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9:5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关系学生的以后发展一、问题提出
表象思维(mentalimagerythinking)是指以表象为凭借物的思维,即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加工而实现的思维活动。小学儿童特别是小学低段儿童对感知过的各类事物积累有丰富的表象,他们的言语与思维需要表象、情境的支持,表象思维是其优势思维。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作为个体文化学习的开始,对个体的后继学习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学龄儿童正处于智力开发和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汉语文及其教学具有全脑开发的独特优势,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全面开发少儿学习潜能可从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抓起。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各有分工与侧重,左脑分管语词、逻辑的内容,右脑分管形象、情感的内容。但是,大脑是整体联动、协同作用的,左右两半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外界刺激的,无论是言语的刺激还是形象的刺激,左右脑都会作出自己的反应。事实上,人脑中存在与心理词典相对应的集合——储备表象的心理相册(mentalimageryalbum)。语词与表象分属于左、右脑,作为两种相互平行的信息表征形式,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彼此激活、互译。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以语词思维代替思维的全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忽视右脑开发和左脑开发不够、方法不当两种倾向。而T.布莱克斯利(T.Blakeslie)则更直接地指出,传统教育的不足或缺陷在于把人脑看成是单侧性的,人们的非言语思维、知识、情感是极其有效的,但非言语思维却长久地被忽视了。这也正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考察近些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与形象思维训练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尚有以下不足:一是没有突破传统训练的模式,思辨性强,变量模糊;二是研究结论多停留在经验描述水平,缺乏实证性;三是缺乏学科针对性,缺少具体的策略教学与训练。目前,较少见到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从全脑开发的角度,通过表象思维训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假定,教学中,在丰富、利用儿童表象储备的基础上,同时打开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加强二者间的联系与沟通,使平面、枯燥的字词演练变成形象、生动且立体化的思维活动,通过相关的策略教学与训练
篇2
1.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在小学的舞蹈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应过多提高教学的难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受挫,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尽量选择比较动听的音乐和比较优美有趣的舞蹈动作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投入舞蹈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促使下,学生学得好,并且学得开心。教师在引领学生舞蹈入门时,应该使得学习的难度循序渐进,在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并且在舞蹈基础比较扎实的前提下,再提高教学难度。
2.将舞蹈与音乐教学有效结合
音乐与舞蹈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小学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与音乐教学的有效结合。将舞蹈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生动活泼的身心特点。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编排一些比较简单的舞蹈动作将音乐的旋律表现出来;在中年级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丰富一下舞蹈的形式和动作,加入一些具有民族特性的舞蹈,让学生从舞蹈动作中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在高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比较简单的舞蹈编排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根据不同形式的音乐进行舞蹈组合的创设。这种教学方法,同时提高了小学音乐和舞蹈教学的质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3.注重对学生舞蹈感觉的培养
在小学舞蹈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很重视学生对舞蹈基本功和舞蹈动作的掌握程度,造成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古板,不灵活。其实,一个人对舞蹈敏锐的感觉是比舞蹈基本功重要的,这是学生入门的关键。在日常的舞蹈教学训练中,可以从简单的舞蹈出发,逐步训练和发掘学生的反应能力、肢体协调能力以及良好的表现力等对舞蹈的敏锐感觉。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舞蹈素养之后,再进行舞蹈的教学就比较容易了。
4.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习舞蹈本身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不要对学生过于严苛,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进行舞蹈的学习。由于小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比较差,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舞蹈教学,需要很大的耐心,教师不应操之过急,而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一步来。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记下舞蹈动作,教师可以将具体的舞蹈动作起一些比较形象的名字或者运用比较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既愉悦了学生,又使学生记清舞蹈的动作。
5.创编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舞蹈
在小学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结合学生的年龄、舞蹈基础等实际情况,创编比较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舞蹈动作。学生对比较符合自己的心理特点的舞蹈,会发自内心的喜欢,从而会竭尽全力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观察他们对不同舞蹈类型的喜欢程度。同时,教师应该注重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选取比较合适的题材,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为舞蹈教学提供成功的舞蹈作品。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中多为舞蹈动作的创编提出建议,并积极接纳学生们的意见。
二、总结
篇3
第一,作为课堂讨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纲领性,并且能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课堂讨论中一定要找准对象,比如说重点难点、可以扩展和深化的知识或者是存在偏差的知识。在课堂中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是课堂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关键。抓住课堂的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学生能力,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自信心。
第二,要对课堂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扩展和深化。在课堂上所讲到的新知识中,大部分都是按照教学要求,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就非常有限,这对现在的学生能力的提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将书本中的知识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扩展和深化,设置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1.讨论需要在突出重点的时候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重要问题,突出重点。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也能解决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在教学内容扩展和知识深化的时候
虽然课堂教学应该按照教学大纲严格来执行,但是这不是要教师照本宣科,完全地按照课本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应该深入浅出,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进行扩展,从而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出来。
3.在学生的认识普遍出现偏差的时候
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的学习活动而产生一些认识上的偏差,这时教师就应该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个机会,将它扩展成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时候
学生自身的知识及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制约和影响的因素,学生有时可能不能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时,教师既不能逼着问学生,甚至嘲笑学生,更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应当认识到,这是一个组织同学进行讨论的好机会,应通过集合学生的能力,去引导学生自主解答。
5.当学生的思维不能够充分打开的时候
学生的思维想法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中心。如何建立高效课堂,并且保证学生有一整节课的清醒和亢奋的思维,这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考验。教师应该通过课堂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捕捉,巧妙地设置讨论问题,并且,通过讨论,将学生思维推高,让学生走出思维的低谷,从而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三、讨论的形式要多样化课堂讨论应该注重形式的多样化,根据实际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讨论,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讨论,让学生既能有新鲜感,又能在有条不紊的秩序下开展讨论活动。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并合理地分组,让思维活跃度不同的学生组成一组,针对问题互相沟通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地参与讨论,对学生提出建议及指导,确保讨论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在讨论后,教师应该组织各组学生进行辩论,让中和的思想再次全面化,并且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小组讨论的缺陷。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讨论氛围
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应该放低自己的身段,让自己融入各个讨论小组中,与学生进行互动,正确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带动学生讨论的热情,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畅所欲言地表述。
篇4
“模式”一词在汉语中是指标准的形式或样式,学界一般将其理解为感性、具体经验与理性、抽象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体系。在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它对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确保社会生产实践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并最终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有着积极意义。在我国,关于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因研究者研究视点、研究方法及采用数据等因素的不同,使得这一探讨一直呈现出论说不一、争鸣不已的态势。比如有范型说、结构说、策略说、理论说、方式说、程序说、表达说、动态说以及选择说等。针对诸说,细审之后我们认为既有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构建的单向度性。究其根本,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充满生命意蕴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两个核心主体,二者以生命主体交互的实践方式共同成长,此正所谓大家熟知的“教学相长”。单向度倾向于教师或学生一方的教育,只能是片面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既有诸说事实上更多地是以学生为目的,以教师为工具或手段的单向度培养模式。作为核心主体之一的教育者,是缺位的或被边缘化的。二是教师培养模式构建的局域性。依场域论来看,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除了上述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外,还有教育管理者。三者间有限性的利益冲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场域。其中,任何一个相关者的缺位,都必然导致场域的失衡或破裂。既有诸说同样只是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局限于排斥教育管理者“在场”的课堂教学之中,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与教育管理者之间的相关性被忽略不计。于此,我们基于教育的本质,从生命场域论的视角对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尝试,提出“全员参与,利益均衡,和合共生”的培养模式。其中,“全员参与”是主体,“利益均衡”是内容,“和合共生”是目标。全员参与。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趋善尽美求真的实践活动,依场域论来看,其实践主体应当包括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三者凭借各自不同的场域资本,在持续动态地相互影响中,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缺少其中任何一员,都会弱化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在小学教育专业师资培养的领域中,三者分别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包括高校内部管理者,也包括行政隶属层次上的高校外部管理者,及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三者的场域资本分别是资源配置、学术素养和学生法定权益。利益均衡。处于教育场域中的每一个主体都是具体而真实的人的存在。作为人,利益是其本能且又自然的一种生命诉求,它由满足人自然性存在的物质利益和满足人社会性存在的精神利益所组成。无利益诉求的存在只能是非人存在,而利益的满足只能在人的世界中,以人的方式公平地去实现。实践中,由于主体间存在先天与后天因素的差异,所以在利益诉求的满足中必然会出现“量”与“质”的不同,而这也正是利益均衡而非平均的表现。小学教育专业师资培养场域中的高等教育管理者、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分别凭借资源配置资本、学术素养资本和学生法定权益资本,在既定场域规则的约束下,积极主动地寻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三者间的利益诉求始终保持着适度紧张。当然,阻挠或侵占任何一方合法利益的僭越行为都会受到场域规则的惩罚,从而被淘汰出局。和合共生。即在资本的动态持续性博弈中,教育场域中的三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偏好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资本最具劣势的学生的心智得以开启,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资本最具强势的高等教育管理者的品性得以提升,成为一心为公、大公无私的教育行政人。资本次之的高校教师的职业人生得以圆满,成为桃李满天下的教育者。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教育管理者、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三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划分,每一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既在教化他人,也在受他人的教化。
二、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路径
倡导“全员参与,利益均衡,和合共生”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由指导性的规范约束转化为具体的路径选择,有赖于能够将全员利益统筹兼顾的有效发力点作为支撑。由此,我们立足于教师的“我的关切”,提出“上什么课?用什么教材上课?给什么人上课?怎么上课?”从而将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路径选择的有效发力点,解析为课程管理、教材编写和教师评价。
(一)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教育管理者为保障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对课程的设置、实施与评价所进行的规范而有效的管理实践活动,它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三个要素。针对各级各类不同的教育目的,课程管理中的设置、实施与评价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课程设置。即教育管理者对所辖教育机构或组织中的课程所进行的安排或计划,其内含有设置主体、设置方式与设置内容三个维度。其中,设置主体既包括行政性主体,也包括专业性主体,如高等教育行政人、高校专职教师、大学生,及小学教育工作者。设置方式既有行政命令也有市场调节,既有集中制,也有民主制。设置内容因学习要求与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五种类型:普通基础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规定课程与学校课程。③依照五种课程类型,我们又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课程模块。基础性模块,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学科性内容表现,如人文历史、思想品德、天文地理、计算机网络和数理统计等;技巧性模块,即将基础性模块内容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现实的内容设置,如口语表达、书面写作、身体语言、板书设计、活动组织、学业评价和班级管理等;理论性模块,即与小学教育教学相关的基本原理或理论体系,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师职业道德、学科教学论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实践性模块,即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专业教育大纲的总体安排,对课堂教育教学内容与效果的实践性检验,如校外参观、社会调查、专业论文与学位论文等;选修性模块,由学校自主确定。课程实施。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无论如何多元与丰富,在其终极意义上,设理论课与实践课是其不二法门。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可以着眼于高等教育工作者与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合作。在课程实施中,由高等教育工作者承担小学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教授,小学教育工作者承担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讲授。当然,这必然会涉及高校与小学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事宜。其中,小学教育专业兼职教师的岗位设置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合作平台。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设置与实施状况的反馈性调节,目的在于督促课程管理实现科学、规范和有效。实践证明,课程评价相关主体的多元化是这一目的充分实现的必要选择。也就是说,在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评价中,除了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之外,还应当把小学教育工作者纳入到课程评价体系当中。同时,期待着他们以教育服务消费者的社会角色,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施状况进行评价。
(二)教材编写
教材是课程的有形载体,教材编写即是对课程内容的有序呈现。④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内容的全科性,决定了其教材编写的全科性,这表现在两个层面。教材编写主体的多元化,既包括高等教育的管理者、研究者,也包括小学教育教学一线的管理者和教师;教材编写内容的五个模块化,即通识性课程教材,教学技能课程教材,教师教育课程教材,教育实践课程教材和选修课程教材。当然,这些教材应当具备四个基本特征:⑤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源;能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蕴含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符合标准的编辑和出版制作水平。
(三)教师评价
评价是实践主体以特定的价值取向为标准,基于质与量的双重维度,而对实践客体所做的主客体关系的价值评判。教师评价就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引,以教师职业素养的应有之义为依据,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工作状态及效果所进行的测定与判断。教师评价与教师的工作热情度、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有效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路径选择中的教师评价,涵盖了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两个阶段,包括从事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高等教育者和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在职教师。对此,我们可以分别从个体与群体、分科与全科的角度,对其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相关评价。个体者,高校与小学专职教师本人;群体者,高校与小学专职教师团队。对于高校专职教师及其团队的评价,应当侧重于专业理论素养的考核。对于小学专职教师及其团队的评价,则侧重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本身的考核。
三、进一步的思考
篇5
(一)没有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考核机制
目前在小学教育中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的方式仅仅是靠分数来进行的评定,除此之外,考试的分数还和教师的教学评价构成了紧密的联系,不管是对学生的考核还是对小学教师的考核,分数都成了进行考核所依据的标准内容,这样的考核制度是不能长久在小学教育中使用的,它有待于进一步被提高进而得到有效地完善。
(二)教师不能清楚的对出现的教育管理问题进行清楚的认识
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难以将学到的知识或者是技能进行良好地运用,对于教科研的要求仍然表现出难以适应的状态。除此之外,在教学进行的时候,大部分置身于课堂的学生会产生一种较为紧张的情绪,在课堂中的学生不仅会觉得有较大的压力,还会觉得无聊乏味,可是许多教师并没有对这种情况形成重视,这是因为课堂上的大部分学生对教师依然是本着尊敬的态度,所以对于所要学习的学科并没有表现出反感的态度。教师也就因为学生没有在课堂上有捣乱的行为而认为自己在教学方面的管理是成功的。但是,教师这样的教学观点是非常不科学的。
二、进行小学教育改革具有绝对的必要性
当前,小学教育进行改革的迫切性已经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多种因素的综合决定了小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1]。所以说对当前的小学教育进行改革不仅存在着必要性同时也具有必然性。在设置小教专业的课程方面,一直都遵循着一种培养模式即“先理论后实践”。这种培养模式具有极为严重的轻实践重理论的倾向,这种不良的倾向会直接造成教育见习或者是教育实习的功能出现极其严重的萎缩。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教育的时候应该将改革学科的课程作为小学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将开放性的素质型教育课程体系有效地构建出来,这种课程体系的建构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的改革、活动课程的建设、潜在课程的开发以及校本活动的开发等。在尽心小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这一些改革是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存在着必然性。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就是建立起高效的教学课堂
首先,学生的学习速度、学习结果以及学习体验是有效课堂呈现出来的三项指标。其次,应该对教学的三维目标进行合理的设计并落实。应该将三维目标这一整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如一的进行贯彻落实。比如在对《春》的这一教学片断进行学习的时候[2],教师应该应道学生对“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个重点句进行分析与理解。教师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小草在春天的时候会生长出来,可是小草是怎样长出来的呢?学生回答:小草是从泥土里偷偷的钻出来的。教师可继续提问:文章的作者为什么会将“偷偷地”这一词用在这里呢?接着请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见解都有效地发表出来。学生在受到教师的指引之下能够对句子中重点词的表达意义加以明确。从而有效地鼓励学生要学习小草所拥有的那种不怕艰难并顽强奋斗的宝贵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将多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地掌握,从而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有效地将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出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
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同时也有助于他们体验积极的情感。小学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课堂教育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积极的创设出相对而言比较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将比较生动活泼以及有助于主动发展的空间提供给学生,以便能够将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起来。首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将学生应该具有的良好礼仪习惯有效地培养起来。小学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小学生日常行规范》等相关规范条例针对小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3],强调文明礼貌方面的教育,将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有效地培养起来。其次,作为小学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授课,应该多角度且全方位的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都有效地调动起来。除此之外,小学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小集体的活动方式,可以安排同桌的学生或者是前后桌的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能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以及活动空间,促使有效的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三)应该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以重视
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往往会因为当前迅速发展的社会而被教师忽略。所以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应该有机地将小学教育管理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应该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是学生的学习能够在比较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促使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除此之外,学校中的相关领导应该根据每个学科的特点适时地添加一些教学器材,是教学器材的设备得到逐步的改善,在辅助教学方面,促使器材将其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促使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进一步使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完善
教师队伍的建设能够在根本上保证特色专业的建设,特色专业一定要配备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师队伍,这种师资队伍在教学和科研方向的专长是一定要和专业特色的培育相匹配的。所以,教学理念的持续更新,教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确定。其次,应该促使教师加强技能方面的训练。
四、结语
篇6
关于六年制本科生的校园文艺活动初中生起点的大学生需要快速、平稳地适应大学生活,校园文艺活动是个很好也是非常重要的载体。何谓校园文艺,即在我们的校园所展开的文艺活动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行为,可视为校园文艺。开展六年制本科生的校园文艺活动目的何在?一是提升素质,二是促进心理融合,三是促进适应能力提升。校园文艺活动触及到每个学生,对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具有巨大重要。素质的提升,对培养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有促进。学生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的当代大学生。总的来说,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校园文艺活动研究,将有利于学校优化六年制本科生管理规范;有利于提高文化艺术素质和涵养;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二、六年制本科生文化艺术素质现状
(一)学习目标比较明确,但方式方法存在缺失
六年制本科生自进校起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是成为人民教师,为农村和偏远地区贡献青春与热血,职业理想很伟大。但作为普遍只有15-16岁入学的“准大学生”(实际是高中生心理层次),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不够完善、不够健全。很多学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实现人格自我学习和完善。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如何去学习、去创造,去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社会放心的园丁,他们还存在许多迷惑和不解,这些都需要正确的引导。
(二)对校园文艺活动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整体艺术素质有待提高
笔者通过多次对学生校园文艺活动的参与度、表演情况摸底调查发现,这类学生由于刚刚从初中毕业,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在艺术表演等方面缺少专业的水准,对如何参与、组织、策划、协调大型的文艺演出等方面的基本认识欠缺,对如何协助教师组织好一次文艺演出、文艺活动还处于学习起步状态。
(三)校园文艺活动数量较多,但艺术性、学术性有待加强
现有的文化制度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有待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当前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前卫、流行、庸俗、商业化的选秀、歌舞比赛等方面,缺乏高雅和具备较强教育引导功能的活动,一些校园文艺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继承也渐行渐远,偏离了主流校园文化的要求和发展方向。
三、六年制本科生开展校园文艺活动的基本原则
开展好校园文艺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好的校园文艺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也可以作为尺度,从一方面来衡量学校整体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另外还能作为院校、师生的幸福指数的测量仪。开展活动,有时就要走出校园,走进街市、工厂、农村。况且,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教职员工也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精神状态、道德行为等等都会在校园之外表现出来。这些与社会、校园有关的文艺活动,人与人产生了社会关系,各种复杂情感产生,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情绪。如何保证通过文艺活动来使得在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朝着健康、积极、乐观等良好方向发展呢?这时候,文艺活动组织就需要一定的原则来保障。作为特定群体的六年制本科生的文艺活动同样需要原则保障。
(一)开展校园文艺活动基本原则的标准
在开展文艺活动时,应坚持是否有利于培养国家人才、是否有利于学生德业健全、是否有利于院校师生共赢的标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负面影响的绝对量也大幅度增加,这些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和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六年制本科生身心处在成长阶段,对外界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对各种庸俗或低俗的东西还缺乏甄别的能力。学生的品德和学业都能达到良好或者优秀,既体现了学校的良好发展,又从一个层次上促进了社会的良好发展。1.坚持是否有利于培养国家人才。这是大前提,国家通过教育来选拔培养人才,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富民强。当代社会是多元化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也有差异。但总的方向就是人才当为国家、社会所用。他们的才能能够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国家富强而作出贡献。因此,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文艺活动,应把是否有利于培养国家人才作为根本出发点。2.坚持有利于学生德业健全。当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讲究以人为本,落脚点就是学生的德业均衡发展,品德塑造与专业修养两者并重。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文艺活动)都要秉着这个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德业培养,实现两者健康有序发展。3.坚持是否有利于院校师生共赢的原则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发展壮大是随着师生的成长、院校的发展而发展,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开展本科生文艺活动应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院校师生共赢的原则,达到院校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要坚持主导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里所说主导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是从文化意识形态来讲。意识形态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反映了学校等社会团体、组织能不能寻求长期有效的机制在现代思想潮流中体现主体的同时突出自我保证之一。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现代中国思想潮流的主线,六年制本科生的文艺活动应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元素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先进文化。同时,大学是思想者的乐园,各种奇思妙想,百家争鸣,层出不穷。大学应对多元的文化特征保持批判性吸收的态度。在各种文艺活动中,坚持主导性,但要学会适当吸取一些科学的、先进的、与时俱进的多元文化,充实主流文化,发展和壮大主流文化。所以,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文艺活动,应当考虑到活动背后升华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和结果。
(三)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普遍意味者是大众的、常规性的,一般都是积累了多年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按部就班,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程序化。因此,开展普遍性的活动,有助于实现学生广泛参与,加强沟通。如合唱、普遍性的文体活动等。但是光有文艺活动的普遍性还不够,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特点和亮点,容易忽视学校、师生发展的客观性,容易导致活动普遍但收效甚微的局面。应在许多普遍开展的文艺活动的时候,适当注意当前校园文艺现状的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使得文艺活动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突出亮点。
四、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校园文艺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校园生活多样化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既体现着师生的精神面貌,也体现着教育的品位。采取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六年制本科生的校园文艺活动,有助于学生们保持心态过渡的通畅和接受能力的逐步提高。加强对六年制本科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教育的探讨和实践,可分为三个阶段,两个层面。
(一)第一阶段:入学适应阶段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开端和基础,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大一学生(年龄上相当于普通高中的高一学生),是校园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通过校园文艺活动,增强新生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文化的科学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流能力的学生具备重要意义。当然通过分析这阶段六年制本科生,其年龄较小、思想还未成熟,这个阶段开展的活动主要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类文艺活动,爱院爱系爱班主题文艺活动,榜样力量以及普及各种安全、诚信、职业规划设计等教育类文艺活动为主。注重培养新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院、荣院意识;科学设计职业生涯,明确成才目标;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提升文明素养;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自我从初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学会交往和合作,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寝室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增强集体凝聚力,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发展。
(二)第二阶段:逐步融入大学生活阶段
丰富的大学文化艺术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人生信仰,完善稳定、成熟的人格,提高全面的个人素质的重要方式。这个时候的学生主要以大二、大三学生(年龄上相对于普通高中高二、高三学生)为参与主体。他们已经可以基本摒弃初中时候的生活与学习习惯,逐步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当中。当然,毕竟他们绝大多数年龄还是偏低,对未知充满好奇,心智处于容易被外界影响的不稳定时期。这个时候,校园文艺活动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要注意把握活动的开展逐步向体现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内涵的方向发展,以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知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发挥正能量为目的。可以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文艺互动或具有一定爱好基础的各种文艺演出类、演讲类、正能量事迹宣讲类、特色活动展出类、才艺展示类等文艺活动。通过这些文艺活动,帮助学生们活跃思想,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国与家、社会与自己、学校与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这些文艺活动,锻炼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并展示学生才艺,提高他们对未来的自信心。
(三)第三阶段:实习和就业期阶段
他们中绝大部分已充分融入大学校园生活,生理和心理方面日渐成熟,他们的专业素养、爱好、综合素质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各种文艺活动当中实行从生疏到娴熟的转变。但是,需要充分认识到的是,六年制本科生本质上来说是定向生,他们的就业工作压力相对较小,也就是说他们在进入大四大五的时候极可能会存在学习懈怠,参加活动不够积极等不良现象。同时他们的精力也主要放在了学业和个人兴趣等方面,这个时候,针对这个阶段的六年制本科生组织策划的校园文艺活动应从数量上相应减少,逐步以精、少、优的文艺活动为主。在这个阶段,如何通过这些精、少、优的文艺活动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保持提高和进步的态势,是值得重视的。因此,这个时候的校园文艺活动,可结合各专业特色,以实习、毕业汇报演出、专业教学比武、新老生交流、三笔字比赛、感恩、就业规划等主题文艺活动,强调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肯定活动的举办意义,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唤起学生对大学生活时光的珍惜,不浪费光阴,奋发图强,树立远大职业目标,并为之奋斗,为即将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而努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六年制本科生的校园文艺活动与其他普通本科生的校园活动,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点,相同的都是从陌生到熟悉,从积极到懈怠。不同点就是,年龄层次不一样,对活动内容、形式、支持、参与程度都有很多不同。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活动时,注意把握两个层面,一是从六年制本科新生入校开始,应本着简单到复杂,二是从量多而粗到量少而精的思路,逐步开展校园文艺活动。这是比较符合六年制本科生成长需要的,有助于学生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参与校园文艺活动积极性,确保校园文化有序发展和繁荣。
五、开展特色校园文艺活动和其他各种活动对接的方式方法
这里面就有两个对接问题,一个是以六年制本科生为参与主体,其他专业情况的学生为辅助的特色活动的对接问题;另一个是以全校性学生为参与主体的文艺活动,六年制本科生作为一份子参与的对接方式。
(一)采取“准确定位、统筹兼顾、精心策划、反复认证”的宏观思想来制定校园文艺活动
所谓定位要准确,就是说在开展文艺活动之前,有必要明确这次活动的主体,是针对全校学生还是特别院系、特别专业的学生的文艺活动。这些活动是不是有助于丰富六年制本科生校园文化生活?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说既要充分考虑到特色活动的特殊性,也要照顾到活动参与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保证活动的特色和亮点。精心策划,是每次活动策划组织者需要做到的必备条件,精心意味着周到、细心。反复认证,就是要求文艺活动组织策划者,应理顺活动流程,对活动前、中、后的所有布局和安排进行反复论证,找到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或发生的问题,设计预案,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二)采取“有调查有研究有反馈”的方式对接
现代社会是一个适合个性张扬的大环境,可以张扬但不乖张,学生在参与校园文艺活动方面拥有自己许多的看法和想法。这些想法有些是学生对自己才华显露的一种渴望,可以说,在制定特色文艺活动的时候,制定者如果一味追求上级领导或其他单方面的效应,忽略学生希望在活动的才能展现等其他方面的影响;或者一味地追求完成任务,不计效果的态度,是很难把活动组织好,很容易打击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出台方案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普遍听取师生,尤其是基层教师、学生的意见;经过论证后,再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六、总结
篇7
艺术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艺术教育的教化作用和道德规范作用;在我国,也早在商朝时期就很重视礼乐教育,故有“殷人以乐造士,其学为瞽宗”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艺术教育,特别是农村艺术教育,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反而越来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今很多乡村中小学只重视主科教学,忽视艺术教育或者根本取消艺术教育。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并加强关注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真正推广和实施。我国的教育先驱孔子早在《乐记》中就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说,他的意思是转移风气,改变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这一观点说明了艺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就建议“把艺术与科学相结合,以艺术的灵感来激发科学的想象力”,这些都表明艺术与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农村人口居多的我国,艺术教育自然也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的确,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德国的柯尼利亚曾这样说过,“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只要总对自己诚实,艺术就总在那里。”这说明艺术在德育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我国乡村中小学教育中,要加强艺术教育的高质量的实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始,能够有机会体味艺术世界的丰富、充实、自由和深邃,使人格更加高尚、独立、完美。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健康的情感
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个人对美的认识与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乡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阶段,而这又与学生对美的认识息息相关,因此,艺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兰格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客观表现,也是本性的主观反映”,艺术对人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中小学学生自身却无法领会到其中的真谛,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课程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去引领中小学的学生去感受和领悟。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情感,就迫切地需要艺术教育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心,这就强调了艺术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并为此提供有利的依据。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方向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它不断地激励着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而且不断地积极向上,越来越独立自主、人格高尚。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就更有其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查阅资料中得知,乡村的艺术教育不论是从师资、设备还是态度上都和城市里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必将能够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正所谓一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艺术教育带着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步入乡村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为了提高乡村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乡村中小学的课堂中艺术教育必须和其他学科一样,引领着乡村中小学生前进的步伐。
四、结语
篇8
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际互联网(Internet)在全球迅猛发展。它能提供通信、检索、最新动态和娱乐服务,这为优化田径普修课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我校小学教育(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小学体育教师,因此,少儿田径内容作为我校田径普修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适宜的。为此,课题组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深入调研收集了来自三方面的田径教学内容资源,第一来自国际田联和中国田径协会网站中提供的相关少儿田径资料;第二来自部分优秀小学网站中提供的田径教学内容;第三来自师范院校尤其是以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的兄弟院校相关田径教学内容资源。经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后对我校田径普修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删掉小学中不开展的和偏难的教学内容,如铅球和标枪;降低难度动作教学,如教学中降低栏架高度和栏间距;增加趣味性强和团体性项目的教学内容,如在跑的教学中增加迎面接力,在投的教学教学中增加垒球和实心球技术的教学,增加跑、跳、投三项融合项目的教学;变化田径项目教学内容,如跑教学中不仅有变速还进行变向教学,投的教学中不仅有远度投教学还有定点投教学。经过调整和优化后的田径教学内容更贴近小学田径教学,使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随着高校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田径普修课时有过去的280学时左右减至目前的70学时左右,在有限的时间内还需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必须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能够提供多样、便捷的交流方式和强大的检索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通过互联网建立了微信朋友圈、E-mail等在线信息网络交流平台,构建了不受时空限制的师生互动平台,如教师能够上网为学生提供和推荐优秀的田径网站、视频等资源,学生也可在线向老师咨询、探讨或辩论问题,从而能使学生全面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思辨思维,这正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二、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现理论、实践学习的相互渗透,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曲线、动画和视频等信息进行有序的编辑和整合,形成一个多视觉表达的信息载体。它不仅可以刺激人体视、听等多种感觉系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更便于学生理解、思考,起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题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田径普修理论课的多媒体课件和收集编辑了田径教学项目的视频资料,包括田径运动概述、田径运动教学组织、田径运动场地、田径运动技术原理及主要教学项目技术动作视频。在传统的田径多媒体教学中,往往理论教学和技术实践教学分离,如一般在学期末或学期中集中进行理论教学,这样的教学安排,理论和实践脱节,不能充分实现理论对实践的迁移及指导作用。因此,在对2013级小学教育(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的田径普修课中,任课老师借助于Ipad、Surface等计算机终端,在新技术学习的开始,先进行该项目有关的理论课教学,包括项目的发展史、项目技术原理、技术特点及进行相关技术动作视频观摩,然后进行技术动作学习,最后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与计算机终端中的视频进行对比和任课老师的讲解,掌握新技术。这种教学顺序优点如下:第一,能够激发学生对新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第二,能够在学习开始建立正确的动作表像,传统教学中仅以教师示范为主,而通过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有重点、有步骤、多角度的实现动作的展现,还可以通过分解、回放、慢放等技术手段,能更清晰的将动作展示给学生,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需要,进而提高了学生对动作表象的记忆和痕迹。第三,技术原理学习为后面技术动作学习会产生迁移和指导效果,有效学习的发生往往产生于对事物深入理解之后,如学生在进行跳练习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蹬摆配合”、“运动补偿”等概念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技术的掌握。
三、使用视频图像技术记录和分析学生技能表现,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
视频图像是人们利用各种工具以不同形式和手段观测客观世界而获得的,视频图像处理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例如图像的采集、获取、编码、存储和运输,图像的合成和产生,图像的显示和输出,图像的变换等。科学统计表明,人类从外界获取信息约75%来自视觉系统,也就是从图像中获得的,视频图像及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实现人们从图像中获取大量信息的设想。长期以来,高校田径普修教学以学生运动技术掌握为中心来实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基本是教师示范和自我练习,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不同程度地忽视学生学习能力、情感意志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在2013级小学教育(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的教学中,使用了Sony公司生产的DV摄像机对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进行现场录像,并利用移动便携录像采集和图像处理系统对录像进行技术处理和制作,通过课堂回放、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到对他们自己的技术动作的观摩和互相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技术动作反馈的实效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把学生技术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常见错误动作进行定格、回放、慢放等方式,引导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比较,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这样在教学的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四、应用计算机管理优势,加强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关注其全面发展长期以来,田径普修课程在以“学生运动技术掌握”为主的教学思路影响下,多数学校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理论笔试、理论口试、运动技术考评、全能项目测试及教学实践考试等。这样的评价方式多为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甚至有的还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对其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在田径普修开课初期,任课教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学生填写,老师收集整理学生资料等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运动经历、身体素质等情况,最后通过利用计算机的文件管理技术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编辑,创建学生学习档案,为后继教学内容和个性化强度安排提供依据。在田径运动中,有许多技术不仅结构复杂,还需在瞬间完成一连串复杂动作,如跳远中的空中动作、投掷项目中最后用力顺序、跨栏架技术等,是学生接触较少的动作,教师的关注和即时评价对学生技术动作学习掌握有很大影响。在实践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问题并进行评价,这对增加学生自信和提高学生练习效果都有很大作用,同时任课教师需将这些评价编辑、输入计算机中,不仅是后继教学的反馈资料同时也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情感投入及能力表现的真实记录和反映,这些都能为学生最后的定性评价和综合评价提供详实客观的资料依据。
四、结语
篇9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早在唐朝时期,山水画从中国人物画的配景中慢慢的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艺术分支,主要表现祖国的山山水水和画家自身的心灵山水,通过这些山水符号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成水墨山水、工笔山水、青绿山水、和界画。水墨山水中又可以分成大写意山水和小写意山水,大写意山水走笔奔放流畅,不拘小节,此类作品在当代较多,发展也较为完善,如傅抱石、潘天寿、黄宾虹、石涛等。小写意相对而言,用笔较为细致,专注笔墨的细节变化,此类作品在过道较多,如渐江、四王、沈周、范宽、关仝等。青绿山水又可以分成大青绿和小青绿,小青绿俗称浅绛山水,大青绿俗称金碧山水,如李家父子、吴镇的部分作品等。山水画虽然是中国画中的一个分支,但是内容丰富,保罗万象,要对它进行学习和传承,必须从小学抓起,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山水观,正确的理解山水画,正确的对中国山水画进行创作和传承。
二、山水画的误读
在当下,经济发展飞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需要的得到巨大的满足,人民在此地基础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和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的山水画,自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加上在最近今年,国家强调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将山水画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点目标。所以现在,中国山水画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迹象。但是在这个迹象中,由于对中国山水画的学习较晚,对山水画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学习不够,所以在众多观众中出现了对山水画的误读和不理解现象,在山水画的创作群体中,同样的出现了对中国画的歪曲理解而造成作品上的悖逆,从而误导大众,造成山水画艺术只能艺术家自己欣赏,民众有时喜好,但是基本上都是附庸风雅,没有几人能真正懂得其中的奥妙,从长久来看,这种现象对中国画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对中国山水画的学习和教学应当从从小学开始。
三、山水画观念在小学教育中的意义
篇10
课改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定位自己学校的办学模式与管理模式,坚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道路。首先,学校管理者要结合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和人才需求,以及当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向,充分做好本学校的管理工作。要在与实际相结合的情况下,推广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充分解放教学中的生产力。其次,教学管理工作不仅仅要与时代大背景结合,更要立足自身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学校管理者要充分研究本校的师资力量、生源特点、办学经验以及社会影响力,在充分掌握自身特点的情况下,与新课改理念原则相结合,发挥最有效地管理。最后,定位学校发展目标,拟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计划。发展计划重视管理工作在纵向发展过程中的改变与发展。它强调学生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个性发展和共同发展。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发展动力和内在动力,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的多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健全丰富的数学情感与认知态度,提升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理念
办学的关键是教育,而办学的前提是教育思想。因此,探讨新课改下小学教育管理之路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办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学校管理必须要坚持的第一思想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每位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发展的人的个性,发展人的能动性、发展人的自觉性,而不是要让人在管理框架的约束下遭受奴化和压抑。“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对人的思维、情感、情绪等内心的满足更加重视。因此,不仅仅要从物质手段上入手抓好教育管理工作,更要从情感思维上开拓小学教育管理的新思路。首先,教学管理工作要以教师为本,要体现教师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在小学教育中必须要对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广阔的、公平的、可以展示自我的舞台,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强化教师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进而唤醒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其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终体现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上,不管是学校教育管理者还是上课教师必须时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内涵。学生首先是一个身心健康、富有人文关心与真善美的人,其次才是教育的对象和知识的继承者,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更要致力于学生人性的挖掘。同时,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发展个性和特点,多姿多彩的教学课堂由充满个性与激情的学生组成,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尊重和保护,实现学生个性与教学共性的完美结合。
三、创造美好的学校环境,为教学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文化场所,是传递知识的神圣殿堂。学校中唯有充满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完成引导学生、感染学生的积极目标。学校环境的创设离不开教师整体氛围、学校氛围、班级风貌和师资力量等教学硬件。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了和谐的学校氛围。要努力打造师生一体的教学环境和管理环境。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园环境中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发展服务。要不断的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在追求认真与谨慎的前提下,小学教育管理还应当在创新与效率上追求更高的境界。过于死板,重视命令式指导和权威的管理方式尽管从表面上看达到了井然有序的管理效果,但难以从实处上推行素质教育。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进步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现代学校管理模式要更新观念与方式,创造宽松有序、活泼温馨的管理环境,通过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师生情感互动、学校组织文化活动、学校与家庭亲密接触等有意义的沟通方式,真正营造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美好环境,促进学校的蓬勃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进步,促使学生的个性成长,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四、实施合理的激励机制,完善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学校要留住人才,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必须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树立起以人为本、求大发展的思想观念,实施班级绩效管理措施,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管理队伍。要对教育管理者开展经常性评估,及时对管理者的管理效果与教学效果做出反馈。在管理方面,学校应该积极地组织教师接受相关的教育管理培训,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让小学管理从根本上适应时展的需求。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