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9:3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

篇1

一天,老师拿着一张纸,纸上画着一张小熊的脸。小熊的脸圆圆的,小熊的眼睛水灵灵的,可就少了一个鼻子。正当我们在想老师想干什么的时候,老师开口说“今天我们要做一个”贴鼻子“的游戏。”

老师又拿出一个磁铁鼻子说“谁能把这个鼻子贴到小熊鼻子的部位?我想:“不就是贴一个鼻子吗?那多容易呀!”同学们把手举得高高的,说:“我来!我来!”。正当同学们在争先恐后地嚷着要贴鼻子的时候,老师又说话了“同学们静一静!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呢!”大家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游戏的规则是得把眼睛蒙上。”听了这话,有的同学把举得高高的手放了下来。老师想了一想,就点名让贾瀚雄上来贴。

按照老师的要求,贾瀚雄站在教室的最后面,蒙住眼睛,然后小心翼翼地扶着墙,一步一步地向前蹭着。他最有摸到了小熊的脸,他摸了一阵子,然后犹豫着把鼻子贴到了小熊的脸上。同学们有的喊“往有一点!”,有的喊“往左一点!”。老师说:“大家不要喊,让他自己来贴”,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老师问“贾瀚雄,你贴好了吗?”贾瀚雄点了点头。老师让贾瀚雄摘下蒙住眼睛的红领巾,他自己睁眼一看,也禁不住笑了--他把小熊的鼻子贴到了小熊的眼睛上了。

后来老师又叫了几位同学上来贴,可是没有一个人贴中。直到下课铃响了,大家才恋恋不舍地走出教室,这节课可真有趣!

小学三年级:占星翰 指导老师:王雨洁

篇2

我们走在路上,忽然看见了一座人工沙堆,我停下了脚步。妈妈好像猜透了我的心思,便说:“想玩一会儿吗?去吧,小心点儿!”听完妈妈的话,我健步如飞地跑去玩沙了。

我脱下鞋,走在沙堆上,脚底觉得软软的,舒服极了,走过的沙堆上留下一串串小脚印,好看极了。说来也真巧,我刚爬到沙堆顶端的的时候,又看见了几位小朋友,我对他们说:“我们一起来玩吧。”他们答应了。说着,我们玩了起来。我们一会儿在沙上倒立;一会儿堆小山;一会儿在沙上睡觉,睡觉起来后,全身上下都是沙,我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由得哈哈大笑……

最有趣的是在沙堆上跳远。跳远开始了,有一位小朋友先跳,他佝偻着背,双腿一蹬,一眨眼的工夫就跳得很远。轮到我了,看着陡坡,我心里像竹筒打水——七上八下,生怕受伤了,可是,不跳的话,又会被其他小朋友嘲笑,于是,我学着他们的样子跳,果然没事,接着,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我越跳越远,越跳越好,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呢……跳沙真是太有趣了。

天色渐晚,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沙堆,继续向码头走去,但是,玩沙的情景却还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篇3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习作”:本次习作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拓展思路

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自己的课余生活一定充实而又有乐趣,想一想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如:课间课后同学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调查考察活动;自己读了什么好书,完成了多少万字的读书量,摘写了多少读书卡片,增长的见识和受到的教益;自己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功夫,有多少长进;自己随同学、伙伴或家人外出游览、休闲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识,等等,都可以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习作提示

同学们开始写吧!相信大家都能写出好的习作。在写时要注意:

1.选择一件事来写。课余生活非常丰富,想写的内容可能很多,在这些事情中扣住课余生活的某一活动、经历或某一方面写,选择一件最有趣、最有意义、最熟悉、印象最深、你最想写的来写作,把你的乐趣与大家分享。例文《“斗地主”》的小作者就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在课余时间与爸爸妈妈一起玩“斗地主”的事,读后我们体会到了游戏给小作者带来的乐趣。

篇4

如果我问,你会做些什么?你可能会不假(jiǎ)思索地回答,游泳、画画、照相、做饭、做农活……那么回忆一下,这些本领你是怎样学会的?把这些经历、体验写下来,不是一件挺有意义、挺有趣味的事情吗?

【写作斑马线】

写的时候,注意把学习的经过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

【审题小橘灯】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之后有所收获。不仅可以写学习、生活方面的,还可以写品行方面的。

【下笔闯迷宫】

从生活中选材。你都学过哪些事?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将符合要求的材料留下,其他全部舍弃,再选你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者最有趣的内容去写。如学会了做批注读书的方法,学会了与他人交往,学会了包饺子……

细写学会过程。叙事文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布局谋篇。做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原因,要简单写一写为什么学。如“在一个双休日,爸爸、妈妈都去单位加班了,等到中午爸爸、妈妈还没回来,我的肚子早已唱起了空城计,没办法,只好自己动手弄点儿吃的了。”这段文字简明扼(è)要地交代了自己要做饭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把如何学会的过程写清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起初做得不好,到逐渐做得越来越好的。在描写中,要注意对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细致地刻画,这样才会把过程写得更完美。

畅谈体验感触。任何一件事情只要自己学会了,肯定会很开心,但自己也经历了酸、甜、苦、辣的滋味,不管怎么样,还是乐趣多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恰到好处地把学会做某事的感受写出来,哪怕只是最精辟(pì)的一句话。

【写作禁行区】

“学会”可以是自己独立完成的结果,也可以是在别人的引导之下完成的,多数属于后者。但在行文的过程中要把学会的过程作为重点,而不要把别人的引导作为重点。如果是在正式考试中,一定要写积极、健康的学习内容哦!诸如学玩电脑游戏、学打麻将等等,还是留在自己的日记中吧!

【素材集装箱】

■那是在一年春节,家人都在包饺子。我看了,手痒得直搓。一会儿,我对正在包饺子的妈妈恳求道:“我也想包饺子。”妈妈看了看我说:“嗬,你也想包饺子?你要会,我早撒手不干了。”我一听,急得差点哭起来,“你这是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妈妈一看,只好让我来试试。(选自《我学会了包饺子》)

■爸爸妈妈回来了,看他们累得筋(jīn)疲力尽,我很心疼,赶紧盛上自己做的“扬州炒饭”,爸爸妈妈从我手里拿起筷子,夹上一点放进嘴里,一嚼(jiáo),异口同声地问:“这是你做的吗?”“是的,是我做的。”我有点儿不好意思地回答。爸爸妈妈开心地相视而笑,冲我竖起了大拇指,我开心地笑了。一边品尝着自己做的美味,一边想:我又学会了一项新本领――做“扬州炒饭”。(选自《我学会了做扬州炒饭》)

【佳作新登场】

我学会了游泳

李楠

童年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五彩缤纷。在我8岁那年,有件事让我久久不能忘记,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年夏天, 天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当时我小姨在游泳馆工作,小姨就把我带到游泳馆里说:“楠楠,咱们来这里游泳吧!好凉快凉快。” 当时我还不敢下水,把我吓得不得了。小姨把我拉到游泳池里,水花四溅。哇!好爽啊!我站在水里不敢动,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在游泳,有的小朋友比我还小呢,他们像小鱼一样欢快地游着,我很羡(xiàn)慕(mù)他们, 恨不得马上学会游泳。

小姨找来了一个教练教我。 先学第一步,漂浮。两手夹着耳朵,两脚往后一蹬,身体往前一扑,趴在水面就漂浮起来了。就这样练了一个多小时,反反复复的。教练又教了我换气,换气很简单,先在水里漂一会儿,然后把手往下一划,身体就往上冲,可是嘴里总是进水。就这样,我来回练了好几次。教练看我这样努力就教我学蛙泳,就像小青蛙一样在水里游来游去的,真好玩!我在游泳池里玩了一天,不仅学会了游泳,还解暑了。这一天过得真开心呀!这时也到了小姨下班的时间了,小姨把我从游泳池里叫了出来。

这一天我学会了游泳,虽然很累, 但是我收获了快乐和凉爽。

作者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富拉尔基区幸福小学三(1)班学生

【轻松引导员】

篇5

关键词:学生;中心;小学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老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的教学重点,然而学生普遍表现出“谈文色变”,畏难情绪严重,每次作文总是拼拼凑凑地写上那么几段,作文思路狭窄,内容空洞,言之无物。面对这样的情况,想要提高学生的

作文水平,我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作文的两大难:恐惧作文和言之无物。针对这两个难题,可以从两方面人手:

一、“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涵义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 年写进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的。《宣言》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教育部于2005 年9 月1 日正式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进一步在高等教育领域明确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这一规定为新时期高校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求管理者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出发,真正代表学生的利益,为学生做好服务。

二、小学课堂的主动性问题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幼年,好动的时期。他们初步接触这个世界,内心渴望尽快了解这个世界,这恰恰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本能。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世界,对社会的初步性认识。小学的课堂教学应该反映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的这种活泼,好奇的天性。换而言之,

小学生天性中好奇,率真,活泼好动的天性应该在小学课堂中得到有效的满足和释放。课堂的主动性对于教学的效果是有利的,具体表现为: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能够有利的教学氛围,直接帮助教学目的的达到。不难理解,小学生由于身体与心智的不成熟,其自律能力,自控能力远远无法与中学生,大学生相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行要求小学生和军人一样整齐划一地行为,往往会压抑甚至扭曲了小学生的天性,对其身心健康是极其不利。在无法改变小学生的天性的情况下,应该对其天性进行科学的疏导。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培育小学生主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比用严格的纪律约束他们要更加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化教学环境能够较好培育学生的团队参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学生。

三、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时,有时候烦恼的无话可说,有时候越写越有劲,一股无穷的动力推动着你战胜作文中的一切困难,这股动力就是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可以设计一系列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他们喜欢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接受作文训练。如在写记寒假中的一件趣事时,我在班上搞了一次有趣的逗笑比赛,看谁最有办法把别的同学逗笑。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将他们在暑假中遇到的趣事讲了出来,还学会了表达不同程度的笑。如“哈哈大笑”“捧腹大笑”“扑哧一笑”等等。眼看他们“进入角色”,我便顺水推舟,出示习作要求,最后完成习作。结果这次作文训练的效果十分理想,达到了预期吕的。

四、让学生言之有物。感悟生活让学生习作有见地

每一个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习作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因为学生是在用自己独具个性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独具个性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独具个性的心灵去体悟。如学生在写自己的成长故事中,我先是带给同学们一些有独特感受的文章引路,让学生真正明白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不一样的感受就是自己对生活独到的理解,是自己生活的精彩。刚开始作文的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会碰到“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困难,如果单靠老师传授抽象的写作知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为了让学生的作文“言

之有物”,我觉得应做好以下两点: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其实,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娱、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外出旅游等各种形式活动。然而学生面对这么多的材料仍无从下笔,那是因为他们不留意身边的事情,缺乏体验。

(二)注重词汇的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鲁迅先生讲过,要把作文写好,最可靠的是看课外书。但读课外书只求数量,不求质量。阅读的作用就会大大减弱。因此,阅读要注意精读,积累词汇,把文章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如能把平常的积累运用到写作当

中,作文一定增添光彩。

结语:

我们学生要写出好文章,当然同样要“深入生活”。因此我们的作文课,应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才能最终解决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问题。但是当前,我们教作文大多将阅读范文加点评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范文和点评不是不要,但是一定要认识到它们是生活的“流”而不是生活的“源”,要根本解决问题,还要从生活的“源头”人手。

参考文献:

篇6

这番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叶圣陶曾经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下来。日常生活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机械的重复。太阳出来每天都是新的。”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我们身边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题材,学生每天在互相的接触过程中也会遇到产生不同的感触的事:课堂上掌握了老师传授的一个新知识,用自己独特见解回答了令老师满意的一个问题,课间活动学会了一种新说法,做作业时攻下了一道繁杂的思考题,同学之间发生的各种趣事……这一切无不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都是小事,说不上新颖别致,但它们都是生活中的一朵朵真实的浪花,唯有真实的浪花才能荡起人们心中情感的涟漪。这些作文素材都值得一写!

且看我班李礼同学写的文章:

那些年,那些事

柳树深深地垂下头来,枝条儿被微风轻拂着漾入水中。随风飘落的枯黄的柳叶,像被什么翻滚过着的似的飞到水面上,顺着溪水,像一只小船似的飘走了,好似失去了舵似的,晃悠悠地,我的思绪也顺着船儿飘到了那个寂静的小村庄。

每天清晨,伴随着第三声鸡鸣,外婆总是急急忙忙地穿衣、洗漱、升火、烧饭。顺着烟囱,袅袅炊烟冉冉升起。如若我也早早地起了床,便总是在外婆家简陋的小平房顶观看一场“烟雾电影”。炊烟就像弟弟的橡皮泥一样,不停地变换着姿态,像马儿、像兔子、像老虎、像巨鹰――那时候我总想看一场彩,但在科技愈来愈发达的今天,看惯了彩电的我却总是想念那“烟雾电影”。

还是那个寂静的小村庄,正午的阳光照到头顶时,外公将家中仅有的一辆自行车推出来,在他那宽大的手掌的呵护下,我小心翼翼地爬上车子,驱动整个身躯,努力地驾驭这个笨重的大家伙。一天又一天,外公家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被我练得越来越烂,我终于练就了还算娴熟的车技。

过年的那一天是最有趣的。外婆给我穿上它一针一线缝制好的小棉袄,并叮嘱我这一天不许调皮。家家户户,里里外外,人们忙着和面,擀饺皮,拌饺馅儿,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不亦悦乎。中午,融化的雪水从房檐边滴落下来。此时,我们正聚在桌边津津有味地吃着大餐呢。到了晚上,色彩缤纷的烟火映亮了漆黑的夜空。我也拿着从小店用几毛钱买来的花炮,和其他伙伴一起放着玩。夜空中回荡着我们的欢歌笑语。

如今,外婆家已经盖起了一座小楼,又小又黑的烟囱,简陋的小平房早已经被拆毁,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也早已不知去向。

那些年,那些事,便一去不复返了!

这篇作文选取童年时期的一些零零碎碎,平静的叙述,带给读者对往事的回忆。令人印象深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有了素材有些同学又发愁了:唉呀,这些事都太小了,我三言两语就写完了,没什么意思!

这是许多中学生写作的通病。写作源于生活。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虽不是惊天动地,却在细微处见深情,平凡中显伟大。如何使事情具体化、情深处动人、平凡中不凡,这就要看作者会不会对事件进行渲染,渲染就要用到描写。巴尔扎克也曾说过,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价值,好的细节描写, 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描写性的语言是最文学化的语言。它可使文章更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比如一次作文训练中我给了学生这样一段文字引导学生将之具体化、细节化:在那片树林中,有一座土山包,我独自来到小山包上,开始挖土,据说这曾经是土匪的地方,我找到一处小山包的最低点然后向下挖去,我从下午一点挖到三点,一无所获,于是,我们就看到小山包上有一些野枸杞,不如搞点,于是我拿一个饮料瓶,边摘边放进瓶里。许多学生都投入了很大的热情来编织故事情节,恰当的场景,恰当的人物动作、心理描写,恰当的悬念的设置,以及那些让人会心一笑的结尾,无不体现作者们的巧思妙想。

篇7

关键词:小学课堂;作文教学;表达能力

在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总是感觉到小学生对写作文普遍存在各种问题,内容空洞,不具体;语言贫乏,没有真情实感。认为作文无从下笔。学生无从表达。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开头”的工作。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勤于观察,阅读积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作文实践中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

一、要让作文教学为更有效,就必须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

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人生,关爱世界,让人生旅途,世界变化,在孩子心中占有一席之地,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对家庭中的件件细举,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以及大自然的四季变换,从事态表象察觉实质。能领略物质文明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好处,会享受人们对自己的关心呵护和自己从对别人的帮助中所得到的乐趣,会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作文时他们就会在生活的浪尖感受中筛选题材,想利用自己的笔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二、要让作文教学为更有效,就必须让学生有观察的欲望

小学生的好奇心盛,敏感性强,想像力丰富,应该说可供写作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可是很多学生仍是认为作文很难,苦于不知写什么才好。原因是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差,不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去认识和捕捉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不懂得怎样去表达。因此,对身边的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对良马而叹其不能千里。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目标,其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目?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

三、要让作文教学为更有效,就必须让学生有亲身参与的欲望

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获得第一手材料,学生才会有话可说。因此,在平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例如,参加夏令营、社会公益活动、文娱体育活动,讨论会、主题演讲会、学生辩论会、手抄报,观看优秀爱国主义的影片、录像、电视剧等,这就为记事文章收集了材料;访问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英雄模范等,这就为写人的文章积累了素材;参加旅游,聆听导游介绍,这就为写游记文章丰富了内容。这些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把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例如指导学生写《打扫》,作文前布置学生回家认认真真地做一次打扫,作文时让学生回忆这件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谁在一起,在做打扫过程中,你印象最深刻、最有趣的是哪部分?你是怎样学会的?碰到了哪些困难?当时心情怎样?你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在打扫的过程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并有深刻的体会后,再去做家务的过程,就想得到,写得出,并且有兴趣写作文,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要让作文教学为更有效,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积少成多”

作文处处与阅读紧密相连。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只有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吸收,才能有丰富的、自如的写作运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的知识贫乏,词汇缺少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与书交朋友,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并要求学生勤做笔记,积累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读书笔记,不仅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还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悟产生的感受和认识的文字。美好的书报要多读,熟读,精读,作文时才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阅读的材料越多,写作思维就越活跃,写作思路也越宽,表达也就越清楚。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和表达的欲望,最终做到善于表达。

五、要让作文教学为更有效,就必须让学生经常练笔

篇8

通过对问卷的具体分析得知这样几方面的原因:

教师因素

1.指导过多。有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唯恐学生弄不明白,就反复细致地进行指导。学生一直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自己失去了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果学生脑子里还是一团乱,头脑浑浑噩噩的,理不清头绪。这样就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收不到很好的效果。

2.限制过多。受传统作文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写作教学时习惯于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比如写人的作文,老师往往让学生在文章开头写人物的外貌特征,然后通过写一件事来突出人的品质特征,最后一段写总结的语言。这样做,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缺少强度、深度,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大同小异。

3.放任自流。也有不少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往往把题目往黑板上一写,稍作审题便让大家开始写作文,美起名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和发挥空间。殊不知,大多数同学是抓耳挠腮,两节课也凑不了几行字。教师这样做忽略了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把学生的习作不当一回事,不管好坏,一律漠然视之。久而久之,学生的习作热情被冷漠,导致写作缺乏激情。

4.生活体验少。一些作文课上,要求学生写“参观、游览”一类的文章,可是课前教师不曾带学生参观游览过,造成作文训练时间封闭,学生无经历可谈,无内容可写。但为了应付差事,只好硬着头皮闭门造车,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任务。这样习作内容单一,方法机械,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学生自身因素

1.缺乏上进心。这类学生面对写作时兴趣淡薄、参与性低、习作积极性低,他们的目标是只要能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就行,把自己置于“配角”甚至“看客”的地位。反正不求受表扬也不能挨批评。

2.积累太少。作文并不是简单的词句堆砌,而是以充满灵性的、有血有肉的实体。由于学生课外阅读量少,造成知识面窄,导致语言词汇积累非常贫乏。学生仅靠语文课本的学习无异于沧海一粟。大脑的“储蓄库”里空洞无物,到“货主”临门时,谈何“发货”呢?可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习作时就不会做到信手拈来、文思泉涌。

3.依赖性强。正处于这时期的孩子们,由于心理上存在着过分的依赖性,因此在写作文时总想依赖别人,抄抄改改,勉强应付。有的学生是看作文书,把作文书上的事“安”在自己的文章上,为自己所用;有的学生把别人的文章加以修改后,变为自己的文章;有的仿照别人的文章模式,照着比葫芦画瓢,来完成自己的习作。

诚然,造成学生写作薄弱的原因还有其他方面,如家庭状况、学校环境、社区资源??????

综上所述,我认为应将写作至于“以人为本、面向生活”这一广阔的人文背景,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以鲜活的情感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以亮丽的形式去释放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愉悦的写作中丰富情感、增强语感、发展能力。

一、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加强积累。

现在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好,有很强的优越感,课余时间有小人书读、有电视看、有玩具玩,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写起作文来应该是没问题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好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个方面。

1.生活积累

指导学生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观察、发现、捕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的和有趣的事物,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访问、调查,让学生在活动中搜集写作素材。要经常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提高精神生活质量,让学生体验生活。

2、 语言积累。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和写作知识是作文的基础。课内阅读主要是教会理解和品位语言文字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将课外阅读中看到的好的优美词语、片断、写作知识及时记录下来,经过长期积淀,语言自然丰富,当写作需要时,大量恰当的语句就涌向笔端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

二、采取多种方法激发作文兴趣

兴趣是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也是学生作文的强大动力。学生作文有兴趣,写作时大脑就能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活动就最积极、最有效,作文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活动激趣。不少学生对作文没兴趣,甚至厌烦,主要是缺乏写作素材。如果能把活动列入写作范围,先活动后作文,效果就不一样了。我曾做过这种尝试,效果甚佳。让学生先做游戏,或说相声、演小品、演课本剧、表演歌舞,然后写作文,学生情绪高涨,大多写得生动活泼。

2.情感激趣。情感是写作的强大动力,在情感的作用下,学生会联想到很多好的词语,会用思维编制语言,会用强烈的情感渲染语言。教师要在激发学生情感上多动脑筋,如写作前看录像、讲故事、看图片、看电影、开展活动等。让学生在特定的意境中去感受、去联想、去体会,入境生情产生写作冲动。

3.批改激趣。作文批语使教师借助语言通过评价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形式,也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一环。批语要体现对学生的亲切感,注重交流,重在鼓励。有时一条好的批语能激起学生一生对写作成功的追求。

三、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整合途径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独立复述出文章的大致内容,能够简单感受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能够就阅读后的感受进行交流。另外,还要求学生在进行写作时,要有观察生活所见所闻的能力,要学会感受这些所见所闻,逐渐积累写作素材。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效整合,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培养学生做好基础阅读

1.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可以用来阅读的途径也得到了拓宽,广泛的阅读能够增加学生的见闻。增加语文阅读材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进行适当的指导,确保学生阅读有质量的好作品,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也才能保证在写作时轻松运用阅读过的作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提升了语言组织能力。

2.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感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增强学生的语感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感的不断增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多读文章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拉萨的天空》@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这句话将天空比喻成宝石,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拉萨天空给人的感觉,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可以重点分析这些好句子,教会学生使用简单的比喻并将其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在阅读中进行写作

语文课本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源,通过阅读课本中的课文,加上教师的引导,能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和模拟写作中逐渐提升写作水平。

1.减小难度,从模仿开始

小学生刚刚进入校园,思维不成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写作指导时,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给予不同的指导方法。如果对三年级或者四年级的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可以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成一个个片段,要求学生在描述时保证清晰和具体。例如,小学三年级下册的《庐山的云雾》中有一句话: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流畅、生动。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完这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仿照这段话描述自己生活中见过的一件事。教师在分享学生的写作段落时,看到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其中有一位学生写道:今天天上的云彩真漂亮,有的像小马驹,有的像小白兔,有的像猴子,还有的像大石头。我一直看着天空,仿佛自己进入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从学生的模仿段落可以看出,在写作中融合阅读过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写作时有更多的可利用素材,能提高学生作文的质量。

2.迁移延伸,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会有效融合阅读和写作,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在某些文章的描述空白处,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丰富课文的情节,提升写作能力。比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但愿人长久》,描述的是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思念自己弟弟的故事。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有没有什么难忘的事情或者有趣的事情,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苏轼的弟弟突然出现在苏轼身边,苏轼会对弟弟说些什么,他们会一起干些什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没有描述的情节,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引导学生将想象的结果写下来,又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在阅读中激发想象,在想象中练习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语感的提升,在写作过程中又能深刻感受到文章中句子的优美、生动之处,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继红,赵亮.关于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与写作有效整合分析[J].都市家教,2015(2):145.

篇10

一、习作交流的困难处境

1.关注写作,轻视交流

作文从指导到写作一般为两节课:第一节课是口语交际、作文指导;第二节课是打草稿,草稿打好了简单读一读,改动几个错别字,誊抄后便交给了老师,让老师批改。老师把作文批改好了,再发给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作文只是师生之间的单线传递,是封闭式的传递。这种传递的模式,实际是在告诉学生:我是为老师写作文,让老师批改作文、评判作文;也在告诉教师,学生写,教师改,以往都是这样,大家都是这样,天经地义,亘古未变。封闭式的没有对外交流的作文教学模式,养成了学生被动写作、应付写作的不良习惯。学生的作文学习失去了主动性、积极性,一系列的困难便产生了。

2.交流遇到的困境

远离本源、缺乏交流的写作,注定是要失败的。可老师们也有理由:一是学生作文以写为主,交流不交流无所谓;二是语文教师课务重,时间紧,教师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三是农村孩子的许多家长外出打工了,家长不在家,孩子在家里无人交流。一句话,交流很难!

3.关键是教学态度问题

世界上的任何难事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再困难的事情,只要你不怕困难,积极应对,想方设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能否让学生进行作文的交流,也是个教学态度问题。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为什么能让学生交流得那么好?王栋生老师的作文教学为什么能让学生交流得那么好?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为什么能让学生交流得那么好?他们的作文教学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因为他们看重了交流,落实了交流,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应该能做到!

二、习作交流的教学价值

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与交流,交流在习作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教学价值显而易见。

1.课标上有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与内容”中指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第三学段习作“目标与内容”中也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与人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把习作的交流作为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分学段提出,其教学价值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教材上有编排

习作交流的教学价值,不仅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上,而且还体现在教材中,教材也作了相应的编排。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中的习作,对习作交流的要求就有明显的体现。

“语文园地一”,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好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语文园地二”,写熟人的一件事――写完以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语文园地三”,看图作文(秋景)――写好后读给同学们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语文园地四”,写观察日记――写出观察中的发现,写好后读给同学们听,看谁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语文园地五”,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最想告诉大家的,写完后,大家交流交流,装订成一本习作集。“语文园地六”,写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别人读了对这个地方也感兴趣。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可以交流交流,可以取长补短。“语文园地七”,编动物童话故事――写好后,读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语文园地八”,自由作文――为了自我表达,抒发真情实感。写给自己的,读给自己听,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习作,一般都有让同学们进行交流的要求。看来,教材的编排也充分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交流的“目标与内容”。教材上有这个要求,可实际教学中做得不怎么样。

3.破解作文难题的一剂良药

学生不喜欢作文,怕作文,写不好作文,其中习作交流的缺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生既表达又交流,作文何怕之有?何难之有?

(1)习作交流,可以与别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别人读了自己的习作,或自己读了别人的习作,一定会从他人的作文中,了解到对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些往往是自己没做到的,没想到的。学生互相读了对方的作文,各自都能分享到习作之乐。

(2)互相学习对方的经验。经常与别人进行习作交流,不仅能分享到快乐,而且还能学习别人作文中表情达意的方法、经验,取人之长,察己之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有利于修改自己的习作,让作文更好一些。互相交流习作,不仅能分享快乐、欣赏经验,还可以让别人提出意见。把习作读给同学听,读给家人听,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这样,别人听了你的习作,可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加工、修改习作。作文是写出来的,能力是改出来的。习作交流,提升了质量,培养了能力。学生通过习作交流,分享了快乐,学到了经验,训练了能力,作文还有什么难写的呢?习作交流是破解作文难题的一剂良药。

三、习作交流,大有可为

认识了习作交流的教学价值,增强了习作交流的教学主动性,习作交流便大有可为,师生便可大显身手。

1.目的前置――写前

学生口语交际之后,开始写作了。这时候,在学生动笔之前,让学生明白写作的目的,明白为何而写,为谁而写。把写作的目的前置,心中有一个等待交流的对象,有一个等待要阅读自己文章的人,他不仅在写作态度上会更加认真,力求写出好的文章,让对方有一个好的评价,而且采取的写作方法也会不一样。写作中,他会让文章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选取比较典型的材料,注意材料的安排,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有真情实感。目的前置,任务驱动,为写作作好了充分的心理上的、方向上的准备,这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

2.面对读者而作――写中

写之前心中有了读者,知道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文章,自己打算努力去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写作过程中,学生便会面对自己心中虚拟的读者而作。如果说写作目的前置是从宏观上对写作作了思想准备的话,那么写作中的面对读者而作,则是从微观上对写作的过程所作的“现场监督”“即时提醒”“随机调整”,这样能确保写作目的的落实。

比如写人的作文,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时刻会提醒自己,读者需要从我的文章中看到一个有个性、有道德、有感情的打动人的人,我必须把这个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写出来,写出这个人的鲜明特征,给读者留下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面对读者而作,实际上是把读者的需求作为一个标杆,竖在自己眼前。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会因读者需要,及时更改,边写边改。人物的外貌描写有助于突出中心吗?人物的语言有助于表现人物个性吗?人物动作符合人物的特点吗?人物心理描写、环境描写都能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吗?

再比如写想象作文,面对读者而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一定会时时刻刻想到:读者希望我写的想象作文,应该是想象既要大胆、新颖,又要有一定的现实性。不然的话,胡编乱造,读者会不高兴的。读者希望我写的想象作文,不仅想象大胆奇特,而且还有具体的内容,能表达我的真情实感。我在写作过程中,如何满足读者这个要求呢?――既要有一定的情节,又要抓住一些细节,真情投入地去写,真心实意地写。写想象作文,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种理想,一种向往,这种理想应该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它代表了我的心理渴望,而且这种理想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读者读了我的文章,会得到鼓舞,产生积极向上的思想。

3.开辟广阔的交流市场――写后

明白了习作交流的重要性,端正了习作交流的态度,我们就应该把习作交流看得和习作写作同样重要,为交流开辟广阔的市场。我认为,良好的习作交流,应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修改为主要目的的交流。

学生打好了作文草稿,应该修改草稿,先自己修改,再让别人帮助修改。这时候的习作交流是以修改为主要目的。以修改为主要目的的交流,不能马虎对待,只求走个过场。学生作文打好草稿后,若课堂时间所剩无几,老师应该另换一个课堂时间,让学生专门进行以修改为主要目的的交流。以修改为主要目的的交流,主要形式是读。老师首先提出修改的要求,组织好交流的形式,或同桌,或小组,或班级。这里尤其提醒同学们注意两点:一是阅读别人的文章,要本着关心、帮助、负责任的态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不掩恶,不虚美。二是文章的作者要专心听别人朗读自己的作文,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忍痛修改自己的作文。如果老师发现比较共性的问题,也可以进行全班性的交流,一人读,大家听,共同评,之后再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以修改为主要目的的交流,不仅在班级里,也可以在家庭中、社会上。交流的范围越广,作文会修改得更好一些。

第二阶段,以分享为主要目的的交流。

学生把作文草稿修改好了,誊抄好了,交给了老师,老师批改、讲评之后,可以通过专栏、班报、文集等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这个时期的交流,主要是让学生们分享习作成功的快乐,开阔眼界,进一步汲取别人的经验,积累习作智慧,提高习作水平。以分享为主要目的的交流,不仅交流作品,也可以定期举行作文评价会、经验交流会。学生从作品的交流中既可以分享到习作成功的快乐,又可以分享到经验学习的快乐。

第三阶段,以发表为主要目的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