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8 13:2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检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培训目的
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具体部署和要求,通过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业务培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人员思想认识和工作履行能力。
二、培训范围及时间
局机关股室双随机抽查工作执法人员,时间4至5月份。
三、培训内容
1.对随机抽查计划制定、抽查检查、结果录入、公示等内容进行培训。
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正确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众服务职能,提高社区应急自救能力,创新应急管理体系,维护我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我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二、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副主任、应急办主任任副组长,区城管局、区建设局、区规划和国土分局、区卫生局、区安监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质监分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及各街乡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应急办,负责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
三、工作目标
编制区社区应急总体预案,完善预警处置机制,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宣传和消防设施建设、开通社区医疗急救绿色通道,建设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一)在现有预案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的社区应急预案体系,健全社区应急组织机构,明确专职联络员,进一步完善社区突发事件预警及处置机制。
(二)配合市民政部门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组建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
(三)做好社区消防安全、应急知识和应急避难场所的宣传工作,将工作纳入年度应急宣传计划,在5年内逐步完善社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建立社区消防网络。
(四)在市卫生部门的指导下,推进社区医院的急救绿色通道建设。
(五)根据辖区内社区分部情况,充分利用我区中小学操场等现有设施,逐步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四、责任分工
区应急办负责全区社区总体预案的编制工作,并承担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协调和督办任务。各街乡、各相关部门分工如下:
(一)社区应急专项预案的编制和预警处置机制完善
责任单位:各街、乡负责,区城管局、区建设局、区规划和国土分局、区卫生局、区安监局、区质监分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提供指导
(二)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各街、乡
(三)消防安全、宣传和消防设施建设
责任单位:消防大队,各街、乡
(四)社区医疗急救绿色通道建设
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各街、乡
(五)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各街、乡
五、时间安排
(一)对全区社区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咨询专家意见,完成编制全区社区应急预案的相关准备工作;
(二)召开工作部署会,布置工作任务;开展社区应急演练;组织各街、乡及社区分管领导现场观摩;
(三)5月份:各街、乡,各部门制定工作计划,编制相关社区应急专项预案,并上报区应急办;
(四)6月份~11月份:完善预警处置机制,强化硬件设施建设;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管理上长效”的原则,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运设施,提高生活垃圾收运作业机械化水平,力争通过两年时间,构建合理、有序、经济、环保的生活垃圾机械化收运系统,全面提升区域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水平。
二、工作目标
2009年底,完成河埒片区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日处理500吨)主体工程建设;马山街道、蠡园街道、河埒街道、荣巷街道、蠡湖街道生活垃圾机械化收运率达100%,街道、华庄街道、雪浪街道、胡埭镇、太湖街道达80%以上。
2010年底,河埒片区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全面建成投运;全区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密闭化运输实现全覆盖。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完善环卫基础设施
1.加快推进河埒片区(青龙山)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确保2009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0年底前全面建成投运。转运站建设用地由区政府负责提供(原则上不少于15亩)。征地拆迁工作由荣巷街道负责,所涉费用由区城司负责筹集。
2.加强对上衔接,尽快启动太湖新城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
3.根据市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指导手册,划分服务区域,因地制宜,确定并购置240升标准桶、电力环保收集车、3吨和5吨后装压缩收集汽车,科学规划、合理设置生活垃圾收集容器,淘汰非标准桶以及小木车、机动车、拖拉机等非密闭收运车辆,及时拆除原垃圾收集房。
4.河埒片区、太湖新城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建成投运后,周边原小型生活垃圾转运站由市、区环卫主管部门统一调整规划,根据需要保留作为大件垃圾、城市家具等特殊垃圾收集转运点或退出,实现资源整合。
(二)分类推进生活垃圾机械化收运
1.马山街道、蠡园街道、河埒街道、荣巷街道、蠡湖街道在辖区范围内全面推行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扩大单车收集范围和半径,提高收集效率,确保2009年底生活垃圾机械化收运率达100%。
2.街道、华庄街道、雪浪街道、胡埭镇、太湖街道在条件相对比较成熟的区域(如镇区、安置房小区等)先行推行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其他区域暂按原有(传统)模式收集垃圾,并对农村自然村重点实施村庄环境整治,确保2009年底生活垃圾机械化收运率达80%以上,2010年底全面实现生活垃圾机械化收运。
(三)加强生活垃圾收运管理
1.健全完善“村(社区)收集、镇(开发区、街道)中转、区监管、市集中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生活垃圾全部收运至桃花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益多环保热电有限公司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进行处理,确保全区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继续保持100%。
2.河埒片区、太湖新城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建成前,各镇、开发区、街道生活垃圾暂按现行模式收集中转;河埒片区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建成投运后,马山街道、蠡园街道、胡埭镇、河埒街道、荣巷街道、蠡湖街道生活垃圾送该转运站中转;太湖新城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建成投运后,街道、华庄街道、雪浪街道、太湖街道生活垃圾按距离远近,就近送该转运站中转或益多环保热电有限公司处理。
3.建立健全环卫作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收集(一天两收集),做好环卫设施管理和养护,加强日常作业监管,严禁随意倾倒、堆放、处置,杜绝收运过程中的抛、洒、滴、漏等污染环境行为。
(四)加强环卫作业队伍建设
区、镇(开发区、街道)、村(社区)按照环卫作业标准和生活垃圾机械化收运的要求,足额配备环卫作业人员,加强环卫作业培训和考核,提高作业和服务质量。
四、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和制订方案阶段(4月1日-5月31日)
各镇、开发区、街道和区环卫处对责任辖区内的生活垃圾收运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根据生活垃圾机械化收运工作的推进时序、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阶段性推进计划。
(二)集中推进实施阶段(6月1日-9月30日)
1.各镇、开发区、街道和区环卫处选择1~2个条件相对成熟的村(社区)先行试点,在此基础上,以点推面,加快推进。
2.全面启动河埒片区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力争2009年6月底前完成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工作并交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开工建设。
(三)考核验收和巩固提高阶段(10月1日-11月30日)
1.由市主管部门和区城管局、财政局、监察局组成联合考评组,对各单位生活垃圾机械化收运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对达标单位拨付以奖代补资金。
2.各镇、开发区、街道和区环卫处严格按照环卫作业标准,加强日常环卫保洁和垃圾机械化收运,提高作业水平。
五、措施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建设和完善生活垃圾机械化收运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管理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区域生活垃圾高效收集、集约转运、集中处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为民办实事工程。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将这项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强化综合举措,狠抓推进落实。
(二)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管理,建立合理、有序、经济、环保的生活垃圾机械化收运体系,提高生活垃圾收运作业水平,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区生活垃圾机械化收运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城市管理局。各镇、开发区、街道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机构,落实专人,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三)落实职责分工。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相互配合,协作联动,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区城管局要充分履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全面负责工作的协调推进;各镇、开发区、街道要强化属地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好辖区内的生活垃圾机械化收运工作;区发展和改革局要将这项工作纳入政府性投资计划,做好项目核准工作;区财政局要做好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区监察局要加强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区规划分局、国土分局要积极做好生活垃圾转运站规划定点、用地指标落实等工作;区建设局要协调做好生活垃圾转运站征地拆迁和建设工作;区环保局要配合做好环评等相关手续办理工作;区房管局要督促物业公司做好生活垃圾机械化收运相关工作。
(四)强化资金保障。市、区政府对这项工作设立专项资金,根据各单位新增车辆、垃圾桶购置情况,由财政部门按30%的比例拨付以奖代补资金;各相关单位也要落实专项资金,制定车辆、垃圾桶购置方案,经区城管局、财政局审核后先行购置到位。
篇4
在区就业促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办公地点设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中心”以本区户籍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居民开展创业培训、进行创业指导,并提供各种便利服务,鼓励居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一)“中心”的主要任务
1.制定和落实鼓励创业的关政策、措施。
2.组织开展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征集和咨询、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工作。
3.帮助创业培训结业者申办小额担保贷款。
4.指导和协助创业基地(场所)的建设和管理。
5.管理区创业扶持基金。
(二)“中心”的组成人员、单位及主要职责
1.主任:由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领导“中心”开展工作。
2.副主任单位及主要职责:
⑴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中心”日常工作及各成员单位的组织、协调;开展创业咨询、培训等工作;协助有关单位做好创业基地建设和管理。
⑵区财政局:负责创业扶持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协调关部门兑现优惠政策。
3.成员单位及主要职责:
⑴区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教育、推介典型、总结经验。
⑵区招商局:负责为创业者提供配套服务,协助办理关手续。
⑶区各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协调辖区内的创业工作,组织指导社区创业工作。
⑷工商分局、市国税一分局、市地税一分局:配合关部门,提供优惠服务,落实兑现关政策。
⑸区教育文体局、区科技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残联:配合关部门,组织开展学习、宣传、咨询、培训、教育、引导等工作。
(三)建立工作网络
1.建立创业指导工作平台。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区劳动就业服务大厅设立创业指导服务窗口;区各街道在劳动保障事务所的平台上,建立街道创业指导服务副中心;区各社区在劳动保障服务站的平台上,建立社区创业指导服务站。
2.建立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借助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外网,开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网站,该网站与区“一家人”社区便民网进行链接。网站设政策咨询、创业项目展示、专家简介、小额贷款、创业经验、创业培训等栏目。通过这一平台向社会国家促进就业、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展示市、区创业指导中心征集来的有特色的创业项目和外省、市的创业项目。
3.建立创业孵化平台。各街道要统筹规划,以发展具有特色的社区服务业为方向,建设好创业孵化平台和创业载体。街道可利用自有房产资源和现有的创业园、商务楼宇等建立创业基地;也可以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组建创业基地,引导创业成功的企业为初次创业者提供创业见习基地。年每个街道要在本街道区域内建设一个市民创业基地,二个市民创业见习基地,三个本区居民创业典型项目。
二、设立专项创业扶持资金
区财政部门从就业促进资金中每年安排创业专项资金300万元,设立“区创业扶持基金”。区创业扶持基金在使用上坚持集中扶持的原则,要选择具有特色、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作为区级创业项目进行扶持。其主要用途为:
1.区级创业基地补贴。
2.工作网络的建设投入和日常维护。
3.对优秀创业者和促进创业优秀单位、个人的奖励。
4.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投入和日常办公经费。
创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由区财政局制定,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财政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遵循科学决策、竞争择优、公正透明、规范管理的原则。
三、出台配套政策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鼓励自主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应的创业扶持政策,主要包括:
1.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凡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的本区户籍居民,可以通过劳动就业条线申办小额贷款;对参加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并结业的,优先推荐帮助解决。区市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主要用于扶持个人或合伙经营中的创业资金不足。帮助扶持方式为:
⑴对尚未获得市级创业贷款的初次创业者,实行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⑵对经市再就业培训中心推荐,并已获得市级创业贷款者,配套扩大小额贷款额度。具体操作办法另行制定。
2.创业补贴扶持政策。
⑴对具有本区户籍的创业人员在本区自办实体的给予适当补贴。
⑵对上述实体(包括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聘用本区大龄失业人员,并在本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照创业者聘用本区失业人员人数,每年给予适度补贴。其中,聘用时间不足6个月的,不予补贴;超过6个月的,按月计算,最长不超过3年。
3.创业基地扶持政策。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各成员单位要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服务标准及要求,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率,为创业人员提供协助办理各项开户手续、创业政策指导等一系列服务;各街道应充分发挥创业基地作为创业人员孵化平台和创业载体的重要作用,降低市民创业成本,减少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对参与、支持创业基地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场所优惠、便利的单位或个人,经年终考核后给予奖励。
四、建立创业工作例会制度
为保证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心”每季度召开例会。会议由分管区长主持,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参加,会议主要议题为:
1.通报创业基地的建设和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
2.及时传达区政府和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等有关部门的政策措施。
3.协调解决创业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总结表彰典型,对创业明星和促进创业的优秀个人进行表彰,对辖区内所有的失业人员再就业、自主创业的先进事迹进行公开宣传。
篇5
一、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科教强市”战略,统筹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经济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推进城市科技资源向农村延伸,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到2012年,初步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覆盖城乡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上升,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
(二)具体目标
1、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成高新区、钢城经济开发区、莱城工业区3大专利密集区。专利申请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获省以上科学技术奖项数量年均增长10%以上;实施农业重大科技计划项目26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姜蒜、丹参、花椒、黑猪等特色产业中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2、城乡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全社会R&D占GDP的比重达到2.2%以上。科技应用研发资金占同级财政决算支出的比例每年不低于1.3%,其中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到30%以上。
3、城乡节能降耗水平不断提高。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5%以上;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在农村广泛应用。
4、城乡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建成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新增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
5、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一支国家、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队伍,全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700人以上。
6、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建立起科普示范基地、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农技协发展、技术服务五大城乡科普体系,全民科学素质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加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
1、加快工业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研发与转化推广。抓好“可工业化生产的新型节能建筑关键技术及装备”、“大型塑料挤出机械关键技术及设备”、“新型节水技术与器具”等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与转化推广,发挥工业技术在改善农村新型建筑住宅体系、开发多种类大宽幅塑料薄膜生产机组、发展节水农业等方面的作用。
2、加快农业特色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推广。①姜蒜产业。发挥职业技术学院、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人才技术优势,围绕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利用及标准化生产,抓好生姜抗姜瘟病育种、姜瘟病综合防治、姜蛆防治、加工专用型姜蒜新品种培育等关键技术研发,建成全国最大、品种最全的生姜种质资源圃和生姜种质资源信息库;围绕食用、医用、保健、洗涤化妆等姜蒜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研究开发生姜精油、蒜氨酸等系列产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重点推广姜蒜标准化种植、高产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改良等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业优良品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②“三黑一花”畜牧产业。以鲁莱黑猪研究开发中心、鲁中波尔山羊繁育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为依托,围绕黑猪、黑鸡、黑山羊、花脸长毛兔种质资源保护、评价、创新利用及产业化开发,突出抓好“黑猪世代选育—新品种培育—配套系开发—标准化养殖基地—精深加工”等技术的研发,建立全国优良地方猪种黑猪基因库;大力推广畜禽疫病综合防治、高效健康养殖、标准化饲养等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加快畜禽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③白花丹参产业。以职业技术学院、紫光生态园等单位为依托,开展白花丹参提纯复壮、新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等技术研发与转化推广,开发饮片、保健茶系列药品等新产品,建成全国重要的白花丹参GAP种植基地。④林业。以市林业局、市果科所为依托,开展森林生物防虫、森林资源与生态监测、林业生态保护、瘠薄荒山造林、容器育苗造林等关键技术研究与转化推广,推进林业科技创新。
3、加快节能减排、环境整治、污染防治等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推广。①重点围绕钢铁、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节能减排,加强电炉除尘、高炉煤气回收利用、余压余热发电、中水回用、废液污泥处理、废旧轮胎综合利用、再生节能保温墙体材料等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推广,减少污染物向城乡排放,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改善城乡环境。②开展以畜禽粪便、秸秆和生活垃圾为主的农业和农村废弃物资源肥料化、饲料化技术研究;开发以鲜姜苗为主的绿色无公害功能性饲料、饲料添加剂,规模化养殖场便污物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开发沼气发电、照明、炊事、供暖等技术,示范推广“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等循环生态农业和家庭模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③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精准施肥和无公害施肥技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生态控制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二)大力培育科技型龙头和骨干企业
1、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辐射带动农村配套发展。重点围绕新型钢材及钢铁深加工,粉末冶金,纺织新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及煤化工,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扶持龙头和骨干企业,实施一批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项目,突破一批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做大做强一批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12年,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2家以上。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与农村中小型科技企业牵手共建行动,扶持高新技术龙头和骨干企业,到农村中小型科技企业建立科研基地、中试加工基地,引导更多有条件的中小型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搞配套加工,实现城市高新技术资源与农村人力资源、空间资源的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2、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辐射带动农村加快发展。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科研开发机构,建立中试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等,以技术创新带动万兴、东井、一品、通海等姜蒜加工科技龙头企业,恒瑞生物、远望生物、盛德泰等林果加工科技龙头企业,得利斯、六和等畜产品加工科技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增创农业产业化发展新优势。
(三)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1、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落实市政府《关于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意见》,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大重点人群为重点,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资源共享工程、大众传媒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2008年,面向四大重点人群,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举办科普巡回展览4次,科技创新大赛1次。
2、启动市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争取国家、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启动实施市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市财政每年投入10万元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表彰奖励一批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
3、深入开展科普村村通工程。在村级健全完善“一站一栏一员”(科普宣传栏、科普站、科普员)科普宣传阵地。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8年村村建立科普站;加强各村科普宣传栏维护管理,及时更新科普挂图;2008年所有行政村全部配齐科普员,统一登记造册,发放证件。
4、抓好“科字号”文化下乡服务活动。组织“梆子”剧团,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科字号”文艺节目演出活动,每年巡演30场次以上;每年“全国科普日”、“全省科技活动周”期间,组织开展科普赶大集、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弘扬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科学素养。
(四)完善城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1、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进工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培育和壮大一批服务于科技项目实施和项目产业化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一批服务于科技咨询和技术评估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技术评估中心,一批服务于信息共享和技术转移的技术市场、资源共享网络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搭建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产业化示范等成果转化平台。到2012年,全市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230家。
2、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技术推广工程。根据国家、省统一部署,2009年在莱城区先行试点,从市、区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涉农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高校院所与我市开展科技合作的专家、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当中,首批选派20人到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科技示范乡镇、村等,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培训农业科技人才,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带动农民致富。
3、农村信息化网络工程。2009年,在莱城区开展试点,通过完善莱城区科技信息网,建立农业技术专家咨询队伍和实用技术查询数据库,借助莱城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向广大农民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适时提供互动式专家咨询服务,建立覆盖全区787个行政村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争取到2012年,建成覆盖全市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
4、农技协培育发展工程。按照以协会为组织纽带,以实体经营公司为龙头,建立生产基地,下联周边农户的“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加快农技协由小型化向规模化发展,由技术、经营协作型向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型过渡,发挥好农技协在良种引进、技术培训,种植、管理、贮藏、销售配套服务,农村剩余劳力就地转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力争到2012年,新增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5家。
(五)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集中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稳定性、协调性不强,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要素制约和环境保护压力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争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8年重点做好规划编制和申报工作,力争2009年创成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抢抓“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建设10家省级农高区的机遇,以中西部姜蒜加工储运板块为依托,加快杨庄镇姜蒜精深加工核心区建设,整合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省级农业特色(畜牧)科技园,建设国内一流的集品种选育、生产、加工、储运、交易、信息为一体的特色基地。力争2008年创成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3、依托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东兴源食品有限公司为主体,年内建成包括6000平方米研发大楼、质量检测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中试车间在内的省生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市鲁莱黑猪研发中心为主体,到2010年建成集黑猪、鲁莱黑猪种质资源、性能测定、育种、繁育研究于一体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远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到2012年建成省水果籽加工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保障。发挥各级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建立科学的考核和奖惩工作机制,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全民科学素质、城乡科技创新投入、城乡节能降耗水平等重要指标列入对市直有关部门和区级领导班子年度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篇6
(一)建国**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全民健身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提高,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全民健身工作的科学技术和监测管理还比较落后,有关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这些问题,应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三)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
二、目标和任务
(四)全民健身计划到2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五)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要求,积极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到本世纪末,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程度不同的各类地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都应有所增长,人民体质明显增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等逐步加大,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的改善。
(六)依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体育改革。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满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对象和重点
(七)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继续搞好升学考试体育的试点,不断总结完善,逐步推开。盲校、聋校、弱智学校要重视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
(八)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体育工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
(九)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
(十)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十一)实施《军人体育锻炼标准》,进一步发展部队体育,增强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培养部队体育骨干。部队在搞好自身体育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支持和帮助驻地附近的居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十二)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
(十三)重视妇女和老年人的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注意做好劳动强度较大、余暇时间较少的女职工的体育工作。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
(十四)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十五)积极为知识分子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合其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重视对中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
四、对策和措施
(十六)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为重点,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切实抓出成效。
(十七)加强宣传工作,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全民健身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十八)加强群众体育的法制建设,认真执行现有体育法规,有计划地制定并实施社会体育督导、群众体育工作、体育社团、场地设施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逐步完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制度,加强对工人、农民、少数民族、残疾人以及各类学生运动会等的组织和管理。突出群众体育运动会和竞赛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民族性、趣味性和科学性。
(十九)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二十)体育部门要改善资金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群众体育事业费在预算中的支出比重。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提倡家庭和个人为体育健身投资,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开发适应我国群众消费水平的体育健身、康复、娱乐等市场。
(二十一)实施体质测定制度,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定期公布全民体质状况。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加强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设。
(二十二)推广简便易行和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与体质状况的体育健身方法。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
(二十三)加强人民体质与健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要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学研究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要增加对群众体育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群众体育健身实践的转化。
(二十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落实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体育场地设施或者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并且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五、实施步骤
篇7
关键词: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188-0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而文化站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基层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文化站的建设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新时期文化站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站是国家设立,政府举办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和协助管理辖区文化市场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服务于当地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也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文化站以文艺创作、组织活动、文艺培训、基层辅导、组建业余团队为主要职能,其通过开展积极健康、多彩多姿的文化活动来使人们群众在文化方面的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从某些角度而言,其各种专业职能决定了她的主体的价值观,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门。
(一)为人们群众基础文化服务,满足群众对精神世界的需求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群众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已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在学习及工作之余,人们希望能够以其他方向满足自身对精神食粮的需求,而文化站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其在人们群众精神的生活中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挖掘民间艺术
我国的民族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当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时,才能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及发展。文化站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可促进人们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并逐渐加强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可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创新及发展,进而可使广大的人民群众都具备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的情结,并以民族文化为荣。
(三)传播社会文化的正能量,引导社会建立良好的价值体系
文化站中所开展的活动基本都是以积极健康为主,且许多活动的内容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其对人们群众的思想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人们的身心都能得到有效放松,且还能从中获取一定的教育,从而可使人们的内心及精神方面都能得到一定升华。在文化站中参加多次活动后,人们还能从中交到朋友,且在活动过程中,还能培养人们的合作能力及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中的构建,这样就能使整个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都得到一定增强。
(四)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化站发展的过程中,都是在我国文艺及文化发展方针的引导下对时代的主旋律进行有效弘扬,这就说明基层文化站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其还能引导社会及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若想得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就必须依靠多元文化的滋养及不断丰富,而文化站在与人民群众联系中具有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等特点,这样就能使社会文化得到更好的滋养与发展,此外,文化站能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基础服务,从而可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群众对精神方面的追求,进而可促进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二、文化站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时代需求及重要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对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普及、对思想文化进行传播、使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得到一定满足的作用,是一种不具有营利性质、由政府组织创办的所有文化机构与服务的总称。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其是我国对文化进行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此外,还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要求。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国民素质及民族凝聚力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有着重要作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站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时代的发展而言,对文化站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必然趋势及要求。
(一)在政府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政府若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对自身的职能进行适当转变,相关实践表明,政府可通过以下措施转变职能:为社会提供一定的公共文化产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建设,以使人民群众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现阶段,我国社会及时代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从某个角度而言,政府所提供的产品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为了使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政府必须对自身的职能进行适当转变。
(二)可有效促进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在我国文化的发展中,公共文化服务有着重要意义,其能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定的文化优势,但是我国文化的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且有时候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某些偏远地区的文化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就给我国文化的建设带来了难题及挑战。对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应使他们实现均衡而协调的发展,并注意在落后及偏远地区对文化进行普及。
(三)可使民生的需要得到一定保障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已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人们在生活中,当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时,就会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层次、更多元化的追求。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使人们对生活的多元化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以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丰富多样的文化供给,并从文化活动的参与中享受到一定的快乐,因此,应把文化站的建设和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进行密切而科学的结合,这样才能使文化活动的内容及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从而才能使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层次及多方面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三、文化站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措施
(一)在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不断更新文化站的服务理念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站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文化站在服务过程中,应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一个比较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以使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基本需要得到有效保证,且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化站自身的发展。在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文化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为人民群众提供基础服务时,文化站应对主动配合政府的正确引起,根据时代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结合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能够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有一定公益性的文化服务。
(二)在扩大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促进文化站服务质量的提高
在参加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文化站应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心,如可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来使自身的服务水平及能力得到一定提高,从而使人民群众在公共文化的需求方面得到有效满足。此外,为了促进文化站的进一步发展,文化站一方面应努力向政府提出请求,让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促进文化站的建设,以使文化站的发展规模得到一定扩大,并结合时展的特点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尽可能对文化站活动载体等进行大胆创新,这样既能使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又能使文化站在服务方面的档次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文化站应对馆内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方面的培训,对服务方式进行不断创新,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专业而良好的服务水平。
(三)重视文化品牌,发挥其在文化发展中的引领及辐射作用
文化站在对公共文化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应重视对社会中优秀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并结合地区特点,努力打造出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品牌,然后对其进行不断推广、发展,以使其对文化的发展进行有效引领,必要时,还可通过文化品牌的辐射作用对文化站的公众形象进行塑造,以使文化站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能够得到一定增强,从而促进公共文化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在开展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文化站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人民群众的具体需求,使自身的在公益性方面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使基层公共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得到有效保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是我国在新时期开展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而文化站作为这项工程中最关键的一环,需要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篇8
一、目前农村中小学校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原始凭证存在的问题
1.原始凭证的填制不规范及所附依据不齐全。如,部分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要求,基本要素不齐全,摘要、大小写、日期、单位名称等相关事项不按规定填写,甚至大小写不一致;购买大宗物质,没有附行政会集体研究记录、没有购物清单、没有验收证明;支付款项,有时没有收款单位和收款人的收据;对发生劳务产生的费用没按规定提供发票,往往以发放津补贴的方式造表发放,没有劳动起止时间、内容、领款人身份证号码等栏目,不能全面记录经济业务的全过程,也违背了税务的相关政策。
2.部分单位的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职业判断能力不强,没有严格履行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的职责。如一些原始发票,实际支出的是餐费,被填写会议用餐且在会议费科目中列支;一些实际是购买有价证券(卡)的发票填写为办公用品(或计算机耗材),被会计人员列入办公用品支出;报销会议费仅提供一张发票,没有附详细记录会议时间、地点、参会人员、用餐标准等会议结算清单;报销的差旅费中住宿费发票没有详细记录时间、床位数、单价;报销的培训费更是五花八门等,时有开假发票报账的情况,造成会计人员无法或很难履行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的职责。
(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
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规模小,人力有限,常常一人身兼数职,不相容职务很难有效分离;有的学校财务专用章随意使用,学校法人名章和财务专用章由一人保管;各种有价证券、发票、收据管理不严格,造成管理上的漏洞等。各种制度只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未认真执行过。
(三)会计记账凭证填制、复核不规范、随意性大
主要表现在:记账凭证摘要部分不能准确地描述业务内容,附件张数不填写或记数不准确;将不同类别的原始凭证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大凭证”的现象较为普遍;实现电算化后,少数会计为图方便,订正、调整记账凭证未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填制,经常出现通过反过账、反审核的方式修改已结账月份的会计凭证;部份学校的复核会计形同虚设,复核密码由记账会计知晓并使用,并未真正履行复核会计的职能职责。
(四)会计报表、账簿装订不及时
由于实行了电算化,所有的财务数据都在电脑中,很多财务人员认为这很安全,用不着打印装订存档,有些单位很多年的报表、账簿都没打印。当有上级相关部门来检查、审计时才从电脑中调出。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电算化的有关要求,每月完后要及时打印报表、每年结账后也要及时打印账簿,并和其他财务资料一起装订成册,并由会计主管、记账人员等相关人员签字存档保存。
(五)仍有无证上岗的现象
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仍有无证上岗现象。这些学校往往规模小,教师少,会计或出纳工作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兼任,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教学,财务工作只是他们工作内容之一,财务工作要持证上岗并没有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
二、会计基础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造成农村中小学校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由于教育系统规模大,基层学校多,往往财政、教育主管等部门对学校会计基础工作检查、监督、培训和指导工作力度不够,对学校会计工作的管理仅限于会计工作结果和会计报表的管理,学校的会计监督职能得不到正常发挥。
(二)学校领导及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认识不足,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意识淡薄。有些领导认为会计基础工作不过是简单的统计、计算处理事务,对学校管理没有多大影响,不重视学校内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的学校所有财务工作都由一个人完成,没有相互监督环节,不重视会计人员的培训和任用,认为记账、算账谁都能干,使得很多会计人员没有从业资格证,从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整体管理水平。
三、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建议
(一)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首先要求会计人员持从业资格证上岗,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即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其次,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做到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最后,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技能,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财政及主管部门等应当多举办培训班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学校也应当支持会计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参加会计业务培训,使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同时,学校之间要多开展会计业务交流,可以采取互检、互学的方式,借鉴好的做法和标准,找出自己的差距,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二)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工作规范化、制度标准化、管理手段科学系统化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具体目标。各学校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重庆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实施细则》和学校内部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制度,使之切实可行,便于操作。严格做好凭证的审核和管理,规范会计账簿的打印和保存。对于凭证审核和管理,应做好以下两点:
1.严格做好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工作。会计核算首先应从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着手,规范自制原始凭证格式,严格审核外来原始凭证,是实行会计监督的第一关口。切实做到只有具备金额准确、要素齐全、手续完备的原始凭证才能作为付款、入账的依据。
2.强化记账凭证的填制和报表、账册的管理。目前我区教育系统已行会计集中核算,并且使用的是会计电算化,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认真审核原始凭证的基础后,要按照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记账凭证填制时应序时编号、摘要简明、数字准确、签章齐全、映证资料齐全。按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及时处理未达账项,报表、账簿要定期打印装订成册。
3.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采取切实措施,指导和督促农村中小学校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整顿会计基础工作中不规范的做法和存在的严重问题,不断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具体措施有:一是彻底清除无证上岗人员,对人员紧张的学校财务人员要督促其参加培训,领取从业资格证;二是定期对各学校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情况进行培训、检查、考核、评比和奖惩,并与岗位资格聘任、精神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形成人人争先的良好风气;三是在会计工作管理的范围、内容程序、方法上要制度化、公开化,实行依法行政。
四、结束语
篇9
【关键词】手机媒体 企业文化 作用
一、手机媒体现状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媒介,被称为继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特别是进入3G时代,伴随着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广播、手机商城、手机办公等传播形式的出现,继而4G时代更是强化与蔓延了3G时代的掌上生活。手机媒体逐渐演进成重要的文化、娱乐、办公、传媒平台,成为传播能力最强、影响范围最广、使用最为便捷的大众媒体之一。积极探索手机媒体这一新兴文化现象,借助手机媒体技术,精心构建基于手机媒体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主动占领企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对信息化背景下加强企业文化模式创新,增强企业文化建设及时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手机覆盖人群广、传播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我院工作人员的零碎时间,具有其它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手机媒体从面对面到机对机,改变了传统灌输式、说教性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文化建设不再仅仅是发生在会议室、办公室等实体场所,在网络虚拟空间上同事们也可以随时进行双向交流,构建便捷的社会、企业、家庭、个体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时间更为开放。
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越来越依托手机与移动网络下的文件传输与人际沟通。例如,利用手机终端查询标准文献、编辑审阅并传输文件、阅读及观看视频;利用微信、微博、QQ、MSN、Facebook了解当前政策与形势;利用手机现场拍照、填报试验信息及决策处理,外出工作不必再携带笨重的摄影器材等;利用QQ、微信、iwork群组功能交换信息,分组管理人员,把控生产安全,避免电话口头下达任务导致的沟通不畅、信息传达错误等;利用微信、易信开展文明投票、优秀员工评选、正能量短文征集活动;利用手机BBS平台开展员工生活服务指南。手机媒体已经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并给工作生活的协调管理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另一方面,手机媒体增强了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实现键对键、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有利于文化个体的互动交流。手机媒体的文字、画面、声音多种特性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了一个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交流方式,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接受方式,信息传达的时效性、连续性、多样性胜于其他各种传统媒介,使得文化建设更具有感染力。
二、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挑战
手机媒体以其自主性、快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成为人们开拓视野、更新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渠道,同时也给现阶段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新挑战。
(一)信息混杂
手机媒体中的信息鱼龙混杂,如格调低下的视频、短信、贴图,以及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甚至各种主义、反的消极思想文化信息,通过手机媒体的途径大肆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企业员工的审美情趣和社会情趣。
(二)行为挑战
一些企业员工将大量时间花在手机媒体上,上班及闲暇时间常与手机相伴:购物,聊天,浏览网页,对手机产生了极大依赖,影响了工作效率,甚至脱离现实生活圈,导致人格的自我异化。
三、如何发挥手机媒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加强信息素质培养
随着手机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需要加强信息素质培养,拓展工作者自身的视野,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以便迅速对信息进行分类和作出反应,摆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被动性。
(二)构建企业文化新平台,开展手机主题活动
企业要重视手机媒体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好手机平台,搭建企业文化建设新平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对青年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利用手机媒体传播广泛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利用手机媒体互动性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利用手机媒体传播即时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为企业文化注入新内涵,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
(三)制定手机管理制度,净化传播环境
首先,加强手机使用的监督,会议和培训期间手机需要静音,禁止工作期间长时间把玩手机,以保证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工作效果。其次,完善手机信息传播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避免企业核心信息的泄露;通过实名制、GPS手机定位、自觉有效屏蔽等措施,杜绝虚假及信息。
篇10
【关键词】中职会计 工作过程 系统化 课程体系
一、引言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职业岗位需要的初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即能在企事业单位,尤其能在中、小、微型企业经营管理第一线中从事会计核算、财税协管、统计、仓管、财经文员以及收银等相关岗位的操作性工作。但目前中职会计教育实践性培养远不能达到用人单位要求。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依旧采用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
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实施的是以公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组成的课程体系。该体系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概念、原理等陈述性知识为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没有摆脱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
(二)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设置重复
以传统学科为中心的中职会计课程体系中多数主干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之间存在重复,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之间,《税收基础》与《税务会计》之间都存在知识重复交叉现象,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
随着中职课程改革的深化,普遍中职学校都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将实践教学提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程度。但很多学校的做法都是,学期前十几周理论教学,后面几周为专业实训周,人为地将理论和实践教学割裂。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传授会计知识,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缺乏教学情境设计,没有向学生提供企业最关注的工作过程基本工作经验、方法和岗位技能,课堂上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担任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学习兴趣性和主动性不高,难以进行有效的学习。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造成了会计专业毕业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差,分析问题的能力差,缺乏会计职业操作技能,就业上岗时遇到实际会计问题,就无从下手,解决不了。这大大有悖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需要的初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势在必行。
三、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会计课程构建思路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专业课程改革,笔者所在的学校建立了由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人员、企业财务总监、课改专家和会计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参与到会计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经过深入的分析和反复的研讨,专业建设委员会一致提出:要依据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教学,要以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设计课程,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基础、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会计课程体系架构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会计课程安排
根据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建议,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情境转换——学习情境设计”的思路,全面打破原有中职会计课程体系,以会计实际工作过程为线索,以财务核算与管理岗位真实业务为载体,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新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总分为四个模块分为:技能认知模块,技能训练模块、技能证书模块和技能综合模块,如图1所示,具体专业课程安排如下表。
(二) 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会计技能课程体系
1.《认识会计》课程
本课程是依据会计从业资格标准,考虑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从具体工作任务出发,介绍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将原有《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系统化原理进行重新分解、整合为十个教学项目模块:认知会计岗位、识读会计报表、建立新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和明细账、登记总账、清查财产、编制会计报表和装订与保管会计档案。
2.《会计基本技能》课程
本课程以活动为引领,以实际操作为切入点,以技能训练为主,具体教学内容包括会计数字书写、珠算、简易心算、点钞技术、电子计算工具的应用、小键盘录入和账表盲打等。
3.《企业创立与沙盘》课程
本课程以完成创立企业的实际工作为载体,分设筹备工作、企业创立、处理经济业务和事项、企业沙盘模拟经营四个单元。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企业创立办理流程(如工商注册、税务注册、银行开户等),并且结合实物沙盘模拟企业经营使学生对企业运营有更深刻的理解。
4.《收银员工作》课程
本课程结合收银员日常工作过程,分为收银设备认识、服务礼仪、零钱兑换、伪钞识别、收银设备使用、收银登记、收银交接以及门店协助等模块内容。
5.《会计岗位技能实务》课程
本课程是中职会计技能课程的核心课程,它以企业会计典型工作岗位任务情境为课程项目载体,以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为项目依据,以会计岗位工作技能标准为项目标准,分为3门子课程《小规模商业企业会计》、《小规模工业企业会计》和《一般纳税人工业企业会计》。这三门课程分别以小规模商业企业、小规模工业企业和一般纳税人工业企业连续3个月的模拟经济业务作为教学案例及开展学生实训操作。其中每门课程又细分为十个模块课程:《出纳员工作》、《费用会计核算工作》、《往来会计核算工作》、《财产物资核算工作》、《存货保管与收发工作》、《职工薪酬核算工作》、《产品成本核算工作》、《税费计缴与申报》、《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工作》和《电算化核算工作》。
6.《EXCEL与财务管理》课程
本课程是结合大量财会工作实例,让学生学习如何利用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解决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等问题,主要内容包括Excel的凭证设计与应用、Excel的账簿设计与应用、Excel的常用财务报表设计与应用、Excel日常管理统计表设计与应用、Excel常用财务分析和Excel的常用财务决策等。
7.《企业信息统计与分析工作》课程
本课程结合企业信息统计与分析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方法,内容分为认识统计、企业信息统计的组织和基础工作、企业基本信息统计与分析、企业劳动统计与分析、企业生产统计与分析、企业销售和库存统计与分析、企业成本费用统计与分析以及企业能源统计与分析等八个项目模块。
8.《企业会计实务(综合)》课程
本课程主要分为小规模商业企业会计实操、小规模工业企业会计实操和一般纳税人工业企业会计实操三部分,这三部分实操应分别涵盖三种企业从创立试运行直至正常营业的三个会计期间(10月、11月、12月)经济业务,让学生仿真连贯地模拟三类企业3个月不同经营情况的账务处理。
9.《企业信息化系统应用》课程
本课程是在学习完《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证)》和《电算化核算工作》两门课程后开设的,是结合《企业会计实务(综合)》实操内容在用友、金蝶等常用财务软件下进行电算化实操处理,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掌握企业需要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 会计从业证书考试科目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简称会计证),要取得会计证必须通过考试。目前会计证考试目前采用的是无纸化考试方式,达到60分即合格通过。笔者认为,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必要条件,当前考试题目以客观题为主,知识点内容也基本上以识记为主,因此会计证考证科目即《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教学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建议在第四学期专门开设《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这门课程,以帮助学生轻松应对考试,学生通过考试即获得该门课程学分。
五、总结
综上所述,传统中职会计课程体系与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的新课程体系相比较,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建立以典型工作岗位任务情境为载体,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岗位工作技能要求为标准,以企业实际案例、项目课程为主的技能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和评价方式,强化学生会计技能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缩小课堂与就业岗位差距,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编写组 .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 上一篇:文艺委员工作计划
- 下一篇:幼儿园学期教学工作计划