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5 12:3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学科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紧紧围绕学校工作计划,根据教导处具体工作安排,以新课程实验为核心工作,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我校数学教师的素质,全面提高我校数学教学质量。
二、现状分析
优势:
1教师工作面貌团结昂扬。在校长室的领导下,教师群体团结奋进精神抖擞,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勤奋严谨乐于奉献蔚然成风,为本学期教学工作和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
2课程改革成效比较显著。初步形成了“学理念、说理念、用理念”的良好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努力引入研究型学习方式,力求做到三“活”(把教材用“活”、把方法激“活”、把过程盘“活”)
问题:
1学生方面: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思维能力较差有待于提高。
2教师方面:新课程理念难以走进课堂物化为可操作的教育行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与效果之间的矛盾;学生个性张扬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之间的矛盾;教研活动形式呆板,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还有待思索和研究。
三、具体措施
(一)抓热点,努力推进课程改革。
发继续加强"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的研究与实验。通过下面措施促使新课程理念进行内化,并指导日常教育教学活动。
1、学习阶段。
a、外出学习。组织有关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新课程标准培训及学科培训、听课,并在回校后作幅射培训。
b、组织学习。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对课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进一步。
c、教师自学。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解读、新的教学参考、教学杂志上的有关文章,进一步明确课改精神,每位老师撰写学习心得并汇编成册。
2、活动阶段。
教师方面:
a、通过“五优化”评比活动,促使新课程理念的物化。
优秀数学教案评比(二月份)、优秀数学教学案例评比(三月份)、优秀数学课件评比(四月份)、优秀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五月份)优秀数学论文评比(六月份)
b、注重新课程理念运用,促使新课程理念的物化。
备课做到:按新课30%的比例分别写好设计意图、每个环节的设计理念,教学后记等,使教师在每上一堂课中都努力的体现新的理念。
教研活动时做到:上课教师的说课及听课教师的评课均要围绕新课程理念。
实践活动中做到:要求每位教师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本学期中创造性地开展一次教学活动.例如数学实践活动、特色作业设计等活动,并及时做好小结工作。
学生方面
a、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和应用能力的训练
三、四年级进行数学小故事、数学小幽默、数学名人名言搜集竞赛;(四月份上旬)
五、六年级进行数学小报设计及数学小论文或数学小日记竞赛。(四月份下旬)
b、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小组活动,提高课外学习的能力
结合数学生活化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活动。在班内组成组成若干数学活动小组,在数学老师的指导下分批完成各组的活动小课题(例如:菜篮子里的数学工程等)。或从城镇、农村;或从小孩、老人;或从街头、巷尾等不同的角度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意义,同时也增强其合作、交流、探索学习的能力。
3总结阶段。
各项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提升积极撰写相应论文,不断积累。
(二)抓常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数学教研组建设
a、提高教研组计划的针对性:各组组长根据数学条线工作计划及上学期考试情况,制订本组教研活动计划,明确努力目标并制定相应对策。
b、追求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活动是是落实教学工作、提高业务能力的杠杆。本学期将以教研组及学科组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每周一次教研活动。活动以课改研究为重点,依托课堂教学,每次活动内容做到有中心(3—4次集体性备课、2—3次对比性上课、1—2选拔性说课、示范性评课)从而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研活动更具有实效性。(具体安排详见《教研活动安排表》)
c、提高集体备课的实用性:本学期开展集体性备课活动,改变教师编写教案流于形式和应付检查的状况,实行教研组备课,个人备课的备课模式,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将写教案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及提高教师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提高教师备课上课的质量。期初每个教研组对本册教材中各个单元确定一个典型课例,每个成员提前一周对同一教材分头精心备课,在此基础上交流并进行试上,再修改再上,修改完善后的教案在校园网上交流。发挥组内成员的集体智慧,从而使每位教师对不同类型课例都有一定的了解,真正意义上通过集体备课提升教师校教研能力。
2、抓学生作业质量。
学生作业,一方面反映了老师的教学情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本学期我们将严格执行《华士实验小学部数学作业规范》,继续狠抓学生作业质量。在此基础上同时要求老师作业布置不仅精当而且有创意,批改及时、认真,并能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重视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的培养。
3、关注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a、举行数学教学年系列活动。20xx年定为我校的数学教学年,通过教学年活动系统的开展数学教学研究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数学氛围,全面的提高数学教师的业务修养和学生的数学意识及数学素养。二月下旬举行开幕式。(详见《数学教学年活动方案》)
b、建立数学听课日制度。自本学期起,每周三定为数学听课日,教师间可以无需预约的互相听课,通过这一举措促使每位教师每周均需精心准备一堂高质量的课,从而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c、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继续加强月考工作,健全月考制度。注重命题研究,努力吃透课标、教材精神,编印质量较高的测试卷,全面检测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注重教学过程性管理,提高每堂课教学质量。教导处将结合听课活动开展听、测、问、查等形式的教学质量调研活动。“听”即听随堂课,听课覆盖面要达到全校教师的85%以上;“测”即在听完课后及时对该班学生进行抽样检测其知识、技能当堂掌握情况,了解每堂课的教学质量;“问”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堂课的感受,了解学生的需求。“查”即查教师的备课笔记、作业批改等;每次检测后,教导处将与任课教师反馈教学调研情况,及时沟通探讨存在的问题,对调研结果进行量化评价,并通过校园网分析公示。
做好“辅优补差”同步提高教学活动,抓中间促两头,提高学校的整体质量。
篇2
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
由于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听课,课后就没有练习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生疏。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也不像历史、政治需要死记硬背。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上网聊天。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工作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四、教材分析
从这个学期开始将采用新的教材,教材内容以全新的的信息素养观念和现代技术理念为指导,改变了原有的“软件说明书”式的模块内容组织体系,依据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的结构要素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增减和重组,形成了非线性的、螺旋上升式的模块结构体系。
整套教材共分为主题,每一个主题都分有三大任务,任务主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而每一个单独的任务又是相对简单的,学习起来十分轻松,学习任务并不繁重。从教材的栏目看,能从学生的主体性知识与能力出发,设置了必学栏目,如:“做中学”、“马上行动”、“案例分析”、“技术提示”;还设置了选学栏目,如:“游戏”、“阅读”、“拓展”。每个栏目都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上课也有了很大的选择性。
五、教学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行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学生自学和动手是最主要的。
六、进度内容安排
七年级
9月 座位的编排 走近信息时代 计算机基础知识 上机操作常规的训练
10月 正确指法练习 智能abc输入法的使用
11月 智能abc输入法的强化训练 汉字录入
12月 初步学会word的基本操作 益智游戏
1月 学期小结,期末考查
八年级
9月 主题一 创建工作表
10月 主题二 数据计算 主题三 数据管理
11月 主题四 数据图表 主题五 设计我的网站
篇3
以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深化教学研究,提高教研质量,改善评价体系,强化教学管理,促进教师发展。抓好教学质量和面向全体,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检查、分析和管理力度,有效提高备课组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具体工作:
根据教导处工作计划和数学教研组计划,本学期我们备课组全体成员将进一步深入学习,更新观念,每个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教学水平,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做到勤学习、重研究、多交流,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工作新体系,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 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利用每周四的备课组(教研组)活动时间,配合教导处组织备课组老师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新理论和先进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倡导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的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二)抓好课堂常规,提高教学效益
在日常教学中,要借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认真研究“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不断改进备课方法,提高备课质量,把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色溶于一体,积极采取集体重点准备、个人能根据班级实际加以调整、教后能及时地做好教学反思。尤其是要以教导处倡导的高质量的、深层次的、课后教学反思的切入为重点,切实做好自身备课。合理安排每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有针对性、教学有成效。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新教材所蕴含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自主地学、能动地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和发现,真正让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得以贯彻和实施。
(三)做好常规工作,注重质量监控
配合教导处做好期中、期末、阶段性检测,备课组要针对自己薄弱环节,进行分析、讲评,对薄弱班科和检测中凸显的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寻找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提出扎实有效的改进措施;开好教学质量分析会,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促进提高。
(四)做好拉差培优工作,全面提高质量
从思想上、习惯上、学习上关心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思想上、习惯上、学习上有不同的提高。根据自己备课组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多鼓励,逐渐使他们感到“我能行”从而达到“我真棒”。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对学习困难学生加以关注和研究。教学中实现“分层教学、分层递进。”课外提倡奉献精神,拉差补缺,同时落实“一帮一”结对子帮教活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五)抓校本研修,促专业发展
备课组教师要积极学习各方面的理论知识,积极撰写教育教学随笔、反思、教学案例,以教师教育博客为载体,努力探究新型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研究、学习模式,与他人多交流、多互动,并参与他人关于教育教学设想和方法的讨论。平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参加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进一步学习课件、网页的制作,使其真正的为教学服务。
(六)积极参与各种比赛、开展课外活动
根据教导处的工作计划,进行口算、数学报、数学知识竞赛 。
三、活动安排:
1、教学研讨课:
周淑芝 《可能性》 (三年级) 17周
蒋勇 《条形统计图》(四年级) 14周
卢成善 《可能性》 (五年级) 15周
钱方理 《统计图》 (六年级) 17周
附:除六年级外,其余时间可视教研组具体安排做适当调整。
2、集体备课讨论:
内容同上,时间提前一周。
3、主题交流:
周淑芝 《创设学习统计与概率的高效课堂》
卢成善 《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教材梳理》
蒋勇 专题讲座
篇4
认真贯彻落实我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和教学方针政策,以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为指导思想,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探访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观念,面向教学改革的前沿,使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更大程度上的提高。
二、 实施方案
1.更新教学理念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多写勤练,多听勤讲,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多练、多算、多讲、多写,拓宽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不同程度的学生积极性,使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让研究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得到充分体现。知识面,增加数学的人文性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提不同的问题来调动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由过去的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只不过是一个引路人的作用。
2.踏实备课上课
认真钻研教材,尽管这套教材我已经教学过一遍,但仍然深感自己知识储备的欠缺,加上这套人教版教材所渗透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认真按学校规定的要求书写教案,做到不备课不进入课堂,同事备课积极参与,教案修改要切合实际,上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设计要合理,以点拨为主,让更多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要精讲、少讲,传授知识要准确,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定要打好基础,逐步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
3.认真批改作业
每课要有基础的作业,每单元有测验,批改要及时认真,内容与要求同学校一致。要针对不同程度学生进行评价,方式要灵活有针对性。每单元都有测试,每讲完一课都有对应的小考,同时布置有对应的拓展性练习,拓展学生的视野。
4.潜心教学研究
篇5
以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三、具体措施
一年级(上学期):简单认识计算机的结构,认识计算机的各种设备的名称和作用。学会开机关机、重新启动计算机。学习鼠标的使用和用画图工具画图。
(下学期):学习用画图工具画图,了解用计算机画图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年级(上学期):认识键盘,掌握键盘操作的正确姿势和击键方法,学会26个英文字母和英文标点的键位,回车、退格键、空格键等常用功能键的用法。
(下学期):继续进行键盘指法训练,学习输入上档字符,进行英文全篇的综合练习(区分大小写、格式)。
三年级(上学期):学习Windows常识,桌面、窗口和对话框的简单使用,学习用微软拼音汉字输入法输入汉字,中文标点符号。
(下学期):继续学习用画图工具画图,了解用计算机画图的一些较复杂的应用。
四年级(上学期):Windows系统和文件的管理。
(下学期):学习使用写字板进行中英文排版。
五年级(上学期):学习互联网常识,计算机网络的实现方式和简单的通信原理,学习使用网络浏览器,通过网络学习、下载文件和资料。
(下学期):学习计算机网络间消息传送,学习使用计算机开网络会议。
篇6
一、 指导思想和要求
贯彻教育部的有关教育教学计划,在年级组的直接领导下,认真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教学的宗旨是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工作
1、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加强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以学习新课标为主要的学习内容,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本学期要继续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提倡发现性学习、参与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
3、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与要求,可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尽可能做到每节课后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重视“二备”和反思,要从深层次上去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
4、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
集体备课,教案基本统一。每次备课都有一个主题,然后集体讨论,补充完善。同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让学生学会并且掌握,不搞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教案应体现知识体系、思维方法、训练应用,以及渗透运用等,要对重点、难点有分析和解决方法。备课组要做到资源共享,反对个人主义。作业要求分组,组的同学完成课本上的练习,组的同学完成课本上的习题,并注重作业反馈。
三、一些固定工作安排
(1)每周的星期二下午第4节为固定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主题,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都有文字记录。
篇7
今年是全省三年大造林的第二年,是我市造林绿化工作全面启动的一年。市营林局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三年大造林”的决策,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年大造林,*要走在前头,当排头兵,做表率”的要求,紧紧围绕我市确定的“世界知名、中国一流、中等规模、生态园林”的城市建设目标,以服务于林权制度改革为中心,以培育优质高效森林资源,提高城乡绿化水平,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为目的,审时度势,抢前抓早,科学谋划,周密部署,积极为三年大造林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为谋划、策划好我市的大造林工作,我市相继召开了市绿委会成员会议和全市各县(市)、区(局)及市直相关部门32个单位参加的关于造林绿化工作会议,对大造林大绿化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动员。成立了造林绿化推进办公室,办公室下设五个推进组:森工系统造林推进组、地方造林绿化推进组、城镇(局址)村屯(场所)种苗推进组、公路绿化推进组和综合组,将责任进一步落实落靠,形成了上下齐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为三年大造林大绿化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市营林局组织我市20多位林业专家到基层实地踏查,认真调研和专题论证,科学编制出了《*市造林绿化规划》(*年—*年),已经市政府十二届十四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印发了《*市绿化委员会关于实施〈*市造林绿化规划〉工作方案》,为我市的三年大造林绿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指明了方向。积极开展造林绿化技术培训,壮大造林绿化专业技术队伍,提高我市造林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拟于三月份举办“森林经营理念、苗圃经营中的对策、珍贵绿化树种的培育”等相关内容的培训班,培训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由基层营林部门的主管局长、营林主任参加;第二层次是由营林处主任、验收队长、验收员参加;第三层次是由苗圃主任、副主任、技术员参加。期间,将聘请市里有关林业专家进行授课。同时,组织嘉荫县和铁力市的相关工作人员分两批赴拜泉县进行防护林、乡镇机关苗圃和小流域治理情况的考察学习,进一步掌握造林工作先进管理的经验和科学的造林技术,从而为我市的造林绿化工作提供技术保障。结合我市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扩大面积的新机遇,市营林局局长孔祥军带队深入到基层第一线,送技术下乡,向林改户传授树种选择、树种优化配置技术和林分复合经营技术、抚育技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全方位为林改户大造林提供优质服务。
年初以来,三年大造林绿化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力量进行实地踏查,因地制宜的确定造林树种和绿化模式,认真做到了“六个结合”。坚持造林绿化与林改结合,大力发展红松果林、榛子林和五味子等经济林,经过实地踏查,与基层生产单位沟通,计划用红松保护资金投资建设红松果林2万亩;坚持把造林绿化与停止采伐结合起来,动员林产工业企业投资建设,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基地,增加育林基金培育原料林比例;把造林绿化与解决林区职工烧柴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薪炭林、生物质能源林;把造林绿化与满足国家战略用材贮备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发展大径珍贵用材林;把造林绿化与生态立市、发展森林旅游结合起来,加快道路两侧、河流两岸、农田林网、场所村屯绿化步伐,大力发展宽幅林带网、块林、彩林;把造林绿化与城镇周边可视范围内的阳陡植被恢复结合起来,大力营造容器苗,提升绿化成效。同时,为了适应我市大造林大绿化工作的需求,提高苗木供给能力,把苗圃新播面积由254亩增加到319亩,采取夏播措施,新增乡土速生大青杨29亩、白桦16亩,使在床苗品种数量、质量、品种有了大幅提高,为造林绿化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物质保证。
篇8
数控技术 岗位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 模块
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数控编程与操作》是数控技术专业最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受到各院校的高度重视。
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我们提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车、数铣、加工中心、电火花机床的操作,掌握FANUC、SIMENS、HNC、GSK等4种系统的编程,使教学的目的性更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更强。课程设计的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题组正是沿着这一思路着手进行课程的设计。紧紧围绕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探索将课程内容项目化、模块化,将课堂教学现场化,强化职业技术能力,把工学结合的思想贯穿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数控技术专业的《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实行“1+2”模式,即将课程设计为1个职业能力学习模块,再加上2个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职业能力学习模块主要学习数控编程及操作的理论知识,2个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分别为数控机床操作实训和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实习。前一个能力拓展模块侧重于装备各类数控系统各种机床的操作,后一个能力拓展模块侧重于各种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通过理论课与实践课并列进行的教学模式,使数控加工操作实践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融知识传授、职业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以实际典型零件加工过程为导向,现场教学、课堂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模式并举的教学方式。
1.对理论教学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提高素质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理论内容方面强调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内容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增加与现场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可根据专业发展方向的需要,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以保证课程内容始终与数控技术的发展水平、市场对人才能力要求相适应。
2.构建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针对理论内容的项目训练、强化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使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的比例达到1︰1以上。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实验和实训教学环节,进行“真枪实弹”训练,把实习教学由单纯消耗转变为实习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做到生产和实习两不误。这种作法也为工厂节省了人力,降低了消耗,创造了效益,真正实现了实习教学和生产的有机结合。
3.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将职业技能鉴定融入常规的教学训练过程
将与课程相关的数控类职业技能鉴定工种融入平时的教学训练过程中,实现专业教学和职业鉴定的“直通车”。如数控铣工、数控车工的职业鉴定融入到课程教学和数控编程加工实习实训中,既节省专业的教学资源、降低学生的鉴定成本,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理论教学、项目实训教学到强化实训,要求做到“六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讲解与指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以达到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三、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1)构建了典型零件库和零件加工工艺性文件库,并通过网络让学生随时调用典型零件的加工程序,拓宽学生的编程思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一个网络平台,将课程的诸多信息放置在网上,便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四、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每一学习情境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每一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下面通过实例介绍学习情境教学设计过程。
实例:在数控车床上完成凹圆练习件的车削加工
1.工作任务描述设计
加工零件任务名称:凹圆件练习件的车削加工。
2.零件类型描述
该零件属于较简单的阶梯轴类零件,是使用数控车床加工的基本外轮廓形状。是数控车削加工中难度较低的基本零件之一。
3.学习情境教学(行动)过程总体设计
根据每一学习情境教学内容,来开发以行动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情境学习过程,即下任务、定方案、誊卡片、加工、检测五个行动过程。
参考文献:
[1]陶维利.《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基于教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篇9
一、研究缘起
随着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的增强和服务能力的提高,图书馆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了更好地服务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图书馆积极采取措施,为用户提供学科化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服务方式,并代表着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和水平。[1]另一方面,众所周知各类型图书馆使用图书馆集成系统(亦称图书馆管理系统,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简称ILS)目前已经普遍,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资源时也会首当其冲的想到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各种电子资源数据库等。电子资源数据库由于CALIS很大程度上提供了文献保障,所以图书馆可选择购买或不购买,而图书馆集成系统则是图书馆开展业务工作和读者服务的基础[2],是支持图书馆运转的最为核心的应用技术[3],就目前的阶段来看是必须购买的。因此,如何将学科化服务嵌入到图书馆集成系统中,将图书馆馆藏资源与ILS可以无缝链接,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是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科化服务工作得以开展的又一重要平台。
二、学科化在ILS中的实现
学科化服务功能在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汇文系统)已初现端倪,汇文系统是由江苏省教委组织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联合开发的,是我国自行开发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佼佼者,由于它的价格较国外系统低廉,且功能也较为齐全,因此受到很多中小型图书馆的欢迎[4],该系统目前在国内已拥有400余家用户单位[5]。我馆从2005年引进该系统,通过8年多的实际应用,发现该系统每学年或学期都会升级,替换改进旧功能,增加适应需求的新功能。至2013年9月我馆已升级至5.0版本,在此版本中笔者认为最大的改进是将学科化服务的想法嵌入到集成系统中,新开发了学科参考的功能。笔者对这一功能进行测试、使用和宣传,得到了教师的大力支持,从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为了保证该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利用,笔者从数据的收集组织,数据的整理导入,读者使用测试,数据的更改删除及定期更新四方面入手进行实践建设。
(一)元数据的收集、组织
元数据信息的收集是学科参考功能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存储了大量的元数据信息,才能更好地实现该功能的有效和大范围的应用。[6]然而在收集元数据之初又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为了使该功能得以最大化的使用,笔者首先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协调工作:(1)向领导汇报工作,请领导将其带入系主任例会,寻求各系部主任的认可与支持。(2)与教务处联系,收集学校各系部开课情况、教师情况基本信息。(3)与各系部秘书联系,确定各系各专业课程、必修及选修等课程,各专业教师任课明细情况。(4)采取“滚雪球”式方法,有计划地走入到各任课教师办公室中宣传学科参考功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以期得到教师最大限度的参与。(5)做好样板专业,展示成果:图书馆与各系进行茶话会交流,请系主任及老师参观样板专业成果,使教师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以便收集工作更好的开展。数据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与课程最相关的学生学习时会利用到的各种资源,包括纸质图书、纸质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行业网站等资源(见表1)。将表1根据教师的要求以打印版或电子版交给教师并说明填写的要求。数据收集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都不是及时获取的,尤其是最重要的表1学科参考资源推荐明细的数据,因此要做好后期的追踪工作。
将初步收集的数据进行二次整理和加工,其中包括两方面的数据,一是教师课程相关的数据。二是教职工推荐的资源方面的数据。教师课程方面的数据相对简单,根据汇文系统后台字段的限制,完善课程编号、课程名、任课教师、院系等信息。将完善的课程方面的数据输入按专业、按课程输入到系统中。而教职工提出的资源方面的数据相对较复杂,需要对提供资源明细进行检索,馆藏资源可以满足的直接添加到系统中,馆藏不能满足的资源:(1)如果是纸质图书、期刊及报纸,则推荐采访馆员及时购买补充,有效提高图书馆馆藏的质量;(2)如果是电子图书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或与电子图书供应商协商将其制作成电子版;(3)如果是其他电子资源可以通过开放获取、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读秀、百链等渠道进行获取。将上述情况中提到的(2)(3)两种电子资源获取的结果如何有效地制作到系统中,有待汇文系统的进一步升级功能。
(二)元数据的处理、套入
前期收集到的表1学科参考资源推荐明细的数据需要按汇文系统后台的数据格式要求进行加工处理,因汇文系统5.0目前只支持将馆藏图书数据导入,所以需按专业按课程提取出以下重要数据:题名、作者、ISBN等。将处理好的数据按课程名导入到系统中:汇文系统流通管理模块系统设置课程参考书管理,将推荐的专业选读或必读书目导入到系统。
(三)读者入口测试
做好元数据的收集、组织及处理后,读者在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中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课程名、教师、院系三种途径检索到与课程、教师等相关的参考信息(如图1,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参考资料。
(四)数据的修改,删除及定期更新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每学期学年专业课程、教师会有一些变动,或是领域内有新的发现等,会使提供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这样系统后台对教师课程信息及推荐资源的数据就要定期的修整。因此,就要求我们要以学期为周期再次进行数据收集、组织,之后是将现有的数据与系统中核对,进行相应的更换、删除和更新。
三、对图书馆集成系统的新要求
在对汇文系统学科参考功能的实践和配套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为了使该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和使用,笔者发现以下三方面仍需改进:系统后台添加数据的类型过于单一;读者检索途径过少且有的不实用;数据需全部手工录入。
(一)要求数据加工后台增加第三方链接功能
汇文OPAC5.0中学科参考的功能说明学科化服务在图书馆集成系统中也是完全可以实现并取得很好效果的,但是实施过程中由于系统后台添加资源的限制,致使读者在OPAC中还仅仅只能查检到与课程和教师相关的参考书而且只是馆藏纸质参考书。因此,希望在升级版本中系统后台可以增加其他馆藏其他资源链接的操作(馆员操作),如纸本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行业网站等。其次是可添加教师提供的与课程相关关键词或主题的功能,这样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会更有针对性,从而减少盲目查找学习参考资料的时间,提高学习和研究效率。
(二)学科参考增加/细化读者检索途径
汇文OPAC5.0学科参考功能中目前只提供课程名、教师名、院系三种检索途径,但是在日常使用中除课程名与教师名外用户大多数还会用到专业方向的检索途径而很少用到院系这样相对较大范围的检索,因此系统可以考虑增加且细化用户检索途径,增加专业方向、主题、关键词等检索途径。
(三)增加教师课程信息数据导入功能
学科参考功能的实现最重要的是元数据信息的收集、组织,其次是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查检,然后是将整理好的数据一条一条的检索馆藏并添加到系统中,这个阶段既费时又费力。而元数据中的教师课程信息是不需要二次组织和处理的,因此,汇文系统可以考虑在升级版中增加教师课程信息数据的批量导入功能,这样既避免重复的机械劳动又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篇10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302)
摘要:以“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课程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企业的岗位需求,分析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有助于推进专业其他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课程改革;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13-02
21世纪初,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了《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要贯彻“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到目前为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重视,该模式体现了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间的双向互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不仅强调理论(应知)与实践(应会)的结合,而且强调工作任务中的任务关联,从而使构建的课程体系体现知识的关联与扩展。这些知识的关联与扩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构建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的“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课程是按照精细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及发展方向,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以“企业调研定岗位,以岗位定能力,以能力定课程”的思路开发的基于精细化工生产过程的一门专业课程。
课程定位与目标
“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课程是精细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对接企业分析检验岗位需求,训练化学分析基本操作,培养化学分析检验通用能力,学生从此开始专业学习,进入职业角色。本课程基于“产品检验”工作过程,学生通过认知实训,了解职业岗位工作任务;通过学习“基础化学”,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开设本门课程,与“仪器分析”课程对接,共同在单项检测、综合检验、独立设计方案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具备行业常见的各种化学分析方法基本知识和必要的理论,具备查阅、收集和整理技术标准及文献资料的能力,解读标准的能力,检验方案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具备正确熟练操作常见分析仪器的能力,形成较强的分析与检验技术应用能力;具备良好的实验室工作素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备安全与环保意识,并形成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始终贯穿“基于工作过程,突出能力培养,融入素质教育,培养技术,重在应用”的理念。按照“岗位分析—能力分析—教学内容构建”的思路设计课程。具体如下页图1、图2、表1所示。
通过企业调研,与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精细检验岗位需求,确定了以下教学内容,如下页表2所示。
另外,教学项目中融入国家中级分析工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从而实现集“理论—实训—技能考证”为一体。
课程实施
课程按照精细化学品检验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宏观上采用项目教学,按照企业真实(或模拟)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组织教学,微观上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项目要求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灵活采用任务导向、分组教学、引导启发、角色扮演、仿真教学、讨论质疑、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点拨和监督的作用。基本教学流程为接受任务、收集资料及整理、设计任务方案、可行性讨论、确定本组方案、教师审定方案、执行方案、结果评价及讨论、教师点评、完成及上交项目报告、教师评价及总结、教师给出项目成绩等。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参考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方法,不仅考核专业能力,还要考核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素质。改变了以往的学习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
考核过程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种考核方式能使学生在完整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受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体现考核评价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小结
“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课程是以“做”为主体的课程,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也很差。这可能与学生动手机会少有关系,但经过调研发现,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主要原因。为此,我们从2008级开始对该课程进行了“以项目为导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课程教学引入大量国家及行业标准以及国家《中级分析工》技能标准,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更快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使学生达到社会及企业的要求。但这种“项目课程”模式也存在不足,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受以往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团队在观念更新方面还无法适应教学要求,有时难以找到和开发出完全满足专业要求的项目,将所有的课程都改为项目课程还难以实现,同时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充足的教学场地、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大量资金投入等。所以,类似课程的开发与改革还需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89-91.
[2]徐涵.行为导向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 上一篇:路政工作计划
- 下一篇:第一学期班级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