都是管理者经过电子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借助于一定的信息介质和网络通道传播下达的;有关方面和个人的申报、汇报等教育科研工作信息也是通过同样的渠道和方式上传和反馈的。媒体介质记录和显示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网络通道运载和传递教育科研管理信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实施的主体与科研管理信息的受体之间的动作联系,是通过包括纸质文件在内的多种媒体和网络传输实现的。因此,承载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的媒体介质和网络系统都可以看作是我们实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现实载体。正是由于教育科研管理信息主体、受体和载体这些基本要素的共同存在和相互作用,才使我们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成为可能。
二、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
所谓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就是在教育科研总体目标下,一定的管理要素经过结构关系调整,并与相关信息资源系统整合,进而形成的功能稳定的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作为教育科研管理者,特别是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无论处于哪一级管理层面,进行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整体架构,基本上都要从理论模型、功能模块、实践模式三个方面着手。
1. 管理体系理论模型的设计。作为一个理论模型,实质上它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总体设计。它既应该是先进的教育科研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反映,同时也应该有长期的教育科研管理实践的经验基础。各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框架构想,应该充分体现作为各级教育科研管理层次,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域内整个教育科研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总体设想和整体思路,并且在形态结构上作出相应的描述,形成一定的理论模型。
我们姑且可以这样描述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基本形态:即,以本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功能平台”为核心,以包括学校一级的各级教育科研网络为基础,以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科研网站为基点,分层整合各地信息资源网(电网)和组织机构网(人网),整体建构社会化管理体系与信息化管理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内外接应的立体化交互式的现代教育科研管理系统。
以省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为例,建设新型教育科研管理网络体系,要实现包括家庭个人网在内的至少五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网络并形成互动。各级信息化平台,上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网、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网,下设市(州)和县(区)子平台,末端连接学校网,终端为课题承担者(包括教育研究人员)、评审专家、培训指导专家工作窗口等。
五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网络是桌面式与层级式管理相结合的。信息网络主要是“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教育科研网站”等设施。但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应专门设计市(州)级和县(区)级桌面式平台,即在管理系统中设有市(州)和县(区)子系统空间。市(州)和县(区)可同时像各级管理部门一样,对不需要各级审批性的工作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科研网”上进行管理;需要层级审批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逐级传达审批和反馈,信息可同时进入各级空间。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由此可见一斑。
2. 管理体系功能模块的打造。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作用水平,是通过网络系统内各级信息管理平台的操作来体现的。各级信息管理平台交互作用的总和构成了诸如各级的最高级别的管理体系的整体功能。由此,驻留在各级信息管理平台的操作系统,便可划分出不同的功能虚拟区位。定位于其中的相对独立的动态程序窗口台面和静态资源信息库存,当然分别具有了特定的功能属性,一般我们也称之为“子平台”。之所以称其为平台,就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个网块或内存,而是因为它们都是以网块或内存为核心的人力、物力形成的操作环境。这些功能模块是管理体系发挥作用的最为活跃的因素,也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着力开发和打造的重要部位。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模块主要是指不同信息环境下的各种功能平台。包括技术平台、组织平台、资源平台、规划平台、课题平台、成果平台、协作平台、学术平台、培训平台、通讯平台等等。支持操作环境形成和运行的软件平台是核心模块――管理数据库。数据库通过各级科研网站的链接,为教育科研用户提供服务。教育科研网站是开放的信息、联络通讯、对话互动的网络系统,而教育科研管信息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专业的管理网,既是一个科研管理的办公系统,也是一个信息资源数据库和通讯联络网络系统。各级教育科研网站或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中心一级的信息技术操作系统,是总体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对外运行在互联网上,对内与管理单位的局域网连接,实现管理系统、通讯系统、数据系统与终端应用的联机互动。它可以根据教育科研管理的特点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保存,实现科研管理数据资源的收集和积累,为大家提供资源共享的信息条件,形成一个从基本的数据库检索直至专业咨询、决策服务的完整的科研管理信息服务系统。
3. 管理体系实践模式的运作。理论上的各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在各个功能模块数据系统的支持下,完全可以投入运行;但在具体的实践上,则必须按照实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目标要求,对管理体系的操作程序、运行规则和用户权限进行统一管理和有效规范。尤其是要建立体系内部的动态改进机制,对各个核心模块的现实功能不断加以改善,以确保各级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带动各级教育科研层次协调运作,在信息化的环境中正常运转,从而推动教育科研管理的逐步深化和实践的不断深入。
在各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实施实践中,最根本的因素不是信息技术,而是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研和管理的“人”。只有人的管理智慧和管理才能转化成为有效的管理行为,信息化的管理条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推动信息化管理体系实践模式的运行,必须紧紧抓住人力资源和组织机能这两个根本性、决定性因素,并以此为动力,加强网络平台的技术性建设,全方位打造新型的多功能的教育科研管理网络,统筹教育科研管理内容,有效开发利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实现教育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技术互动和对科研活动的科学调控。
技术性平台建设是科研管理体系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技术平台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技术手段上,通过技术手段创造了一个延伸人的能力的操作桌面,代替人的许多复杂劳动,也就是实行信息化的工作方式。信息化工作方式就是设计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先进的教育科研管理的方式,强调实践性应用设计和在信息化思想指导下的管理设计。传统管理因为理念和手段的限制,习惯于不分内容的层级管理方式,忙碌在收收发发抄抄写写和电话通知中,工作效率低下,跟不上教育科研发展的需要。桌面式管理与层级式管理结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实践,达到了基于“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科研网站”等信息基础(下转 18页)(上接 36页)设施实现管理实践的成功跨越。
篇6
探索团建工作新思路
?????广深高速公路东莞管理处团总支
如何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时期做好团员青年工作,是三资企业的共青团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广深珠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东莞管理处团总支在公司及管理处党支部的带领下,坚持以围绕企业经营目标为中心,以创建“青年文明号”工程为龙头,通过开展岗位技能竞赛、优质文明服务、形象大使评比等活动,使团建工作在现代企业要求实现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下走出一条培养团员青年成长,促进企业双文明建设发展的新路子。
一、选好班子,健全组织
东莞管理处团支部成立于1997年,2000年换届改选建立团总支,支下辖八个团支部,共有团员196人,占管理处总人数40%。针对收费站人员流动性大,调动较为频繁且各支部团干均以兼职为主的特点,处团总支把选好领头人,保持组织结构动态平衡作为工作的硬件环节认真落实。团员干部是共青团的中坚力量。管理处在选拔团干部的时候,严格按照年轻化、知识化来挑选人才,把那些觉悟高、能力强,能为青年办事,热爱共青团工作,深受广大团员青年信赖的年轻党员或优秀团员及时选择和增补到团的领导岗位上来,保证较高素质的班子队伍。优秀团干部积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在纵向上建立起“有人管”的组织体系,同时,七个收费站团支部全部由副站长担任支部书记,使团建工作在横向上做到“管得了”,纵横交叉的网络型组织是东莞管理处团总支有效开展各项工作的有力保证。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青年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生力军。团组织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先进模范和桥梁的作用,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思想。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当前市场经济效益第一的条件下,团建工作必须统一在企业的效益原则上来,服从并为企业的效益改善做出应有的努力。企业团建工作若是脱离了企业的经营目标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东莞管理处团总支选择围绕管理处目标任务,确定团建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从目的上看,青年团员既是团组织的成员,同时也是企业的职员,做好本职工作与履行团员职责这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是我们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和团建工作最优化的根本目的。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开展团建工作,使广大团员青年干有方向、学有目标,有效促进团建工作渗入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有的放矢,激发和调动了青年们的积极性。
三、加强教育,提高素质
随着现代企业的工作节奏加快以及压力增大,以及竞争的日趋激烈,青年人追求个人奋斗目标的愿望愈发强烈,主动要求实现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致使部份青年团员存在思想信念和组织观念淡薄,对团组织的依附性减弱的倾向。针对这一问题东莞管理处团总支抓住青年人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需要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一切入点,准确把握青年思想脉搏,采取专题讲座、讨论、演讲、征文等多种形式加强广大青年团员实事求是、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在员工“三会”(员工大会、管理人员例会、班组会议)中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青年团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青年树立正确理想和信念的自觉性,教育引导他们以干事业的精神做好团的工作尽好团员义务,增强对团建工作的热忱和信心,使团组织的凝聚力得以提高。
四、创建“青年文明号”,促进团建工作迈上新阶
开展培养“青年岗位能手”和创建“青年文明号”工程是管理处团建工作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战略性举措和主要突破口。各团支部在创建活动中,通过建立“共青团文明岗”、“巾帼文明示范岗”以点带面,造就了一批“品德优良、技能精湛”的团员青年,并以“手”促“号”,开展了百万元、百日收费无差错劳动竞,不断提高团员青年的业务素质,涌现出一批以肖永权千日收费无差错和谭佩霞千万元收费无差错为代表的收费能手。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东莞管理处太平站团支部被评为交通系统“五好团支部”,长安站团支部被评为建设公司“先进基层团组织”。今年3月25日,太平收费站被东莞市团委授于“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标志着东莞管理处共青团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五、丰富组织生活,激发团员热情
篇7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说法不一,本人认为企业文化的概念,其实就是企业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总和,而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愿景、经营理念、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都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企业文化同时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以儒家为首的传统文化培育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道德和品质,但同时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也给人们的心灵拷上了沉重的枷锁,这种政治与文明的冲突造就了中国企业特有的文化背景——既重视了人的道德修养,又凸显了官僚作风、平均主义、中庸平和、缺乏创新等特点,这种传统文化在企业中仍然左右着人们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内就像一盏明灯,指引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对外就像是一件艺术品,展现给社会,表现其价值。没有塑造核心企业文化的企业,或许能够残喘而活,但绝不会长久。
二、中国现代国有企业文化华丽外衣下的劣根
受市场经济和商品市场发展的刺激,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美日的企业文化被广泛舶来,其中不乏有识之人引导企业走上振兴之路,但很多国有企业在现代体制和陈旧观念的矛盾冲击下,无赖穿上华丽的外衣,却依然老态龙钟、寸步难行。以电力企业为例,国家对电力资产的重新组合把国有电力企业分成了“国家队”和“地方队”两个阵营,国字头五大发电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强势地位,而2008年煤炭价格的疯涨把各地方电力企业推上了悬崖,“十一五”期间五大发电集团的电力资产纷纷实现了既定的增长目标,并且对新能源领域拥有绝对的控制力,而地方国有电力企业在这一轮战斗中显得伤痕累累、孤独而无助。惨淡的背后必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华丽的外衣下仍旧包裹着虚弱的灵魂,不少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旧体制下的观念仍然存在
很多国有企业管理层没有随着企业现代制度建立和组织机构的改革而变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依然落后于制度建设,企业文化形同虚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法人依然迈不开步子,凡事束手束脚,在重要战略和经营决策等问题上犹豫不决,不从市场找出路,“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2)顾客意识差,地方或行业垄断产生的优越感是一些国有企业的通病。(3)管理双重标准。企业制度对领导缺乏约束力,领导层往往因为私利破坏企业规章制度,并且影响到了职工的价值观和行为,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各自为阵,缺乏凝聚力。(4)办事效率低。企业依然沿用旧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凡事都要以文件形式报企业负责人层层审批,缺乏机动性,谁都不敢承担责任,导致权责错位。
(二)“官本位”思想仍然存在
“官本位”思想在国有企业中表现为领导作风官僚化,工作形式化等等,很多国有企业组织机构等级森严,像一个衙门,企业的每一层级对上一层级表现出封建社会沉淀已久的奴性,只有服从和妥协,与现代企业战略决策的全员参与相去甚远,企业经营管理掌握在有权者手中,权力凌驾于企业制度之上并产生用人制度的双重标准,职工不是凭才干和能力获取更高的职位,而靠阿谀奉承巴结领导晋升,导致人才流失或消极怠工,“反正饭碗是铁的”,难以形成和谐稳定的、具有竞争性的团队。
(三)建设体系不完善
很多国有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时,东抓一下,西搞一下,没有一整套科学完整的建设体系,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目标不明确,价值体系随时变,对价值观、愿景、宗旨,战略等研究不深入。(2)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负责企业文化的分管领导,没有设置企业文化建设的部门或机构,不少企业中关键岗位能力不足,文化建设打游击战,有的企业把文化建设放在党群系统中,错误认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3)制度不完善,有的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建立配套的规章制度、指导办法,文化建设工作不科学不合理,收效差。(4)措施不到位,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与人力资源管理等有效结合,培训宣传和素质教育不到位,导致企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员工置身事外。(5)反馈不及时,没有形成完善的反馈和激励机制,不树立典型事件和榜样,花费大,收效少。
(四)华而不实,徒有其表
自从1994年国有企业进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崭新阶段以来,不少国有企业纷纷改头换面,以焕然一新的面孔(logo)迎接未来的市场,然而很多是华而不实,徒有其表。在不少企业家眼中,品牌= logo=文化,这一错误的认识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经营局面,反而使得企业为花在品牌形象上的设计、着装、宣传等费用头疼不已。究之根本,在于企业家未能理解企业文化的实质,以为多搞几次工会活动、办几个摄影展览、拍几个宣传广告,进行几次野外拓展就能实现企业文化。
三、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顾客文化是国有企业建设市场化企业文化的根本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的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顾客已经取代任何一种资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争夺要素,因而顾客文化应成为企业文化的基础。如果仍然认为顾客就是买东西的人,那么就错了。现代企业营销观点认为,顾客应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外部顾客就是企业产品的直接或间接受益者,而内部顾客往往被不少企业家忽视,股东、经营者、职工等都是要从企业中获得收益或报酬的人,因此他们都是企业的顾客。以电力生产企业为例,第一层外部顾客是电网企业,第二层客户就是用电的企业、组织或家庭(社会),内部顾客包括国有股东、经营管理层和普通员工,这些统统是电力生产企业的顾客,只有识别了顾客,才能为顾客提供最合适的产品。
(二)创建属于自己的核心文化
很多国有企业为了追求“与时俱进”,建立了一套华丽的企业文化,可是却没有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战略和策略体系,这样的企业文化只能成为花瓶。模仿永远只能属于别人,就像中国移动不能把目光关注于节约成本,钢企不能把服务放在首要位置一样,因为他们的产品性质不同。所以国有企业应认清自己,提炼符合行业和自身特征的核心企业文化。
(三)把企业文化当成一个项目来抓
1.有特定的目标。在企业识别了顾客、建立了符合企业性质的企业文化需求以后,企业的文化建设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但前提是对自身的产品和顾客有足够深入的研究。
2.有完整的组织机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很复杂,涉及人事、制度、战略、经营、管理等全方面,需要领导统一协调,并设置独立完整的企业文化部门,专门负责企业文化建设。
3.按照PDCA循环理论进行过程管理。建立相应的程序文件和工作计划,执行过程中不断检查、反馈并及时改进,不落到实处不放松,不起到效果不罢休。
4.有效利用资源。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项目,要实现人财物的有效利用,不能盲目地把资金用到形象工程上。5.要设置明确的时间表,将总目标细化,如一年目标、两年目标、五年目标,切实在企业的精神面貌、员工的价值观、行为等方面有明显改进。
(四)要从领导开始卸下阻碍企业文化发展的官僚作风
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决定其产权不可能私有化,因此市场化对国有企业领导层的激励永远无法彻底发挥作用,领导层权责错位的问题是阻碍国有企业文化建立的巨大障碍,要彻底改变企业中的官僚作风,首先要从领导层开始变革。(1)企业领导薪酬分配制度要进一步与企业的业绩挂钩。深圳市政府2005年推出政府行政问责制度,并且制定出详细的问责细则,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国有企业应该借鉴这种做法,把国有企业领导的责任具体化,并和领导的薪酬充分挂钩,促使领导层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企业的效益上。(2)完善企业的监督体系,目前由于各级国资委成立不久,国资委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各级国资委很难对管辖内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有效的监督,即形成“上头管不着,下头不敢管”的现象,既然如此,就应该转换思路,增加监督的主体,拓宽监督的形式,这一探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特别是政府机关要起到带头作用,建立独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把监督的权利放到企业或社会中,让社会这双大眼睛来监督企业。如今网络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很多原本不可能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被充分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中,大大减少了企业徇私舞弊、一手遮天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和手段,一方面要求企业增加决策透明度,一方面完善国有企业监督体系,释放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无法完成的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和有效监督的共同发展。
(五)需全员参与、齐心协力
很多国有企业论坛中有供员工自由讨论的平台,可在论坛上发言的人寥寥无几,只有几个领导和中层的帖子,这一现象可谓之正常,又可谓之不正常,为什么?正常因为它当前国有企业文化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不正常是因为我们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表面上如火如荼,而企业真正的主人却置身事外,浑然不觉。这一矛盾冲突提醒国有企业,企业文化不仅是领导和管理层的文化,而且还是企业每一位员工的精神和行为文化,当员工都清楚企业是什么、要干什么、需要怎么干的时候,企业文化才能有真正的载体。
(六)要与时俱进
国有企业文化需要向市场寻求灵魂,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节奏的日益加快、科技的日益创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等等都决定着企业文化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华能集团建设“三色”公司的企业文化,首先就提出建设“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的绿色公司,符合新时期社会对企业的要求,符合建设和谐企业的愿景。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能把企业从一个胜利带到另一个胜利,而停滞不前的企业文化只会使企业从一个胜利滑落到失败。
(七)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虽然国有企业经过体制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并且都有了各自的核心价值、企业愿景、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可在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式上,几乎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靠政治手段占领市场,而这些企业在节约成本、环保、效率和质量等领域的成绩却无法让人满意。要做到创新,国有企业文化需要关注这几个方面:(1)战略格局的创新,寻求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是国有企业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方向,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动力。(2)寻求盈利模式的创新,企业获利模式应从以往的“单赢”转向“双赢”,良好的市场和合作关系是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3)管理方式的创新,企业应向突破管理方式要效益,比如引进电子商务管理、绩效管理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4)人文价值的创新,让职工感受到自己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为积极进取的员工提供通畅的上升渠道,是企业建立“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出路。
篇8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农民工;就业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近两年,在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省内就业,并对中原经济区的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我国城乡二元化体制下,农民工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保障和福利,处在社会的边缘。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必须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一方面要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繁荣农民工劳动就业市场;一方面要完善相关公共政策,规范农民工劳动就业市场和企业行为,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本文将从完善公共政策的视角,提出解决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中农民工问题的对策思路。
一、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中的农民工问题
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就非常重视农民工问题,针对其就业难、工资被拖欠、技能低等问题,先后开展了春暖行动、冬季讨薪活动等专项行动,农民工就业环境、权益保障有所好转。近日卢展工书记呼吁取消“农民工”称谓,更在全社会引起积极反响。但调查走访发现农民工就业从业中依然面临以下突出问题①。
1.农民工自身职业素养及技能水平不足,面临“产业和知识壁垒”,影响其就业质量,削弱了产业的创新能力
农民工职业素养、技能水平的不足,一方面,使他们面临产业和知识壁垒,在就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就业难、受歧视,大多从事着脏、苦、累的体力工作。另一方面,还会诱使企业雇用更多廉价农民工来替代对设备、技术的投资,长期会削弱企业开发产品、改善工艺、引进技术、更新设备、增强管理等创新的动力。
2.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狭窄,选择余地太少
经调查,农民工寻找工作的主要途径依次是亲戚朋友熟人介绍、街头招聘广告、不太规范的劳务市场等,很多人不知道政府所提供的就业信息,也很少上网应聘。就业信息传播的不通畅,增加了农民工寻找工作的时间和成本,使农民工摩擦性失业增加,也导致企业的招工难。
3.农民工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劳动保障及劳动关系等问题是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多发且较难解决
当前侵犯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事情仍然严重。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岗位,如建筑施工、餐饮服务、环卫清洁等,用人单位很少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使其发生职业病、工伤事故的比例高。
4.农民工身份受歧视,产业工人的地位不被认可,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太强
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依附于合同或户籍制度,使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低,伤残医治赔偿困难,医疗、养老保险空缺,不能和城市“产业工人”享受同等待遇,其身份和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必然造成农民工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或非固定、非正规的某些服务业,这些行业的很多岗位会随着产业更替和市场周期而变化,使许多农民工工作变动频繁,就业稳定性差,不利于农民工专业化和长期稳定发展。
5.农民工业余生活单调、乏味,精神空虚,幸福指数不高
随着农民工收入的提高,他们对精神生活也有着更高的需求。然而,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娱乐、社交的时间少,即使有限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是低层次的。另外,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地电视、电脑、书籍普遍较少,单调乏味的业余文化生活给他们造成心理的孤独与无助,精神上的空虚和处境的艰辛,又使得部分人容易出现精神崩溃而成为社会的隐患,近年来经常发生农民工自残、自杀或犯罪的事件。
二、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中农民工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民工的劳动就业市场失灵
当前农民工的劳动就业市场失灵严重,导致农民工就业难,农民工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并影响企业的正常和长远发展:(1)农民工就业市场是一个低端市场,职业中介获利低,市场发展缓慢,招聘就业信息传播滞后,农民工、企业自身、搜索信息的成本高,超出他们承受范围,使企业和农民工间缺乏联系的纽带;(2)企业和农民工间还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不了解农民工的技能水平,而农民工不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导致“逆向选择”和“劣币驱逐良币”;(3)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农民工替代性太强,在工资待遇、劳动保障等谈判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4)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具有外部正效应,企业或市场供给不足;(5)政府对企业的微观规制不健全,企业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行为缺乏有效监管,使这种行为的违法成本太低。
2.针对农民工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针对农民工的公共就业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主要问题包括:(1)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发展不均衡,农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少,人员不专业,经费匮乏、工作流动性大、设备简陋;(2)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公共就业服务也面临经费和人员的短缺,农民工进城后也仅能享受到部分就业服务;(3)当前的公共就业服务主要局限在单一的岗位匹配、简单的就业培训方面,职业指导和培训等不能满足农民工的多元化需求;(4)公共就业服务实行分地、分级和多部门的科层式管理,缺乏部门、地区间的交流与协作,导致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的职能重叠,机构的重复建设和信息不通畅,而且就业服务机构、企业和学校等主体间也缺乏有效横向联系,在公共就业服务资源浪费的同时,其供给质量和效率低下。
3.户籍等社会管理制度不公平,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严重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和捆绑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等是导致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原因:(1)我国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导致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区别对待,就业规定、社会管理与福利政策等往往将农民工排除在外;(2)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民工城市就业进行歧视性收费,强迫农民工办理就业证、计生证、暂住证、婚育证等各种证件,为农民工城市就业增设了壁垒,增加了其就业成本;(3)城市中大部分人在思想观念上已经形成对农民的歧视,认为其是“老土”、“低素质”的代名词,并产生了歧视农村劳动力的观念,农民工因为身份、户籍等原因在职业选择时不能享有与城镇就业人口平等的机会。
三、解决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中农民工问题的公共政策
(一)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着力完善与农民工相关的社会政策和管理制度,为农民工的“职业化“和”市民化”扫清障碍
1.改变“农民工”称谓,消除对农民工的思想歧视
由于农民工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完全取消“农民工”称谓不太可能,但目前我们可以改称“农民工”为“企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或“农村外来务工人员”,以消除社会对农民工在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歧视。当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角色时,可以采用“企业职工”这一最公平的称呼;当涉及农民工现有特殊问题时,可以称为“外来务工人员”或“农村外来务工人员”。
2.统筹城乡户籍制度,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
总结广东、重庆和上海等地户改的实践经验,中原经济区的户改需要解决以下难题:由于农民工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等少数大中城市,建议采取积分制,协调户改与控制大城市人口的关系,实现户改的有序推进;由于土地的收益越来越高,户改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土地为代价,必须妥善解决户改后原有农村土地的经营和收益权问题,使农民获得足够的经济补偿;户改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带来压力,必须完善城市的财税和社会保障体制,使户改的成本由政府、社会和农民共同合理分担。
3.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促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城乡均衡
农民工问题的背后是城乡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差距,从长期来看,必须促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城乡均衡发展:一方面,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改革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民工放开,建立农民工综合管理服务机构,注重建立农民工问题长效机制,解决农民工看病、子女入学、居住、社会保险等问题。
(二)完善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
1.促进公共就业服务的城乡均衡化发展
加大对农村公共就业服务的财政投入,完善省、市、区县、乡镇、村五级的农村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使农民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就业服务。其中,特别要加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这些平台要有专职、专业的工作人员,要统一标识、名称、场地、制度、管理和软件,其职能主要是劳动就业政策和信息的宣传,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创业服务和困难家庭的就业援助等就业服务。
同时,城市公共就业服务应向农民工开放:让所有进城农民工都可以享受到求职、登记、培训等城市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并建立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
2.完善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应对产业升级给农民工带来的产业壁垒和知识壁垒
积极利用河南的职业教育资源,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职业院校、农民工等共同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联动机制,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应分为基础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
3.促进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区域化、网络化发展
第一,整合区域公共就业服务资源,集中人事和社会保障、共青团、民政、工会等部门的就业服务职能,由统一的区域公共就业管理机构统筹管理,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第二,建立农民工行业工会,从行业整体上为农民工提供职业指导、工资集体协商等服务。第三,充分利用网络、新闻媒体等大众媒介,建立统一、开放、多元化的农民工就业信息网络交流平台,完善企业和农民工的就业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第四,打破地区行政壁垒,促进各地区公共就业服务的横向协作,跨越行政区范围来整合人力资源市场、职业培训等机构,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受益面。第五,重点加强开发区、保税区等农民工聚集地的公共就业服务,在制度、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4.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绩效考核制度
公共就业服务组织是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的直接供给者,应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其治理结构,提高其绩效管理水平:建立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的现代法人制度,推进政企分开,权利下放,实现由行政化管理向服务导向模式转变,对农民工和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依据公共就业服务的职能,强化对“农民工新岗位匹配的时间和数量”、“农民工对公共就业服务的满意度”、“为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服务后的就业变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计划的完成度”等绩效指标的量化考核;在对外关系上,加快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组织与营利性就业中介组织的合作,推行公共就业服务外包,实现信息共享。
(三)完善对企业的微观规制政策,提高企业和产业发展质量
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中,政府不仅要支持企业发展,还要完善对企业的微观规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规范企业的行为,提高企业和产业发展质量。劳动合同规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快推进工资支付保证金、支付监控、集体协商等制度,杜绝最低工资水平以下的用工现象;社会保障规制,所有企业必须为农民工交纳工商、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劳动环境规制,对农民工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设定上限,并确保农民工工作环境的安全性;生活环境规制,分布在郊区及规模较大的企业必须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人均居住面积要达到一定标准,房间的取冷、供暖、洗浴和电视等娱乐设施必须完备。
注释:
①本次调查主要对郑州市正在从业和找工作的农民工进行了200份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样本涉及经济开发区的加工制造业,市区的建筑业,环卫、物流、餐饮、商贸等服务行业,覆盖范围相对广泛;同时,对相关企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进行了20余次访谈。
参考文献:
[1]何爱国.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述论[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04).
[2]丁同民.河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就业发展权实现的基本路径探析[J].企业活力,2011(06).
[3]张紧跟.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分析:以珠三角为例[J].政治学研究,2010(03).
[4]杨宜勇.大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平台建设[J].中国经贸导刊,2010(16).
[5]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研究[J].郑州市统计信息网,.
[6]喻新安.中原经济区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7]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32号.
[8]Cornes, R. & Sandler, T. The Theory of Externalities, Public Goods and Club Good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篇9
花先要美丽,然后才有人赏,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逻辑关系。那么,如何才能开出最美丽的花朵,吸引游人?又如何不但让花开,还要开得久?这是一个问题。
要开出美丽的花朵,就需要养分的不断滋润,总部所要做的,就是要像一颗真正的大树一样,向处于各枝干末端的成千上万的花朵提供养分,也就是向门店提供持续性的服务。
什么样的养分是门店所需要的?我们一一阐述。
开店服务
连锁运营的关键是什么?第一是选址,第二是选址,第三还是选址。古语说“一步差三市”,一个门店的盈利能力,就像一个人的身体,虽然跟后天培养不无关系,可是最关键的生长上限,却是在一出生的那一刻就决定了。所以,总部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套完善而又符合自己企业特色的店址评估体系,在选址时做好市场潜力分析、商圈调查与分析等各类分析,为门店地址的确认提供科学理性的数据支持。在选址确定后又能为门店提供相应的开店计划、执行标准与流程,为一个新门店的建立提供最佳的服务。
以诺奇时装连锁为例,其选址标准是绝不选用黄金地段,为什么?因为其选址标准的确立与其经营理念息息相关。“坚持利润百分八”的经营理念决定了其必须在各类要素如门店租金上进行节流,所以其绝不选用黄金地段。那不选用黄金地段又如何实现门店盈利?我们惊喜地看到,诺奇公司真正为自己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选址评估体系,其更注重的是所选商圈在未来数年内的发展潜力。在店址评估时,专业的评估人员进行大量的实地走访与数据收集,为门店地址的最终确立提供依据。门店地址确定后,拓展部工作人员又为门店店长和员工分别提供相对应的工作计划与流程,使得其新店建立的效率极高,这也是为什么诺奇时装连锁在这几年内能够突飞猛进的一个重要原因。
理念服务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连锁门店要开出最美丽的花朵,最关键的要素有两个:一个是商品,一个是员工。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是一个组织长盛不衰的内在动力,当个体认为自己是组织中不容忽视、不能分割的一份子时,才会将组织的生命视若自己的生命,愿意努力增强组织的力量,甚至以自己的生命力量延续组织的生命。
然而,现实中连锁卖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卖场员工的归属感比较差,员工的理念与企业文化脱节,从而导致工作积极性差,对企业的投入打折。在工作的间隙,我们发现很多连锁企业的卖场员工在卖场礼仪、服务规范、销售导购等各个环节上都出现了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通过我们的实地调研发现,不是卖场员工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是卖场员工不懂得做好规范的重要性,关键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把这些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做。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也说过:“让全体员工都站在上司的立场考虑问题,关键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此时,总部所需要向门店提供的服务支持,就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建立起具有企业特色的快乐的工作氛围,二是为每一个员工提供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使得每位员工都能树立起企业主人翁的精神。
营销服务
营销服务在此,主要特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门店SI形象的塑造与提升,一是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提升一个是可视的,一个是非可视的一个是个体的,一个是整体的。一棵腐败的大树上开出的花再美丽,也不会有人去采摘,同样,一棵没有美丽花朵的茁壮大树,也不会有人亲近。这两个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营销服务的意义,就在于首先能向门店提供一套完整的SI体系,其中包括店内布局与店外布局,店内布局又包括基本布局和美化布局,为门店营造出最美丽的形象来招揽顾客。同时,通过广告媒体的运用,塑造起整个企业的品牌形象,为顾客进入门店消除顾虑。此处我们可以引用深圳欢乐谷内一家肯德基餐厅为例。首先,为了迎合顾客的消费心理,其总部不是要求该门店一成不变的按照一贯的装修要求进行门店布局,而是根据整个欢乐谷的休闲风格为该门店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装修设计方案,使得该门店可以切合休闲园区内的整体风格,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同时,肯德基作为一家历史悠久、信誉卓著的外国餐饮业公司的旗下餐厅,其总部早已利用数十年的广告宣传为整个公司进行了声誉积累,塑造了牢固而又鲜明的品牌形象。消费者进入欢乐谷,最希望消费的地方不是吃,而是娱乐,但是吃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所以消费者一看到该餐厅,即被其鲜明的品牌形象所吸引,不用过高的娱乐区饮食费用,毫无顾虑地踏进了餐厅,使得这家肯德基餐厅成为欢乐谷内生意最好的店铺之一。
培训服务
连锁运营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出最多的门店,这其中固然涉及到资金的运作、货品的调配,但是最重要的,还在于是否能有如此多的连锁经营人才来保障连锁扩张的速度与效率。社会永远不缺人,缺的只是人才。那么,如何能让人变为人才,为门店的正常运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这就需要总部为连锁扩张提供的培训服务。马瑞光老师在《无限连锁》一书中指出,连锁网络的不断拓展,一定意义上就是进行连锁总部竞争优势的复制,以达到连锁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实现连锁品牌打造的目的。总部对门店的培训服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基础培训,也就是新人员工正式上岗前的培训,通过培训为门店复制大批量的执行人员,保证门店扩张的人力需求,二是提升培训,结合每个员工的成长潜力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为企业发展培养出独具特色,在企业运营各领域能独挡一面的专业人才。
督导服务
门店一旦执行运作,许多毫无止境的运作问题将接踵而至,如果仅靠培训部门定时定量的培训课程,可能会应接不暇,因此总部以指导人员辅导门店的机能将是必要的,一则可以做为总部与门店之间的桥梁,传达总部的最新思想,吸纳门店反馈的信息,避免其有所断层,二则指导人员可以快速地提供最好最新的经营技术给门店,帮助门店达到总部规定的运营标准,协助门店运作更有绩效。能够承担这一重任的部门就是市场督导部。顾名思义,督导就是监督和指导的意思。连锁企业的督导员,就是对门店提供服务的员工进行监督和指导的人,当然,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督导这一名词也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含义。但是有一点却一直未变,那
就是督导的实质是服务,为门店的盈利竭尽全力地服务。可惜纵观目前国内各连锁企业,或督导部人员完备、功能强大,或督导部职能缺失、名存实亡,但都忽视了前文所提的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督导部的存在是为门店服务。就实地调研的结果显示,目前的状况大都是门店听说督导员要来,皆严阵以待,如临大敌,督导员每次去门店,则是全副武装,不抓出点毛病来誓不罢休。而整个公司的督导系统则是以依据条款扣分为目的,方法简单粗暴,根本达不到提升门店运营的目的。总部与门店之间的关系则变为了猫和老鼠的一场游戏,长此以往,情何以堪。如果我们的督导人员能够彻底转变思想,以服务门店为目的,以监督门店为工具,以指导门店为导向,在工作方式上严厉但不粗暴,在工作态度上温和而又坚持原则,把每一个门店员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把每一次门店提升当作自己的工作业绩,设身处地,倾听门店呼声,解决门店疑难,真正把自己当成沟通总部和门店之间的一座桥梁而不是作威作福的上级领导,那我们整个连锁行业的运营水平必将进入新的天地。请记住,沃尔玛创业之初三大座右铭之一:“尊重每一个员工”。问一问自己,今天,你是去督导检查,还是去督导服务?
信息服务
这一服务功能是目前连锁企业终端门店最急需而总部最缺失的部分。说其急需,只因门店是总部运营思想的直接执行者,日常工作重复而枯燥,简单而繁重,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而门店又偏偏是市场竞争的一线阵地,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通俗点说,就是了解自己了解对手,百战百胜;了解自己不了解对手,胜负对半。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对手,战一次败一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了信息优势,也就必然失去了企业生存的立足之本。说其缺失,则是因为随着连锁企业门店规模的急速扩张,企业人员数量的大幅增加,日渐繁杂的运作问题及行政作业,使得总部从业人员焦头烂额,如果再加上管理高层缺乏较宏观长远的视野,只关注当前利润的增加与市场占有的提高,则此项功能往往成为令人遗憾的牺牲品。信息服务功能更多的是一家连锁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要素,固然,因为中国目前市场的特殊性,良好的市场发展机遇,大量涌入的外国连锁企业导致的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国内连锁企业发展初期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在短时期内扩展最多的门店,吸引最多的加盟商,拥有最多的市场占有率,获得更高的品牌声誉,引进更多的扩张资金,也就是如何保障企业的生存。今天,当我们完成了这一系列动作,企业生存已经不成问题,明天,我们又如何做大做强?只有八个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明晰自身的优势,找准对手的劣势,建立专门的信息部门,搜集如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相关资讯的整合、行业内国际发展趋势、新观念新技术及内部营运资讯整合、竞争对手发展趋势等相关市场信息,结合门店运营成功案例,由个性推演出共性,制定可推广的运作模式,随时随地向自身企业门店提供最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保证门店在市场竞争的战争中克敌制胜。
商品服务
一个企业的利润,最终是通过商品的销售来实现的。一个门店销售什么样的商品,门店只有建议权,却不会有决定权,所以,如何真正做好这项服务,就是体现一个连锁企业经营水准的关键要素。门店商品销售是否能实现盈利,一个是门店商品结构是否契合商业圈内顾客的消费需求,一个是顾客需求的商品是否总是能充足供应。这也就是对总部的商品服务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商品研发的速度是否够快,研发的商品结构是否适合市场,二是门店的配送能力是否能跟上商品销售的速度,同时,总部对门店的实时销售数据能否做到了然于心,能否再二次配送的时候根据门店的实际需求进行对口的商品配送,还是以福建诺奇时装连锁为例,在第一点上,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公司向国外知名连锁企业学习成功经验。坚定地走上了品牌自有化道路,短短数年时间,该公司自有品牌K-FANNI已经从一开始占门店商品总比的不足10%达到了接近100%,基本实现了品牌自有化。在自有化的同时,公司建设了专业的设计队伍,结合公司经营理念,在设计上不断创新,使得K-FANNI在品牌内涵上也实现了真正的自有化。另据公司高管层透露,在不远的将来,公司还将向女装发展,把门店做成服装一站式购物的“生活屋”,以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再看第二点,公司设立了一个别具特色的部门――销售监控部,这也是公司最庞大的部门。这个部门的宗旨就是服务门店,随时关注门店销售信息,及时补货,及时调配,保证公司所属的每一家门店内商品存货足,种类对口,极大地提高了门店的盈利能力。
篇10
关键词:中国地方政府;行为模型;服从与抗衡;机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B
地方政府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制度变迁及中国旅游业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绩效。目前,学界对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基本形成了共识,但对政府干预市场运作的范围、程度和方式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对地方政府旅游经济行为的方式复杂性、地区差别性、阶段变异性,及其产生原因与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试图从两个角度分析地方政府旅游经济行为的一般特征,即与上级政府之间的纵向行为,与本地区内外的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互动行为。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解释社会学中的建构主义范式方法,构建一个统一的地方政府旅游经济行为的概念模型,并对我国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及其演变做出总体判断。
一、行为激励与目标函数
本文采用一种广义的地方政府概念界定,将地方政府视作中央政府的对称①。基于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假设[1],本文中的地方政府被视作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这意味着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势必有理性的计算与权衡,并受到某些内在偏好与外在约束的制约。本文将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判定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与进步;二是官员追求政绩的满足和需要,这构成了地方政府介入旅游经济的基本行为目标。由于旅游经济仅仅是地方政府事务的一部分,其行为目标函数也就有更具体的内容。
首先,出于繁荣地区经济的利益目标,地方政府会选择那些GDP贡献潜力大的产业,力图借此达到财政收入增长与政绩实现的目标,这一利益目标对旅游业的包容程度,主要取决于旅游业对本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程度。其次,地方政府的旅游经济行为受到晋升激励的政绩目标约束,地方官员不仅关心其任期内本地旅游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更关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实现,比如上级与中央的嘉奖、职位升迁、相应的物质利益回报。
本文具体地现将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作如下分类设定:目标S代表本地区社会公共利益,目标I代表旅游业发展的收益,目标P代表地方官员的个人利益。将图1中的图(a)和图(b)加以组合,就得到了图(c)所描述的整体目标函数。其中的“SIP”部分具有最高的利益相容性,在这个目标领域内行事的地方政府,体现了社会、个人与旅游业三个层面的共同利益。三者重叠的面积越大,即SIP部分越大,越能体现出政府行为的有效性;反之,则表明至少有一层面的目标利益将受损②。
除了以上目标函数的约束地方政府行为,还存在其他客观的外部约束条件,主要有四个:第一,决策程序与规则的约束,表现为被动的行政服从和主动的讨价还价,前者来自中央政府与上级政府的行政指令或决策、“建议”、“批评”,后者表现为源自权力软约束下的向上“游说”、“索取”、“抗衡”。第二,制度约束,是指某个时间范围内的制度供给及其边际调整,既包括国家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客观约束,也包括意识形态层面的具有一定“顽固性”的制度偏好,后者往往导致主体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惯性,进而带来制度调整效应的滞后性。第三,“用脚投票”,地域流动性给地方政府一些警示:必须尽可能保证投资者的正当权益,否则他们可能向有更高收益率的地区迁移,不仅个人能够离去,而且其他要素(如资本)也将会被转移[2]。第四,知识与信息的不完全。对中国旅游经济研究有意义的关键,是那些行为激励下具有共性的(或者主导性的)地方政府行为特征,以及其阶段性差异。这种行为共性与阶段变异性,成为构建地方政府行为模型的主要依据,并使人们能更清晰地解析现实中的具体行为,解释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一般效应。
二、纵向服从与抗衡:替代、要价与议价
所谓地方政府的纵向行为,是指其在科层的行政层级网络中,与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之间的博弈活动。作为一种行为假设,绝对的服从与完全的抗衡处于地方政府行为的两个极端,但这两类情形在现实中不存在,分析重点是其间可能的行为。
从“服从”的角度看,纵向的行政权力链条大致上规范了各级政府的权责关系,地方政府只能在其权项与权限范围内行事,超过权力的事项要服从于更高权力的中央或上级政府。更具体地,自上而下的成文制度(包括法规)、工作指示,甚至所谓的“长官意志”,都要求得到服从或执行。如中国宪法规定的大多数产权归属国家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地方便无权将其私有化;上级政府已经规划定性的风景区周边的基本农田,地方不能未经法定程序便私自进行旅游开发;个人主义的“迎合性服从”,努力迎合有任免权的上级领导在本地大搞旅游广场之类的“面子工程”,等等。
与“服从”相对地,地方政府也经常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经济“抗衡”行为。基于辖区的本位主义激励,对某项自上而下的指令(或某项制度、政策),地方政府在权衡自身利弊后,做出是否服从以及多大程度上服从的决定。对作决策的地方官员来说,如果“服从”对本地旅游业发展不利,又或者损害了其私利,决策者就很可能采取某种消极、或积极的“抗衡”行动。因为权力软约束与非严格程序化的决策机制[3],使得监督地方政府是否服从、服从程度的交易费用很高,地方官员被发现而受到惩罚的风险相对较小,这给地方政府留下了“抗衡”的空间。
在所有可能偏离“服从”轨道的“抗衡”行为中可以基本划分为两大类,即消极的“替代性服从”与积极的“讨价还价”。前者是有限度的服从,实践中表现为多种形式③,但不论何种形式,重点是“避重就轻”或“避实就虚”地间接“抗衡”以尽量“避害”,因而替代性服从在本质上是消极的。所谓积极的“抗衡”和“讨价还价”也并非纯粹的“对抗”,而是指主动积极地与中央(或上级)政府在收益权(税收分享比例)、制度创新权(优惠政策)、资源控制与使用权等多个方面进行“要价”和“议价”,试图撤销、调整对己不利的政策、指令,或者索取于己有利的(新的)特殊政策或制度支持,当然也包括来自上级的物质资源支持。这种主观能动性主要受到“趋利”动机影响,能够及时把握中央政府制度供给的意图与允许的范围,往往是“获利最多的地方政府”[4]。重要的是这些获利的地方政府具有很大的示范效应,其他地方政府纷纷学步,向中央进行制度索取的要价意愿越来越高。
进一步地要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形式的“抗衡”行为的决定机制,就要知道地方政府如何判定“利害”,或者说是何种“利害”决定了地方政府在“替代性服从”与“讨价还价”间进行选择。按照本文提出的行为目标函数,地方政府的纵向行为主要取决于旅游业对地区经济潜在贡献的大小。从这个目标出发,决定并实现旅游业潜在收益的客观因素,将通过影响地方政府的预期而限定其行为选择④。本文梳理和归纳了中国地方政府纵向旅游经济行为的主要类别,见表1。
三、横向机会主义 ⑤: 竞赛、竞争与合作
横向行为同样受到旅游业收益目标的约束,主要体现了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并内含了地方政府官员追求政绩的个人利益。快速膨胀的旅游市场需求,以及旅游发展条件的高度不确定性,都促成了地方政府积极寻求机遇以加快实现地方旅游业的潜在收益,其行为具有明显的机会主义动机。对机会利用的不同程度,反映了地方政府行为的战略性程度,体现于两类极端行为之间,即高度机会主义动机下的战略行为和带有消极主义特征的短期行为。
机会主义行为的外在表征是竞争与合作,二者的差异既体现在不同地方政府间的行为表现上,反映出地区旅游经济的横向差异,也体现在同一地方政府在不同时期的行为模式转变,反映了不同时期自身机会约束的纵向变化。从地区利益的角度看,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为了更好地发挥本地的比较竞争优势,本质上都是“政治锦标赛”[5]利益驱使下的地区竞争。
在旅游业发展的初期,旅游市场需求急剧增加;与此相较而言,各地普遍面临的是供给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如住宿设施严重匮乏)的双重矛盾约束。因而地方政府最初的主要行为激励,就必然是强烈的投资扩张冲动,以资本竞争为主要特征之一的地区间竞争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在各地有限的资金约束下,除了纵向的资本索取以及国家计划的直接投资外,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地方上的个人、社会、集体以及地方财政资金投向旅游建设领域。然而这只是杯水车薪,地方政府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境外、区域外资金,并通过税收优惠、土地出让等多种投资激励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由于项目建设的资本需求被地方政府放在第一位,不可避免地带来大量盲目开发、重复建设问题,在促进旅游供给增加的同时,也加剧了地方间的低水平同质竞争。随着市场竞争的效率导向作用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和投资方更趋理性,尽管争夺资本的意愿并未消减(事实上对优质规模资本的竞争更趋激烈),但行为方式已经有所转变,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地方旅游规划,向投资者传递本地旅游资源的差异化优势以及良好的投资前景信号,越来越多地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
在旅游企业经营层面,地方政府同样深刻地影响着辖区内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受其控制的国有企业行为传导至市场的。一方面,对本地企业、尤其是对国有企业提供地方保护,尽可能将辖区范围外的竞争者堵在“门外”,比如旅行社的组团业务;另一方面,对国有企业提供多种可能的补贴,包括贷款免息、融资担保、地租和利益等部分收益权的放弃,从而导致相当一批低效率国企长期存留市场,进而带来在供大于求状况下的资产存量调整的长期困难。诸如此类的地方政府行为,或者是出于对再就业与社会保障的担忧,或者是不甘放弃既得的权益,如对企业的控制权欲、能带来实质性收入的可支配收益权。这种出于特定利益的不公平竞争,不仅压制了国有企业的效率改善激励,还在事实上妨碍和限制了市场自由竞争。
地区间对资源争夺的零和竞争博弈持续进行,其结果是不断使地方政府获得了新的知识与信息,他们逐步意识到目的地营销与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在本地范围内,地方政府开始联合本地旅游企业整合促销,以谋求目的地旅游的品牌竞争优势。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旅游业相互依存特征的结构性矛盾的锐化,市场对旅游要素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整合提出了迫切需要,地区间的合作也越来越被地方政府重视,其形式既可能是关于某一产品或目的地的联合促销,也可能是跨区域的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交通基础设施的共同推进与建设、战略伙伴关系缔结、价格联盟以及全方位的销售网络合作,等等。本文归纳和整理了地方政府横向行为的主要类型与具体行为活动,如表2所示。
四、模型构建
本文利用两个维度构建地方政府旅游经济行为一般假定模型:(1)基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服从与自下而上的讨价还价两种纵向行为的水平;(2)与辖区内外利益主体的横向行为,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在一个统一的行为模型中对各种可能的地方政府旅游经济行为组合(模式)加以界定与分析。图2描述了5种可能的双变量组合情形,分别代表若干不同类型或风格的行为模式。
图2 地方政府旅游经济行为模型
1“自我节制型”地方政府。位于图2的左下方,与向上的纵向参与者的主动博弈行为很少,有限的活动也往往是被动的行政服从;而对潜在的外部机会,也表现出较大的消极性,与辖区内外的旅游行为主体,都较少有横向的互动。从纵向看,地方政府表现出这种行为倾向,也许是因为地方的主要官员偏好一种不受干扰的、相对独立的政治活动空间,从而力图尽可能地减少与上级政府之间不必要的往来。然而这种推论并不十分可靠,或者说还需要另一个约束条件同时成立,即由当地旅游资源和发展条件决定的旅游业收益要足够低。当旅游业在地方经济中并非处于重要地位时(虽然旅游收益可能较佳),地方政府更没有积极主导旅游发展的动力。这种类型的地方政府往往仅维持最低限度的与旅游业有关的行政服从,甚至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替代性服从,以降低其在旅游业领域的行政支出。
2“保守索取型”地方政府,本质上仍是一个纵向模式,位于图2的左上端。在其行为模式中,把握和利用机会的横向战略仍然极少,但向上级政府和中央索取资源或政策的意愿和行为大大增加。该模式有两个假定的前提条件,即具备较好的旅游资源禀赋条件,并且相关的旅游发展要素条件极度匮乏。前者很可能极大地激励了地方政府发展旅游的意愿,尤其是在那些工业基础薄弱的落后地区,而后者则表明当地所能利用的市场资源空间极其狭窄。因此,在旅游业起步阶段以投资建设为主要目标的时期,为了获取旅游发展的原始资本,地方政府不得不诉诸自己所习惯的“计划内”行为方式,并长期受到“等、靠、要” 思维的支配。
3“自治自足型”地方政府。位于图2的右下端,是在横向行为层面与“节制型”地方政府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在此行为模式中,地方政府对本地旅游业发展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除了最低限度的行政服从,希望来自上级的行政干扰尽可能的少。这部分是因为一旦纵向索取行为越多,由此所产生的“游说”、“规劝”成本,以及自上而下的命令、监督、指导所引致的行政服从、替代与抗衡的摩擦成本等构成的总交易费用也越高。
地方政府在此模型中之所以称为“自治自足型”,是因为旅游发展所依赖的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即便不依靠上级支持,市场也能自发地供应旅游发展所需资本,并取得令地方政府较为“满足”的旅游业绩效。然而,市场化程度越高也意味着更多具有自身运行目标的旅游私人部门参与,由此而生的网络化环境对地方政府的行为有着根本性的约束。在高度互动的过程中,参与者的偏好改变不可预测,而参与各方均可能拥有完成某个特定任务的不同类型的技术与资源,这种日益复杂的共生关系依赖一种所谓的“共同决策”和“集体执行”[6]。因此,客观上要求地方政府的旅游管理职能必须转变,基于合作的横向协调活动便成为其主要的旅游经济行为方式。地方政府逐步退出市场竞争性领域,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市场失灵”、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事务上;同时,只要能维持令人满意的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地方政府就会将谋取最大的旅游乘数效应当作首要目标,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这是其战略或政策制定的重心所在。
4 “辖区竞赛型”与“辖区竞合型”地方政府。处于以上三种模式之间的是更常见的情形,通过寻找机会以及积极地与上级纵向参与者讨价还价,并和横向参与者广泛协作,地方政府尽可能地利用其复杂治理环境下的多种机会,地方政府也可以是在不定期地与横向参与者协作的同时,偶尔与纵向参与者讨价还价。笔者称其为“竞赛型”和“竞合型”。其行为既有在行政等级链条中的纵向博弈,也在横向上与其他地方政府、企业、组织展开适量竞争与协作。相对于以上三种极端模式很难对两者的边界进行更精确的描述和界定,因为这两类地方政府的行为似乎“无所不包”。无论是“竞赛型”还是“竞合型”,暗含的一个共同假定是旅游业在本地经济发展中具有较重要的意义,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行为所反映的政府角色与职能的差异上。
无论在纵向还是横向上,“竞赛型”地方政府行为的原始冲动,主要来自对资金和项目的极度渴求。地方首先会自然地希望获取上级政府和中央的资金援助,各地在纵向上展开激烈争夺,使自上而下的计划内资金变得日益稀缺,大部分旅游建设资金还必须得从辖区内外、甚至境外多渠道地筹集。地方政府在旅游发展初期的角色与职能,便主要表现为投资主导。这种具有重复建设特征的投资表现在旅游业上,从全国范围的角度看,一方面极大地扩张了旅游供给,另一方面在事实上形成了地区间低水平同质竞争的基本格局。
相对于旅游需求异化的深度和速度,各地旅游供给的调整明显缺乏弹性,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引致地方政府行为的转变。第一,各地必须加快产品的差异化与设施升级,才可能在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这对资金规模和经营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逐步理性的社会资本供给往往要求更良好的投资环境(如基础设施条件、政策优惠等)。为此,各地政府纵向索取的性质,就必然以寻求资金或项目为主,逐渐转到追求权限为主,如特殊政策、政策自等。第二,地方政府也越来越多地参与本地旅游企业的经营协调,试图缓解旅游业要素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第三,需求导向观念的深化,促使政府在供给管理的同时也逐步重视旅游需求管理,目的地整体营销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被列入地方政府工作计划,并在其旅游预算中逐年增加。第四,一些处在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方,不得不在高度网络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与多种利益主体展开协作,包括与纵向行政链条之外的其他地方政府、区域性旅游(集团)、配套与支持企业、智力机构、目标客源城市或群体。
五、结论与展望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中国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型主要表现为“节制型”、“竞赛型”和“竞合型”三种。从地方政府的层级来看,在同一时期,越是下级层的县级地方政府(或是同等级别的),主要表现出明显的“竞赛”行为倾向,而“合作”性则主要体现于地级、省市级地方政府行为中,并随政府级别提高而有所增强。动态地看,特定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随着纵横环境的变化而更新,并大致遵循着从“节制型”向“竞赛型”和“竞合型”逐步演进的规律。
在时间节点上,也可对全国范围内占主导性的地方政府行为模式,作出一个基本判断,分三个阶段:即1985年以前的“节制型”主导;此后近15年的“竞赛型”主导;21世纪初期开始的以“竞赛型”为主、“竞合型”为辅的共存格局,这种轨迹在图2中表现为自左下区间向右上演变的趋势。
从具体的行为方式来看,寻求资金与项目始终在地方政府行为中占据支配性地位,尽管具体的行为方式和手段上有所变化,并且在各地也有一定差异,各地开始逐步重视地方性的旅游宏观战略制定,这里当然有结构合理化与差异化竞争的内在要求,并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投资流向进行引导调控的一定程度的理性提升,但多数地方旅游战略、规划仍可以视为类似“招商引资说明书”这样一种政策工具在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政府行为的投资扩张本质仍然是高度一致的。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